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玉米與小米開始的本土雜糧復興之路
慈心基金會以「四生精神」呼應聯合國「糧食與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全球行動計畫」
串起臺灣農業文化與社會永續價值鏈
農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在產業轉型、進口雜糧競爭以及農業人口超高齡化的多重威脅下,臺灣糧食自給率不足的危機,已成為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關注的重要議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長期深耕有機農業,一路走來體現農業與人、生態環境及天地萬物間共存共榮的和諧關係,看見農業永續的前景,需架構於「生產、生活、生態、生命」共融的「四生精神」,創造經濟產業、文化傳續與自然生態共贏的社會永續價值。
慈心基金會於 2015 年起,受國家發展委員會委託執行「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當時以豐南、奇美、電光及達魯瑪克等花東四部落為示範據點,並成功以「本土硬質玉米」串連起雜糧復育、友善農業、部落經濟、文化傳承等農業文化的發展模式。2019 年,慈心基金會更進一步承接國家發展委員會「建構花東六級化產業鏈計畫」,在臺東縣金鋒、太麻里、大武、達仁等南迴四鄉,以在地傳統作物「小米」作為發展作物,凝聚一群在地志同道合者,透過小米的復耕,結合品系多樣化、生態多樣化及傳統智慧文化的精神,再度帶動起臺東南迴四鄉產業六級化的永續發展。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表示,在聯合國「糧食與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全球行動計畫」,山區生物多樣性與當地原住民利用形成的智識系統,被認為是一項全球珍貴的遺產,特別是可供人類生活應用的農業遺傳資源。慈心基金會以「四生精神」於臺灣原住民部落推動的本土雜糧六級化發展,復育了農業植物重要的遺傳資源,為臺灣打造國家糧食安全下,生態環境與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典範。
慈心承接國發會「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
陪伴奇美部落開發出「玉米爆爆」輕食點心 串連在地產業發展支援網
花東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然因位處邊陲、受限於地理環境,產業規模多屬中小企業或微型產業與低技術服務類為主,再加上近年因地震、水災等危害,導致族人無法仰賴土地為生、農村人口外流及高齡化、農產價格低迷、文化傳承與部落自主照顧系統衰微的情形。
為推動花東地區農業加值發展,慈心基金會於 2015 年起,承接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深入花東地區四個具發展潛力的部落,透過資源盤點與整合,輔導部落農民串連在地有機農業、文化創意與觀光休閒等重點產業進行跨業加值合作。從一級農業轉型,向二、三級產業延伸,將利潤、技術及能量蓄積於當地,促進人才培力及多元合作,活用地方農業及特色資源,創造出加乘經濟綜效,讓農產品附加價值一體化留存在農村。進而促進地產地銷、增加農民收入、創造農村就業發展,以及保存自然人文等,達到地區活化與再生,成功建立起花東區域永續發展的參考典範。(延伸閱讀:慈心受國發會委託,參與花東六星計畫有成)
以奇美部落為例,慈心基金會以耐運輸、耐儲存,部落熟悉、轉作有機容易,且加工多元性高的「硬質玉米」作為主要發展作物。然而,在面臨道路崩塌、有機田區分散、生產規模不足等因素,大型採收機具無法前來作業,部落傾盡人力全程人工採收,並在有限時間壓力下,來回送往 20 多公里遠的東豐拾穗農場,進行長達 72 小時烘乾。又因東豐農場缺乏玉米篩選設備,以篩選大豆的機器代打,同時擔憂機器篩選良率,部落媽媽們再以手工逐一揀選多達 15 噸的玉米粒,使得作業耗時一週終於完成。然而,在國內處理非基改玉米的廠商乏少的情況下,統百食品透過里仁公司的引薦,以珍惜得來不易的玉米的心,自行購買研磨設備,進行長達數月的研發試作,終於讓這批肩負著部落經濟發展與臺灣食安美好願景的本土有機硬質玉米,以「玉米爆爆」輕食點心的嶄新姿態走向市場。(延伸閱讀:慈心里仁陪伴農友「心」獻禮,花蓮奇美「玉米爆爆」輕食登場)
透過小米復耕 作為在地實踐聯合國倡議代表作物
兼具糧食安全、生態永續與文化傳承意義
承續六星加值計畫的成功能量,慈心基金會於 2019 年承接國家發展委員會「建構花東六級化產業鏈計畫」,進一步將作物品項擴及臺東小米、花蓮大豆的六級化本土雜糧復興。不僅為部落經濟注入活水,更響應聯合國「糧食與農業植物遺傳資源全球行動計畫」:透過保種復育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為臺灣打造氣候變遷下的糧食安全環境,同時達到生態永續與文化傳承目標。而臺灣小米在紀錄上曾高達 200 多種的豐富品系,百年來種源的消失率推估已超過 75%。小米有涵養瀕危山麻雀及熊鷹生態鏈的功能、耐旱可堪受極端氣候的植物特性,以及非物質文化層面上的部落傳統祭儀重要的角色,更是在地實踐聯合國倡議的代表性作物。(延伸閱讀:把本土小米種回來!慈心推動南迴四鄉小米產業六級化發展,里仁全力響應)
慈心基金會進入臺東場域,透過拜訪農友、舉辦說明會與學習參訪活動,號召了一群認同綠色保育理念的農友,投入友善耕作小米轉作。在輔導農友的歷程中,勞力密集生產型態下的高人力時間成本,以及野生動物造成的農損問題,是一級生產端所面臨技術問題。慈心基金會透過導入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研發之種子披衣 (seed coating) 技術,以及引介鳥害防制資材及補助,成功節省農友人力與成本,並兼顧經濟生產與生態保育雙贏。同時,基金會更協助鏈結加工、開發與行銷業等二三級產業的布局,促成產業六級化合作聯盟的成形。其中,里仁公司因認同本土雜糧復興所帶來的文化與生態效益,不僅全力支援南迴四鄉小米產品開發與後續通路販售行銷,更計畫在未來以本土小米,全面取代里仁架上的進口小米。(延伸閱讀:慈心導入技術助臺東農友復耕小米,承載食安生態、文化傳承的使命)
慈心基金會同時輔導農民申請綠色保育標章,讓環境永續成為糧食安全的穩固基礎外,也讓國產小米在面對進口小米競爭時,化其生態環境效益為市場優勢。此外,慈心也協助媒合廠商通路研發農產加工商品,爭取更廣泛的消費者支持。未來更規劃以小米文化為題,發展食農體驗、部落文化深度導覽旅遊,期盼提升農友收入,支持小米產業穩定發展,打造部落小米文化與環境生態永續相傳。此外,慈心基金會也將多年來,與部落以有機農業產業多元合作模式經驗的 know-how、人才培育及部落自立發展等成功經驗系統化,彙整成一套可茲遵循的作業指引手冊及成果,提供農民與外界實務參考。慈心基金會期望以倡議者的角色,結合各界有志之士,共同珍惜本土農業資產,為農業文化與自然生態的復興開闢一片沃土,朝向人與社會、自然互助共好的願景努力。(延伸閱讀:以心連星——推動有機農業六星加值計畫作業指引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