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如何以三法印鑑別正統佛法(下)

◆八十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日常師父開示

依法修行

我們談萬事萬物都不是天生,都不是恆常不變,都是緣起性空的話,那麼我們現在要求離苦得樂是不是也是這樣?當然是。因此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的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在《法華經》裡面有一句話「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一切法本來就是寂滅相,有什麼樣的因緣,它就現什麼樣的狀態,你造了雜染之業,它就顯出生死輪迴來;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這個特點,我們願意跟著佛法去做,就漸漸遠離雜染。因此了解三法印以後,對我們每一個人,希望離苦得樂,就產生一個最積極的意義,什麼最積極的意義?我們所有的努力都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去做。我們不是都不希望痛苦嗎?那麼應該根據這個原則,了解痛苦的原因在哪裡,把痛苦的原因拿掉,痛苦自然消失。我們不是要快樂嗎?找到正確的快樂的原因,並去努力,快樂就現起。並沒有天生的苦樂,這些都是緣起。「緣」就是形成苦樂主要的條件,我們既然都希望離苦得樂,這豈不是我們該做的嗎?三法印給我們的啟示是這樣的。所以要離苦得樂,就要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正皈依是法,法的特徵是這樣,了解後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的行為就不會像以前這樣的亂來,並照正確的方法去做,修改以前的行為,這個叫做修行。

修行是根據三法印,可是三法印的內涵非常廣泛,它有趣入的正確方便,《菩提道次第廣論》即是三法印的展開。我們來看看《菩提道次第廣論》講些什麼?甲一、甲二、甲三、甲四。為什麼講這個?首先講造者的成就,為什麼要講人的成就呢?我們也希望成就,既然希望成就,豈不是要找一個理想當中所仰望的,我們現在理想當中想做官、想做總統,或者你想要錢,王永慶非常有錢,你心目當中想做他,那他是怎麼成功的?做父母的常指給孩子看:「你看那一家的孩子怎麼怎麼!你應該向他學啊!」那麼我們學佛的佛弟子,是不是應該把佛法當中真正有成就的這個人拿出來啊!釋迦牟尼佛也是講這個,這樣一個崇高理想是不是我要的?是!那他告訴我們他是怎樣成功的?這是甲一的內涵,講的是造者的殊勝。甲二是法的殊勝,甲三是你應具足什麼條件。三樣有了,然後我們如理一步一步做,就是甲四。所以三法印正是說明這樣的現象,首先我們理路上有了正確的認識,然後我們步步去漸次深入改善,這是佛法的特徵,真正來說,這也是世間任何一個人修行必經之路。以上是三法印的內涵跟三法印的效應。

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我們再談為什麼有許多知識份子,會受騙上當?是因為他覺得這樣會得到好處、利益。如果不認識佛法,有人告訴你:信他,就可以得到這樣的利益、這樣的好處,你是不是也會被他所騙?但是假定你了解一切都是因果,好處、利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會很清楚如是因如是果,佛法告訴我們的因果必然是這樣的,因此,想騙我們絕不可能,我們也就不會被他所騙。

所以我們進一步來看,被騙的原因是什麼?總之不外乎有人設了一個騙局,他讓你有一個小小的甜頭,然後就告訴你要這樣才能得到好處,然後你就被他所騙,也就是他設了一個魚餌,引發我們內心當中一個貪欲。現在我們了解了佛法,並不是要把貪欲心拿掉,不過,我們要把這個貪欲心改變成善法欲。貪也是一個欲呀!為什麼這個稱為善法欲,不叫貪欲呢?我們了解了,並照著正確的道理漸次走上去,的確可以得到離苦得樂,可是我們了解苦樂的根本是煩惱,煩惱最嚴重的是貪、瞋、痴,所以像這種煩惱相應的貪對我們是沒有好處的;但是,如法的去做,應該得到離苦得樂的這些希求,我們叫做「善法欲」,在得到之前稱為修行。經論上非常清楚地告訴我們,修行是件苦事情,那為什麼苦事情我們還願意去做呢?因為了解了正確的方法,這樣去做可以用小苦去掉大苦,以小苦得到大樂。進一步來說,世間任何一個成就,哪有一樣東西可以不要努力就自然掉下來的?都要經過一些努力!所以我們很清楚修行的特徵後,就不會受一些人騙,大家很清楚,一定是根據緣起,或者我們說是根據因果的本質。

緣起與因果

我們常常講緣起,好像緣起就是因果,事實上,緣起範圍比較廣,因果比較狹。凡是緣起的現象,大體上呈現三個面貌,第一個因果的必然性,第二個相待性。什麼叫相待性?比如說好壞、大小、長短、冷熱,這個叫相待性。今天到這個地方來,天氣熱,穿多了會覺得熱,穿不夠會覺得冷,這個房間的溫度,無所謂冷熱,是不同的人的感受,你感覺熱,他感覺冷,原因何在?這是對比出來的,以我個人的感受,來對比這件事情。或者說我手上這個茶杯,大小如何?你無法說它大或小,也許你看很大,因為你平常用的茶杯比較小,所以根據你習慣用的茶杯去衡量它,但是它本身並有沒有大小的問題;如果另一個人平常是海量,他看這個杯就太小了。所以這個緣起的現象一定是相待性。

以上兩個比較容易懂,緣起還有一個名物的特徵。凡是緣起的東西,都叫假名有,或者叫假有。為什麼叫假有呢?就是以上所說,萬法不是實有的,並不是天生而有的,是因種種因緣條件組成的。例如,我們說這張桌子,是因為各種因緣兜起來以後,才叫桌子。當這個東西呈現的時候,不一定有名字,也許是最初發明的人異想天開想出個名字來,就這樣,凡是緣起的東西,一定有這個東西的存在,然後有一個名字。這個名物之間也有一定的關係,「名」就是名字,「物」就是名字所指的內涵,這東西是無常、變化、也是無我的。譬如這個茶杯,我剛才說茶杯,為什麼叫它茶杯?因為它是裝茶的;如果不是裝茶,裝著水,就叫它水杯;你也可以不叫它水杯,叫什麼?不銹鋼的鋼杯;如果裝了酒的話,就變成了酒杯;所以同樣是茶杯,一個是鋼做的,一個玻璃的,那又不一樣了。這是名物之間的交錯關係,或者是相應、或者是相剋的相待關係,這些都是緣起現象當中的必然現象。

當我們真正了解名物的特點後,這個因果的必然關係,我們會把握得比較準。因此在這種狀態中,一般的騙局,我們就比較不會受騙,何況那個騙局很明顯的有一樣東西在裡頭,有的是騙錢財,有的是拿宗教來騙人,例如照片會放光,或者其他神通。假定我不太了解佛法,還可能被他騙,如果正確深刻了解佛法以後,知道緣起一定有它的次第和內涵,當你了解了以後,那個騙局就不能出現。

我們學佛法,真正的目標,就是認識世間錯誤的、迷糊的一面,我們認識了正確的那一面,不再被他迷糊,而後步步走上去。如果我們周圍的人,不懂得這一點,走錯了,那我們可以用所學的正確標準來衡量,真假立刻判別出來,我們不但不會受騙,而且有機會讓周圍的人也避免受騙。如果大家都了解了,騙局儘管騙局,可是也騙不到你。我們自己去受用,又可以幫助周圍的人不被騙,又可以維持社會的安寧,這是多好的事情!

我們學廣論,好像沒聽說過三法印,很多人沒學廣論之前,已經接觸佛法很久了,好像也沒聽說過啊!佛法中為什麼要講這個呢?實際上這是因為現在末法了,大家不太注意。最早,在印度的時候,衡量佛弟子,有不同的標準,曾經有一派或者有一度(我也不太清楚),並不是以皈依來衡量你是不是佛弟子,而是以你是不是接受三法印做為指導你人生的原則來衡量。是,才叫做佛弟子!那是非常嚴密的標準。我們這個傳承是阿底峽尊者的傳承,阿底峽尊者是根據是否皈依三寶來判別是否為佛弟子,而正皈依是法,法的內涵是三法印,所以這個皈依法,已經涵攝了三法印。

廣論與三法印

我們現在不妨從廣論上面去看三法印。廣論前面是甲一、甲二、甲三,真正修行開始是甲四。正式開始時,首先要跟隨善知識,跟隨了善知識要聽聞,然後修行,修行要利用暇滿人身。正修行第一要去觀察,思惟觀察。思惟什麼?無常!不過它是指粗顯的,所以並沒有講「諸行無常」,但是反過來說,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廣論上告訴我們的是不是諸行無常?它已經講了!前面基礎準備好了,然後再不斷的深入,到最後奢摩他、毘缽舍那。奢摩他是止,毘缽舍那是觀,觀什麼?一切法緣起無我。了解以後,如法去修行,得到涅槃寂靜,這是廣論內涵。

末法時最盛行的是什麼?念佛。為什麼要念佛?是說現在末法了,法在世間漸漸消失了,也不懂怎麼修;就算懂了,沒有修行的環境,怎麼修?就算有條件,可是一天到晚為了生活忙得透不過氣來,怎麼修行?那怎麼辦?念佛啦!為什麼要念佛?正因為世間的真相是諸法無我,緣起性空,我們看不清楚這個,所以流落在生死輪迴當中,枉受辛苦,現在唯一解決的辦法要修行,偏偏現在這個時代不行,只好趕快拼命念佛。所以念佛有一個特點,這也是現在念佛的人容易走上的岔路,總覺得好像隨便念幾聲,死的時候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哪有這樣容易啊!印光大師告訴我們真的念佛,「死」字貼在額頭上,因為他看得很清楚,隨時要死啊!世間忙得毫無意思,想修行又不行,所以它真正的內涵是了解了三法印的特點,又不能如法去修行,曉得流轉生死毫無意義,生起了厭離心,又沒有正確的方法可行,就拼命念佛,希望佛的大慈大悲救我們到極樂世界,到了那裡有最好的環境,再慢慢照著三法印一步一步提升。所以念佛法門的根本內涵是這個,因為現在末法了,你什麼都不要管,到了極樂世界自然都解決,它的內涵一定是以這個特徵為主。所以假定說我們念佛,卻被這個騙局騙了是有可能的,因為不了解法嘛!但是念佛跟這個騙局一定是兩回事情。

其次談禪。禪是什麼?禪是因為了解佛法的特徵,原來我們把這個「我」看得這麼重要,好像是永遠不變,實際上,它是無我的,沒有真實的我,因此透過前面所說努力思惟,然後去參。真正的參,是看:「這個到底是什麼?」所以禪門當中講禪公案,後代的人重視禪公案、參話頭。什麼是話頭?我簡單說明一下,話頭有一個公案,叫你參「念佛的是誰?」這個還用問嗎?念佛是誰?我念啊!禪不是這樣的。參禪是去找念佛的是哪一個在念?譬如說我日常在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誰在念?這個不是一個問答題,這個若是問答題就毫無意思,我念嘛!張三李四念嘛!不是這樣的,而是去參「誰在念?」這個和「念佛是誰?」是沒有什麼關係的,要找到「話頭」。還有一個公案,說「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是因為六祖大師對一個上首弟子慧明上座說:「什麼是你明上座的本來面目?」他「當下」恍然開悟。我們說開悟,悟些什麼?我們不知道,實際上真正的悟,就是見道,就是無我。所以凡是參禪真正開悟的時候,這個才是境界。

真正在悟的境界當中,照見五蘊皆空。平常我們看見的我消失掉了,佛門有各式各樣的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諸佛的心要,一開頭有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是什麼?每一個人,是這五樣東西──色、受、想、行、識緣起兜成的一個假有,它沒有真實的本體,即五蘊自性空,我們凡夫眼光去看是有,以般若去看是沒有。般若是什麼?智慧!以真實的智慧去看是沒有,但是這不是問答題。所以我到底是誰?你到底是誰?誰在念佛?什麼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你要去參,禪的真正用意是這樣,要下苦功,所以古人參禪一輩子或幾十年。我們現在跑到佛堂裡面坐了七天,「喔!這個打七很有意思!很受用啊!」假定這樣就好的話,那為什麼古人要花一輩子還不行?真正看看那個禪門的祖師,很多人花幾十年功夫,而且宿生有大根性的人才去參、才去開悟,那時真正悟的是什麼?就是這個。

為什麼講到這個呢?因為談到關於以「三法印」來辨別是佛法、非佛法。一般來說,佛法就是佛開示最完整的內容,而以三法印來涵蓋,可是到後來,因為佛弟子們的根性差別,因此把它大概分成幾類,禪、淨、律、密、教下三家。禪、淨剛才講過了,律是什麼?整個的佛法來說,修行戒定慧,有一定的次第。我們要解決人生問題,究竟離苦得樂,了解了這個特點去修行,第一步是戒,戒是什麼?受戒。然後,告訴你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喝酒,真正的戒不是這個,也沒有離開這個,怎麼講?我還是運用廣論卷三,「道總建立」曾經談到三士之名,下士、中士、上士。下士分兩種:下士、共下士;中士分兩種:中士、共中士;上士就是上士;後面又可分顯教、密教。大家忙了半天,是為現世安樂的這個叫下士,修行人也要為現世忙,但是目標不是單為現世,是為了後世。為什麼修行人還要忙現世呢?因為修行要藉重身體、及修行的環境,我們稱它為資糧。要集聚資糧也須要努力,所以為了繼續不斷的修行,須要暇滿的人身,得暇滿的人身須要修行。這一部分我們稱為共下士,因為這個是跟下士共同的。就像我們念書,小學、中學、大學,只想念小學的,也在小學裡念,準備念中學、大學的,也要念小學,所以為了念中學、大學,現在在小學叫共小學,我們稱它為共下士,然後共中士,然後上士。這個下、中、上是阿底峽尊者《道炬論》講的,根據《瑜伽師地論》的攝決擇分講下、中、上,什麼是下士?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的叫做下士;什麼叫中士?受持聲聞緣覺相應的淨戒律儀的叫中士;上士呢?受持菩薩律儀的叫上士。律儀是專門名詞,也就是戒。

我把「戒」簡單說一下,然後再講定慧。佛法告訴我們的戒定慧,有一個特點,我們不是要離苦得樂嗎?為什麼有苦樂?因為透過「迷」的眼睛,對世間的真相看不清楚,看錯了,造了輪迴的業,所以雖想離苦得樂,可是結果是離樂得苦。佛是覺者,看清楚世間的真相,告訴我們,我們就要修改我們的行為。雖然要修改行為,不過,仍像以前一樣,每個人還是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的是,面對境界時,以前我們是照著跟無明相應的理念、行為習慣去做,現在改一個方法,叫修行。以前看見喜歡的東西總歸是想辦法得到它,現在不是,要捨掉這個,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凡是不順佛法的我們不可以做;反過來,以前該做的事,我雖然不習慣做,現在我也要去做。

「戒」有個目標──要解決生死輪迴。所以真正的戒是從中士開始,所以剛才說的「受持非律儀、非非律儀,以及受持聲聞緣覺的淨戒律儀」,到「聲聞緣覺」的時候開始叫做戒,因為這時開始,以跳出生死輪迴為準的戒條,對著境要照這樣的戒條去做。至於共下士呢?叫非律儀,不是戒,下面又說非非律儀,也不是不是戒,兩個否定變成肯定,說這個戒雖然不能幫忙你跳出生死輪迴,但是它是個戒,可以使你得到現在生死輪迴當中的好處。

現在我講的禪、淨、律、密當中,律宗講的什麼呢?律宗真正講的,就是中士以上的內涵,拿這個標準去衡量。為什麼要持戒呢?因為它告訴我們世間一切諸行無常,我們不了解這個道理,所以無明,輪迴生死,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涅槃寂靜。你真正想從眼前這個迷的境當中改過,必須要戒除一些不好的習慣或行為,這叫「止持」;相反的,有些事情你本來不習慣的,這時要去做,叫「作持」。律宗是講這個,所以律宗的真正的中心是從三法印開展出來,而且律宗是所有佛弟子的標準,但是現在很少人去研究、深入,很少人談,我們可以不知道,但是「律」一定是從這個地方談。密呢?正規密法的上師,必定根據前面這個三法印而來;教下專門談這個問題的,不管賢首或天台或唯識法相都是。

因此可以簡單扼要的說,整個佛法衡準的標準是三法印,這是講這個題目的根本原因。現在社會上發生宗教騙人的事件,了解這一點,如果周圍的人也被騙,那我們可以告訴他:「錯了!錯了!假定你早一點肯相信我,學習正統佛法的話,就不會走偏。如果社會上人人都這樣,以宗教來騙人的事件也不會出現了。現在已經發生了這個事情,你還不趕快學佛、學廣論?」即使我們現在沒辦法勸他,我們了解了這個,可以更理直氣壯的告訴自己:「以前我可以不好好的學,今後我要更加好好的努力。」因為過了幾年,大家一定把這件事忘得乾乾淨淨,但怎麼保證這種事情不會換湯不換藥又來騙你呢?對呀!趕快努力!現在還來得及呀!當我們一步一步地照著廣論去深入,固然會了解,但是這樣太慢了,畢竟在座大部分學廣論是業餘的,而這種詐騙事情隨時可能又發生的,所以我就很簡單扼要的介紹這個佛法的精要──三法印。(全文完)

全文收錄於 第 131 期 6 ~ 1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