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造塔緣起

◆編輯室

為了廣修供養,初期度母像除了讓學員請回家供養外,還打算由各班請到各山頭供諸天非人頂禮膜拜,讓六道眾生同蒙法益。可是數月後,卻演變成各地同修匯聚心力,在關西、石崗和沙崙農場造塔,供奉近三萬尊的度母像。因緣變化之大,始料未及。

法人流傳一句話:「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安放佛像,也是如此。最初計畫將佛像放在戶外,但是如何避免日晒雨淋?一定要找個耐久又方便攜帶的建材來為佛像遮風擋雨才行。塑膠板?雖然輕便防水,不過,久了就變脆易折。那就用空心磚吧!它有統一規格,且不會風化,只要泡了白漆就可以了。本來學長們看中的是三個間隔的空心磚,一格放八尊佛像,似乎很理想。不料作示範的關西農場找到的樣品,發現三個間隔太窄,佛像放不進去,最後才決定用沒有間隔的空心磚。

只有一個空心磚擺在路邊,很容易被忽略或踩到,不能害別人造下不敬佛像的違緣,怎麼辦?於是要疊起來,造塔的構想正式誕生!接下去有人想到萬一有蟲子爬來爬去,長青苔或惹塵埃怎麼辦?於是又有人建議:何不用玻璃前後封起來!空心磚加了玻璃,還要疊高,不輕耶!於是蔡榮德師兄奉命畫佛塔建構圖,地基兩層,上盤六層,做好排水與通風,中間還要鏤空(代表空性)。

現場施工,人力運作需搭配得好,尤其在空心磚裡安置佛像,和水泥工程分開運作,佛像一定要固定好,才不會在搬動時移位。每個空心磚可以安奉八尊聖像,宋有發師兄設計了一個位置分配圖,設法將黏佛像的厚玻璃放進就不會移位,義工只要把度母像底部塗上膠,照著底圖的位置黏在厚玻璃上就可以了。安好度母像的厚玻璃送進空磚內,玻璃反光,使得佛像神采奕奕,這個效果也是意外的收穫。

接下來又發現一件事:綠度母放進漆白色的空心磚,正好對比;可是白度母放進去就不怎麼顯眼了,請示師父,改為黃色襯底,果真莊嚴無比。第一座塔由法師親手造好時,又有一個新挑戰:下雨時濕氣滲入,玻璃迷濛一片,於是又加一道水泥漆,把空心磚的隙縫堵住,不使水氣滲入,另加一個寶蓋,上安銅質的塔頂,一則防雨,再則有一個完整的造型。這個寶蓋可是用不銹鋼壓成中正紀念堂屋頂的模型,還真的別出心裁呢!

這些變化都沒在原先的規劃中,但參與者知道三寶在加持,只要用最恭敬的心,遇到問題就用心集思廣益,一步一步地修正,看到群策群力共業的果相呈現在眼前,無不既欣慰又感動,三寶功德原來是做中學、點滴體會的!

全文收錄於 第 108 期 32 ~ 3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