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有機農業教育推廣中心

◆雲林 子蘭
 
  晴耕雨讀的日子,羨煞多少人啊!有一回加拿大外交人員來到「慈心有機農業教育推廣中心」參訪,經過導覽、解說之後,有位貴賓興奮地說:「這就是我想要的!」走一趟農推中心,才能深入體會生產、生態、生活及生命等四生的具體內涵。農推中心的建設,傳達了尊重生命、互助合作、自然簡約、節能減碳等概念,師長功德自然而然烙印在每個人心中。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於二○○七年開始,在麻園有機農場崙仔溪畔三號、四號地及周邊共十五公頃的土地上,籌建「慈心有機農業教育推廣中心」。五年來,透過賴錫源學長(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董事長)的推動,由陳明泉師兄規劃設計,義工們努力建設,完全用手工打造的農推中心已經呈現不同的風貌,希望接引更多的眾生。賴學長期許農推中心成為「一流的農場」,也就是動機一流、想法一流、用心一流、做法一流,這是農推中心永續經營的理想,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來完成。
 

 
慈心大門 喜迎眾生
 
  古色古香的木造大門──慈心門,矗立在農推中心的入口處,它是當年嘉義「耕讀園」停止營業後的惜福資材。賴學長在慈心門安座時說:「這個大門是從停車場進入農推中心的入口,也就是從道前基礎步步增上的起點。」慈心門兩側用竹子搭成圍牆,牆面上掛滿了「手套蘭花」,莊嚴又美麗,這是歷年來義工們留下的業力;加拿大領事夫婦來訪,也高興地留下簽名的手套蘭花作紀念。
 
  農推中心,推廣什麼呢?賴學長說:「師父(日常老和尚)推動有機農業真正的目的,就是藉由這個事業來推動十善事業,進而能夠建立教法。早期在石岡農場,師父親手寫了『慈心農場』四個字,雕刻在慈心石碑上,現在這塊石碑屹立在農推中心,具有承先啟後的內涵,就是承石岡農場之先,啟農推中心之後,師父的心願,是要把慈心的理念藉由農推中心,永續廣傳出去。」
 
 
愛心呼喚 生態豐富
 
 自然生態是農推中心最大的特色,最外圍就是生態區,大片的竹林、生態池及濕地環境的營造,吸引了上百種生物來此棲息。目前有二點五公頃的水域,由淺入深,生產水稻、菱角、蓮花,孕育了七十多種鳥類,更有數不清的昆蟲,具體地呈現生物多樣化。兩甲多的竹林裡有台灣最珍貴的諸羅樹蛙和發出藍光的窗螢。諸羅樹蛙是台灣特有種保育類生物,生存在竹林裡,喜歡在小水池或潮濕且厚的竹葉層裡產卵。
 
  陳明泉師兄在竹林裡發現諸羅樹蛙的蹤影,非常興奮。有一天,他看到竹林在燃燒,卻沒人在現場,心想:「好難得發現諸羅樹蛙,就有人燒竹林,怎麼可以?」先開怪手把它弄熄吧!第二天,有位啞巴農民到農推中心,手裡拿著燒一半的竹子,很生氣的比手畫腳,應該是在抗議弄熄了他的竹子。於是,兩人開始一場無言的溝通,付了農民一些錢,終於畫出範圍達成協定:「這邊是我的,那邊是你的」為諸羅樹蛙爭取一片生存的好環境。
 
  驚鴻一瞥,瀕臨絕種的凌波仙子──水雉,竟然出現在農推中心的濕地上,豈不令人驚喜!陳明泉師兄說:「一個良好自然生態環境的農場,需要一定比例的濕地,才能形成水鳥理想的棲息地,而目前農推中心已有二點五公頃的濕地,未來將持續擴大。」為了擴大濕地面積,他把原來種植水稻、紅豆的兩塊地,改種菱角,歡迎水雉遷居來此,當他說出這個想法,大家都說:「哪有可能!」賴學長支持地說:「好!我們正式向水雉發出邀請函。」
 
  義工們每種一棵菱角,就祈求一次,並對水雉呼喚:「你要來喔!」經過四天,義工瞥見兩隻水雉的蹤影,即刻錄影存證,大家爭相走告,聽到的人都說:「這是真的嗎?」滿腹疑問。
 
  為什麼要種植菱角呢?因為成熟的菱角可以採收,與菱角共生的金花蟲是水雉、青蛙的主要食物。除了二角菱之外,這裡特別種植了四角菱,這是陳明泉的用心,因為二角菱到冬季枯萎了,金花蟲無法生存,水雉就沒食物,而四角菱的生長期較長,在二角菱凋謝之後,水雉還有食物可吃,牠們才能在此安居下來。雖然這兩隻水雉只停留三週就離去了,但是大家都相信這麼富於愛心的棲息地,未來還會吸引更多「凌波仙子」!
 
 
二號木屋 中式禪風

  農推中心的中間區是同修主要的活動範圍,因此需要有些建築物,當然綠色建築最好啦!所以營建的元素包括石頭、木材、泥土等有生命的建材。木構建築是很好,但是新的材料很貴,因此同修們只要有堪用的舊資材,就會「好康逗相報」,如何善加利用就全靠巧思了。除了木構大建築之外,涼亭、洗手台、浴廁⋯⋯無一不是化腐朽為神奇,「來自十方的資材,我必須想辦法創造它們的新生命。」陳明泉師兄笑著說。繼簡樸的大木屋之後,義工們凝聚心力,以起建精舍的意樂,在祈求與加持中,得以順利重建完成二號木屋。
 
  二○一○年初,陳明泉師兄接到「十天之內拆除桃園耕讀園建築物」的訊息時,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多了木屋的資財,憂的是時間太短、人力不足,如何拆除也是個大難題,他請桃園支苑義工支援拆除工作,屋頂拆除後,沒想到老天爺來個大考驗,居然下起雨來,因為時間緊迫,下雨天也不得休息,穿上雨衣繼續工作!張永晉師兄發心開著拖板車把這些資材載運到農推中心,但當天根本找不到義工,幸好,有三十多人來此放生,他們很歡喜留下來參與這份共業。
 
  一週後,第二車的資材要來了,還是找不到義工,沒想到原定週日來體驗的三十多位東華大學師生提早一天到,就這麼順理成章地當起義工,這一切都是師長的加持。
 
  拆屋、整理、分類是很繁瑣的事,蕭欽樺師兄和雲嘉地區義工靠著照片和記號,宛如瞎子摸象,經過半年多的整理、補料,終於理出頭緒。六、七十歲的義工,做起事來老當益壯、愈做愈勇,原本要三人抬的小柱子,兩人就搬得動,甚至一人抬一支,這種勇悍和年輕人沒兩樣。
 
  使用二十多年的木材,經過分類整理之後,有些已腐朽不堪使用,有些殘缺不全,另有部分因為拆得很急沒做記號,也沒細部分類,如何把它蓋起來呢?況且經過半年,記憶已經不完整了,只能憑藉記號和照片拼出外貌,對木造屋有經驗的師兄們聚在一起,提出不同的意見,每人在「專業、個人認知的執著」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殘破的就補,遺失的就重做。」以此為原則,當材料全部到位後,由相關專業領域的同修負責動工建造,地基工程由李正民師兄負責,先以磚圍框,就地取材用石頭和泥土做檯面,張文瑲師兄帶領同修完成主結構的搭建,林明忠師兄則帶著義工完成窗花和屋頂工程,總共花了三個多月時間就蓋起來了。屋頂要符合經濟及施工方便性,還得有颱風、雨水滲透的顧慮;建築接近完成時,唯獨缺了木質地板,有個嘉義同修及時提供,經義工一片片磨平、上漆⋯⋯就這樣,所有的困難都透由同修一棒接一棒完成,這棟建築物有了新生命。
 
  整棟建築的最大特色是通風良好、空氣對流,再者,陽光是這裡的特產,所有設備的電能都是太陽能,此外還有雨水回收設備,搭配周圍的景觀、生態而設計。陳明泉師兄看到同修們的發心、同心協力一起作師所喜,內心因為「這是提升生命的莊嚴道場」而感動。
 
 
生活生產 相輔相成
 
  結合生產與生活的農場,讓人很想留下來。生產區分布在生活區的外圍,請「達人」來種水稻、鳳梨、香蕉、芭樂⋯⋯賴學長期許園區五大作物能在此地呈現,另外隨著季節的更替種植當令的蔬菜,隨時可受用最新鮮最美味的蔬果。唾手可得的食物彷彿向人們招手。
 
  漫步在絲瓜藤的綠色隧道下,蜜蜂翩翩飛舞,涼快又有豐收的喜悅。這一段立體栽培的綠色隧道,原本是灌溉渠道,將近三百米的長度,使得十噸的水流到後面只剩下六噸。為了充分利用水資源,陳明泉師兄埋了地下水管,將水分流至各灌溉區,不再流失。溝渠覆蓋後搭起棚架,並種植爬藤植物,例如百香果、絲瓜等,當結實纍纍的果實掛在棚架上,他說:「收成時開著卡車進去,站在車上就可感受豐收的喜悅。」中間一層種植番茄、玉米等,最下層種蔬菜,呈現立體的栽培。
 
  大木屋後面有一塊菜園,義工隨著季節種植不同的蔬菜。作物的生產多樣化,猶如食物森林,在這裡土地不僅為生產用途而已,還兼顧生態和教育,當然,還可體驗農耕的苦樂。
 
 
節流環保 雙管齊下
 
  「水肥變肥水」的理想在農推中心實現了。生活用水,例如洗菜、洗碗、洗澡甚至廁所排水,經過初沉池沉澱之後,流到礫間處理池淨化,再引入六個小池,藉著茭白筍、芋頭、龍骨瓣杏菜等水生經濟作物,消耗水中的營養物質,水質就可淨化了。
 
  未來水資源將會愈來愈缺乏,所以先設立「水銀行」未雨綢繆,就是利用原有二百米的灌溉溝渠,儲存雨水、露水等以備不時之需。水面上種了水芙蓉淨化水質,並可減少水分蒸發,又設置了兩座調節水門,裝上太陽能抽水機,隨時可以抽取使用。
 
  庭園中一盞盞古典、優雅的太陽能燈,裝置了太陽能板,白天吸足了日光能量,晚上散發柔和的光,如同師長指引大家認清方向,不要迷失在暗夜中。
 
  種樹是刻不容緩的事,配合各種體驗活動,在水池邊、草地上種了好幾千棵不同的樹種。望著苦楝、山鹽青、穗花木藍等十多種台灣原生種樹的幼苗,想像未來的綠蔭疊翠,這微氣候的調整,將來會產生大效果。

 
  除了工程建設義工之外,還有長期投入的義工,有人負責理念宣導;有人擔任農耕生產指導;有人照顧義工的起居飲食,大家一起共同學習。第三號木屋──日式禪房已經起造,因為一半在陸地,一半在水池上,是個新的挑戰。師父的志業需要大家同心協力來完成,農推中心是大家的,歡迎常來。
 
福智之聲第2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