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行者,你孤獨嗎?——當現行正是違品,解方可以很溫馨

孤獨,已蔚然成風——在可見的現實世界、在無形的心靈城堡。
大乘,乃絕待之大——覺心度彼岸的對象,是無所不包的有情。
因此,大乘行者,您無法踽踽獨行大乘道;然而,在孤獨當道的現下,該如何逆向操作?

「快,又有效!」這句藥品廣告詞,貼切地點出了這個時代的人心需求,而複雜的人性往往是速效的阻礙。因此,標榜「方便」的行動,往往非「零接觸」即是「低人類接觸」,很顯然,越少面對人群似乎就越省時、省力。

速效,長養漫漫孤寂

麻園村平安節點燈活動

麻園村平安節點燈活動

麻園村平安節點燈活動

網路與通信的發達,讓人們得以充分享受前所未有的便利生活:不必為買一樣物品在商場的人群中穿梭,動動手指就能下單、結帳;不必向店員詢問餐單上的品項,掃碼即可線上自助點餐;想要有人陪伴,不必尋求志同道合,點開直播或租借一位就能收穫關心;渴羨擁伴侶話綿綿,不必社交聯誼,對著交友網站上的照片「右滑」,便有機會與心儀的對象配對......。

所以,踏在斑馬線上,聽不見周圍的熙攘,只有鞋子摩擦地面的聲響與自己對話;即使人群就在身側穿梭,也沒想去尋求任何目光,彷彿在魚群中獨自逆游的沙丁魚,每一步都得用力撕開衝向自己的氣流,才能前進。離家越近,空氣阻力就越小,只待轉動鑰匙後,靜靜投身於冰冷的堡壘中——門關了,餘外的事物便再與己無干,一如朱自清書於〈荷塘月色〉:「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不求互相理解,但求各自安好,誠然省掉了麻煩,卻也增長了漫漫孤寂。

孤獨,新世紀的現行

有人說:「孤寡也是一種基因,它深深扎根在我們這個社會,融化在一個個家族、院落,它像天上的隕石,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落在你的身上、砸中你。」

當人們在享受著「獨處」帶來的自由時,也在不知不覺中步向「孤獨」的風險。2018 年英國首創「孤獨大臣」一職,也標誌著新人類世紀問題的出現——人與人的連結正在消失,而孤獨和孤立已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1978 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設計出「孤獨量表」註1,至今仍是學者們研究孤獨感的重要指標,透過量表中的描述,可以知道「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具體表現是感覺自己缺少支持、陪伴、認同、存在感和親密感,沒有談心的知己,甚至沒有求助的對象。

「孤獨」雖是主觀感受,卻能對身心造成實際影響,且遠比酗酒、抽菸、肥胖來得嚴重,並會強化壓力反應,產生焦慮、憤怒,乃至對外界的敵意與冷漠;而要消除「孤獨」的根本之道,在於必須重新與人產生有意義的連結。

快樂,來自良好人際

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曾耗時七十五年,追蹤七百二十四人的人生,最後歸納出的幸福關鍵,即是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些長壽又快樂的研究對象往往擁有較強的社會連結、良好而溫馨的關係,並且還保持更好的記憶力和健康狀況。

「你好呀!我的朋友。」每個路過的行人都被這位老奶奶稱作「朋友」,看著來訪的記者滿臉訝異,她笑著解釋道:「他們不是陌生人,而是還沒認識的朋友!」

這位積極活潑的奶奶住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羅馬琳達,是世界上最長壽的五座城市之一,如同其他住民一樣,運動的活力和交際帶來的自信形成良性循環,造就了她頂著一頭白髮和皺紋卻健步如飛的神奇反差。

除了美國羅馬琳達,地球上尚有日本沖繩島、希臘伊卡利亞島、義大利撒丁島、哥斯大黎加尼克亞五個城市被《時代周刊》列入五大長壽「藍區」註2,發現這些長壽居民都有以下特點:非常注重家庭關係和社交生活,避免孤立,並主動幫助、關懷別人。

習慣,會帶到下一生

主動利他本是行走於大乘道的人該有的心態和習慣,但似與現今社會主流恰恰相反。浸潤在這樣的環境中,若孤獨串習成習慣,下一生再來時,是否還能保留大乘人熱愛眾生的習氣?乃至出家後,可能養成熱愛集體生活、熱愛常住的習氣?

師父曾開示:「如果我們要走上去,必須積增上生的因;要想積增上生的因,環境的配合是非常需要的。」早在二十多年前,便楷定以終身教育園區為下腳第一步,最終目標是要打造一座「人間淨土」。

2002 年,師父在終身園區共識會上開示道:「我希望到哪裡?香巴拉國,兜率淨土,這個是我的園區!......假定說,它那個真正的香巴拉國、兜率天,就放在我們古坑,當然我在這個地方!」這是師父的心願,是他貫注一生精神要創造的樂土。

而這一樂土的重要目的,則早在一年前(2001)就已宣告。師父說,我們若想依照《廣論》的次第一步一步上去,「那麼,這個最究竟圓滿的教法,總希望能夠重新降臨到這個世間。」大乘行者的一步一步必定走在無限生命的增上生道上,走增上生的人必定希望生在教法降臨之處,而教法要降臨的地方,想當然,就是香巴拉——終身教育園區。

環境,得靠你我打造

「終身教育園區」位於雲林古坑麻園村,為田野與鄉村圍繞,開車行經綠色隧道即可一眼看見園區地標——宗仰大樓。宗仰大樓外即是供師生活動的教學樓、宿舍與綠地,過著樸實、簡單的團體生活......。

不久,外圍的鄉村裡便出現了一群嚮往園區生活,而選擇落腳此地的廣論學員,隨著人口遷入產生各種文化的碰撞,近幾年來努力與在地居民深入交流與互動,香巴拉的理念終於突破園區的綠籬,逐漸向外延伸出新的概念——心靈生態村。註3

心靈生態村指的並不是一個地理上的區域,而是在心理層面上,學習擴大胸襟,主動與人產生聯繫、建立緊密關係,找到共同行走於增上生道的善友。您渴盼有廣論學員的地方,乃至具此理念之處,都能成為香巴拉嗎——讓我們的共同語言,不再只停留在研討班的教室,讓指引離苦得樂的《廣論》研討,能從一週一次擴展至 twenty-four seven(一天二十四小時,一週七天),沒有間斷?

願求步於大乘道的行者,現世不再孤獨,來生共同增上——這得靠您我現在打造,本期專題就來談談夢幻心靈生態村的組成元素慈悲關懷社區註4的可行性。

 

【註 1】:UCLA 孤獨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s) 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創用,為目前研究孤獨與寂寞感的主要參考與指標。

【註 2】:「藍區(Blue Zone)」一詞首見於美國國家地理研究員與《紐約時報》產銷書作家丹.布納特於《國家地理雜誌》的文章「The Secrets of Long Life」中,指其耗費十數年,走訪世上多個以長壽著稱的城市,於地圖上畫出的藍色區域。

【註 3】古坑國際心靈 生態 村:以古坑 鄉麻 園村及鄰近的崁腳村、南昌社區等為推展 據 點。 自 2020 年,由專業團隊帶領廣論學員和村民組成義工群,以「參與式預算計畫 」起步,推動整合在地資源、關懷村民、 活化村落等實際行動。

【註 4】慈悲關懷社 區:「 慈悲關懷城市 / 社區」係由英國布拉福德大學社會學教授卡拉漢(Allan Kellehear)提出,因應人口快速老化,生 命末 期照護及臨終關懷將成為新公共衛生問題, 而鄰里的互相支持則可彌補不足。

 

來源:《福智之聲》242 期 第 20 ~ 25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