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智高中學子自主學習「樹植分析」及「校園淨零綠生活」
發現實踐永續校園的潛質
「自主學習」為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重要理念,福智高中為落實教育部「自發」、「互動」、「共好」的課程理念,盤整了學校空間、師資安排,以及衡量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養成條件,不斷擴大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的選擇度以及學習資源,希望涵養學子的觀察力、學習力、整合力、規劃力、自省力等。在 112 學年度第一、二學期結束前,福智高中舉辦了自主學習成果發表會,其中的「樹植分析」及「校園淨零綠生活」案例大放異彩,同學們發現了福智教育園區校園生活中,發展永續校園與環境共榮的關鍵性做法及潛力。
發表會中,高二許顯魁同學的「樹植分析」報告成果顯示,福智教育園區總計有 3,618 棵樹,可分為 41 科 82 屬 102 種樹木,樹種的作用包含觀賞的開花樹木、可食用的、一級木以及具有碳匯力的樹種等。在劉芝麟老師、鄭鈞懿老師、林靜香老師和林孟蓉老師的指導與陪伴下,許同學使用 GIS(地理資訊系統)建立學校樹的資料庫,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近一年的校園環境觀察,結合永續生態與碳匯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完成這份報告。未來,將更進一步計算碳排放及固碳效果的探索。
許顯魁同學有感於福智教育園區樹林蔥鬱,從國三就開始好奇學校到底有多少樹木,和朱秉洋同學一起開啟了數樹的研究計畫。上了高中後,在老師的鼓勵與引導下,展開認識樹種,並學習以 GIS 系統進行「定樹」;在偌大的校園中,清晰地記錄樹木的位置、樹種的特徵、作用與分類,也藉此追蹤樹木健康狀況,觀察環境變化對樹木的影響,提升校園樹木醫治計畫規劃與評估的效率,對永續生態有極大價值。在數樹期間,除了裝置、技術及人力的問題外,許同學和朱同學還要避開被蚊子叮咬的困擾。雖然有重重困難,但是許同學的堅持,也獲得來自家人的支持及參與,不僅增進了親子關係,更完成了一份珍貴的園區樹種資料庫。
高二的陳泉宏、張睿修、陳陞陽三位同學則以「校園淨零綠生活—廚餘養成記」作為自主學習的主題。由於福智教育園區是住宿型學校,若能有效地將一天食用有機及友善食材的三餐之廚餘轉變成為堆肥,以優化堆肥流程,提升堆肥效率和品質,同時施用於校園中,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和養分含量,進而促進植物生長,增進師生環保意識。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退休教授許淙慶免費提供酵素堆肥,讓同學做實驗對比,並傳授堆肥相關知能;吳德安老師實際到校指導同學,及在李岳璋老師及韋淑媛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了解廚餘堆肥的原理,並收集食物殘渣等有機物料,讓有益細菌分解有機物料,再將分解後的有機物料轉化成堆肥,用於校園種植或土壤改良。
同學們體認到,廚餘堆肥是一種符合環保的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方式,且自製堆肥比購買化學肥料更加經濟實惠;更重要的是,相較於將廚餘直接丟入填埋場,堆肥還可以減少甲烷排放,對於全球暖化有很大的幫助。後續同學將持續做實驗,提供給學校參考,以期真正改善廚餘轉堆肥的流程。
「樹植分析」及「校園淨零綠生活」的自主學習成果,呼應了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優質教育、淨水及衛生、氣候行動等,也成為落實校園減碳的具體行動。此外,福智教育園區 20 多年來三千多棵植樹護樹的成果,以及學子們的環境意識,呈現了永續發展校園的條件與前景,更是「環境即教育」理念的具體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