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南普陀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十二、道次引導
廣論頁行
P.66 L1 ~ P.74 L1
廣論段落
卷三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手抄冊數頁行
2015版 第4冊 P.282 LL3 ~ 第5冊 P.140 L5
2016版 第4冊 P.282 LL3 ~ 第5冊 P.140 L7
手抄段落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那時正式要修了!
音檔卷數起迄
32B 13:56 ~ 37A 05:43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32B 13:56 00:00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他這個攝取心要當中,告訴我們兩部分:丁一、丁二,是: 32B 14:04 00:08

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

  他先告訴我們對於這個「道」,我們要修的道,「總」就是總綱,對於整個要修學佛法的這條道路的大體要建立。換句話說,要有產生確定的認識,而且這個確定的認識——決定解,你認識決不動搖。要有了這個,進一步然後呢再去「正於彼道取心要」,那個時候對於你所走的這個道路開始要去做了。 32B 14:51 00:54

  那麼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翻到六十六頁,六十六頁啊,關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這一點我們平常不大注意,乃至於我們平常也很少聽說。那我們說要修行嘛,你趕快這個人身既然這麼難得,你趕快、趕快念佛,趕快參禪,忙這些幹什麼?這他有他的道理在,但是實際上,如果說我們要想走最完整、最快速的大路的話,卻是走這個。所以正式的一般的教法當中告訴我們的時候,他往往一開頭的時候讓我們認識幾件事情。那邊的黑板上面,「因、道、果」,或者「境、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證」,這個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因地當中,你怎麼建立起來要修行而不走世間路子的,對於這個因,如果所說正確地、圓滿地認識了。那麼將來當然有這個圓滿的正確的認識,要想達到這個圓滿的果位,應該走圓滿的道路,跟著你也必須把握得住。然後照著這個正確圓滿的道路去走的話,果位是當然一定如此,所以他說因、道、果。 32B 16:36 02:39

  境、行、果呢,也是一樣。所以這個境,現在我們所對的境是什麼?也就是眼前山河大地,無不在我們所對的境當中,外境、內境。外面所對的境,所謂,喏,這些色法,裡邊就是心法,整個的這些東西我們所知的萬事萬物。這樣是雜染的、是痛苦的,然後這樣是這個反染為淨的,然後得到這個的,你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知所取捨,然後照著取捨去行。你為了要達到你的目標,你要有正確的認識,根據這個認識然後去這樣去做,這個就是行持。所以翻成功「道」也好,翻成功「行」也好,就是你在這條道路上面走,然後呢感得這樣的果。 32B 17:36 03:39

  跟前面這個,不管他用的名字叫因、叫境,就是說這個是你應該信得過的,然後呢進一步去了解的,這個是才是,所以我們《華嚴》上又開為信、解、行、證。你對這個內容有了正確的了解以後,然後你走的路的時候,完整無缺。所以他真正修學佛法,一開始的時候卻重要的是這個東西。因為他一開頭的時候讓你認得了完全正確,然後在這個完全正確的認識之下,指導你這條路本身也是絕對的圓滿,這個絕對的圓滿包含了質正、量圓、次第無誤,所以你能夠很快地走上去。即使不能像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的話,他也三生、兩生及十生、八生也應該成就啊!我們就不會轉大圈子。 32B 18:41 04:45

  所以這個概念是將來容或有很多不同的諍論,這我們目前暫時不去談它,不過眼前倒是我們可以立刻體會得到的一件事情,立刻體會得到一件事情。就是說我們曉得修行難的有兩樣東西,第一個,就是正確的知見不大容易建立。所以得到正見了以後,然後是見道,見到這個是對的,這個錯的,儘管你見是見到了,可是以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在,所以把你所見到的消融這個習氣,所以見道然後修道。大徹大悟的祖師,他也這麼說嘛:我雖然大徹大悟見到了佛性——什麼叫佛性啊?覺性,換句話這個才是正確無誤的——但是我無始以來的習性還在這裡,那個時候怎麼辦呢?就拿我所見的消融這個習氣。話是不一樣的,內涵還是一個——見,然後修,這說明什麼?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第一個要認得它,第二要去除它。 32B 19:57 06:00

  請問: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大家說修了個半天,你認得了嗎?不認得,不認得你怎麼去除呢?我說難道念佛錯了嗎?沒錯啊!可是現在我們不妨去衡量一下,現在我們的念佛是什麼一個狀態?當然有兩種,有一種呢大祖師,通常說印光大師,那是再來人,他是接引我們的。說實在他弘那個法門,是應我們根器說,啊,現在這樣的;他自己的本地風光如何修法,他講出來的,不一定是。我想我們大家信得過,或者有的人雖然講的話,我們不一定體會得到。 32B 20:37 06:41

  所以一般對我們初機的人來說,只是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啊,你看看那個世間這麼糟糕啊,你只有一個勁兒地念佛啊!所以我們不管什麼就是念佛,反正去了以後......。所以這個叫作什麼?帶業往生,這是很明白地說得清楚。那麼當然有人提出來這個消業往生,這個各有他的理由,我們千萬不要在這上面諍論,我們把握住這個內容。所以實際上我們能去的,即使能去還帶了個業,去了以後慢慢地怎麼辦哪?欸,你還是要走這個路啊!你要認得它,認得它了以後呢,然後你要淨化它,這不是一個事實擺在這裡嗎?就這樣。 32B 21:20 07:22

  所以實際上面我們覺得在修行,就是對這個方便法門來說,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來說,這是個最殊勝,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可是直接當下的說淨除我們的煩惱,然後呢要想慢慢地把那個煩惱的習染把它洗乾淨這一點,正面來說的話,還沒有碰到。對不對?想想看是不是?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因為我們對那個道的整體的內容,不要說整體談不到,道是什麼?不知道!我們只曉得,哎呀,世間苦啊,反正你跟著他去,去了以後問題都解決了。是啊!就像現在說我們這個留學政策,這個比喻是非常好,到底你那裡念些什麼書啊?不知道,只曉得到那裡才好的,反正你一個勁兒想辦法去把英文補習好,然後護照拿到,去了,問題解決了。所以將來真正去學的東西,可不是這個護照,可不是現在那些東西喔!這個很清楚、很明白。 32B 22:25 08:28

  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也常常說,假定說真正要去念佛,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我們不必說,年輕有為的出家人哪......不要走這種念佛法門,應該走另外一個,還是要念佛,為什麼?一方面我自己去,一方面要幫助別人,那個時候你要幫助別人的話,多多少少對道的內涵我們有一點認識,這個很重要。實際上呢這個是不是單單幫助別人,不是耶!你能夠有的這個認識,然後你去的時候,那時候就不是帶業往生囉!當然了,我們弄得不好還是帶業往生,弄得好的話你就可以上品上生了,這個情況就差得天差地遠了。所以絕對不是不去,是正因為如此,我要去嘛就要不但自己去,還要帶著別人去,這樣才好!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關於這個概念就很重要了。 32B 23:18 09:21

  還有呢,你了解了這個,你修行的時候你絕不動搖。要不然我們聽見東風,這個人講東風東倒,他講講這樣好耶、他講講那樣好耶,你心裡面就一點的把握都沒有。哎呀,這念書,在這個地方覺得不好,跑到那裡,跑到那裡依舊老樣子,又跑到那裡,到最後說念書不好,修行;修了半天又覺得不會修,那要去念書。一生就這麼浪費掉!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要先把那個概念先建立起來,然後呢建立起來,當然既然稱為道,一定是沒有錯的,還要「發決定解」,你確定曉得,噢!原來這樣的。 32B 23:59 10:03

  記得不記得前面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說,喏,首先你把道的這個整個的內容經過善知識的引導,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找到我們下足的地方可以修的,進去;不可以修的,千萬不要以為現在不能修的原因而棄捨它。恰恰相反,我現在努力,把我現在的罪障淨除、資糧集聚了,等到你能力慢慢地增上的話,欸,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步步向上。記得吧?記得嗎?我想大部分的還記得,如果不記得,前面的好好翻一翻。 32B 24:48 10:51

  所以這個本論,這個次第你絕對不能亂,你亂掉了以後,有很多東西你就中間插進來不曉得在哪裡,學得很辛苦。那麼記得這一句話以後,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了,為什麼到那時候你能夠爬得上去,步步上升呢?因為你一開頭的時候你已經把那個總綱已經有正確的認識,而且在內心上面發生確定不疑的見解。所以你現在找到你修行,不但如此,而且修行的結果,必定是會向上,向上你曉得下面怎麼走。如果你不認識這一點的話,那現在根本不曉得到底修了不修。很多人自己一番好心,宿生善根,跑得來要修行,因為沒有找到門路啊,在那個地方空轉,原地踏步,還以為修行。大幸而真正修,修了以後一定是障礙慢慢地減少、淨除,資糧慢慢地集聚,能力增強。向上去的以後又不曉得如何向上,不要說不得其門,沒有指導者在那兒原地踏步,就是真正做,做對了以後,因為前面不認識,他還不得不踏在那個地方,不能上進,這個毛病都在這個地方啊! 32B 26:12 12:16

  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就說:哎呀,這個一生取辦沒有可能哪!什麼啊?你沒有,不知道,然後自己還執著著自己不曉得的東西,偏偏以為這個對,你怎麼可能?怎麼可能?所以《華嚴》說得清清楚楚,我們不是說一定要走到他那個樣子,至少曉得這是一條,有這麼一條路。現在我們心裡面不妨先把以前這方面的障礙先把它清除掉,走這條路,探索、探索看,這個時候我們就有個機會了。所以關於這個道總建立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 32B 26:57 13:00

  同時說到這裡,我們也可以想一想,譬如像《華嚴》——像很多大經,說起來也是最大的大經,它一開頭就告訴你怎麼修——《華嚴》一開頭是沒告訴我們怎麼修耶!先說〈世主妙嚴品〉它就從佛出世囉,然後呢這個人出來讚歎,那個人出來讚歎,一讚讚了個多少卷。啊!真想不通,為什麼原因?這個裡邊真實地說起來,有它特別的理由在,有它特別的理由在,就這樣。 32B 27:32 13:34

  所以關於這地方我們真實想走這個完整的路子的,那麼那個時候對於這個道的總建立,應該有這樣。就算是我們現在一下不行,那麼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記住,噢!原來這樣啊,原來這樣啊!所以我現在目前是障礙很大,然後呢這個地方也很苦惱,所以我努力要念佛到極樂世界,去了以後我確實要走這一條最正確直接的路。你因地上有了這個念頭的話,然後到了極樂世界你不會很快地取證二乘果位;那個時候你就會得把你當年因地當中結下的這個正因,讓它慢慢、慢慢地增長,然後走這條直路。所以不管眼前也好、將來也好,對我們最大的好處——這一點。那麼發了決定以後,第二才正於彼道取心要,那時照著這次第一步一步上來了。現在我們看,說這個決定解,這個怎麼樣一回事情呢? 32B 28:53 14:56

初中分二:

  分成功兩部分。 32B 28:56 15:00

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

  第一個呢,這個說現在本論是講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反過來說,也可以這麼說,整個要學的道,要講的內容分這樣的三個大綱。這個三個大綱把整個的佛法主要的精要全部統攝,一點沒有遺漏。所以說三士道當中,總共地含攝了所有的至言,「至言」就是勝者所講的,這個道理我們首先要有個認識。 33A 00:49 16:00

  那麼其次呢,為什麼要這個三士道這樣地一步一步引導的原因何在?你對這兩個有了正確的認識,問題就解決了,現在簡單一點說,就是說,實際上我們修學佛法的整個的內容是什麼?就是這一些。那麼就這些東西你要做,當然有個方法,就這些說明了兩樣東西:「質」本身絕對是純正,「量」是圓滿。那麼這一個東西怎麼變成功具體事實?去處理的時候,做的時候,還要有個完整的次第,所以這兩者當中說明了這個,所以第二個「顯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導之因相」就是講明這點。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文: 33A 01:48 17:00

佛初發心,中集資糧,最後現證圓滿正覺,一切皆是為利有情,故所說法一切亦唯為利有情。

  那麼,我們現在不是要學佛嗎?是。這個佛他真正的修行過程當中,分成三個步驟:初發心,中間是集聚資糧,最後現證圓滿的正覺。發心,為什麼發這個心?發些什麼心?這個就是因地當中的,或者是「境」——他對於這個境了解如何的;中間集資糧,就是開始的「行」持;最後證得這個「果」位。 33A 02:42 17:54

  所有的佛這個無非是為了利益有情,他的目的就是利益有情。說到這裡有的人自己覺得:「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利益有情真難噢!我自己先解決了問題再說。」是,有很多有這種想法。即使有的人說我要學佛,可是潛在意識裡邊,真正說要為利有情的這種心情,還是很少。不要說要利益一切有情,現在這個常住叫我去給大家服務一下,哎呀,想起來很容易,教你去做的話:「喔,這個是很難哪!還是馬馬虎虎自己解決了再說。」我們真正的心裡面說為利益有情的這個事情,不大容易生得起來的,那麼這裡要說一下。真正為了自利,你還非要利益一切有情,才能夠圓滿的自利,關於這個道理後面會詳細說。 33A 03:45 18:57

  現在不妨簡單地在這地方說一下,簡單地在這地方說一下。譬如說我們人人都從孩子這麼長大的,那麼我們孩子家庭裡當中,都有每一個人的家庭,有的人當然父母啊,然後乃至於祖父母、兄弟姐妹都有。有的人不一定具足,不過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過程,現在不妨把這個做一個比喻。譬如說,通常一個家庭裡邊我們常說「一家之主」,這個一家之主,或者是父親也好,或者是母親也好。他做一家之主有兩種狀態:有一種呢,他是物質上頭的支柱依靠,還要精神上的依靠,這個是一家之主。他這兩點做能夠做圓滿了,他自然而然是最圓滿的一家之主。 33A 04:43 19:54

  那麼這個是什麼狀態呢?喔!他去外面賺錢,賺了錢以後,他就拿得來養家。然後呢,他精神全部招呼那個家人,所以不管是物質上面、精神上面,他都這樣做,這樣做的結果,所有家裡的人都是以他為主,自然地。喔!這個因為爸爸在外面賺錢是為了我們,然後他回來的時候,你一看見爸爸他處處地方招呼你,看見是爸爸回來了就歡喜;物質上面他也為你,精神上面也為你。做為太太的人也是這樣,哎呀,她自己先生在外面這麼辛苦,然後呢,回來的時候還處處地方安慰這個太太,哎呀,看見就歡喜!這是一種狀態。反過來,假如這個先生外面賺了錢,自己在亂花,一個人自己這樣享受,然後回去時候呵斥這個,呵斥那個,又要打太太,又要罵兒子。一回去大家看見——喔,今天這個閻羅王回來了,趕快躲得遠遠的。我想我們大家都可以容易體會到這一點吧! 33A 05:56 21:07

  為什麼要說這個故事啊?就是說,假定你真的能夠為別人,結果為別人的結果,所有那個受你恩惠的人,他全部的精神都傾向於你,對不對?那個家是圓滿的家。你為了自己的結果的話,儘管同樣的家,對不起,支離破碎、一塌糊塗,是不是這樣?現在我們造任何的業,你要想真正為你自己好的話,對不起,一個人好不起來的,這樣。當我們在一個團體當中,你真的為旁邊、真正為他一點,他這個還報往往會遠超過我們,這個你們要好好地體驗。我們現在不必說以後,說以前的,成佛是幹什麼?說把以前的業障要消除掉。以前業障怎麼造起來的?就跟人家人與人之間相處。今天造業障決不可能單獨,你要淨化你的業障你就能單獨了嗎?你就能單獨了嗎,請問?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嗎?所以要圓滿把自己的業障消除的話,同樣地圓滿要把跟你造業障相關的那個都要解除。這一點我們不深談說這個利他,就是為了策發我們了解說我真正要自利,還非從利他方面下手不可! 33A 07:21 22:33

  現在我們這個小環境當中,你去看看,假如這個人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話,你自然而然不知不覺:「這傢伙自私自利!」你就不要去理他,但是也沒有辦法。他如果能夠真全心全意地為你的話,你自然而然也願意聽他,願意處處地方招呼他,是不是這個樣?那請問我們現修學佛法的人,願意人人討厭你,還是願意人人幫助你呀?願意做哪一個?這個不是嘴巴上面講,不是說:「為利有情願成佛!」就是你心裡面很清楚、很明白,你想這件事情,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地想這件事情!這裡隨便一提,真正到後面的話會詳細地告訴我們這一點。 33A 08:10 23:21

  所以了解了佛法真正特殊的地方,他因為要利益一切有情,結果真正得到好處的,嘿,妙了,他自己!這話怎麼講啊?沒有一個佛例外的,他都是要發這個心,說發什麼心?為利一切有情然後成佛,結果有情還是無量無邊這麼多,他卻成了佛了,對不對?這個現實的最圓滿的例子。所以我們真正要求自利,還非從這上面不可。反過來是羅漢,哎呀!他是說我自己解決了算了,結果呢,他證了羅漢,最後還要轉大圈子,還要成佛,真冤枉!我們現在說:「這個念佛,可不是這樣吧?」對不起!一樣的。你儘管現在去了,到了極樂世界到那裡證羅漢果;然後呢證了羅漢果,到那時候聽阿彌陀佛給我們講《法華經》,然後才來轉了個大圈子。佛佛道同,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曉得這個是冤枉路,冤枉路!不過這裡我們現在暫時不強調這一點。如果說我們大家不想走這個路,下面同樣地,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更正確的。你現在想自利,他前面的還是一點都不遺漏地,就讓你現在自己自利去。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33A 09:37 24:47

如是所成有情利義,略有二種,謂現前增上生,及畢竟決定勝。

  那麼上面我們就說過了,我們真正了解這個自利跟利他,實在可以說分大不開。換句話說,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利益的話,現在有哪個內容呢?這個內容主要的有兩類:第一個「現前增上生」,第二個「畢竟決定勝」,這個內涵我們早就了解了。 33A 10:16 25:27

其中依於成辦現前增上生事,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類。

  那麼我們要想得到增上生,成辦、成就、辦妥當增上生的那些內容,統統包含在「下士」這一類,或者叫「共下士」。為什麼這個下士叫作共下士?因為的的確確有人哪,叫你爬上去成佛,「哎呀!這個成佛很難,喔,眼前得一點好處就行了!」是,這一類是這樣。可是真正要成佛的人,他眼前還是要的,所以這一部分是共同學的。說到這地方又有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你看,他真正要成佛,他不是說眼前單苦欸,他眼前同樣地可以得到增上生,你豈不是冤枉了嗎?你得到了增上生以後停在這裡,乃至於還要墮落;他得到了增上生,步步上升,而且這個永遠不停地永遠上升,到最後成佛。所以這概念我們要了解,所以「共」字它大有意義在裡面,對我們實際上是一個大策勵!處處地方讓我們了解,只求眼前貪一點便宜,這是一個冤枉的事情,你肯放下來,全部求遠大的目的去幹的話,眼前樣樣都得到,眼前樣樣都得到。 33A 11:51 27:02

殊勝下士者,是於現世不以為重,希求後世善趣圓滿,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勝下士」這個是我們這裡真正重要的。真正的殊勝的下士是什麼?實際上這個地方引導我們的也是這個。如果你不了解這個殊勝的下士,前面那個下士就是三世怨的,三世怨的,得到一點好處虧了大本。殊勝的下士的話,那個才是得到的話,步步增上的。這個殊勝的下士,不拿現世為重,而要求什麼?求「後世善趣的圓滿」。因為他要求後世善趣的圓滿,所以現在他造的是,造集的因是什麼?都是能往善趣的因。因為他希望得到後世的好處,所以他修行,修行以後造了很多善業,將來就可以得到好的地方去。 33A 12:59 28:11

  以我們現在來說,所以出家放棄這些社會上頭一切的好處,為什麼?不是貪著現在,喔,覺得:「這個極樂世界美得很啊!現在這個事情我不要。」你就努力忙這個嘛!實際上也的確是如此,啊,你能夠眼前稍微辛苦一點點,花出一點代價,那個代價拿數字來衡量,說不定十萬八萬,將來去收入的話,哎呀,那是無量無邊!王永慶在你看起來,你根本不在眼下,這個王永慶算什麼?哎呀!一點都不要他,就是如此。所以這個叫什麼?殊勝下士,這也是本論真正引導我們的。 33A 13:47 28:58

《道炬論》云:「若以諸方便,唯於生死樂,希求自利義,知彼為下士。」

  那麼下面引那個《道炬論》,《道炬論》就是本論的這個藍本,阿底峽尊者的。實際上呢,他所以引的話,特別有個意義,說表示這個圓滿的師承。到這裡大家記得哦!本論真正的殊勝是什麼?從佛然後經過兩個大菩薩,一個是彌勒菩薩,一個是文殊菩薩,一直傳下來,經過龍樹菩薩、無著菩薩,一直傳下來,然後傳到阿底峽尊者,這有圓滿師承。所以他這地方特別說明:我這個不是亂來的,真正的佛說的最精要的精髓,根據是這個!這個括弧裡的很容易懂,假定說我們忙著這方便,都是為了求這個生死當中自己的快樂,那就是下士。這個上面說要求的這個——增上生,所以下士;還有要求的義利是決定勝: 33A 15:06 30:18

決定勝中,略有二種,謂證解脫僅出生死及一切種智位。

  那麼「決定勝」究竟是要得到好處的有兩種:有一個呢,單單解脫生死,叫二乘;還有一個呢,「一切種智位」,就是佛果。 33A 15:25 30:37

其中若依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盡其所說一切皆悉攝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類。

  在這個兩類當中,不管「聲聞乘」以及「獨覺乘」,他所有說的這個內容就在共中士,或者就是「中士」或者「共中士」,共字意義也是一樣,跟上面一樣。那麼在這個地方呢,「共」字我們要著眼,原來啊,單單走中士那種人真是冤枉,因為你走上士,你也得到了;如果你不走上士,單單得到......你就上面得不到,所以這個「共」字著眼點,這我們應該要了解的。那麼中士內容是什麼呢? 33A 16:14 31:26

中士夫者,謂發厭患一切諸有,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脫,以趣解脫方便之道三種學故。

  他這個內容就是這樣,發了個厭離心。他這個厭離心,平常我們單單都說厭離心,那麼厭離是什麼呢?對於「一切諸有」,這個諸有包括三有。欲界固然是非常地厭惡,為什麼?它有種種的過患,乃至於色界、無色界,色界天上那快樂得不得了,無色界......都是曉得它的大過失,產生大厭離。但是他那個厭離只求自利的,自己解決了,一心一意要度脫這個三有。那麼他為了達到這個度脫三有,所以找這個方便道,也就是這個。方便道是什麼呢?就是戒、定、慧。這個統統包含在中士當中。 33A 17:24 32:35

  這地方順便提一件小事情,這個真正的中士道,他得到定,我們不要小看那個定,那定比起世間來的話,那是不得了地好。我為什麼要提這個?現在我們修行,往往稍微有一點,聽懂了一點,哎呀,歡喜得不得了!然後念了幾聲佛,哎呀!自己得到了一點境界;然後呢拜幾下佛,等一下覺得這個好!然後做夢又怎麼覺得好,坐的時候覺得舒服又舒服,大家就覺得好得不得了——就不向前了。你一覺得這個好,你就不向前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佛法的內涵,你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必然產生、難免產生碰到一點好的境界,就停在那裡就上不去了。 33A 18:12 33:22

  實際上這一種情況比起於定的境界,那差得不曉得多多少少。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還沒有真正進入色界根本定,要得到念佛三昧,那個時候才得到這個色相應的這種快樂。當然念佛的話,你一定可以去,但是他這個得到了,真正念佛得到的念佛三昧以後,他不會對它執著的,他真正的目的不是執著在這個色界的快樂,他要去極樂世界。所以這個真正能不能往生——信、願,它在願上面,不在那個定上面。所以我們現在如果不了解這點,稍微得到一點點,哎呀,覺得執著得很!對不起,那這個就很危險了,那這個就很危險了,順便一提。下面也同樣地引那個《道炬論》。 33A 19:06 34:18

《道炬論》云:「背棄諸有樂,遮惡業為性,若惟求自靜,說名中士夫。」

  那麼,他現在對三有的種種的快樂——背棄,這樣的。所以真正的修行這個二乘的人士,你不管什麼快樂給他,他絕對不要,絕對不要,這個特質。然後呢,因為他一心要求這個,所以他要修道,在這種狀態當中,他的行持——遮惡業。這個惡業比我們現在的善惡業要高一等喔!這個我們現在的善惡業是以三善三惡為標準的,就是說墮落三惡道的這叫惡業;現在修學二乘的行者的惡業,要跳出輪迴的這個才是叫善,如果沉在這裡邊的話它是惡業。所以這個略戒經的三句當中,「自淨其意」是他的衡準標準,如果你做了很多的善事,心裡面戀戀難捨放不下的話,這個是惡業。所以他真正重要的是什麼?「若惟求自靜」,那個要求自己寂靜的,這個還是中士夫。 33A 20:36 35:47

如覺窩所造《攝行炬論》云:「尊長佛說依,密咒度彼岸,能辦菩提故,此當書彼義。」

  那麼,「覺窩」還是阿底峽尊者,造的《攝行炬論》裡邊說:「尊長佛說」,說這個我的前面的尊長,這個實際上就是十方一切諸佛傳下來的精要。是什麼呀?真正要想徹底解決一切問題,要圓滿你這個大菩提心有兩條路,哪兩條路?一條是顯教的,一條是密教的;密教叫「密咒」,顯教是「度彼岸」。現在本論所要引導的,這個地方要說的這個,所以我現在說這個道理,「此當書彼義」。就是前面是上面說明三士道的內涵根據及它的傳承。 33A 21:41 36:52

謂修種智方便有二,謂密咒大乘及波羅蜜多大乘。

  真正學佛道一切種智有兩個方法:顯教、密教。 33A 21:53 37:04

此二攝入上士法類。

  那麼這兩個統統包括在上士裡邊。 33A 21:59 37:10

上士夫者,謂由大悲自在而轉,為盡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學習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那麼什麼是上士呢?這個是由於他「大悲心自在而轉」,我們現在是什麼東西自在?煩惱自在而轉。經過了修習以後,我們心裡面時時起來的都是會大悲心,一心要救別人,這樣。那麼他......你要救別人的話,要有救別人的方法,沒有方法的救別人是救不起來的。譬如說我們家裡邊母親都是最慈悲的,可是教育那孩子教不起來。沒有一個母親例外的,都是希望望子成龍,結果弄了半天,嘿嘿!就偏偏不行,為什麼?溺愛,叫作。所以我們說,這個真正的沒有正確方法,悲心不行,所以叫,我們平常有一句話「愛見大悲」。你大悲心有了以後,如果說你沒有真正的空性——一實相,跟它相符的話,那還在愛見當中,跟著煩惱相應的,這個——敗壞菩薩,不行! 33A 23:23 38:34

  所以你有了大悲心,既然要救一切眾生,還要有救一切眾生的方法,那怎麼辦呢?那個時候一定要成佛,所以發菩提心叫為利有情願成佛。所以必須具足的幾個條件,說大菩提心必須具足的條件是大悲、大智、大行。你沒有悲心,不想救別人;有了悲心你沒有智慧,是救不成;你然後真的有了智慧,你開始去行持就對了,等到那個行圓滿的時候叫大力,好了!那麼真正要想達到這個,要去學什麼?學兩樣東西,「六度及二次第」,或者是單單學六度,或者是六度上面還加上二次第。二次第以前講過了,生、圓兩個次第,生起、圓滿兩個次第,這是無上密當中的。 33A 24:21 39:32

《道炬論》云:「由達自身苦,若欲正盡除,他一切苦者,是為勝士夫。」

  還是說,要體會到自己的苦,然後呢,推己及人要幫忙別人,而要盡除所有法界有情的苦,這個就是最殊勝的人,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的菩薩。 33A 24:48 39:59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謂波羅蜜多及咒,下當廣說。

  這上士要學的內容,這是因為這裡正說的,所以下面詳細說。好了!根據上面這個內容,我們看一看整個的佛法內容,統統在裡頭了。所以現代的我們的太虛大師說人天五乘,實際上這個都有根據的,印度的經論裡邊說得清清楚楚。你仔細一點分五乘,再不然三乘,乃至兩乘,乃至於最後《法華》上面只有一佛乘。但是不管怎麼判,內容都是這個,再也沒有例外,你所對的境就是這些。 33A 25:37 40:49

  人天,當然我們輪迴當中,人人不希望到地獄去,人人不希望做畜生,希望享受,那麼享受是人天。這個是統統包含在下士,你這樣做的話,你就可以得到人天。但是人天當中又不圓滿,弄了半天三世怨,再墮落,哎呀!還是要跳出來,那單單跳出來部分的話,聲聞、緣覺——共中士。雖然跳出來了,說我真正要想做一個世間的好人,還要管管別人,幫助幫助別人,現在你要修學佛法的人,居然自己跳出來了不管別人,這個算什麼呢?譬如這世間稍微好點的好人,他總是上面父母、妻兒、子女、親戚、朋友,幫忙別人;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什麼都不管了只管你自己,然後還要修學,哎呀,不行、不行,推己及人,那麼這個叫上士,所以總共包括在這裡。 33A 26:41 41:53

  說到這個地方,我也想起一件事情,那個當年我的老師常常罵我的,唉,我現在真是感激不盡,感激不盡!我不妨把我老師對我的教訓在這個地方:我那時候常常自己覺得我是一個修行人,總覺得這個也不願意做,那個也不願意做,我來修行的,然後自己總覺得我放掉了一切跑來修行!我老師說:「你修行!你要修行,你關在山裡面,你為什麼跑到我這裡來吃我這東西啊?住我這個房子啊?我欠你的啊!」我聽了,當時聽了半天,覺得這些人怎麼好像不慈悲呀?「慈悲、慈悲!你不是要學佛嗎?要你慈悲啊,我就是個凡夫!」當時一直不懂這個話,一直不懂話,這個話一直不懂,現在慢慢地了解了。 33A 27:35 42:45

  的的確確地,而我們自己覺得:我要修行!欸,你要修行,修誰呀?修你自己,要修你自己,你為什麼跑到我這地方,還要吃我的東西啊?這個千真萬確事實啊!然後還覺得好像順理成章該吃的,好像他做完了以後要養你這個樣的。他為什麼不會修行,他要來幫你忙?我想了半天:沒有錯啊!單單如果只管我自己的話,很正確嘛!大家只管自己的話,為什麼我要燒了飯給你吃?為什麼我要做了這個東西給你呀?那只好大家......好了,拿了一個缽去討飯,討到嘛吃飽了就坐,討不到只好餓,那個還情有可原!本來你只管自己。今天我說我要幫一切人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還要人家侍候你,侍候得不對,還要指責別人!我想了半天是越想越不對!也許我可以說現在剛剛開始不對,是嘛,剛剛開始是要這樣,可是因地當中你已經弄錯了,菩薩啊!哎呀,後來慢慢地了解這個話了,慢慢地了解這個話了! 33A 28:43 43:55

  所以現在我的的確確地,在那個地方看見別人忙,我真感激啊!我絕對不會想:欸,那些人不會修行,不是,幸好他那些忙,今天我在這裡可以心安理得,我真感激啊!如果有空,我起來一定幫他忙,大家去做好,實際上做好了是為我自己,現在才漸漸地了解。你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去責備人的心慢慢減少了,到最後減到最低限度,真正到最後的話,完全找不到了。那個時候大概多多少少可以走上去了。所以我現在感覺到:有的時候還不罵還不行咧!總是這個樣子想,一直想了好久,後來被他罵了幾次,當時罵的時候還覺得心裡很起反感:「哎呀,這個老師怎麼搞的呀?這個樣的呀?」但是妙了!如果說你不能跟法相應的話,你始終想在那邊的話,這句話永遠沒有效果。 33B 00:06 44:53

  我那時候幸好的是,慢慢已經懂得有的時候反省,不妨想著聽聽他那個話想想看。一想!覺得有道理,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隨便說,你們要修行,你願不願意損失一點時間幫別人去?不願意!那麼為什麼別人要來幫你忙?為什麼啊?你有沒有想過這一點,有沒有想過這一點?請問。這個問題非常簡單。修行人是世間講道德的人吧!你這樣自私自利算道德嗎?算道德嗎?哎呀,所以我想想......不管你怎麼想,想到後來是越想越慚愧,所以我告訴你們我以前這個眼睛生在這裡——頭頂上。為什麼?就一方面這個道理慢慢地多多少少多聽一點,一方面被罵,罵了以後還有好處喔!我多多少少還肯自己反省。所以如果說,諸位今天覺得聽得進我這個話的話,我告訴你們反省非常重要,你肯反省的時候,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慢慢地我的眼睛到這裡,到最後眼睛到這裡,為什麼到這裡啊?不敢看了,的確不敢看哪!你回頭一想的話,唉呀,覺得一無是處啊!你簡直是拼命懺悔都來不及,看見那些人就慚愧,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這樣。 33B 01:36 46:24

  所以隨便說到這個時候,我也隨便提一個經驗。到那時候不管你說為自利也好,為利他也好,你就沒有一點點讓你發脾氣看不順眼的地方,沒有了!你能夠真的看不順眼那個時候,好處誰的?妙了,好處是你的呀!好處千真萬確是你的呀!前面不是說嗎?我們在一個菩薩前你發一點瞋心的話,你就受害;到那個時候你看看,樣樣看得順眼,要你發脾氣你發不起來。發不起來你的心裡什麼?柔軟嘛!你要去忍耐就很容易忍耐,結果這個好處是你的,妙了!你相信不相信啊?哪,就這個!如果你不相信,試試看,我就怕你不試。那麼這個是順便一提,下面就說三士。 33B 02:30 47:16

三士之名,〈攝決擇〉曰:「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

  他為什麼下面要說明這個?我這地方先說一下。因為我們前面講的那個道的總建立,講的那個三士,包含了所有的,欸,可是現在《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它也立三士的名,立三士名的內容是不是有不一樣呢?所以我們這地方要辨別一下。 33B 03:15 48:02

  這個話為什麼要這樣講?如果我們平常單單看這個書,你也看不見為什麼要這樣講。記得不記得我前天跟大家說過,在圓滿的教法當中,它把我們所要學的內容,一定在事先抉擇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點沒遺漏。如果你有遺漏的話,你覺得做對了,跑到半路當中萬一出了毛病了,欸,當初你在抉擇,換句話說,當初你在學習的時候,你沒有學到。到那個時候你出了毛病,你就沒辦法可想了,對不對?所以現在這地方,處處地方圓融。它現在三士,不管是性宗,不管是相宗,不管是哪一派,不外乎這個,事先沒有一點漏洞統統做好了,到上去做的時候,千穩百當!這個才是道總建立重要的地方,清楚嗎?所以這個以後我......跟你們說啊,後面像修行六度什麼等等,不講你自己看看也可以,可是這個地方如果不講的話,你那個書本上面絕對看不見——但是個大漏洞,這裡我們要了解的。 33B 04:28 49:14

  那麼它那個上面怎麼說?說那個「三士」就是受那些人,「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說律儀呀,為什麼叫非律儀非非律儀呢?我告訴你,這個就是普通的我們一般的好事,一般的好事,這就是第一條。 33B 04:51 49:38

  六十七頁,六十七頁,關於三士的這個名,那麼,他為什麼這麼提一下呢?那就是有的時候,同樣的名有內涵不一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意思是說可能有遺漏,如果說一有遺漏的話,那麼這個就不圓滿了,這就不圓滿了。所以凡是圓滿、無垢的教授,它一定把這個概念一開頭的時候,分辨得非常清楚,這個是我們這裡應該認識的,應該認識的。將來諸位如果走下去,自己覺得自己是一個強者,真正的是有力量的大丈夫,那麼那個時候決定要走這個最正確圓滿的路,那個時候關於這個教授的圓滿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是所以凡是這種圓滿的教授,它前面一定有辨,譬如說《瑜伽師地論》,它第一個〈本地分〉,下面緊跟著〈攝決擇分〉,要辨別這個裡邊的差別何在,乃至於很詳細地一部分說明,總要把它所說的這個「道」,一點不遺漏,一點沒有剩餘。你能夠有這樣的認識,然後你走上去的話,才是千穩百當!如果你有一點遺漏的話,做了一半覺得不對了,那重新來,哎呀,那這個就絕大的浪費! 33B 07:17 52:03

  那麼現在呢,他說這個三士的名在《瑜伽師地論》上面〈攝決擇分〉也有。下面就引這個文,「復有三士,謂有成就正受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聲聞相應淨戒律儀。亦有成就正受菩薩淨戒律儀。其中初者為下,第二為中,第三為勝。」說它這個地方也有三士,這個三士跟上面所說的三士好像名詞不一樣,實際上它的內涵卻是一樣的,卻是一樣。 33B 08:04 52:52

  那麼在這個地方,關於「律儀非律儀」我簡單地解釋一下,律儀通常也就是說這個是戒律。那麼為什麼稱它為律儀?為什麼稱它為「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呢?這個律儀普通就是指戒善,它這個能夠發最善的上品的無表業的,換句話說,這種一定是感最好的善淨之業,一定是最好的善淨之業。那麼另外一種叫非律儀或者叫不律儀,那是一定感得上品的惡業。所以上品的善業它一定會超生、生天,最起碼的話一定保持人身,如果我們以這功德回向淨土的話,那一定會往生,這就是戒。所以你真正的得到了這個戒體,只要如法去做的話,往生那穩得不得了。 33B 09:16 54:03

  那麼同時那個不律儀的話一定墮落。什麼是不律儀?我們叫惡戒,這個概念我們不大清楚,這個地方簡單說一下。通常有兩種、有三種狀態可以說:第一種這個出身的家庭,譬如說出生的這個家庭,像我們這裡不大有,印度他這個是家族傳下來的,譬如說他那個是婆羅門種、剎帝利種、旃陀羅種,或者殺豬的、宰羊的,他這職業本身就是祖上傳下來的,就該這麼做,這樣。所以換句話說,這一種是專門講殺生的,殺豬、宰羊就這個樣,所以他那個概念從小當中就應該這麼做。其實我們現在這裡還是有這種,譬如說有很多外道,他覺得就要這樣做的。我在印度就聽見過這麼一個,他那個宗教的說法,就是說告訴我們去殺人。殺人他不是說像強盜這樣,用幾個人先一副好面孔,看見一個陌生人來了,他就跟你很親善地來幫忙你,你相信他了。然後他就帶你到某個地方去,然後幾個人圍上來把你弄死,把你的東西就統統拿去。而且因為它是一個宗教,所以那個政府簡直沒辦法它,到現在這種東西還有欸!這個宗教就有這麼力量,這種就是惡律儀,這是一種。 33B 10:50 55:38

  還有一種,就是我們現在因為受了世間的這個不正確的這個說法,不正確的說法。譬如說,我們現在說:這個東西很多動物天生來就該我們吃的。那麼你就要去,拿了這種概念,以及我們往往就是一種錯誤的概念,顛倒的概念,拿這個概念覺得這個要這麼做,要這麼做。那麼我們說舉一個比喻吧!就是這個宋朝有一個很有名的一夥人——梁山泊、宋江那夥人,他可不是說我在這兒做強盜,他打出來那個招牌叫什麼?「替天行道」。那他的確是......然後呢,在社會上面這個俠義,覺得還很那個呢!他專門什麼?專門就是做這個。你說他一無可取嗎?欸,他好像還很講道理咧!說他講道理嗎?那都像你這樣的話,那個國家是一點辦法都沒有。就是這種人,就是這種人,受了這個概念,他就、就、就這樣去做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這個叫惡律儀。 33B 12:00 56:47

  那麼還有一種,好的也好、壞的也好,這個地方單單指好的,就是說,他並不是有特別的這種戒善,而是說他本身,譬如說我們世間的人覺得這個事情該做這個好的啊!那世間大部分人的道德操守、道德標準覺得該這樣去做的。那麼通常呢,我們說戒善跟性善,就是屬於性善他也認真地這樣去做;或者就算是那個戒善的話,這個戒不是跟出世很強有力的,這種就是非律儀非非律儀所攝淨戒律儀。譬如我們世間上來說,仁、義、禮、智、信,乃至於譬如說我們受五戒。這個五戒有兩類:假定說你為了出世而受這個五戒的話,這個五戒就屬於淨戒律儀所攝的最起碼的根柢;如果我們不了解這個特質,就這樣隨隨便便做的話,實際上也沒有得到這個真正的內涵,這種情況做是做好的,但是呢實質上不夠,那麼這種就是在這個裡頭。 33B 13:19 58:05

  所以這一個說明了什麼?說第一類,那就是得到的人天果報,這樣;第二類的話,決定是出世的,屬於聲聞相應的;第三類呢,走大乘菩薩的。這個三士的名雖然不同,內容是一樣。 33B 13:39 58:26

與此義同,復說多種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有各式各樣的建立,那麼下面說: 33B 13:48 58:38

如《道炬》所說,世親阿闍黎於《俱舍釋》中,亦說三士之相。下士夫中,雖有二類,謂樂現法及樂後世。此是第二,復須趣入增上生無謬方便。

  現在解釋一下,除了這個〈攝決擇分〉,就是《瑜伽師地論》,其他地方還有,乃至於就是這個《道炬論》當中也引,引這個世親菩薩在《俱舍釋》當中也說三士相。不過不管在哪裡,總之我們現在這裡所說三士,已經包含了佛所說的一切,實際上呢,佛所說的一切也包括了十法界的所有的,沒有一點遺漏了,這樣。 33B 14:42 59:30

  那麼這個下面呢,特別一個解釋,這個解釋就是我們一開頭要深切地認識的,這個是我們下腳的第一步。下士有兩類,下士的特質是什麼?就是求「增上生」,增上生就是我們在世間的生活慢慢地改善,這個意思。那麼這個慢慢地改善分兩部分:有一個呢,現世——求現世改善,有一個呢,求後世。現在這個地方真正引導我們的是「第二」,第二求後世的。最後有一句話,注意哦!就是求後世,還要「趣入增上生無謬的方便」,你求後世,這個也不要弄錯!弄錯的結果是什麼?後世得到的,再後世就不行了,三世怨!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說無謬的、沒有錯誤的增上生,於是你一直在增上,一直在增上,它永遠不會掉下去的。增上到最後是什麼?報身報土。 33B 15:55 1:00:42

  這個佛法真正殊勝的地方,它並不是教你放掉現在一切,不要,後面會詳細說明。我們的的確確需要這些東西的,可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那個需要東西,那就害了!哎喲,你覺得有點甜頭,那你嘗到了以後,馬上叫你送命的,就是這樣。所以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它把每一個地方的是非就辨得非常清楚。那我們所以顛倒、所以錯誤的話,因為沒有了解事情的真相,換句話說,具慧這個條件不具足。在我們看起來往往把錯的事情看成對的,那就受害了!關於什麼是不錯誤的增上生,等到下士道的時候它會很正確的告訴我們。現在呢,這個就是第一點,我們在正式要了解這個整個佛法要學的道,要學的這個修的這個道整個的內容,也是這些,那麼我們了解了。那為什麼這個道,要照現在這個本論這樣的話,一個一個下中上士這樣引導呢?在這裡說明它。 33B 17:21 1:02:09

第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分二:

  那麼第二說明,為什麼參照著這個次第引導的原因,那也分成功兩個。 33B 17:38 1:02:25

顯示何為由三士道引導之義,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

  第一個說明,這個「三士道引導」的內容是什麼,什麼是三士道引導,就這樣;第二、其次再說明,為什麼要這樣的次第來引導。第一個說明三士道引導些什麼個內容,第二為什麼要這樣的引導法。這樣一來的話整個的這個內涵,我們就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清楚了! 33B 18:20 1:03:07

今初 如是雖說三士,然於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攝納餘二士道無所缺少,故彼二種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上面雖然說的是三士,但是真正說起來,這個上士道次第當中,同樣地也把下面的下士跟中士兩道所引的內容完全包容,一點不缺少,一點不少。就像造房子一樣,說我現在造的是一百層樓,雖然造的是一百層樓,你下面那個基礎,下面一層兩層完全有、完全有,絕不會少。所以這一個,下面這個下士以及中士是什麼?是大乘道的一部分,是大乘道的一部分。所以說,「故彼二種是大乘道的或支或分」,支跟分是一樣的,就是一部分。 33B 19:41 1:04:29

馬鳴阿闍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論》云:「無害與諦實,與取及梵行,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

  下面就引這個論,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頭上面的這個東西就是,「無害」就是不殺,這個不用「不殺」而就無害的話比較廣義的。平常我們單單指殺,實際上嚴格說起來,就是不要損害人家,不要傷害人家;最嚴重的傷害就是殺,你犯了這個東西那你就沒辦法懺悔了。如果仔細來說的話,就是不要說殺不可以,然後受傷不可以,乃至還不能讓人家感到小小的傷害。所以平常的時候,為什麼這個戒律裡邊,它真正的戒律,它處處地方是顧慮到不要損害別人的身、口、意。身口的話就是我們身體上的受傷,意的話使他感覺得不舒服,感覺得不舒服,不要惱他人。 33B 20:56 1:05:43

  那麼,我們說為什麼在很多地方,佛有的時候呵斥別人呢?我們要了解:他這個對人家的傷害、不傷害是指什麼?指究竟意義來說。佛之所以呵斥別人,真正還是幫助別人,所以他完全基於悲心,他曉得這樣做對你有好處的。就像一個父母,喔,這個小孩子無知的,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讓他去等於傷害的,就是呵斥他這個不可以的!所以佛陀不會說呵斥莫名其妙,不相干的人他絕不呵斥,他所呵斥的就是他弟子、跟他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佛戒的特質。那麼到後來呢,譬如僧團當中凡是碰見事情的話,也是這樣,那個上座他真正呵斥有個條件,他的內心一定要基於什麼?基於善心——善心就是悲心、憐憫心以及無記心。為了維護他,維護這個僧團,那個時候才呵斥,不是我們惡心。所以這個「無害」是比較廣泛,實際上呢,這個無害的基礎才能夠慢慢地一步一步上去。「與諦實」,那這我們曉得的,「與取」、「梵行」——那就是不殺、不妄、不盜、不淫。 33B 22:15 1:07:02

  「捨一切所執,此是善趣行。」所以最後一句話,捨一切所執,實際上呢,它真正地就是說這一點也可以說從酒戒。它酒戒是為什麼?就是引發我們顛倒的,引發我們顛倒的。捨一切所執,就是,喏,這樣子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了解馬鳴阿闍黎這個所以不用五戒,用五個的話,那是涵意很深廣,整個的佛法的真正地要守戒的基本精神,都在這裡頭的。二百五十條也好,三百多條也好,把握住這個細則的話,那個二百五十條可以說統統在裡頭了。那麼,可是這個東西,這個單單這個什麼?「善趣行」。因為你把握住這個內容,根本是有了,可是細的從這個基礎上面。這個則是增上生的。 33B 23:12 1:07:59

遍觀生死苦,斷故修諦道,斷除二種罪,此是寂靜行。

  然後更進一步,雖然你得到了善趣,但是善趣還不究竟,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進一步,更進一步去觀察的話,惡趣固然可怕,善趣還在生死輪迴當中,發現還是苦的。啊,那不行!一定要斷除這個,所以為了斷除整個生死輪迴,那麼要修這個相應的「道諦」,無誤的道諦。然後呢,要「斷除」——那個兩種罪是性罪、遮罪,性、遮二罪。當然有不同的開合,換句話說,這樣一來的話包覽無遺。此是「寂靜行」,那麼這個就是可以了脫生死的,超脫生死的,這個就是共中士。 33B 24:13 1:09:00

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由達諸法空,生悲眾生流,無邊巧便行,是勝出離行。」

  更進一步,下面更進一步,就是把下面一步就是大乘道,雖然是大乘道,可是上面這東西一樣要修喔!所以說「亦應取此等,是出離道支」,就是把上面那個共下、共中的一起做了。更進一步「達諸法」一切法空,然後呢「生悲眾生流」,而且悲憫一切有情。在這種狀態當中,有無邊的種種的菩薩的六度萬行,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那個才是殊勝的出離之行。所以大乘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什麼呢?他同樣的出離,一個出離就自己出離了,一個出離是要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出離,那麼所以說: 33B 25:26 1:10:14

是故此中非導令趣,唯以三有之樂,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為自利唯脫生死,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將少許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導前行,為修上士道之支分。

  那麼從這個上面,我們曉得他馬鳴阿闍黎說得很清楚,前面一個那個是善趣行,第二個是寂靜行、出離行。那麼修大乘道的時候呢?他還是要學上面這個兩樣東西,做為上士道的支分、一部分,然後呢,進一步所達到的目的就是「殊勝的出離行」,要幫助法界一切有情解決生死輪迴痛苦。所以說,他並不是單單講下士道,並不是單單讓你達到下士,得到人天;講中士也不單單是教你自己進一步說解脫生死;而是要把下面這兩個共同的基礎做為上士道的基礎,引導這個一步一步地上去,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真正用三士道引導的目的,為什麼要這樣引導呢?目的何在呢?還是引導我們能夠達到最殊勝的出離行,圓滿一切問題,圓滿地解決一切問題,圓滿地得到一切功德,這個是他所要的。 33B 27:22 1:12:08

是故若發如前所說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觀心論》云:「誰不將無堅,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緣,修須彌堅實。上士具悲故,將剎那老死,病根本之身,為他安樂本。具正法炬時,斷八無暇暇,應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下面是解釋,我一起念,一起簡單地說一下。 33B 27:56 1:12:44

謂應念云:我身無實,如蕉如沫,眾病巢穴,老等眾苦所出生處,應以上士所有現行度諸晝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所以說,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要取的心要,這個善法欲是什麼呢?就是這個,下面《中觀心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這一個。那麼這個括弧裡的這個論文,下面的解釋就是這樣,說我們應該這樣地想:說我們現在身體「無實」,這是虛的、是空的,那麼非常快速又無常地像芭蕉一樣。芭蕉是什麼?就是普通的芭蕉樹,看起來一棵樹,如果你撥開來的話,發現像那個一層一層撥到後來裡面沒有,空空如也,外面看起來好像有的,裡面卻是沒有。那麼我們身體,我們以為這個我也是一樣,原來這是什麼?色、受、想、行、識,拿掉這個東西,你找不到了!又像一個泡沫一樣,泡沫看起來有的,一碰就破掉了。不但是說泡沫說它裡面是空,而且非常快速,隨便一下就破掉了。它本身既沒有實在,又這麼快地消失,卻在沒有消失之前又什麼個狀態?「眾病巢穴」,唉呀,所有的病苦的根本就是從這上面來的!「老等眾苦」,不病就是老,沒有一個人跑得了,所以各式各樣的苦都從這個上頭來的。拿我們現在來說,哎呀!又要餵它吃,又要餵它,像我這麼一點、唉!稍微一點點就不行;就算好端端嘛,吃過了以後,唉,還要忙這個,還要忙那個,實在是一無是處。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應該怎麼辦呢?「應以上士所有的現行,度諸晝夜」,那這是我們真正要求的,要解決一切問題,所以我們若晝若夜,真正要做的事情,這個才是,不要讓它空空地浪費,得不到這個好的結果。所以在這個文,等到你了解了暇滿以後,再在這地方念這個文的話,研、學這個文的話,這個文就本身有很大的意義。啊,一點都沒錯,這人身是毫無意義,然後呢得到,真正說起來,內容是一點都沒有,但是卻在整個的生死輪迴當中,它最寶貴的,為什麼最寶貴?因為儘管它無意義,說它有一個特質——唯有在這個時候,你才能夠趁那個無意義的人身,善巧地利用,跳出這個生死輪迴,還可以幫助一切人;除了這個還沒有,在任何情況之下沒有的。所以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絕對不願意去浪費,絕對不願意浪費!眼前一切時處,都是幹什麼?都要努力去修行,不要讓它空空地浪費。 34A 01:50 1:16:08

若爾理應先從上士引導,云何令修共下中耶?

  有人會問,既然你的目的是引導這個上士,那麼,你直截了當地就說你引導上士,因為你的主要的目的在這地方,你為什麼要修共中、共下?或者你乾脆可以說,我這個就是大乘法,不是更乾脆嗎?下面說, 34A 02:20 1:16:38

謂修此二所共之道,即上士道發起前行,此中道理後當宣說。

  這個兩個真正的,的的確確是要學上士道引導,但是這兩個是什麼?引導上士的基礎,引導上士的基礎,除了這個基礎必要以外,還有其他的特別的原因,這個下面會主要地告訴我們。所以這一段特別地告訴我們,儘管分三士道,但是它為什麼,什麼東西是要引導你的?就是,你的目的何在?就告訴我們:目的是究竟圓滿一乘佛法。在我們已經接觸佛法,了解佛法的人,大家了解,最究竟的時候,做到最後就是這個,目的就是這個。所以它一開頭的時候,就把這個指出來了以後,有個什麼好處呢?我的目標擺正了。目標擺正了以後,你就不會為那個旁邊的枝枝叉叉影響,不會走歪路子,不會走曲路。進一步,你自然會想,要想達到這個究竟圓滿的路,以什麼方式最正確的、最圓滿的?那個時候你摸上去,才不會走冤枉路。比如說,告訴你這個,你想,對呀!這個是道理,但是呢既然你目的是究竟圓滿,一看,不究竟,說這個不好;然後呢你比這個,自然而然你不會說先跑得去闖闖看、試試看。等到了你試了,撞得頭青眼腫,轉回來的時候,也不知道多少劫轉過去了,這種情況,都可以免除掉。 34A 04:08 1:18:30

第二如是次第引導之因相分二:正明因相,所為義。 今初

  那麼,下面就告訴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去三士道引導的原因,第一個是「正明因相」,二是「所為義」。第一個先說明這個原因,那麼第二個就說明他這樣去做有什麼好處?產生什麼功效?今初, 34A 04:30 1:18:48

轉趣大乘能入之門者,謂即發心於勝菩提。

  真正地進入大乘的門是什麼?就是發殊勝的大菩提心。這個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哦,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真正學大乘佛法的根本,換句話說,在什麼地方?就是發大菩提心。你什麼時候開始發了這個心,然後你修這個行,都是圓滿佛果的真正的資糧;否則,如果這個心沒有發的話,不管你做多少好事情的話,欸,那還在門外轉。所以那一天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不要說你沒發,你發了,忘掉了以後去修,尚且是錯的,這個第一個概念。這個重要的概念我們先要認識,後面所有的講的那些道理,就是把這個,現在那個基本的列出來的宗旨,讓我們產生確定不移的認識,以及告訴我們如何步步地修持的方便。 34A 05:41 1:20:00

若於相續中生起此心,如《入行論》云:「若發大心剎那頃,繫生死獄諸苦惱,應說是諸善逝子。」謂即獲得佛子之名,或菩薩名,其身即入大乘之數。

  只要我們身心當中,什麼時候生起這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候我們就算是菩薩,這個菩薩才真的佛子。所以佛經上面通常說佛子的話,通常指的是發大菩提心的佛子,或者叫菩薩名,那個時候我們真正入大乘之數。上面就引那個論來證成,《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說我們哪怕才發這個大心,剛發起一剎那,那個時候的的確確我們還是個凡夫,所以仍舊繫在生死輪迴當中,還是有種種苦惱,這個就是佛子,這個佛子。不過這個發大菩提心,我們不要誤解,說:「啊,我現在發心了!」還沒有!我現在說發心了,只是我們剛開始的種子,說:「啊,我現在發心了!」雖然說真實地還不相應,但是這一個心的的確確是第一個種的因,你有了這個因,然後你努力去做的話,達到某一種程度,那可以。所以這個地方說的這個發大菩提心,我們稱它為叫世俗菩提心。這個世俗菩提心的內涵,本論講到共上士的時候,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一開始告訴我們,我們必定要認識這一個,那個時候才有一個衡量的標準。否則的話,沒有正確認識,我們誤解,總以為發了一點心啊,覺得我是一個發大菩提心,然後我就是菩薩,我就可以修這些大法,對不起!沒有用、沒有用。 34A 07:49 1:22:07

  所以這個《阿底峽尊者傳》上面就有這麼幾個公案,說有的人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已經能夠把生起次第修起來了,對不起,不相應、不相應!乃至於你還要墮落,因為什麼?你的「根本」根本沒有!所以現在由於我們現在很多學密的這個同修們:哎呀,密教最好的。然後呢他也要修「四加行」什麼,弄了半天,不要說四加行,你修個四百個加行,如果你菩提心沒有的話,那個還在空轉、還在空轉!所以我前面一路上面,常常提出來,你必定要了解,它要你這個內涵是什麼?不是你念這個儀軌,照這個儀軌念一遍,這個不夠的,這我們務必要了解。若退此心,我們繼續下去, 34A 08:43 1:23:01

若退此心,亦從大乘還退出故。

  什麼時候你退的話,你就退下來了。 34A 08:50 1:23:08

是故諸欲入大乘者,須以眾多方便勵力令發。

  所以我們真正想學大乘的人,要怎麼辦?要用很多方法,努力修學這個方法,發起這個大菩提心。這句話實是大有道理在這裡,假定說這發菩提心,就像我們現在的這種錯誤的見解,覺得:「哎呀!我現在發大菩提心,要救一切人哪!」一個念這麼一動就算發的話,這句話變成多餘的、這句話變成多餘的。但實際上呢,因為真正要想發那個大菩提心,不是像我們現在想像嘴巴上面說一下,真正的內涵哪,要了解很多的善巧方便。那個善巧方便,你還要善巧地聽聞、研習,單單了解了,還不夠,還要努力地照著它下去做;做了以後,那個心理的行相跟它相應了,那個時候才是真正地發,真正地發。 34A 09:59 1:24:18

  譬如說,我們來受戒,那受戒儀式很容易,你跑得去剃光了頭,跑得去換件衣服,那好簡單,要不了一、兩個鐘頭。但是,你真正要得到戒體的話,哇!那不簡單。所以你現在的這個發菩提心也是一樣,真正發菩提心的時候,那個時候內心當中,跟我們業種子相應的一種,非常強有力的一種誓願,這個發起來的話,那是不得了、不得了的!一旦這個發起來的話,那的的確確,這經論上面就會說明,它這功德之殊勝,你簡直無法想像,那就是佛子。 34A 10:42 1:25:00

然發此心,須先修習發心勝利,令於勝利由於至心勇悍增廣。及須歸依七支願行。是能開示菩薩道次最勝教典,《集學處論》及《入行論》中所說。

  這個要想發那個菩提心,它必須還要先修一樣東西,修什麼?修發心的殊勝利益。它為什麼要修這個東西呢?這裡簡單地說一下。我們現在常常談菩提心,說菩薩行,然後說佛因地當中,做那些了不起的事情,我們也讚歎、佩服、景仰,但是輪到我們怎麼辦?「喔唷,這個好難呀!這個了不起,教我可是做不來啊!」就算你想做了,直正碰到你要去做一點點的話,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一點辦法都沒有,為什麼?因為這個菩薩行,說這個大菩提心是難極、難極了,是非常難行的一種行為,如果說它沒有特別的好處的,誰願意去做這種難、非常艱難的事情?所以很清楚、很明白,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辛苦了半天一點好處都沒有,你去做它幹什麼? 34A 12:21 1:26:38

  所以像我們平常這個儒家常常說: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要無所為而為,那個才好。這個標準是未嘗不高,可是這句話本身是有大漏洞。請問一個普通的人,誰願意說無所為而為,忙了個半天,什麼好處都沒有?所以印光大師特別說,鄉下一個老農、老圃,這種田人,你告訴他:「你只要去種,你不要去問收穫。」結果你種了半天,不問收穫,誰願意去做這個事情?我想在座的人,大概不一定願意吧?至少要我的話,我絕不願意做這個事情,辛苦了半天,一點好處都沒有,幹什麼?真正的佛法絕不這樣的!所以我們了解,真正的佛法恰恰相反,它告訴你,這件事情是非常艱難的,但是你做下去有非常殊勝的好處,這個好處是不得了的好啊!就這樣。所以剛開頭試的時候,是,你不想,這麼難;後來你想這個事情有這麼大的好處,你越想越好、越想越好!到後來發現,你所有真正的好處都還在這個裡邊,那個時候,叫你不做你也辦不到。所以它真正佛法的善巧,它每一個地方,它有最正確的方法、次第引導你的。 34A 13:39 1:27:57

  所以我說現在我們所以沒有辦法修的,不是我們什麼地方差,就是我們執著太深,不肯放棄自己的成見,不肯去學那個正知見,這個是我們的一個致命傷。如果你正確地了解,你現在這樣辛辛苦苦,你忙了半天,最後的好處你的;而且這最好的好處,還非從這個地方來的話,我想我們人人願意走這個路子。譬如說,現在我們隨便舉一個例子,現在大家都要往學校裡面擠。哎呀,那個,現在的學校多了,以前那個學校少,那個考試之難哪!儘管現在學校多了,大家還是拼命往裡面擠。算起來這學校並沒有好處耶!你如果不進學校的話,你自己去賺錢,哪怕你賣個枝仔冰,還可以弄幾個錢;你跑到學校裡面去,你還得付很多錢吧?但是為什麼願意呢?大家了解,你現在賣枝仔冰也好、作小工也好,將來賺的錢不多,你將來好好地去念了幾年書的話,將來你就可以大富大貴。 34A 14:52 1:29:10

  這個大富大貴還不一定保證吧!有很多人念出書來,還可能一生潦倒,這是有這個可能。它的的確確比眼前的、一般的作法要好很多,大家已經拼命認真去做了。現在佛法保證,而且確定比將來是一定好!而這個好的倍數的話,完全不是我們世間的那種好處所能夠比的。現在世間來說,我也不要念書,就是學一個木匠,一天有一仟塊錢,大概一仟塊錢吧?我也弄不清楚。喔,現在還很吃香咧!像我們這個地方要做一個門,找了半天還找不到,生意還很好,一個月你認真做的話,可以賺個二萬多塊錢。但是大家還是不願意,還是要拼命去念書;念了書還不一定,一定說真正地給你做個大官,給你做一個大富翁,還不一定耶!說不定出來一個小公務員,跑得去一個月只賺一萬多塊錢,還認真地那樣去做。可是修學佛法,如果是你正確地了解了以後,你發現眼前儘管是得不到好處,還要叫你認真去做,可是將來你一定可以得到。得到的收入啊,那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比不上的。如果我們得到,了解了這個東西,那個時候人人就拼命往裡邊鑽。 34A 16:21 1:30:39

  這個所以說,首先我們真正修行的時候,他一定告訴你,說你這樣修有些什麼殊勝的利益,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你有了這個認識,單單這個認識還不是講個道理喔,還要說,不單單講這個簡單的內容,還要用種種的正確的理由來證成它,還要用種種實際上的榜樣來證明它,就這樣。這個理由是千真萬確,然後,這種榜樣擺在這裡的話,也是事實擺在那裡,到那時候你才覺得確定不移;到那時候你才會肯走這個路,到了那個時候,你對這個殊勝的利益才能夠確定不移。確定不移說:「哎,就這樣!」然後呢「至心、勇悍、增廣」。嘿!他還不是叫你馬上去修欸,妙咧!要把這個正確地認識,要增廣這個勇悍。什麼叫勇悍?就是精進的力量,勇氣百倍,做這件事情,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決定不會打退堂鼓。說這個悍的話,所以我們平常,這個戰場上叫悍將,悍將的特質是什麼?他就是絕對只有一樣事情,要克服任何困難、任何敵人,不怕任何敵人的挫折,勇氣百倍地要克服任何困難!把這一個心增廣,不單單是有哦,還要增廣。到那個時候,然後你出去的話,一股勁地向外面衝的話,那決定可以克敵制勝,把你所希望的願望達到。 34A 18:13 1:32:32

  那麼除了發這個心以外,還要呢,它要做的時候,要歸依及七支願行。喏!這個七支願行就是十大願王,所以真正說起來,我們正式修學佛法的人第一件事情,幹什麼?是歸依跟十大願王,一點都沒錯。一開頭的時候就這個,然後你步步上去的最後,也是把這個是導歸極樂。所以這地方呢,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一生取辦。但是以我們現在一生行不行?不行!我們現在是修信心位,所以這個從凡夫開始到信心位,十信滿心,那個時候確實不那麼快的,要時間比較長一點。 34A 18:58 1:33:16

  不過在這裡大家又要怕了,喔唷,這個長啊,在生死輪迴當中不很可怕嗎?是的,很可怕!不過可怕的下面,那就不一樣了。有一種可怕,哎喲!這麼怕,你叫他退堂鼓了:「好啦,好啦,我就不要忙這個事情了,哎呀,那馬馬虎虎。」現在他不是,有正確的告訴你,正因為它可怕,你要找它可怕的因在哪裡;你如果找到了可怕的因,從因地當中把可怕的因拿掉的話,你沒有可怕的因,你就不必怕了。所以,把這個可怕策勵我們:不要造可怕的因,趕快造什麼?快樂的因。那個時候,你把快樂的因種下去了,那時候快樂都來不及欸!所以真正地修這個大乘的直路,說起來不但是結果最好,而眼前也是最快樂的事情,這是千真萬確的一個事實。 34A 20:02 1:34:16

  拿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可以體會得到的,我們可以體會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心識,這個心識怎麼說呢?譬如說我們今天跑得去參加一個國際什麼比賽,平常我們在這裡花拳繡腿,隨便玩玩,沒關係。跑得去,真正地像樣的一個對手的話,那跟他要、大家參加那個競爭的話,那要相當努力,如果國際間的話,你得拼命去幹啊!可是幹完了以後,你打勝的話,那個快樂、這個得意的狀態的話,那是無法可以比擬的!是不是我們也有這個心情啊?我們有欸,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講那個比喻當中,我們還不一定把握得住說一定能夠打勝,可是修學佛法這件事情,這你能夠一定打勝,為什麼?喏!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34A 20:58 1:35:16

  所以那個正確的教法,這樣的正確地告訴你,你自己很清楚了解你自己裡邊有些什麼,你也了解你對手是什麼個狀態。你了解了這個正確的內容,你發現你只要這樣去做的話,一定能夠克敵制勝,百分之有百的把握。所以打的時候,前面你心裡有把握,打的時候你勇氣百倍,打完了以後你快樂無比,這樣的!靠什麼?靠的就是告訴你:「喔唷,這個世間是苦哦!」這個力量推動你。所以他並不是不說苦,的的確確一定說苦的,可是說苦了以後,下面告訴我們走的路子卻完全不一樣,這個才是最正確的。所以我們現在為什麼常常說相似法、相似法,就是這樣,他還是用佛經上面這句話「哎喲,這個很苦啊!」下面的解釋——歪曲掉了。你看起來是佛經上的,可是最後的結果,不曉得弄到哪裡去,這個是我們在這地方隨便一說。繼續下去, 34A 22:04 1:36:20

如是所說勝利略有二種,謂諸現前及畢竟勝利。

  那麼真正地發了大菩提心,修大菩提心的勝利,嘿!還是這個兩樣。他前面不是說,那個增上生只是下士嗎?注意喔,共下士!欸,你最上的上士,你還是有這個東西耶!而且下士的增上生只是一點點,這個無上乘的上士的這個增上,才是徹底究竟圓滿的,所以它包含在裡頭的,他告訴我們。那麼這個裡邊他又說明了: 34A 22:46 1:37:04

初中復二,謂不墮惡趣及生善趣。

  那個關於增上生那一方面,它也分二部分:一個是不墮落,不墮落惡道;第二呢生得善道。現在我們要求的利益,無非是這個內容。現在我們把下面的內容,告訴我們一下。「不墮落惡道」,整個的包括的三惡道,你只要照著去修的話,三惡道沒你的份,滿意了吧?喔,那時候滿意了。說實在的,現在我們這個世間,儘管已經比之以前很苦,但是我們覺得滿快活了。實際上還不止此,那麼還要更好,他就告訴我們: 34A 23:32 1:37:51

若發此心能淨宿造眾多惡趣之因,能斷當來相續積集。

  好,這個綱要提出來。你不是要求這個利益嗎?這個利益是增上生跟那個決定勝嗎?那麼增上生當中呢,第一個不墮惡趣,這個是基本,然後呢生到善趣。他說,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以後,有什麼好處?以前,往昔所造的惡因能夠清淨,能夠清淨;還有呢將來,相續上面繼續造的斷除。我們所以墮落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往昔所造的惡業,還沒有結果之前,還在那裡等著你;以及現在繼續不斷地造,然後呢去!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要懺悔。現在如果你一旦發了這個大菩提心以後,以前那些惡因很快就淨除掉了,而且這個力量是大得不得了。既然這個能夠淨除掉了,當然你就不會墮落。那麼生善趣呢? 34A 24:54 1:39:12

諸善趣因,先已作者,由此攝故,增長廣大,諸新作者,亦由此心為等起故,無窮盡際。

  至於說善趣,當然也有善趣的業因,那麼以前已經做的,它等待在那地方要來結果的。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以後,妙了!它會增長廣大。比如,本來你這地方積的錢,積一萬塊錢,一旦你發了這個心,這一萬塊錢變成一萬萬。啊,那這麼個好法!還有呢,新造的、眼前造的,因為由於這個心所攝持為等起,也同樣地增廣無窮。 34A 25:41 1:40:00

  在這個地方我們說,為什麼發了這個心以後這樣地增廣,變得這麼大呢?我們凡是造一個業,它一定牽涉到三方面,說形成這個業的這個質量牽涉到三方面。第一個是我,能造的造者,就是我以什麼心?以什麼行?還有一個呢,我造的那一個業所集的對方。作任何事情一定這樣的,說「我送三百塊錢給你」——「我」是送的人,「送三百塊錢」給「你」,然後呢「我打你一頓」;前者是善業,後者是惡業,造這個業究竟圓滿的是三樣東西的每一個內容,把它加起來的總和。而這個裡邊,這個裡邊,外面兩樣東西都是有限的,「錢」三百塊就是三百塊,「你」就是你。如果你是個人那麼打了你,產生這個罪過;你是個狗,那麼差一點;如果你一個菩薩,那更不得了!但是不管是你是外面,這個你雖然是在變化,可是必定它受這個客觀環境的影響,就這麼多。而真正重要的,「我」這個東西,卻是有無限的出入在裡頭。 34A 27:09 1:41:27

  平常你一種軟心,啊,他來了!看見一個乞丐,那送他三百塊錢,這是一種;這個三百塊錢是一個固定的數字,然後呢,這個乞丐是個固定的,你這種心起。或者你看見那個乞丐:「哎呀,這個人好可憐,怎麼這樣可憐哪!我要去幫忙他。」那個果報,那個種的因,就增大了很多。假定你發了大菩提心的話,因為那個心本身跟法界,緣法界相應的,任何做一點事情,就產生無盡的功效,這樣!就是拿我們現在來說也是這樣,譬如說我們現在做生意。同樣地,我在那個做生意,做一個小生意,造了個半天,製造一個東西以後,那麼就在這裡的話,好,賣出去,就賣在這裡。假定說我現在那個商店,這個推銷全世界的話,你任意做一個小東西,那個東西就會推銷到全世界。得益的人是全世界,你賺的錢,也是全世界,就是這樣。 34A 28:11 1:42:28

  所以它淨罪也是這樣,集資也是這樣。因為我們的罪業是哪來的?罪業是你傷害別人而來的,現在你要幫助別人,那也是一樣。以前你傷害別人的時候,往往你只是傷害一個,我跟那個人吵架,然後呢他受了傷害,所以你將來真正地要消的罪障,就是跟他消除掉就可以了。現在我發菩提心是什麼?我要幫助一切人,結果呢,這個人固然你幫助了,凡所有的人、一切人都幫助了。所以淨除罪障的力量,也是其大無比,積聚資糧的力量,也是其大無比。這個詳細的情況,講到後面業,講到後面菩提心的時候,你們會很清楚、很明白,到那時候再細講它。那麼,這個是眼前增上生的。 34A 29:06 1:43:24

畢竟利義者,謂諸解脫及一切種智,亦依此心易於成辦。

  究竟利益是什麼呢?就是說這個一切種智,無上的好處,還是依這個心,那麼很容易就能夠成就。 34A 29:25 1:43:43

若於現時畢竟勝利,先無真實欲得樂故,雖作是言,此諸勝利從發心生,故應勵力發起此心。亦唯空言。

  下面這句話,看一下。假定說,關於上面這兩個,不管是眼前的增上生也好,以及究竟的決定勝,這個殊勝的利益,假定說先前並沒有真實想仰望、期望的這種意樂。如果沒有的話,怎麼狀態呢?雖然我們現在聽見了,說「啊!這樣的勝利都從發心開始的,嗯,這個要努力去發。」儘管你嘴巴上面這麼講,但是這個也只是嘴巴上面講講而已,「亦唯空言」。下面兩句話,看一看。 34B 00:52 1:44:41

觀自相續,極明易了。

  你只要回過頭來在我們身心上面觀察一下的話,清楚極了、清楚極了。不過這裡點醒我們一個什麼事情呢?點醒我們一個,就是以前我們不了解,不了解的增上慢心消除掉了,說:「啊,原來我不懂,原來我不懂。」還有呢,下面種下正式開始不再錯誤的因——現在種下了。所以不要為了這一個話,自己沮喪,打退堂鼓;恰恰相反的,聽見了這個話以後,了解了這點,那才正式開始從這個地方知道如何下腳,那麼這是一種。 34B 01:55 1:45:44

若於增上生及決定勝,二種勝利發欲得者,故須先修共中下士所有意樂。

  所以現在了解了這個,覺得「欸,那我要!」對於不管這兩種哪一種利益,曉得了這個殊勝的利益,當然我們期望要獲得它。要想獲得它,你就得一步一步的如理如法地修持。那個時候修持的話,必定還要先修什麼?前面這個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士這個意樂。「意樂」,也就是我們的志趣,我們的意念當中所好樂的。換句話說,這個好樂的力量,策動我們這樣去做。這個好樂包括的範圍很廣:你有這個正確的認識,願望這個道,求這個;然後找尋這個方法,一心努力去做,這種心情都在這個意樂裡邊。 34B 02:55 1:46:43

如是若於二種勝利,發欲得已,趣修具有勝利之心者,則須發起此心根本大慈大悲。

  那麼對於上面這個勝利,你要想得到的話,這個,發這個心的根本什麼?大慈大悲。這個「大慈大悲」就是發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發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這個是次第。現在我們下面這個看看,下面我們看看,下面這個話就解釋為什麼。 34B 03:32 1:47:21

此復若思,自於生死安樂匱乏,眾苦逼惱,流轉道理,身毛全無,若動若轉,則於其他有情流轉生死之時,樂乏苦逼,定無不忍。

  上面已經說了,修大菩提須先修大慈大悲作為它的根本;而要想修這個大慈大悲,一定先要努力修這個共下士、共中士的這個意樂,作為它的基礎。那麼為什麼呢?為什麼呢?下面就告訴我們,要曉得下士是什麼,中士是什麼,這裡說一下。其實昨天已經講過了,下士就是要求眼前增上生的,要求快樂的;而真正的殊勝的下士,不貪現在而要求後世。他為什麼不貪現在?他這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覺得,當你一貪現在的話,你只為現在這個物慾所蒙蔽,後面的真正的好處你就看不見了。結果使得你得到大損失,乃至於眼前的增上生你都得不到,所以這是錯誤的。 34B 04:50 1:48:39

  所以你真正要想得到這個增上,所謂增上呢,比眼前一步一步好啊,那對不起,你一定不能貪眼前的。那麼更進一步的話,因為你要求以後的增上生,一步一步上去,發現你如果在人天當中轉的話,增到某一個時候呀,一定跌下去,喔唷,這個不究竟!所以才那個時候會策發我們,既然你要求真正的快樂的話,這個是絕不究竟,你就想辦法要跳出這個生死輪迴了。還是為了你得到快樂,還是為了你去掉痛苦欸,所以它這個概念是非常清楚啊!那麼,所以這個是要跳出生死輪迴,那這個共中士的,那他為什麼把這兩樣東西,作為修上士道大慈大悲的基礎呢?下面就說明。 34B 05:46 1:49:35

  大慈大悲是什麼意思?就是我不但自己,還要幫助一切人,把他們從苦海的這個深淵當中救度出來,對不對?這大家了解的。假定說,你自己並不了解這個苦海當中的苦惱的話,你說去把他們從苦海當中救出來,這個話從何講起?請問這個話從何講起啊?不是顛倒嗎?你叫他們不要執著,他們說:「我不要執著,送給你,讓你享受?」那我們現在就是犯了這個毛病。你至少曉得這個東西一無可取啊,然後呢你是在這個裡邊,實在是痛苦得不得了啊!你深深地了解這個痛苦,自己捨棄掉了,然後呢不忍自己一個人去,要幫忙別人,那時候才談得上說,我把你把生死輪迴當中救出來,這不是很清楚嗎?所以說沒有共下、共中的基礎的話,根本談不到上士,清楚不清楚?你必定自己對這個生死輪迴感受到、認識到絕端地痛苦,那個時候才不忍心那些人掉在這個裡邊,這個才是大慈大悲。 34B 07:11 1:51:00

  現在我們講大慈大悲,實際上呢,我們對這個生死輪迴的真相是一點都不了解,貪著難捨,不要說這個共中士,共下士真正的內涵都沒有——談大乘,怎麼談?所以上面,下面告訴我們,你必定要自己先要對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特質了解。生死輪迴當中特質是什麼?只有苦,沒有快樂。所以說,安樂是匱乏,眾苦逼迫,然後不但如此,永遠流轉,你一想到就無法忍受,假定你自己沒有這個,那不行。他說「身毛全無若動若轉」的話,這是一個實際的狀態。凡是修厭離心的人,一想到生死輪迴,哎呀,他眼淚直流,就怕得、就痛苦得不得了。現在我們對世間的行相講起來的話,講起來「這個苦啊!」實際上心裡面,喔唷,貪著難捨,一點苦都感受不到。所以他說身毛若無若動若轉的話,那你說救、救度別人,這話從何講起?大家想想看,對與不對? 34B 08:27 1:52:16

  現在我們了解了,原來說這個大悲是這樣的。所以大悲的話是什麼呢?就是看見一切眾生流落在生死痛苦當中,你無法忍受,就像那母親一樣。就像一個有錢的大家,家裡樣樣圓滿,卻是一個獨生子,又聰明、長得又漂亮、又聽話。結果這個獨生子卻生了一場病,眼看著要死了,那個時候那個母親的心情是什麼?這個大慈悲心的心情就是這個,要拔掉他苦;然後好的時候呢,那母親的心情,一切的快樂要給他,這個就是大慈悲的心。所以你現在說要去救一切眾生,也一定什麼?說所以大慈,說那些人在世間是一點快樂都沒有,那麼你要給他真正的快樂。為什麼能夠說沒有快樂?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世間所有這個東西是虛誑不實,而且迅速無常,最後的結果墮落,而且大部分的時間墮落,絕少部分的時間快樂。 34B 09:46 1:53:34

  乃至於這麼說,眼前賺到了十塊、八塊錢,本錢三千萬、五千萬這個樣地下下去,我們都做這個事情,覺得「哎呀,不行啊!」你又覺得。再不然的話覺得苦,「哎呀,他的痛苦不堪哪!」所以說你一定要先修了共下、中士,確實了解了生死痛苦;然後看見那些人居然愚癡得不了解,你看見了他們就無法忍受,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發大慈大悲。有了大慈大悲,進一步要圓滿你的大慈悲的心,那個時候你發現還非要正確的方法不可。所以,要有了大悲,還要有大智,有了大智還要去大行,那個就是菩提心、那就是菩提行,就是成功的菩提果!這個很清楚,到現在這裡,這個行相慢慢地清楚了。至於說,每一個部分,怎麼個發生死的心,怎麼樣發慈悲心,他這個確實的內涵,後面每一部分有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的。 34B 11:03 1:54:51

《入行論》云:「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

  那個論上面說,在你利益有情之前,在要想利益有情之前,對於你的自利的這個道理,連它做夢都沒夢到,請問你怎麼去利別人?這個話怎麼講呢?你利益眾生的這個、這件事情怎麼個講法呀?就是曉得生死輪迴的痛苦呀,所以你要幫忙他利益。現在生死的輪迴的痛苦的事情,你自己不曉得,那就是做夢都沒夢到,你講去利益,你利些什麼啊?所以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要弘法、弘法,法是什麼,法是什麼啊?喏、喏、喏!現在這個地方進一步告訴我們了。 34B 12:03 1:55:53

  不過在這地方我們要注意喔!我們不要因為聽見了這個話,就隨意去批評別人,這千萬不可以。這個法是主要的照自己的。我要發菩提心,那是我的事情,我認識了,救別人。你怎麼曉得他別人不是,你怎麼曉得他不是菩薩?菩薩示現不但是在末法欸,畜生道當中他都有啊!這第一個。就是他不是菩薩,你不是要說菩薩嗎?是啊,我要菩薩的話,你要救他呀!他對了,你羨慕、讚歎,跟著他學;他不對,你同情、憐憫、要幫忙他呀,你怎麼是去笑他呢?所以不管是怎麼說,你真正了解了這個菩提心的內涵,它有這個好處。真正地更進一步,到那個時候你才曉得你心裡的這個業相是什麼,就在這個上面。你同樣地一個起心動念,走對了以後一直在增上,否則的話你還自己覺得很有道理了,啊!覺得這樣,結果我走錯了。所以這個就是,正知見的差別在此。那麼關於上面這個道理, 34B 13:13 1:57:02

故於下士之時,思惟自於諸惡趣中,受苦道理,及於中士之時,思惟善趣,無寂靜樂,唯苦道理。

  你必須要走下士,以及中士,這一個——哦,說是下士,為什麼下士啊?為什麼要求後世好啊?就是說,眼前這個忙一點不究竟的,你後世萬一做錯了要墮落的,所以不要做惡事。這個是下士當中要學的,所以我們要趕快造善業,這樣。中士呢,雖然你造了善事以後,還要輪迴的,所以要跳出輪迴。等到你要這個心情有了, 34B 13:57 1:57:48

次於親屬諸有情所,比度自心,而善修習,即是發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從此發生。

  這地方交代出來了。好,你自己有了認識了,然後自己覺得:「哎呀,對呀!我只是個修行的人,還要推己及人哪!」那個時候才比度、推己及人,還要幫忙他們。想想所有的人都是你母親:啊!母親對我這樣的,現在我自己不管了,行嗎?所以發大慈之心。反過來呢,給他的快樂叫大慈,看見他痛苦,要給他去掉是大悲。你必須這樣,那個慈悲心就發得起來。那麼有了慈悲心,菩提心又從此生了,所以說, 34B 14:41 1:58:30

故修共同中下心者,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方便,

  你要想真實生起菩提心,還必須修這兩樣東西,不是很清楚嗎?所以叫共中、共下。現在我們說:「喔唷,要修的大乘,這個是小乘行為不要了!」等於說你把根拔掉了,基礎不要了,然後要造摩天大廈,那不是顛倒嗎?這錯就錯在這裡。說: 34B 15:10 1:58:59

非是引導令趣餘途。

  這個共中下,並不是叫你停在中下欸,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說到這裡,我們這裡有一件事情要提一下。是的,我們了解了這個,我們絕對不會輕易去訾議這個小乘的,乃至於世間,像《了凡四訓》。不過我們了解,這兩個是不究竟的,這個我們要辨別得很清楚,辨別得很清楚。 34B 15:48 1:59:37

  說到這裡,昨天晚上有一位同修給我看一本書,那個是一個學南傳的人寫的。現在目前我們有太多這種概念,往往由於自己不清楚,產生了種種誤解,這個是一個很可惜的、很大的遺憾。如果我們能夠把本論,這樣完整次第學下去了以後,自然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很明白。所謂共下士、共中士,以及下士、中士的齊限,你就很清楚了。喏!到這個地方為止,這個是什麼;到那個地方為止,是什麼;再上去是什麼;一切,每一個的內容,每一個的行相。你了解了以後,那麼對於他們這個諍論,你也很清楚了,所以他諍論,諍論的差別在哪裡。這本書裡邊也談起一個:說平常學大乘人,總是說他自了漢,他覺得他並不是,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自了」啊,它有一個很嚴密的定義的。我們不了解這個定義之前,反正拿到了兩個名字就亂套、就亂蓋,毛病就出在這個上頭。你真正了解了這個定義以後的話,那個非常清楚,一點都不錯,所以這個地方順便一提。好在我們一步步地學下去,把這個正確的內容了解了,自然你就不會圈在裡頭。要不然不管他怎麼講,你一圈在裡頭,引起這個諍論的話,那總歸是錯的。 34B 17:29 2:01:14

如是又於彼二時中,思惟歸依及業果等,多門勵力,集福淨罪,如其所應,即菩提心之前行,

  好,那麼既然我們了解了,共中、共下這兩個次第當中,應該修的什麼?修的是皈依啊、業果啊!他前面說「思惟」,這就是說我們在那個階段真正修持的方法——皈依、業果。還有呢,了解了這個道理,趕快努力,「集福淨罪」。要曉得這些東西都是什麼?都是修菩提心的前面的前行。 34B 18:15 2:02:03

修治相續之方便,七支行願及歸依等。

  這些都是,都是幹什麼?修這個東西,都是修改、淨治我們身心最殊勝的方便,這個修的方法就是皈依跟七支行願。所以我們的的確確下腳的第一步,學的什麼呢?就是這個,皈依、十大願王,換句話說。你們了解了這一點的話,到那個時候就很清楚、很明白,說如果說我現在要想走這一條路,那麼也是皈依跟十大願王,參禪也是、念佛也是,很清楚、很清楚。皈依是「南無」兩個字,你把「南無佛」變成「南無阿彌陀佛」不就對了?就這樣。實際上十方一切諸佛,真正廣義地來說起來,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無非都是同樣一個:方便、圓滿,就是福德圓滿、智慧圓滿;福德圓滿叫作無量壽,智慧圓滿叫無量光。你懂得了這個的話,那無往不利,現在所有的那些問題諍論都解決。參禪的目的幹什麼?也這個;學教的目的幹什麼?也這個;淨土的目的,也這個!哪有一個例外的?原則了解了,然後呢修你相應的特殊的法門,那倒的的確確是有各人有可以不一樣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34B 19:51 2:03:41

故應了知此等即是發心方便。

  這個就很清楚了。 34B 19:56 2:03:45

此中下中法類,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支分之道理,尊重亦當善為曉喻,弟子於此應獲定解。

  那麼現在這個裡邊啊,關於下士、中士這個兩類的法則,就是發無上菩提心的部分,關於這個道理,真正的老師一定要非常善巧地說明白。老師說明白了,學的人呢對這個東西不但要學懂,注意呀!「應獲定解」四個字,現在真正對大家重要的莫過於此。現在不要去忙著去:哎呀,我要去參禪!哎呀,我要去念佛!哎呀,我要去什麼!我覺得你把這個東西真正認識了以後,你走哪一條路,走上去,一定走得上。當然,譬如說今天比較年紀大的,歲月無多,確定了,那有空的時間來學一學,作為助行,否則的話一心念佛,這是正確的,這是絕對正確的!但是你了解了這個,這個就是最佳助行喔,你有了這個幫助的話,真正往生是如虎添翼。 34B 21:14 2:05:02

  所以印光大師的文鈔上面說得很清楚,你發菩提心,那是如虎添翼,那還得了啊!然後尤其是「如器、加硫」,像你這個要挖一個石頭,挖了半天挖不開,拿個炸藥「碰!」一爆,整個地就炸開了,就這樣。所以說剛才年紀大,因為的的確確也許你還沒有可能學好之前,無常來了,你只能作為助行。實際上你如果做對的話,這個助行的力量,比正行的不曉得要強多少、有力多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個基本概念。然後呢我們了解了以後, 34B 21:49 2:05:38

每次修時當念此義,修菩提心發生支分,極應愛重。

  所以正式我們修的時候,要念這個了,要念這個了。現在我們修的時候念不念?念。但是我們現在念的時候是什麼?念到這裡為止——念到這個嘴巴;他現在念,念到心裡,這個兩個最大的差別。你念到心裡的話,現在就創造的就是這個相應的業,你隨便一個念頭起來的是產生無邊的功德;隨便一個念頭起來的話,能夠淨除無邊的罪障。這是為什麼乃至於五逆十惡這麼嚴重的罪,欸,大乘就可以懺悔乾淨,為什麼?就是這個量大,這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的話,你的的確確沒辦法分辨得出這個大小二乘的差別,這個概念在小乘的教典當中沒有的,所以在這裡順便一說。 34B 22:44 2:06:33

  如果說關於這個概念,我又不小心地說進去,如果有的人——學小乘的諍,我們不必跟他諍論,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但是我們自己曉得,我們走些什麼。同時真正走起來,將來的的確確的,所以前面基礎的東西,我們全部要學,一點都不能遺漏,你那個時候才會對比得出來。所以對這個菩提心的支分「極應愛重」,要絕端地愛重,絕對不會現在我們說,哎呀,我是個大乘的,那個可不要,乃至於覺得違背了。那個都是似是而非的說法,破壞佛教就在這個上頭。你沒有前面那個厭離心,絕沒有菩提心,這個我們要了解。很清楚嘛!這個世間那麼快樂,你要講的菩提心,救他出來,你不是顛倒了嗎?你救我出來,明明有好處,那不讓我去享受,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嗎?還說來救我!所以這個事情很清楚、很明白,用不著深一層來講。連它世間最淺顯、最簡單的道理,我們一講都通了,說修學佛法的人居然在這個地方搞不通,那是一個笑話。 34B 24:03 2:07:51

若不爾者,則此諸道與上士道別別無關。

  假定你不了解這個的話,你覺得下面這個跟上士道好像不相干?各別、各別的呀!這個時候有什麼毛病?毛病大了、毛病大了,非常嚴重! 34B 24:22 2:08:11

乃至未至實上士道,於菩提心未得定解,而成此心發生障礙,

  因為你有了錯誤的認識,覺得這個跟上士道不相應,所以你不要去學。既然不要去學的話,請問,這個東西的基礎沒有,你怎麼能夠把這個菩提心發得起來?所以由於這個誤解,使得你不能真實地發那菩提心。所以他這裡說,使得你變成功一個障礙——你沒辦法發菩提心,這個道理很清楚。所以這句話「乃至未至實上士道」,因為你還沒走到,如果你真的走到了,當然沒有這個誤解。如果你沒有走到,而有了這個誤解的話,對於這個發菩提心,就變成最大的障礙。你說:「好了,不要去修的,不要去修的!」你放掉了,結果最好的正確的指導放掉了,請問你用什麼東西修上去? 34B 25:30 2:09:18

或於此間失大利義,故於此事應殷重修。

  對這件事情是失去了絕大的利益,所以要殷重地修。現在的修就是發決定解。注意哦!發決定解,不是馬上做到它,你有了決定解了,你心裡面會絕不動搖。否則的話我們說:想想這個地方啊......。跑到那裡又看那裡好,跑到這裡,看那裡好,所以我們跑來跑去,飄來飄去,一無是處。就這樣地一飄,多生多劫地就這樣飄過去了,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很大的損失!但是這個不是說完全空,還是種點善根哦!東啊種點善根,西啊種點善根,什麼時候種多了以後,突然之間,有一次碰巧一個巧,發一個芽,那個時候就證一個羅漢果。然後證完了以後,慢慢地再走上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走那條直路的機會就比較少,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34B 26:29 2:10:17

如是修習中下之道及善修習,如上士時所說道已,於相續中,隨力令生真菩提心。

  那麼這個是第一個,是說照著上面這個,先是下士,然後呢中士,好好地善巧地修習。然後再繼續地下去,說上士道,照著這個修習,使得我們身心上面真實地產生這個大菩提心。現在我們是了解這個名字,聽見這個名字;進一步呢,了解這個內容的意義,然後照著去修;修了以後心裡面真實的心相起來了。生起來了以後怎麼辦呢? 34B 27:22 2:11:11

次為此心極堅固故,應以不共歸依為先而受願軌。由願儀軌正受持已,於諸學處應勵力學。

  進一步,等到你發了這個心以後,那麼要為了堅固,「堅固」是什麼狀態?就是你剛發心的時候已經有了,但是發完了以後,等一下碰見別的緣又會散掉。就像比如我們現在說:「哎呀,這個好啊!」你看看是認真去學,等到你下了課,或者回過頭忙了別的事情,一忙,忙了忘記掉了,這個不堅固。如果說這個碰見的事情,又給它恰恰障礙的話,乃至於你退心了。所以那個時候,淨信發起來是非常難,還要使它堅固,這個堅固,說絕不動搖。那麼為了使它堅固,那個時候應該學不共皈依。一開頭的時候就皈依,可是到後來那個皈依,就只有大乘的特別的皈依法——這個,下面這個不一樣的。還要呢「受願軌」,這個時候就是說,我現在要發菩提心。「由願儀軌正受持已」,受了這個願軌以後,那時候是什麼?正式地學。學什麼?學菩薩行。「於諸學處」,就是真正菩薩應該學的就是菩薩戒,努力去學。發了這個心,然後呢進一步不共皈依,然後呢受這個願軌,受了願軌以後學菩薩戒。「次」,看喔! 34B 28:56 2:12:44

次應多修欲學之心,謂欲學習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那個時候就再加強這個心!發這個心是堅固了,堅固了以後進一步曉得,你要滿這個菩提願的話,這個願心已經有了,要滿這個菩提願的話,還要修菩提行。修菩提行就是六度萬行,所以欲要學這個,曉得欲學六度四攝、菩薩行等。 35A 00:13 2:13:21

若由至心起欲學已,定受行心清淨律儀。

  這個次第很清楚,所以每個地方有個次、次、次。那個時候你經過了這個學習,一心一意覺得:哎呀,現在要學這個了。這個地方學,不是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聽這個道理,講那個道理。那個時候學的話,碰見那個境界人家來要你,「欸,沒錯!我馬上東西送給他。」心裡有一點捨不得,「欸,不、不、不,我要送給他!」這樣。然後呢人家來罵你,「啊,我修忍辱。」碰見境界上面的話,「我就持戒。」就是這種情況。這個地方不配你胃口的,「對,這個戒上面告訴我們,我要忍受。」然後呢,你這個時候叫真正學的時候,它這個學不是文字上頭的。所以「至心欲學已」,那個時候幹什麼呢?「定受行心清淨律儀」,受菩薩戒!這個時候才真的受菩薩戒哦!修菩薩戒開始這個叫什麼?行、行心,修了菩薩戒以後, 35A 01:19 2:14:29

次應捨命莫令根本罪犯染著。餘中下纏及諸惡作,亦應勵力莫令有染,

  那個時候受了這個東西,寧捨生命,絕不可以犯根本戒,一點都不能。其他的「中下纏」,也要努力不要去沾上。 35A 01:41 2:14:50

設若有犯,亦應由於如所宣說,出犯門中,善為淨治。

  但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是發了這個心,因為這個煩惱還在,還難免有的時候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失念,或者是煩惱盛,又要去犯。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馬上依照儀軌,懺悔淨治。 35A 02:05 2:15:14

  在這個地方願心跟行心,在大乘這個位次當中很清楚。在你前面,從下士到中士,到發這個願心,那個時候叫下品資糧位,這叫下品資糧位;然後呢,你有了這個下品資糧位了以後,自己覺得,一心一意要行這個六度萬行,開始受菩薩戒的時就中品資糧位。下品資糧位的行者,如果你回向往生的話,到極樂世界就上品,最起碼的;下品資糧位的行者,拿這個心回向往生淨土的,上品,這樣。你們可以翻開來看,往生淨土的上品的條件什麼?發菩提心,對不對?就是這個,發了菩提心,其他說沒有了,上品下生;如果你發了菩提心,還要做一點什麼就中品,這樣哦!就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樣。所以的的確確說,如果認識了這一點,照著去做的話,倒的的確確上品不難。 35A 03:19 2:16:29

  我想想現在算算看幾年哪,八、九年,好像好幾年了,我記不住。那個時候,我在美國,遇著一個老師,他也告訴我這個道理,告訴完了以後還告訴我一個表,修的儀軌。那個時候我問他:「哎呀,學那個東西啊,像我們想像當中,這個總覺得這個很難。」他就告訴我,他的老師親口告訴他的,學這個東西,從開頭第一步開始,兩年就學完成了。他那是再來人,如果我們去學的話,他就告訴我,大概稍微加個幾倍也可以。現在我了解,你真的去做的話,十年之內一定成功。地藏菩薩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上面告訴我們,你再嚴重的罪,你努力,「千日之功」決定可以懺乾淨,對不對?很簡單。懺完了以後達到的地位,那就是很高的地位了,那個時候你要學定的話,輕而易舉,千真萬確的。所以這不僅是說哪裡,這個我們經教裡面說得清清楚楚。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沒有得到完整的如理的教授,沒有得到正知見。還沒有學,先已經打退堂鼓了,哎喲,這個難得不得了!好,你不要去學了,不要去學了。你沒有學這個內容,你怎麼知道怎麼做呢?當然,這前面只有一條路——沒有路!換句話說,這一條路就是。這是我們現在真正可惜的地方。那麼現在說,這個地方你能夠這樣做了, 35A 04:53 2:18:02

次應總學六到彼岸,

  那個時候就總學六度了!特別學這個。所以平常我們天台判的教的,所謂隨分的行,然後呢怎麼、怎麼這個,天台的判教的方式我不熟悉。這我們曉得,凡是這種位次都是什麼?所以天台的教當中,或者我們現在的叫信位菩薩,信位菩薩就在這個裡邊。 35A 05:24 2:18:32

特為令心於善所緣,堪能隨欲而安住故,應善學習止體靜慮。

  那麼在這個六度當中,特別因為我們要想真正地安住在這個「善所緣」,這個心真正要真修善法,那一定要在定慧當中修才有力。所以最主要的,前面這個六度是資糧,真正要學的,是學止。 35A 05:57 2:19:07

《道炬論》說,為發通故,修奢摩他者,僅是一例,覺窩於餘處亦說為發毗缽舍那,故為生觀亦應修止。

  固然你要修種種的善法,要學止;還有呢佛法的特質,發了菩提心,圓滿菩提心,還非要真正地通達空性,通達空性就是這個地方所謂的「觀」,所以進一步以這個來學觀。下面這個解釋是,為什麼要這樣解釋呢?因為本論的依據是《菩提道炬論》,那麼《菩提道炬論》講到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它最後說,為了發通所以要毗缽舍那;實際上它主要的目的,不是發通,主要的目的是在這個上面,所以這個地方說明一下。緊跟著, 35A 06:53 2:19:59

次為斷執二我縛故,以見決定無我空義。

  那麼到前面為止所說的,所發的世俗菩提心,集聚資糧。那麼這個世俗菩提心所以能夠圓滿,成菩提果需要一個什麼?需要大智,要證得實相,證得實相,換句話說「空性」。所以等到你發了大菩提的願心,受了菩薩戒,集聚了資糧,再下面進一步,那個時候就要證勝義菩提心,勝義空。證得勝義菩提心的最前一剎那,就是見道——初地菩薩。那麼前面應該學什麼呢?就是學這個,這個時候正要斷我執、法執。真的要想斷這個,一定還有正確的方便善巧。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呢?要「以見決定無我空義」,所以先了解這個兩種執——「我」這個東西本身是沒有的,在理智上面先正確地了解。了解了以後, 35A 08:19 2:21:29

次應將護無謬修法,成辦慧體毗缽舍那。

  那麼了解了以後,照你所了解的去修。所以說前面是,每一個部分都是「聞、思」,把思所了解的慧,照著去修,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修相應慧。那麼現在你修的內容是什麼?是毗缽舍那,是空性,達到這個驗證真實通達無我的空性,那個時候就是初地菩薩了,那時候勝義菩提心的開始。 35A 08:58 2:22:07

如《道炬釋》說,除修止觀,學習律儀學處以下,是為戒學。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為心學。毗缽舍那,是為慧學。

  那麼,重新我們又分過,回過頭來,我們平常說,前面叫戒定慧,大乘叫六度萬行,實際上,這個開合不同,開合不同,總攝起來,還不外乎那個戒定慧三學。那麼所以說,從律儀以下,這個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個屬於戒學;奢摩他是三摩地,或是心學,或是定學;毗缽舍那是慧學。總之就是戒定慧三學。 35A 09:45 2:22:54

復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資糧,依世俗諦所有之道,廣大道次。

  那麼我們另外一個分類,說從那個奢摩他以下,這個叫方便分,集聚的是福德資糧。這依什麼呢?依世俗諦的道,這是指廣大道。 35A 10:06 2:23:16

發起三種殊勝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資糧,依勝義諦甚深道次。

  那麼然後呢,我們發起這個「殊勝慧」是什麼?就聞、思、修慧,這個是般若分,這個智慧資糧。這個智慧資糧依什麼?依這個勝義諦,甚深道。平常我們說,這個是廣大行、這個是深見行,這個是智慧行、這個是福德行,那麼因地當中是這樣。果地當中呢?二足尊,兩樣東西足了——福足、慧足,那就是佛! 35A 10:47 2:23:56

應於此等次第決定,數量決定,智慧方便僅以一分不成菩提,發大定解。

  關於上面這個「次第」,這個次第當中,我們要了解,「數量」是包括它的質跟量。質、量、次第,要清楚明白,你單單修智慧,單單修一分,不可能成就。關於這個完整的道理,要發「大定解」!平常我們說定解、定解,他現在又加一個大定解!這個的確是要學這個大菩提心,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35A 11:27 2:24:36

  那麼所以他這個地方說大定解還有個道理,就是說現在我們走的時候,不是馬上就走。只是說,對於你將來走的整個的這一條路的大綱,確定地認識,而且絕不動搖。然後呢因為你認識了,進一步找到你下手的地方,你下手的時候卻是跟你相應的,一門深入。那個時候才真的談得到一門深入,有深可入啊!道理很清楚啊。平常我們說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啊,跑到門口停在這裡呀,說叫一門深入。其實呢沒有,裡邊沒有,一點東西都沒有,深到哪裡去?就這樣。 35A 12:12 2:25:21

  不過我們不要輕視哦!平常就一般來說的話,他還是——因為我們信得過,到了見了阿彌陀佛,他當然把所有的東西告訴我們,這個本身是沒有錯的。錯在哪裡呢?就是前面說過的,你將來去了以後一定還要學他,所以不要現在因地當中排拒了一切,排拒了一切,你到了時候,那個種子還在那裡呀!拿不掉的。這個是它真正重要的概念,這是在以前說過,以後有機會還會提它。 35A 12:43 2:25:51

由如是理,欲過諸佛功德大海,佛子鵝王是由雙展,廣大方便,圓滿無缺,世俗諦翅,善達二種,無我真實勝義諦翅,乃能超過。

  哦,說由這樣的,我們曉得了,要想達到諸佛功德大海的彼岸,這個是誰做的?那是「佛子」。這個將來是怎麼辦呢?修學佛子將來圓滿成就,「鵝王」就是佛。你要走到這條路,該怎麼辦呢?因地當中要雙展兩個大翅膀,一個翅膀是廣大方便圓滿無缺的世俗諦圓滿,世俗諦圓滿就是增上生圓滿,就是你的報身報土圓滿。然後呢所以保證你圓滿的原因,還要什麼啊?還要這無我的真實義,空性。所以能夠圓滿報身報土要靠空性,而反過來,空性本身是法身,那個法身所以圓滿,也要靠這個世俗諦。這兩個是互為因果,相輔相成的。乃能夠超過這個佛法的功德大海,不是 35A 14:03 2:27:13

非是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鳥所能飛越。

  只取當中一分,像一個翅膀,不可能的。 35A 14:11 2:27:20

如《入中論》云:「真俗白廣翅圓滿,鵝王列眾生鵝前,承善風力而超過,諸佛德海第一岸。」

  那麼這個鵝王引導一切眾生向前,展什麼?展兩個翅膀,一個是真諦,一個是俗諦。真諦是白,俗諦是廣;「白」就是清淨,徹底圓滿,「廣」就是廣大無遺。這個圓滿了,然後呢「承善風力」,要善巧地行持,然後呢這個超過諸佛的德岸,這個是最第一。這引論上面。 35A 14:56 2:28:06

如是以諸共道淨相續已,決定應須趣入密咒。

  喏,你要前面這個共道呀,真正的「淨相續已」四個字哦!這個對於我們修學密教的人,就應該有個認識了。反過來,同樣的,密教的道理到那時候,等到你能夠達到這個程度,那個程度請問是什麼?如果你真的前面這個做到,你往生的話,上品上生。上品上生的條件是什麼?嘿!發勝義菩提心,就是這樣啊!所以真正修學密法,拿我們現在說:「哎喲,我灌了個頂,修密了。」唉!實在是對它不了解。那個時候你有了這個條件了,然後你要學密了。所以說平常一般哪,一般八地的菩薩,通常說那經常都是學密;然後呢特殊的,初地就開始學,那個時候可以學密了,應該快速的,應該那個時候開始學起。所以我說善財童子一生取辦,喏,大概就是這個榜樣,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了。 35A 16:06 2:29:16

  所以說要把這個前面的共道啊,到那個時候稱共道,上士也是共道。為什麼?這個前面那個上士本來是大乘的不共道,可是不共道顯教也要走、密教也要走;可是顯教單單走這個,再上面就不走了,所以那部分對密教來說也叫作共道。你一直到了這個時候,那個時候你要趣入密咒。為什麼呀? 35A 16:36 2:29:45

以若入密速能圓滿二資糧故。

  因為你進入密教的話,很快速地圓滿兩個資糧——福德資糧、方便資糧。所以為什麼顯教要走兩大阿僧祇劫,密教能夠一生取辦的,真正的概念在這裡。如果你們有了這個正確的圓滿的認識,那就對這個東西不懷疑了。否則的話,你一定會懷疑的:啊,我們普普通通、馬馬虎虎的人,居然就這麼隨便念幾個咒,就一生取辦了?那不要說顯教裡面誤解,密教裡也沒這個講法的,這我們要清楚。 35A 17:10 2:30:20

設若過此非所能堪,或由種性功能羸劣,不樂趣者,則應唯將此道次第,漸次增廣。

  說,假定說過此以後,「過此」什麼?就是當前面這個共道再超過,不是我們能力,說起來不想,或者種性、或者功能——種性就是個人的習性,有很多人就是不歡喜這個,那也沒辦法;以及他種種其他的條件比較不如,不願意走這個。那個時候沒關係,你就慢慢地顯教呀一步一步來吧,次第一步一步走吧!這個這樣。那麼這個是說大乘的共道,進一步,上去學密還要什麼呢? 35A 17:55 2:31:05

若入密咒者,則依知識法勝出前者,依咒所說應當隨行,以總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說故。

  如果我們正式要密咒的話,對這個密教裡面「依知識」這個法,比前面要來得超勝,要來得殊勝,要來得殊勝。因為這個密教裡邊,特別鄭重地宣說這一點,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前面我們所說的這個,這一個一般都是很重要,但是密教裡邊特別重要。關於這個道理我想把本論講完了以後,我會詳細地說一下,非常詳細地給大家說一下。眼前呢,再單獨地說一說。 35A 18:48 2:31:57

  平常我們哪,現在有幾種情況:有一種呢,修學佛法根本不曉得要善知識的,啊!那個實在是顛倒錯誤到絕頂;那麼然後呢我們學了以後,啊!這個善知識這麼重要,慢慢地樣樣都是靠善知識的,這個又有毛病。所以他上面告訴我們,說如孝子心,這是沒有錯,他下面有一句話,記得不記得啊?要有這樣的德相的人前面,那個時候你這個鼻子的肉才可以給他。記得這句話嗎?所以作弟子的人必須要什麼?正住以外還要具慧,具慧以外還要希求,希求以外還要恭敬。這個裡邊哪,具慧很重要,你自己要辨別得出來,他是否真善知識,要辨別這個還不簡單喏,就這樣。你能夠辨別了,到那個時候,然後你把那個鼻子肉交給他,絕對沒問題。 35A 19:41 2:32:51

  昨天晚上講的,你真正地跟那個善知識,他為什麼他兩個跟著善知識的,一個人自修,結果跟善知識的,遠超過自修的,為什麼?現在我們可以體會到。今天再說一遍,這個原因就這麼簡單,因為平常我既然修,說明什麼?我是個凡夫嘛,不是很清楚?修行佛法必須要的第一個條件——正知見。你凡夫的正知見,就算體會到了一點,煩惱來了,就遮蓋住了;就算你這個正知見有,也不完全!你能夠依靠著善知識,以他的眼睛作眼睛,那不是你的修行的的確確是最佳的引導嗎?不是很清楚嗎?所以現在我們很多修行人,哎喲,關起門來自修,不曉得自己在無明窟裡邊大作惡夢!不知道。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 35A 20:38 2:33:47

  不過這個條件記住噢!這個善知識本身你要辨別得清楚,如果不是個善知識,你這個鼻子跟著他,那完了,「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所以真正學密教,這個條件要求得非常高啊!你想這初地的菩薩他還有不知道的嗎?但是反過來,初地的菩薩居然還要依靠,可想而知道理在什麼地方。反過來說也很簡單嘛!初地的菩薩要修成佛地,還要兩大阿僧祇劫,如果你這個圓滿的話,你就不要再修了。所以初地的菩薩還要依靠善知識,我們現在凡夫居然不要依靠了,請問你怎麼修?這是第一點。 35A 21:18 2:34:27

  第二點呢?要我們進一步了解,平常我們起心動念,的的確確都在什麼?煩惱當中,在我見當中,所以你覺得對,你已經錯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在這個行相,你越到後來對本論了解得越多,你會很清楚、很明白。本論之所以好的,倒不是說一定本論好,你們看不管是《瑜伽師地論》、《大智度論》,不管那一個大經大論,裡邊說得很清楚。可惜的是,哪一本論拿出來,一百卷;現在我們這裡只有二十卷,總共只有二十幾卷,而且......。有人說:「哎呀,這個文字真的難懂啊!」那是因為你們沒有認真看過,如果你們認真去看過的話,我想你們回過頭來看這個論還最容易懂的。你不妨去看看《瑜伽師地論》,你們就能夠幾個人能夠看懂?不要說《瑜伽師地論》,《俱舍論》你看懂了,我佩服你!這《現觀莊嚴論》、《釋量論》,那你根本、根本連它做夢都不要夢,這樣呀!這千真萬確的。那我們怎麼可以了解這個真正的法相呀!所以你真正地了解了,這些概念就很清楚、很清楚了,這樣。 35A 22:29 2:35:38

  所以他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真正密乘為什麼這麼重視呀?因為它果位嘛!因為讓你一生馬上成就。所以你真正要想成就得越快、越近、越好的話,那個善知識絕不可少。所以這個善財童子示現的榜樣,清清楚楚;然後那個龍女呀,跟那個舍利弗、大迦葉尊者之間,那個對比擺在那裡,清清楚楚。你可以自己去選,可以自己去選,這個完全是我們自己啊!你好樂哪一個,這個沒關係,你走哪一個都對。裡邊的是非辨清楚了,然後去選。 35A 23:07 2:36:17

  現在我們這個地方說,哦,密教怎麼辦?說密教真正要上去的時候,那個時候又要重新找善知識了!前面那個固然有了,所以善財童子十信滿心上去的時候,欸,來個文殊菩薩,告訴他:「你下面要去找善知識了。」這個裡邊有很多特殊的意義哦!我現在這裡隨便說一下,我們現在總覺得善知識難找,真正的不是善知識難找,具相弟子難找!你只要具相,我們只要自己具相的話,用不著去找,文殊師利菩薩會跑來找我們的。等到你做到善財童子那樣的話,那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也跑得來告訴你:「某人哪,你現在要怎麼做了。」喏,《華嚴經》說得清清楚楚,你還嫌不相信嗎?所以在這個地方,為什麼我鼓勵大家,一開始不要、千萬不要責備別人。你這個業障不淨除的話,根本談不到,你能夠把這個業障淨除掉了,資糧集聚夠了的話,善知識到那個地方找你的,對不對?在經論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這樣。 35A 24:16 2:37:26

  而眼前,我們那些眼前的人哪,他是個凡夫,卻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什麼?就在這個凡夫跟前你練習啊,經過你練習,把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統統做好了,恭敬心也提起來了。欸,那些人幫助你提起這個來,幫助你成佛,不是善知識嗎?這很清楚啊!現在像我們做生意人一樣,你嫌他們窮;沒有這些窮人,你生意還做不成呢!你開了個店,他不買你東西,你生意就做不成欸!這不是很明白嗎?這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都對這種概念都顛倒,實在是可惜啊,實在是可惜啊!所以真正重要的,你有了正知見,自然很容易辦到。所以平常我們說誦菩薩戒,哎呀,說這個,說人家的過失,很難哪......謗四眾,好像很容易犯。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持這個戒實在很容易,不要說四眾的過你不會,就是一個普通的、四不像的人,你看見了也憐憫他,也同情他,你要恭敬他——一個菩薩你當然要恭敬他,這個很清楚。因為你了解得很清楚,你恭敬他,這結果是使你好處欸!他這麼苦難讓你成佛,你還不感激他嗎?我們現在繼續下去,好, 35A 25:48 2:38:57

次以根源清淨續部,所出灌頂成熟身心。

  找到了善知識以後,那個時候他就來跟你灌頂了。灌頂的時候什麼?根源清淨續部四個字,這個「根源清淨」要兩個,要兩個:第一個灌你頂的這個人;灌的這個法,真實圓滿的傳承都是這樣子。所以本論一開始先說造者的殊勝,然後呢法的殊勝。他這個有什麼好處呀?這帶給你的——真東西。眼前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把那個手一撥,哦!那個燈都亮了,天黑沒有了;然後手一撥,那個電扇開了,把你的熱拿走了;這個地方一撥,這個東西來了。這麼簡單哪?是,那麼簡單。但是要幾個條件呢?你要把裡邊的東西,一一完全做好;還要到外面那根高壓電線把它接一下,這個就是外面引進來的這個。你不要以為這麼接一接很容易哦,你也跑得去讓一個破銅爛鐵一接的話,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要接進來這個東西,本身的根源是如實相應的,如實相應的就是「根源清淨」,所以我們灌頂的這個人本身哪,絕對要是高明。真正到了密教你才了解,這個密教的真正上師啊,是佛現的凡夫相,這是所以為什麼你侍候這個密教的老師,能夠產生最大的積資淨罪的道理。 35A 27:36 2:40:45

  昨天晚上我們講過了,今天再說一遍,主要你平常供養的話,拿我們凡夫心的話,就看對方,因為我們沒辦法生起這個一切智智相應心量。如果說你生起了一切智智相應心量,你隨便拿一個最沒有用的東西,啊!所謂一塊錢供養,產生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然後你供養,供養一個佛,跟供養一隻狗,功德是無量無邊,因為你的一切智智相應心。我們做得到?做不到,「凡夫」。因為凡夫所以我們要淨除罪障,要積聚資糧,那個時候完全看被供養的對象,你絕不可能供養三千大千世界,我們哪有這種力量?那我們只有眼前的,那個時候對方的成就越高,你得到的功德越多。而現在我們現在看見的佛,是什麼?化身佛。而密教的真正善知識,他生的那個凡夫相,他是報身佛,當然功德他大! 35A 28:35 2:41:43

  這個我也可以舉個簡單的比喻,就好像我們做個傭人一樣,我們就侍候他。那個化身,什麼狀態呢?我譬如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有個總統,那個總統他家裡面也有個傭人,這個傭人也是侍候,這個什麼?家裡邊的,在你那個家裡侍候他。還有一個呢是官方的,那個總統府的總統,同樣的一個人,總統府的那個侍候者,叫作侍衛長。請問這個家裡面這個傭人權力大,還是那個侍衛長的權力大?喔,那個侍衛長權力跟部長一樣大,那個部長看見了他,還要向他低三分頭啊!如果說你家裡的傭人的話,外面看見了,你就是傭人,這很明白嘛,對不對?了解不了解? 35B 00:16 2:42:40

  我是處處地方用這種很現實的道理告訴你們,這樣。所以碰見這種地方的話,你要了解。我不是說這個地方鼓勵你們去學密,不,不要!喔,這個密教現在雜亂得一塌糊塗,大家不懂得道理,你一去的話,多半會出毛病。我在這地方特別說明的,我們了解道理的話,我們很穩,說現在安安全全走我的路子,哎呀,持戒念佛哇,這個最好。但是對他們千千萬萬不要隨欲毀謗,他如果願意走的,我非常讚歎;如果你自己有力量去走的,非常好。可是對這個外面不了解的時候,千萬不要妄加批評,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怎麼曉得他到底本地什麼風光? 35B 01:03 2:43:26

  反過來說,他所以去冒牌,為什麼要冒牌?他好嘛!一個冒牌的人,絕對不願意我冒一個小偷,為什麼?這個小偷不值錢嘛!我又不願意冒一個強盜,我就冒一個,冒一個,哎喲,今天冒一個大官,表示這個大官值錢嘛!所以他為什麼願意說,冒這種——我是個大上師,表示大上師好嘛,對吧?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有真的、有冒牌的,你弄不清楚,你隨隨便便去排斥的話,對你真的是害處啊!想想看這個道理對不對?所以真正的,不要說佛法,科學裡面也在說,真正的科學只能說:我啊,眼前只了解我眼前所了解的,其他的我不看見,不看見的東西,我不能否定它。這個是最正確的,所以世間的真正的聖人都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修學佛法最正確的方法,這裡順便一提。 35B 02:05 2:44:28

  那麼說,前面「灌頂」,那個灌頂啊,欸,成熟我們的身心,成熟我們的身心。能夠把這個一灌的話,你把真正的成佛果位上的身口意三業種子,放到你身心上面,你只要做得相應,你馬上可以顯出效果來。像剛才說那個,那根電線往裡邊一接,你只要裡邊那些東西一好的話,馬上就燈亮了。說實在的,真正要叫你把那個電造起來的話,那我們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能力的,不要說這個核子發電廠要幾十億啊,這不可能的,叫你買部發電機的話,普通的我們都沒有這個力量,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對不對?所以這個,為什麼密教裡頭都靠這個——這個十方一切諸佛的這個傳承的力量。 35B 02:58 2:45:22

  說到這裡,順便一件小事情一提,我們現在說,得不到這個佛菩薩的這樣的灌頂嗎、加持嗎?怎麼得不到?在我們真正下腳第一步就得到,這是什麼?出家,戒的真正殊勝就在這裡哦!這個大家不懂,戒是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而且這個戒只有佛制,是千真萬確。現在我們往往人太聰明了,說:「這個佛制這個戒是這樣,現在時代不同,你不要守哇!」話有沒有道理?他有道理的,佛制這個戒的確是因時、因地而制,但是它背後有一個特質是什麼?十方一切諸佛的內涵在。是像那個接電線一樣,接進來是你這房間裡邊一百支光,只亮一百支;你這個房間裡面有一台馬達,它只能亮在馬達,但是這個電本身確有這麼大的功效。如果你能夠了解這個,尊重這個戒法,一心恭敬的話,你就能夠完全得到他圓滿的這個加持,這是個不可思議的。 35B 04:07 2:46:30

  所以現在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一定要這麼說:我是愚癡凡夫,現在因為我的業力使然,這些做不到,一心恭敬;萬一真的做不到,一心慚愧。你有這樣的心情的話,你很容易將來力量增大的時候,欸,當你力量增大幾分,他那個加持就進來幾分,你很快就得到這個成果了。千萬不要我們自作聰明:哎呀,這個樣的!那對我們自己最大的損失。這個屬於它的灌頂的真實意義。所以得到戒體——我們灌的時候是這樣的,「啊,受戒了!」要這樣殷重心去。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他真了不起啊!所以這個北傳的一直非常強調,說現在這一支,北傳的一支,珍貴無比,珍貴無比。他為什麼啊?他就把這個特質告訴我們,這個等到將來以後說戒的時候,我們要了解。說南傳好不好?好,絕對好,我們絕不忽視它,非常精采;但是北傳的特質我們千萬不要......注意哦,這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 35B 05:20 2:47:45

爾時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儀,應甯捨命如理護持。

  那個時候啊,它密教也有它灌頂的,叫「三昧耶」,這個三昧耶叫誓句,誓句。我們不要誤解噢!這個誓句,平常說,我說:我發誓這個樣。所以凡是密教裡邊,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有很多護持,因為凡是護持,他是受那個三昧耶的約束,他來護持你。真正重要的他為什麼護持你?因為你遵守這個約束,就像我們跟人家訂了一個合同一樣,你要求人家履行這個合同,你必須自己守約。然後你們犯了規,破了、犯了,你說:「你怎麼不照規矩來?」這個話說不通的。密教的三昧耶戒很難持的,這個我們要知道,但是你認真持到了以後,所有的誓句相應的護持都來了,這是不可思議的。真正重要的還不是得到這種利益哦!真正的誓句是什麼?哪,保證我能夠如十方一切諸佛所加持我的這個種子,增長、不違背,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得到眼前這種。關於這個概念,以後有機會再去講它。 35B 06:50 2:49:13

  那麼這個「律儀」就是下面的基礎:菩薩律儀、聲聞律儀這些,以及從沙彌律儀開始。「甯捨命」,命可以捨掉,這個要護持。命捨掉最多一生,這個一破,壞了!而且你如果護持這個東西的話,命捨掉了以後,欸!你正好上升,求之不得啊!現在這個世界的確很苦,你要求極樂世界,這命一捨,馬上去,那是求之不得啊!所以現在大家所以不了解,不能護戒的原因就在這裡。它說得很清楚嘛,增上生,如果你的回向增上生,希望到極樂世界的話,馬上去嘛!就這樣。 35B 07:37 2:50:00

特若受其根本罪染,雖可重受,然相續已壞,功德難生,故應勵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著。又應勵防諸支罪染,設受染者,亦應悔除,防止令淨,以三昧耶及諸律儀,是道本故。

  下面這一句話解釋一下。說特別在這個護持的時候,「根本罪」,根本罪雖然犯了以後,大乘可以重受的;但是對不起,雖然重受,那個相續已經壞了。「相續」就是前面的加持已經壞掉了,這個功德生不起來,你全部重來,那個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就像那個機器一樣,弄壞了,你再接電線也沒有用,對吧?要重來。所以我們努力,根本罪犯千萬不要,還有其他的也要防。如果萬一有犯了,那怎麼辦?馬上去懺除,所以這羯磨是非常重要,而使得這個清淨無染。萬一染了馬上悔除、防護,為什麼?這是根本。做任何事情這樣,根本不壞,慢慢、慢慢地增長,根本一壞就完了。所以現在我們太多人總覺得:哎呀,這個戒啊,馬馬虎虎啊!錯了,這是根本,戒如果沒有了的話,其他都談不到。 35B 09:11 2:51:34

  固然我們念佛的人來講,持戒念佛,其實參禪等等沒有一個例外的。可是我們表面看起來說,這個參禪的人好像怎麼不管它,他哪裡沒有啊?定共戒、道共戒啊!一定的,真正參禪的人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那裡,或者參一個什麼「念佛的是誰」,他心裡面沒有一點點其他東西,他哪有犯戒?犯戒的根本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本質看不見,總是形相上面去摸,那不知道錯到哪裡去。乃至於大小乘的開緣等等,實際上都一定把握住這個根本而轉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是......噢,再下面,後面一句話,那說一下就清楚了。 35B 10:01 2:52:23

次於續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隨其一種善導修學。此堅固已,若是下部無相瑜伽,或是上部滿次瑜伽,隨於其一應善修學。

  那麼下面說,進入密咒它第一步什麼呢?進入密咒第一步就是善知識。有了善知識以後,他跟你灌頂,灌了頂以後的護持這個,護持三昧耶戒——誓句身。所以我們凡夫修的身,就是我們的業報身。真正的這個密教修的身,不是我們的這個,不是我們的業報身,它叫作「誓句身」,誓就是發誓的誓,句就是句子的句。為什麼叫作誓句呢?三昧耶就是誓句,換句話說我發誓一定要做到這個東西。平常我們說修學佛法的,得戒體,然後這個戒體是五分法身的根本,對不對?戒定慧,然後在這個體,根本上面一步一步上去。修學密教的時候,在這個業報身上面,我立誓受這個,得到這個體,這個體叫作什麼?誓句身,那時已經不再是我們凡夫身了。在這個根本上面才能夠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這一點,所以它絕對不能犯的。 35B 11:30 2:53:53

  那麼眼前我們幸好還沒有受這個密戒,一受馬上墮落,為什麼墮落?那很簡單,接個高壓電線接進來,不接沒關係,接進來你弄錯的話,馬上觸電,房子燒掉、人弄死,都很清楚、很明白嘛!所以現在我們平常要嘛不了解毀謗,要嘛輕易地說我是密,都是差得十萬八千里,這個原因就在這裡呀!結結緣,都非常好,你要正確地得到果的話,這個次第要很清楚。 35B 12:03 2:54:26

  那麼現在這個有了以後,「次」,下一步,「於續部」就是密教部。密教分四部:下三部跟無上部。下三部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這個下三部叫「有相瑜伽」,先重在事相上,最後進入「無相」。事相是什麼?就是俗諦,無相就是真諦。換句話說,它,俗諦就是說圓滿的報、增上生;可是那個增上生所以究竟圓滿的話,因為跟空性相應,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的圓滿報土是不能離開那個法性土的,圓滿的報身是不能離開那個法性身的,這個我們要了解。但是修的時候次第是,的的確確,就像我們織布一樣,經線跟緯線,最後成就的時候,你說經線跟緯線哪一個先哪?當然不能說我先把經線穿在身上,然後緯線穿上去,那不是笑話嗎?不,經線跟緯線同時存在的;但是織的時候,的確先把那個經線擺在那裡,然後緯線一根一根織上去,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這種觀念都應該清楚。那麼無上部呢?無上部它不是叫有相瑜伽,前面的那個叫生起次第,後面這個叫圓滿次第。 35B 13:17 2:55:40

  關於這個以前已經簡單地說過了,不管是哪一種,你好好地修學。修學堅固了,那麼進一步,下三部進入「無相」,然後無上部的進入「圓滿」,那個時候圓滿的時候,成就了,說密教的即身成佛指這個。在這個裡邊,你可以選一個下三部的或者無上部的。 35B 13:45 2:56:08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七十二頁,第一段已經講完了,就上面講那個次第,怎麼從基礎下士,然後共中士、上士,進入密乘,密乘的下三部以及無上部,每一個層次這樣一步一步地上去。繼續我們看第二段。 35B 14:32 2:56:55

《道炬論》說,如是建立道之正體,故道次第亦如是導,

  那麼《道炬論》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凡是談到《道炬論》,我們處處地方應該體會、了解到,這個就是從我們本師釋迦世尊以來,經過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二大傳承,再經過龍樹、無著二位菩薩,這是圓滿的師承。不管是性相、大小、顯密,換句話說這條是最正確、最直接的這個一條道路,不管是理論上面、經論上面以及實際地從印度乃至於一路傳下來,西天東土歷代最完整的師承,告訴我們最正確的道路。那麼所以這前面,就是說明了道的那個整體,那個道的整體是這樣;同時呢,在我們修行上去的次第,也就是按著這個次第。所以它不論就質、量來說,這樣地圓滿;而且它在告訴我們這個質、量之前,那個次第的本身,也一點都不錯,這個是它真正最圓滿、最精采的地方。 35B 16:42 2:59:05

大覺窩師,於餘論中亦嘗宣說。

  那麼《道炬論》以外,阿底峽尊者在其他的論典當中,也曾經說明過這個道理。不過呢,「餘論」就是或著順便帶及,或者約略一提,而《道炬論》是專門針對著整個大綱而說的,不同。 35B 17:17 2:59:39

《攝修大乘道方便論》云:「欲得不思議,勝無上菩提,賴修菩提故,樂修為心要。已得極難得,圓滿暇滿身,後極難獲故,勤修令不空。」

  除了上面說的,他的根本的依據師承以外,還有大阿底峽尊者其他的地方也說。那下面呢?引證其他的一些論典來說明同樣的內容。你要想得到無上不可思議的大菩提果,那麼它根本在什麼呢?根本在修行,而修行的重心就是菩提心。那麼這個菩提心靠什麼呢?是靠我們得到極難得的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意義是非常重大而又這麼難得,所以現在得到了要趕快努力啊,絕對不要讓它白白浪費呀,白白浪費啊,那以後就很難得。 35B 18:54 3:01:17

  前面已經一再說過,所以這是為什麼正式修行之前,先說勸取心要的時候,要告訴我們這一點。當我們有了這個認識,說一切都靠修行,修行必須要得到暇滿人身,這個暇滿人身如果現在不修的話,以後是很難得到。那你這樣一來的話,你就會全心全意地策勵自己。有了這個策勵的心情,然後你得到了正法,你才能夠走得上去。要不然你沒有這種心情的話,儘管再高的大法擺在那裡,你就沒辦法修。 35B 19:47 3:02:11

  這一點,我們在座很多人都有這個經驗,是的,說這個法很好,好是好,叫你提就是提不起來,為什麼?他就沒有這種推動的心力,總覺得這個也少不了啊,那個也少不了啊,這個也不行啊,那個也不行啊!他主要的是沒有認識這個暇滿人身的重要。剛開始的同修們,也許還心情比較猛利一點,過了一些時候,這種毛病都會來了。他根本原因就是一開頭的時候,前面這個次第就沒弄對,儘管聽見了高高的大法——不要說這個高高的大法,有很多大法,法是大的,不得其門而入,這種也不必談啦!像我們談人造衛星,哦,這個是美不可言,怎麼上去啊?不知道,反正它在天上我在地上,羨慕、羨慕算了!這種我們不談。就算是我們能夠把握得住眼前的東西,我們往往都是不能修,原因就是缺少這種推動的力量。 35B 20:59 3:03:23

  所以他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多思惟觀察這個暇滿的人身,如果我們這個暇滿的人身,真正地能夠如理如量地修起來了以後,眼前說實在的,什麼事情都丟得掉,什麼事情都丟掉了!不管再大的事情。唉呀!等一下外面這個事情放不下,那個事情放不下,絕對不可能!不要說外面的事情,裡邊的事情啊......我看見太多這種真正典型的修行人。我們現在碰見一點小小的病啦,說不行!唉,我自己覺得這個地方真慚愧,那些祖師們都是這樣,碰見了病更拼命,為什麼?病是死因啊!啊!你快死了,你趕快還趁那一口氣還在的時候,拼命修都來不及啊!哪裡會說:唉,病了,好了、好了,躺在那裡不管了!慢慢地......病了都拼命了,還有其他的事情還比這個更要緊的嗎?喏,原因在哪裡?就是這個。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後面又引告訴我們:雖然修行最重要的這個,但是剛開始的時候,從這個地方下手,引證這個上面。 35B 22:23 3:04:47

又云:「如犯從牢獄,若有能逃時,與餘事非等,速從彼處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時,與餘事非等,應當出有宅。」

  就像一個犯人一樣,我們被關在這個監牢裡邊,而這個犯的罪是死罪,這個死罪關進去是非死不可的。那麼既然現在有一個機會讓你能夠逃走的話,這個機會絕對是最重要的,其他任何重要的事情,絕不會跟這個重要的事情可以相提並論。所以有機會逃了,你拼命逃都來不及,絕對不會:「唉,對不起,我還要拿一個東西啊,還沒弄好,還有臉沒有洗,什麼東西、飯沒有吃......」什麼東西都不要了,拼命逃出去。那麼現在對我們來說,在那個整個的生死輪迴大海當中,只有在人身得到暇滿的時候,才能夠跳出來,而跳出來只有修行,在這種情況之下其他的任何事情啊,都不能跟它相比,都能夠捨得掉,一定要跳出來,一定要跳出來! 35B 23:56 3:06:20

  我曾經聽見過,以前呢,在我們西康有一個修行人,有一個修行人。那個修行人真是精采,他這個平常每天吃,吃過了以後,他那個東西就送給別人。送給別人哪,有人就跟他說:「你不會留著明天。」「我怎麼曉得還有明天啊,我還等到明天呀!」唉,他覺得......就是吃過了以後,他有一個徒弟去侍候他,他那個徒弟苦不堪言,幹什麼?就是把他吃掉的東西,一定要送,趕快送給人家去吃,「我哪裡還有明天?」他一直是這樣。最後這個人走的時候,那個跡象之好,那真是無法想像地好,所以這種都是典型的例子。你們現在看那個《密勒日巴尊者傳》,他不管任何事情,他總是說:「哎呀,我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我哪有這個閒工夫忙這個事情!」 35B 24:58 3:07:23

  所以這個前面暇滿人身的時候告訴我們,死也可以併在這個裡邊。換句話說,得到了這個暇滿人身你趕快修,一定要等到你修持已經達到了跳出輪迴的量了,那可以。要不然的話,你不曉得什麼時候一旦失去了這個的話,你再沒有機會修哦!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夠生起這樣的心情來的話,修行是絕對沒問題的。所以他告訴我們,其他任何事情絕對不能跟它相比擬,只有一件事情,跳出這個三界輪迴、三有火宅。 35B 25:47 3:08:10

又云:「歸依增上戒,及住願根本,應受菩薩律,漸隨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薩一切行。」

  那麼這個修行的次第呢,是皈依,然後學戒、增上戒。這個增上戒有一點不同,平常我們的戒屬於七眾別解脫戒,從五戒開始,然後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七眾。那麼這個「增上戒」,這個戒不僅僅是普通的,還有一步一步地向上,而到最後的三聚淨戒。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往上面「願根本」,這是什麼呢?就是大菩提心,因為我們這裡引導我們的,是走上無上大菩提這條道路,實際上也是我們要修行的,也就是這一條直路、大路。那麼這個直路、大路走上去的時候,先是發願心,然後再行心。這個願菩提心是根本,有了這個根本,修學了以後,然後受這個行菩提心,行菩提心就是菩薩戒,那麼隨力行這個六度行,擴而廣之,推及八萬四千一切,而圓滿無上菩提之果。 35B 27:40 3:10:03

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觀瑜伽。」

  那麼整個地把它含攝起來,不外乎兩點:一個是廣大福德資糧,所謂方便分;一個是殊勝深觀的智慧資糧,所謂慧,這兩樣東西的心要,那麼這個是什麼。然後最後是修止觀相應,這個就是一步一步地上去,到最後的時候主要說這個。乃至於最後的所謂無上瑜伽的生、圓次第都可以含攝在止觀兩樣當中,止觀兩樣當中,這也可以用那個方便廣大資糧,跟甚深智慧資糧這兩樣東西來含攝。 35B 28:48 3:11:11

〈定資糧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報樂,背棄諸攝持。圓滿信等財,敬師等於佛,具師教律儀,善勤於修習。

  這個圓滿的大乘道,根本的進入之門是什麼?大菩提心,而這個大菩提心的根本是大慈悲心。所以先把那個慈悲的心力生起,令它堅固,然後呢,由這個而策發無上正等大菩提心。那麼這個過程中行持的時候,你一切都是為了這個,對三世所有的染污的一切的三有之樂,一點點都不沾著。而且「背棄」,這個就是厭捨,所有的世間的種種的圓滿的攝持、好的東西,都不要。 36A 00:50 3:12:30

  我們要些什麼?下面這個卻是我們要的——「圓滿信等財」。世間的、凡夫的、世俗的這種財,我們統統背捨,而這個聖財卻是我們要圓滿的。我們通常謂「七聖財」。哪七聖財?說信、戒(戒就是我們持戒),聞是多聞,慚、愧、捨、聞;捨就是施捨,這個通於三種,慧就是智慧,就是智慧。那麼有的地方,有的不同的經論把慚、愧兩個合而為一,加一個精進;有的地方呢,慚、愧分開來,沒有精進。說既然真正要行持的話,精進是絕不可少的,所以他做每一項東西都必定有精進在裡頭。那麼有的時候,他特別強調這個精進,所以把慚、愧併在一塊兒,加一個精進。那麼剛才這個慧,這兒說慧,實際上呢,慧一定要透過定,所以有的地方把定慧兩者列為一。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也可以說:信、戒、聞、慚愧、精進、捨、定慧,這樣的七聖財。那麼這樣的法財我們圓滿的話,那才能夠真正地能夠永遠地攝持而不會輪轉、漏落。 36A 02:44 3:14:22

  「敬師等於佛」,那麼這個在自修的方面是這樣,那麼我們所依止的,這個最重要的修學的根本是自己的老師,自己的依止的師長。這個師長像佛一樣地能夠對他恭敬,把他所教的、講的種種的內涵努力地修學。這個就是我們真正進入大乘佛法最主要的修習的次第上來。 36A 03:31 3:15:10

瓶密諸灌頂,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語心,清淨成就器。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前面這個是大乘的共基,不管是顯教或者密教,你在這個共同的基礎建立穩固了以後,如果你覺得力量夠強,走最快速的路子,那麼那個時候就可以進入密教。實際上密教不但是最快速的路子,它還有一個特點,什麼特點呢?什麼特點?這個快速不僅僅是自利,而且還要利他。為什麼說兩樣東西都對自利呢?因為你發大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就是說你為了要解決一切眾生的苦惱,那麼雖然你發了這個心,但是要解決他的苦惱,還要學這個解決苦惱的方法。拿我們現在長夜無明當中,這種無知、無識,救自己都救不了,你怎麼救別人?所以他一定還要最正確圓滿的方法,而這個最正確的圓滿的方法,還非佛不可。 36A 05:09 3:16:48

  所以說,為了你要的的確確如實地能夠把所有一切人救起來,那你還得非具有佛的智慧,單單那個悲心不夠。你有了佛的這個大智的話,你那個悲心才能夠徹底地圓滿。所以那個時候,他要以最快速的方式,最直接的方法來學,那個時候才是學密。同時因為你具有這種大慈悲的心,所以那個時候你才堪於接受諸佛的最圓滿的大法。要不然這個大法傳給你,你不行。現在叫我們做一點事情,哎喲,小一點的事情啊,你覺得自己就受不了。做一點事情都受不了,這個無上的大法你怎麼可能?所以我們作為一個容器,要接受好的東西,你那個容器一定也要相應。 36A 06:15 3:17:54

  我隨便舉個例子來說吧。譬如說,現在說我們跑到街上去要想買一套傢俱,啊,這套傢俱是美得不得了!你很想要,結果你家裡那個房子是個破草蓬,請問這個傢俱買回來對你有用嗎?一點用場都沒有!不是很明白嗎?再不然你一個身體,說:「唉呀,這個藥非常好!」結果你身體是弱不禁風,虛弱得不得了,那個補藥一吃進去,馬上把你吃死。這所以為什麼我平常的時候,一開頭的時候,我們真正要注意,要先把自己成一個法器。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哎喲,這個不行,不行,不行!」退在這個後頭,啊,這樣。吃點小小的苦,「唉呀!總覺得......」這樣。那這完全不相應,完全不相應! 36A 07:11 3:18:50

  這個道理一路上你們好好地學,將來你自然而然很多概念都清楚,都清楚的。不要說我們像大菩薩那樣的話,什麼捨頭目腦髓幫人家忙,我們眼前就是說有一點苦事情,「啊!趕快我起來!」「趕快,我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這慢慢地相應了。現在看見一點小事情,我趕快躲在那地方,不要讓人看見,最好人家做過了我就算了。那是完全不相應的境界,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前面一再跟我們說,你自己觀自己的內心相續很清楚、很明白。 36A 07:52 3:19:31

  但是這個密教,修密宗的行者的確有很多事情外面都不管了,這個心情我們要分得清楚。他把那個是非、大小分得非常清楚,說我有無上的這個大目標在這個地方,我為了達到那個無上大目標起見,現在這種小事情不去管它。所以他把這個東西擺在那裡頭,他能夠捨掉,這個是對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那個整個道的內涵認得得清楚,然後呢,在你的身心上面確定你自己走的路線,然後堅持這個原則走下去,那就對,那就對!這是為什麼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必須要把那個整個那個道的完整的次第先認識,先認識。那時候你走的時候才千穩百當,要不然的話,東風東盪,西風西盪,聽這個人講講,覺得沒錯啊!你又想跟著他;聽那人講講,覺得是呀!跑到那裡看看也覺得這樣,跑到那裡......一生就空空浪費掉了。這我們要了解的。 36A 09:05 3:20:43

  那麼現在正式地說,有了這個完整的認識,經過了這樣的一番地修持,確實有這個完整的認識,而經過修持以後有這種強悍的意志,堅強的能力,那麼學密,學得最快速的路子,而且學的是無上密。這個無上密灌的時候有四部:說「瓶」,然後這個「密灌」等等,「智慧灌」,然後一步、一步地這樣地上去。而這個最完整的這種加持靠什麼?靠尊重。這個都是師長這無比的大恩才能得到,所以為什麼密教裡是特別重視那個師長。而且到了密教裡的師長,跟我們普通侍候師長的方式是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這個裡邊有特別道理,如果自己條件不夠的話,密教侍候師長的這種方式我們不能用。 36A 10:20 3:21:59

  密教侍候師長的這種方式的話是這樣的,他隨便拿一個東西:「你看這個,這個是什麼?」我們看是黑的,他告訴你白的,你就是把它看成白的看。你不要說,那個老師告訴你是黑的——他反正告訴我白的,我就當它白的但實際上是黑的。不對!老師告訴你是白的,你的心裡應該這樣想:對的,白的!但是因為我的業障的關係,我看出來就是黑的。你要自己無比的懺悔的這個心情,就是這樣。他拿了一個鞋子告訴你:帽子,你馬上戴在頭上,這就是帽子。為什麼?為什麼這個樣?他有很多理由在,不是說嘴巴上面應順他,你心裡面也要這樣。 36A 11:08 3:22:47

  所以密勒日巴尊者很有意思,那個老師怎麼磨折他,他絕對不會想:唉呀!這老師怎麼樣。要我們現在世間想的話:這個人簡直世間十惡不赦之徒啊!修學佛法哪有這樣的?我們一定會這樣想的。可是尊者從來沒有這樣想,他總覺得自己業障啊!欸,正因為這樣,他成功了。但是要注意哦!為什麼他修學佛法的弟子一定要具慧,他一定要在這個夠量的老師之前,你才這樣做,如果不夠這樣的老師,你這樣去做的話,那對不起,兩個人都是下地獄,佛法的損害也從這個上面。那人家造這個機會,反正是密教的老師,你要他怎麼辦,他就聽你怎麼辦,他也是假扮一個密教的上師,他愛怎麼辦,我也所謂這麼來的話,佛教就完了,就亂了!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分別地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36A 12:14 3:23:53

  尤其是近代很多密教的大德,特別強調這一點。所以宗喀巴大師這麼說了,說老師跟那個弟子之間一定要互相觀察——不是他說的唷!根據經論上面。如果不仔細觀察,隨隨便便貿貿然去學的話,這個師、徒之間都違反了,都違反了。違反了法,密教的這個東西差一點都不行哦!一違反法,你絕不可能有成就!所以我們現在隨隨便便灌一個頂,那是結個緣哪!大家都不懂,總覺得結了個緣,修了這個法,就可以成就了,那顛倒得不得了啊!那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個大家千萬注意,千萬注意。你跟那個老師,不要說你觀察到十幾年哪不嫌多,你至少跟他好好地跟他三年、五年,那個時候才是真正地可以說談這個。這個地方順便一提,以後請大家千萬注意,千萬注意啊!不要說:「唉呀!這個上師高。」這個上師可能很高,但就算是最高的上師,你還是要經過一段時候的觀察。他高,你不一定跟他相應啊!這個很簡單的一個道理。這個情形我們要弄得很清楚。 36A 13:41 3:25:19

  那麼因為就經過上師的灌頂,所以把成佛的最圓滿的身、口、意的種子,來加持到我們身心上面,我們很快地就會得到相應。所以我們常常說,像我們現在用的電,那個東西你別看它是一根電線,乃至於看看那黑黑的破銅爛鐵,往你們屋裡面一接的話,樣樣有了。要想叫你自己造那個發電的話,發電廠的話,我們沒有一個人有這個能力的。造一個發電廠要多少?那幾百萬一點用場都沒有,丟在這個裡面,像一個石頭丟在水裡一樣。幾千萬也沒有用,多少億啊!我們哪一個人有這個力量啊?而實際上呢,佛法的圓滿成佛的種子還遠超過這個,而現在透過這樣的上師,他就加持在你身心上。你看看這個恩德,你能想像嗎?的的確確無法想像啊!這樣。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36A 14:55 3:26:33

  我所以開頭這麼說的原因,就是一開始我們就種下這種正確的種子,然後順著次第這樣走上去的話,到條件夠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走到這條最快速、最直接、最好的路子上去。那麼那個時候灌頂了以後,使我們的行者的身、口、意都清淨,成就成佛的這個種子。然後得到這個以後,下面呢, 36A 15:31 3:27:11

由圓滿定支,所生資糧故,速當得成就,是住密咒規。

  當然前面這個戒等等,它是根本。所以修學密法,我們這個身叫三昧耶——誓句身。它這個戒,不用戒而叫「誓句」的話,它有一個特別的理由,特別的理由。它就是說:我誓願要成這個法,成這個無上的大法,我誓願要這樣作這身,從此以後一切的行為等等,跟這個誓願相應。就像跟人家訂個契約一樣,你不能違背,你如果照著這個契約的話,對方也履行這個契約。對方履行的契約,是把成佛的所有東西給你,但是你自己本身也絕對需要照著這個去做。所以當你接受密教灌頂的話,那個受了這個密宗戒,我們這個身心上面所送下來同樣的戒體,這個戒體就是當下成佛的種子就放在上頭。只有在這個基礎上面,才能夠學這個生、圓次第,即身成佛。它這個要求的條件非常高,這也為什麼所以說密宗戒是絕對不能破。它說起來這密宗戒少得很耶!沒幾條,哎喲,但是這個難持是難持極了!平常的時候小乘的戒,這個起心動念弄錯一點,還可以;密宗戒的話,那心念一動,那就不對。這麼個嚴重法。 36A 17:14 3:28:52

  那麼所以在這個上頭,然後呢正式地在這個基礎上面先「圓滿定支」,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生起次第」。由於這個,最後的話就圓滿次第,很快得到成就了,這個就是走密教的這個道理,走密教的道理。他主要的這一段,就把次第這樣地說清楚,把這個次第說清楚。那麼這個次第弄清楚了以後,再下面, 36A 17:52 3:29:32

第二所為義者。

  說為什麼要照著這樣的次第?照著這樣次第它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呢?有什麼意義呢?我們看文。 36A 18:09 3:29:48

若中下士諸法品類,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為上士道次足矣,何須別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

  說假定說,像我們前面所說的,一切無非是引導我們走上上士道。那麼既然這樣的話,所以中士、下士就統統擺在上士當中就夠了,為什麼要另外創立這個共中、共下這個次第?為什麼呀?欸,答案是這樣。 36A 19:04 3:30:43

別分三士而引導者,有二大義,

  所以分開來,分成功三士道次第引導,它有兩種殊勝意義。在我們正式地講這個兩種意義之前,在這地方先要說明一個道理。它這個完整的教授,它每一個,每一個項目的安立,它都有它安立的必須要的理由在,必須要的理由在。有,它有什麼好處;欠,有什麼缺點。讓你分別得清清楚楚,分別得清清楚楚。你了解了這個以後,你會發現哪,少了就是不行;如果說除了這個再多了,再多了就是多餘!所以他在事先如果你對這個概念弄清楚了,有什麼好處呢?那好處可大了。平常我們修行過程當中,總是碰到什麼就忙著去修,雖然有的人不一定這樣,多多少少學了一點,可是啊這個學的次第都不圓滿。次第不圓滿,所以你碰到別的地方,聽人家這麼一講的話,「欸!對呀,這個我沒聽見過啊!」「對啊!這個有這個問題啊!」於是就使得你懷疑了,懷疑了以後你也不曉得如何取捨,這是一種。還有一種呢?「這樣我就不去管它了!」你去修行,更糟糕。因為你修行過程當中,的的確確有實際上的問題。因為你事前既不了解,也沒有準備,修行到那個階段當中,問題出現了,你也不曉得怎麼辦是好。啊!到那個時候苦不堪言,然後在那兒一轉倒是不曉得轉到什麼時候。 36A 21:12 3:32:51

  所以這個圓滿道的次第一定是這樣的,它每個地方那個層次、必然性,就擺在那裡,千穩百當地,讓你弄得個清清楚楚。到那個時候走上去,不管它是什麼東西,喏,我心裡面把握的,就這樣有把握,絕不動搖,這個時候你走直路了。所以從這個地方要了解一個事實:在我們凡夫分上,因為我們心力太弱,我們往往總覺得:唉呀,你趕快給我一個很好的嘛就行啦!但是他偏偏不給你的理由,就是這個。實際上告訴你這個次第,正是使得你最快速、一點不走冤枉路的無上妙法。這個概念大家務必要了解,務必要了解! 36A 22:06 3:33:46

  如果自己的心力不夠的話,你可以不學這個東西,等到心力強了以後再學,等到心力強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但是我們如果在學的地方,那麼要勉強自己。平常我們學,一定是任何情況之下,都一定帶著幾分勉強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沒有一個例外的,我們學任何一個帶個三分勉強。然後呢勉強自己上去、上去,你慢慢地上來了,欸,就成了嘛!就這樣。所以我們如果了解這個道理的話,的的確確應該感到無比的幸運,然後呢努力推動。你有這個努力推動,這樣去做的話,一點點勉強就很容易克服,最後得到的無上的好處還是我們自己的,還是我們自己的。所以它很多地方就這樣地要明辨,所以本論的真正重要的地方,還在這個地方。 36A 23:05 3:34:45

  所以前兩天有一位同修跟我談,說其他的,也有別的這個人寫的關於這方面的這個引導的方式。表面上面看起來,欸,他也是這樣啊!修學佛法,先嘛要靠善知識,然後要什麼等等,每一個項目好像立得清清楚楚。但是本論的有一個特點,就是關於這一部分。平常我們一般看書的時候,覺得這個好像無關緊要的,為什麼談這個,實際上本論最精采的精華卻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36A 23:47 3:35:26

  不過眼前有一點大家要注意,因為我們並沒有真正地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剛開始學的時候,腦筋裡面是一片陌生,所以自然而然很難體會到這個真實的內涵。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大家不要急,告訴自己,說我今天有幸學到這個完整的次第,這麼好的東西。完整的次第,平常世間作學問的情況來看,那不是研究院嘛,至少是大學,可是偏偏我們現在不是小學就是中學。那我們也努力告訴我們自己:好好地學上去。等到你把本論的完整次第學好了以後,那個時候再回過頭來溫習一下的話,你就把全部的內涵都把握得住了,這樣。那時候就是說省下來的氣力、省下來的時間,啊!那都是以無量阿僧祇劫來算,這是時間來說。省下來的氣力,省下來的苦樂的話,啊!那都是無......這些時候長的三惡道受煎熬、油鍋煎,這種苦都省掉了,這是我們真正的殊勝的好處。 36A 25:14 3:36:51

  那麼現在我們看這個文,他所以用這三士道引導的兩個大意義是什麼呢? 36A 25:20 3:37:00

一為摧伏增上我慢,

  這是第一個。由這樣地引導的話,他會把我們的「增上我慢」摧伏。這個慢有很多種,這慢,所謂七種慢:慢、過慢、增上慢、卑劣慢等等。那麼平常只要我相還存在,這個慢一定在;因為慢是思惑,就算你破了薩迦耶見,這個餘習,慢的餘習都在。在這種情況之下,它那個慢有種種不同的形式出現,這個地方特別叫增上慢。什麼叫增上慢?就是你還沒有達到這個真實的這種狀態,你以為達到了,把你的能力高估了,增加、超過了,這個叫增上慢。那麼這個增上慢說什麼? 36A 26:32 3:38:11

謂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許我是大士。

  說我們乃至於共下士、共中士的這一種心量,都沒生起,都自己覺得我是一個大士。這個是第一個意義,這個第一個意義再說一下,詳細地說一下。前面我們簡單地介紹過,共上士或者大士的意樂,心理狀態是什麼樣?就是說要利益一切有情,所以要成佛,這個是無上大菩提心的特徵。而所以要生起這個心來,必定要經過一個什麼?必定要經過——第一個,先自己了解這個世間一切,這個世間不但是我們在欲界,乃至於色界、無色界,任何的一件好東西,你認識它:啊!這是痛苦的根本,產生絕大的厭離。然後推己及人,那個時候你才能夠看見那些人染著在世間,深深憐憫是幫助他們,這個是共中士。現在我們連現世這種小小的欲樂都放不下,為這個現世的欲樂又忙這個、又忙那個,這個連它共下士都做不到,而我們居然說我們是大士,這個就是增上慢。 36A 28:35 3:40:13

  那麼為什麼有這個增上慢?就是對於這個真正修學的次第內涵完全不明白,一點都不清楚啊!只曉得人家說:「哦,這個大乘佛法好!」「欸!那我當然好。」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只要「我」在,一定有這個我慢。我慢都是把自己估得高高的,「哦,既然這個很高、很大,我當然高、當然大啊!」實際上你夠不夠這個高、大的量?不知道!所以這個叫增上慢心。有了這個增上慢心,有沒有可能修行啊?絕無可能。所以他現在把這個次第很清楚、很明白擺在那裡,你只要一衡量,覺得:「唉呀,不行啊!我連它幼稚園的東西都不知道,小學的東西都不知道,說大學那真是荒唐極了!」這個心裡面就摧伏了。 36B 00:08 3:41:12

  你這個慢心一摧伏,你自然肯低聲下氣好好地去學。除非你是自暴自棄,不談!我們真正修學的人,第一個障礙就是那個增上慢,總覺得自己懂得很多,總覺得是個大菩薩,總覺得是個了不起,不肯學,你就完了!摧伏了以後,然後一心去學,你就有機會。任何一個人都能夠這樣去做,佛法那就興旺了。因為你能夠如法去做的話,那麼只要如法,這個佛法就在世間了。為什麼我們現在目前這種情況?大家說:「唉呀,現在這個不行啊!」總覺得怪這個、怪那個。真正要怪的,怪在哪裡?怪在這裡。你只要有這個次第在,自己內心上面一觀照的話,問題都解決。每一個人觀照自己,佛法就慢慢地復興起來了。這是第一個。 36B 01:03 3:42:07

二為廣益上中下心,

  要廣泛地利益各式各樣的,上等、中等、下等,為什麼呀? 36B 01:16 3:42:21

廣饒益之理者,謂上二士夫,亦須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脫。故於所導上中二類補特伽羅,教令修習此二意樂,無有過失,起功能故。

  那麼除了上面這個必須要的情況之外,另外還有一個,是能夠廣泛地對於各式各樣的人,上等人也好,中等人也好,下等人也好,都使他得到好處。因為本論雖然是引導最上等人的,但是那個上等人同樣地需要得到共下士、中士,所以叫共中、下。所以把這個次第這樣安立,說下士、中士,這樣上去的話,對他來說並沒有過失,不但並沒有過失,而因為這樣的次第引導上面去,使他產生功德,得到增上的能力。順著這個次序,他才能夠一步、一步地爬上去,能力增上,然後呢如理修行的功德得到,步步上升。所以他並沒錯。而另外一點呢? 36B 02:57 3:44:02

若是下品補特伽羅,雖令修上,既不能發上品意樂,又棄下品俱無成故。

  反過來,有一種人心力比較差,心力比較差,你教他一下子教他修那個上品的話,「唉呀!這個不行,唉呀,我這個不行啊!」結果呢,上品嘛他沒辦法修,下品嘛你又沒有!好了!把這種人就摒棄在外頭了。佛法,所以圓滿精采的,什麼?它能夠廣攝各式各樣的人。今天你把這個大法高高地提起來了以後,結果把那些人遺漏掉了,你就不圓滿。所以它用這個方式次第引導,對於上品的人,正好讓他步步上升哪!不但沒有過失,而且讓他走上去是如理如法地走得上,順理成彰;對下品的人呢,也能夠引導。它有這麼大的好處啊!所以這個是為什麼用共下、共中、共上引導的目的。那麼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解,了解了然後對我們修學過程當中非常好。 36B 04:20 3:45:25

  同時對於上士來說,不但是把我們引導上去,上士的目的幹什麼?你自己上去了,還要引導別人。然後你自己這麼走過來了以後,你也曉得這個完整的路子以後,自己成功了,引導別人這個方法也完全善巧,你也能夠如理、一點不錯地引導別人。所以不管是自利、利他就非此莫屬,這個是它真正精采的地方。 36B 04:52 3:45:56

  同時看到這裡哦!我們也不妨回過頭來看看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現在大家傳說紛紜、諍論是非啊,你簡直不曉得怎麼是好。他說你這個小,不理想;反過來,他說你這個雖然大,空口說白話沒得用!唉呀!吵了個天翻地覆。它現在呢,廣攝一切上、中、下法,沒有一個遺漏,而每一個地方都有恰如其分相應的,所有的都包含在裡頭,沒有一點遺漏。這個諍論有沒有?沒有了。還有我們剛才這種情況,說大家爭來爭去,爭了個半天哪,修行是沒有修啊,吵了個半天,大家一起下地獄。欸!它現在啊就不是,每一個人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不但沒有諍論,找到了正確的方法,一同地遵循著不動的次序,走到最圓滿的這條道路上去。 36B 06:00 3:47:05

  所以你看,我們中國這幾百年來這個佛法,啊,那簡直是支離破碎啊,真是不堪回首之感!而西藏,自從宗喀巴大師把那個教法整理了這麼完整以來,到現在是經六、七百年哪,這個教法始終如日中天。為什麼?他就把那個圓滿的教法,用這種方式提起來了。不管是你任何一類的人,都能夠攝受!高的,一步一步地爬達到最高;下面的,正好漸漸地作基礎。可以想見這個教法的圓滿。 36B 06:50 3:47:55

  對於這個整個的廣大的佛法的全貌來說是這樣,那麼對於我們個人來說呢?同樣地可以運用得上。要曉得,修學佛法不是說一生一世的事情,而是說長時間的無量劫這樣地走過去。你現在走進去,走對了,這一生只要次第走對了,一生一生增上的話,於是自然而然到最後你走上最高的路。所以下腳第一步走對了,實際上你就是什麼?等於說下腳第一步就走上了最高、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對不對?這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這個深廣,你也可以說從整個的大趨勢來看,而這個大趨勢濃縮起來,就用在你身心上面,我們自己任何一個人也是這個狀態啊!你只要開始第一步做對了,生生世世自然就你走這條路。 36B 08:01 3:49:05

  說到這個地方啊,我覺得我們真堪以自慰、感到高興。現在大家說:「唉呀,末法啦!這個教法是沒有啦!」卻在這樣的支離破碎的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卻能夠得到圓滿的教法,憑什麼?憑什麼?宿生自己的業。所以這個佛法就這麼妙法,就這麼妙法!你只要跟它結上了這個緣,然後你自己不棄捨,你努力地照這樣去做,淨除你的罪障,努力積聚你的資糧跟它相應的話,生生增上,一點不錯耶!儘管這個時候教法支離破碎了,欸!我們卻碰來碰去又碰到這個圓滿的教法。大家想想看,誰知道我們今天會跑到聚集在這裡來學這個東西啊?佛法就這麼奧妙。想到這裡要高興啊! 36B 09:05 3:50:09

  所以我平常沒有什麼事情,我看見大家苦苦惱惱,我真是覺得:唉!你們真是冤枉。我平常沒什麼事情就高興。什麼高興哪?沒有別的,就想這個嘛!啊,想到就歡喜得不得了!往往無緣無故地就想到就歡喜,乃至於它苦惱來的事情,苦惱來的事情我只要一想就歡喜。為什麼?因為唯有這個方法才能夠淨除我們苦惱。你沒有得到這個方法之前,苦惱硬是看著它苦惱。看著它苦惱還小事情耶!這苦惱來的時候,你還輾轉地增長苦惱,跟著它下地獄。人家罵你一句,你覺得這無緣無故罵你,你怎麼心裡去想:這個傢伙為什麼罵我?我怎麼樣要弄他啊!然後呢,結果是什麼?造了惡業大家一起下去呀!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欸!現在我想起來,看見這東西好,以前我欠了他,現在我可以淨化了。這苦惱來的時候啊,你一想到你也歡喜;這歡喜的時候固然歡喜,苦惱的時候也還有歡喜,你還有什麼? 36B 10:11 3:51:15

  每一個時候你能夠這樣想的話,不但眼前解決了你的苦惱,而且增上了你跟法相順、相應的這個緣,將來你就很容易又碰上了。這是我們隨時隨地的最佳修行啊!所以現在居然是弄得苦苦惱惱,我跟大家說:「唉呀!你們沒有什麼事情,最好多聽聽它呀!」大家總覺得這個也忙、那個也忙。我實在是莫奈何。我只好在背後在那兒嘆息,這個無可奈何。所以我看見有好幾個老法師,他們自從聽見了這個以後,拿一份帶子一遍、兩遍、三遍,幾遍都在聽,我讚歎不已,他真的體會到了就有這麼好處,這是我順便一提。 36B 11:04 3:52:09

  所以曉得,喏!這個次第有這樣地好法,這樣地好法!所以第一個對自利來說,能夠摧伏我們的增上慢,我們爬得上去;對於利他來說,我們把握得住這個情況的話,能夠廣含攝上、中、下品。而實際上不管是自利、利他,正是我們究竟目標需要的,所以眼前我們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去摸。 36B 11:40 3:52:45

  這個話再說一遍,我們究竟應該要想做的什麼?自利利他!所以眼前可以避免增上慢,好像屬於第一類,實際上呢我們的目的要幫助別人的話,還必須要了解第二類啊!這是對上士來說。下士呢?我們也曉得下士他不會停止在那裡,所以爬不上去的理由,他因為業障重、資糧不夠。他能夠照著這個下士的這個方法,慢慢地去做,業障慢慢減輕,資糧慢慢積聚,能力增高了以後,欸!到那個時候心慢慢地加強了,正好趁這個次序又爬上去啊!所以不管你從哪一個角度去看,它有這樣大的好處啊!所以這個地方注意哦!大家現在了解的話,為什麼我說本論真正圓滿的就在這個地方,這才是我們學這個大經大論的骨節眼所在地方,也是最難的地方。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36B 12:50 3:53:54

復次為具上善根者,開示共道,令其修習,此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當生起。

  那麼再說,對於具有上善根的人,把這個共道說明了讓他修習,不管他先已生、先未生。如果「先已生」,他一提,很快地就相應了,就像六祖大師,的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宿生有過了,啊!馬上開悟了。我們現在也是一樣,真正有過這個善根的人,你跟他講暇滿人身,他一聽見哪眼淚直流、身毛直豎,那表示他修行了。一念到死,他那個死馬上提起來了,一提起來了,他馬上生起,然後生起了有什麼好處,不生起有什麼壞處。因為以前雖然有過,可是這一生又被世俗的染污所染污住了,所以他矇在這裡,派不上用場,你一提,他馬上開顯,馬上派用場,馬上推動他拼命上去,正好幫忙他向上,這一點都不錯。如果萬一沒有修,那還非修不可,所以對上士來說,不但不影響而且生功能故,這個很清楚。下面兩句話: 36B 14:17 3:55:21

若生下下,可導上上,故於自道非為迂緩。

  要曉得,你從最下面,「下下」——最下面的,可以引導我們走到最上面的,所以對自己要修的這個上乘,絕對不慢。「迂」就是轉了個大圈子,「緩」就是慢。那麼這個地方我們要曉得啊,這個特別重要的,有一個概念是特別重要的。我們現在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儘管我們說凡夫,不管他已經修過、沒有修過,現在這裡引導我們卻是從最下面的地方引導起。我們說:「那麼你教我們怎麼修不就好了,何必說上面的?」不!它有個大道理。單單修最下面的——是!最下面的就是暇滿人身難得,難得是難得,然後呢你好像也沒有什麼一定要做太重要的事情哪;告訴你,告訴你最上面的,說最上面的有什麼特別好處,這個佛的圓滿的好處,你了解了越多啊,那個時候你就想修了,對吧? 36B 15:36 3:56:41

  所以他有個特別的功效,就是修行是件苦事情,不是一個快樂的事,如果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不必講說這個修學佛法的殊勝的利益,不必講不修學的特別的過患,只要叫你去,因為快樂嘛!叫你不修你還做不到。修行是件苦事情,那麼苦事情你為什麼要去做?它因為它有特別好處。那麼特別好處在哪裡啊?不是在下下,而在上上。所以他講,告訴你最上面的道理,然後呢策發我們,啊!要想要修了。結果呢?假定說單單講上面要修了,它高高在上人造衛星,你要修了,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們現在通常講那個大經大論,哎喲!大的個不得了!你很想修,但是一想:唉呀!這個等覺菩薩的境界,我這個凡夫差得十萬八千里。你沒辦法修啊!所以說起來這個境界是很高明,對我們是一點用場都沒有。怎麼辦呢?欸!你真正修行的時候,從「下下」開始修;真正地聽見了「上上」,卻策發我們大的好樂心。這個善法欲一定要從講上上來策發的。 36B 17:03 3:58:07

  不要說佛法,那世間很明白,念書是最苦的事情,還要先掏出很多本錢來,但是大家願意去念書,為什麼?因為曉得這個「上上」,哦,這個上上,多聽聞這個上上的道理,人人願意去走。那走的時候呢?卻從下下走起。為什麼啊?你下下走起的話,障礙慢慢地消除,資糧慢慢地積聚。障礙消除了,你走上去,能夠走得上去;資糧積聚的,你能力增強。 36B 17:36 3:58:41

  當你能力增強了以後,有幾個好處:一方面你自己覺得我可以走,一方面的淨信心增強。那個時候你發現,哎呀,這個說得一點都沒錯!這個淨信心是什麼?淨者,淨化煩惱。等到淨化煩惱,佛法的特質就是這個,淨化的時候一定有清涼、解脫之感,那個時候你真的歡喜,得到了法喜,這個你的法財。唉呀!那個時候你善法欲增長,你的淨信心增長,然後你一步一步上去的就有力量,越跑越有趣,是越跑越有趣!這個東西還非從腳踏實地去做不可,而這個腳踏實地一定從下面開始。所以他講的時候是把圓滿的講,然後呢最高的說在這裡,而引導我們走的是從最下的走起,這個是修學佛法最重要、最切要一個根本。現在我們平常就沒辦法把握得住這一個,所以大家急急忙忙地想去修,結果呢急忙了半天哪,欲速不達!欲速不達!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最大的一個困擾。引導的原則,有了一個了解了。 36B 18:58 4:00:02

須以次第引導心者,

  我們看文: 36B 19:02 4:00:06

《陀羅尼自在王請問經》中,以黠慧寶師漸磨摩尼法喻合說,恐文太繁,故不多錄。

  關於這樣引導的次第,這個除了上面道理以外,他還引經上面。那麼這個經呢?是在這個經上面,說就像一個有智慧的一個銀匠,一個珠寶這個技師來磨這個無價的摩尼寶珠,用種種的方法,他說太繁了,這裡不說。實際上我們回想一下,講前面破除邪執,破除修行邪執這一段已經說得很清楚。前面呢用水洗、火燒,種種的調柔,它有它的必須要的次第,然後這麼一步、一步上去,得到你正需要的。這個道理跟這個地方可以說一致的,我們回想一下就曉得。那麼這個道理是這樣,經上面是這樣,下面呢菩薩,很多菩薩跟論上面的來證明,說: 36B 20:40 4:01:45

龍猛依怙亦云:

  這是龍樹菩薩的。 36B 20:43 4:01:48

「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

  那麼引導的次第呢先是共下士的,共下士就是增上生,那麼然後呢決定勝以後順著次第。決定勝有兩種:共中士的決定勝,跟不共上士的特殊的決定勝。必須順著這個次第,因為你得到了前面的增上生,漸漸地自然可以得到決定勝。 36B 21:16 4:02:20

此說增上生道及決定勝道,次第引導。

  就是說明這個道理。那麼這個是性宗的祖師龍樹菩薩。下面呢?無著菩薩亦云, 36B 21:28 4:02:35

聖者無著亦云:

  這相宗的。 36B 21:32 4:02:37

「又諸菩薩為令漸次集善品故,於諸有情,先審觀察。

  那麼這個菩薩要想修集善品的話,對於所引導的眾生先仔細地觀察。怎麼觀察呀? 36B 21:52 4:02:56

知劣慧者,為說淺法,隨轉粗近教授教誡。知中慧者,為說中法,隨轉處中教授教誡。知廣慧者,為說深法,隨轉幽微教授教誡。是名菩薩於諸有情次第利行。」

  也是這樣。那先要看被引導的眾生的根器,是下等的、比較差的,跟他說最淺的,跟他相應的教授跟教誡;中等的、上等的,一步、一步地加深加廣。這個是真正菩薩,引導利益有情的次第步驟。 36B 22:41 4:03:46

聖天亦於《攝行炬論》,成立先須修習到彼岸乘意樂,次趣密咒漸次道理。

  那麼這聖天菩薩,也就是性宗的,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他在這個裡邊,論當中也說,說這個次第——先成立這個所謂根本的共大乘的基礎,其次引導最上面的不共的密咒。 36B 23:17 4:04:21

攝此義云:「諸初業有情,轉趣於勝義,正等覺說此,方便如梯級。」

  總之一切的初發業的,就是初初修習的有情啊,那麼要慢慢地增上了達到無上的勝義。那這個「正等覺」,就是佛,告訴我們怎麼辦呢?這個有他一定的方法,這個方法就像樓梯這樣地一步、一步向上爬。 36B 23:55 4:04:59

《四百論》中,亦說道次第極為決定,

  那麼這個也同樣的,他舉各式各樣的論典來說明,說明這個引導的這個次第是確定不疑的。怎麼說啊? 36B 24:14 4:05:18

「先遮止非福,中間破除我,後斷一切見,若知為善巧。」

  「遮止非福」那就是共下士的,遮止非福造福業,造福業是什麼啊?增上生。「破除我」是什麼?那就是共中士,超脫生死輪迴。然後呢?「後斷一切見」,人、法我執徹底破除,這樣,這是大乘道。這樣的話,這是善巧地引導的必然次第。 36B 24:46 4:05:51

此說道有決定次第。

  每一個地方都這樣說的。 36B 24:52 4:05:56

敬母善巧阿闍黎亦云:「如淨衣染色,先以施等語,善法動其心,次令修諸法。」

  就這個樣。先「施等語、善法」,這是世間、共世間的,增上生,然後再進一步深廣而入。 36B 25:15 4:06:20

月稱大阿闍黎,亦引此教為所根據,成立道之次第決定。

  那麼另外有一個大論師,是月稱大論師,也引這個做為根據,說明這個道的次第。所以上面是不管是哪一個宗、哪一個派,性宗、相宗,最主要的那些祖師們也同樣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都說明這個重要。所以理論是這個樣,經是這個樣,論是這個樣,然後呢祖師說的也沒有一個例外,都是這樣的圓滿的次第。從這個地方啊,我們要體會一件事情:所以在印度當年的教法如日中天,乃至於像阿底峽尊者那個時候這麼圓滿。阿底峽尊者說每天有一個成就者出現,他原因何在?就是有這個圓滿的教法。那麼現在呢?這個次第正表示圓滿教法的全部內容——單單講質,不一定有;有了量,還不一定有;講到次第的話,如果你談次第,沒有質跟量,那個次等根本無從談起。你說:「我現在燒飯了。」米沒有你燒什麼?跑到那個時候,說還沒洗好,你作什麼?所以這個一定是樣樣東西圓滿,所以他能夠有這樣的一個圓滿的成就。那麼目前對我們來說,我們真正要想認識了解的就是這個。 36B 27:06 4:08:10

  所以說到這裡,也順便一提,有的人覺得:「唉呀!這樣做的話,對我們好像啊,唉!我們很難做到。」是的,是很難做到,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問題不在難不難,問題在你想不想。你想成佛嗎?你想解決這個問題嗎?如果你想的話,那麼,喏!告訴你,這是最好、最正確、最圓滿的路子。你認識了這個路子,然後照著這次第去走,就是這樣。所以上面跟我們說得清楚:你如果說對於上上的引導的話,他自然而然就願意去慢慢地走下下的去走。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拿這個上上道說了以後,讓我們害怕得停在那裡。說了這個上上的,我們才曉得:對!我們要開始去做。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然後呢?走的時候卻是從下下走起。因為你下下走,所以你對於上上的淨心也增加了,然後呢了解也增加了,你更有信心了,更能夠跑得上去,這個是正確的次第。 36B 28:23 4:09:28

  你如果認識了這一點,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聽聞了這個完整的教法以後,所產生的第一個必然的效果,或對於這個教法會產生絕大的寶愛,一心一意現在無論如何要聽到它,要努力地完整了解它,這是重要的。然後呢對於自己做的方面的話,隨分隨力,以我們眼前能做、做得到的地方去做去,而不是說一口氣,啊,我也像他一樣馬上成一個佛,它不是這個。乃至於像看《密勒日巴尊者傳》,是!看了以後你心裡想說:我也一定要像他這樣學最高、最快的路!心裡應該有這樣,一切諸佛都以這種方式走上去,然後呢走的時候,卻是跟我們相應,眼前最正確的路。因為它那個次第本身引導你很完整,對吧?所以讓你有走得進去的地方。 37A 00:16 4:10:27

  如果說你對這點把握不住,表示我們對這個教法本身哪,還沒有圓滿的認識,所以這個時候真正重要的,你要多方面地聽聞,了解這個圓滿的教法。那時候這種毛病都去除掉了。那時候你就會覺得有千穩百當之感——走得高,高也好;走得低,低也好。高的人哪,是不會輕視低的人,低的人哪,也不會因為自己爬不高而心裡面覺得不如人,每一個人覺得高高興興地走上去,是這樣。繼續看: 37A 00:57 4:11:08

現見於道引導次第,諸修行者,極應珍貴,故於此理,應當獲得堅固定解。

  喏,就這個現實的狀態來說,大師親眼看見,他徹底地了解、認識這件事情:引導我們修學佛法的次第,這樣的重要!所以我們修行的人啊,應該把這些東西看成最最珍貴、最最重要的!這幾句話記在心裡。現在我們不要忙說:哎喲,說我現在一天啊我要看多少經、念多少佛、拜多少佛,好的呀!不錯的啊!但是如果你想走這條圓滿直接大路的話,在我現在的了解的話,這是最好的把這個圓滿的次第把握住,然後你這樣子走上去的話,那「事半功倍」!這是用那個成語叫事半功倍喲!實際上呢,你一點點的下的功夫,得到的這個功的話,不曉得百千萬倍的大啊!這樣啊!這是很重要的事情。不過在你沒有產生確定見解之前,你也不必貿貿然地把以前的放掉,我們叫「騎著馬上找馬」。等到你確定有了這個認識以後,自然而然你會心裡覺得泰然,放掉它。 37A 02:24 4:12:34

  為什麼你現在要拜佛、要念佛?你說要修行、要成就。所以記住:你今天假定說你的目的,我的目的就在那兒拜幾拜,那沒關係你拜好了!拜完了以後,拜到哪裡去,那不去管它,你的目的本來就拜嘛!或者你的目的本來就唱那麼幾個字嘛!那你去唱它沒關係。假定你目的是要到極樂世界,欸,那你得檢查檢查——我這麼拜了以後、念了以後去不去哦?不去的要改變!這個很明白,對不對?假定你的目的不但要去極樂世界,要成佛哦,那更進一步。這是我們很重點喔,太重要了! 37A 02:59 4:13:10

  我們現在很多事情就是閉上眼睛做的,你不曉得!看見人家做,我也就跟著他去做,他念我也念。然後呢不但自己錯了,還教別人,嗨喲,我教:「這個好,你跟著我,我教你學。」唉,我現在覺得真顛倒啊!說實在我在這裡跟大家講,我自己只是像一個留聲機一樣——我老師告訴我,我只是你們這些人把那個留聲機一按,我這麼如是這般放出來而已;真的教,談不上啊!所以務請各位啊,不要自己覺得懂得很多,教別人說:「喔唷,我這個比你這個好啊!」那你這個錯到不知道哪裡去了!現在我們真正的重要的,要把這個第一個把握住,把握住然後如此的次第向上走的話,那這是快速得不得了,快速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也是。 37A 03:50 4:14:00

  好,現在呢我們有了,哦,前面已經遇到了善知識,遇到了善知識啊,那個時候就曉得,哦!這善知識真正告訴我們的,不是遇到他啊,還是什麼?遇到你自己啊!為什麼?真正善知識才告訴我們:你要得到好處要靠修行,要靠修行要得到暇滿人身,我們現在居然得到了,所以還是靠我自己。那麼要修行的時候呢,不是莽莽撞撞的。如果你莽莽撞撞地去做的話,你雖然想修啊,結果走上了岔路自己還不知道。路還是路哦,可是岔路,然後轉了十萬八千里轉回來,這划不來!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先把走的路認識,像那個要去掘寶一樣。不是說:欸,哪裡有寶藏,我馬上出發!跑了半天,那個寶藏在哪裡啊?對不起,我不知道。到處問路,然後呢摸了半天,還是毫無消息,不是! 37A 04:49 4:15:00

  首先說,是!要的。然後把那個寶藏的地圖先找到,找到了以後,怎麼走法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要帶些什麼工具,然後準備些什麼資糧。你樣樣準備好了,然後你出發的話,一路馬上到達寶樹。天下沒有一個事情例外的,對不對?這個概念我們要清楚。所以我們正式開始學的時候啊,說「攝取心要」,對呀,趁得到這個暇滿人身,趕快去修!他並不是叫你馬上,喔唷,你一天要拜幾百佛,一天要,然後呢念多少佛。欸,先把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完整的次第有個認識,有了這個認識以後,然後找到自己下腳處,然後去修。所以到了這裡啊,才是「正取心要」,喏,正式要修了,那時正式要修了! 37A 05:49 4: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