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A 24:58 00:00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八
敬禮至尊成就大悲諸善士足。
那個,現在每一個地方,一開始的時候,主要的一定皈敬,皈敬。不但是諸佛,不但是佛世尊,而且還有菩薩等等。這地方是「成就大悲諸善士」,特別是指菩薩,大乘僧眾。為什麼原因?因為這是要進入那個上士道,進入上士道,求他們的加持。這個原因我們已經了解了,那就看文。 88A 25:51 00:51
如是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欲證解脫息滅惑苦,由此希求策逼其意,學三學道,能得解脫脫離生死。
經過前面這個次第,這個次第當中,「恆長修習生死種種過患」,這個簡單的幾句話,也把前面那個綱要也說明,也是我們修習過程當中的一個原則指導。前面一定是先要了解生死的特質,原來這不是可愛、可樂的,而是有種種禍害、過失的,這個。那麼了解了以後呢,還要經過思惟觀察,這個思惟觀察不是馬馬虎虎,而要恆長地練習。那個時候內心上面,生起相應的如理如量的正確的認識,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否則的話會變成什麼呢?嘴巴上面說說空話,再不然的話,他是說就是酸酒上面哪,撒一點點麵粉,沒有用! 88A 27:28 02:28
現在你能夠如理如量地,能夠生起了相應的正知見以後,那時候我們的見解是什麼?「見一切有如同火坑」。所有的眼前的這些,就像火坑一樣地可怕。這個,一個量,這是修行的,到現在這裡為止的,所謂成就。我們可以拿這個來東西檢查一下,當眼前我們看見什麼樣子?我們看見,是不是看見像火坑?如果你看見火坑的話,喔,逃都來不及,對了!如果我們現在看見了說:「哎呀,這個很歡喜!」錯了!所以這個地方,是我們一個檢查的標準,是檢查的標準。不管我們的見解也好,或者是我們的習性也好,「嗯,這個地方覺得舒服,這個地方快樂,這個地方滿好,這個地方什麼......」那錯了!三有當中任何一樣東西,那你看見像毒蛇一樣,看見像火坑一樣,逃都來不及。這個就是到前面共中士,我們應該修習的內容。 88A 28:51 03:51
那麼怎麼辦呢?曉得它這些東西,正是策發生死大苦的,你看看好像是快樂,實際上呢,無邊大苦就在這個糖衣毒藥下面哪,藏在那裡。一心要求解脫,從這種錯誤的無明當中救脫出來,才不會淪落這個生死,感大痛苦。為了要得到這個,那麼只有一樣對治,一個正對治,什麼呢?三學。所以呀,努力地策勵自己,啊!全部精神要去學這個——戒、定、慧。那麼學了這個,就能夠從生死的苦海當中解脫出來了,解脫出來了,這個是前面所說的。 88A 29:48 04:50
又此解脫無所退失,非如善趣,然所斷過及所證德僅是一分,故於自利且非圓滿,由此利他亦唯少分,後佛勸發當趣大乘。
前面所說的解脫,中士所說的解脫跟下士不一樣。下士雖然眼前增上生——說這個眼前增上生,不是講現世哦,一定是後世的。現世在整個的佛法當中絕沒有這個,求現世快樂這絕沒有,哪怕下士。所以說真正地講佛法裡的下士道,指什麼呢?指求下世的,下一世,不是求這一世的。所以如果是貪這一世的話,那完全不是修學佛法,完全不是修學佛法,連它下士道都談不到。那麼下士雖然得到下一世的好啊,但是對不起,好了以後生了天,到最後又下去,又完了,這個會退失的。 88B 01:03 06:01
那麼中士裡邊所講的這個解脫,都不退失的,所以不像善趣。但是儘管它不退失,他所斷的過失以及所證的功德不圓滿,只是很少地一點點。所以對於自利來說,不要說利他,連他自利是都不圓滿。而利人呢?也有的,還是有的,少分。所以不管是在自利也好,利他也好,究竟地來說,要想自利一定要包括利他,利他一定是自利。真正圓滿的,不管是自、他二利,這個分不開的。而且佛到那個時候,勸發應該走這個路,究竟圓滿的路。這個「大」就是指究竟圓滿的,前面那個不圓滿的。 88B 02:01 06:59
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所以真正具有智慧的,能夠明白事理,辨別得清楚的呢,一開頭就應該走這個大乘。那麼說:「欸,你得到了解脫,然後回過頭來,不也滿好嗎?」是的,回過頭來一定還可以走得回來,可是這條路啊,很迂曲、很遠。既然你最後要這樣去走上的,你何必走這個迂曲的路子呢?譬如說,我們很簡單,說到正覺寺,一下去就得了嘛!結果你這正覺寺怎麼走啊?你從那邊,轉了個大圈子,跑了個三天,跑到正覺寺,那你不顛倒嗎?你幹什麼嘛你!那不需要,這不需要。這是所以我們真正有智慧的話,事情看得清楚的話,一開頭就走這個。 88B 02:59 07:57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一味利他為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
這個二乘人,他雖然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但是對於別人哪,他沒辦法,他沒有能力引發其他的人的好處,只是他在自利過程當中,他可以兼讓人家得到一點好處。譬如他要修行,他要乞食,要去乞食,因為他證了聖果,所以送給他的人,可以得到一點福德,所以他叫福田,只是如此。而他並不是自己的自力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一個、這一種都不好。畢竟應棄,這個「畢竟」兩個字——一定應該棄捨。那麼怎麼辦呢?你真正要做的,是全部的精神都是利益別人,所以「一味利他」,這個才是大乘,這個大乘,這個大乘才是我們該走的。而入大乘之門,這是什麼呢?悲心,現在我們要講的就是這個。 88B 04:29 09:27
又云:「知樂非樂等如夢,見癡過逼諸眾生,捨棄利他殊勝業,此於自利何精勤。」
我們現在了解了,世間一切的行相,快樂的也好、苦的也好,不管它是什麼,就像夢當中一樣。所以不了解它的原因,是愚癡,因為愚癡產生種種的禍害,然後呢,遭到種種的苦惱逼迫。現在呢,見到了、見到了,所以啊不再走這個路,不再走這個路。所以一心只求自利,但是呢他並不修這個殊勝的利他的這一條路,專門忙這個自利他很努力,這個不好、這個不好。 88B 05:33 10:31
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盲閉慧眼不辨取捨,履步蹎蹶不能離險,諸有成就佛種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應正理。
那麼就像前面我們修學過來,說見到一切眾生,這個見到一切眾生,就是從自己身上深深體驗,體驗到了以後呢,推己及人。這原來我是這樣,我們周圍的人啊,大家都是這樣,墮在這個三有的苦海當中,就正像我一樣。為什麼呀?啊!原來「盲無慧目」,這個是根本啊!那是無明,不了解得事實的真相呀!不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所以在這個裡邊哪,一天到晚,哎呀,跌跟斗啊!跑起路來,不能正規地走該走的路啊!因為這樣,所以一直在這個生死的險惡道當中啊!現在我們了解了,真正要想成就的,圓滿成就的,所謂有這種大乘種性的這種人,「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合理的。 88B 07:15 12:14
我們自己在這個生死苦海當中看見:「哎呀!這個這麼不理想啊!」由於這樣見到這個痛苦,所以自己既然要出離,那麼當然一定要推己及人。想想,世間的這麼多人,對我有這麼大的恩,我之所以有今天的話,都是靠他們。結果呢,你看見了苦了,自己一個人解決了,不去管別人,這說得過去嗎?說不過去啊!說不過去啊!所以真正的,真正的,世間的人尚且不可以,何況現在修學佛法的人啊!自然而然,我們從這個上面會策發我們的大乘種性。所以凡是有大乘種性的人哪,不想救別人,這是不合理。不過在這個地方,要特別說明一下,這個利他,什麼?你懂得怎麼利他欸!這個時候才利他。你自己不懂得利他,藉利他之名,然後自害害人,這個不是佛法喲!這是我們把握得住的,這後面會詳細談這件事情。 88B 08:32 13:30
即前論云:「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
就是這個論上面的,《攝波羅蜜多論》又說:由於我們缺乏慧眼,在無明當中,所以一直在困頓當中啊!現在我們真正要想由於這一個感受,推己及人,要想利益一切世間,這一種種性的這種人,任何一個人有了這種情況的話,他一定會引發這個大慈悲心。在這種情況之下,哪一個人例外的?那換句話說,哪一個人都不例外的,一定精勤努力地,要把世間一切人的這個愚癡,把它淨除乾淨,那麼一起解決這個生死輪迴的這個痛苦。 88B 09:42 14:40
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
前面說的這些道理,這些道理說......這個地方前面是指這一段話,《攝波羅蜜多論》,換句話說,這個士夫就是上士士夫。這個上士他的安樂,他內心當中所感受到的,希望做的,以及他做了以後他的功德、威力,以及他殊勝的能力等等,在什麼地方呀?「擔荷利他的重擔」,他能夠幫別人忙,這個才是上士,這個才是上士。譬如說我們現在隨便一般人吧,一個人自己覺得,哎呀!很神氣!為什麼你很神氣啊?你比別人強。對!現在你比別人強在哪裡啊?喏,你見到別人做不到,你能做到。可是如果說,別人做不到的是做壞事,你做到了,這有什麼稀奇啊?不!欸,這個是好事,而且好事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你能夠做,那個真是好漢,這個才是上士。所以這個地方所指的,他的內心當中,因為做到了這個,所以他,啊!感到歡喜!然後呢,因為這樣所以他的威德,所以他的殊勝的力量,都是從這個上面講起的。 88B 11:18 16:16
唯緣自利共旁生故。
如果你只管自己的話,對不起,那畜生也是一樣。不要說得到人哪,普通一個畜生哪,牠也曉得只是忙牠自己的利益,這樣。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也只管自己,那豈不是白得了這個人身了嗎?這個話我們要常常擺在心裡面策勵自己,常常策勵自己! 88B 11:49 16:47
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他利樂。
那個就是大乘行者的心性,他專心一意地為了利益別人,這個才是他真正的好樂,他的意樂所在。 88B 12:08 17:06
《弟子書》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士夫此為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
要曉得,說假定我們單單為了自己的利益,那麼稍微呀吃飽了,那也可以啦!得到一點點,可以啦!那個很容易。這樣的作法,那個畜生也是。啊,你稍微辛苦一點——嗯,實際上談不到什麼辛苦啦——那得到一點少少地吃飽了就好了。然後呢,嘴巴渴的時候喝一點水,那麼就好啦!這個,這個不行、這個不行,啊,這個不行!我們得到了這個殊勝的人身,而居然只求這麼一點點的話,那個不對。所以我們現在這個地方,真正地所謂作為一個士夫,像我們說:喔!我們是一個像樣的一個人的話,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努力做的——勤利他,而不是得到一點小小的自己的吃飽穿暖,那就算!現在這地方的是什麼呢?就是所謂得這個「涅槃城」,《法華》上面那個譬喻,不要自己覺得得到了快樂,欸,不是這個。 88B 13:37 18:35
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
平常我們這個,這個走路的時候,是慢慢走,在古代呀,那時最快的是馬。現在的走路,不是,不是自己慢慢地走,乘了這個馬一樣,這樣地快。而平常我們自己的一點點的溫暖光明,只管自己,現在不是,像太陽一樣!普遍照一切世間,普遍照一切世間,這樣地利人。那麼為了要幫忙別人起見,要負擔起一切利人的重擔,這個負擔的方式像什麼?像大地一樣!這個大地擔任何——喔!你這高樓大廈它也擔,你大如須彌山它也擔,小草它也擔,乾淨的東西它也擔,最髒東西它也擔,不管任何東西,我都一肩擔起。他真正那個大丈夫,真正地算是一個人,應該怎麼辦呢?是「大士無私性亦然」,欸,他這個本性這樣的。你所以做不到,為什麼?還是為了這個「私」啊、「我」啊!所以實際上你真正地把這個拿掉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所以真正的大士,「一味利樂諸世間」。 88B 15:22 20:21
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怱忙,是名士夫亦名聰叡。
喏!像這樣!是因為見到眾生眾苦逼迫啊,所以為了利益別人,然後這樣地精勤,這個對了!這個就對了!這個才算是一個人,這個才算是有智慧者。 88B 15:45 20:44
即前書云:「見世無明煙雲覆,眾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聰叡。」
上面就說明這個道理。 88B 15:59 20:57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
所以這個地方,能這樣去做的話,那麼你呀利益別人,結果呢,自己的利益、別人的利益,一切的利樂的根本、根源從這個地方的,從這地方做起。所以能夠除掉一切的不好的事情,得到一切圓滿的好的事情。這個是什麼——一切有智慧的人,任何一個所有有智慧的人,該走的這條大路,這條大路。在這種狀態當中,不管你做什麼,起心動念,「見聞念觸」,在任何情況之下,無非是什麼?能夠長養一切眾生,能夠增長這個世間,盡世間一切人的利樂。你能夠這樣做的話,欸,「由行利他兼成自利」。妙咧!你的真正的自己的利益啊,就從這個上來的;反過來說,你要真正地自利啊,還非從這個上面做不可。所以說,你真正地完全利他,卻是結果是利了自己;同樣地,你要真正地利益自己,還必須從這個地方開始做起。那個時候圓滿了,一點沒有缺少,具足了。你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那個成就的時候才是佛。 88B 18:02 23:00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
居然現在有這樣的一條路,啊,而可以走的話,我們想:「哎呀,真希有難得啊!」是嘛!本來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就見到痛苦的不可愛,就見到安樂的可愛,現在居然有這樣地圓滿的一條路——把所有的痛苦徹底解決,把所有的安樂圓滿得到。而居然這一條路就是這麼眼前哪,當然殊勝啊!當然我們要走啊!而且你不走,還真冤枉咧!結果呢,你總歸還是要走,只是走了冤枉路啊!所以你一開頭如果了解的話,一定從一開頭就走這個路啊! 88B 18:56 23:54
我今所得誠為善得,
哎呀!現在想到了,好啊!歡喜啊!這個別人求那個無價之寶,怎麼找也找不到,哎喲!我現在得到了,真高興啊! 88B 19:08 24:07
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那個時候我們盡心盡力沒有別的,一心一意做這個。 88B 19:16 24:14
此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遍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那麼還是引這個《攝波羅蜜多論》,這個就是大乘的特別的、特別的法門。那個由於這個智慧,而這個智慧才是清淨的,才究竟地能夠引發這個最殊勝的這一條大路。而一切諸佛的一切種智,也從這個地方出生的,這個才是一切世間的眼目,一切世間的眼目。能夠破盡一切無明黑暗,照了所有的愚癡,把它解決,像日的光明。平常像燈,乃至於像月,像什麼......那個一碰到日光,統統都隱蔽住了,這個才是我們該走的。 88B 20:27 25:25
所以一開頭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由種種門」,由各種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觀察、思惟大乘的殊勝的好處,大乘的種種的功德。幹什麼啊?引發我們的意樂,使得我們對這個愛樂,然後呢,策發大恭敬心,一心求它,這樣。這個本論真妙啊!從一開頭到這裡,它處處地方,一定拿這個主題,來開這個頭,什麼?說:這樣做,不好;那樣做,好!先把這個利害擺在這個上頭,然後呢,策發我們的心意,有了這個心意,然後呢,真正地進入。 88B 21:28 26:27
實際上呢,正規說起來,這個是一切諸佛的真正的善巧方便。所以佛經上面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喏,在這個地方,看見沒有?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們要懂得喔,這個「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的是這樣,處處地方善巧。當你了解了這個,然後呢,你有追求的心;有追求的心,下一步才要找哪一個是正確的路子,這樣步步上去的話,就沒有問題。否則的話,你雖然見到了,你覺得:「啊,這個好!」但是因為內心當中,這種強有力的推動的力量沒有,所以啊,說「好、好、好!」你也去跑,跑了兩步覺得:「唉呀!這個,啊,很辛苦啊!」但是前者他有強烈的推動的力量,再辛苦,「啊!它有大利益!」有大利益的話呢,當然嘛,當然你要付出相當的努力啊!他就成功了,他就成功。反之的話,唉呀!雖然一點點小小的,你就在那兒擋不住啊,那麼你就完啦! 88B 22:48 27:46
所以這個兩句話,我們時時擺在腦筋裡面,多對自己反覆、反覆地策勵。如果我們自己眼前已經提起來了,那當然很容易善巧地來策勵自己,萬一不行的話,這是最佳方便、最佳方便。實際上反過來說,我們為什麼提不起勁來的?就是陷在現在這種安樂當中,還有就是怕這個苦。當你能夠如理地了解了真正的苦的行相,真正安樂的內容了以後,那個時候,你一定會把追求正法這個心意提起來。所以這一點,的的確確是我們修行人最佳的正對治,這個是所以講到哪裡,他總歸會以這個來提醒我們。同時呢,我也時時把這個真正重要的內涵、意義,再重說一遍。繼續下去。 88B 24:08 29:06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那麼既然我們現在已經策發了這個,了解了我們該走的這個上士,那麼這個上士道修行的次第,怎麼樣呢?分這樣的幾部分: 88B 24:30 29:29
一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二如何發生此心道理,三既發心已學行道理。
第一個呢先說明,要告訴我們,現在你要進入大乘,那麼大乘進入之門,大乘的根本,它的基礎在哪裡呢?是「發心」,就是發大菩提心,換句話說。喔!曉得了!那麼怎麼樣去發呢?所以第二個,如何發此心,發那個大菩提心的道理。第三,「既發心已」,發了這個心以後,心是發了,你要去做呀,才能圓滿哪!那個時候,講那個修學的,修學的這個道理。現在次第說下去。 88B 25:24 30:22
今初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
喔!我們現在曉得了,現在要學大乘,那麼進入大乘的門,從哪裡進去呢? 88B 25:40 30:38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
在這個地方,佛講的大乘,一共有兩條路,一共有兩條路。一條是平常所謂顯教的,一條就是密教的,除了這個以外,再沒有大乘了。他為什麼這個地方要這樣說一下?這句話有什麼意義呢?前面已經說過好幾次,這是個圓滿的教法,他交代出來的時候,一定是一無遺漏。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因地當中沒有一點遺漏,那麼你果位上面,才能夠究竟圓滿。要不然你剛開始的時候,你覺得摸到了,實際上不圓滿,摸、摸、摸、摸,摸到最後的話,得出來的結果是殘缺的。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要特別點一點:現在你要進入大乘,整個的大乘,包含的內容就這個!換句話說,不管是顯教、密教,再沒有了。如果有的話,你在這兒講了半天,還有遺漏,那這個講了半天,就出了毛病了嘛!就這樣。 88B 26:58 31:56
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是的,大乘一共分兩個,一個是顯教,密教。但不管你走顯教大乘,或者是密教大乘,真正地能夠進入的時候,這個進入之門卻是一樣的,什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這樣。由於這樣的一個抉擇,所以我們就曉得了,所以不管你將來走的方便是哪一個,只要你是大乘,對不起,那個真正的進入的門,它的根本在這裡。這個,這個抉擇非常重要的,這個抉擇是非常重要的!前面已經講過很多次,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不去講它,不再提它了。 88B 27:52 32:50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
你有了這個認識,然後呢,照著這個修學。在什麼時候,在你的身心,相續就是身心,在你的身心上面能夠生起這個,就是說大菩提心生起來了,其他的還沒有,其他的都沒有生起來。即便是其他的任何功德都沒生起來,只要你那個大菩提心生起來的話,你這個就是大乘行人,這是大乘的行人。 88B 28:29 33:27
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
反過來,你什麼時候一旦離開這個,所以換句話說,即使你發了這個心,離開了尚且如此,何況你沒有發呢?所以什麼時候你那個心裡面,把那個大菩提心拿掉了,或者你離開了那個大菩提心,那個時候儘管你有很多功德,功德到什麼程度啊?「通達空性」,喔!你就算大徹大悟了,對不起,這個還不是,你還是墮在聲聞地當中,你不算大乘,又退、又退,又退心了。 88B 29:14 34:12
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上面這個,很多的大乘經典上面,都說得清楚,所以這個地方呀,特別說明一下。「大乘教典多所宣說」,這個只有大乘的教典。所以談到這地方,關於這一點,有的時候,南傳的人容或跟我們彼此意見不同,這個我們不必多提。因為他們的觀念當中,他所接受的只是小乘的。所以個人的認識不一樣,那個沒什麼好談的,千萬不要諍論,這一點注意!只是我們自己今天有這樣的殊勝機會了解了,一定要把它這兩個的內涵,差別在哪裡......。當然你一樣地可以選小乘的路子,絕對這是個人的方便,而且走到最後你還是走得上的,但是一定要把這個內涵啊,分別得清楚以後,那才對,那才對! 89A 00:15 35:11
同樣地,你分別了清楚了以後呢,如果對方他自己不了解,那也不必談。就像一個大學生跟幼稚園的學生,你沒有什麼好講的。幼稚園的學生,拿了這個說,就告訴他:這個「3」像個什麼?像個耳朵。他說「3」像個耳朵,你不必告訴他耳朵不是「3」哪,這個話用不著跟他講。欸!他就是讓他這樣,然後排排坐、吃果果,他就是這個條件,很清楚、很明白。如果你跑到去跟他諍論的話,那不是他的幼稚,你根本談不到大學,是你的無知,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很明白的,這順便一提。以前不會有這種問題,以後我想我們可能會遭遇到。那麼不但是說經教上面這麼說,還有呢,就是你理論上面,正確無誤的理論上面,你也能夠圓滿地能夠說明這件事情。 89A 01:14 36:09
故於最初入大乘數,亦以唯發此心安立,
所以說真正進入大乘第一步,是從這個地方開始說起的,你一旦發了這個心,你啊,就安立在大乘道上了。 89A 01:30 36:26
後出大乘亦以唯離此心安立。
如果你一旦退出了,那麼還是指這個心。所以在後面很多地方會告訴我們,同樣地在這裡一開始,我們要了解到,不要說:「哎喲,這個法大哦!你求就大哦!」尤其是現在密教盛行了,不要說:「哎呀,這個法了不起哦!」對不起,不管它法再了不起,如果你跟大菩提心不相應的話,沒有用,一點用場都沒有!是,結個緣是有的,前面要了解哦!這個強調的,這特別要說明的,真正進入大乘的話一定從這個上面。所以你看那個密教的儀軌上面,一開頭的時候一定有發菩提心。它那個菩提心,不是嘴巴上面講講哦!如果說我們沒有照這個本論的次第學上去還不懂,在本論的次第學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清清楚楚:任何一個地方,你要把正確的量認識,然後呢——哦,正確的質認識,然後衡準內心的量相應不相應,這不是嘴巴上面講講哦!嘴巴上面講講,唸一句的話,這個不算的哦!這是我們這地方要了解的。 89A 02:46 37:41
故大乘者,隨逐有無此心而為進退。
這個很清楚,所以大乘的話,完全看你有沒有這個大菩提心。 89A 02:59 37:55
如《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
你只要一旦發了,哪怕才發心一剎那,那個時候的確,心雖然發了,我是個凡夫,就還繫縛在這個生死的牢獄當中,但是這個真正的佛子哦!這個是佛的真的法子哦!所以佛法當中啊,二乘聲聞他不算,證了聲聞果了不是佛子。佛子是什麼?欸,大菩薩。所謂菩薩什麼?就發那個大菩提心的。雖然你還是個生死的凡夫,但是你是真正的佛子,是指這一點而言。 89A 03:44 38:39
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
就是今天,你什麼時候發這個心,那你就是真正進到佛的家族裡面去了。那個不但是這個佛,而且一切諸佛的真正的佛子。 89A 03:58 38:54
此說發心無間,即為佛子。《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
這經上面說。特別說,經上說:善男子啊,舉個比喻,像金剛寶石一樣,雖然它破碎了,不管它是破碎了,但是啊其他的任何金莊嚴具,它比它強,這個第一個。而且呢,它雖然破碎了,它還是金剛寶石,名字一定是金剛寶石,這個道理也是一樣。譬如我們隨便舉個比喻,這個金子的東西,雖然破掉了,破掉了這個金子的東西,還是很值錢耶,對吧!你比起外面那個砂土,比起什麼東西來,哦,這個價錢還是貴得不得了,而且它還是金子耶!那麼現在那個菩提心,就像那個金剛寶石,那世界最珍貴,能摧毀一切,而不被一切摧毀的,就這個。 89A 05:05 40:01
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
那現在佛進一步說:善男子啊,這個一切智心——這個就是佛的心,就是大菩提心,你能夠發起來這個心,就像相當於世間的金剛寶石一樣。縱然你才發,你發是發了,還沒有修行,而那個時候發這個心,已經超過了一切聲聞、獨覺。聲聞、獨覺是有了修習,而且證了果的哦!這樣哦!所以我們這個地方也可以想起,那個小沙彌跟那個羅漢那個公案。說實在的那個小沙彌啊,只是因地上面種子上面種,他那個真的菩提心還沒發起。哦!這個羅漢馬上:「哦、哦!你的東西我來擔,請得你走前頭去走。」他沒真實地發菩提心哦!這個我們現在並不了解真實菩提心的心相的內容,下面很快地就告訴我們。只是他發那個心的種子已經有了,說:「啊,我要學佛!」只能說有這個菩提心的種子,那一個羅漢證了果的,馬上對他尊重,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就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89A 06:25 41:21
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
這個比喻,這說明跟上面一樣的。 89A 06:35 41:30
此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
是,你發了心以後,還沒有修行,那個時候就叫作菩薩啦!不過這個地方的發心的內容啊,我們有待後面學會了以後,才那個時候真實地了解。現在我們說我要發大菩提心,那個只是一個因的種子,那個因的種子啊,推動我們努力去學習,到那時候我們會走到發起「正發此心」的果來。所以我們對這個心還是非常尊重的——看!好啊,我要發這個心!目前對我們來說,這個是很重要的。 89A 07:17 42:12
龍猛菩薩云:「自與此世間,欲證無上覺,其本菩提心,堅固如山王。」
哪!我們的龍樹菩薩就告訴我們:「欸,你不是要解決一切世間嗎?」「對啊!」那麼所以不但自己,自己見到生死的痛苦要解決,而且要幫一切人解決,要證得什麼?究竟圓滿的,這個才是無上正覺。那根本什麼呢?菩提心!把這個東西要建立起來,不但建立起來,要堅固,堅固像什麼?山中之王,最高、最大、最強! 89A 07:54 42:49
《金剛手灌頂續》云:「諸大菩薩,此極廣大,此最甚深,難可測量,秘密之中最為秘密,陀羅尼咒大曼陀羅,不應開示諸惡有情。
這是第一個。那麼這個是密教當中的經典,說:大菩薩,這個裡邊,最最大、最最勝、難可測量,最秘密當中最秘密,一切陀羅尼當中最殊勝、最奧妙的,這樣的殊勝奧妙的東西啊,這個是我們現在真正學習進步的。諸惡有情,連他給他講都不用講,連他講都不用講! 89A 08:37 43:32
金剛手,汝說此為最極希有,昔未聞此,此當對何有情宣說?金剛手答曰:曼殊室利,若有正行修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曼殊室利,爾時此諸菩薩行菩薩行,行密咒行,當令入此大智灌頂陀羅尼咒大曼陀羅。若菩提心未圓滿者,此不當入,亦不使彼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
這個密續裡邊,密教的經典上面,就告訴我們這句話。這個話對我們現在,學密教的同修特別有用。這個在我們普通一般的顯教裡邊,文殊師利就是文殊師利菩薩,金剛手實際上就是大勢至菩薩。在密教裡邊,不!文殊師利代表一切諸佛之智,然後呢金剛手代表一切諸佛之力,所以金剛手叫秘密主,這一部的主。那麼現在他們兩個對白,說,說這個、這一個你現在說的這個什麼,「汝說此為最極希有」,希有當中最希有的,以前從來沒聽說過的。現在呢,這一個最難得、最希有的應該跟誰說呀?換句話說,這個道理要開示、教誡誰呀?那麼金剛手怎麼回答呀?說:「文殊師利啊!」這是他們兩個回答說,假定有這樣的人那麼可以了,什麼樣的人呢?正修菩提心,他是的的確確地、如理地修這個大菩提心,「若時此等成就菩提心」,修了以後成就了。 89A 10:40 45:35
那麼到了這個情況之下,他行菩薩行,行秘密行。不,這個行菩薩行前面,可以說包括了波羅蜜多,這樣的行的人他也可以,或者說他還沒有真正進入之前的,前面的準備。所以前面說過嘛,就是密教的行者,他的發心還是大菩提心,然後呢,他的前面的基礎還是所謂六波羅蜜。然後這樣的層次一步一步的,所以行菩薩行這是共乘,然後呢,最後進入密教。「當令入此大智灌頂曼陀羅咒最大曼陀羅」,要這種人,那麼就應該讓他進到這裡來。「若菩提心未圓滿者」,如果說發菩提心而不圓滿的,這個「不當入」。現在這個地方注意哦!不圓滿的都不當入哦,他已經有了只是不圓滿哦!如果說你沒有的話,那當然更談都談不到哦!不但不當入,乃至於「不使彼見」,也不讓他看見這個曼陀羅,「亦不於彼顯示印咒」,就這樣。這印就是結的手印,以及種種的形相,咒就是那個咒,乃至於告訴他都不告訴。 89A 12:14 47:09
所以密教裡邊,真正的密教的確地,它是密傳密行的,外面的人根本看不見。它現在普傳的,那只是種一點種子,那是末法的時候啊,大家結一點種子,只是如此而已。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點,一方面固然說,啊!我們末法了,還能結一點最殊勝的這個善根種子,應該慶幸。但千萬不要說:「啊,我是個大乘的行者!」好像密教了不起。對不起,如果說你這個沒有發菩提心的,根本談不到,發了不圓滿也不行!就是你有了圓滿的,就是發了這個心夠了,如果說六波羅蜜的行不相應,還不夠啊!真正的密教要這麼高的條件啊!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89A 13:02 47:57
故法雖是大乘之法,不為滿足,最要是彼補特伽羅入大乘數。
喏,現在不管哪一個,因為這一個經,這一個論是在西藏來的,所以特別舉這個。如果在我們國內的話,我們不管是禪,不管是什麼,不是說你這個方法是如何地珍貴,如何地大,而是要看你的發的心是不是。而真正進入大乘的中心,是什麼?菩提心,這個我們要了解的。所以他說,法雖然是大乘,這個不滿足。根本的主因是什麼?大菩提心。有了這個大菩提心,那麼進入大乘,然後才能夠修這個相應的大法。 89A 13:54 48:50
又大乘人依菩提心,假若此心僅有解了,大乘亦爾。
來了!是的,現在我們了解了,說大乘是依什麼而建立的?依菩提心。但是假定這個菩提心,只是了解或者聽見一個名詞,對不起,那麼你的大乘啊,也是聽見一個大乘的名詞,或是「解了」——了解這個大乘這個名字,心裡面跟它不相應。 89A 14:26 49:22
若有此心德相圓滿,則其大乘亦成真淨,故當勤學。
說進一步你對這個心,這個相應了,所謂這個「德相」的話,就是你如此知、如此行,真正地相應了,而且圓滿了。那麼那個時候,你這個大乘啊,也是真實而且清淨的。所以我們既然現在要學這個,要求這個的話,那個是應該努力學的,要學這個! 89A 15:00 49:55
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一切佛法種子。」當獲定解,故更釋之。
那現在就引那個《華嚴經》,引那個《華嚴經》。實際上不但是中國,西藏與印度,也的的確確這是最圓滿的大乘的教法,所以他處處地方引這個。說善男子啊,要曉得菩提心是什麼?是一切佛法的種子。做任何東西,這個種子是根本,你有了這個種子,然後加上水啊、土啊、肥料啊,什麼這些東西啊,那就長出來啦!這種子沒有,其他的不行,其他的不行!所以關於這一點啊,我們要獲定解!這個「定解」兩個字,前面已經解釋過很多次了。否則的話呢,你現在聽懂了一點,因為你沒有獲得殊勝的定解,聽得是滿好,等一下心動搖了,又跑也不曉得跑到哪裡去了。所以為了讓我們策發定解,所以我們要正確地認識,所以他下面就詳細地來,再說明一下。 89A 16:10 51:06
此如水糞及暖土等,與稻種合為稻芽因,與麥豆等種子相合為彼芽因,故是共因。
他舉一個比喻,譬如說水啊、肥料啊、土地啊,然後呢,天氣的暖和、太陽啊,其他種種啊,把那些東西,把這個稻的種子合起來,就長出稻的芽。然後把這些東西,如果麥或者豆,或者其他任何一個種子合起來的話,那麼跟麥芽擺在一塊兒,就長出麥的芽來,如果豆長出來是豆的芽。豆的這個因,豆的這個芽長出來了。所以「故是共因」,這個什麼叫共因啊?哪!這是共同的。 89A 17:02 51:58
如麥種子任會何緣,終不堪為稻等芽因,故是麥芽不共之因。
這個裡邊只有一樣東西是不共的,什麼呀?麥,如果你要麥芽的話,只有麥種子。這個麥種子不管你碰到什麼,它長出來只是麥芽,它不會長出來稻的芽。所以在這個裡邊,儘管你要長出這個麥來,要很多東西,要很多東西,可是這個裡邊,只有一樣東西最主要的,這個叫「不共因」,這個我們要把握得住。所以, 89A 17:40 52:36
由此所攝水糞等事,亦皆變成麥芽之因。如是無上菩提之心,佛芽因中猶如種子,是不共因。
因為在這個地方啊,你有了這個麥的種子,那麼再加上面其他的共因,共同必須要的條件,水啊、肥料,那麼這個麥的芽就長出來了。所以這個無上菩提之心啊,在增長啟發佛芽當中是像種子一樣,這是不共之因,不共之因,最主要的!由於這個不共的因,然後呢你再加上智慧。 89A 18:22 53:18
解空之慧,如水糞等是三菩提共同之因。
解了空性——拿一句話說,我們現在說:「啊,大徹大悟!」不過這個大徹大悟有深有淺哦,我們不要誤解,暫時我們不去管它;換句話說,你見到空性。所以詳細的這個空性的內涵,一直到最後毘缽舍那那一章,再會深入、仔細地說明它。其他的解空之慧等等啊,就像長那個稻芽、麥芽一樣,這個裡邊的水啊、肥料等等啊,是什麼?三種菩提的共同之因,不管你是聲聞菩提、獨覺菩提、佛無上菩提,欸,共同的!在這個裡邊,所以說明了,你要真正要求佛無上菩提,它最主要的這個主因在哪裡,你要把握得住。 89A 19:27 54:21
所以我們現在真正要修學佛法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先忙說解了空性,要這個。啊,不要說現在要求忙這個開悟,不要說先忙這個事、這些東西啊!先檢點、檢點你因在哪裡?你先不要忙說學密啊,學什麼,學顯啊,不是!是要你走的路是大乘、是小乘,那麼大乘的主因在哪裡,這個先要把握得住。找到了這一點,然後呢使得這個主因啟發的其他的緣再去找,然後你配合上的話,那個大乘的芽發起來,果就能夠得到。 89A 20:13 55:09
故《上續論》云:「信解大乘為種子,慧是能生佛法母。」
上面就解釋啊,這個我們要了解:第一個要認識,要內心當中建立正確的這個認識以後,啟發信心。啟發了信心了,然後認識、了解,了解這個大乘的種子,大乘的種子是大菩提心。然後這個大菩提心有了以後,大菩提心怎麼地圓滿呢?那個時候才講智慧,所以「慧是能生佛法的母」。平常為什麼要說這個母呢?這個大有道理哦!看下面, 89A 21:04 56:00
謂菩提心如父之種,證無我慧如同慈母。
嗯!這個裡邊就差,這個差別不同在這個上。所以這個菩提心哪,就像父親一樣,然後呢,證得空性的智慧像母親一樣。我這個姓是根據誰?根據父親而決定的。 89A 21:27 56:23
如父是藏人,決定不生漢胡等子,父是子姓決定之因。母是藏人生種種子,故是共因。
在這個地方,他就說明了這一點。我們最主要的,他說來說去一句話,我們一開始一定要抉擇,換句話說,選擇、認識、了解它真正的主因在哪裡。如果說你父親是西藏人,那麼你生的兒子啊,一定是西藏人,不會是別的。所以這個決定這個兒子的姓氏,是父,那母親沒關係。那母親儘管是西藏人,如果這個父親不是西藏人的話,那生的兒子不一定是西藏人,所以他說是「共因」。 89A 22:24 57:19
今天請翻到《廣論》兩百零六頁,我們昨天已經把真正大乘的根本在哪裡指出來,然後他又說舉個簡單的比喻。第一個比喻是指植物一般的,比如說隨便一樣東西,稻呀、麥啊,然後拿眼前我們任何一樣東西。你要想把那個稻也好、麥也好,長出來需要很多條件,很多條件。很多條件就是很多的因緣,可是很多的因緣當中啊,有很多是共因。這個裡邊最主要的,有一樣東西是不共因,這個我們必定要把握得住。然後呢他又說人,父親、母親。除了父親、母親,還要其他太多東西耶!還要吃,還要穿,還要很多東西,少掉一樣東西都不行,可是這個人的種姓只有他父親來決定。 89A 23:39 58:34
比如說我們眼前隨便一件衣服,我們身上穿的那個衣服,那個除了這個棉紗以外,還要很多人工啊,還要很多這個、那個。這個人工沒有一個地方用不上的,但是呢,你用在這個衣服上面,就這個裁成布,做成衣服;你做在這個上就做成檯子;做在這個上面就做成這個,都是共因。那麼這件衣服的這個不共因,是什麼地方呢?衣服的不共因就是那個紗、棉花,就這樣。沒有一個例外的,你必定要找到。 89A 24:17 59:12
我們現在修學佛法,所以轉大圈子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面。為什麼平常說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必定要把根本把握得住。你有了根本,然後在根本上面慢慢、慢慢地擴張,一定有!否則你枝末上面摸的話,是的,你最後還是摸得到,是不曉得多辛苦,這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現在我們往往想求捷徑,然後碰到一點就來,一直在枝末上面轉,最後雖然轉得進去啊,這個冤枉苦頭實在吃得太多。這個大家了解不了解?這個觀念第一個要了解;第二個呢,要加深這個認識。這是現在的第一步,加深的這個認識,然後你談修行的話,你根據你的認識去修行就對!那麼現在我們今天繼續下去,繼續下去。 89A 25:15 1:00:11
龍猛菩薩云:「諸佛辟支佛,諸聲聞定依,解脫道唯汝,決定更無餘。」此讚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亦須依此,故說般若波羅蜜多為母,是大小乘二子之母。
這個一點,所以上面是用幾個比喻來說,現在呢,合法。這個龍樹菩薩說,「佛」那就是大乘的,「辟支佛」是緣覺,「聲聞」,他不管是哪一乘的人,他最後一定要依這個來解脫。他的解脫道只有你,除了你以外,再沒有其他的了。換句話說,這一個是確定的,三乘必依此。「此讚般若波羅蜜多」,聲聞、獨覺也必定要依這個。所以說這個般若波羅蜜多——智慧啊,這個是什麼?大小二乘的母,這一點我們要了解。 89A 26:32 1:01:28
故證空慧,不能判別大乘小乘,以菩提心及廣大行而分判之。《寶鬘論》云:「諸聲聞乘中,未說菩薩願,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薩。」此說不由見分,當以行分。
以證得空性那個智慧,不能用這個智慧來判別大乘跟小乘。大乘、小乘不是說你有證得空性的智慧,不是,而是以菩提心。由於這個菩提心,所以你行廣大行,拿這個來辨別的。在這個地方有一點點問題啊!平常我們現在說中觀、唯識,這個兩家對於這個概念上面有一點的差別,有一點差別。在我們目前並沒有徹底認識之前,這個諍論哪,我們也無法能夠很徹底圓滿地去了解它,乃至於他究竟諍論些什麼都不知道。不過呢,至少有一點,一般大家我們說,中觀是究竟的、最徹底的、最圓滿的,現在。那麼換句話說,根據那些歷來的祖師大德,已經經過了千百年的詳細地辨別以後,說最究竟圓滿的道理,那個就是叫「中觀」。中觀裡邊告訴我們,最後也會說,我們現在證得的空、空性,了解的空性,譬如說在禪宗裡說大徹大悟,所見的那個內容等等的話,這個就是這個地方說的證空的這個慧。這個不是判別大乘、小乘的關鍵,而判別的關鍵在哪裡?菩提心及廣大行。注意哦!注意哦! 89A 28:21 1:03:17
所以這是為什麼,為什麼,看,在阿底峽尊者的傳記上面,在印度當年,阿底峽尊者見過這麼多大善知識,他第三位大善知識——阿嚩都帝,阿嚩都帝就是什麼?是對中觀有認識的,正確認識的一個人。而且跟他學了以後,他就能夠見到了阿嚩都帝以後,還見到大明杜鵑論師,就真實徹了那個空性。那個當時他的老師就告訴他:「對!你現在這個加行位上的。」實際上這種情況啊,以前我們說過很多遍,在我們中國的祖師當中,達到這種位次的沒有幾個。但是後面的人告訴他:「你單單學這個,不行啊!不行啊!」而以後遇見金洲大師,他把金洲大師看成老師當中最珍貴、最主要的原因,為什麼?就是因為金洲大師把大乘的主因傳給他,那個完整的教授。平常書本上大家都看得見,但是完整的教授卻是從金洲大師得到的。現在我們最主要的就是辨別這一點。 89A 29:41 1:04:37
如是證空性慧,尚非大乘不共之道,況諸餘道。
從這地方就可以看見,證得空性,換句話說大徹大悟這件事情,這樣達到這樣高的程度啊!我們現在不必說大徹大悟,因為往往有的人不了解,我們就是啊,就算是這樣吧!就是說:「哪,你證得空性了!」因為關於大徹大悟這個境界啊,我自己也沒大徹大悟,所以並不究竟了解。不過我所了解就是這樣,你真正發了心以後,要想上去的時候,那個時候第一件事情啊,的的確確要大徹大悟,那是千真萬確,決必不可少,像母一樣。但是它並不是這個種姓決定的因,這一點並不是忽視這個大徹大悟,絕對重要,必不可少,這一點這個地方說明。那麼當然這個見解是以中觀來別,而其他的別的宗派見解不同,這個地方,我們暫時不太討論它。 89B 01:11 1:05:45
就是達到這種狀態,這個還不算是「大乘不共之道」。這句話是說:這些是大乘道,但是並不是它的不共道,現在大家分得清楚嗎?就好像我們前面比喻當中,你要長一個東西的話,是要種在土裡,要灌了水,又加肥料,還要太陽曬,還要種種的培植才長得起來的。但是所以長得起來,你要的東西長得起來,是要那個種子種對。如果你要蘋果,結果你種個麥子種下去,長了半天長出來個麥,你的蘋果啊不行,就這樣。你把那蘋果的種子種下去了,有了這個種子以後,不是說就能夠長出蘋果來喔,你還是要其他的,哪,水啊、土啊、太陽、肥料,這些東西叫共因。所以這個共、不共我們要分別得清楚,不是忽視其他的,而是說我們進去的時候,要了解把握住根本的主因。然後呢,跟這個相應的其他的輔助的,怎麼使得這個能夠圓滿成就的輔助的緣,一一加上去。現在我們是辨別這個主因,跟其他的「餘」、所餘的助因。 89B 02:39 1:07:12
呃,那麼證空慧尚且不是,何況其他的呢,何況其他的呢!所以這一個「何況其他的」這句話,值得我們深一層,深一層啊!現在連它證空慧,拿我們現在說,達到這樣的情況,尚且不是,大乘的「餘道」,現在我們連它這個其他的,還差得十萬八千里啊,所以更應該注意啊!更應該注意啊!所以我們第一個,首先在見解上面要一定要認識這個! 89B 03:14 1:07:48
故若不以菩提心為教授中心而正修習,僅於起首略憶文句,而於餘道微細一分多殷重修,顯然於法知見太淺。
下面就告訴我們了。所以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應該把菩提心作為我們修學的中心,努力去做。不是說剛開頭的時候「略憶文句」,像平常我們一開始念的時候,都是念幾下,我們早晚課也是一樣,「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等四句。然後呢,在我們修密宗的儀軌當中,開頭的時候也這麼念幾下。很多地方就這樣,就是啊還算好咧,還略略至少憶一些文句咧!那這個不對,這個不對!而我們真正主要的修習是這個才對。 89B 04:20 1:08:54
所以說你略略把這個文句念一遍,而於其他的「餘道」,這個餘道不是非道喔,是道,但是它是什麼?「微細一分多殷重修。」哎呀,努力忙這些東西啊!那個很明白的,你對佛法認識得太不夠,認識得太淺,認識得太差!我們一定先要把那個根本的主因把握到了,然後呢盡你的力量,隨分隨力,你做哪一個都可以。你念佛,念佛好;參禪,參禪好;學教,學教好;顯教也好、密教也好。然後呢,你在這兒坐禪以外,不管我們所謂出家人有三件事情——行福、坐禪、讀誦、誦經都可以,在家人也可以,就是再結其他的因緣。這一點,是這個地方特別需要了解的! 89B 05:23 1:09:57
總如生子俱須父母,道支圓滿亦須方便智慧二品,
就是這個比喻當中告訴我們哪,我們一個孩子的出生,一定要父母兩樣。那麼現在你圓滿這個道的道體,一定還要什麼呢?也要兩樣,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方便是父,智慧是母,這個兩個是最重要的,不能合。 89B 05:49 1:10:23
特須方便上首發菩提心,智慧上首通達空性。
那麼我們一般說起來兩樣東西,那麼這個兩樣東西的兩個呢,有兩個主要的:方便的這個、這個主要的上首是發菩提心,智慧的上首達空性慧。這個說明了,那這兩樣東西啊,還有其他的眷屬各方面地配合。譬如我們現在說鋼筋混凝土,是的,要混凝土跟鋼筋,好像說起來要兩樣東西。其實呢這個混凝土,喔唷!還牽涉到很多啊,還要模板,還要這個,還要一大堆,是啊,都不能少啊!當然同樣地,這個我們要把這個根本認識了,然後慢慢、慢慢地,從那根本上面探索,進一步去修習。 89B 06:43 1:11:17
設修一分而未全修,
這個假定你單單這個修裡邊一部分,而並不全部修的話,對不起,你要求的這個圓滿的結果,一定得不到,這個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以從這個地方,現在我們可以返回頭去,為什麼它本論一開頭,並不直接告訴你怎麼修,一定把那個次第讓你認得了清清楚楚,然後了解了再去修。就是你因地當中,必定要把你所學的內容,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後呢,本末在哪裡,次第如何,一點沒有錯了,然後你做下去的話,欸,非常省力,很快得到。所以剛開始的時候的的確確,是看起來比別人比較慢,也許是慢的時候,你慢了三年、五年,乃至於三生、五生,可是最後的結果啊,比別人快!快到什麼?快無量阿僧祇劫,這個裡邊完全不能比,完全不能比哦! 89B 07:58 1:12:31
所以諸位,如果說大家對這個概念弄不清楚,首先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你們有時間的時候,譬如說今年,或者等《廣論》完了,或者假期裡邊,你們可以把好好地,《法華》、《華嚴》這種大經大論約略地看一看,那時候你就很清楚明白了。那時候你才會知道,為什麼善財童子一生取辦,為什麼大智如舍利弗,乃至於這麼多的大了不起的大聖者,沒有一個例外的,都要轉無量阿僧祇劫。而在這個裡邊佛一再說:「哎呀,我出世只有一個目的,就把佛的圓滿的這一個教法給你啊!我的目的就這一個啊,而且多生多劫就告訴你們哪!但是你們偏偏就沒辦法聽我的啊!」拿我們平常常常說的,我們不是來這裡學佛,來學「我」啊!那你怎麼用呢?所以佛儘管跟他講了,但是他只選他自己願意的,其他的他聽不進,那就害了! 89B 09:03 1:13:37
拿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我們眼前就可以看得見的,眼前就可以看得見的。平常我們在圓圓滿滿地講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如果正規地學的話,我們一定把自己心裡那些東西拿掉了以後,然後一步一步要了解說,它論上告訴我們的什麼。就這樣!這個是正規的。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告訴我們什麼?要除掉我們自己內心的三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樣。除了三過還夠不夠?不夠。下面還呀,學的時候還要具三相。那個三過,第一個覆蓋固然不行,第二個呢,內心的等起有問題。現在這地方又可以重新溫習一下:覆蓋,不管你什麼,你沒有真正地能夠聽。第二種情況呢,你心裡面,你有你的這種相應的這個東西,聽見這個覺得歡喜,其他東西就算你不排斥,你聽了以後當耳邊風聽過了,所以它那個整個的全貌,你把握不住。乃至於弄得不好的,聽到其他的,你心裡面以你的概念排斥掉了,結果不行,這個圓滿的教授你就得不到! 89B 10:19 1:14:53
所以今天早晨,還有一位同修跑得來問我,他聽了這個以後說:「其中有一段我以前用過功,一天這個用多少功......。」他要問這個方法。我可以說用兩種心情:一個,很歡喜他來問;一個我自己覺得,就像剛才提這問題一樣,啊,他就完全弄錯了!歡喜是什麼呢?歡喜他肯來問,肯來問才能夠把問題指出來。他好的是他聽過以後,他很高興覺得:啊!現在了解了。如果他不問的話,他就是執著在這個他的問題上。他問什麼問題啊?哎呀,說:「你以前哪,一天念幾萬聲佛,怎麼個念法?」這那時候我就了解了,他心裡面哪,他真正的心裡面就是什麼?他的等起呀,他自己有他的偏好,他跑到這裡只想念佛。聽見你說,喔!你一天念兩萬聲佛,他學到了,好了!其他的腦筋裡面耳邊風,就這樣。所以儘管有圓滿的教法擺在那裡,不行,眼前的事實就是這樣。 89B 11:20 1:15:54
然後我們引到經證上面呢,你就立刻了解了。那《華嚴經》上說得清清楚楚嘛,佛無量劫來就告訴我們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哪,心裡就只聽見、歡喜這種東西。如果你要參禪的話,你只聽見這個,然後你去參,別的你就聽不見!不但是《法華》,《華嚴》上面怎麼說?《華嚴》也這麼說嘛,說大智如舍利弗尊者,坐在那裡如聾如啞,為什麼如聾如啞?大家我們說:「啊,我們相信他。」這個不夠的呀!他後來又說得清楚,因為你因地當中啊,你沒有學這個東西,心裡跟它不相應。我們好像看那文字信得過,但是真正的行相不一定懂。 89B 12:03 1:16:37
現在馬上把眼前的狀態指出來,就是我們現在的學那個《廣論》,但是因為我們心裡呢,真正的心裡面所執著的什麼?你好參禪的,你聽見禪,聽得很來勁,別的東西你不排斥已經算滿好的。或者你在這兒想念佛,你又想念佛,聽到念佛的時候滿來勁。如果有地方不對勁的話,你聽不進,乃至於你排斥它,或者你心裡面更忙你的事情。喔喲!你正在一天到晚想著,叫你坐在那兒聽那個東西啊,你越聽越煩,對不對?所以說,這個不但《法華》,《華嚴》上面也說,說你本來的因地當中,你在這一方面,你就沒有在下那個種啊!你種子沒有的話,雖然那個土很肥沃,水、太陽擺在那裡,長出來的沒有用,長不出這個東西來,只是你以前下的東西長出來了,對不對?所以到這個地方,我們不但那個經文了解,而且內心的行相:啊,原來這樣啊!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89B 13:17 1:17:50
所以這個地方,大家特別說一下,記住:大家跑到這地方來,你們一定要把以前內心那個垃圾,拿掉它!說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的,先自己出空,自己出空。所以那個過失一樣,你不要把它這樣放,倒蓋不行,要仰上;然後裡邊我們的心裡這種東西啊,把它拿掉;然後記住它。那你就有用,那個時候有用了!眼前哪,花不了太大,將來是畢竟能夠快速地成就,完全靠在這裡。諸位呀——欲速,好啊,我讚歎!但是欲速要有速的方法,你如果要求快,而得不到快的方法的啊,結果下面什麼?欲速而不達。啊!可惜啊,可惜啊!所以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單單修其他的一部分,這個不行的! 89B 14:20 1:18:55
若唯希求解脫生死,於奢摩他須莫誤為毘缽舍那,善修無我空性之義。
就算,上面是大乘佛法固然如此,就算小乘吧!小乘人他不要求圓滿大菩提,只求自己解脫生死。要求解脫生死,要學兩樣東西,什麼?定、慧。戒是定、慧的根,你就算是要得到解脫生死,這是二乘之果,也一定要了解內容是有兩樣——定跟慧。你絕對不能把定誤會以為是慧。這個慧的特質是什麼呢?是了解「無我空性之義」,這個才是慧,定只是作這個的根本。這個差別到後面詳細地講,眼前有個實際上的例子,我可以告訴你們。 89B 15:28 1:20:02
以前,很多年以前我遇見這樣,以後又遇見,遇見好幾個人。有的人在文字上面,只是玩一點文字遊戲,有的人真的倒下一點功夫,得了一點定功。然後呢坐,打坐的時候,哇,那真精采喔,一坐幾個鐘頭!然後在坐當中的話,心念一念不起。然後呢他覺得定當中,好像剛開始的時候啊,如雲如霧,現在實際上呢,這種實質的東西,它慢慢地微薄、輕微了,到後來覺得空空洞洞。啊!他覺得證了空了。以前我的確不懂,現在我完全了解了。我這個了解,不是修證的了解,將來你們只要如法地去學的話,你就指得很清楚,像這種啊,連他的根本定都沒得到。 89B 16:25 1:20:59
我們真的學定的時候,有幾個次第:第一個叫住心,住心又分粗細,心住,然後呢,住了是安住。平常我們的心散亂的,不是昏沈就是掉舉,你要念佛,它就不聽你招呼;你要數息,它就胡思亂想,就是這樣。所謂不聽你招呼的話,不是胡思亂想就是昏沈。到那時候,欸,那內心安住在這個上頭,那時候有種種的相應的、很微妙的境界出現。更進一步,他心慢慢地越來越寧靜了,到後來他得到所謂「欲界定」。這個欲界定的狀態,他那時候已經心裡覺得,就剛才這種狀態,實際上只是欲界定喔!再進一步叫「未到地定」,到未到地定的時候,覺得眼前那種身體的質礙東西都不見了,好像空掉了,實際上呢,連它根本定都沒得到。然後呢,從這地方還要超越,才得到根本定。這樣欸!這個完全是共凡夫的欸! 89B 17:27 1:22:01
他說:「啊!他已經見到空性了。」實際上他不是說平白地說空話,因為平常我們在這個地方,眼前的感受到身心上那個心裡的煩惱,身上的粗重,他那時候在定當中慢慢一一消失掉了,到最後覺那身體的形相不見了。對嘛,空嘛!實際上呢,這個定的境界都沒有啊,所以好可惜!除非你有善知識在旁邊,他過來經驗人告訴你這個錯了,再不然你一定要圓滿的教授。你沒有這個東西,你自己覺得很對啊,走上了錯路都不曉得,走上了錯路都不曉得,好可惜、好可惜!這個地方啊,我們千萬不能誤解。所以,「然」,繼續下去: 89B 18:18 1:22:52
然若自許是大乘者,是則必須修菩提心,
所以說,你小乘尚且要如此,如果是大乘的話,那麼也兩樣東西千萬不要誤會,一分是不夠的,而這個主要的,剛開始是菩提心。那麼, 89B 18:41 1:23:15
如慈尊云:
這個就是引,我們的這個慈尊就是慈氏菩薩。 89B 18:49 1:23:23
「智不住三有,悲不住寂滅。」
實際上呢,所有的大乘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大乘的行者要圓滿兩樣東西:一個是悲,一個智;一個是方便,一個是智慧。因為你有智慧,所以能夠「不住三有」,「三有」,我們生死輪迴。所以你不被生死輪迴所困的原因是什麼?就是你的智慧,了解這個空性。但是了解了空性以後,沒有大悲方便的話,你就安住在這空性當中,你就沒有辦法廣行利他事業。那麼這一個用什麼東西提起來呢?這個要悲,悲所以「不住寂滅」。下面的解釋, 89B 19:42 1:24:15
以慧遮止墮生死邊,以悲遮止墮寂滅邊,
因為你有智慧,所以你能夠從生死苦海當中跳出來。所以悲把你墮落在生死當中的缺陷遮止了,能夠消除了。還有呢,你雖然了解了生死的空,但是你安住在空上面,安住在這個寂滅當中,不能廣行一切利他,有大義的事情,這個靠什麼?靠悲。又 89B 20:23 1:24:57
慧不能遮墮寂滅故,
單單那個智慧,沒有辦法遮止、沒有辦法防止這個毛病,什麼毛病啊?你「沈空滯寂」。你見到那個一切都是空的,是嘛,見到了空你還有什麼?沒什麼好動的了,就是這樣。所以你自然不願意,這原因。說: 89B 20:46 1:25:19
不墮有邊小乘有故,
要曉得你不墮在三有苦海當中,不單單是菩薩啊,二乘他也有這個本事,也有這個能力。所以你真正的大乘行者,不是在這個上頭。大乘的真正的行者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不是說你能夠跳出生死輪迴苦海,而是說你有跳出來的本事,而還能夠進去救他們,這個才是。 89B 21:19 1:25:53
菩薩道者,正所斷除墮寂邊故。
真正修菩薩行者,他最主要的一點,這個主要的一點,不是共凡夫的,是共三乘聖者的,這個我們要了解喔!他這個每一個地方的界限,分得很清楚,你弄錯一點點就出毛病的。所以他正所斷除的,是不墮在這個寂滅邊,他不會安住在這個寂滅邊,他會在三有當中,這樣。這個意思是說:他有這個證寂滅的能力,但是呢不墮在這個地方。 89B 22:02 1:26:35
這句話特別說明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凡夫也說:「對啊,那麼菩薩道他不墮在這個裡邊,我們凡夫我們也講救人,我們說起來,我們學菩薩,我們不墮寂滅邊。」你談得到墮寂滅嗎?你有本事墮寂滅嗎?他是能夠證得寂滅,但是他不墮在裡邊。你真的有本事墮在裡邊,我還佩服你咧,你還成個聖者咧!現在我那個寂滅是什麼,知道都不知道,然後呢拿這個菩薩的,作一個藉口,自己騙自己,還是哄別人哪?這一個要分別得清楚,這個順便一提,針對著有一些人的誤解,所以特別加上末下、末後一段話。 89B 22:52 1:27:26
解佛密意堪為定量諸佛子等,若有如此寶貴之心,於內生起執為希有,歎生如此希有妙道,
這個對佛的真正的、深密的、內在的意趣,能夠不錯地、如理如量了解的那些人,這個才是真正什麼?佛子,佛子。如果說這個有了,這樣地生起了,這個是最最寶貝的菩提心寶,那個時候,應該「執為希有」。啊,這個才讚歎哪!這個才好啊!這個才是真正的無上深妙的大法啊!所以前面是告訴我們,現在我們真正修學的根本在哪裡,指出來。指出來了以後告訴我們,我們全部精神應該努力在這個上頭,這個才是對的。如果說我們對這一點不認識呢,就犯了一個毛病,什麼毛病?下頭說, 89B 24:15 1:28:49
若內心生愚夫所愛微分功德,則不執為如是希奇。
一般人是怎麼呢,他也......要嘛不修行,修行一定馬上見效,但是這個什麼?「微分功德」。這種微分功德是「愚夫所愛」,愚夫所愛,這個愚夫是對了這個會執的。但真正能夠了解佛陀密意的,如理如量的這些稱得上佛子的人,對這些微分功德,他不會覺得稀奇,不會覺得稀有,不會的。這個平常啊,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一個道理:譬如說,我們不要說,哎呀,那個開悟了,不要說念佛得到三昧了,不要說這些吧!現在我們隨便做一點小小的小事情,這麼一點點,哎呀,覺得很歡喜,就這樣。今天拜了一下佛,平常的時候,就是妄想啊、就是昏沈,今天拜了一下佛,欸,覺得心裡面很寧靜,大家就,哎呀,歡喜得不得了,覺得這個拜佛啊!那個實在是啊,連它功德都談不到。或者是做了一點點事情,哎呀,那就歡喜呀!這個都是什麼啊?愚夫所執的微分功德,微分功德!但有沒有?有的,所以他還是叫它功德啊! 89B 25:52 1:30:25
所以現在這個圓滿的教授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在這個地方。乃至於我們外面去看看,哎呀,看見這個、看見那個之後,覺得這個也要做,那個也要做,這個也要做,不曉得有多少事情要做。但是你在這些事情當中,你一定要分辨得出來本末,本末最重要。還有呢就是不要停在這裡,就算是正確的這個得到了以後,還要從這個上面步步上升,千萬不能停在這裡。 89B 26:30 1:31:03
《入行論》云:「餘自利不起,利益有情心,此希勝心寶,先無今得生。」又云:「豈有等此善,何有此知識,豈有如此福。」又云:「誰發勝心寶,即禮彼士身。」又云:「從搖正法乳,出此妙醍醐。」
那麼把這個《入行論》上面一段一段,它這個地方特別,就是說這個論本身叫《入菩薩行論》,你要修學菩薩,就從這個地方進去的。它前面一開頭就特別強調,其他的那些單單求自利的,只管自己的人,他生不起這樣的這個利益有情之心——廣利一切有情。前面已經說過了,真正要自利,必定要從利他起;反過來你真正利他,是真正是利你自己。這個才是什麼?稀有的,才是殊勝的,我們心學之寶。現在啊,由於修學了如理如量的佛法,了解的,修行了,以前沒有現在得到了,歡喜呀,高興啊! 89B 27:56 1:32:29
覺得:哪有比這個更好的啊!「豈有等此善」,的的確確這個才是好的啊!以前那種微分的功德,是愚夫所愛,這個實在是錯啦!天底下沒有任何一樣東西,可以跟它相比的,所以說「豈有等此善」哪!你怎麼得到的呢?哎呀,這個要真實靠善知識,大善知識啊!沒有大善知識的引導,是絕無可能哪!「豈有如此福」,得到了這個東西,這一個東西的福德是不可思議、不可稱量啊!下面會詳細地說,這個的確是菩提心寶啊!所以我們經常要思惟,哪怕一個很小的小地方,你心念一動,哎喲,一個證果的羅漢馬上就把你、把你恭恭敬敬地。那個時候,這個種子才有一念這麼落下去喔!這樣殊勝啊!就因為什麼?就因為這個東西真正寶貝啊!所以我們現在,在這一點上面才是修學佛法第一步。如果你只求解脫或只求自了,那不必忙這個;你要想談佛法的話,這個才是它的真正的中心,最重要的啊! 89B 29:17 1:33:51
所以說,下面又說「誰發」,不管是哪一個人,他一旦發起了這個殊勝的心寶的話,那就是我們真正應該恭敬的,「即禮彼士身」啊!這個才是真正珍貴的,這個才是真正珍貴的!所以《華嚴經》上面說嘛,《華嚴經》上面叫「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當你發菩提心,以及證到究竟佛果的時候啊,這個兩個的內心這個心理的特質,沒有什麼差別。但是兩者當中,嘿,這個初心啊,初發心還難欸!不是我們現在要敬禮諸佛嗎?佛哪來的?就是這個因哪!所以我們真正最珍貴的是這個啊!所以你看哪,的的確確有他的根據,佛親口說的,哪一個人發了這個心,我們最真正要......那個才是真正我們禮敬之處。 90A 00:40 1:34:53
哪來的呀?嘿,不是馬馬虎虎來的呀,「從搖正法乳」。我們聽到了正法以後,為什麼叫搖正法乳?不是說你聽一聽就算了,的的確確是要努力地在這個上頭的不斷地努力,才能夠得到這個妙醍醐。這個醍醐,我們就是說,從這個裡邊出生酥、熟酥,然後醍醐。從那個牛奶當中提煉那個醍醐的時候,要經過很多手續。它最後要搖啊、要弄啊,這個我也不大清楚,不過我簡單地曉得的,不是說拿這個牛奶你隨便一來就可以的喔!要經過很多努力,最後才提煉得出來。所以不但你要得到正法,而且還要對那個正法真正地下一番很切實的功夫,那個時候才能夠得到這個菩提心寶啊! 90A 01:45 1:35:58
此說是出佛語心藏勝教授故。
喔,這個地方再把什麼?佛語的心藏,那個佛整個告訴我們的中心教授寶藏,這個最殊勝的。所以在這個《法華》上面,佛處處地方說明,說以前那些人哪,做了一點功德,佛就要像一個皇帝一樣賜給他什麼。有一樣東西平常不賜,什麼啊?頂髻當中的這個明珠,到最後才能夠決定拿出來,給最了不起的人。現在這個菩提心寶,就是佛的真正宗要。所以他一直說了多少,四十九年以後,最後才說出來:喏、喏、喏,這個才是十方一切諸佛究竟根本意趣所在,這樣。所以你看,別的經一開頭的時候放光現瑞,人家問了,佛就把那個道理一說,說完了就算了。《法華》可不是喔!放光現瑞,然後呢,三請,三止;然後說十方一切諸佛,證......沒有一個例外的,真正的十方一切諸佛的中心教授,就在這裡。現在這個地方呢告訴我們,所以這是我們特別應該了解的。 90A 03:18 1:37:31
是故吉祥阿底峽尊持中觀見,金洲大師持唯識中實相之見,然菩提心依金洲得,故為師中恩最重者。
哪!剛才說過了,現在這個地方出來。阿底峽尊者,這「吉祥」啊,就是通常印度人稱呼人最尊貴的。譬如我們現在念佛的時候,「南無薄伽梵」,這個就含有這個意思。凡是對這個尊、勝的那個人哪,我們稱呼他。我們通常中國人稱呼,把那個尊貴的這個頭銜擺在後頭,他們西洋人、印度人擺在前頭。這個阿底峽尊者,啊!他自己持中觀見,而他的老師就是誰?金洲大師,持唯識見。他那個真正見解的實相之見哪,阿底峽尊者高過他的老師。欸,妙咧!儘管他的見解比老師還要高,結果啊,他拜他做老師。不但拜他做老師,而且他有幾十員大善知識,這個大善知識最起碼的都是加行位上的菩薩。他不把那些老師作為最尊貴的,而把金洲大師作為師恩當中最尊貴的,為什麼呀?喏,因為這個菩提心哪,是從金洲大師傳來的,換句話說,成佛與否的中心根本是這個。現在我們不是要學佛嗎?喏、喏,學佛就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從這個地方我們也看,為什麼阿底峽尊者有這樣了不起的成就,對佛法有這麼了不起的貢獻?種種理由,在這裡。 90A 05:19 1:39:32
所以諸位,你們不想學佛則已,想學佛,就從這地方,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注意的。我們不妨再退一步說,學佛,為什麼要學佛啊?簡單得很!就把你一切的痛苦徹底圓滿地解決,把你所要得到的一切的安樂,最究竟圓滿地成就。所以我們最後推到這樣:假定你想徹底圓滿解決你的痛苦,從哪裡學?這裡學。假定你想究竟圓滿得到你的安樂,從哪裡找?這裡找。這個就是這個,就這麼簡單法。說它簡單呢,也真真簡單,說它重要,確實那麼重要! 90A 06:09 1:40:22
若有了解聖教扼要,觀此傳記,於道扼要有大了解。
哪!如果說有人對這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要點了解的話,只要這個地方看一看的話,他就了解了——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傳記。所以這本傳記發給你們啊,希望你們好好看,如果說將來有因緣的話,我心裡面現在一直心裡想,有因緣我一定要想講這個,講這個。它為什麼這個傳記當中看起來很簡單,但是那個簡單的傳當中啊,有它很重要的、特別的內涵在。這個意趣如果你能夠分辨得清楚,然後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殊勝的利益是我們人人可得、人人可得。 90A 07:04 1:41:16
若勤修此生真實心,雖施烏鴉少許飲食,由此攝持亦能墮入菩薩行數。
如果說你努力地修,了解了以後,當然認真去修了,只要這個真實的菩提心生起來了——這個真實的菩提心啊,是對比於上面說「僅於起首略憶文句」。前面只是剛開始的時候,照著文這樣唸一遍:「啊!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如此,這個。現在這裡呢,真實生起來了!乃至於你不唸,可是你心裡面真實的狀態。生了這個心以後,哪怕你布施烏鴉——烏鴉就是鳥類啦,通常我們施鳥類什麼?哎,自己吃剩或者不要的,隨便給牠們吃;那麼一點點糖給螞蟻。再小的任何一點,你由於這個心,真實心生起了,那個時候啊,你就屬菩薩了。他並沒有說這個功德,功德在後面會講的,那個功德是大得不得了! 90A 08:16 1:42:29
若無此心,
反過來,你如果沒有這個大菩提心,這個真實的心。如果沒有真實, 90A 08:23 1:42:35
縱將珍寶充三千界而為布施,亦不能入菩薩之行。
這個對比要明白喔!我們現在供養人家一點點,喔唷,你幫了他忙:我幫他幾千塊錢,幾萬塊錢,喔唷,好像了不起,我就做了那個、做了這個。對不起,就把你三千大千世界整個的都是珍寶,都是布施,對不起,不是菩薩。不是菩薩是什麼呢?生天福。修二乘用不著這些福,生天的福是三世怨,經上處處地方的。再你做多少布施,因為這個是有限的,你跟那個無限的,永遠不能比。 90A 09:06 1:43:19
如是淨戒乃至智慧,修諸本尊脈息明點等,皆不能入菩薩之行。
不但是布施喔,然後呢布施、持戒,換句話說,你儘管這個內容是六度,這個六度沒有用,如果說你沒有菩提心的話。這個是顯教的,進一步密教的是什麼呢?密教的說你修本尊、氣脈、明點,也沒有用。你有了菩提心,然後這個完全就成就了,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換句話說,你沒有這個真實的菩提心的話,然後修這些東西的話,不能算是菩薩,也不能成就你這個菩薩的果,成就菩薩的果嘛就是佛果啦! 90A 09:55 1:44:08
猶如世說刈草磨鐮,若此寶心未至扼要,任經幾久勵修善行,無甚進趣,
就像我們世間來說,要割草的時候啊,先要弄個鐮刀,把那個刀磨磨快。現在呢,你這把刀是什麼?就這個磨這個就像這個菩提心一樣。假定說你這個菩提心啊,沒有達到如理如量的正確的內涵,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不管你經過多長的時候,不管是多少努力,修多少好事啊,「進趣」甚少,真正的進步很少、很少。就像什麼? 90A 10:45 1:44:58
如以鈍鐮刈諸草木。
就像拿那個鈍的刀,「嘎噠、嘎噠」割了個半天哪,怎麼割也割不下。現在我們不必先忙割草,先幹什麼?先忙磨刀。現在這把刀就是什麼呢?我們練那個菩提心。 90A 11:02 1:45:15
若令此心至於扼要,亦如磨鐮雖暫不割使其鋒利,其後刈草雖少時間,能刈甚多。
現在這個地方就是告訴我們,我們怎麼修行的重點喔!現在我們第一步,幹什麼呀?喏,努力地把這個心能夠做到,所以令這個心「至於扼要」,使真正的根本上面把握住了。把菩提心先生起來了,不必忙布施、持戒、忍辱等等,不必修什麼觀本尊哪,什麼學定啊,學這個、學那個......一大堆,啊呀,這個暫時先不必忙。要忙的什麼?對於這個菩提心的正確的認識,認識了如理如量地去修習。就像那個割草一樣,你不要忙著去割草,先磨刀,磨得這把刀快了以後,然後你去割,一下!就割了很多了。說, 90A 12:06 1:46:19
一一剎那亦能速疾淨治罪障,積集資糧,雖微少善能令增廣,諸將盡者能無盡故。
前面是個比喻,現在我們修行,修行本身要做的幾件事情啊:第一個淨除罪障,第二個集聚資糧,第三個呢增廣無盡。現在我們如果把握住重點,說不忙著做這些,先把那個菩提心的教授認識了。你如果這個能夠做到了,那麼你很短的時候之內,依這個菩提心的動力,推動你去淨除罪障,或者集聚資糧,很快一剎那,乃至於很快的時間之內啊,把所有的罪障統統淨除,你要集的資糧很快地就集聚起來,而且任何一個微少的善,便能夠增廣到無窮無盡。喏!它這個根本的原因就在這裡。你要淨除罪障,做一點點小事情,因為跟菩提心相應,所以這個力量大得不得了地大,大得不得了地大! 90A 13:31 1:47:44
譬如說你欠人家錢,十塊錢也好,一百塊錢、一萬塊、一千萬也好,但是現在呢,一旦如果你把握住這個重點的話,哪怕做一點點,那就是無量無邊的價值。譬如我們現在常常說你賺錢,哎呀,你就拼命去賺錢。然後譬如說,我們到山上去打柴,打了一百斤,換了十塊錢,哎呀,你拼命地打,把那個山上的柴統統弄下來了,哇,賺它嘛幾千塊錢,只是如此。現在我不忙,換另外一條路——去尋寶,這個寶很難尋。你要打柴,遍地都是啊!所以你眼前到處都是柴,你拼命去忙,忙得個一天到晚,你還覺得忙得滿頭是汗,可是忙了完了半天,你換下來的,換到一百塊錢。現在我不忙這個,我去找寶,然後呢吃盡了千辛萬苦。你看佛陀因地當中,結果找到了如意寶,欸,把那個寶一來的話,那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那七寶就充滿了!你打柴呀,你怎麼打也打不到,這不是很明白嗎? 90A 14:40 1:48:53
所以經上面很多,譬如說像那個牛頭栴檀,這個牛頭栴檀啊,乃至於很少的一點點,它那個價值超過我們全部的南閻浮提。而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就是要了解真正中心在什麼地方。你把握住,哪怕一點點,對不起,你要淨罪,什麼罪都淨除掉了;要集資,什麼資糧都很快集起來了。就像治病一樣,這個牛頭栴檀,有很多這種妙藥啊,一拿它到,什麼樣的病啊,一下子就完全拔除掉了。現在你找了好多的藥,弄了個半天,這個藥就是不生效。所以我們做任何一件事情,沒有一個例外的,要有方便善巧。現在有太多人大家都說:「哎呀,這個要忙、這個忙啊、這個要忙啊......。」是的呀,是要忙,但是你要了解怎麼個忙法呀,怎麼個忙法呀!這個一點在這個地方啊,大家值得我們再三多學習、思惟、觀察。 90A 15:50 1:50:03
《入行論》云:「大力極重惡,非大菩提心,餘善何能映。」
以你極大的量,造的極重的惡業啊,這個惡業之大,不得了!除非是大菩提心,其他的善不大容易淨除。所以在小乘當中,犯了五無間不通懺悔,為什麼大乘能懺悔呢?就因為菩提心,這菩提心這個力量大得不得了!所以你再重的罪,只要跟那個心相應的話,它很快就淨除掉了,原因就在這裡,原因就在這地方。 90A 16:29 1:50:42
又云:「此如劫火一剎那,定能燒毀諸罪惡。」
就像火一樣,那個火本身已經夠厲害了,欸,但是啊,對不起,這個火雖然厲害的話,你比如說那個火燒樹木,乾的固然燒,如果火旺的話,那個濕的也一樣地燒。但是它雖然能夠燒樹木,那樹木燒乾淨了以後啊,這個其他的燒不了。劫火來的時候,它把須彌山燒為灰塵了,大海水......沒有一樣東西不燒光的,就這麼個厲害法!所以啊,這個說明了我們淨罪也好、集資也好,做任何事情也好,大乘菩提心的真正珍貴。所以你了解了這個,第一件事情要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哪怕施一點點小東西,施給烏鴉吃,啊!這個力量大得不得了,這功德大得不得了! 90A 17:25 1:51:38
否則的話,你儘管現在說:「哎呀,忙法!哎呀,弘法!哎呀,這個要弘法,要弘法......。」你先問問心裡面說:現在你拿什麼心去弘法?你拿菩提心吧!啊,那我讚歎!雖然我沒有力量去,我在後面為了你,日日夜夜睡在那裡我也笑、要歡喜。否則的話,如果心裡面不相應的話,暫時不必忙;如果你染污心的話,那種心理更不可以呀!騙人容易啊,騙自己啊騙不了!這一點務必要知道。 90A 17:59 1:52:12
到現在說實在的話,我們騙是不會騙,真正地重要的還是什麼?就是我們內心煩惱,並不認識真正心理的行相,乃至於有的雖然認得一點,但是認得是認得了,就是它那個煩惱的現行的力量很強盛,擋不住。這個才是我們目前真正應該注意,應該對治的。 90A 18:25 1:52:37
又云:「若思為除療,諸有情頭痛,具此利益心,其福且無量。況欲除一一,有情無量苦,欲為一一所,成無量功德。」又云:「餘善如芭蕉,生果即當盡,菩提心樹果,恆無盡增長。」
那麼這個上頭又說啦,假定說你發一個心,要想把一切有情的頭痛的毛病都治好的話,哇,這個心哪,就無量無邊的福德吧!你有這樣利益旁人的心,這個福德就大得不得了吧!何況現在你發了菩提心哪,不但是除頭痛,所有有情的一切的苦啊,你都要把它淨除,這個功德怎麼能衡量呢,怎麼能衡量呢? 90A 19:19 1:53:32
現在我們不是正在溫習那個《了凡四訓》嗎?記得《了凡四訓.立命篇》它最後有一段話,他前面做這個功德,立了一個心,做了個十幾年才成功;後面哪,反正發了心啦,做了很久。到後來慢慢、慢慢地啊,心裡面慢慢地越來越純熟了。最後求那個進士的時候,他才發了一個善念,功德就圓滿了。他就懷疑:「欸,我還沒做,怎麼會功德圓滿了?」這個夢裡邊,就那個金甲神就夢他,告訴他嘛:「啊!你那個要求的那個功行已經圓滿了。」他懷疑,他就問那個五台山的幻余禪師,幻余禪師說:「那當然嘛!你發那個心。」他發的什麼心啊?他做了那個地方的縣長,他就想:「哎呀,那個今年年成不好,老百姓這麼個苦啊!怎麼樣想辦法,把他們那個收的那個稅減輕一點。」就是發了這麼一個念頭,他是只注意到那個一個縣喔,一縣能有幾個人呢?教我們現在算的話,一縣的話,那最多幾萬個人。我們現在人口密度是世界最高的就這麼幾萬個人,何況那一切有情的心,這不得了的啊!所以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90A 20:40 1:54:53
所以你從這地方可想的,的的確確這個菩提心,菩提心是普緣一切眾生,法界一切有情。我們不要說法界,這個法界是無法想像地多大。我們現在說,喔唷,現在這南普陀這地方的一切有情,你看看山裡爬出來的螞蟻,晚上的飛蛾,啊,都是數以萬計啊!你現在幫了一個人的忙,哎呀,這個人感激不盡。的的確確啊,如果一家之主,喔,你外面賺了個錢是養太太、生兒子,那家裡面以為你中心,就這樣啊!所以你可想而知,從這地方我們從事實上面去體會到,為什麼這個菩提心的力量這麼強。 90A 21:27 1:55:40
這我再說一遍,我們不要把那個文字聽過了,覺得:「啊,懂了、懂了!」不,不要這樣!這樣你雖然懂了,力量不強的。你務必在很多事情上面去想:「對,沒錯!沒有錯!」譬如說有一個人對你好了,你總歸感激他,常常不忘記,為什麼?他對你幫了一點忙嘛!你有病痛的時候幫你一點忙啊,你就對他這麼好,這樣。然後呢,不但是病痛時幫你忙,你吃的、用的他都給你,你一生真是,啊,感激不盡!假定說現在你能夠幫助對方的話,那個對方是這樣幫助;你能夠幫助兩個人,兩個人,幫助三個人,現在你能夠幫助一切人,請問是不是這個功德是無法想像地大?從哪裡開始?發心開始,發心開始。 90A 22:17 1:56:29
然後呢,我們又了解了,業——業是什麼?業的真正重要的——意業。當你心裡面一動,就來了。所以他下面又說了,其他的善像芭蕉,做的善,是,但是啊一結了果就完了。芭蕉外面看起來實的,剝到裡邊沒有中心的;這個菩提心,不,這個是不但是有這麼大的好處,而且無盡增長,無盡增長!所以儘管我們現在真實的菩提心沒有發,但是我們每次完了以後要回向無上菩提,就算嘴巴上面唸一下,這個種子落下去也是好的。看看這有多大的意義,多大的功德! 90A 23:02 1:57:15
現在我們前面已經了解了,前面了解了這個道理,所以真正入大乘的門是什麼?發心,這個務必要了解的。這個概念前面講的只是一個很粗淺的一個概念,我們目前第一件真正重要的事情,務必要對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這個注意!樣樣東西都是「正知見」最重要,什麼事情都是正確的認識最重要。那麼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我們現在——小乘最重要的是什麼?所謂共中士的。那麼世間求,共下士的什麼?然後呢不共他們的,是真正的上士的,真正重要的什麼?這個我們首先應該認識的,就是說,發這個大菩提心。 90A 24:01 1:5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