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慈父的身語意

◆台北 朱登宮

  回顧十幾年前和師父的幾次互動,一直令我印象深刻,隨著不斷在團體中修學,我越發感到大悲慈父的身語意業時時刻刻都在利益著眾生,師父的言教和身教,也是我揣摩大乘格局最好的憑藉。

 

電梯受困

  約略是民國八十四、八十五年,有一天中午我回家坐電梯受困,在電梯裡我一度感覺生命就此不保,也從中體會到人生的無常,這件事情研討班的同學也知道。後來有一次我到台北學苑七樓講座區聆聽師父開示,來聽的人很多,我就在外面聽,突然聽到師父提到新竹有一位朱居士電梯受困對無常的體驗⋯⋯。當時我感覺到自己只是一個小小的學員,師父竟然也會知道我遇到這樣的事,並且對我這麼關心,讓我覺得很感動,印象也很深刻。

  我回想起來,電梯受困頂多是這一生的生命結束,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受困在三界輪迴的電梯中,師父是要把我從三界的火宅中救出。

 

科技人如何不虛此生

  民國八十六年四月,我從印度請法團回來,又接續法王來台,心力正強,所以就在新竹科學園區舉辦一場「科技人如何不虛此生」的演講活動,我剛好藉著佛學社社長的名義邀請到師父來,希望廣論的教法能在科學園區推動,師父一到科學園區,碰面第一句話就說:「好極了!」師父又接連好幾次講:「好極了!好極了!」我覺得非常訝異,當時我覺得科學是世間的邪見,大家窮忙只是為了賺錢,沒有宗旨可言,那為什麼師父會說「好極了」呢?這句話我就是想不懂,我一直陪師父到貴賓休息室,師父跟其他法師都就坐了之後,師父還是一直說:「好極了!」我就忍不住跟師父報告說:「第九無暇啊!」意思就是說「一點都不好」,師父馬上又說「對、對、對」,我覺得師父是在應我的機來提升我。

  那一場演講參加的人不多,我請問師父時間要不要延後,師父說:「不用,準時開始。」師父並不在意來的人有多少,開示的內容也很應我們的機,講新世紀飲食、前世今生這些最基本的內涵,並沒有講深深大法。

  這一句「好極了」對我的影響很大,師父所講的每一句話意義是很深廣的,身為凡夫的我很難了解,但是當我知道,同一年師父也提出「教育園區」的概念,我揣度師父說的「好極了」,或許是指園區這種模式是世間人所相應的,所以佛法的推動也可以用這種方式,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是好極了。師父這種大乘的格局和心胸,和我很不一樣,為什麼我說不出「好極了」?我只緣在個人的苦樂上,而師父是緣在一切眾生苦樂的解決,面對同樣的境界,我們內心的認知是絕對不同的。

 

歷事練心、敬業樂群

  民國八十七年,我進入新竹支苑擔任法人全職,在新竹辦了一場全區廣福人員的提升聯誼活動,邀請到師父來開示,師父在那場開示當中提出了「歷事練心、敬業樂群」這八個字,作為全職人員從事法人事業依循的準則。

  當時聽到這番話,直覺這個內容很容易理解,就像小學的公民校訓一樣,但是透過十多年來在法人事業實際的歷練,讓我感到師父深遠的智慧。這幾個字,正是我這幾年來成長的階段,第一階段「歷事」,就是把在世間做事情的能力帶到法人來累積善業;第二個階段「練心」,不只是要造善業,還必須淨化自己的煩惱、心續。光是「練心」夠不夠?不夠,還需要「敬業」,像我自己在法人事業調換過很多的工作,我覺得「敬業」就是看待不同的工作、職位的高下,都是上師三寶給我最好的安排,應該要去尊重、尊敬每一個人的緣起。再來是「樂群」,既然要走大乘,做事情不應該只緣著自己去做,還要跟同行造和合增上共業。

  這八個字是師父給我們弟子的錦囊妙計,深遠來看,攸關我們無限生命的苦樂,眼前我們從事法人事業的每一個階段,也都用得上。

 

到支苑怎麼走?

  有一次我們辦新竹支苑的啟業法會,邀請師父來,師父很隨喜我們,他就問我:「從鳳山寺到支苑怎麼走?」我直覺這件事很單純,就稍微講一下路線,並預估四十分鐘會到。師父接著問說:「走省道要多久?走高速公路要多久?尖峰時段要怎麼走比較快?離峰時段要怎麼走比較快?」我那時候的心態是:學了佛就應該不執著,事情也就不會深細地去規劃,因此面對師父的問話,我也只說不知道,因為覺得這是一件小事情。

  十多年後,我體會到像師父這樣高量的師長,尚且這麼注重細節,而我卻認為細節只要基層人員知道就好,其實當時師父就已經用他的身教在教我不要忽略細節,因為低處修高處到。我又想到師父的抽屜、衣櫥都是非常井然有序,這就是實際行持的表現,因為走道次第必須質正、量圓、次第無誤,師父的生活也是符順道次第的內涵的。

  現在想想路線規劃不清楚頂多是遲到,但是無限生命這一條佛道,稍微認識不清,可能就要走好幾劫的冤枉路,師父這種對小事重視的態度,增長了我對他的信心,覺得成佛這條路更需要依靠這樣嚴謹的善知識。

 

我們有多少福友?

  新竹是第一間開里仁的支苑,當時我就很擔心里仁會經營不善而倒閉,這樣會對不起三寶、師父,依世間的習性就很希望把里仁經營好,但是另一方面又知道自己是來學佛的,不應該把重心放在業績,面對這件事的概念就不是很清楚。

  有一次如證法師來,他跟我說:「師父在問你們有多少位福友?」我就覺得很意外,因為當時沒有POSE系統,自己也沒去統計,另外一方面也很驚訝師父會重視福友的人數,雖然不知道師父為什麼重視,但是一直把它記在心上。

  十年後我體會到我和師父不一樣的地方,是我還是用世間的角度思考福友,認為福友可以幫助里仁經營下去,可是師父關心福友人數,是因為更多的福友來受用里仁的東西,跟里仁結緣,那就是幫助他走上道次第這條佛道。

  師父看重的是心靈的業績,那我看重的是世間的業績。從這裡我看到師父不只關心學員而已,而是關心所有的眾生,三界六道有情護生計畫就是師父真實的心續展現。

 

好極了!

  約八十九年,我從新竹調到台北以後,有一次南普陀辦傳戒,師父是受戒的三師之一,僧團也有很多法師去受戒,我就擔任齋僧的義工,那個傳戒過程很辛苦,過程的儀軌很繁複。中午用完齋後,我們在客堂休息,師父就進來關心我們,而且精神還很好,進來也是跟我們說:「好極了!好極了!」當時大家都很累,師父應該比我們更累,但是師父看起來格外歡喜。當時我一直期待師父給我們教誡,例如不要貪吃、貪心⋯⋯因為齋僧的東西是色香味俱全,當時真的是聽不懂。

  十年後再來揣測師父講的話,我覺得師父一直希望我們能夠生起隨喜的心,不要因為累了就失去歡喜心,因為護持受戒是很大的功德,如果因為累就忘了去隨喜,那就很可惜,甚至因為身體的累就產生觀過的話,那就虧大了。師父希望我們對這件事能夠留下很好的印象,而不是負擔,日後走佛道這條路,遇到師長三寶就會生起歡喜心,而不會作嘔。

  當時南普陀的法師一看到師父就跪下頂禮(朝著大殿說頂禮法師),讓我非常震驚,原來師父在教界是這麼受到敬重。我當時也當淨通法師的司機,載法師去拜訪一位大德,這時淨通法師也向這位大德頂禮,這一幕給我很深的印象,這種僧之間的互相恭敬,宛如淨土。

 

Walkman

  民國八十九年,我從新竹調到台北,上班前我接到一通電話,要我先去鳳山寺拿一捲師父講的帶子,我就去師父的辦公室,當時師父要到台北看病,只是不會路過法人。

  我進去看到師父在教侍者怎麼用Walkman,他要現場錄音。一般我們學佛都認為要儉樸,所以通常電器用品也選擇最簡單的,但是師父卻能操作高科技的東西。

  師父現場講、現場錄,我就現場抄,再複述一次給師父聽。

  當時師父的開示我已經忘記了,但是印象最深的是師父不會被高科技所奴役,可以轉違緣為道用,轉為有利於佛法的弘傳,從這一點看到師父的智慧。

  師父當初也要到台北,而且這件事好像也沒那麼急,但是師父卻給我這個機會,用這樣的方式來攝受我,能跟師父親近一次,讓我的內心很豐富。

 

幫幫忙

  民國九十一年,我又調回新竹,當時製作里仁麵的許世坤師兄調到教育園區,由鄭清霖、杜雪兩夫婦承擔,因為當時考慮到品牌風險的問題,所以台北就希望里仁麵改名,由新竹來承辦,我們就想了幾個名稱給師父選,師父就選了「健康麵」。

  當時我到鳳山寺去拿這份簽呈,侍者如偉法師就跟我說:「師父要我轉達一句話,『請你們幫幫忙』。」這句話給我很大的震撼,一方面很慚愧自己只有想到事相的成辦,沒有顧慮到一個新經營者所會面臨的困難,而且一下子又要換招牌,無疑是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也很歡喜有一個著力的方向。我很感謝師父提醒我要依法去做。

  當時我受到這句話的感召很強,所以回到支苑就跟大家轉達師父的教誡。後來我就一直想要去關心外圍的農友,有一次我帶著新竹幹部要去關心農友陳天霸,不巧出發前收到颱風預報,原本打算要取消,但是想到師父說「請你們幫幫忙」,我就覺得颱風天這個農友不是更需要關心嗎?我們更應該要去,而且也不用跟農友說我們要去。事後陳天霸師兄的班長跟我說他很感動,原本廣論課缺課了一段時間,後來又回來上課了。

  從這件事,我更感受到師父的功德,因為當時師父是在重病當中,但是師父仍然這麼關心弟子的法身慧命,所以師父真的是在幫我延續法身慧命的學習,他啟發我法人事業的精神,精神在,事業自然就會有。

 

淨智營帶組

  我是淨智營帶組幹部,我感受到師父對在家居士和僧眾的態度不一樣,對在家居士比較寬,對僧眾就很嚴格。我覺得師父的教導很應機,僧眾是在深度上學習,俗眾主要是在廣度上推廣,這就是一種深廣並蓄的精神。

  我那時候跟師父報告每一位學員的學習狀況,師父非常認真地聽,毫無倦色。

 

師父坐在後面

  約略是八十七年,我參加淨智營,當時淨遠法師帶組,當時的場地大,參加的人沒有很多,淨遠法師上課上到一半,他突然說:「師父要不要來跟大家開示。」我們都嚇了一跳,師父怎麼會在現場?原來師父坐在後面的大門邊,我們大家就轉過頭去看,師父搖搖手,坐了一會兒才離開。

  當時淨智營上了什麼課我已經不記得了,但是卻對這一幕印象很深刻,我感受到師父像父母親一樣關心我們的學習,而且他不一定要教我們,他這樣默默關心我們,他就很高興了,他對我們猶如獨一愛子。

  師父求的並不是高高在上,讓我們請他來開示,他要的不是這種名聞利養,而是發自內心地關心弟子。

福智之聲第1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