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臺灣有機茶大賞 慈心基金會淨源茶場榮獲「有機烏龍茶茶王」殊榮
兼顧茶園生態與茶香甘醇風味 整體榮獲 1 翠 6 金 9 銀 26 銅的佳績
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淨源茶場參加第一屆「全國有機茶 TAGs 分類分級評鑑」活動,嚴謹的評鑑賽事已於 2020 年 6 月 8 日完成,淨源茶場及契作茶農在本次評鑑賽事成績豐碩,有機包種茶(條形)榮獲 2 金 8 銀 11 銅、有機烏龍茶清香型(球形)獲 1 翠 4 金 1 銀 15 銅的佳績。擔任有機烏龍茶主審的茶業改良場副場長邱垂豐高度肯定今年有機茶的品質,透過茶園管理和製茶技術,讓有機茶在氣候條件不佳的狀況下,仍展現出不輸傳統慣行茶的香氣與甘醇的韻致。這份得之不易的成果,更是對淨源茶場12年來堅持推動有機茶用心的鼓勵及肯定。
從關心數百萬人的飲用水出發 淨源茶場啟動有機茶生態產業鏈
淨源茶場位於新北市坪林區,這裡既是包種茶的主要茶區,也是翡翠水庫的上游水源保護區。2007 年慈心基金會啟動「淨源計畫」,推動水庫水源區的茶園轉作有機,不僅減少對生態、土壤的威脅,延長水庫的使用壽命,也間接保護大台北數百萬人的民生飲用水源。然而,辛苦轉作有機的茶農,由於缺乏採收有機茶菁的專用設備,導致與慣行茶葉交叉污染的問題。慈心基金會遂於 2009 年於坪林茶區設立有機茶葉製造所——淨源茶場,以專用的製茶設備,用心保存有機茶生態保育及保護水源的內涵,並以「淨源茶」為品牌,向各界推廣「飲水思源,喝茶護水庫」的理念。
淨源茶場肩負起茶農的理念溝通、教育輔導等工作,並協助茶農從茶園管理著手,針對開溝施肥、修面、剪枝、草相管理等進行改善作業。為了保留有機茶農對每片茶葉的用心,同時也展現臺灣有機茶特有純淨溫潤的喉韻,製茶團隊遍尋名師學習製茶技術,開展出「淨源茶」多樣化的面貌:從包種到烏龍、從綠茶到紅茶、從清香到熟香、從耐泡的揉捻茶形到方便沖泡的茶包等,迄今已習得9種不同風味茶品的製作技術。淨源茶場更在2018年取得歐盟有機驗證標準,將臺灣有機茶推向國際市場。(延伸閱讀:慈心淨源計畫10年有成,打造有機茶產業新典範 )
淨源茶經濟與生態雙贏 帶動茶農參與生物多樣性的農業生態系統
慈心基金會在輔導茶農轉作有機初期,陪伴農友走訪南投有機茶園,向資深的老師傅學習有機茶園栽培管理技巧。進一步為了提升茶農對於有機茶園與生物多樣性的認知,結合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進行生態調查,發現茶園處處充滿饒富生機的蟲鳥蛙獸。以蜘蛛為例,慣行茶園只發現 1 種,坪林有機茶園擁有 17 種;並且驚喜地發現臺灣特有的保育物種:翡翠樹蛙、穿山甲、臺灣藍鵲,也記錄到麝香貓、山羌、白鼻心和鼬獾等動物。慈心基金會於 2010 年與農委會林務局合作推動「綠色保育標章」,鼓勵農民從保護保育類動物的角度出發,以友善環境的耕作方式,構築農業生態系統,服務生物多樣性的目標。
淨源計畫推動之初,坪林尚未成立有機產銷班,迄今已有 2 個坪林有機產銷班,有機茶園面積近 60 公頃,共計 44 位有機茶農,其中 11 位為淨源茶場契作農友,同時產銷班也有 22 位茶農已取得綠色保育標章。淨源計畫提升當地保護水源區生態的認知,具有維護農田生物多樣性的效益,已成為生態保育與經濟雙贏的參考典範。農友們對於種植有機茶樹的好處,從對自己、對他人、對水源的健康,也關注到對動物、對生態保護的使命感。
展望未來,提升有機茶產業鏈的價值與文化 慈心基金會的永續精神
慈心基金會在坪林推動淨源計畫後,也開始在各地山林協助農友轉作有機。去年更承辦了「2019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有機茶主題館」,透過展覽、講座等形式,向茶葉及茶文化愛好者,呈現臺灣有機茶豐富的特色與人文底蘊。(延伸閱讀:2019南投世界茶業博覽會首設「有機茶主題館」)
本次,慈心基金會參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指導,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新北市政府、財團法人台北市瑠公農業產銷基金會聯合辦理「第一屆 2020 年全國有機茶 TAGs 分類分級評鑑」活動,以嚴謹客觀的盲測方式,邀請產官學三方專業人士擔任評審,並且採用茶業改良場建立的臺灣茶分類分級系統 (Taiwan-tea Assortment & Grading system, TAGs),以風味輪方式進行評鑑分析。期望透過有機茶分類分級評鑑制度,呈現臺灣有機茶獨特的風味,鼓勵更多有機茶農加入。展望未來,慈心基金會將持續展現有機茶對人、動物、水源、土壤,乃至整體生態環境的永續精神,也期盼讓更多人感受到在品味有機茶香的同時,內心憶持到正在淨化水源山林、保育動物、愛護環境的喜悅。(延伸閱讀:慈心基金會參與辦理首屆「全國有機茶 TAGs 評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