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日常師父開示於鳳山寺
編輯室節錄
我們平常做事情,都用我們的腦筋所想的方法去做,所得的結果是什麼呢?這本書告訴我們……做出來的結果不可能達到最好的效果!……那我們如何去做呢?這就是本書給我們最佳、最重要的啟示。
上次講到六十一頁。下面六十二頁提到;作者射到了這種程度,大師提議來一次考試,意思是說作者已經學會了,在考試之前,大師當然還要他練習,不過那時的練習,已不再是屬於外表的射,而是純粹內在心靈的射。內在心靈的內涵主要都是以儀軌和呼吸為主,這個特點,你們繼續閱讀下去當會有所體會。
把握本書特點 親自學習體會
這本書的最後結局,我相信你們都看過了。所以接下去的敘述就不再去細細的討論,今天,只簡單的做個總結。最重要的是把書中啟示我們的特點提出來,這些特點,希望大家現在能先把握住,將來能透過自己親自學習而實際去體驗。
赫立格爾這位德國人,以前曾經學過射擊步槍,因為這個關係,所以當他到日本學禪的時候就去學箭道。這段學射箭的過程,有兩個有趣的特點,值得我們去了解、深思和學習。
依著大師學習 超出世間標準
首先,來討論第一個特點。作者自己所了解的射箭技術,就是一把弓、一支箭、一個靶子;然後,專心努力的挽弓射箭,對著靶子瞄準而把它射出。以世間一般人的了解來看,能夠達到的高標準就是這樣的程度。
如果諸位有過射擊打靶的經驗,就不難了解射箭要射中那個靶子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要把幾支箭射在同一點上。因為那紅心的區域範圍滿大的,所以連射幾箭都可以一直射中在紅心區內。但如果要連射幾支箭,而這幾支箭都射中在同一個點上,那是極不可能的。如果曾在軍隊當過兵,都會經驗到一個事實,兩顆子彈打在同一個點上,那是很難發生的事情。所以,射在紅心區內這是個標準,也就是說拿我們世間人所經驗到的最高標準去衡量,僅能做到如此。可是,現在世間人無法達到這個標準,作者依著大師學習而達到了。這是本書告訴我們的第一個特點。
所用方法不同 所得結果不同
第二個特點是什麼呢?本書所採取的學習方式,的確不是世間人所能理解的,書上有個很有趣、很奇怪的現象;書上說「你」不要放,那由「誰」來放?由「它」放!那麼,「它」是什麼呢?老師始終沒說出來,作者最後做到由「它」射以後,也說:「到現在我也說不上來,不過這個經驗的本身就是這麼強烈、這麼明確。」
你們任何人都可以扮演作者這個角色,去學習射箭,最後學會射箭了,那時,你是做到了,但你不知道是怎麼做到的,事情又偏偏是你做的,而且只有在你不知道的情況之下。結果做到最圓滿、最究竟的地步。這種情況是非常有趣的事情:也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事情。
做任何一件事情,有兩種可能的方式,一種是用我們的腦筋去做,另外一種是超越我們現在能夠理解的腦筋程度去做。這兩種方式所得的結果哪一種較好呢?我們看書中這位德國人,射箭時所用的兩種方式,就不難知道這個答案。
同樣是作者這個人去射,他用了兩種射法。一種是他自己完全知道,他拿了一支弓,動了很大的腦筋,在他自己腦筋裡能了解的範圍去瞄準;一種是他自己完全不知道。他做了而且做到了,但是自己並不了解是怎麼做到了。依書中的敘述,這兩種方法所得的結果那一種好呢?我們已經討論過了,都知道是第二種方法好,我要提出的特點就是在這裡了,這特點是我們真正應該去學的。
我們平常做事情,都用我們的腦筋所想的方法去做,所得的結果是什麼呢?這本書告訴我們:用我們以為的、知道的想法去做,做出來的結果不可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做一件事要我們去做,卻不用我們的腦筋去做,那我們如何去做呢?這就是本書給我們最佳、最重要的啟示;他告訴我們,要達到結果最好、最圓滿的情況,就不能用我們所了解的那套方法去做。
完全依師學習 能力無限發揮
世間多多少少也證實了這個特點。比如我們到學校讀書,老師教我們一套東西,原先我們並不知道這套東西,所以要跟著老師學習。正因為跟著老師學習,所以把我們能力發揮到極致,可以遠遠超過自己去摸索出來的能力。有一個特點我們一定要注意,跟隨老師所學習的這套東西都是我們不懂的,所以我們完全依著老師的方式去學習,因此能夠藉著這個教育方式,使得一般人大大的超越了他的能力,使得一般人的能力生產了最大的效應。
那麼怎樣才能把一個人的能力超越呢?那就要好好的學習,佛法和世間在這點是共通的。但佛法裡邊有一個和世間最不共的地方,這不共的地方,不僅是佛法最珍貴的,而且也是佛法裡邊才有的。
大道目標何在 不再是無明了
佛法和世間不共通的是什麼呢?就是本書提示我們的這個特點。我們平常總是用我們的腦筋知見,因為我們以為知識要靠我們這套方式才能得到,但佛法超越了這個。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現在的思惟方式,有它的根本錯誤在裡頭,佛法稱之為「無明」。這本書並沒有明顯的提到這點,但過程的敘述所蘊含的內涵,就是這個原則。所以大師曾這樣說:「這目標無以名之,姑名之為『佛』。」換句話說,到達「大道」的目標,那是真正的覺悟,「佛」就是「覺悟」,不再是「無明」了,沒看見就叫「無明」,看見就明白了。
透過上面敘述的特點,我們去看看自己:同樣的,我們也要去學習,也希望達到最高的成就。那麼,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學會這些特點呢?書中都已給我們很好的答案,現在順著書中所敘述的次第來討論。
個人宿生習氣 成功的推動力
作者一開頭就談到,他宿生帶來很有趣的習氣,這個習氣非常強盛的驅使他到日本去學禪,又為了學禪而去學射藝,這是他這個人獨特的習氣。你們想想看,如果換了一個人,和作者一樣,也生在德國這種國度,他會不會跑到東方去學禪、學射藝呢?肯定是不會的。就像我們現在一般的家庭,一味的崇洋,父母、孩子一致的願望是念書、留學、賺錢,為此忙碌一輩子。小孩在這種環境中長大,在這種環境中薰習,怎麼可能再去學我們中國固有的東西?所以這本書就告訴我們,作者所以會到日本去學禪,是因為他宿生帶來很強盛的習氣,這個強盛的習氣是個秘密的力量,不斷驅使他,使他敗而不餒,使他終有所成。
培養妙善習氣 生生世世相續
談到這裡,你們是否很羨慕作者有這種習氣,是否很希望自己有這種習氣呢?眼前我們不一定要急著去看我們有沒有這種習氣,而是一定要去認識這種習氣將來我要不要擁有?假使我要擁有,我該如何努力?既然習氣是宿生帶來的,那我這一生的努力,就可以把這個努力所養成的習氣帶到下一生去。這才是我們目前該努力,也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可以掌握得到的。這點是我們從本書上最該學會、最該了解的地方。
從日常生活中可以清楚的看見,我們自己和我們周圍的人,每一個人的習性、每一個人的愛好真是千差萬別、千變萬化。固然這些差別有一些是受外面環境的影響,但最主要的還是自己宿生帶來的習氣。現在我們了解了佛法,知道這一條路是生生世世要走的,怎麼想辦法把前一生、這一生、下一生、再下一生……,生生世世相續下去就非常重要了。這一條路不要走岔,而且絕不能走岔。否則,東摸一摸、西摸一摸,摸了一輩子,永遠摸不出什麼名堂;這一生碰這個,那一生碰那個,碰了生生世世,永遠碰不出什麼成就來。學佛這一條路非生生世世相續不可。
宿生造業感得 外在良好環境
關於宿生帶來的,可分為兩個角度去說明。一個是內在的習氣,一個是外在的環境。以作者來看,他想要去學禪、學射藝、偏愛通玄術,這是他宿生帶來的自己的習氣。也就是說,作者具有內在的習氣,但他缺少外在的客觀環境,外在的良好環境他沒帶來。這話怎麼講呢?我們想想看宿生造了業,這一生一定會感得果報的因果法則來看,如果他宿生在這一方面造了很好的業的話,應該出生在日本;如果他的業造得更圓滿的話,他不但出生在日本,而且那位射箭大師就是他的父親。換句話說,作者宿生自己內在有很強盛的習氣,如果外在的客觀的環境也培植得很好,那麼,內在、外在相互配合,他這一生再來的時候,他父親就是位射箭的大師。那時,他從小非學射箭不可。就不必像書中所敘述的那樣大費周章、好事多磨了。從這點去比較的話,我有個感覺,我宿生帶來的內在習氣,沒有作者好,可是外在的條件,我比作者好,我雖然比作者好,可是你們比我好。這是你們宿生帶來的,大家要懂得珍惜自己,好好努力。
四位佛教大德 影響既深且遠
談到這裡,我想起近代四位佛教大德:一位是太虛大師、一位是虛雲老和尚、一位是印光大師、一位是弘一大師。他們都是民國以來最了不起的幾位大德。他們內修的情況我們先不去談它,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影響力,他們的影響力非常深遠,這四位大師都有其最為人所推崇之處。學禪的人,自然把虛雲老和尚擺第一;念佛的人,自然把印光大師擺第一;學教的,自然把太虛大師擺第一;弘一大師則是精研律學,他本身律己很嚴。
這幾位大師,以現代的眼光來看都是帝王師。什麼叫做帝王師?就是指一個人的成就很高。當然對真心出家的人來說,根本完全不在乎世間的名利;也絕對不願意去追求世間的名利,這幾位大師當然也是如此。他們不會去追求世間的虛名,可是人人敬重他們。他們被推崇的盛況,我在這裡簡單的告訴你們一下。當年對日抗戰的時候,政府官員為了祈求抗戰勝利、世界和平,就請虛雲老和尚主持法會消災祈福,每次法會時,上至總統、五院院長,下至政府大大小小官員,無不恭恭敬敬的參加法會。印光大師一直在靈巖山念佛,大師根本在淪陷區,但是,仍然聲名大噪。太虛大師則是到處行腳,他所講的話真是一言九鼎。不管位居什麼高官,都把他奉為圭臬,如果話是太虛大師講的或是交代下來的,所有的爭論就平息,而且很慎重、很規矩的遵行。
我以世間人對大師的敬重、推崇來說明他們的成就,並不是鼓勵大家要重視世間的虛名浮利,而是要大家認識,自古以來,佛門當中的高僧,世間任何人看見了都對他們無比尊重。這些高僧為什麼有這麼崇高的地位呢?那可不是平白掉下來的,像太虛大師七歲就出家做小和尚,然後全部精神專注進去,才會有那麼高的成就。這是我一直很羨慕的地方,我常常想,我怎麼三十幾歲才出家?我但願不到十歲就到佛寺修學,因為學佛愈早愈好,這不但不會浪費年輕時的歲月和生命,而且更容易把全副心力擺進去,心無旁騖的修學。所以,我們一定要分清楚,世間跟出世間法的差別,否則會被世間很多東西所迷惑,而看不清佛法的可貴。
太虛大師功德 引進提倡教法
我談到民國的四位大師,雖然先以世間的這種形式來說明,但是,我真正要告訴大家的不是以世間的這種形式,而是要大家透過這種世間的形式來了解,四位大師帶給我們的影響力及後世的殊勝好處。假定沒有太虛大師,今天我們學不到圓滿教法,大師對我們就有這樣深遠的影響。大師心胸之寬廣、偉大,眼光之獨特、睿智真叫人歎服,排除萬難改革漢地衰頹的佛法,開創佛門當中教學的風氣。大師派很多弟子到日本、西藏去求學,一方面發展佛教的教育,一方面引進漢地沒有的教法。就因為大師的努力提倡,今天我們才有機會學到圓滿的佛法,這是大師最了不起的地方。
值遇圓滿教法 宜珍惜努力
所以從這個地方去看,我們真是宿生帶來很多東西。至於是不是和本書的作者一樣,有很強的好樂心,那倒不見得現在清楚看見。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座的諸位,尤其是年紀比較輕的,的確都是宿生積的善根,才感得今日有這麼好的環境學佛,而且學的是圓滿教法。這一點是很多人比不上的,也是很多人羨慕的,有位台大畢業的居士,就好羨慕各位。他現在在美國有很好的職業、很高的收入,但他卻願意捨棄,他常對我提起,他說:「我一直希望到鳳山寺來學佛。」我心裡想已經太晚了。從他的例子反過來看自己,我們真要珍惜宿生帶來的東西,這才是最值錢、最美好的東西。
作者因為宿生帶來的強盛的、好樂的習氣,居然使他突破重重的難關。要突破難關要具備許多的條件。除了宿生帶來好的習氣,強盛的意志力、百折不饒的精神外,還得外面條件的配合。外面要有哪些條件配合呢?這個外面的環境,簡單的說就是好的學習環境。這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要有最好的老師、最好的同學和最好的法。這三者佛門之中稱之為佛、法、僧三寶。這本書所陳述的故事內涵中隱喻了這個道理,尤其明顯的告訴我們的是老師的絕端重要。
作者成功關鍵 在於有無良師
關於老師的重要,作者不是有一段敘述嗎?他提到,練到最後他不再抱怨白費了幾年的努力,他也不再發問,反正老師給他的答案永遠是:「不要問,練習吧!」所以他就一天又一天的打發日子,一天到晚像機器人一樣的射、一樣的拉。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有沒有停止射箭呢?作者說:「如果不是大師將我緊緊的握在他的掌心中,我恐怕也不再練了。」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老師,作者根本不可能學下去。由此可見,老師是作者成功的關鍵。
欲得良師攝受 今當勤造業因
佛門當中有句話說:「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希望你們能記住這句話。真正要想學最好的東西,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必須經過自己的努力。不但要有好的老師,告訴我們最好的方法;而且還要自己有強盛的意志力,跟隨著好老師逐一去克服難關。那要怎樣才曉得老師是好是不好呢?要怎樣才可以遇到好老師呢?這牽涉到兩方面,以世間來說,運氣;以佛法來說,業。造了什麼業,就感得什麼果;造了和好老師相應的業,就感得好老師攝受的果。因為業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歸根究柢,還是在我們自己。
關於老師這部分,《廣論》裡告訴我們很完整的道理,我們怎麼去認識老師?怎麼去選擇老師?怎麼去拜老師?怎麼去跟隨老師學?它都有很明確的標準放在這裡。我們依止了老師學習以後,一生一生的增上,最後達到我們所祈求的、所希望的。而這種希望確確實實能夠達到,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這才是真正最究竟、最超越、最圓滿的境界。我們常念的《開經偈》,其中有一句「無上甚深微妙法」,這個法的確是再也沒有超越它的了。它的深廣、殊勝完全不是我們所能夠想像的。像本書的射箭大師一樣、乃至於他學會了他都不知道。妙就是妙在這裡。
步步深入佛法 回首咀嚼妙意
大師教作者學射箭,作者學會了以後說,箭在他毫無機心的情況下,自行發射出去的這件事確實發生了。但怎麼發生的?他無法解釋,也就是說他學會了,但還不知道原因。但對我們來說不是,將來我們真的學會了,我們會知道,我們有辦法解釋,這就是最圓滿的佛法。這個內涵,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再進一步討論它。關於《射藝中之禪》這本書就講到這裡為止。將來大家一步步深入佛法後,再回過頭來看本書所敘述的事情,細細咀嚼、細細品味,自有不同領悟。(全文完)
全文收錄於 第 59 期 6 ~ 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