【三十五佛懺】佛智大師《菩薩墮懺釋論.見者得益》

【三十五佛懺】閱讀原典:佛智大師《菩薩墮懺釋論.見者得益》

點我看大圖

《菩薩墮懺釋論.見者得益》

佛智大師 造
月光國際譯經院 釋如法 譯

  三十五佛上師天中天,一切堪頂禮處恭敬禮,
  菩提薩埵墮罪之懺悔,於彼甚深經義述少分。

  此中,吾等無上導師釋迦能仁,為我等三界諸所化機,宣說對治貪等八萬四千煩惱之八萬四千法蘊。此中之根本,《聖開示四法經》中云:「復次破壞現行者,謂於不善業行多生追悔。」此中經義,於《集學論》中宣說分為總懺罪聚、別懺菩薩墮罪二者;墮懺中亦由墮罪輕重之門分四:一、於十人聚中懺悔;二、於五人聚中懺悔;三、於一或二人前懺悔;四、於三十五佛面前懺悔。此乃《聖寶積經》中優波離請問毗尼決擇之義。

彼中當前之義,於三十五佛前懺悔墮罪軌理,宣說此經,其義分三:甲一、懺悔墮罪軌理;甲二、迴向善之理;甲三、攝義而開示具足七支。今初:

  懺罪軌理者,如云註1:「特尤淨治業障極扼要,恆常珍愛依止四力懺。」須具四力之門而懺墮罪。

此中分四:乙一、顯示依止力之門而懺墮罪軌理;乙二、顯示對治力之門而懺墮罪軌理;乙三、顯示破壞現行力之門而懺墮罪軌理;乙四、顯示防護惡行力之門而懺墮罪軌理。今初:

經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為「皈依佛」乃至「皈依僧」所顯示。此復當念,唯願三寶悉知,淨除我之一切罪墮,而於佛法僧三寶至誠皈依,此為依止力。此中當說辨識各別之皈依及皈依軌理,然文繁故今暫不述。

乙二、對治力者:

經文:「南無薄伽梵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功德勝者釋迦牟尼佛。南無金剛藏善鎮伏如來。南無寶放光如來。南無龍尊王如來。南無勇猛軍如來。南無吉祥喜如來。南無寶火如來。南無寶月光如來。南無不空見如來。南無寶月如來。南無無垢如來。南無吉祥施如來。南無梵淨如來。南無梵淨施如來。南無水天如來。南無水天尊如來。南無吉祥賢如來。南無栴檀功德如來。南無無邊威光如來。南無光德如來。南無無憂德如來。南無無愛子如來。南無功德華如來。南無梵淨光遊戲神通如來。南無蓮花光遊戲神通如來。南無財功德如來。南無德念如來。南無德名廣稱揚如來。南無王頂幢王如來。南無善鎮伏功德如來。南無鬥戰至勝如來。南無善鎮伏遊步功德如來。南無周匝光明莊嚴功德如來。南無寶蓮華善鎮伏如來。南無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善住寶蓮花須彌山王佛。

  為「南無薄伽梵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功德勝者釋迦牟尼佛」乃至「南無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善住寶蓮花須彌山王佛」所顯示。此復,最初若說頂禮三十五佛及稱誦名號之功德,能於懺悔生勇喜故,而為宣說。

  稱誦「如來釋迦牟尼佛」,能淨萬劫之罪。「金剛藏善鎮伏如來」,能淨萬劫之罪。「寶放光如來」,能淨兩萬劫之罪。「龍尊王如來」,能淨千劫之罪。「勇猛軍如來」,能淨千劫之罪。「吉祥喜如來」,能淨兩千劫之罪。「寶火如來」,能淨兩千劫之罪。「寶月光如來」,能淨八千劫之罪。「不空見如來」,能淨一劫之罪。「寶月如來」,能淨五無間罪。「無垢如來」,能淨近五無間罪。「吉祥施如來」,能淨瞋恚發起之罪。「梵淨如來」,能淨貪欲發起之罪。「梵淨施如來」,能淨萬劫之罪。「水天如來」,能淨千劫之罪。「水天尊如來」,能淨五千劫之罪。「吉祥賢如來」,能淨五千劫之罪。「栴檀功德如來」,能淨七劫之罪。「無邊威光如來」,能淨七劫之罪。「光德如來」,能生無量功德。「無憂德如來」,能淨愚痴發起之罪。「無愛子如來」,能淨習氣發起之罪。「功德華如來」,能淨一切身障。「梵淨光遊戲神通如來」,能淨一切語障。「蓮花光遊戲神通如來」,能淨一切意障。「財功德如來」,能淨一切盜取僧物之障。「德念如來」,能淨毀謗補特伽羅之障。「德名廣稱揚如來」,能淨一切嫉妒發起之障。「王頂幢王如來」,能淨一切我慢發起之障。「善鎮伏功德如來」,能消離間品。「鬥戰至勝如來」,能消煩惱品。「善鎮伏遊步功德如來」,能淨一切教他作之罪。「周匝光明莊嚴功德如來」,能消隨喜他作之障。「寶蓮華善鎮伏如來」,能淨謗法之障。「須彌山王佛」,能消毀謗上師及衰損誓言之障。經說凡一稱誦、憶念彼諸如來名號,能淨無量劫罪,故當心懷此諸勝利,精勤懺悔。

  懺悔之時,觀想面前虛空有眾寶莊嚴之法座,蓮花、月輪墊上,勝者釋迦牟尼安住正中,餘諸如來安住四方上下。其後,以身頂禮,以語稱誦彼等如來名號,以意憶念禮拜勝利及如來功德,而作禮敬。問:若爾,於何等境如何禮敬?答:於三十五佛境而作禮敬,最初顯示禮敬安住正中釋迦牟尼之理,經云:「南無薄伽梵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功德勝者釋迦牟尼佛」,略說此義:摧伏四魔、具足四身五智、度越輪迴及憂惱,故云「薄伽梵」。已達現證一切法及法真實性,故云「如來」。摧壞煩惱怨敵,故云「摧敵者」。如實圓滿一切功德,故云「清淨圓滿」。從煩惱沉睡中醒覺,於一切法增長智慧,故云「佛」。如經云:「從煩惱睡醒覺故,亦於所知增慧故,佛陀如蓮花開醒。」具足增上生及決定勝之圓滿,故云「功德」。盡勝一切所斷違品,故云「勝者」。生於釋迦種姓中,故云「釋迦」。戰勝煩惱怨敵,故云「牟尼」。

  於如是所說能仁禮敬軌理者,如《普賢行願品》所說,勝解化身量等一切世界微塵數,以自身分五支註2著地禮拜,如是一切化身亦以五支著地禮拜。於所禮境三十五佛等,勝解自身及化身一一身中各有無量頭,一一頭各有無量舌,作是化現而讚彼等諸功德海。意當勝解,於一塵中安住量等恒河沙數諸佛菩薩。總之,勝解諸佛菩薩眷眾,遍滿一切大地虛空,於彼恭敬而作禮敬。如是,「南無金剛藏善鎮伏佛」等諸餘經文,亦從於何等境而作禮敬、以何軌理而作禮敬二門而作宣說軌理,應當了知。此諸論中,正顯禮敬三十五佛,間接顯示應當供養,故俱顯示禮敬及供養二支。

乙三、破壞現行力之門而作墮懺,分三:丙一、祈請證知懺悔墮罪;丙二、辨識所懺罪障;丙三、如何懺罪之理。今初:

經文:「願如是等所有十方世界中住世之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佛陀薄伽梵,此等一切慈哀念我。

  為「願如是等」乃至「慈哀念我」所顯示。其義者,如前所說三十五佛等,「十方世界所有住世之如來摧敵者」,謂獲得法身。「清淨圓滿」,謂獲得圓滿報身。「佛陀」,謂獲得化身。彼等具足如是三身之佛陀,以大慈心哀念於我,請為證知我之懺悔。既祈請已,於日夜中應當精勤悔罪,如《聖寶積經》云:「若諸菩薩,具足五無間之墮罪、由女人所生墮罪、由手所生墮罪、由童子所生墮罪、由塔像所生墮罪、由僧伽所生墮罪,及餘諸重墮罪,當獨於三十五佛前晝夜懺悔。」

丙二、辨識所懺之罪,分二:丁一、總示;丁二、廣說。今初:

經文:「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於一切輪迴受生處中造作罪業,或教他作,或見作隨喜。

  為「若我此生」乃至「或見作隨喜」所說。其義者,我於此生正作之罪業,或間接教他作罪,於他作罪發生隨喜。或於此生雖未正作,而於無始生死以來,直至今生中間,由於惑業勢力數數輪迴,於如是一切輪迴生處,或自正作罪業,或間接教他作,或見他作隨喜,此諸罪業,總示為所懺之罪。

丁二、廣說,分三:戊一、宣說盜取三寶物之罪;戊二、宣說五無間之罪;戊三、宣說十惡業所攝之罪。今初:

經文:「或奪取塔廟信財、僧財、以及十方僧物,或教他作,或見作隨喜。

  為「或奪取」乃至「或見作隨喜」所顯示。其義者,此處所說塔廟者,即是佛法二寶。信財者,為供彼之物。未獲開許便受取之,即成奪取塔廟信財。如是於佛法二寶之信財,自正奪取。復於此上,僧伽信財者,即是真實僧寶聖者補特伽羅之物,於彼未獲開許便自受用,即成奪取僧寶信財。故於三寶信財擅自奪取之罪,顯示為此所懺之罪。其後,「十方僧物」者,謂安住於十方廣大僧伽聚中四人以上之僧物,於彼未獲開許便自受用,即是奪取十方僧物,又謂僧伽聚中所作奪取。我等尤易犯此,所對境亦極為嚴峻,故於此處應當慎重。如前所說三寶信財,若自奪取,或間接令他奪取,或見他奪取而生隨喜,一切罪業,悉皆是此所懺之罪。

戊二、顯示懺悔五無間罪之理:

經文:「或造五無間罪,或教他作,或見作隨喜。

  為「或造五無間罪」乃至「或見作隨喜」所說。其義者,謂以惡心出如來身血之無間業、離間僧伽之無間業、弒阿羅漢之無間業、弒父之無間業、弒母之無間業,此五無間業,若自正作,或間接教他作,或見作隨喜,此諸罪業亦是應懺之罪。此五稱為無間業者有其因相,謂任作其一,若不懺悔,命終以後無有餘生間隔,必當引入地獄,故謂無間。

戊三、懺悔十惡業所攝罪者:

經文:「或趣入十種不善業道而正受取,或教他趣,或見趣隨喜。

  為「或趣入」乃至「或見趣隨喜」所說。其義者,如經云:「身業有三種」等,謂正受取十不善業道,若自趣入,或教他趣,見他趣入而生隨喜。此諸罪業,亦是所應懺之罪。

丙三、顯示如何懺罪之理:

經文:「由諸業障所覆蔽故,我或當趣有情地獄,或趣畜生生處,或趣餓鬼國土,或生邊地,或生懱戾車,或生長壽諸天,或諸根不具,或執邪倒惡見,或於諸佛出世不生歡喜之業障,如是一切,諸佛世尊,真實智、真實眼、真實證明、堪為正量,悉知悉見。我今皆於彼等尊前,發露懺悔不覆不藏。

  為「由諸業障」乃至「不覆不藏」所說。若細抉擇宣說此義,於前所說任一之罪,倘若今生曾造,當以正念攝持,必須猛利追悔而懺。非僅如是,縱於今生未造罪墮,然從無始輪迴而至今生,不能斷言此作、此未作,僅是現今未能憶起,必唯已造彼等諸罪,故當猛利追悔而懺彼罪。此復,當如毒藥入身所生追悔。毒入身已,唯起死苦或近死苦,餘皆不生。如是已作彼罪,若不懺悔,不令清淨,非僅今世發起死苦或近死苦,由業勢力,來世定當引生無閒暇處。

  若爾,彼業所引無暇眾生,其數幾許?彼有八種,如此論中所說:「或當趣有情地獄」,謂或趣地獄之義,故地獄等,為觀待惡趣之三種無暇;懱戾車等,為觀待善趣之五種無暇,共為八種。

  復次,生於長壽天者,為觀待天道之無暇處。生於邊地及懱戾車、根不具之啞者、執邪倒見如順世外道者、不喜諸佛出世而生瞋恚如惡魔者,此四註3乃為觀待人道之無暇。

  如前所說,次第投生八無暇之一切業障。彼諸世尊,總於一切法,特於自身所造一切黑白業,如實證知,故曰「真實智」。此復如同眼見諸色,現前明了觀見,故曰「真實眼」。能善分判我等所造善不善業妙惡諸行,故曰「真實證明」。如是證知已,於所判別妙惡差別,毫無錯謬,故曰「堪為正量」士夫。現前了知、如實觀見諸法究竟空性之如來,「於彼等尊前,發露懺悔」。發露與懺悔之差別者,言發露者,即述說曾作此及此罪墮。言懺悔者,謂於前者之上,於過去所造發生猛利悔心,將來發生猛利防護心之門而作懺悔防護。言「不覆」者,謂任作何等罪墮,作已無間,不生保密之心,是為不覆。若非爾者,即成有覆之罪墮。言「不藏」者,如世間中竊物藏匿,造罪墮已言未造作,是為藏。不如是行,作已言作,未作言未作,諦實而說,是為不藏。是故,造罪墮已不得藏匿,若於愚盲藏匿己過,彼雖不知,然諸佛正等覺者,現前觀見一切法故,悉知我所造作一切罪墮,若於彼等藏匿己過,反令自身極為羞恥。無義之掘地、除草、於地繪圖等微細惡行,如來悉知。是故當念:「我似處於如來尊前,不得違越如來學處。」須由如是門中依不放逸。《入行論》云:「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又云:「無義掘挖割,於地繪圖時,當憶如來教,懼罪捨彼行。」

乙四、遮止罪惡力者:

經文:「從此制止,防護不造。

  為「從此」至「防護不造」之間所顯示。其義者,非唯懺悔昔所造作罪惡,正作罪墮今後亦皆終止,諸未作者亦皆不作,如是思惟,堅固防護之心。總攝前時所說之義,當由具足四力之門,須以猛利悔心,精勤懺悔罪墮。若能如是精勤,昔時雖造爾許罪墮,亦如明月為雲翳所蔽,後復離散,而於澄澈虛空之中,為光明所莊嚴。如是,我之心續昔時雖為罪墮所覆,後以四力懺悔清淨,而成修行上道之堪能法器。如《親友書》云:「先時放逸後勤修,如月除翳極皎潔,猶如指鬘與難陀,亦如叉摩賢聖等。」如是善為懺悔之時,則彼似亦應有「智者罪雖重亦輕,愚者罪雖輕亦重」所說之扼要。故於最初即當毋染罪墮,設暫由猛利煩惱增上力故,自染著微細罪墮以上,應由誦此《三聚經》之門,依前所說四力而作懺悔。如是,亦如《入行論》云:「我以畏罪心,而於怙主前,長跪手合十,懺悔一切罪。」又云:「晝夜中數數,讀誦《三聚經》。」懺罪軌理說訖。

甲二、迴向善之理,分三:乙一、祈請為作迴向見證者;乙二、辨識所迴向之善;乙三、如何迴向之理。今初:

經文:「願諸佛世尊,慈憫念我。

  為「願諸佛世尊」乃至「憫念我」所顯示。其義者,謂啟白云:「三十五佛等佛佛子俱,先前為作懺悔見證者,恩澤宏大,請復以大慈憫而作憶念,為作迴向見證者。」

乙二、辨識所迴向之善者:

經文:「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於餘輪迴受生處中,下至施與生旁生牲畜者一摶食之善根,或守淨戒所有善根,或修梵行所有善根,成熟有情所有善根,或發無上菩提勝心所有善根,修無上智所有善根,悉攝為一匯合聚集。

  為「若我此生」乃至「匯合聚集」之間所說。宣說其義者,謂顯示我此生所作一切六度所表善根,及無始生以來乃至此生之間,由業惑增上力故,於餘輪迴受生處中,所造施等一切善根,皆為所迴向善。前文中言「一切輪迴受生處中」,此言「於餘輪迴受生處中」,其因相者,密意謂觀待於造惡受生之處,則造善受生之處幾欲絕無,故如是說。若爾,行六度所表善之理為何?謂迴向者我於一切生中,於低下布施境受生旁生生處者以上,施微少物一摶食之善根為表,乃至於殊勝境如圓滿正等覺,供以廣大物一切身受用善根之善,及為眷屬海會如理宣說甚深法之法施,亦皆說為所迴向善,故此經文亦顯示供養支。如是斷十不善戒等所有「守淨戒」之善根,「所有」者謂一切也;「」者,謂解脫或涅槃,為獲彼故修習慈等四無量者,是為「梵行」,此復以慈等四無量摧壞瞋故,為修忍善根;發起增上勇喜行善之精進善,為「成熟有情」所顯示,謂於未成熟有情令成熟,及已成熟者令解脫,發起增上勇喜精進之善;「發無上菩提勝心」已,於彼一心安住而修禪定之善根;「無上智」者謂即智慧法身,為獲彼故,以分別智觀擇無我義之善根,諸凡我所正行者,彼等一切皆為所迴向善。此後言「悉攝為一」、「匯合」、「聚集」三者之差別為何?此三差別乃是如此:言攝為一者,顯示我三時所作一切善,悉皆攝集為一。言匯合者,匯為古文,今文即是攝集之義,是故顯示他補特伽羅三時所作一切善,亦皆攝集為一。言聚集者,謂聚集自所作善及他所作善二者,顯示此為所迴向於正等菩提之善。

  為報師恩故將此 善妙說之庫藏中
  如意自在勝者王 珍愛說軌獻上師

乙三、如何迴向之理者:

經文:「迴向無上無能勝、勝中勝尊中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諸佛所作迴向、未來諸佛所作迴向、現在諸佛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迴向。

  為「迴向無上」乃至「我亦如是迴向」之間所顯示。此復初若善為過門註4,則迴向時出生猛利欲求。故此過門之理者,約總而言,雖有諸多迴向之理,然最勝最上者,則為迴向利樂生源聖教廣弘之因、迴向悉地生源上師攝受之因、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此復迴向聖教廣弘之因,亦成無上迴向,以現證正覺已,唯辦一切有情利樂等他利,此復觀待於聖教住世故。迴向上師攝受之因,亦成無上迴向,以現前究竟一切功德,悉皆觀待上師勝士,又由如是迴向諸善,一切生中能得上師勝士歡喜攝受,依此當生一切德故。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亦成無上迴向,譬如為產青稞、稻米等故,而植其種,雖不欲求莖稈,彼亦當生,如是為獲無上正等菩提而迴向善,順帶亦當出生一切功德,此為道次第中所說。是故我之上師勝士智慧自在善慧名稱吉祥,由見此義,一切迴向悉皆隨其所應迴向此三。此等迴向之理當中,此時為迴向正等菩提。此復言「無上」、「無能勝」者,約總而言,無上與無能勝二者雖為同義,然於此中俱言二者,勿執為相違,以言無上者是顯色身,言無能勝者是顯法身故。言「勝中勝」、「尊中尊」者,其差別亦爾,言勝中勝者顯示報身,言尊中尊者顯示化身故。稱報身為勝中勝有其因相,謂十地菩薩名為勝,報身勝於十地菩薩而有,故名如是。稱化身為尊中尊有其因相,謂聲聞獨覺羅漢及住清淨地菩薩名為尊,化身又為彼等之尊,故名如是。

  往昔時中如是說 且置見者誰得聞
  今由天尊及上師 大悲心中善出生

  是故其義是謂為獲色身及法身故,將前所說諸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此復云何?譬如過去諸佛世尊已將諸善迴向正等菩提,未來諸佛世尊亦當迴向,現在住世諸佛世尊亦將諸善迴向正等菩提,如是我亦當將諸善迴向正等菩提,此後應當殷重將善迴向正等菩提。瑜伽自在密勒日巴云:「住岩洞中瑜伽者,及供資生具施主,有俱成佛之緣起。」若問云何有此緣起?答云:「緣起心要即迴向,後應殷重而迴向。」謂將供資生具之善所表諸善迴向成佛,由如是迴向緣起,當得成佛,亦復教誡後世諸所化機,修善之後應當殷重迴向故。

甲三、攝義而開示具足七支,分二:乙一、宣說成為七支之理;乙二、為開示七支故,復開示皈依三寶。今初:

經文:「一切眾罪各各懺悔,一切福德悉盡隨喜,勸請祈禱一切諸佛,願證最勝無上智慧。

  為「一切眾罪各各懺悔」乃至「願證最勝無上智慧」所顯示。此復,一切眾罪各各懺之義者,謂由身門所生諸罪,當以禮拜等而懺悔;由語門所生諸罪,當以稱誦如來名號及誦甚深陀羅尼咒等而懺悔;由意門所生諸罪,當以修道等而懺悔,故言各各懺。此中所說一切眾罪各各懺,總攝一切前時所說懺悔支及供養支二者而作開示。於此二者之上,隨喜福德自他所造善支、勸請十方一切諸佛轉法輪支、勸請不現涅槃相乃至劫未空之間住世支;言「願我證得最勝無上智慧」,即攝前時所說諸迴向理而開示迴向支,是故應知如是開示具足七支。

  天尊上師大悲光 照開智慧蓮花已
  愛新說蜜精華者 今當驚嘆我所解

  又此經典亦名《三聚經》,以其宣說懺罪聚、迴向善聚、隨喜聚三者,故名如是。

乙二、為開示此七支故:

經文:「人中尊勝現在住世者,諸凡過去如是諸未來,功德讚歎無邊如大海,於彼悉皆合掌虔皈依。

  復開示皈依三寶之理者,為「人中尊勝」等所宣說。其義者,謂正顯「人中尊勝」之勝者或佛陀「現在住世」者;及「過去」諸佛,謂已降世者;如是「諸凡未來」之佛陀身語意「功德」及「讚歎無」有「」際猶「如大海」之三世一切諸佛,於之「合掌」恭敬而作「皈依」,間接顯示皈依法寶及僧寶。如是由七支門懺悔罪墮,有其出生夢兆之理,謂於夢中嘔吐劣食,飲酸乳及牛乳等,得見日月,行於空中,制伏烈火、水牛、黑人,得見比丘、比丘尼僧,登於乳木,騎乘大象、駿馬,登山,升於獅座、妙宮殿上,聽聞法等,是為淨罪之相,此為《勸請陀羅尼》中所說。

結頌云:

  由師天尊大悲心 令具慧緣生喜樂
  故將三聚經深義 略作宣講此善說
  披別解脫袈裟相 布達迦那我撰文
  由此所生白善聚 願淨我及諸具恩
  無始時來生生中 數數所積罪墮習
  速得究竟離諸障 功德圓滿佛陀位
  願現時中聖教寶 廣弘十方之方便
  講修日月雙雙現 日夜充滿利樂光
  勤此理時諸謬誤 上師天尊並眾哲
  以信淨門請恕宥 祈悲憫我令無障
  似我罪人墮險處 如門三聚經文義
  除謬垢閉惡趣門 是具緣者忻悅處
  斷疑勇士見生信        
  由聞誰名當下頃 剎那即便無餘摧
  難忍輪迴苦悲藏 三十五佛眾前禮
  八萬四惑勝對治 四力具足懺墮經
  顯其文義悉地源 善慧廣博我付梓
  以此善願教寶弘 持教勝士堅穩住
  父母親眷勝二障 成辦現後一切利

  答雅他 嗡嘎帝嘎帝 巴惹嘎帝 巴惹僧嘎帝 菩提娑哈

  南無薩瓦答他嘎達悉達雅 阿努嘎帝 嗡古汝帝尼娑哈

  南無巴嘎瓦帝 詹嘎巴惹密達耶 嗡那帝帝達 伊利悉伊利悉 密利悉密利悉 比那雅比那雅 南無巴嘎瓦帝 之大雅札帝 伊日帝伊日帝 密日帝密日帝 修日帝修日帝 阿修日阿修日 布伊耶布伊耶娑哈

  嗡哇嘎修日 嗡嘛呢唄咪吽是 嗡班雜巴美吽 嗡班雜薩埵吽 嗡耶達嘛嘿都札巴瓦 嘿敦得堪達他嘎多 哈雅巴得 得堪雜悠尼羅答阿旺巴帝嘛哈夏嘛那耶娑哈

  嗡蘇雜帝卡班雜耶娑哈 薩瓦芒嘎朗

 

註1:引文出自《菩提道次第攝頌》(宗喀巴大師造)。

註2:身分五支,即頭、雙手、雙足。

註3:此處與《廣論》、《親友書》之分判稍有不同。

註4:依如月格西解釋,過門之文,應是「迴向無上無能勝、勝中勝尊中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三種無上迴向者,亦是過門之理。

佛智大師 造
月光國際譯經院 釋如法 譯

三十五佛上師天中天,
一切堪頂禮處恭敬禮,
菩提薩埵墮罪之懺悔,
於彼甚深經義述少分。

  此中,吾等無上導師釋迦能仁,為我等三界諸所化機,宣說對治貪等八萬四千煩惱之八萬四千法蘊。此中之根本,《聖開示四法經》中云:「復次破壞現行者,謂於不善業行多生追悔。」此中經義,於《集學論》中宣說分為總懺罪聚、別懺菩薩墮罪二者;墮懺中亦由墮罪輕重之門分四:一、於十人聚中懺悔;二、於五人聚中懺悔;三、於一或二人前懺悔;四、於三十五佛面前懺悔。此乃《聖寶積經》中優波離請問毗尼決擇之義。

彼中當前之義,於三十五佛前懺悔墮罪軌理,宣說此經,其義分三:甲一、懺悔墮罪軌理;甲二、迴向善之理;甲三、攝義而開示具足七支。今初:

  懺罪軌理者,如云註1:「特尤淨治業障極扼要,恆常珍愛依止四力懺。」須具四力之門而懺墮罪。

此中分四:乙一、顯示依止力之門而懺墮罪軌理;乙二、顯示對治力之門而懺墮罪軌理;乙三、顯示破壞現行力之門而懺墮罪軌理;乙四、顯示防護惡行力之門而懺墮罪軌理。今初:

經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為「皈依佛」乃至「皈依僧」所顯示。此復當念,唯願三寶悉知,淨除我之一切罪墮,而於佛法僧三寶至誠皈依,此為依止力。此中當說辨識各別之皈依及皈依軌理,然文繁故今暫不述。

乙二、對治力者:

經文:「南無薄伽梵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功德勝者釋迦牟尼佛。南無金剛藏善鎮伏如來。南無寶放光如來。南無龍尊王如來。南無勇猛軍如來。南無吉祥喜如來。南無寶火如來。南無寶月光如來。南無不空見如來。南無寶月如來。南無無垢如來。南無吉祥施如來。南無梵淨如來。南無梵淨施如來。南無水天如來。南無水天尊如來。南無吉祥賢如來。南無栴檀功德如來。南無無邊威光如來。南無光德如來。南無無憂德如來。南無無愛子如來。南無功德華如來。南無梵淨光遊戲神通如來。南無蓮花光遊戲神通如來。南無財功德如來。南無德念如來。南無德名廣稱揚如來。南無王頂幢王如來。南無善鎮伏功德如來。南無鬥戰至勝如來。南無善鎮伏遊步功德如來。南無周匝光明莊嚴功德如來。南無寶蓮華善鎮伏如來。南無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善住寶蓮花須彌山王佛。

  為「南無薄伽梵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功德勝者釋迦牟尼佛」乃至「南無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善住寶蓮花須彌山王佛」所顯示。此復,最初若說頂禮三十五佛及稱誦名號之功德,能於懺悔生勇喜故,而為宣說。

  稱誦「如來釋迦牟尼佛」,能淨萬劫之罪。「金剛藏善鎮伏如來」,能淨萬劫之罪。「寶放光如來」,能淨兩萬劫之罪。「龍尊王如來」,能淨千劫之罪。「勇猛軍如來」,能淨千劫之罪。「吉祥喜如來」,能淨兩千劫之罪。「寶火如來」,能淨兩千劫之罪。「寶月光如來」,能淨八千劫之罪。「不空見如來」,能淨一劫之罪。「寶月如來」,能淨五無間罪。「無垢如來」,能淨近五無間罪。「吉祥施如來」,能淨瞋恚發起之罪。「梵淨如來」,能淨貪欲發起之罪。「梵淨施如來」,能淨萬劫之罪。「水天如來」,能淨千劫之罪。「水天尊如來」,能淨五千劫之罪。「吉祥賢如來」,能淨五千劫之罪。「栴檀功德如來」,能淨七劫之罪。「無邊威光如來」,能淨七劫之罪。「光德如來」,能生無量功德。「無憂德如來」,能淨愚痴發起之罪。「無愛子如來」,能淨習氣發起之罪。「功德華如來」,能淨一切身障。「梵淨光遊戲神通如來」,能淨一切語障。「蓮花光遊戲神通如來」,能淨一切意障。「財功德如來」,能淨一切盜取僧物之障。「德念如來」,能淨毀謗補特伽羅之障。「德名廣稱揚如來」,能淨一切嫉妒發起之障。「王頂幢王如來」,能淨一切我慢發起之障。「善鎮伏功德如來」,能消離間品。「鬥戰至勝如來」,能消煩惱品。「善鎮伏遊步功德如來」,能淨一切教他作之罪。「周匝光明莊嚴功德如來」,能消隨喜他作之障。「寶蓮華善鎮伏如來」,能淨謗法之障。「須彌山王佛」,能消毀謗上師及衰損誓言之障。經說凡一稱誦、憶念彼諸如來名號,能淨無量劫罪,故當心懷此諸勝利,精勤懺悔。

  懺悔之時,觀想面前虛空有眾寶莊嚴之法座,蓮花、月輪墊上,勝者釋迦牟尼安住正中,餘諸如來安住四方上下。其後,以身頂禮,以語稱誦彼等如來名號,以意憶念禮拜勝利及如來功德,而作禮敬。問:若爾,於何等境如何禮敬?答:於三十五佛境而作禮敬,最初顯示禮敬安住正中釋迦牟尼之理,經云:「南無薄伽梵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功德勝者釋迦牟尼佛」,略說此義:摧伏四魔、具足四身五智、度越輪迴及憂惱,故云「薄伽梵」。已達現證一切法及法真實性,故云「如來」。摧壞煩惱怨敵,故云「摧敵者」。如實圓滿一切功德,故云「清淨圓滿」。從煩惱沉睡中醒覺,於一切法增長智慧,故云「佛」。如經云:「從煩惱睡醒覺故,亦於所知增慧故,佛陀如蓮花開醒。」具足增上生及決定勝之圓滿,故云「功德」。盡勝一切所斷違品,故云「勝者」。生於釋迦種姓中,故云「釋迦」。戰勝煩惱怨敵,故云「牟尼」。

  於如是所說能仁禮敬軌理者,如《普賢行願品》所說,勝解化身量等一切世界微塵數,以自身分五支註2著地禮拜,如是一切化身亦以五支著地禮拜。於所禮境三十五佛等,勝解自身及化身一一身中各有無量頭,一一頭各有無量舌,作是化現而讚彼等諸功德海。意當勝解,於一塵中安住量等恒河沙數諸佛菩薩。總之,勝解諸佛菩薩眷眾,遍滿一切大地虛空,於彼恭敬而作禮敬。如是,「南無金剛藏善鎮伏佛」等諸餘經文,亦從於何等境而作禮敬、以何軌理而作禮敬二門而作宣說軌理,應當了知。此諸論中,正顯禮敬三十五佛,間接顯示應當供養,故俱顯示禮敬及供養二支。

乙三、破壞現行力之門而作墮懺,分三:丙一、祈請證知懺悔墮罪;丙二、辨識所懺罪障;丙三、如何懺罪之理。今初:

經文:「願如是等所有十方世界中住世之如來摧敵者清淨圓滿佛陀薄伽梵,此等一切慈哀念我。

  為「願如是等」乃至「慈哀念我」所顯示。其義者,如前所說三十五佛等,「十方世界所有住世之如來摧敵者」,謂獲得法身。「清淨圓滿」,謂獲得圓滿報身。「佛陀」,謂獲得化身。彼等具足如是三身之佛陀,以大慈心哀念於我,請為證知我之懺悔。既祈請已,於日夜中應當精勤悔罪,如《聖寶積經》云:「若諸菩薩,具足五無間之墮罪、由女人所生墮罪、由手所生墮罪、由童子所生墮罪、由塔像所生墮罪、由僧伽所生墮罪,及餘諸重墮罪,當獨於三十五佛前晝夜懺悔。」

丙二、辨識所懺之罪,分二:丁一、總示;丁二、廣說。今初:

經文:「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於一切輪迴受生處中造作罪業,或教他作,或見作隨喜。

  為「若我此生」乃至「或見作隨喜」所說。其義者,我於此生正作之罪業,或間接教他作罪,於他作罪發生隨喜。或於此生雖未正作,而於無始生死以來,直至今生中間,由於惑業勢力數數輪迴,於如是一切輪迴生處,或自正作罪業,或間接教他作,或見他作隨喜,此諸罪業,總示為所懺之罪。

丁二、廣說,分三:戊一、宣說盜取三寶物之罪;戊二、宣說五無間之罪;戊三、宣說十惡業所攝之罪。今初:

經文:「或奪取塔廟信財、僧財、以及十方僧物,或教他作,或見作隨喜。

  為「或奪取」乃至「或見作隨喜」所顯示。其義者,此處所說塔廟者,即是佛法二寶。信財者,為供彼之物。未獲開許便受取之,即成奪取塔廟信財。如是於佛法二寶之信財,自正奪取。復於此上,僧伽信財者,即是真實僧寶聖者補特伽羅之物,於彼未獲開許便自受用,即成奪取僧寶信財。故於三寶信財擅自奪取之罪,顯示為此所懺之罪。其後,「十方僧物」者,謂安住於十方廣大僧伽聚中四人以上之僧物,於彼未獲開許便自受用,即是奪取十方僧物,又謂僧伽聚中所作奪取。我等尤易犯此,所對境亦極為嚴峻,故於此處應當慎重。如前所說三寶信財,若自奪取,或間接令他奪取,或見他奪取而生隨喜,一切罪業,悉皆是此所懺之罪。

戊二、顯示懺悔五無間罪之理:

經文:「或造五無間罪,或教他作,或見作隨喜。

  為「或造五無間罪」乃至「或見作隨喜」所說。其義者,謂以惡心出如來身血之無間業、離間僧伽之無間業、弒阿羅漢之無間業、弒父之無間業、弒母之無間業,此五無間業,若自正作,或間接教他作,或見作隨喜,此諸罪業亦是應懺之罪。此五稱為無間業者有其因相,謂任作其一,若不懺悔,命終以後無有餘生間隔,必當引入地獄,故謂無間。

戊三、懺悔十惡業所攝罪者:

經文:「或趣入十種不善業道而正受取,或教他趣,或見趣隨喜。

  為「或趣入」乃至「或見趣隨喜」所說。其義者,如經云:「身業有三種」等,謂正受取十不善業道,若自趣入,或教他趣,見他趣入而生隨喜。此諸罪業,亦是所應懺之罪。

丙三、顯示如何懺罪之理:

經文:「由諸業障所覆蔽故,我或當趣有情地獄,或趣畜生生處,或趣餓鬼國土,或生邊地,或生懱戾車,或生長壽諸天,或諸根不具,或執邪倒惡見,或於諸佛出世不生歡喜之業障,如是一切,諸佛世尊,真實智、真實眼、真實證明、堪為正量,悉知悉見。我今皆於彼等尊前,發露懺悔不覆不藏。

  為「由諸業障」乃至「不覆不藏」所說。若細抉擇宣說此義,於前所說任一之罪,倘若今生曾造,當以正念攝持,必須猛利追悔而懺。非僅如是,縱於今生未造罪墮,然從無始輪迴而至今生,不能斷言此作、此未作,僅是現今未能憶起,必唯已造彼等諸罪,故當猛利追悔而懺彼罪。此復,當如毒藥入身所生追悔。毒入身已,唯起死苦或近死苦,餘皆不生。如是已作彼罪,若不懺悔,不令清淨,非僅今世發起死苦或近死苦,由業勢力,來世定當引生無閒暇處。

  若爾,彼業所引無暇眾生,其數幾許?彼有八種,如此論中所說:「或當趣有情地獄」,謂或趣地獄之義,故地獄等,為觀待惡趣之三種無暇;懱戾車等,為觀待善趣之五種無暇,共為八種。

  復次,生於長壽天者,為觀待天道之無暇處。生於邊地及懱戾車、根不具之啞者、執邪倒見如順世外道者、不喜諸佛出世而生瞋恚如惡魔者,此四註3乃為觀待人道之無暇。

  如前所說,次第投生八無暇之一切業障。彼諸世尊,總於一切法,特於自身所造一切黑白業,如實證知,故曰「真實智」。此復如同眼見諸色,現前明了觀見,故曰「真實眼」。能善分判我等所造善不善業妙惡諸行,故曰「真實證明」。如是證知已,於所判別妙惡差別,毫無錯謬,故曰「堪為正量」士夫。現前了知、如實觀見諸法究竟空性之如來,「於彼等尊前,發露懺悔」。發露與懺悔之差別者,言發露者,即述說曾作此及此罪墮。言懺悔者,謂於前者之上,於過去所造發生猛利悔心,將來發生猛利防護心之門而作懺悔防護。言「不覆」者,謂任作何等罪墮,作已無間,不生保密之心,是為不覆。若非爾者,即成有覆之罪墮。言「不藏」者,如世間中竊物藏匿,造罪墮已言未造作,是為藏。不如是行,作已言作,未作言未作,諦實而說,是為不藏。是故,造罪墮已不得藏匿,若於愚盲藏匿己過,彼雖不知,然諸佛正等覺者,現前觀見一切法故,悉知我所造作一切罪墮,若於彼等藏匿己過,反令自身極為羞恥。無義之掘地、除草、於地繪圖等微細惡行,如來悉知。是故當念:「我似處於如來尊前,不得違越如來學處。」須由如是門中依不放逸。《入行論》云:「佛及菩薩眾,無礙見一切,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又云:「無義掘挖割,於地繪圖時,當憶如來教,懼罪捨彼行。」

乙四、遮止罪惡力者:

經文:「從此制止,防護不造。

  為「從此」至「防護不造」之間所顯示。其義者,非唯懺悔昔所造作罪惡,正作罪墮今後亦皆終止,諸未作者亦皆不作,如是思惟,堅固防護之心。總攝前時所說之義,當由具足四力之門,須以猛利悔心,精勤懺悔罪墮。若能如是精勤,昔時雖造爾許罪墮,亦如明月為雲翳所蔽,後復離散,而於澄澈虛空之中,為光明所莊嚴。如是,我之心續昔時雖為罪墮所覆,後以四力懺悔清淨,而成修行上道之堪能法器。如《親友書》云:「先時放逸後勤修,如月除翳極皎潔,猶如指鬘與難陀,亦如叉摩賢聖等。」如是善為懺悔之時,則彼似亦應有「智者罪雖重亦輕,愚者罪雖輕亦重」所說之扼要。故於最初即當毋染罪墮,設暫由猛利煩惱增上力故,自染著微細罪墮以上,應由誦此《三聚經》之門,依前所說四力而作懺悔。如是,亦如《入行論》云:「我以畏罪心,而於怙主前,長跪手合十,懺悔一切罪。」又云:「晝夜中數數,讀誦《三聚經》。」懺罪軌理說訖。

甲二、迴向善之理,分三:乙一、祈請為作迴向見證者;乙二、辨識所迴向之善;乙三、如何迴向之理。今初:

經文:「願諸佛世尊,慈憫念我。

  為「願諸佛世尊」乃至「憫念我」所顯示。其義者,謂啟白云:「三十五佛等佛佛子俱,先前為作懺悔見證者,恩澤宏大,請復以大慈憫而作憶念,為作迴向見證者。」

乙二、辨識所迴向之善者:

經文:「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生死以來,於餘輪迴受生處中,下至施與生旁生牲畜者一摶食之善根,或守淨戒所有善根,或修梵行所有善根,成熟有情所有善根,或發無上菩提勝心所有善根,修無上智所有善根,悉攝為一匯合聚集。

  為「若我此生」乃至「匯合聚集」之間所說。宣說其義者,謂顯示我此生所作一切六度所表善根,及無始生以來乃至此生之間,由業惑增上力故,於餘輪迴受生處中,所造施等一切善根,皆為所迴向善。前文中言「一切輪迴受生處中」,此言「於餘輪迴受生處中」,其因相者,密意謂觀待於造惡受生之處,則造善受生之處幾欲絕無,故如是說。若爾,行六度所表善之理為何?謂迴向者我於一切生中,於低下布施境受生旁生生處者以上,施微少物一摶食之善根為表,乃至於殊勝境如圓滿正等覺,供以廣大物一切身受用善根之善,及為眷屬海會如理宣說甚深法之法施,亦皆說為所迴向善,故此經文亦顯示供養支。如是斷十不善戒等所有「守淨戒」之善根,「所有」者謂一切也;「」者,謂解脫或涅槃,為獲彼故修習慈等四無量者,是為「梵行」,此復以慈等四無量摧壞瞋故,為修忍善根;發起增上勇喜行善之精進善,為「成熟有情」所顯示,謂於未成熟有情令成熟,及已成熟者令解脫,發起增上勇喜精進之善;「發無上菩提勝心」已,於彼一心安住而修禪定之善根;「無上智」者謂即智慧法身,為獲彼故,以分別智觀擇無我義之善根,諸凡我所正行者,彼等一切皆為所迴向善。此後言「悉攝為一」、「匯合」、「聚集」三者之差別為何?此三差別乃是如此:言攝為一者,顯示我三時所作一切善,悉皆攝集為一。言匯合者,匯為古文,今文即是攝集之義,是故顯示他補特伽羅三時所作一切善,亦皆攝集為一。言聚集者,謂聚集自所作善及他所作善二者,顯示此為所迴向於正等菩提之善。

為報師恩故將此 善妙說之庫藏中
如意自在勝者王 珍愛說軌獻上師

乙三、如何迴向之理者:

經文:「迴向無上無能勝、勝中勝尊中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諸佛所作迴向、未來諸佛所作迴向、現在諸佛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迴向。

  為「迴向無上」乃至「我亦如是迴向」之間所顯示。此復初若善為過門註4,則迴向時出生猛利欲求。故此過門之理者,約總而言,雖有諸多迴向之理,然最勝最上者,則為迴向利樂生源聖教廣弘之因、迴向悉地生源上師攝受之因、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此復迴向聖教廣弘之因,亦成無上迴向,以現證正覺已,唯辦一切有情利樂等他利,此復觀待於聖教住世故。迴向上師攝受之因,亦成無上迴向,以現前究竟一切功德,悉皆觀待上師勝士,又由如是迴向諸善,一切生中能得上師勝士歡喜攝受,依此當生一切德故。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亦成無上迴向,譬如為產青稞、稻米等故,而植其種,雖不欲求莖稈,彼亦當生,如是為獲無上正等菩提而迴向善,順帶亦當出生一切功德,此為道次第中所說。是故我之上師勝士智慧自在善慧名稱吉祥,由見此義,一切迴向悉皆隨其所應迴向此三。此等迴向之理當中,此時為迴向正等菩提。此復言「無上」、「無能勝」者,約總而言,無上與無能勝二者雖為同義,然於此中俱言二者,勿執為相違,以言無上者是顯色身,言無能勝者是顯法身故。言「勝中勝」、「尊中尊」者,其差別亦爾,言勝中勝者顯示報身,言尊中尊者顯示化身故。稱報身為勝中勝有其因相,謂十地菩薩名為勝,報身勝於十地菩薩而有,故名如是。稱化身為尊中尊有其因相,謂聲聞獨覺羅漢及住清淨地菩薩名為尊,化身又為彼等之尊,故名如是。

往昔時中如是說 且置見者誰得聞
今由天尊及上師 大悲心中善出生

  是故其義是謂為獲色身及法身故,將前所說諸善迴向無上正等菩提。此復云何?譬如過去諸佛世尊已將諸善迴向正等菩提,未來諸佛世尊亦當迴向,現在住世諸佛世尊亦將諸善迴向正等菩提,如是我亦當將諸善迴向正等菩提,此後應當殷重將善迴向正等菩提。瑜伽自在密勒日巴云:「住岩洞中瑜伽者,及供資生具施主,有俱成佛之緣起。」若問云何有此緣起?答云:「緣起心要即迴向,後應殷重而迴向。」謂將供資生具之善所表諸善迴向成佛,由如是迴向緣起,當得成佛,亦復教誡後世諸所化機,修善之後應當殷重迴向故。

甲三、攝義而開示具足七支,分二:乙一、宣說成為七支之理;乙二、為開示七支故,復開示皈依三寶。今初:

經文:「一切眾罪各各懺悔,一切福德悉盡隨喜,勸請祈禱一切諸佛,願證最勝無上智慧。

  為「一切眾罪各各懺悔」乃至「願證最勝無上智慧」所顯示。此復,一切眾罪各各懺之義者,謂由身門所生諸罪,當以禮拜等而懺悔;由語門所生諸罪,當以稱誦如來名號及誦甚深陀羅尼咒等而懺悔;由意門所生諸罪,當以修道等而懺悔,故言各各懺。此中所說一切眾罪各各懺,總攝一切前時所說懺悔支及供養支二者而作開示。於此二者之上,隨喜福德自他所造善支、勸請十方一切諸佛轉法輪支、勸請不現涅槃相乃至劫未空之間住世支;言「願我證得最勝無上智慧」,即攝前時所說諸迴向理而開示迴向支,是故應知如是開示具足七支。

天尊上師大悲光 照開智慧蓮花已
愛新說蜜精華者 今當驚嘆我所解

  又此經典亦名《三聚經》,以其宣說懺罪聚、迴向善聚、隨喜聚三者,故名如是。

乙二、為開示此七支故:

經文:「人中尊勝現在住世者,諸凡過去如是諸未來,功德讚歎無邊如大海,於彼悉皆合掌虔皈依。

  復開示皈依三寶之理者,為「人中尊勝」等所宣說。其義者,謂正顯「人中尊勝」之勝者或佛陀「現在住世」者;及「過去」諸佛,謂已降世者;如是「諸凡未來」之佛陀身語意「功德」及「讚歎無」有「」際猶「如大海」之三世一切諸佛,於之「合掌」恭敬而作「皈依」,間接顯示皈依法寶及僧寶。如是由七支門懺悔罪墮,有其出生夢兆之理,謂於夢中嘔吐劣食,飲酸乳及牛乳等,得見日月,行於空中,制伏烈火、水牛、黑人,得見比丘、比丘尼僧,登於乳木,騎乘大象、駿馬,登山,升於獅座、妙宮殿上,聽聞法等,是為淨罪之相,此為《勸請陀羅尼》中所說。

結頌云:

由師天尊大悲心 令具慧緣生喜樂
故將三聚經深義 略作宣講此善說
披別解脫袈裟相 布達迦那我撰文
由此所生白善聚 願淨我及諸具恩
無始時來生生中 數數所積罪墮習
速得究竟離諸障 功德圓滿佛陀位
願現時中聖教寶 廣弘十方之方便
講修日月雙雙現 日夜充滿利樂光
勤此理時諸謬誤 上師天尊並眾哲
以信淨門請恕宥 祈悲憫我令無障
似我罪人墮險處 如門三聚經文義
除謬垢閉惡趣門 是具緣者忻悅處
斷疑勇士見生信        
由聞誰名當下頃 剎那即便無餘摧
難忍輪迴苦悲藏 三十五佛眾前禮
八萬四惑勝對治 四力具足懺墮經
顯其文義悉地源 善慧廣博我付梓
以此善願教寶弘 持教勝士堅穩住
父母親眷勝二障 成辦現後一切利

答雅他 嗡嘎帝嘎帝 巴惹嘎帝 巴惹僧嘎帝 菩提娑哈

南無薩瓦答他嘎達悉達雅 阿努嘎帝 嗡古汝帝尼娑哈

南無巴嘎瓦帝 詹嘎巴惹密達耶 嗡那帝帝達 伊利悉伊利悉 密利悉密利悉 比那雅比那雅 南無巴嘎瓦帝 之大雅札帝 伊日帝伊日帝 密日帝密日帝 修日帝修日帝 阿修日阿修日 布伊耶布伊耶娑哈

嗡哇嘎修日 嗡嘛呢唄咪吽是 嗡班雜巴美吽 嗡班雜薩埵吽 嗡耶達嘛嘿都札巴瓦 嘿敦得堪達他嘎多 哈雅巴得 得堪雜悠尼羅答阿旺巴帝嘛哈夏嘛那耶娑哈

嗡蘇雜帝卡班雜耶娑哈 薩瓦芒嘎朗

 

註1:引文出自《菩提道次第攝頌》(宗喀巴大師造)。

註2:身分五支,即頭、雙手、雙足。

註3:此處與《廣論》、《親友書》之分判稍有不同。

註4:依如月格西解釋,過門之文,應是「迴向無上無能勝、勝中勝尊中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言三種無上迴向者,亦是過門之理。

 

● 下載 三十五佛懺(藏文新譯版)儀軌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