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雲開 圖 / 楊建興、張桐義
文 / 雲開 圖 / 楊建興、張桐義
孟子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又言:「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悲憫心是一個發端,接下來還得親自至誠地跳下去幫忙。一位對三寶具信的非癌友決心開創重症學員專屬的研討班。孤掌難鳴,獨木難支,支持她的是......
見義勇為
罹癌本已是劇苦,脹痛、刺痛、悶痛、骨頭痛......好不容易病況稍稍得以控制,依然有復發的可能,苦上加苦;眼見其他患者採用化療方式,一段時日後,有的治癒,有的回天乏術,心情忐忑不安,又添一苦。他人過度的關懷則是另一種「心苦」。許多患者寧願忍受孤寂也不想訴苦,避免他人無濟於事的憐憫眼光。然而這些苦受,對於一般研討班的同學實在難以體會。
新竹開心學佛班發起人王杏英堅定地說:「一定要透過陪伴,有一群可以紓解內心孤獨的同行善友,面對困難比較容易產生力量。」
王杏英並非癌友,但她見識過親人默默承受癌症病痛的辛苦過程。自 2007 年於中華電信退休後,長期在臨終關懷班學習,對病者內心的糾結格外深刻。她想:「何不集合這些重症病者,成立一個研討班?」同病不必相憐,而是互相幫助支援,沒有壓力地來上課,大家互相加油打氣,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皈依三寶,藉著師法友的力量跨越病苦。
貴人相助
2015 年底當王杏英向新竹支苑長李國珍提出此構想時,他認同地答:「這是很好的事情!」研討班裡存在各式各樣受苦的人,可能遭遇到事業、親子、婆媳等問題,重症是其一。他經歷太太因腦瘤開刀,傷及視神經以致失明的怨及苦,所以願將心比心、力所能及地照顧這樣的族群。
哪怕只有幾個學員,能幫助多少人就幫多少人,更希望來此上課的人,學到一點佛法就很開心,幹部也希望把開心帶給同學,因而命名「開心學佛班」,翌年元月旋即開班。
李國珍強調,開心學佛班不是一般的研討班幹部可以帶動得了,除了王杏英的關懷特質,還感謝她先生張桐義師兄的大力協助。無論什麼地方張師兄都耐心地載著她上山下海,關懷班方能順利運作,而今張桐義承擔開心學佛班的班長,需更花心思備課。尤其班上的同學,隨時會面臨往生的問題,可能會波及其他人的情緒,如何拿捏及看待這件事,需要有豐富關懷經驗的幹部引導,陪伴他們一步步穿越心靈的困難。
「這個班級的經營我有信心。」李國珍常想,當心裡鬱卒乃至沉悶痛苦的人,能在三寶園地聽到師父的開示、老師的教誡,心靈得以滋潤或受用,這不是一般的開心,而是心靈持續綿延的愉悅,更何況真實的皈依。
王杏英感恩地說:「國珍師兄讓我能在緣起點上承擔,感受他對我學習上的關照,一直給我們機會學習成長。」而自己種下幫助他人學佛的因,未來也可感得值遇善知識、值遇佛法的果;透過一點一滴的承擔,磨去煩躁,就從做中學,提升自己,受益最多的還是自己,自利又利他。
目前開心學佛班的人數不多,課程進度雖然緩慢,但依然照著次第一點一滴建立正確的概念,即使病苦依舊,但心已有真實的依靠,不再惶惶無依,大家攜手一起面對生死的大考。
來源:《福智之聲》232 期 第 68 ~ 6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