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讀經會考

◆台北採訪組

  福智文教基金會成立讀經班已屆十年,透過多元且生動的教學,不但小朋友進步匪淺,連讀經班家長也受益良多。為了增強讀經的樂趣和信心,基金會的台北學苑今年特別借用台北市民權國小的場地,舉辦一場讀經會考。

  5月5日周末假期的午後,雖然天空飄著細雨,仍見許多小朋友神采奕奕地牽著父母的手,來到民權國小,看到老師就恭敬有禮地問好,遇見同學則歡喜地打招呼,現場一片祥和,感覺不到考試的緊張氣氛和壓力。

  因為天雨,始業式的場地由戶外草坪移到室內通道,幾百人擠在小空間裡,依舊井然有序。台北學苑的李永晃主任簡短開場後,即是頒獎典禮。還沒會考,怎麼就頒獎呢?而且是頒給老師和家長啊?原來,為了當孩子們的榜樣,並親自體會讀經的好處,老師們和家長平時也很努力的讀經,並相互驗收成果。這樣以身作則的親、師,當然也要好好嘉勉一番喔!

  上台領獎的近百位親師中,鍾德卿老師已近七十歲了,仍高中「進士」,她歡喜地鼓勵大家:「我這年歲都背得起來,你們也一定做得到!」五十多歲的「狀元」林昭治老師利用上班以外的時間讀經,只花了一年的時間,就背完一部論語,她表示:「剛開始只是想試試看,沒想到愈讀愈歡喜,不忍釋手。」她深深被孔子的人格所感動,體會到師長對弟子殷殷教誨的心。

  三聲鑼響,學生的讀經會考開始囉!學生們向評考老師深深地一鞠躬後,恭敬地奉上經書,就神情專注地背誦。個個朗朗上口,有些背得流利快速,使得主考老師的手忙不迭翻書。

  很快地,狀元、進士、秀才紛紛產生,年紀最小的狀元只有三歲,真是了不起。怎麼做到的呢?媽媽表示:「跟著老師教的進度,每天背一點,滿輕鬆的。」

護持讀經班家長成長班的莊秋謹師姐和兩位女兒都是狀元。

  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不同的是,狀元不只一位喔!凡是通過大會規定的範圍,人人皆可成為狀元、進士或秀才。因此只要努力,都能得到鼓勵。陳先生家的媽媽和兩位女兒都是狀元,他很感動地說:「看到讀經班義工老師都那麼用心,也覺得讀經讓孩子在待人處世有很大的進步,所以會鼓勵孩子每天花一點時間背經,並假日在戶外踏青時作一週復習。此次的讀經會考,對孩子平時的努力,將是一個最好的肯定和鼓勵。」

  上台領獎的小小讀經人先向至聖先師孔子像一鞠躬,表達尊敬與感謝後,戴狀元帽、敲狀元鑼,並接受獎狀和禮物。爸爸媽媽更歡喜地在一旁拍照,他們除了高興孩子從小就將聖人的智慧放入記憶寶盒中,更欣慰孩子透由讀經變得謙恭有禮、善體人意,而且語文能力也增進不少。

  除了背經過關,同時還有親子闖關活動,由台北學苑及附近各個教室的讀經班分別設站,有反哺之恩、同心球、請聽我真心話、健康補給站等,透由這些孝悌、慈心內涵的活動,親子共同體驗儒家思想的精神。由此可進一步了解到,讀經會考不是只為了一張背經證書而已,它所強調的是去實踐經書中的內涵。

  基隆讀經班四位義工老師除了來接受背經的獎狀外,並特別觀摩讀經會考的活動流程,覺得非常有意義,計畫將在基隆也舉辦一場讀經會考。其中,內碇國小的高哲仁老師平時也在學校推讀經,他表示:「以前強迫學生背經,常引起反彈,因此採自願的方式。結果,不背的學生見到別人因背經得到獎勵,後來也主動要求背經。」而且,有些學業成績不好的學生,透由背經反而找到肯定自己能力的地方。曾有已經畢業現就讀高中的學生回來告訴他:「高中同學現在才努力的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但我已經輕鬆地在體會經書中的智慧了。」聽到以前的學生傳達的心得,他對推讀經更有信心了。

 

讀經之樂樂無窮
◆台北 林蓮珠

  現任職於福智文教基金會管理部文教課的林蓮珠師姐,在這次的讀經會考中,同時獲得狀元的殊榮。回首徜徉聖賢書的這一段心路歷程,心中只有滿滿的感恩與幸福,且聽她娓娓道來⋯⋯

  回溯求學階段,我們已經是受新式教育的一代,沒讀也沒背多少古文。記得國二才開始讀文言文,我也試著寫文言文,剛自師大畢業的國文老師把我叫到跟前,讚許說:「寫得很好!」卻建議:「時代不同了,你還是要以白話語體文為主。」所以當時年輕的我,不懂得汲取古聖先賢的智慧,反而沈緬於西方及現代文學當中,錯過了記憶的黃金時期。直到遇到師父、進入團體,在文教學習,才了解讀經背經的殊勝,已經是老大徒傷悲的年齡了,沒什麼勇氣親嘗「讀經之樂樂無窮」,但聞讀經聲的美妙。

  後來親聆如證和尚指導文教同修學習的主軸,其一是背四書。他說:「無論如何,先把《論語》背起來。」強調了好幾次。和尚說要背,我就聽話,不敢託辭年齡開始背了。

  一背就被吸引了,《論語》中孔子與弟子之間的言談,我都看成是師父的「心靈對話」,覺得每天都和師父見面,無比的幸福和喜悅!雖尚未深入思惟,生活中人事之間,聖人的智慧很自然就會跑出來。擬一份文案需要用點感情,「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提醒我不可太煽情;遇事不平很想抱怨,「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幫助我止口;「君子不憂不懼」,常讓我反省心中有無宗旨。清晨醒來,不必用力,流出腦海的竟然是「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有人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每天背著背著,被經文慢慢浸潤的心卻漸漸急切起來——我不只要把整部《論語》背起來,還有《弟子規》、《孝經》、《大學》、《中庸》、《入行論》等等,其實我也好想背《廣論》,有迫不及待的心情。藉這個基礎,內心真正渴求的,是下輩子我要進僧團讀五部大論。

  曾聽過梵因法師說,鳳山寺的小沙彌只要讀誦三遍《大般若經》就會背。我簡直視為奇人異事,仰慕渴盼到極點。

  最近,禪聞法師指導大家背《三十八攝頌》以利思惟。因為整部《論語》我快背完了,需要串背的時間很多,斟酌著可以怎麼做。因為好同行督促,也肯定思惟道次第的重要,心想《三十八攝頌》七年前曾花過功夫已經背下了,擱置這麼久,應該可以挪一點時間漸次的重拾回來。於是找出偈頌,才讀第一遍,就覺得很熟悉;第二遍,好些句子會背;第三遍,個別的偈子很自然也背出來了。接著我用心認真地串讀了幾遍,又可以完整的背起來。當下有一種驚喜的體悟——鳳山寺的小沙彌,早在上輩子就已經把《大般若經》背好了。原來博文強記,過目不忘並非無因而生的。我可以為自己的來生努力,背經更添篤實的快樂,有時竟還映蔽我承擔、學習不順時悶然不悅的感受。

每天背經時,覺得就和師父見面,無比的幸福和喜悅。

  憶起師父很重視《大般若經》,雖然荒廢好一段時日,又開始定課讀誦,發現我的專注力提高了,不再像以前那麼的紛飛散亂。內涵仍未必明白,卻能感受到其中內容的吸引力,很想讀清楚,過程中對般若的境界漸漸生起希求的喜悅。三、四個月後,我決定重新來過,每一品都讀誦三遍,不想糊來糊去。像過去讀〈第一品緣起品〉,只看到好多佛菩薩、聖者參與般若盛會,非常熱鬧。這次才發現這是非常殊勝獨特的「依師品」。因為佛要大開般若法筵,震知了東西南北上下等各方世界的菩薩,都一一啟問他的師長——佛,發生什麼事?是何因緣?請示可否參與此盛會?然後他的師長不但為他說明,還教他應以何意樂參與;並且準備了禮物讓他去供養說法師;甚至殷殷告誡不可輕蔑南閻浮提的佛弟子,而自毀前程。最讓我感動的是,佛還叮嚀菩薩怎麼問候。看到不管有學或無學的聖者對法永恆那麼渴求,對比自己想學的心,實在太缺乏了。這都是背書的意外收穫。

  背書沒有花去我很多時間,只有利用早上搭公車的時段,而且有小本四書也挺方便的,不管站著或坐著都可以背。一大早就有聖賢的智慧流注心緒,作為一日之始的前行,既清涼又美好。

  背書不必言老,只要我願意,我就可以。

福智之聲第17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