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叮
「打叮」是提醒大家上課準時的作法,也是對法的尊重,對法的堅持,對法的守護。20年過去了,每聞打叮聲,還是得細細地想,對於正法修持的準則,我有一天天堅守不懈嗎?
「打叮」是提醒大家上課準時的作法,也是對法的尊重,對法的堅持,對法的守護。20年過去了,每聞打叮聲,還是得細細地想,對於正法修持的準則,我有一天天堅守不懈嗎?
第一次吃完「野艾蒿」,有的沙彌開始勤奮除草;有的沙彌向煮菜的法師哀求,拜託別再煮這種菜了!師父呢?在素火腿與野艾蒿之間,師父卻嚐出野艾蒿勝出的美味。
1992年春節,我到福智精舍向日常老和尚拜年。師父殷重地對我說,回去以後要開廣論研討班。我對於帶大家上課實在很緊張,師父就教我「跟觀世音菩薩祈求,請觀音菩薩來帶班」!
福智僧團在福智精舍第一次過年,師父請居士弟子吃桂圓、花生、開心果。桂圓代表圓滿,花生代表長壽,開心果代表開心。很樸素的年節食品,卻蘊藏著師父深深的祝福。
如法法師回憶:每一次凝視著師父時,總會見到他一種高超、篤定、豪邁的神情,從這些神情中,再加上我聽得懂的幾句話,我隱隱約約地現起一個詞,叫做「偉大」。
師父無時無刻都以正法抉擇:任何一件法人事業都要緊扣宗旨,如果不能,那麼一切努力都是白費。
師父是位慈悲的長者,只要有機會他就努力攝受眾生。他老人家藉著看病的機緣攝受我,我才是師父的病人。
因為眼睛看東西模糊,照斷層掃瞄才知腦幹長一顆瘤。我向師父日常老和尚報告,師父教我:重點在無限生命是否增上,所以要殷重祈求觀世音菩薩,並把《廣論》的法好好運用。
兒子不過32歲,為什麼說走就走?無常是這麼可怕,讓我無法招架,但日常老和尚告訴過我們,生命是無限的,如果想要離苦得樂,必須透由學習來改善自己,把握時間多造善業。
站在佛像前,夜深人靜,3點10分。早齋完就要去機場,打定主意今天一定要先拜佛。我的僵直性脊椎炎讓真如老師特別掛念,拜佛是老師給的功課,他希望我80歲還能健康地修行。
沒學《廣論》前追求物質享受,經常出國旅遊,算一算花掉不少錢。後來在福智學習,投入義工,自己就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點改變了!
早年見到師父的機會比較多,每次跟師父面對面,他都會鼓勵我。記得有天師父的叔叔拉著我說:「來來來,我帶你去給師父加持!」見到師父時,他摸摸我的頭說:「好好加油!」
【法師念師恩】第一次幫師父開車,非常緊張。沒想到師父輕鬆地關心我之後,就說要休息,叫我慢慢開。其實師父沒休息,只為能讓我不要太緊張,師父將護他心、不著痕跡地代我想,實在難忘!
背誦《現觀莊嚴論》第一天。翻開論典,開頭是梵文!羞澀的小沙彌念不出來,有些焦急,又不好意思打擾別人,怎麼辦?沒想到真如老師來到身邊,慈祥地說:「我帶著你念吧!」
進鳳山寺後養成寫善行日記並請法師改的習慣。某天,法師把我的日記呈給師父。師父把我的願「生生世世追隨佛陀,做和佛一樣的事」劃起來,寫幾個大字:「絕對正確的弘願!」
福智僧團在鳳山寺有一個簡易教室「學戒堂」,不同於一般的匾額懸掛在外頭,「學戒堂」的名字是掛在門內。因為日常老和尚對弟子們的教授就是:「戒不是做給人看的,是要向內調伏!」
第一次有機會跟日常老和尚說話,是 2002 年當義工的時候。趁這個機會,鼓起勇氣提出內心深處的問題。多年後才知道,幸福的關鍵是什麼?學佛目的是什麼?是師父,慈悲指引方向!
心沈的時候,想到師父說的話,我總會打起精神。這是師父深深的期許,我不能讓他失望。
剛開始師父帶我們做很多事業,我都覺得不可能,師父說:應該做的沒人做,我們來做!
有一次跟師父一起吃包子。慈悲的師父透過這個境界說法,教我如何練習正知正念,尤其面對容易產生貪心、躁動的境界時,更要調伏自己的心,不能隨順而行。
《廣論》那麼殊勝,一定可以用在生活當中,而師父的每個行為,都再再為我們揭示出這殊勝的內涵。師父透由吃葡萄,教導弟子對境時掌握總別、次第是學佛很重要的關鍵!
當媽媽得知癌末,選擇誦經拜佛、讀全廣、上備覽班。在她生命最後的時刻,依然在教我一個無限生命最重要的概念:記得念師長的恩。
全家出遊時,小弟竟走失了,在各方齊力搜救祈求下,終於獲救!沒想到他的第一句話是「一切時處普攝護,是哪部經說的?」失蹤四天又冷又餓,小弟想著師父及家人,努力找路回家......
師父觀察力十足,開啟了我們對惜福習勞、淳樸古風的見識。我感受到師父對式微的中華文化不忍,也一窺他身語意功德的堂奧。
師父的話讓我思考:「怎樣彌補以前對父母沒有做好的地方?」比較不會在意孩子對我的態度。沒想到,親子關係竟然漸漸改善了!
有一天師父在候機室望見一棵椰子樹,便問弟子:那棵樹是真的還是假的?藉此教誨弟子,一定要在生活中多觀察,把佛法運用出來。
師父不為病苦所困,更盡心盡力。我為什麼學不上去,差就是差在這裡呀!
福智真如老師希望弟子們在廣論班裡緣的善法,在家裡也能相續,就從關心、感恩家人做起。
一般問答,師父的悲智顯露無遺,如今,師已示寂,而師之言教卻更加烙印於心。
師父具足智慧、悲心、善巧來教化弟子,師父的功德無與倫比,但不會因此而自滿,面對弟子跟眾生都是以菩薩心腸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