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與取之間

《企業人生》

◆台北 若林

林振興夫婦。

  唐朝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垂。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詩中的境界是許多忙碌的現代人所朝思暮想的,可見,人類離苦得樂的本能,自古皆然。年輕時總是為生活奔忙,等到中年事業有成、衣食無憂之時,方才會想到回歸心靈深處的渴盼。

  在這個以追求物質為導向的工商社會中,忙碌是個特色,因此為了取得身心的平衡,攜家帶眷,回歸田園,忘卻塵世的紛擾,似乎已成了現代人週末假日必修的功課。農家出身的林振興師兄,大學畢業後即投入企業界,迄今三十多年,在事業上可說是頗為成功,近年來更將企業版圖擴展至海外。

  走出世外桃源

  一如許多企業人一樣,為了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兼顧身心的平衡,找塊地,闢建農莊,以作為休閒度假之場所,或者做為百年後安身之處所,已蔚為時尚。林師兄十多年前在花蓮故鄉找到一塊背山臨溪,風水極佳、視野寬闊之地,蓋了間美麗的農舍,多年來,每逢假日就往花蓮跑,裡邊的一草一木、觀景、泡茶用的大理石桌,皆是他流汗親手栽種與布置。因此,假日拋開繁瑣的商務,與一群好友齊聚莊園,享受與世無爭的田園之樂,真不知羨煞了多少人。

  但這一切在二○○八年,林振興師兄參加企業營之後,有了極大的改變。在營隊中,他看到妙慧小朋友的表演,大專班、長青班學員的心得分享,內心起了極大的震撼,在幾天的企業營當中,他幾乎是在流淚中度過。因為自小在農家生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觀念極其深厚,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常常要國內外奔波,如今兒女雖然都乖巧懂事,但他始終覺得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無法全心陪著孩子而感到遺憾;此外他相當孝順,因為太太陳素真參與廣論研討多年,所以早就引薦婆婆參與長青班,兩星期一次的長青班,林師兄都會親自送母親並陪同上課,一個幼有所長,老有所終的十善環境。企業營一結束,他立即報名廣論研討班,如今已歷經一年。在這一年當中,林師兄幾乎是每星期都要從國外坐飛機趕回來上廣論,在班長的記憶中,他只有一次因為天候不良,飛機無法正常起降而缺課。

  善用餘生造業

  透過廣論的研討,了解無限生命的道理後,他體會到世間一切都是無常,不牢靠。思及如今已六十出頭,來日無多,若不趁著有生之年好好造善業,來生會去哪裡?多年經營規劃的農莊可說是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要放下談何容易,但他卻毫不吝惜的放掉,因為生命中有比農莊更重值得追尋之事;況且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與其自己獨享,不如供養出來,跟大眾分享,由福智法人去規劃用途,以發揮最大的效用,利益更多人。

  做生意本就是將本求利,與客戶之間,依契約行事,乃天經地義,因此當客戶違約或者欠錢不還時,訴諸法律也是常有之事。現在他會依著「觀功念恩」及「代人著想」的法則,試著去體會對方的苦,他想到對方若還有路可走,有誰會願意對簿公堂呢?況且不斷地跑法院,費時又費力,因此他主動要求解除官司與對方和解,幾個官司就在他的讓步中和平解決。一家通運公司無法再經營下去,和解後,林師兄接下了擔子,目的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因為福智有需要,以他多年從事煞車系統的經驗,他可以在這個緣起點上提供安全的車輛,以利益同行。與人結善緣,所得到的自在清涼,是以前很難體會到的。

  商場習氣漸少

  要了解理論並不難,難的是了解理論之後要去實踐,那才是真功夫。在太太的眼中,他覺得先生一年來改變許多,每天會早起背經、做早課,聽師父的錄音帶,不懂的一定問到懂為止,更明顯的就是心地變柔軟,人變和順,會觀功念恩,為人著想,把以前在商場上那種吃喝玩樂的習氣改掉了。

  以前日理萬機,決策的當下往往自以為是,說了就算,現在他會試著去徵詢家人的意見,然後再做決定;三個兒子也覺得爸爸改變很多,其實他本就很疼孩子,但一般家庭中最常見的就是代溝問題,兩代之間思路的差異性本就存在,其實只是看法不同,無所謂對或錯,但卻容易造成一些隔閡,現在兒子也覺得父親真的變了,不僅容易溝通,也能接受年輕人的看法。

  從小我們所接受的概念是知難行易,學佛後方才發覺,佛海浩瀚,如果沒人引導,無法理解其深廣之內涵,知道後要去實踐更不容易,但林振興師兄很努力去做。去年企業營他全程護持,還有台北公訓處的一日營,中秋禮讚活動,都看到他當義工的影子,他也參加東湖教室的讚頌班,並於去年九月份開始護持企業廣論班,今年教師營則在公關組負責攝影,當貴賓聽取簡報時,他一直站在攝影機後面,希望為重要的參訪留下紀錄。

  學廣論後,振興師兄了知生命的意義及方向,知道學佛才是真正該追尋的,而學佛需要一個具備師、法、友的學習環境,他知道,福智就是生命的皈依處。

福智之聲第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