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章第一
◆日常師父開示
(1994年11月28日)
所以下面說,孔老夫子最後教誡他:「這個道理你知道嗎?」曾子不知道。如果要我們,說:「哎喲,對不起,我不知道耶!老師啊⋯⋯」那曾子不是這樣,「曾子避席曰」,那樣。所以那個是他的禮、禮貌,反正這個師長有問題,他都以很誠敬的心情,老師一問,本來在那個地方「侍」,坐在旁邊,還是滿恭敬的,那一問,他馬上就站起來。「席」就是坐的地方,那麼怎麼稱為席呢?古人沒有椅子的,坐在地上,那地上有一張席子喔!這樣。這個坐的地方有張席子,他馬上站起來,所以叫「避席」。不叫離席而叫避席的話,就是對尊長的一種禮貌,向後退一步,馬上讓開,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就說:「參不敏,何足以知之?」那個曾子自己就說──敏就是聰明,雖然《論語》上面說「參也魯」──「參不敏」,他說:「啊,我自己很笨。」那是通常弟子對老師的謙虛,這當然啦,所以老師才是真正的師,就算是你知道了;拿我們現在學佛法也是如此,你只有自己很謙虛、很恭敬、想學,你才能夠學得好,你腦筋當中一自滿、一驕傲的話,那就完了。
說到這個驕傲,我就想起來,我們在座的有很多同學腦筋很好,自己覺得腦筋很好,一驕傲你就學不好了。學好的真正原因要「謙」。就算你腦筋非常好,你如果謙虛,你就學得最好;否則你雖然腦筋好,你一有驕心,佛法上面說:「慢如高山,法水不入。」他舉個比喻,譬如那個山頂,然後呢,下了雨,山頂上的水都留不住的,跑掉了,所以那個甘露也是一樣。它流到哪裡啊?流到那個谷底裡面,蓄在那裡不動了。谷底就是很謙虛的,就是心裡面自己要很謙虛,一定要好學。所以那個「參不敏」就是這個意思。那我怎麼能夠啊?「何足以知之!」啊,我怎麼能夠了解這個!
那麼前面這一段問答,就是點出一個重要的題目來。點出的題目,開宗明義已經有了──至德要道。雖然什麼是至德要道──下面是孝──還沒講,但是那已經說出來了,不過下面就給它個名詞就是了。這個至德要道有什麼功用呢?「以順天下」。在上位的人,用它來教,可以產生這個功效;然後,下面的人學了以後,「和睦」、「無怨」。實際上,我們不是說,我們要求離苦得樂嗎?到了這個情況之下,豈不是內心當中一點怨都沒有了,啊,那是何等的歡樂的景象!彼此之間相處,而且不是一個人哪,彼此之間任何情況之下相處的時候,大家這麼和和樂樂、歡歡喜喜。那就點出這個來。
那下面呢,因為曾子的這一句話,孔老夫子就下面緊跟著點出來了。「子曰:夫孝」,告訴他──孝。這個「夫」,那是一個虛詞,古人的文字上面,一開頭起頭的時候,這是文詞的這個語氣、氣勢,用這個字。「德之本也」,說這是德的根本;「教之所由生也」,那就是前面講的那個至德要道,就是講的「孝」。那麼現在這裡講,德本身是不是就是這個孝呢?不完全是。而這個德,從哪裡開始呢?從孝開始。所以這個是德的根本,有了這根本,再把這個精神充分地深、廣兩個方面發揮到極致,那就圓滿的時候。可是能不能發揮,看它有沒有根本。如果沒有根本,行不行啊?沒有。所以這個孝,就是德的根本。儒家是如此,佛法也是如此。
所以在《廣論》上面,現在我們看宗大師,就圓滿的教法,一樣地告訴我們,你真正要修行的根本在哪裡?依師,一定要依師。這個「師」,拿佛法來說,叫法身父母;現在孝道,世間這個身體從父母生的,我們將來成的佛的法身,那是老師教的。那我們以什麼心態跟那個老師呢?一開頭就說「孝子心」,這完全一樣的。沒有根,下面就不用學了。現在你們了解了,等到你們將來學下去,你們一定會學到的,學得遠比我來得深、來得廣。那麼老同學都知道,就是《華嚴》的所謂九心。道之根本在依止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的時候,那意樂說腦筋裡應該存有什麼心?九心。九心的第一個心是孝子心,這是它的根本。所以在這地方,同樣地,德之本也。這個德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本性,它的本質。這個道的本質、根本在哪裡?你必須從孝開始。
下面一句話,「教之所由生也。」「教」是什麼?這個地方的教就是教育─那套道理,告訴我們的那套道理。我們就是根據那個道理,要來改善自己的,也可以說這個是教化。聖人告訴我們幾句話,《論語》上面:「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註:出自《論語》〈陽貨第十七〉第二章)《三字經》一開頭,「性相近,習相遠」。你們以為背背《三字經》背著玩的啊?就告訴你,你要學佛從這地方開始啊!現在你們大家都會背《三字經》了,背幾句我聽聽看,大家一起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師弟同誦)
好,就到這裡。說人之初,一開頭性本善,性是相近的,可是由於習慣的不一樣,慢慢就遠了。請問這個習慣怎麼來的啊?你的環境。像現在這個時代,你們從小怎麼長大的啊?在電視面前,是不是這樣啊?然後呢,右手是可樂,左手是漢堡,在這個環境長大的,慢慢習慣了就是這樣。我們小的時候呢?農村。那個時候這真美啊!張開眼睛來,打開門來,那時候小的時候在農村,那個抗戰的時候,日本人來了,把那個發電廠的發電機拆走,那電線也把它搬走,搬走了以後,木頭又被人家偷掉了。好了,點一個豆油燈!打開門來,雞叫、鳥叫,然後樹木、青山、綠水,就是這種情況。什麼叫電視?作夢都沒夢到,也不知道這個。那個就自然而然民間的習俗非常地純樸。你在哪裡,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那怎麼辦呢?一定受這個環境的習染。他本身是善的,習染習染,後來慢慢、慢慢就壞了,那施以教化。
但是那個教化,假使老師教你,你不聽,有沒有用啊?沒有用。老師教你不聽,所以這個啊,我自己覺得這一點我比你們幸運,你們比那些在學校裡的要幸運得多。我現在常常聽見這種事情,現在學校裡面,儘管小學生多多少少還教尊師重道,講完了,誰去尊、誰去重啊?大家都不尊,大家都不重,因為一般的習慣都是變成這樣了。那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的一件事情。所以現在的人學的不是真正做人的道理,學會了這個賺錢的本事。賺錢的目標幹什麼啊?增長物慾,增長貪、瞋、癡。那個「我」已經是啊⋯⋯「我」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本,然後再把那個貪瞋癡一增長,那就造的都是地獄、畜牲、餓鬼之因。現在那個世界就是這樣,那是根本錯誤啊!所以現在雖然還是有老師,根本不會聽老師的。「老師傳授我知識,我付了學費嘛,他當然要教我,他在我身上去賺錢的啊!」現在有太多這種概念是這樣的,那是非常可怕的一種想法。
所以佛法就說─這你也可以說成這樣想,有人說事實就是這樣─這無所謂好壞,就是這個東西放在那裡,你可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從那個角度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看。但是聖人告訴我們這個角度,你如果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產生的效果─這最好的因,將來你成佛、生天;從另一個角度看,你也看見,你可以說對,可是看完了以後你下地獄,你願意從哪一個角度看?聖人就告訴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看完了以後,現在和睦,將來一定成佛,天下太平。如果用那個角度看,聖人哪有不知道的?知道!從那個角度看,現在呢,大家互相鬥爭,你殺我,我殺你,你欺我,我騙你,弄完了大家一起下地獄。現在的教育是專門走這個路,那是最最可怕的,所以談不到教育了!
古來的人呢?這個教育。那麼,這種教育,要有一個條件──孝,太重要了!那麼,譬如現在來說,不曉得你們有沒有什麼感覺?這因為是多多少少你們還有宿生的善根,你們才生在這個家庭;還有呢,你們自己宿生帶來這種善根,所以父母就告訴你:「欸,你要去學佛。」你自己對佛法並不了解,但是因為你聽父母的,所以跑到這裡來,是不是這個樣?你就聽他的。乃至於我們現在學《射藝中之禪》,你完全不懂,老師告訴你就這麼做,《射藝中之禪》最大的價值就在這裡。拿世間人的看法去看,那明明是完全不合理的事情,說你要拿這麼強的弓把它拉開,可是肌肉不准用力,像棉花一樣。那我們想起來,那個很荒唐的事情啊!除了你有這種孝順,一心一意聽他的,你有沒有旁的辦法好想?要拉開那張弓,那個對學佛來說,那是最起碼的尚且如此,你現在要學最好的無上菩提,如果沒有這個,你根本不可能學。
所以從這地方我們可以看得見,孔聖人教我們的,那就是完完全全為佛道鋪路。如果這個沒有學好的話,佛法根本沒辦法學。所以現在我們講《孝經》,將來如果你有機會,藏系師長來了,一定會講這個東西,翻開來第一件事情告訴你孝子心。對不起,這個沒有,你回家去,坐在這兒白坐的!但是這個是根本,你如果這個學好了,雖然眼前我們不一定學得好,你只要努力下去,你的業將來一定可以得到。所以他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孝是德的根本哪!
然後,這個德怎麼出現的啊?你要有一套道理啊,然後,照著去好好地修持。要想學這個道理,要想修持的話,什麼?孝,是從這個上面,教就從這個上面生起的。
福智之聲第1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