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廣邀八方相挺護南安
齊心守護玉山山脈下的第一畝田
南安部落 傳承布農族的農耕文化
八部合音 重現中斷數十年的收穫祭
花蓮南安部落座落於玉山國家公園東側,玉山山脈下的拉庫拉庫溪沖積出 30 多公頃的肥汏土壤。然而長久以來的慣行耕作衍生出諸多的問題,不但破壞大自然賜予的良田美景,也因為地形關係,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農藥味道。自 2014 年起,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應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之邀,協助推動「南安部落水稻生態有機農業輔導計劃」。
慈心基金會首度結合學術界,委由臺東大學彭仁君教授進行有機田與慣行田生態物種調查研究。調查數據顯示,有機田區生長過程中會自行發展良好的生態系,可逐步形成完整食物生態網,證明有機農業具有生態防禦的價值與意義。並在輔導南安布農族 9 位農友轉型有機耕種的過程中,意外發現台灣水田幾乎絕跡的特有魚種——菊池氏細鯽。農友們得知田區竟然有珍貴魚種,隨即與生態專家林青峰老師共同開挖生態池,不但堆疊石塊讓魚兒躲藏石縫間,也提供魚群能在排水曬田時的生存棲地,展現人與自然共融共存的感動。
南安布農族人樂天知命,傳承悠久的部落農耕文化,有機農業再度開啟南安農友、部落耆老及年輕農夫重現部落文化的信心。部落頭目夫婦在轉作有機耕種後,體會到雁鴨、野鳥的生命一樣珍貴,為了摒棄原本用細網防止雁鴨破壞秧苗的做法,他們決定在秧苗期睡在水圳堤防或田埂上,以人工趕鳥的方式,守護大家的田區。今年在田區甚至看到雁鴨在稻桿間築巢孵蛋,鼓舞農友堅持有機耕種的決心。轉作過程中農友紛紛體會到,有機稻米的稻穗粒粒飽滿,與慣行耕種的稻穗約有三成空包稻殼截然不同。更有農友因水稻耕作技術佳,榮獲 2015「全國名米產地冠軍賽」,他也期望他的其他田區,能早日改為有機耕種,未來要用有機米參加比賽。也有農友想起以前慣行時,只要一流汗,全身都是農藥味道的日子,深刻地體會到,現在做有機對身體比較好,這是個有無比的價值在裡面的良心事業。
中斷數十年的南安布農族祈福祭與收穫祭,在 2015 年重新隆重舉辦,為了湊齊八部合音的人數,農友們彼此齊心協力,攜手再度傳唱部落的和諧與共鳴,點亮南安部落文化的精神資產。3 年來,南安部落轉作有機水稻的農友已擴增至 9 位,轉作面積達 13 公頃之廣,超過南安田區面積的 1/3,有機稻米產量達 40 公噸。來自四面八方的有心志士,共同為南安的土地與生命,付出最大的善意,讓南安部落成為玉山中的一顆翡翠,散發著珍貴、富饒,並傳遞著台灣永續農業的無限希望。
八方相挺護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