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架構臺灣獨具特色的里山精神

「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架構臺灣獨具特色的里山精神

慈心基金會「2018 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順利圓滿

政策面、產業面、文化面與民間 NGO 具活力與務實的推動力

架構出臺灣獨具特色的里山精神

2018 年 8 月 17 日至 19 日,由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主辦,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及國立東華大學協辦的「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順利落幕。透過研討會,各界人士與國際學者專家聚焦討論臺灣透過農業生產者、民間 NGO、社區網絡與政府政策多方的合作,營造出臺灣發展生態農業的整體環境,形成臺灣獨具特色的里山精神的底蘊,不僅為建構國土綠網之願景打下厚實的基礎,許多案例分享的內涵,更獲得國際學者的推崇與高度的肯定。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以 2018 年啟動的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政策為主題,點出臺灣在特殊的自然環境與農業傳統文化下,海岸及淺山地區多為私有農地、林地構成的農田生態系,難以劃設為保護區;加上農田生態系因為不當的農業行為造成農田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說明推動符合里山倡議精神的社區型發展之生態農業是主要的任務。林華慶局長更以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的綠色保育案例,說明農友守護大地的努力。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在「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以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的綠色保育案例,說明農友守護大地的努力。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在「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以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的綠色保育案例,說明農友守護大地的努力。臺灣農村以小農為主,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計畫,積極推動棲地生態營造,連結農友對於土地、物種情感的人文精神。(攝影/呂艷芳)臺灣農村以小農為主,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計畫,積極推動棲地生態營造,連結農友對於土地、物種情感的人文精神。(攝影/呂艷芳)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在「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以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的綠色保育案例,說明農友守護大地的努力。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在「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以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的綠色保育案例,說明農友守護大地的努力。臺灣農村以小農為主,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計畫,積極推動棲地生態營造,連結農友對於土地、物種情感的人文精神。(攝影/呂艷芳)臺灣農村以小農為主,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計畫,積極推動棲地生態營造,連結農友對於土地、物種情感的人文精神。(攝影/呂艷芳)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在「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以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的綠色保育案例,說明農友守護大地的努力。林務局局長林華慶在「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以與慈心基金會合作的綠色保育案例,說明農友守護大地的努力。臺灣農村以小農為主,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計畫,積極推動棲地生態營造,連結農友對於土地、物種情感的人文精神。(攝影/呂艷芳)臺灣農村以小農為主,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計畫,積極推動棲地生態營造,連結農友對於土地、物種情感的人文精神。(攝影/呂艷芳)

2010 年起,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計畫,透過積極性的棲地生態營造,朝向完備生態永續發展的政策支持、產銷合作、教育推廣等面向努力,更帶動開展了農友對於土地、物種情感連結的人文精神;在以小農為主的臺灣農村中,打造出許多獨具特色的臺灣農業生態地景與代表性案例。2017 年基金會更導入「參與式保證系統」(Participatory Guarantee Systems,PGS),透過公開的共同查證機制,讓更廣大的利益關係群體共同參與其中,為農友、消費者、整體社會間打造相互支持的誠信關係。

里山倡議的核心精神在於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因此,在推動友善農業、生態保育的過程中,對於「人」的關注同等重要。考量到臺灣以小農為主的農業生產型態不易創造市場規模,慈心基金會帶入完善的輔導機制與產銷網絡,讓農友能夠安心無虞地投入友善農業的行列。而許多農友也在看見農田生態回復一片生機之後,漸漸從只關心產量收益轉變為開始關注其它生命,甚至主動進行棲地營造,人與自然生態間形成一股正向循環的相互影響力。除了協助媒合產銷網絡,慈心基金會更致力於促成在地農業產業自立自主,執行了花東地區「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將有機技術、產銷利潤、人才培力的能量蓄積於當地。

林務局本次也以三個案例說明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中,導入里山精神的推動。例如,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東華大學的倡議下,結合花蓮林區管理處及水保局花蓮分局,共同與豐濱鄉新社村的部落組成跨域協同經營平台,重新連結和增進「森—川—里—海」多元生態系的對部落的供給、調節和文化服務功能;在宜蘭縣壯圍鄉田董米地區,以生態系統服務給付代替休耕補助,提供農友操作休耕期田區的水位管理、再生稻保留、拓寬田埂種植草生作物等措施,提供了水鳥生存棲息環境及增加農民的農作收益。林管處根據里山倡議的行動策略,輔導谷關區原民社區傳統作物資源盤點、組織保育小組、推動保育研習與參訪,以及強化居民對傳統生態的認知與實踐,協助了在地區民對友善農業環境的認識與參與。目前已有 15 位農民參與,保育了 44 種保育類野生動物,並有 17 塊農地申請綠色保育標章中。

慈心基金會也致力促成在地農業產業自立自主,在花東地區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將有機技術、產銷利潤、人才培力的能量蓄積於當地。慈心基金會也致力促成在地農業產業自立自主,在花東地區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將有機技術、產銷利潤、人才培力的能量蓄積於當地。國際學者一致推崇,慈心基金會在台灣推動有機實踐「四生」理念,深具台灣農業生產特色,堪為國際間極具參考價值的里山精神代表性案例。國際學者一致推崇,慈心基金會在台灣推動有機實踐「四生」理念,深具台灣農業生產特色,堪為國際間極具參考價值的里山精神代表性案例。

慈心基金會也致力促成在地農業產業自立自主,在花東地區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將有機技術、產銷利潤、人才培力的能量蓄積於當地。慈心基金會也致力促成在地農業產業自立自主,在花東地區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將有機技術、產銷利潤、人才培力的能量蓄積於當地。國際學者一致推崇,慈心基金會在台灣推動有機實踐「四生」理念,深具台灣農業生產特色,堪為國際間極具參考價值的里山精神代表性案例。國際學者一致推崇,慈心基金會在台灣推動有機實踐「四生」理念,深具台灣農業生產特色,堪為國際間極具參考價值的里山精神代表性案例。

慈心基金會也致力促成在地農業產業自立自主,在花東地區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將有機技術、產銷利潤、人才培力的能量蓄積於當地。慈心基金會也致力促成在地農業產業自立自主,在花東地區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將有機技術、產銷利潤、人才培力的能量蓄積於當地。國際學者一致推崇,慈心基金會在台灣推動有機實踐「四生」理念,深具台灣農業生產特色,堪為國際間極具參考價值的里山精神代表性案例。國際學者一致推崇,慈心基金會在台灣推動有機實踐「四生」理念,深具台灣農業生產特色,堪為國際間極具參考價值的里山精神代表性案例。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在推動有機農業過程中,不只要實踐「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農業,更要帶入對於「生命」的關注,並以之為核心開展出「四生」農業。以關懷「生命」為本位的友善農業,不僅為發展農田生態系的生物多樣性奠定了利基,更讓農友、在地社區、銷售者、消費者都成為友善農業的參與者;里山精神的實踐因而得以突破地域性的限制,帶動整個社會都參與其中,交織出有利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永續發展的契機。這樣深具臺灣農業生產特色、文化歷史傳承與自然生態特殊性的里山經驗,研討會中獲致國際學者的推崇,堪為國際間極具參考價值的代表性案例。

延伸閱讀:
● 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探討生物多樣性與農業永續價值
● 臺灣首場「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慈心偕產官學開辦
● 慈心、林務局辦「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交流生態永續農業趨勢
● 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建構產銷網路,支持友善農業
● 「2018友善農業與農田生態國際研討會」落幕,慈心與產官學傳揚里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