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聖像開光的意義(上)——祈請宗大師教法住世

◆九十年八月一日 日常師父開示
編輯室整理

今天我們在這裏舉行宗大師父子三尊的開光法會,開光是一種儀式,背後有其深義。

我們學佛以後,認識到每個人心底裏都有一種渴望,希望能夠得到快樂,不要痛苦,這種本能,叫做佛性。信了佛以後,了解佛是一個完人,所有的缺點,祂都淨除了,所有的痛苦,祂都徹底解決了,所有我們希望得到的,祂都得到了,因此,學佛便是依著佛告訴我們的,了解問題在哪裏,並且去改善,一直到跟祂一樣圓滿。基於這樣的原因,我們請佛像——告訴我道理的最佳老師,並且照著祂告訴我的話去做,經過學習以後,我會像祂一樣,這是佛像所代表的意義。也可以說:學了佛以後,我們正確的建立了我們的偶像(天主教、基督教說我們佛教崇拜偶像,從某個角度看,我接受這個說法,因為我心目當中有一個非常崇高的目標,如果把這個目標稱為偶像,我不反對),我將來要打造這樣崇高的目標,所以當這個目標放在我面前,會激發我內在非常強大的志氣:「我要這個!我要這個!」然後我已了解了怎麼去做,所以世間小事情就綁不住我,這是非常崇高偉大的一件事情。

而且我也發現世間所有的人都跟我一樣,都有佛性,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這個本能跟佛是無二無別的,但是我們卻走錯了,而且還走得理直氣壯,可是走到後來簡直是心灰意懶。學佛以後,漸漸的改過來,覺得雄心萬丈,我可以真實改善生命,不是虛假的,而且我可以幫助一切人。在這種情況下,這聖像便具有非常完整、具體的意義。我們供奉聖像的根本理由就在這裏。

其次,今天我們開光的聖像是宗大師父子三尊。佛法是十方三世一切佛共通的,釋迦牟尼世尊來到世間,教法傳到現在,經過一些人為的因素,佛像被毀破,經書也被毀壞,這是外表的形相;至於內涵,就是流傳在世間的這些經論,學習的人也沒有真正學到精要的內涵,所以它便慢慢的偏離真正重要的中心。質方面偏離,那麼偏離的量就愈大,害處也愈可怕,那個時候佛菩薩會到世間來,重新整頓建立。現在離我們最近、對我們受用最大的就是宗大師父子三尊,我們所學的《廣論》,就是大師留下來最圓滿的教法,所以我們舉行這個開光法會。

開光是什麼?「開」是開顯,「光」是光明。因為佛法在世間,真正的內涵慢慢的失去、黯淡了,為了重新開顯佛的特徵、佛的光明,所以在儀式當中,告訴我們這件事情。那麼佛的光明是什麼?怎麼去開顯?假定我們了解這個意義,今天來參加這個開光的儀式就有非常大的意義;假如不了解,即使製造了一個聖像,雖然有絕對的意義,但是佛告訴我們的是感應,能感應的是我們的內心,假如今生不相應,佛是不一定來的,所以開光是經過一個如法修持的人以一種特別的方法,照著儀軌來迎請我們的世尊,從法性界、自性界進入這個聖像之中。因為佛本身是法性、是無限的,都是感應而得,我們有感應祂就來加持。如果我們恭恭敬敬地迎請聖像回去,就會得到受用,可是如果不了解這個內涵,而不認真去做的話,受用是非常有限的。

儘管佛像很靈,但是我們僅停留在拜拜祂、求求祂,然後求一點加持水,雖然可以把病治好,但這對真正學佛的佛弟子來說,最難過、最痛心之處也莫甚於此。難道佛就只告訴我們這樣嗎?如果是這樣,佛豈不是等於世間的巫師,或是一個好的醫生而已?不信佛、不了解佛法的人可以這樣說,然而我們學習了佛法以後,若還只是停留在這個地方,那是非常冤枉的。或者說:如果我們停留在這裡,將來的後果是非常可悲的。現在我們有幸學到了這樣圓滿的教法,知道因果道理,今天學到這樣圓滿的教法,卻種了這種因,可以想像將來會得到什麼果,我想我們到後來,就會得到暈頭腦脹的結果。人間的暈頭腦脹還可以,最最可怕的是六道當中很可憐的孤魂野鬼這一類,愚痴根本就在這個地方。

我們非常幸運,因為學了《菩提道次第廣論》,《廣論》非常的深遠,這深遠的程度,我完全無法以我已經認識的心來說明它,它深廣的內涵這麼多,但願每一位同學能夠了解,了解了以後要想辦法,從我們眼前相應的地方,慢慢的把它推展開去,這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

我們認識了這個無價之寶,要力爭上游跨上去,走上去跟沒走上去有一個很大的分野。用《廣論》的話來說,一個是視為莊嚴,一個是視為負擔——「視為莊嚴」「莫覺負擔」,這些話我們平常都很清楚,可是真正的生活當中很難用得上,我建議諸位,開始慢慢把法用到日常生活當中,然後把遇見的一切順逆因緣都視為莊嚴。

剛開始好像順的因緣比較容易視為莊嚴,逆的因緣比較難。依我個人的經驗,其實逆的因緣容易視為莊嚴,順的因緣反而難。大家會不會覺得奇怪,好像順的時候得心應手,不會覺得難;逆的時候好辛苦,這麼痛苦的事情,怎麼反而說是莊嚴?遇見逆境時,如果用佛法來看,也許可以說「消消業障!」這句話不是空話,說久了,真的會感覺到消業障,而消業障就是莊嚴。順的時候怎麼反而難呢?這「順」要解釋一下,如果不了解順的意趣,就不是真正的莊嚴,而是地獄的莊嚴。很多同學理論上非常的好學,因為有了這樣好樂的認識,所以願意來當義工,乃至於把所學的東西充分的發展開去。然而實際上當你真正去做的時候,是用世間學會的方法?還是用佛法的方法?這是個大學問,別小看它!一定要很認真的在內心當中深刻的反省,才能夠檢查到這一點。

現在我們認為得心應手的事,其實都是用世間的方法,而不是用佛法的方法。通常用佛法的方法是遭盡挫折,不可能會得心應手的。拿我一生來說,我在佛法上沒有一件得心應手,儘管現在學《廣論》的人有這麼多,我還是覺得非常慚愧,就算你們把功德統統歸於常師父,我唯一的感覺還是非常非常的慚愧!倒是還沒有學《廣論》的時候,做什麼事情都覺得做成功了,聽到很多人的鼓掌,就得意洋洋。而得意洋洋對我們而言是非常嚴重,非常可怕的事。因為不管佛法或世間法,當我們做錯的時候,就會有很強的挫折感,乃至於會說:「我沒有功勞嘛,至少也有苦勞啊!」因此不可能覺得這是莊嚴。但是做對了的時候,便覺得非常得意,這個時候如果老闆再來賞識你,或者學長、科長等,乃至於常師父也稱讚你,你就覺得好高興:「我今天辦得很成功!」為什麼這不是莊嚴?這個我不回答,也回答不上來,但是我覺得這離「視為莊嚴」還有一段距離。這一部分但願你們好好的去體驗它,對我們有無比的價值。

參加開光法會,絕不是法人團體造好了聖像,然後你來參加開光,回去的時候可以得到一份歡喜的東西。近的來說,看得見的是大家學了《廣論》,對於佛告訴我們的基本理念有完整的認識,我們內心非常的仰望,認為這才是我所要的,因為如此地渴求,所以我們把與佛相同,卻去追求世間快樂的本能轉變過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當你要轉過來時,或多或少會遇見一些困難,不管是從你自己內心上的改變,乃至於改變周圍的人,到現在為止,我想極大部分的人在這轉變當中仍有困難,這是一定有的。別以為我現在好像天下太平,我跟你們一樣,內心也在困難當中,可是我覺得非常值得,因為我轉過來之後,看見光明的那一邊遠比黑暗的那一邊來得大,而且兩者完全不能成比例,我可以這樣確信,雖然目前還是有困難,但是看到這點後,我覺得世間再大的困難,也變得微不足道!但你們千萬別以為師父生病時不痛,是師父在代大家受罪,絕對不是!我自己的業還是得自己受這個罪,跟你們一樣,仍痛得要命、苦得要命、但我更確定業就是這樣,沒有一個人能逃脫,所以不用再抱怨。我把能夠抱怨的心,轉為更能渴求:「啊!以前我不努力才會這樣,現在如果再不努力,我就更沒希望了!」通常我們遇境總是抱怨,張三長李四短,現在我比較少抱怨,有時難免還是抱怨,但馬上想到以前就是因為錯誤的認知,所以有這樣的果,今天我看見了很高興,我能夠從因地上面改善,所以眼前不理想的環境,都是幫忙我們產生更強大追求的力量。我已經看見轉變過來的好處,當然我也可以說說好處是什麼,可是在你們沒體會之前會聽不懂,聽我的話,會像是在聽神話一樣。

學了這個法以後,心會慢慢的開始改變,改變的過程當中,我們會希望能夠看見真正的聖像,所以希望請一尊最好的聖像,面對祂能對我們產生提示作用。所以幫助我們增上的就是三寶,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處處不離;但是,當我們去面對外在客觀環境,我們要做的事情便是:不離開法人事業,使得我們學佛的環境,在因地上就能夠種下真正圓滿的因。我們這麼做,並不是要把外面變成了天堂,大家若有這個概念,那是個錯誤。就正如到法人來的都是想學聖人的人,可是本質上仍是凡夫,這個基本的概念一定要清楚!不要以為到法人後遇見的人都是聖人,可是相處之後,發覺這些人怎麼和自己一樣煩煩惱惱?其實,大家到法人當義工,在每個崗位上做的都是苦差事,但是我們很清楚我們已經開始慢慢把圓滿的因種下去了。所以今天大家一起來舉行這個法會,以種種好的東西廣大供養,因為我們很清楚,要想集最圓滿的資糧,福德非常重要,有廣大的福德才能夠提升深遠的智慧。

與光明開顯相對的是「關」起來,現在,我們要把這本來關起來的光明開顯,使光明能夠顯發出來。光明相對的就是黑暗,我們雖然有眼睛,但是如果沒有光明,眼睛是沒用的,反過來說有光明但沒眼睛,這光明也沒用。以佛法來說,二者互相觀待而呈現,我今天要說明一個特點:任何一件事情要呈現,相互之間的關係絕對不能分割。這一點,如果做得好,不但升天而且成佛;做不好,不但墮落而且一定下最可怕的地獄。那麼其中的關鍵在哪裡?在乎我們看清楚了沒有!看清楚須要兩個條件:自己要有眼睛、外面要有光明。這現象是通於一切事情的,物質需要,心靈更需要這樣的條件。我們稱這個條件為「緣起」。不管你用什麼字眼來解釋它,這並沒關係,但是我們必定要認識它,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今天來開光真正代表的意趣便是這點。

但願每一位同學每次聽到這裡,不要認為還是老話。要去認知,透過認知,在一切時處,去感受、體會法的內涵。如果你認為說來說去都是這幾個字,大概聽個兩、三趟,就會疲倦,可是也不要以為瞪大眼睛聽幾次就會不一樣,沒那麼簡單!我們一定要把生命從無限的層面去看,做事情千萬不要用以前的老方式,做為衡斷成功與否的根本條件。那麼從哪裡開始?從講聽的過程當中開始學習!

就像現在對於開光,我們要想辦法去感受、體驗,這是我們內心當中的一種本能——離苦得樂的本能。但是我們對於苦樂的認識,真的認識了嗎?我們對苦樂真正的內涵的確不認識!也就是說,我們雖然有了眼睛,可是還是看不見,所以須要光明,透過光明,然後看見我們真正要認識的。我們內心當中渴求離苦得樂,可是對於苦跟樂居然不知道,而且還會弄顛倒。也許我們以為自己不會這樣,那麼可以來感受一下:當你在不同的場合,或者不同時間,面對同樣一件事情,當你心情轉變的時候,是不是感受也會跟著轉變?乃至於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如果說我們的感受是絕對客觀的,那怎麼可能改變呢?這表示你所認定的「客觀」大有問題。所以,是不是我們認識了這個道理,就應該去改變它呢?眼睛看是如此,耳朵聽也是如此。鼻、舌、身乃至意,皆是如此。意識的辨別,一個叫無明,一個叫智慧。如果我們信得過佛所說的,並願意照著祂的方法去做,等於我們有了眼睛,也看見了光明,我們以佛的方式來改善提升,我們就有了希望。無明的行相是什麼?「無明如非親實等」(俱舍論),這文字很難體會,現在要我們放掉周圍的這些人都很難,何況要我們徹底的放掉「我」?這是非常高難度的題目。但至少我們願意照著道次第,從道前基礎、下士道,一步步走上去,這樣是有希望的。

當智慧現起來,無明一定沒有,無明如果起來,智慧也一定沒有。心的認識作用要透過眼睛,眼睛認識東西需要光明;心的認識作用需要智慧,透過智慧,使我們真的認識了世間的真實相,這不叫騙,這才是親、可親的,而不是冤家不是仇敵。所以今天開光,第一是要打開我們內心牢牢「執著自以為是」的那個東西,鬆掉它、願意敞開來接受光明,現在透過眼睛看見光明,透過意識去看智慧。這個智慧需要幾個步驟——聞思修。就是聽要聽懂,聽懂了以後自己要去思惟觀察,確定後,全部精神照著去做。廣義的說,聞思都是屬於修;狹義的說,是聞思修的「修」。另外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就是我們供養這尊佛的時候,要透過三種方式——財敬供養、身語承事、依教奉行,三者是分不開的。前兩種積的是福德資糧,後面積的是智慧資糧,而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也同樣互相分不開,這點非常重要。

今天聖像開光了,開光是把佛或大師,請回家去好好供養。大師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圓滿最究竟的教法住持者,我們很認真的供養,功德很大。開光之後,我們就要一直遵照著這樣的原則去做,也許今天較輕鬆,就供很多水、花乃至於供品;忙的時候,也許什麼都沒有,但是早晨起來,可以問個訊、磕個頭,然後對大師說:「我今天很忙……」,如果很用心地這樣做,今天這一件的供養可能是最好的。如果所有的儀軌都做好,所有的行為也都跟大師的教授、教誡完全相應,這當然是第一等好,現在我們都不夠這個條件,但是如果能晨起發願,今天的意義就很具足了。

全文收錄於 第 121 期 12 ~ 1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