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市集的腳印,感受無限生機

踏進市集的腳印,感受無限生機

從有機到綠色保育 友善耕作行為及生態保育

走一趟「田裡有腳印」市集 用心感受無限生機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 12 月 6 日,與林務局共同舉辦綠色保育成果發表會,希望突破台灣有機農業價值的探討上,窄化的「農藥零檢出」的思慮,回歸友善耕作及生態保育的本質,真實帶動對自然萬物的真愛之心。慈心基金會更與台博館合作,舉辦「田裡有腳印」市集活動,邀集全台綠保農友參與,並透過常態性的市集活動,讓參與大眾體會農地、農產品、農友、農耕模式、生態保育、消費者彼此相依的重要性。

田裡有腳印,守護生機

慈心基金會於 1997 年成立以來,秉持創辦人日常老和尚,光復人心、光復大地的初衷,致力宣導有機理念,多元扶持農友、拓展有機農業,並與政府、非營利組織及銷售通路合作,協助有機農業永續發展。

然而,在市場教育與驗證制度的導向中,逐漸忽略農友友善土地的耕作本懷,過度窄化了有機的意義,以及有機耕作的環境倫理教育,造成農友對於有機耕作裹足不前,甚至影響了台灣有機農業的整體發展。

在 2009 年冬天,慈心基金會受林務局之邀,前往台南官田探究大量水雉死亡的原因時,綠色保育的概念應運而生。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當時想輔導農友轉作有機,卻受限於鄰田水源及隔離帶的困境,轉作有機是一條漫漫長路。當省思到人類在環境中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活動及追求生活滿足的作為時,執行長蘇慕容進一步說明,當時便開始尋思一條生產與保育雙贏的途徑,於是訴求經濟與保育雙贏的綠色保育的方向出現了。

2010 年慈心基金會與林務局攜手開始推動「綠色保育標章」,首先從輔導台南官田地區農友停止使用農藥化肥,保育當地珍稀野生動物——水雉,開展出日後全台綠色保育行動。

5 年多來,陸續已有 104 位農友加入,保育了 27 種珍貴動物,其中 9 種為台灣特有種,總面積達 130 公頃,遍及全台 11 個縣市 26 個鄉鎮,產出達 19 種農作物,總核發出 342,470 枚綠色標章,締造台灣生態保育與經濟雙贏的佳績,更將綠保理念傳遞至國際,展現台灣環保與經濟的軟實力。

蘇慕容表示,綠色保育計劃是以有機農業理念為基礎,但更正視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強調合理的生產模式,避免動物因農業行為受害,促成農田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同時消費者也藉由綠保農產品的購買,體認到農村生態與自己的緊密關係,積極帶動生態保育觀念。而農友更透過綠保標章的申請,直接參與了保育行動,對關愛大地及關懷生命展現更積極的作為。

田裡有腳印,守護生機

例如,在有機生產過程中,農友們也改變原本對動植物的態度,不任意砍樹及過度除草、主動關心周遭棲息的動物、營造生態棲地、並刻意為動物保留食物,學會與動物分享,守護自然成為農友們的光榮使命。而大自然也以無私的心,回報豐沛多樣的生態、喚回當地消失已久的物種。透由更多人的參與,以有機耕作模式帶動了農村再生與社區總體營造,有機農業的希望也吸引青年返鄉務農、活化農村,進而保留台灣文化及傳承,找回過往兒時農村和諧、溫暖的記憶,更為子孫留下珍貴環境資源,留住大地元氣。

參與此次「田裡有腳印市集」活動分享的屏東農友吳堅銘提到,他傳承父親栽種的技術、並漸次轉型有機耕作,將農場分為有機及慣行耕作,以順天適地,不除草、不做畦的種植秘訣,幫助土壤保溼,並藉由輪作休耕或種植綠肥蓄養地力。特別在田區一隅開闢生態池,不僅保育了台北赤蛙、小雨蛙等各式蛙類,也從夜晚來到農場貓頭鷹的鳴叫,感受友善環境的幸福聲音。另外,台東鹿野的農友黃惠美也說到,當初教職退休後,抱持一種與親友分享的心情從事有機耕作,沒想到稀有的保育動物環頸雉,也收到這樣的心意,穿梭在田間安心地大快朵頤。她也化身為生態觀察家,記錄環頸雉與其他生物在田間生活的美麗故事。

 

執行長蘇慕容說明,慈心基金會未來將持續推動綠保計劃,擴大綠色保育耕種面積,並推動友善環境的耕作理念,推廣多元銷售通路,讓消費者能以購買行為直接支持參與綠保行動。進而配合政府經濟、保育及觀光發展政策,創造更利於環境永續發展的產業模式,讓台灣邁向生產、生態、生活、生命四生和諧共融的美麗寶島。

田裡有腳印,守護生機田裡有腳印,守護生機田裡有腳印,守護生機

此次由台灣博物館與林務局主辦,慈心基金會承辦的「田裡有腳印市集」,於 12 月 6 日在台灣博物館南門園區揭幕,彙集全台綠保成果,從田裡腳印看到台灣的無限生機。除了綠保農產品展售市集外,並透過趣味體驗,讓參與者在不同的面向,觸發感動,進而選擇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

延伸閱讀:慈心田裡有腳印,綠保的人文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