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南普陀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十六、深信業果
廣論頁行
P.117 L3 ~ P.151 完
廣論段落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淨修心訖。卷五終
手抄冊數頁行
2015版 第7冊 P.49 L8 ~ 第9冊 P.51 L1
2016版 第7冊 P.49 LL5 ~ 第9冊 P.51 L3
手抄段落
喔!那麼現在我們了解~這個我們務必要了解的。
音檔卷數起迄
50A 24:30 ~ 66A 27:46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50A 24:30 00:00

  哦!那麼現在我們了解,哦,原來最後找到這個根源在這裡。要想解決痛苦的根本從這裡,在法上面。那這個法又是什麼呢?你怎麼樣修行?怎麼樣離過?怎麼樣證德呢?當然你對那個法,應該有正確的了解呀!所以說: 50A 24:58 00:29

故於此時,是須善巧善不善業及果差別,如理取捨而修正行,是為修法。

  所以那個時候,你必定要正確地了解,所謂「善巧」的話,對它弄得非常熟悉,什麼是善業,什麼是不善業,善業是感得什麼樣的好的果報,是惡業是感得什麼樣的痛苦的果報,這個種種的關鍵在什麼地方,你了解了。因為你了解了,不想要得到苦,所以要去掉、要捨掉惡業,要想得到樂果,所以要修善業;如這個正理正法這樣地取善的,然後呢,棄掉、捨掉這個惡的,這個就是修行正法,這個是修法。好了!從前面這樣必然一步一步推上來,跑到那地方,這個結果。 50A 26:03 01:34

  如果說你這樣地上來的話,你心裡面自然而然是一點懷疑都沒有。然後再加上你深入思惟、觀察、懺悔,把業障淨除了,那個心裡面很強有力了,生起來了以後,那時候叫你說:哎呀,不要修行,你辦不到。叫你在那兒偷偷懶,你不願意——喔唷,這個好處都從這上面來了,叫我偷一個懶,我浪費時間,那絕對不願意呀!這個關鍵都在這個上面哪,都在這個上面哪!所以反過來,你如果得不到的話,叫你稍微多做一點,喔唷,不願意,然後找到機會還縮在那個地方,那偷偷懶。結果你了解得很清楚:偷了一點小懶哪,受無邊大苦;哦!現在稍微努力一點的話,將來得到無邊安樂,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都從這個如理取捨,絕對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要靠你自己如法地取捨,斷、證兩樣東西得到的。但是你要得到這個東西的話,還要什麼?除了聽聞以外還要如理思惟,努力地思惟,心裡面這種決定的勝解生起來了,所以說: 50A 27:17 02:48

若不久思二業及果,如理取捨,則不能遮諸惡趣因,縱畏惡趣,然亦不能脫此畏故。

  假定說,你不努力地恆常思惟這個道理——哪個道理呀?兩種業:善、惡業,由善惡業感得苦樂的果報。你了解了,才能如理取捨。現在你不努力地長時期地思惟、努力,糊裡糊塗,不清楚,而現在一直在煩惱的現行當中。在這種狀態當中,對不起,你眼前種的因是什麼?煩惱、惡業之因啊!縱然你怕苦啊,對不起,你沒有辦法透脫出來啊!所以現在真正重要的:要真正懂得怕苦,要真正曉得求快樂。所以我們要有出息——是,怕苦的!是,要快樂的!但是要找到快樂的因,也要了解去掉痛苦的因,如理取捨,自然樣樣得到。所以說: 50A 28:44 04:15

是故救拔果位惡趣,須於因時,糾治其意隨不善轉,

  所以你為了避免將來這個惡果,從這個惡果當中救出來,一定要事先不要造這個惡因。在事先如果這個因地上面你能夠糾正,不要讓它隨惡、隨不善而轉,那個時候避免了這個惡因的話,自然你會避開這個惡果。要想這樣做的話, 50A 29:25 04:56

此復依賴於諸業果得深忍信。

  這個要靠什麼?靠對於業因感業果的這個道理,得到確定不移的認識。這個確定不移的認識叫做深忍,深深地忍可在心裡面,絕不動搖,絕不動搖。現在這種狀態當中,容或我們聽見了道理,說:啊,對、對、對!但是,聽的時候是對,等到你聽過了以後,心裡面就沒有了,這個是沒有忍可在心當中。那麼要怎麼樣才能夠深深地印在心當中呢?這唯一的辦法,就是你努力地思惟、觀察,多去想、多去想。要了解你不想這個道理的時候,你腦筋在想什麼?腦筋在想什麼?這個我們要認識的。你不努力地思惟這個三寶,我們的腦筋就在煩惱當中現行,就這麼癡癡呆呆啊,就這麼癡癡呆呆,大部分當中,就這麼癡癡呆呆地一生過去了。 50B 01:06 06:09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都是好人,唉呀!說起來平常看見他就這樣,嗯,嗯,也沒有脾氣,也沒有什麼,很好,但是呢就這樣,提也提不起,放又放不下,就這樣的。然後呢看見一個好東西,喔唷,眼睛瞪大了,人家罵他幾句又受不了,然後一點點東西,就這樣來了。也未嘗不想修行,結果呢雖然你要跳脫痛苦,因始終在這個惡業當中,煩惱當中轉,怎麼可能得到這個好果嘛!要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這個地方你認識了,你自然而然曉得了:哦,對、對、對!現在認識了,那時候你自然就提起心力來。對!不要讓這個心隨著這樣的,就是說努力地。就是你太累,我寧願去睡覺,睡完了以後起來,這個精神很好的時候,努力去思惟觀察,然後呢深入去想這個道理。想累了,跑出去散一下步,回來再來!這樣做,你努力去做,保證有效,必然有效,而且。 50B 02:15 07:18

  否則的話你就這樣,哎呀,要你做嘛你提不起來,要你放嘛又放不掉,欸,那就這樣的。然後呢披了這身衣服,真正的功德沒有積,然後呢浪費信施是有餘;弄得不好的話,還要去說長弄短哪,對不起,那除了地獄以外,的的確確沒有第二條路好走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說你能夠真正地善巧的話,嘿,妙了!你同樣做一個功德,披了這件衣服,做的這個功德,那在家人是絕對比不上,後面告訴我們,後面會告訴我們的。所以我們今天的的確確不是三生,是無量生的有幸,能夠跑到這個佛門當中來,又得到了這樣的圓滿的正法,好自努力!這個豈只事半功倍,你只要一點點的這個努力的話,得出來的功德,是無量倍數啊! 50B 03:23 08:26

  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個:哦!原來一切真正到最後又找到了,一路上面找進來,這個門越找越近,越找越近了。最後這個門在哪裡呀?嘿嘿!對於業果道理正確認識,然後深入地思惟,使它深深地忍可在心當中。所以「第二」,皈依以後必然跑到說: 50B 03:51 08:54

引發一切善樂根本深忍信:

  嗯,對了,怎麼樣才能夠對於這個業果的道理,這個業果是引發一切好處的根本,對於這個道理要深深地思惟,引起內心當中一種強有力的勝解,這個勝解就是深忍、安忍。這個決心就能夠安住在這上頭,不被動搖。 50B 04:29 09:31

  那麼分三部分,分三部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我們去思惟。「思總業果」,先思這個業整個的總相。「思別業果」,然後呢各別的內容。「思已正行進止之理」,了解這個道理以後,那麼該怎麼樣如理取捨,壞的馬上停止,好的趕快努力! 50B 05:02 10:04

初中分二:

  那麼,總說這個業果的道理,分兩部分: 50B 05:12 10:15

正明思總之理,分別思惟。

  第一個呢,把這個業的整個的道理說一下,然後呢怎麼樣去一個一個地思惟它、觀察它。這個第一個。 50B 05:28 10:31

今初 初中有四。

  這個整個的業分四個大綱,這四個我先說一下:第一個業決定理,第二個業增長廣大,第三個業沒有造碰不到,第四個造了以後,絕對不會失去。這個業的特別的行相,我們要把握得住,要把握得住。一切的苦樂都有它的原因,你造什麼業,就感什麼果,絲毫不差,這第一點。還有造這個業本身會增長廣大,造小小的業,會增長廣大變成功很大的果,這個還有這個特質。第三個呢沒有造的業,絕對碰不到。造了,絕對不會失去,這是第四個。如果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對眼前的事情,沒有一點好抱怨。不管是任何一點的苦樂,不要抱怨,抱怨誰?抱怨自己,你造了,就是逃不走;你不造,絕對不會碰上你,絕對不會碰上你。 50B 06:45 11:47

  所以這個道理我們千萬要把握得住,你如果能夠把握得住這點的話,眼前的很多的是非等等都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萬一有什麼不對,你總會反省嘛,很簡單。然後你反省淨除,欸,解決嘛!反之,你不懂得這一點,嘀嘀咕咕去的話,那輾轉增上是越弄越糟,越弄越糟。現在所以我們一般世間是未嘗不想找快樂,未嘗不想去苦惱,得不到辦法,所以叫做緣木求魚,南轅北轍,越跑越遠哪,越跑越遠。現在這告訴我們正確的道理。看文: 50B 07:29 12:31

業決定理者。謂諸異生及諸聖者,隨有適悅行相樂受,下至生於有情地獄,由起涼風,所發樂受,一切皆是從先造集善業所起。

  不但是我們「異生」凡夫,就是「聖者」,就是聖人,他一切還是由業來決定的。不管他所受的任何一點點的快樂,適悅的,這個快樂都是歡喜的。這個當然,人間、天上等等快樂不談,哪怕你生到地獄裡邊去——這個地獄裡面難道還有快樂嗎?是啊!當你油鍋裡煎完了以後撈出來,擺在地上涼風一吹,那時候也有一點的快樂的時候欸,這樣。然後等活死完了以後,他喊:「等活。」他又活過來了,那個時候有一些快樂的時候。哪怕這麼一點點快樂,還是以前你造的這個善業,你看看!反過來, 50B 08:34 13:36

從不善業發生安樂,無有是處。

  這個快樂從不善業來的,絕沒有、絕沒有這個道理。這個是快樂,苦呢? 50B 08:44 13:47

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從諸善業發生諸苦,無有是處。

  不要說我們凡夫,哪怕羅漢,凡是有任何苦,苦的行相是逼迫,唉,教我們受不了的。哪怕你已經證得羅漢果的聖者,對不起,這個羅漢的聖者還有「相續之苦」,還是痛苦的呀!這個所有的痛苦,都是以前你造的不善業。從善業造了以後他感苦,絕沒有,絕沒有這樣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切的苦樂都是業來決定的。所以諸位呀!不要貪便宜,沒有便宜可貪。你的這個一點點的好處都是你造自己的業,你想到這一點的話,你要想找便宜,趕快努力,你造這個好的因造下去,一定有好處在。千真萬確的! 50B 09:48 14:51

  而造好因,唯一的是得到暇滿人身,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得到了暇滿人身,尤其是穿了這件袈裟。你一穿袈裟,你做同樣的一點點好處,這個在家人怎麼造也比不上。這個道理說起來很簡單,我們用兩隻腳跑,哪怕你飛毛腿,你怎麼跑,絕對跑不過汽車。要想跑得過飛機,那更不可能;跑得過火箭,那談都不要談。我們被了這件衣服,就像飛機一樣快,你儘管坐在這地方,對不起,你坐在這地方,它就快得不得了。所以被這件衣服,弄得不好的話,固然是非常嚴重,弄得好的話,功德也不得了。所以這一點,我們曉得:啊,原來這樣啊,一切都是業來決定的!那麼下面道理說明了以後,引這個經論來證成。 50B 10:46 15:49

《寶鬘論》云:「諸苦從不善,如是諸惡趣,從善諸善趣,一切生安樂。」

  一切的苦,都是不善業,不善業,你不善業越多苦得越厲害,乃至於到惡趣去,這樣。善業呢?然後到善趣去。反正總是好的到好的地方,果報;壞的因,得到壞的,這樣。所以這個道理,決定如此。 50B 11:23 16:26

故諸苦樂非無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順因生,是為從總善不善業生總苦樂。

  一切的苦樂不是無緣無故來的,都有它的原因的。也不是自性,不是說天生如此的,這是外道。印度有各式各樣的外道,他們持的論調,有的人說無因生,這個順世外道,順世外道是無因生。像我們現在很多人說:「啊!這就是反正你碰運氣。」因為有無因生,所以世間的種種壞事,他總是覺得莫名其妙可以勉強得來的;得不到!它也不是自性,乃至不是自在天,「自在天等不順因」,不順因。都是從什麼?總的這個道理——善感樂,不善感苦,這個道理。 50B 12:21 17:24

諸苦安樂種種差別,亦從二業種種差別,無少紊亂,各別而起。

  一切的苦也好、樂也好,種種的差別,都是從造兩種的業不同,彼此間一點不會亂,你怎麼樣的業,就感什麼樣的果。現在我們造的都是雜染之業,善中嘛有不善,不善中嘛有善,所以我們感得這個人間叫苦中作樂,這樂中是有苦啊,就這個樣。現在我們要分別得清清楚楚。賺了錢,對不起,賺了錢,有苦惱;但是你沒有錢,沒有錢也有沒有錢的快樂。這是什麼呢?就是善因當中有它的雜染之業,但是惡業當中,也有它的善因在,種種的,一點都不亂的。 50B 13:22 18:25

若於業果,或決定相,或無欺罔,獲定解者,是為一切內佛弟子所有正見,讚為一切白法根本。

  這句話記住,這句話記住!這個道理佛法的整個的根本。假定我們對於這個由業感果確定的道理,對它一點都沒有欺罔,換句話說,你認得得清清楚楚,心裡面絕不含糊而確定不移的話,這個是什麼?這個是真正佛弟子的正見。我們所謂的正見、正見,就是什麼?就是這個,真正的正見。天下任何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決定從這個上來的,所以這一切白法的根本,基礎就在這裡。我們所以眼前所有這些很多各式各樣的是是非非,都從得不到正見,不了解這個。你一旦真正了解這個,得到了這個,天下太平,所有的爭論,所有的問題徹底解決。 50B 14:30 19:33

  人家偷人家的懶,你最多只有憐憫他:哎呀,這個人真可憐哪,我有力量幫忙他。你心裡面絕不會生起一點煩惱來。他來打了你了,你也生不起一點煩惱來;他來罵了你了,一樣地如此,乃至於他殺了你了,都是如此。為什麼呀?你懂得,就是業感果嘛,他為什麼要來罵你呀,他為什麼不來罵我?欸,原因很簡單嘛!就是你前面怎麼去傷害他,現在還了債,還了債,那當然理所當然嘛!天下的所有的事情,前面的固然如此,眼前的也是如此,你也不會隨隨便便去做這種事情了,這是佛法的根本。 50B 15:16 20:20

  因為它......有人說佛法不是講空嗎?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空故緣起,緣起故空。緣起的相就是什麼?業,如是因感如是果,這樣嘛!它本不是天生有自性的,一切看你造什麼因,感什麼果。所以這個道理是佛法真正的根本,正見從這個地方建立起來。那麼現在這個第一個大原則,了解了是業。還有呢這個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第二個 50B 15:51 20:54

業增長廣大者。謂雖從其微少善業,亦能感發極大樂果,雖從微少諸不善業,亦能感發極大苦果,故如內身因果增長,諸外因果無能等者。

  不但如此哦!這個業還有,你造了一點點的善業的話,欸,卻能夠感發大的樂果;反過來,從小小的不善業,可以感發絕大的苦果。為什麼?這個業本身會增長廣大的,它會增長廣大的,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那麼這個從哪裡增長廣大起?從內身因果增長。這個因果的增長,後面會詳細講。業本身是什麼?後面詳細講,我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50B 16:51 21:54

  業叫思、思已業;主要的是我們的思心所,就是行心所,這個是業。然後呢有了你這樣的思惟的行心所,然後呢譬如你想:哎,這東西好!那你就要動身發語想辦法去追求。然後你想這個東西好,譬如說你歡喜吃這個東西,然後你就跑到廚房裡邊跟人家說:「欸,這個營養,這個好呀!」對吧?你的業,自然而然你就跟著來。然後你不歡喜這個東西,你就說:「唉,這個不好啊,這個不好啊!」你的身口就跟著來了。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業。而這個裡邊,主要的主動者是誰?就是你的思心所。 50B 17:32 22:35

  所以往往造一個業,在你還沒有說話之前,你想了半天了,說,我要去說它,用什麼方式方便善巧?你嘀咕了半天,那段時候,這個業都在增長當中,如果說惡的,那就是惡業增長;善的,就是善業增長,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將來真正修行,這是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往往行為上面很小一點點,結果因為這個增長的關係,小的善,得到大的善果;小的惡,得到大的惡果。這個道理我們要正確地了解,這地方說這個原則,這地方說這個原則。關於後面也會詳細告訴我們,這最重要的一部分,這一點,大家務必努力。聽完了以後,好好地自己看書,好好地自己再來重新溫習思惟。我現在繼續下去: 50B 18:30 23:32

此亦如《集法句》云:「雖造微少惡,他世大怖畏,當作大苦惱,猶如入腹毒。雖造微少福,他世引大樂,亦作諸大義,如諸穀豐熟。」

  這個就是指增長,雖然你造了很少的一點點惡業,但是感果的時候,感到絕大的恐怖,極大的苦惱。為什麼?它增長嘛!就像一點點的毒,一跑到你身上,毒雖然一點點,結果把你這麼大的身體弄壞掉了,它會增長的。反過來,造了微少的一點點的福,下一世可感到絕大的快樂。就像穀子一樣,那個穀子種下去是那麼去一粒,喔唷,長出來是這麼多!長出來這麼多,各式各樣的,譬如說,我們種一個隨便的一棵樹,蘋果樹,一粒子那麼小,喔!長出來的滿樹的蘋果,說不定幾百斤,它會增長的,就是這個道理。 50B 19:33 24:36

從輕微業起廣大果,此復當由說宿因緣發定解者,如《阿笈摩》說,牧人喜歡,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鵝,五百魚龜,五百餓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緣。並《賢愚經》說,金天,金寶,牛護因緣,當從《阿笈摩》及《賢愚經》,《百業經》等,求發定解。

  這個告訴我們,那輕微的業可以感到廣大的果,對這一點我們正確地認識。那麼下面,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說那些公案,很多公案。比如說,《阿笈摩》就是那個《事教》,還有就是這個《賢愚經》、《百業經》、《雜寶藏經》,那「本生」哪,談當中,很多。這個地方,我們要確定去了解。這裡我說一個公案,說一個公案,這個公案,叫金貓因緣,金貓因緣;因為這個地方非常多。 50B 20:53 25:56

  那金貓因緣是怎樣一個因緣呢?佛世的時候,有一個地方,叫惡生王,你聽了這個名字就可以曉得這個人不大好,叫惡生王。那麼是誰呢?是大迦旃延尊者去化度的。有一天他自己在王家的花園當中玩啊,一看見一個貓,這個貓從那個東南角跳到西北角,一看那個貓跳過去,金光一閃,欸,一看原來這個貓是金子做的,金顏色的。那個金顏色的貓總沒有看見過吧!他馬上找,欸,不見了,一看一個洞,牠鑽到那個洞裡面去了。他是一個帝王嘛!哦,這個誰都沒有看見過,然後叫人家把牠挖出來,一定要去挖挖,挖了半天,貓沒有挖到,「咔!」一下挖到一個銅,一個大的銅罈,好大的一個大銅罈。結果打開來一看哪!一銅罈滿滿的都是金子,這麼個多!這個把它抬出來,抬出來一看,下面還有一罈;再抬出來,下面還有一罈,三罈。哇,這麼多金子!結果三罈拿完了,向前面又有三罈,啊,繼續地挖,反正他是國王嘛,結果挖了五里路都是這個,都是這個!嗯,這個好啊!那個一大罈大得不得了,那個一罈這個容量我都忘記掉了,反正那個大罈裝幾合,一合就是十斗,有一石。你可以想一想一石的稻子穀子都一百多斤,一罈的金子,那不曉得幾萬斤,這麼多啊!結果五里路,這麼一排排得去。 50B 22:42 27:45

  平常他們遇見這種事情都要問那個教士或者婆羅門,那惡生王也信了那個迦旃延尊者,就問迦旃延尊者說:「我居然碰見了這種事情,這個好是壞呀?」「哎,這個好的,這該你得的。」「那什麼因緣?」哦,原來這樣。原來當毘婆尸佛的時候,毘婆尸佛是誰?毘婆尸佛就是七佛之首。現在我們是賢劫,就是賢劫之前是莊嚴劫,莊嚴劫最後一尊佛是毘舍浮佛,最後一尊佛,再下面推,尸棄佛,然後呢毘婆尸佛。所以從......平常我們說七佛、七佛,毘婆尸佛,毘婆尸佛離開現在是九十一劫。那麼那個時候說有一些出家人乞食,那個出家人在那個大街上面把一個缽擺在那裡,說這個是無盡藏,誰去供養他的話,得到的福是無盡的。那麼那個時候有一個樵夫,樵夫就是山裡面打柴的啦!他跑到山裡面打柴,那麼拿了柴去挑到街上面,賣掉了以後換飯吃。現在當然工業社會沒有的了,平常的時候,那生活很艱苦的,往往一擔柴,賣不了幾個錢。那一天就是換了三個銅板,他天天就是換到了,然後呢去吃。 50B 24:18 29:21

  那回來的時候,看見那地方,唉!他一想:我實在太窮了,人家廣興供養,我為什麼這麼窮,就因為以前沒有供養過,所以如果再不供養,也不知道窮到什麼時候!今天遇見這個機會,他就要供養,所以他就捨掉了。他餓著肚子哦,這個不簡單喔!現在我們吃得飽飽的,叫你少吃一點都捨不得。他是餓著肚子,把僅有的三個銅錢,丟在那個缽裡邊。然後一路回去歡喜:「哎呀,好!越想越歡喜,我以前從來沒有種過那個善業,啊,真是歡喜!」結果從那個地方跑到他家裡五里路,他一直歡喜、一直跑,到了家了。然後到了家了,欸,想起來了:「哎呀,今天吃的東西沒有了!」所以這個歡喜的心就停了,到那裡為止。從此以後九十一劫以來,他生生都生到天上,然後人間,永遠是這樣。這一世還感得這樣的果報,這一世還感得這樣的果報,得到那麼多。 50B 25:24 30:26

  他說:你丟他的,供養三個銅錢,得到的什麼?就三罈。然後呢供養完了以後你一直歡喜,這歡喜什麼呢?隨喜嘛,他一路歡喜跑五里路,然後呢這個五里路一直在增長,所以五里路一直這麼多。這個說明什麼?業的增長廣大。這一點不要小看哦!平常我們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擺在腦筋裡面,成天上晚地去想那件事情,這個惡業的增長廣大。所以我要告訴你們要思惟呀,碰到一點小小的事情就擺在那裡,對不起!你老在那個地方的話,那個都是你的地獄業,你什麼時候放不下,什麼時候就在那個地方。反過來的話,你如果一天到晚想那個的話,那個就是好,造的善業,增長廣大。你們有空好好地去看看那些《賢愚因緣經》、《雜寶藏經》、《百業經》,說得清清楚楚,太多這種類似的公案,上面說得太多的,我也不能一一告訴你們,你們自己去看。 50B 26:27 31:29

  所以與其我們浪費這個時間,你去看,看完了你再歡喜,那個時候你有多少時間歡喜的話,就有多少的功德在那裡。如果你念佛,你固然念的時候固然,念完了你又歡喜:「哎,我真歡喜啊!剛才我居然一直念佛。」對不起!這個功德還在那兒一直增長,這個就是業的特別。所以平常修行人居然苦苦惱惱,我實在覺得這些人真可憐哪,不知道修些什麼!因為我現在說的千真萬確,你修行了、皈依了以後,就獲大歡喜。喏,懂得嗎?前面不是獲大歡喜嗎?千真萬確。你修的時候固然是歡喜,修完了以後,然後你想到這歡喜,眼前是歡喜,將來還得到這麼大的果報,這個三寶的威德的不可思議!修行人苦惱的話,這實在是完全弄錯了,真是顛倒,也可以說非常可惜的事情啊! 50B 27:25 32:27

  昨天幾個問題,大家想過沒有?第一個是說晚上喝牛奶應該不應該供一供?現在我來問,這個裡邊只有兩種情況,一種肯定知道的,一種是不知道。如果說你們對這個答案不知道的請舉手,不曉得該怎麼辦的。好,放下來。那麼沒有舉手的知道,知道的分兩類,有一種是該,有一種是不該。覺得該供的請舉手。哦,有兩個,好。覺得不該供的請舉手。某法師,你什麼意思?你昨天在這裡,我問了,大家都聽了,對不對?所以說過了,你應該去想一想,這個地方只有兩種情況:知道、不知道,所以你就是不知道,那就以後老老實實說不知道,這個含含糊糊這個不是個辦法,注意啊! 50B 28:47 33:50

  那麼現在我告訴你,這個基本的概念,你們要了解。他前面說得很清楚,淨水以上都應該供。主要的問題是說,你現在這個東西是不是清淨?清淨的該供,任何情況之下,不限時間,就是依你自己的心。如果你是晚上喝牛奶,你不該喝,你本身就錯了,你是犯了罪,這不清淨。如果說你晚上有病緣該喝,為什麼不供,為什麼不供?這是第一個理由,我們要分得很清楚。然後呢,這第一點拿我們的立場上來說。 51A 00:04 34:39

  然後拿佛的情況來說,你覺得我們供他,佛真的來享受這個東西了嗎?佛要吃我們那個水嗎?不要說佛欸,我們世間最美的東西,這個諸天看起來,啊!那簡直是不能接近的。有很多人在定中或者菩薩的加持,他一離開這個世界,然後呢就得到清淨,再回過頭來覺得這個世間穢濁不堪。那諸天尚且如此,到了佛的境地,我們最好的東西供他,他就吃了嗎?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是我們的恭敬心去供他的,這個概念很重要。 51A 00:49 35:24

  所以佛世有這麼一個公案,那時阿育王是個小孩子,看見佛來了,正在玩那個沙,拿那個沙去供了佛,然後呢得到這個果報。這個沙就能供佛了嗎?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這個概念要很清楚。所以以後啊,凡是碰見這種情況,遇見這種情況,你如果不太清楚的話,不要妄加是非,拿我們的是非去判別。碰見這一種情況,你只能有一個存疑,最多說:「唉呀!這情況我覺得怎麼樣......。」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一點,告訴別人要這樣、要那樣,這個基本。就算我現在告訴你們的,這個,只是個原則,我們要把握得住,這樣。所以凡是這個清淨的,任何時刻、任何時候,拿你的恭敬心去供養總沒有錯!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呢,要記住!有的時候我們自己呀懶惰、馬馬虎虎,看見人家做了,還拿自己的理由去否定人家,那是更糟糕、更糟糕。所以他前面說「淨水以上」,實際上呢,就是真正重要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清淨心、恭敬心,這是第一個。 51A 02:10 36:45

  第二個呢,前面說皈依,前面說是皈依啊,說佛是唯一的皈依處,到後來又說正皈依是法,那麼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不了解的請舉手。這個彼此間是有矛盾的,不了解的請舉手,不了解的。那麼剩下來的,了解的,你們說這個矛盾在什麼地方?你們說說看,有沒有矛盾?首先說,這兩種有沒有矛盾?說有矛盾的請舉手。那麼是沒有矛盾了,剩下來的幾位。沒有矛盾怎麼解釋?你們了解的人說說看。其他的沒有幾位,有幾位沒舉手的表示了解,你講講看,沒關係!(答:這要說這個,皈依法是不是我們一個,好像一個成佛道一種手段,那麼就是我們主要的成佛,皈依佛。)好,請坐。還有沒有其他的意見?好,你坐著說,坐著講好了。(答:一切的佛就是由法而來的,沒有法,沒有成佛,所以皈依法也是皈依佛。)好,還有沒有其他意見?那麼原則上面這種話都說得通,不過針對著這個問題的解答並不圓滿、並不圓滿,所以我們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中心在什麼地方。真正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把它中心把握住了,那麼剩下來的枝葉問題都沒有問題。像剛才這兩種解說,是,可以呀!所以平常的時候是理由之一,但是並不圓滿。 51A 04:07 38:41

  這地方他前面告訴我們,佛是唯一的皈依處,這個皈依是指什麼?就是說我們自己有了痛苦,然後要找一個痛苦的人,作為我們皈依的對象,解決這個問題。那是指什麼?指皈依的人,對不對?這個所有的這個十法界一切有情當中,當然拿我們世人標準來說,還是說這樣的——有情。這個有情當中,唯一可以真正皈依處的只有佛,除了佛以外,任何一個大師非所皈依處。所以我們要了解,他前面講這個皈依,它這個界限在什麼範圍以內。它那個界限本身就限在說,我因為得不到解決,所以譬如說:我現在去找醫生,有很多的醫生是個蒙古大夫,有很多西醫,有很多人中醫,各式各樣的,那麼他要能幫你治病的,只有自己能解決,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選擇的是這個。所以根據這個範圍之內所選得的標準,不是其他的一切有情,而是這樣的,具足這樣條件的這樣的一個人,這個人叫佛。清楚不清楚?那麼然後呢,你皈依了佛。皈依了佛,進一步你為什麼皈依佛?是要解決苦。在解決苦這一個情況之下,你找的正皈依的對象,就確定如此,再也沒有第二條路好走。 51A 05:53 40:28

  然後進一步說,皈依了佛,說你的目的是要解脫苦,那麼怎麼才能解脫苦呢?那個時候說:啊!不是說單單皈依佛可以,是佛告訴你的法,然後你依法行持,所以從這個地方更深一層地探索到,那個才是我們究竟應該依法行持的。所以佛是示道大師,指示我們說:哪!他之所以成佛是依於法。反過來也說,他今天,佛是什麼?以法性為身,他是跟法完全相應了的,所以你真正地所以選取他的話,他跟法相應。他為什麼跟法相應?如法行持。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我們任何一件事情,這個界限本身哪,你一定要辨別得非常清楚,辨別得非常清楚,否則的話你會弄糊塗。 51A 07:06 41:42

  關於這個詳細的情況,暫時我們還沒有講,等到以後慢慢的,所以如果有機會大家肯學,學到因明的時候,在這個裡邊會說得非常清楚。我們往往會混淆不清、似是而非地把那個事情夾雜在一起。平常我們談話也是一樣,大家談一個問題,隨便一個人插進來,跟他風馬牛不相干的,那個他插進來,把那個問題弄得越弄越遠。所以你要把握住這個問題的中心在什麼地方,清楚不清楚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這個如果不清楚的,這裡不仔細說,等一下你們可以下了課或者什麼時候再來。 51A 07:59 42:34

  那麼這地方還有一個問題:「皈依功德殊勝,利益大,為何行者無法放棄小利益,於此用功夫呢?」這倒是個好問題。說既然我們是了解了,這個皈依的功德有這麼大的大利益,結果呢我們就偏偏沒辦法如法行持,而在這個小利益上面,眼前這種事情上面放不下,為什麼原因?這個以前也講過,那你們自己問問看:是啊,我們也曉得佛法好啊,乃至於也皈依了,乃至於這個出了家了,為什麼還是放不下呀?這先問問你們自己,你們好好地思惟、觀察一下。其實這個道理呀講過好幾次,講過好幾次,所以在這裡不詳細說它,不詳細說它。 51A 09:06 43:41

  那麼這個今天我們繼續下去,請翻到《廣論》一百一十八頁。昨天已經把業果的這個四個項目當中兩個講過了。第一個,業決定一切;第二個,業增長廣大。那麼增長廣大這個基本的道理說明了,下面就是這一頁的第三段,就是第八行。 51A 09:48 44:23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後未虧損,前三未能圓滿清淨,少虧損者,說生龍中。

  進一步,這地方有一件事情談一下。為什麼把這段話特別地插到這個裡邊來,特別地插到裡邊來,這個有它的很大的原因的,很大的原因的。因為尤其是現在我們正規修學佛法的人,當我們了解了這個業、果之間的必然性的話,是,我們會內心上面,會產生一種很大的震撼。也可以說對於好的人哪,會絕大的鼓勵;對不如法的人哪,會產生絕大的恐怖。那麼這個上頭告訴我們,不要這樣地害怕,不要這樣地害怕。因為是,我們一個凡夫要想步步上升,絕不可能一步登天,一定這麼次第慢慢、慢慢地來。而修學的過程,一定是先親近善知識,從他那個地方,第一件事情要得到正知見。然後呢得到了正知見以後,努力修改、修行,修行把以前的錯誤的惡習慢慢、慢慢地淨除,這個是它必須要的條件,所以雖然你聽懂了,但是行持的的確確不是一下能夠改得過來的。我們現在看見很多人一下改過來,那是他已經有了多生多劫的熏習,這樣。只要你肯努力地向上,一定改得過來。 51A 12:01 46:36

  假定說我們害怕而停在這個地方的話,並不是說,啊!你呀因為怕了,停在那裡不做,問題解決啊!你怕了停在這裡,永遠受無量無邊的大苦。所以在這個上面我們要理解到:只有一條路,只有向上努力,這樣。那麼向上努力的時候啊,你不必這麼怕;你真正重要的,怕自己得不到正見,以及得到了正見不精進,這個才是我們該怕的。所以他下面特別告訴我們:喏、喏、喏,如果說你真正如法修行,然後呢依照著這個戒、定、慧上去,雖然沒辦法把那個戒持得徹底圓滿,但是他不會墮落。這個條件就告訴我們,不是說你馬馬虎虎不會墮落,馬馬虎虎是一定墮落!那麼就換句話說,這個條件他告訴我們,這讓我們了解,我們上去這個路線。 51A 13:14 47:49

  「復次尸羅,軌則,淨命,正見四中」,這個四樣東西,那就是我們真正持戒的時候,要想圓滿地具足四個條件。「尸羅」,整個的所說的戒法,也可以說整個的。那麼這個裡邊細別起來的話呢,就是說軌則,「軌則」就是說我們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有它的儀則,說威儀——行應該怎麼行,坐應該怎麼坐,乃至於講話,隨隨便便很多地方。「淨命」呢,主要的是特別對我們活命,為了活命,我們種種的行為。對出了家,什麼都放下了,全部精神來修學佛法,可是這個嘴巴還需要,那麼往往為了這個事情產生很多問題,這個要想做得很圓滿不大容易。「正見」——正知見,這個是整個佛法的這個中心,也是戒律當中的中心。 51A 14:31 49:07

  這個四樣東西當中,如果你不能圓滿,而最後指什麼?正見。正見沒有虧損,前面三樣東西啊,雖然不能圓滿清淨做得很好,而稍微有一點虧損的話,生到龍當中,龍當中。這龍是在六道當中除了人以外,牠唯一還能夠進學的,這龍。而且牠也不會受非常大的大痛苦,當然不如人,但是比起三惡道來的話,那龍是非常好的一個地方,非常好的地方。 51A 15:20 49:55

《海龍王請問經》云:

  引那個經上面來證明。這個我們《大藏經》當中有這一段,我印象,我記不住了,好像在這個《海龍王請問經‧授決品第九》當中,第九品當中有這一段話。不過我們現在的翻譯的這個經典跟本論上面引的,因為它輾轉地經過不同的翻譯,所以文字不盡相同,內涵大概是這樣: 51A 15:55 50:30

「世尊,我於劫初,住大海內,時有拘留孫如來出現世間,爾時大海之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減少,我亦減少眷屬。

  說這個經上面,是娑竭羅龍王請世尊到龍宮當中去受供,然後請問佛法的一段對白。說:「世尊哪,我在劫初(劫初就是那個我們現在的賢劫之初),那麼住劫的時候,剛開始的時候,第一個佛出世的是拘留孫如來,那時候海裡邊龍啊,龍子、龍女都少,所以我、我自己的眷屬也少。 51A 16:51 51:26

世尊現大海中,諸龍,龍子,龍女,悉皆如是無有限量,不能得知數量邊際。世尊,有何因緣而乃如此。

  現在啊到了現在,這個大海裡邊這個龍子、龍女是不曉得多多少少,數都數不清呀,說世尊哪,是什麼原因呀?」那麼佛陀就告訴說: 51A 17:22 51:57

世尊告曰,龍王,若於善說法毘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淨圓滿尸羅,虧損軌則,虧損淨命,虧損尸羅,未能圓滿。然見正直,

  這個注意一下, 51A 17:40 52:15

此等不生有情地獄,死沒已後,當生龍中。」

  原因是為什麼?說那些人在佛世的時候出了家,「善說法毘奈耶」這不一定指戒,是指整個的佛的教法。聽從了佛的教法好心出家,出是出了家了,但是他這個戒沒有能夠圓滿清淨。總的來說是尸羅,尸羅是整個所受的戒。平常我們說戒的話——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了解戒的整個的內涵是什麼,叫戒法;了解了以後,然後你如法受持,然後呢得到這個戒體;得到了戒體以後,依體起行,就是戒行;然後當你依體起行,行持的時候,自然而然這個戒行一定有它的儀相、軌則,譬如說走路有走路的樣子,然後講話,然後呢坐......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一定的樣子,這個時候叫戒相。所以這個戒相是它表現出來的外表的形相,也可以說這個戒的末流,戒的末流。反過來,雖然它是戒的末流,但是如果持戒是必然有、必然有的。 51A 19:19 53:55

  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哪,說好像忽視戒相而談戒,請問:你忽視戒相而談戒,你持的什麼戒啊?那只有你自己知道了,這個絕對沒有這樣事情。當然,如果說你學定,這個得了慧是定共、道共,那固然,那個時候你一天到晚安住在這裡,你當然你的戒相也不會亂哪,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現在我們要了解,這個戒的特質,戒相的確是末流,但是反過來說,你不因為說末流了說:啊,我持戒不重這個相!那又完全錯了。這個概念我們要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51A 20:03 54:38

  那麼所以對這個戒法的正確的了解,然後如法受持,正得戒體,這個重要的是什麼?正見,這個東西沒有壞,這個東西沒壞。可是因為你的無始以來的習氣還很重,所以有的時候不小心啊,小的地方總是沒有辦法做得圓滿、徹底,這個時候所以它軌則、然後淨命等等稍微有一點錯,稍微有一點錯。所以這個時候說「然見正直」,不要看哦,這個見不容易哦!不要我們這邊隨便說:「啊,我這個得正見了。」沒那麼簡單!在這種情況之下,他,是的,不圓滿,或者說乃至於破了一點小小的這種,他不會墮落到地獄當中。那麼怎辦呢?生到龍當中,生到龍當中。 51A 20:59 55:34

  說到要想圓滿持戒真不簡單哪!我在這個地方,也可以告訴你們有這麼一個公案。這個傳佛法藏的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三祖是商那和修尊者,那是個好了不起的大尊者。商那和修尊者所度的人,度人無量。他每度一個人,他就用那個竹籌丟在屋裡邊。結果他一生度的人哪,這個竹籌,換句話說它有一個尺寸的,小小的一根,像我們那個竹籤一樣的一根。那時,欸,度了一個人啦,他成就了,然後呢擺一個竹籤放在那個屋裡邊,像這樣的房子裝了好幾間房子啊,你可想而知是度人無量,這麼一個大祖師。那個時候他離開佛世,大概是一百年左右。 51A 22:02 56:37

  那麼那時候,她有一個老比丘尼,那個老比丘尼已經一百二十歲了,那個老比丘尼年輕的時候啊,小的時候曾經看見過佛。所以,凡是那個大祖師,都對這個佛有無比地仰望,有一天,聽說這個老比丘尼看見過這個佛,他非常歡喜,特別去拜訪她,拜訪她。然後呢這個老比丘尼,聽說這個商那和修尊者要來拜訪,非常歡喜,因為他是個好了不起的大尊者,在那個時候的話,那是全國最了不起的,所以啊迎接他。她迎接他的時候,她要試一下,怎麼做呀?她在這個進門口的時候,平常我們那個上面叫戶限、門檻,或者這個門檻鼓出來一點。那平常那個門檻是木頭做的,她下面挖一個洞,挖了一個洞以後,下面裝一個鉢,那個鉢上面——實際上不一定鉢,就是我們裝吃飯用的容器,裝了滿滿一鉢的油。上面呢,然後草啊什麼蓋好了以後,鋪得好好的,那房子,擺在上面。然後商那和修來了,別的人不從上面走過,那商那和修尊者進去,這樣。 51A 23:25 58:00

  進去了以後,當然你看這種大尊者的走路這個安詳啊,那個行、住、坐、臥每一個地方中規中矩。然後進來了以後,然後那麼要問法,問法以後談起這個情形,談起這個她就讚歎佛在世的情況。以後啊,那麼他進來了以後啊,她就把那個打開來一看,打開來一看以後,那個老比丘尼就說:「你看!這個佛世的時候......」那個佛世的時候,一個六群比丘,你們聽說過沒有?那個六群比丘是專門搗蛋的,專門這個找漏洞,專門犯戒,就這樣。實際上那些都是菩薩示現哦!但是佛制的很多戒,就制了這個戒,他又找漏洞,又照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這個地方又找麻煩去了,換句話說,當時僧團當中最搗蛋那一批人。他們六個人,因為他們都是貴族子弟啦,他們就很好,在一塊兒的,這樣。 51A 24:32 59:08

  說當年她這個老比丘尼年紀還很小,她自己家裡的尊長供佛,那麼那次來的時候,佛弟子當中那個六群比丘也來,那麼她家裡邊的人也做了這麼一個事,他把那個油也擺在裡邊。等到佛來了以後,然後再走的時候拿開來看的話,那個鉢裡邊的油一動都不動。滿滿一鉢油擺在這個地方,這麼多人走進來,這個油一動都不動,你們可以想像得到,啊,他們這種威儀啊!結果呢,現在那個商那和修尊者是現在最了不起一個大尊者,就他一個人跑過來,挖開來看看,那個油啊都跑到外頭來了。 51A 25:21 59:56

  所以我們不要輕看喏!這個、這個戒相啊,換句話他心裡面哪,一定要有他什麼樣的東西。平常你看,有很多人他坐在那裡無緣無故地,腿就咚咚咚咚在那抖,站在那裡他那個腳會顛,這個他自己不感覺到的,這是什麼?那就他的一個心理的行相,就是自己不安的行相。現在說實在的,我們這個時候是每況愈下,一等一的大法師,你看他那個樣子啊實在是,平常我們也不談了。我以前也不懂,因為這是我當年開始,我跟仁法師,他在那裡,坐在那裡就坐這個樣子。他如果一坐,他自然而然他也不擺,就在那裡。一個鐘頭就一個鐘頭,兩個鐘頭就兩個鐘頭,就這樣,我是很少看見這樣。然後呢他自己在房間裡看書,看完了,他累了,把眼睛一閉,他就在那個地方,他不會像我們這樣的,他不會!他絕對不會!乃至於昏沈或者什麼,他都不會。他任何情況之下,坐在這個地方,他坐得很好,他覺得有一點不對了,站起來,跑到外面去轉一下。 51A 26:29 1:01:04

  以後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見大陸上的一個出來的一個比丘,那個時候他到美國去。說起來我當年大家談談哪,我還覺得,唉呀!他怎麼出家了幾十年,好像啊很多東西都不懂。儘管他不懂,但是他跑到你......不管他說話、走路、坐,你一看就教你肅然起敬,肅然起敬。所以這個東西的確有它實在特別的,是威儀有它的威儀這個意義在裡頭,那麼這個地方我順便一說,順便一說。 51A 27:05 1:01:41

  所以佛世的時候,那個時候像大智舍利弗尊者,他入佛因緣是為什麼?就看見那個馬勝比丘在馬路上面走,哎呀,走過去那個樣子的威嚴哪,啊!他感到無比地感動。當年舍利弗尊者是當年大外道頭哦,是絕頂聰明的人,一看,啊!就會得感受。我們中國歷史上也是一樣,宋朝的大理學家二程夫子跑到廟裡一看,說:「啊,三代禮樂盡在於斯!」就看見那些出家人。所以我們現在是出了家,學了佛以後什麼都不在乎,走路的時候馬馬虎虎,隨便的時候啊,這個東西實在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所以我這地方說到這裡,特別提醒一下。 51A 27:56 1:02:31

  尤其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啊,你只要正見圓滿,其他沒關係啊!你心裡面懷著這個念,你就完了!你說懷著正見,什麼叫正見啊?唉呀,自己覺得我戰戰兢兢,實在是一點都不能差啊!雖然你這樣戰戰兢兢,但是因為你的習性使然,所以你不小心地這個自然流露,這個才是正見還圓滿,其他虧損了。絕對不是說:「啊,我只要有正見,其他就馬馬虎虎就得了。」那是一定墮落,那個根本就是個邪見,這是我要特別說明。 51A 28:33 1:03:08

  所以現在如果說我們能夠把握住正見,步步上去是固然最好,萬一你不得到正見,你能夠把那個戒相牢牢把握住,至誠恭敬說:「啊!我現在慚愧,我不了解正見,但是至少行相我看得見。」你做到了,這個雖然還沒有得到正見,已經跟正見相似,你就這個概念你上去的,你就不墮落。你只要真正的行相做得好,你有這個心的話,乃至於龍可以都不墮落,你可以保持人身喏,這個我們要正確了解的,所以我們不要誤解了這個字啊!那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51A 29:17 1:03:51

此復說於拘留孫大師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仙大師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葉大師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師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虧損軌則,淨命,尸羅增上,於龍趣中已生當生。

  那麼這個經上面說完了,然後下面又說,那個拘留孫大師就是賢劫千佛之首,那個時候不管是在家、出家,學佛的人有這麼多。第二個呢金仙大師,就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二尊佛。第三尊佛,以及我們本師釋迦世尊,有這麼多,「俱胝」是一個大數字。那些人哪,軌則、淨命有了虧損,就是行持啊小的地方沒做好,但是尸羅增上,就是因為他那個正見的力量,他這個力量很強。所以我剛才說,我們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心裡說恭敬,唉呀,我慚愧呀!我懷著這個慚愧的心情,我總要努力。雖然你想努力,因為習氣關係,在這種情況之下,他不會墮落,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當你一無慚愧心的話,對不起!你那個正見早就不曉得哪裡去了。凡是有正見的人絕對有慚愧心。 51B 01:14 1:05:24

  正見是什麼啊?見到自己啊——不要說正見,正知見,真正的嚴格的是正知見,正見兩個字很難說的,隨順於正知見的——換句話說,我們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了解我們在見、思粗猛煩惱當中,所以在生死輪迴當中,那時候唯一皈投依靠是努力要學佛,要改善自己。你處處地方覺得:「我,我是對!我是那樣......。」那不曉得錯到哪裡去。當你了解「我不對」,那時慚愧之心就生起來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由於這種力量,因為你一心恭敬,然後呢想努力修學佛法,這個力量的關係,那麼你將來或者「已生當生」,前面那些人已經到龍當中,現在那些人將來也會到龍當中。 51B 02:19 1:06:29

吾等大師,般涅槃後,諸行惡行,毀犯尸羅,四眾弟子,亦生龍中。

  也是這個樣,也是這個樣。 51B 02:30 1:06:41

然亦宣說,彼等加行,雖不清淨,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增上力故,從龍死歿,當生人天。

  下面這個很重要喔!但是說他們的加行,就是他們的行持本身雖然不圓滿,雖然不圓滿,但是「由於聖教尚未退失」,換句話說他那個正知見本身在,這個力量在,一心想學佛,一心想學佛。這一點很重要,這個我們檢查我們自己就對了。儘管你樣子做得很好,但是你心裡邊不相應的話,這是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修行這個事情完全自己的。這個很重要,自己你心裡檢查一下。喔呀,聽那個教法有兩種心情,有一種聽了以後好歡喜、好慚愧,我要努力啊,我現在做不到,我要努力,時時警惕,這個就是我們應該的。你只要有這個心,不要怕!真正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主要的就是這個。另外一種呢,聽了以後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唉呀,實在沒得辦法,你只好在這個地方。那種情況,那就很可怕了,那就很可怕了!這個情況自己只要一檢查,就檢查得出來的。 51B 03:58 1:08:08

  所以說,前者這種「聖教尚未退失深忍意樂」,他的內心當中,哪!就是這種,這個力量「增上力故」,由於這個力量的關係。這個力量,他隨時隨地做錯了,他覺得慚愧呀,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對於聖教的力量,增上力量,它處處地方的力量。欸,平常我們做過了,「哎呀!怎麼我又做不到,我要努力啊!」他一直這樣去想。這個情況之下,他在生雖然做不好,他不會墮落三惡道,然後呢到龍。龍當中完了以後呢,這個力量讓他生到人天。下面還有一個好處喔! 51B 04:43 1:08:54

除諸趣入於大乘者,一切悉當於此賢劫諸佛教中,而般涅槃。

  生到龍當中以後,他一定在這個賢劫當中——賢劫有千佛,我們下面還有九百九十六尊——那一定會涅槃。換句話說這個是什麼?證得羅漢果。有一個話,「除諸趣入大乘」,這種例外。這個例外是什麼?更好嘛!更好,他直趣大乘!所以假定說他能夠有這樣的個正見增上,即使現在小小做不到,是,你剛開始的時候,對不起,你錯一點點,還是要下去的喲!欸,不怕!到龍當中。等到到龍當中,只要你那個心裡面這個保持越強,他回來的時間是越快,而且越好。那時候下一個佛出世,乃至於再下一個佛出世,那時候就證果了。不證果呢,更好!直趣入大乘——我不要羅漢,我要直接成佛!這一點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應該正確認識的,這也是對我們現在最大的一個策勵,最大的一個策勵。所以我所了解的,我們極大部分的同修,這一點就是我們應該內心好好策勵的,好好策勵的。下面。 51B 06:11 1:10:21

是故微細黑白諸業,如影隨形,皆能發生廣大苦樂,

  一切業,黑的、白的,再差、再小,就像我們的影子跟著我們的身體一樣,有多少業的因就感得多少業的果,一點都不能差,一點都不會差。不但是一點都不會差,而且他由於業會增長廣大,所以最後都會發生非常大的苦樂。對於這一點,當生堅固決定的信解。然後你了解了以後, 51B 06:57 1:11:07

當生堅固決定解已,

  了解了以後,怎麼辦呢? 51B 07:01 1:11:12

雖微善業應勵力修,微少惡罪,應勵力斷。

  哪怕是一點點壞的事情,一定要斷除!哪怕一點好的事情,努力去行持,努力去行持。所以真正重要的在什麼地方?就是對於業感果這個道理呀,第一件事情要產生一個決定信解。眼前我們所以馬虎的原因,最主要的,最主要的你去找,一個理由——討便宜,就這麼簡單!或者是主動的,看見好的東西你去爭取;或者是習性,唉,覺得懶得動它一動。不管是那兩種,總結起來就是想得到一點點好處,小好處。而假定你現在對於由業感業果的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的信解以後,你那個時候了解啊,這任何一點大、小好處,必然有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那個時候你絕對不會想去討小便宜,你唯一的就想趕快努力去種這個善因、斷惡果,對不對?這個概念清楚不清楚?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我們平常真正重要的,現在真正重要修持的,修行、修行,不是別的,就是這個,就是這個。 51B 08:43 1:12:54

如《集法句》云:

  下面經證,這個上面告訴我們: 51B 08:49 1:12:59

「如鳥在虛空,其影隨俱行,作妙行惡行,隨彼眾生轉。如諸少路糧,入路苦惱行,如是無善業,有情往惡趣。如多有路糧,入路安樂行,如是作善業,有情往善趣。」

  就像鳥飛一樣,這個飛到哪裡,影子跟到哪裡。那麼現在這個比喻是說,我們一般人,不管你做了什麼樣的行為,善的就得善果,惡的得惡果。惡的呢,就像我們出門沒有帶路糧一樣,你出門去,路上的資糧沒有帶,跑到半路上面,肚子餓了,也沒錢。那個時候啊,糟糕了,因為你沒有善業就到惡趣去。反之,你準備了多了,那你上路的時候,好!就可以往善趣。 51B 09:54 1:14:04

又云:「雖有極少惡,勿輕念無損,如集諸水滴,漸當滿大器。」

  雖然很小的一點點小的惡事,千萬不要忽視,以為無關緊要,就這麼一滴一滴滴下來啊,一個很大的容器集滿了。《地藏經》上面也這麼說。實際上我們要曉得成千上萬的東西都是從什麼啊?從一開始,這一、二、三、四這樣加起來,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往往忽視,唉!覺得好像小的馬馬虎虎,你心裡一有這個馬虎的話,完了!你一直就這個起心動念始終在這個馬虎當中,於是呢你一生、長劫就這麼馬虎過去了。這個很重要哦!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個地方檢查一下。我們很多地方就是這樣的,自己莫名其妙,你實際上這個狀態什麼呢?這個狀態真正說起來就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你如果不作意對治的話,你自己都不曉得在馬虎當中,就這麼一下就過去了。 51B 11:10 1:15:20

  那譬如我們隨便想一下吧!我們剛才好像上早殿,自己不曉得做什麼,一下跑到那裡幾個鐘頭過去了。乃至於一想,好像我們剛開學,一下又幾個月過去了,中間做了什麼啊?你什麼事都不知道。所以一再告訴我們,這個情況如果你不作意對治的話,你就這樣,這個習氣就我們完了!這點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所以為什麼你真正聽見了以後,不要說:「唉呀,聽見了,好了!」回過頭來書本一闔,你跑出去,你完了!那個時候務必在放下書本的時候,你說:「現在要休息了。」但是你為什麼要休息啊?就是休息完了,氣力恢復了,那時候真正去努力去做啊!如果說你在闔書本之前先有這個準備,然後你跑出去的,你就想:「對了!現在差不多了,回來要做了。」這個概念很重要,太多太多這種地方。這個,所以我們任何一個地方,要懂得怎麼樣提起來。這個「作意對治」這個四個字一直有用,從下腳第一步開始就要了解。 51B 12:21 1:16:31

  當然作意對治之前,第一件事情先要認得你自己。如果你不認得自己的話,那再也沒有用,再也沒有用!再聽、聽多,再講、講得多,有很多人講起來:「哎喲,我念了幾年書,我都知道!」一點用場都沒有!不但是如此,反而啊,他因為就覺得知道了嘛,就這個樣了,就這樣了!這種是最可憐的,最可憐的!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一下。這個啊,所謂「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那麼這個話用在我們心裡上,我們人人用得上的。我們每一個心念很短的剎那,就這麼過去掉了,結果呢現在我們回想一下,「哎呀,我今年三十歲」,三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大家想想看,對不對?我今年六十歲,六十歲就這麼過去掉了。然後呢實際上,我們這個事情還都在打妄想,唉呀,這個也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還在造業,啊,好可怕啊!自己不知不覺當中一生溜走,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要注意的。 51B 13:40 1:17:50

又云:「莫思作輕惡,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器。如是集少惡,愚夫當極滿,莫思作少善,不隨自後來。如落諸水滴,能充滿大瓶,由略集諸善,堅勇極充滿。」

  下面這個話,看看!不要忽視,不要以為說做了一點沒有關係啊!你隨便做一點什麼事情,它後面慢慢地、慢慢地就滿滿地就集起來了。所以說,自己覺得無所謂的,然後你以為小的無所謂啊,結果造了大惡,受大罪,這個愚夫。反過來,我們不要以為是小的善不去做,你只要努力去做的話,後面哪,大的善業也都集起來了。你稍微能夠努力,從小的地方努力去的話,結果呢也得到了極堅固、極圓滿的善因、善果,都從這個地方。所以在每一個地方,就我們念頭的當下要提住、要努力! 51B 15:04 1:19:15

《本生論》亦云:「由修善不善諸業,諸人即成慣習性,如是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

  這個話。由於我們修或者是善業,或者不善業,平常你們習慣養成功這個不善的,或者現在努力要努力去做善的,你養成功了以後變成功習慣。現在實際上呢,我們每一個人都在我們的習性當中,習性當中,所以真正修行就要把那個習性改過來,就要改過來。那麼這個習性是多生多劫一直會延下去的,當這個習性養成功了以後怎麼辦呢?下面這兩句話,注意哦!「雖不特策勵,他世現行猶如夢。」你養成功了習慣以後,到下一世它現行的時候,像夢當中一樣。這夢當中什麼意思啊?你在夢當中夢見的你也不曉得,夢當中就是這個樣,跟著這個夢境轉,對不對?現在實際上我們張開眼睛,我們覺得白天不夢的是什麼?我們在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每一個人無明大夢當中,我們有我們的習性,我們有我們的愛好,我們有我們的行為,請問這個習性哪來的?你們有沒有想過啊?喏,這裡就告訴我們了,這個習性就是我們前一生養成功的。真正說起來,後面會告訴我們的,這種潛在的習性就是等流因果。 51B 16:44 1:20:54

  由於我們前生就是這樣的,所以現在這個人很勤儉的,這個人就宿生是一個勤儉的人;這一生懶惰的,宿生就是個懶惰的人。所以你從他現在的習性上面看,就多多少少可以看得出來:嗯,這個人天來的,說天道來的人,這種人都是很愛清潔,腦筋比較聰明;畜生道來的人,這個是馬馬虎虎。如果說這個人這種瞋心比較大的,他很容易發脾氣,這樣,說毒蛇、猛獸啊這個脾氣很容易大;如果那個豬啊這些東西,那個貪心特別強,是這樣;如果猴子啊,牠那個散亂心特別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宿生,當然是一往分別,一往分別,這個就是宿生帶來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告訴,反過來我們現在這樣也是如此。 51B 17:39 1:21:49

  同樣呢,從宿生到現在是如此,還有一點哪,不一定從宿生到現在,就是這一生前面的會影響我們現在,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眼前的一個念頭,什麼啊?就是前面這個念頭的等流,就是跟前面相似。譬如我們現在正在講,我們講,我下面繼續地講下去;你們嘛聽,你們繼續地聽下去。如果你聽的時候全部精神貫注地聽,聽得很起勁,下面一直瞪大了眼睛在聽;如果你前面聽得沒有味道的話,你現在還是含含糊糊,唉呀!看看鐘,還不下課啊,怎麼樣......。哪!就是那個每一個不同的心情,就是什麼?就是前後的這個等流心識。所以剎那也是如此,然後呢前後年月也是如此,然後呢一生,乃至於長劫都這個樣。 51B 18:36 1:22:47

  現在修就是修什麼?就修這個——對的,把它增長;不對的,趕快扭過來。所以修行、修行,現在我們開始了解了從哪裡修起。所以前面告訴我們,現在正皈依——皈依法,皈依法要怎麼樣呢?你要認得這個,現在先把那個行相告訴你,進一步才告訴你怎麼改、怎麼修,然後呢得到什麼果。所以這幾句話,好好地擺在心裡面,認得它! 51B 19:10 1:23:20

若未修施尸羅等,隨具種色少壯德,極大勢力多富財,後世悉不獲安樂。

  這一個前世來的是靠修,這一世努力去修的,生生增上,如果你增上的話,眼前是得增上生,最後得決定勝,這就是我們需要的。假定你沒有修,修行次第一定是從這個上頭,說大乘——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基本的也可以說戒、定、慧。所以它總共地說,我們剛開始順著次第,說布施、持戒等,包含了整個的。假定你沒有修的話,不管你眼前多麼好,「種」就是出身,說起來,哎喲,他家裡怎麼樣、怎麼樣,念書又是如何、如何,你不修行,沒有用!是,這個人長得非常漂亮,然後非常聰明,然後呢年紀又輕,樣樣東西強人一等。不但如此,而眼前地位又高,財富又足,欸,儘管如此啊,對不起,到後世「悉不獲安樂」。這些東西到你臨終時候像夢一樣,最後呢,對不起,到那下面就受苦去了。反過來,如果你修行的話, 51B 20:46 1:24:57

種等雖卑不著惡,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滿海,後世安樂定增廣。

  儘管你樣樣東西都差呀,但是你不做壞事,不但不做壞事,而且具足布施、持戒、忍辱說六度萬行等,那就像什麼?就像夏天的江河,剛剛開始看看啊,好像乾乾的,沒有什麼,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到後來的話,哇!乃至於把那個大海都充滿了,這樣。現在是增上生,後來是決定勝,後來是決定得到安樂,決定得到安樂。所以從這裡,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怎麼辦呢? 51B 21:34 1:25:45

應善定解善非善,諸業他世生苦樂,

  應該善巧了解善業跟不善業。你有善業嘛,將來得樂;有惡業,將來就要得苦,所以呀努力地斷惡修善。 51B 21:57 1:26:08

斷惡勵力修善業,無信豈能如欲行。」

  你要努力去做!可是要努力去做要什麼?要信心,有了信心你就生起這個欲,「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有了正確的了解,那個時候才啟發信心,有了信心這個善法欲就起來了,有了善法欲就精進就起來了。那麼「了解」哪來的?聽聞,依靠善知識。所以他最後歸終到,又是說一定要依止善知識的認真地聽聞。聽聞幹什麼?要得到正確的信解。然後了解了,你正確地了解了,的的確確修行是最好的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想想一切的好的事情,都是從這個裡面來的,哪有一個人不想修行的?當你曉得原來在那地方偷懶的時候,啊,自己傷害自己啊!得到了這個人身這樣的話,哇,結果吃了大虧呀,教你偷懶哪,你都做不到!大家打開了頭要去搶來做事情去了,結果好處是你的,整個的關鍵就在這個上頭。 51B 23:25 1:27:35

  那麼這個是第二,業的增長廣大。是的,一切都由業來決定,不但由業來決定,而且這個業這樣地增長廣大。所以我們哪,趕快努力!你只要努力地去做一點點,哎喲,將來得到絕大的果報,所以拼命做好的。小的呢,也一點小的壞事,將來就大的惡果。所以既然曉得了這一點的話,喔唷,一點小便宜啊,千萬不能貪!貪得一點小便宜,造了一點的小好處,將來得到了大果報、大痛苦,誰還願意幹?這個很清楚、很明白。說來說去主要的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對這個道理不了解。所以他前面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真正好處的根本,無不在這個地方。這個基本的概念已經說明了。下面兩點是,沒有造碰不到。第三, 51B 24:33 1:28:44

所未造業不會遇者。謂若未集能感苦樂正因之業,則定不受業苦樂果。

  說你沒有造這個業因,感得苦樂的這個業因沒有造的話,絕對不會感這個苦樂的果。下面這一句話是特別來策勵我們的,特別策勵我們修行人的。 51B 25:05 1:29:15

諸能受用大師所集,無數資糧所有妙果,雖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須集其一分。

  現在我們既然了解了,說原來一切都是這樣的。啊,這個道理好啊,這個道理只有佛告訴我們啊!是的,只有佛告訴我們,那麼現在我們在這裡幹什麼?在受用這個,大師無量無邊劫捨頭目腦髓,然後集聚的這個妙果,然後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居然聽見了!我們所以能夠聽見,一定有聽見的因。所以我們不一定是集圓滿的因,如果我們集圓滿的因,我們一定感得佛世,聽到圓滿的教法。我們現在聽到一點點,你聽到一點點也一定感得這個。 51B 26:04 1:30:14

  所以大家想到這一點,要自己想:唉呀!我原來聽見還是以前靠我自己,居然聽見了,現在放棄掉的話,太可惜呀!所以當你想到暇滿的話,你自己曉得這就是我自己的事情,你自己絕對不肯偷懶。人家不管他怎麼說,「哎喲,我自己好好努力賺來的這麼一點點,隨便浪費怎麼可以呀!」你就拼命努力了。如果得到了以後,隨便一浪費的話,下一生得不到,完了,要想再得到的話,不曉得千辛萬苦啊!這個地方策勵我們一下。那麼已造的呢,最後不失。造了以後,對不起,決定要受。 51B 26:50 1:31:00

已造之業不失壞者。謂諸已作善不善業,定能出生愛非愛果。

  已經造了以後,一定要出生的。善業是可愛的果,不善的惡業一定是不可愛的惡果。 51B 27:04 1:31:15

如《超勝讚》云:「梵志說善惡,能換如取捨,尊說作不失,未作無所遇。」

  這個「梵志」,就是印度的婆羅門,他們那個婆羅門,是外道怎麼說?那個善惡就像「如取捨」,什麼叫換,「能換如取捨」?這個外道都是——啊,這個天,你供養供養他嘛,然後呢他就來保佑你呀!這樣。所以你供養他多少,就像那個商品一樣,你抽他多少錢,可以買點東西回去;你造了罪,只要作了些什麼東西,那麼好了,他那個罪就抵銷掉了!沒有這件事情。世尊告訴我們:造了以後一定不會失去,沒有造的一定不會碰到,絕對不可以換,沒有用! 51B 27:53 1:32:04

《三摩地王經》亦云:

  那麼下面的經上面: 51B 27:57 1:32:08

「此復作已非不觸,餘所作者亦無受。」

  經上面說,你作了以後,對不起,「非不觸」,觸是碰到,不可能碰不到,作了以後一定碰到!「餘作者」,別人作的,一定沒有你的份。別人作的,不是你作的,你沒有作,你一定碰不到。 51B 28:20 1:32:30

《毘奈耶阿笈摩》亦云:

  那麼戒經上面也說, 51B 28:24 1:32:35

「假使經百劫,諸業無失亡,若得緣會時,有情自受果。」

  縱使百千劫,所作的業一定不會亡失。你只要造了業,這個業一定在,一定在,等到因緣會合的時候,到那時候你還是自受,所以造了以後一定會在。 51B 28:51 1:33:01

  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四個業總相,業就是這樣。現在總結起來說,第一個,一切的善惡,隨便一點點的苦樂,乃至於證了聖果的羅漢,為什麼這地方不講佛,單講羅漢啊?佛已經是徹底圓滿解決了,就這樣。實際上呢,是不是啊?對不起,佛還有餘報欸!所以佛出世了以後有金鎗、馬麥之報,這個我這地方隨便告訴你們一下,這個故事先慢慢地說。 52A 00:00 1:33:36

  換句話說,前面先說這個業決定,不管是任何情況之下,地獄裡邊,等活地獄當中風吹一下,一點點小時候的快樂,也是由一點善業;做了聖人以後還有的痛苦也是惡業,一切都是業決定,這樣。那所以哪怕是聖者,造了絕對逃不了! 52A 00:27 1:34:05

  那麼說佛的金鎗馬麥之報是怎麼一回事情呢?佛有一次,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平常請佛的時候,一般狀態他都是說你請他,那麼他就來,不會接受長期的。佛剛出世,有很多人要一直請他,不可以,最長的只有夏安居三個月,最多只能請三個月,他要使一切眾生廣種福田。所以有一個大長者子來請佛,說:「佛陀啊!今年夏天安居的時候,我請你,要請幾百個弟子。」佛就答應了。然後到了那個時候,佛就去應這個供,準備在那個地方安居。結果到臨時這個安居之前,這個請他的那個長者子,就玩得高興,把這件事忘記掉了。忘記掉了以後,他那一堆人正在玩,他就告訴他那個下面的管家,說:「啊!我現在這裡玩得很起勁,不要讓人家來打閒岔。不管任何人來,你告訴他主人不在!不理他,反正不理他,等到我玩了痛快了以後告訴你,那個時候再說。」「好、好、好!」結果嘛說好了以後,那個管家當然照著主人的命令來執行了! 52A 02:00 1:35:39

  過了兩天,佛夏安居跑得去。跑得去啊,這個跑到他門上面,那個管家說:「對不起!我家的主人告訴我沒有這回事情。」欸,這不管是什麼人來,因為不是人人信佛的,他到那地方主人信佛,那個管家可不是,那佛就沒辦法啦!「好、好!」那恰恰好碰到那個地方荒年,然後呢,唉,大家餓得個肚子沒得東西吃,佛就說了:「好了、好了,現在沒辦法啦!你們大家自己去找東西吃。」那舍利弗尊者,聽見了找東西吃,那地方又荒年哪!他就上天去了,到天上享了三個月。其他的五百個弟子,看見佛也在那餓肚子,說:「沒辦法啦!」那大家跟著佛。大家沒得吃啊!所以那個時候那附近有一個牧人養馬的,他,人吃的東西都沒有,馬吃的糧食是有的,所以覺得:唉呀!不忍心啊!他就跑得去:「實在我自己也沒辦法了,那麼我這個馬吃的東西,如果你們不嫌棄的話,省下來給大家吃。」「好、好、好!」那麼大家就吃馬食,這樣。結果嘛就吃了。 52A 03:13 1:36:51

  那個阿難尊者是佛的侍者,別人還可以,阿難尊者他的的確確是好了不起,他一心一意都在佛身上,他自己不管的,可是佛招呼得是無微不至。這個佛吃那個馬麥,他心裡實在不忍,唉呀,痛苦極了!他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然後呢佛拿了以後,曉得他的心意,拿那個一缽的佛吃的那個馬麥,就給阿難,說:「阿難,你吃吃看!」阿難一吃,一吃,啊!美不可言!原來跟以前討到的任何東西一樣,都是天廚妙供,最美的,這下阿難就高高興興吃下來。但是實際上,我們看見的都是馬麥哦!那大家,結果一直等到三個月過去了,他那個長者子過了三個月,玩完了又起來了,想起:「唉呀!不對呀!我怎麼,不是已經請那個佛嗎?怎麼我昏了個頭啦!趕快、趕快。」等到趕快,時間已經過去了,然後來請佛,佛說:「好了,我來應你邀的時間過去了,該回去了。」 52A 04:16 1:37:54

  所以佛有三個月馬麥之報,吃了。弟子就問這件事情了,佛就怎麼講?他說:「唉呀!在無量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這個佛叫偉衛佛吧?還是維衛佛?那個時候佛是一個大婆羅門,是一個大外道。他本來啊,他一個當地最了不起的大外道,所有那些人都信他的,結果佛一出世啊,不信,都信了佛了,不信那個外道了。但是當然還是有一部分的人哪,就像我們現在佛出世一樣,佛出世本來是六師外道的天下,後來大部分人都皈信了,所以那六師外道就對那個佛嫉妒得不得了,那我們的世尊也是如此。 52A 05:04 1:38:42

  那麼就有一天,他那個大婆羅門帶了五百個弟子出來去要飯,要飯呢正好那個佛也出來這個分衛,分衛就是乞食啦!然後那個大外道就說了:「這一個禿頭沙門該吃馬麥,專門騙人!」這個意思就是。說了一句話:「現在那些信徒都信了他了,所以該吃馬麥,該吃畜生吃的東西。」那麼說了一句話。他後面有一個首席上首弟子,上首弟子覺得:「唉!這老師說,怎麼說這個話,不可以!那個佛畢竟一切智人。」其他五百個弟子,這嘴巴上面沒說,心裡上:「對、對、對,這個禿頭沙門該吃!」 52A 05:49 1:39:27

  「現在我雖然成了佛了,當年這個餘報未盡。」當然這一句話馬上墮落,哎呀,這個地獄裡面不曉得多少,但是現在最後那個餘報未盡哪,他這一世成了佛,吃三個月馬麥。說了一句話,餘報哦!所以一點點小小的,這個任何一點點感得這麼大!然後呢有一個弟子,那個上首的弟子聽了老師的話,說:「唉呀,那個老師怎麼這樣的啊!不對。」誰呀?舍利弗。「所以我們受馬麥之報,他就是受了三個月的天廚妙供。剩下來,對不起,就是你們啊!跟我一起。」欸,他已經證了佛果了,雖然形式上面吃馬麥,他的不妨是天廚妙供,他們弟子就苦了。這段公案,這個地方隨便說一下。所以「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啊! 52A 06:51 1:40:29

  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已經造的業,它不會失壞,那麼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我要問大家一下,既然造了業不會失壞的話,請問:懺悔有沒有用?現在這裡問它一下,大家我們就要懺悔啊、懺悔啊,這造了業也不會失壞的,那懺悔有沒有用呢?這個問題你們先好好地想一下。他下面要告訴我們懺悔的,好像有矛盾,他假定要叫我們懺悔,表示可以淨化它,那這地方又說造了以後一定要碰,不失壞的。在哪裡,關鍵在哪裡?好好地想一下,好好地想一下。這個是這一次的考試,這一次的考試。在正式講到之前,你們每一個人自己把你們自己的意見事先想好,想好了,我要抽一個時間,要考你們一下。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52A 08:13 1:41:51

  那麼上面關於這個業的這個原則,大原則。那麼有了這個大原則,哦!原來業是這樣的。那麼既然這樣的話,那我們要戰戰兢兢努力啊!千萬不要造惡業,要造善業啊!那麼惡業是什麼呢?善業又是什麼呢?我們要對這個善、惡的這個業的體性行相,有了正確的認識才可以做啊!所以他下面就告訴我們,現在我們分開來了解一下,哦,這個業是哪些。所以, 52A 08:58 1:42:36

第二分別思惟分二:

  分成功兩部分: 52A 09:02 1:42:40

顯十業道而為上首,決擇業果。今初

  因為現在這個業主要的就十樣東西,主要的就是這樣十樣東西——善的,一方面;反過來就是惡的。其次呢,決擇業果,這樣的業感果,跟業到果之間的種種的關係,我們了解。所以你了解了這一些業以及業到果的這個關係,你了解了,那個時候你就曉得這個惡的是萬萬不可以造,要斷除;這個善的要努力去修、去積累啊,就有一個行持的標準。所以這個所謂的正知見,就是如理地、正確地了解這些內涵。看文: 52A 10:00 1:43:37

如是了知苦樂因果,各各決定及業增大,未作不會,作已無失。彼當先於何等業果所有道理發起定解而取舍耶?

  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那什麼樣的業感果的這個道理,我們要認識,認識了好照著去做呢? 52A 10:31 1:44:09

總能轉趣妙行惡行三門決定,三門一切善不善行,雖十業道不能盡攝。然諸粗顯,善不善法罪惡根本諸極大者,世尊攝其扼要而說十黑業道。若斷此等,則諸極大義利扼要亦攝為十,見此故說十白業道。

  總括起來說,能夠感得善惡的妙行、惡行,都從這個地方起的——三門。這個三個 門,門是通達,那這個地方開始引導你,走向這個善惡業感善惡果——身、口、意三樣。這個身、口、意的一切的壞的、好的,雖然業道不能完全無遺地包含,但是最粗顯的、平常的,對我們凡夫來說也只是粗顯的,這已經可以統攝無遺啦!好的是善——十善業,惡的是惡——十惡業,世尊把這個綱要說出來,說十黑業道。把這個斷除掉了,那麼得到種種的、大的好處;善業也是,反過來叫作十個白業道。 52A 12:17 1:45:54

《俱舍論》云:「攝其中粗顯,善不善如應,說為十業道。」

  下面就引那個經論上面說明,論上面告訴我們,總攝這個最粗顯的善、惡兩類,不外這十樣東西:十善業、十惡業。 52A 12:38 1:46:16

《辨阿笈摩》亦云:

  那個經上面也說,這個《阿笈摩》就是《阿含》。狹義地來說,《阿含》限於小乘的,真正廣義地來說,佛說的一切經教都是《阿笈摩》。通常我們大乘教法分開來的時候說,那麼就把那個小乘的經典是都歸到這個,實際上就是根本教典,根本教典。換句話說,這個大綱它這個裡邊都有的,可是深跟細的話,那麼這個沒有。就像小學,國語、算術都有,那麼國語分開來又變成功什麼,算術分開來又變成功什麼,這樣。所以現在既然講粗顯的,那個大綱全部有了。 52A 13:27 1:47:05

「應護諸言善護意,身不應作諸不善,如是善淨三業道,當得大仙所說道。」

  這個就是《戒經》。《戒經》上面釋迦世尊告訴我們這個略教戒,就是這樣。應該好好地保護,我們開口應該講善,然後意地應該行善、淨,然後身口也不要做種種不善業。如果能夠這個三業清淨的話,就可以得到佛告訴我們應得的種種好處了。這個就是略教戒,略教戒經。 52A 14:13 1:47:51

由善了知十黑業道及諸果已,於其等起亦當防護,使其三門全無彼雜。

  我們對於這個十種惡業,以及感得的果,這個道理能夠了解了,那麼這個時候對於它的「等起」——就由此而起的,由於這個十惡業而起的其他的種種的行為,也努力地防護。主要的指這個十樣。那麼由這一個而其他的,其他的不外由這個十業而引發的,也努力地去防護它。總歸使得我們這個身、口、意三業,都不要染上雜染不清淨的。 52A 15:07 1:48:45

習近十種善業道者,即是成辦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種義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眾多門中數數稱讚。

  反過來呢,那我們就斷了十惡就是修習十善,而這個十善就是一切三乘士夫——下士、中士、上士所有的好處的根本,這個是根本。從這個根本上面,然後慢慢地增長圓滿,這是必不可少的,必不可少的根本。所以佛在各方面、眾多方面特別地說明。 52A 15:53 1:49:31

《海龍王請問經》云:

  這個《十善業道經》一樣的,這《十善業道經》就是《海龍王經》當中的一部分、一品。 52A 16:04 1:49:41

「諸善法者,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聲聞獨覺菩提根本依處,無上正等菩提根本依處。何等名為根本依處,謂十善業。」

  說這個「善法」,實際上這個善法什麼?就是這個十善業,反過來就是十惡業。這是「諸人天眾生圓滿根本依處」,它不但是根本而且是圓滿。就我們下士來說,要想獲得人道,要想獲得天道,它不但是根本而且是圓滿的。你一定要有了這個,才能夠得到人、天。那麼根本跟圓滿要說一下。你有了這個你就可以得到人道當中,但是得到人道當中,是不是人當中好呢?有很多人雖然生在人當中啊苦不堪言,那就是不圓滿,就是不圓滿。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樣。所以你這兩樣東西做到了,那一定在人、天當中,非常好。 52A 17:12 1:50:50

  不但是下士,然後呢中士就是聲聞、獨覺,「聲聞、獨覺根本依處」,而聲聞、獨覺的根本還在這個上頭,不過把這個根本上面更深、更遠、更廣。不但聲聞、獨覺,無上菩提還是它呀!還是它。所以從這個上面我們了解:哦,原來為什麼真正修行,必定從這個上面。你有了根本然後向上,枝葉、花果樣樣都圓滿,沒有根本還談其他的圓滿,這不是開玩笑嗎?就像沒有根、沒基礎一樣。沒基礎,你造房子,你說造一個摩天大廈,那都是開玩笑。 52A 17:51 1:51:29

又云:「龍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國土,王宮,一切草木,藥物,樹林,一切事業邊際,一切種子集聚,生一切穀,若耕若耘,及諸大種,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處所。

  那麼繼續又說,這個是佛給海龍王講的,說:「龍王啊!就像所有我們眼前的,不管城市啊樣樣東西,以及草木、樹林,所有這個,沒有一個例外的,事業邊際,種子集聚啊等等,都依地。這個地是根本,沒有地,其他的什麼都沒有!」那麼這個比喻什麼呢?說: 52A 18:45 1:52:23

龍王,如是此諸十善業道,是生人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

  同樣地,這個「十善業道」就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人、天,然後聲聞、緣覺、菩薩、佛,都依止這個上來的。 52A 19:12 1:52:50

是故《十地經》中,稱讚遠離十不善戒所有義理。

  不管是小乘經典、大乘經典,都稱讚啊,我們修行要從這地方開始啊! 52A 19:25 1:53:02

《入中論》中亦總攝云:「若諸異生諸語生,若諸自力證菩提,及諸勝子決定勝,增上生因戒非餘。」

  經是這麼說,論呢?論也這麼說。它就說,「諸異生」,就是我們凡夫;「諸語生」就是聲聞,聲聞是聽了佛所說的言教,然後修行而來的所以叫諸語生。「自力證菩提」就是獨覺,「若諸勝子」那個就是菩薩,「決定勝」究竟成佛。所有從人開始,一直聲聞、緣覺、菩薩到佛,他一切的好處,若增上生,若決定勝,都是什麼?都是這個,都是這個——十善業。戒,戒的根本就是這個。 52A 20:28 1:54:05

如是不能於一尸羅,數修防護而善守護,反自說云,我是大乘者,極應呵責。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了解,我們如果說對一個尸羅,乃至於最起碼的一個小小的戒,而不能好好地守,反而說「我是大乘」,這種人的話,啊,那是極應呵斥!不但是呵斥,應該,應該「極應呵斥」!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就犯了這個毛病,說:「啊,這個大乘,這個小的地方不計較啊!」錯了!反過來說,大乘尚且不可以說小的,小乘難道就可以說大了的嗎?這是我們要了解哦!所以不管任何情況之下,我們要了解這個事實。我們總是要懷著慚愧努力深學啊!努力深學。自己做到,這個才對,不要隨隨便便了解了一點名相、文辭,就以為對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乃至於了解了一點點文辭、名相,作為藉口,那更是非常可怕! 52A 21:44 1:55:23

《地藏經》云:「由如是等十善業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來,下至不護一善業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無上正等菩提。此數取趣至極詭詐,說大妄語,是於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間,說斷滅語。此由愚蒙,而至命終,顛倒墮落。」

  那麼這個引經,《地藏經》。實際上這個《地藏經》是《地藏十輪經》。平常我們說地藏三經:《本願經》、《占察善惡業報經》跟《地藏十輪經》。這一段話在出在《地藏十輪經》上面的。說像上面所說的這個十善業,十善業等,是由這一個努力步步上去,乃至最後究竟圓滿,這樣,這個都是它的根本。儘管你到上面去,將來越造越多,但是根本是決定啊是不能壞的! 52A 22:53 1:56:30

  如果說,你呀,那個不管你說什麼,你這個十個根本當中,乃至於最起碼的一個,你都不能好好地努力,而反而說:「啊!我是大乘,我是求無上菩提,不在這種小地方啊!」這種話的人,這一個人「至極詭詐」,那完全是欺騙,完全是欺騙!他說的「大妄語」,說大妄語。這不但是大妄語,是一切佛前說欺誑語。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地,他們告訴我們:修行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十善業。而現在這個人,居然說這種話,那豈不是違背了佛說的?他反而說他是大乘,不從這個地方去,那豈不是欺誑了十方一切諸佛?這個好可怕!隨便一點點都不可以,何況十方一切諸佛?這個說這個斷滅語,因為他這個「愚蒙」,那麼命終以後墮落。這個墮落什麼呢?惡趣!一定墮落惡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52A 24:13 1:57:51

顛倒墮落者,於一切中,應知即是惡趣異名。

  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應該認識。好!整個地又說明了,現在我們說:哦!這個,那麼現在我們要真正修習了,這個,說業是哪些啊?告訴我們十業,這個十種。現在我們把這個十種一個、一個分別來去認識它。說第二, 52A 24:44 1:58:22

決擇業果分三:

  這個分三部分: 52A 24:48 1:58:26

顯示黑業果,白業果,業餘差別。

  這個黑業,業跟果;白業,業跟果。以及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些相關部分。那麼了解一下。 52A 25:06 1:58:44

初中分三:

  關於黑業果分三部分。 52A 25:10 1:58:48

正顯示黑業道,輕重差別,此等之果。今初

  第一個,正式說明黑業道,這個十個黑業道是什麼;然後這個十個黑業道輕重內涵;第三個,這樣的業感得什麼樣的果。分別來說一下,這就是所謂殺、盜、淫,身三、口四、意三,一樣樣說下去。 52A 25:41 1:59:19

云何殺生。〈攝分〉於此說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

  殺生呢,什麼叫殺生?那我們知道、了解的:殺害有情眾生。做這一件事情,這個業要經過,要有這個五樣東西的話,那麼這個殺害這件事情就圓滿了!這個是《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上面說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把它簡化一下。 52A 26:14 1:59:52

然將中三攝入意樂,

  「中三」是什麼?想、欲樂、煩惱。這個想跟欲樂,「想」就是你想對、不對,這樣;「欲樂」就是你為什麼要想這樣去做;以及你心裡的「煩惱」。這個都是什麼?我內心上的心理狀態。所以把這三樣東西總攝起來,說成功「意樂」——你內心的一種意樂、好樂,從你的動機開始,為什麼要這樣去做的種種心理狀態。把這個變成功「意樂」,一樣。 52A 26:50 2:00:28

更加加行攝為四相,

  然後再加是加行,「加行」就是你有了這個心理,然後開始用種種的行為去做了,變成四樣東西。那麼總攝起來: 52A 27:03 2:00:41

謂事,意樂,加行,究竟,易於解釋,意趣無違。

  如果用這個四樣東西,來說明這一個殺生的話,更容易了解,而內涵本身卻不相違背,不相違背,所以他現在下面用這四樣東西。現在一樣一樣說一下。 52A 27:26 2:01:03

其中殺生事者,

  所以我們所謂殺生,當然那個是我們要殺,一定要殺的一個對象,對吧?就是你所說的那個殺的對象,這件事情是什麼? 52A 27:37 2:01:15

謂具命有情。

  換句話說,有生命的東西,這個就是有情,有情。 52A 27:47 2:01:25

此復若是殺者自殺,有加行罪,無究竟罪。

  因為這個殺生一定是殺的對方,所以假定說你殺的自己的話,你有加行罪卻沒究竟罪,因為這個四相當中,「事」沒有,你被殺的對象沒有,你殺自己了。這個它有一點,我們別小看這個地方哦!它所以對這個真正的行相,每一個地方都抉擇得非常清楚、非常細微,這有它的特別的原因在,暫時我們先不去提它。我們先了解這個行相,以後當我們學得慢慢地深入的時候,才了解它為什麼辨得這麼仔細。 52A 28:34 2:02:10

《瑜伽師地論》於此意趣,說他有情。

  因為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所謂殺生的事一定殺的對方。所以說如果自殺的話,你沒有被殺的對方,所以這個罪不究竟。但是你有殺的這個行為呀,所以有它的加行,加行就是你「殺」那個行為,這個是有的,你只要沾上一點,就沾多少就有多少罪。但是究竟圓滿的話,要做事情樣樣做圓滿。意樂呢,意樂就是我們的心理,心理分成三樣,這個三樣前面說想、欲樂、究竟,現在我們看一看: 52A 29:13 2:02:51

意樂分三,想有四種,

  什麼叫「想有四種」呢?譬如說: 52A 29:18 2:02:56

謂如於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於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

  這個我們要了解一下。譬如說我想殺一個人,或者想殺這一條蛇,或者想什麼,這樣。然後呢剛才我看見外面有一條毒蛇,我準備去殺牠,這樣。那個時候「有情有情想」。然後你跑出去,欸!沒錯,真是你要殺的,這個是「想」對了。對吧!還有呢,如果你雖然想殺這條蛇,結果你殺錯了,那這個「想」就不對。因為你本來想的當中,要想殺這個蛇,結果你殺錯了,殺了另外一樣東西,結果殺的那個是個蚯蚓,那個不對了。你本來對那個蚯蚓,並沒有起殺心對不對?殺錯咧! 52B 00:50 2:03:47

  反過來呢,你想去殺那個蛇,結果跑得去你看見那個繩,那個時候你眼睛近視眼,你以為這是蛇。這個明明非有情,你跑得去殺它,那個時候又錯了。所以這個裡邊,它「非有情是非有情想」。你覺得這個不是有情,這個是條草繩,然後你隨便去跑得去,拿一個石頭丟過去,反正丟在那個草繩上沒有關係。欸!偏偏牠是一個有情的東西,你石頭丟下去把牠打死了。雖然打死了,但是你並沒有想要打死牠呀!這個概念不一樣啊!對不對?所以它分成功四部分:有情——有情想、非有情想;還有呢,非有情——是有情想、非有情想。分成四部分。 52B 01:41 2:04:38

初及第三是不錯想,

  初是第一個,第一個是什麼?「有情有情想」,沒錯嘛!你說你想他,欸,你殺的就是他,那沒錯。第三個「非有情非有情想」,它不是有情,你做不有情想,它的確。你說這是根繩,它是繩,然後你沒有傷,並沒有錯。 52B 02:05 2:05:02

二四錯誤。

  第二是什麼?他——你想的這個有情,結果呢,他不是有情想,你想錯了。第四,非有情有情想。這兩個。 52B 02:20 2:05:17

此中等起若有差別,譬如念云,唯殺天授,若起加行誤殺祠授,無根本罪,

  「等起」的話就是你的心裡面,由於你想這件事情,那麼你心裡想,你準備要殺,你就心裡面跟著這個想法而起的這個行為。譬如說你要想殺人家天授,天授。這印度人的習慣生了兒子,通常去求那個、那個天,或者求什麼祠堂,結果求到了,所以叫天授,是這樣,然後求那個祠堂的叫祠授。他要殺的那個人叫天授,結果殺的人殺錯了,殺到另外一個人是祠授,那沒根本罪,因為你的「想」不對啊!但是,其他的罪還有哦! 52B 03:15 2:06:11

故於此中須無錯想。

  這個是「想」。第二呢? 52B 03:20 2:06:17

若其等起於總事轉,念加行時,任有誰來悉當殺害,是則不須無錯誤想。

  這個「想」是——說你準備想這個,結果殺錯了。如果你想的時候,你想:不管什麼人來,反正來我就要殺。結果來了一個人,你就把他殺了。那本來你的原意就是這樣的,所以那個時候不管他誰,都有根本罪。 52B 03:45 2:06:41

如是道理,於餘九中,如其所應,皆當了知。

  上面這個道理,說下面的都是這樣的。 52B 03:54 2:06:50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

  煩惱就是貪、瞋、癡。就是你殺的時候,的的確確有不同的心情。有的是為貪而殺,譬如說吃葷的人,欸,歡喜:「喔唷!看見這個地方有一隻什麼東西,正好弄來吃啊!」他就殺牠,這是為貪心。為瞋心的話,這個我們容易了解。為癡心,還有一種什麼叫癡心?譬如印度的外道說:「哎喲,殺了這個東西以後,會得到什麼福報啊!」這個為癡,為癡。就是你不了解,倒殺的時候並沒有貪、瞋之心。乃至於現在有太多的,「啊,這個動物本來是天生來要被我們吃的!」就是這樣。他心裡面並沒有貪、瞋之心,那個就是為癡。 52B 04:41 2:07:36

等起者,謂樂殺害。

  「等起者」就是說,那麼由於這個煩惱,煩惱相應的這種行為,就是說不管是什麼,你自然而然對於這個殺生很歡喜。有很多人哪,欸!他歡喜了,尤其是小孩子,他看見這小動物,他又跑得去要弄牠,把牠弄死。就是你問他心裡面為什麼,他也說不上為什麼耶!的的確確你問他現在的心理,他也並沒有貪什麼,也並沒有對牠瞋什麼,也沒癡什麼,這種心情什麼?叫煩惱的等起。就是說由於這個煩惱的心,他現在心裡面並沒有直接的這個煩惱的行相,確實由這個而來的,所以這個叫「等起」。 52B 05:30 2:08:27

加行中能加行者,謂若自作,或教他作,

  那麼我們加行要......這個去殺了。殺,誰來殺的?能作殺的這個動作,或者自己,或者教別人。 52B 05:44 2:08:40

二中誰作,等無差別。

  真正殺的時候不管你自己作也是,你教別人作也是。 52B 05:51 2:08:47

加行體者,謂用器杖,或用諸毒,或用明咒,隨以一種起加行等。

  加行的本體是什麼呢?那當然你殺人的時候,或者是你用刀,或者用杖把他打死,或者用藥把他藥死,或者用咒,「隨以一種起加行等」。 52B 06:06 2:09:02

究竟者,

  什麼叫究竟呢? 52B 06:08 2:09:04

謂即由其加行因緣,彼爾時死,或餘時死。

  因為你這樣傷害了他,那個時候死了,死了嘛!對了。殺生的意思是什麼?把他的生命殺死,結果到那個時候他死了,那你的罪行就圓滿了。什麼時候死,什麼時候就圓滿。所以當你殺的時候圓滿了,就殺的時候圓滿;殺了以後沒死,到了後來死,那死的時候,你這個殺生這個罪就圓滿。 52B 06:35 2:09:32

此復如《俱舍》云:「前等死無本,已生餘身故。」此中亦爾。

  這個什麼意思呢?這個譬如說我,我去殺一個人,傷害一個動物乃至於。結果我傷害了他,被傷害了,他沒死;結果他沒死,我先死了。結果我先死了,這根本罪沒有,根本罪沒有。為什麼?我雖然傷了他,可是我已經死了。所以如果我死了,那麼這一生我造的業到此為止。因為我到此為止之前他沒死,所以這根本罪沒有,這樣。實際上呢,這個是小乘上面,當然現在是照《俱舍》上面。「已生餘身故」,因為你這一生已經完了嘛!你到下一生,到了中陰身也不曉得到哪裡去了! 52B 07:30 2:10:25

  所以實際上,真正的律部當中,它有各部的開合,各部的不同,這上座部怎麼判的,大眾部怎麼判的。譬如說以我們現在來說,我並沒有仔細認真地研究,據我所了解,譬如大眾部,根據南山道宣律祖說它的戒體的話,經過《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這個說法跟上座部的很多,它有一點不太一樣。這我們這裡不談,在真正談到戒的時候,我們仔細研究。第一個殺,第二個, 52B 08:11 2:11:08

不與取。

  那麼在說「不與取」之前,我們這裡重新再提一下。說做任何一件事情的究竟圓滿的,需要幾個條件。第一個,你所做這件事情的對象,譬如殺生,那麼所殺的對象;偷盜,你所盜的東西。那麼盜的時候你一定起心動念,你心裡是什麼心,什麼心情;根據了這個心情,然後你採取的行動是什麼行動;採取了行動以後,這件事情做究竟圓滿了。譬如你偷人家東西,他原來的東西在那裡,你把那個東西搬走了,欸!那時候就成了,對吧?你要殺這個東西,把他殺死,那時就成了。每一樣東西,都是這個四個,這四個的內容是如此。所以關於這一點,後面每一個項目都是如此。所以第一個呢詳細解說,後面呢我就把文這麼念一下,大概有一個正確的了解。實際上這後面的每一部分,你們都應該仔細地去認識它,仔細地認識它。所以我講雖然講得簡單,你們真正應該好好地把這個把握得很牢,然後呢如法行持。 52B 09:27 2:12:23

  「不與取」嘛,就是盜,他沒有給你,你自己去拿。這個「盜」的行相,通常我們總是覺得好像狹;「不與取」的範圍很廣,凡是他沒有給你,你拿,這個都是,都是。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得清清楚楚。 52B 09:46 2:12:42

事者,謂隨一種他所攝物。

  這個「事」就是隨便拿一種別人,這是屬於別人的,別人所攝持的。 52B 09:55 2:12:51

意樂分三,

  心裡面。 52B 09:57 2:12:54

想與煩惱俱如前說。

  「想」還是前面,就是說「這個是他的」嗎?還是「不是他的」嗎?「不是他的」嗎?還是「是他的」嗎?就是分四樣。煩惱就是貪、瞋、癡。 52B 10:11 2:13:07

等起者,謂雖未許令離彼欲。

  就是由於你這個心情,心裡想,他雖然沒有允許,得到的允許,但是你心裡想:欸,要把它拿走,要把它拿走。就是這種心情。這種心情你倒不一定是說有什麼煩惱,你不一定貪,不一定瞋,但你也莫名其妙看見了。所以我們往往看見那個,隨手你就把它拿了,但是你說不上來你是什麼心情耶!你好像「我並沒有貪這個東西」,你也沒有討厭它,這個就是什麼?煩惱相應的「等起」。這個是我們常常容易犯這個毛病。有太多的情況之下,對不起哦!這個還是煩惱相應的哦! 52B 10:56 2:13:52

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

  就是前面,或者自己做,或者叫他做。 52B 11:02 2:13:58

加行體者,謂若力劫,若闇竊盜,任何悉同。

  加行的時候,或者你用了力把人家手上拿下來,或者偷偷摸摸地拿下來,都一樣。 52B 11:15 2:14:11

此復若於債及寄存,以諸矯詐欺惑方便,不與而取,

  那麼盜別人是這樣。另外還有一種呢,債,或者是說別人存在那個地方,或者你欠了別人,或者人家放在那地方,到那時候你要騙、詐的方式,把它......。欸,別人存在那地方,到那時候你把它吞掉了,反正沒憑據。對不起,那就是盜。諸如此類。 52B 11:43 2:14:39

不與而取,或為自義,或為他義,或為令他耗損等故,所作悉同成不與取。

  不管你這個「不與取」是為了自己,為了別人;或者雖然你不為自己,為了對他不好,要傷害他、損壞他、要害害他:「這個傢伙擺在那裡,把它丟掉!」這樣。你只要這樣去做,那個結果都是一樣。 52B 12:10 2:15:06

究竟者,〈攝分〉中說:「移離本處。」

  什麼是究竟呢?就是這東西本來在那裡的,你把它拿,從那地方移開了,拿到別地方,對了。此中, 52B 12:18 2:15:15

於此義中,雖多異說,然從物處,移於餘處,唯是一例,

  這個裡邊有很多意義,很多意義。最主要的就是說,那個東西擺在這裡的,你搬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那就算。但是有一些東西你不能搬哪!譬如田,田你怎麼搬哪? 52B 12:38 2:15:35

猶如田等無處可移,然亦皆須安立究竟,是故應以發起得心。

  所以這個田這個東西,你沒辦法搬動的呀,那麼怎麼辦呢?這個也有究竟的。換句話說,你想辦法把那個人家的田吞沒,然後呢你經過了這番,你覺得:欸!我得到了。那時候你覺得得到的時候,那這個究竟罪就成立了。 52B 13:08 2:16:05

此復若是教劫教盜,彼生即可,

  假如你教別人這樣去做,他這樣地聽著你,你告訴別人想辦法把他那塊田弄下來,他然後經過了,他得到的時候,你雖然自己不知道,你得到了這個盜的根本罪。 52B 13:26 2:16:23

譬如遣使往殺他人,自雖不知,然他何時死,其教殺者,即生本罪。

  同樣地,就這樣,叫別人去殺人一樣。當這個人去殺人的時候,你不知道他殺了沒有,但是你所受你教的人去殺人,這個人,被殺的人殺死的時候,你就得到了根本罪。這個是盜。平常我們「殺」容易看得清楚,盜相非常細微,唉,這個盜相非常細微。盜相是最難防,最難防的!「盜」跟「妄語」兩樣東西難防極了,難防極了!所以當年我看那個大祖師的這些語錄,乃至於《沙彌律儀》,我記得二十多年以前我第一次看,覺得一看就懂了。就過了幾天去看的話,一看哪!啊,心裡面起個大警惕,發現我簡直根本沒懂,乃至於一點都做不到。所以現在很多人說看了一遍:「唉,這個《沙彌律儀》,我早就懂了,叫我再聽,我就聽不進。」唉!我心裡面聽了,真是呀!一個,我欽佩他,我說這個真是個大菩薩再來,我聽了這麼多都不懂,他一聽,居然就懂了。還有一個,我真是心裡面可憐,我說這種人他是邊都沒碰到,他自然覺得懂了。 52B 14:54 2:17:51

  所以為什麼要說這個話?我看見他們那個祖師的行持。古代的人固然如此,譬如近代的印光大師,他剛出家的時候在紅螺山行堂,手上沾到一點糖,沾到了以後,那我們隨便的話,可惜的,那舔一舔,那屬於一種滿好的——愛惜呀!或者抖掉了。他不!沾到了糖,馬上那個手,馬上拿起來,跑到那個存糖的地方,抖得乾乾淨淨,就這樣。這樣哦!然後呢跑到水上面去洗得乾乾淨淨。就是一點鹽,哪怕是。這個常住的東西就這樣。 52B 15:34 2:18:31

  以後我另外跟著我的老師的時候,他就告訴我們:「私財如土,公財如命。」自己的錢像土,為什麼?捨嘛!那個土這個東西,哎,那東西你看見就討厭,最好人家拿去,最好!「公財如命」,或是說公家的東西,像命一樣。喔唷,一點點損害呀,現在我們不要說命啊,小小螞蟻叮我、咬我一口,蚊蟲叮你一下,喔唷,你趕快趕走,反正公家的事情就保護得這樣。那時候我就曉得:哦!原來真正的這個沙彌律儀不是那麼簡單哪!這是值得我們警惕啊!哦,現在我們自己的一點點事情,大家努力得不得了,公家的事情誰都不在乎,這是我們自己的業障太重,沒有賢善相。所以這裡順便一提,真正懇心修學的,要從這個地方著眼努力,要從這個地方著眼努力啊! 52B 16:36 2:19:32

  你能夠這樣去努力去做,即使你做不到,煩惱重,你能夠這樣恭敬、努力的話,賢劫千佛當中一定有你份,一定能夠真解脫!剛才經上面佛親口說的,告訴我們清清楚楚,這就是我們的正知見。由於這個增上力故,儘管你這一世做錯了,到了龍當中,再出來碰見下一個佛,好,解脫!如果發了大心那是更好!一直成佛。這點概念我順便一提。 52B 17:08 2:20:05

  所以現在我們有情,有眼前的狀態,的的確確的,是,是。所以我剛才特別說商那和修這個公案,這麼了不起的大祖師,欸,對不起!跑得去,一來,不如佛世的時候專門搗蛋的六群比丘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我們不要以為說:「哦!我做到了。」我們怎麼可能做得到?你拚命地努力都做不到,何況現在懶懶癱癱哪?不可以呀!所以我們要起大慚愧、大恭敬,拚命努力去做。你能夠這樣的話,那沒問題,賢劫千佛當中一定有我們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欲邪行,那是卷五。那麼就是: 52B 18:01 2:20:58

欲邪行。事者,略有四種,

  這個說對象分四方面。 52B 18:08 2:21:05

謂所不應行,

  不應該做的事情。 52B 18:12 2:21:09

非支,非處,及以非時。

  每一個地方,非支、非處。「支」就是,所以因為男女的行淫,淫一定是指特別的。「非處」,不是地方,不是地方。「非時」,不是時間。 52B 18:32 2:21:28

此中初者,

  第一個,什麼是不應行的。 52B 18:35 2:21:32

謂行不應行所有婦女及一切男,非男非女。

  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一切的男女等等。 52B 18:45 2:21:42

此之初者,〈攝分〉中云,若於母等,母等所護,如經廣說名不應行。

  說凡是有人保護的,說母及母等。這個說明:譬如說她在家的,一個是父母所守護,或者呢特別的公家,總歸有她一個保護的人;就是她是屬於,她有一定她的身分的,這樣的一個人,像經上面說。 52B 19:25 2:22:21

如馬鳴阿闍黎說此義云:「言非應行者,他攝具法幢,種護至王護,他已娶娼妓,諸親及繫屬,此是不應行。」

  他下面就解釋。 52B 19:40 2:22:37

他所攝者,謂他妻妾。

  什麼叫「他攝」?就是所謂他人的妻妾,就是這個別人所攝持的。 52B 19:47 2:22:44

具法幢者,謂出家女。

  什麼是「具法幢」?那是出家的,具法幢。然後, 52B 19:53 2:22:50

種姓護者,謂未適嫁,

  欸!沒出嫁的。 52B 19:59 2:22:55

父母等親,或大公姑,或守門者,或雖無此,自己守護。

  雖然沒有父母什麼等等,她自己一個人,欸!但是對不起,她自己,自己守護自己。 52B 20:14 2:23:10

若王若敕而守護者,謂於其人制治罰律。

  這樣等等,她雖然自己沒有守護,犯了罪關在監牢裡。譬如關在監牢裡嘛,這個監牢裡邊的人管的就是他呀!你也不能隨便侵犯她。還有, 52B 20:31 2:23:27

於他已給價金娼妓,說為邪行,

  就算,這個邪行的話,就是不應該的。那這個裡邊,這個指世間哦!世間的人到這個綠燈戶,綠燈戶那個妓女她本來是賣淫的,然後呢你給了錢,那個不算邪行。反過來,雖然是一個綠燈戶的妓女,可是別人已經說:「欸,這個。」那你再去,那個不可以。 52B 21:03 2:23:58

顯自給價,非欲邪行,大依怙尊,亦作是說。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謂除產門所有餘分。

  這個真正的行淫一定是個「產門」,其他的地方就不是應該地方,其他地方就錯了,其他地方就錯了。所以現在有種叫「雞姦」哪!那個就是非支,這些東西都是更糟糕、更糟糕! 52B 21:34 2:24:31

馬鳴阿闍黎云:「云何名非支,口,便道,嬰童,腿逼,及手動。」

  這個我們容易了解。這現在說起來這個世界是每況愈下,那個時候我在國外有一個地方,也不去說它是哪裡了,居然要求法律通過准許同性戀,要立法去保護他。唉!這個世間是每況愈下,顛倒!顛倒,這個我們就不去談它了。 52B 22:06 2:25:02

大依怙云:「言非支者,

  這個是不應該的。 52B 22:10 2:25:07

謂口,穢道及童男女前後孔戶,并其自手。」此說亦同。

  這種都是不應該的。此說亦同,此說亦同。這個「自手」,通常我們說自慰,自慰。這個自慰這點注意喔!這個往往我們容易去犯,往往容易犯,男女都會。所以睡覺的時候,這個手千萬不要碰到下體。尤其是你有的時候不知不覺會去碰,這個不可以,這個就是它的等起,非常糟糕!非常糟糕!要注意的。 52B 22:52 2:25:50

非處所者,

  什麼是「非處」,不是地方。 52B 22:56 2:25:53

謂諸尊重所集會處,若塔廟處,若大眾前,若於其境有妨害處,謂地高下及堅硬等。

  這都不是,不是應當的地方。這個通常我們說,所以平常在......以前老規矩我所曉得的,如果說男女,就是夫婦一起出門,到人家的親戚,到任何地方去的話,通常一定到那地方去,男的跟男的,內眷內眷住,男眷男眷住,分得開,清清楚楚,絕不可以,到任何地方去,除非自己出門到旅館裡去。那時古代的人這個禮儀的確是操守得很嚴哪! 52B 23:40 2:26:35

馬鳴阿闍黎云:「此中處境者,在法塔像等,菩薩居處等,親教及軌範,并在父母前,非境不應行。」

  這種尊長前面。 52B 23:52 2:26:48

大依怙師亦如是說。

  這個地方常常說「大依怙」、「大依怙」,就是阿底峽尊者。 52B 23:59 2:26:55

非其時者,

  那麼再下面呢?最後的就是說「時」,這個時間不對。 52B 24:06 2:27:02

謂穢下降,

  穢下,什麼是「穢下」?就是女性這個月事來的時候。 52B 24:13 2:27:08

胎滿孕婦,

  這個都不可以。 52B 24:18 2:27:14

若飲兒乳,若受齋戒,若有疾病,

  或者這個女的生產了以後,這個小孩子還吃奶;或者受齋戒,那當然。「若有疾病」,還有病。 52B 24:33 2:27:30

匪宜習故,

  這個都不應該。 52B 24:38 2:27:34

若過量行。量謂極至經於五返。

  這個就是講這個男女交的時候。 52B 24:48 2:27:44

馬鳴阿闍黎云:「此中非時者,穢下及孕婦,有兒非欲解,及其苦憂等,住八支非時。」

  就是解釋上面。上面「有兒」,就是有小孩子吃奶。「非欲解」的話,就對方不想,那個時候要去強。這個普通我們當然不會,我們乃至於不知道。當然實際上有人說:「哎呀,我們談這個幹什麼?」是!對我們來說,我們了解這個行相以後,固然是。還有一個,作為一個出家人,將來是人天導師,引導人家的各式各樣的人,如果在家人來問你,你不清楚的話,你怎麼回答人家?所以我們還是對這個行相要弄得很清楚,然後呢告訴人家:什麼是可以,什麼是不可以,什麼地方防範起。「及其憂苦等」,不但是欲解,就是憂愁苦惱,所以上面說疾病是生病,實際上就是心裡面不對的時候,這個也不要。「住八支」,還有呢就是受齋戒的時候,八支齋戒的一切的淫都斷,這個不是時候,不可以。像關於這種問題的話,特別的就是,如果說在家人來問,我們出家的法師回答他,就應該了解:「喏!就應該這樣。」 52B 26:18 2:29:14

大依怙尊亦復同此,

  凡是上面特別說馬鳴阿闍黎、大阿闍黎、大依怙尊等等,說明這種說法的確是有師承的。凡是這種地方注意哦!現在我們同學當中,常常有這種同學,曉得了一點點就歡喜亂開口,告訴別人這個樣、那個樣。看看他們這些大成就者,說任何一件事情啊,這個傳承源源本本,說得清清楚楚。所以我們現在學習這件事情的時候,也一定要了解得明明白白。不曉得的話,你寧願存疑說:「欸,對不起!這個我不大懂,這個問題你去問某大律師。」凡是這種事情的話,所以這個律師,為什麼叫作律師呢?不是說他持律叫作律師,所有的出家人必定要持律,所以稱為律師的話,他除了自己持律以外,對開遮的行相,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他能夠決斷任何疑惑。譬如說我們現在禪師,他根本的做好了,他一心一意深入禪觀,他自己不會犯,可是很多細緻的行相,他不一定弄得清楚,這個才是大的差別,不是說那些人不要持戒,這個我們要弄清楚的。所以我們剛才說,凡是碰見這種情況,自己不了解,那請問某大律師。那麼下面繼續: 52B 27:49 2:30:46

稍差別者,謂晝日時,亦名非時。

  那麼大阿闍黎又特別說,這個「時」那支,除了上面跟那個馬鳴阿闍黎所說的一樣以外,說白天也不可以。 52B 28:03 2:30:59

非支等三,雖於自妻,尚成邪行,況於他所。

  這個前面所說的這個「非支」,就是自己的夫婦都不可以啊,都錯的,何況是別人哪!注意喔!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52B 28:19 2:31:15

意樂分三,想者,〈攝分〉中說:「於彼彼想」,是須無誤。《毘奈耶》中,於不淨行他勝處時,說想若錯不錯皆同。

  這個有兩個不同。「想」的話,〈攝分〉,〈攝決擇分〉說「彼彼想」,就是說你要犯行,你要對象找對了,如果不是的話不算。可是《戒經》當中,《毗奈耶》當中不!《毗奈耶》當中說那個不淨想,不管他錯不錯,你想這個,換了另外一個人,對不起,還是犯! 52B 28:54 2:31:49

《俱舍釋》說:「作自妻想而趣他妻,不成業道,若於他妻作餘妻想而趣行者,有二家計,謂成不成。」

  這個是辨,這個辨,這個辨沒關係。原則上面呢,我們了解各家有各家的判這個罪的輕重不同。以我們來說的話,我主要的,總是像這種事件從嚴,從嚴總沒有錯,從嚴只有好處。萬一另外一個,「從嚴啦,大家做不到啊!」是啊!就因為有嚴的做不到,所以引發你的慚愧,由於你的慚愧策發你自己努力向上,不是很好嗎?這一點是我們要了解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53A 00:20 2:32:35

  所以前面為什麼在抉擇這個,總抉擇業果的時候,他下面告訴我們,說萬一你犯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不能圓滿哪,正見未破不怕;道理特別的,就是我們初機行持的人,的的確確要想圓滿不可能。而且《瑜伽菩薩戒本》上面特別說,什麼叫犯戒,什麼叫破戒。犯戒也就是說,就是我們一心想努力,然後呢真實去學,你了解了去學,但是因為你煩惱重啊,偏偏有很多做不到。那個時候,然後你慚愧說:「哎呀,我怎麼做不到啊!」然後你懺悔,努力去學,這種情況不叫犯戒。那麼什麼呢?就是你自己還做得不對,還覺得我對了,或者雖然犯了,你不曉得慚愧,這個就犯戒了。這個犯不犯,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說你努力肯不斷地改善,正見未失,努力增上,時時向上,這個就是我們初機修學應該了解的,這個是我特別說明哪! 53A 01:36 2:33:53

  反過來說,你不要以為:「喔!既然這樣的話,犯戒不算,這樣地犯一點不算哪!」那就馬虎,這個心裡面本身,你已經把正見根本就破掉了。不要說龍中你絕對沒有份,地獄,只有地獄!這個概念我們要辨別得非常清楚。所以不要把這種小地方誤解了,為自己留下地獄之門來呀!那麼下面我們繼續下去。 53A 02:08 2:34:24

煩惱者,三毒隨一。

  這個煩惱,不管你貪瞋癡都是一樣。 53A 02:13 2:34:29

等起者,謂樂欲行諸不淨行。

  這個「等起」是指,就是同樣的道理,它不是說你有強盛的那個貪心、瞋心、癡心,但是你看見這個東西歡喜這樣來,就是這樣。實際上就是說,就是由於這個煩惱,雖然不是明顯的煩惱的行相,而是由跟煩惱而來的這種雜染心理,然後呢你要去做這件事情,這還是這種心理狀態。 53A 02:40 2:34:57

加行者,〈攝分〉中說:教他邪行,教者亦生欲邪行罪。《俱舍釋》說:如此則無根本業道。前或意說非根本罪,然須觀察。究竟者,謂兩兩交會。

  那麼這個「加行」,前面的加行,自作、教他都有;這個地方啊,說有的地方說教他的也有,有的地方說教他的自己不算,這個兩個那就看你自己而定了,就這樣。你雖然教他,教了別人你心裡面也跟著轉,對不起,那有的;教了他以後,你心裡沒有動的話,這個沒有根本罪,沒有根本罪。所以這一點,你自己看一下你的心理就了解了,看得很清楚。「究竟者是兩兩交會」,就是這樣,這個就究竟了。那麼這個就是身體上的殺、盜、淫。下面呢,語業。 53A 03:47 2:36:03

妄語。事者,

  同樣地,事、意樂、加行、究竟。事是: 53A 03:56 2:36:12

謂見聞覺知四,及此相違四。

  什麼「事」呢?你看見了說不看見,聽見了說不聽見,知道了說不知道,感覺到說不感覺到,就是這樣,跟它「見、聞、覺、知」,以及不見、不聞、不覺、不知。不知道說知道,不對;知道的說不知道,也不對。 53A 04:15 2:36:31

能解之境,

  這個裡邊的事有兩個,第一個你自己那方面,因為妄語你要騙別人嘛,對不對?所以「能解之境」是他——這個人,以及你要騙他的事情這兩樣東西。 53A 04:28 2:36:44

謂他領義。

  他領受。 53A 04:32 2:36:47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見變想不見,及於未見變想見等。

  你看見了,哇!你說你不看見;不看見,你說看見了,這個都是。 53A 04:47 2:37:02

煩惱者,謂三毒。等起者,謂覆藏想,樂說之欲。

  「煩惱」是貪瞋癡。「等起」是什麼呢?「覆藏想、樂說之欲」兩樣東西,這個說一下。覆藏想的話,就是你心裡面掩蓋這個事實,這個掩蓋這個事實。譬如說見到了你說不見到,這個直接的;掩蓋的話,你想掩蓋起來,遮蓋起來,用種種方式。以及你心裡面想說,這個樂說之欲是最容易犯,最難改、最難改!因為我們常常心裡面就莫名其妙的,隨便碰見一點風吹草動,哎喲,這個嘴巴就忍不住啊!這個嘴巴,就心裡面想說,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原因耶!這是最難改的大毛病就是這個。 53A 05:49 2:38:04

加行者,謂或言說或默忍受或現身相。

  這是加行。或者有人問你:「你看見了沒有?」雖然你沒有說,可是你一個表示,讓他領會你的表示的意見,這個也是。譬如說有的人說:「你看見某人了沒有?」你沒有講,然後呢這麼來一下,欸!這個就是。你沒有說,對不對?就是這個意思。還有這種更巧妙的,不管怎麼巧妙,就是你內心當中你很清楚、很明白,你在這兒行,就對了。 53A 06:26 2:38:43

此復所求或為自利或為利他,隨為何故說悉同犯。

  那麼,這個你目的騙人的時候,或者為自利或者為利他,不管你說什麼,都是同犯。這個自利利他,現在在這地方有一點很有意思。我們現在常常看見世間所謂講俠義,俠義的人他是很有意思,俠義的人最容易犯這種毛病。他說起來是俠義,我跟你好,然後他跟你說,喔!世間上說起來這種還很好的,他為了你是不計一切。這個非常糟糕,不但是講妄語,乃至於其他的很多地方,很多地方。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太多的人的的確確應該了解,這個地方的衡量的標準,不要說俠義,俠義的人不要說佛法乃至於世間的很多法,他都會犯法的。他總覺起來:「喔唷!這個人哪......。」他有他那個道理!所以那個宋朝,這個所以寫《水滸》那個一百零八將,他創出了一個牌子叫什麼?「替天行道」,這種叫俠義。實際上寫了以後絕子絕孫,這個惡報不得了地可怕,這我們要了解。 53A 07:59 2:40:15

  所以現在這裡我特別說一下,衡量這種事情,千萬不要拿我們世俗的概念去衡量,很重要、很重要的!因為不拿世俗的標準衡量,所以特別說明哪:我們不要說:「哎呀,不要得罪人哪!」記住哦!你不要得罪佛菩薩,這個是重要的,這個是重要的!反過來說,你要記得哦!你真正地要幫助別人的時候,不是拿世俗上溺愛去保護他,恰恰相反的,你要告訴他:「某人,你錯了,你要改過來啊!」這個才是真正地幫人忙啊!所以平常我們這個得罪不得罪人,說起來這個東西都是為什麼?還是為了自己,而且這是一副的偽君子面孔,這非常壞、非常壞! 53A 08:52 2:41:07

  當然說,是有一類,你要為了處理這件事情,的的確確要按部就班地來,絕對不是硬來,硬來完全錯了。所以那時候你委屈求全,不要去得罪,這個了不起,這個是大菩薩行的方便。所以我們剛才同樣的一句話,「不得罪人」這句話,單單不得罪人這句話不能判斷是非的。就是說你不得罪人這個的用心何在?你的的確確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在,然後是那時候委曲婉轉,不要去得罪他,那了不起,你有的這個的的確確是佩服無比!否則的話,為了你眼前這種自己的私人的利益的話,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不採取,這地方我們也順便一說。所以關於這個煩惱以及等起等等,那麼下面是加行。 53A 09:55 2:42:10

此中說於妄語,離間及粗惡語,雖教他說其三亦成。

  說妄語這個口業,除了妄語還有的離間,離間就是我們通常兩舌,還有粗惡語,粗惡語就是罵人,教別人說,這個都成。綺語不算,綺語不是。 53A 10:23 2:42:39

《俱舍本釋》於語四業,皆說教他亦成業道。

  那麼《俱舍》上面呢,說這個綺語,你教他也是。 53A 10:32 2:42:48

《毘奈耶》中,說起此等究竟犯時,要須自說。

  《戒經》當中怎麼說呢?《戒經》當中說:這個犯究竟的時候,要自說才算,教他不算。 53A 10:49 2:43:05

究竟者,謂他領解。《俱舍釋》說若他未解,僅成綺語。離間粗語,亦皆同此。

  什麼是「究竟」?究竟的話就是你要說的妄語騙別人,他被騙了,他聽懂你所說的了,這樣。那麼假定說你要騙他,他沒聽懂,那時候情況怎麼辦呢?《俱舍》上面說,因為他沒了解,「僅成綺語」,綺語就是沒有意義的話。還有呢,離間語、粗惡語也是如此。離間就是說你要破壞他,還有呢你要罵他,他沒有聽懂,那個時候就是綺語,不是這個,這個兩個的差別。這是關於妄語。離間呢?那麼我們也看一看: 53A 11:37 2:43:53

離間語。事者,謂諸有情,或和不和。

  不管他和不和,你只要去離間,都是。 53A 11:46 2:44:02

意樂分三,想及煩惱如前。

  這不解釋了。 53A 11:49 2:44:05

等起者,和順有情樂乖離欲,不和有情樂不合欲。

  這個等起由煩惱而來的,他們慢慢地好的啊,你就希望他們兩個人不好;他們兩人本來不好啊,你就不希望他們好起來。反正你懷著這個心,這個都是跟煩惱相應的等起。 53A 12:10 2:44:26

加行者,隨以實語若非實語,隨說所說,若美不美,隨其所求,為自為他而有陳說。

  加行呢,就不管你說的實在的、不實在的,至於我們常常說:「哦,這個話是真的喲!」對不起!你真的也犯,假的也犯。如果假的啊,除了離間還加上妄語。所以不管你所說的好的話、不好的,不好的你故意破壞,好的呢,你有意地說甜言蜜語,說了它,讓他們兩個人受你的話的影響而分開,錯了,你還是離間。「隨其所求,為自為他」,為了自己、為了別人說,都是離間。 53A 12:55 2:45:12

究竟者,〈攝分〉中云:「究竟者,謂所破領解。」謂他了解所說離言。

  什麼是究竟呢?就是說,欸,他對方聽了你的話,如你所想的產生了離間功效了,這個就是。好,今天到此為止。 53A 13:15 2:45:30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二十六頁,上面離間語已經說過了,下面粗惡語。 53A 13:29 2:45:45

粗惡語。事者,謂諸有情能引恚惱。意樂中想煩惱如前。等起者,謂樂粗言欲。加行者,謂以若實若非實語,或依種過,或依身過,或依業過,或依戒過,或依現行所有過失,說非愛語。究竟者,〈攝分〉中說:「究竟者,謂呵罵彼。」《俱舍釋》說,須所說境,解所說義。

  「粗惡語」,我們另外一個名詞叫作惡口、惡口。那就是說的話很粗、很粗,很粗魯。那麼這個「惡」,是自己惡心還要傷害別人,還要傷害別人。所以這個是做這件事情的話,不但是你說出來的話啊,這個很粗魯,還要傷害了別人。所以這個是「諸有情能引恚惱」,所謂能引發別人心裡邊不舒服的,乃至於瞋惱的,讓他心裡面懊惱的,這樣。「意樂」呢,就是我們的心理狀態,跟前面一樣,想跟煩惱前面都說過了。「等起」者,等起者就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樂粗言欲」,就是說這種心裡面就歡喜這樣,就是歡喜這樣。有的時候啊有意的,有的時候無意的,這個無意更難避免,這個習性一旦養成功了非常糟糕,一開口啊就是這個樣。現在我們太多的人,一開口那個三字經就跟著來了,他往往有的時候說了三字經啊,他還不曉得自己說了什麼。所以這個習性的難改啊,這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 53A 15:47 2:48:03

  「加行」者,那麼你的行為呢,就是你罵的時候呢,罵別人不管是實在的、不實在的,譬如這個人的確不好啊,那麼你這個以惡心或者以粗鄙的言說來說他;或者是它不是實在的,而你說。那麼至於所說的內容呢,「或依種過」,種就是種姓,就是換句話說他的出身,他的出身。有很多人家庭比較高貴,有很多人比較差,你就說:「你這個下賤胚!」那個下賤種,的確。那麼在我們現在目前大家很平等的,這個古代它那個門閥高低不同,尤其是印度,四種種姓,有一種賤民,那個賤民,就是奴隸,這樣,婆羅門、剎帝利是高級的。那麼現在我們罵人家說:「你這個下賤胚!」就是他的出身。「或依身過」,那麼身上面,或者這個人肢節不全哪,眼睛瞎了什麼這些。「或依業過」,他造了什麼業。或者是戒,這個我們了解的。「或依現行所有過失」,總是說不可愛的。 53A 17:18 2:49:34

  什麼是「究竟」呢?究竟有兩派: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說法,說你只要罵了他就算;《俱舍論》的說呢,他不但要罵了他,他還要領解,他了解你罵了他,罵了他。那麼這一點,就是因為我們說的對象也可以有不同。一個呢,大乘以你自己的心來判斷,就是你心裡面有傷害別人的這種想法,然後你開口的時候就說出這個來,那就是這個粗惡語就算究竟了。所以這個《瑜伽師地論》是以這個,只要你說出口來。小乘他不僅僅是講你的心裡面,講那個事相。那事相的話,就是你罵出來了,他聽懂了以後,那個事相才圓滿,所以這是兩家判別的不同。那麼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呢,原則上面,就是我們應該了解,尤其是這個南山道宣律祖把這個戒體,經過《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說明戒體的特質的話,通常我們都從嚴,通常我們從嚴。不過呢,就是我們要了解在這個師承當中是有這麼兩派。從嚴,換句話說,我們願意從那個《瑜伽師地論》上面,只要你心裡面這樣,開了口罵就算。 53A 19:05 2:51:21

綺語。事者,謂能引發無利之義。

  這個一樣一樣來解釋。那麼最後是「綺語」,綺語就是說,你說的這話呀沒有真實利益的,沒有真實利益的。這個我們普通造這個業呀,這個語業最難防,而語業當中這綺語是尤其不容易、不容易。這個綺語是容易犯極了!要防是難極了!只要說的話沒有意義的話,都是綺語。那麼這個意樂分成三部分。 53A 19:47 2:52:03

意樂中三,想者,雖僅說為於彼彼想,然於此中,是即於其所欲說義,彼想而說,此中不須能解境故。

  那麼平常的想,講話,比如說你要講那個對象,你說給別人聽,妄語你騙哪一個人,罵人你罵哪一個人,那麼這離間的話,你準備挑撥離間哪兩個人。現在的這綺語不是,不是,只要你想說這個話,你說了,不管他對方領不領解,因為本來就是毫無意義的話,你自己要說出來,就是。這個意思。 53A 20:30 2:52:46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宣說無屬亂語。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貪、瞋、癡隨一。「等起者」,就是心裡面這種,由於這個心裡面煩惱相應的欲樂,你說你心裡面就好歡喜說那種無意義的,無意義的。所以平常這一點我們不仔細檢查不知道,你仔細一檢查的話,我們一天到晚就在這個上面。這個心裡面浮浮泛泛,一點風吹草動,欸!你就會:「哎呀!這個幹什麼?」這樣。說「幹什麼」,幹什麼就是你心裡面的散亂,非常簡單,就這麼一件事情。啊,你老遠聽見一個東西你就跑得去,瞪大了眼睛,「啊,這個熱鬧得很!」幹什麼?就是你心裡的散亂。所以平常我們真正要想努力的,真正用功的,就必須要從這個地方去。 53A 21:25 2:53:41

  所以以前古人辦道的時候,啊,那的確是,他全部精神,一定是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比如或者剛開始持戒,現在我們心裡面就是悠悠散散,大家還覺得:「啊,好像還滿好啊!」其實你已經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一點我們要正確地認識。這個地方先開始提一個頭,以後正式開始講的時候,真正的修行的關鍵就在這裡。平常我們一開口,總覺得自己對的,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你只要一念,這個精進的心,這個提持的心失掉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失念的時候,那就是放逸的根本,你已經錯了,這樣!所以自然而然,這個無始以來的習氣,一碰見一點東西就來了,這個綺語的範圍很廣很廣啊,這我們特別注意! 53A 22:26 2:54:42

加行者,謂發勤勇宣說綺語。

  「加行」就是你開始開口說,這個「勤勇」不是說你勤勤懇懇努力,就是你一動身口,只要一開口,那個時候就是,那個時候就是。 53A 22:43 2:54:59

究竟者,謂纔說綺語。

  什麼時候你一開口說,那時候這個話就究竟了,所以它非常容易犯。平常我們沒有什麼事情,看見了人哪,總覺得:「哎呀,看見了!」世間哪,碰見了當然應酬話啦,不管它有意義沒有意義,總歸要應酬幾句的。所以人家說:「今天天氣......哈、哈、哈!」這個天氣跟你有什麼關係呀?欸!他就要這樣說幾句,就世間相,所以這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為什麼我們出家人啊說出世、出世,就是一定不能被這個世俗所雜染。世俗相就是如此,你看見一個人,當面看見了以後,瞪大了眼睛,你走你的,人家覺得:「你這個人怎麼不通人情啊!」欸,他要講人情的!因為你要講人情啊,所以註定你就在三界輪迴當中,你現在要跳出,這個時候另外一回事情,另外一回事情。 53A 23:43 2:55:59

  所以現在了解了這一個,你們懂得為什麼我告訴你們早晨大家見了面以後,你合一個掌,然後呢點一個頭,或者說一聲阿彌陀佛,夠了,或者說一聲早,最多這樣。如果看見師長的話呢,你跑到那裡,站在那裡,行一個禮,就是,就是如此夠了。不要說早晨一看見哪,大家也就開始了,哎呀,說什麼啊!一句話已經多餘了,往往站在那裡一說,說得嘀嘀咕咕說了個半天,這個都是不相應的,十惡業。注意哦!所以這裡所有立的規矩,真正說起來都是對我們最佳幫助。 53A 24:22 2:56:38

  當年我記得我看那個來果老和尚的語錄,他就說跑到那個揚州高旻寺,哎呀!看見那地方大規矩小法則,不曉得多多少少。那個高旻寺規矩非常嚴的,他剛去第一天,一天之中被打那個香板,那個楊柳條,一下打了幾百趟,你無法想像欸!一天,白天除了晚上睡覺以外,就算吃飯也打的話,一共就十幾個鐘頭。十幾個鐘頭,一天打......一個鐘頭要打十趟才可以打個一百多趟,打幾百趟,要兩百多趟,豈不是一個小時當中要被打二十幾趟嗎?這一動就打,一動就打!那個時候我也好玩哪,原則上面因為我也是一個學工的人,學理工的人往往死腦筋,樣樣東西看那個數字總要追根究底,仔細算一算:他那個幾百趟,那豈不是一個鐘頭要打幾十趟嗎?有這個可能嗎?那時候我不大懂,現在我越來越說千真萬確。 53A 25:30 2:57:45

  如果你們仔細檢查的話,你們硬是,不要說上、下課,上課的時候都在這兒一直犯規。下了課你隨時隨地這樣,欸,這個走路有走路相,然後呢吃飯有吃飯相,你走路這麼隨便一來,那表示你鬆懈了,到那個下面那個香板馬上就跟上來。這表示你、你自己感覺得很清楚的,譬如你坐在這地方,你振起精神來的話,自然坐在那地方;一坐在那裡......那一定是那個心裡面哪,就是放逸懈怠的時候,用功一定不相應的。真正這個辦道的道場啊,它有這麼嚴格,看見你一來,「叭!」香板就上來了,你也自己莫名其妙它為什麼上來了。要我們平常的話,覺得:「喔唷,我還自己個很用功的人!」跑到那裡一天到晚打他,你早就跑掉了。 53A 26:22 2:58:38

  所以這個祖師真為祖師的話,他有這個,完了以後,他就仔細揣摩:「欸,我為什麼被打?總有道理!」現在要我們被打了,或者呵斥了你一下,你還總覺得有道理咧,還要振振有詞跟人家辯咧!那註定你一定不得成功。所以我自己現在也漸漸體驗到,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喔唷!有的時候這師長說了幾句話,心裡總不服氣,找了機會總歸要去辯,慢慢、慢慢才體會到。現在反過來了,不管師長說什麼話,有時明明我有道理的,說完了,我總歸想:「這個話總歸有什麼問題!」找了半天找不到,還要去磕頭,然後呢請求師長:「哎呀!我這個,我的確什麼地方一定有錯的,但是我找不到,乞求老師慈悲。」因為通常這種情況啊,他往往還不告訴你,讓你想了半天,最後終於能夠想得出來,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這地方我隨便想到,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那個散漫的這個習性當中,自己還不知道,你們真正要想講修行的話,這個地方就要好好地努力地提起。 53A 27:35 2:59:51

  其實我們不是改不過來,我們真正要改的話,的的確確你還是很容易啊!我隨便說一個小事情嘛,隨便說一個小事情嘛!在座我們這裡的一個同修,平常啊,我總歸是嫌他什麼懶懶癱癱的那個樣。有一天說早晨他做維那,他跑得滿快,我就拉了他一下,我覺得:「你走得慢一點!」就說過一次。第二天再來,就是前天,欸!我發現他就慢了。啊,那時候很出我意外的啊!平常我總覺得這個人邋邋遢遢,說不定說他十趟八趟他不一定改過來,說了一趟他馬上很快地改過來,就是反正真的要有心,他很快就改過來。還有拿那個引磬,他敲起來一直乒乒乓乓一直敲,敲得非常快。因為在我這兒沒有仔細講,結果那一天我又注意到了,這個事情我沒有講,他就敲得很穩,我只是說說別人:「你們敲得慢一點。」所以我了解,你只要肯啊,你只要肯,你只要注意! 53A 28:39 3:00:55

  所以這個真正的關鍵在什麼地方呢?你聽法的時候啊,你聽了法有時候聽得心裡不對勁,心裡就排斥它,為你自己辯護,那就完了!所以他前面在正式聽法之前告訴我們,我們有三個過,自己心裡上面總覺得自己對的,你有這個擺在這裡的話,你再學一百年都學不上,因為講到你的時候,你總歸為你辯護,完了!如果你一開頭的時候,認得說我自己在無明大病當中,現在這個佛菩薩的教誡是幫助我的,你至心去聽他的話,你只要肯聽,很快就轉得過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 53B 00:08 3:01:36

  如果現在我們真正肯努力下手的話,那我告訴你們,不要小看那個綺語喔,這個事情可以說論它的業的輕重,那是最輕最輕,但是呢,犯毛病都從這地方根本犯起,最容易的地方。所以它這東西一開口就錯了,一開口錯,那你怎麼辦呢?你必須作意對治,隨時提醒自己,隨時提醒自己。現在我們不是說馬上要做到它,但是我們有機會體會領解到了以後,你努力這樣去慢慢地做的話,也慢慢、慢慢、慢慢就可以改得過來了,改得過來了。所以說見然後修,然後呢,你在聞的階段也是一樣,見然後修。現在我們聽聞的階段先聽懂了——哦!然後呢,得到了正知見。所以聽懂得到正知見有一個什麼呢?就是你必定要自己把心裡面覺得我怎麼樣,保護「我」這東西的這個心,要拿掉。要拿掉,先要認得原來無始以來真正害我的,不是別人,誰呀?我,就是人我執、法我執,沒有別的! 53B 01:29 3:02:57

  你這個認識了以後,原來真害我的原來是這個,你拿掉了以後,下面問題就比較好辦了。然後你那時候肯,啊,原來害你的是這個,救你的呢?佛法,那時候你就肯聽他。然後呢,了解了這一點,下面慢慢地、慢慢地改這個習氣。改這個習氣,那需要一點時間的。所以一個不小心又犯了,但是那時候你曉得:欸,又犯了!馬上改。經過這樣地努力的話,行!由於聞、而思、而修。等到修相應的見,就是見道,修相應的修道的完成就是佛地。平常我們談到見道然後修道,總覺得:「哎呀,這是菩薩的事情啊!」一點都沒錯,請問你要不要學?要。那麼你現在因地當中該下心怎麼努力法呢?現在這地方給我們完整教授,好極啦!這絕對不是說:「欸!我在這兒反正......等到什麼時候啊,忽然這一撞,撞到了!」不是的。就是現在得到了正確的教授,你目前就因地上面一步一步下下去,在聽聞的時候這樣修,在思惟的時候這樣修,在修習的時候這樣修,所以得聞慧、思慧、修慧。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53B 02:54 3:04:22

此復七事相應,

  說這個綺語,平常大別一共有七個大類: 53B 03:02 3:04:29

謂若宣說鬥訟競諍。

  這第一個。我們談,談什麼啊?談這些鬥訟競諍,或者是自己的,或者是旁人的,跟人家有了爭吵嘰嘰咕咕,或者是談別人的事情。 53B 03:22 3:04:48

若於外論或梵志咒,以愛樂心受持諷頌。

  這是第二類。說「外論」,這個就是跟佛法不相應的,乃至於其他的那些事情,「愛樂受持諷頌」。實際上呢,我們除了佛法以外所有談的這種道理,不管你說些什麼道理都是那個。注意!有一個可以,就是說這個是我們生活當中必須要的,然後呢,作為我們現在的輔助,前面說過了,那個可以,除此以外都不要它。 53B 04:03 3:05:31

若苦逼語如傷嘆等。若戲笑遊樂受欲等語。

  這是下面這個,或者是苦受,或者樂受。受了一點苦啊,自己就覺得:哎呀......!這樣哼呀,哈呀!然後呢,這一類東西,高興了,相反的。這是一類。 53B 04:24 3:05:52

若樂處眾宣說王論,臣論,國論,盜賊論等。

  再下面就是這些。現在平常我們說看報紙、看報紙,你看看那個報紙上面都是這一類。所以這一個地方我們了解,看報,世俗上面是必不可少的,這裡我們不需要。所以我們這個南普陀,一來我看見沒報紙,我非常歡喜。我還記得我那時候在蓮社的時候,大覺蓮社,我那裡向來什麼都沒有的。也沒有電視機,也沒有報紙,乃至於也沒有收音機。人家居士們跑得來說:「法師啊,你這兒沒電視?」「對呀!電視要它幹什麼!」「你這兒沒報紙啊?」「沒有。」他說:「給你送一份。」我說:「不要送來,不要送來。」他還以為我大概買不起,他第二天送來了,送來了以後,我馬上丟到垃圾桶裡面,就是這樣。他說:「你看過啦?」我說:「沒看過!」我說我看過了說不定還擺在那裡,正因為沒看過啊,我自己曉得還沒放下來。丟了,他還好心哪,結果看見我丟了幾趟,他就不送來了。我自己覺得我現在這個引誘的力量還沒拿去,這是說事實。 53B 05:37 3:07:04

  我想你們也體會得到的,閒著沒什麼事情,看見了就很歡喜。一看,叫你看書啊,哎呀!看了半天直打哈欠。拿了一份報紙看得個起勁,但是你看了真的看見了沒有?說不定你在這裡看了一、兩個鐘頭,看過了問你:「報上登些什麼?」你什麼都不知道,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這是說什麼?你們懂嗎?這是無始以來的惡習啊,就把我們的生命像麻醉劑一樣麻醉過來了,所以這地方都是這個。這是我為什麼裡邊固然沒有,然後呢,說假期不准出去,原因就在這裡。好在諸位真是有大善根哪,也肯勤勤懇懇地去做,我們必定要這樣地努力它這個十年八年,這生就有希望了。 53B 06:26 3:07:54

若說醉語及顛狂語。

  這是一種。 53B 06:31 3:07:59

若邪命語。語無係屬,無法相應,非義相應者,謂前後語無所連續,

  這種邪命,這是不應該的,這個毫無意義的,跟法不相應的,沒有意義的事情。最後: 53B 06:51 3:08:19

若說雜染,若歌笑等,若觀舞時而發言詞。

  這個明白。我們仔細檢查一檢查:我們平常說的話,有哪些不屬於這個綺語裡頭的?自己好好地檢點檢點看,自己好好地檢點檢點看。所以我們真正修行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這個地方千萬注意!不要以為別人看不見,我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我自己看得清清楚楚!自己看得清清楚楚! 53B 07:31 3:09:00

  所以平常的時候特別要小心,特別要小心,我就看見祖師有這麼一個公案,有這麼一個公案。有一個禪師有一天在定當中,欸!看見有兩個這個鬼神在那地方,先看見那個鬼神就在那恭恭敬敬站在那裡,非常恭敬!過了一下那個鬼神站在那裡啊,就不像前面那個恭敬了,就、就、就好像很馬虎了,到最後那兩個鬼神就對那地方這個齜牙咧嘴的,然後吐了口水而去。然後再回過頭一看哪,看見有兩個和尚站在那裡。他第二天問他:「你們兩個昨天幹什麼?」嗯!他曉得這個老師是有功夫的,他就說:啊!兩個人在一個地方談佛法。「你們一直在談佛法嗎?」欸!他聽見那個老師一講,心裡面覺得:「是,先談佛法,後來慢慢、慢慢談到別地方去了,最後跟法不相應了。」他就告訴他:喏、喏、喏!我親眼看見!本來這個護法神看見兩個人談佛法,非常恭敬在那裡,結果他談談、談談,開始談佛法,談了兩句話,下面跟佛法不相應,到最後說那個閒話了,那個鬼神就吐口水而去。 53B 08:59 3:10:27

  所以平常我們總是說:「哎呀,這個地方有護法啊!」所以他要來護法是沒有錯,他來護什麼?護法!請問你跟法相應嗎?你跟法相應還是跟煩惱相應啊?非常簡單。如果你跟法相應,他來護你;如果你跟法不相應的話,他能護你嗎?這個地方注意。所以平常你不要愁,你只要真正肯努力的話,一定有,一定有!譬如說我們這裡的老和尚,你們好好地親近他,他自己......。我所以真正佩服他的地方,他就是這樣,外面看不出。你只要肯,我們不要說:「現在沒有感應呀!」怎麼會沒感應?是你根本跟法不相應,你叫它什麼感應起呢?要有感應都是下地獄的花報,就是這樣。所以我叫你們《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好好看看哪,這個時候你們自然會感覺到的呀!這是說告訴我們這樣。 53B 10:08 3:11:36

前三語過,

  最後告訴我們, 53B 10:10 3:11:39

是否綺語,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

  那麼這個前面三種就是妄言、離間、粗惡語這三個。除了三個以外,也同樣屬於綺語,有的人是這樣,有的人說不。「雖有二家,然此所說,順於前家。」就是這個兩種當中判,是這個意思,所以關於這個概念我們也應該了解的。這個綺語隨時隨地都在犯,那麼這個是兩種,兩種這個說身、口。第三個呢,意,十惡業當中,意就是貪、瞋、癡。 53B 11:12 3:12:39

貪欲。事者,謂屬他財產。

  同樣地,事、意樂、加行、究竟。這個所貪的對象是什麼呢?是別人的東西。 53B 11:25 3:12:53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彼事作彼事想。

  換句話說,你想貪的東西,就是你要的東西。 53B 11:34 3:13:01

煩惱者,謂三毒隨一。

  貪、瞋、癡。 53B 11:36 3:13:04

等起者,謂欲令屬我。

  啊,你心裡想:「這個東西很好,我想得到它。」 53B 11:45 3:13:13

加行者,

  那麼這個前面身口的加行,是用身或者口的行動,現在的意業的加行它看不見的,就是你腦筋裡面所動的腦筋,你看見,欸,它這個東西你很歡喜,你想怎麼樣去得到它,這樣。說加行者, 53B 12:09 3:13:36

謂於所思義,正發進趣。

  你想的這個念頭,你想:怎麼樣使得這個事情我得到它,得到它,當你想到這種念頭的時候那就對了。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說的話,我們說一般的大的大概不大有。我們容易犯的東西,譬如你看見這東西:「唉呀,這個東西也有,我怎麼想辦法......。」或者是關於吃的東西,你想到了以後,嗯,怎麼動一個腦筋啊,這樣。當你動那個腦筋的話,那就是貪的加行在進行當中。 53B 12:45 3:14:12

究竟者,說「於彼事,定期屬己。」謂念其財等願成我有。

  什麼是究竟呢?你想了:欸,這樣!就對了。就是當那個心裡具足這幾個條件的這個貪相就究竟了。那麼下面又說: 53B 13:04 3:14:32

此中貪心圓滿,須具五相,

  貪心圓滿相,把那個貪的行相用這樣的五個次第分別說明。 53B 13:14 3:14:41

一有耽著心,謂於自財所。

  這個心裡面,就是對自己的東西愛著難捨:「啊!覺得......啊......」這樣。這捨不得,很歡喜,這個僅僅是這樣的一個最起碼的一種心理。還有呢, 53B 13:32 3:15:00

二有貪婪心,謂樂積財物。

  「樂積財物」,有了還不知足。所以這個樂積,這個不知足,比原來對自己的耽著已經增加了一點了。前面只是自己覺得耽著,耽著了以後你就是如此了,就是我已經有了,有了就算了!可是呢,你還是覺得不滿足,那個心,那個心就......有了這個不滿足啊,你要想辦法再去獲得了。所以它下面: 53B 14:04 3:15:32

三有饕餮心,謂於屬他資財等事,計為華好深生愛味。

  別人的東西你覺得:「啊,這個好啊!」你心裡面就放不下,就貪著它,那時候就是你的這個貪著的心開始增上,開始增上了。所以又由於這個增上那個心情又進一層了,因為你有這種貪著增上想獲得,於是你有謀略, 53B 14:39 3:16:08

四有謀略心,

  就是你要動腦筋了:嗯!怎麼樣想辦法把那個東西,我也獲得它。 53B 14:46 3:16:15

謂作是念,凡彼所有何當屬我。

  就是這樣。當你犯了這個的時候,那個貪心到那個時候,究實說來,貪心圓滿相就是這個。可是下面還有一個, 53B 15:04 3:16:33

五有覆蔽心,

  這個話怎麼講呢? 53B 15:07 3:16:34

謂由貪欲不覺羞恥,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這個是貪心的對治,真正能夠對治貪心的唯一的藥,就是這個。應該對自己的貪著難捨感覺得慚愧啊,這是世間最起碼的。然後呢,在出世的來說的話,修學佛法的人應該了解過患:哎呀!它這個貪心,一切的過失,一切的患害都從這個上面來的。所以你見到了這個的禍害以後,你就生起一個什麼?厭離心,「啊!這個真可怕、真可怕!」你厭惡它。本來老是貪著難捨的,現在呢你要排斥、遠離它,這個是貪心的對治。你只要有這個對治,這個貪心就不圓滿了。那現在呢,前面已經有這個究竟的現象,又不知道對治的話,那你完了。所以三毒當中這個具足五相圓滿了,五相圓滿。後面那個最後一點很重要哦!修學佛法最重要的就在這個地方。所謂蔽覆心實際上呢,就是我們無明,就是我們無明,這個遮蓋著還自己不知道。 53B 16:37 3:18:04

若此五心,隨缺一種,貪欲心相即非圓滿。

  這個五樣東西缺一種的話,這個就不圓滿,這個就不圓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五個蔽覆心,如果說你能夠了解它的過患,有出離心的話,它不但眼前不圓滿,而且可以對治,乃至於到最後連根拔起。整個地講佛法,主要的就是講這一點。 53B 17:05 3:18:33

《瑜伽師地論》中,於十不善,俱說加行。

  那麼這個上面特別說,因為這個、這個身口是有行為的,所以說得出來;那個意三業說不出來的,但是《瑜伽師地論》上特別說加行,所以這個地方根據它這個來源說明一下,說這個地方的加行是有它的來源的。那麼前面已經把那個加行的相告訴我們了,它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有的人家在分辨的時候、計的時候,他不說這個是加行,加行的話你看不出來呀!怎麼叫加行啊?現在是這個意念、這個動向,就是加行。繼續: 53B 18:00 3:19:27

又非圓滿貪欲之理者,謂作是念,云何當能令其家主,成我僕使,如我所欲。又於其妻子等及飲食等,諸資身具,亦如是思。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他知我,少欲遠離,勇猛精進,具足多聞,成施性等。又作是念,云何當能令諸國王及諸商主,四眾弟子,供事於我,得衣食等。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當生天上,天妙五欲以為遊戲,當生猛利,徧入世界,乃至願生他化自在。又於父母妻子僕等,同梵行者,所有資具,發欲得者,亦是貪欲。

  它下面就隨便地舉出一起,下面這東西雖然不圓滿,但是這種都是貪欲心。它所以這麼一個一個例舉的話,就告訴我們那個貪欲這麼容易犯,這麼容易犯。明明平常我們起心動念,你仔細地觀察觀察,都在這種情況當中。這世俗上來說,哎呀!看見他好啊,你覺得:「嗯,怎麼樣啊,我要策使他!」或者別人東西變成我自己有,就這樣。 53B 19:40 3:21:08

  如果我們修行人的話呢,自己總覺得願意自讚,自己讚自己,把自己一點點小小的功德誇揚出來,讓人家曉得,就這樣。平常我們往往不知不覺當中,很多地方有犯這種毛病。譬如說我們滿好在這地方,做一件事情,本來自己懶懶癱癱的,看見一個人來了,欸!做得起勁得很,為什麼?自己也說不懂,自己也說不出來。實際上呢,就是讓他曉得我在那兒很用功,很認真地做,這個心理本身就是這種心理。其實這種心理不僅僅是貪欲,這種心理還有很多毛病在裡頭喔,這個心理又是個妄語的心理,這個心理又是跟貪相應的,又是跟癡相應的。你隨便仔細一檢查的話,啊!我們一天到晚都在十惡當中轉哪!都在十惡當中轉。所以下面這幾點,雖然看起來好像非常簡單,好像很平凡哪,實際上你真正修行的時候,這個都是大學問,都是大學問喔! 53B 20:51 3:22:18

  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你要認真了解,了解了以後呢,最重要的要拿來去衡準自心。這個地方有一點注意!我們衡準了自心以後,我們會發現:「唉呀,我怎麼這麼差呀!」會有這樣的認識,那時候就好了。注意!不是叫我們衡準了馬上做到,你始終注意到:要衡準了,我認識它!那個時候你就有希望了。平常我們不認識總覺得自己還很好、還很對,那就完了,那就永遠沒希望!你自然覺得對的話,那你當然嘛,你對了,你還要學什麼?你還要改什麼?所以你必定要先了解自己錯,了解了自己的錯,那個時候你才有改的機會。然後你改的話,你的善業成就了,結果好處是你的。現在你不了解你自己,人家告訴你,還自己賴,唉呀,還自己跟人家爭!對不起,這個業在,到那時候這個業啊,閻羅王救你不了,佛菩薩救你不了,這一點我們現在要了解的。所以了解了這一點以後,那時候我們自然會勤勤懇懇,自己找錯。 53B 22:05 3:23:32

  所以他前面一再告訴我們哪,修學佛法第一個要曉得病,曉得了病以後要找醫生,找了醫生以後要開那個藥,然後殷勤努力地如法修持。所以那時候拿這個法的鏡子照自己,發現自己:啊!說我身心上面這麼個差呀!那個時候才真正要咬緊牙關跟它鬥的時候。現在我們不是跟外人鬥,你不必跟人家去諍辯,要跟自己諍辯,說:「我怎麼這麼差,我一定要鬥過你!」那時候你就有辦法了,那個時候你就有辦法了。所以它後面有這種公案,那是祖師真了不起,真了不起啊!他就一天到晚自己為什麼咬緊牙關跟自己鬥。這個地方這幾句話,主要的就處處地方提醒我們這一點,那個是貪。下面是: 53B 23:08 3:24:36

瞋恚心中。事想煩惱,如粗惡語。

  那麼關於瞋恚心當中呢,這個事、想、煩惱就像前面的粗惡語一樣,粗惡語一樣。這個因為瞋跟粗惡語,這個是頗有相似的,粗惡語的動機就是那個瞋相,一定是對方,你要討厭他。其實這個瞋心所對的,比這個粗惡語還要廣泛,粗惡語通常罵的有情,那個瞋心有的時候不一定有情,有的時候你會莫名其妙對什麼東西都會發脾氣。譬如說跑到馬路上面一個石頭擋住你路了,你又會發起脾氣來了,對這個石頭你也會發脾氣。所以這個瞋心是非常地廣泛,這是所對的事;那麼想跟煩惱,跟它們前面一樣。 53B 24:19 3:25:46

等起者,樂打等欲,

  就是你心裡面哪,你有引發你策勵這個瞋的動作的。 53B 24:29 3:25:57

云何令其遭殺遭縛,若由他緣,或自任運耗失財產。

  就是說,你想:「唉呀,怎麼樣這個傢伙把他傷害他!」或者是你自己去傷害,或者想辦法別人傷害,乃至於你心裡想:「哼,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如果說......。」對你所瞋恚的討厭的人,你心裡想希望他遭到一點災難、倒楣什麼等等,這個都是屬於這一類,就是願意別人遭到損失。 53B 25:13 3:26:40

加行者,即於所思而起加行。

  就是對你所想的事情,你在繼續地進行這樣的思惟當中,那個就是瞋的加行。 53B 25:23 3:26:51

究竟者,謂於打等,期心決定或已斷決。

  對於你所想的,你覺得:「欸,什麼時候要做到!」或者你已經覺得:「啊,對了、對了!」譬如說你想:「希望這個傢伙受禍!」或者你看見前面這個人跑進去,前面一定是有一個少少的損害,你在那裡想:「欸,這傢伙活該!」他高興,希望他向前跑,然後你看他去了、去了,然後跑得去,哎呀!他正如你所想的,或者跑得去撞到一個什麼,然後你心裡面這高興了,那時候就是瞋心圓滿的時候。 53B 26:01 3:27:29

此亦有五,全則圓滿,缺則非圓。

  也是五樣東西。哪五樣呢? 53B 26:06 3:27:34

謂具五心,一有憎惡心,謂於能損害相,隨法分別故。

  就是這個心裡像那個瞋心種子所引發的這麼一點,就是要損惱別人,「隨法分別故」。 53B 26:18 3:27:47

二有不堪耐心,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對於這個損惱的心你不能忍耐。不能忍耐什麼狀態呢?讓它繼續增長,換句話說。繼續地這樣,「謂於不饒益不堪忍故」。 53B 26:32 3:28:00

三有怨恨心,謂於不饒益數數非理思惟隨念故。

  那麼有怨恨心呢,就是前面你不能忍那個心的話,就是讓那個瞋恨心不去平息它,現在這個東西不但不平息,而且把它增上、增長它。因為你這個瞋心的增長的話,於是你下面幹什麼?作謀略心,就想辦法怎麼樣去傷害他。 53B 27:00 3:28:28

四有謀略心,謂作是念何當捶撻,何當殺害。

  就是這樣的心理。 53B 27:10 3:28:37

五有覆蔽心,

  跟前面一樣。這個五樣東西一樣一樣的心理的層次。如果說粗粗地說我們不大清楚,你細細地觀察,那心相很清楚、很清楚,它每一個層次有每一個層次。第一個,一個起了念的:「這個傢伙真討厭!」就是這麼如此而已。然後呢,你對那個討厭的心裡面,第二念、第三念下面的話,你就說忍住了:「唉,這個不好、不好!你何必發那個脾氣呢?」那就對了!然後呢,假定是第三念、第二念的話:「嗯,對,這個傢伙越想越討厭,對!」那就是你沒有忍哪!越想越討厭,再想下去的話,你心裡面這個慢慢地冒上來了。因為你越想越討厭的話,於是你覺得這個傢伙怎麼樣讓他上一個當,你就是謀略心了。就是這四種心理的行相,用在歡喜的東西是貪,用在不歡喜上呢就是瞋,就是瞋,就是這樣。還有如果既沒有前兩樣東西的話,那就是癡。平常的我們這種心理,就是從細到粗的這個行相。 53B 28:20 3:29:48

  那麼它最好的對治呢,就是能夠見到它的過患。如果見不到,那麼好了,這個貪瞋癡心就圓滿了,所以第五個就覆蔽心,為無明所覆蔽。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雖然犯了罪,不知道。我們現在真正凡夫最可怕、最嚴重的就是什麼?就是第五個覆蔽心,我們有了這個不知道。所以本論的真正精采好的地方,它沒有說大道理之前,一開頭先告訴我們斷器三過、具六種想,現在你們了解沒有?喏!處處地方就是這個。然後你正式學的時候,還要把自己成就器,修學佛法的器,為什麼?就是把前面的那個障礙先拿掉。粗的障礙不拿掉,細的根本沒有機會,沒有機會去碰到它,這個就是什麼——覆蔽心。 54A 00:13 3:30:48

  說到這覆蔽心,有一點要特別......。現在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們慢慢地了解了,所以在我們,所以真正好的,不管師長也好,共同的同學之友也好,在真正的共同增上的,師長一定隨時告訴你,說你錯了,說你錯了,然後乃至於有很多地方呵斥你。有人說:「欸,前面那個呵斥,不是個粗惡語嗎?」對!從形相來看,它是一個粗惡語,一樣的。可是粗惡語的內容有幾樣:事、意樂、加行、究竟。意樂,什麼意樂?意樂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欲樂、煩惱。所以說,假定你說你懷著瞋心去罵人家,這個就是粗惡語;假定你是懷著悲心幫助別人的話,這個就不是。懂不懂?這個差別就在這裡喔!所以前幾天我跟你們說:你們看見別人不對,你就告訴別人,你先檢查、檢查你心裡什麼心?說你幫助別人,對不起,那個對的,那個可以;如果說你不是幫助別人,為了你心裡想,這一種想法,隨順你的胃口才對的話,那你就錯了,這個概念很清楚。 54A 01:29 3:32:05 

  所以我們現在這地方,真正修學佛法的話,的的確確地,處處地方表面上面看起來,很多地方這樣地相似,或者是勸諫,畢竟不行的話就呵斥。因為有的時候的確,隨便跟你說,勸,勸了十趟、八趟他不行,大聲地呵斥一下,喔唷!他記得很牢了。凡是這種事情,都是師長不得已用的一個方法。我們同學當中,說真正的大家的善友不是說,哎呀!你今天被罵了,他跑得來安慰、安慰你。其實他為什麼安慰你啊?因為他自己跟你犯了同樣毛病,兩個人同病相憐,你還覺得很好咧,結果大家兩人一起下地獄,最嚴重的現在莫過於此。大家希望偷懶,然後你也嘀咕說,這個地方要求這麼嚴,他也要求你,你們兩個還覺得很好呢,完了!這個時候,我們真正的同修之間就應該這樣,互相諫勸:「啊!我們現在無始的習氣,現在這個好環境,要策勵我們,我們總要咬緊牙關努力啊!」應該這樣,這是我們應該真正了解的。 54A 02:44 3:33:20

  為什麼前面不了解?為什麼後面呢?這個就是什麼——覆蔽心。所以修學佛法最難做的、最難深入的、最難突破的,就是無知;而不是無知本身,在無知而不曉得自己無知,還自己覺得很對,這個是一個最可怕,也最難弄的東西,最難弄的東西。所以我常常說,在這個地方,有很多同修們,常常跟他說了以後,他一犯再犯、一犯再犯。不過不管他怎麼一犯再犯,我還是非常歡喜地總是告訴他,因為我了解眾生無始以來的習氣,可是他至少他肯想學啊,我們在座的確有好幾位同學,就是這個樣。這一點我心裡面,是,有的時候只是說,唉!這個東西實在不曉得什麼方法幫助他快點改過來,這個心理有的。但是我很少說對他起這種厭惡的心情,沒有。 54A 03:57 3:34:32

  另外一種,他也許做得滿好了,但是他心裡面就這樣的話,唉!我心裡想只是覺得,不曉得我什麼時候有了能力,再去幫助他。這種人只好跟他遠離,免得等一下我也沾上,這個注意。所以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為無明所蔽覆,我們處處地方,要找到我們的病根什麼地方。雖然改不過來,但是在這個地方要起大慚愧,說我要想辦法怎麼努力啊!那麼「覆蔽心」呢,是說: 54A 04:30 3:35:06

謂於瞋恚不覺羞恥,

  自己犯了毛病,還不覺得羞恥,還自覺得有道理,那就完了,你一有這個心,就完了!如果這一點改不過來,佛經上面告訴我們,如果這一點改不過來的話,你趕快脫掉這件袈裟回家去,懺悔。等到你自己有力量再來,那還可以,要不然穿下去的話這好危險、好危險!下面是 54A 04:55 3:35:30

不知過患,及與出離。

  那更進一步地曉得它的禍害,曉得了禍害以後,策發了厭離心,這個是瞋恚的五相。下面又告訴我們,這種瞋恚的零零碎碎的一般狀態,讓我們用這個來檢點、觀察。 54A 05:20 3:35:56

僅成損害心者,謂作是念彼於我所,已作正作,諸無義事,故我於彼當作無義。

  那麼有一種並不是圓滿的瞋相,他在心裡想:欸,這個傢伙怎麼來傷害我,嗯,這個傢伙背後說我壞話,這個傢伙什麼樣等等,那我也要怎麼樣去對他。那你這個心裡面生起來的話,就害了!人家對你怎麼樣,不管,不要說他不一定對你,你自己又胡思亂想;就是他真的對你怎麼樣的話,你應該怎麼辦啊?忍辱嘛!欸,他可是犯罪下地獄,對我來說成就我的忍辱啊!因為我成就了忍辱啊,我才是成佛啊!所以佛經上說得很清楚,他今天使你成佛,你感激都來不及嘛,對不對?假定說沒有這種暴惡眾生,就沒辦法成就你的忍辱;你沒有辦法成就忍辱的話,你就成不了佛,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54A 06:33 3:37:09

  所以我們現在往往說:「喔唷!他傷害我,所以我們要報復他。」世間的人是對的,你現在修學佛法的人要這樣的話,你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也許你說啊,我這是小乘,小乘的你拼命忙你自己,解決你的問題都來不及,你管他幹什麼?這不是很簡單嗎?所以不管入小乘、入大乘,絕對沒有你要給他講道理的地方,那何況是發瞋心啊!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54A 07:06 3:37:42

盡其所有幾許思惟,爾許一切皆損害心。

  不管你在這一種狀態當中,你心裡面想多少,那都是損惱之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叫應該講道理,「他沒道理,我有道理!」對不起,這個道理你都錯了,不管你這個道理多大。你真正如果跟佛法相應的道理的話,完全不是這樣的,完全不是這樣的。最基本的道理,他之所以來給你這樣,你要找到原因在何處。他之所以今天傷害你,對不起,那很簡單,緣起嘛!你什麼時候傷害他了,這個才是真的道理。更進一步,你說你真正要修行的,那麼正好,現在一方面要感到抱歉,我怎麼以前傷了他;一方面現在正好,現在成就我的忍辱,你還有什麼要跟人家爭道理的事情?這個就很清楚了嘛!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個瞋恚心就很容易平復了。關於這個詳細的道理,後面講到六度忍辱,他會分析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到時再講。 54A 08:25 3:39:00

如是願他現法喪失親屬資財及善法等,及願後法往惡趣中,亦是損心。

  那個都是。最後, 54A 08:37 3:39:13

邪見。事者,

  邪見是什麼呢? 54A 08:40 3:39:16

謂實有義。

  對於實際上的,因為真正佛法裡面所講的,一切法都是空,但是空不是沒有喔!空而緣起有,就是這樣。實質上的東西,說這個本性是沒有的,可是呢緣起法相是有的,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邪見的人,他恰恰相反,或者是謗這個說,性空這一點他不接受;乃至於反過來,謗緣起,現在的事相的因緣的假有,就是換句話說一切事相,這個真實的俗諦事相,他否定它的存在。就是關於佛法所說的,相反的這種。那麼, 54A 09:43 3:40:19

意樂分三,想者,謂於所謗義,作諦實想。煩惱者,謂三毒隨一。等起者,謂樂誹謗欲。加行者,即於所思策發加行,此復有四,

  他所謗的東西,作實際上的......。關於諦實這個事情,到後面,講到最後的時候再來詳細地說明它,我們必定要對那個「緣起性空」清楚地認識。譬如說我們講中觀,是講這個真空俗有;相宗呢,恰恰相反,這個道理何在?你關於這個佛法所講的這個空有了解了,那個時候,你才曉得世間上面的錯誤在哪裡。那麼眼前我們就把下面這幾件事相,就是粗顯的,這個性空緣起的道理了解了,那我們就判別得出來了。 54A 10:41 3:41:16

謂謗因,果,作用,有事。

  關於這件事情,他就毀謗,這個下面解釋一下。 54A 10:48 3:41:24

誹謗因者,謂云無有妙惡行等。

  什麼叫謗因呢?佛法裡面講,一切事情都是什麼——空、緣起,並沒有天生本性如此的。說這個人本性天生就是好的,本來就是壞的,沒有!他以前造了善的業因,所以這一世感得善的、好的果報,反過來說惡果。那麼所以一定有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由這樣的妙因,感得這樣的妙果。現在有的人說:「哼!你這樣做好事沒有用。」那這個就是謗因,就是謗因。還有呢, 54A 11:35 3:42:11

誹謗果者,謂云無有彼二異熟。

  謗果的話,也同樣地,一個是從因果的因上面著眼,一個是從因果的果上面著眼。實際上,除了現在佛法所講的,其他世間一般的人,都是這樣說的:「哪裡有什麼因果?你做了好事,什麼東西啊?誰看得見啊?」大家都會這樣說。的的確確地,「誰看得見」這句話,很多人被它難倒了。其實這個事情非常簡單,絕對難不倒。你反過來問:「你看見你的祖先了沒有?我們沒有一個人看見我們的祖先,對不對?祖父我們容或看見,曾祖父容或看見,再上面我們看不見,那你一定沒有祖先的。」這個話說得通嗎?說得通嗎?絕對說不通!這不簡單極了嘛!所以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只能說明它:我們不能證明它有或者沒有,但是絕對不能證明它沒有欸!這個道理很明白,是不是?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不談這一點,如果真正談,我會告訴你們。現在很多說以科學來談這個——科學上面可不是這樣講的,是最不科學的事情,這是最糊塗的事情,所以在這謗因、謗果,這兩點。 54A 13:06 3:43:42

誹謗作用分三,

  什麼叫「作用」呢?就是從因到果之間,必然有這樣的因,產生這樣的這個功效。這個作用,就是彼此因果三世當中這個功效、力用,這個叫作用。那麼哪分三種呢? 54A 13:24 3:44:01

誹謗殖種,持種作用者,謂云無有若父若母。

  那我們說這個怎麼會誹謗啊?欸,不,他這個意思就是這樣,真正的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我們的生命怎麼來的啊?三樣東西——自己的識種,加上父母的和合,而有生命這個作用的存在。這個作用的存在還必須在,有這樣前面的因,感得後面這樣的果。現在說沒有,否定這一點,就是這樣。這是世間的人都不接受這個概念的,這個是叫作「謗持種作用」。說: 54A 14:11 3:44:47

誹謗往來作用者,謂云無有前世後世。

  什麼叫往來?就是怎麼從前世到後一世,就是因果關連過程當中的前後的相續。 54A 14:23 3:44:59

誹謗受生作用者,謂云無有化生有情。

  就是這樣,那麼這個也就是三世流轉當中的,種種的、不同的功效。這個佛法裡面講的「化生」,一定還有前生,他這樣的業感得。他說化生——天上掉下來的,或者是什麼上帝創造的;毀謗這個。凡是總之,就是這樣的因感得這樣的果,這個,否定「空緣起」這個法則的,除了佛法,以外的所有的這種見解,都是屬於這一類。有很多人,世間糊裡糊塗的人,他不會有很強盛的知見;有很多人理智很深的,通常都在這個上面。所以現在講的科學什麼等等,究實說來,都是屬於這一類,都是屬於這一類。 54A 15:21 3:45:55

謗實有事者,謂云無有阿羅漢等。

  「實有事」就是,前面是生死流轉當中的三世因果關係,現在這個是因果還滅的時候,所得到的真實的果報,這個是「阿羅漢」。所以說因果的順這個流轉,他也否定,當然還滅他也否定。由於順的這個流轉的話,產生前面這種因、果、作用等等;然後呢,從還滅來說的話,證得聖果,這個他都誹謗,這種都是邪見。 54A 16:07 3:46:43

究竟者,謂誹謗決定。

  他確定覺得這樣的。 54A 16:11 3:46:46

此亦由於五相圓滿,謂具五心,

  哪五樣東西呢? 54A 16:15 3:46:51

一有愚昧心,

  這就是這個心理,這個就是。這個就是普通我們都有的。 54A 16:21 3:46:57

謂不如實了所知故。

  對他所......真實的事情,他不能如其法相、如其法性,實實在在地了解。 54A 16:36 3:47:12

二有暴酷心,謂樂作惡故。

  對這個東西,他還覺得不但不知道,他還覺得嗯,這個是對的,這個是好的。 54A 16:46 3:47:23

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善觀察故。

  而那個時候他起心動念,起心動念——非法的起心動念,而不是如法地去觀察,這一點特別重要。現在我們世間,除了佛法以外,所有的大部分,尤其是做學問的科學家,喔,他很講究,他這個研究起來,研究的精密,那比起我們來,不曉得比我們要超過多少,但是這種都是什麼?不如理的觀察,這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們為什麼到今天佛法這麼衰,原因就在這裡。他們外面的人都很認真地做這個,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佛法是世間第一智慧,居然糊裡糊塗不要善巧,就是這樣。所以我們雖然最好的佛法擺在那裡,我們不懂;說外道他很認真地去觀察,因為他對事情的觀察深入,等到我們大家坐下來一談,他兩句話一談,你啞口無言。啊,這個真可惜啊! 54A 18:00 3:48:36

  這個前面具五心圓滿了,這個愚昧心,這個愚昧不了知,不如實了知。這個第二個呢,不但不如實了知,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一切邪見的根本。那麼對我們來說,我們應該如實了知些什麼呢?根本就是「二無我」。那麼談到這地方,大家容易產生一個誤解,說:「哎呀!這個二無我,這個難得很欸!不要說法無我,我們談不到,人無我空了以後,要證羅漢果欸!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談不到,我們只有念念佛啦!」這個是千真萬確。不是說眼前叫我們破掉了這個東西,證羅漢果,不是這個意思。但是你要了解,這個東西是生死的根本,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第一步要認識了這個,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你修什麼就成功什麼。 54A 19:02 3:49:38

  然後進一步來說,眼前我們真正所以要做的事情,修行什麼?就是認得了我們錯在哪裡,如何改過。你這個認得——了解錯誤,以及了解了錯誤了改過,就是我們修行的業因,眼前我們要做的就是這個事情。假定這個事情你不認識、不做,請問你修行修些什麼?正因為你了解了這一點,說:哎呀!從這個地方了解了,徹底根除這麼難,所以不要再聽自己的胡思亂想招呼,一心念佛,那個才是我們所謂「念佛法門」的特質。還是從這個特別的認識上面,才開出淨土的方便法門。所以信,信什麼?還是信這個,這個道理我們要了解,這個才是真正「如實了知」的這個心情。 54A 20:11 3:50:46

  不過這個地方現在講業,講業。那麼我們退一步,這個實際上對事情的真相,又分兩部分,一個叫作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什麼叫「業果愚」呢?就是怎麼樣一件事情從因感果,造如是業因,一定感如是業的果,對這個因果關係不了解,這個就是我們普通凡夫應該了解的,這個地方所說的「不如實了知」指這一個。可是為什麼有因果啊?就因為表示一切法本身,它不是天生有實在的自性的,而實在的自性是沒有的;只是說如此因,所以有如此這樣的緣現起的現象。這個業果的所以存在,還是因為實實在在了解性空緣起,所以把這個業果更深一層探索,得到這個結果,我們真正要了解的這個。 54A 21:25 3:52:01

  如果我們學的只是人天乘法,那你只要了解淺的那一部分就對,可是這一部分人天乘法的最後結果是什麼?三世怨,很不值得。你忙了半天同樣的修行,最後還是到地獄裡面去。現在呢你只要認識得更深一點、多一點,你修行並不要加多少,這樣的修行,你就能夠跳出輪迴,乃至於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錯就錯在那個知見上頭。所以在這地方雖然講淺的,欸,但是我們深的要了解。同時我們現在了解了這地方所以講淺的,是引導我們達到深的、究竟圓滿的地方去,不了解的就是愚昧心。單單那個愚昧心哪,還有一個酷暴心,還要跟著它好樂歡喜做這個。 54A 22:25 3:53:01

  然後第三有越流行心,「謂於諸法不如正理地善觀察」,剛才我們就講到這個地方。就是你懂得了,然後如理去思惟、觀察這一切善樂的根本;然後呢不懂得的話,害了!如果說你不善巧去觀察,最多就是糊裡糊塗,那個世間啊,大家就是這樣的世間,還造不出大惡來;如果說不如理地這樣去觀察的話,很多大毛病都出來了。所以說世間那個大外道,進一步說,眼前的所有什麼世間的很多特別突出的,科學上的概念,也可以說屬於這一類的。不過這一點,我們不要隨便講,因為你弄得不小心的話,這個會產生種種諍論,諍論。科學所採用的方法是絕對正確,這樣,就是說你要把一件事情要真實地了解,不是說人家告訴你怎麼,你就聽見怎麼,這個跟佛法的精神是完全吻合,完全吻合。它細微的判別,在這個地方我們暫時不去談它,不去談它這個事情。那麼這個地方講的,就是說不但是愚昧,不但是樂作惡,而且照這個錯誤的事情,你願意深入去觀察。我們現在要如理觀察就對了。 54A 23:57 3:54:33

四有失壞心,謂謗無布施愛養祠祀妙行等故。

  就是說你做種種的,也是前面的計畫,就是欸,你是覺得,你確定這樣的見解,誹謗那些不對的,這樣,這個邪見就圓滿了,圓滿了而也沒有對治。第五個, 54A 24:24 3:55:00

五有覆蔽心,

  就是沒對治。那麼同樣地, 54A 24:27 3:55:03

謂由邪見不覺羞恥,

  對於邪見不覺羞恥,自己還覺得得意咧!這個真正可怕的,就在這個地方。自己明明錯了,自己還覺得得意;自己明明錯了,還覺得有道理;自己明明錯了,還覺得不承認,還有一百二十個藉口。這個修學佛法最難突破的,就是這個地方,這個千萬注意啊!所以我們第一個真正要認識的,就是認識自己——我是個凡夫,自己在無始無明大病當中。就算你不懂,你常常提醒自己的話,這有很大的幫助。 54A 25:03 3:55:40

不知過患及與出離故。

  你當然不知道,不知道嘛你當然完了!就是這樣。 54A 25:11 3:55:46

此五若缺,則不圓滿。雖其邪見復有所餘,然唯說此名邪見者,由此能斷一切善根,隨順諸惡,隨意所行,是為一切邪見之中極重者故。

  這個邪見有很多,各式各樣的,但是這個地方,單特別拿出這一點來,為什麼原因哪?由於當這個概念一來的話,一切善根都斷掉了。由於這樣的這個邪見啊,什麼樣的惡行都跟著來了,所以這個是邪見當中的最重的,最重的根本。當把因果這個法則,你一斷掉的話,就完了!說起來這「因果」兩個字,講起來容易,要想了解它實在是不容易喔!我們仔細想一想看。 54A 26:04 3:56:40

  講到現在,我們隨便談,當你一想到因果的話,眼前這種問題都解決了,可是眼前我們問題有沒有解決?沒有解決。表示什麼?我們雖然嘴巴裡面講因果,的的確確心裡邊,對於這個「因果」兩個字並沒有如量地生起正確的認識。好的呢,至少我們在概念上面曉得有因果,接受因果,這個時候就應該下面緊跟著,就應該檢點一下:我們接受了以後,是不是派上用場了?我們能夠這樣地檢查,很快就進步了。單單接受都已經很難了,如果你不努力去檢查的話,很快就失去了。因為這個人身很容易失去,而不知不覺當中又造了很多惡業,造這個惡業,還是照著以前的老習慣走了,你又墮落,又墮落。 54A 27:00 3:57:36

  尤其是有很多出家的同修,一旦被了這件衣服,你不能跟它相應的話,哇!這個是可怕極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但是反過來呢,欸,妙了,你一被了這件衣服,你做一點善事的話,對不起,這個在家人跟出家人,你同樣做一點好事,儘管做的好事的量完全一樣,可是你一被了這件衣服,得了這個戒以後,這個功德之大,這是不得了地大,不得了地大。所以我們常常說的那個比喻一樣,就像你走路一樣,欸,你平常走路用兩隻腳跑,你怎麼拼命地跑,能跑一點點。假定你得到一個善巧的工具,這飛機的話,你這個跑很短一段的時候,你就跑得很遠很遠,就這樣,所以這個戒就有這樣不可思議的功效。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54A 27:57 3:58:33

其中殺生粗語瞋心,由三毒起,由瞋究竟。

  那麼特別又檢查一下,殺、惡口、瞋心,這個煩惱都可以引起——由貪而殺,由瞋而殺,由癡而殺。但那最究竟、最厲害的是什麼?瞋心的殺最究竟。 54A 28:22 3:58:58

不與而取邪行貪欲,由三毒起,唯貪究竟。

  盜,盜也可能有貪、有瞋、有癡,可是貪心起的盜,是最嚴重、最究竟。那麼欲邪行跟貪欲也是一樣,下面: 54A 28:47 3:59:22

妄言離間及諸綺語發起,究竟,俱由三毒。

  這個剩下來的幾樣東西的話呢,發起跟究竟都是一樣。 54A 28:59 3:59:35

邪見由其三毒發起,唯癡究竟。

  這是容易明白。 54A 29:03 3:59:39

此等之中,思唯是業而非業道,身語所有七支是業亦是業道,思行處故。貪欲等三,業道非業。

  然後這個仔細分的話,這個業又分成功業跟業道。什麼叫「業」?什麼叫「業道」?這解釋一下。「業」,換句話就是你做的事業,平常說你做什麼事情啊,就是這樣。我們真正做事情的話,一定是什麼?一定是這個,就是一種行為,一種行為。所以身固然是一種行為,然後呢,口固然是一種行為,心理的行相也是一種行——心行相,心行相。那麼「道」,就是你那個行為在這條路上走。比如說我思惟,思惟是一種心理的行相,但是這個思惟,就一定要憑藉了一個什麼東西,這個思惟才產生一種功效,產生一種功效。比如說我想走,然後呢站起來走,欸,對了!那個你這個思惟就變成功一種功效,所以這個地方說「思唯是業非業道」。那麼「身語七支是業亦是業道」,它本身又是一種做的事情,又在這個上面可以產生功效。貪瞋癡三唯是「業道非業」,這個貪瞋癡三,就是業所走的道,這個思心所經過,在這個,乘著這個貪瞋癡,就產生種種的功效。 54B 01:13 4:01:25

  現在這個地方,我們一下還不一定辨別得清楚這個業跟業道之分,業跟業道之分。現在這裡我不詳細講,你們仔細地思惟、觀察,將來會體會得到這個業跟業道之間的差別。然後你了解了這個,去對治的時候,也曉得它對治的正確的方法。那麼上面第一個,就是正說明了這個業主要的是哪一些,主要的是哪一些。那麼第二進一步呢, 54B 01:52 4:02:03

第二顯示輕重分二:

  說那個業當中,哪一些是輕,哪一些是重。我們了解了以後的話,處處地方,就曉得怎麼個對治,以及了解它的利害關係。 54B 02:06 4:02:17

十業道輕重,

  第一個是特別說十業道本身的。 54B 02:10 4:02:22

兼略顯示具力業門。

  下面就說,有一些造業的門,它有特別的力量,凡是具有特別力量的這些,你造少少的業,就產生絕大的業果。 54B 02:28 4:02:39

初中有五,

  那麼這個「初」,就是十業道。 54B 02:33 4:02:45

例如殺生,由意樂故重者,謂猛利三毒所作。

  那麼同樣的這個殺生,殺生當中,哪一個是重,哪一個是輕呢?第一個說意樂重故。我們曉得我們殺生的時候,作任何一個業,一共分:事、意樂、加行、究竟。那麼每一樣東西以後,它由於你作的時候,特質的輕重不同,產生的業輕重也不一樣。當你殺的時候,你那個心理狀態也決定,猛利三毒所起的,那麼這個業也比較重。比如你殺生,你隨隨便便一個蚊蟲來咬你一下,你自己並沒有大的什麼貪瞋之心,欸,一看!直覺的反應,啪一下打掉了,那個時候,是,犯了殺業,可是這個殺業就比較輕。然後呢你看見那個冤家,喔!你這個惡膽旁生,想種種辦法,瞋心非常熾盛,那就非常厲害。雖然同樣那個蚊蟲,平常你如果非常討厭,你看見了這個蚊蟲,你就心裡面起了個大瞋心,結果同樣一打的話,雖然同樣的蚊蟲,後者的這個業比前者要重,這個三毒越猛利那麼越厲害。第二: 54B 03:57 4:04:08

由加行故重者,

  就是你的行為。 54B 04:00 4:04:11

謂或已殺生,或正或當,

  或正殺生,或者當殺生,「當」是將來。 54B 04:05 4:04:17

具歡喜心具踴躍心,或有自作或復勸他,於彼所作稱揚讚歎,見同行者意便欣慶。由其長時思量積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無間所作,殷重所作,或於一時頓殺多生。或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若於孤苦貧窮哀慼悲泣等者而行殺害。

  那個第二,加行。在你那個作殺的這個行為的時候,那麼那個時候看你,就是說你心裡邊歡喜,歡喜去殺,殺的時候殺得很起勁。不但自作,還要勸別人,對於殺這件事情還稱揚讚歎:「哎!殺得好!這樣做得好啊!這樣做得對啊!」這樣。然後看見別人做的時候,你心裡:「嗯、嗯、嗯、嗯,這個好!」殺的之前你心裡面,已經長時時候想了種種方法,怨恨,然後經過了這樣地去作。然後作的時候,「無間」,什麼叫無間?做的這件事情,就是說心裡面懷著這個瞋念,去作的時候繼續地這樣去,作的時候心裡面就很殷切、殷重。這個說「殷重心」,在這裡文隨便一看,好像看過了,平常我們一體會,我們就體會得出來。有的時候作那件事情,心裡面好像並沒有什麼,浮浮泛泛;有的時候你心裡面,有一種很強烈的意願在那個地方,那個就是殷重心。「或於一時頓殺多生」,這個大的有情眾生,我們不會一口氣殺很多的,小的東西我們往往會——螞蟻、蚊蟲,這個東西往往會殺很多。 54B 06:11 4:06:23

  我現在想起來,我看見小的時候,現在想起來,真是心裡面很害怕。那個大人,我就看見那個螞蟻,然後呢他用開水燙那個螞蟻,然後那個螞蟻窩用開水澆下去。哎呀!現在想起來,那是真可怕,慘不忍睹的事情,慘不忍睹的事情。我還記得那時候我已經出了家了,那新竹我們福嚴精舍後面挖土,挖土。說起來這個我自己,一直為了這事情不安呢!現在我一直那個病,很可能就為......大概都是因為受這個影響。那時我想的說那個地方沒水,弄個蓄水池,那麼後面就挖土。那麼既然挖土,結果挖開來啊,看見很多的螞蟻,那是一定傷牠的。雖然我自己沒做,但是結果做了,那個工人就在那裡。 54B 07:01 4:07:13

  有一趟我看見,你們有沒有看見有一種螞蟻,這個螞蟻窩住在樹上的,有沒有看見?那個大大的,一個黑黑的對吧?啊!那個成千上萬的,不曉得多少螞蟻,那挖倒了以後,那個螞蟻就倒在這裡。結果裡面有個工人就看見了,就拿來火燒,我也沒阻止他們。已經燒了,哎呀!我心裡覺得殘忍,不要去燒啊!那些工人就是不聽,就燒。唉!我心裡一直為了這個事情,覺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沒多久這個工人有一次就被燙傷了,那個本來那個工人非常強壯,喔,這個力氣真大!哎呀,那個燙得是渾身那個火傷啊!我天天看見,從那個精舍下面走過去,啊,那個人瘦得啊,弄了半年弄不好。那時候我心裡想:唉!你看!那是花報,那是花報!就這樣。所以這個一時頓殺多生,那個是慘不堪言啊! 54B 07:59 4:08:11

  現在我們常常看見,現在比如那個戰爭,往往有很多不可思議的,這種大的果報。比如日本人丟原子彈,一下,幾十萬人統統完了;或者像當年東京大地震,哎呀!那個整個的那個火燒,燒得啊,現在往往這種大戰,就是這種業因,你看,看得很清楚。所以我們有太多這種情況之下,雖然在這件事情當中,那個工人往那個裡面一丟,我曉得將來這個劫難過程當中,我也在被這個大火當中的一員。你們注意,所以這個業因、業果是一點逃不了的,這唯一的辦法就是懺悔。對了!我想起來了,我昨天問你們一個,說業作了以後逃不了的,那麼懺悔怎麼辦?這個本來要考你們的,還是要考你們,我倒沒忘記,你們好好地去想一想。這個是「頓殺多生」。那麼還有呢,「令發起猛利痛苦而行殺害」,或者是「令怖畏,作不應作而後殺害」,種種這種東西。還有,對於這個孤苦,值得哀愍的人也殺害,這樣,這種情形。 54B 09:19 4:09:31

  講起來殺害,我想起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來。我今年春天,我看見那個電影片,電影片,就是那個 VIDEO TAPE,那個片子的名字叫「死亡的面貌」,一共有三集。有一次有一個同修拿得來,說師父您看看這個,我去看,結果他就告訴我他吃素,為什麼吃素啊?他固然是信佛,實際上真正的原因,就怎麼?看見了那個死亡的面貌以後。我說有這樣的效果嗎?叫他租一個來看一看。然後一看,果然!哎呀!誰,你們很多人一看見這東西,叫你吃肉啊你就不想吃了。我為什麼要說這個事情?你們現在沒看見,不曉得有沒有這個機會,我真想介紹我們自己看一下。 54B 10:23 4:10:34

  有很多事情,我們所以做不到的原因為什麼啊?就是我們沒真實的感受!當你一旦到了真實的感受,你會這個感覺啊牢不可破!我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說有一個人,我們在這地方,大家同行當中,有一個人——一個大壞蛋,那個人專門做壞事。但是呢他表面上面,哎呀,做那個人情做得很好,你還很歡喜他,你上了他一趟當以後,你曉得這個傢伙,這個傢伙是個大壞蛋。然後你告訴別人說:「欸,這個大壞蛋。」別人都不相信你,但是你印象心裡很深刻。你還覺得:這個傢伙總有一天上了當,但是你去告訴他,他就是不相信你,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啊?我想很可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為什麼?這很有意思。這個道理,就是我們現在要學的,這個地方我簡單地告訴你一下。 54B 11:17 4:11:29

  就是我們平常那個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作用怎麼來的?它有幾種作用——前面的五俱意識,你眼睛看見了,馬上這個第六意識跟著就動了;耳朵聽見了,跟著動了;嘗到了、觸到了,然後呢,所謂「眼、耳、鼻、舌、身」這個,前面這個五根所對的境,然後呢意識。第二個,緣那個「法塵」,法塵就是你腦筋裡,就這樣去想。但是平常的時候,因為這個五俱意識非常粗猛,所以緣法塵這個力量本身很薄弱,很薄弱。儘管講的時候聽,聽見了以後,但是因為你本身,你沒有經過這思惟、觀察的深切的力量,所以這個概念不深。一旦你親眼看見了以後,哇!那個印象很大、很大,那時候就產生效果了。所以剛才說的這個例子都是如此。 54B 12:21 4:12:32

  那我們現在修行,為什麼要多思惟、觀察?這個地方順便講一下。就是說現在我們看見很多業果報應的這種事情,因果關係的事情,因為我們並沒有深入地思惟、觀察,為什麼沒有深入思惟觀察?就因為眼前前面那個五樣意識很粗猛,我們這個意識一天到晚跟著它跑。我們要坐在這裡看一下書,欸,偏偏胡思亂想。為什麼胡思亂想?你們有沒有想過啊?為什麼?就是你剛才眼睛看見了,強烈的印象在這裡;你耳朵聽見了,強烈的印象留在那裡;你嘴巴嘗到了,強烈的印象在那裡,就這樣,而就是這些東西擺在這個地方。 54B 13:09 4:13:21

  所以等到那個差不多到時候,十二點鐘你聽見一下,欸!打板了,要吃飯了,那口水就咕嚕咕嚕流,你就這樣。然後你看見了,如果這個人跟你是個好朋友的話,你聽見一點聲音的話,你心裡面就知道,哎呀,站起來跟他聊一下天。如果說這個人是你跟他不歡喜的話,你一想的話,「這個傢伙,他又在那兒說我壞話了。」這種情況你很容易,說明了——平常一直緣這個粗猛的、前面的五俱意識,這第六意識在相應,所以這是我們散亂的原因。就是懂了一個道理的話,你沒辦法深入地思惟。於是那個時候,你一再在造業,等到造完了業,下了地獄受苦的時候,沒辦法了!就是你生前有辦法的事,你都沒辦法修行,到了地獄你有機會嗎? 54B 14:01 4:14:13

  所以現在唯一的怎麼辦呢?就是你必定要把外面的東西排掉,排掉了以後,你能夠深刻地思惟,使得這個意識所緣的法塵,產生強有力的功效以後,那時候心裡面就產生力量了。要強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說,你內心當中思惟這個念頭,繼續不斷地思惟,強到能夠擋得住,前面五俱意識所產生的這個意識。換句話說,作意強到像你看見的一樣地強烈,那時候勉勉強強可以把你看見的事情擋得住,不被它引誘。實際上你還要超過它,當你真正超過它的時候,這個力量就產生了。我不曉得我這個解釋,你們清楚不清楚?對,如果有人已經很清楚了,不清楚的話,要了解,這是我們眼前真正修行第一個關鍵,第一個關鍵。 54B 14:58 4:15:10

  所以萬一你不行,實際上呢我們真正大部分人都不行,那怎麼辦呢?我們要環境來保護,所以為什麼我們要出家。叫你一個人恭敬,恭敬不起來;喔唷!大家看見這個地方的規矩很難,到那時候你自然肅然起敬,對不對?叫你恭敬,恭敬不起來,然後你信佛的人,跑到廟裡邊,喔,這個心裡面就恭敬起來了,是不是?做壞事,也是受外面的五樣東西而意識跟著它,做好事同樣跟著它,現在你懂不懂?這個是所以為什麼,我們修行往往說,修行好像不要管外面的環境,完全錯了!初初真正用功第一步修行的話,我們必定要賴這個好的環境,這個好的環境怎麼來的啊?說起來還是業感緣起! 54B 15:48 4:16:00

  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沒有好環境,請問好環境這個果,你有好環境這個因嗎?你有嗎?這是我們要檢討的哦!所以如果現在我們感覺到我們沒有的話,我們趕快勤勤懇懇,多掃一點地,多抹一個桌子,把這個環境弄好了。欸,眼前馬上就得到好處,將來你一定有好的去處,信得過這個話嗎?所以現在我常常看見,自己的東西,喔唷!保護得好好的,常住的東西誰都不管,這是註定我們每況愈下的原因。所以記住:私財如土,是公財如命啊!記住:公事辦,公事辦,公事辦了辦私事。你真的能夠這樣去做到的話,你一定成就。 54B 16:43 4:16:54

  這是我隨便剛才談到那個事情的時候,這樣,我自己也是這樣。欸,那個同修一看見那個,他也是到處去勸人,結果勸的很多人呢,至少看過那個電影的一個禮拜,看見肉就不想吃了。唉!我自從看了這場電影,那個印象之深,是不得了地深!我要敘述給你們聽,你們也沒有這個大的效果。我簡單說一個,說一個。我們已經聽說過人家吃猴腦,你們也聽說過沒有?吃猴腦。我們現在好像聽見了,很好玩,欸,吃猴腦!就是這樣。我那次看見了吃猴腦以後,啊!一直到現在,印象深不可攀!就有四個人,兩個男的、兩個女的,都是西方人,穿得非常好,然後不曉得到哪裡去,那個地方我不知道。總歸這個地方一定不是歐洲,也不是美洲,可能是在哪個地方,波多黎各或者是非洲,或者是哪裡,這個我就不知道了。 54B 17:49 4:18:00

  然後就坐在那地方,準備吃。那個檯子中間有一個洞,檯子中間有一個洞,然後四個人四個盤子,那個旁邊盤子、調羹,小的這個鎚子——那個小鎯頭。唉,講起來那個殘酷得不得了!然後那個侍應生抱了個小猴子,那個小猴子小的一點點,就抱得來,包得緊緊的,那個白布裹的什麼,拉進來。那個小猴子就吱吱嘎嘎、嘎嘎叫,大概那個小猴子也怕得要命。哎喲!我在那裡看,開始的時候已經不忍心,我就想,假如我是這個小猴子如何?哎呀!我一想那小猴子,我簡直是眼睛不敢看,閉上眼睛不敢看,但是瞪開眼睛又去看牠。結果那小猴子就抓得來,抓得來了以後,又塞在那個後面,塞在後面,那個洞還有個很巧妙的東西,這麼「卡噠!」一來,就猴子那鎖住了,下面那個身體整個綁住了。 54B 18:43 4:18:55

  你們想想看,假如是你們那個猴子的話,你們那時候什麼想法?然後那個佣人就用一點藥水,當然已經弄得很乾淨了,又把那個頭上,那個猴子的頭髮,把它「嘎噹、嘎噹」剃得光光的,然後再拿那個鎚子「咕!咕!咕!」敲。啊!假定是你看見那東西,不曉得,我想誰都到那個上面,好幾個人我看看他們,他們也把那個頭拿開了,拿開了,就這樣!最後那個敲開了,敲開了以後,他很有技巧的,那個人還不敢下手。開始的時候,那幾個人好像紳士,準備在那兒吃,到後來那個、那個,不管那個男士也好,那個女士也好,唉!那心裡面,皺著眉頭,他也這麼看他一眼、看他一眼。結果敲開了以後,腦殼就「啵!」一下撥下來。啊!那個猴子就吱吱嘎嘎叫,沒死啊!然後居然拿那個調羹就挖出來,那個白白的腦漿。唉呀!是這樣!這個人的之殘忍哪!是人的殘忍。 54B 19:45 4:19:57

  所以現在我們看世間,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啊!總覺得殘忍,這個東西真的殘忍啊!要是你們看見,它還有好幾個,還有看見那個殺人。我也從來沒有看見過,那次親眼看見的,那是阿拉伯人,抓到那個仇人,拿了個刀,「蹬!」一刀,硬是那個頭就掉下去。那個頭掉下去並不死哦,那個頭掉下在那裡滾。啊!我又不忍看,下面到底什麼樣,我都沒看見,那就是死亡的真相,就這樣。然後看完了以後吃飯,誰都吃不下,不要說吃肉吃不下,吃素也吃不下。當你想到你吃了牠以後,將來說不定你要這樣還牠,怎麼可能哪!那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千真萬確的事實! 54B 20:32 4:20:44

  所以我說到那個「加行」,平常的時候我們注意,你如果這樣去對別人的話,對不起,將來你就這樣,得還別人。一直到你成佛!成佛還要這樣的,昨天告訴你們那個金鎗馬麥之報,以後有機會告訴你,十,佛自己親身遭到這樣的十種大難,這個業是萬萬不可以造。這是講到加行重。第三無治, 54B 21:01 4:21:13

由無治故重者,

  就是對治,這個是我們修行當中第一重要的。前面四個,貪瞋癡當中有覆蔽,有覆蔽就是沒有對治,能夠對治就好了。那麼什麼是對治呢? 54B 21:19 4:21:31

謂不能日日,乃至極少時持一學處,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齋戒。於時時間,惠施修福,問訊禮拜,迎送合掌和敬業等。又亦不能,於時時間,獲得增上慚愧惡作。又不能證世間離欲,或法現觀。

  就是這個,這個是對治,修行就是這個東西,就是懺悔,對治惡業。「不能日日」,最重要修行的話,時時刻刻要怎麼辦呢?持一個學處,學處是什麼?就是惡業的恰恰相反,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正確的,該這樣做的。乃至於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最少的,這樣。通常這個半月、八日,不但是持一學處,通常還有特別的,比如八關齋什麼等等,「受持齋戒」。或者「時時間布施修福,問訊禮拜」,這個我們都了解的。「迎送合掌和敬等業」,注意喔!和敬,這個和敬從心裡開始哦!所以六和敬,見這最重要的,見解是你內心的事情。儘管我們現在,形式坐在這裡,心裡不相應,不好!反過來,就是我們現在形式做不圓滿,只要你見解正確,你起了慚愧心,說我要努力呀,就好! 54B 22:57 4:23:08

  所以我剛才說,不是做不到,不是做不到,你只要心裡面稍微一轉。昨天就有個同修跟我說:「哎呀,我最近聽了那個論好歡喜啊!以前那個死角,總是轉不過來的,總是覺得自己對,總是覺得這樣,現在一下轉過來了。」他結果發現這一轉過來啊,原來這個問題容易得不得了!我就告訴他:是嘛!的的確確、千真萬確的,我們總覺得:哎呀!這個佛菩薩做的事情,教我們這麼難做啊!真正難,不是在佛菩薩跟你;真正的難就在知見上面。有一天你得到那個正知見,你能夠接受的話,一轉過來的話,欸!整個的問題都開始就轉了。到那個時候你會感到歡喜啊!平常我們還自覺得有十二萬分的理由,到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唉!十二萬分的抱歉。那就對了!那個時候就是什麼?就對了! 54B 23:52 4:24:04

  所以他下面告訴我們,「於時時獲得增上慚愧惡作」,他前面說不能,就是沒有對治;你能夠,就是對治了。說:慚愧啊!以前自己覺得我還對,現在覺得,哎呀!我錯啦,我錯啦!以前做得不對,「惡作」就是——我覺得以前做得不對啊,厭惡自己所作的。對於壞事情你能惡作,就對了,這個就是對治。作的時候你用這個心去作,現在呢你用這個心去厭惡、討厭,對你前面所作的這個心,產生不歡喜,這個是正對治,這就對了! 54B 24:38 4:24:49

  進一步再什麼啊?「證得世間離欲」,這個惡作、慚愧,通世間的,也通出世間的,修學第一步從這裡開始。你更進一步,然後呢要證世間離欲,曉得它的過患,乃至於「依法現觀」,依法現觀就是證得空性乃至於。「現觀」還沒證喔,就包括在「行」到「證」這個階段。所以真正你證得空性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就是對治,如果說沒有對治的話,這個就是重的,反過來說你能夠對治的話,這個業會減輕了!這個修行,我們看見這一點,是對我們一個最大的鼓勵,不但是鼓勵,實際上我們真正要學的就從這裡。四: 54B 25:29 4:25:41

由邪執故重者,謂由依於作邪祠祀,所有邪見,執為正法,而行殺戮。

  由於邪執,這個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正法,寺院供的;邪法所供的那個地方就是叫「邪祠」,他也供這些各式各樣的神,各式各樣的神,外道等等,其他的所有的那種神。然後呢,他們執種種邪見,執邪見而行殺害,這個是最嚴重。說:「哎呀,要拜拜呀!」所以殺一個大豬,殺一個大牛。哎呀!這個東西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這就是由這一個重。 54B 26:15 4:26:27

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為資具故,雖殺無罪。諸如是等,依止邪見而行殺害。

  喏,就這一個。「啊!這個畜生哪,這個世間主造來讓我們吃的,去殺啊!」那是邪見,這個是非常重的重罪。所以同樣的情況,雖然我們沒有這種執著,我們明明做錯了,還是覺得:「我對呀,我就應該這樣啊!」我們往往覺得,這個世間的,好像嫉惡如仇,「我覺得正人君子,嫉惡如仇。」對不起!你這是個邪見哪,這是非常可怕啊!所以我平常在這個地方常常聽見大家諍論,諍論了以後他還覺得我對,他沒有,他錯。對不起!你那時候已經在邪見當中了。外道尚且不可以,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如果執著這個的話,那是很可怕的,這個地方自己要覺醒,自己要覺醒。第五: 54B 27:17 4:27:29

由事故重者,

  前面這個幾樣東西,或者由自己的內心,或者由加行,這件事情由於事——就是你所作的對象。 54B 27:29 4:27:41

謂若殺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長委信,有學菩薩,羅漢獨覺,及知如來不能殺害,而以惡心出其身血。違此五因,為輕殺生。

  就是說這個,由看你所殺的對象,當然偷盜等等也是如此。「殺大身傍生」,一個比一個大——小的螞蟻,這個傍生比較小;然後大一點的狗等等,那就大很多;然後象、牛更大;然後「人或人相」那更大。人當中自己的親屬更嚴重,親屬當中的尊長是更嚴重。說「委信」是什麼?委信就是信處,就是出家的,有幢相那種人。乃至於有學的菩薩,那更不得了,獨覺是已經無學的聖者,以及如來。後面這個東西犯了這個的話,不得了地可怕,不得了地可怕——五無間罪。從父母開始,那犯了以後的話,那是五無間罪,越後越大。「違此五因」是輕殺。 54B 28:44 4:28:56

餘九除事,如其殺生,輕重應知。

  這個是指殺生,其他的也是這樣。 54B 28:51 4:29:02

由其事故重不與取者,謂若劫盜眾多,上妙及委信者。

  「委信者」就是三寶之物。所以對那個三寶之物,是一點不能動啊!說到這裡,現在大家在這個地方,總覺得常住的東西馬馬虎虎。對不起,這個你雖然沒有盜心,但是因為它這個本身這個東西重得不得了,所以隨隨便便你妄用一點,就犯不得了的過錯欸,犯不得了的過錯欸!所以到了晚上溫習的時候,我會告訴你們,歷史上有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很好的一個出家人,他生前就因為妄用。 55A 00:03 4:29:42

  我現在還記得這麼一件、一個公案。有一個人造一個大廟,他是非常好的人,有一次他人家供養一個石頭,不曉得作什麼碑的,他們沒有做,供在那裡也不做嘛!那時候正好造房子,在前面缺一塊階石,他想這個碑反正沒有用,在那裡做了一個階石,就是這樣,然後就做了,做了以後就死了。死了以後就墮在地獄裡,不曉得受無比的苦。但是他畢竟還是個修行人,後來他一個特別的因緣,就來託夢給他的一個弟子,說:「我生前就犯那麼一點點,現在一直不曉得這個大石地獄當中煎熬,不得了地苦啊!然後我還有一點點什麼東西,你代我贖出來......。」然後把那塊石頭挖出來,擺在那個地方,經過多少人的懺悔,才得到解脫。你看,太多這種類型的公案! 55A 00:58 4:30:38

  所以我們現在啊,這種事情說起來真可怕!隨便我想到一件事情,也是隨便提一下。我第一次到淨律寺去,淨律寺有一個很好的辦法,他們那個打電話都要錢的,我那次跑得去打,打了以後,我這個同修真好,淨通法師,他也沒有跟我說,打過了,他就代我丟了個錢。當時我也不知道,後來我回過頭來想一想:好像這個地方有一個丟銅板的箱子嘛,我就一看,果然沒有錯。我心裡還想:這地方丟一點,這個打一個電話還要錢。但是,幸好我還算三寶加被,我說:「哦,不可以,不可以!」我自己還覺得種種理由,我自己覺得跑得來教書的,他們那地方,因為我的心目當中,對這個師長無比地恭敬,老師什麼東西給他;我來教書的,到那個打一個,打一個還要丟銅板。但是我心裡想:馬上懺悔,欸,這個念頭萬萬不可以!我馬上拿一個銅板擺在那地方。以後看了一看,不、不、不,不是一個銅板欸,打到台北去要好幾個。然後我每次去打的時候,看那個,我還心裡想:煩哪!後來想:啊!這個就是我的錯誤,我就懺悔了好幾次。以後高高興興,每次看看,萬一這個錢不夠,寧願多丟幾個。 55A 02:19 4:32:00

  所以我說到這地方,倒不是說我什麼,所以有很多客觀的環境,我說明了什麼?像這個,我們平常以我這個條件,我常常給你們這麼講,我自己都做不到。所以我很了解,這種地方啊,千萬注意啊,千萬注意!因為眼前這地方大家鬆鬆散散,目前已經這樣地努力向上,已經非常難得,我非常讚歎。所以我曉得一下逼得很緊的話,這個不是你們的過錯,那是我害了你們。大家肯這麼向上,一步一步努力,今天會提到這個地方,我順便一提,將來這個地方,我也要慢慢地改善。所以改善的原因,絕對不是為我,這個你們大家曉得的。這個地方,我來的時候,就是這樣來,去的時候也就這樣去,這是為了保護大家。 55A 03:09 4:32:49

  所以這個「委重」,這個是三寶的地方的話,是一點都不能錯。不要以為這反正不要錢的,坐在那地方,一個電話打個半小時。沒什麼事情,公事都不可以打,還在閒事無聊了,跟人家聊聊天,千萬不可以、千萬不可以!凡是三寶之物的話,千萬注意!所以這地方說到「盜,不與取」。不過這裡順便一提,就是因為我們常住,將來的的確確,你們有的人有錢;自己沒有錢,常住供給你們,這個沒問題,這一定沒問題,該用的一定要用。可是這地方,隨便一點小地方的話,千萬注意。啊,委信。然後呢? 55A 03:54 4:33:37

劫盜孤貧,出家之眾及此法眾。若入聚落而行劫盜,若劫有學,羅漢,獨覺,僧伽,佛塔,所有財物。

  這個是盜,這個是盜。想起來了,所以講那個盜,五台山有一個叫人皮鼓,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沒有?可能有人聽說過了,這個鼓怎麼會人皮的呢?不是。五台山是文殊師利菩薩的道場,這個道場有種種神異不可思議的。有一個大廟,那個大廟有一個人,那是廟裡的一個當家。那個五台山的香火盛得不得了,非常盛,但是有很多慢慢變成子孫廟,他也莫名其妙地亂搞,那個公家的錢啊,反正人家看不見,他就拿這個錢自己私吞了。私吞了以後,他倒不一定,出家人哪有錢的?弄了那個錢,然後給了他徒弟。給了他徒弟以後,這個出家人,完了以後,就投一條牛,就在這個常住裡邊。這條牛力氣特別大,因為他們那個地方都是自己耕作的,那個工人外面雇得來的,那個農具什麼等等,往往都是常住的,牛牠們也是一樣,做起來特別勤力,特別地勤力。 55A 05:29 4:35:09

  後來有一次,他那個徒弟就夢見他的師父來告訴他:「我生前因為侵了那個常住的錢,然後買了這個田,這個田現在在這地方,所以我要投牛,還那個。」什麼時候還得清呢?他說:「這個田,就是滄海,就是這個田變成功滄海桑田,幾番以後,對不起,我這個罪還消不掉。」你想想看,那個滄海桑田要經過多少時候啊?那不曉得要多少億劫,但是他這個罪還還不清楚。 55A 06:08 4:35:48

  我們眼前貪一點點,啊!所以注意啊!眼前我們好容易這麼貪一點點,將來這個果報,這個是我們真正講業的地方,講,講得很容易,你們好好地思惟。當你想到了這一點的話,眼前這個錢,千萬不要積在抽屜裡,積在這個銀行裡邊,這個常住一點點,寧願多給它一點,對你只有好處的,絕對沒有壞處。這個事情,我們千萬注意,千萬注意!所以剛才旁邊的人,就旁邊的人,我們不要說一個旁邊的人隨隨便便,已經在這個地方,不在乎。可是我現在曉得了,所以我告訴你們,一定要保護他們,還給他們,還得清清楚楚,這個是我們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的!下面哪,這個盜,盜下面是淫。 55A 07:02 4:36:42

由其事故重邪行者,謂行不應行中,若母,母親,委信他妻,或比丘尼,或正學女,或勤策女。非支行中謂於面門。非時行中謂受齋戒,或胎圓滿,或有重病。非處行中謂塔近邊,若僧伽藍。由其事故重妄語者,謂為誑惑多取他財而說妄語,若於父母乃至於佛,若於善賢,若於知友而說妄語,若能起重殺生等三而說妄語。為破僧故而說妄語,於一切中,此為最重。

  前面其他的比較容易,最後一點啊,「為破僧故而說妄語」,一切中這個是最重。真正破僧,現在我們也說實在的,不大......做不到,只有佛世的時候有。可是破僧的因,我們很容易犯,這一點要特別注意。我們在這個團體當中,一點小小的不好,大家說那種離間語,萬萬不可以。所以我剛出家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告訴我,說「不會說話的兩頭搬」,搬弄是非的搬,「會說話的兩頭瞞」,我一直到現在受用不盡,一直到現在受用不盡!難免地,人家有的時候,碰見事情啊有點不大痛快,然後我們往往願意做人情,「對啊!你對啊、你對啊!」你不要去說他對,你說他對,他覺得對的,火上加油。你倒是同情他,你是害了他,也害了你自己。那時候應該怎麼辦呢?碰見這種情況的時候,如果你有這種機會的話,你不妨說:「其實他對方倒無心的,我了解,他做過了事情以後,我跟他談起來,他還覺得滿對你抱歉的。」如果你背後這麼一說,他心裡面這個也就慢慢地舒解,對不對?所以你無形當中就做了好事了,所以記到,說「不會說話的兩頭搬,會說話的兩頭瞞。」如果說為了你自己的利益要去這樣說的話,那是更可怕,更可怕! 55A 09:14 4:38:54

  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往往我們為了自己的利益,然後呢,往往談佛法上面,說這個不對,這個對。所以說這個對不對,是為什麼?為你這樣。譬如說輪到我去做廚房,或者看見別人做廚房,欸!配我的胃口,然後他說種種理由,要這樣、要那樣;然後這個人要那樣、要這樣,然後呢這個團體起了個衝突了。這雖然眼前是一點小小的,可是使得這個......凡是你為了不管什麼理由,使得這個大家共同和合而不和合的話,你的破僧的因就在這個地方,這個是最嚴重的妄語跟離間了。我們現在修學佛法,一開口就在那地方,出毛病就在這裡啊,千真萬確!所以在這我這裡特別強調,不准大家隨便說閒話,說來說去,沒有別的,還是保護大家,你們千萬要注意!這一點是千萬注意,千萬注意!我們要想爬上去是千辛萬苦,要想墮落是容易極了,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你隨便坐在那裡兩三句話一提,你不知不覺當中造了大罪惡了。 55A 10:28 4:40:07

由其事故重離間語者,謂破壞他長時親愛,及善知識父母男女,若能破僧,若能引發身三重業,所有離間語。

  這個。 55A 10:43 4:40:22

由其事故重粗惡語者,謂於父母等及餘尊長,說粗惡語,

  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哪,這一點我們常常容易犯,也是太容易了。這個世間呢,在那個什麼?在那個這次講的《大寶積經》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個迦葉尊者就說:「平常我們對菩薩起一念瞋心,或者瞋的行為,這個東西果報不得了!」但是哪一個是菩薩,我們不知道,你怎麼曉得他是菩薩?的的確確有太多的菩薩在這個世間,我們的確認不清楚。我修學了佛法二十多年,現在總算經過善知識的引導,種種跡象看起來是,太多這種。我們現在大家了解,廣欽老和尚他就是那種再來人,他走了我們才說,不走我們不談的。有很多明確的事實,而這種不斷地一直有,既然是這樣的話,你怎麼曉得現時沒有呢?所以我們隨隨便便妄加批評,妄加那個的話,都是對我們造成絕大損害,這個地方千萬注意!平常我們總想到:我在無明當中,我總在無明當中。你能夠這樣想的話,總好!繼續下去。 55A 12:05 4:41:47

若以非真非實妄語說粗惡語,現前毀罵,訶責於他。由其事故重綺語者,妄語等三,所有綺語,輕重如前。若諸依於鬥訟諍競所有綺語,若以染心,於外典籍,而讀誦等。若於父母親屬尊重,調弄輕笑,現作語言,不近道理。

  這個我們最容易犯,最容易犯。 55A 12:41 4:42:23

由其事故重貪欲者,謂若貪欲僧伽,佛塔所有財寶,及於己德起增上慢,乃於王等及諸聰叡同梵行所起增上欲,貪求利敬。

  這個貪,這個重的是什麼呢?造寺院裡面,這是最嚴重的。你可以說積功德,這是最好的,不得了地好;反過來的話呢,是非常嚴重,一點的小便宜,貪了,不得了!然後呢,「己德起增上慢」,譬如說我們現在大家共同的話,人家講的什麼,或者人家的德行,自己總覺得:「那有什麼了不起!」哦!這一句話,不得了地可怕呀!我們處處地方要想:啊,不如人家!啊,要讚歎人家!原因就在這個地方,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下面是瞋恚。 55A 13:48 4:43:28

由其事故重瞋恚者,謂於父母親屬尊長,無過貧苦諸可哀愍,諸誠心悔所作過者,起損害心。

  這個是瞋心,對於自己的尊長,或者是貧苦的,或者他來懺悔了,你還呀心裡面放不下。 55A 14:16 4:43:56

由其事故重邪見者,謂能轉趣謗一切事,較餘邪見此為最重。

  這個是邪見當中最嚴重的一件事情。凡是你的邪見,由這個邪見,而毀謗真實的因果緣起法則的,這個是最嚴重。 55A 14:35 4:44:15

又謂世間無阿羅漢,正至正行,此見亦爾。與上相違是輕應知。

  跟上面相反的,那個就是輕的,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上面說重的,關於這個輕重的相,你們要好好地自己的細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思惟一下。平常我們修學佛法啊,剛開始第一步真正要注意的就是這個地方,往往一點點很小的,小的這個善惡,就得到無比地大的果報。尤其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尤其是近事或者居士,乃至於出家的同修們,這一點千真萬確,千真萬確!這件衣服,真是被上的是大幸、大幸,有絕大的功德!但是你弄得不對了,一被了這件衣服,造起罪來是可怕,也是不得了地可怕,不得了地可怕!所以佛經上面一直跟我們說:白衣人,白衣啊下地獄還不大容易咧,但是出家人的話,啊,那容易得不得了!當然反過來說,作功德的話,也是一樣,這個原因我們要注意。我們現在一天到晚,自己也被了,周圍的人都是這個,不是佛寶,就是法寶,就是僧寶。我想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 55A 16:17 4:45:56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三十一頁。關於這個業的輕重,我們同樣做一個事,結果往往因為不了解這個,雖然你做小小的一點,說業會增長廣大,固然。這個業的增長廣大是屬於我們內心的,這一點我們還容易了解,容易控制。而有很多啊,它本身因為它的這個事情的特質,就顯出了輕重很大的差別,這一點我們要特別了解。所以往往有的時候,在一個很小的小事情上面,你做好的,感得絕大的善果;惡的,也同樣地感得絕大的惡果。前面已經說了,說這個重的,哪幾樣是比較重的。後面又說〈本地分〉,《瑜伽師地論》上面也告訴我們: 55A 17:40 4:47:20

〈本地分〉中說有六相,成極尤重。

  這個六種狀態是最重、最重的,哪些? 55A 18:06 4:47:46

加行故者,謂由猛利三毒,或由猛利無彼三毒,發起諸業。

  這第一個。由於加行而產生的業,重,或者是你加行的時候,由於三毒,猛利的三毒——很大的貪心,很大的瞋心跟癡心。現在貪瞋癡的行相,我們已經了解了,那麼如果說跟三毒相應,那個是最重的惡業。下面是「猛利無彼三毒」,那個是善業,恰恰相反,第一。第二: 55A 18:50 4:48:30

串習故者,謂於長夜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善惡二業。

  這就是習慣。這長夜的話,就是我們無始以來,這個目前我們不管是張開眼睛、閉上眼睛,那心理上面,你很清楚或者不清楚,都是。這一個習慣養成功了,真是很難改。現在我們常常自己找個藉口:「哎呀!這個習性難改啊,佛菩薩告訴我們習性難改。」那好像我們領了那個令箭一樣的,說佛菩薩告訴你習性難改,你就不要改,這完全錯了。你要修學佛菩薩,因為要修學佛菩薩,佛菩薩就告訴你這個很難改,你要注意喔!我們要聽懂這個話,你聽不懂的話,一句很好的話,你把它轉過來了。告訴你:「這個是很難改的,所以你要拼命努力去改,才可以改得過來!」這個才是佛菩薩的原意。所以我們現在弄錯了以後,說這個難改的,啊,你就不去改它了,那你修學佛法修些什麼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要去了解的。 55A 20:09 4:49:49

  所以這個習氣還是最重要的,而且這個習氣啊在不知不覺當中,我們自己不知道,你一天到晚就害在這個裡邊。所以我們剛開始修行,一定要真正努力地去克服這個習氣。然後呢要克服這個習氣,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了解這個錯了,然後哪一個是對的。這個錯、對,不是文字上的認識,必定要把文字所指的,就是我們內心當中這種行相你認識。改的時候不是講文字,所以講文字,你講得頭頭是道,然後講完了,變一個大法師,哎喲,這個名氣很大,然後呢這麼多人擁護你,一點用場都沒有。如果你不能在內心上面這個地方淨化的話,那個都是染污的事情,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第三: 55A 21:04 4:50:44

自性故者,

  它本身就是這樣。 55A 21:08 4:50:49

謂屬身語七支,前前重於後後,屬意三支,後後重於前前。

  這個身口七支當中,殺最重,盜其次,淫第三,越是前面,這個本質越重。然後呢,意:貪瞋癡三樣東西,越後越重,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貪瞋二相容易了解,這個癡相、邪見,尤其是邪見啊,最難了解。不要說外道這種邪見,就是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很多同修佛弟子們,這個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楚,這個基本的概念都弄不清楚。 55A 21:58 4:51:38

  我現在聽見太多這種似是而非的那種說法,今天早上還有一位同修跟我談起這個問題,其實這個話我聽見不曉得多少遍了,太多人都犯這個毛病。他常常說我們現在這地方,譬如說我們要努力去做,他總覺得這個有護法,他如果做得不對,護法會護持他、會排斥他,把那個責任都推到護法頭上。然後呢,有的人做得很成功了,其實他做錯了,他完全是做的世間那個事情,然後說,他如果說做得不好的話,護法怎麼會護持他呀?這個概念你們說對不對?表面聽起來好像很對,表面聽起來好像很對,實際上這裡邊大有問題。 55A 22:49 4:52:29

  護法絕對會護,但是護法只要護法,不是像我們想像的護。假定說真的樣樣是護法在護的話,現在這個時候絕對是正法,對不對?是不是很清楚?非常明白,有護法要護啊,難道這個護法會不護持佛法嗎?為什麼從正法而變成像法,現在變成末法,護法到哪裡去了?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地說明了這件事情嗎?所以我們動不動說護法,護法是什麼?就是如果你自己能夠真正如法地去做,護法會護持你的,這一個叫護法。你如果亂七八糟顛倒來的話,這護法可不一定護你喔!護法所以護的「法」喲,你跟法不相應,護什麼法?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55A 23:44 4:53:24

  反過來說,如果他真的是以世間的標準來衡量護法的話,那盧勝彥應該對的了,他的事業做得這麼大,你看他一個人創出這麼大的局面來;一貫道這個事業創得這麼大,那不是護法在護他嗎?他在那裡也是拜的佛啊!這概念很明白,所以你們不要糊裡糊塗。這個邪見跟正知見兩個字,不是說我們看一點文字,啊!那隨便講一講,看一點行相啊,這個裡邊有它深刻的意義。所以首先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應該一個正確的了解,說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好好地努力啊,我們這個起心動念,實在是大成問題啊!所以這一點是我們應該特別、特別注意的地方。再下面: 55A 24:38 4:54:18

事故者,謂於佛法僧諸尊重所,為損為益。

  由於你所作這件事情的本身而判輕重,或者是功德田,或者是恩田、尊敬之田,這種。譬如說佛法僧,那個是最重的地方,以及自己的父母師長等等。三寶當中就是三寶,在家的就是父母師長等。如果說你有點損的話,一點小損就大害;然後呢你益的話,好好地做一點小小的供養,就得到的大福,這個是第四點。第五類: 55A 25:26 4:55:06

所治一類故者,謂乃至壽存,一向受行諸不善業,未曾一次受行善法。

  所治就是我們所對治的,那種問題本來是修學佛法要對治的,這一類東西當然都是壞事了,這個壞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對治的。說你「壽存」就是在你一生當中,一向你做不善,沒有做過一次好事,這個不善都是要對治的,結果你偏偏都忙這個,那是最嚴重的。所以第五個是專門講惡的那一類。第六: 55A 26:04 4:55:44

所治損害故者,

  那是專門講善的,就是說對治損害了的,經過你的對治,懺悔損害了的。 55A 26:13 4:55:52

謂永斷除諸不善品,令諸善業離欲清淨。

  當然從開始的時候,你怎麼曉得它的過患,然後呢生起了厭離,然後如法地行持,先降伏它的現行,到最後斷除它的根本,能夠把這個不善的東西統統清除掉。那個,這個第六一類是善,這個特別重。 55A 26:41 4:56:20

《親友書》中亦云:

  除了這個〈本地分〉,再引那個《親友書》。本地分是相宗,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的,是彌勒、無著菩薩傳下來的;《親友書》是龍樹菩薩,主要是性宗傳下來的。他就說: 55A 26:58 4:56:38

「無間貪著無對治,從德尊事所起業,是五重大善不善,其中應勤修善行。」

  有五樣東西,「無間」就是時間,「貪著」就是猛利的貪心,沒有對治。那麼還有呢,從有德的,有德的,下面說就是三寶等等;尊重就是父母等等,有恩的。這五樣東西啊,做一點好的,就得到大的果報;壞的,得到大的惡報,這個都是最重的。他下面說: 55A 27:36 4:57:16

其三寶等為具德事,其父母等為有恩事,開二成五。

  這容易明白。關於這裡我提一個公案給你們看看,這個公案是在《德育古鑑》以及《感應篇彙編》。所以在正式講那個公案之前,如果你們已經看過的,你們馬上可以曉得。那個山西地方,有一個人姓王,叫王用予。那個時候古代的人,他們念書人都非常重視供養這個文昌帝君,所謂文星,的確。然後呢一方面供養,一方面遵照著這個,他非常講究世間的德行。真正古代有功名的話,都要看他所積的福德,稍微有點虧損,往往本來得到的就削掉了。那麼他們以前都組這個文昌社,大家一定行種種的好事——戒殺、放生,雖然不一定吃素,但是初一月半,六齋啊,乃至於不吃牛啊等等,那麼惜字啊,做很多。他也做非常多的好事,那麼他有一個同社當中,一個姓薛還是什麼,我名字忘記掉了,他很早就進了學,換句話說考取了秀才,以後怎麼爬也爬不上,這樣,怎麼爬也爬不上。 55B 00:06 4:58:55

  那麼有一天他晚上作夢,那夢到這個,到這個文昌帝君那個地方去,然後呢文昌帝君召見他,給他解釋一些問題。然後他就說你平常什麼地方對,什麼地方不好。哎呀!他聽了心裡上非常警惕,然後他就代自己的一個朋友,姓薛的去請求,「他這個人平常在我們社裡邊是很好的人,他做事情很認真啊,那他為什麼考中了秀才多少年來,他下面就升不上去,什麼原因啊?」文昌帝君怎麼說?他說翻開那個功德簿看看他。然後那個判官翻開來,他說他表面上做得很好,實際上心裡不相應,尤其是對他的父母。他就用兩個字來說明,叫「腹誹」,我這裡寫一下給你們看看。「腹」就是肚子裡面,腹誹,「誹」就是心裡面不同意。他父母面前,他當然,因為古來的人都很講究孝順的,父母告訴他怎麼樣,他心裡面是,不會違背他。但是他心裡面,儘管你嘴巴上面給他講,他也心裡面,好像表面上做得很好,他心裡面總歸嘀嘀咕咕不同意。說這種人怎麼談孝順呢?樣子做得很好,實際上他逃禍都來不及,還要求福啊,哪裡求起? 55B 01:50 5:00:38

  這個上面這種公案。所以我為什麼鼓勵你們去看,在這個地方講業,業的道理,可是這個業的道理,你必定要透過我們第六意識,認真地去思惟觀察,如果你不經過深刻地思惟觀察的話,這個很難得到肯定的認識。因為這個不是眼前見得到的事情,那麼為了幫助我們起見,尤其是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原因因為什麼?因為我們平常的業太重。業的最大的原因,就是都在這個六根門頭在轉,這個心是非常之粗暴,看見那個東西就跑掉了,聽見那些又跑掉了。然後呢,望了以後吃了個東西,心心念念掛在這個上面;跟人家稍微一點點小小的事情,腦筋老記著這種事情,這個心老被著這種境界在轉。所以那個時候你幾乎沒有可能能夠靜下心來,如理如法地去思惟觀察這種事情,那時候唯一對我們的幫助,就是你多看這種書。然後呢看了這種書,就像眼睛看見,喔!說看見這個人你看,做了一點點小小的好的、壞的,馬上遭到這樣的一個,或者大的,或者是壞的,對我們內心當中生起很大的策勵,有這麼大的好處! 55B 03:22 5:02:11

  除了這個好處以外,你不看這個好的榜樣的話,你就在這個壞的榜樣當中轉。所以這個兩者之中差別,是不曉得差得多多少少,這是你們要了解的。所以別看說《德育古鑑》這種,好像這是世間的書,是的,現在我們這裡講下士道,這個就是整個修學佛法的根本。而這件事情呢,共下士、共世間的,這個行相,典型的行相都在這個地方。道理在這地方已經告訴你,然後你從這地方看見那個樣子,一看的話,你就產生很大的警惕。你才能夠從外面耳濡目染,從聲色犬馬當中,看那些莫名其妙、無關緊要的,今天天氣哈哈哈,乃至於什麼張三、李四,這種事情上面轉移過來,那個時候我們就有機會上去了。 55B 04:18 5:03:07

  所以平常的時候,如果我們除開看這個本論,理路認識之前的話,務必要多看這一種因果故事,以及祖師的傳記。祖師的傳記是策勵我們說:啊,那些祖師們是這樣啊!叫你看了真是......。我每看到這種祖師傳記,總沒辦法,忍不住熱淚盈眶,有的時候乾脆就放聲痛哭,也覺得高高興興一點;想想他們這樣,這是策勵自己的。然後呢看這種因果故事的話,那個典型的例子擺在這裡,叫你不能放縱啊!它那個心情就是這樣,你心裡一動,馬上來了。所以以前那個功名就是這樣,往往這個壞事還沒做,他心裡面動了一個壞念頭,或者什麼在計畫當中,完了!他那個功名就削掉了,這樣啊!所以這是我們從這個地方特別說明,我們要了解這個業的情況,業不是外來的,都是我們自己造的,而一切的苦樂都從這個上來的。現在我們繼續下去,那麼上面從兩個不同的來源、不同的傳承,告訴我們輕重相。 55B 05:45 5:04:33

第二兼略開示具力業門分四。

  這個地方也說,下面有幾樣東西,它具有特別重大力量。這個地方造的業同樣一點點,而產生的這個業的果報不得了地大。第一個是 55B 06:07 5:04:55

由福田門故力大者。

  這個是福田,這是最好的田,如果你把善種子種下去的話,一點點可以長出絕大的善報來;反過來,你做一點點壞事的話,就得到絕恐怖、絕嚴重的這個損害。 55B 06:27 5:05:15

謂於三寶,尊重,似尊,父母等所,

  「三寶」,很明白。「尊重」的話,就是自己的師長。「似尊」就是,他雖然不是引導你三寶向上的這一個善知識,但是他對我們的價值,也像那個尊重一樣,那是指什麼?父母等。 55B 06:54 5:05:42

於此雖無猛利意樂,略作損益,能得大福及大罪故。

  這個地方,儘管你沒有猛利的意樂,前面說以猛利的意樂去加行,就結重的罪;那個地方不要猛利的意樂,你稍微做一點,好的得善果,壞的得惡果,這個要了解。所以我剛才講那個公案當中,王用予那個同學,他並沒有跟他父母睜大了眼睛還吵喔,他父母講的話他也做,不過做的時候委委屈屈,心裡面總歸覺得......他還是去做了。唉!所以我覺得這個最可惜的是莫甚於此。假定你真的不做了,那還情有可原;你還是去做了,時間還是去做了,精力還是浪費了,他心裡就是委委屈屈,就是不高興。對不起,結果不但白做,而且還受罪啊!你看看。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這個業的真正的樞紐在哪裡,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 55B 08:02 5:06:50

  所以儘管,現在譬如說講戒,基本的講戒的話,總是講身口七支而不講意的,往往是這樣。實際上真正的戒是這樣嗎?我們仔細看看,不要說北傳的絕對不這樣講,南傳的,那個《清淨道論》說得非常清楚啊!還有《俱舍論》,《俱舍論》也是典型的。這個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就是你思心所,當你起心動念的時候,這已經在這地方了。由於起心動念,然後你形之於身口,哪裡說只戒那個身口的?你心裡面胡思亂想,不管你做得再好,胡思亂想沒有用。不管你行持得多好,你的心裡面老去東......像猴,心猿意馬地亂轉的話,這也不相應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55B 08:54 5:07:42

此復猶如《念住經》云:「從佛法僧,雖取少許亦成重大。若不與取佛法僧物,仍以彼等同類奉還。盜佛法者,即得清淨,盜僧伽者,乃至未受不得清淨,福田重故。

  那麼下面馬上引那個經上面。對這個三寶,哪怕起很少一點點,再少一點點,這個就重大得不得了!因為這個三寶,所謂常住,常住通常我們說十方常住,這個通於十方的。你想想看,那麼隨便一點點,通於十方的,哇!那是不得了的,不得了的啊!若不與取三寶的東西,那麼你同樣的東西去還給他,假定說盜佛跟法,你取多少還了他,清淨了。如果盜僧伽的話,對不起,你還他的還要受,說拿完了,我現在還給你,他說受了,可以,那就對;否則的話,還是不得清淨喔,這個東西非常可怕喲! 55B 10:01 5:08:49

  所以我昨天在這個地方特別提醒,我們這個常住的東西呀,千萬注意,千萬注意!尤其是我告訴你們關於電話的事情,不要說:哎呀,這裡反正不要錢哪!你隨便想起了,今天高高興興就打一個。暫時我所以沒有立的話,因為立了你們馬上就犯重罪,在沒有立的之前,但是對不起,這個還是有很嚴重的果報的。我先慢慢告訴你們,以後慢慢、慢慢地這種規矩都要建立起來。不是說要讓你們約束,這是對我們最佳的保護。既然我們有這個因緣跑得來好好學的話,總希望不要墮落,總希望不要墮落。這個唯一的辦法,就是靠持了那個戒,有境界現,擺在那裡:喔唷!對、對、對!隨時提醒我們自己。 55B 10:55 5:09:43

若盜食物,當墮有情大那落迦,若非食物,則當生於諸獄間隙,無間近邊極黑暗處。」

  如果說盜了這個僧伽吃的東西的話,那麼墮到那個有情大那落迦。喔!這個非常可怕,這個大地獄我們前面說過了,這個可怕得不得了!不是食物的話,則生於諸獄的間隙,它每一個有情大地獄旁邊,它還有邊、旁邊的,還有一種間隙的地獄,那種無間的近旁,很多黑暗的地方。還有一種叫獨孤地獄等等,不管怎麼樣都是非常可怕的,都是非常可怕的。那麼這個下面又引: 55B 11:51 5:10:39

《日藏經》中特說犯戒,受用僧物少許,或葉或華或果,當生有情大那落迦,設經長夜而得脫離,復當生於曠野尸林,無手乏足諸旁生類,及無手足盲餓鬼中,經歷多年恆受苦等極大過患。

  這個又另外一個經。你出了家以後,如果犯了戒,那個時候非常可怕,非常可怕!受用一點的東西,乃至於花、果、葉,這是指很少很少的,都要墮落到大地獄當中去,然後呢受的時間是非常久。然後出來了以後,然後生到那麼曠野尸林,這種無手足的旁生,那是可憐極了!什麼是無手足的旁生?蟲啊,蛆啊、蟲啊,我們看這種可憐極了,啊!那實在是。還有呢無手足、盲目的餓鬼當中,還要繼續受絕大的苦。不過這個地方犯戒前面已經說過了,尸羅、軌則、淨命、正見這個四樣東西,前面三樣東西沒有圓滿,如果你正見具足的話不會墮落,這個我們要了解。尤其是現在末法的時候,你要絕對清淨的話,這個的的確確比較難;但是呢反過來,如果說你得到了正見,努力去做的話,這個就有絕大的功德,這個到後面會詳細告訴我們。 55B 13:38 5:12:27

  所以到這個地方,一方面我們可以說要引起極大的警惕,如果自己做不到的話,千萬脫下這件衣服來,這個利養不能受。反過來說,如果你有這個志氣的話,你只要努力去做的話,得到了正見,儘管你不能百分之百地圓滿,你能夠做一點的,這功德同樣的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這功過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是相等的,相等的,下面他會特別等一下會說明。 55B 14:15 5:13:04

又說已施僧眾苾芻,雖諸華等,自不應用,不應轉與諸居家者,諸居家者,不應受用,罪亦極重。

  還有呢,說凡是人家這個布施、供養出家人的,隨便任何東西,一旦供養常住的話,千萬不要自己去用,自己千萬不能,也不能轉送給別人。然後如果在家人來也不可以受用,受用這個東西有很重、很重的罪過。這一點我們大家要注意,大家要注意!現在目前這個環境,這一條好像行大不通,但是我們不要去管人家,不要管人家。千萬注意!現在這個世界有很多大菩薩在這世間,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我們真正修學佛法注意,這是幹什麼?那我修行自己,很簡單。然後你修好了,推己及人,你幫助別人,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儘管你完全對,你管別人的話,你已經百分之百地錯了,佛法不這樣講的。 55B 15:27 5:14:16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我們不要看見,常常有人說:「你看人家怎麼做的。」人家怎麼做的是沒有錯,你現在請問你學人家還是學佛?學佛,那人家怎麼樣做不管他,佛告訴我們怎麼做,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這個概念很重要!在我們人家倒不一定說人家啦,有的時候說某一個法師、某一個道場。那個時候你要衡量衡量:喔!這個法師是一個大菩薩再來,他自己在這個地方,為了救度眾生這樣去做,我自己衡量衡量行不行?不一定行。所以有一個大祖師,他在那兒認真修行的時候,他非常艱苦,人家就說:「欸,我現在看見那種很多大法師們修的時候,都不像你這樣的那麼苦啊,你為什麼要這樣的苦法?」那個大祖師怎麼講啊?「人家是獅子,我是兔子啊!那獅子走的路子,跳的地方,那個兔子不能跟著牠走。」 55B 16:30 5:15:19

  我們要常常記住,那是大菩薩的行事,跟我們完全不一樣。地藏菩薩一天到晚在地獄當中救眾生,這個地方我是絕對不敢去,如果你們有這個本事,你們就去。所以看見別人的話,你要曉得那種人真了不起,所以對我們自己來說,我們要注意。固然不要隨隨便便......所以這個剛出家的時候,這個在家人啊,千千萬萬要遠離,攀緣的心理是萬萬不能有,不管你找什麼藉口,弘法什麼等等。真正重要的自己記到,你心裡面最清楚,自己衡量衡量:我這個心裡是不是很清淨?是不是真的發慈悲心?是不是真的看見這個世間,明明這麼厭惡,產生大厭惡,然後看見那些人墮落,我要去救他才去?那時候你就對了。如果心裡面啊,這個放不下,那個也放不下,這種情況之下,千萬不要拿這個美麗的言詞做為藉口,害了自己,這一點很重要,這一點很重要。 55B 17:42 5:16:30

即前經云:「寧以諸利劍,割斷自支體,已施僧伽物,不與在家者。寧食熱鐵丸,火燄即熾猛,不應於僧中,受用僧伽業。寧取食猛火,量等須迷盧,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破一切體,貫諸大丳上,不以居家身,受用僧財物。寧入諸舍宅,火炭徧充滿,不以居家身,夜宿僧房舍。」

  這個還是前面的《日藏經》上面告訴我們的,這很清楚。你就算是拿著刀割自己的身體,你也不要把僧伽的東西隨便地送給別人去。這個傷害自己都不可以,何況做一點小小的人情,不要做啊!然後呢,「寧食熱鐵丸,火燄......」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非常嚴重的事情,寧願吃這個,不要吃僧伽的東西。不過這一點注意,後面的諸位居士,你們是淨人,淨人可以的。總之一句話,我們一切都是如法,所以你們來了以後,一心想學佛,侍候很多這個團體,如法向上,這個情況。這個情況是注意! 55B 19:12 5:18:00

  說到這裡,我以前十幾年以前,我曾經有一次偶然的機會,聽見大家有幾個居士,那位居士很發心,跑到常住燒啊、忙啊,那有人要出去了,他就說:「欸,不要走、不要走、不要走,這個廟裡的東西是大家該吃的。」唉呀!那時候我一聽哪,背上面汗毛直豎,說廟裡的東西大家該吃的,經上面可沒這樣講喔!所以現在我們可想而知,這個時下一般的概念的錯誤啊,一般的概念的錯誤啊!說這個是末法。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夠真正地努力,你咬緊牙關好好地做一點的話,那個時候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55B 20:01 5:18:49

  平常有的人說:「哎呀!大家都這樣,要你這樣的話,那你這個不近人情。你如果這樣做的話,你這個地方就沒人來。」沒關係,沒人來,沒人來我來,我在啊!怕什麼?沒人來供養你,餓死了,餓死了我正好生天到極樂世界去啊!本來我就不願意待在這地方,這個概念大家要牢牢把握住。如果你沒有這個概念,請問你跑來幹什麼?趕快脫掉衣服回家去,過你的舒服日子,可以啊!這個概念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說不甘淡泊啊,這個地方不必來。但是這個淡泊有代價的喔,眼前稍微一點點,將來這個果報可是好得不得了啊!所以這個出家的真正的珍貴的地方是這樣,我們應該了解的。下面這個文字滿容易懂,就不必再進一步解說。 55B 21:00 5:19:48

又僧伽中,若諸菩薩補特伽羅,是極大力善不善田。

  那麼在僧伽當中,僧伽當中有一類是菩薩比丘,這個福田是特別大、特別大、特別大!下面引一個經上面來證明說。 55B 21:22 5:20:10

《能入發生信力契印經》說:「設如有一由忿恚故,禁閉十方一切有情於黑暗獄。若有忿恚背菩薩住,云不瞻視此暴惡者,較前生罪極無數量。

  這個地方有個比喻。有一個人以忿恨力,換句話說大忿怒力,把十方一切有情關在黑暗的這個牢獄當中。啊,不得了欸!你現在無緣無故把一個人關起來都不得了,拿我們那個台灣人關起來,十方一切有情關起來,這個罪過多大呀,大得不得了地大。欸!但是比起下面來的話,下面這個罪還要重。下面是什麼?說有一個菩薩,你背、你忿恨他,說:「這個人我才不看他呢!」就這麼,這樣一下,這一個念頭本身比起前面這個罪啊,不曉得要重多少倍,不曉得要重多少倍! 55B 22:33 5:21:21

  前面我們好幾處已經說明了,乃至於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我們常常說:「這個經上面說個比喻啊!」實際上不、絕對不!經上面這種地方,都是實際上的量告訴我們,這個我們千萬要注意。前面已經說了,這個極重的、最重的業是什麼?以猛利的三毒,現在這個猛利的三毒當中,如果傷害別人的話,貪瞋癡三樣東西啊,瞋最嚴重。現在這個人以猛利的瞋心,把十方一切有情關起來,你可想而知,這個罪之重的,這麼樣的重法。嘿!結果呢,對一個菩薩,出家的菩薩,你對他以這樣的一個心情,這個罪還要重,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注意。 55B 23:24 5:22:13

  說到這地方,常常提起一件事情來:說到底哪一個是菩薩,我們不知道,所以儘可能地,不要輕易地隨便犯這個瞋心,這是第一點。那麼第二點呢,就是假定說我們修學佛法,出了家了,那麼然後呢,在這種情況之下注意,有的時候這個人家來教誡、告訴我們,不管是同行善知識、尊長善知識,有的時候來好好地說,有的時候會呵斥你。要曉得這個對我們說也好,呵斥也好,這正是指出我們的毛病所在。那個時候我們如果真的想努力修學的話,那時候應該至心感謝,說:感激啊!他指出我的毛病來。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的。我們往往不認識這一點,在這個愚癡當中,自己保護自己,自己說他......對方告訴我們,自己不服氣,自己辯護,完了以後心裡面還覺得:「這個傢伙!專門找我麻煩。」這一念引申下去的話,後果非常可怕、非常可怕!前面也說過了,這個尊長你隨便生一點點,萬一這個人是一個發了菩提心的菩薩的話,那一念生起來的話,啊,那後果非常可怕!所以尤其是對於真正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特別注意。 55B 24:55 5:23:43

  這個也就是說,為什麼佛菩薩不是不來救我們,他沒辦法來救我們哪!因為你來了以後......他真正的佛菩薩救我們是什麼?就告訴你的毛病要你改。結果等到告訴你毛病,你聽不進,起一念瞋心,你改倒沒有改,一下自己送到地獄裡面,不曉得長劫才能夠出來,這是一個清楚明白的事情啊!這是所以我前天一再給大家說:是的啊!的的確確不是說所有那些人都是佛菩薩啊,好就好在他不是佛菩薩,所以那個時候正好趁著這個機會,不管任何人來告訴你,喔唷,趕快,你當他是佛菩薩來淨化你自己啊!等到你慢慢鍛鍊了以後,養成功了習慣,不管什麼人來說你,你反省,那個時候佛菩薩來的時候,欸!那就對了。要不然你這惡習還在,只一個不小心,人家一說,你犯了一個瞋心,你完了!你想到了這一點,任何人肯說你,這個是一個大善知識,這是我們千萬應該知道的,我們修學佛法必定要從這個上面開始。 55B 26:07 5:24:55

  所以就像我們平常練習任何東西說,你要學一個任何一樣東西,以前所謂劍術,現在的打拳,剛開始絕對不可以拿了真刀真槍來動的。你拿那個真刀真槍一動,對不起,唉呀!不是傷了人,就是傷了自己,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嘛!或者我們現在說,我在騎腳踏車沒關係,爬上去最多跌一跤;這開汽車的話,這個汽車引擎一發動就出毛病;如果你學飛機的話,那就完了,一出去保證你機毀人亡啊!這個東西只有在什麼?喏、喏、喏!一個玩具讓你玩一玩。所以你想到這裡的話——是的,眼前的所有的那些的人,不但是不要說是佛菩薩,不要善知識,哪怕他是個惡知識,他是他的惡知識,他來罵我,可是我從他那地方能夠學會忍耐,學會反省的話,這不是更好嗎?不是更好嗎?你想到這一點的話,很清楚,你跑得來幹什麼?修我自己。他現在由於對方而成就我自己,你不是應該感謝他嗎? 55B 27:22 5:26:09

  所以眼前第一件事情,真正重要的要認得這個,這種都是正知見。所以我們現在動不動說:唉呀!現在到處找不到善知識。怎麼會沒有善知識?你自己相應不相應,你自己完全錯得十萬八千里,然後說到處找不到善知識,你真是找到驢年也找不到。當年我自己一直犯這個毛病,現在一直改還是改不過來。所以在這地方,我也常常跟同修,我聽見太多的同修,一開口都是這樣:「哎呀,現在這個地方沒有一個像樣的人!」我只好嘆一口氣,想一想我自己,這又是一個善知識,又來告訴我來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千真萬確的事實啊!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繼續下去。 55B 28:13 5:27:02

又較劫奪南贍部洲,一切有情一切財物,若有輕毀隨一菩薩,亦如前說。

  同樣一個比較,說我們南贍部洲的一切的財物,那是說,換一句話說,前面的那個瞋,那個地方是盜,你把所有的有情的東西,你統統把它搶得來了,這不得了欸!戒律裡面盜五錢成重,那就不能懺悔的。他現在是把南閻浮提的統統搶得來的,這個罪比之於隨便傷害一個菩薩,這個罪還要嚴重,這個是一個比一個強。最後 55B 28:59 5:27:47

又較焚毀殑伽沙數諸佛塔廟,若於勝解大乘菩薩,起損害心,發生瞋恚,說諸惡稱,亦如前說。」

  還有呢,殑伽沙,這更厲害哦!前面這南贍部洲,恆河沙數的這個諸佛塔廟,唉呀,這不得了啊!現在我們隨隨便便壞掉一個塔,或一個廟,乃至於一個佛像,那個果報,就不可思議地厲害啊,這個罪過是不得了啊!我那幾次到印度去,看見很多乞丐,我也從來沒有看見過,這個印度的乞丐之多是不得了。那年我在達隆沙拉,四月十五,然後呢他們那個法會,那個乞丐就來。那個是非常偏僻的一個小鎮,而且山上面,那個海拔一千七百公尺,相當於我們阿里山,那個小鎮。那地方的人最多只有嘛,大概幾百個人最多了,就這樣,那麼三分鐘就把那街就跑遍了,這麼一個地方。那天來的乞丐有多少?有一千多個!啊!你想想看。據說那真的要來,還不曉得多少。後來我聽人家,人家說朝聖那個聖地,那乞丐真是以萬計。你沒看見過那乞丐可怕的樣子,有很多手沒有的,有很多那個眼睛瞎掉了,鼻子沒有的,有很多那個的。我最深刻的一個小孩子,那小孩子都是光著屁股,赤著腿,身上曬得像黑炭一樣,這樣的可憐。到了冬天,冷得不得了,撿到了一個,不要說麻布袋撿不到,人家丟掉的那個紙裹在身上,就這樣子,就這樣的可怕法! 56A 01:46 5:29:39

  然後呢我看見一個小孩子,那個小孩子,一個女的,不曉得那個頭上生了什麼東西,那個整個額骨頭上,像蜂窩一樣,那個膿在流。唉呀我一看哪!我一生沒有看見過這麼個可怕法的。從那個頭髮,那個髮根上面這樣的下來,就像蜂窩,每一個地方,這樣。我老遠看見了,我本來想送她一點東西。結果他們那個乞丐,還有一個壞毛病,他還要來摸你,唉呀!我實在看見了她......一方面是摸這個東西,一方面跑來摸你。我想向前面,我不曉得怎麼跑過去。我就先跑到那邊,結果那個小孩子跟我到那邊,我趕快,快步地逃走來不及。唉!她看看追不上了,她在那兒,我心裡一直跳。我說不送她,我是不忍心,送她,我看見那樣子真可怕,這樣。 56A 02:35 5:30:28

  那為什麼要說那個乞丐故事呢?我就告訴你。當年有一個,印度那個時候有一個大成就者,那個事情已經發生了前很久很久了。他就說啊,這個公元一千年左右,那個回教勢力入侵,入侵了以後,把整個的那個聖物統統摧毀,摧毀,就是看見廟就破壞,就這樣。然後那個主犯不談,還在阿鼻地獄,不曉得哪出來。這個從犯,那個從犯就這樣,然後呢受了這個惡果,然後出來了。出來了以後,他的餘孽未盡,生生世世就在那地方。如果那時候,他那個佛像額骨頭上把他敲一下,就這個樣子,爛!如果他一個髒東西丟在這個上面,就這個樣。然後呢敲斷了手,那個手就沒有;然後呢敲壞了什麼東西,手就沒有。他什麼時候出來,還不知道。你看那乞丐的可怕,那真是可怕!所以這個毀南閻浮堤塔廟的這個罪過,是可怕,可怕得不得了! 56A 03:36 5:31:29

  欸!但是這個罪過怎麼樣?反過來,對勝解大乘的菩薩哦,那個大乘菩薩是勝解行地,還沒有登地哦,還沒有真正的見道的菩薩哦,還不是聖者哦,是發了菩提心的菩薩,只是如此而已;他是個凡夫。你只要起一個損惱心,然後呢瞋恚、討厭他:「這樣,這個傢伙!」然後呢你還說他壞話,這個罪過比前面還要重,看看喏,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哦!唉!所以對這個佛法上面,你隨便一點點的這個損或者是益,是不得了啊!剛才是說,對這個塔廟的損。這個地方不要害怕,我說一個高興的公案,給你們聽聽。 56A 04:26 5:32:19

  這個佛世的時候,有這麼一個公案,一個比丘叫象護,「象」就是大象,「護」是保護,他的名字叫象護。他為什麼叫象護呀?從小他家裡出生的時候,他家裡那個金銀財庫都滿,然後這個庫藏裡邊,有一個小的金象。這個金子的象啊,牠自然來的,也不曉得哪兒來的。然後呢那個小孩子長大了,那個金象也長大,欸,跟那個小孩一樣長大。等到那個小孩子長大了,可以玩的時候,那個象就老跑出來,那個小孩子跑到那裡,這個象就跟到哪裡。然後呢,他騎上去跟牠一起玩,一直等到長大了。這個在印度啊,他使用的東西象是最好的,最好的這個騎乘。平常像我們馬啊、牛啊,你最多一個人,那個象,我在印度看見,你騎在象上面,他可以弄一個非常好的一個坐的東西,那個像一個轎子一樣,擺在象的身上。像那個什麼?像那個......像那個我們中國說那個轎子,有各式各樣的東西放在那裡,裝璜得非常好,那象的力量大嘛!結果呢那個小孩子就是,一生就跟著這樣了。 56A 05:46 5:33:39

  那麼他是摩羯陀國,他父親是摩羯陀國的大長者,非常有錢的人。凡是那個有錢的人,他們印度這個種族觀念,是非常厲害的,所以有錢人都在有錢人一堆住。那個時候就說有五百長者子,那經常一起玩的。這個一起玩的當中,有一個就是國王的兒子阿闍世王。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做國王,也跟那些人一起玩。他們每個人都有他的家世,或者天生來,每個人都有他非常殊勝的這種感應。那麼這個人就有這麼一個好玩的事情,就這樣。他隨時隨地,他想到要騎那個象,那個象就來了,蹲在那裡,讓他爬上去,這樣。就告訴他:「我不要了,你回去吧!」那象就先回去了,就這樣好。 56A 06:39 5:34:32

  那麼他小孩子生的時候,通常他們要去問那個婆羅門,就卜一個卦,說小孩子吉祥不吉祥啊?起個什麼名字啊?那這婆羅門就問他,說:「這個小孩子出生的時候,你家裡有沒有什麼象徵?」他說:「有!這麼一件事情。」「對,這個小孩子是一個很好的好命,他的名字叫象護。」那麼後來他就這樣長大了。長大了以後,那阿闍世王,我們曉得,就做了國王了。他真是一個非常大的大暴君,他自己父親都要殺,所以他到處想辦去收擄、搜刮。當然他這個阿闍世王之所以壞的話,還是受那個惡知識的影響,這我們這裡不去談它,受那個提婆達多的影響,不談它。結果他就想:對呀!這個象護這個象,我以前沒辦法,現在做了國王了,想辦法把牠弄得來。所以有一天,他就特別邀請那個象護父子,說這個國王邀請他。當然,平常的時候國王邀請是非常光彩的事情,可是他們曉得,邀請他沒有什麼好事,然後呢邀請函當中還特別說,把那個象一起帶來,這樣。那麼這個父親跟兒子商量,說:「這次看這樣子,這很糟糕!那這麼好的象,牠一帶去的話,那就被他弄掉,被他要去了。」那個象護說:「沒關係,他要不去的,要不去的,儘管去好了!」結果父子兩人就去了。 56A 08:10 5:36:03

  去了以後,然後大家玩得滿高興。玩完了以後,阿闍世王就說:「好了,好了!宴會結束了,你們可以回去了,那個象,就留在這裡吧!」那果然不錯,他父親心裡面嘀嘀咕咕,他兒子也很放心,好,回去就回去了。那就回去了。等到他們剛離開那王宮,沒多遠的話,欸!那個象自己啊,在那個國王的園庭裡邊,就不見掉了,又跟在後頭,又跟回家去,又把他們父子兩個人載回去了。他就高高興興——那個父親很高興,他兒子曉得不對!不對!這個象牠決定跟著你,你沒旁的辦法好想的。但是那個阿闍世王,他身為國王,他不會放得過我們的。想了半天想不著,所以只有唯一的辦法,那只有求佛出家。 56A 08:56 5:36:49

  大家也曉得這個佛,所以......本來啊,他那個父親有這麼好的兒子也捨不得,碰見了這事情也沒辦法了,那只好說:「那大家去求佛吧!」跑得去,佛就跟他說法,欸,說法——法眼淨,然後呢沒多久,就證了阿羅漢。證了阿羅漢,那好了,這個事情就解決了。但是那個象還是跟在那個旁邊,大家就說:「那已經用不著,證了阿羅漢,當然用不著這些東西啊!」這個象還是不走,那沒辦法,那麼大家就去問那個佛了。「這是什麼因緣?怎麼樣才好?」這個世尊就給那象護比丘說,就說:「你現在回去,跟那個金象說:『我今生分已盡,不再用汝。』你對他說三遍,說我現在生分——生死已經盡了,現在不要你了,不必你來伺候我了,說它三遍。」說了三遍,那個象就隱沒不見了,從此以後沒有。 56A 10:01 5:37:54

  那是什麼因緣呢?哦,原來這樣:他在毘婆尸佛,毘婆尸佛就是我們說七佛之首,就是過去莊嚴劫的倒數第三尊佛。那個毘婆尸佛的時候,那個時候像法當中,佛已經涅槃了,那麼造了很多塔廟。造了很多塔廟呢,有一個廟裡邊,就是菩薩降生的時候。那個廟當中有各式各樣的,比如說有的哪,平常的一般塑的佛說法的像,比如說我們這裡說法的像,或者是出世的像,左手托缽,右手按地;說法像有說法印,或者定印,或者什麼。那麼有的時候紀念他的,比如說出生的時候,一手指地,一手指天,七步等等,有的涅槃像。那麼這一個廟裡邊塑的那個菩薩,是從兜率天降生的時候這個菩薩像,騎著那個大白象下來的,這麼一個像。 56A 11:02 5:38:55

  結果那個年久了以後,那個不是佛菩薩本身哦,那個象身上面那個鍍的金,有一點剝落了。有一個窮人,他跑到廟裡去拜佛,看見了那個象身上剝落了,心裡是不忍:唉呀!這個佛的地方,怎麼剝落了?他根本窮得不得了,想盡辦法是弄了一點點,不曉得什麼泥巴啊什麼東西,跑得去把那個象身上就補了一下。就那補了一下,從此以後他就生天,就這樣。那多生多劫有這個,一直到現在,那還是這個因緣。到現在呢,他這個跟法相應的善根成熟了,證了羅漢果。 56A 11:48 5:39:41

  所以我這個地方說到「毀」的嚴重,反過來呢,你只要對他一點點,做一點好的。我這地方是反過來說,做一點的好事有這麼大的效果;然後毀壞的話,同樣地,可以想像得到,有這麼嚴重的惡果。但是這麼大的惡果,而你對於一個起了勝解大乘的菩薩,有一念瞋心,乃至於你說一點批評他的話,這個惡報這麼重。所以現在我們動不動隨便批評別人啊,菩薩戒上面告訴我們「說四眾過」。固然你受了戒,除了這個性罪,還有遮罪;你不受這個戒,一樣地,你只要一開口——罵,你只要心裡面起一個念頭,就對我們有這麼大的損害,但是你曉得他是菩薩嗎?所以注意哦!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的確確要想積功德是千難萬難啊,但是我們要毀壞的話,好容易、好容易呀! 56A 12:53 5:40:47

  真正的觀念不是它難跟容易,真正的難的地方,就是我們得不到正知見。所謂這個正知見,不是說今天文字認識哦!正知見就是說,你認識自己的心相,了解了以後,看心裡很清楚,欸!一念起來了,起來的不相應的惡念,你認得這個,這個叫正知見。然後呢,一念起來了讚歎,這個就對的,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要學的地方。繼續,還有一個經: 56A 13:26 5:41:19

《能入定不定契印經》說:「若剜十方有情眼目,由慈心故令眼還生,及將前說一切有情,放出牢獄,悉皆安立轉輪王樂或梵天樂。如次若於諸能勝解大乘菩薩,淨信瞻視及由淨信樂欲瞻視,稱揚讚歎,較前生福極無數量。」

  剛才說壞的,現在好的。就是你把十方一切有情的眼睛,都把它弄瞎掉,弄瞎。弄瞎了以後,現在你慈悲心,把他的眼睛,欸,重新恢復,這個功德不得了!你現在救一個人都不得了,你把十方一切有情都救起來。然後呢,前面所說的一切有情,關在牢監裡,你把他放出來,不但放出來,而且給他種種快樂。快樂到什麼樣子?轉輪王,那個世界最快樂的。還有呢,三世間最快樂的是梵天樂,這個功德是大得不得了啊! 56A 14:34 5:42:27

  你現在隨便布施人家一點點錢,那就很好。我前沒多久聽說,說前兩天有這個什麼,如來素食餐廳,說他那個餐廳,凡是出家人去,他都免費的。啊!結果生意是越來越好,有太多這種典型的例子。最近那個慈濟功德會,有很多委員,他拚命地救人,欸,結果呢,越來生意越好。那旁邊呢,大家都同樣的生意,人家都虧本,他就賺錢了,這很簡單,就是這個。所以做一點點好事有這麼大的果報,他現在把十方一切有情這樣的,那這個果報,大得不得了! 56A 15:14 5:43:07

  但是,欸,你看比起下面,對一個勝解行地的大乘菩薩,那個不是登地的聖者哦,還是個凡夫菩薩,他只是發了菩提心的那個菩薩哦,勝解行的菩薩哦!你「淨信瞻視」,你不要怎麼樣,你只要對他有淨信心,看見了以後非常歡喜,「哎呀!這個菩薩。」你這樣很歡喜地看他,「淨信樂欲瞻視」,啊!你這樣非常歡喜地看他。乃至於「稱揚讚歎」,單單這樣,生的福是無量無邊啊!所以我們現在談到說:「哎呀!我現在很窮,沒有福德啊!」正因為你沒有福德,所以叫你供養三寶,所以叫你承事師長啊,結果偏偏捨不得。自己的事情忙得不得了,叫你做三寶的事情,大家總覺得好像,哎呀,吃了虧一樣;叫你侍候那個尊長,大家又覺得:啊,這個又不好。我們這個福德從哪裡培養起啊?這地方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你如果正確了解了,那時候你就會了解,前面說為什麼供養自己的尊重善知識,有這麼大不可思議的果報。積聚自己的資糧福德,最好的就從這個地方,很清楚、很明白! 56A 16:40 5:44:34

  所以大家要正確地了解的話,那個三寶一定興!為什麼不興啊?大家只忙自己的,結果呢三寶既毀壞,我們也下地獄。現在你了解了以後,啊,人人拼命!自己的事情沒關係的,丟在那裡不管,你一定或者把那個大殿,把那個園庭,然後那些東西弄得好好的,人家看了也歡喜,我們自己也生生增上,佛法怎麼不興呢?這道理這麼簡單哪!喏、喏、喏!這個地方,經、論、菩薩的典型的很多的例子,都說得清清楚楚。下面, 56A 17:18 5:45:11

《極善寂靜決定神變經》中亦說:「較諸殺害南贍部洲一切有情,或盡劫奪一切財產,若於菩薩所修善行,下至摶食施諸旁生,而作障難,能生無量罪。」故於是處,極應防慎。

  下面又有一個比較,都是出於經上面的。你把南閻浮提的一切眾生,統統殺掉了,哦,這不得了!還有呢,把他的財產統統劫奪掉了。單單一個殺已經不得了,還要盜,這個罪好可怕!欸,可是比起下面來的話,這個罪還算輕的。下面什麼呀?說一個菩薩所修的善行,你並沒有傷害那個菩薩哦,只是他修那個善行的時候,你去障礙他。他那個菩薩去施一摶食,一點點東西,施給、送給旁生,說一粒糖給螞蟻吃,你把他障礙掉了,這麼一點哦,生的罪無量無邊。也許到這個地方我們會懷疑:「怎麼可能呀?」怎麼不可能!絕對事實,我告訴你!真正造的業,下面詳細說,這裡我簡單地說一下。 56A 18:44 5:46:37

  造的業真正的有三方面,《金剛經》上三輪體空,那個是已經證得空性以上的菩薩,在我們凡夫位上的三輪,這我們要正確地認識,慢慢地相似的清淨相,你去做就對了。哪三輪呢?你是作者,就是你的心裡面;然後呢你拿一樣東西,這個是所用的物,送給對方,或是施一粒糖,這個是你施的東西;給這個螞蟻或者蟑螂吃,那是受你的東西,那是旁生哦!這個三樣東西當中,任何一樣東西,都會決定你的業的大小。但是所施的對象,這個是固定的,那個畜生就是畜生,佛就是佛,你沒辦法轉變,對吧?所以這個雖然有絕大的差別,可是這個主,由不了我們自己。你今天碰見一個佛,他就是佛,你碰見了蟑螂,你沒辦法把牠看成佛那樣。然後呢你施的東西,就拿我們普通凡夫來說,就算你王永慶嘛,你最多只有一百億的財產,你比起南閻浮提固然比不上,比起這個台灣省都比不上的。 56A 20:05 5:47:58

  但有一樣東西啊,注意!就是我們發的心,這個菩提心的特質是什麼?它是跟法界相應的,法界相應的。就像那個算術當中,所以任何一數字乘那個無限大,乘出來的結果,都是無限大。哪怕一粒糖,哪怕施給一個螞蟻,不管另外的二輪是什麼,可是你的心是個無限大,結果是個無限大。他菩薩做任何一件事情,他以菩提心相應的,就是一個無限大。今天你把他障礙住了,請問:你賠得起嗎?這南閻浮提,只是個南閻浮提,跟無限大怎麼能比啊?這個南閻浮提,在太陽系當中,找出來小得一點點;在銀河系當中,找都找不到,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要曉得這個大乘的真正精神啊,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這一點!這一點我們了解,這個業,它有特別大的大力量的,特別大,大力量的。 56A 21:15 5:49:07

  所以這地方,我們現在要特別注意,特別注意一個問題。現在目前交通方便,所以南傳北傳大家又開始經常來往。往往我們南北傳之間,彼此有意見的不同,這一點我們應該採取個什麼態度呢?我告訴你們:自己總覺得我現在很慚愧,我現在不了解,最好把兩樣東西都了解了一點,那個時候才去開口。現在我們通常很容易犯的大毛病,就說:「啊!我們是大乘,他們是小乘。」對不起,你說這一句話非墮落不可,非墮落不可!這是根本,佛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無量阿僧祇劫所集的教法,隨便都不可以毀謗,何況這是根本!說大乘的根本,沒有這個小乘,根本沒有大乘。尤其是《瑜伽戒本》說得清清楚楚,不要說我們是大乘。反過來,同樣的所謂小乘的,因為有一點,關於這個維護得完整的話,那他們比我們維護得好得太多、太多。然後呢,你看見了這個好的形相,然後說:「哎呀,他們是,我們沒有了。」那又完全錯了,完全錯了!這一點啊也不必......。 56A 22:40 5:50:33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這一點,我就一個事實擺在這裡。請問:像中國這樣的戰亂,到佛法最盛的時候,所謂唐——隋唐。隋唐以後,不要說經過「三武一宗」,除了這個以外,然後呢經過這個所謂五代,然後兩宋、元、明、清,這頻年戰亂是不曉得多麼厲害,一切東西都破壞得這樣厲害了。世界上很少有這個國家經過這樣的破壞,居然還能夠保存,假定說沒有一點真實的內容,請問,它憑什麼保存?不但保存,而且每過一個時候,欸!就只要有一個個把人出來的話,馬上佛法就旺,很興旺,憑什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哦!所以大乘的基本特質我們一定要了解,它的的確確這個實在是偉大極了! 56A 23:48 5:51:40

  反過來說,我們不要說大乘而輕易毀謗,絕不可以!大乘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的話,根本沒有大乘,你把你的根都挖掉了,你還談什麼大乘,自己還要毀謗別人,不,這第一個不可以。第二個呢,反過來,我們也要了解,不要看見,啊!說只有......現在好像這個佛法只是他們是。以他們來說,看我們不對,這個我們能夠原諒他的,絕對我們原諒他,因為他並不了解我們的這個大乘的內涵、特質。平常我們看一件事情,總是表相上去看。表相,現在我們的確是支離破碎,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他以一個外行人的眼光來看,自然產生這個結果。可是我們生在這一個大乘地方,這是我們宿生的善業所感哦!那個時候你不了解而跟著他們說的話,這非常嚴重。 56A 24:42 5:52:35

  其實不但是我們現在,所以我建議大家好好地學。你們不妨看看,不要看多的,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你去看看好了。然後呢義淨大師,凡是中國古代高僧,到過印度的,以及像《阿底峽尊者傳》。那一個時候,印度本身就是這樣的,有的時候大小共同,有的地方只弘大乘,有的地方只弘小乘。彼此間就有各式各樣的意見,就有各樣的意見,這意見的參差,你是無法想像的。上一次我就告訴過你們,那個無垢友尊者。那這個小乘當中絕頂聰明的人,他因為毀謗大乘,馬上生陷阿鼻地獄。玄奘大師去看的時候,還看見那個地方,還立個華表;說:「喏!這就是某人,當年因為毀謗世親而墮落的地方。」這樣啊!所以這一點,碰到這種地方的話,我們從這地方呢,注意啊!我們不要......在沒有正確認識之前的話,自己只有一個心:「我們現在是很愚癡啊!我現在要好好地學啊!」這一點我們要了解。因為它這個業,具有絕大的力,具有絕大的力,你隨便一個念頭動的話,就產生不得了嚴重的後果!那麼再下面, 56A 26:13 5:54:07

由所依門故力大者。

  所依的門,這個什麼呢? 56A 26:20 5:54:14

謂如

  先舉個例。 56A 26:22 5:54:15

鐵丸小亦沈水,即彼成器雖大上浮,

  說鐵丸再小的一點點,丟在水裡「噗通!」掉下去了。然後呢,你這個鐵再大,像大船幾十萬噸,不得了的,什麼東西都沒辦法,沈。欸!結果擺在水上,它就浮在那裡,為什麼呀? 56A 26:42 5:54:36

說智不智所作罪惡,

  就在這裡,這個。 56A 26:47 5:54:40

而有輕重。

  這個就說明了什麼呢?我們的智慧去辨別。下面: 56A 26:55 5:54:48

此因相者,

  這個原因。 56A 26:58 5:54:52

《涅槃經》說,諸愚癡者,如蠅粘涕不能脫離,雖於小罪不能脫離。

  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說愚癡的人、沒有智慧的人哪,就像那個蒼蠅沾到了那個涕。我們也看見的鼻涕,或者現在的這種膠紙,那蒼蠅一沾上面,對不起,是逃不走了。那實際上很小的一點點哪!我們愚癡的人,犯了一點小罪啊,就受大果、大果報。 56A 27:30 5:55:23

由無悔心不能善行。由覆藏過,雖先有善為惡染污。故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

  「由無悔心」,第一個。「不能善行」,然後要覆藏,「雖先有善為惡染污」,所以「應現受異熟之因,變為極重那落迦因。」本來這種小小的,只要現在稍微受一點苦,就可以消掉的,結果變成功絕重的那落迦的因。啊,這個,這個是愚癡啊!剛才我特別把那個「腹誹」,寫成什麼?就是肚子裡嘀咕,我們常常犯這個毛病。其實一點很小小的事情,你就是擺在這個地方,然後呢還擺在肚子裡面,嘀嘀、嘀嘀、嘀嘀咕咕,這樣的話。所以我告訴你們,就像平常我們這地方立的很多法,假如你覺得不合適,你可以說這地方不合適,我倒換一個地方去,千萬不要自己肚子裡嘀咕,嘀咕對你有絕大的害處。乃至於你到那個時候嘀咕了,還爭取同情,跟人家大家說,說了以後想辦法去使得這個事情不成功,那是更嚴重,更可怕!雖然這不是破僧,但是這是破僧的因哦,這樣,這一點我們注意!不但這裡,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所以我們只有一個念頭說:「啊!我現在愚癡,我怎麼樣才能夠把它改善自己。」不管跑到哪裡去,就這樣拿這佛法來照自己,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56A 28:58 5:56:51

又如少水投鹽一掬,則難飲用,或如欠他一文金錢,不能還償,漸被逼縛受諸苦惱。

  就這樣。這很少的水,一點點鹽放進去就不行。反過來,很大一缸水,投進去,如果海水的話,投上十斤、八斤、一百斤、一千斤,那動都不動,就這樣。那麼同樣地欠了錢,雖然很小,你不能還的話,很糟糕。世間的金錢還起來很難,佛法這東西很容易,你一要追悔、懺悔的話,問題就解決了。但這個懺悔不是個形象哦!我們現在太多的人,啊,就跑得去,今天就懺了悔,說懺悔就完了。那心裡面還在那兒:「反正懺悔可以完的!」你憑這個心的話,那個懺悔就根本就是連它動都沒動。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56B 00:09 5:57:43

又說五相,雖是當感現輕異熟,能令熟於那落迦中,

  下面這個五樣東西,就是一點很輕微的,本來現生就可以受到,那最輕微的!就可以感到那落迦有情地獄。這個不得了的可怕,那是不得了的可怕!哪幾樣呢? 56B 00:34 5:58:08

謂重愚癡,

  這是第一個,所以真正的「重愚癡」,第一件事情正對治的就是什麼呢?正知見。所以我們儘管沒有得到正知見,當我自己覺得:唉呀!我是錯的。你有這個的話,這個愚癡就絕對不會重。真正重愚癡的人,他自己總覺得自己對的,總為自己辯護。這個實際上這種心情,這個本身就是個愚癡的現象。 56B 01:01 5:58:35

善根微薄,惡業尤重,不起追悔,先無善行。

  這個五樣東西,很清楚、很明白。對自己任何一點點事情,要隨時曉得:錯啦,錯啦!所以本論一開始學的時候,就告訴我們斷三器、具六想。六想第一個,我們要了解,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然後呢具善行等等,這個尤其對我們目前來說,真正地,說到了這個地方還沒有善行的話,真是如入寶山空手而回啊!尤其是末法的時候,在這種支離破碎的環境當中,更是你最容易積福、積德的地方。 56B 01:52 5:59:26

  所以當初我跑得來,別人一看那個支離破碎,啊!覺得一塌糊塗,有人告訴我:「哎喲!某人哪,這個地方你怎麼能去呀?」我以前要是,也是一樣,我一看的話,趕快走!我現在恰恰相反,一看,哎呀!這麼個大肥沃的沃田哪,像我這樣差勁,一點用場都沒有的人,只有跑到這個地方,我多多少少做一點,馬上現出功效來了嘛!這是很千真萬確的事實。實際上我在這裡沒做什麼,都是你們做的,你們有沒有發現?那沒多久,前後這一個月你去看看,啊,這麼好啊!所以的的確確地,說跑到這個地方來居然還沒有善行,那個東西真是好可惜。我們現在地方,說實在你懂得了,要造惡倒不大容易,要造善啊,隨時到處都是,到處都是!這個五點我們了解。 56B 02:47 6:00:21

故說輕微是指智者,

  什麼叫輕?就是有智慧的人。 56B 02:53 6:00:27

能悔前失,

  第一個,我們凡夫一定有錯的,但是做錯了,馬上懊悔、懺悔:「哎呀!我又錯了。」不要去保護它,保護它你就完了。然後呢, 56B 03:07 6:00:41

防護後過,

  以後的千萬注意,唉呀,不要再犯! 56B 03:11 6:00:45

不藏諸惡,

  對惡的事情拿出來發露。 56B 03:15 6:00:48

勤修善法,諸惡對治,

  就是這些事情。 56B 03:20 6:00:53

若不修此妄矜為智,由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

  他現在不如此,「妄矜」,矜是矜誇——還自己覺得我很懂!「唔,這個怎麼不懂啊?我都知道!不但是什麼小乘的東西我都了解,大乘的唯識、中觀我都懂。」對不起,如果說你真的行相對了,那當然了不起。如果說只有嘴巴上面懂,像剛才這種心理的話,那就害了!這個情況是「妄矜為智」,還「輕蔑門」,「知而故行,是為尤重」,是為尤重!所以在這個地方,不是看你有多少學問,講得多少好聽,真正看的,看你的行持。 56B 04:10 6:01:44

  其實不但是我們,我還記得,我們中國一個孔老夫子門下一個典型的公案——子張,那是一個能說善道的人。啊!腦筋很聰明。孔老夫子怎麼講啊?他說:「以前哪,人家怎麼講我就相信他,現在啊,人家怎麼講,我不!先要看看他的行為。我為什麼這樣啊?於予與改是。」予就是宰予,就是子張。所以說:「我因為看見了子張以後,就改了。」子張這個人哪,哦,這個講起話來,講得非常好聽,腦筋非常聰明啊!可是你一看他的行持,對不起!「我看見了這個人以後,不,我不聽他的話,先要看看他的行為。」非常簡單!這是別人來看你,我們自己修行,自己看自己,再清楚不過,非常清楚。所以這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要曉得我們的愚癡,努力改善,對!然後呢自己啊,自己以為覺得我很懂,懂得很多佛法,你就錯了!乃至於你覺得人家看不見,更錯!這個就是說「尤重」,前面的已經夠重了,這個地方是更重。 56B 05:21 6:02:55

《寶蘊經》亦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具輪王位,各以燈燭器等大海,炷如須彌,供養佛塔,其福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下面,引經上面。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統統入大乘。注意哦!剛才我們已經了解了,這個大乘這個行相是不可思議哦!因為任何一個人,他一旦屬於入大乘,入大乘的門是發菩提心,一發菩提心,他那個心跟法界相應的,法界相應的。不要說是登地的菩薩,就是發了這樣的心;不要說發了真正,已經發了世俗的心——大家還記得那個沙彌跟這個羅漢的公案吧?一個小沙彌,一個證得羅漢。他只是學:「哎!我、我、我,我可是要學大乘。」哈,那個證得羅漢那個聖果欸!馬上恭恭敬敬地把他東西拿下來,說:「啊!你請前面走。」過了一下,那個小沙彌想:「唉!證菩薩真不簡單哪,我還是跟我這個師父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學。」那個羅漢是有神通的,馬上叫那個小沙彌:「來、來、來!那個包裹你揹,跟著我後頭。」現在我們不要說證羅漢,乃至於連它這個戒相自己都摸不清楚哦!這樣。 56B 06:52 6:04:26

  所以這個地方說,三千一切有情入大乘,還具輪王位,然後呢,以什麼?以燈燭如大海,哇!「炷如須彌」,這都是世間最亮的,供養這個佛塔。這個福德之大,是不得了、不得了地大!第一個,這個裡邊能供養的心,它是個大乘的,單單這個就不得了地大!所供養的物,所供養的東西,像大海水,像須彌山;然後供養的對象,他不是供養一個螞蟻,供養佛塔。三樣東西,每一樣東西都是這麼個大。嘿嘿!下面你看呀,「其福不及出家菩薩」。同樣地,他還是個菩薩,是個大乘,換句話,這個心本身是一樣的,但是呢不同的,一個出家——他是什麼?「於小燈燭」,小小的燈燭,一點油脂,拿得來供養這個佛塔,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他那個福德啊,前面這個在家人,比起那個出家人,「百分之一」! 56B 08:04 6:05:37

  所以說到這地方,我們不要害怕。出家固然你做錯了非常可怕,可是做對了,那不得了,這不得了!以後會特別告訴我們的。所以這件衣服的殊勝,真殊勝哪!儘管現在說我做不到,我心裡一直高興,我還是覺得最高興的——被這件衣服。拼命要做好它,這個功德是不得了的! 56B 08:29 6:06:03

此中意樂,

  下面說: 56B 08:31 6:06:05

謂菩提心及其福田俱無差別,然所供物,殊異極大,

  換句話,三輪當中,兩輪是一樣的——你發的心是一樣的,所供的對象是一樣的。但是物也沒有差別,三輪完全一樣的。就是什麼——所依門,就是一個是出了家,一個在家人。 56B 08:53 6:06:26

是所依力極為明顯。

  看見沒有?那為什麼這個出家有這麼大的功德呢?這個也說一下:這件衣服是什麼 ——三世諸佛清淨幢相,對吧!記得嗎?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這個是跟法界相應的量,就這樣。所以前面那個菩薩,他是發了大乘,他是什麼?他並沒有證得佛果,他雖然大,是勝解行地的;但是這個清淨幢相可是佛的果位上的東西哦,那這個真正地寶貝的、可貴的地方就是如此。所以同樣你了解了這一點的話,是不管他小乘大乘,乃至於《地藏經》上面說,到末法的時候,破戒比丘,十惡不赦做種種壞事,他這件衣服一穿,你把他看成佛,你就有這樣的功德,這個本身是個清淨幢相嘛!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然後「說四眾過」那個就很容易避免掉了;「自讚毀他」很容易避免掉了。 56B 10:12 6:07:45

  你了解的什麼?我要修學佛法。對,你要修學佛法要跟著佛,然後呢這個清淨幢相,清淨幢相你恭敬他,就是你的嘛!他自己亂來那是他的事情嘛!假定說你真是個大乘行者,你趕快努力,將來救他,這是你的事情。如果是你只管你自己的話,那你趕快把你修持你自己,這是你自己的事情啊!他的好不好跟你有什麼關係啊?這是很明白的道理嘛!就這個正知見啊!所以你了解了,修行的的確確非常容易。繼續下去: 56B 10:48 6:08:21

由是道理,則無律儀與有律儀,同是有中,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

  哦!由於上面的我們了解了,你有沒有律儀,跟沒有律儀就差得很大。有律儀就是戒,可是這個律儀有七種,說近事、近住兩種:一個就是五戒,一個是八關齋戒。然後呢出家一共有五類: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尼,然後比丘,比丘尼,這個。然後呢除了這個以外,根本的是什麼?根本的是比丘,這個最主要的。比丘上頭的話呢,比丘是別解脫,然後呢攝善法戒,然後饒益有情戒,這個三種。還有一個就是普通一般的是比丘,然後呢大乘,然後呢密乘,三樣。總是這個層次——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道的時候,越後這個效果越大;換句話說,你這個律儀越大,那麼進趣的時候越大。這是所以我告訴你們,現在對於這個南北傳當中,你們千萬不要妄加是非。 56B 12:04 6:09:38

  我這個地方想到一個公案,阿底峽尊者,這個是大家所了解的,他在印度當年的時候,那真是不得了!十八部奉為宗主,任何一部,換句話說,在任何一部,不管大乘也好、小乘也好,性宗也好、相宗也好,有部也好、說一切有部也好、大眾部也好。真正的論,理論,他最清楚;真正的修持他最高明。所以他後來到了西藏去了,不但是其他大乘的人去請教他,小乘的人,有一次有兩個比丘,這兩個比丘持那個十二頭陀行,持得非常圓滿。喔唷!要小乘而持頭陀行,持得圓滿的話,這個戒律的嚴明,可想而知啊!那麼,那次去請教那阿底峽尊者,還是有問題,還是有問題!那麼請教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跟他說,啊!他說得非常歡喜,這問題解決了。 56B 13:11 6:10:44

  最後說完了以後,阿底峽尊者把大乘的道理跟他說,跟他說了以後,他就不願意聽,說:「阿底峽尊者,尊者啊尊者!(「阿底峽」就是最尊貴的稱呼。)啊!這個話你不要說,不要說!我聽了我覺得害怕,這個話我聽不進。」這樣。阿底峽尊者怎麼?後來走了以後就說:「可惜呀!像這麼兩個人,他持戒能夠持得這麼圓滿,稀有難能可貴啊,但是單單憑這個,無其所至!」他說了。你們自己看這個《尊者傳》,說得很清楚,他單單這個東西沒有用。這個「沒有用」,我們不要誤解哦,不要誤解哦!這個「沒有用」是照證果那一點上來說。像這樣的人,他完了以後一定生天,然後呢生天一定是一再,一而再、一而再,生不曉得多少次,然後呢這個福完了以後下來,遇見下一個佛,證羅漢果,這種典型的例子。 56B 14:07 6:11:41

  阿底峽尊者說的「無其所至」,他上面說得很清楚的,他本來教你出家的真正的意義要你解脫,就是如果說你不了解這個佛法的特質的話,儘管你做得這麼好,對不起,這一生你不能解脫。這個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以後你們處處碰見這地方,要注意!總之,我們第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要想辦法對這個圓滿的教法有正確的認識,然後到那個時候才有機會去如理行持,現在這個地方就處處地方告訴我們這些。我們從正面、反面——反面來說策勵我們不要做壞事;正面來說策勵我們,啊!策發好樂心,不要怕,好好地努力去做,好好地努力去做。 56B 15:06 6:12:39

  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尤其是末法的時候,如果你能夠認真,哪怕持一個學處的話,這功德無量無邊,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呢?所謂功德,是什麼叫做功德?就是你做了這件事情,留下來對大家有善的、好的果報的影響的,這個叫做功德。所以這個布施得到的功德是怎麼樣的?原則上面說,比如說你送一個銅錢,送給別人,然後呢他那個錢擺在那裡的話,這個功德不一定得到;他拿到了那個錢,然後呢買了吃飽,吃飽了肚子,那個時候你的功德就得到,這樣的啊!現在你做了一件事情,如果做了一件事情,你這影響力量,在世間產生了影響力量,那功德就得到。 56B 15:50 6:13:23

  假定我們現在很認真地去做,在正法的時候,像我們這樣去做的話,你做得再好, 對不起,都是這個佛菩薩,再不然的話,都是這個羅漢聖者,你跑得去做對了有什麼用?還跟在後面都跟不上呢!現在呢?那個時候像法已經沒有了,大家都支離破碎,儘管你是個凡夫,你稍微認真做一點的話,哦,大家覺得:哦!原來這個佛法是這個樣的。那個留下來世間的影響是不可思議哦!這樣。所以經上說得千真萬確,千真萬確哦!所以你末法的時候,你只要認真做一點點,就有這麼大的大功德在。所以我們把握住這一點的話,我們就不要怕,只要心裡面只要懷著慚愧。不要怕而說:「欸!然後我做對了。」那個心裡面就已經錯了。這心裡面懷著慚愧,然後認真去做,我能做到多少就算多少。你做到一點點,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所以這一點說到這地方,特別對我們的一種最好的策勵,最好的策勵。繼續下去。 56B 17:04 6:14:37

如諸在家修施等時,受持齋戒律儀而修,與無律儀所修善根,勢力大小,亦極明顯。

  你不要說出家,同樣在家人,你受了戒跟不受戒就不一樣。所以現在有的人說:「哎呀!你只要做好事嘛就好了,你何必去舉行那個儀式啊?」好像皈依也不要,那個受戒也不要。說得清清楚楚,皈依跟不皈依,同樣做一個善事,就差得天差地遠。然後呢,你同樣地持那個戒,你受了這個戒去持,跟不受戒就差得天差地遠,就這樣耶!這個道理就在這個地方,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 56B 17:56 6:15:29

《制罰犯戒經》說,較諸世人,具十不善,經百歲中,恆無間缺所集眾惡。若有比丘毀犯尸羅,仙幢覆身,經一日夜,受用信施,不善極多。亦是由其所依門中,罪惡力大。

  前面講的是好的,好的固然好得不得了;現在呢,下面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是壞的。說現在做一個比較,說世間人「具十不善」,換句話說十惡。我們常常說:「你這個人十惡不赦。」那可想是這種人壞到極點,換句話說,這個壞到極點的人,他經過一百年,啊!那個時間長得不得了,而且「恆無間缺」,一百年當中從來沒停過。現在我們再壞的壞事啊,有的時候還做做好事咧!他現在這個人十惡不赦,一百年當中從來沒停過,做這麼大的壞事情,這個罪不曉得多大。但是另外一方面,是個出家人,毀壞尸羅——犯了戒,「仙幢覆身」,就是被的這件衣服,你只要一天一夜,你沒做壞事哦,沒做怎麼大壞事,就是你犯了一點點戒。「受用信施,不善極多」,就是施主來的,你跑得去吃,然後呢這個罪不曉得大多少。 56B 19:26 6:17:00

  所以對這一點我自己常常深深地警惕,以前我犯了個大毛病,總覺得:哎喲,出了家,欸!那個信施,當然我出了家嘛,他該供養你的。哪裡有這種事情,哪裡有這種事情!該供養是他的事情,你出了家該什麼?該如法行持,這個是出了家該做的事情。啊!說出了家,穿了這件衣服看看,我該什麼?該持戒,戰戰兢兢。他送來那他的事情,這個我們要弄得很清楚。然後呢,我自己是不是跟它相應啊?所以吃的時候,道宣律祖告訴我們的「對施興治」——一面吃一面想,啊!吃一口想一口:我跟這個相應嗎?這樣才對啊!這個是我們應該注意的地方,應該注意的地方。 56B 20:27 6:17:56

《分辨阿笈摩》亦云:

  這個就是戒經上面說。 56B 20:30 6:18:04

「寧吞熱鐵丸,猛燄極可畏,不以犯戒身,受用國人食。」

  就算吞熱鐵丸,不要犯戒吃人家的東西。因為吞熱鐵丸,最多你把它這一身毀掉了,死掉了嘛就死掉了。如果你犯了戒去吃的話,哇!那眼前受用滿快樂的,將來到地獄裡邊啊,烊銅熱鐵啊,那豈只一趟的熱鐵丸!現在吃了一趟熱鐵丸你吃死了,到這個地獄裡邊,這個熱鐵丸一直在那裡,你就偏偏還不死啊!你願意受哪一個?我當然願意現在這個熱鐵丸,死掉了就算了,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56B 21:14 6:18:47

通說犯戒及緩學處。敦巴仁波卿云:「較依正法所起罪惡,十種不善,是極少惡。」現見實爾。

  總之一句話來說,就是這個意思指什麼呢?前面說就是「犯戒」,還有一個「緩學處」。注意哦,現在我們常常有這個說,叫乘、戒——有一種叫「俱急」,有一種叫「乘急戒緩」,有一種叫作「乘緩戒急」,有一種呢「乘戒俱緩」。這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戒,就是戒,我們說的戒。不過我們這個戒也要有一個了解,這個戒不是說單單戒相哦,戒的內容一定法、體、行、相——你了解這個戒為什麼這樣制;然後呢,你受戒的時候應當怎麼樣才跟戒相應,得到戒體;得到了戒體當中,內心當中應該有什麼的正確的意念,所以自淨其意,然後自然啊,心裡面的行為跟它相應;心理行為相應了以後,然後呢,這個戒相流露於外。 56B 22:26 6:19:59

  可是我們剛初學的時候,的的確確不可能完完全全學會,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的。絕對不是你完全學會了來做,你一面做,一面在學,那麼我們學戒也是如此。所以正規地學戒,現在你了解一點,然後你有好樂心,然後你去出家。出了家以後呢,第一件事情,在相上面,因為這個容易學。所以一定要有前人指導,所以一定要五年依止那個善知識。那個時候啊,這個善知識,前人告訴你,這個不可以,你就不要做。心裡想:「哎呀!對呀,我現在不懂得。」這個該做,雖然你不願意去,去做。相先弄好,然後靠著這個環境的保護,然後呢,一方面淨化自己的罪障,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力量。進一步地去了解這個戒法的內容,然後呢圓滿這個所受的法體,然後再依法起行,那個時候是戒相圓滿的時候。所以我們要學的時候要了解這個。 56B 23:31 6:21:04

  正學的時候的確,先從內心上面策發你的內心的好樂,然後呢進去了以後,那時候對法、體已經有一個依稀彷彿的概念,有一個強烈的好樂心。說正學的時候在戒相上面最重要,可是並不是單單戒相。然後呢在這個裡邊,一步一步真正學的時候——法、體,然後由體而了解如何去行,那個時候這個行相圓滿了,這個那是圓滿的時候,這個才是真正的戒哦!這樣。 56B 24:06 6:21:40

  這是為什麼以道宣律祖這麼了不起的人,他聽那個戒,一聽聽了二十遍。然後我們看《阿底峽尊者傳》,他這麼了不起一個人,他聽那個《大毗婆沙》,一聽聽了十二年,所以他能夠開、遮、持、犯完全了解。我們現在學一點東西,人家講了半天都不懂,啊!居然說隨便剃了一個頭就說:「啊,我就是!」這個就是我們太差啊,愚癡相啊,愚癡相啊!所以我提這種事情,無非提醒你說,想到這裡,說:「哎呀,好啊!我們趕快要努力啊!」這個是「戒」。 56B 24:49 6:22:22

  什麼叫「乘」呢?通常人家乘的話,說這些人講道理,或者這是這些人在那個地方學禪。這個是不是?是。真正的內涵是什麼?那我們要說明的,這樣。真正學禪的人,比如說近代像來果老和尚。哦!他在任何情況之下要看,說「什麼是你本來面目?」、「念佛的是誰?」他一定要找到那個東西,他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裡頭。所以他跑到了那個高旻寺以後,住了三個月,人家問他:「欸!某人哪,我們大殿上面供的三尊,是什麼東西啊?」「哎呀,對呀!大殿上供的三尊是什麼?」他不知道。你說,要我們想想,這不是荒唐嗎?他天天上早晚殿做了三個月,大殿上供的什麼東西都不知道,這是典型的「乘急」的典型樣子哦!他心裡面全部精神貫注在「我這個本來面目」,換句話說,「本性是什麼」,一定要找到它!他吃飯也是、睡覺也是、打坐也是,任何時候,然後呢做早晚殿拼命地念,念完了以後他腦筋裡什麼......。 56B 25:56 6:23:30

  哎呀,我們現在有嗎?不要說三聖殿,十萬八千里之外一點動,欸,早就曉得了!喔唷,那個地方,人和馬路上面什麼消息一動,「啊!那裡什麼?」什麼事情都被我們了解,我們的消息遠比新聞記者還要來得靈,這個就算乘急了嗎?這個是我們要了解啊!所以古來的人他的確,不管是乘,哪一個急,他有成就的。以我們現在這樣的話,你拼命去急,連它兩個一個都急不起來。這是我特別把那個重要的內涵說明一下。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了解了這一點哪,有一個好處,然後我們心裡面起慚愧說:「對呀!對呀!至少我現在有幸,宿生的善根,我要努力向上!」嗯!你能夠這樣去做,看看的,勉強可以爬得上去。 56B 26:58 6:24:31

  下面就引那個大祖師告訴我們這個話,唉!說依著正法起的罪,這個算十惡,那算起來很少很少一點點——眼前的確是如此。這個第二,所依的門有大力量。第三: 56B 27:19 6:24:53

由事物門故力大者。

  下面說: 56B 27:22 6:24:55

施有情中正法布施,供養佛中正行供養,較諸財施財物供養,最為超勝,此是一例,餘皆應知。

  這我們了解,你所做的事情,譬如說,我們供養也好,布施也好。然後你布施,什麼最好?「正法布施」最好;然後供養中,「正行供養」,這是對我們出家同修來說最好的。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覺得:「哎呀,我們現在要造大廟啊!」在家人這個非常了不起,出家人不必忙這個事情,出家人不必忙這個事情。不要說你弄得很多錢,這件事情,人家來送上來,這個好,這是你宿生的福報;你現在到處去動腦筋,這件事情千萬辦不得,千萬做不得!這個心裡面寧願拿掉,千真萬確重要的。沒錢沒關係,這時候你幹什麼?你可是身貧道不貧哦!那時候你正行供養哦,這是最大的供養,後面還說得清清楚楚的。如果說你求這個錢,不相應的話,你再大的三千大千世界,被你求來了以後,你只有下地獄的份,對不起!所以我們真正的供養當中,是正行供養,如法修行供養,這是最重要的,這是最大。此是一例,你依此類推,我們就了解了。 56B 28:55 6:26:28

  意樂,那就是我們三輪當中的前面這個,一個「事」是對象,「意樂」就是我們的內心。 56B 29:07 6:26:41

由意樂門故力大者。《寶蘊經》說,較三千界一切有情,各建佛塔,量等須彌。於此諸塔,復經微塵沙數之劫,以一切種可供養事,承事供養。

  先看看這個經上的,這是經上的,說明了這件事情,這正確性,千真萬確。說比較一下,三千大千世界的一切有情,不是一個人哦,所有的人!啊,不得了!他講一切有情,不單單是人,螞蟻等等都算進去。人很少,只有四十億,最多五十億,如果這一切有情算起來,那是一個天文數字,不曉得多多少少。所有的人哪都各建佛塔,造那個塔,像須彌一樣大,然後呢這些塔去供養它,「經微塵沙數劫」,啊!實在是不得了。供的東西呢?所有的東西,那個是不得了地大。這個福報比其於—— 57A 01:03 6:27:51

若諸菩薩不離一切智心,僅散一華,其福極多。

  喏!這個是大乘的不可思議的威德。「不離一切智心」,換句話說,他的意樂,以這種心情去散。一切智心是什麼?這個,那的確就是修相應的慧,修相應的慧。任運地,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這種心,那就是八地菩薩,初地菩薩剛剛跟這個相應。所以說,八地菩薩他隨便選一個花,隨便做任何一件事情,這個功德比他以前所有的功德,積起來還要大,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現在做不到,可是我們要了解,假定說你肯發一個心,那個心就大。所以我們常常記得那個沙彌這個公案,說:「我一定要做!」你就這一念心的話,這個心力就有不可思議,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平常的時候千萬不要:「哎呀,我很差呀!」處處地方顧全到自己。處處地方想到:我一定要學佛,一定要怎麼樣!你平常的時候,只要肯內心當中這樣打這個氣,你就會很精采。 57A 02:22 6:29:11

  我們在座的同修當中,有一位同修,他常常非常好的好心,做起事情來非常魯莽,常常這樣,但是我對他非常歡喜。他為什麼呢?就這個,這個人的心裡就有這樣,他總要學最好的。對我來說,不但歡喜,我覺得非常讚歎,這是值得我們讚歎的。不過我不是說讚歎這個人魯莽啊,注意啊!你要想把那個心真正做到的話,那一定要智慧相應的,一定要智慧相應的。所以說明了,這個大乘的特質在什麼地方,這個就是我們的意樂,我們的內心。所以你事情還沒有做,先不要先打退堂鼓:「哎呀,我差呀!我身體不行呀!頭又痛呀!」這個也不行哪!叫人家做了一點又損失啦......不要這樣做,不要這樣做。要發那個大心:我一定要去做到它!就是這樣,這個心情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57A 03:29 6:30:16

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及緣自他利益事等意樂差別。

  那就是——這個他比較了,比較你得到的時候,你得到,用什麼心情去得到的,從最開始,一直到跟一切智心相應,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只要內心觀察一下,你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看看你現在行的什麼心理。儘管你窮得一樣都沒有,不要去攀緣,說我現在什麼都沒有,我就拿這個供養三寶。我告訴你們一個典型的故事,這個奔公甲,那是個大強盜,以前哦!喔,這個強盜,有一個老婆婆,有一個老婆婆年紀大了,人家就說了:一聲「哎喲,奔公甲來了!」她一嚇就嚇得馬上就嚇死掉了。你可想這個人,這個人多麼個厲害,這個強盜! 57A 04:29 6:31:17

  結果他後來出了家了,出了家了以後,他這個人真努力啊!他剛開始出家的時候,他不是我們說,啊!一天拜多少佛,現在我們常常說,他自己好像認真地拜佛,常住的事情都不願意,自己用功,沒有這種事情。他不是,他不是做這個!他檢查自己的內心起心動念,起了一念惡念,他就要打它:「你又犯罪!」這左手表示那個;他右手代表好事,他起了一念善念,他就高興,把那個手舉起來,跳啊!高興!然後呢,那個牆上面畫一個白圈圈;做了一念壞事了,他就牆上面畫了一個黑圈圈,就這樣! 57A 05:12 6:32:00

  他的老師過了幾個月跑得去看他,問說:「告訴你的,修了,修了些什麼?你最近做些什麼?」他說:「我就做了這些。」他的老師一看,「什麼?我教你,講了個半天你不做,這牆上面畫得一塌糊塗!」就把他痛呵一頓。然後呵完了以後,他就說,我為什麼這樣畫,原來這樣。啊!他老師聽見了就向他磕頭。他老師是誰?敦巴尊者哦!換句話說,他老師這個地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六袓大師。喏!看見那個真正修行的典型的例子。不是說我們到處外面攀緣,我造了個大廟,不是這個意思。 57A 05:52 6:32:40

  有一次,有一個很虔誠的供養他的一個施主,一直供養他的,供養他。有一趟那個施主要來,他想:「今天某人要來了!」他平常一天到晚努力呀,「今天那個佛檯上,把它弄弄乾淨。」就這樣,他弄好了。弄好了他又想:「平常我不大注意,為什麼今天弄得乾乾淨淨?」一想:「我不是為了供養佛啊,我是為了討好那個施主啊!這個是修行嗎?不對、不對!」他馬上跑到灶裡面拿了一把灰,把那個佛檯上統統撒上,就是這樣。好了!然後那個施主跑得來,看見這副樣子。當然,人家問他了,他自己就說:「哼!這個下流胚子!」他又不肯講。 57A 06:38 6:33:27

  後來曉得了,曉得了以後,當時另外一個大善知識就說:「在我們全西藏,供養佛供養得最好的,你曉得是什麼?奔公甲那把灰!」懂得這個典型的公案嗎?千真萬確!奔公甲那把灰,拿這把灰把那個佛檯上弄得這麼髒,就是全西藏最好的供養。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成就者在喔!正行供養啊!換句話說這個是意樂,注意!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佛在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太多這種典型的公案。我們現在繼續把它下去。 57A 07:35 6:34:24

  它上面說:「如是由其攀緣所得,若有勝劣」,這個勝劣啊是看你什麼?最主要就是看你的心!「及緣自他利益等意樂」,你這個意樂是靠什麼?你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假定是為了自己,你遮蓋得再好,說得再漂亮,沒有用!你真正為了別人的話,就算人家看起來你做錯了,沒有關係。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十全十美做不到的,一定的。並不是說,你這個表面做得不好也是對,不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凡夫分上,走上去的那個本末,應該分得很清楚,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57A 08:23 6:35:11

此復由其強盛微弱,恆促等門,應當了知。

  意樂本身這個量——下面講量,前面講的質,質就是這個樣。然後呢,這個質的強盛,就是力量的強大,那表示量了,也就是「微弱、恆促」。有很多人呢,心裡面軟趴趴的,你雖然想做,去做的時候就不靈了。有一種呢,想做:我一定要做到它!就這樣。心裡面你能夠保持多少時候,你就是保持這個心情,這個就無量無邊的功德。前幾天我們講的,記得不記得這個金貓因緣哪?他只是送三個銅板,然後得到三罈金子,然後他一路跑回去,一路高興,啊!想得越想越高興,跑了五里路。五里路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什麼?就是這個意樂,然後這個意樂的時間的恆常。他只是個樵夫,一點知識都沒有的,他只是說做了一點好事情,對於這件好事情的隨喜啊! 57A 09:27 6:36:15

  所以這個正行供養的不得了,但是這個正行供養不是說,我的心好就好了,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動,不去管它。你真的心好了嗎?你真的心好了,坐在那裡懶癱癱的,然後呢坐在那裡只想著:唉呀,我坐在那裡。有人叫你掃一個地,又不願意,抹一個灰啊,說我心好,這個心好嗎?這很清楚、很明白喲!所以凡是這種觀念哪,都要弄得清清楚楚。有人去忙了,我自己偷偷地坐在後面,幹什麼?「我心好就好了!」你說這個心好不好啊?這個只有他自己知道了。所以凡是這種地方的話,真正重要,就是我們一定要認真如法檢察我們自己的內心,這個。「應當了知」,這是我們應當了知的。 57A 10:21 6:37:10

又於惡行,若煩惱心,猛利恆長,其力則大,其中復以瞋力為大。

  反過來呢,善是這樣,惡的話呢,那就是——煩惱心!煩惱心也是一樣,煩惱心當中三毒貪瞋癡,瞋是最大。下面又告訴我們: 57A 10:41 6:37:29

《入行論》云:「千劫所集施,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壞。」

  你集了一千劫所集的那樣供養,供養的是善逝,所以供養的福田是最大、最大的。親自供養那個佛喲!阿育王供養那個佛一點沙,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你現在一千劫供養這個佛,你發一次瞋心的話就摧毀掉了,這麼嚴重! 57A 11:17 6:38:06

此復若瞋同梵行者,及瞋菩薩較前尤重。

  這是普通的瞋心,他並沒有說。如果說「瞋同梵行者」,就說我們同修當中,如果你那個瞋心,那更嚴重。還有呢,對瞋恚菩薩,是尤其嚴重!所以現在我們有的人哪,跑得去說看見別人看不順眼,他自己還覺得:「唉,他這個錯啦!」他自己振振有詞,那就是對同梵行者生起瞋心,這點我們要注意,這點我們要注意! 57A 11:50 6:38:38

《三摩地王經》云:「若互相瞋恚,非戒聞能救,非定非蘭若,施供佛能救。」

  如果互相瞋恚的話,沒有一樣東西救得了你。持戒、多聞,然後學定啊,然後學蘭若,說這個人一點蘭若供養佛啊,沒有用! 57A 12:14 6:39:02

《入行論》中亦云:

  經上面這麼說,論上面也說。 57A 12:20 6:39:08

「如此勝子施主所,設若有發暴惡心,能仁說如惡心數,當住地獄經爾劫。」

  這樣,像上面這些勝子,勝子就是菩薩,這些地方,那如果說,有發一念暴惡之心,你這一個念頭發一個,就像你所發的惡心那樣,就要經過這麼長的劫數,住在地獄裡邊。這個概念我們常常想,念頭,一個念頭就這麼大的果報!所以眼前我們不要為了小小的一點點事情啊,就對自己大損害,眼前受一點苦,很快就過去了。其實啊你眼前,譬如說,譬如我們回想昨天:你坐在那裡一天,躺在那裡一天,跟忙一天,今天回想起來,一樣的,對不對?一樣的!所以我們這個懶惰,真是白白地浪費了自己;勤苦啊也就是白白地討了便宜,就是這個樣,這很清楚、很明白啊!所以你多想的話,自然容易。那麼為什麼我們偏偏又做不到呢?那就是我們宿生的習氣。宿生已經習氣這樣了,如果你再不努力的話,你不曉得到什麼時候,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57A 13:45 6:40:33

  這個是關於業,抉擇這個業的內容,以及它的輕重什麼等等,我們了解了。現在了解了以後,我們就曉得,我們真正應該怎麼做。下面呢又告訴我們,這個業是什麼個果,這個果分三部分,分三部分。 57A 14:09 6:40:57

第三其果分三。異熟果者。

  三樣東西:異熟、等流以及增上果。這文字很容易懂哦,這個內涵是絕端重要哦!所以現在文字我簡單地說一下。你懂得了這個內涵,平常我們的修行,初步的修行的認識都有了。異熟,換句話說就是異熟因果,你宿生造了這個,這一世感得這個果報,把它唸一下就行。 57A 14:37 6:41:25

謂十業道,一一皆依事及三毒上中下品,有三三等。〈本地分〉說,此中上品殺生等十,一一能感生那落迦,中十一一感生餓鬼,下十一一能感旁生,《十地經》說,中下二果與此相違。

  就是說這個十業道,如果說惡業的話,以上品三毒的,那麼就感到地獄;如果是中品的,感到餓鬼;下品的感到畜生,這個是《瑜伽師地論》上說的。《十地經》中說的,上品的還是一樣,中、下的,那麼兩個調一調,他這個道理,這個文字很容易懂。換句話說,你造了惡業,如果是以猛利三毒造的話,十惡業的話到地獄裡面去,中品的是餓鬼,下品的是旁生,這個叫異熟果。 57A 15:39 6:42:27

  為什麼叫異熟呢?因為他造的時候,這個業是或者善性,或者惡性。是的,譬如說你造的壞事,這是惡業,將來你感得那個果報體,那個果報的體本身無所謂善惡,對不對?像我們得到那個身體,那個身體什麼叫善惡呢?所以這個性,異性。還有呢時間,你造業的時間是那個時候,感果的時候是另外一個時候,異時。地方呢,造的時候是那個地方,感果的時候跑到那裡來,所以這個叫異熟果。 57A 16:17 6:43:05

  從因到果除了這個異熟以外,還有兩樣東西,第二個叫等流果。先把這個三樣東西說一下,然後那個內涵說一下。說了那個內涵,我們就馬上了解了:啊,我現在造了,將來到哪裡去;我現在所以這樣,以前從哪裡來的,你就清楚了。你了解了這個東西以後,那個修行,你就開始正式可以了解從哪裡下手了。現在說一下那個等流: 57A 16:45 6:43:34

等流果者。謂出惡趣,次生人中,如其次第,壽量短促,資財匱乏,妻不貞良,多遭誹謗,親友乖離,聞違意聲,言不威肅,貪瞋癡三,上品猛利。《諦者品》及《十地經》中,於其一一說二二果,

  那麼等流果呢,什麼叫等流?就是說跟這個因行相等的、同等的。由於這個跟因相等的繼續而流,流是向前面過來。就是當因地當中造這樣的,果地當中跟這個因相應的又來了。所以說,那個時候如果你殺生,使得人家壽命不能圓滿的話,你這一生也感得壽命不圓滿。所以「如其次第」,殺生嘛壽命得短促;你要偷了別人,那麼缺少了,這一生你也資財缺乏;如果說你姦淫別人的妻女的話,你這一次你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你誹謗了別人,這一次也誹謗你。下面,這一樣一樣東西,貪瞋癡的話呢,以前你這個貪瞋癡,現在呢也是貪瞋癡猛利。這個異熟是這個因跟果不一樣的。等流呢,相等的,就是同樣地,它繼續地流得來。那麼這個是《諦者品》。《十地經》當中呢,說有感兩種,它哪兩種呢? 57A 18:18 6:45:06

謂「設生人中,壽量短促多諸疾病,

  除了前面已經說的壽量短,還要多病。 57A 18:26 6:45:12

資財匱乏與他共財。

  第二個偷盜的話呢,除了資財缺乏還要與他共財,就是說你的財富,對不起,你自己沒辦法保有的。第三呢, 57A 18:37 6:45:25

眷屬不調或非可信,妻有匹偶。多遭誹謗受他欺誑。眷屬不和,眷屬鄙惡。

  哪!那個就是離間。你離間別人,到那時候,你的眷屬也不但是彼此間不和,而且你的家庭當中,就這麼亂七八糟,就是這樣,就這麼亂七八糟,總歸是這個家庭不和睦。還有呢,你常常說罵別人的話、惡口的話, 57A 19:07 6:45:55

聞違意聲,語成鬥端。語不尊嚴,

  如果你綺語的話,語不尊嚴。 57A 19:13 6:46:01

或非堪受無定辯才。

  下面是 57A 19:16 6:46:04

貪欲重大不知喜足,

  貪欲嘛大,不知喜足,兩樣。 57A 19:20 6:46:09

尋求無利或不求利。

  這個瞋, 57A 19:23 6:46:11

損害於他,或遭他害。見解惡鄙,諂誑為性。」

  這個就是貪瞋癡,這個容易懂。然後呢這個等流的果的內涵,我要解釋一下。文字雖然......我不解釋,有一點困難你們只要努力地看一下,很容易懂。但是關於等流果的特質,我一定要說明一下,那個時候你們才認識,有這個認識,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修行。最後兩句話先說一下: 57A 19:55 6:46:43

諸先尊長說縱生人中,愛樂殺生等事,是造作等流果。前所說者,是領受等流果。

  那個前面很多善知識說,這個等流果,說除了這個異熟果你造了以後要下地獄以外,然後生到人當中的話,欸,你殺生的話,你到那個時候又歡喜殺生。這個歡喜的殺生這個心情,跟它的因地當中一樣,那個時候你好歡喜殺,你這次又來了,這個等流叫作造作等流。另外還有因為你殺生的關係,所以你的壽量短促,多諸疾病,這個叫領受等流,這兩個不一樣的。 57A 20:41 6:47:29

  那麼另外這個等流,另外一個......等流有三種等流,有一種叫真等流,有一種叫假等流,還有一個分位等流,分位等流不去講它。什麼叫真等流?就是這個造作等流。就是你殺的時候這個因是什麼因啊,前面你就是「殺」這個心,當因地當中你存了這個的話,然後呢果地當中,欸!這個心又現起了,就這樣。所以這個是的的確確地、真實地,跟你的因相應。然後呢領受等流的話,這個叫假等流。因為你殺的時候把別人的壽命弄短了,所以你這一生,你的感得的壽命也弄短了;因為你殺了別人,使人家痛苦了,所以這一次啊,你就得到疾病的痛苦,這是跟那個因相似的。 57A 21:32 6:48:20

  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主要的就是這個真等流。你平常的時候,如果說你眼前,我們常常說,要想看這個宿生什麼因,就看看我現在受的果;要想我現在的做的因,將來就曉得什麼果,一個是異熟,一個是等流。而這個真正重要的就是什麼?現在這個等流。平常我們心裡面哪,有很多人哪做起事情來,他心裡面這個勁道很大;有很多人,啊,就是提不起來。為什麼?有很多人腦筋很聰明,有很多人腦筋就很遲鈍:有很多人歡喜這個,有很多人歡喜那個。為什麼?喏真等流,很清楚、很明白,修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 57A 22:26 6:49:15

  所以這個因最主要的,平常我們只是講異熟,實際上修行人真正應該體會到、了解得到的——這個,這個是個重要的概念。平常你坐在這地方起心動念的時候,你不觀察它,就是這個樣,一觀察你就曉得了。平常你坐在那兒癡癡呆呆,那個就是你眼前的造作等流相,你宿生就是這個樣來的,如果你真的想修行的話,就從這個地方努力起。如果你坐在這個地方,平常的時候好歡喜管人家閒事,你宿生就是這個樣子。如果那個時候你看見了什麼,內心當中起的反應,喏,就是這個狀態,了解嗎? 57A 23:08 6:49:57

  所以你真正了解了以後,千真萬確的,這個業啊,不要等到說臨終的時候還不曉得到哪裡去,你起心動念的時候很清楚,現在造了什麼業,同樣你也了解,宿生是什麼因,這一生會感得現在的果。異熟是這個樣,等流是這個樣,異熟是外面看得見那個行相,等流就是你內心,自己檢查得清楚明白的。這個指正報而言,依報在下頭。同樣地我們現在的依報,這個世間什麼等等,這個叫主上果,或者叫增上果。我看我們這個增上果講得完,講不完?啊,其實增上果這個裡邊,有一段最重要的,最重要、最重要的一個概念,這最後兩句話,最後兩句話。哦,還是把它唸一遍吧! 57A 24:16 6:51:04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

  就這樣,這個叫增上果,主上果,有時叫士用果。就換句話說,你忙了半天,譬如說我們忙了半天,那麼有收穫。現在我們忙了半天,這個正報情況,前面是異熟跟那個等流,那麼外面剩下來的依報,就是這個東西。因為你殺生,所以感得外面的東西就少光澤、少勢力等等,吃的東西難於消化,容易生疾病。 57A 25:02 6:51:51

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這個是殺。「不與取者」,我也把它唸一遍,重要的地方我再講。 57A 25:12 6:52:01

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

  這是尠,眾果尠少, 57A 25:19 6:52:08

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這個就是不與取,就是現在這個時候,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有的地方啊下雨下得成災,有的地方旱得個不得了,那都是這種原因。再下面這個欲邪行。 57A 25:44 6:52:32

  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三十五頁。上一次已經把抉擇業果的道理,頭上面幾個原則說了一下。第一個,我們首先了解的,世間任何事情都由業來決定。所謂業就是前面所造的因,你造的什麼業的因,那麼將來一定感得什麼果,這個因果之間,一點都不錯。其次呢,這個業會增長廣大。這兩點是我們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重心,這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然後呢,不做的碰不到;造了一定哪逃不掉。如果我們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修學佛法始終在門外,始終在門外。 57A 27:07 6:53:56

  前面是歸依。我們了解,是了解世間的苦,所以呢,要找一個真正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的,於是最後找到說,在這種情況之下,唯一能夠幫助我們的這一個人,具足這個條件的是佛陀。於是這樣,然後呢怎麼一步一步推上來,追根究底,最後找到,啊,歸依了以後,所以能夠解決問題的,問題在哪裡?在這裡,那個時候我們要找到這個業。假定說我們對這個概念不清楚的話,儘管你信佛,沒有用!信佛的目的是什麼?解決你的痛苦,解決一切問題。而這個痛苦的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話,你雖然學了半天,沒有什麼用場。譬如現在我們平常看見很多學了佛的人,他還始終知見上面哪跟著佛法完全不相應。他自己覺得好像懂得很多道理,儘管懂得道理,是講的時候,有的,用的時候,沒有! 57A 28:28 6:55:16

  那麼真正信了佛應該了解,一切法無非是空緣起,它不是天生如此的,它也不是不順的因,不是說自在天,或者是什麼。所以前面曾經特別說過了,現在我們很多學佛的人哪,雖然學了佛了,但是我們並沒有真正照著佛告訴我們的話來說。佛告訴我們:這個因不要造,這個因應該造,我們不一定聽他的。倒是世間一個算命先生告訴我們的,乃至於現在各式各樣都是世間的概念,都是世間的概念。現在我們講科學,各式各樣的說,啊!這個科學上怎麼講的,這樣。稍微碰見一點皮毛,大家固執得要命,總是覺得這個有......好像很對的樣子。這我們要了解,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應該認得,什麼?是我們以前那種概念的錯誤,我們應該認得,一切是由這個業感果的。 57B 00:15 6:56:28

  那麼這個業的四個行相我們了解了。了解了以後,更進一步就是說:那麼什麼樣的業是善的感得善果,什麼樣的是惡的感得惡果,我們也了解了。然後呢,下面又特別地說明,有幾種業它具有特別力量的,我們了解了。那麼最後曉得由這樣的業,感得那個果,那個果分三部分:異熟、等流以及增上果。 57B 00:52 6:57:05

  這個等流果前面已經簡單地說了一下,今天要特別解釋一下的,這個黑板上寫的,黑板上寫的。說,「造作等流」,它又叫真等流,這什麼意思呢?是說你因地當中,是有善心相應的,到果位當中,它還是這個。平常我們起心動念,前一個心念是善的,後一個念頭繼續地下去,繼續地向前面的繼續不斷地流衍,繼續不斷地向前面推衍,是前念、後念輾轉相生,而這個輾轉相生的前後,它特質相同的,這叫等流因果。我們剎那剎那地延續,一直不會斷絕,從前一世到這一生,從這一生到後一生,就這樣。 57B 02:06 6:58:19

  所以我們平常的一切的情況,譬如說前面說異熟,當那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啊,當我們對了這個境以後,我們內心當中,就有一種知見、感受,跟它相應的生起的。那個時候的那種知見、那種感受怎麼來的呢?就是說我們曉得以前我們這種習氣,當我們做這件事情的時候,由於這樣的一種心情去做,所以當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它相應的這個心情又現起來了。前面這個叫做異熟的因果,那麼當那個時候,跟它相應的心裡面現起的這種狀態,就是等流因果,等流因果。 57B 03:04 6:59:18

  對這個認識,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所謂修行就從這個地方修行起。這個話怎麼講?譬如說現在前面有一個境界現起了,境界現起了。以前你曾經傷害過他,所以這個境界碰到你身上的話,你同樣地是被傷害,那麼這個叫作領受等流,這個叫作領受等流,你被傷害的那個感受。但是除了這個身體相續上的領受以外,心理上面你會起一種反應:「唉,被傷害了,那我要以牙還牙去報復他!」這個時候我們心裡一定會生起這種心情來;或者他對你好的,你也對他好的。總是我們心裡面有種種的這一種,以世間上面的......平常我們常常好歡喜跟人家論辯見解什麼東西,這個毛病都在這個上頭,所以修行就從這裡。 57B 04:16 7:00:29

  所以我們真正要認識,認識什麼?就是認識這個。假定這個不認識的話,那個就談不到修行,這一點我們這個地方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它會輾轉相續的。這是為什麼,我們自己作不了主的原因就是這樣。你說作不了主嗎?好像作得了主,就是前面一個境界現起了以後,你還覺得很有道理——欸,他來害你嘛,「我當然要報復啊!」他罵你嘛,「他說得沒有理由,我當然要跟他辯論哪!」嗯,就是這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覺得是可以作得了主,實際上你為什麼心裏會生起這種反應來?你為什麼對這件事情這樣想?這就是我們不知道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為無明所覆蓋的。現在修學佛法真正要認識,就是要認識這個,大家懂不懂這個?現在這裡不一定完全清楚,到後面的時候才說明了。 57B 05:18 7:01:30

  那麼認識些什麼呢?認識就是說,現在我們不管你起了什麼念頭,說對於壞的境界你去報復,對於好的境界你去歡喜,或者感激什麼等等,這個無非是或瞋、或貪、或癡,不管你怎麼做,總歸在三界生死當中輪迴,三界生死當中輪迴。壞的墮落三惡道,好的就是保持人天,也是暫時的,到最後還是在這個地方跳不出去。因為什麼?這個是有漏的,無明相應的。是真正的整個的轉化,就從這個地方轉化起,你當下認得它——不對,這個錯的,這個錯的! 57B 06:14 7:02:27

  到現在為止,錯、對的內涵,我們還沒有深一層地去談它,但從這個地方要了解這一點。前面我們曾經講過修行,什麼叫修行哪?就是對我們善所緣的數數憶持,然後呢不要讓它忘失;把無始以來所緣的惡的,把它改變過來,這個基本的概念。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一直緣那個惡的,說這個惡的不是一定做壞事,就是說凡是有漏的這種事情,我們整個地都要把它淨化。那麼這個基本概念,當時這一個道理,現在這個地方我們回憶一下。 57B 07:06 7:03:19

  下面又告訴我們四種資糧。這個四種資糧當中,現在請你們翻到四十七頁,我們馬上可以用的,如果說你們好好地善巧的話,那這個時候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四十七頁上面,告訴我們這個四種資糧,第一種叫作密護根門,這個密護根門當中分成功五個項目,五個項目。就是說「根門」是我們曉得的,說六根門頭,為什麼要護它呢?因為我們一切有漏的善惡業,都是從這個六根對著六塵,然後生起六識,造種種善惡之業。由於這個業,所以就感得種種生死果報,現在修行就從這個地方修起。 57B 08:09 7:04:22

  第一個叫以何防護。那麼你現在要修行就是修這個,所謂修習防護囉!那麼怎麼樣修習法呢?叫作「以正念」,這個正念要怎麼辦呢?對正確的認識,心念保持這個正確的認識,經常地,而且很認真地保持。喔唷!哪一念錯了,那你馬上不要放縱它;哪一念對了,就安住在這個上頭。 57B 08:41 7:04:54

  是,對、錯的真正的內涵,我們不一定很清楚,但是在座有很多修行人,譬如說他學禪的人,那麼當然,以前的禪我們不談,現在目前禪所流行的就是參一個說「念佛是誰?」看那個「誰」。然後呢或者你參一個是,趙州說:「這狗子有佛性也無?」參一個「無」。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上頭,總歸要把它那個根由找出來。念佛的人呢?一個念、一個心念,一直在那句阿彌陀佛上頭。為什麼呀?這因為當你平常起心動念,不管是善、不管是惡,這個本身都是染污的。那麼這個念頭,我們拿世俗的標準來說,容或是有善惡,可是這個世間善惡的標準,結果是什麼?在三界之內的升沈,跳不出生死輪迴,最後必定是在生死輪迴當中,這是絕端地痛苦。這個正念是正法相應的,但是呢因為無始以來,它一直在散亂當中,所以要很努力地、經常地保持。 57B 10:10 7:06:23

  那麼那個念頭保持什麼呢?第二個保護這個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那麼從什麼地方去防起呢?從什麼地方去防起呢?就是說這個六根所對的境界,就是防那個六塵。哦!這個是你歡喜的,生起貪;這個你不歡喜的,生起瞋;其他的你無所謂的,生起癡,就是這個樣。 57B 10:43 7:06:56

  那麼怎麼防法呢?那就是這樣,有兩種。一個呢,你曉得這個根對了境以後,一定跟著外面去轉,所以不要讓那個根去對那個境。譬如說我們為什麼剛出家的時候,一定要住在山林裡邊,乃至於我們為什麼說平常的時候不准出去?我們曉得,一跑出去,對不起!你這個就亂掉了。所以我們一天到晚在這個寺院裡邊,眼睛所對的,不是佛菩薩,就是經藏、師長、同學,都是三寶,就是這樣。然後使得你的意念這樣,這是一種防護的方法,所以你不縱那個根。 57B 11:28 7:07:41

  還有呢,這個實際上是不可能一天到晚都做得到的,難免有的時候你需要這樣去做,有的是無意這樣去,那怎麼辦呢?當那個根對了境以後的話,你心裡上曉得:「欸,根對了境了。」對於所對的這個境,不取行相、不取隨好。什麼叫作「不取行相」?就是你看見了:欸,這個好看!你不去看它,曉得這個不對的。這個好聽!不去聽它。這樣的不看、不聽是離開貪。反過來說,這個不好的,然後呢你不去管它,是離開瞋。這個是行相,就是當下的這個相狀。什麼叫作「不取隨好」呢?事情過去了,過去了,你剛才看過了,你心裡想:欸,剛才這東西也不錯呀!啊!這樣。或者剛才這東西很糟糕,你心裡就嘀嘀咕咕弄了個半天。這個就是不取隨好。 57B 12:35 7:08:48

  那麼最後它為什麼要防?防些什麼呢?就是在這個時候,使得我們的意根哪,不要受著這一個塵境,而生起染污的意識。這個染污的意識就是我們的煩惱,生死的根本,它真正的防,就是防這個。 57B 13:01 7:09:14

  所以當我們心相續,前後相續的時候,一定在這個異熟的因果當中,所以我們無法離開我們這個異熟的報體,這個是正報。我們一定在那個增上因果當中,我們無法離開我們外面所對的境界,這個無法可想的,我們也不必去想它。真正重要的就是等流因果,當我們心裡面相應的起來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曉得前面這樣來是為什麼。以前不了解正確的佛法,在無明長夜以來,這個長夜是無始以來,都在這個裡面轉,現在了解了以後曉得到此為止,切斷! 57B 14:01 7:10:14

  所以一開頭的時候,為什麼說我們修學佛法必須要的幾個條件,第一個,曉得自己的過錯。這個道理說起來是容易極了,做起來是難極了。儘管現在大家都在那兒聽,都在那兒講啊,碰見問題呀都在自己說我的對,啊,不曉得有多少道理!所以剛開始的時候,人家跟我講道理我還是聽他,也原諒他,他本來不懂嘛!結果發現我們很多同修們,修學了那麼半天,他還是講那個莫名奇妙的道理。所以一個修學佛法的人,最主要的我們應該了解,我們在無明當中,你那個道理是越講是越錯,不曉得錯到哪裡去,這是我們必定應該知道的,所以過錯應該拿掉。然後正確的第一件應該認識什麼?應該認識我們在無明大病當中。所以我們那個起心動念都是錯的,不是貪、就是瞋、就是癡,最粗的,細的根本談不到,那個時候你才肯一心一意地怎麼去改善。那麼改善從哪裡開始?就從這裡。 57B 15:07 7:11:21

  現在這概念有沒有?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哦!平常我們必須把那個整個所講的那個次第啊,把它歸納起來,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了。當你這個基本的認識,有了正確的認識了,那個時候你就曉得修行,為什麼修行第一步要教懺悔,懺悔如何懺法,都從這個上頭。所以今天講的那個東西特別重要,如果說你們把握得住的話,如法能夠真正去懺悔的話,那個時候你要修學的佛法都成功。如果這個概念把握不住的話,那——是,種種善根哪,總歸好的,可是你要想得到這個相應的結果的話,沒有這個可能,而且「絕無可能」,四個字!一直等到有一天,欸,等到你又轉過來,又跟這個法相應了,還是這一些!然後呢,那時候你成功了。 57B 16:08 7:12:21

  所以記住!我們不要讓我們轉了半天哪,那個說「半天」是形容詞哦!那個半天,可能無量阿僧祇劫,在地獄裡面去轉哪!所以這個地方我特別說一下,這個等流對我們這麼的重要。平常我們起心動念,在任何情況之下,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等流的心識,念念地向前相續。所以說修行、修行就從這個地方,把前面這個東西到此為止,後面這個東西引發。所以我們在這兒聽呀!拜呀!幹什麼?就是薰習新的、跟法相應的,隨順正法跳出生死輪迴的這個認識,把它薰習進去,然後時時刻刻地把這個增長,而不是把以前染污生死之業跟著它轉,不是!這一點我們在這個地方要認識的。下面再看:

諸主上果或增上果者,

  「主上果或增上果」,這個「主」就是主要的,主要的上面它還有「增上」。這個意思就是平常我們就唯識上面舉一個比喻啊,它說就好像農夫,你種了穀子以後,到了收割一樣,收割一樣。換句話說,你做了什麼事情以後,你一定跟你相關的,它有回報。所以我們在這世間做了很多事情以後,這個正報是前面的異熟、等流。然後呢,外面這其他的回報,這個就是我們的,叫作士用果或者增上果。士用的話,士,就是你作者,用,就是你所受用的那些,那個主要的就是指外面的器世間,我們的依報。那個文字很容易懂,我們把它唸一遍。 57B 18:16 7:14:30

謂由殺生,能感外器世間所有飲食及藥果等皆少光澤,勢力,異熟及與威德,並皆微劣,難於消變,生長疾病。

  所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感覺得這些東西不好,大家千萬不要說:「哎呀,營養不好,不要這個!」營養要的,所以我們既然感得了這個身體以後,我們不能不注意。但是假定說,你的概念都擺在這個上頭的話,你學佛完全學錯了,完全學錯了,不必來學佛。我們必定要了解這個主要的是什麼?還是我們的業這個最重要。我以前聽人家講過一個話,當時我還覺得笑話,現在想想千真萬確。他有一個人很胖,大家覺得胖不好,他就說:「我這一點辦法都沒有,喝水他也胖。」這是千真萬確的。譬如我們這裡在座的有一位同學,他現在只吃兩餐,我鼓勵他吃兩餐,他一向吃一餐,他也吃得很少,但是來得個胖,精力來得個好!別的人呢,就像我來說吧!那個不曉得多少營養,美國的標準哪,怎麼個弄,弄來弄去就瘦了個半天,這個非常明白。 57B 19:39 7:15:52

  現在世間人當然講那個,學佛的人還講那些,我是覺得完全顛倒,完全顛倒!我們不是說忽視,它前面說得很清楚的,凡是世間的任何一樣東西,用來做為我們的助伴,這我們必須要的。可是學了佛以後,居然不拿佛法來衡量,還拿這種世間來衡量的話,那錯了!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為什麼,就是我們宿生造了這個業,這是為什麼譬如說經論上面,乃至於戒經上面,《梵網》上面告訴我們,你遭到種種苦難的時候,你趕快跑得來讀誦、講說、書寫這個經律。那個時候我不懂,病的時候戒上面告訴我們病的時候你該休息,他為什麼跑得來讀誦、講說啊?很簡單!因為你以前不懂啊,然後你造了不相應的染污,現在既然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唯一的辦法從因地上面把它淨化。那時要因地上淨化怎麼辦?如法嘛!很簡單,就釜底抽薪,這是唯一的辦法呀! 57B 20:51 7:17:04

  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就曉得,現在之所以痛苦是為什麼?以前造了惡業啊!現在要趕快曉得,怎麼樣的惡的業因感得惡果,什麼樣的善業感得善果,從這個地方改善才可以啊!凡是現在,不管是異熟,以及主上或增上果,當我們感到的時候,我們立刻應該感受到。不必說:哎呀!現在這個地方,這個不理想、那個不理想,責備人家,錯了,完全錯了!世間法,是對的;佛法不是責備人家,責備自己。所以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這個現在你們懂得嗎?假定說你們在這個地方體會不到的話,那就是冤枉了你們自己,冤枉了你們自己。不是說我們現在馬上做到,就是說,我們這個概念必須要認識,然後認識了努力去做。那麼剛開始的時候做不到,它有一個原因的,那個後面會告訴我們,在懺悔裡邊,以及為什麼要懺悔,後面就再講。 57B 22:09 7:18:22

  所以關於到這一點,你們這兩天,心裡可以認真地思惟、觀察一下,講懺悔的時候詳細講。如果還有不了解的,那個時候在這裡把它提出來,我也會告訴你們。這是我們三乘的共法,下腳第一步的修行的宗要。繼續看: 57B 22:32 7:18:45

由此因緣,無量有情,未盡壽量,而便中夭。

  那麼這個還是殺生的這個增上果、增上果,就是這樣。我們現在看見眼前那個世間就是這樣,哎呀,不管你科學多發達,病的人是比以前特別多,這個實在是千真萬確的。我還記得我小的時候,那離開現在五十年以前。那鄉下去呀,因為那個時候的民風很淳厚,而且世代安居,通常一住在那裡幾百年,多則千年計,所以方方幾十里路之內都很熟。很少聽見人家說有什麼病啊,最多傷風感冒,傷風感冒也不必去看醫生,拿一點生薑,煮一點紅糖喝一喝好了,流兩天鼻涕就好了,很少有。現在啊!你跑到什麼地方去,到處都是病。以我自己本人來說,我一生啊得過各式各樣的病,胃病、肝病、肺病,那麼動過幾次手術,然後周圍的人也都是這個樣,這是基本的原因都是什麼?都是這個。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第二 57B 24:02 7:20:15

不與取者,謂眾果尠少,果不滋長,果多變壞,果不貞實,多無雨澤,雨多淋澇,果多乾枯及全無果。

  就是因為你不與取,因為你不與取,所以你感得的那個果報的話,就是這樣的果報。你在世間的財物上面損害了別人了,那麼現在的世間就是這樣的狀態。現在的人真可憐哪,大家忙著物質上的,他用種種地方,用種種欺騙,是越騙越沒有,越騙是越沒有!大家都是顛倒啊!大家都是顛倒啊!現在我們往往是,越是沒有哇,越是大家要保存起來,結果你越保存,因為那個貪心增上的結果,最後這種東西是越來越少,越來越少。反過來,你能夠布施的話,欸!這個東西慢慢、慢慢、慢慢地、慢慢地多。 57B 25:08 7:21:22

  我們不必說看很多因果的故事,就是眼前,你看有很多很有意思哦!最近常常有這種報導,因為花蓮慈濟功德會,那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菩薩,所以有很多人起而響應。響應的結果啊,你們常常可以看見這種,結果他越發心越送,欸!這個錢越來越多。 57B 25:33 7:21:47

  那前幾天還有一個素食店的老闆。他來了以後,一方面素食,一方面供養,結果生意做得越來越好。我那次到台中來也是一樣,我忘記掉那個什麼地方,有兩個店,一個素食店,一個是肉食店。那個素食店裡面哪,擠得呀排這個隊,我看看裡面小小個地方,總有七、八十個人。然後呢,另外旁邊那個普通的餐館哪,進去找的話找不到十個人,桌子都空在那個地方,就這樣。然後我吃完了,出家的法師他一定要供養,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57B 26:12 7:22:25

  所以我們平常,我們要多看因果概念的書,你理論了解了以後,知見上面雖然具足了,可是習性上面哪,還是受平常的這種習性所支配。你一定要多看,多看,換句話說,這個就是眼前的故事擺在那裡,就給你很大的警惕。喏、喏、喏、喏!你就看見他了,他做了善事就得到這個善果,做了惡事得到了惡果。這麼一來,就把你原來所了解的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強烈地,活生生地現在你眼前,那個時候就變成功很有力的推動你的力量。這樣時候,你就變成功一個真正如法的修行人。要不然講講道理是對的,講完了以後,仍舊是懶癱癱坐在那個地方,只會講道理,也就是如此而已! 57B 27:09 7:23:22

  這種情況有沒有果報?有,有兩種可能,這個果報。如果你真正認真地這樣地去做的話,那麼這一種,是「修慧不修福,是羅漢應供薄」。將來你生生世世會修行的,但是始終啊,哎呀,飯也吃不飽,證了果了,你還討不到飯,這是一種。還有一類,儘管你文字上面做得很好,講起道理來很好,實際上法理根本沒有進入你的心目當中。這種人變成了什麼?世智聰辯。喔!那講起來聰明得很,講起來能說善道,道理比誰都強,但是對不起,跟佛法不相應,下一世連它這個佛法都不接受,這是種典型的例子,這個我們要認識的。這個地方,隨便提一下。那麼再下面: 57B 28:04 7:24:17

欲邪行者,謂多便穢,泥糞不淨,臭惡迫迮,不可愛樂。

  下面。 57B 28:14 7:24:27

虛妄語者,謂農作行船,事業邊際,不甚滋息,不相諧偶,多相欺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離間語者,謂其地處丘坑間隔險阻難行,饒諸怖畏恐懼因緣。粗惡語者,謂其地所多諸株杌,刺石礫瓦,枯槁無潤,無有池沼,河流泉湧,乾地鹵田,丘陵坑險,饒諸怖畏恐懼因緣。諸綺語者,謂諸果樹不結果實,非時結實,時不結實,未熟似熟,根不堅牢,勢不久停,園林池沼,可樂極少,饒諸怖畏,恐懼因緣。

  這個內容容易懂,不過,看這個每一個項目當中,這就我們口業四種當中,都是說,這些地方啊都是「多諸怖畏,恐懼因緣」,都是這個。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因為你因地當中所以說那個妄語的時候,提供不實的;或者是使人家感受到痛苦的,不管是離間也好、惡口也好;那麼綺語呢,毫無意義的,反正這種毫無意義的事情的話,至少沒有意義的話。這個所謂意義的本身是什麼?善、樂。既然你現在開起口來都遠離這個的話,因地當中造了這個因,果地當中都自然的一定會產生這個現象——就是遠離安樂。遠離安樂嘛就多諸恐怖了,這是因果之間是絲毫不爽啊!下面這個三樣東西,我們要好好地認識一下。 58A 01:25 7:26:54

貪欲心者,謂一切盛事,經歷一一年時月日,漸漸衰微唯減無增。

  凡是貪欲心重的,這種業因感得的果報是什麼?一切的好事情,慢慢、慢慢、慢慢當中都在衰退,都在衰退。這件事情現在是特別地厲害,特別地厲害!也許有人說:「怎麼,現在在進步,怎麼個特別厲害法?」我說的這個盛事,以一個特別的眼光去看,我們要了解的,譬如說你,現在我隨便講一個吧!好像現在有高樓大廈,以前沒有高樓大廈,我們現在大家閉上眼睛自己想一想看:請問你住在高樓大廈舒服,還是你跑到日月潭或者溪頭去,在那個山林當中感覺得舒服?我想我們人人都會選擇後者吧!不要說跑到溪頭那種遊樂場所去,請問你在高樓大廈舒服,還是你有個平房,啊!前面種一點花、草,後面有一點草皮,然後呢到了早晨,這個麻雀飛到你院裡吱吱喳喳地叫幾下,這種情況舒服,還是這個高樓大廈悶在這裡舒服呀?不是很明白嗎,不是很明白嗎? 58A 03:10 7:28:39

  然後現在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交通很方便哪!」交通是方便,這個道理已經講過很多次了,那個噪音、空氣的染污,你簡直受不了!然後呢,你同樣的要達到一個目的,你平常兩隻腳跑,什麼都不要,跑完了以後身體還來得個健康。現在你坐這一部車子,一部車子要幾十萬,你為了賺那個幾十萬,不曉得要花多少功夫,你花那個多少功夫,可以做很多事情耶!我們人還說進步了。是,當然我不能說它完全不對,可是你如果把兩者當中對比一下的話,這個很難說。但是這個不在貪當中,這個真正的惡果在最後一個,在邪見當中。 58A 03:59 7:29:29

  真正的很多盛事是指什麼?我啊想起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來,以前說有一個農人,他自己種的水果,然後呢他自己種果園的。那麼有客人來了,他就接待他,他就拿出來接待那個客人的那個水果,那樣子都長得不好看,也沒有長得那麼大。那個客人心裡想:嗯,那個主人好像這麼小氣,他那個果園這麼豐收,怎麼給他這個東西吃啊?他心裡有點嘀咕。然後那個主人很慎重地跑上來,告訴他,一個是果園裡面長出來,另外一個叫他嚐一嚐。他開始的時候有一點懷疑,結果仔細一看,噢,兩個馬上比較得出來了。 58A 05:01 7:30:29

  這個如果說你們不注意,不會了解。注意的話,你們看,現在那個果實看起來好像很大,實際上吃起來的味道,不如以前那個老的,遠不如、遠不如!他在那個什麼,《營養與素食》這本書上面,《營養與素食》這上面,你們如果粗心的話,根本分不出來。自從我看見了這個以後,後來我仔細地體會,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現在我們有太多東西,好的東西,慢慢地、慢慢地沒有了。我以前感受到的很多好東西,印象特別深的就是沈香,我跟你們說過幾次,這個不再提它。現在這個時候,那個盛事慢慢、慢慢、慢慢地在減少。 58A 05:50 7:31:18

瞋恚心者,謂多疫癘,災橫擾惱,怨敵驚怖,獅子虎等,蟒蛇蝮蠍,蚰蜒百足,毒暴藥叉諸惡賊等。

  哎呀,那個外面嘛,種種的傷害我們的這個野獸等等,乃至於很小的昆蟲;裡邊是疾病,現在有幾樣東西非常可怕的病,說癌,然後愛滋病,啊,那簡直是......這個裡邊的。外面還有各式各樣的,這種。乃至於說蜂,有一種蜂叫殺人蜂,那個蜂非常可怕,那個台灣還沒有,台灣那個虎頭蜂還不可怕,那個殺人蜂被它叮一下的話,那個人就要送命喔,這麼個厲害法!你看一個蜂,這個為什麼呢?這個就是瞋心增上。 58A 06:52 7:32:21

  以前經上面說,當我們瞋心增上,慢慢地感到那個草啊都是像刀一樣,草都是像刀一樣。不曉得你們碰見過沒有?我自己親自碰見到,我以前還不相信,這個草怎麼像刀一樣呢?有一次,我們那時候剛開始的時候,每一個人都要出坡的。早晨去出坡的時候,拔草,一拔,哎呀,那個一手都是血,那個草邊上就把我的手指頭切碎掉,不曉得你們碰見過沒有?那我才親眼體會到。然後呢乃至於那個書,我還有好幾次,不止一次,那個翻翻書,那個書邊上的頁子,居然一下子把我那個手割碎掉了,不曉得你們有沒有碰見過?那是什麼?就是我們瞋心增上的,這個世間的士用果增上的結果。這麼個嚴重法!下面,最下面那個是最糟糕——邪見增上的, 58A 07:50 7:33:19

諸邪見者,謂器世間,所有第一勝妙生源悉皆隱沒,

  這個真正的殊勝的、好的,這個滋長我們生命的東西,慢慢地沒有了。在那個《起世因緣經》上面,那個經上面,最早的時候說這個人來的時候,從光音天來的。他雖然已經從天上面下來了,但是身上還有光明,他也不要吃東西,也沒有男女的慾望,都沒有!欸,那個時候地上長一種非常、非常美的東西,然後呢大家有人偶然歡喜,這無始以來的習氣,他就一吃,哎呀,這個好吃得不得了!所以大家就吃,這樣。那個時候吃得好,就吃、吃、吃,後來那個貪心轉盛了,貪心一轉盛,這個東西就沒有。然後呢一次不同、一次不同地生。到後來那個地味有一種,那個不要的,你就拿出來就吃就好了,就這樣。那麼到後來,大家覺得貪心增長了,就把它積聚起來,等到你一積聚,這個東西就消失掉了。後來長那個自然香粳米,那不用種的,它自然長出來,那東西也非常好。反正都是這樣,當你這個貪心增上了,這個東西慢慢地、慢慢地消失掉了。同時貪心增上了,還有一點,邪見也在增上,這個東西一定。所以很多真正勝妙的東西,都消失掉了。 58A 09:23 7:34:52

  我看見那個《大唐西域記》,奘大師到西域去的時候,還有那種叫大人米,喔唷,這個米大得不得了!這樣。現在印度我去過好幾次,印度地方之窮啊你無法想像。我看過三百多年以前,有一個聖者的這個傳記,他到印度去朝聖,那時候還就說,哎呀,那個印度地方的富庶,怎麼怎麼富庶啊!就這樣。我這次跑過去的話,那印度地方之窮啊,那長出來那個洋芋,這個馬鈴薯這麼大,這麼大,它那個皮也不剝,也沒有辦法剝皮嘛,一口氣可以吃它三個吃進去。啊,這是為什麼原因?你如果仔細......將來你們如果說有機會去,不要說,哎呀,朝聖,馬馬虎虎,走馬看花,你去看看當地他們這種行為,他們那個思想什麼等等的話,你就曉得原因何在。 58A 10:22 7:35:51

  喔唷!這印度有幾種典型的人,我們現在這裡不是隨便哪,不是輕易地誹謗人家,這個萬萬不可以!我們是藉人家的一個境來作為借鏡。他們有這個很有趣的習慣,他們總自稱為大,「喔唷,我這個......。」這個因為這個印度的確是個大國嘛,他常常說「這個東西,遠東第一」,他曉得這個比歐美是比不上的,就這樣。那我如果不從這裡過去的話,說不定聽了他們。他們常常告訴我:喔唷,這個遠東第一,它還外銷到哪裡去,蘇聯也用它,哪裡也用它。那我一想——哦,不是,亞洲第一——不要說跟日本絕對沒辦法比,那個臺灣、香港、韓國、新加坡,不曉得比它好多少,他說是他第一,這樣。真是有意思啊,那妙不可言! 58A 11:14 7:36:43

  然後普通人有兩種人,一種人就是懶的人,一天到晚去討飯,辛辛苦苦討到了五毛錢,然後一個大餅吃飽了,睡在公園裡,躺在那裡睡大覺。幾個人碰在一塊兒的話,大家講道理,家家吵,這個印度典型的樣子;再不然是乞丐。這個講起道理來,印度人這個道理的話,哇,那上至議會,下至平常的,到什麼地方他就會吵。有一次,還有一個妙咧!那個大路上面,那個大公路上面兩輛對開,開的時候,這個車子一個不小心,出了一個小小的車禍,兩個車子撞上了。那撞上了以後,然後兩個司機下來就去講道理,結果他一講,講了六個鐘頭,就沒講清楚。欸,下面這些人哪,才妙咧!那他們去講他們的道理,他們就坐在那個車子裡悠哉悠哉的,有的人去玩去了。你說這你無法想像的,他不是說我趕快把那問題解決了,做他的事情,他就有這個閒功夫去講那個。 58A 12:21 7:37:49   

  說明了現在這個世間,但是他講起來他有道理喔!所以現在這個時候,我往往看見那些講道理的人,我一看見講道理,我就可憐他。所以學佛的人講道理的話,啊,我覺得這個是天下最可憐是莫過於學佛的人!不學佛的人講道理,他不懂嘛,本來愚癡。所以這種什麼?都是邪見。他不是不懂啊,所以叫世智聰辯。你說他沒有嗎?他有啊!喔唷,這個講起道理來比誰都強,就是這樣。對嗎?那就另外一回事情。這是第一個,「勝妙生源悉皆隱沒」。還有呢, 58A 13:05 7:38:33

諸不淨物乍似清淨,

  你們懂不懂這句話?明明是不清淨的。你這個不清淨不要看它,唉呀,一個垃圾的髒哦!那我們現在隨便舉一個例子,剛才說的,請問汽車清淨不清淨,清淨不清淨?你仔細想一想看你就曉得了。譬如說我住在這個地方,你三天不擦桌子,桌子上有灰塵,一抹,最多抹一抹,手一撣,撣掉了。我在台北,你只要到了晚上,早晨出去,到了晚上手上一抹的話,那個手上的灰,你不用肥皂洗,洗不乾淨的。我想你們都有這個經驗,為什麼,為什麼?那是外物的不清淨哦!然後實際上呢,的的確確的,我們現在這個汽車、洋房不曉得多多少少,喏,就是這些事情,就是這些事情。 58A 14:04 7:39:33

諸苦惱物乍似安樂,

  這個不但是不淨,而且是苦惱。 58A 14:10 7:39:39

非安居所,非救護所,非歸依所。

  這明明不是安居、不是救護、不是歸依,我們覺得這是安居、這是救護、這是歸依。這個是什麼?邪見,就是我們顛倒,顛倒的關係。明明,唉呀,這個汽車、洋房是最苦惱的事情,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是安樂,拼命去追求。所以我現在總覺得這個世間的人的顛倒,世間真顛倒啊! 58A 14:41 7:40:10

  以現在這個情況之下,普通一般的一個家庭,你沒有兩萬塊錢是很難生活。可是問我的話,我只要說我每天有兩個饅頭、一把鹽,大概可以過日子了。兩個饅頭多少錢?我也不知道。大概二十塊錢夠了吧!一個月要不了幾百塊錢,就這樣。如果說你能夠自己還省一點,這個都不要。這兩萬塊錢並不說好哦,如果你要汽車、洋房的話,賺了二十萬也不一定哦!請問你要賺那個二十萬,你得花多少功夫?我只要一點點,對不起,一天假如現在出去打一個工賺到了,我剩下來的都是我的,我要做什麼就可以做什麼。他們現在不是,就把那個金子做的枷鎖,牢牢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面,自己還覺得高興得要命,拼命地扛也扛不動。現在世間人人都是如此,你們想想看對不對,想想看對不對?他要維持這個洋房,要維持這個車子,要維持這個電視,要維持這個......。 58A 15:48 7:41:16

  所以那幾年以前人家說:「哎呀,法師你這裡沒有電視?」我想了半天,電視要它幹什麼,電視要它幹什麼啊?增長你的染污之業,然後呢要把你花這麼多的時間,眼前把你的時間,牢牢牽著鼻子牽在這裡,將來把你送到惡道去。覺得這個是好的東西——喏,是「不淨之物是乍似清淨,諸苦惱物是乍似安樂。」這兩句話不要輕輕放過喔!關鍵在哪裡?就是我們的邪見增上的關係,所以它叫增上果啊!這一點說起來很容易,你們要好好地多思惟、多觀察! 58A 16:41 7:42:10

  就像我們平常,我想我們很容易體會得到的,很多小事情。就是說我們現在大家坐在這裡,穿一件衣服,啊,你馬路上撿來,那個出家人說什麼?這個叫糞掃衣。你馬路上面撿來了,然後洗洗乾淨,穿在身上,嗨,你來得個舒服,又軟哪、又好!新衣服還很硬,對不對?你買了一件新衣服,那個小偷來得了,他又看中了。你穿了這件衣服,送給小偷他也不要你,你在任何情況下,絕不要擔心,它有這麼大的好處啊!那個是真正安樂,但是我們卻偏偏不要,然後呢一定要這樣。 58A 17:21 7:42:49

  當然我們有的時候說笑話,但是這個裡邊卻有它的特別的道理。人家常常說愛虛榮心的人,一下時興流行的,流行這個,平常我們往往歡喜譏笑,譬如說女性,實際上男女皆然,沒有一個例外的。為了加強我們這個概念起見,我們不妨這樣說一下。說,一下時興那個高領子了,啊,那個領子,那個脖子擺在那裡真難受;一下那個矮領子,這麼一點點;一下那個敞了,一下又是高跟鞋,一下又是那個東西。嗨,你簡直是,你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情!他還覺得很得意。 58A 18:02 7:43:31

  實際上呢他自己被這個東西在牽著鼻子走,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這件事情?他最舒服的什麼?最舒服的就是那件糞掃衣,就是軟趴趴地穿在身上,然後坐在家裡,躺在沙發上面,最快樂是莫過於此。欸,他就偏偏要忙了個半天,一個禮拜至少到忙它五天,然後賺那個錢來,然後自己就受那個罪。一下子變成這樣,一下子變成這樣,一下子變成那樣。然後回來以後又馬上弄髒了,洗洗乾淨、燙燙好,掛在那個地方,下面出去的還要表演給人家看,那多可憐!忙了五天去賺這個錢,還有最後這兩天,然後最後兩天呢去幹什麼?去表演給人家去看。表演給人家看什麼?還是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對不對?他一點點自己就做不得主,這完全是個奴隸!什麼奴隸?就是這個東西的奴隸。這什麼?邪見增上啊! 58A 19:02 7:44:31

  但這個地方真正可怕的,因為是眾生的共業,所以它不在什麼?不在前面的異熟、等流當中,而就士用,整個的大環境都是這樣。儘管你今天了解了,你說了解了,你在這個圈子當中,你就穿一件破爛衣服,人人眼睛這麼瞪你,你也覺得:怎麼搞的,好像不大對勁。這個情況,這個地方我們真正要了解的。所以千萬不要把這個當作笑話看,當作笑話看太可惜了!我從這個地方,你們自己想你們的法則,然後檢點自己。檢點了自己,就在那個起心動念當中檢察自己,說:不要跟著前面這個錯誤的念頭轉,要那個地方開始改過來,要從這個地方改過來。 58A 19:57 7:45:26

  那麼這個前面是關於這一部分,關於前面這一部分,業——這個果的這個第一部分。現在我們先把它看一看這個什麼。所謂思惟這個......看看前面那個什麼?總業果,分別思惟當中,抉擇這個業果當中的說明,說明這個業果的差別,說明業果的差別,這個是黑業的業果的差別,三樣東西。那麼再下面呢就講白業,白業果。關於這個方面除了我講以外,你們一定要好好地下去,好好地把它弄清楚。這個弄清楚了以後,我們再進一步才談得上真正地修行。或者應該更正確一點地來說,真正地你們能不能說,自己創造自己的命運,乃至於跳出生死,基本的概念都在這個地方開始,都在這地方開始。下面是「思惟白業果」,上面是黑業。 58A 21:25 7:46:54

白業,果 今初

〈本地分〉說,於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起過患欲解起勝善心,若於彼起靜息方便,及於彼靜息究竟中,所有身業。語四意三,亦皆如是。

  那麼前面講黑——惡業,這裡講白——善業。那麼善業是什麼呢?就是前面所說的這個黑業,殺、盜、淫、身三、口四等等,以前做的這種事情,現在了解它有種種的害處,種種的過失,對於這個道理,你有正確地認識。因為你以前不了解,所以你一心好樂去追求它,現在你了解了這個錯誤,所以一心去排斥它,排斥它。那麼好樂的時候,這個欲是「貪欲」,排斥的時候,這個欲跟法相應叫「善法欲」,對於這個有它正確地認識。「起勝善心」,由於這樣的關係,然後那個生起來的這個善心,這個叫勝——超勝、殊勝的。平常世間也有善惡,現在我們從根本上面了解了,所以不是世間的。 58A 23:05 7:48:34

  對於業果來說,有兩點內容我們不知道,一個是由業感果的道理,我們不知道;第二個,就是第一義諦。這個業感果彼此之間的究竟的原因在什麼地方?說空,空故業感緣起,所以業感緣起是因果的道理,這個是第一層。第二層呢,因為業感緣起所以它的空,這是第二層,第二層我們稱它為第一義,叫勝義。那麼現在對於這些事情,你了解了它的過失、患害,慢慢地跟勝善相應,既然生了勝善相應的話,當然你要遠離它,那個時候生起種種的靜息的方便。 58A 24:07 7:49:35

  前面的話呢,我們起的什麼?起的是所謂意樂,這個意樂就是說跟染污相應的心理;現在那個意樂的話,勝善相應的心理。由於這種心理的話,前面這個心理起殺生等加行,現在呢我們起什麼?「起靜息」,停止不再做的種種的方便,這個方便就是我們的行為。「及於彼靜息究竟事中」,所有身業、語業,身語意三都是如此,這個反過來就是。所以這個裡邊也包含了什麼?第一個對這件事情的認識,以前是不認識,無明相應的,所以呢起種種的貪、瞋、癡相應的意樂。現在呢正確了解了,了解它的過患以後起勝善心,然後的加行,就起的靜息的方便,說以前要去貪,哦,現在不去! 58A 25:12 7:50:41

  那麼,這個上面我不妨作一下——假定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道理雖然懂,但是因為習氣很強,所以在境界上面是擋不住。那我們了解了:對不起,我根本就遠離,我出家,不跟在家人在一起。然後這個廟宇在山裡邊,嗯,碰不見,好囉!這個是遠離的,在開始的方便。乃至於平常的時候,儘管到了這裡,我們還難免要吃、要睡,所以廚房裡儘量不要去,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儘量地把它越簡單越好。佛告訴我們這個像塗車油,你只要塞飽肚子就算。當然我們一下做不到,但是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是這個情況。 58A 26:07 7:51:36

  所以說到這裡順便,有人告訴我......出了家還要講口味,還要講什麼,我總歸告訴他,那你回家去,用不著到這裡來,用不著到這裡來。他又講很多道理,那個道理都是世俗的道理。是,你可以到世俗上面,做一個很好的人,但是不必出家,在家一樣修行。要曉得如果是出家修行的話,要為什麼?要三界人天師表。是,我們一時做不到,是的,不是說一下要做到,但是我們必定要有了這個正確地認識,心心念念說我要努力、努力,你慢慢地做到,自然做到。所以古來那些人哪,到後來都是什麼——身貧是道不貧。我們不必說佛世,也不必說太過那麼乞丐,就是我們中國古代,不要說古代,就是我眼前看見,我小的時候,那個廟裡哪有什麼東西吃呀!喏,不妨你們問問我們老和尚。我那時候聽我們像仁法師,那個時候什麼啊?平常的時候哪有什麼菜,根本沒有的呀!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在這地方順便說一下。 58A 27:15 7:52:44

  我們必定要內心上面先有這個認識,然後呢進一步起加行的時候,什麼?就遠離的方便,這樣。慢慢、慢慢地從境上面去遠離,然後呢努力去學習內心當中跟它相應,這個就是我們修行白業是這樣的。所以關於這本書上的,回頭我們再講,你們拿到了以後,自己先好好地看一遍,拿到了看一遍。然後呢我會找時間跟你們真正解釋,到這個下士道完的時候,整個的這個修行的宗要,整個的修行的宗要。上面我們已經講了善業;殺、然後呢不與取、欲邪行。下面呢,說 58A 28:17 7:53:45

其差別者,謂云語業及云意業。

  上面是講的身三種,下面的是語業跟意業,同樣的道理: 58A 28:31 7:53:59

事及意樂,加行究竟,如應配合。

  我們造惡的時候,分四個部分:事——所做的對象,意樂——我們造的時候心理狀態,加行是造業的時候的所起的種種的方便,以及究竟。那麼「如應配合」,就跟各個不同的業,相應地去配合。 58A 29:05 7:54:33

例如遠離殺生業道,事者,謂他有情。意樂者,謂見過患,起遠離欲。加行者,謂起諸行靜息殺害。究竟者,謂正靜息圓滿身業,以此道理,餘亦應知。

  那上面這個懂了,下面這就很容易懂;上面這個很容易懂。 58B 00:08 7:54:56

  所以在這個地方,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可是最重要的就是上面一節、上面一堂課。大家千萬注意!這是我們修行決定的關鍵,你對這個概念能不能認識、能不能修行,上面這一堂課絕端重要!所以大家聽過了以後,我希望你們好好地深入地去思惟、觀察一下,務必要弄懂。弄懂了之後,你心裡馬上有不同的感受,立刻可以感受得出來,非常清楚。 58B 00:42 7:55:30

  否則的話呢,儘管你講修行、修行,修了半天你始終在形相上面轉。是,你說,啊,我歸依啦,說我受了五戒啦,乃至於出家剃度啦,乃至於受了比丘、菩薩戒了!但是你到底是修些什麼呀?對不起,你還是含糊一片。假定說你剛才上面這個概念弄清楚的時候,你心念一動你就清楚了:欸,這又跟著老毛病,在染污當中;反過來,一對,你馬上曉得這一念對的,那個時候你就千真萬確地曉得的。如果說念佛,這一念必定念得去,如果說學定,這一念必定是跟它相應,這個主要的概念就在這個上頭。 58B 01:32 7:56:21

  那麼輔助我們加深這種概念的策勵,就是剛才說的貪心增上,以及瞋心增上以及邪見增上的時候,那個士用果,就是那個增上果的狀態。這個等流心識完全是你內心的,你只要自己的心裡面一觀察就可以;而現在那個士用果是外在的,可是這個概念還是同樣地清楚哦!假定你不清楚的話,你一定對外面的東西不要說看不破、放不下,一定為它纏得死死的、纏得牢牢的。然後呢所有世間這個道理呀,千真萬確都從這個地方講起的,這樣。始終在這個地方纏,一點用場都沒有!所以你必定要了解,說原來這些東西,所以這個樣,都是什麼?邪見增上的結果,是明明這個是最惡劣的一個結果,我們偏偏把它看成好的。當你能夠有這個認識了以後,叫你放不下,可能嗎?你曉得得很清楚,那個是完全大騙子啊!害我們都從這個上面害起的。如果你不認識的話,雖然說要修行,叫你放,欸,覺得這個是好東西嘛,怎麼叫你放呀?你放不掉啊,這個修行就變成千辛萬苦,修行就變成千辛萬苦啊! 58B 03:03 7:57:51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就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一個公案。這個佛的大弟子當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也很了不起的一個人——周利槃陀伽,大家都曉得這個人。這個人為什麼這麼特別呢?因為他笨。他這個笨的情況簡直是,他哥哥要出家,他也要跟著他哥哥出家,不讓他出家,哭哭啼啼,因為他太笨嘛,實在笨得一塌糊塗。然後呢佛就看見了,說:「好好好!那你來出家吧!」那麼出了家了。出家了以後呢,那個時候已經有很多佛弟子就教他,跟了幾百個人哪,就教他一個偈子就記不住。教一個偈子,四句偈喔!就是得前忘後,實在沒有方法,最後就告訴他學「掃帚」兩個字。他就念掃帚,念了個掃,掃什麼?掃什麼?帚字忘記掉了。哦,掃帚,帚帚帚,帚了半天,帚什麼?掃字忘記掉了。那我們無法想像說天下居然有這麼笨的人!欸,就有這麼笨的人。後來他證羅漢果了,他證了羅漢果了。 58B 04:16 7:59:05

  那麼當然這個裡邊還有很多很有趣的事情,可是真正最主要的這個裡邊什麼原因呢?那麼就問佛了。那麼佛就說呀,他說在很多無量無邊劫以前,那個時候有一個佛出世,那個時候佛出世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出了家,那麼出了家以後,後來呢王子也出家。那麼出了家以後就跟著去學,去學的其中,他先跟著那個和尚。那個和尚就告訴他很多方法,除了講那個所謂持戒什麼等等,當然講那個法理,那個佛法的法理主要的都是講空緣起,他對這個東西聽不進,他對這個就是聽不進。所以他就毀謗,心裡面就否定那個和尚所教的。可是那個阿闍黎告訴他的,他倒滿聽得進,就這樣。所以他這個人持戒的行相是持得非常好,但是對於這個佛法的真正深入的內涵就不相應,不相應而且還去毀謗。所以後來他死了以後就墮阿鼻地獄,哎呀,不曉得多苦。然後出來了以後餘報他一直笨,笨得一直多生多劫就是這樣,一直到現在,一直到現在他還是這麼個笨法。但是他畢竟還在出家當中有過這麼一段緣,所以後來證了果了,這是一個。 58B 05:58 8:00:47

  另外有一個呢,他宿生當中又是,也在印度不曉得什麼地方,他是個大班智達。但是那個大班智達,他就是辯那些名相是很清楚,但是呢他本身是什麼?慢心、憍心很強,就怕人家勝過他,就怕人家勝過他。所以結果他講的是法,嘴巴講得相應,可是心裡邊卻不相應,心裡邊卻不相應。所以結果他死了以後就墮落,墮落了以後還是這樣笨,這麼的公案。 58B 06:37 8:01:25

  這個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就是真正重要的問題,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在哪裡。這個上面因為前面正講到,說是貪、瞋、癡增上的狀態,產生我們種種的顛倒的現象,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所以能夠認得它——正、誤,靠什麼?靠正知見。所以正知見所見到的,就是我們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個叫作等流因果,修行就從這個地方開始。你有了這個念頭固然,你拜佛、念佛作任何事情,沒有一樣事情不是修行,就是你坐在這裡,就是你吃飯、你睡覺,沒有一個時、沒有一刻不是,這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那麼上面呢講白業,那個白業的果呢, 58B 07:44 8:02:32

果中有三,異熟者,謂由軟中上品善業,感生人中,欲界天中,上二界天。

  那麼由於你作的善業的重輕,然後分出來的果報也不同,最重大的善業感上二界,中等的是欲界,最下品的——軟品——感生人中。 58B 08:12 8:03:01

諸等流果,及增上果,違於不善,如理應知。

  等流果跟增上果,跟上面相反,這個我們應該了解。這個道理很容易,一說就過去了,可是這個感受,在這個地方,我們提一下,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才是真正重要的。譬如說我們講等流果,就是說當年你心理上面是怎麼樣的心理相,現在心裡又現起了。有很多人看見個小蟲,他就歡喜摸牠,把牠弄死;有很多人看見那個小蟲,他就歡喜牠,會去保護牠,他要放走牠。有很多人,大部分的人都是把牠弄死的多,但是確確實實有這種人。 58B 09:01 8:03:50

  不但在國內,我在美國那時候看見有一個,哦,他家裡非常好,他母親是非常信佛,然後談起來說他的兒子如何如何好,但是從來不讓他兒子到廟裡來,我說奇怪了,為什麼不讓他到廟裡來呀?後來一聽曉得了,如果讓那個兒子一到廟裡,這個兒子準做和尚。這個母親那當然,她雖然信佛,要他做和尚也不願意。問她為什麼?他從小就是給他葷的東西吃,吃進去他又會吐出來,然後長大了以後叫他吃,他就不願意吃。然後長大了看見一點點小蟲,他就看見那個小蟲他一定要去保護牠,就這樣。你想像得到嗎?這是什麼?喏,很簡單,等流因果! 58B 09:51 8:04:40

  所以碰見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懂得也就罷了,我們懂得了,千萬自己不要陷在為世俗的這種道理來愚癡自己呀!我們總覺得,哎唷,好像......尤其是念了很多書的人,覺得很懂道理,錯了!你這個道理都是世間,在輪迴當中的。這個地方我們真正地善惡簡別,要從這個地方去簡別,要從這個地方簡別。所以特別地說,這一個等流果跟那個增上果這兩點,對我們的修行當中是特別重要、特別重要,特別重要!因為我們耳目所對、起心動念無非在這個裡邊,你有了正確的認識,你隨時所遇見這種情況之下的話,那個時候,你能夠把惡業,把它靜息、懺悔,善業把它增長,這個概念我們應該了解。 58B 10:59 8:05:48

《十地經》說,以此十種,怖畏生死,離諸悲心,由隨順他言教修習,辦聲聞果。

  那麼,前面講的這個十惡十善這是人天的果報,經上面更深一層。由於你對於生死的真相認識得更正確,說不管多好、多壞都在生死輪迴當中,生了天一樣地可怕,然後呢你就覺得一心想跳出來。可是你只想到自己,而沒有引發那個悲心,這是第一種情況。然後呢「隨順他言教」,已經聽了佛陀以及諸佛菩薩的教化,努力去修行,這個——「聲聞果」。進一步, 58B 11:56 8:06:44

又諸無悲,不依止他,欲自覺悟,善修緣起,辦獨勝果。

  這個就是緣覺果,條件是一樣的,他也覺得世間的苦,但是呢並沒有聽人家講。雖然同樣地感到世間苦,同樣地求自己,急求自己解決而沒有悲心,那麼那個時候,他能夠靠他自己的智慧辨別,這個叫緣覺。三, 58B 12:30 8:07:18

若心廣大,具足悲心,善權方便,廣發宏願,終不棄捨一切有情,於極廣大諸佛智慧,緣慮修習,成辦菩薩一切諸地波羅蜜多。由善修習此一切種,則能成辦一切佛法。

  如果你心裡面廣大、具足悲心。這個「廣大」有個內涵,不是說,啊,我今天我也想救人,這個不叫廣大,這個不叫廣大。他這個真正的大悲的行相是什麼?普緣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上至無色界諸天,下至阿鼻地獄,一切有情;你最親近的人,你最厭惡的人,沒有一個例外,這樣的才是悲心。所以現在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行相,往往引起那個大小乘的諍辯,說他們小乘哪裡沒悲心。有,怎麼會沒有,當然有嘛!他們也有修四無量心。說起來我們這個悲心還沒有他大咧!我們還樣樣地只管自己,叫代別人考慮考慮都不願意,稍微自己損失一點,自己就噘了個嘴巴,總覺得別人不對,這樣。實際上呢的的確確遠不如他們,但是他們這個算是大悲心嗎?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關於大悲的真正的行相在後頭,我們了解了這一點,那麼才能夠分別得出來,這個大乘跟二乘之間的差別。 58B 14:18 8:09:06

  那麼因為他的悲心廣大,他要廣利一切有情;要廣利一切有情,你必定要曉得怎麼樣幫別人的忙,這樣。所以要懂得種種的方便,還要「廣發宏願,不捨棄一切有情」,這樣的話,修,那個才是!所以現在呢本論是引導我們走這個路,一下我們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也有幸宿生的善業感到這裡。眼前我們做得到的是什麼呢?處處地方都能夠代別人想一想,這一點哪特別重要,這一點特別重要! 58B 14:56 8:09:45

  說到這裡有一點事情我覺得非常感慨!儘管我們在這裡大家學那個大乘的,可是一點小小的事情,要利益旁邊的一點點人哪,哎呀,大家都誰都不願意,找了種種的藉口,找了種種的藉口。這個事情實在是非常差,非常差!我們必定要從小地方慢慢地去培養,然後呢增長這個心,你才有機會慢慢、慢慢地說。說起來大乘,乃至於說密乘,喔唷,灌了什麼的個大的頂,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這個是我們要正確地了解的。總之,對這個真實的內涵,不但要把意義認識,而且它意義所指的真正的心理狀態你認識了,把這一個改變過來。那個時候,對了、修行了!結果好處是你自己的呀,這個我們應該要了解它。 58B 16:02 8:10:50

如是二聚十種業道,及彼諸果,凡餘教典,未明說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攝決擇分〉意趣而說。

  現在上面所說的兩聚、十種業道,一個就是黑的十種,一個就是善的、白的,兩聚。業以及果,凡是別的地方沒有說清楚的,那麼在《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跟〈攝決擇分〉當中說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這個我們要了解。儘管如此,上面我們說的,主要的、基本的意理已經有了,基本的意理已經有了。再下面,如果我們把共中士當中,十二緣起能夠了解的話,大概就不會錯到哪裡去了,主要的基本概念都能夠把握得住了。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58B 17:07 8:11:55

第三顯示業餘差別中,

  那麼除了上面說的這個以外,其他的業的相關的一些道理,主要的在這裡說一說。普通講業的話,可以用各種不同的分類,不曉得說多少種,那麼在這個地方最主要的,重要的幾點,跟我們修行最有關係的。 58B 17:31 8:12:19

引滿差別者。

  這種業的分類,有一種叫引業,一種叫滿業。 58B 17:38 8:12:27

引樂趣業是諸善法,引惡趣業是諸不善。

  什麼叫引業呢?就是這個業能夠引導你下一生到哪裡去的,這個業叫引業。善業呢,引導你到善趣去、樂趣去,說人天當中;惡業呢,引導你到不善、三惡道當中去,這個叫引業。滿業, 58B 18:06 8:12:55

諸能滿者,則無決定。

  滿業就沒有一定的,那麼下面說這個道理。 58B 18:15 8:13:03

於樂趣中,亦有斷支,關節殘根,顏貌醜陋,短壽多疾,匱乏財等,是不善作。

  說樂趣當中,他的引業是引的樂趣,但是在樂趣當中,對不起,他又斷手、瞎眼,長得又醜陋,壽又短命,又窮,這個都是非常糟糕的。這是為什麼?因為他造的不善業,這個不善業是什麼?滿業。所以他引業是善的,是滿業卻不善。前面我們曾經說過根本因跟圓滿因,大家還記得吧?根本因就是引,圓滿因就是說你到了這個地方是否圓滿。假定說你的引業是根本因是善業,然後所以引導你到了善道當中去,然後呢你也以善業來圓滿,那麼你不但生在善道,而且你這個善道當中是樣樣圓滿。反過來,雖然你引業根本是善的,但是呢你這個圓滿業是惡的,結果你到了善道啊,你這個一生當中充滿著惡的、痛苦的。這引、滿二業的不同,引、滿二業的不同。 58B 19:51 8:14:39

  譬如說我們現在我們要修行,哎呀,你很努力地修行。你修行是修行,可是平常這正知見把握得住,把握得很好,平常要向他捨一點東西幫忙別人他可不願意,只管自己的。對,到那個時候你還是修行,修行是修行,可是你得不到人家幫助。要飯哪,他就肚子餓;你跑得去找人家幫忙,遭人家白眼,諸如此類的事情,諸如此類的事情,這個我們隨舉一例。你分辨得越清楚,那麼將來助我們行持當中越好。 58B 20:27 8:15:15

  當然現在有很多人哪,唉呀,我反正不管它呀,我只要念佛。是,你假定真的什麼都放下來,一心一意,的的確確能夠提起來,好啊!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自然告訴你。然後我一心一意學定,什麼都不管,好啊!你得了定以後,生了天;可是生了天也不一定保險哦!可是你現在做得到嗎?對不起,做不到。你想修啊,提不起;想不修啊,又捨不得,那怎麼辦呢?毛病就在這裡。現在有太多人,哎呀,要想修行的,怎麼修法?喏,這個關鍵都在這裡,大家清楚不清楚?所以凡是這種例,你了解得越透徹,到那時候你心裡面行相非常清楚,那自然而然一步一步走上去。 58B 21:15 8:16:03

  不但如此,而且當你了解得透徹到某一個程度,你會發現非修行不可。這個話怎麼講?你為什麼不修行啊?要想討一點便宜!結果你發現所有的便宜哪裡來的?只有修行來呀!所以你知見越正確,那個時候修行是越容易,越容易。假定你得到完整的這個正知見的話,叫你不修行,是絕對辦不到,這麼個好法,這麼個好法!所以現在我們這裡主要的都是講這些道理,繼續下去。那麼上面說,這個是善引是惡滿,現在呢,說: 58B 22:03 8:16:51

於諸旁生及餓鬼中,亦有富樂極圓滿者,是善所作。

  這個是惡引是善滿,引業是惡的,因為引業是惡的,所以掉到旁生、餓鬼當中。嘿,但是啊,他的滿業可是不錯喲,所以他也有富樂,很圓滿——善所作。 58B 22:28 8:17:17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

  因為這樣的關係成四句,就是引業善,然後呢滿業善跟不善;還有呢,引業惡,是滿業是善跟不善,有這麼樣的四種,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58B 22:51 8:17:38

  記得這個故事嗎?到我們中國來最早期的譯經大師——朱士行,他是一個修行人,結果到中國來,這䧆庭湖神,這個公案你們知道不知道?他是西域的人,他宿生是個修行人,然後呢他結果最早把佛法傳到中國來,而且翻譯了很多最早期的經典,這個人非常精采的,翻譯的經也非常好。 58B 23:27 8:18:16

  那麼那個時候,中國有一個地方叫䧆庭湖,那個湖邊上有一個湖神,那個神非常靈異喔!你只要祈禱的話,只要祈禱的話,他一定有感應。感應到什麼程度?譬如說你祈禱他,他一定幫你一陣風。結果呢一個船向那邊開,一個船向那邊開,對開,照理說,有了東風就沒有西風,有了西風就沒有東風。欸,妙咧!他你只要去祈禱的話,向東開的有西風幫助,向西方開的有東風幫助,兩個船互不影響,這麼個神奇法!喔唷,所以這個廟裡的香火是非常盛、非常盛! 58B 24:12 8:19:01

  結果那個朱士行大師來的時候,那一天晚上,那個廟祝就夢見那個廟神就告訴他,說明天來這兒有一位高僧,你請求他超渡,我這個地方有很多人家供養我的財物,你就交給他,讓他超渡我。那麼這個廟祝醒過來了以後,第二天盼望,說照著那個廟神所指示的,果然來個船,一看,有一個和尚。那麼就請那個和尚上來,告訴他。告訴他了以後呢,那個朱士行大師就超渡,那個大師是已經有成就的喲,他的本地風光我們不知道,我們不知道,但是的確有成就的。因為他......我想你們在座的已經聽說過他的故事,等一下我還會再多說一點,說明這個人的成就,那麼現在我們繼續這個故事。 58B 25:12 8:20:01

  於是他就超渡,超渡完了以後他就說了,那過兩天你們會發現這個裡邊有條大蟒蛇,那個大蟒蛇是什麼呢?就是那個䧆庭湖廟的神,牠因為經過超渡了以後,得脫惡趣。果然沒有錯,朱士行大師走了以後就發現一條大蟒蛇,幾個山頭,哇,不得了!我們不要說那個大山,要我們那個後山,一個山頭,要多少長,不得了地大,死在那個地方。那麼什麼原因呢?他是宿生他們兩個一起修行,都是修行人,都是修行人。結果呢,朱士行大師是福慧並行,那個人他福是修了,這慧可沒有,慧可沒有。於是他的引業是造惡業,慧就是正知見,沒有正知見,所以結果引業很可怕,掉了,墮落旁生當中;但是滿業,他也做了很多喔,於是得到這麼大的福報。所以不是我們現在說,哎呀,你布施、你行善哪!欸,到那個時候你會象身掛瓔珞。 58B 26:33 8:21:21

  我現在尤其是在西方,你常常看見宿生那種好好......這個沒有正知見的修行人。什麼人哪?狗。你去看好了,啊呀!那個西方人的狗,那個主人天天給牠洗澡,然後呢還要做了衣服給牠穿,這個出去的時候,一定捧在那個汽車裡邊,那個超級市場裡邊一定有一行,是專門賣這個寵愛動物的食品罐頭的。現在當然我們台幣升值了,以前買起來這比我們人吃的還要貴。像我們現在隨便給牠吃一點,那牠絕對不要吃。我剛去的時候不知道,有一次剩下來一點點飯給牠吃,牠跑得去看了一下,不吃,這樣啊!這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拿這個東西跑到印度去的話,哇,那個乞丐搶來打架,那是豐富得不得了。這是什麼?前者就是引業是惡的,滿業是善的;後者引業是善的,滿業是惡的,這一點我們現在辨別得清楚。 58B 27:43 8:22:32

  所以不要說我們現在在修行喔,你一定要檢查檢查,正知見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這一點!反過來說,雖然你得到了正知見了,你不要說,哎,我只要修行就算了,其他的供養什麼等等都不要管了。那個時候就算你成就,你成就個羅漢果,倒也說起來可憐得很哪!這個概念,是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引、滿二業,引、滿二業。下面繼續: 58B 28:18 8:23:07

謂於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滿善所圓滿及由不善圓滿二類。於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滿不善圓滿及由善法圓滿二類。

  就是分成四句,這個我們容易了解的。 58B 28:43 8:23:31

《集論》云:「應知善不善業,是能牽引及能圓滿,

  這個裡邊善業跟不善業分成兩類:一個是引業的善跟不善,一個是滿業的善跟不善。 58B 28:56 8:23:45

於善惡趣受生之業,能牽引者謂能引異熟,

  喏,就是,這個引業是引你的異熟果的。 58B 29:08 8:23:57

能圓滿者謂既生已,能令領納愛與非愛。」

  解釋得更清楚。滿業,就是等到你引生到這一界以後,你得到的可愛的或者是不可愛的;善業得到的是可愛,否則得到不可愛。然後呢,這個引滿當中, 59A 00:21 8:24:19

《俱舍論》云:「由一引一生,能滿則眾多。」

  所以由一個引業能夠引一生,滿業就是由很多來圓滿一生。 59A 00:33 8:24:30

謂由一業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眾多共引一生。諸能滿中,則有眾多。

  另外一個,另外一個怎麼說呢?不是這樣的,有的是一個引一生, 59A 00:45 8:24:42

《集論》則說,頗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一生。又有諸業,唯由一業牽引多生。頗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一生。亦有諸業,由眾多業牽引多生。

  這個解釋,各說各的。 59A 00:56 8:24:54

釋中說云:「有由一剎那業,唯能長養一世異熟種子。及由彼業而能長養多世異熟種子。有由多剎那業,唯能數數長養一世種子。及由眾多互相觀待,而能數數長養展轉多生種子。」

  現在這個道理,這裡不詳細解釋,你只要看清楚就行,等到下面講十二因緣的時候,我會詳細地解釋。這個十二因緣,平常我們總是把它看:啊,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就這麼唸過去,大家都懂。實際上,這個是我們修行的主要的關鍵,現在這裡講業的時候我就講到。將來講到十二緣起的時候,就是說前面什麼因,感得現在的果;以及現在果現起的時候,你以什麼方式對它,能夠轉過來;以及你以什麼方式對它,跟著它走,都在這個裡邊,清楚極了、明白極了。還有,為什麼一個業,說這個種子,現在留一個種子以及什麼時候感果,感果的狀態,感果的內容,都留到那個地方再去講。 59A 02:22 8:26:19

  不過,為了將來我們有正確的認識起見,眼前這一部分,你們非要把它弄熟不可。你們能夠弄熟了,講到後面,一講,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如果說真正還要修行的話,記住,這個「四種資糧」,這個地方就那麼明白、那麼清楚了。修行的道理你懂了,相狀你了解了,方法有了,那個時候修行就很容易、很容易!那麼,這個是業的引、滿。還有呢,定、不定受,下面說,有的業是一定受,有的是不一定;什麼業是一定,什麼業是不一定。 59A 03:07 8:27:03

定不定受業者,如〈本地分〉云:「順定受業者,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

  說,這一種是一定要受的——順定受,將來。這個業是什麼?「故思已」,思就是思業,就是意業,你腦筋裡面起心動念,換句話我們受、想、行、識的「行」。這個我們要了解,譬如說,你想,動這個腦筋:「唔,這個東西好,我怎麼樣想辦法去獲得它;這個東西不好,我怎麼樣去排斥它。」就這個心裡面這種狀態。故思已,然後呢,下面「若作」而還要「增長」,這個是一定受。 59A 03:52 8:27:50

順不定受業者,謂故思已,作而不增長業。」

  作是作了,但是不增長,那麼什麼是作,什麼是增長呢?下面: 59A 04:02 8:27:59

作與增長所有差別者,即前論云:「云何作業,謂若思業或思惟已身語所起。」

  這個叫「作業」,就是你造了。什麼叫造業?平常我們說造業、造業,大家都說造業,到底是造些什麼業?怎麼造法?現在告訴我們。就是說「思業」、「思惟已」的「身語所起」,你腦筋裡所想的,腦筋裡動腦筋的這個地方。譬如說你看見了一個東西,然後你就想:「欸,這個東西好喔!哎呀,這東西我也想怎麼歡喜獲得它!」乃至於很小的小地方。當然除了這個,譬如說你隨便看見人家有一點閒,咦,你就看:這些人幹什麼?哦,他出去玩。你想:「我也想出去玩一下。」或者你想:「這個人出去玩,我可不跟他,我在那裡好好地用心。」這個都是。所以,你起心動念隨時隨地無不是在這個上頭。你想跟著他去玩哪,等一下你就想:「想辦法,等一下怎麼......」你就跟著他,身口就跟他跑掉了。你想他不做,你在這兒努力,他去玩的時候,你在那兒好好用功。對不對?所以我們一天到晚,無非都在這個地方。 59A 05:19 8:29:16

  還有一個,你說:「我好像很多情況之下沒有思。」那是什麼?那就是你的無記業。這個無記業怎麼來的?還是前面的等流。那麼為什麼有無記業呢?那個就是宿生,還是宿生。有很多人就這麼癡癡呆呆地,他因地當中造了這個,果上面就是這個。或者餘業未了,凡是你看看那個下等動物來的,螺螄、蚌蛤這樣,那個烏龜牠那個一合,擺在那個地方的話,三天、五天、十年、八年就在那個地方,那就是平常。那麼因地當中什麼呢?就是平常我們,因為我們有很多啊你說他不修行嗎?他修行。說他修行嗎?他又這樣。他又滿歡喜坐著乃至於,然後坐在那裡癡癡呆呆地就打了瞌睡,自己還覺得:「啊,剛才坐一下,坐得很好!」睡一覺嘛,當然好啦!在這種情況之下,錯了!我這地方千千萬萬不是說笑話喔!我這地方特別點醒喔!假定你有殊勝的善的引業還可以,你沒有的話,這個都是墮落相,將來就會流落到這種狀態當中去。這個就是無記的貪,這種相貌。 59A 06:34 8:30:31

  還有一種呢,腦筋很聰明,聰明是聰明的,他專門在非理作意,跟你這種強辯的事情說起來,道理說得不得了,那世智聰辯。所以我們每一個地方我們必定要認得得清楚,這個思的行相,這個思的行相。 59A 06:51 8:30:49

  然後呢有了思,「身語所起」,剛才說,這個人坐在那裡癡癡呆呆地,所以他將來感得的,那個很多動物就是這樣。那個蚌牠根本就不會、不會爬的,就在那裡,你丟在那地方,牠就在那個地方。那烏龜還比較好一點,牠還會爬一爬,還會游一游。原因為什麼呢?就是他心裡越是遲鈍的人,他自然而然他就是這樣,就是什麼?緩慢。那每一個地方,你了解了這一點,你就會很清楚、很明白。我這地方不是鼓勵一定要很靈活喔,猴子很靈活也不一定好啊,對吧!所以總之,你要曉得這個正因跟邪因之間,不管任何一點小小的地方,它就會這麼清楚明白地示現顯露出來,這個是作。下面呢,增長。 59A 07:48 8:31:45

又云:「增長業者,除十種業,

  換句話說,除了十種,都是增長業。那麼下面那個十種是不增長的。 59A 07:55 8:31:53

謂一夢所作,二無知所作,三無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數所作,五狂亂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樂欲所作,八自性無記,九悔所損害,十對治所損。

  就這幾樣。什麼是不增長的呢?「夢」裡面。所以平常我們說這個懺悔的時候,夢作的時候不增長,就是這個原因,它不會感果的、它不會感果的。那麼那夢裡面為什麼會「所作」呢?這地方順便一提。這個就是等流,這個就是等流,就這樣。或者是以前的,或者是現在的,但是它並不強烈,並不是非常強烈,這種情形。第二個「無知所作」,你作的時候你不知道,你什麼叫不知道?哦,一下走過去,踩死幾個螞蟻,我根本不知道,這個就是無知所作,這個不是增長的。 59A 08:59 8:32:56

  「無故思所作」,你作這件事情,你並沒有先去思惟。這個情況什麼呢?往往我們眼前一個境界對起了以後,你並沒有事前先想,欸,碰到了,你那時候這樣去作,這種情況叫無故思。不過注意喲!有很多無故思啊,很濃厚的習氣,他這個非常強有力的習氣,因為這個習氣的關係,這個還是定受。他這個習氣怎麼來的?前面由於他的故思、數數作,養成功了習慣,雖然現在不故思,他繼續下去。這地方就是說,單單這一個業,單單這個業,這部分他沒有故思所作,這個不增長。 59A 09:49 8:33:47

  下面說「不利、不數所作」,雖然你去作了,但是呢,你對你作的這個事情,你不是為了求利益,你也不得已,你實在也不想去作乃至於,對你沒有好處。但是你還要去作,而且呢,你不常常去作,不常常去作。這個什麼意思呢?譬如說,我們現在上班,那個辦公的地方教你作一個不太合理的事情。唉!這東西啊你覺得,你不為求什麼利;還有呢,不數所作。「狂亂所作」,這個我們了解的,失了心了。什麼叫「失念所作」呢?就是平常的時候,我們這個正念正知現前,有的時候,你一下就沒有注意到了,沒有注意到了,這種情況。「非欲樂所作」,就是作這件事情,不是你好樂的。 59A 10:46 8:34:44

  「自性無記」,自性無記的它本身就不會感這個果的。什麼叫自性無記?走路、坐在這地方,就是這樣,所以四威儀中很多,睡覺,這個不會感果的,睡覺沒有善惡之分。當然你睡的時候懶惰,這個懶惰的心卻是,但是睡本身卻不是,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個要了解的。所以,不要說:「哦!睡覺是無記的,那我反正一天到晚就睡覺。」你這個懶惰的心,卻是不行喔!這個我們分得很清楚。 59A 11:20 8:35:18

  那麼第九、第十這兩個,就是我們修行用得上的。雖然你造了,前面造了增長業,但是呢你「懊悔」,說:「唉呀!我以前怎麼做這個事情啊,不對啊!」這個時候就它不增長。如果不增長的話,這個業就不一定受。還有呢「對治」,最好的,聖教裡邊告訴我們的對治,就是雖然你種了這個種子,你針對著這個病根去治療。舉個譬喻,譬如說你雖然種下去了,種是種下去了,欸,你還沒有發芽的時候,你就把它破壞掉了。乃至於雖然發了芽,你把它拔掉了,那時候它就長不起來了,這個就是對治。所以這個最後旳兩點,它是我們修行人特別用來淨除以往所造的,以往所造的所以能夠那個,就靠這兩點。 59A 12:25 8:36:23

除此十種業所餘諸業。

  那麼,除了十種都是增長。所以「不增長業者,謂即所說十種。」 59A 12:36 8:36:33

〈攝決擇分〉亦說四句,一作殺生而非增長,

  作了,不增長。 59A 12:43 8:36:40

謂無識別所作,夢中所作,非故思作,自無樂欲他逼令作,若有暫作,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懇責厭離,正受律儀,令彼薄弱,未與異熟,便起世間所有離欲,損彼種子及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

  現在講,這個概念對我們很重要。〈攝決擇分〉當中說,這個也有四句分別,它每樣東西都說。作而不增長,作是作了,但是不增長。這個,為什麼這地方特別說這個業不會定受——不定受?雖然你造了,你能夠不受。那麼什麼呢?看:「無識別所作」,無識別所作,換句話說你根本不知道。「夢中所作」,這剛才已經說過了。「無故思所作」,譬如說一個蚊蟲,一叮,你那時候根本不曉得,欸,一來,把牠打死掉了。是,那個時候你的的確確不是能夠清清楚楚地曉得,你在那兒有個叮你,「欸!」這麼一來,那個時候你沒有故思,就是這樣的情況。但是你不要說:「啊,這個是無故思所作!」下面這個就是故思掉了。這個我們要分得很清楚喔!所以這個心理的行相是非常細微、非常細微喔!不要說,啊,這個是、是、是......打完了以後,反正是我不故思所作,那時候你應該生起懺悔。所以後面這個心,前面的就變成功,就這個裡邊有差別了,每一個地方很細的。還有「自無樂欲他逼令作」,別人逼著你去做的,這個前面已經說過。 59A 14:32 8:38:30

  另外一種呢,「若有暫作」,是——下面這個,就是說你作了是增長的,但是你作完了以後,「續即發起猛利追悔及厭患心」,你懊悔,唉呀!你說你怎麼、「我怎麼做這種錯誤的事情啊?」還要感到錯誤、厭離,「懇責厭離」,這個對!這個就是一般世間的。進一步呢,「正受律儀」,更進一步出世,出世還同樣地,一定包括對前面這個追悔、厭患,然後呢,從此以後不再犯。不再犯呢,以前是照著世俗的標準去專門做這種壞事,現在照著出世的標準,於是這樣「令彼薄弱」,讓它那個種子的力量薄弱。為什麼?它不增長嘛,就這樣。像一個種子一樣,你收起來了以後,乾得個要命,擺在石頭上面,它就長不起來呀! 59A 15:27 8:39:25

  還有呢,「便起世間所有離欲」,對世間再離開,欲是增長它的一個力量,現在你離開了,「損彼種子」,使得那個種子受損害。乃至於「起出世永斷之道,害彼種子」,永遠斷除。像那個種子一樣,前面「損」的話,你把它曬得乾得要命,擺在石頭上面,擺在那個罈裡面,欸,曬不到太陽,碰不到水,它長不起來;「永害」呢?你擺在火上燒燒焦,完了!你怎麼個要擺在水裡面泡、太陽去曬,它也長不起來,這樣。 59A 16:07 8:40:04

  所以平常是為什麼我處處地方告訴大家,說要了解這個道理啊!平常我們發生的事情,事情發生了,往往自己老覺得我有道理。噢喲,這個道理呀,還繼續不斷地想了半天,找到了機會還跟人家爭,你就完了,你就完了!那個什麼?故思啊,增長業。那麼我們難免的,剛開始難免我們會,不但是難免,尤其剛開始第一步是一定會的。所以我們努力地修學,了解了這個,隨時犯過了以後,曉得「唉呀,怎麼我又錯了!我就努力地......」你這樣地悔責的話,這樣的話,可以不定受,這樣可以不定受。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面,這一生你不會遭到惡劣的,乃至於少少惡劣,你不墮落。因為你不墮落,下一世能夠生生增上,下一世能夠生生增上,你乃至於能夠跳出輪迴等等。要不然你惡業增上,拼命在增上,你還求生天、還求往生,那個不是南轅北轍嗎?這個基本的概念就在這裡。 59A 17:17 8:41:15

二增長而非作者,

  欸,妙咧!沒有作卻會增長的。下面呢, 59A 17:25 8:41:23

為害生故,於長夜中,數隨尋伺,然未殺生。

  你經常雖然你沒有去殺,但是心裡面老是去「尋伺」,尋伺。我們極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就做這個罪,這個很糟糕、很糟糕!譬如說,你遇見了一件事情,你歡喜的,雖然你沒有啊有行為上跑得去把那東西拿得來;你不歡喜的,雖然你沒有行為上面你沒有排斥他、罵他,可是你心裡面老在那兒嘀咕,就這個。這個前面所講的這個業的增長,內因果的增長,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就這個,所以這一點是我們最重要的。 59A 18:14 8:42:11

  所以為什麼平常我們要多了解,經常拿那個法理擺在心裡面。平常我們大部分時間沒事情,癡癡呆呆,幹什麼?要嘛跑得去聊聊天,要嘛心裡面就胡思亂想,想那個什麼東西,這個都是什麼?這個都是「增長而非作」。凡是增長而非作的話,這種一定是定受的業。注意喲、注意喲!我們平常最容易犯的就是這個毛病,平常我們坐在那個地方就想:嗯!這個怎麼動個腦筋,怎麼樣想那件事情......。就算你這件事情做不成功,這已經在增長了;做成功,那更不談!所以前面告訴我們太多的例子,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金貓因緣?他就送了三個銅板,然後呢,他下面增長,一路歡喜,一路想著這個好事情,他就得到這麼大的果報。現在我們一路腦子裡想的什麼?你自己檢點一下就曉得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只要修行的話,如果感覺到貪相應,哦!不對,排除掉。瞋相應,不對!最難對治,還是癡相應!嗯,就是糊裡糊塗地就這麼一天,好像沒什麼做什麼錯事啊!要對治它,要對治它!這地方我們了解,第二個。 59A 19:38 8:43:36

三作而增長者,謂除前二句一切殺生。

  三,「作而增長」,那個容易。謂除兩句,又作又增長。 59A 19:44 8:43:41

四非作非增長者,謂除前三。

  既沒有作,也沒有增長。 59A 19:47 8:43:45

從不與取乃至綺語,隨其所應如殺應知。於意三中,無第二句,於初句中,亦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這意當中沒有第二句,為什麼呀?第二句是什麼?「增長而非作」。意本身哪,意本身它就沒有作;它那個作就是增長,有起心動念就是增長。所以這第二句是增長而非作,對於這個意沒有;起心動念,意這個意念貪瞋癡就在那裡造。那麼然後呢,初句中,「亦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第一句當中是什麼呢?第一句當中就是「作而不增長」,就是「無不思而作,他逼令作」,這個容易了解。這個我們每一個地方分別清楚了以後,好,業的事情,很清楚了,那麼決定受。還有呢決定受,說不定跟定了解了, 59A 20:52 8:44:49

決定受中,

  還分出前後不同。 59A 20:56 8:44:54

依受果時分三。

  第一個呢,現法就受。 59A 21:02 8:45:00

其中現法受者,謂即彼果現法成熟。〈本地分〉說此復有八,若由增上顧戀意樂,顧戀其身,財物諸有,造作不善,於現法受。

  有一個呢,造了以後現在就受的。那麼〈本地分〉當中,幹什麼?「增上的顧戀意樂」,那個增上的話,就是譬如說你的顧戀意樂就是貪增上的,唉呀,那貪心非常厲害,對那個身體啊,對那個財物啊,種種放不下,這個現法受,這個現法受。所以談到這裡,通常我們一般來說,尤其是修學佛法,尤其是出了家的人,大概這一點太強的不大有。好像太強的不大有,但是實際上我們仔細觀察的話,毛病來了!平常我們注意呀,都很注意營養,很注意身體,哎呀,動不動就忙這個,這個什麼?顧戀意樂。顧戀什麼?「顧戀其身」,這個注意喔!這樣。 59A 22:01 8:45:59

  所以前面已經一再告訴我們了,你真正地皈投了三寶以後,大師,誰?佛;然後呢,法,是佛告訴我們的法;僧,就是我們的同行者。我們所以出了家了以後,是,因為針對著我們眼前,我們身體要顧慮的,可是不要說:「這個醫生怎麼講的!」是,醫生講的,我們要聽他的,看看佛怎麼講的?如果醫生講的跟佛講的不一樣的時候,聽醫生的,錯了。這個要了解喔,這個要了解喔!然後呢,這個倒還是次要的,平常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一天到晚還忙這個。實際上你修行修什麼?你修那個身嘛!對,結果所以你這個身體是會越修越堅固,逃不走,永遠在輪迴在生死當中。這個還會現法當中就受的。 59A 23:01 8:46:59

若由增上不顧意樂,不顧彼等,作諸善法。

  喏!你能努力地反過來,這一生也會。布施啊、持戒啊這個也有。 59A 23:12 8:47:09

如是若於諸有情所,增上損惱增上慈悲。又於三寶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於此所,增上淨信,勝解意樂。又於父母諸尊重等恩造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所有意樂,所作不善,於現法受。若由增上報恩意樂所作善法,於現法受。

  這個像這些東西,都是現在就受的,都是現在就受的。 59A 23:46 8:47:43

順生受者,謂於二世當受其果。順後受者,謂於三世以後成熟。

  所以我們決定受的當中,也分成功三部分,一個就是現生就受,一個就是第二世受,還有一個呢,第三世以後成熟,第三世以後成熟。那麼,如果說我們真正努力修行的話,這個增上生很明白地,這一生就開始,後生還要好,後生更要好!這個就是我們能夠如法的。所以的的確確念佛也好,不管做什麼也好,最後固然是成佛,然後呢,下一世固然是往生,這一生還得到種種快樂耶!當然,所有的修行都是如此,不僅僅是念佛,廣義的,這一點我們要了解,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59A 24:44 8:48:41

  乃至於有很多人雖然修行了,但是好像他感到的不一定如意吧!這個概念我們要很清楚。比如以我們這裡的老和尚例子為主,欸,他就修行了以後,怎麼老是生病啊?那個就是他造了種種的善業了,現生受;他本來要,造大惡業啊,要下地獄乃至於旁生當中,生生世世被人家殺、吃、還哪,這一世一點小病就解決了。這個非常明顯的,有太多這種例子,所以對於這個概念,我們一定還同樣地要對它認識得很清楚。你認識得很清楚,對我們是一個絕大的鼓勵,然後呢你走起來覺得非常歡樂,越走越高興,越走越快樂。最後一段話說一下。 59A 25:36 8:49:34

於相續中,現有眾多善不善業成熟理者,謂諸重業即先成熟。輕重若等,於臨終時何者現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則何增上多串習者。若此復等,則先所作,彼即先熟。如《俱舍釋》所引頌云:「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那麼,現在我們相續當中有不曉得無量無邊的各式各樣的業,有善、有不善,那麼哪一個先成熟,換句話說哪一個先感果呢?喏!這個分出來了。第一個,重業一定先成熟,這個業越重。那麼重的,輕重相前面已經說過了,對吧!輕重相前面已經說過了。假定說沒有特別重,輕重等的話,那麼怎麼辦呢?就是臨終的時候,那個時候哪一個東西現起。這一點是為什麼我們臨終的要助念的關係。就是他如果說求往生的,固然;就是不往生的,乃至於平常不信佛的,你臨終的時候能夠提醒他那個東西,他跟那個相應,他也好。 59A 26:51 8:50:47

  實際上呢,臨終的提醒不但如此,還告訴他:「哎呀,你一生造了很多好事啊,這一生苦不堪言,沒意思!你現在完了以後,生天去了。」你能夠提醒他,欸,他想起歡喜了。那個時候他心裡面這個相應的話,他想這個,就是最靠近臨終的時候,把這一個引起來,這是第二個,這樣。所以「西方當時」,他臨終的時候,一定用那個佛像、用長幡接引他等等,這個是有他的道理的,就是指第二點。 59A 27:25 8:51:23

  「此」——如果相等的話,那麼下面呢,習慣,就是你的習性、習性。所以前面說,不要說無故思喔,這個習性非常厲害。對我們極大部分來說,就是這個習性。而且這個習性哪,往往不是這一生造成,多生多劫,所以這個等流習氣的重,就是這個樣。我們現在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什麼呢?把這個無始的習染改過來。那麼假定是這個也沒有的話,那麼先作的先成熟,你越是前面先作的,那是先成熟。下面就是《俱舍》上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的一個偈子,這個偈子,大家只要念一下。我再念一遍:「諸業」,這個業在生死當中,哪一個先成熟?第一個,隨重;第二個,隨近;第三個,習慣,串習就是習慣;第四個,前面上面都沒有的話,最先作的最先成熟,所以「前前成熟」。 59A 28:36 8:52:33

  到這地方,那麼關於這個善惡業的基本的概念都已經有了,基本的概念都有了。凡是對這個道理不(編者按:錄音帶中間切斷)......清楚,整個的修行的主要的概念全部在這裡,所以下面的都從這地方一步步來的。當然這個次第很清楚,你所以今天能夠達到這個,一定還有前面的這個層次一步一步、一步一步......這麼來。然後呢有了這個概念以後,不管是參禪、念佛、學教乃至於世間他為什麼這樣,他為什麼感到這個惡果,然後呢你觀察自己的話,你也曉得了。起心動念的時候固然你知道,不起心動念你也知道,為什麼你會有這個習慣,為什麼會有這個樣,每一個地方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 59B 00:03 8:53:34

  今天請翻到《廣論》一百三十九頁,這個關於業那個部分,這個總的業、果之間的道理、關係,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那麼什麼是黑業,黑業的果;什麼是白業,白業的果,以及這個業感果當中,幾個特別的相關的什麼具力的業,還有它什麼樣是輕重,還有呢什麼是引業、滿業,定、不定這種概念都要了解。你前面的了解了,你後面才跟得上,前面的不了解,你後面是越聽越糊塗。所以我特別說明,你凡是前面沒有聽的人,一定要補聽的原因。是的,現在你聽的覺得聽不懂啊,於是你感覺到:唉呀,這個地方聽不懂,再去看前面的更糟糕啊!好像有這樣的。實際上呢恰恰相反,你把前面的基礎慢慢地了解了,後面自然而然都懂,因為這個是有層次的嘛!這個有層次的,你們這個概念一定要了解。同樣的道理,說每一個地方你完了以後,你必須要把握住,那麼這個後面更深入的時候,更深入就是利用前面這些基礎,你利用的時候你才會運用它,能夠運用才能夠修持有得。那麼下面那個叫: 59B 02:10 8:55:41

第二思惟別者。

  說我們現在對於整個的由業感果的道理是了解了,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來學這個呢?那麼我們現在了解,回想到是因為我們了解世間的痛苦,世間的究竟狀態就是一個苦;說唯一的救濟就是三寶,說佛陀,所以於是歸依佛陀。而歸依了佛陀他所以能夠救護我們的原因,原來在這個上頭,你結果找到了,那麼這個道理也各別地認識清楚了。認識了清楚了,下面你又進一步說:「對!那麼在這個情況裡面,我了解了,我應該怎麼做才使得我生生增進,而能夠達到圓滿佛地呢?這一個特點在什麼地方呢?」所以這個地方現在告訴我們「思惟別者」,喏,這個就是你要的,這個就是你要的!在這一個整個的佛法的中心當中,我們特別需要的哪一部分?這裡。這個是思惟別的意思。 59B 03:35 8:57:07

  所以,換句話說等到你把整個的問題弄清楚了以後,現在在這個問題當中,那就是我要的,我要下腳的那個地方。一方面你了解了這個整個,一方面你了解了進入的次第,然後你走進去的話是步步上升,了解嗎?所以這個他這個層次的安排這麼個嚴密。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這裡不但說明的時候是把一切的佛語都在裡頭;而且傳承下來的兩個主要的主流;不但如此,而且他這個次第是按照著我們調心的方法,所以他每一個部分就給我們安排得這麼好。所以現在我們進一步怎麼辦?說不是我們要遠離苦、得到樂嗎?那曉得了,什麼是苦的因,什麼是樂的因,如此的因感如此的果,那麼我們現在曉得了。所以由這個地方說: 59B 04:52 8:58:23

謂由遠離十種不善,雖定能獲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圓具德相,能修種智,勝所依者,修道進程,非餘能比,故應成辦如此所依。此中分三:異熟功德,異熟果報,異熟因緣。

  欸,說我們是的,你能夠遠離了這個十惡,修這個十善,是!一定可以獲得這個「妙善所依」的人身,所謂暇滿人身。那麼但是呢,在這個暇滿的人身當中還是有所差別。就我們眼前來看,同樣得到人身,所謂暇滿的話同樣進入佛法,結果有的人腦筋非常好,而且智慧也相應。有的人腦筋雖然好,欸,卻是世智聰辯,他腦筋害了,好了個半天,結果走上錯路,腦筋不好不談。有很多人他腦筋雖然好,那身體又不好,有很多人不但腦筋好,身體也好。它每一個地方,就有不同的地方嘛! 59B 06:12 8:59:43

  那麼這個原因在哪裡呢?換句話說,他雖然得到了,是不是圓滿具足?這個還不是。要曉得,要想圓成無上佛道,這一個差一點都不行啊!所以說,要想能夠有一個圓具各種德相,能修無上佛道,「種智」,這個種智就是所謂從道種智到一切智,也可以說拿一切智——佛的智慧,是必然要依靠什麼?最好的「勝所依者」。否則的話呢,你得不到這個,雖然也得到的人身,但是做起來是非常、非常地慢,非常、非常地慢。不但是慢,那麼還有因為慢的過程,所以這個時候外面有各式各樣的障礙什麼等等,一個不小心,又走出錯了! 59B 07:18 9:00:49

  所以在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修學佛法的人,應該努力地怎麼樣把修學佛法所使用的工具,具足最美妙完整的。就像我們現在舉個比喻,說我們現在要到遠地去,要到遠地去。譬如說要去印度朝聖,然後呢要去到哪裡去啊,說到美國去。那個時候你不但要認識怎麼去法,而且要最好的交通工具。你坐船是不是可以?當然可以,一坐坐上幾個月,欸,坐飛機一天就到。然後呢,你坐船坐幾個月的話,跑到那海裡面,什麼時候碰見颱風你也不知道,啊!那東西非常麻煩。尤其是現在那個時候世界是戰亂,你不曉得這幾個月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啊,有種種的不如意地方。所以一定要找說這個最好,不但找了飛機,這個飛機你還要看看這家航空公司,它非常安全,這家航空公司老出毛病。對不對?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這樣,何況現在是修學佛法。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想得到這樣的這個圓滿具足一切修持德相的人身應該是什麼?這個是我們特別應該了解的,所以這幾個地方就告訴我們這個。 59B 09:09 9:02:40

  它又分成三:異熟功德,異熟果報,異熟因緣。說,你現在要得到的這樣的一個異熟的報體,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緣,暇滿的人身,這應該有些什麼內容?這個內容換句話——功德,有什麼、哪幾個優越的好的條件?那麼這個優越的條件,第二呢,它有什麼樣的功效?能夠產生什麼樣的作用?第三個,你要得到這樣的一個異熟的圓滿的報體,要有什麼樣的因緣?那麼我們了解了,為了求這樣的一個暇滿的人身,我們在因地當中這樣去努力,自然你一定得到這個果報,這個觀念我們首先要建立。 59B 10:06 9:03:37

  現在我常常聽見人家講,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這個世界、世間上面好多亂的現象。常常有的人,哎呀,這個地方神神怪怪,那個地方神神怪怪,不要說是外道,就是佛法當中也有很多神神怪怪的事情。我們往往自己把握不住原則,聽見了這個,噢喲,就被它心動了。佛法裡邊講不講神通?講,絕對講!但是神通是什麼?你如理如法修持的必然結果,這是果啊!我們真正要求的是應該求什麼?喏,這個因在哪裡,了解了,然後我們在因地當中起心動念當中,每一念相應,由於這個心念,然後身口相應,自然你會感得這個。如果你不了解這一點去做的話,那對不起,沒有用、沒有用!不要說眼前那些小小的一點鬼通、一點感應,一點用場都沒有。佛在世的時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佛在這地方,很多去親近佛的人他沒有得到好處耶!不要說提婆達多等等,《四十二章經》當中兩個公案,你們牢牢地記住!這個地方再說一遍,這個公案的內涵。 59B 11:46 9:05:17

  兩個住在遠地的人聽見了佛以後,要去見佛。然後跑到半路上面,天旱,沒有水喝。我們一天沒飯吃可以,一天沒水喝就很難受,兩三天不一定餓得死,可是沒有水喝的話就渴死了。結果跑到半路上面,看見有一個「牛尾塘」,換句話說那個牛踩著那個田凹下去一點點水。那麼兩個人看見,哎呀,看見了水不管髒不髒,只要水就喝,結果裡面都是小蟲,你怎麼弄也沒辦法把那個小蟲拿掉。 59B 12:32 9:06:03

  一個人一看,說:「不行、不行!我們既然要去見佛,佛告訴我們,我們要怎麼做。」佛告訴我們,你要想求學佛法,譬如我們就皈依佛,皈依了佛以後就照著佛的道理做。以前我們不懂容或會犯這個毛病,現在懂得了。你為什麼皈依佛啊?要脫苦、要得樂嘛!這皈依了佛怎麼才能夠脫苦、離苦得樂?欸,他告訴你的辦法如法行持嘛!這樣。所以從前者,然後呢我們在世間的一切,六道當中選擇,唯有佛是我們的皈依處,等到你皈依了佛以後才了解,原來皈依佛的正皈依的是法,那麼要照著法去做,那個才是。 59B 13:25 9:06:55

  你正確地了解了,這個人他就了解的,所以說:「欸,佛,我們要去見佛的目的是在這裡,既然佛告訴我們的行持的方法這樣的話,對不起!今天渴死了,我要照著它去做。」另外一個人就說:「你這個人真傻,你見不到佛有什麼用?我們先喝了水,然後見到了佛,問題不是就好了嗎?」結果一個人堅持不喝那個水,一個人就喝了,不喝那個人馬上就渴死掉了。要我們世間的人想起來這個人真傻。嘿!結果他因為持了佛戒馬上生天,一生天,天人他有幾個特質,他曉得:哦,我宿生什麼因緣來到這裡。而且他確定曉得他這一生成了天人,這個天人的特質,他是化生的——原來這樣因緣。啊!他馬上就去見佛,見到了佛了。 59B 14:21 9:07:52

  另外一個人呢?喝了水,然後辛辛苦苦又跑了很長一段時候,見到了佛。佛當然曉得這件事情囉!所以就故意問他:「哎呀,你遠道而來很辛苦,你哪裡來啊?」這個人又是一肚子委屈那個心情,報告那個佛如此這般,那麼就有兩個人......。然後佛怎麼說?「你這個癡人!你以為見到我啦!去佛千里,你看看旁邊那個人。」他站在旁邊,果然看見一個人,看見這個人面孔很熟,可是這個人長得非常清秀、非常豐潤,年紀輕得不得了,這人間少見、見不到。正在懷疑,佛跟他說:「喏!就是跟你一起來餓死的那個朋友,他因為持佛淨戒馬上餓死,結果呢得到了這個。你見到我有什麼用呢?」 59B 15:19 9:08:50

  所以現在我們千萬不要,哎喲,這個人有一點神通,又有人什麼樣子,你跟著他。這個神通能比得上佛嗎?見到了佛,佛尚且說你這個癡人,你有什麼用!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法,必定要從這一個地方去認識啊!了解不了解?所以這個一點都急不來的,大家萬萬不要急,萬萬不要急,你一定要把握得住這個。昨天下午還有一個同修問我說:「唉呀,我現在業障很重,我要懺悔,唉呀,我要念佛......。」我就告訴他,那麼你好好地把那個本論前面補聽,他自然每個道理都告訴我們,這是佛的最圓滿的教法呀!這一點我們根本需要認識的。 59B 16:05 9:09:36

  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曉得,你要得到這樣的果,那麼因地上面應該如何下手。昨天講的是最重要的東西已經說過了,在這個地方今天重提一下。那為什麼要重提呢?昨天我講整個的修行的關鍵,就在那個等流心識上面,那有人問我了:「欸,那人家念佛的人他可沒講那個,參禪的人沒講這個。」是啊!有很多人說:啊!你不要去妄分別,他可沒講這個,這個話怎麼講?你們現在細細想一想,我把黑板上那個一般用功的方法都在這裡,這個概念先擺在這裡,你自己想一想。現在不必想,先看一下,然後呢,你下課的幾分鐘想一想,或者今天告訴你,或者明天告訴你。如果說你能夠想得自己想通了,那最好!那時候一補的話,你自己就曉得怎麼融貫各宗各派,任何一家用功的方法,否則的話,到那時候再告訴你關鍵何在。 59B 17:13 9:10:44

  總之一句話——不離開如此因、如此果,造這樣的業因感這樣的業果。如果說你只了解這個世間因果的法則,那麼在六道當中可以上升;如果你更進一步第一義諦的話,可以跳出輪迴,還不外乎這一個。現在我們看,第一個,就是異熟的功德,這種的異熟就是這一種的果報體,有什麼樣的殊勝的、優越的條件。那麼這裡又分八: 59B 17:53 9:11:24

初中分八。一壽量圓滿者,

  說:一、這種人他的壽量圓滿。 59B 18:03 9:11:34

謂宿能引牽引長壽,如其所引,長壽久住。

  第一個,需要長壽,需要長壽,因為他宿生造的這個業是一個長壽的業。為什麼要長壽啊?那我們現在修習佛法,小的時候不行,你到了十幾歲開始可以學。學它個十年、十五年到了三十歲。對不起!你的壽命只有二十歲,嘿,一點用場都沒有。就算你三十歲,剛學會要開始修了,不行;就算你三十五歲,修了又有一點樣子,完了!他壽量一定要圓滿,這個是第一個重要。不過單單那個壽量夠不夠?不夠,壽雖然長,但是你偏偏一天到晚造惡業,結果你那個壽越長,是惡業越大,是越倒楣。所以還要其他的條件,下面一樣一樣說。第二: 59B 19:08 9:12:39

二形色圓滿者,謂由形色顯色善故,顏容殊妙,根無闕故,眾所樂見,橫豎稱故,形量端嚴。

  那麼長相好,長相好。「形色」跟「顯色」,形色,長得樣子好,顯色,看起來好。有很多人這個面孔長得很黑,教人家一看,唉!這個黑炭。那我們通常一看見這個人,不要說黑人哪!一看。還有的人呢,這個皮膚那就是,總是就是有很多人,你教你......不但樣子長得好,而且那個膚色非常豐潤,這樣。那麼「根」當然一定是具足,如果眼睛去掉一個,或者鼻子那麼塌掉了,耳朵又這樣,那個不行。為什麼呀?那麼這樣的教人家看得歡喜,看得歡喜。根闕主要的是包括自己的自修,如果其他的,還要利人,你跟大眾相處,大家一看,看見你歡喜呀,不管你去向人家求教也好,或者你幫人家也好,這個就樂於產生正面的功效。第三: 59B 20:34 9:14:05

三族姓圓滿者,謂生世間,恭敬稱揚,諸高貴種。

  第三個,就是他的家世出身圓滿,現在我們講起來,「噢喲,這個人可是某某人家的子弟喔!」以前說起來,噢,這個是王家子弟,現在這個人說他家世是如何地好法,不但是百萬的富豪、千萬的富豪,而且這是都是有學問、有什麼的,就這樣。那自然而然這種家庭出身,受人景仰、尊重。第四: 59B 21:12 9:14:43

四自在圓滿者,謂大財位,有親友等廣大朋翼,具大僚屬。

  這個就是你要做什麼事情的話,要兩樣東西:第一個——人,第二個——法。人呢,說自己的家裡邊,外面的朋友等等,這個來幫助你;外面的財位。然後這樣,你有財、有用,要做什麼事情,不管是自利也好,是利人也好。 59B 21:43 9:15:14

五信言圓滿者,謂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語於他無欺,堪為信委,於其一切諍訟斷證,堪為量故。

  那麼第五個,就是你講的話讓人家聽著你歡喜,這樣。那麼然後呢,說的人也不欺負別人,不欺騙他人,人人信得過你。不但人家信得過你,而且你對事情的認識,處斷的標準,是非常公正嚴明,大家對你服服貼貼、服服貼貼。否則的話,唉呀,隨便談一些問題,大家吵吵鬧鬧是沒有用場。第六: 59B 22:33 9:16:04

六大勢名稱者,有大名稱,有大美譽,謂於惠施,具足勇健精進等德,由此因緣,為諸大眾所供養處。

  他有大名稱,有大名稱,人家都是覺得這個人好,為什麼呢?他有這個,他惠施,他惠施不但是財,而且法,而且布施的時候「勇健精進」,所以大眾都信仰、供養他。 59B 23:04 9:16:35

七丈夫性者,謂成就男根。八大力具足者,謂由宿業力,為性少病,或全無病,於現法緣,起大勇悍。

  那麼第八,是有大力量,這個就是說主要的那這個地方的宿業的力量。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講醫,這個醫是絕對有用的,我們要曉得我們的病,總共有四種因緣,四種因緣。第一個就是四大不調,這個四大不調是醫生可以看的,也需要醫生看;第二個宿業所感,那個醫生沒辦法;第三個是鬼神觸惱,這個醫生也沒有辦法;第四個自己出岔,不應該做的事情,去做那種事情。譬如說我們飲食,這個應該適量,他不適量,不應該吃的他吃了。然後呢天氣,他寒暖不知,有諸如此類的事情。主要的四樣,其中有一樣那個是這個四大,現在的醫生;而實際上呢,特別是這個地方具足這個大力,主要的是宿業力、宿業力。 59B 24:28 9:17:59

  我看見過好幾個人,那是我小的時候,我家鄉有一個,我們稱他為叫「崇明聖人」,他很有意思,這個人的確了不起哦!他是前清末年的是一個老秀才,他最後那個時候考,他考上的。他真正的好不在他考上那個功名,而這個人的行持的嚴峻,啊,那人人佩服他,那個道德的操守,所以我們家鄉都稱他為聖人。這個人很怪,他人雖然很好,但是他多病,他一生多病,結果偏偏他的母親一生沒有病。那個時候我遇見他的時候,那位老人家已經快八十歲了。他有一次跟我父親講,那是我父親的一位老師,唉!他說:「我一生最苦的啊,那個時候母親......。」因為他是——以前的人都非常孝順,他對母親是絕對地孝順,當然做母親的人也絕對疼愛這個兒子,何況這個兒子這麼好。可是妙咧!這個母親的人從來沒生過病,也不曉得病人之苦,偏偏那個兒子,他一身都是病,這樣。 59B 25:39 9:19:10

  所以當時我聽了這個東西的確不大懂,以後慢慢地、慢慢地了解了,我遇見很多人,他就是不曉得什麼是病。然後那個時候我們在學校裡面有一個同學,我還記得他,他好有意思喔!他這個身體我們叫他小牛,為什麼叫他小牛啊?他跑到什麼地方,就在那個地方又奔、跑、吃、弄這個,這樣。餓,餓、餓、餓,餓一餐、餓兩餐也不在乎;吃的時候一口氣,噢喲,大家吃脹了,他多吃一點也不在乎。剛剛吃完冰的,馬上喝熱的也沒關係;喝完了熱的,他冰的吃進去,冰淇淋幾個吃進去,也就這個樣。有很多人、其他人都受不了。那我們三年級不曉得四年級,那個時候第一次,不曉得第二次,那種特別的流行性感冒,那個時候剛開始,第一次大量地侵襲台灣,一下大量的人生病。那個時候我們在學校裡念書的時候,學校裡為這個病,病倒的人占五分之三。你可以想像單單那麼個小區域,老師、同學結果為了這個病居然沒辦法,放假幾天。我們天天跑醫院,噢喲!他一天到晚忙,他從來沒有病過,你說這種人怎麼講啊? 59B 26:54 9:20:25

  所以現在人很多講醫,我不是說否定,是絕對它有它的絕對的價值,可是我們必定要,尤其是了解了佛法的人,我們要了解這個特質,了解這個特質。所以那麼這個地方特別說,這個地方大力具足是什麼?特別講「宿業力」。所以,他的或者病很少,或者全無病,不但沒有病而且身體很強壯,因為他強壯,所以這個心裡面也比較勇悍。現在有很多人未嘗不想用功,他用功一提起來啊,唉呀!等一下腰又痠了,頭又痛了,哇!那是沒辦法好想。這個有八樣東西,這個八樣東西。那麼他上面解釋一下。 59B 27:41 9:21:12

此復第一謂住樂趣,

  這個八樣東西當中,一定要在樂趣當中,特別指人。 59B 27:49 9:21:21

第二謂身,

  身體。第三: 59B 27:53 9:21:23

生為第三,

  就是他的出身。 59B 27:57 9:21:28

財位僚屬為四,第五謂為世間量則,

  第五是什麼呢?就是他的話,大家信得過他,因為世間要想做事情的話,衡量的標準就是這個,衡量的標準。他一句話,大家覺得對了、對了,事情可以擺平了!你要想做事情,這個是重要的。 59B 28:22 9:21:53

第六謂彼所有名稱,

  就這樣,跟你接觸的人固然,跟你不接觸的人,他也聽見了,啊!說某人如何、如何,這個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第七: 59B 28:35 9:22:06

七謂一切功德之器,

  我們要想做圓滿的功德的話,這個男身是非常重要。 59B 28:43 9:22:14

第八謂於諸所應作勢力具足。

  你要做的必須要這個條件。 59B 28:51 9:22:22

異熟果報分八。初者依自他利,

  那麼下面那個,這個「異熟果報」,就是特別地詳細說明一下,像上面所說的這樣的這個異熟體,它有什麼樣的業用,有什麼樣的功效。「分八」,也按照著上面這個八樣。「初」,就是壽,壽的話不管要想思自利、他利, 59B 29:18 9:22:49

能於長時,積集增長,無量善根。

  你要想修習增長善根,這個時間很重要,所以壽要圓滿。第二個呢, 59B 29:31 9:23:03

第二者謂諸大眾暫見歡喜,咸共歸仰,凡所發言,無不聽用。

  你一看這個人就歡喜,你看起來歡喜,人家常說:啊,這個開始的好啊,已經是一半的成功。一看見好歡喜的話,事情就很好辦了,這樣。所以這一點有這麼樣的好處。 60A 00:24 9:23:28

  「第三」,第三是什麼呢?就是前面講的族姓,就是出身。 60A 00:29 9:23:33

謂所勸教,無違敬用。

  我們常常介紹一個人,啊!說這個某人的家世如何,如果這個有輝煌的家世,我們通常會介紹,在以前是尤其重要。也許有人說:「現在的人好像不講這個了。」我以前也以為如此,以為大概我們東方人像中國、日本、印度,印度是不談啦,印度那世襲得太厲害了,中國、日本都講這個門閥世家,我以為西方不講。嘿!結果這一次到了西方以後,才發現西方人講得才厲害咧,講得才厲害咧!不但歐洲大陸是固然講,美國也是,他非常重視那個門閥,這個世間就是這個樣,就是這個樣。人家說:「噢!這個某人出身如何如何。」那就是這樣。那在這種狀態之下,一個這樣好的出身的人,做這樣的事情,那大概不會錯了。自然這個我們就容易受他的勸誡,你要他做任何事業,也容易成功。 60A 01:39 9:24:44

第四者謂以布施攝諸有情,令其成熟。

  就是「自在」,那是什麼呢?不管是財,不管是法,這一方面你都自在啊!財施,那麼你有錢;法施,你有聰明、智慧,又學得又好。人家沒有的,你給他,人家不懂的,你告訴他,就是這樣,那自然人家服服貼貼跟著你呀!所以,「攝諸有情」容易成熟,我們修無上佛道是必不可少的。 60A 02:14 9:25:17

第五者謂以愛語利行同事,攝諸有情,速令成熟。

  這個都靠語言哪!你的「信言圓滿」,你出起口來——對!那就好。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們現在一開始要養成功啊,平常我常常建議大家不要多開口,有很多人就是歡喜開口。你開口如果說得對也好,他一開口也不知道說到哪裡去了,文不對題是一種。還有一種呢?這個往往把握不住中心還在詭辯、強辯,這種東西都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的事情。平常的時候,我們主要的這個因地當中由於什麼,那麼果位當中達到這樣的功效,這個我們要了解。眼前的好處就是這個,眼前就是你平常因為有了這個條件哪,所以人家容易接受,所以「愛語、利行、同事」是容易。 60A 03:23 9:26:27

第六者謂由營助一切事業,施布恩德,為報恩故,速受勸教。

  那麼第六為什麼有「大勢名稱」呢?就是這樣,就是因為你幫助別人,就因為你幫助別人嘛!不管是財、法,因為這樣,所以呀人家感你的恩,一是得到的是感你的恩,沒有得到也要求這個恩,自然而然這樣的情況之下,他處處地方來跟著你轉,那麼你要做什麼事情很容易成功,這是它的功效。第七就是「丈夫性」——男性。 60A 04:06 9:27:11

謂為一切勝功德器,欲樂勤勇,堪為一切事業之器,智慧廣博,堪為思擇所知之器。又於大眾都無所畏。又與一切有情同行,言論受用,或住屏處皆無嫌礙。

  這個男性是「一切勝功德器」,這並不是說樣樣東西都是男性好,不!女性也有女性的特殊的地方。但是呢,她女性有很多的的確確不如男性的地方,譬如說「欲樂勤勇」,勇悍的心情,這個男性的特徵,男性的特徵在這個地方。那麼還有呢?譬如說後面所說的「大眾都無所畏」,為什麼啊?在任何情況之下,你說這個女性,尤其是現在,你要單獨的,或者很多地方的話,哦!這個東西不行,這個東西不行,這樣。它有這樣的幾個,那麼下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必定要具足男性的特別的幾個。 60A 05:19 9:28:23

  不過在這個地方我們並不強調,因為尤其是現在的西方人,強調這個男女平等。唉呀!我覺得這個事情真是很遺憾的事情。天下的事情,本來就是平等的——如此因,如此果,各有它的長短,你各盡所長,截長補短,是恰到好處。現在不在根本問題上面爭論,而在枝末上面去摸,這個東西很糟糕,那個很糟糕!所以我們這個地方,這個問題不去深一層地探討,我們只是了解,這個由於共業,世間的量則如此。的的確確這個男性,是在任何情況之下是無所畏懼,而且勇悍之心特強,這個女性這個條件是不具足的,不具足的。那麼第八呢, 60A 06:19 9:29:23

謂於自他利,皆無厭倦,勇猛堅固,能得慧力,速發神通。

  這個第八是什麼?「大力具足」。因為他具有了這個,所以他做什麼事情是勇往直前。要不然的話,唉呀,做一點事情就心裡面就提不起來,就又怕,又不勇猛;然後呢雖然勇猛的話不堅固,雖然勇猛做了一下,等一下又累得坐在那裡塌掉了,這個東西不行。不但勇猛而且堅固,因為他勇猛堅固,所以定慧什麼等等都能夠得到。要想真正深入佛法,你沒有這個條件,是絕無可能,絕無可能!由於這樣,那麼定慧力得,於是速發神通。然後呢達到了這種情況之下,你要辦的事情,那可以非常快地辦成功,這個就是這八樣東西特別的好處,特別的功用。那麼這個八樣東西,以什麼原因得到的呢?看異熟八因,第一個, 60A 07:35 9:30:40

謂於有情,不加傷害,及正依止不害意樂。

  這是第一個。 60A 07:43 9:30:47

又云:「善放將殺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眾生,則當得長壽。承事諸病人,善施諸醫藥,不以磈杖等,害眾生無病。」

  分兩方面,一個是應該遮止的,第二個是應該努力的。應該遮止的——不傷害眾生。不傷害眾生最主要的什麼?就是內心當中「不害意樂」,心裡面不要傷害別人。這個傷害不僅僅是殺哦,就是我們在很多情況之下,儘管我們現在說不殺了,但是不損惱別人這個意樂,這個很難做到,這個很難做到。而且這個不損惱別人,往往是不知不覺當中,不知不覺當中,你倒不一定是有意損惱別人,你只是為了只想到自己傷害了別人。所以說,我們如果從根本上面去要想了解的話,處處地方要推己及人,要推己及人。 60A 08:54 9:31:58

  現在有很多人,這個世間的人我們不談,本來世間的量則是只求自己的利益,這個我們先不去談它。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懂得了很多道理以後,他不拿這個道理來淨化他自己的心識,說:哎呀!我這個人見煩惱特別強,或者思煩惱特別強。見煩惱特別強的人,他好歡喜跟人家講道理的,喔唷,他總歸他有道理,他不曉得他是見煩惱;思煩惱特別強的人,貪瞋癡特別重,他道理他倒不一定是講,但是碰見這種情況,這個習性很重。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講的這個意樂,這一點很重要。我們了解的佛法,真正重要的,在這一個上面要注意!那麼這個是也可以說根本的,也可以說消極的,也可以說「自停自住」(編者按:此四字尚待指正)。 60A 09:54 9:32:58

  下面呢,「善放將殺生」,更進一步,有很多人將要被殺,我們要去救他,然後呢利益他的命,還要「遮止害眾生」,這樣的話得到長壽,這個是對於一般的有情。對於我們共同的眾同分當中,人道當中呢,「承事諸病人」,對病人要承事。所以佛在世的時候特別說「看病福田,第一福田」,然後呢《梵網經》上面還在講。佛在世的時候,就有這個典型的公案,典型的公案。這是為什麼我在這個地方特別常常提醒大家的,戒律上面也告訴我們,戒律上也告訴我們。 60A 10:43 9:33:47

  那麼還有呢「善施諸醫藥」,好好地把那個醫藥給人家。這個醫藥分兩方面,生理的、心理的。真正好的醫生,他不單單是看你的身病哦,還要看心病,還要看心病。所以,現在的西方很有意思,西方目前那個專科醫師很多,大家都說專科。可是現在有一個諍論,有很多全科醫生,他樣樣來。要我們想像當中,這個全科醫生不行欸!咦,全科醫生有它很大的道理在,因為很多人的病,他這個除了身病以外,他心病很重要,心病很重要!尤其是美國,它這個盛行那個保險制度,那個保險制度那個醫生,常常叫「家庭醫生」,就是這樣,家庭醫生。也就是換句話說,你一家......你的病人,你看了病反正找他,他從小就曉得你,你這個人怎麼樣的,這樣。 60A 11:49 9:34:53

  那因為我在那兒住了一些時候,去看的時候,他往往先跟你隨便談談天哪什麼,然後給你開點藥。以後我才曉得,往往開那個藥,跟你那個病了不相干,就是這樣。哎喲!你覺得心裡很苦惱或者什麼樣,他然後給你。原來這個裡面什麼東西?維他命幾粒,什麼阿斯匹靈幾粒。現在阿斯匹靈曉得不能吃了,不開了,欸,你吃下去有一點效果的,等一下,好,感冒就好了。 60A 12:18 9:35:22

  那我自己還親身遇見過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次我感冒,感冒了以後,有一個,正好我們出去,一起去到一個地方去朝山,朝山的同行當中有一個,這個是藥劑師,他隨身帶著。他就講,什麼?這個怎麼唸的,我忘記掉了,什麼「一大兩小,多吃開水,多睡覺。」下面幾句話,就是這樣,那個治感冒是百發百中的藥。那時我感冒得啊,哎呀,那天鼻涕什麼流,這樣,他就給我吃,吃幾個。然後他們那天出去去了,我就沒去,我在那裡吃完了以後,然後睡了一覺蒙頭,果然沒錯,到了晚上就好了。哎呀,我說我以前感冒從來沒有這麼快好過,很相信。以後等到完了以後,回來到了那個地方,有一次偶然談,他說「一大兩小」是什麼東西呀?小的是維他命B,大的是維他命C,我聽了大為驚訝!什麼?我說我天天吃這個東西,但是平常吃這個東西,感冒就是不好。他那一天就告訴你呀,然後你心裡面想。的的確確是這樣,千真萬確,千真萬確!所以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居然心理上面說這個......我們要曉得,佛法真正講的身心是分不開的,身心是分不開的。 60A 13:42 9:36:46

  我說到這裡,我還給你講一個,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實驗的這個人,一個德國的大科學家,在戰前......現在我們動不動講美國,我們曉得戰前最好的是歐洲,德國尤其是厲害,是一個德國人。那麼他接受了這個東方文化以後,他覺得,曉得那個心理的重要。實際上佛法講的身心是分不開的,現在我們這個世間上的這個哲學往往講心物好像二元,不是,這個不是!不過西方人,很多人總覺得這兩樣東西完全對立的,實際上不是,這是互相影響的。那麼這個主要的中心在什麼地方呢?主要的中心就是那個心念。我們往往那個心念,由於這個等流的心識,你看見了對象以後,已經跟著外境轉,引發那個種子,到那個時候它現起來。將來講到業的時候,它每一個地方會分得很仔細。 60A 14:48 9:37:51

  那麼這個醫生,他了解這個情況以後,所以,他自己用他的那套方法,當然採用東方人「定」的心情。他那個意志力非常強,那麼有一次,那個實驗還在上海做的,吃那個虎列拉菌。虎列拉菌是什麼?霍亂、吐瀉,這個你們曉得的,非常厲害啊!隨便碰到一點點你吃下去,是馬上出毛病。他經過人家的實驗室裡邊培養出來的,吃一杯!啊,那個一杯可以殺死百萬個人,大家分開來吃,吃下去的話非死不可,他就當眾表演喝下去,一點事情都沒有。表演了兩次,第二次還拉了一次肚子。人家問他:「你為什麼拉了一次肚子?」他自己也說明,他自己......你真正的心力強盛,他很了解這件事情。我們現在好像聽起來這個很神奇吧!我完全講科學給你們聽,不要講佛法。 60A 15:46 9:38:50

  現在的科學上面催眠術,你們大家了解的,對不對?聽說過沒有?這個催眠尤其特別用在生小孩子,它生小孩的時候,有一種叫無痛的這個生產的方法。它就是事先他用催眠,使得這個產婦,精神跟隨著這個催眠師集中在一個地方去,她的心志完全跑到那個地方去了。然後呢那個地方暗示她,放鬆了身體,欸,一點都不痛。可惜的是我們都沒有這個經驗,我們也不可能有這個經驗。但是除了這個以外它用在其他的地方,已經產生了各式各樣的神奇不可思議的功效。所以我們可以說日常生活當中隨時可以檢查得到的,譬如說我們自己有的時候,你碰見什麼一點小小的頭痛或者什麼,在那兒很難受。欸,忽然之間有一樣東西,非常有力地吸引你,你全部精神貫注在那裡,等到你貫注在那裡,等一下你忘記掉了。忙完了半天,一回來的時候,唉呀,又塌掉了。我想這個經驗我們人人有吧!說明什麼,說明什麼?就是這個。 60A 17:05 9:40:09

  所以大家注意哦!大家注意哦!不要我們為這個世間這種無明所騙,世間的人那沒辦法,現在學佛的人哪,居然有人告訴我:「我是學醫的!」他完全忽視掉這個,我也只好不談,然後你有理,你還有沒有道理?你有,說完了讓他走路。這種人學佛啊,我覺得真可憐,他不知道在學什麼佛!所以我這個地方談到這裡,隨便一提,隨便一提,這一點是我們務必要知道的。所以這個地方叫「善施諸醫藥」,你是這樣的。還有呢,「不以磈杖等,害眾生無病」,你能夠處處地方這樣地幫助別人的話,那麼那個時候,你就可以得到這個,不但壽長而且少病少惱。如果說你能夠幫助人家身病,你身少病;你能夠幫助人家心理健全,你心力堅強,如此因、如此果,就一點都不錯。 60A 18:19 9:41:22

第二者謂能惠施燈等光明,鮮淨衣物,又云:「由依止無瞋,施莊嚴妙色,說無嫉妬果,當感妙同分。」

  第二是什麼?就是形色、顯色圓滿。為什麼呀?喏!「惠施燈明等」。這個光明,啊!樣樣都照出來了。所以不但是供佛,而且在暗的地方,你處處地方能夠這樣,這是一個。還有鮮淨的衣服,好的東西,那個就是形、顯二色。「又云:由依止無瞋」,這個瞋是內心當中的最惡劣的東西,所以這一點「施莊嚴妙色,及無嫉妬果」。這個莊嚴妙色你怎麼個布施法?莊嚴妙色怎麼布施法?外面的布施,譬如說我們現在在這個常住,我們把那個大殿固然打掃得清清楚楚,弄得樣樣好,地道的前面,處處地方。譬如我昨天來說,我正在那兒休息,我看見平常身體向來不好的一個同修,居然跑在那裡,休息的時間不休息,拿了一個掃帚在那裡掃地。哎呀!我看了真讚歎哪!後來我還在說,他固然是得到了功德,我還因為他而得到了功德;他得到的功德他的,我在那兒隨喜,我也得到功德。所以我覺得你們真正懂得了這個如法修行的話,這個出家生活之美啊! 60A 20:06 9:43:10

  反過來,你說:「萬一這個人偷懶怎麼辦?」我還是可以得到功德。如果他偷懶,我覺得:「唉呀!這個人真可憐,不知道,愚癡啊!我要好好努力啊,我要將來幫助他。」我還是可以增長功德,對不對?這個很明白呀!所以你們要懂得,真正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正知見。反過來,你不懂的話,他那兒掃地,你會覺得:「哼!這個傢伙,他算什麼?他算他的勤勞啊?」對不起,他在那兒長功德,你這一念非墮落不可!這不是很簡單嗎?就算他做給你看,他做給他是他啊,你還是在那兒隨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我們這個地方不能反省自己不如,還要嫉妒人家,這是我們為什麼在末法的時候這樣,還處處地方說這個不如意,那個不如意,說這個。你不要怪人家不如意,那你因地當中,你只要自己問你自己你起心動念,很明白、很清楚,就了解了這個道理,這樣。 60A 21:08 9:44:13

  這個地方都是什麼?「施莊嚴妙色」,你能夠把那個寺院弄得乾乾淨淨,人家一看說:「啊!這個地方真好啊!」欸,對了,你就得到了這個功德,你就得到了這個功德。所以就有這樣大的好處啊!你不要說,等到還要常住派你一點工作,你還畏畏縮縮跑到那裡去,「嗨喲,這個事情又無關緊要的,好像跟修行沒有關係呀!」前面說得很清楚,已經登地的菩薩,尚且要無量無邊的東西去供養,現在我們個凡夫什麼都不要,你還不聚一點資糧,不聚一點功德,請問你修行修在哪裡呀?所以這個地方來告訴我們施莊嚴妙色,然後呢還要不要嫉妒,那個時候「感妙同分」,欸,你就得到了! 60A 22:02 9:45:07

第三者謂摧伏慢心,

  還有這個是「族姓」,就換句話是出身,他為什麼出身就高貴呢?他處處地方謙下尊重別人。因為你謙下尊重別人,所以,你這個善因,你一出生人家就會尊重你。你現在處處地方自己覺得憍慢,瞧不起別人,對不起,你到那個時候也是這樣,你也是這個樣。 60A 22:35 9:45:40

於尊長等,勤禮拜等,於他恭敬,猶如僕使。

  對於尊長等等,是勤禮拜,於他恭敬,猶如僕使。要曉得這個尊長是重福田,重福田,在家是自己的父母等等,出家是三寶、師長、佛等等,乃至於他只要穿了這身衣服。所以我們注意哦!穿了這種衣服,一穿這種衣服,不管他自己裡邊的行持如何,你一看見這件衣服,哎喲!這個是三世清淨幢相,你對他恭敬總不錯,得到的好處,總是你的。你恭敬,他不一定得到好處欸,可是阿彌陀佛啊!你恭敬他,你有幾分恭敬,就得到多少好處啊!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了以後,我想我們心裡面,你要找一點煩惱,你怎麼樣找也找不到。你怎麼可能有煩惱呢?你在什麼地方都在增長你的功德,這個功德還是以後的異熟,眼前心裡是處處歡喜。所以現在很多人說信了佛還要煩煩惱惱,唉呀,我覺得真可憐,乃至出了家還煩煩惱惱!這個時候你趕快努力來學,你只要學會了以後,那快樂啊!眼前固然快樂,是將來生生增上。 60A 23:59 9:47:03

  所以儘管現在我這樣的話,常常不大舒服,可是我心裡實在是很開心,是越想越開心。我想我以前沒有學,所以現在老生病,現在曉得了好高興啊!以前的果報,那沒辦法嘛,還它啊!可是我既然感到這個痛苦,我現在了解了,我現在種的因可是快樂的因啊!越想越高興。痛由它去,那沒辦法好的事情嘛!我以前不知道,現在知道了,你看多開心啊!你生病都開心,那你不生病的時候,當然更開心。這個道理都在這個上頭,那麼這個是族姓。 60A 24:41 9:47:45

第四者謂於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設未來乞亦行利益。又於苦惱及功德田,乏資具所,應往供施。

  第四,那麼就是布施,如果有人來向你乞討的話呢,你去惠施他,去惠施他。現在有的人說:「唔,你布施給他......」世間上面常常這樣說:「這種人他好好的,他自己有能力不去做,你給了他以後,他不是培養一個社會上面的寄生蟲嗎?你讓他增長他的好吃懶做嗎?所以不要布施!」你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嗯,很有道理啊!對啊,你吃的送了他,他以後——好了、好了不做事情,他專門這樣了。那你到底怎麼辦啊?這上面我告訴你,這兩個答案都對,反過來,兩個答案都錯。你真正懂得了佛法,你怎麼做就怎麼對,而且絕對不會是含含糊糊的。剛才說兩個答案都對,你不是說:「這個對了,這個一定錯,這個對了,那個一定錯,怎麼會兩個都對呢?」不!你要曉得做任何一件事情,它一定有一個衡量這一件事情的準則。你那個時候看你衡量的準則是什麼,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60A 26:17 9:49:21

  所以佛法上面告訴我們,我們必定要把握住這幾個:做的事,就是對象;什麼意樂,你的心是什麼心;然後呢根據這個心,你怎麼加行;怎麼圓滿。如果說你看見了這個情況之後,於是你心裡面想到的,說你現在修學佛法,什麼?要幫別人,幫助別人最主要的是幹什麼?結個善緣哪!先結善緣,然後呢慢慢地可以。他今天想來跟你要,很好啊!結個善緣,以後來幫助他,第一個。第二個,他來要,成就你的布施,圓滿你的布施的這個功德,他是你的恩田,你將來所以能夠成就,都是靠他。然後呢你將來有了布施,然後你有這個功德,到那個時候你也修學了佛法,了解了,然後你幫助他去,對吧?結果這麼一來的話,你自己也圓滿,他也圓滿,其他的你不考慮,那個時候絕對正確! 60A 27:18 9:50:22

  是另外一個情況呢?也許你另外一種情況,那個時候,你的起心動念,著眼不在那個布施上面,也許你在另外一個概念上面——世間的量則。那個時候你想,他這個人,假定說你用另外一種方式策勵他去的話,也可以讓他至少能夠有一個什麼的好處。那個時候,你不布施,對!總之你的心的動機很重要哦!所以記得吧?這個業一共有四個條件,第一個,業來決定一切,第二個,業的增長廣大,記得不記得?然後這個業是什麼,思、思已業,對不對?思心所相應,然後呢相應的身口所起的。當你心裡面想著,你為了利益他,你為了利益他,送他也對,不送他也對;反過來,你拿你的心情去想,以世間的量則去想的話,那就另外一回事情,不管你找多少的藉口。這個概念非常清楚,所以你把握住這一點的話,儘管別人也許跟你要諍論這個問題,你自己心裡面了解得清清楚楚,你做起來絕對沒錯,這是我在這個地方告訴你的。 60A 28:42 9:51:46

  那麼在我們正式開始修行的次第,一定是先布施第一,這樣。所以這個佛在因地當中不要說錢、樣樣東西布施啊,人家來給他討頭,他絕對不會說他要不要他的頭,「欸,他來要我的頭,我生生世世就要求布施,他現在來要求,滿足我的布施,當然送給他呀!」他高興得不得了!他絕對沒有想到人家要不要,要了這個頭要幹什麼的,他沒想到。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個特質啊! 60A 29:19 9:52:23

  所以我們現在從這個地方要去看,這個布施分多方面的,財施、法施、無畏施。是!有的時候,有的人心情比較怯弱一點,那個時候需要你幫忙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幫忙他,應該幫忙他。

  那麼尤其在這一點,我要特別地鼓勵幾位年輕的同學們。年輕人不曉得老年的苦,也許是因為我現在體會到了,以前我總是覺得拿我的衡量,總覺得這些年紀老的人踢踢遢遢的。我現在發現不是!到那時候他就是處處地方不如,他的確有他......還有病的時候,那個時候不能用你的想法去想,這個我們要注意!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的時候,這一個概念很重要,很重要!人家到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應該他需要什麼儘量幫忙他,需要財——外物,布施財物;他需要精神上面的安慰,布施無畏;知見方面的不了解,那麼法布施,總歸處處地方幫忙他。 60B 00:58 9:53:35

  「又於苦惱及功德田」缺乏的時候,「苦惱」的話,那就是屬於世間的一般人。不管他是缺的哪一樣——缺的財,缺的法是無知,以及精神上面的沒得依靠,你給他的無畏;所謂「功德田」的話,就是三寶之數,修行人等等。這個功德田,把恩德也併在這個裡頭可以說,他有所缺乏的時候,那麼去供養、去布施,這樣。所以這個世間人尚且這麼說啦,這個孝,世間講孝道,實際上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恩田。他不是說你能夠養啊,不是說你能夠養啊!要什麼?要能夠善體親意。現代的人能夠養父母已經了不起了,古來的人不是這樣,佛法比它更高一層。所以我們真正地對於功德田,對於尊長什麼等等的話,不是說:「啊!我賺了錢給他幾個。」或者什麼,絕對不是這個意思,你處處地方要委曲婉轉的。 60B 02:12 9:54:49

  記得不記得,我們事善知識引用《華嚴》當中的九心,第一個心是什麼?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如孝子心,一點都沒錯。如孝子心什麼?他講他的心欸!他處處地方,不是以他自己的心裡邊覺得「我覺得怎麼想的」,而是以父母的心裡面怎麼想的,這一點對現代的人尤其重要。為什麼對現代的人尤其重要?因為現代的科學特別發達的時代,這個前後差得很多、很多。我當年自己也是這樣想,現在看見年輕人哪,啊,又變本加厲!我當年總覺得父母啊,他們那個時代不一樣,那麼不懂了。現在呢,更是如此了!不要說等到二十幾歲、三十幾歲念了很多書,還在小學裡乃至中學裡邊,對自己的父母說:「這些老朽了,這個落伍了,他根本什麼都不懂!」好像就是他懂。所以這個世間哪,邪見增上,每況愈下,講道理是越講越多,但是呢世間的樣樣東西是每況愈下,道理就在這裡。所以這個是第四樣東西,我們要了解的。 60B 03:29 9:56:06

第五者謂修遠離語四不善。

  那麼這個第五項。那麼現在呢這是講再下面所謂第五,這個第五為什麼信言會圓滿呢?他因地當中能夠遠離四種不善,修四種的善法,修四種的善法。那個時候自然而然哪,你講話人家能夠信受你、信受你,這樣。否則的話,這個我們講話的的確確現在常見的現象,平常我們一開口,是好的固然不錯,但是大部分人往往,要嘛說閒話,綺語,說了半天毫無意思,造這個因;要不然講一點道理的話,人家不聽了,起諍論,然後你有道理,我有道理,吵了個半天。這個都是什麼原因?宿生既做錯了,這一生尤其是錯上加錯,大家還不能反省啊!還不能反省啊,還總覺得我有道理,那個心裡面哪,他不是說他明知故犯,他真正地可憐的地方,愚癡的地方,他不知道,他總覺得自己有道理。所以大家注意,為什麼我昨天特別提到這個等流,你們必定要從這個地方認識起。這不僅僅是個概念,單單那個概念,一點用場都沒有。你必定要把這個概念哪,認得它概念所指的是什麼,那個時候你才有修行的機會。 60B 05:34 9:58:11

  說到這裡,為什麼現在在這個地方佛學院,有很多我將來我會認真地淘汰,不相應的就是不必去聽。要不然說了很多道理以後,然後拿那個照妖鏡去照別人的話,自己既傷害也傷害佛法,沒有用場,完全沒有用場。你懂得了道理越多,然後跟人家吵架的機會越多。你自己害了是小事情,然後呢把大家也拖下地獄去,佛無始以來集聚的資糧,就被我們這樣地吵吵壞掉了,不值得的,這個要了解,這樣。所以碰見這種情況,為什麼古人告訴我們碰見什麼事情,談得好就談,不能談——忍,原因很簡單,就是說這個裡面總有很多原因在,你不必跟人家論的原因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所以你開口人家能夠信奉的原因,就是你宿生信言圓滿。那是因為你要嘛不開口,開口的時候,絕不講無義的綺語,絕不離間別人,事實就是事實,乃至於說話的時候總是不會粗言,總是非常地柔軟,非常地柔軟。 60B 06:59 9:59:37

  那我說到這個地方,我倒想起那個時候剛出家,剛出家,我們住在蘭若,我這個法師常常說我:「你們這些人,一開口就像吵架。」我總覺得我好像從來沒有跟人家吵架嘛!我一直出了家以後,的的確確我自己覺得,從來沒有跟人家吵架。但是過了多少年以後,我在那個時候才感覺到。那個時候心裡面,心理狀態也不一樣,開口的時候,自己也感覺得到,那個心情跟那個不一樣;你不比較,比較不出來。那麼以前這個什麼狀態呢?以前因為一向就是那種心理很粗猛的這種現象不覺得,自己雖然平平常常,可是開起口來那個話,總是比較起來不大像柔軟。就像我們現在,譬如說有很多這種社會上面某一個階級的人,他一開口三字經就先出來了,一開口三字經就出來了。他這個三字經,他自己不曉得他在說些什麼欸,那會這樣的,就是這個習性。那麼這個地方我們提一下,這個第五。 60B 08:11 10:00:48

第六者謂發宏願,於自身中攝持當來種種功德,供養三寶,供養父母,聲聞獨覺,親教軌範,及諸尊長。

  這個是得到「大勢名稱」的。這個大勢名稱要兩個條件,第一個要「發宏願」。我為什麼要這樣作,要這樣作。這個願不是普通的願哦!這個願叫「宏願」,什麼才是宏願?無上菩提之願。現在我們只要把這四個字擺在心上面,真正的菩提願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講到,我們也不大正確地認識。現在不要說菩提願,乃至於厭離心是什麼都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佛法門都沒摸到。不過呢,我們現在先曉得方向在哪裡,根據著這個,然後呢做種種的功德。做種種功德當中,特別是供養三寶,這個是出世的;父母這是世間的;然後呢三寶當中,特別是聲聞、獨覺這種證果的;跟你親近的,那是親教、軌範尊長,這個都是大功德田、大恩德田,你在這個裡面,隨便一點點的損或者益,就得到的禍害跟功德是不得了地大,不得了地大! 60B 09:43 10:02:21

  我最近看這個《德育古鑑》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個地方瘟疫,有一個地方是瘟疫,那個瘟疫來的時候是非常可怕,不要說現在啊,現在的科學這麼昌明,一旦這個流行病來的時候,你簡直一點辦法都沒有。那古代那好可怕,我想你們大概沒看見過,我小的時候就看見過。那個時候霍亂來的時候,那往往說,剛開始只是一家人家,然後呢,哎呀,那個棺材店裡拼命做都來不及,到後來,哪有來得及買棺材的,整個的一個村莊上面死的只剩下幾個人咧!有這種情形,這麼個厲害法,那就是霍亂的時候。儘管那個時候科學不發達,可是那個時候也曉得的,一有霍亂,平常的時候婚喪喜慶等等,這個民間很重視,大家去要祭悼,一碰見這種情況,誰都不敢去。只是喪葬那些人,欸,他們那些人還妙咧,他們也不怕,他們還照去不誤。這麼個可怕法!所以古代人也曉得,一碰見這種情況誰都不敢去的。 60B 10:57 10:03:33

  那麼有一次有一個地方,有一家人家也正在瘟疫流行。那麼流行之前有一個媳婦,那時候剛剛嫁到那個夫家,嫁到那個夫家了以後,她有一次偶然正好還她娘家去。她回去了以後,她那個夫家那個地方就起了瘟疫了。喔!一下傳開來那非常快,然後她就急著要回家去。她媽媽就說:「欸,你回去幹什麼?」她媽媽、她哥哥,大家都勸她:「這種病,一下的話,你家統統死光了。你這有幸而出來了以後,你呀趕快就留在這裡。」然後這個女的怎麼說?「不!我今天既然到了他家,那就是他家的人。正需要你的時候,你不去,這個可以嗎?做人是這樣做的嗎?」她當然話不這樣說啦,她的意思就是這樣,然後就回去了,然後就不計一切地回去了。擺明了擺出去的,就是張開眼睛往水裡跳的事情,她就回去了。 60B 11:59 10:04:37

  回去的時候,欸,妙咧!那一家人家的家裡正在那個病的時候,忽然之間哪,她不曉得是她先生還是她公公,聽見有幾個鬼講,哎喲!說這個孝婦回來了,回來了,那個天上面派了人來了,他們趕快逃。就是這樣。欸,結果他一家人就好了,自己也不曉得是怎麼一回事情,就是這樣。所以後來就這個公案登出來,甚至真正反正是瘟疫什麼等等,的的確確有這種瘟神,有這種瘟神,那是那個地方的共業,他那個時候就來了,那時候就來了。所以你想,世間她才發這一個心,有這樣的量,就馬上感得這樣的果報。所以這一點我說到這個地方,隨便地一提供養這個尊長的功德。 60B 12:53 10:05:31

  所以為什麼,反過來,那天我們記得吧?說有一個人,他姓韓的,他本來可以得到功名,結果因為他自己對他的父母,對他的尊長,儘管他表面上面還是很孝順,我們連他表面都做不到,他心裡面還在嘀咕。他心裡一嘀咕,那個文昌帝君說:「表面上面做得很好,他心裡一直嘀咕,他那個功名早就削掉了。」然後你們不妨再看看《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他自己還覺得:「哎喲!我這麼修行,做這麼多好的事情。」這竈神怎麼講?「上帝派那個日游使者,跟著你跟了三年,因為你抱怨,所以上帝派一個日游使者(就是白天檢查的),跟了你三年,發現你一點的好功德都沒有做。你起心動念一直都是這種埋怨,都是瞋恨,所以你這個禍,你逃禍都來不及,你還求功德,你哪裡求起?」這個在世間人喏! 60B 13:54 10:06:32

  所以我們修道人就要從這個地方好好地認識去,好好地認識去。你曉得了這個,那個異熟的八個因,曉得這個因地從哪裡種起,就在我們起心動念那個地方種起,那是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所以,佛說的這個戒經,最重要的是第三句——自淨其意呀!也是這樣講啊!所以說,這個是第六個。 60B 14:24 10:07:02

第七者謂樂丈夫所有功德,厭婦女身,深見過患。

  這個,他怎麼樣能夠得到丈夫身呢?他第一個樂丈夫身,對於這個女身深深地見到它的禍害。還有一個呢? 60B 14:47 10:07:24

樂女身者,遮止欲樂,將失男根,令得脫免。

  有很多人他歡喜女性,這個歡喜女性有兩種,或者自己對自己的這個愛著,這個女性通常歡喜胭脂、花粉,修飾、修飾弄弄,其實這個不僅是女性哦,男性也是如此。但是這個也並不是叫我們頭髮嘛長得這個樣,鬍子嘛留得這麼長,不是這個意思。我們整齊還是要的,整潔是世間的量則,只是你不要刻意地去弄的這個,這個不要。那麼這個除了自身以外,還有別的;譬如男性,男性好樂、歡喜女性的話,這個也是一定要會失男根的。碰見這種情況,你能夠自己遮止,防止別人遮止,那麼那種情況之下,你能夠脫免,就能夠得到丈夫之身,丈夫之身。關於這個在後面談到這個業的另外一部分的時候,他也有說明。總是處處地方,最重要的就是思、思已業,你的起心動念。然後你的起心動念以後,然後你的身口相應的,最主要的始終就是這個心念。 60B 16:18 10:08:56

第八者謂他不能作,自當代作,若共能辦,則當伴助,惠施飲食。

  第八的話呢,怎麼才有具大力量呢?他如果不能做,你就代他做;或者自己共他做,或者幫忙他;惠施種種。所以遇到這種情況,現在這種情況,有的時候人家求助於你,你應該怎麼?求之不得,「好啊!他來成就我的布施功德,他來成就我的具足大力。」我們往往這樣的,人家來求助你,總照著我心裡的心意想,就是說:「他這個人故意這樣,他這個人就是怎麼樣,就是怎麼樣......。」你說種種理由呀,不但自己不幫忙,還要叫別人不去幫忙。唉呀!這個事實在是我覺得好可惜、好遺憾的一件事情。這個地方我們了解了,說你要想得到這一個異熟的果報,就要以這樣的異熟的因啊,這樣。 60B 17:24 10:10:02

  所以佛陀特別給我們說明,說你不是要成佛嗎?對!因為你要成佛,所以你對佛、三寶恭敬嗎?對!因為既然你要成佛而對三寶恭敬的話,請問:為什麼不對那些窮人恭敬呢?這個話驟然我們聽起來不懂,對那些窮人、對那些壞人你為什麼要恭敬他?請問:沒有窮人成就你的布施功德,沒有那些壞人成就你的持戒、忍辱功德,你能成佛嗎?不能!不能!既然你要成佛了去恭敬佛,他同樣成就你成佛的因緣,你能不恭敬他嗎?這個道理很簡單嘛! 60B 18:15 10:10:52

  所以說穿了問題很簡單,你是跑得來要學佛,還是你跑得來學會了那些文字跟人家去諍辯哪?假定你學會了文字諍辯,你要想去博一個博士頭銜,朝著去大張旗鼓賺大錢,那不要管。你反正懂得了一點文字,跑得去跟人家大吹牛,可以!如果你想成佛的話,那個情況就完全另外一回事情。分別得清楚嗎? 60B 18:46 10:11:23

  我所以很強調用這種語調來說明的,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策勵我們自己的內心,曉得我們真正進入的關鍵所在哪裡——是把文字的內涵要認得,然後呢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身體力行,改過,這個就叫作修嘛,修改自己一向無始以來的習性。這個習性是不知不覺的,前面很多次告訴我們「他世現行猶如夢」,你有了這個習性呢,到了下一世現行的像夢當中一樣。我們想想看是不是?我們每一個人就有我們個人歡喜,欸,他就歡喜那樣,他就歡喜這樣,我們也不曉得為什麼。就像做夢當中我們不曉得為什麼,夢醒了又曉得,原來這是夢啊!為什麼?喏,就是你宿生的這樣的,這個哪裡?就這兩個字。這下面這個,等一下再講,或者先讓你們想一想,總是慢慢地、慢慢地,談到的時候再去說它,那麼這個八個因。下面這個很有意思哦! 60B 20:05 10:12:42

如是八因,若具三緣,能感最勝諸異熟果。

  上面是八個因,一切法的成就,一切法的生起是因緣所生。因是這個,緣呢?下面。主因有了,還要助緣具足才行。哪三個助緣呢?下面,如果你能夠把這三個助緣做到了,能夠感到最勝的異熟的果報。 60B 20:39 10:13:16

  在還沒有講這個三緣之前,《金剛經》上面告訴我們「三輪體空」,它要三輪空;下面這個叫「三輪不空」,這個怎麼講?三輪空是什麼?是修相應的慧,到了這個時候,三輪自然空。那麼你要修的話,請問道當中你要修什麼道?要修這個道,你「境」,前面信、解的境,應該是了解些什麼?根據你所了解的,然後如法地行持修道,才感得如此的道,對不對?一定的,所以那個時候才有這個果。請問因地當中是做些什麼?不知道!因為我們現在不知道,所以要嘛說空話,說三輪空,說了半天,大家反正不空,空的在天上。我們說起來:「我們凡夫嘛,這個是聖人境界。」這個話倒是沒錯,這是聖人境界,我們就是凡夫。但是你怎麼從凡夫到聖人境界,不曉得,所以永遠你想學佛,只是永遠哪,只是想。所以祖師會說:「你這樣做法,做到驢年沒你的份!」 60B 22:02 10:14:40

  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喏,就是這三個!你能夠把這三個,因地上面一步一步做對了,果位上面就達到這樣的結果,所以這樣的次第。所以我們現在不要羨慕別人,應該羨慕自己呀,哇!說:「現在我好高興,我居然找到了這個正確的辦法,我只要這樣下去的話,到那個時候就是我的!」現在佛來送給你,對不起,我不要;你佛已經告訴我,我曉得,還是你佛告訴我的,你有這樣的因,就感得這樣的果,我現在造這個因,自然有這樣的果。如果說是只有佛可以送給我們果的話,對不起,那個佛法就沒有因果了,這是佛法嗎?所以你對這個概念認識了,自然而然曉得我們怎麼辦! 60B 22:56 10:15:33

  下面就說三樣東西,哪三樣呢?第一個「心清淨」,這個地方分三樣——心、田、加行清淨。換句話這個就是三輪空當中,心就是自己,田就是對方,加行就是中間做的事情,這樣。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叫什麼?要用這樣東西的是清淨;等到你這個聞、思位當中清淨的話,感得修位當中的清淨的話,就是「空」相應法,就是這樣。那麼現在看看, 60B 23:35 10:16:12

心清淨中待自有二,

  心清淨當中,「待自有二」,這個心又從自、他兩方面來說。 60B 23:42 10:16:19

謂修彼因所有眾善,將用迴向無上菩提不希異熟。

  現在我們要做各式各樣的好事,然後呢你做了好事以後,不管你要不要,一定有它的善果的。那麼,那個時候我做的時候,我說我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什麼?為了要求無上菩提,絕對不希望異熟果,絕對不希望異熟果,這一點我們要了解。那麼加深這個印象起見,我要提一件事情。我們往往做一點小小的事情,做了以後,總希望別人知道,啊!然後讓人家知道。或者做了以後,這個心裡面你不知不覺當中要做給別人看。人家希望異熟,還不希望現世,還希望以後咧!現在我們連它希望後世都等不及,就眼前馬上讓人家看見:你看,我在那兒做那件好事情。 60B 24:49 10:17:26

  所以你不要小看說迴向菩提,這真正的內心迴向菩提,這是有它一定的量則在,這樣。所以你做任何事情,你心裡很清楚,我為什麼做,我是為了這個。將來的果報都不要,眼前的果報更是虛假的,兩腳一伸有什麼?所以不管別人看見不看見,不管別人讚歎不讚歎,人家埋怨我,他是他的,我自己努力做。所以這個迴向菩提兩個字,不要把它文字看,看看自己的心裡就很清楚、很明白。「不希異熟」啊!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不希異熟。這是第一個,就是自己心裡很清楚,你做任何事情,說:是! 60B 25:34 10:18:11

  所以,關於這一點,為什麼我對我的老師這麼讚歎,為什麼我現在才懂得他這一句話:「我做這一件事,可是做給我自己看的哦!」那我現在懂了:對啊!做給我自己看的,沒有錯,做的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到了這個時候,我才了解為什麼上一次講那個故事,說在全西藏供養三寶,最好的是奔公甲這一把灰。你們還記得吧!他拿出這一把灰來,往那個供桌上面撒了一把,結果一個大成就者說:「喏,全西藏最好供養的,就是奔公甲這一把灰!」要我們現在跑到灶裡面,拿了一把灰,在佛臺上面撒著,這個最好的供養嗎?這不是顛倒嗎?為什麼?他就了解,欸,他心裡面起心動念不對,他要做給別人看,馬上:不對!淨化——自淨其意呀!這個我們要了解,這樣。 60B 26:32 10:19:10

  所以,你真正地對這一點了解了以後的話,那個攀緣心自己就很容易拿掉。最主要的還是什麼呢?還是你首先現在要認得你自己的內心的心相,淨否?這麼簡單!淨了,進一步,然後呢再求無上菩提。這是第一個,心清淨。因為你處處求無上菩提,無上菩提特質是什麼?空相應嘛,很簡單!所以你因地上面,心心念念積這樣的因,當因積夠的時候,果出現自然就是它,對不對? 60B 27:16 10:19:53

  噢!現在我們了解了,我們平常唸《金剛經》,說三輪空覺得高不可攀,真是高不可攀,它就是高,你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現在呢它雖然高,卻我就可以步步上升,很快就可以達到。所以佛就告訴我們,你只要這樣去做,不久你就成佛啊,一點都沒有錯。為什麼?你了解次第步驟。要不然的話,高,可是對不起,不可攀!沒有你的份。我們講也是空口說白話,然後我們還去弘法,弘了半天,始終是高不可攀,好遺憾!不要說遺憾,很可惜,應該這麼說。這個種子種下去,將來一定還是要成熟的,所以從種子那一方面,我們還是無比地讚歎。現在我們看第二個,說:啊,好高興呀!現在高,而且可攀!第二 60B 28:27 10:21:04

由純厚意,修行諸因勢力猛利。

  然後呢修的時候,意是純而厚,勢是猛利。純厚是指什麼?一點不夾雜,淨——淨的純,淨的純這個叫純厚。然後呢不但質是淨的純,而且做的時候——勢猛利,這個完全是自己那一方面的,心清淨。還有呢觀待他,什麼是觀待他呢?你萬一做事情的時候, 60B 29:04 10:21:42

待他有二,謂見同法者,上中下座,遠離嫉妬,比較輕毀,勤修隨喜。

  哎呀,美啊!對他呢?有的時候這個不是你來做嘛,別人做,然後呢同法的,不管他上面比你高、同樣的、以及下面比你低,你看見他做了以後,「遠離嫉妬」,不嫉妬也不比較。他做好了,我們說:「他有什麼了不起!」對不起,你這個你就害了。他做對了,哎呀!讚歎哪,歡喜啊,隨喜啊!就勤修隨喜。 61A 00:10 10:22:21

  隨喜這個事情是美不可言哪!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可以隨喜。吃飯,你也可以隨喜,睡覺你也可以隨喜,你看看別人坐得端端正正,「啊,好啊!」你讚歎。然後你看看你自己,「以前我在家裡面的時候吃了這個飯,造那個染污之業,今天跑到這個地方來,是出世間。」你又隨喜,所以隨喜自、隨喜他。平常睡覺兩腳一伸,躺在那裡像豬一樣地,不曉得睡到......「今天我在這裡忙了一天,為了明天的精進,好好地休息,啊,高興啊!」睡在那裡也隨喜,就這樣。然後你任何一個地方,就像剛才那個,這個為什麼?因為你看見別人了,這樣。 61A 00:56 10:23:08

  所以在這種地方,自然而然你能夠這樣,是團體也和睦,你功德也增長;然後因為這樣的關係,將來你因地當中這樣,你感得的這個果報自然美。我們現在不要怨說:「唉呀,現在這個環境這麼惡劣啊!」要怨自己:「唉,宿生我以前一直又造那種惡因啊!」同樣反過來,你現在看見這麼個不理想的環境,你就歡喜!「那有什麼關係,他做他的,我做我的。做完了,這一世我把我的這個前面欠的還掉了以後,下一世,我們各走各的,我上我的天堂,然後等到我上完了天堂,再來救他,那個時候正好啊!」你想到這裡好高興喔,絕對不會抱怨,這個就是這個「觀待於他」耶!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他做好,你也不嫉妒;他做壞,你也不嘀咕,很清楚、很明白啊!而你自己呢,一直在高興,功德是一直在增長,眼前歡喜,將來果報是圓滿,天下哪有比這個更好的事情。其次, 61A 02:14 10:24:25

設若不能如此而行,亦應日日,多次觀擇所應行事。

  假定這個做不到,怎麼辦呢?喏!我們時時刻刻在觀察自己,應該做些什麼。前面記得四種資糧吧?四種資糧當中,密護根門下面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應行,做我們所有的行為該怎麼做。因為你懂得了,照去做,萬一不懂得,那麼觀察一下,然後你看懂了去做,自然而然起心動念都相應,那個「心清淨」。第一個你內心清淨了。第二個呢,加行清淨——三輪當中的第二輪,怎麼個清淨法呀?說: 61A 03:06 10:25:18

加行清淨中,觀待自者,謂於長時無間殷重,

  自己不管做什麼事情,時間——不間斷,第一個,而且長久,兩樣東西;不間斷是做的前後,「長時」,做任何一件事情是越長越好,這個對時來說。然後對量來說「殷重」,很認真地去做,很殷重地、認真地去做。你同樣地做一件事情,你可以馬馬虎虎地做,也可以認認真真地做,這個有很大的差別,很大的差別。這個就是「加行」。 61A 03:47 10:25:59

觀待他者,謂未受行讚美令受。已受行者,讚美令喜,恆無間作不棄捨作。

  前面是完全對自己來說,後面是對他來說,說如果說他沒有接受這個正確的概念,那麼沒有照著正確的行持去做,你讚歎、稱讚種種,使他接受,使他如法行持。已經接受,已經行持了,你讚美、隨喜,也是無間;還有呢,幫忙他絕不棄捨。 61A 04:29 10:26:41

  這個裡邊雖然說「觀待自」、「觀待他」,要知道,這個觀待他當中,一定有觀待自裡頭,換句話說,所謂觀待自是什麼?就是完全是你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麼,當這件事情也牽涉到對方的時候,那個叫觀待他。所以當牽涉到對方的時候,你自己的那心情還是用得上的,對不對?所以有一種情況之下,的確沒有旁人,你自己坐在這個地方,那純粹屬於觀待你的;還有一種情況之下,他對方在的時候,那個觀待自、觀待他兩個心情要同時用,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這些事情都不是分開的。你了解這個道理所指的心理行相以後,你自然而然會認得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你做起來是得心應手,那麼這個是「加行清淨」。三輪當中第三個「田清淨」,他下面說: 61A 05:32 10:27:43

田清淨者,謂由彼二意樂加行,能與眾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你只要前面這個兩樣東西——「意樂」就是你的心,「加行」就是你的行為,這個兩樣東西好的話,感的果是一定微妙,所以等於這個田美一樣。現在三樣東西當中,兩個已經無限大了,第三個不管它無限大不無限大,一定無限大。只要有任何一個無限大,乘上那個無限大,一定是無限大,現在有兩個無限大了,第三個是不是都沒有關係。 61A 06:12 10:28:23

  佛就是這個公案,佛啊,他的心清淨,他的加行清淨,他真正的成佛是什麼?他就是捨頭目腦髓,他捨的對象,不是捨給佛耶,這個很明白!他捨的頭目腦髓,捨給誰啊?捨給那個是六道眾生。所以那個六道眾生,田可不清淨哪,但是他的心、加行兩樣清淨了,他不是成了佛了嗎?所以理路上面已經告訴我們,實際上面公案也是如此,對不對?那這個明白的事實。而且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沒有一個例外的,哪有一個佛捨的頭是捨給另外一個佛的?沒有耶,這個很清楚耶!然後呢羅剎來跟佛說要什麼東西,然後老虎餓了以後佛也給他,都是這個樣的。所以你看佛在因地當中,找不到清淨的田啊!只有佛在剛開始的時候是有的,到後來真正行菩薩道的時候,佛因地當中這個田,不是田清淨,而是心跟加行清淨。對不對?喏、喏、喏!現在這裡。 61A 07:31 10:29:43

  所以你們要求三輪空,從這個地方求起,求到了。所以大家一直說:「哎呀,《金剛經》好啊!」我覺得這個不比《金剛經》壞喔!你們有沒有這個感覺啊?而且真正《金剛經》的鑰匙在這裡哦!不但《金剛經》、《彌陀經》、《圓覺經》,不但大乘經、小乘經,不但經,而且戒,你這個鑰匙有了,你開到哪裡,哪一個就開。開經藏,經藏開,開律藏,律藏開,開論藏,論藏開,這麼美!清楚不清楚?現在因、緣都具足了,果要不要問哪?不要問了,果不要問了,果也不必問!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61A 08:30 10:30:41

此等是如〈菩薩地〉說,以釋補滿而為宣說。

  這個〈菩薩地〉上當中講得很清楚的,來解釋那個滿業的這個道理。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啊!那是菩薩、祖師的悲心啊,那個修行的方法,告訴我們這麼徹底、這麼圓滿哪!你這個基本精神能夠認識了,然後你在行相上面一配合的話,哇!馬上好。這個像引擎一樣,這個引擎樣樣都弄好了以後,然後你把它輪胎、殼子一加上去的話,嗨!走得個快,走得個快。你們有沒有看見馬路上,有的時候那個車子出來的時候,單單一個車子的頭,然後呢坐在這地方一個駕駛,那個車身都沒有的,它為什麼啊?先試一下,只要那個車身好的話,然後把那個......不,不是那個車身,就是引擎如果好的話,把那個車身裝上去,馬上成功,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啊?那麼對嘛!現在我們就是這樣,你只要把這個東西弄好了以後,然後你的行相一安上去的話,要學戒,戒馬上圓滿;要學定,定馬上得到,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很清楚了。為什麼我們現在學定學不到的?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在正修行當中,破除邪執當中說得這麼清楚啊! 61A 10:05 10:32:16

  現在還有人問我說:「唉呀!我這個念佛怎麼老不一心不亂,該怎麼辦哪?」不在這裡的,我會詳詳細細告訴他;如果在這裡的人還問出這種話來的話,唉,這個人實在是沒救藥!或者他沒聽,是可能的。所以你只要回過頭去看看,得到三昧尚且這麼容易,何況你念個一心不亂呢!每一個地方,他內容已經告訴我們這麼清楚,次第這麼明白。好!現在我們了解了,哦,業的整個的原則;然後我們了解了以後,我們要求的是什麼,這個是特別我們應該知道;然後呢這些了解了以後,第三步應該: 61A 10:54 10:33:05

第三思已進止道理中分二:

  了解了這個,那麼我們怎麼照著去做了,怎麼照著去做。 61A 11:03 10:33:16

總示,

  第一是。第二 61A 11:06 10:33:17

特以四力淨修道理。

  第一個呢,了解了以後,整個地告訴我們,現在進一步我們應該怎麼辦。第二步特別是要懺悔。平常我們懺悔,中國平常一般講的,不管天台、賢首,是用十個次第,十門來說,現在他用四門來說,開合雖然不同,內容是徹底圓滿,這個講下去的時候,我們會講到它。現在先看一看,「總示」,說了解了這個,現在該怎麼辦。 61A 11:50 10:34:01

今初 如《入行論》云:「苦從不善生,如何定脫此,我晝夜恆時,理應思惟此。」

  哦!現在曉得了,苦是從惡業所生起的,那麼怎麼樣要想,怎麼樣才能夠從苦當中透脫出來呢?他沒說快樂,實際上,苦透脫出來嘛就是快樂了嘛,對吧?所以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事情包括了的全部。我們現在真正要求的什麼?要求的就是這個嘛!所以我們晝夜應該思惟這個道理,這才是我們現在真正要做的呀! 61A 12:43 10:34:54

又云:「能仁說勝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恆修異熟果。」

  佛就告訴我們,說「勝解」——什麼叫勝解啊?就是殊勝的見解,這個見解是,不是平平常常,平常我們的一種見解被人家一說,「對啊!」我本來想這樣,被人家一說,「對呀!」這樣,心裡面就動搖了。有人告訴你,這個地方好,你就到這個地方;有人告訴你,那個地方好,你就到那裡去;有人說念佛好,你就念佛;等一下告訴你參禪好,你又參禪;到那時候告訴你學教好,你又學教,那你完了!不曉得弄了半天是一無是處。什麼叫勝解呢?就是你對這個道理,產生了決定正確的認識,不管他說什麼,絕不動搖,這個叫勝解。 61A 13:36 10:35:47

  這是個心理狀態,這個心理狀態對善法也有勝解,對惡法也有勝解的。世間也有很多人喔,世間也有很多人,譬如說科學家,科學家他這種見解很強的,這個有他的道理。因為他認識的那個事情,都不僅僅說人家告訴他,而且他告訴他的這個理論,他了解得很透徹,不但理論很透徹,經過實驗,驗證這個理論的確實性,所以那個時候,他堅定不移的信心。 61A 14:08 10:36:19

  那我們說起來,那這樣科學對了嗎?對相對的狀態當中,對的,因為他研究的時候,所研究的範圍,是在他那個範圍之內。所以科學所觀察的那個範圍之內,對的。超過這個範圍對不對?對不起,他沒有觀察到,科學之真正缺點在這裡。所以科學那個方法本身是正確的,這個跟佛學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佛學的真正可貴,是用的方法本質上面完全一樣,但是它的內涵卻有絕大的不一樣——深、廣,完全不同、完全不同。這科學就像大海裡邊,丟一顆網下去,這個大海這麼大,你丟一顆網你能夠撈到多少?佛法不是,佛法像太虛空,把那個大海——不要說大海,把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太陽系,擺在太虛空當中,一點點哪!這個佛法的真正的深廣的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它在這個量當中,沒有一樣東西不清楚、不明白,那何況一個大海,何況一個地球,何況太陽系,何況銀河系! 61A 15:26 10:37:37

  所以《楞嚴經》上面說,「空生大覺海,如海一漚發」,我們說十方虛空,這個十方的虛空是不得了啊!現在我們抬頭天空一看,說這個銀河系,這個銀河系,啊!可是在虛空當中,你只見到一點點,小得一點點對不對?所以那個虛空多大!可是在那個大覺海當中,這個覺性當中,這個空,在這個裡邊只是大海當中一個小泡泡。喏,佛法的深廣的程度是這個樣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我們真正能夠有幸而認識了佛法以後,哇!那這個時候對它產生的勝解,絕不動搖,這樣。 61A 16:10 10:38:21

  可是佛法運用的時候,是有兩個面,一個是勝義諦,這個就是它最深的那一方面,另一個是世俗諦,世俗跟勝義分不開的喔!這個到後面再講。那麼它這個世俗,眼前我們引導我們的是什麼?從世俗諦上面引導我們,讓我們了解那個勝義。那個世俗有兩個,一個叫正的這個世俗,有一個呢......所謂世俗共同無錯識所承認的世俗,比如說,我現在看見這個,我眼睛好的,你眼睛好的,這個大家都看見,這個共同承認的,佛法講的世俗諦是根據這個來講的。然後呢我眼睛有毛病,那什麼色盲,你看見這個黃的,我看見那個青的,你們大家看見的都是青的,我看見黃的,那個對不起!我這個就是錯誤的,這個不對的。關於這個道理,我們以後慢慢地去講,慢慢地去講。這個地方只是說明了什麼?我們真正信解認識的道理,對它產生決定不移的正確的認識,不被其他一切動搖。現在這個地方要勝解的是什麼?業感緣起,如此業因感如此果報,彼此之間種種關鍵,這是前面整個的所講的。 61A 17:47 10:39:58

  你了解了這個,什麼?「一切善品本」,這個道理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所有的善法根本。因為你要求好嘛!然後呢因為你得到了勝解,你曉得這個好怎麼來的啊?有這樣的因嘛!你看得很清楚。所以到了那個時候,叫你討一點便宜,你絕不要討,「哎呀!不要討,討它幹什麼?我討到了一塊錢的便宜,賠出了一萬塊錢,誰願意做這個事情啊?」反過來說,人人願意去盡力,你很清楚明白,今天我盡了三分的力,或者說是付出了三塊錢的代價,將來進來三億塊錢,大家拼命去爭都來不及。現在那個商場當中稍微有一點的好處,大家打開頭了,現在這個好處是無量無邊哪,那自然人人好啊! 61A 18:44 10:40:55

  不過這個地方也許有人說:「喔唷,這個樣的話,大家打開頭的話,怎麼辦哪?」你不要怕,佛法的妙是妙在這個上頭,你布施的話,人家也得到好處,你也得到好處,跟世間完全不一樣的。世間的事情,你得到了好處,人家沒有的,這樣。所以這個非常簡單,你只要照著佛法去做的話,一定是自他共同越來越圓滿。儘管說這個布施讓給你了,那我得不到了,我隨喜呀,這不是一樣嗎?反過來說,我做了,你隨喜呀!那的的確確,絕對是沒有一點點虧欠,你做也好是你不做也好。所以他說,心清淨、是田清淨、是加行清淨,而清淨當中每一個地方,告訴我們這麼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楚嗎? 61A 19:47 10:41:59

  所以這個地方說,佛告訴我們勝解是一切善品本哪!那這個勝解怎麼來的?嘿!「此之根本」是「恆修異熟果」。哦,就是這個,就告訴我們不斷地去修習這個道理。異熟果是什麼?這個因感得這個果,就是這個道理。要怎麼辦呢?「恆修」。現在我們才了解了:噢,原來這個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啊!所以一天到晚思惟觀察,起心動念無非是如此,這樣。哪怕你休息了,他後面告訴我們的,休息了,你想了一下:「咳!我已經想了半天了,精進,修學佛法最重要的是精進,現在呢想過了休息一下,這個是精進當中必須要的。」所以你腦筋停下來的時候,它還在精進當中。然後停下來,緊跟著又再修行,還在精進當中。所以一天到晚在修習,所以這個進步是自然神速。到那個時候,你說你腦筋裡一天到晚這麼思惟,一天到晚歡喜,還會有苦惱嗎?當然沒有啊! 61A 21:10 10:43:21

  所以我們現在所以苦惱的原因在哪裡呢?就是沒有這個。不要說勝解沒有得到,正知見都沒得到。正知見都沒得到,那你怎麼去想些什麼?空打妄想,打得無聊,然後最好找一個人聊聊天,害了。然後呢,張三長,李四短,專門說那種事情,難得得到的這個人身,說完了下地獄,唉,這是最可惜的是莫大於此啊!現在我們好高興喔,懂得了,現在就步步可以上升。 61A 21:47 10:43:59

謂既了知黑白業果,非唯了知即便止住,應數修習,以此是為極不現事,極難獲得決定解故。

  所以這個大師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說,哦!我們現在前面了解了,這個黑業白業感這樣的果啊,但是不是說你懂得了就停在這裡,應該怎麼樣?數數修習。這個地方講的修習,怎麼修習法,你們現在了解了吧!所以說凡是前面沒有補聽的人,非聽不可,要不然你還不曉得什麼修行。他前面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了解嗎?這是我為什麼上一堂我特別告訴你們的,你們趕快把它聽。你們不想學的人,那沒關係,反正是意思、意思,如果你們想學的,前面這個根本沒有的話,根本談佛法始終在門外,這個要注意。他告訴我們每一個地方的修習,什麼條件,什麼程度應該修的,說聞的階段如何,思的階段是如何,聞又是怎麼樣從聞得聞慧,從思得思慧,它那個次第是一點都不可亂的。 61A 23:06 10:45:17

  為什麼要這樣做呀?以這個事情「極不現事」,它不是你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不是眼前可以觀察得到的。其實這件事情很容易,我們不要說佛法上面的確,這科學上頭的事情,為什麼科學家會這樣值得我們的讚歎?他就是能夠把不眼前——眼前看不到的事情,他能夠看得見,而且說得清清楚楚。我們人人在這個地方大家透氣,空氣你看見了嗎?你看不見,欸,但是他看見了,所以讓你服服貼貼喔!你生了病,他說有細菌,你看見了嗎?你看不見,欸,但是他有,他看見了,所以那個藥給你吃進去,那個針打進去,弄好了,你就對他服服貼貼,對不對?只是看見這麼小一點點哦!他為什麼得到?數數修習呀! 61A 24:11 10:46:23

  你們沒有看見那個世間真正念書的人,實際上所以啊......其實我們還是看見了,說現在這個地方很競爭,我們常常說:「哎呀,現在我們這個地方的競爭啊......!」就好像只有我們這裡的,其實你們沒有到國外去,你如果一去的話,你曉得:啊!這個紐約,那個時候我頭上那個時候,一段時候在紐約。我雖然沒念書,後來我看見了,我聽他們說,他們那個競爭的劇烈是不得了地厲害啊! 61A 24:42 10:46:54

  所以有一件事情,不曉得你們聽說過,愛因斯坦,你們大家聽說過對不對?他發明了相對論以後,他自己曾經說過,世界上最厲害的人,他覺得猶太人最怕的——中國人,這個有道理的。的的確確千萬有道理的,不但人口多,而且聰明才智之士非常多。這個話,愛因斯坦我也不認識他,我也沒有看見過他,但是我在紐約那一段時候,那兒有很多信徒,有的中國人,有幾個非常用功的念書的人,他就說在學校裡面的競爭最強烈的對手,都是那些猶太人,猶太人最怕的是中國人。他說那美國大佬通常都是不大用功的,然後他告訴我,我一聽他們用功的情況,我真是嚇了一大跳,我已經覺得在我們這地方這是用功的情況。他也是個非常虔誠的信佛的佛弟子,他每兩個禮拜還要到廟裡來一趟,他廟裡來了以後,一定還拿了幾本書,弄完了以後,他自己一定跑到閣樓上去忙看著這個書的。我從來沒有看見過真正這樣分秒必爭的人,就是這樣,然後他就告訴我那地方的競爭的情況。 61A 25:57 10:48:09

  以後有一次我到波士頓去,這個麻省理工學院,不曉得你們聽說過,這個世界最精采的第一流學府,在座的如果念過書的人,或者尤其是理工的大家都曉得。那一次,我去的時候,住在那個麻省理工學院的宿舍裡邊,隔壁房間裡邊有一個中國人,我難得的看見一個中國人,我倒想去打一個招呼,後來始終不敢進去。他的門開在那裡,我偶然跑過去看看他。他一個人,他們那個設備很好,那個學生一個人一個大房間,幾張桌子,他那個桌子上也攤滿了圖,他拿了筆......我在那兒住了個一天一夜,我就是除了吃飯以外,我沒有一個時候看見他不在那用功。他忙累了,然後呢跑出去,他們是運動,奔啊、忙啊,這樣花這麼大的精力啊!所以那個時候我想,哦,原來世間樣樣東西的成功有它的條件哪! 61A 26:56 10:49:08

  各位都是作在家人過來的,你們不妨現在看看那個在家人忙得什麼程度。現在我們出了家了,說將來我們要做人天師範,然後呢,我們說起來,說:「喔唷,我們早晨一大早起來!」然後起來了吃過了早飯,在那裡睡大覺,不睡大覺在那兒說閒話。這個不相應,這個不相應啊!這是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 61A 27:21 10:49:32

  所以說世間這麼簡單的事情,你要他發明的時候,尚且要花這麼大的努力,何況是佛法的三世因果,它不是那麼容易明白地現起的,所以它要不斷地數數思惟修習。你能夠這樣的話,你一定能夠獲得決定的見解,這個你不要怕,這個都是經驗,這個都是經驗。所以,馬上下面會告訴我們就懺悔。它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呢?因為以前的習性,留在這個地方,它那個習性、慣性它有一種力量,這樣。你一定要努力去把它那個慣性的力量對治,擋住了,那個時候,你可以扭得過來。真正扭過來的時候還很有意思,你前面自己覺得好辛苦喔,不曉得什麼時候;但是你一旦真正淨化的時候,它會有豁然、豁然開朗之感,那麼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 61A 28:24 10:50:35

  所以這幾句話,大家牢牢記在心裡面,趁現在難得這個暇滿的人身,要如理思惟,包含兩樣東西:第一個如理,第二個思惟。不如理你還是少想為妙,想的都是打的妄想,越想越錯,你還覺得我有道理,他沒道理,一天到晚在想那些念頭,你是越想越糟,你增長這個業都是可怕的墮落的業。雖然你不想的,含含糊糊,將來像墮落畜生一樣,豬、像蚌一樣,但是比下地獄還要好一點。所以這個裡邊要兩樣東西——如理、思惟,而如理是根本因,然後呢不斷地思惟是圓滿因,這兩樣東西,那就成了,你就可以對於這個產生決定的勝解。 61A 29:23 10:51:34

此復如《三摩地王經》云:「設月星處皆墮落,具山聚落地壞散,虛空界可變餘相,然尊不說非諦語。」

  經上面告訴我們:月亮、星都可以墮落,然後呢,像山一樣堅牢的地方,它可以徹底地敗壞,乃至於虛空可以變成其他的,所以這些東西都不可能變化的都可以變,但是世尊絕對不會說一點點不實在的話。這個就是告訴我們,前面這個話,那千真萬確,任何東西可變,這個道理是絕對不變,我們要信得過。 61B 00:41 10:52:21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

  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哪!記得前面這句話嗎?我們現在對於諸佛的妙智,一切諸佛的妙智啊,在我們的感受上面,不如一個醫卜星象的人哪!哦,這個算命先生告訴你這樣的,我相信得過他;這個醫生怎麼說的,我信得過他;然後世間的科學家,信得過他;乃至於普通人告訴你,你不要這樣,我信得過他。佛講的話,說:「唉呀!現在這個時候時代不同啦,不要這個樣啦!」所以我把上面這個話,連唸三聲就是這個道理。 61B 01:31 10:53:11

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

  假定對於這個道理,沒有得到真實的——這個最重要喔——正確而實在的認識,然後這個認識還要決定的認識。正確、實在這是如理,經過了思惟觀察的產生決定不移動的信解。你如果得不到這個的話,那麼,「任於何法」,不管你說什麼法,都沒有用。為什麼?心情沒有深忍,一碰、碰一點事情就動搖了,聽的時候滿好,下了課等一下耳朵一聽見別的,不曉得跟到哪裡去了,這個沒有用,這個我們要主要注意的! 61B 02:29 10:54:09

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

  下面舉個例子,像下面這一類人,說有的人說對於空性已獲決定的......他獲得決定,乃至於說:「噢喲!見到了空性了。」他見到了空性,但是對於業果卻沒有決定信,而因為對業果沒有決定信,所以不去認真地去做,「不慎重」,這種人對於了解的空性是顛倒的。 61B 03:05 10:54:45

  上一次我們說過田雞和尚的公案,大家還記得對不對?他說:「老僧兩腳一盤,什麼都空掉了。」所以他要吃田雞。所以人家說他:「你樣樣都空掉了,田雞不空。」其實他只是歡喜吃田雞,如果歡喜別的,他樣樣不空耶!現在這個人兩腳一盤樣樣都空掉了,請問我們自己問問:你兩腳一盤你空得掉嗎?你兩腳一盤是胡思亂想,腰也痠,背也痛,腦筋裡不是昏沈,就是妄想。他到了這個程度,還不可以,我們連他皮毛都沒有的就不管了,請問你修學佛法,怎麼修起啊?所以他舉這個道理,是對我們是最大的警惕的。 61B 03:53 10:55:33

  所以我們不要說:「啊,空了、空了!什麼都不管。」他越空,那是越管,為什麼?了解一切法的的確確是因果緣起,沒有本質的自性,既然一切都是因果緣起,你有什麼因什麼緣,感什麼果呀!所以,「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都是看你的什麼因,什麼......沒有天生來的這樣的東西啊,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所以他越了解是越謹慎啊,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所以下面說: 61B 04:34 10:56:14

解空性者,謂即見為緣起之義,是於業果發生定解為助伴故。

  真正了解空性的什麼?欸,就是見到「緣起」,因為空,所以緣起;因為緣起,所以空。它一切都是因緣條件存在,所以它是空。你說你現在能夠找得到一樣東西天生來的嗎?沒有,這張桌子怎麼做的?喏!樹,你把它拿下來,這是木頭做的;鋼鐵,是鋼鐵做的;你想要一張桌子,有一個人會做,弄、弄、弄成功了。眼前那一樣東西不是?就是這樣。所以他見空正是見緣起,見緣起正是見空啊!所以這一個空性,是正是跟這個「業果發生定解」,產生什麼?欸,「助伴」,那互相相輔相成,這個是必然結果,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61B 05:29 10:57:10

  關於這個概念,記住啊!記住!記住什麼?「此是極不現事」,這一個道理是絕端不那麼簡單,不是眼前我們憑空所能夠了解看得到的,你一定要如理地了解,然後呢如法地思惟觀察,那個時候才產生決定的勝解。有了這個勝解,一切的善法的根本是由此而來,得到了這個根本的話,苦自然盡除,樂自然得到。今天就到這裡為止。 61B 06:19 10:58:00

  我們前天講的那個等流這個事情,那有的人說念佛的好像他也不講這個,參禪的也不講這個,我為什麼寫在這個上頭呢?那就是念佛的人講講一心念佛,他也從來不跟你講什麼是等流不等流,對吧?那麼參禪的人,或者看一個趙州還有......噢!趙州的公案說「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無!現在日本人主要的是流行這個。中國人呢?參這個「念佛是誰?」看一個誰,我們中國現在的禪是看這個,禪宗是看這個。然後呢,持戒的人呢,主要的是,身莫作,口莫作,還要自淨其意,他也不跟你講這個。乃至於普通人,拿我們常常說:「你不要去虛妄分別。」對不對?現在人家一般講的修行是不是主要的就是這幾點,是不是這樣?還有沒有其他的?只要你們提出來,但願你們提出來,我都可以解答。 61B 07:22 10:59:02

  請問:現在這個地方,不管是你哪一點......當你平常他教你念佛的時候,他教你怎麼念哪?你眼前一切都不管,對不對?是不是這樣的,是不是這樣說?對呀!參禪的人,也是教你什麼都不管;持戒的人,說對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要內心淨那個意,是不是這個樣?這個是說明什麼?前面境界來的是什麼?就是你前面的異熟等流跑到我這地方來。他,如果有條件,他會源源本本告訴你,現在沒有條件了,說:「現在這個時候你只有念佛啦!你不要去管啦!」你聽得進,照著這個辦法去做,儘管道理沒有講清楚,但是用的是不是這樣?就是前面那個等流,前面來的,前面這樣來的你不管,到時候一刀斬斷,我一心念佛,參禪的亦復如是。自淨其意呢,前面來的是染污的,現在這個地方你不要去管它,你要淨它的意呀!清楚嗎? 61B 08:37 11:00:17

  所以你不懂的時候,有人說:「他為什麼這樣講?你為什麼這樣講?」對呀!要真正要學,要好好地善學。然後你道理了解得非常清楚了,既然了解得非常清楚,你要去用的時候,得心應手嘛,這麼好法。就像你開車子一樣,是,你只要學會了開車,你就不管去開,可是萬一到那時候車子出了毛病,對不起!半路上拋錨你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欸,那時候你曉得什麼毛病怎麼弄,那就好啦!所以這個簡單說明一下,加強大家的信心。 61B 09:13 11:00:53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四十二頁,我們已經了解了一切苦樂的原因,一切苦樂都不是偶然的,絕對有它的因感果,這個必然關係都了解了。那麼經過了這樣認識了以後,下面應該怎麼辦?說「思已進止道理」,那麼這個地方呢,就先總括地,整個的綱要說一下。昨天說到空性,這個再唸一遍,說「於如來語,應修深忍」,對於佛陀告訴我們最正確的教誡,這個就是法,因為真正地解脫痛苦,以及完成一切功德——無上菩提,正依止是法,如法行持,然後呢,分分斷證功德都由此而來。這個概念不但要認識,而且要經過深入地思惟觀察,產生殊勝的勝解,那個時候會深深地忍可於心。那麼這個深忍是什麼狀態呢?就是你起心動念之間,它一切時處,隨時它會現起來:「嗯!這個事情是這樣的,為什麼有這個果,一定有它的因。」同樣地,你現在起一念,你就立刻曉得,這一念將來感得什麼果,這樣的一個狀態,那個時候是得到了深忍信,那個時候是信心就堅強了。 61B 11:56 11:03:36

  我們馬上可以對比一下、觀照一下。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是什麼?有沒有跟它相應?這個很明白,隨便看見一個境界,你馬上就跟著它轉了,嗯!就跟著它去了。然後呢?好的——貪,反過來——瞋,不屬於這兩種——癡,那個就是我們染污相。你對於如來的前面告訴我們的道理,經過了正確地認識、深思,經過這樣地修習以後,你起心動念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喏,這個是屬於深忍,勝解的狀態。乃至於我們還沒有達到這種狀態之前,我們一定要努力,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現在真正應該努力的就是這個。所以說,「若未於此獲得真實決定信解」,那麼「任於何法,悉不能得,勝者所愛,決定信解。」勝者所愛,這不但是佛、佛菩薩,真正如法行持者,他絕對不是這樣的。 61B 13:28 11:05:08

  下面說:「如有一類,說於空性,已獲決定,然於業果無決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顛倒了解空性。」有一類說了解了空性了,但是對於這個如此因感如此果,居然馬馬虎虎、隨隨便便的話,那個對不起,他完全錯誤了,他說的了解是顛倒。現在這種情況啊,我們要檢點一下。我以前自己覺得,看了一下那個現在的書,中觀的解釋啦等等,自己覺得很懂。後來我跟同修們談談,很多人都覺得:噢喲!這個他懂了,乃至於可以跟別人去講了。一直等到現在我才感覺到,原來我們真正說起來,對於這個中觀完全門外。中觀到底說些什麼?可以說,不能說一竅不通,至少說都在文字上面做這個初基工夫,文字所指的真正的內涵,是一點都不知道,一點都不知道。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努力深入,那前面這個文字是對我們的最佳指導,非常好。否則,如果就以為這個,乃至於說:「哎呀,中觀我懂啦!這個很簡單!」那完全戲論,那完全空話,損害佛法莫過於此。假定這個空觀,就是這樣說那些的話,那個能救得了嗎?一點都救不了。嘴巴裡面說了半天,然後行持是完全不相應,這個是這個地方所說的,顛倒了解啊! 61B 15:29 11:07:10

  因為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所以你必定會什麼?認真持戒。因為我們了解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是無明相應的,對於這個空緣起的道理,這「緣起甚深」哪,只有佛與佛乃能究竟,這個事實。換句話說,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因,最初因,我們眾生沒有一個人,絕無可能找到,眼前我們任何一件事情,你絕對找不到,這樣。這件事情只有佛才能看得清楚,那麼既然一切的事情都由這個業因所感得的果的話,你怎麼曉得這個因感得什麼果呢?我們能知道嗎?當然不知道。那個時候,你唯一的辦法——聽佛,所以佛告訴你,這個不能做,你老老實實、規規矩矩、恭恭敬敬、認認真真去做,你一步比一步深,一步比一步好處。所以剛開始我們不了解之前,唯一的辦法,就是依照著老師,他告訴你怎麼做,就這麼樣做;他告訴你不要做,你就不要做;他告訴你要做,你就是要做,就是這樣,這個道理就在這地方,這麼簡單。 61B 16:53 11:08:33

  所以尤其一旦證得了空性,菩薩初地以後,他那時候更是非常努力、非常謹慎;因為在沒有證得空性之前,他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要了解這個。一旦了解了以後,為什麼第二地一定是「離垢地」呢?那個時候就見到了空性了,那個時候發現,原來空就是緣起,這個細微的一點事情他都不敢馬虎,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得努力修行才可以離垢,細微的戒才不犯。那我們現在凡夫分上面,根本了解都不了解,自己懂了一點點,自己覺得愛怎麼辦就怎麼辦,這是顛倒了解,對自己的損害是莫甚於此。 61B 17:45 11:09:26

  我們了解這個道理以後,你就可以看哪,世間很多人,在佛不出世的時候,很多這種聖人,實際上都是諸佛菩薩。我講一個公案給你們聽聽,我們中國的聖人,孔老夫子是「大成至聖」。啊,那真是了不起!他門下有四個最了不起的——復聖,是顏子;然後呢第二個誰呀?曾子。曾子啊他臨......曾參啦就是,他臨死的時候,生病的時候,那個生得很嚴重喔!他叫他兒子,他因為他子弟尊重他,他睡的那個,那個是古代每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切都有跟他相應的身分,相應的一切的標準。譬如說我們現在說比丘,那麼平常嘛穿五衣,碰見什麼時候穿七衣,什麼情況穿大衣;沙彌嘛穿縵衣;在家人是不可以,穿一件海青等等,都是這樣,一點都不能亂來。 61B 19:01 11:10:41

  那麼那時候古代的人,你看喔!那個曾子,因為他的子弟尊重他,他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喔,睡的那個蓆子睡得好一點。結果曾子說:「欸,我睡那個蓆子是大夫的蓆,我可不是,趕快給我換!」他病得重得要命啊,因為那個時候動彈不得的時候,他「不行、不行!」一定要給他換。最後換,換的蓆子沒換好,他命就送掉了。喏,這為什麼要這樣做?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稍微一點小毛病,「唉呀,再叫我忙這個事情,個無關緊要的,你也馬虎它,幹什麼?」為什麼?這裡好好地想一想。然後他臨終的時候,他跟他的兒子說:「小子,啟予足,啟予手。」他說你把我的腳看一看,把我的手看一看哪!然後他說,「而今而後」,從現在以後我可以免掉。因為以前只要你有這個身體在,你隨便的一舉一動,你就會得影響,這個就是業。現在那個身體壞掉了,那從此以後你不必再受這個身體之累。換句話說,他的隨便一個動作這麼謹慎,為什麼啊?我們就是看不懂。喏,你現在到了這裡你就了解了。 61B 20:22 11:12:03

  所以任何一個真正修學的聖者,他三業這麼地謹慎法,不要說佛法裡邊,乃至於世間這種都是菩薩。然後你了解這個道理,你回去看《華嚴》,你就一目了然。那《華嚴》上面善財童子參的那些人,除了第一、第二個和尚,下面那個都是在家人,對不對?他一點點都沒有說,他把那個佛字貼在這個額骨頭上的樣子,但是他的行持是什麼?那就是大地菩薩的標準樣子,他正因為他見到空性,所以說這地方說見到了空性而馬馬虎虎——顛倒,這種人千萬不要去聽他。 61B 21:07 11:12:48

  不過有一類我們要了解喔——逆行。譬如說我們中國很有名的濟顛活佛,這個濟公活佛,民間的傳說,有這個人的——近代的金山活佛,然後呢,我曉得的西康有一個叫什麼呼魯得馬峰之東(編者按:此處未查到確切名稱)的一個,一個也是像金山活佛一樣的一個發瘋的人,這種人都是了不起,但是他明顯地現的是個逆行,現那個逆行,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要了解。所以他說「見空性就是見緣起」,這兩樣東西恰恰是互為助伴的,所以我這地方特別再強調重提一下。 61B 21:53 11:13:33

即彼經云:

  了解了道理馬上引經證,那是佛親口講的。 61B 21:58 11:13:38

「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一切諸法就像水裡邊的月,你說它沒有吧,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說它有吧,絕對找不到。就像什麼呢?「幻泡」,虛幻的那個泡,那泡本身那就是這樣,你看看,一碰,沒有囉!「陽燄」,那就是太陽很強烈的時候,夏天因為那個水蒸氣的關係,你老遠看得像水一樣,真像水,實際上跑過去看看,沒有。我們這裡不一定看得見,你要在什麼地方你看得見呢?那個高速公路,遠遠地,現在我們這裡的確看它不見,你一定要那很長的那個路,很長的路。以前我陽燄一直沒看見,後來到了美國,他那個高速公路又寬又大,車子又少。然後你開的時候,喔唷,老遠望過去,夏天的時候就是看見那個水,就像那個水一樣;那時候,哦,原來陽燄,不過等到你開過去一點都沒有。然後就「電」,就這樣,就這樣! 61B 23:33 11:15:13

  然後呢這個一切諸法,包括了情與無情,然後對我們來說,我們雖然死了以後到他世,「意生」是繼續地流轉,我們總覺得好像有一個靈魂,像一個搬家一樣,從這個房子裡搬到那邊去。我們通常稱,世間上稱它靈魂,現在這地方是「意生」。他那個意生「不可得」,並沒有真實的這樣東西。 61B 24:05 11:15:45

  欸,可是妙咧!但是「然作諸業終不失」,這個業會繼續地繼續下去,繼續下去。那麼「如其黑白成熟果」,就像這個業你造的黑,那麼感得的惡果;造的白,就是善的,就感得的福、善果,這一個道理啊,這一個道理啊,是「理趣門賢妙」,這是微妙,深妙極了,但是這個正確的,這個才是正確的。所以我們說空,正因為空所以是緣起,因為緣起所以這個業因感如此的果,只是這個因感得這個果的流轉,而沒有真實的內容,就像水中的月、陽燄、電等等。而這個道理是非常地微細,我們普通人看不見的,這個是諸佛所行的境界,這個我們要了解。 61B 25:16 11:16:56

是故應於緣起二業,及諸因果發生定解,一切晝夜觀察三門,斷截惡趣。

  所以我們應該對於這個業感緣起這個道理,你造了黑感惡,造了善,然後呢感得福樂可愛的這個兩種業的道理。應該從它的業因感到它的業果的這個道理,要能夠修習、啟發,而得到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行了!然後你得到了這個勝解以後,也不是馬馬虎虎喔!那個時候你有了一個標準了,拿這個標準去衡量,拿這個標準去行持。所以晝夜你就用這個標準去看,說身、口、意,起心動念之間,你起的什麼因,如果是不對的,馬上防止,好的努力去做。所以這樣把因地當中切斷了,自然而然把將來感得惡趣的這個門關閉掉了,關閉掉了。既然這樣的話,當然將來你就不會去啊!所以這個道理是我們眼前第一個重要。 61B 26:53 11:18:33

若不先善因果差別,縱少知法,然將三門放逸轉者,唯是開啟諸惡趣門。

  假定你對這個道理不能善巧地了解的話,就算你稍稍懂得一點法,懂得了法,因為對於這個法的根本,你沒有正確的認識;或者稍微有一點認識,而不能產生,還沒有產生決定的勝解。那個時候你身口意仍舊放逸,仍舊非常放逸,對不起,這樣的話,「唯是開啟惡趣門」,你只有將來墮落的份哪!這一點我們在這地方經常努力。 61B 27:45 11:19:26

  眼前對我們來說,我們往往感覺到:哎呀,這個提起來是真難哪!你為什麼提不起來啊?為什麼提不起來?你自己不妨先找這個因,而這主要的無非是什麼?怕苦,無非是貪一點快樂。但是這個地方,很明白告訴我們,你貪一點小小的快樂,受到的大苦,受到的大苦!你所以這個地方,正因為你提不起來,放逸,所以那地方尤其需要努力啊!尤其需要努力啊!那麼萬一碰見情況不行的,怎麼辦呢?那最好的辦法,就是依靠——依所謂依眾靠眾,依靠那個善知識。 61B 28:37 11:20:17

  現在呢,自己也提不起來,又不願意依靠,最好找一個地方,那你完了,那就完了!這是所以我為什麼常常說,自己關起來到茅蓬裡邊去,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你如果這個條件具足了,去,一個人專門修,那好極了!如果你這個條件不具足,跑到那個茅蓬裡面正好,反正沒人管,你愛怎麼辦就怎麼辦,你覺得過的生活來得個舒服。一點點眼前的舒服,將來受無窮大苦啊!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的。下面引經上面證明。 61B 29:20 11:21:01

《海問經》云:

  就是《海龍王請問經》,前面已經引過的。 62A 00:03 11:21:06

「龍王,諸菩薩由一種法,能斷生諸險惡惡趣,顛倒墮落。

  佛告訴龍王,就是娑羯羅龍王,說這個一切菩薩,只要有一個,他把握住了一個法門,他就能夠把墮落惡趣的這個門能夠斷除,能夠切斷,他絕不再顛倒,絕不再墮落。那麼這哪一樣東西呢?你看只要一樣東西哦!你由此可以想見,這個一樣東西何等地重要!這也是前面為什麼說「一切白法的根本」,一切好事的根本就在這裡。一法是什麼呀? 62A 00:54 11:21:56

一法云何?謂於諸善法觀察思擇,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諸晝夜。」

  就是照著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善法去觀察、去思擇,這觀察跟思擇是大有道理哦!就是說如理思惟。記得這個次第,如理思惟之前還要不要什麼?記住哦!依止善知識,聽聞正法。根據這個正確的道理去觀察、去思惟,然後那個時候腦筋裡維持著這個正念,作這樣地如是念,這個就是正念。 62A 01:42 11:22:46

  你們還記得前面這個「密護根門,正知而行」,密護根門護的什麼?第一個,拿什麼東西來護?正念。經常、殷重的正念,喏!正知而行呢?你還是曉得你做些什麼,那還是拿那個正念呀!拿這個正念,什麼呢?如法相應,現在這裡也是如此,是這樣地念:我啊,現在二十四小時該怎麼個過法?我們只要好好地去問一下,那個時候你自然而然你會做得好的。是啊!我要求好;要求好嘛,你在因地上面努力。所以你真正了解了這一點,你就一天到晚好歡喜啊!因為你感覺很清楚:現在你下那個因,就是那個善果啊! 62A 02:43 11:23:46

  平常我們種田或者做生意,這一個不一定到年終的時候一定賺錢,但是看好的話,哇!你就做得很歡喜。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解佛的一切智智,他告訴我們這樣去做法,這個結果是必定順利,而且必定賺大錢,你把一塊錢的本錢下下去,一定賺它成千上萬。所以這個時候你了解了這一點,一天到晚你時時刻刻觀察:對,我又下了這個因!又下了因怎麼會不快樂,怎麼會不快樂呢?所以必然是眼前快樂,將來是更好啊! 62A 03:37 11:24:40

若能如是觀相續者,諸先覺云:此因果時,校對正法,全不符順,於此乃是我等錯誤,全無解脫。

  欸,現在我們能夠這樣照這個辦法來去觀察我們的身心——「相續」就是我們的身心,這個裡邊心為主導,然後身口是隨之而行。那個時候應該產生什麼現象啊?他說「諸先覺」,就是祖師,為什麼這個地方說祖師?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觀察、觀察,我們是一片大無明,觀不出什麼結果來。喏!看看那些祖師修行的人他是怎麼樣的,這是我們的榜樣。 62A 04:30 11:25:34

  說:這個的「因果時」,那麼你「校對」,把我們現在不管是若因、若果啊,跟這個正法互相對比一下,結果你發現:唉,全不符順!既不向法符,也不順。「符」是完全相應了,「順」呢?至少跟著它這樣地步步向上。的的確確我們全不符順!符順了什麼呀?如果符了,我們就是佛啊;如果順了,我們就是菩薩啊!那至少我們現在不會像現在這樣煩煩惱惱。因為如果你跟法相應了以後,你心裡是非常歡喜,一點煩惱都沒有,你的果報生生增上,哪會有現在這樣不對呀!可是,所以不然的原因為什麼?跟正法不相應啊! 62A 05:32 11:26:34

  喏,看看我們現在的果就曉得我們的因;同樣地,看看我們的因就曉得將來的必然的果欸!這因為我們這個不符順、錯了,所以得不到解脫。得不到解脫,煩惱相是什麼?心裡是煩煩惱惱、苦苦惱惱,唉呀,不曉得怎麼辦是好!站又不是、坐又不是,唯一的,碰見幾個人大家聊聊天,哎呀,來得個高興,張三長、李四短。那你念書、拜佛沒有勁,跑到街上去玩,來得個起勁;明明曉得這樣不對,偏偏又做不到。毛病都在這裡。這個原因就在這裡,所以我們真正觀察,那立刻就找得到。 62A 06:24 11:27:27

校對業果,是觀順否,若以法校自相續時,全無符順,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為智者。」

  我們這樣地把這個業的道理,從因果上面去對比、校核一下,看看跟它順、不順。那個時候拿這個道理來校正我們,來檢點我們的相續。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這個法,不是說你懂了這個法去講一個道理,不是講給別人聽,更不是拿這個法去衡量別人。我們拿這個衡量別人的話,往往說:「我就對,他就是不對、他就是不對、他就是不對......!」你們可以數出別人一百萬樣不對還數不完,自己呢?找不到!為什麼啊?就是這個。真正的法是來自己校對我們,檢點我們的相續,那你真正的修學這是必須要的,那時候你就看見既不符、又不順。如果你能夠這樣地了解,而且至心了解的,這個是智者,這個是智者。 62A 07:58 11:29:00

  下面引經證,《集法句》。《集法句》那個是最基本的、最基本的,換句話說共小乘的,說:「如果愚的人自己知道愚,這個人就是智慧。」他至少曉得了可以肯改呀!所以我現在看見太多的人,他動不動一大堆道理,總說別人不對。世間人本來如此,修學了佛法,那個時候,喏,這個佛法的標準在這裡,佛法的標準在這裡!萬一不行的話,那趕快去找,總有原因,你找到了然後去做,那就對了。這是一種,反過來, 62A 08:38 11:29:41

若校法時,與法乖反,猶如負屍,自妄希為法者,智者,淨者極頂,是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為智,說彼為愚癡。」

  反過來,你拿法來自己校對的時候,你實際上真正跟法完全相反,「猶如負屍」。什麼叫負屍啊?什麼叫負屍啊?我們說你這個人是行屍走肉,猶棄屍人。所以祖師常常說我們:你要修學佛法,皮下有血始得。什麼叫皮下?這個死屍,你看看那樣子像一個人,但他死掉了,沒有用。你如果刺他,如果是割開他的話,他血沒有的。我們如果說校對了法,而不能跟法相應的話,我們就是這樣。實際上死屍還好咧,他至少不做壞事呀!我們現在是校對了法你不相順,自己還覺得對的話,還做壞事,所以這死屍都不如啊! 62A 09:49 11:30:52

  所以我們常常說:「你這個人畜生,畜生都不如!」唉呀,的的確確我現在越想越對,這個真是我大善知識。我們的確畜生都不如,畜生還不會造這麼多大壞事,畜生不會說:「哦!我對、你錯。」這一個倒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在這個地方,他自己還「妄希為法者」——欸,他對、他懂、他淨!啊!這個真是最差、最差的,「極」,最差的愚癡啊!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愚癡的人自以為智的話,對不起!這個人是極頂愚癡的人。所以最後祖師警告我們哪: 62A 10:35 11:31:38

故其極下,亦莫思為於法已解。

  所以你再差、再差,你千萬不要覺得,說:「我已經懂啦!我已經懂啦!」你就算三藏十二部教典都看過了,佛說得清清楚楚,說:「我講的法如爪上土,我沒有講的法是大地土啊!」現在我們隨便看了一點點就覺得懂得很多,那實在是可笑極啦!乃至於證得果的很多聖者,他尚嫌自己還太多沒地方懂,何況我們是個凡夫呀!下面祖師的語錄,再進一層,一層一層地說明。 62A 11:28 11:32:30

又博朵瓦則引此《本生論》文觀察相續,如云:

  那個大祖師他就用上面這一段經論上面的文,拿來自己觀察、檢點自己,反省自己,他就覺得:「唉呀!」怎麼呀?虛空與大地啊這麼遠隔, 62A 11:49 11:32:55

「虛空與地中隔遠,大海彼此岸亦遠,東西二山中尤遠,凡與正法遠於彼。」

  唉,他說:「我看看哪!天空跟大地那差得不曉得多遠;兩個海的彼岸也這麼遠;兩個山中間,哪一個都是遠得不得了。而我現在跟法相應,遠比前面這個來得遠哪!」那些大祖師,這麼了不起的大祖師!他檢查的結果是如此,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啊!我們所以檢查了找不到的原因,這表示我們的愚癡到極點。假定我們不現在努力,至誠、恭敬、懺悔,然後求的話,以後沒有辦法啦! 62A 12:45 11:33:48

  所以前面一再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的愚癡到這地方已經夠啦,你再下去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啦!所以唯一的現在的機會是趕快曉得:唉呀,現在我太差,趕快努力啊!心心念念記著「我是個大愚癡人哪!」然後呢一心恭敬這個三寶,說努力啊,不要拿著這個法老去看別人不是,要拿來檢查自己,你就自己一步一步透脫了。 62A 13:20 11:34:24

  所以最前面剛開始的時候,告訴我們「具六想」是原則,那是我們信得過,多多少少可以做。到了現在這裡,這個道理說得清楚了以後,你自然而然,啊,千真萬確!如果說你把這個道理再深入思惟的時候,你產生了勝解了以後,那個時候就非常有力,你就時時刻刻在進步、在上升、在淨化。 62A 13:54 11:34:57

此說我等凡庸與法,二者中間,如彼諸喻,極相隔遠。此頌是月菩薩從持善說婆羅門前,供千兩金,所受之法。

  上面這個話,是說我們普通人跟法兩者當中,唉呀,差得這麼遠!這個一定要認真地自己檢點,你不檢點你根本就看不出來,何況這個東西就是那麼空洞的、那麼抽象的。如果你真正地去觀察的話,你到那時候感覺得實在得不能再實在!但是如果你不經過如法地觀察的話,你覺得空空洞洞的。為什麼呀?那就是我們現在心裡的現行這種業,現在心裡就是模模糊糊那些東西,你根本碰不上那個法。碰不上那個法的話,在你心裡的感受上面跟那個法,就這麼空洞啊!要曉得這個是什麼原因,這個就是我們的差,差就差在這裡。所以處處地方真正要警惕的、要策勵的就是這個,這個。而上面這個是什麼?那一位月菩薩從那個婆羅門前面得到的,他得到這麼一個簡單的偈,供千兩金哦,看看哦! 62A 15:24 11:36:27

  啊,所以我想到這裡,我就每每自己、自己覺得深深地痛苦、懺悔呀!現在我看見在座的很多同修也是這樣,那個法不要你們一分錢,書還要買來送給你們,還要人家樣樣東西供給你們,請你們去念,哎呀,還要推三阻四。然後叫你們說那個前面沒有聽,去聽一聽,唉呀,自己找了個半天,這個也忙、那個也忙,實在是跟法不相應。我前天看見那個誰呀?賴居士他腳燙傷了,我曉得這個痛苦得不得了,他因為要回家休養,他跑得來,幹什麼?在那兒聽。唉呀,我聽了真感動,嗯,你看!這樣。 62A 16:16 11:37:19

  所以這個東西的的確確自然而然,你們只要好好地去努力,自然會相應,你相應了自然而然會努力。現在年輕的那些朋友們,千萬不要隨便浪費掉了啊!等到那個時候你要的時候,供千兩金不一定得到哦!那萬兩黃金都得不到,你再有什麼東西沒有用啊!這是趁我們現在得到暇滿人身的時候,是唯一的機會。下面那個祖師,又有一個祖師, 62A 16:51 11:37:54

朵壠巴亦云:「若有觀慧而正觀察,如於險坡放擲線團,與法漸遠。」

  如果我們拿正確的智慧去觀察的話,如法去觀察的話,你會發現:嘿,不但這麼遠,而且妙咧!就像那個很陡的山坡上面放一個線球,越滾越遠、越滾越遠、越來越遠!為什麼這樣?為什麼這樣?這個就是他如法真正觀察的結果。其實這一點我們也可以觀察得出來,我們現在如果觀察一下我們的心裡什麼樣的狀態呢?我想大家都會感覺得到的。我們以前說過很多,你自己很容易地感覺得出來,現在的心裡面,是以前無始以來跟煩惱相應那個等流一直在向前推動,對不對?就是那個等流,所以那個等流不斷地在向前推動,那表示什麼?跟法越來越遠,越來越遠,它一直在煩惱上面走嘛!所以我們心裡就這麼鬆鬆散散,就是這個情況,就是這個情況。所以從很多地方我漸漸地、慢慢地感受得到。這將來自然而然到那個時候,你自己會很清楚、很明白的,很清楚、很明白的。 62A 18:24 11:39:27

  所以說我現在也漸漸地體會到,如果你真正跟法相應的時候,不管你看書也好、聽錄音帶也好、聽課也好、講說也好。你一碰到,哇!這個眼睛就瞪得大大的,全部精神就貫注在裡頭。那個是你至少沒有遠,慢慢地在近了。反過來,你一碰到那個地方啊,你就直打瞌睡,唉呀,心裡面覺得:怎麼這個時間還老這麼長,還不下課?那就這個現象,就這個現象。在任何一個情況之下,任何狀態之下,都是那種狀態。當你自己看書的時候,你儘管看累了,哎,就捨不得,那個時候勉強還並不是太遠的時候。這個是很容易,如果你了解這個道理,然後去觀察你的內心的話,你就了解了。 62A 19:17 11:40:20

  現在我們一天到晚說忙著,唉呀,希望要什麼樣持戒、要念佛。從哪裡做起?這個道理這個地方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是這些,就是這些啊!如果你不了解,儘管你在這個地方磕頭、念佛,但是你心裡面,對不起,不相應啊!這是為什麼祖師一再告訴我們:如果你心裡面散亂,如果你不相應的話,念佛是喊破喉嚨也徒然,拜佛是頭顱磕破也徒然,閉關呢?是千年不出也徒然。現在我們了解了,現在我們了解了,就是你拿這個東西來檢查自己的內心的相續——對、不對。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62A 20:10 11:41:13

如是思已,遮止惡行之理者。

  像這樣地了解、思惟觀察了,那時有了標準了:哦,原來我們心裡是這個樣啊!啊,要求好,必定要這樣,要去掉惡,必定要這樣!那麼那個時候你曉得了,從這個地方遮止起,從這個地方修行起。下面這個道理說:欸,了解以後,你要遮止惡行,怎麼辦呢? 62A 20:39 11:41:42

如《諦者品》云:「大王汝莫為殺生,一切眾生極愛命,由是欲護長壽命,意中永莫思殺生。」

  這個經上面,佛就告訴我們說:大王,你不要殺生啊!為什麼?一切眾生無不愛命的,因此你如果也愛護你自己的話,你也不要殺。他下面他不強調那個殺,他就告訴我們什麼?「意中永莫思殺生」,你意念當中永遠不要這樣想,你意念當中沒有的話,自然你的身、口就沒有。所以從最細微的地方你防起的話,自然而然其他的地方都沒有了。 62A 21:31 11:42:34

  所以現在我們......相都是防行相,所以說騙別人很容易,騙自己很難,騙不過的,騙自己騙不過的,騙因果更是絕無可能!說實在我們現在真正要騙自己倒不會,我們實在是什麼?我們被愚癡所騙,所以叫作顛倒,所以叫愚癡啊!所以他後面講到無明的時候,它無明叫什麼?那個才是我們的冤家。哦!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殺是這樣,其他呢? 62A 22:12 11:43:15

謂十不善及如前說,諸餘罪惡,發起意樂,亦莫現行。

  不但殺,其他的每樣東西都是,就像前面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一切惡的罪行,乃至於最起碼的意念,你也不要讓它生起,「亦莫現行」,現行就是讓它生起。因為我們凡夫位上面那個種子還在,你現行千萬不要讓它生起,要曉得你現行生起了,那個種子又繼續增長了,業又增長了。如果說你這個現行不現起的,請問那個時候現起的什麼?善業嘛!白業嘛!淨業嘛!所以只要這個遮止了,自然而然生起的就是白淨之業。 62A 23:07 11:44:10

  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要生天也做不到,如果你回向的話,你回向淨土的話,到那時候不到淨土也不行,因為你的業就是這個,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明白。所以現在有很多念佛的人啊,居然不要學這個的,唉!我實在覺得......他有大善根,當然!可是他偏偏又不行,又不肯學這個,要去念佛,怎麼念?然後學教也是如此,持戒也是如此,學哪一個都是如此,這個基本教理不都在這個地方嗎?這一個上面說的道理,應該怎麼辦啊? 62A 23:49 11:44:52

應修應習,應多修習,靜息之心。

  他這個地方強調這個才是我們要修的,應該習的喔!他為什麼把它拆開來、強調?說我們這個地方才真正要「應多修習」啊!現在我們真正開始修行的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就是這個——靜息這個十惡業。靜息當下本身什麼?就是十善業、白業。假定你不修,你就沒有辦法遮止,所以說, 62A 24:26 11:45:29

若未如是遮止惡行,雖非所欲,然須受苦,任赴何處,不能脫故。

  你假定沒有這樣地如理思惟、觀察,然後去行持的話,你就沒辦法遮止這個惡行。沒辦法遮止惡行的時候一定感得惡果,這個惡果雖然你不希望的,對不起,你不希望也沒有用,你非受不可!你還是要受這個苦,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絕對不能逃脫。 62A 25:07 11:46:10

是故現前似少安樂,然果熟時,雖非所欲,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如是之業是非應作。

  你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一切時處唯一的辦法,就是在因地當中注意這個業啊!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假定你不如理去做、如理修行——修行本身是一件苦事哦!不過苦雖然苦,心理上卻是快樂的。我們常常那個比喻:就像打勝仗一樣,打仗總歸是苦的,但是打勝了真快樂;不管做任何事情,做生意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反過來呢?對不起,啊,你眼前是覺得滿安樂,唉呀,這個說起話來說得好聽,站在人家前面,做起事情來,偷偷摸摸站在人家後面;好吃的東西總想多吃一點,壞吃的東西就推給別人去。眼前好像是少少安樂,但是對不起,果熟的時候,這個雖然不是你希望的,對不起,這個要你「淚流覆面,而須忍受」。像這樣的業,趁早不要做,趁早不要做啊! 62A 26:33 11:47:36

  所以這個地方真妙極了!他不是教你受苦,他處處地方還是教你,喏,那你要快樂,對嘛!就是給你快樂嘛!那那個快樂是這樣的,你懂嗎?這個地方真正,所以佛法真正美,真正好的地方是在這個地方,它不是講個空話,就這麼眼前,就這麼實在,正是我們人人所需求的,正是我們人人所希望的。這個是這一方面,另外一方面, 62A 27:06 11:48:09

若受果時能感受用無罪喜樂,如是之業是所應行。

  等到你受果的時候,那個時候它是喜樂,這個喜樂無罪。為什麼叫「無罪喜樂」呢?這個要注意哦!平常我們造了很多這個喜樂——三世怨。哦,那三世怨的喜樂眼前得到了一點,最後又害了。這眼前太多這種大富翁、大財閥,那個喜樂是有罪的。他有了錢以後造罪,完了,最後又墮地獄。現在我們這個喜樂是無罪的,這個受果的時候能夠感得這個,那這樣的業我們要做,這一種業正是現在我們因地當中努力的。 62A 27:55 11:48:58

  你了解了這個,那個持戒你不會覺得叫你這個也不能做,叫你這個也不能做。你會高興啊!唉呀,這個地方防止了,叫我不要下地獄;那個地方防止了,不讓我做畜生;那個地方防止了,可以不墮餓鬼。你是越想越高興耶!哪有說對這個戒覺得會厭惡的呢?所以這個是自然而然你會這樣認真做,不管任何事情。平常我們說「公事辦、公事辦,辦了公事辦私事」就很難,到那個時候叫你辦私事你實在也不想辦!因為你曉得辦了半天,身體養了胖胖的,到死的時候燒起來還得多花一點柴費,一點用場都沒有。你自然而然一天到晚就忙這個,這個道理都在這裡。所以, 62A 28:53 11:49:56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愛樂苦,於現或不現,莫作諸惡業。

  經上告訴我們:你現在是怕苦,對啊!問我怕不怕?當然怕!我想我們在座的同學大家都跟我有同感吧?苦的確怕,你不愛苦,如果你不愛苦、不想苦的話,那麼眼前或者不眼前的,不管任何時候,那個時候不要造惡業。眼前是不要造, 62A 29:32 11:50:35

設已作惡業,或當作亦然,汝雖急起逃,然不能脫苦。

  如果說已經作了,或者將來要作的,凡是造了以後不管你怎麼逃,對不起,逃不掉的,那個苦你沒辦法逃。 62B 00:15 11:50:51

任其居何處,無業不能至,非空非海內,亦非入山中。」

  沒有一個地方逃得掉,這個業是感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62B 00:30 11:51:05

又云:「諸少慧愚稚,於自如怨敵,現行諸惡業,能感辛楚果。作何能逼惱,淚覆面泣哭,別別受異熟,莫作此業善。

  眼前那些智慧不夠的人、缺少的人,愚癡幼稚,幼稚——我們在佛法上面的確是很幼稚,的確,但是總算我們已經進入佛法了,雖然幼稚啊,慢慢地會長大的,這個還是我們要自己慶幸的。愚癡,那麼這一種情況之下,怎麼辦呢?「於自如怨敵」,這個話就是眼前我們的狀態。我們處處地方覺得為我,實際上呢是害我,旁人沒辦法害你,真正害我們的,就是自己,就是自己。什麼?無明。無明顯出來的行相什麼?就是個貪瞋癡,就是見煩惱,就是癡煩惱,不是,就是見煩惱,就是思煩惱。喔唷!講起來聰明得很,世智聰辯,這個是見煩惱;然後呢習性很重,唉呀,覺得要這個樣,覺得要那個樣,這個是思煩惱,這個是思煩惱,這個都是自己害自己。 62B 02:11 11:52:46

  所以我們眼前,因為我們什麼?愚癡,所以不認識這個,所以自己在害自己。因為愚癡,因為這樣,所以現在造種種的惡業,那個時候這個惡業造下了,一定將來感得惡果,這個果「辛楚」啊,痛苦得不得了,痛苦得不得了啊!所以假定造了什麼樣能夠感得這種痛苦逼惱,這種業會感得這樣的異熟苦報的,那千萬不要做,千萬不要做!另外一方面: 62B 02:59 11:53:34

作何無逼惱,歡喜意欣悅,別別受異熟,作此業善哉。

  欸,另外那個,你作了以後將來感果的時候,它不會苦惱,不會壓逼,心理上面嘛不苦惱,生理上面嘛不會逼惱,那麼而且歡喜的。關於這個,這一種異熟果的業,現在去造,對啦!好的! 62B 03:31 11:54:07

自欲安樂故,掉舉作惡業,此惡業異熟,當哭泣領受。」

  那最後、最後這一句話,我們現在都希望安樂,因為希望安樂,於是怎麼辦哪?「掉舉作惡業」,這個掉舉就是什麼?跟貪相應的散亂之心。實際上掉舉呢,總說起來就是心裡面散散亂亂,特別的是跟貪相應的。這個地方為什麼不說瞋呢?就是說,當你貪,貪不到了,被人家障礙住了,你就發脾氣了嘛!所以這個貪跟瞋是一件事情的兩個面哪!總之一句話,凡是你心散亂照著這樣的話,那麼這個時候,你造了這個惡業的異熟,對不起,雖然你現在是要安樂,到那個時候領受的時候就痛苦無比啊!到那時候來不及啦!「又云」哪,下面又告訴我們,一步一步地深入。 62B 04:40 11:55:16

又云:「惡業雖現前,非定如刀割,然眾生惡業,於他世現起。由其諸惡業,各受辛異熟,是故諸眾生,於他世了知。如從鐵起銹,銹起食其鐵,如是未觀作,自業感惡趣。」

  說,對我們現前來說,這個惡業雖然現前啊,這個惡業現前,就是我們感得的這個惡果,儘管現前種種不如意,但是再怎麼,它絕對不會這麼厲害的,像刀割,對不對?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唉呀,你今天稍微這個地方不如意一點,像會刀割這麼嗎?不會呀!我們最多說,唉呀,今天這個地方飲食稍微不配點胃口,唉呀,我們覺得受不了了!一定要講得樣樣如意自己的,實在是......。我們再嚴重的惡業絕對不會像刀割一樣,這個是很容易的,但是我們就是不了解這個道理啊!然後呢這種小小的不能忍受,應該做的小小的努力不願意去做,結果呢眼前造種種的惡業。造了種種的惡業,將來他世現起的時候,對不起,那個時候又去作惡業。「各受辛異熟」,非常痛苦、非常痛苦的,那個時候感得那個果,刀割是最好、最好的。 62B 06:21 11:56:57

  我昨天下午出去,回來的時候經過一個板鴨店,一看,已經燒熟的一隻烤鴨二百四十元。唉呀,我一看心裡面「蹦、蹦、蹦、蹦」跳了半天!我說我現在隨便造一點惡業,隨便欠人家二百四十塊錢,到那時候你還他!現在你呀二百四十塊錢哪裡用不掉,哪裡省不下來?對不起,你那個時候如果造了惡業的話,然後呢欠了這麼一點點,就被他燒成這個樣,烤成這個樣,然後被人家吃,划不來呀!實在划不來,實在划不來呀!然後有的時候我跑過去跑到螞蟻,一腳踩下去,啊,一下幾十個!我們造了一點惡業,到那個時候你隨隨便便任何情況之下,喏、喏、喏,被人家一下這樣的話......所以現在再怎麼大的苦,不要說:唉呀,現在這個地方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啊!對不起,絕對不會像刀割在你身上吧?到那時你受苦的時候,那刀割是最好的喲,那是千真萬確的喲,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啊! 62B 07:32 11:58:08

  所以在這裡我們一定要好好地思惟,因為這個絕對不是——前面說是「極不現事」,它不是那麼眼前很明白讓你看得見的。我們眼前心理現行的是什麼?都是煩惱。所以我們一定要努力地修行,把這個煩惱把它淨除、懺悔,那個時候才可以。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這件事情像鐵生銹一樣,對不起,鐵生銹不是外來的,它還是鐵自己生的,生完了以後呢,自己把那個鐵爛掉了。喏,就是我們這樣,這個惡業不是別人給你的,別人沒辦法害你,還是我們自己造的。所以我們自己看看做了沒有做,唉呀,這個都是我們自己造的業所感得的啊,經上面處處地方這樣告訴我們。好了,這個經上面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下面看: 62B 08:30 11:59:06

康壠巴謂樸窮瓦云:

  那個祖師們他們怎麼說: 62B 08:35 11:59:11

「善知識說唯有業果是極緊要,現今講說聽聞修習,皆非貴重,我念唯此極難修持。」樸窮瓦亦云:「實爾。」

  他們兩個對說,說我們的老師善知識告訴我們,這個業果是最重要、最重要,這眼前講很多道理,說很多修習——實際上我們學太多這樣東西,唉呀,不管是小的參禪、靜坐,有很多人說我要學打坐,我要學什麼;哦,看見一個大善知識我要去灌一個頂,哎喲,是大得不得了。對不起,這個都不是貴重的,最重要的是什麼?業果!而且這個道理不但最重要啊,而且很難修持。所以當年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去的,人家稱他為「業果喇嘛」,喇嘛是什麼?最尊貴的稱呼。換句話說,這個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專門講這個東西。你看,像阿底峽尊者這麼了不起的人,印度當年這樣的狀態,全印度尊他為「能仁第二」,「釋迦再來」,他告訴我們的什麼?就是這個道理。結果呢?下面樸窮瓦也說:「千真萬確,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那祖師告訴我們的。 62B 09:57 12:00:33

  上面這一段話,這個覺瓦那段公案,你們可以看看那個《阿底峽尊者傳》,《阿底峽尊者傳》到他後來到西藏以後,那個藏王請他,希望他能夠把佛法的精華,把這個修行最重要的道理給大家說一下。要我們現在想起來,唉呀,最好是最高的高高大法,其實他不是,告訴你什麼?「業感緣起」就是,所以人家稱他為「業果喇嘛」,他跑到哪裡跟你講這個。 62B 10:39 12:01:14

  我們現在不妨認真想一想,當你真正地對這個業感緣起,這因果報應,產生了決定深刻印象,你肯不肯做一點壞事,你肯不肯偷一點懶?但是這個道理說起來容易哦!講起來,不容易哦!實際上業感緣起後面還有一個字——空,業感緣起這是世間的因果,然後呢了解空性這是更重要的一個特點。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從這一個,這個概念上面把握住這一點,把握住這一點,所以說這個事情很重要。下面: 62B 11:26 12:02:02

又敦巴云:「覺𡁮瓦心莫寬大,此緣起微細。」

  這「覺𡁮瓦」是平常我們稱作,哎,菩薩啊,常常對人家就是比較尊重一點的稱呼。一般說什麼:「菩薩呀,你心裡不要自己覺得寬大呀!」換一個口氣我們就了解了:我們不要這麼浮浮泛泛,自己覺得懂了就馬馬虎虎——就是我們這種心裡面。一定要非常認真,對這個事情要確定產生它正確的認識,而且深入地思惟觀察到產生勝解,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就不會放逸。放逸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這個地方說寬大、寬大——欸,就覺得平常,你還說不上什麼,還覺得滿好,就這個。要曉得這個緣起的這個道理是非常細微,我們呢儘管今天講了,粗顯的地方看得見,細微的地方根本不知道啊!所以, 62B 12:49 12:03:25

樸窮瓦云:

  樸窮瓦就是敦巴的三個心子最重要的,說: 62B 12:54 12:03:30

「我至老時,依附《賢愚》。」

  看看!這樣的一位大善知識,他修行了一輩子,他說我到老了我還什麼?「依附《賢愚》」,賢愚什麼?《賢愚因緣經》。換句話說他一直修到老了,他一直還看什麼?看那個,喏,《賢愚因緣經》。《賢愚因緣經》就是平常我們經常舉的很多例子,說某人因地當中種了一個什麼因,感得這個果。這是為什麼我鼓勵大家好好地看看像這種書,經上面固然我們要看,乃至於現在流通的,像《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無非都是說明了這個。那些大善知識修了一輩子到老了還要看,我們現在啊,我覺得真是人人都是佛菩薩,我們剛入佛門都不要看。這個當然從好的地方說都是佛菩薩再來人,那了不起;壞的地方來看的話,那表示我們現在的這個業太重。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自己檢查了然後策勵呀! 62B 14:17 12:04:53

  我想我們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假定說你是凡夫走上去的話,你去看了以後,你認真去看的話,你一定會產生很警惕的心情,乃至於你自己感覺得驚心動魄,就不會這麼馬馬虎虎了。到那時候你要任何時候覺得:唉呀,不可以啊!你如果那個時候覺得這不可以,你只覺得,唉呀,我實在太差,那時候你就開始走上修學佛法了。所以他說愚的人自己曉得自己差,對了,對了!那就是我們現在應該走的,看看那個祖師的榜樣呀! 62B 14:58 12:05:33

霞惹瓦云:「隨有何過,佛不報怨,是方所惡,宅舍所感,皆說是由作如此業,於此中生。」

  又有一個祖師說:它不管你做什麼事情,佛不會報怨。我們絕對不要說做了這個以後佛報怨,佛不會的。我們所有一切的任何事情所以感得的善惡,都是什麼?你做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做這樣的業感這樣的果。像我們常常還聽見人家說一句很有趣的話,說:「這樣做的話,那個護法,或者是韋馱菩薩,或者是伽藍聖眾,他會護持的。」這個話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實際上有沒有道理?這很難說!韋馱菩薩、伽藍聖眾決定是護法的,但是他護的是法哦,他護的是法哦!如果我們眾生造的業不相應的話,那個沒有用哦!這個道理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說這個法要都是他們護,他們真是像我們想像當中說,都是他們護的話,現在請問:會不會是末法?現在是末法。那麼既然是末法,他們護的,他們護在哪裡啊?這不是道理很簡單、很清楚嘛!你們現在想想看對不對? 62B 16:35 12:07:11

  我聽見太多的人,啊!說這個護法會護的。你自己不努力,叫護法去護,這不是顛倒嗎?你如法行,就有你這樣的業力來感得,那個時候你如法,他才護你;他護的是法耶,他可沒有護你非法,你要了解哦,這個很清楚、很明白。所以眼前在這個龍蛇混雜的狀態當中,你如法、你忍,那個就是你如法,他會一直保護著你。你所以現在眼前感種種不如意,那是你宿生的業,等到這個業過完了以後,不但護法會護,佛菩薩會接引,到那個時候,你不到極樂世界也到天上去。對了嘛,這個才是真的呀!所以你如法行持,那個時候才會如法地護持你哦!不要我們自己不管,說:「啊,那個護法......」沒有這樣的事情。這個我們要了解,這我們要了解。 62B 17:40 12:08:16

  那麼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是了解了這個業以後,我們必定要認識的一個,說:對了!現在了解了以後,那從此以後努力就不再做了,以後也要防止。但是有一個問題:我這個生命不是從現在開始的,從無量劫來那個時候積了不曉得多多少少,那怎麼辦,那怎麼辦?還有一個,儘管我現在了解了,但是有的時候不小心,或者是妄念,或者放逸還要犯,那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它有一個特別的辦法——要懺悔。以前造的一定要懺除乾淨,然後呢,以後萬一不小心你也應該把它懺除乾淨,這樣你就可以不感這個惡果,不感這個惡果。所以這個地方進一步: 62B 18:41 12:09:16

第二特以四力淨修道理者。

  那麼第二,進一步特別的現在我們要拿這個懺悔的道理,然後這個層次還是很清楚、很明白,看見沒有?所以我們平常譬如說三皈依,皈依之前一定要先來一個懺悔,為什麼原因?先要把以前弄乾淨了,那麼然後這個上面積累上去才可以。平常舉一個例子,常常說的,譬如說你要吃,做任何東西,事前你把它洗洗乾淨。不要說煮的時候洗洗乾淨,那煮好了你那個碗還得弄弄乾淨啊!否則的話你如果不乾淨的話,煮下來,這個農藥也在上面,泥土也在上面,吃下去,不把你毒死嘛,就把你吃得不消化,那個不行啊!所以它一定要懺悔以往的,以往的固然要懺悔,將來萬一不行也要懺悔。下面看: 62B 19:47 12:10:23

如是勵力,雖欲令其惡行不染,然由放逸,煩惱盛等增上力故,設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須勵力修大悲大師所說,還出方便。

  像我們現在這樣地「努力」,這樣地「努力」!他是說這樣努力法啊,還不小心,或者是放逸,或者是煩惱強的關係還要犯;如果我們不努力的話那這個地方不談了,那這個地方不談了。所以這兩個字,我們也應該擺在心裡上面衡量一下。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所以現在凡是講到這個地方,我們都有一個標準,記住!處處地方拿那個標準啊,用來檢查自己的身心相續,用來檢查身心相續。不要聽懂了這個字,然後呢跑得去到處去「亂蓋」。下面說,檢查到了,那個時候不要說讓它去,不要讓它去,一定要努力照佛告訴我們的還出的方法——「大悲大師」就是佛——怎麼「還出」呢?就是這個罪染當中能夠還出來。那麼這個還出來分兩部分。 62B 21:31 12:12:06

此復墮罪還出之理,應如三種律儀別說。

  這個我們造的罪有兩種,一種叫遮罪,一種叫性罪。什麼是遮罪?就是制這個戒,制了以後這個不可以做的、遮止的,現在呢你不小心又犯了,這個叫遮罪。還有一個呢,不管它制不制,這個本身就是有罪的,是這樣,這樣。所以這一點,那麼在《戒經》上面特別告訴我們說:身、口兩個主要的是「遮」,然後意這一點的話,那就是「性」,特別是起心動念。這個是聲聞別解脫戒,粗的。 62B 22:22 12:12:58

  其實等到我們到了中國以後,就是大眾部所傳,尤其是南山道宣律祖所判,他們三家所判不一樣的——一個是一切有部,所謂「有部」,一個呢成實宗,還有一個就是到了中國來的,所謂我們根據《法華》、《涅槃》開權顯實以後判的。這個犯罪、不犯罪,這個有部說:那個身口才犯,起心動念不算;然後呢這個成實宗它就不是,不但是身口犯,起心動念——如果說你起心動念了以後你繼續地再想,你就犯了,所以雖然是小乘,它寬嚴也不同喔!等到到了中國,道宣律祖判的,就是你心裡面一念一動,那時已經犯了。將來這個道理,等到我們學這個戒法、戒體的時候他會特別說明,特別說明。 62B 23:40 12:14:16

  其實我們表面上面看,好像南傳的講起來說只管身口,好像心裡面不管哪!實際上真的嗎?如果真的話,佛不會說「自淨其意」;佛一定是說:「身不要犯,口不要犯,好了、好了,你們修成這樣那就成功了。」他沒這樣說哦,自淨其意。而且如果你不自淨其意的話,這個典型的公案照在這個地方,然後你生了天,再後去墮落。非常清楚,佛的真正目的不在這個上頭哦!這個是接引我們層次必然性,也就是說剛開始的,自然,你只要身口不犯,遮止了,久而久之慢慢、慢慢地你就心降伏了;心降伏了,然後你能夠深入啊!所以這不僅僅是說,哦,現在大眾部傳到我們,以及成實宗,其實真正的南傳的,它也是這個樣啊!所以如果說諸位對於南傳的有興趣的話,我建議你們《清淨道論》你們一定要好好看一看,這是南傳的非常精采的一本論,它就講得很清楚:你戒相儘管你持得很好啊,對不起,你心裡面如果是不相應的話,跟佛法不相應。就這個道理,那麼這個地方我順便說一下。 62B 25:04 12:15:40

  所以說分兩部分:遮罪,那我們犯了,那我們半月半月布薩的時候去把它懺悔。但是不是說嘴巴上面講一講哦!所以這個懺悔的時候,也這個長老一定說:「你見到罪嗎?」「我見到了!」「那你下一次不要犯!」「是。」一定要這樣見到!你拿什麼見啊?心眼去見嘛,這很簡單嘛!下次怎麼不犯呢?注意它嘛,才能不犯嘛!所以它絕對不是單單從身、口,只是說特別剛開始的時候,絕不可能了解得透徹,從心裡上面著力。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他一定在環境上面配合得很好,慢慢、慢慢地讓你走上路,這個世間一切法的法相,法爾如是;佛,當然也一定如此,這道理我們要了解。這個是屬於「墮罪」,換句話說遮罪。

諸惡還出者,應由四力。

  然後呢,「諸惡」,就是那個性罪,其他的罪還出之理,「應由四力」,下面這個。所以真正我們懺悔的話,這兩樣東西同時具足,那麼什麼的罪都可以懺乾淨。 62B 26:21 12:16:57

《開示四法經》云:

  先引那個經上面證。 62B 26:26 12:17:02

「慈氏,若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能映覆諸惡已作增長。

  佛告訴我們彌勒菩薩,說菩薩摩訶薩——不要說我們凡夫——就是這樣的,他們有的時候還會。如果說他能夠照這四個辦法去做的話,那麼能夠把「已作增長」這個業都能夠「映覆」,就是遮止,都能夠把這種業都能夠淨除。哪四個法呢? 62B 27:08 12:17:44

何等為四?謂能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及依止力。」

  這四個,這四個下面每一個再說明它: 62B 27:21 12:17:57

作已增長業者,是順定受,若能映此,況不定業。

  他前面說,有了這四個辦法,那麼已作增長的也都能夠遮止。這個已作增長是定受的,真正說定受的是最嚴重的業,就下一生要受。你能夠懺悔,那個業都能夠遮止的話,何況其他的,何況順不定,當然更能夠。換句話,你只要能夠懺悔,再重的它都能夠懺悔乾淨,所以這個大乘真正的殊勝的地方的確是,的確是。那現在下面就解釋這四個,四個所謂「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以及依止力」。那麼這四個每一個加一個「力」,就是說你破壞現行有一種力量的。所以, 62B 28:19 12:18:55

此中初力者,謂於往昔無始所作諸不善業,多起追悔。

  就這一句話。這個破壞,怎麼破壞法呢?對於你以前所作的,這個以前,我們現在了解,從無始以來,既然時間是無始的話,這個作的惡業是不曉得多多少少,不曉得多多少少。對這個,要「多起追悔」,就是懊悔。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什麼是不增長業?就是作已追悔的,悔所損惱、亦對治所損,對不對?就這個。所以它不但眼前不增長,而且能夠把以前的還能夠淨除掉。這個地方呢,就是破壞現行,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當中。那麼要破壞它,靠什麼呢?靠這個,對於不善業追悔:唉,我怎麼作這個,怎麼作這個!怎麼作這樣不理想的! 63A 00:00 12:20:05

  這個話,注意哦!它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覺得什麼——我怎麼做得不對!你了解了這裡,你就感覺到了,為什麼前面告訴我們哪,「最極下愚」,你真正學法的人,你最愚癡的人,千萬不要覺得自己是智慧的人。喏!第一件事情就告訴我們:哎呀,我怎麼這麼差呀!你覺得這麼差,你才肯改。你現在覺得處處地方覺得我對,我有道理;既然你有道理,你還要改嗎?你就能破壞現行了嗎?你一天到晚在這個現行當中,你這個道理就是見煩惱,然後你的習氣就是你的思煩惱,這麼粗猛的煩惱都沒辦法破,順著它,還談其他嗎?這句話。那怎麼樣才能生起來?這個道理我們懂了,怎麼樣生起來?下面: 63A 01:01 12:21:06

欲生此者,須多修習感異熟等三果道理。

  你要修這個的話,應該怎麼辦呢?就是,哪!前面說的,前面說的道理,那一路上面都過來。所以說前面這個道理說過來了以後,有了這個基礎現在修這個,那很容易,這樣。所以平常我們說:「哎呀,我懺悔呀、懺悔呀!」你懺些什麼?不知道!你跑到佛前面說我念它個四句,你真的懺了嗎?這個很簡單哪,所謂懺悔的話,對你以前所做的覺得不對。你怎麼曉得它不對?有一個對的東西擺在那裡衡量,你一定是對跟不對衡量出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才衡量出來對跟不對。現在你根本不曉得哪一個是對,哪一個是不對,你說的懺悔,懺些什麼?你能懺,這連它懺些什麼都不知道,就能懺得乾淨了嗎? 63A 02:00 12:22:05

  就像我們就說,哎,你去拔拔草——什麼是草不知道!所以人家說那個笑話:叫他去拔草,結果拔了半天,那個菜都拔掉了,草還在那裡。為什麼?菜長得高嘛,那個草小小的在那裡,他就拼命去拔,拔了半天。他自己覺得:喔唷!他就用功了,用了半天。結果啊,糟了!菜——要種的東西統統被他弄掉了,然後呢那個東西沒有。這不是一個笑話哦!如果我們仔細檢查一下,我們現在往往覺得:我現在好用功修行喔,你看我又出了家,這個也放下,那個也放下,然後呢,這個那一些人怎麼不供養我,跑得來也不跟我磕頭;又是個出家人。然後呢這一個人不對,那個人也不對。你做些什麼啊?你做這個就是你把菜都拔掉了,然後呢這個草都在留在這個地方。這個我絕對不是說的笑話,你仔細檢查、檢查看。 63A 03:00 12:23:05

  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在這地方,我覺得自己一方面很不忍心,一方面看見在座的有幾位同學好了,是讚歎、歡喜啊!我都是靠了他,他做了很多善業,我沾了光,隨喜功德。但是另外一方面,有很多同修,偶然有幾位同修不理想,啊,我心裡直痛心,我呀真是不曉得怎麼幫忙他,唯一的辦法總希望多逼逼他,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如果大家條件不夠的話,你們記住:有人來逼你,你應該感謝他;否則的話,趁早回家去,那還少造一點罪惡,至少將來不會墮地獄裡面受苦哦!這一直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麼下面呢, 63A 03:51 12:23:57

修持之時,

  我們正修的時候怎麼辦哪? 63A 03:55 12:24:00

應由《勝金光明懺》及《三十五佛懺》二種悔除。

  有非常正確的教誡,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勝金光明懺》是有一本經,就是《金光明經》。《金光明經》一共有好幾個翻譯本,第一個是北涼曇無讖翻譯的,根據這個翻譯本,智者大師曾經著過疏,很多祖師們。那麼還有《金光明懺》,這個主要的因為智者大師著了疏以後,根據這個。這個另外一個譯本,那個是唐朝義淨三藏譯的《金光明經》十卷。如果你們真正看的話,你們應該看那個十卷那個,後來寫得非常完整。啊!那是真正好極、好極了!我這地方它有一個拷貝,實際上那個藏經裡面也有,它那地方能夠淨除我們所有一切的業障。 63A 05:03 12:25:09

  關於這個道理,現在我實在沒精神,有精神的時候,我晚上要跟你們講的。可是晚上,現在講起來,因為我接了這麼太多的東西,我只能這樣說了,但願你們把《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這一種好好地看兩遍。然後呢看兩遍,我告訴你們的書多看,看了以後,然後你到那時一看的話,你到那時候心裡面會馬上產生正確的覺受。至少你會很認真地覺得:哎呀,我怎麼以前這麼錯呀!乃至於你會有自己感覺得,對以前的錯誤產生驚心動魄之感。對了!那個時候你就對了,你就有機會把你以前的罪惡統統懺乾淨了。還有呢,它告訴我們的好處,這個好處是不得了的好處,你只要肯這樣去做的話,的的確確地,哪怕五無間罪,都可以懺得乾乾淨淨的。那麼這是第一個是《金光明懺》。 63A 06:02 12:26:07

  還有呢,《三十五佛懺》。《三十五佛懺》就是我們現在的早、晚課誦當中,那個八十八佛當中的後面三十五佛。八十八佛分成功兩部分,一個前面的五十三佛,一個是後面的三十五佛;它各有根據的,五十三佛出在《觀藥王藥上菩薩經》上面,然後三十五佛出在《決定毘尼母經》上頭。這兩個經裡邊,那麼現在它們傳的,這個宗喀巴大師傳的這個傳承當中,這兩個都有完整的方法,所以我現在不用那個八十八佛,本來這個八十八佛那個儀軌,還是密教的大師做的,你仔細一看的話,你就了解。那麼現在我們發給你的這個儀軌,它有它的一個特別的一個意義,我順便跟你們說一下。 63A 07:03 12:27:08

  宗喀巴大師當年他也是,修學都是這樣,以他這樣的老人家,這麼了不起,他修行第一步就懺悔。那麼懺悔乾淨了以後呢有淨罪相,到那時種種感應,欸,他親見那個三十五佛。結果見了三十五佛的時候,那三十五佛沒頭,欸,奇怪!怎麼沒頭?那麼他就問,因為見到了,然後呢就告訴他,說你那個儀軌不完整,有一部分缺少。後來他去請教,然後呢那個本尊告訴他,現在還有什麼地方你不夠,補足了就對。 63A 07:38 12:27:43

  所謂儀軌,平常我們看起來,就像那個說一遍。實際上那個儀軌就是什麼?說,拿我們普通一點話來講的話,譬如那個汽車,汽車的什麼叫儀軌?這個輪胎是這樣子的,那個車身這個樣,門是這個樣......。請問:如果那個汽車沒有門、沒有車身、沒有輪胎,你能開得動嗎?你不能開,哪一部分少了就不行。所以它儀軌不完整,那個內容是有的,就像那汽車子是一樣,它那個引擎是有的,那個駕駛的人坐在上面,可是對不起,不能載東西,也不能載客呀!那麼經過宗喀巴大師這麼一改革,那麼這個就完整了,所以我所以採用這個法本的原因。 63A 08:20 12:28:26

  其實這個內容,跟我們現在的早晚課誦上面所用的那個三十五佛,內容大致相同,只有一點點,就是那個觀行的方法。實際上觀行的方法,主要的就是懺悔的最重要的地方。剛才說的,平常我們說懺悔、懺悔,那嘴巴上面講,從哪裡懺呀?不知道。結果弄了半天,像那個笑話當中一樣,把菜拔掉了,草留在那裡;它現在你了解了這樣子的內容去做的話,你做對了,草都拔掉了,菜留下來了,這是我順便一提。那麼以後呢我這個《金光明懺》那一部分,我不講,只是它宗要的地方,我還是會給大家提一下。那麼主要的用的就是用那個《三十五佛懺》,現在你們已經每個人都有了,在沒有講的之前,各位好好地把它看一下,好好地看一下,以後我們每天功課當中,一樣主要的就是學修這個法。這個是破壞現行,把現行破壞。 63A 09:42 12:29:47

  在說下去之前,有一點我要跟大家說一下的。到現在為止,你們曉得不曉得什麼是現行?大部分人大家都知道,容或還有一、兩個人不知道,那我要告訴你們,什麼是現行?就是你現在的心理狀態就是現行;由於這個心理狀態,你身心狀態就是現行,就這麼簡單。你現在的現行是什麼?我們在上課你一心一意在聽這個東西,法相應的,聽得個來勁;法不相應的,聽得不曉得在那個地方怎麼辦是好,但是也無法可想,直望手錶,「怎麼還不下課?」這就是你的現行,就是這樣。 63A 10:27 12:30:33

  那麼現在我們懂得了這個佛法以後的話呢,曉得原來這是什麼?如果跟法不相應的話,那就是不符、不順。如果是「符」是什麼?跟空相應了,見道以後。「順」是什麼?現在就是我們前面這種狀態,順於這個道相應的,一步一步覺得,啊,心心念念覺得:我這個錯的要拿掉它,對的要上去,就是這個。所以說假定我們現在的心理就這樣的,所以前面說「寬大」,浮浮泛泛,馬馬虎虎,這個心裡面就是墮落的根。真正修行就從這地方要破掉它,如果你這地方不破的話,沒辦法!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用功,請問?為什麼?你覺得要想用功啊就提不起來。提不起來的狀態是什麼?就坐在這裡滿好嘛,欸,坐在這裡;然後呢有人跑得來聊聊天滿高興,就是這樣然後;要上街去尤其起勁。這個什麼?就是現在的現行,這麼簡單。你一旦破掉了,什麼呢?就是這心裡面沒有了嘛,所以破現行就這麼簡單! 63A 11:40 12:31:45

  但是呢,這一個東西就這麼實在,就這麼實在!你真的破掉了,你就會很清楚的,到那時候你如果是拜佛的話......。現在你們拜佛什麼現象,我不敢說,但是以往我的經驗以往的話,去拜佛,「是啊,出了家嘛,當然要去做這種事情啊!」可是拜是在那兒拜,拜了半天是沒味道,就這麼所以叫「追上下」,就這個樣。心裡面看看大家都拜我不拜,我也不好意思,最好少拜幾拜;然後呢一拜拜下去,拜了個半天,然後站起來;別人拜三拜,我只拜一拜,反正我總歸在那兒拜了。就是這個現行,就是這樣,你心裡面不大相應的,這就是我們現在跟染污相應的。然後呢,你在那兒唱念的時候的話呢,「唉呀,儘量的話那最好啊......那個唱起來啊很傷氣,反正別人,有別人念,我也去不去管它了。」就這種,處處地方,這就是我們的現行,你了解了一下。 63A 12:47 12:32:52

  什麼樣對了呢?就是你一碰到,你全部精神就貫注進去了,就這個樣,那就是跟法相應了。或者你會感到歡喜,或者你自己不覺得歡喜,但是全部精神呢就覺得跟它相應,就這樣。那麼跟善法相應的心情,我們不大多,可是跟惡法相應的事情,說起來處處皆是。譬如今天有人打齋:啊,今天要打齋!喔,這個打齋,不但打齋還有什麼,找那些東西來得個配胃口。你事先,嗯,嗯!現在心裡這個相應了,然後你吃的時候,越吃越起勁,那時你不覺得歡喜,但是心裡面,全部精神貫注在裡邊。對不對?這個什麼?惡法相應的現行。我們現在要破什麼?就破這個,就破這個!所以這個道理說起來很容易喔,你一定要了解它所指的行相是什麼,這樣。如果是將來你真的一旦破了以後,你會感覺到內心當中立刻有不同的感受,這個下面一個個講下去。 63A 14:00 12:34:05

  所以如果這個沒有的話,所謂的懺悔一點用場都沒有!我說的一點用場,就是眼前結果的用場;那個種子有的哦,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注意!只是一個種子,只是如此而已,只是個種子如此而已。那我們這裡老和尚他為什麼能夠這樣的功效,你們有機會去問問他。那肯定地,他念佛的時候,一定到那時候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頭,儘管他不講那個道理,現行一定破的。那個時候的現行是什麼?一定跟法相應的,就這麼清楚。所以你真正懂了以後要去修行的話,你們會內心當中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現在你這個一念是什麼!如果你跟染污相應的,就是這樣。然後呢在這裡告訴你要破,就是破這個,了解了嗎?這個叫破現行「力」,這是種力量,這是種力量。什麼力量?心力,就是業力啊,業力啊,就是這個。第一個。第二什麼?對治。對治當中分六: 63A 15:15 12:35:21

第二力中分六,依止甚深經者,

  那個六樣東西,一樣一樣東西說一下。 63A 15:21 12:35:26

謂受持讀誦《般若波羅蜜多》等契經文句。

  這個第二個是對治力,什麼叫對治呢?就是對症下藥,治療以前那個老毛病,這個力量。以前什麼老毛病啊?就是無始以來的這個積習。換句話說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什麼?喏,煩惱相應的現行當中。因為你有這樣的個現行,唯識上面所謂的種子,換句話說——習氣,這個習氣的力量很深很重,現在你要把那個習氣,要把它拿掉,那麼這個要靠第二個力量,要靠第二個力量。但是這個第二個力量,跟第一個有沒有關係?絕對有關係!沒有第一個,絕不可能有第二個。為什麼呀?因為你現在第一個都在現行當中,你還在增長,你對治什麼!就是你破掉了現行了,眼前雖然破掉了,可是它無始以來,這個習氣的力量還在,那個時候你一定要把它拿掉它,所以那個時候才談得到對治。所以假定我們第一個力量沒有的話,說懺悔,什麼東西都是開玩笑! 63A 16:47 12:36:53

  那麼現在你看哪!第一個「依止甚深經典」與「讀誦」這些。所以祖師們都告訴我們,讀經有沒有用?有用啊!讀經有兩種:有一種,你如理思惟觀察,了解經當中什麼意義;還有一種,祖師告訴我們,你不要去分別,一心至誠恭敬地去念,也有道理。現在這個地方懂了沒有?喏,說得很清楚,就是這個。因為以前你的現行是什麼?跟煩惱雜染相應的。現在你第一個把它現行破除,然後那個時候,或者你提起至誠恭敬地只要去念。那個時候,什麼?你薰習進去的是清淨之法;或者你是如理思惟觀察,不管是你用哪一種方式——對治。你懂得了這個,那就了解了祖師告訴你說:「你不要去分別思惟,你只要一心恭敬念。」對!然後呢說:「如果說你要去念這個,你要如理思惟了解了,照它行持。」對!兩個絕不矛盾。但是有一個必要的條件是什麼?你要破現行。 63A 18:07 12:38:12

  假定你現在嘴巴上面嘰哩呱啦唱得個有勁,腦筋裡面胡思亂想,請問有沒有用?你現在還在煩惱現行當中。它對治的是什麼?就是產生的力量。現在你在煩惱現行當中,你產生了什麼力量?煩惱力量!這個本來說治病,是藥要對治那個細菌的,現在你吃進去了都是細菌,能治得好病嗎?懂不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喔!所以我這一地方是講得比較詳細一點,你們了解了,自然而然你們這麼了解的話,不管你持戒、念佛、參禪、學教,都有了。這第一個,我們就說你讀經。第二個呢, 63A 18:58 12:39:03

勝解空性者,謂趣入無我光明法性,深極忍可本來清淨。

  這是什麼?大徹大悟了,對呀!就這樣。而那個時候心裡什麼狀態?不但現行破——現行破了以後,那個時候的心理什麼?是跟聞、思、修三種狀態相應的智慧,一定跟法相應。跟空性相應是什麼程度呢?跟修慧相應的,那最高的。前面我們去念的時候,當然你可能已經跟修慧相應,譬如說六祖大師的有一個學生,這個念《法華經》三千部的這個達法,他以前,法達還是達法我忘記掉了。然後他念了三千部,自己還覺得大我慢,跑得去拜六祖大師頭不著地,六祖大師說:「這個大我慢,你磕頭頭不著地,你心裡有什麼?」自己被這個祖師一說,他心裡面覺得:嗯,祖師倒有一點名堂,我一生念了三千部......。「那你何嘗念經啊!你不是在轉經,你被經轉哪!」然後給他講了幾句話,開悟了,啊,大徹大悟!然後呢大徹大悟了以後,他說:「那我以後不要念經了。」六祖大師怎麼說?「以前你根本是被經轉哪,現在你真正轉經啊,現在你真正念經啊!」說不是說大徹大悟以後不要啊!就這樣。 63A 20:36 12:40:42

  所以前面這個單單誦,可能是聞、思、修三種,說空性相應是一定最後那一種,所以更高明。當然嘛!你能夠把這個裡邊從根把它拔掉,那更高明的一種。第二個,這對治。這個所謂根拔掉,那個種子習氣還在,那個種子習氣還在哦!所以初地菩薩達到這個境界,他雖然種子習氣還在,他已經不在生死當中流轉,他是他的願力在,他是他願力還要在這個地方,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正對治,就是真正地破壞了它這個種子了。第三, 63A 21:24 12:41:29

依念誦者,

  這個下面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用得上的最好的辦法。 63A 21:29 12:41:34

謂如儀軌念誦百字咒等,諸殊勝陀羅尼。

  依這個方法照著儀軌去念,那個「百字咒」,在我們那個放焰口當中有一個百字咒,不曉得你們會不會?這個當年印度跟現在西藏這個很盛傳,在我們中國只有焰口當中,就是那個,就是那個。那麼這個什麼?這個不一定是這個,「等」,其他的「殊勝陀羅尼」。譬如我們現在或者念準提咒、或者念大悲咒、或者念往生咒,乃至於譬如說滅罪真言,都是這些。那麼下面引經。 63A 22:18 12:42:23

《妙臂請問經》云:「如春林火猛燄熾,無勵遍燒諸草木,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燄燒諸惡。

  啊,妙不可言!就像春天樹林當中的火,那個火非常地猛烈。春天怎麼狀態啊?每年到了春天,所有的樹木都枯掉了。我們當然這地方熱帶、亞熱帶,那常綠的,他們那個地方是哪裡?在西藏,那個夏天的山頂上面,凍得你要命,到了冬天的山頂上面,一樣東西都沒有了,所有的樹葉掉得光光的,所有的草都枯掉了。在這種草枯的情況之下,碰見那個猛火一來的話,一下燒得光光的,燒得一樣都沒有。你不要說像西藏,那我覺得我們那地方,上海一帶,那是這個溫帶。到了春天,他們這個荒野當中,有一個辦法就是,譬如我們現在看見那個後面荒地,那不是長的荒草很多嗎?他們點一把火,一把火一點,要不了幾分鐘,「嘎!」那個風又大,一下統統燒得光光的。 63A 23:40 12:43:45

  那麼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就是我們積那個罪,你只要如法地去正對治,很快!所以經上面它有一個比喻:有人害怕,說我這個無始以來的罪過這麼重,怎麼辦哪?佛就告訴你:欸,我告訴你,假定是這個房子裡邊,黑暗一千年了,然後呢你點一盞燈的話,是不是點了要一千年,慢慢、慢慢把它趕走啊?不是。什麼時候亮?你一點就亮,對不對?對呀!儘管黑了一千年了,不要說一千年,一萬年再長,你一盞燈一點,馬上就亮。還有呢,你積那個草、那個木頭,積在那裡積一千年了,你要去燒,要不要燒一千年哪?也不要,那倒沒有什麼燈那麼快,但是只要這個積的真正枯掉了,你一把火點上去,沒幾分鐘「刮!」統統燒光。那這個就是我們懺悔的力量,注意哦!太值得了,太值得了! 63A 24:45 12:44:50

  所以你真正懂得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它絕對會教你不修行都做不到。你會了解:我只要花這麼小小的氣力,把以前這麼大的惡,一下就弄乾淨掉了;反過來呢,你貪小小的一點點便宜,將來受的苦是無量無邊哪!嗯,就這個。可是這個裡邊有一個問題哦!它雖然這個春天,這個懺罪的時候你不要努力,一下就可以把它雜草都燒光,還要什麼條件?「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燄燒諸惡」,要靠一樣東西,沒有風不行,什麼風啊?戒!所以告訴我們,你持戒沒有的話,談不到。所以這個修學佛法,第一件事情是戒! 63A 25:41 12:45:47

  現在我們有太多的人,碰到這種情況說,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啦......總覺得好像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啊!這倒是沒有錯,持起戒來是比較難,所以你大可不必受這個戒。既然你受了戒,這很簡單嘛,這個不是別人逼著你耶,你自己願意受,願意受的話,你為什麼還要說這個話?你要說這個話,就不要受,不很簡單嘛!對吧?這個像契約一樣,我訂了契約,你可以不訂嘛,沒有人逼著你,既然你訂了,那當然應該守那個戒,就這樣。所以在我的感覺,我只是覺得我真愚癡,我怎麼感得這個末法呢?這第一個。第二個我真愚癡,我不了解這個制戒的真實原因,我只有老老實實,佛怎麼說我就照這麼做。那個時候就對了! 63A 26:37 12:46:42

  「戒風」,然後呢吹這個念誦的火,這個念誦的時候是「大精進燄」,這個念不是嘴巴裡唱哦——心,現在的心跟它相應的。所以現在的心既然跟法相應了,一定破掉不相應的現行,這個了解不了解?所以叫大精進。什麼叫「精進」?精進的定義不是說你在那裡拼命地出力哦!就是說善法相應的努力,這個才叫精進。如果說你在念,在那兒磕頭,「哎呀,我可以一口氣坐兩個鐘頭雙盤,然後今天拜個五百拜!」但是你心裡面胡思亂想,對不起,懈怠,沒有用,沒有用!所以真正地精進的話,就是一定是這樣:持戒持得很嚴,然後呢心裡面把握住地這樣地去做,第一個。第二個, 63A 27:35 12:47:40

猶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熾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誦光,炙照惡雪亦當盡。

  一段一段的譬喻。第二個就像這個太陽光,然後呢照這個雪山一樣。那個太陽光一照,啊!那個雪就耐不住都溶掉了。現在呢什麼東西來照?「戒日」。這個戒像日一樣,為什麼戒像日一樣?為什麼?我們要懂得它。我們所以要修學佛法,所以要懺悔業障的原因是什麼?要去苦、要得樂。為什麼有苦?你造了惡業。現在你懂得了,哦,原來這樣,那麼你怎麼辦呢?欸,要造善業。但是業因你了解嗎?不了解。所以我們到現在為止了解我們在愚癡、無明當中,對於這個業感緣起,只有佛才徹底了解,所以只有他制的戒法,才是完整的。所以你一心恭敬、一心照著去做的話,這個完全正見。這個正見是真正什麼?無明的對治,就像光一樣,點一點哪,黑暗就去掉了;像熱一樣,一來,就寒就消掉了。懂嗎? 63A 29:10 12:49:16

  所以這個每一個地方有它特別的意義哦!是為什麼我們剛開始的時候,頭上五年是不可離依止。不是單單依了五年就行了,如果說你依止了五年,開、遮、持、犯不行,那盡壽依止,為什麼?因為唯有這個是光明的,既然你要學這光明的法的話,你離開了這個,請問你怎麼辦?你了解了沒問題,你不了解一定要依止。所以這地方叫「戒日」,這個不但有熱而且有光,光熱同炙,惡習統統盡。 63A 29:52 12:49:58

如黑暗中燃燈光,能遣黑闇罄無餘,千生增長諸惡闇,以念誦燈能速除。」

  增長一千年,一下就消失掉。現在不是一千年喔,我們是無量劫來,我們就能夠短短的,哎呀,這個大便宜實在是沒有啊!所以反過來說,這個比生意的這個賺錢的,那實在是在任何情況之下找不到啊!我是感覺得越想越高興,那世間人這麼辛辛苦苦賺一點點,我稍微努力點賺不曉得多多少少啊!諸位,要這樣地去自慶自幸啊!到那個時候你會打這個硬仗,越打越起勁。打起仗來當然辛苦嘛,嘿,但是這個戰利品是不得了! 63B 00:53 12:50:55

此復乃至見淨罪相,應當念誦。

  對了!然後你真正要淨除它的時候,要到什麼?要得淨罪相。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你究竟積多少,你不知道,換句話說,欠人家多少債你不知道——我還哪!還到那個時候,某人說:「欸,現在還清了。好!然後呢這個債據交還給你。」問題解決了,就這樣。那個時候你才不欠,那時你才真是。現在我們懺悔也是這樣,懺悔也是這樣,那在還沒有懺乾淨之前,一直要努力,一直要努力。 63B 01:27 12:51:29

相者,《準提陀羅尼》說:

  那個淨罪相,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 63B 01:33 12:51:35

「若於夢中夢吐惡食,飲酪乳等,及吐酪等,見出日月,遊行虛空,見火熾然,及諸水牛,制伏黑人,見苾芻僧苾芻尼僧,見出乳樹象及牛王山獅子座及微妙宮,聽聞說法。」

  就這個。什麼是淨罪相?欸,你夢當中吐惡食、吐髒東西,就這樣。我曾經有一個同修,他就修這個法,修了沒多久,他就告訴我:「哎呀,夢當中吐大便。」「啊,恭喜恭喜。」你們有沒有夢當中吐大便?大便怎麼會吐出來呢?嗯,就這樣。另外一個同修,他覺得喝牛奶,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你們只要真正去做,下面這個。而且這種人絕對不是歷史上的人物,這種人都是眼前,你們如果說好好地去,將來你們會碰得見。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哪!現在我們碰見了人家,一開口就張三長、李四短。對不起,人就是這個樣,這物以類聚,那麼自然專門談那些人跟你在一起。如果你真正修行的話,你一聽這個話你就聽不進,不願意。古來祖師不是這樣的,古來祖師一碰見,大家就談生死問題,「你修行怎麼樣啊?」你現在你只要去......喏,現在這個時代還是有這種人,你只要真的用功,你到時一定碰得到,任何的,你親眼會碰見這種人的。 63B 03:17 12:53:19

  所以下面好幾種現象。我有不同的同學,有的人夢見這個,有的人經常在夢當中總歸在飛,下面就這個樣;有的人看見特別的宮殿,這個是什麼?就是他的淨罪相。然後完了以後,以後你經常會有這種好夢出現,然後這個好夢不是說偶然一趟,偶然一趟不算的。還有這個夢來的時候,這個淨相這我們今天簡單地說一下:這個夢不是糊裡糊塗的夢,糊裡糊塗的夢不算,這個夢的時間、夢的境相,以及夢的內容,都有相關的,這個現在我們不必深談。萬一,如果說——不要說萬一,如果說我們真正懺了以後,將來生起這個現象,我們不要執著。歡喜是歡喜的,這是個好現象,這個歡喜只鼓勵我們繼續地努力,不要說:「哎呀,我現在好了。」停在那裡。那對不起,無始以來的積習,一個不小心,它又來了。趁這個機會正好可以努力,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是第二點念誦,第二點念誦,這個有非常殊勝的功效。 63B 04:31 12:54:33

  這個念誦當中再說一遍,有兩樣事情很重要!「戒風吹燃念誦火,大精進燄燒諸惡」,你一定要持戒,這第一個。然後呢,這個時候的持戒的話要什麼?要三業並增,不單單是身口,因為你單單身口的話,對不起,你那個現行都沒破,沒有用。我說這個沒有用,注意哦!每次都講到沒有用,這個道理前面已經說過很多遍了,不是說沒有用生天,說沒有用脫煩惱。淨除煩惱這一點,主要的靠自淨其意,然後呢,還要精進的力量,這是第三。第四 63B 05:19 12:55:21

依形象者,謂於佛所獲得信心,造立形像。

  就這個。喔唷,這個有很殊勝的功德!所以塑造這個佛像功德很大,但是有一個條件——獲得信心,這個信心兩個字很重要喔!我們大家覺得我們有信心,我不敢說你們有沒有,不過我有一個衡量的標準,衡量的標準是什麼呢?你們不妨試試看:說我房間供了一個佛像,供得非常好,掃得乾乾淨淨,跑過大殿,你不去理它,對不起,你這個信心是騙你自己的。你懂不懂這個意思,懂不懂這個意思?你這個時候什麼?是「我相」在作祟,「我的!」所以我的房間弄得乾乾淨淨,這個大殿的。你既然是信佛的話,大殿更重要啊!你看見任何一樣東西,那是這樣。所以前面還記得不記得這個祖師那些公案?所以這個「信心」兩個字我們要體會得到。 63B 06:32 12:56:34

  如果你真的有信心,對佛是這樣,然後你看見人,他只要這件衣服一被,不管他,他的內容什麼樣,喔,這個僧寶!哪怕他造五逆十惡,那沒關係,那他造的事情,這個形象可是十方三世的清淨幢相。那時候你有信心了,對!不過這種淨信心很高喔!我拿這個做為標準策勵我們,我所以提這樣的話,我們動不動就犯了這個我慢心,自己覺得對了。我現在所以要把那個真正的——不是故意提高,這是真實的標準,讓我們認識我們的條件,好讓我們努力向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法」,什麼是法?前面剛說過了,你一提,馬上校對自己,「哎呀,我差得十萬八千里!」那個時候才算是有信心。不是說我懂得一點法,然後拿照妖鏡到處照別人,那時你完全錯了,完全錯了,你完全世智聰辯哪!這個是「獲得信心」,到那時候你「造立形象」,對!第四個。 63B 07:42 12:57:44

依供養者,謂於佛所及佛塔廟,供養種種微妙供養。

  第五個,那是供養,種種的微妙供養,這個前面我們講歸依的時候已經講過了。這一點對我們修行是最容易、最容易,乃至於隨便任何情況之下,一口淨水——注意哦!那個「淨」字上一次講過,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有任一樣好東西,你那個時候去做。今天我掃一個地,不要是說跑到大殿,我在這地方的掃,我掃廁所,為什麼?這個地方是常住啊!十方常住。不管你做什麼事情,如果你做到這一個地方的話,你就一點都不會偷懶了。哎呀,你好努力去做,這個就是供養,所以說告訴我們佛的塔廟。這個「佛塔廟」是什麼?就是佛藏形象之所,這個法身以及生身都藏在這個地方,所以這個寺院的這些地方,供養種種微妙供養。 63B 08:52 12:58:54

  那麼這個微妙供養當中,大家還記得吧?這個「意念」最重要,對吧?大家還記得吧?如果你能夠拿六種意樂去供養的話,那你小小的供養,就產生很大的功德。所以前面這個都是最重要的基本,你前面不好好學,到後面這些東西就派不上用場,大家了解嗎?如果你前面學得很好的,到那時候馬上現起功效來,所以哪有修不成功的道理?然後呢我們說佛不在,他前面告訴我們清楚的、非常清楚嘛!現前供養固然大,不現前功德更大啊!現在是不現前,說不是因為佛不在,佛不在你真正地如法供養的功德更大!這個是供養。最後 63B 09:42 12:59:44

依名號者,謂聽聞受持諸佛名號,諸大佛子所有名號。

  欸,就是最後一個就是「名號」,現在我們念佛就是這個。然後呢念觀世音菩薩就是這個,念地藏菩薩就是這個,念「嗡嘛呢叭咪吽」就是這個——嗡嘛呢叭咪吽應該是念那個咒,前面那個咒。不管是哪一個大佛子,就這個。這個是六個,這個 63B 10:10 13:00:12

此等唯是《集學論》中已宣說者,餘尚眾多。

  其他還有,不過呢舉其綱要,在這個裡邊如此,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關於這個四力對治當中,今天就把那個初、二兩個力,這個地方說清楚,大家清楚不清楚?那麼最後再說一下,這個初力沒有的話,後面這個根本沒有。所以為了這樣的話,你一定要了解,說我現在的現行是什麼,這個現行跟煩惱相應的,還是跟雜染相應的,你要認得這個,一定要得正知見。所以你到那個時候,你就了解了,為什麼佛法不管說你講什麼,戒定慧任何一樣東西,這個是真正中心、真正根本。 63B 11:12 13:01:14

  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四十五頁,那麼昨天我們已經講到了,四力淨修的道理,淨修的道理。如果把這四樣東西,跟我們不管是沙彌、比丘,乃至於五戒的居士,這個兩個,說遮罪、性罪同時懺的話,那麼一下這個罪就可以懺乾淨,再嚴重的罪、再嚴重的罪。已經講了第一個初力跟第二力,那麼讓我們溫習一下。如果說第一個力量沒有的話,下面的都是空話,實際上這四個力彼此間,你真正說起來是分不開的,分不開的。就像一個車子一樣,說輪子、引擎,然後呢車身,然後呢下面的架子,講的時候分開來,造的時候一個一個,等到你開的時候,這個東西,沒有一樣東西少,少掉一個輪子,這部車子就不行,引擎少掉也不行。 63B 12:36 13:02:38

  那麼現在呢,我們把四個力,每一個力的特點在什麼地方,以及我們跟這個力相應的時候,心理狀態是如何,換句話這個行相。那麼同時當你認得這個行相的時候,一定有一個什麼條件呢?就是以前錯誤的行相是什麼——這個「行」呢就是心理的行為,由於這個心行而產生的身口,所謂錯的是哪一些,現在對的是什麼,你了解了,然後把它淨除,這個。所以第一、第二曉得,第三呢,現在看倒數第二行。 63B 13:27 13:03:30

第三力者,

  第三是什麼?遮止罪惡的力量。 63B 13:34 13:03:36

謂正靜息十種不善。《日藏經》說,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見作隨喜,殺生等門,三門業障,諸煩惱障及正法障。

  喏!這個就是遮止,遮止這個一切的罪惡,遮止意思就是現在呢如法地靜息,不再造以前種種不善了。那麼上面說道理,這個原則,下面呢,引那個經上面來證成這件事情。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你由於這樣能夠遮止的話,所有一切不管自作、教他、見作隨喜,那包括了所有的罪惡,統統都能夠消除,「摧」就是摧毀、摧壞。所有自作、教他是怎麼作的呢?或者單單起的意業,或者由意業而起的身、口;煩惱障、正法障,所有的一切的罪障,徹底都能解決。下面: 63B 15:04 13:05:06

《毘奈耶廣釋》中說:「若無誠意防護之心,所行悔罪,唯有空言。」《阿笈摩》中是故於此密意問云:「後防護否?」

  那麼這個一點在律藏裡邊、戒經裡邊,再特別說明,遮止了這個東西一定還需要什麼?誠意防治以後不要再犯。如果說沒有這一點的話,那麼你所謂的懺悔,所謂的遮止都是空話。既然你要遮止,遮止了後面還可以再犯嗎?如果後面再犯,那你遮止了嗎?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這《阿笈摩》,《阿笈摩》就是通常我們說就是《阿含》,實際上就是最基本的教典當中,基本的教典當中,這也是戒經裡面。「密意問云」——實際上我們懺悔的時候的確有,「你啊見罪嗎?你後面曉得防護嗎?」他一定回答說:「能見。」那很重要!你必定要見到你的罪過。見到罪過,換句話說,一定具足什麼?一定具足正知見,你如法地了解這個錯,這個對,然後呢也了解這個道理。那個時候你曉得它的不好,也現行破壞,已造的對治,然後呢千萬自己策勵自己不可以再造,這個叫作防護。所以假如說你這個心沒有的話,你所謂的懺悔,懺些什麼?所以這一點下面說: 63B 17:11 13:07:12

故防護心後不更作,至為切要。

  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而所以能這樣的話, 63B 17:21 13:07:23

能生此心,復賴初力。

  那一定還要靠現在。所以你現在的現行能夠破壞,眼前當下一念是叫破壞現行,以後破壞叫什麼?防治嘛!同樣的一件事情,只是時間上頭,時間上頭的差別而已。這個概念大家弄得很清楚,必須要弄清楚。第四呢,依止力, 63B 17:54 13:07:56

第四力者,謂修歸依及菩提心。

  這個話,非常簡單的兩句話,實際上這個整個佛法的內涵,就在這兩句話當中,整個佛法的內涵,完完全全在這個兩句話當中。所以如果說你前面沒有聽,或者沒有懂的話,趕快回過頭去好好地來了解一下。如果說對於這皈依的概念根本不認識的話,那個所謂修學佛法的話,那都只是一點善根而已,善根而已。 63B 18:38 13:08:40

  這個地方我們不妨重新再提一下:所謂依止,我們現在這裡就是說皈依,皈投依靠。那「依靠」本身呢就是平常我們的,我們身體所依靠的,坐在椅子上面,而椅子擺在地板上面,地板擺在大地上面,這是依靠著這個。我們心依靠什麼?大家想想看我們心依靠什麼?我們想了半天,不曉得依靠什麼。然後你眼睛看見哪,跟著東西跑掉了;耳朵聽見哪,跟著東西跑掉了;結果你閉上眼睛、塞著耳朵,腦筋裡胡思亂想,緣著這個法塵而去了!這個就是我們所依靠的呀,這個叫作無明,所以叫作無明哪! 63B 19:36 13:09:38

  然後呢一天到晚跟著這個塵境而轉,因為你這樣,所以你身也跟著它頭頭直轉。這個因就造了業,感得苦報。因為現在你感受到那個眼前苦報的痛苦,所以要想找脫苦之道,然後在這個裡邊,透過我們如理理智觀察抉擇,最後找到我們要想脫苦,必須要找到什麼樣的對象呢?他一定要自己能解決,否則的話,他自己都不能解決,他能幫忙你嗎?第一個。第二呢,他不但是已經脫了苦,而且了解怎麼幫忙你。所以他自己能徹底圓滿解決一切,而且懂得幫忙你,幫忙任何一個人,解決任何問題。這兩個條件不具足,你求他也沒有用。還要呢,不但如此,他雖然有了這個條件,你求他,他說:「對不起,今天我要度一個假,今天我可沒有空,今天我不想做。」你也沒辦法他,他還要一個大慈悲。然後呢還要第四個條件,這個前面說得很清楚,我們這裡再回憶一下。所以,這個是真實皈依的必然理由。 63B 21:23 13:11:26

  既然你現在了解了,知道了苦,去懺悔,必然會產生的一個什麼的結果?說這個痛苦是不得了啊!因為你感受到了痛苦,所以你進一步找到痛苦的原因,於是你從根拔起,所以在這種情況你呀絕對不會再犯。那麼犯的因在哪裡?這個是這個因,以前依無明,現在你必定會一心皈投依靠。依靠什麼?三寶,喏,就這個。那麼為什麼要依靠三寶呢?曉得我們在無明當中,第一個我們是知見不正,一無所知,第二個我們一點力量都沒有。所以一定要在這種狀態當中,才要找到一個在知見上面,徹底完整的正覺者;然後呢在行持上面,是徹底圓滿的一切智智,正遍知者;然後他在心情上面,是徹底圓滿是大慈悲者;所有這些事情,他的願力是已經究竟圓滿的,是具有大威神力者——佛呀!那麼因為這樣的關係,你就是說世間的一切六道當中,找到這是我們唯一皈依之處,這普通一般的皈依。 63B 23:06 13:13:08

  然後你真實皈依了,進一步而去努力的時候發現,你要正皈依的這個三寶當中,正皈依的什麼?法寶,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步一步有它的特質在,這是因位皈依。如果說你能夠如此上去,到最後走到你完全如法相應的話,那個就是皈依所感的果。皈依所感的果是什麼?你就是佛,就這樣,你就是佛。那麼雖然說佛法,佛法確實有它的三乘的差別,三乘的差別在哪裡?菩提心。所以從皈依上面更深一層的,圓滿的皈依的境,這個是什麼?發的大菩提心。就這個,所以要具足這個。 63B 24:05 13:14:08

此中總之,勝者為初發業,雖說種種淨惡之門,然具四力,即是圓滿一切對治。

  現在我們再把它整個地統攝起來,概括地了解一下:說這個「勝者」就是佛陀,佛陀對於剛剛初修的人——「初發業」就是我們初修的人——他說了很多淨除罪障的道理。譬如說天台,天台的懺悔有順逆十法,我寫在黑板上面,賢首也有。為什麼講順逆十法?你為什麼會造的?唔,原因,先找到造業的原因,然後你懺悔的時候,也是從原因上面。由於這個原因,然後呢你產生這樣的結果,所以它同樣的。所以平常天台在這個《小止觀》上面也有,在這個《淨土十要》上面,所以說這個淨土懺上面也有。那麼這個是天台的,賢首也有,它各有所謂懺罪的順逆十法。那麼現在我們這裡講四法,儘管開合的內容是不同,可是它所要達到的究竟圓滿的內涵,確是一點無差,一點無差。這個是把懺悔的這個每一個內容,跟它所指的特別的心理的行相,讓我們認識,從理論上面,讓我們了解了這個實際上的心理狀態。 63B 26:06 13:16:08

  所以我們不妨把昨天所說的,昨天特別強調說:每一樣東西的心理狀態是什麼。那時候我們可以回憶一下,當你回想這個的時候,一定要把前面那些東西,這個是必然的。告訴我們,那我們以前說改自己的過,認識自己是什麼條件,要依止六想,第一個說自己的病。當時只是信得過說自己的病,究竟怎麼個病法自己也糊裡糊塗,現在漸漸了解了,哦!原來這種心理行相就是。現在已經有個初步的認識了,你要更深切地認識,那麼後面共中士、共上士,越到後來你了解得越清楚。那個時候你能夠修持的方法、內容更深廣,然後呢淨除的罪障,更徹底、更圓滿,積聚功德,亦復如是,亦復如是。 63B 27:16 13:17:18

  這個因為今天晚上要講,所以你們今天下午每個人仔細好好地看一遍,仔細好好地看一遍。它這個懺法,那個上面所講的次序,跟現在書本上面,它有一點不太一樣的,那麼為什麼原因,到那個時候我會詳細地說明。總之你了解這個意趣,以及這個心理的行相,然後你認得了以後,你這樣情況之下跑得去懺悔的話,那個力量大得不得了!而且非常快速,當下認識,當下見功效,這樣地好法,這樣地好法!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63B 28:08 13:18:10

惡淨之理者。

  為什麼懺悔能夠淨除種種的惡業呢?那個惡為什麼能夠清淨呢?前面曾經說,這個業你造了以後,「縱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合會時,果報還自受。」造了以後,不管多少時候它不亡的,它現在告訴我們說這個地方那個能夠清淨的,這不是有矛盾了嗎?這樣。那麼現在這地方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道理。因為我最近沒精神,所以也沒有來考你們,那這地方呢我來說明一下。如果說你們對這概念不清楚的話,那麼最好把它弄清楚。說: 63B 29:08 13:19:10

謂諸能感於惡趣中極大苦因,或令變為感微苦因,或生惡趣,然不領受諸惡趣苦,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

  這個狀態,怎麼樣這個罪惡,這個惡業會清淨呢?下面告訴我們,說本來你造了這個惡業以後,這個惡業會感到、生到惡趣當中的,這個是受極大苦報的這個惡業的業因。現在經過了這樣地如法如理地懺悔以後,它就變得很小輕微的一點點的困苦,不再墮落到惡道,或者雖然墮落到惡道,但是你不會領受這個痛苦。 64A 00:21 13:20:19

  我們曉得佛世有一個大公案,阿闍世王是摩羯陀國的頻婆娑羅王的兒子,他第一個把他父親殺掉,這個是五逆之罪;然後呢幫助提婆達多專門跟佛搗蛋,這麼一個人。最後臨終的時候那個罪相現起,哎呀!可怕極了。那麼好的,那個時候他有一個大臣耆婆,實際他就是他的弟弟,他是一個非常信佛的,耆婆是大醫王,他就告訴佛。「哦,告訴他,你現在就只有懺悔。」所以他那個時候生起大恐怖,然後呢去求佛懺悔,結果懺悔乾淨了,五逆之罪都懺悔乾淨哦!但是他懺悔,懺悔乾淨了,本來這個五逆之罪墮落這個無間地獄的話,是不得了地、不得了地恐怖啊,那無法想像的!結果他墮落了沒有?墮落了。受苦了沒有?沒有,他這個墮落叫拍球地獄,像那個球一樣,「蹬!」一下它跳出來了,所以他才下去,也就起來了,阿鼻地獄什麼樣子他不知道。 64A 01:45 13:21:43

  如果說你們能夠這樣的話,你歡喜不歡喜啊?不要說叫你受它無量無邊的長劫,叫你跑得去受一天,那我們沒有一個人......。我曾經看見很多這種古代的這個祖師們語錄上面,有很多生前,那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特別的因緣到地獄裡面去,偶然看見那個地獄裡面一點樣子。然後呢看見那個獄火燒的情況,那個火就噴出來烘上一下,這個痛苦啊,然後到了人間,那個像燒焦一樣,弄了幾個月都弄不好。喏、喏、喏!現在我們這個賴居士燙了一下,你們不妨試試看,如果你們不怕的話,最好弄那個開水,你選一個最小的地方自己試試看,小指頭擺在水裡面燙它個十分鐘,你試試看。 64A 02:47 13:22:45

  我建議你們,不要說:「啊!我不怕。」這個話千萬不要說。因為以前我就犯了這個大毛病,總覺得自己英雄好漢,「欸!我不在乎!」乃至於說:「嗯,我要修學佛法,那下地獄去度眾生!」等到我後來受了一點小苦,唉呀,覺得這個大口是萬萬不敢開,不要說這樣啊!所以我常常說啊,你只要內心真正能夠反省觀察一下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他只有一條路——拼命懺悔,拼命修行。不要說你拿那個手指頭擺在水裡面,今天很簡單,吃飯了,分菜了,好的東西分給別人了,然後呢壞的東西擺在那裡,你心裡面老那個嘀咕,嘀咕了半天都放不下,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的道理嘛!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大話容易說,騙別人容易,騙自己是一點都騙不了的。這是一種,或者呢, 64A 03:55 13:23:53

或於現身稍受頭痛,即得清淨。

  你現在現身當中,就是能夠得到清淨。 64A 04:05 13:24:04

如是諸應長時受者,或為短期,或全不受。

  像上面所說的,經過了懺悔以後,你要到三惡道中受極長時候的大痛苦,現在呢,欸,很短的時候,乃至於可以完全不受。這個憑什麼? 64A 04:34 13:24:32

此復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勢猛不猛,及時相續恆促等門,故無定準。

  「此復是由淨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對治圓不圓具」,修的時候,勢猛不猛利,及修的時間相續是長還是短等門,所以「故無定準」。這個完全看你修的人的力量的大小,然後你四個力量圓滿不圓滿,修的時候的心情是猛利不猛利,修的時間是長短,所以沒有一定的。反過來說呢,一定的,你對治有多少力量,多少力量就淨除掉多少惡業的力量,半斤就是對八兩,一絲一毫都不差,就這樣清楚,就這樣明白! 64A 05:33 13:25:32

諸契經中及毘奈耶皆說:「諸業縱百劫不亡。」意謂未修四力對治,

  經上面所以說不亡的,是說你沒有修對治。 64A 05:47 13:25:45

若如所說而以四力對治淨修,雖順定受,亦說能淨。

  如果你如法地去淨修的話,那麼就算定受——通常定受的業是最重的業,記得前面吧,那個諸業在生死當中的次第怎麼來的?隨重、隨近,然後呢隨串習,然後呢,前,四個次第對不對?重業是最先,所以你定受,下一生要受的是最重的;如果沒有重業的,那你是臨終的時候,那個業先現起,就靠近它的;如果沒有,你的習慣多的;最後,那是你最先造的。所以換句話說,「順定受」這個業一定是重的,那現在這個重的都能夠清淨,何況是其他呢?那麼這個是戒經上面的。然後呢, 64A 06:49 13:26:47

《八千頌大疏》中云:

  《八千頌》就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的疏,就是註解,它也說: 64A 06:59 13:26:57

「謂若凡是近對治品,可損減法,彼由成就有力對治,能畢竟盡如金穢等。正法障等一切皆是如所說法,由此正理,則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

  說凡是你修了這個對治——它那個地方叫「近對治品」,為什麼不是正對治而講近對治?它正對治是什麼?一定要通達空性,把那個種子要徹底地把它損壞。現在前面所講的近對治,並沒有把那個種子整個破壞,但是你能夠這樣的話,那個種子就不會感得現行,他下面會告訴我們的。「可損減法」,它把那個種子的勢力,把它減低了,把它損害了。說由於成就了這樣的對治,而且這個對治,具有力量的,因為具有力量所以它以前造的力量你能夠抵銷。這種情況之下就「畢竟盡如金穢等」,就像那個金礦當中的髒東西,就像我們洗衣服,你只要正確地找對了這個對象,油嘛,你用非肥皂,灰塵嘛,抖一抖,否則的話擺在水裡漂一漂,你只要找對了這個,然後呢加夠了力量,用足了水,欸!可以洗得乾乾淨淨。像乃至於「正法障等」,那個是障當中最嚴重、最嚴重的,最嚴重的都可以淨除掉,何況其他! 64A 08:56 13:28:54

  由於這個道理,所以「妄執心,所作墮處可無餘盡」,所有的罪障都可以盡除。這個裡邊特別說「妄執心」,說我們為什麼造罪呢?造罪的根本,這地方特別說一下——妄執,邪妄的,邪妄的。所以現在在我們並沒有真實了解說,我、法二執的行相,以及見、思煩惱的行相,沒有正確了解之前,法空性,這空緣起,你沒有正確了解之前,總之,最重要的我們要記住:我們現在起心動念無非是罪,哪怕你想對了都是罪,哪怕你想對了都是罪。因為我們現在想對了的時候,說還是三界輪迴當中,生天之法是有的。所以你因為這樣關係,所以你一心一意啊「南無阿彌陀佛」,為什麼要這樣呢?因為我起心動念沒有一個對的,所以一心一意只有歸投依靠你,就是這樣,這個是。不過呢,現在從這個地方我們更進一步了解了,是正歸依正歸依的法,它更廣泛。所以這地方我們要有一點認識,說妄執心這個概念。 64A 10:30 13:30:28

  平常我們真正麻煩的,我們不曉得我們在妄執當中,我們總覺得自己有道理,這個是一個大最麻煩的事情,而這一點還非要經過這樣地說明、懺悔,到那時候你才有機會認得它、淨除它,否則的話沒有用。所以前面一再說,你呀如果不如理地思惟、觀察、對治、修行,縱然曉得一點法,你結果還是隨著煩惱放逸而轉,曉得的法沒有用場,到那時候惡業照樣地來。現在我們太多都是這種現象,尤其是觀察、觀察我自己,我就是這個毛病。哦,講起來我自己曉得講得頭頭是道,我想你們也覺得吧——喔唷,講得很好!可是我自己問起來,我心裡面常常害怕,說得頭頭是道,可是起心動念相應的時間啊,不是沒有,的確不多,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我自己經常很警惕。它有一個好處,平常我們一警惕呀,在那坐立不安哪!佛法這個很美,你一警惕,你就馬上覺得歡喜無比,欸!它有這樣的好處。這個是這地方順便一提,順便一提,關於這個妄執心的事情,我們應該了解,你能夠這樣去做了,那麼就對!關於這種事情都可以統統淨除乾淨。 64A 12:08 13:32:06

  談到這裡有了一個問題了,前面已經問過你們,已經提過了,說現在我們曉得這個地方說正皈依是皈依法,既然正皈依法,請問我們現在念佛,那你說這個是皈依佛,還是皈依法?這跟你們講過沒有?有沒有講過?沒有。問過,對不對?問過你們,你們想得出這個道理來嗎?現在經上面又告訴我們是正皈依的正皈依法,既然正皈依法,為什麼不教我們念南無法,教我們念南無佛,教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教我們念南無釋迦牟尼佛,乃至於教我們念菩薩,不教我們念南無法呀?為什麼?這個裡邊是有矛盾嗎?你們說有沒有矛盾啊?我們信得過,不會有矛盾的,但是道理你說得通嗎?你倒說說看,大家是不是覺得有矛盾在呀?不要說矛盾,想它不通,那現在我告訴你。 64A 13:13 13:33:11

  它皈依法的真實的內涵是什麼?到現在我們慢慢地了解,這個地方所謂皈依法,不是我們早晚課的時候「自皈依法」念它一遍。念它一遍是皈依法,你皈依了以後自然身口相應的行持,可是它的中心是什麼?就是以前我們心理的行相是什麼行相啊?依於無明,對不對?起心動念都在這個上頭。喔!現在曉得了,不對,不對,這個錯了,現在我怎麼辦?要如理依止正法,這個是皈依法的真正內涵,真正的定義,對不對?了解不了解?所以它前面告訴我們正皈依是法,為什麼?喏!一切功德的圓滿,一切罪障的淨除,都是如法行持以後,分分斷證而來,斷惡,然後呢證德。惡斷了,好了,前面的罪過都沒有了;德證了,功德圓滿了,那就行了嘛!所以一個是斷德圓滿,一個是智德圓滿——佛啊!這個是依於法,沒錯呀! 64A 14:49 13:34:47

  那麼現在呢我們了解這個道理,對不起,了解是了解了,法的真實的內涵還是一片糊塗。只有一件事情是曉得的,以前這種心理起心動念都在罪惡當中,那怎麼辦呢?那唯有依靠的,只有依靠著阿彌陀佛。所以當你正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那個時候你心裡的狀態是什麼?心裡的狀態是什麼?你真正一心一意「南無阿彌陀佛」的時候,南無什麼?皈投依靠嘛!以前我錯了,現在我一心依靠阿彌陀佛,這個心是什麼心啊?正依止法,對不對?清楚不清楚?每一個地方這個行相非常清楚。 64A 15:38 13:35:36

  所以在這一點,如果你們只想說:「哎呀!我現在年紀也大囉,也不想學什麼囉,就念念阿彌陀佛。」你也能的的確確如法地念到底,那你的確不去管它,你念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自然會告訴你。如果你現在在這個世間年紀又輕,又穿了這種衣服,又想弘法的時候,人家問你,對不起,你弄了半天自己也弄不清楚的話,那個時候,那就不大相應了,對不對?所以你每一個地方這個法相弄得非常清楚。然後呢因為弄清楚了,你自己修持起來的時候一點不含糊,你了解得很清楚,這一念對、這一念錯!不會是弄了半天,自己還不曉得對不對,然後人家問起來,你可以分析得清清楚楚。 64A 16:27 13:36:26

  所以現在有的人曾經跟我這麼說,現在這個佛法滿流行......,不是,現在佛法弘傳得很好,而有一類人你就不容易去說服他,什麼?知識青年。我的觀念恰恰相反,我跟你們說過了,你真正能夠說服的就是這些知識青年,就怕他不跟你講道理。他說:「我已經相信了。」你跟他講什麼,他也不聽你,「我已經相信,你講這個道理幹什麼?」那你一點辦法都沒有。其實他真的懂了沒有?對不起,天曉得!如果他要肯跟你講道理的時候——喏!這個前面所有的道理,這都是世間的量則喔,它不是我們佛法裡面特別講的哦!你要曉得這個才是佛法真正可貴的地方。所以這每一個地方,它沒有一點含糊的,這個概念大家弄清楚。 64A 17:29 13:37:27

  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自然而然就像前面說的:「哎呀!別人大家也說啊,信了他那個教,不要信的別的了,你現在佛教也是,信了你的佛不要信別的,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欸,對不起,我這個就是跟別人不一樣,我跟大家坐在這兒講道理。所以以我現在的了解,正因為我當年沒出家的時候是學科學的——談不到真正科學啦,至少碰到一點科學的邊,學工程的,理工,所以等到我學了佛以後才發現,真正的科學只有在佛法當中,只有在佛法當中。 64A 18:15 13:38:13

  這個學科學家的科學的精神是精采的,絕對精采的,但是他採用的方法,所認知的範圍,那實在是、實在是,也只能說他已經開始慢慢地進幼稚園。所以我以後常常有很多人跟我講科學,我心裡面直好笑,唉,這些人哪真是,講科學實在是不懂真的科學,真的懂得科學的,他一定會跑到這條路上去。所以不怕他不跟你講道理,反過來,就怕他不跟你講道理,那你就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不過當然還是有一種人,他跟你講道理,講道理以後,到那時候他跟你橫來,「就是你有道理,我就是不聽你。」那沒辦法,那是沒辦法,這是我們隨便一談。下面還有一個問題: 64A 19:12 13:39:11

諸經說云『諸業雖百劫』等者,應知是說,若不修習能對治品。

  經上面說,百劫造了絕對不亡的,要曉得這是沒有修對治,如果修了對治,一定不會的。 64A 19:32 13:39:30

若不爾者,則違正理及違多經。

  他假定說經上面說造了一定不亡,那麼你修習了以後它也存在的話,這樣一來的話,很多經上面講的道理就有違背了。這個經前面、後面一定不違背的,所以前面所以說造了不亡,是因為你沒對治,對治了以後它就消失掉了,經上面很多地方都是這樣說。可是這個理論它並沒有說得很清楚,現在這個道理,我在這地方跟你們說明一下,你們就很容易很清楚明白了。如果是在座的諸位,尤其是學理工的,那個概念特別清楚,或者我們把中學的物理現象,你隨便一提的話,你就很清楚。 64A 20:35 13:40:33

  現在呢,或者我們不要說物理現象的,因為畢竟學「力」的人比較少。世間一般大家的量則,我欠了你十塊錢,他欠了我十塊錢,結果呢?對我來說,我不欠不虧,我自己本身來說,我身上的這個負債來說,不欠不虧。儘管這樣,可是對不起,我碰見他,他是我的債主;然後呢我碰見這個人,我是他的債主,對不起,這個債還在,對不對?清楚不清楚?另外一種,我欠了他十塊錢,我還了他十塊錢,結果呢我有沒有債?沒有。然後呢我碰見他的時候,他是不是我的債主啊?不再是了,清楚不清楚?懂不懂?有疑問的請提出來現在,一點沒有疑問。 64A 21:42 13:41:40

  然後呢我再進一步用「力」來告訴我們,用力來告訴我們,然後我用一個力,比如說推我前面這東西,我如果推這東西,這東西就向那邊推動,對不對?然後呢旁邊如果有一個人,要擋住這個推動的話,他也要推住,怎麼辦呢?就是在這個反方向,反方向用同樣的力來推。如果說他反方向推的話,他的力小,我還是推過去一點,但是呢並沒有原來這麼快了,也沒有原來這麼遠。他假定力慢慢地加強,加到跟我一樣的話,對不起,那個就不動了。如果他的力量超過我的話,它又反回來了,對不對?還有一種情況,我是這個力這樣推,結果他也用一個力那樣推,請問這個力跟我這個力有沒有關係啊?是了不相關,了不相關,所以這個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物理上面就講這個道理。 64A 22:49 13:42:47

  所以物理上面,如果你們懂得力學然後講佛法的話,啊,美極了!為什麼呀?這個物理上面儘管講力是世間的,說萬有引力,樣樣有力,但是這個力的來源哪來的?他找不到,只曉得任何一樣東西有它的力,以前說,這個物質說有力;現在發現原來沒有物質,本來就是一個力場,可是真正說起來,根本就找不到物質,就是那個地方有一種能力存在。那麼這個能力哪來的?找不到。佛法上面告訴我們,妙極了,這個能力哪來的?業力。啊,這佛法真正高明的地方。所以現在大家說科學,說了科學去反對佛法,這種人不信佛的當然,信了佛居然拿科學來反對佛法,那個人哪,佛法在門外。真正的世間一切的量則,你懂得了佛法,任何一樣東西解釋得那徹底圓滿,尤其是科學,醫學,不管是理、工、醫、農任何一樣東西,那今天我在這告訴你們。 64A 24:01 13:43:59

  所以當你造業的時候,你什麼,以你的心去造,現在我們把這個剛才那個比喻,馬上用到事實上面。造的時候這個業是怎麼個造法的?你看見這個東西,啊!歡喜它,你起個貪心,這樣去。是不是這樣?就是用你的心,對這個東西這樣來。現在呢,他前面告訴我們怎麼對治啊?你看見這個是「起過患欲」。以前是曉得什麼?曉得它有種種的好處,你要執取它,現在你恰恰相反,要曉得它有種種的過失患害,於是你排斥它。所以這兩個東西是行相相同,是力用相反。心理的狀態,完全是依靠你的心理狀態,還是這個欲,前面那個欲叫貪欲,現在的欲叫什麼?善法欲。為什麼貪欲?你無明,不知道,邪妄地分別;為什麼善法欲?你正知見。它那個正跟邪之間,像黑跟明一樣,恰恰相反哪!完全相反。因為這個無明,無明故行,行是什麼?力嘛!現在呢同樣地,你因為是明、智慧,所以它也產生一個力,那個力跟它相反,完全相反。 64A 25:29 13:45:27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修對治的時候,為什麼要四力圓滿?就是你造的時候就這樣造的,現在你對治的時候,也在哪一方面都顧慮到了。這個方式都顧慮到了,質都對了,下面的力那量也對了,你只要完全做對了,徹底消除、一點不剩,清楚不清楚? 64A 25:55 13:45:54

  正因為如此,所以正因為這個道理,所以諸業縱百劫,它絕對不亡失的道理,業一定不會亡失的!以前你造的業是造這個業,所以它一定推著這邊走;現在你造的業是這個業,它一定也推著這個走。所以那個在同樣一件事情上頭,發生有什麼效果?這兩個業也都沒有亡失,對不對?絕對不亡失的。所以這個力因為這樣不亡失,所以向那邊走;這個力向那邊也不亡失,向那邊走,結果碰到最後那個不動。實際上動是不動?那個力呢,兩個力都沒有亡失,對不對?所以你真正了解了,啊,那個佛經真美呀!它絕對不會有一點矛盾之處,所以有矛盾問題都在你自己,清楚不清楚? 64A 26:55 13:46:53

  所以常常有人問:「有人什麼這樣說,有人這麼說,你到底怎麼講?」那你告訴他,這麼清楚、這麼明白,不管你是用經說,乃至世間的理則。說到這裡,同樣你們也曉得了,佛法真正可貴的地方,就是你可以用世間的量則,說明這個最深刻的道理。其他的宗教他一定要說:欸!這個是神講的、這個佛講的。是,我們也是佛講的,佛是什麼?覺悟了世間的量則,所以他用那個世間的共同接受的量則,來說明這個正確的道理。但是有一點不行,就是如果世間的量則你不懂,是個大愚癡蛋,那沒辦法好想,那沒辦法好想,所以這個修學佛法是智慧之學啊! 64A 27:44 13:47:43

  說到這裡,大家不要說:哎呀,我在這修行了,好像這癡癡呆呆呀!那個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你已經走到錯誤的這條路上去了。但是也不要覺得:啊,你很聰明啊!這個聰明要注意哦!千萬不要變成世智聰辯,佛法的智慧是對治煩惱的喲!然後呢你談起來,說起來說得頭頭是道,對治不了煩惱,還增長煩惱,這個不是佛法的智慧哦!提一下。好!現在我們了解了:喔!原來這個樣。那以後就非常清楚了。 64A 28:24 13:48:22

  所以當你正修對治的時候,有人說:「那麼我不要發露這個,可以不可以?」請問你不發露能懺悔得乾淨嗎?你造的時候針對著這件事情,你現在要懺悔,是把它掩飾著這件事情,你真的在懺悔嗎?假定你真懺悔的話,你還會掩飾嗎?所以這個掩飾這件事情是懺悔嗎?所以當你對剛才這種道理正確了解了以後,你會必然產生一個結果,以前不知道去造,現在知道了以後,叫你掩飾都不願意啊!叫你掩飾都不願意啊!這是必然的現象,對不對? 64A 29:14 13:49:13

  就像剛才說的一樣,所以你每一個地方它就這麼細緻,一點不錯。所以你必定要找到了根,而這個根在哪裡?正知見。從哪裡知見?就起心動念。所以佛法叫做內明,妙極了,是一點都沒錯,你自己清清楚楚。所以到了這個時候我們曉得了:啊!原來我們常常說,你騙得了別人,是騙不了自己啊,就是這樣。進一步,你騙得了自己,是騙不了因果啊!我們倒不是有意騙自己,我們愚癡。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處處地方提醒我們:唉呀!不要相信「我」呀,「我」這個東西的話,是真正我的生死大冤家,這個無明的根本,後面會告訴我們的,就在這裡,就在這裡。那麼下面我們繼續說下去。 64B 00:36 13:50:13

說順定受,應知亦是如此所說。

  順定受也是這樣。 64B 00:43 13:50:20

說不定者,雖不修習能對治品,然亦應知不定感果。」

  說不定受的話,就是你不修對治,也不一定感果。關於這個定受、不定受,感果、不感果啊,到後面共中士道的時候,我會詳細地說明,這個道理也像今天講的一樣,它每一個地方啊非常正確,一點都絲毫不差,絲毫不差。現在到這個地方,雖然我們並沒有正確地了解,但是我們必定要馬上開始懺悔,原因是如果說你不努力懺悔,心裡邊一直在這種煩惱的現行當中的話,它那深細的佛法你進不去的,這個是它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所以我們一路上面一定是這樣,第一個,儘管你不一定懂,馬上遠離,然後呢跟著師父身邊,聽他,好好地念佛、拜佛。 64B 01:52 13:51:29

  所以我們現在從早晚課開始,每一樣東西那都是最好的,只可惜的是我們現在不懂,乃至於我們就說:「現在這樣的早晚課它徒具形式,還不如不要就罷了!」那這個地方現在我們了解了:幸好現在還有這個形式,因為還有這個形式,至少有機會的時候,有機會會告訴你,喏,這個形式所具的內涵是什麼。你了解了,形式已經有了,然後呢內涵一用,馬上對。你一但把那形式掃除掉了,那完了,從此以後佛法就完了!所以想到了這裡的話,不管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還是會對最起碼的形象,是都會對它產生無比地尊重,無比地恭敬。 64B 02:42 13:52:19

  同時你這個概念認識了以後,那個時候你要持戒就遠來得容易。尤其是現在戒經上面說,不要說四眾過,不要隨便說別人,我們總覺得這個人好像滿身是罪,你怎麼去不說他呢?欸,他就有絕大的功德,就有絕大的功德。而且你也了解了你真正所要的——你要你的功德嘛對不對?他現在他破戒,他下地獄,結果呢他卻把那個三寶的形象撐起來,讓你有機會見到,讓你有機會隨喜,讓你有機會讚歎,乃至於讓你有機會啟發悲心去救度他,他不是你成佛的資糧嗎?你不感激他,可能嗎?喔!所以你了解得越多,這個問題越簡單,這個持戒是越容易,然後呢罪障淨除,是功德增長啊! 64B 03:49 13:53:26

  所以昨天還有一位同修來跟我談,我聽了真歡喜呀!他說這個教法真美,他偶然有一天出去,也跑著去聽人家講法,他就隨便去一聽。唉呀,叫是他說是如果以前聽了以後,一定會覺得:這種人也在那地方講這個,實在是啊!結果呢?他因為懂得了這種教法以後,他心裡面產生無比地歡喜,他怎麼歡喜呢?就告訴我剛才這個道理。我說:「對啊!佛法就這麼好,法就這麼好!」這個這是我們這個地方應該了解的。繼續下去: 64B 04:31 13:54:08

如是由悔及防護等,傷損能感異熟功能者,雖遇餘緣,亦定不能感發異熟。

  喏,就像前面的「悔」或者「防護」,經過了這樣地努力了以後,把這個能感的異熟的功能——這個異熟的功能,唯識上面我們叫它種子,現在這地方他用這個「功能」,意思一樣的。但是呢他所以不完全用唯識法相,唯識的名字,他有他的理由,這個我們不去管它。就是說這一種能感得異熟的業因的這個種子,雖然遇到緣,它也不會感發異熟的果。關於這個話很容易懂——應該這麼說:這個話,我們一聽就聽清楚了,可是這個道理,我在這地方告訴你們一下。也同樣地剛才的情形,我們馬上可以感受得到,而且這個感受,就對我們這麼地活生生的一個感受。 64B 05:42 13:55:19

  剛才我隨便說眼前這樣東西,平常你歡喜它的,你歡喜它的,然後一開始的時候,你為什麼歡喜它?通常有幾種原因,就是你有機會,你碰到了吃,欸,吃過了,「這個滿好吃啊!」也許不一定好吃,你天天吃、天天吃,吃慣了以後,到那時候你就覺得少了這個你就少不掉。我們有太多這個嗜好,是不是這樣?所以你就很歡喜。然後呢,你只要慢慢、慢慢地養成功了習慣,於是到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到那時候你沒有這東西就少不了它。如果我們天天早晨起來,在家人早晨起來,跑到門口去看報紙,然後呢喝茶,然後呢做什麼,我們每一個人有每一個人的習慣的,所以到那時候自然而然。這個習慣什麼啊?你種下去的業因對不對?這個因,到那個時候感得那個果。你每天這樣做,到了第二天早晨他起來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跑到門口去看看報紙來了沒有,「欸,還沒來!」這個報紙還沒看,他就會覺得坐立不安之感。 64B 06:58 13:56:35

  現在我們,我們有我們自己的習慣,每一個人都是這樣的。那麼對治呢?就這樣,你曉得這個東西,啊!原來這個東西對我們這麼大的害處。然後呢雖然你曉得了害處,習慣還在,於是你用其他的方式去對治它,這個對治有它的種種的方法,比如讀誦甚深經典、觀罪性空、種種的念誦。現在我就用報紙這一件事情,平常的話,你雖然說這個報紙看了不好,我想你們很多人都有這種經驗:你要不訂報紙,過了一些時候也許你就忘記掉了,可是一旦看見了報紙,喔!你拿起來,說不定它一坐坐了一個鐘頭,二個鐘頭,你也忘記掉了。 64B 07:46 13:57:23

  這個當時我自己有這個經驗。那時候我跟著法師住在那個山裡面,那個山裡面有一個地方完全沒有報紙的,後來很久也不看報紙,我自己覺得不看報紙覺得滿好。結果一旦跑到那個外面看見那個報紙,拿起來看了個起勁,就是這樣,怎麼弄這個就是拿不掉它,怎麼弄拿不掉它!後來慢慢地由於這個本論的告訴我們,喔!了解了,原來這個真正的問題。就是說,它一定要正確地見到這個東西的過患,以前是見到它的好處——實際上我們真的見到它的好處啊?不是,是習慣養成功對它的愛好。所以這個「習」這個是很難改的,你真正要對治它的唯一的辦法,你一定要見到它的害處。所以這個見道然後修道,它有它的特別的。 64B 08:42 13:58:19

  那時候我就想:這個報紙它有什麼好處呢?想來想去呀,這越想越糟糕,越想越糟糕!那個報紙上面很多東西你覺得,比如說常常很吸引人的這種東西,或者你歡喜看文藝的,你會看那個文藝的副刊;乃至於後來有一段是流行武俠小說,我也對這東西很入迷。到後來想想還真顛倒,它那個東西完全是憑空想像的,就這麼莫名其妙地,想到一下那地方,一下那地方;我也會想啊,想了一套,編了一套故事去騙別人,騙得教人家瞪大了眼睛看,其實呢完全在那裡說大話,空口說白話。我想:唉,我這個人真愚癡,學佛人怎麼愚癡到這種程度!那為什麼受他騙?想了半天,慢慢慢慢找到了問題了,這個問題並不圓滿,可是已經慢慢慢找對了。那時候我想:哎呀,我真是個愚癡,就是被它騙! 64B 09:46 13:59:23

  然後呢我想,你是普通一般的情況,你稍微了解一點的就會這樣,就是說我懂得了這個道理;可是懂得了道理,跑著去,下面看見還是跟著它跑。以後我也進一步了解了,原來道理雖懂,力量不足。要產生力量什麼呢?他告訴我們——數數思惟。其實這個道理,前面都告訴我們過了。這個思是什麼?行。行是什麼?業,業有一種力量的。哦!那時候我懂了,我就空下來,沒有事情的時候,就想著那個報紙的害處。啊,想,到後來,想、想、想、想,慢慢這個心裡的力量很強。然後呢我就自己試驗,又跑出去的時候,就想那個報紙有什麼缺點。以後當那個報紙那個東西來的時候,我拿到報紙以後就看,「啊!你這個傢伙以前專門在騙我,我現在可不上你的當了!」欸,妙咧!你以前你怎麼也擋不住要看的,現在你覺得是非常歡喜不上它當了,然後呢就這麼丟掉了,你高高興興地。 64B 10:57 14:00:33

  不是說今天做到了,明天馬上做到,就跟著來喔,那時候自己立刻就檢查得出來。所以你用什麼方式保護那個正念——用正見。然後呢正見是什麼,正念是什麼,你會清清楚楚,當這兩樣東西在的時候,這不管什麼東西,這東西完全防護住了。現在你同樣這東西,你現在修了對治以後,然後呢當境界現起的時候,他怎麼說?「雖遇緣」,換句話說這個東西緣又來了,對不對?但是你沒有修過對治的時候,心情是什麼?你只看見它對你的好處,就是以前的染著;你修了對治以後,你那個心裡邊「啊,原來這個東西!」它這個染著的力量生得起來嗎?生不起來了,被你這個對治的力量把它損害了,到那個時候你不會再拿起來。我剛才舉那個報紙,你就不會拿起報紙來看,清楚不清楚?是這個這麼地明白,這麼地清楚!就這樣。 64B 12:05 14:01:41

  所以我為什麼在這地方那麼不厭其詳地告訴你們,這有個道理在的喲,我但願你們聽見了這個話,回過頭去好好照以前告訴你們的辦法努力。要是不努力的話,你們對不起你們自己,我在這裡喊了個半天,我也覺得浪費了我的喉嚨、喉舌;但是你如果懂得了真正去做的話,那最寶貝的東西都在裡頭喔!所以他說你能夠損傷能感異熟的因,那個時候雖然遇到這個緣,它不會感果的道理就是,眼前的事情就這樣,將來的事情亦復如是。我們整個的相續沒有別的,就是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繼續不斷地相續。所以你呀相續當中加什麼業進去,它就顯什麼樣的果,彼此之間絲毫不差。在這種狀態之下,我們現在回想:喔!一切由業決定、業如何增長廣大、為什麼造了一定碰、不造一定碰不到,這個道理清楚了。在一百四十六頁上面,一百四十六頁的這個最後一句。 64B 13:32 14:03:09

如是由生邪見瞋恚,摧壞善根,亦復同爾。

  這地方就是說,這個如果說你造了壞的事情,然後你經過了懺悔以後,懺除了以後啊,雖然遇見那個惡緣,這個惡業不會結果;反過來,雖然你有了善根,那個善根如果你前面邪見或者瞋恚,把那個善根摧壞了,到那時候那個善根遇見善緣,它也不能結善果。不管是惡、不管是善,這個心相,就是這樣的心相。如果這個心相偏那邊的,也是這個心相,偏那邊的也是這個心相。偏那邊是黑的,然後你懺悔了,這個黑的惡果不會結;反過來,偏那邊善的,如果你由於邪見跟瞋恚摧壞了,這善果也不結。那麼現在正、反兩樣,我們都知道了,所以壞的我們儘量地把它懺除,好的儘量防護而增長。 64B 14:57 14:04:34

《分別熾然論》云:「若時善法,由生邪見,瞋恚虧損。或諸不善,若由厭訶,防護悔除,是等對治,傷損其力。彼等雖得眾緣會合,然由傷損若善不善種子功能,豈能有果從彼感發。由無緣合,時亦遷謝,豈非從其根本拔除。

  喏,這個論上面就告訴我們,說或者是你的善法,種的種種的、做了種種的善業,可是到後來,或者是邪見,或者是瞋恚,把這個善業損壞了,把這個損壞了,這一點我們要非常小心、非常小心!反過來呢是不善,如果說你了解了,然後曉得這個壞事情的過患,你「厭訶」,厭是厭惡,訶是訶斥,然後呢防護不再犯,懺悔,就對治它了,這個是我們應該精進努力。這個兩種方式,把原來是種下去的這個善惡業損傷了以後,那個時候雖然遇到緣,它不能感發這個果,不能感發果,第一個。上一堂就是講這個道理,眼前的就是這樣,將來的也是這樣,因為理論就是這樣嘛,不管你時間用在哪裡,就這麼個道理,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這樣。 64B 16:53 14:06:30

  再下面呢?「由無緣合,時亦遷謝」,這個話怎麼講呢?就是說當你造任何一個業的時候,它分幾部分,「異熟、等流」這是在你自己內身心上頭的,這個「士用果」是從外面境界上面的。如果是你造了這樣的業的話,這個東西同時現起,經過了你自己懺悔,或者三樣東西同時淨除,或者最主要的呢,是裡邊的等流,那是一定把它淨除的。以前的等流是什麼?你造的惡,現在我懊悔:「唉呀,我怎麼這樣錯啊!」所以當這一件事情現起來的時候,你以前歡喜那個心,現在變成功厭惡的心,對不對?所以當境界現起的時候你厭惡它了,當然你排斥它了。所以當感果的時候,這個外緣雖然現起,但是你排斥了,那個外緣碰不上。 64B 18:03 14:07:39

  就像說,現在嘛我今年種一個稻子,結了果,然後收下來了以後,到了明年春天下雨了,出太陽了,那個稻就長出來了。這個外面這個雨跟陽,這個叫外頭的外緣,現在我們不妨歸入增上果當中,那麼種子本身就是等流、異熟。現在經過我這個懺悔把那個種子弄壞了,弄壞了以後,儘管那個曬太陽、泡水,它長不出來。再過了一些時候,太陽也沒有,水也沒有了,它當然永遠沒機會了,所以下面說「時亦遷謝」,時節它也變掉了。那當然既然如此的話,是不是不會感果了?所以「豈非從其根本拔除」,喏!這個理路這麼清楚。 64B 19:07 14:08:44

  哦!現在我們完全明白了,所以以後碰到這種情況,人家問你:「欸,懺悔了以後能不能淨除?」你怎麼回答他?這裡現在你不要先問能不能,你先要了解你如何懺悔,懂不懂?你把造罪的原因是什麼,懺悔的方式是什麼,說得清清楚楚,那不必解答,下面自然。你做對了,絕對!做不對,儘管你在磕頭,頭顱磕破,沒有用,就這樣。 64B 19:44 14:09:21

  那麼既然懺悔是如此,積累的功德當然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到了這個地方才曉得:啊,修行原來是這樣的!是不管是人天、小乘、大乘、密乘,沒有一個例外。因為整個佛法講的——因果,就是如此,最膚淺的,人天乘;深一層的,聲、緣,乃至於大乘,這個地方是基本。所以我們說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不管你做什麼,念佛,念佛成;參禪,參禪成;然後呢學定,學定成,哪有一個不成的事情。繼續下去。 64B 20:29 14:10:06

如經說云:『受持正法,雖其所有順定受惡,亦當變為於現法受。』又如說云:『復次諸往惡趣業,此唯能感頭痛許。』設作是云:『若尚有果,唯頭痛者,豈是從其根本拔耶?』諸惡業果,無餘圓滿,謂當感受那落迦苦,若尚不受那落迦中諸輕微苦,豈非即從根本拔除。於此略起頭痛等故,豈是本來原無果報。」

  下面就說:就像經上面說,說由於你這樣「受持正法」什麼等等,認真去做,本來你造的這個惡業是定受的,是最糟糕的,將來下一世一定要感的,因為你現在受持了正法,所以現在變成現法受,受了一點嘛,好囉!下次就沒有了。 64B 21:32 14:11:10

  下面又說,現在那個惡趣,本來要惡業當中的,現在就感得......有的人這麼說,他說:「你本來要去惡趣,你說淨除了,但是呢這個就是感得頭痛。假定你說還要感得頭痛的話,那怎麼說是從它根本拔掉了呢?」他現在告訴我們:你現在這個惡業的果啊,本來要到那落迦的,現在呢,徹底地不到那落迦去了,那落迦是何等地可怕,現在你完全不要去了,豈不是根本拔除了?但是呢畢竟你是造了,所以既然造了,跟不造不一樣,所以你還感得小小的頭痛等等,這個道理就是這個樣。 64B 22:31 14:12:08

  所以假定說我們把前面剛才所講的,這個業的力量懂得了以後的話,關於這些疑問,一點都沒有了,一點都沒有了,自然而然你有什麼的業,就產生什麼樣的功效。平常我們在講力當中,這有幾個很有趣的現象,力,講力最基本的,有一個叫大小,有一個叫方向,最基本的。這個大小是講它的量,方向實際上就講它的質,那麼現在我們用在這個地方亦復如是。所以它每一地方它你要越是觀察地深入,那麼然後你認識地越正確,將來產生的效果是越圓滿。 64B 23:17 14:12:56

雖未獲得真能對治壞煩惱種,然由違緣令傷損故,縱遇眾緣亦不感果,內外因果,多是如是。

  說像前面這樣,還沒有得到真的對治喔!什麼是真的對治?真的對治一定要把那個真正整個的功能淨除掉,那是什麼?要證得空性的時候,那個時候正對治了,那時候真的對治了。現在這種對治,由於這個損惱了以後,損害了這個感果的功能,所以遇緣而不感。「內外因果多是如是」,不管內因果、外因果都是如此。 64B 24:04 14:13:41

故雖勤修眾多善法,若不防護瞋恚心等壞善之因,則如前說。

  所以注意哦!固然造了惡法,我們可以懺悔淨除,同樣地,你雖然造了很多善法,如果你有邪見、瞋恚等等的話,同樣地會把你的這個善根損壞喲,這是我們修行的人特別注意哦!那麼現在我們尤其容易犯的幾件事情:第一個,戒。啊,這個戒要想持得好,真難!戒要想持得好,真難!那麼戒相已經難了,所以這個略戒當中第一、第二句已經難了,第三句是尤其難哪!第三句「自淨其意」,這個是尤其難。這是我們要說,所以他告訴我們「則如前說」,像你前面說的,因為儘管你造了很多的善業,因為你起了這種心哪,壞掉了,壞掉了! 64B 25:15 14:14:51

故須勵力防護瞋等,精勸修習不善還出。

  所以要努力防護啊,「精勤修習不善還出」。好的嘛不要損壞,壞的努力去把它淨除。 64B 25:29 14:15:06

若能盡淨有力之業,云何經說唯除先業所有異熟?謂感盲等異熟之時,現在對治難以淨除。若在因位,尚未感果,則易遮止。密意於此,故如上說,無有過失。

  他下面又提出一個問題來,說:「既然像你這樣說,經過了懺悔,能夠把所有的這個惡業都能夠清淨的話,那麼經上面說先業所有的異熟,經上面又說這個要除開,它為什麼還要除開呢?既然你能夠徹底淨除的話,還有什麼除開,能夠除開的話,它不是不能完全淨化了嗎?」他下面說,當這個業你已經感得果了,已經感得果的時候,你就沒辦法淨除了;在因位的時候你還可以,在因位的時候,那個時候你淨修的話,可以遮止。 64B 26:38 14:16:15

  這個道理用一個現實來比喻,比如我們說,草我們不要讓它長,那麼當這個草的種子,還沒有結種的時候,你先把它拔掉,不結種,這一個。第二個,結了種以後,那個種子你把它拿出來把它敲敲爛是第二個。敲爛了以後,儘管到那時候泡在水裡、曬得太陽,它絕對不結;是的,它那個種子還在那裡,但是它不會感果。但是萬一那個草,你草的種子你沒有事先破壞,到了春天已經發了芽,長出來了,你要叫它再不長芽,有沒有這個可能啊?那當然沒有這個可能,這是我們要懂得的。所以這個道理跟前面所說的仍舊完全相順,完全不違背,所以經上的意思是這個,所以它絕對沒有過失。 64B 27:44 14:17:21

  關於這個地方他說沒有過失這一點,以及這一段話,這地方有一個大道理哦!這個也就是圓滿教法殊勝之處,凡是圓滿的教法,它一點漏洞都沒有的,前面這個道理我已經跟你們講過。我們現在所以修行的時候出種種問題,為什麼呢?你不能說你不懂,你懂得了一點點。懂得了一點點,結果呢你不懂的地方是一大堆,結果呢一大堆不懂的地方,這漏洞不曉得多多少少,你還覺得做對了,結果做的時候,因為有漏洞在,所以紕漏百出。現在這個地方啊,他雖然把那個綱要告訴你,凡是綱要的地方,每一個有問題的地方,他都告訴你清清楚楚,所以你只要把握住這個地方去做的話,百無一失。 64B 28:38 14:18:15

  所以他把經上面,各種不同的經典上面,彼此有矛盾的地方都提出來。所以本論一開始告訴我們說,本論的特別好處,它能夠把一切的經論內涵通達而不違背,大家記得不記得?在這地方就處處地方顯出來了。欸!小乘怎麼說,大乘怎麼說,為什麼它這樣呢?喏!告訴你它的意義為什麼,絕不違背。你在粗淺的地方去看的時候,還覺得這是因為針對著這個,因為針對著這個,如果你真更深一層去看的話,那這個問題更是徹底圓滿地解決。將來講到共中、上士的時候,我會把剛才說那個話,更進一層地告訴你們。到那時候你自然會曉得大小之間,彼此是一點沒有矛盾;不但沒有衝突、沒有矛盾,而且完全相順、相輔,只是愈趨深廣,愈趨深廣。 65A 00:12 14:19:27

  不同的只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我們就有一種偏執。就像我們平常人念書也是一樣,我們念書進了小學裡面,小學裡面哪,到了這個學校裡學到了一點,回來了一定是:「喔唷,這個老師講的!」喔唷,這個老師講的是天經地義。等到我們自己長大了以後,自己乃至於曉得,真可笑,但是人人都有這個經驗,對不對?現在我們就是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剛剛開始學的時候是難免的,要嘛自己不好好地,要好好地學,到那時候自己會,哎呀,執著得不得了。那時候我們真正重要的,注意,這個執著不是一件壞事,但是要了解這個執著有它的缺點。那麼當這種情況之下,趁這個機會要注意,說不要拿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去判斷一切,要拿這個推動我們的力量啊,趕快努力深入,這個時候就把這個問題就可以解決了。繼續下去。 65A 01:16 14:20:30

《分別熾然論》云:「設作是云:若諸惡罪至極永盡,云何說除先業異熟耶?意謂已受生盲,一目缺足,顛跛及啞聾等,自性因果,故作是說。何以故?以諸業果,若已轉成異熟位體,非有功能,令其徧盡。

  那就是前面,就是前面剛才解釋的。 65A 01:45 14:21:01

若因位思,正造作者,獲得所餘思差別力,能令永盡。

  假定它還在因位當中,「思」,思就是業嘛!在因位當中還沒有感果,你正在造作了;或者造作了以後還沒感果。那麼經過你的對治,「獲得所餘」,就是其他的這個思,思就是我們的造的業。這個其他造的業的這個力量,把它前面的統統抵銷,能夠「令盡」,徹底地淨除乾淨。下面引, 65A 02:23 14:21:38

猶如開示指鬘,未生怨,娑嚩迦,殺父及無憂等。

  就是前面講的那個幾個公案,一個是阿闍世王,阿闍世王叫「未生怨」,你們曉得這個公案。這個,把他父親殺死了,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個道理。那麼對這個未生怨哪,既然這個地方說了,我也順便提一下。那個摩羯陀國是當年印度是一個大國,那麼他非常信佛,可是沒有兒子,可是沒有兒子,那麼他後來求兒子。那個時候山裡邊有一個仙人,那就是外道婆羅門。啊,他這樣,他要求嗣,所以他就......說這個仙人將來會轉成他的兒子,他就等不得了,把那個仙人,把他害死。害死了以後呢,弄死了以後,然後這個人就投生到他家裡面,投生到家裡面。後來就告訴他:「哦,將來,因為你以前,你害了他以後,將來他長大了以後,你要還報他。」就這樣。 65A 03:42 14:22:57

  他曉得了以後很害怕,雖然求到了兒子了,覺得既然這樣的話,這個兒子將來長大了要還報的話,倒不如把那個兒子弄死了。所以他那個兒子生出來的時候,他把他丟出去,丟在那個地上。結果丟在地上沒跌死,把他那個手指跌壞掉了一個,他也不知道。後來一直長大了以後,人家就告訴他,欸,你這個因緣是這樣啊!於是這阿闍世王起了這個惡心,所以他叫未生怨,這有這麼一段公案。這個地方也順便說明,這個業感果是一點都不差,這樣,那麼這個下面就不去說了。那個「指鬘」就是鴦堀摩羅這個公案,這個經上面告訴我們說得清清楚楚。 65A 04:25 14:23:40

設作是云,未生怨王及殺母等,若已生起所餘善思,何故其業未得永盡,生無間耶?是為令於所有業果,發信解故,現示感生諸無間等,非是未能,無餘永盡所有諸業。如擊綵球,隨擊而躍,生彼即脫,雖那洛迦火燄等事,亦未能觸。

  前面已經講過了,就是這個阿闍世王那個公案。他——你說他永盡了,他為什麼還要墮落呀?不,他造了這個業,這個業相還是有的,所以大家要了解。但是呢他懺悔了,的的確確完全懺悔乾淨了。他因為懺悔乾淨了,所以雖然墮落,所以像那個擊綵球,像拍球一樣,「通!」一下,下去,上來了。他到了無間地獄,問他無間地獄是什麼?他不曉得。所以那洛迦的火燄他也沒有碰到,那就是這個情況。你想到這裡的話,豈不是從根本圓滿了。啊,所以想到這裡,要好好懺悔啊!現在我們唯一的事情。是將來的惡果,懺悔,現在懺悔了以後能夠功德增上,就這個道理。 65A 05:45 14:25:00

由是則成,最極拔除諸惡根本,亦非諸業全無果報。」

  不但是惡的我們徹底淨除,但是反過來也了解,說這個業一定要感果的,至少還有這個形相。那麼下面有一點特別說明一下,這一點非常重要! 65A 06:07 14:25:22

補特伽羅差別一類,不決定者。《三摩地王經》說:「勇授大王,殺華月嚴,遂起追悔,為建塔廟,經九十五俱胝千歲,廣興供養,一日三時,悔除罪惡,善護尸羅,然壽沒後,生無間中,經六十二阿庾他俱胝劫,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欸!前面告訴我們可以永盡的,這個地方卻還有不一定的喲!什麼呢?補特伽羅——說你造的對象。引經上面,說這麼一個人哪,勇授大王殺了一個華月嚴,為什麼?華月嚴是個菩薩,他把他殺了以後就後悔了,然後呢為他建塔廟,然後去懺悔。喔唷,不得了哦!照前面所說的這個懺悔的話,他四力應該都有了。經這麼長,「九十五俱胝千歲」,而且「廣興供養」,而且一天三時地悔除罪過,而且善護尸羅,但是死了以後還生到無間當中,生到阿鼻地獄。時間經過這麼長,出來了以後,「受盲目等無邊眾苦」。 65A 07:33 14:26:48

雖則如是,然其悔罪非為唐捐。

  雖然這樣哦,但他的懺悔還是沒有白費哦! 65A 07:41 14:26:56

若不悔除,須受極重恆常大苦,尤過彼故。

  他懺悔的力量還是有的,他有多少懺悔的力量就抵銷掉多少。那麼為什麼這個地方抵銷不掉呢?因為他所殺的那個對象,他是一個大乘的菩薩。所以如果說你傷的對象是人,這樣;如果你傷的對象是法,也是一樣。所以注意喔!這個謗大乘經典的這個罪過的難懺也是一樣,難懺悔也是一樣喔!因為這個大乘的法相是什麼?跟法界相應的。發了心的這個眾生——大菩薩跟法界相應的;你怎麼懺悔,你就是沒有辦法跟這個東西相應。這個羅漢,那個怎麼個弄法——所以處處地方,經上面說,哎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眾生證了果了,對不起!你不如那個對大乘經典,乃至於隨喜的功德等等,《法華經》上面〈隨喜功德品〉有這件事情。 65A 08:47 14:28:02

  關於這一點,講到將來這個上士的時候,才說出這個量來,這一點我們要注意啊!所以黑板上關於這一點,懺悔支,為什麼違背,尤其是大乘戒,以及對於這個大乘的行,以及對大乘的法,傷害了這個大乘的行者,以及毀謗了這個大乘的佛法之難懺。這個地方就特別告訴我們一下,特別警惕一下。但是反過來,妙咧!假定你真正地能夠發大乘的大菩提心的話,欸,妙咧!因為你的心也跟法界相應,那個時候你這個悔過的力量之大,是大得不得了!這個到後面慢慢、慢慢地再去講它,再去講它。 65A 09:40 14:28:55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

  雖然可以懺乾淨,但是這個懺乾淨跟一開始沒有犯,兩樣東西有絕大的差別哦! 65A 10:05 14:29:20

猶如〈菩薩地〉中所說,犯根本罪,雖可重受菩薩律儀,而能還出,然於此生,決定不能獲得初地。

  〈菩薩地〉上面告訴我們,你犯了根本罪以後,唉,完全壞掉了。壞掉了以後,你雖然懺悔乾淨,重受,你還是可以得到清淨。對於得到清淨那一點來說是一樣的,但是要證得功德那一點來說,那就不一樣了,這一生哪,你決定不能獲得初地。以我們現在來說,因為我們末法了,我們好像總是沒有希望。實際上正法的時候——是!有這個可能。實際上一直到現在,都尚且有這個圓滿的教法,有這個可能。所以它那個根本的戒是絕對、絕對地重要!絕對不能破壞!原因就在此。 65A 10:59 14:30:14

《攝研磨經》亦云:「世尊,設若有一,由近惡友增上力故,造作如此誹謗正法,世尊爾時如何能脫此罪。作是請已,世尊告妙吉祥童子云,曼殊室利,設七年中,一日三時於罪悔罪,後乃清淨,其後至少須經十劫,始能得忍。」

  馬上證明經上面的。這個是文殊菩薩問世尊,那麼世尊就告訴他,說有一個人哪,他假定「誹謗正法」,前面一句話很重要哦,「由近惡友增上力故」。前面一開始告訴我們,一切的好處都從善知識來,反過來,一切的壞處是從惡友、惡知識。這個地方注意啊!他不講惡知識,他不講壞蛋,講「惡友」,這是你的好朋友哦!但是這個好朋友,他沒有正知見,欸,他還跟你滿好囉!哎呀,這個東西呀,來同情你,說:「某人哪!你這麼辛苦,這個常住的規定真不合理,叫你做這些事情哦!」對不起,你那時候要有自己的知見去判別、判別。如果常住的確不如理,你應該離開,如果常住是如理的話,那個惡友你趕快遠離。你碰著他一塊的時候,有你虧吃的,這種虧吃起來是不得了地嚴重哦!這一點,真正修學佛法最好的是莫過於善知識,反過來,最嚴重的是莫過於惡知識。他惡知識說的有相似,似是而非的,講起來很有道理哦!現在我們很容易碰見這種情況,很容易碰見這種情況。 65A 12:57 14:32:16

  那個時候你如果說「誹謗」啦,那麼,怎麼辦呢?佛就告訴我們,你犯了這個罪以後,七年當中,「一日三時於罪悔過」,要經過這麼長如法如理努力,你可以。但是至少要經過十劫,才能夠「得忍」。要經過這麼長的時候,才能夠證得初地無生法忍。這麼長的時候,喔!這個時間,還是非常嚴重啊!所以,注意啊!這個戒是千萬不能犯,尤其是謗正法戒,以及對菩薩的瞋恨心這一類。最主要的就對大乘教法,在我們沒有正確認識之前啊,千萬不要隨意這個順著自己的知見亂來。 65A 14:03 14:33:18

此說諸惡雖已清淨,然得忍位,任如何速,須經十劫。是故無餘清淨之義,謂是能感非悅意果,無餘永淨。

  喏,這個說明了,所以「無餘清淨」是指什麼而言?就是感惡果的這個惡業,可以完全弄乾淨,對於道的證等, 65A 14:29 14:33:45

起道證等,極為遙遠,故應勵力,令初無犯。

  所以我們一開始的時候不要犯。說到這裡,為什麼我們對小小戒要感到,哪怕再小的戒,你把它看得最大的,對我們絕定有好處,對我們絕定有好處! 65A 14:54 14:34:09

是故聖者,於微小罪,雖為命故,不故知轉。

  真正的聖者就是這樣的,現在我們不是要學佛嗎?對!我們要努力去學。這一點要再說一下,不是說馬上教我們做到,但是我們因地當中啊,要種下這個種子,你種下這個種子,你將來很容易做到。所以我們常常想:「哎呀,我是個凡夫啊!聖者尚且如此,我凡夫怎麼可以?我要努力啊!」你一直這樣子去想!雖然你做不到,你不會錯到哪裡去。你努力地做,慢慢、慢慢地罪障淨除了,慢慢地資糧集聚了,有一天你很容易做到。 65A 15:38 14:34:53

  如果你不這樣想,反過來,你現在有人說:「哎呀,這個是佛在三千年以前制的啦!那個是時代啊,那個時候所處的地點跟現在不一樣啦!佛不是說那個隨方毘尼嗎?對啊!現在時間也不同,地點也不同,這個也你不要去管它啦!」欸,講得很有道理啊!然後你還自己覺得:「欸,如果是佛在現在的話,制的戒也一定不是這樣的哦!」你講得很有道理,很容易地,你心裡面就輕棄掉了這個戒。然後呢,自己找了最大的藉口也不知道,下面去,很可能由這樣一點小小的地方,引發了非常嚴重的,非常嚴重的。所以我們必定要想:「是啊!沒有錯,這個時、地是有不同的,但是請問(這個所謂請問是問我自己啊),為什麼我感得現在的末法,感不到世尊正法時候啊?」你為什麼不從這個眼光去想?你一想到這裡就慚愧,然後你就懊悔,拼命都來不及,還會說:「對啊!三千年以前的,如果世尊在現在的時候不這樣了!」你這個概念就整個改掉了,所以這個知見就差一點點哦!這一個概念我們要了解哦! 65A 17:10 14:36:25

  並不是說一定要教你怎麼樣,然後你做的時候,我們做,仍舊是——是的,環境固然是如此嘛,我的的確確這客觀的環境就是如此啊!那我還在慢慢、慢慢地、慢慢地隨順著這個,這個倒是千真萬確的。那個時候你用那個隨方毘尼,那就對了!你是戰戰兢兢地,心裡總覺得:唉!那沒辦法,沒辦法也只好這樣。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是你念佛,沒問題,可以念得去。的的確確你能夠欣、厭之心生起來,你把持住這個,一心念佛。因為什麼?你心裡面造的業是什麼業?你感覺得:唉,這個是一無是處;然後你唯一的依靠是他,雖然你做不圓滿,你的業是這個嘛,到那時候你一定去。就算你沒有這個,你把持這個正見,將來你最多掉落龍當中,欸!到彌勒佛出世的時候你解脫了。經上面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佛說的話,前面說的,虛空可以變哪,佛講的話是絕對不會一點點差的,這是我們絕對可以信得過的一件事情,就在這裡。繼續下去。 65A 18:36 14:37:51

如是勵力,如《集法論》云:「若作諸惡未修福,誤失正法得非法,具惡業人死怖畏,如於大海散朽船。

  造了很多壞事,沒有積福,然後呢正法傷害了,做了都是非法的。像這樣的造惡業的人,死的時候就恐怖,為什麼呀?像大海裡面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乘一個破爛的爛船一樣。 65A 19:13 14:38:28

若已修福未作惡,行諸善士妙法軌,此則終無死亡怖,如乘固船登彼岸。」

  反過來,你造了種種的福業,而惡業呢沒有造。然後你所有的行為都是什麼?「妙法軌」,這個善不但是普通的,妙法啊!這樣情況之下,你對死亡你就不會恐怖。就像什麼?乘一個堅固的船,在海裡不會出毛病,第一個。而且這個船幹什麼?到彼岸去,本來這個地方是一無是處,現在有這麼一個好的船到彼岸去,你高興快樂,哪裡會恐怖?不會恐怖,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看古人這種狀態,古人這種狀態,他到死了以後,他高高興興地到處去告別:「某人啊,再過幾天我要走了!」他心裡好歡喜,為什麼歡喜?再過幾天,他不要在這個娑婆世界受苦了,到極樂世界去了,然後等著阿彌陀佛來接他,哪有不歡喜的事情?不但古人,這個說「古人」的話,就是如法行持的,今人還是有這種人,這是我親眼看見的。你們不妨去自己試試看,你們只要如法去試的話,你們自己心裡面也會生起這個量來,我告訴你。就這麼千真萬確! 65A 20:54 14:40:11

  我可以立刻舉個例子來告訴你,業——感果,所以我們不必看果是什麼,我們看業是什麼。業是哪裡造起?你心裡造起。如果你現在懂得了以後,那麼人家來罵你了,以前是罵你的時候,照你平常的知見:這個傢伙沒有道理,怎麼跑得來罵我?現在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那簡單得很啊!你有道理,他又偏偏罵你的話,「我前面欠了他的債。啊!好,今天還了他,高興!無債一身輕。」更進一步啊:欸,以前不知道,輾轉地來,他罵我,我再罵他;他再罵我,我再罵他......永遠在地獄裡面滾。偶然跑到人世間,人世間才得到一......這個罪剛輕一點點,偶然跑到人世間又造了大罪,下去!我現在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以前到了大苦消完了,跑到人間把他還債了,得到了這個機會還掉了,啊,真高興!這第一個高興。 65A 22:07 14:41:22

  第二個呢,我現在不但是還了債,而且還要向上,他成就我的忍辱。喔,你正更高興啊!假定沒有這個人來罵你,請問你能忍辱嗎?請問你能持戒嗎?請問你能精進嗎?從這個地方說起來,所有的這個六波羅蜜的功德,都靠他讓你完成的,那個時候你想到你歡喜,啊呀,你這歡喜得不得了!眼前很簡單一件事情,他罵你嘛,你也歡喜,然後你生病嘛,你也歡喜。為什麼?同樣的道理呀,對心上面他是罵你,對身上面就是病痛嘛!一樣的道理。啊,那現在好極了,正好因為那個病策勵你說,那以前為什麼生病?那以前造的惡業,因為惡業所以生病;現在呢,我了解了,那個病是還以前的惡業,可是現在我要造善業啊!而且病是死因,喔唷,趕快多念阿彌陀佛,念得清清楚楚,曉得每一句話,拼命念。 65A 23:18 14:42:33

  如果說你以前已經造了「重」的業的話,那是一定去;如果說你的業力不夠重的話,你拼命地念,這是「近」,對不對?我們業在生死當中的行相是什麼?第一個是重,第二個是近。所以病是死因,現在病完了要死,所以你現在拼命念,嘎啦、嘎啦念,一直保持這個念。如果念到死的話,到那個時候一定到極樂世界去嘛!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嗎?你當下就可感受得到,想想看對不對?理路現在清楚了,你們只要去試,你真正地試到相應的時候,一一會現起。所以說古人、古人哪,所以真正地說起來,就是如法的道理他去做了。比起現在這個人人做不到的差別,你只要去做,就是這樣,所以死的時候你也不會怕。 65A 24:14 14:43:29

莫依前作,應如後行。此復若說眾多應理言辭而放逸轉,義利微劣。

  下面再叮囑我們一下,雖然你說了很多如理的,講的道理是頭頭是道,但是你的行為不相應啊,這個義利很少;還是有道理的,但是太少。 65A 24:46 14:44:01

若有僅知微少法義,然隨所知正行取捨,義利殊大。

  假定說你隨知道的,雖然少,你能夠照著它,照著所指導的去正確地行持,該取的是取,該捨的是捨,這個義利就大了。不過在這個地方注意喔!他不是鼓勵我們哪——那我們聽了這個話,哎呀,那我們不要懂得很多,懂得一點點就夠了。他這個地方不是鼓勵我們不要懂得多,要鼓勵我們懂得了以後,要能夠如法地行持,這個是重要的。這個是行持,欸,這個是重要的! 65A 25:34 14:44:49

  所以我要馬上把一個道理,這也是我們同修之間,因為有一個同修來跟我談,哎呀,他說,他現在越學越高興啊!我們每次講完了以後,他就用這個道理去觀察,哎呀,觀察得很歡喜。他來告訴我,我覺得:是啊!然後呢我再給他補充。「哎呀!那我怎麼以前沒有想到。」我說:「對啊!」然後呢,你真正地能夠去想的話,這想得越多是越高興。這個為什麼高興?因為他如法地思惟的話,這個罪惡擋住了。罪惡擋住了,煩惱消除了,功德增長了。煩惱的行相是什麼?心裡苦苦惱惱嘛!你擋住了當然開開心心嘛!就這樣。差別在什麼地方呢?就說前面所說的,所知法義放逸轉的話,就像我們現在,哎呀,聽的時候聽懂了,講的時候可以,等到了聽完了、講完了書本一合,你腦筋裡還是老樣子。那個是什麼?放逸轉,你沒有真正去想啊! 65A 26:40 14:45:55

  現在才告訴我們的,哪怕你是懂得一點點,你能夠隨著它去做,懂得一點點隨著它去做,都有義利;懂得更多隨著它去做更多,懂得越多是產生的效果越大。就像我們剛才那個比喻來說:比如說你懂得一點點,他來罵你,你只是覺得,啊,我前面欠了他的,還債啊!那你的快樂只有還債,只是如此而已。假定你能更懂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什麼等等的話,你就想,他罵你啊,總有他心裡不痛快的事情,「我讓他罵罵的話,他消掉一點氣的話,我布施,施於無畏,好啊!」就這樣。所以布施有了,然後呢,經上面告訴我們持戒,持戒的時候是什麼?欸,不管他外面怎麼樣,我裡面觀我們的身行啊,我可要照著這個戒去做啊,我在持戒。然後呢我忍辱、我精進。你知道得越多,你的功德豈不是越大,對不對?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重要是什麼?要把我們所知道這個法義不要放逸,如理取捨,這個要懂得哦! 65A 27:54 14:47:10

  所以在這一個地方就告訴我們,的的確確你知道得越多越好,然後呢,知道的必定要如法行持。假定你不能行持的話,你倒不如少知一點,是這樣的意思。你千萬不要誤解了說:「啊,那、那、那我不要知道得很多。」那你就誤解了這個經義了。 65A 28:17 14:47:32

《集法句》云:「若人宣多如理語,放逸而不如是行,譬如牧人數他畜,彼非能得沙門分。

  就是這樣,講了很多話,但是不照著去做。就像給人家,代人家放牛一樣,對不起,你一天到晚看著牛是人家的,你得不到,這個真正的沙門——這解脫的果,你得不到,因為你沒有如理行持嘛! 65A 28:52 14:48:07

設雖少說如理語,然能正行法隨法,及能遠離貪瞋癡,此等能得沙門分。

  這反過來,就對了。那麼正式的行持是什麼?「遠離貪瞋癡」,要注意喔!所以黑板上這一個,真正懺悔,說來說去就這個。如果說我們對於這個三有這個,是不能認識它的真相,生不起厭離心來的話,你什麼都沒有用。所以這個檢查自己最簡單,一看!看看你這個心,你什麼心?如果你攀緣心,趕快把它拿掉它,趕快把它拿掉它!如果不是這個,你真的利益他的心,你把它增長它,對了。但這個地方很細緻喔!我們到現在為止,說實在的,教法沒有正確認識之前,檢點不出來的。所以眼前真正重要的事情,對我們諸位住在這裡,我也是如此,我也不敢出去。儘管我跟你們講,但是我不敢出去的原因哪,我曉得,到現在為止,還沒辦法如真實的認識,還沒有辦法檢點自己的內心。一出去,儘管我說弘法,對不起,不知不覺當中在損法,跟這個東西相應了。跟這個東西一相應的話,你就完了!這一點我們要了解的。下面說: 65B 00:55 14:49:34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自導出惡趣,如象出淤泥。

  我們真正的出家人,應該努力地去防護,謹慎地防護。還有一個「樂」,欸,妙咧!你剛開始防的時候滿苦的,等到你真的防出味道來是越作越快樂,啊,越作越快樂!在座的同修當中已經有幾位,這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我的確鼓勵你們哪,不要說你們,下面那個正覺寺的女眾,她們聽見了以後,她們一再說。哎,我真讚歎!我們這裡,上面沒有自修,她們自己就開始自修起來了。你只要肯如法地去做,剛開始的時候是覺得,嗯,覺得不是味道,慢慢、慢慢地快樂來了,到後來是越來越快樂,到後來教你不走這個路是辦不到!人人都是這個經驗,所以這是快樂的事情。 65B 02:05 14:50:44

  「深畏諸放逸」啊!你體會到了這個味道,那個時候你會感覺到,這個放逸原來這麼可怕。可是現在我們沒有懂得道理,最好信得過佛語,喔,這個放逸這個事情啊,很糟糕、很糟糕!你只有這樣地努力啊,那麼自然你造什麼業,感什麼果。所以要想跳出惡趣,還是你自己把自己引導出來,那個時候就把我們從淤泥當中救出來了。 65B 02:39 14:51:17

苾芻樂防慎,深畏諸放逸,能抖一切惡,如風吹樹葉。」

  前面是象出淤泥,噢,這個很辛苦哦!到後面哪,「風吹樹葉」,啊,那個很輕鬆哦!是的,剛開始的時候是難的,到後來很輕鬆,風一吹,那個樹葉是紛紛都掉下來,這個惡業馬上就消得乾乾淨淨。 65B 03:05 14:51:46

如是《親友書》亦云:「若希善趣諸解脫,願多修習於正見,若人邪見雖妙行,一切皆具苦異熟。」

  前面是經,下面是論。那麼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為什麼叫《親友書》啊?這個才是真正你的好朋友欸,這個才是你的親人欸!平常我們,我、我、我,我這個東西,我們的冤家欸!這個真正的好朋友,真正的親人怎麼告訴我們哪?說你如果要求善趣、要求解脫的話,那應該怎麼辦哪?這一句話,「願多修習於正見」。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只有一件事情,你有了正見哪,下面樣樣都來了,有了正見是下面樣樣都來了。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不是說「哎呀,我要學一學定啊!」「我們要學一學什麼呀?」「哎喲,我趕快得到一心不亂哪!」不要!你得到了正見以後,去念佛的話,一心不亂一定得到。不要說一心不亂,三昧都可以,如果你壽命稍微長一點的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反過來「若人邪見雖妙行」,哦,如果邪見的話,他儘管他行持很妙,不管做什麼,「具苦異熟」。這不要說世間人哦,就是出家人,儘管他的行持非常好,身口七支防護得非常好,知見不正,結果還是苦的,何況是普通的人,何況是普通的人! 65B 04:56 14:53:35

此於緣起二業因果正觀見者,乃是能成一切諸乘,及辦一切士夫義利,必不容少根本依處。

  好!到這裡說,這個對於「緣起」——緣起的空的道理這裡還沒講,因為是共下士——由於因果的法則,然後呢苦樂的因果,你能夠如理如法一點都不錯,見到這個道理。這一件事情是什麼?一切諸乘——人天、聲聞、緣覺、大乘,以及一切士夫,所有的好處,這是「必不容少根本依處」。根本因!必不可少的。所以現在我們目前真正要修學的第一件事情,這個、這個! 65B 06:00 14:54:39

故應多閱前文所說,及《念住經》,《賢愚因緣》,《百業》,《百喻》,及《毘奈耶》,《阿笈摩》中,諸多因緣,並諸餘典,令起猛利恆常定解,應當持為極扼要義。

  所以我們應該照前面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還要《念住經》、《賢愚因緣經》、《百業經》、《百喻經》、《毘奈耶經》。還有很多哦,像《雜寶藏經》、本生,然後呢這個本事啊,都是這些。乃至於「諸餘典」,諸餘典就是我現在給你們看的《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竈神記》、《德育古鑑》啊,這些都是。你看得越多,你的印象越深,一直等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呢?「令起猛利恆常定解」,這個心裡的念頭確定不疑,而且這種確定不疑地繼續保持,不但繼續保持而且力量恆常,應該把這個作為我們修持最重要的,修持最重要的。 65B 07:24 14:56:03

  所以印光大師也告訴我們說,因果是律宗綱骨。我們講戒律,真正的這個戒律的這個綱骨,什麼?因果!整個的佛法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因為它有因果,所以才講戒定慧,這個都建立在這個上頭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現在這個地方呢,就把這個道理說明。那麼現在好了,啊!這個道理懂得了,這個質有了,第二,量是什麼呢?第二。 65B 08:04 14:56:43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

  這個檢查一下哦!質就是它對不對,那麼這個質要到什麼程度及內容的狀態: 65B 08:18 14:56:56

謂先有無偽,希求現世,其求後世,唯虛言辭。

  我們檢查、檢查看,假定你現在心裡邊有「無偽」,什麼叫無偽?硬是不錯的。不錯,什麼不錯?「求現世」,你那心裡面求現世的。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所謂的求的後世就是空話。這個地方共下士哦,共下士告訴我們的真正的下士基礎什麼?就是求後世。為什麼要求後世?因為我們看得很清楚嘛!到臨終的時候,現世是什麼啊?現世是什麼啊?一堆灰!灰以外,惡業!灰是一點帶不去,然後呢,惡業是把你送到地獄裡面去。所以這現世是絕對不是我們需要的。你要檢查的話,很簡單,不要說道理已經懂了、已經懂了!你真的懂得道理的時候,你一看腦筋裡面覺得,喔唷,我現在忙的還是忙這個!對不起,那不算。 65B 09:29 14:58:07

  所以你如果真正能夠如理如法去檢點的話,那個攀緣心是硬是一點找不到。你為什麼要攀?攀什麼?都是攀現在的這種事情。對外面既不攀,也裡邊、眼前也不攀。喔,你一跑到廚房裡,看見那個的好東西,你一看覺得這個大冤家,生生世世把我害得這樣苦啊!你排斥都來不及啊!這個就這麼清楚、就這麼明白。那還要講營養,這個又不夠,那個也不好,味道也不好;啊,又要吃淡的,又要吃鹹的,又要吃甜的!所以自然而然啊,不要說味精哪等等,醬油等等統統送掉了,一點鹽巴已經千真萬確已經足足夠了。沒有鹽巴,沒有鹽巴有什麼關係?那一把骨頭都要燒掉啦,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所以現在才從這裡地方,注意,現在我們與其忙這些事情,應該真正忙的是忙在這裡。你把這個問題解決了,下面的自然解決了。所以, 65B 10:33 14:59:12

即換其位,

  好極了!把它換一換。 65B 10:38 14:59:17

令成希求後世為主,現在為副,則為生起。

  嗯,要求後世——主,現在是次要的,那麼生起來了。「現在」不是忽視喔!現在還要。為什麼?你要修要拿什麼?要拿這個東西來修嘛,所以要的。所以佛告訴我們飲食還是要的,這像什麼?塗車的油,還是要的。所以他講的,你吃飽,吃飽就好了,就這樣。我們現在常常講營養,其實真正營養——心裡面,我告訴你們。前面已經說了太多、太多這種典型的例子了,所以假定你心裡真正提起來的話,都不是問題。尤其是我們現在了解的,你的所以真正的強弱等等的,這個眼前這個營養有沒有關係?有!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宿生的業力最主要的。所以說吃水也是胖,千真萬確的事實。生起了以後還要什麼? 65B 11:43 15:00:22

然須令堅固,

  生起來還要堅固。 65B 11:46 15:00:25

故此生已,仍須勵力善為修習。

  生起了還要努力,何況現在我們沒有生起。這個是檢查我們這個量的,檢查我們這個量的。下面呢?不再講下去,我說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說過一遍,今天再說一遍。這個我這個身體一直不好,這是你們也看見的。對呀,啊,那總是我宿生的惡業,這樣。那麼這一生加上種種的不調,所以毛病很多。那麼這幾年一直在美國,你們曉得,喔唷,這個美國的生活你們去過的人都知道的。尤其是剛去的時候,在美國佛教會,那個副會長就是聖洛克斯醫院的這個,這個老人重健部的部長。哎呀,他實在是......告訴我們很多這營養的知識,吃這個那麼多少卡洛里,吃那個多少卡洛里。然後呢我到了洛杉磯那個地方的話,那個環境又這麼個好。哎呀,所以那個現在比如說我們,像平常那些什麼,吃到或者是餅乾,或者巧克力,大家就好。那裡我們向來從來不願意吃這些東西的,就是這樣。就算你同樣那個起士,那總歸是最好的,結果我怎麼吃就怎麼瘦,怎麼弄也就弄不好。 65B 13:13 15:01:52

  後來我到印度去,跑到那個達隆撒拉,它那邊吃些什麼呀?早晨起來一杯茶,結果它那個奶茶,我這個胃又不好,又不能吃,然後一個大餅,就這樣。那個大餅又太大,我只能吃半個,所以我平常經常一杯白開水半個大餅。中午吃什麼呢?饅頭,喔唷,他們饅頭可以吃好幾個,那種饅頭我只能吃半個。為什麼?它其他沒有東西了嘛!然後那個菜的話呢?今天白菜就是白菜,明天洋芋就是洋芋,後天茄子就是茄子。晚上飯,然後一點湯,湯裡面就是一點鹽嘛,這樣。那時我也是一樣,剛開始晚上不吃,後來說,唔,晚上要吃。那我這個東西吃不來,我把早晨給我那個大餅,早晨吃半個,晚上吃半個,就這樣。你說什麼營養啊?你們說說看,什麼營養啊?結果我十年來身體最好的就是那一段時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中氣從來沒有那麼足過。然後呢磅磅那個,磅磅那個體重居然增加,走路身輕力壯,那這個胃也不出毛病。哎!這是我親身經驗。 65B 14:29 15:03:08

  所以你們諸位,千萬不要在那裡談哪!如果說剛開始,是、是!我絕不忽視,這我曉得的,我們凡夫就是這個樣。但是你知見千萬注意啊!你不要學了佛以後,腦筋裡還在這個上面,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現在我們要學正知見,你處處提醒自己:「哎呀,慚愧呀!我現在還是不行,所以放不下呀!」你要這種心情,你總是努力地深入,這樣的話你慢慢、慢慢、慢慢走,你自然而然一天、一天、一天天行了。當你心裡面真正的煩惱能夠把它淨化了以後,欸,這身體上面的,真正最好的健康是什麼?就是心力,將來你自然會了解的。 65B 15:16 15:03:55

  其實這個事情,不要說佛法,科學上面,已經得到了很多證明。說一個母親,她如果說在發脾氣的時候,那個時候發了瞋心以後,她那個奶啊,奶裡邊分泌出來的東西,我想你們可能看見過這個科學報告,給那個小孩子吃,不一定把那個小孩子毒死,可是把那個東西養給老鼠或是什麼東西,把那個老鼠會弄死的。因為一發瞋心,這個分泌的東西就對我們人體有害。所以現在你心裡面一天到晚跟貪瞋癡相應的話,你怎麼個營養啊,弄了個半天也弄不好。你現在如果能夠跟法相應了以後,把那個東西拿掉的話,你不要它太多營養。 65B 16:02 15:04:41

  所以為什麼佛世的時候,他這個樣,但是他精神來得個旺喔!你看看我們大陸上面,虛雲老和尚活一百廿歲,他可沒講過營養哦!不但是我,我自己,我母親,我母親今年八十七歲,還有我們洛杉磯的那一個大護法,他姓談,他母親今年九十多歲了,我看見她那一次那一年八十四歲不曉得八十五歲。她還告訴我,噢,我在家裡——她那個美國待不慣,她在家裡還要做。她說一百斤的東西,叫她挑起來,照挑不誤。我曾經有一次試試看,哎喲,我拿五十斤的東西都拿不動。你說她吃什麼?我就回去看她吃什麼?很簡單,就是大白飯,然後呢,豆腐乳,如此而已。你說這個什麼營養?所以你們千萬哪,修學佛法的人,這一點是特別要注意!假定你對貪求現世的放不下的話,對不起,不是佛法! 65B 17:14 15:05:54

  不過,現在在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啊,不是說叫我們馬上放下,這一點特別在知見上面我們一定要認識。他前面所有告訴我們的方法,都是訣竅,怎麼樣認識它的過患,這最重要的。你了解了這過患,努力去思惟的話,將來你很容易地就放下來了。所以他這個地方真正精采地,告訴我們——正知見!錯誤的地方怎麼辦。 65B 17:47 15:06:26

  現在請翻到《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五十頁,這個關於這個業的方面,業的方面,我們不妨再重新溫習一下,重新溫習一下。說由於我們了解了這個生命無常、快速,然後呢一眨眼就死。死的時候,所有生前的圓滿,像夢一樣,像夢一樣,什麼都沒有。不管你外面多大的財位,不管多麼親密的周圍的父母、妻兒、子女,沒有一樣東西帶得去,沒有一個人能隨你、肯隨你,就是他想隨你也跟不去。乃至於你自己的身體,到那個時候,燒成灰,灰也帶不走,也不是你的。唯有一樣東西,是業!這個卻是為了生前貪一點小便宜,這個業就生生世世把我們綑死。那因為這樣的關係啊,所以我們想從這個地方脫離,而找到歸依之處。 65B 19:17 15:07:55

  那麼找到了歸依之處,而進一步了解,哦,他歸依了所以能夠解脫問題的原因是法,如法行持。那麼法的根本在業,那麼現在業,所以我們了解業的真正的整個的內涵了解了,然後呢在這個內涵當中,我們要求的是些什麼。所以是第一個是總業果,第二個是別業果。那麼一步一步,所以我們下面了解。最後呢,了解了這個事情以後,那麼我們就說,該怎麼辦,該怎麼辦?所以最後懺悔,把以前的淨除,現在的防止。於是在這種狀態當中,你不再憂愁墮落,永遠保持暇滿人身,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面生生增上、生生增上。現在雖然苦苦惱惱,那已經不錯了,比現在更好的,當然我們不必怕呀!何況你這樣增上的最後結果達到圓滿的佛地,那麼這一個次第我們都已經了解了。 65B 20:37 15:09:15

  但是這一個道理要達到什麼樣的情況才算呢?所以昨天把「生此意樂之量」說明白。這個道理雖然懂了這樣說,可是,是不是內涵跟它相應,你要如實地檢查一下。不是說,啊,說了一個道理就算哪!這個事實的內容如果不相應的話,前面一再告訴我們,不管你說得多麼好聽,不管你說得多麼好聽,到最後的結果,還是把你送下地獄,那還是毫無意思。所以在這一個地方,我們特別要了解一個事實。什麼呢?就是,不是一個道理,而是要把這個道理如實去做;遵照這個道理如實去做,產生如實地功效,那麼這個就是,說生此意樂之量。生起來了以後,還要令這個堅固,那個時候才行,那個時候才行。 65B 21:55 15:10:33

  關於這個前面的事情,我們應該牢牢記在心裡面。目前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這個,所以共下士這個是最基本的。假定說你對於現世的這個一切,放不下、看不破的話,那所謂的希求後世,那都是空話,那都是空話!而這個共下士真正要的增上生,是求下一世,這個下一世有它特別意義哦,特別意義哦!從表面上看來下一世,你真的到了下一世,下一世還是求下一世,下一世還是求下一世哦!這個真正的意義在這裡。到最後那個下一世什麼呢?就是佛,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可是這個殊勝,這一點深入的意義留到下面去講。那麼第三,最後一點,看文。 65B 22:56 15:11:35

第三除遣於此邪分別者。

  同樣地,說明了道理以外,有一類錯誤的,他要把它排除掉。 65B 23:07 15:11:47

謂有一類,以佛經說,悉應背棄生死所有一切圓滿,為錯誤事,作是念云,身受用等諸圓滿事,增上生者,皆是生死,發求此心不應道理。

  那麼它錯在哪裡呢?說有一類的人士,他看見佛經上面告訴我們說,說生死當中的一切的圓滿哪,那都是虛假的,我們應該曉得它的過患,應該背棄它,應該背棄它。所以他就看見經上這麼說,所以他就說:「哎呀,既然經上這麼說,所以我們眼前的受用等等,這一種屬於增上生的事情,那個都是生死輪迴當中的事情,要求這個不合理,要求這個不合理。」對這個話我們聽起來:對啊!千真萬確,我們不要它呀!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呢?不,不!對於求聲聞乘來說,是!因為聲聞乘的目的,的的確確「急求解脫」,他全部的精神求解脫,根本不要別的,根本不要別的。但是現在這個地方,它有它特別意義,看下面: 65B 24:45 15:13:24

然所求中略有二類,謂於現位,須應希求,及是究竟所應希求。生死之中身等圓滿,

  說我們真正要求的這個增上生哪,一共分兩部分、兩類:有一類呢就是求現生,為了現世的快樂;還有一種呢,為了要求究竟的利益。那麼那個時候,我們也要利用這個身體,不但要這個身體,前面告訴我們,你為了要達到最圓滿的修道進程所用的身體,平常一個還不行,一定要最好、圓滿具足種種德相的身。這一個身是增上生,這是為了究意意義而要求的,分成功這個兩類。這個前者,對於現生要想求快樂,那個是的的確確,不管哪一個,五乘共法當中,統統排斥的,一有這個概念,跟佛法就不相應,完全不相應。至於後者呢,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需要的,所以下面說, 65B 26:20 15:14:59

希解脫者,於現法中,亦須希求,

  這一個真正求解脫的人哪,對於這個增上生也要的。為什麼呀? 65B 26:35 15:15:14

以由展轉漸受此身,後邊乃得決定勝故。

  說你必定要憑藉了這個圓滿的暇滿人身,不但得到人身哦,單單這個人身還不具足,要具足種種最圓滿德相的這一個人身。根據這個作為修行的工具,然後才達到究竟圓滿的「決定勝」,這樣。所以說: 65B 27:06 15:15:45

非凡所有身及受用,眷屬圓滿,增上生事,一切皆是生死所攝。

  說,不是說所有的這些事情啊,都是生死輪迴當中。是,目前它是在生死輪迴當中,但是你要跳出生死輪迴,還要藉這個在生死輪迴當中的暇滿之身,去修習以後。這一部分這是我們要的,這我們要認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以我們眼前來說,我們處處地方,這個飲食、受用,種種地方的呵斥不好;欸,但是它有個好處,什麼好處啊?修行還必要藉它,就是這樣。所以講究這個眼前這個,我們不需要;可是吃飽了以後讓你修行的這個,卻是我們需要的。眼前是如此,整個的生命亦復如是,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在這個裡邊,你能夠邪正分別得清清楚楚。要不然,我們到哪裡都是含含糊糊,哎呀,好像是這樣,好像是那樣,不知不覺之間,那個錯誤夾雜的東西都夾進去了!那麼繼續下去。 65B 28:32 15:17:11

以其身等圓滿究竟,即佛色身,圓滿佛土,佛眷屬故。

  因為最後邊際的這個增上生,達到最究竟圓滿的時候,以及你周圍所有圓滿的一切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你圓滿的報身,就是你圓滿的佛土,以及你圓滿的眷屬,就是這樣。所以它所求的不是眼前的,但是反過來說,你覺得既然要,然後你講究眼前,那你又完全錯了,這個裡邊的細微的道理,我們一定要分別得很清楚。理路上面分別清楚了以後,然後呢,在自己的概念上面要時時檢查、檢點,這個是我們眼前修行第一步重要的事情。要想在自己的內心、概念上面查清楚,這一點不大容易,但是這個卻是真正我們修學的中心,真正修學的中心。 66A 00:26 15:18:20

故《莊嚴經論》於此密意說云:「增上生謂受用身,圓滿眷屬勤圓滿。」

  所以這經個論上面告訴我們,經論上面它真實的意思就是說:什麼是增上生哪?那就是這個——你自己的受用的身,以及眷屬這些事情求得圓滿。為了這個,所以你要好好地努力去勤修,使它達到最究竟圓滿的地步。 66A 01:01 15:18:55

此說由前四度,成辦增上生。

  所以六度當中,前面這個布施、持戒、忍辱,就是為了這個。 66A 01:13 15:19:06

又多教典,說由此等成色身故。

  他不細講,但是說很多經論上面都說得很清楚。 66A 01:23 15:19:17

是故修種智者,經極長時,修諸極多,諸極殊勝,戒施忍等,亦是希求彼等妙果,最極殊勝身等勝生。

  喏,所以說修佛種智,就是佛經過非常長的,通常我們說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實際上是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並不是在這個長時候當中隨著業在轉,是認真地修行。修什麼?布施、持戒、忍辱等。為什麼?就求這個殊勝之身,殊勝之身,這個才是它真正增上生的意義。那麼由於這個,然後呢達到究竟決定勝,當他究竟圓滿的時候,兩者就是一個。 66A 02:22 15:20:15

成辦究竟決定勝者,謂如《入行論》云:「由依人身舟,度脫大苦海。」是須依止,以人所表善趣之身,度諸有海,趣妙種智。此復須經多生,故能辦此身勝因尸羅,是道之根本。

  引論上面,我們一定要「依人身舟」,這個暇滿人身就像船一樣,這個人身是使我們超脫生死輪迴的寶貝、工具,船是讓我們渡脫這個生死苦海的寶筏,就是這樣,這個比喻所指的內容。所以需要依止一個身體,這個人,善趣人身當中超脫三有之海,達到一切種智的地位。這個要經過很長時候,很長時候。那麼為了達到這個種種的因緣,前面說過,而這個根本是什麼?尸羅,所以這個是道的根本。以前我們講「尸羅」好像就是戒,現在了解了這個戒的真正的綱要、綱骨,就是業的道理,業的道理;由於是業,所以你必定要持戒。 66A 04:09 15:22:03

  那麼這個是關於共下士部分,前面已經簡單地說明。最後有幾句話,這個幾句話對我們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因為前面我們說是下士,說共下士,說現在所講的雖然是下士,但是呢卻是你為了達到最上圓滿的基礎,這是跟那些人共同的。跟那些人共同的基礎,對這些條件不夠的人來說,叫作共下士,共同他的;對於條件夠的人,這是他走上去必須要的基礎。所以在這一點上面,他說明了下面這兩句話,現在我們看看他說明的是什麼呀?就是你要達到最圓滿的、究竟的、圓滿的位嗎?喏!這樣的條件,這是我們需要的。 66A 05:27 15:23:21

若善趣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僅能成就一少分德,雖修諸道進程微少。故定須一最圓滿者,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猶非滿足,故須勵力,護苾芻等圓滿學處。

  說雖然你得到了善趣,這個是特別指人身,暇滿的人身,但是如果這個人身,「而不圓滿一切德相」,這個德相在前面思惟「別」,這個關於這個業果那一部分,教我們特別認識的那一點,就是講這個。如果你不圓滿,那麼你所得到的只是一部分。因為得到一部分,所以你用這個不圓滿的東西,那個時候去修道的話,他進步很少很少、很少很少。現在你要想求的這樣的圓滿無上菩提,根據這樣的一個差的工具,不可能、不可能,所以一定需要一個圓滿的。 66A 06:54 15:24:47

  這個道理我們現在眼前樣樣事情都可以了解它,樣樣都了解它。你隨便做一件小事情,那沒關係。你不要說別的,現在你要想釘一個釘子,對不起,釘一個釘子,你就拿那個釘子,拿你的手,你一點辦法都沒有,釘不進去,對不對?這個很清楚。那麼簡單的一個釘子,你如果不用鐵鎚的話,對不起,你就是釘不進去。然後呢,譬如說你要到別的地方去的時候,你說用腳走路;對不起,腳走路,就算你走得到,你走來走去的話,也最多只能走在這個台灣,離開台灣一步,是一點辦法都沒有,這個不是很簡單嗎?沒有一件事情例外的,我們現在做眼前的任何事情,你沒有完整的工具,就做不好這件事情。何況他現在所要求的是什麼?無上佛道,這一點我們必定要知道的。那麼為了要求無上佛道,他一定要滿無邊的功德;要滿無邊的功德,一定要最圓滿的德相的工具,這個就是我們暇滿的人身。 66A 08:15 15:26:08

  所以他下面說「此中護求寂等未圓學處」,還沒滿足哦,就算是你出家作個沙彌,哦,這個沙彌已經是比起凡夫好得多很多,欸,不圓滿。真正要努力的,努力要保護這個比丘「等」!為什麼講等啊?比丘還不圓滿喔,不過呢這個是基礎,在這個上頭還要什麼?還要菩薩,然後乃至於密宗戒。在前面具力業門當中,大家記得不記得?大家記得不記得?所以對我們外面來說,最圓滿的是這個身;對我們的裡邊意樂來說,最圓滿的是菩提心。現在你外面有一個最圓滿的這個比丘的相,裡邊是有最圓滿的大菩提意樂,在這種狀態當中,以兩個無上圓滿的因,那你要想辦那個佛果的話,那就容易了,輕而易舉,輕而易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他下面: 66A 09:30 15:27:23

有作是說,護持尸羅,若是為辦諸善趣者,則近住等亦能獲得,何須艱難,義利微少,諸苾芻等。

  有人說:你持戒持得好的話,他可以不墮落,可以得到人天身呀!乃至於我們現在說:喔唷,往生啊!對不起,這不需要出家。為什麼?近住也能獲得。「近住」是什麼?就是八關齋戒,八關齋戒。實際上說的那一點,乃至於五戒都可以。那個五戒跟比丘戒,啊!這個難易差得天差地遠。既然五戒、八關齋戒可以做到,你何必持這個比丘戒?這麼艱難,難極了!結果得到的呢,一樣得到這麼一個小小的。所以這麼難地做,而得到的利益是這麼少,你何必呢!不需要。 66A 10:43 15:28:37

  是,為了得到善趣的確不需要,乃至於你為了要求生淨土也不需要。你老實不客氣關起門來,自己在那兒吃飽了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念念就算了。現在這個時候要到世界上面賺一口飯吃吃,那太簡單啦!你何必出家啊!那麼進一步要什麼呢?有人說:啊!對、對、對,不單單是要人天哪! 66A 11:09 15:29:03

又餘眾云,若別解脫所有要義,是為獲得阿羅漢故。

  喏,他現在就比較高明了,說:「不是、不是,要獲得求解脫,解脫果是求阿羅漢。」阿羅漢是了不起,喔,那是真正我們人天的福田喔!嘿嘿,但是你看,他說: 66A 11:29 15:29:23

然苾芻者,未滿二十,則不堪受。近事之身,亦有能得阿羅漢者,應讚其身。難行少義,苾芻何為。

  這個比丘啊,要曉得他很多條件啊,乃至於年不到二十是不能受。「近事」就是居士之身。這一點我就不敢肯定了,據我所了解的話,就是說獲得阿羅漢還要八關齋戒;換句話說他那個,這個淫一定要斷。不曉得這個是文字上的誤,還是我自己的了解不足。不管怎麼樣啦,不管是五戒也好,八關齋戒也好,的的確確是可以證得阿羅漢果的。那你同樣地,何必要這麼難行的比丘呢?啊!這個比丘是比起這個八關齋戒不曉得難多少,比丘是終生奉行,一行要二百多條,比丘尼是更多!然後呢,它這個東西只要八條,加上一個過午不食,然後呢奉行只要一天一夜,就能得到了,你何必多此一舉呢!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他說: 66A 12:50 15:30:44

應當知此

  這是下面我們正確應該的,這種說法 66A 12:55 15:30:49

是全未知聖教扼要,極大亂言。

  他誤解了,並不了解佛告訴我們的真正的意趣。那麼真正的意趣何在呢? 66A 13:09 15:31:02

應以下下律儀為依,受上上者,委重護持圓滿學處。已說於共下士道次,淨修心訖。

  哦,說拿我們最基本的這個律儀,作為我們的基礎,然後呢我們真正要達到的目的是最究竟圓滿的。所以我們為了這個最究竟無上圓滿的,所以要建最穩固的基礎,從最下面建立起來。所以這個情況之下,要這麼認真保護、維持這一個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我們的比丘的學處。這個在三界當中,只有這個最殊勝,只有這個殊勝,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66A 14:03 15:31:57

  其實這個道理這麼簡單,現在你要造一個房子,你要造一個什麼房子啊?你說,我造個狗窩,那根本不要基礎,要什麼基礎呀!你隨便弄兩塊木板一釘就行了!啊,我要造一個普通的茅篷,那地稍微平平就可以了;你要造一個鋼筋水泥的房子那就要了;現在你要造一個摩天大廈,對不起,你這個下面的基礎不做,你造得起來嗎?有這樣的嗎?所以我們這個地方這麼清楚、這麼明白。所以現在大家千萬不要說:「唉呀,出家呀......」好像出了家就是貪一點便宜,那完全錯了,完全錯了!乃至於說:「唉呀,現在我出了家,我要念佛啊!」是,老年人是的,或者有他特別條件。真正的出家的因,我們要了解在這個地方。 66A 14:56 15:32:49

  大家記得不記得前面在一百三十三頁上面,講業的時候,「具力業門」,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同樣地兩個發了菩提心的人,一個是在家人,一個是出家人,出家當然指圓滿的比丘。那個在家人發菩提心,這菩提心的意義不得了,他把三千大千世界作為容量,所有的這麼多的最美滿的東西去供養佛、供養三寶,這個功德之大是不得了地大!結果一個出家人,就跑得去點一個小小的蠟燭,欸,這個功德,就出家這個人的功德要來得大,不能為比。為什麼?他所依的就是這個!這是我們應該真正了解的,在這裡、在前面、在後面,他一再地說明這一點,一再說明這一點。 66A 16:02 15:33:56

  所以平常我們的的確確不了解出家的真實的意義,這個東西是非常糟糕,非常糟糕,也可以說非常可惜,非常可惜!出家哪那麼簡單?你不是有殊勝因緣,連它名字都聽不見,也看不見,何況你有機會去被這件衣服啊!所以現在很多人說,總覺得:唉呀,修行就好了,你何必出家!這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完全錯誤! 66A 16:36 15:34:31

  這個佛經裡邊有這麼一個《出家功德經》,這個我在這地方,有好幾個《出家功德經》,我只是講這裡邊的一個,講這麼一個。有一個人他叫鞞羅羨那,這個名字,這個梵文啊,西藏話,我都唸不準,那沒關係啦!嗯,他也是個貴族,所謂長者子。那麼平常跟阿難很好,阿難經常也到他家裡去乞食,總是跑過去,總是去。有一天佛就告訴阿難:「阿難哪!你這個好朋友某人哪,他還有七天的壽命就要死了。」這樣。那麼阿難聽了,喔唷,很著急,他那個好朋友就要死了,那怎麼辦哪?「死了以後怎麼辦哪?」「那很難說,就看他怎麼辦。如果像現在這樣的話,他要墮落的,現在呢你可以救他。」啊!阿難聽見了佛講的,跑得去,跑到那家人的家裡去。 66A 17:45 15:35:39

  平常因為他們都是貴族子弟,看見阿難是非常歡喜,然後呢就供養他。那一天阿難到了家裡,他也非常歡喜迎接,阿難就是愁眉苦臉,一言不發跑得去在那裡。欸,他就說:「阿難哪,我今天很高興看見你,你怎麼愁眉苦臉,你有什麼心事啊?」阿難還是不開口,連問他幾次都不開口。他心裡面覺得奇怪:「什麼,我做了什麼不對啊?什麼傷害了你,得罪了你啦?」阿難愁眉苦臉說:「這倒是沒有,不是為了我,是為了你!」「為了我?為了我為什麼這樣啊?」說:「佛告訴我,說你的壽命還只有七天啦!」啊!他一聽這個話,啊!人就癱掉了。他們都曉得,佛講的話,那絕對是百分之一百二十地可靠,「虛空可以變餘相,佛不說非諦實語」,他們都曉得這個。 66A 18:48 15:36:42

  啊!那聽了這個話,怎麼辦啊?求那個阿難。阿難說:「你求我是沒辦法。佛告訴我,你死了以後這個要墮落的,唯一的辦法你出家。」「對啊!好、好、好。那既然還有七天,那這樣吧!我實在捨不得,讓我痛痛快快地再玩上六天,然後再出家。」要我們想起來真可笑,欸,但是真有這種人。但是這個人也真可愛喔,因為他曉得佛講的話就這麼確實,好、好、好。然後他就在六天當中盡情享受,到了第七天,那反正是明天就要死了,啊,就出家,就這麼出家。那時候因為佛在世,心裡邊也猛。你想假定是我們想到明天要死了,你出了家,你還肯忙別的嗎?當然什麼事情都不要了。那個時候大概他還沒有聽見那個淨土法門,如果聽見淨土法門,他一定往生了。不過他只是說:「好、好!現在就出了家了,照著規矩就這麼來。」第二天就死了。 66A 19:56 15:37:50

  死了以後,那麼阿難就問佛陀了,說:「現在他到哪裡去了?」「他現在到四天王天去了。」佛就說這個功德:「然後呢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到忉利天,忉利天死了以後到夜摩天,夜摩天死了以後到兜率天,然後再上去叫化樂天,再他化自在天。」我們曉得我們人間一般不是定福,定福是不動業,這個最高只能生到欲界天。他就這麼一天一夜的持戒功德,然後呢這麼樣。壽命多長呢?這我們就曉得的,這個四天王天的壽命是人間九百萬年。然後九百萬年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欸,再升上去啊!升到忉利天,忉利天的壽命是人間三千六百萬年。忉利天完了以後再上去,是夜摩天是人間一億四千四百萬年,這樣地上去。然後呢,到了這個第六天,完了以後怎麼辦?再下來,哪裡去?四天王天,再來,七返、七趟。 66A 21:05 15:38:59

  經過這麼長的時候,那個天上的福報是我們無法想像的。你不要說他化自在天,就最起碼的到這個天,一到人間把最好的東西給你吃,你就覺得像吃大糞一樣,避得遠遠地受不了,這樣啊!你要什麼就什麼,哪有像我們現在,現在你再好,對不起,再好的東西,就算你有電扇,電扇吹了,等一下要風濕;冷氣要風濕,暖氣到那時候出去還不行。就算什麼都沒了,大小便沒人替代你,沒有一樣東西有這個。欸,他那個天上這樣,沒有一樣東西有這種事情的,也沒病,這樣。 66A 21:47 15:39:40

  完了以後,七返完了以後,最後下來了,又跑到人間。那時候跑到人間,有一個佛出世。完了以後,他也是人天當中也是最富貴,到中年以後,覺得:唉呀,沒有意思。他出家這個另外這個因緣成熟了,然後呢跑得去見佛,再去出家,證羅漢果。阿難聽了:「啊,這麼好啊!佛陀啊!他大概以前還有很多善根吧!」佛陀說:「錯了,你完全錯了,你根本不了解,真正的出家的根本意義。他這樣大的福報,就這麼一天一夜的出家功德,你千萬不要起大邪見,就這麼一天一夜的出家的功德。但是他之這一生所以能夠出家,這個倒是的的確確地以前有功德。如果以前沒有殊勝因緣,對不起,他絕不可能。」出家的功德這麼大! 66A 22:44 15:40:38

  所以諸位要了解,我們千萬不要說:「唉呀,平常都一樣的。」絕不一樣、絕不一樣!經上又告訴我們,如果人家出家,你贊成他,然後你幫助他,乃至於什麼都......,你隨喜,這個功德就不得了!經上有種種的比喻,你看看:「哎呀,這個出家人!」你無比地隨喜,比你供養什麼都好,比你供養什麼都好,乃至於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東西去供養,比不上隨喜人家出家。為什麼?你那個供養是有盡的,這個出家的功德是無限的。眼前儘管他是先證得小乘果,但是究竟一定會走上這條路。這個有限的東西,跟無限永遠沒辦法比的,永遠沒辦法比的,這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才是它真正的特質。反過來說,因為出家有它這樣無比殊勝的功德。出家所代表的,為什麼有這樣它的功德呢?因為它所代表的是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你一被這件衣服的話,你那個時候所代表的這個意義就是這樣。所以你只要認認真真地、戰戰兢兢,儘管你是個凡夫,你只要把那個清淨幢相把握住了,一天一夜就這麼大的功德。 66A 24:04 15:41:58

  這個道理說起來也簡單,我們世間什麼地方都可以做個比喻。譬如說我們現在做一個國旗,那個國旗大家看見了代表這個國家,人人看見了這是以國家這樣地尊敬它。這個國旗做的布沒什麼關係,綢做的也是,布做的也是,髒的、好的、壞的也是,你只要做成功這個國旗,這代表的意義這樣。他現在代表的不是國旗,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這個標幟喔,你想想看!所以你如果做到了,有這麼大的功德,染污了,對不起那就害了,那就害了。 66A 24:44 15:42:37

  所以這是我特別強調,一再鼓勵大家出家。但是萬一你們出了家,不能好好地做的話,我始終也建議你們趕快回家去,下地獄是非常划不來、非常划不來。不!你就算下了地獄,欸,妙了!這個出家功德之美啊,真是無法想像的!等到你穿了這身衣服,如果作得不好下了地獄,他也是一樣的,一層一層地來,一層一層地來,受盡了苦難,然後呢到畜生當中,完了還了一個債,最後遇到佛,你也還是證果,出家功德就是這麼地殊勝。不同的呢,就是你如果說好好地持,短短的幾十年的辛苦,乃至於一天一夜的辛苦的話,你就得到這麼大的好,好完了以後最後證果。如果你不好好地,貪一點小便宜的話,下去!受無量無邊的苦,苦完了以後上來,他還是解脫,這個出家功德有這麼大,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樣。 66A 25:56 15:43:50

  所以我們想到這個地方的話,就算你現在沒有因緣,心裡想:「啊!我一定要出家,一定要讚歎出家!」一定心裡面要種下這個出家種子。如果出了家以後,千萬記得:這個眼前短短的幾十年,那太值得了,實在太值得啦!而且你好好地做的話,它有殊勝的種種的特別的感應,心裡歡喜,身心都歡喜,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他下面後面一再強調。 66A 26:30 15:44:24

  不過這個地方最後又說一句,要「護苾芻等圓滿學處」,這個「等」字告訴我們,不僅僅是這個相,還有跟「相」相應的內在的內容,這個內容是什麼?這個內容是什麼?菩提心,這個是菩提心。為什麼說這個是它的內容呢?因為它這個相所代表的——十方一切諸佛的清淨幢相。那麼佛是什麼?佛是以菩提心為因,圓滿了菩提果,這個是他的內涵,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了解的。這一點我在這地方再特別跟大家說一下,共下士道到這地方為止。所以現在我們講那個關於懺悔一切等等,以及眼前我們所有做的、忙的這些,真正究竟的目的在這裡,這個我們務必要了解的。 66A 27:46 15:4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