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A 05:28 00:00
那麼在這個地方呢,我現在把所有前面說的道理,再總攝地來統攝起來。這個仍舊是宗喀巴大師所寫的,他一生最重要的就是寫了所謂《菩提道次第廣論》,以及《略論》,還有這個最精要的,他把那個整個的《廣論》,就是我們修行的步驟濃縮起來,一個一個段落分三十八個頌子,那就是我們下面要講的。那麼這個頌子現在我要附在我們這個錄音帶當中,這個名字叫「總祈加持生諸功德」,那平常我們說「攝修求加持頌」。「攝」就是總攝一切修行綱要的一個頌子,那麼因為它這個三十八個頌子當中啊,每一個頌子後面祈求加持,所以這個名字叫「攝修求加持頌」。現在我們看這個文,看這個文,我第一個先把它唸一遍: 159A 06:47 01:20
總祈加持生諸功德(誦菩提道攝頌共三十八頌)
那個括弧裡邊說,「誦菩提道攝頌共三十八頌」,下面看本文: 159A 07:02 01:35
一、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
二、一切時處普攝護,諸善知識真佛身,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
三、殷重敬信為意樂,身命財物如教修,殊勝供養作加行,唯令師喜求加持。
這個是關於善知識一部分的。下面有了善知識,自己修行的時候,就勸取心要。那麼下面那個說: 159A 07:42 02:15
四、八難既離十圓滿,小大顯密總能修,後恐此身難再得,願受心要求加持。
這個就是道前基礎的暇滿這一段的。那麼有了道前基礎,正入修學的時候,那麼這個是共下士的時候開始,說下面: 159A 08:05 02:38
五、死仇決定終須到,容或今日便降臨,死時世事均當捨,速修妙法求加持。
這個就是念死。再下面: 159A 08:20 02:53
六、無始所集不善業,死墮惡趣不自由,若墮當受寒熱等,思苦難忍求加持。
這就是念死以後啊,由死而推進到念苦的。再下面: 159A 08:35 03:08
七、能除眾怖作依怙,真實不虛無他方,虔皈三寶受學處,總別遵行求加持。
這個是由於受了苦以後啊,然後呢就緊跟著找到皈依之處的,以及皈依以後應該學,應行的這個部分。再下面: 159A 09:00 03:33
八、黑白業感苦樂果,個別應受勤止作,別於無始所集罪,四力對治求加持。
那麼這個就是共下士道最後,由於皈依了以後,那麼從皈依佛而最後找到皈依法。皈依法嘛,法最主要的就是說明這個業感。說明了業感以後呢,又特別告訴我們叫四力對治。到此為止這個是共下士,再下去呢是共中士了進入。 159A 09:35 04:08
九、此生勤修白業因,一得人天賢善身,自性之苦不能越,願出輪迴求加持。
十、有海漂流不自由,作此惡劇是惑業,業復依於煩惱起,誓誅惑仇求加持。
十一、業惑增上成流轉,結生相續繫縛堅,離此當得無漏樂,勤希解脫求加持。
十二、為脫有苦依三學,出家身德佛所稱,生生願持解脫戒,如護眼珠求加持。
十三、但求解脫雖可得,惜於自利且未圓,願修能滿二利行,入大乘道求加持。
到此為止,這個是所謂共中士的,共中士的。那麼共中士那一部分最主要的,就說明一個——出離心,這個是整個佛法的下腳第一步,三乘的共基。正式開始進入佛法,這個是個最重要的,沒有出離心就沒有佛法。不過出離心對究竟佛法來說,是一個基礎,不是圓滿的,我們更要從這個出離心上面策發菩提心。所以他下面呢,進入菩提心,那就是上士部分。那個菩提心又分兩部分:一個是阿底峽尊者傳的,這個所謂金洲大師的這個「七因果法」或者是「六因一果法」,知母、念母......。還有一個呢,寂天菩薩所傳的「自他相換法」。先看那個七因果: 159A 11:28 06:01
十四、恩怨中庸今雖現,思量各各無決定,不應虛妄分愛憎,勤修捨心求加持。
那個是在七因果之前,我們先要做的準備的。所以先要「等捨」,心裡面把怨親、是非,把它調柔,那個時候才可以進一步修這個七因果法。下面正式進入,就從知母、念母開始。 159A 11:55 06:29
十五、生死流轉無其始,入胎受生亦無初,故知有情皆是母,願生斯見求加持。
十六、今生愛我母為最,眾母愛護亦如是,思此厚恩未能報,憶念母恩求加持。
十七、若知有恩猶捨棄,似我下劣更有誰,是故圖報當拔苦,並與勝樂求加持。
十八、有恩母等乏安樂,我以身財善根施,願諸有情皆得樂,一切圓具求加持。
十九、母等眾生苦所逼,苦因苦果願盡離,縱有餘殃我代受,勤修悲心求加持。
二十、一切世間諸有情,獲無漏樂斷苦根,我應決定如是作,願速堪能求加持。
二十一、任運成辦自他利,世尊而外更有誰,以此為利有情事,願速成佛求加持。
那就是七因果當中從知母,然後呢念母恩,然後呢報恩開始,一直到這個增上心,由增上心而發成佛的這個願心——大菩提心,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自他換那個,下面依寂天菩薩所修的、所傳的修菩提心法: 159A 13:39 08:11
二十二、自他於苦皆不欲,願得安樂此心同,他之求樂亦如我,自他等視求加持。
二十三、愛自即成眾苦因,愛他則是萬善根,生佛差別從此出,自他相換求加持。
二十四、以我善樂諸因果,他苦因果盡無餘,如風去來行取捨,由此發心求加持。
二十五、為令發心長不退,念其勝利日六修,斷四黑法依白法,如理勤行求加持。
這個一個頌子是已經在發了心以後,那個時候念念增上這個菩提願心的,所以這一個頌子通於上面的二者。有了這個菩提願心以後呢,下面就是進入行心的。那個行心啊就是受菩薩願,那就是下面那個: 159A 14:45 09:18
二十六、成就利他發弘誓,為速圓滿此誓願,進受大戒起大行,勤勇修學求加持。
那麼這個地方為止呢是發菩提心,發菩提的由願心而進入行心。進入行心以後呢,就是就行六波羅蜜的菩薩行。所以下面這幾個頌子,頭上六個是六度,自成熟的;第七個頌子是四攝,他成熟的。現在我們依著文把它唸下去。 159A 15:24 09:57
二十七、身命資具三世善,各隨所願施有情,從心變現以布施,捨心增廣求加持。
那個就是布施波羅蜜。 159A 15:39 10:12
二十八、別解脫等諸律儀,捨命不犯眾惡行,若遮若性微細罪,羞恥防護求加持。
這是持戒波羅蜜。再下面是忍辱波羅蜜,看這個頌: 159A 15:55 10:28
二十九、人及非人四大種,所作損惱多相逼,斷除瞋恚不與較,觀業忍受求加持。
再下面是精進波羅蜜,看頌: 159A 16:09 10:42
三十、既為利他求菩提,無量艱辛經劫海,於諸難行無怯倦,著精進鎧求加持。
再下面是這個禪定波羅蜜,看: 159A 16:26 10:57
三十一、念知堅固除沈掉,心緣一境生輕安,身心於善有堪能,隨意得止求加持。
這個地方說一下,這個頌子啊,整個地就把那個奢摩他那一章說明。不過這一次我們講奢摩他的時候講《略論》的,沒有講《廣論》的。這是因為我們在基礎當中,基礎沒有建穩固的話,學《廣論》的止,可能不一定懂,然後談修行更談不到。那麼這個頌裡邊說「念知堅固」是什麼呢?就是真正學止的時候,最大的兩個毛病是掉舉、昏沉。而要想淨除它的最主要的靠什麼啊?靠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大概的內容呢,我們仍舊衡準一下我們前面所學的這個,這個《略論》當中的止那一部分。再下面是觀那個: 159A 17:33 12:06
三十二、以分別智觀法性,即由觀力引輕安,復從輕安發深觀,願生此慧求加持。
那麼這個就是毗缽舍那,這一次我們講的也只是《略論》部分。關於止觀的詳細的內容啊,一直要等到我們將來有完整的基礎,建立穩固了以後。原則上面在我們這個地方呢,希望能夠在第三個學年,最後那個時候,就再詳細講那個止觀部分。那麼以上這六個頌子都是屬於六度,屬於自成熟的。下面那個頌子的話呢,就是成熟他的,屬於攝有情戒裡邊的。 159A 18:26 12:59
三十三、由施攝眾成眷屬,說如法語示利行,以身作則現同事,四攝利他求加持。
那就是「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個四攝。上面所有的這個,就是我們學大乘行者應該學的,再下面這個就進入金剛乘。那麼在《廣論》上面,那個金剛乘那一部分他並沒有說,只是說當你有了前面這個共道,能夠在身心上面善加積集資糧,調柔身心,那個時候要想正式地成就,很快成就的話,就這個路。實際上,下面這幾點,也正是我們剛才引的《法華》、《華嚴》當中,前者是龍女,後者是善財,他為什麼能夠一生圓曠劫之因,真正的內在的特質、密意,在這個裡邊說明。我們現在看那個頌子,說: 159A 19:44 14:17
三十四、已修共道成法器,當求具德阿闍黎,為入秘密勝上乘,受四灌頂求加持。
前面我們已經修了這個共道,這個地方共道分兩部分:一個呢是共下、共中,作為上士的這個共同的基礎,就是這樣。還有一個呢,上士部分的話,它對中、下來說是不共的,但是對於上士的兩種走法,一種是普通的顯教,那麼《廣論》上面叫波羅蜜多大乘,還有一種呢是特別的金剛乘,不管是這兩類當中哪一個,從發菩提心開始,到六度四攝這一段為止啊,這個兩類當中,不管哪一個都要學,在《廣論》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說明。所以說現在假定你把前面這個共同要修的,已經修習了成就了以後,成就自己是個法器。那個時候啊,如果你要快速成就的話,欸,那要重新來。怎麼呢?求具德的阿闍黎。這個阿闍黎是就是我們的善知識,而這個阿闍黎前面特別說明「具德」,要具足圓滿德相的。那麼求了阿闍黎幹什麼呢?你要真正進入,這個是秘密當中最秘密的殊勝的大乘法門,那時候就要求這個四灌頂,求這個四灌頂。 159A 21:28 16:02
剛才我們曾經簡單地說這個《法華》的龍女、這個《華嚴》的善財,表面上面我們看不出來,實際上裡邊它有深刻的內涵在。那麼這個內涵呢,真正說起來,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宗喀巴大師介紹我們這個裡邊,都屬於在那個金剛乘裡頭。金剛乘裡頭,等一下我們回頭啊,會簡單地說明一下。那麼關於金剛乘裡邊有什麼樣的呢?看下面啊!就是這餘下來幾個頌子。說你現在受了四灌頂了,那麼應該怎麼辦呢?看: 159A 22:13 16:46
三十五、所受真言諸密戒,若善守護易成就,不守決當墮地獄,捨命珍護求加持。
在我們受灌頂的時候,密教當中第一個,一定要受這個三昧耶戒,這個三昧耶戒就是金剛乘的這個戒。在任何受一個灌頂,學一個真言乘的這個金剛乘的特別的法門之前,它都有它的相關的這個戒。所以說所受這個金剛乘的密戒,是非守不可的,如果你能夠很精細、善巧地守護這個戒的話,那麼這個成就就很容易。反之,如果是你不能守的話,不但自己學的不得成就,而且一定墮地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寧捨身命一定要非常珍重、珍惜地護持。 159A 23:22 17:55
因為你捨命,儘管你生命送掉了,最多喪失一生的生命,但是一墮地獄的話,那不得了的!修行的沒有成就,不但沒有成就,而且受無量無邊的大痛苦。你現在由於護戒了成就,於是你......這個戒的特質,它能夠保護你,下一世馬上有得到如理可以修學的人身,而且是暇滿的人身,又可以得到善知識的攝持,所以這一點啊特別重要!那麼你把這個密戒持好了以後,下面應該做的呢,從這個上頭,才可以修這個真言乘的特別的——這個地方就是指無上密的噢!無上密的最重要的中心是什麼呢?下面說: 159A 24:22 18:55
三十六、密部肝心二次第,達精要已起勇進,一日四座無間斷,依師教修求加持。
這個無上密,在密教當中最中心是無上密。無上密當中的特質是什麼呢?所以它「肝心」,就是它的中心部分,就是「二次第」。哪兩個次第呢?一個就是生起次第,一個是圓滿次第。這地方我們不特別地介紹,因為我們條件不夠,我們只要認識一個常識就夠了。關於這兩樣東西,他說,你正確地得到了灌頂,得到了它這個重要的內涵,修行的時候要真正勇猛精進。那個時候才是真正修行,修行的時候一天有四座。這個四座我以前也簡單地說過,這個四座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間斷。而且這個不間斷有兩種,不是說這個四座斷斷續續哦!還有啊,上座既然不可以馬虎,下座還在繼續當中。這個在《廣論》一開頭的時候啊,我曾經說明過。總之無時無刻都繼續努力,精進地,叫「依師教修求加持」。 159A 25:42 20:15
關於這個地方的「依師教修」,依照著師長真善知識的教誡。大家回頭來想一想看,我們前面所說的,善財童子去參善知識的時候,文殊菩薩怎麼告訴他?說一定要依靠善知識的教誡的隨順,一點都不可以馬虎。這個是,看見沒有?所以說我們了解:噢!原來文殊師利菩薩在《華嚴經》當中,教善財童子的這個特質,在這個我們《廣論》上面,到這裡才圓滿地派上用場。前面要不要?要,當然絕對要!不過前面要的話,所謂作的基礎,現在的話究竟結果了,還是同樣地需要這個,同樣地說這個。那《華嚴》上面也是,一開頭的時候,前面固然要善知識,到後來信解行證要修證的部分,進入的又要善知識。進入的第一個善知識,固然他給他說明這些道理;最後啊在開彌勒樓閣之前,德生、有德童女又特別提醒他,說:「哦!對善知識要怎麼、怎麼......」這個地方有它特別意義哦!所以我先簡單地說明一下。那麼再下面說: 159A 27:09 21:42
三十七、示茲妙道善知識,如理薰修同行人,願持正法久住世,內外災息求加持。
那個自己的願望。 159A 27:21 21:54
三十八、願我生生遇明師,飽餐妙法甘露味,十地五道功德滿,速疾證得金剛持。
這個最後一個願。最後一個願妙極了!說怎麼呀?願我生生遇明師哦!嗯,為什麼原因啊?因為我們整個的修行,必定要依靠這個大善知識,如果沒有大善知識,你根本不可能成就。剛才我們在重新溫習這個道前基礎當中,在《廣論》的所謂初開的主要的科目,第三,甲三那一科,如何說、聽這個相應正法之前,說生六種想,自己在病想當中,是特別說明什麼?特別說明:欸,我們在無明當中哦!唯一的真正能夠引導我們的,一定要在得到了智慧的明眼人哦!所以從一開頭就說「萬善根本從師出」,而最後歸結的時候又說。所以我們要了解這一個特質,這一個的重要,那個是總攝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的綱要。最後又說: 159A 28:44 23:17
此頌自「萬善根本從師出」至「速疾證得金剛持」,共三十八頌。如能全誦,至誠請求加持,尤為圓滿,倘行者萬分不暇,亦聽其便。
這是集這個三十八個頌子的一位善知識,特別加以說明的。那麼現在我這個頌從哪裡來呢?那個是尊法師,就是法尊法師啊,在實際地在收集的這個裡邊,就引證出來的一段的內涵。那麼下面呢我再把這個三十八個頌子,再約略地一一說明一下,把它個內涵,再回歸到我們前面所學的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頭去。 159B 00:03 24:25
剛才我們把那個三十八個頌子,全部從頭到尾唸了一遍,那麼現在呢大概地解釋一下,解釋一下。總共的這個本論分三部分,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呢就是講出離心,講出離心,這個出離心也可以說,就是到前面的共中士道為主。這個關於三十八個頌子當中到哪裡呢?我們不妨去數,從「萬善根本從師出」這個算為第一頌,然後呢「一切時處普攝護」是第二頌,我們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到那個第十三頌為止。那麼這個部分的最主要的中心,我們要指出來,這是什麼?就是學出離心,學出離心。 159B 01:09 25:32
那麼由於這個出離心,再把它推廣、推深,那個時候我們就要追下去達到發菩提心。普通我們很多人,修學佛法的人因為不了解真實相,總覺得出離心跟菩提心是兩件事情,或者把它看成是大、小兩乘各各不同。乃至於很多人說:「哎呀!我是大乘菩提心啊,不要出離心的。」那麼這個我們學過《廣論》的人就了解了,啊!這是完全錯誤、完全錯誤。這個出離心是菩提心的真正的鋼骨,沒有出離心絕對沒有菩提心。同樣地我這裡順便一說,儘管我們現在說大乘、大乘,也讀《法華》、也讀《華嚴》,所以沒辦法真正地去深入——所謂深入的話,就是如理、如量修持那個感得圓滿果報的原因,就是對它真實的內容你不了解嘛!這個不了解你怎麼行呢?所以說我們現在從那個真正的根本的出離心,再推深、推大、推及法界一切眾生,也要幫他們出離這個生死的大痛苦,那一部分叫作什麼呢?叫作菩提心,發這個菩提心。 159B 02:37 27:00
那麼這個菩提心的話呢,啟發這個菩提心了以後,再行菩提行。這個從哪裡開始呢?從下面這個表上面有個小括弧,「(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修菩提心法)」那下面開始。換句話說,第十四頌,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一,到二十一為止,那個是所謂金洲大師傳來的,七因果的。再下面的話呢,這個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是寂天菩薩傳的自他換。第二十五啊,就是發了這個心為了堅固,所以第二十五個頌子的話,仍舊是屬於發菩提心的。那麼這個地方為止呢,就是菩提的願心。 159B 03:32 27:54
由於願心從第二十六頌開始這是菩提行心;然後呢下面就是所謂這個成就這個菩提的資糧。至於說,這個我們數下去啊,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二十九就是忍辱,三十那麼就是精進。三十一、三十二這兩個頌子的話,這是什麼呢?這個一般說起來的話,就要得到真正的正知見,正知見,或者說我們能夠證入這個真如實相,或者是空緣起,不同的我們的派系,不同的名詞,可是內容是一個。整個的佛法三部分:第一個呢出離心,第二個是菩提心,第三個呢就是怎麼去證得這個空正見,圓滿這個菩提願心。那麼說,三十三以後的這幾個都是包含在這個裡邊,怎麼去圓滿它,因為顯密二教的不同,而分出這兩個的差別,這兩個的差別。那麼關於這個頌子的話,我們只要對著我們前面所學的《廣論》,這個一部、一部分下去的話,就可以正確地了解了。 159B 05:03 29:26
那麼現在這地方呢,請我們大家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道前基礎第十一頁,第十一頁。我要說明的是什麼呢,十一頁看那個第二段,如果算行數的就是第七行,第七行這個上面有一段話: 159B 05:29 29:51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這句話前面已經說過,而且不止一次,為什麼今天在這地方又提醒一下呢?因為我們對本論從頭至尾學過,而且到最後用《華嚴》、《法華》來證成,證成了以後啊,這個意義對我們就又不一樣了。前面我們是膚淺的,不了解它透徹的,現在經過了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把它的深義抉擇出來。這個四句話,平常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分類,說譬如說,經常我們說的「涅槃四因」,這個是這個《涅槃經》上面引的。就是說我們要證得最後圓滿的大般涅槃的話,需要這樣的幾個條件。哪一個呢?第一個是親近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幹什麼呢?從他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法隨法行就是講修。那麼證得那個無上的菩提——大涅槃的果。 159B 07:22 31:45
這個裡邊第一句是告訴我們,我們要依靠善知識,這個善知識我們大概都有個了解了。那麼善知識幹什麼呢?欸,他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以他下面說,「於其一切正言」,這個道理我們要整個地生起確定不疑的見解。前面已經說過,這個地方的意義有它很不同的內涵,而這個我們特別一方面回憶《廣論》前面告訴我們的,說:所以稱為下士所以稱為共,中士又是共,而進入上士。乃至於《妙法蓮華經》當中、《華嚴經》當中,快、慢成就的不同,我們立刻就找到了一個很好的一個結論了。 159B 08:19 32:42
為什麼原因快,為什麼慢呢?就是:哦!如果我們一開頭的時候,能夠把成佛所有的圓滿的道理,從善知識這個地方聽聞了解了以後,然後按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去走的話,那就快了,那就直了!不會在任何地方停頓。因為我們不會執著:哦,這個是,啊,我以為如此!得少為足這種現象整個地就消除掉了。結果呢,前面雖然好像慢一點,你得花很多時間認真去學這個東西,最後卻是占了絕大、絕大的便宜。這個便宜絕對不是我們世間所能夠想像的,絕對不能世間所能想像的。所以這個上面,這句話對我們有非常重大的特別意義哦! 159B 09:16 33:38
所以,找到了善知識,不必忙著馬上去修證,而必定要把最圓滿的教授應該有正確的認識。而不但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哦,還要生起定解。那麼這個是說明什麼,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聞、思。「聞」那是善知識的,他儘管聽懂了,但是你是不是能夠確定不疑地、確定不疑地,產生實殊勝的見解,而不為外面的隨便一切事情來動搖呢?這個要經過自己的如理思惟的。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啊,要「令起定解」哦!看噢!在這個道前基礎一開頭的時候,已經說明了這個關鍵。所以我前面曾經說過,如果說你條件夠的話,前面學,欸,你已經能夠把握住重點了。可是我們如果條件不夠,沒關係啊,我們整個地圓滿認識了,回過頭來,仍舊可以走這個最快速的路子。 159B 10:28 34:50
那麼有了這個認識以後呢,於是我們就找到,哦!整個成佛是這樣的,那麼從哪裡下手呢?於是下面是找到現在下手之處,所以說「諸現能修」的就修習。平常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一點的話,我們往往:欸,現在是這樣囉,其他的什麼都不要囉!哦,這個持戒嘛也就是執著在戒上面;念佛的話呢,執著在念佛上面。乃至於學教,本來學教是要圓滿認識這個教理,希望走最直捷像龍女與善財這種路線,結果我們也走偏了。偏到最有趣的是,現在譬如說有一派叫日蓮真宗,他其他什麼都不要了,只要念「妙法蓮華經」這六個字。這種現象都沒有了。那會怎麼呢?說:我現在找到了,現在能修就修。那麼不能修怎麼辦呢?我們絕對不會排斥它。 159B 11:28 35:51
因為我們現在排斥的因,種下去了以後,將來你感得這個惡果啊,注定你要走遠路。而我們有了正確的認識,認識現在之所以不能修,正因為障礙未除,資糧未具,我們怎麼可能再排斥它增加自己的障礙呢?我們現在修習無非是要淨除障礙、積聚資糧,當障礙除掉,資糧慢慢地積聚了,你慢慢地就能夠深入,那個時候就照著它一步一步去做呀!所以眼前做的正是為一步一步昇上的準備,所以他說「諸現未能實在進止者」,絕對不可以因為不能做的原因就棄捨它。而應該怎麼辦呢?「應作是思願於何時」,就是正是我們內心當中發的願:我們要努力啊,好好地現在努力啊!到什麼時候嘛希望能夠去做啦!這樣。 159B 12:28 36:51
因為有了這樣的想法、這樣的認識,所以我們在沒有做到之前,先已經積這個因,有了這個因,將來感得這個能夠做的果。那麼這個因是什麼呢?就積聚資糧啊,淨除罪障啊,廣發大願哪!你能夠這樣的話,不要多久,罪障既除掉了,資糧就積聚了,那麼智慧也增長了。你的願力在這個地方,所以不要太久,「增長智慧、能力」,到那個時候什麼都學,所以很快地就能夠成就,像龍女或者善財童子這樣的成就。現在我們再回過頭來去一看的話,哇!這個才是了解,原來《廣論》的的確確是說明《華嚴》、《法華》上面,最究竟圓滿的道理,是千真萬確,是千真萬確啊! 159B 13:30 37:53
嗯,現在看了這個以後,我們再翻過來,再翻過來。翻到哪裡呢?還是《菩提道次第廣論》,《廣論》看什麼?看五百五十六頁,那是靠最後頭了,最後頭了。這個也說過,最後頭我們看,先數一下哦,一、二、三、四、五,先看這個第五行,那個第五行下面,最下面一句: 159B 13:58 38:21
此復若能修習下下,漸於上上增欲得心,聽聞上上而於下下漸欲修行,是最切要。
這個以前講過了!現在如果我們整個地圓滿了,回過頭來再去溫習一下的話,那時才發現:啊!千真萬確。以前聽人家講,這是人家的,如果說我們能夠在聽的過程當中,自己如理思惟、觀察,而且隨分隨力去行持。那樣過來的話,你那個時候再去回頭一看這兩句話的話,啊!千真萬確,千真萬確。所以我在這裡重新把它再看一下,這個次第這麼重要!下面說: 159B 14:50 39:12
若於前者全無所有,專修心住專樂見解,難至宗要,故須對於圓滿道體引生定解。
這幾句話,不但我們《廣論》哪,馬上派得上用場。剛才我們說,我們看《法華經》乃至於我們看《華嚴經》,儘管說:哎呀!《法華經》佛一再說這是經中之王,說「我自己以往說的經,沒有一個比得上這個《法華經》的」;又說它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又怎麼樣、怎麼樣。啊,乃至於我們現在很多人天天念誦,有沒有功德?當然有!但是這個功德最多只是感得說,哎喲,這個人有什麼樣的好的現象,它《法華》上面真正的意思教你很快成佛,你有嗎?沒有。那麼為什麼呢?喏,就在這裡了,就在這裡!所以這兩句話:假定你不懂得這個必然的次第,不照著這前面的一步一步地來,你單單在某一個地方,或者修定,或者是乃至於念、或者是拜的話,啊!這個很難得到它的中心最主要的。這個中心主要的就是,要你最快速地成佛。那個時候我們才會了解,才會了解。 159B 16:10 40:33
再不然的話呢,我們不容易把握住這個特質,以我來說我以前也是這樣。有一段時候我看見有一個人,哦,很認真,那個時候剛出家,人家天天拜《法華經》,都覺得:喔唷,這個無量無邊的功德啊!我也想:對啊!我現在一心一意要求。當初因為是念佛也不管它,後來心裡確實地想過:欸,我也這麼拜一下。乃至於更多的,就拜《華嚴經》哦,哇!這個時候我也心裡想這樣想。有沒有感應?有感應。可是一直等到我學了《廣論》以後才曉得:唉!這個感應是感應哪,可是《法華》、《華嚴》真正的宗要是什麼啊?要你最快的方式成熟啊!但是對不起,我怎麼翻、怎麼看,就是不懂。 159B 16:59 41:22
我自己還有一部《華嚴疏鈔》,十本哦,非常厚哦!那個書二十幾年以前,因為我看了《華嚴》很感動,也想學。啊!我師父他老人家就特別買了送我一本。現在算起來這個不什麼稀奇啊,那個時候一本《華嚴疏鈔》,哇,那好不簡單哦!我很珍貴地去看,看了半天哪,也看不出個頭面來,看不出個頭面來。一直等到我把《廣論》從頭至尾學過了,那個時候才曉得,這一點我在前面一再跟大家說明過的。 159B 17:36 41:59
所以今天大家我們每一位同修,經過這樣的一個層次學下來的時候,我想重提這兩句話的話,就有很不同的內涵。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自己曉得願意怎麼啊,怎麼聽聞、怎麼思惟,怎麼樣使得我們對這個圓滿的道體,產生決定不移的定解。有了這個定解以後,那個時候才談得到修。那麼這個修的時候,他下面告訴我們哪,我們繼續看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五百五十六頁,繼續下去,文: 159B 18:12 42:35
修彼等時,亦當聰利令心平等,謂於引導修道知識,敬心微劣,則斷一切善法根本,故當勤修依師之法......。
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的三十八個頌子當中,他一步、一步、一步告訴我們。下面我們繼續看下去,看到五百五十七頁,五百五十七頁它看第二行。前面那個就是簡單扼要地說明這個《菩提次第廣論》的幾個重點,那麼也就是這個三十八個頌子當中的,前面那個共道部分的。最後他說: 159B 18:59 43:21
已釋上士道次第中學菩薩行,應如何學慧性毘缽舍那之法。
到這裡為止,就是這個《攝修求加持頌》當中,一直講到第三十三頌為止,講圓滿了,乃至於把共道修圓滿了。下面說: 159B 19:30 43:52
第二特學金剛乘法。
欸,這個在以前是只是簡單扼要地說了一下,也沒有說內容。那麼今天同樣地不說,可是呢今天我要說的,怎麼樣進入金剛乘的關鍵在哪裡,在這裡說一下。我們看文: 159B 19:50 44:12
如是善修顯密共道,其後無疑當入密咒,以彼密道較諸餘法最為希貴,速能圓滿二資糧故。若入彼者,如《道炬論》說,先以財敬奉教行等,令師歡喜。較前所說尤為過上,然是對於能具咒說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
這裡簡單地說明一下。說前面的共道已經善巧地修學了,那個時候我們毫無疑問地要入這個金剛乘,這是因為這個最快速。在所有的一切當中這是最快速、也最希貴,為什麼呢?它因為用最快速的方式能夠圓滿兩種資糧。我們以前雖然說過很多次,但是總心裡面有懷疑說:嗯?平常人家都說要三大阿僧祇劫,實際上動不動無量阿僧祇劫,現在你很快速地圓滿,有可能嗎?總覺得這是密乘當中的好像特殊的說法。現在呢,我們引證了《華嚴》、《法華》,欸,結果發現《華嚴》、《法華》真實的內涵,卻也是教我們以最快速的方式,不管是《妙法蓮華經》當中的龍女,以及《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那個善財童子更是特別地詳細說明。 159B 21:35 45:58
比如說,《法華經》上面,容或有人還說:欸,那個龍女她到底成了什麼佛?因為圓教當中判的所謂說:「啊!這個圓教的這個初住以上的話,他都可以......或者別教的初地以上,都可以八相成道哦!」這個我們先不談。而圓教來說,那麼沒錯啊,圓教善財童子所參的五十三員大善知識,那確實百分之百的最後的等覺後心,乃至於成妙覺位吧!這個上頭不是普賢菩薩親自給這個善財童子說的?說:「你現在經過了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大善知識的攝持,聽從他,由於你自己的發的願心,勇猛精進地行持。以及五十幾參,經過這麼多的百城煙水,依善知識的指授、加持,你現在所證得的那個內涵與我(換句話說普賢菩薩)相等,與諸佛相等。這個所證得的內涵,一般來說,普通那些修大乘行者的菩薩,要都要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才能證得,你卻在一生當中證得。」不是嗎?所以這個絕對不是說單單金剛乘當中,實際上呢這個顯教當中也完全說明。 159B 23:16 47:38
雖然說明了,剛才我說:欸?《法華經》上面怎麼個行持卻沒有啊!《華嚴經》上面怎麼個行持卻沒有啊!這樣。真的沒有嗎?有的!那麼在這個整個的教授當中,現在歸納起來,歸納在哪裡啊?說這個叫密教當中啦!所以我們首先有了這個認識啊,才我們不會拿我們的知見來排斥它。而我們的知見偏偏又是什麼啊?凡夫的,是無明的相應的。所以我們前面了解了這些道理以後啊,那我們才知道,得到了正知見你如理去抉擇,那就對。反過來你說:「啊,那我們不要啦!不要聽自己的,總是聽善知識的。」但是你沒有正確的知見,你沒辦法判別的這個善知識,偏偏就是惡知識你跟了他,那又完啦!那又完啦! 159B 24:10 48:33
所以這個地方又告訴我們哪,說:你無疑地要進入這個密乘哪!那麼進入密乘的話,它能夠最快速地圓滿兩種資糧啊!那個時候第一個還是要依靠善知識,這個善知識太重要啦!但是再說這個善知識的行相,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他下面又特別叮囑我們一句話喲!這句話什麼呀?「然是對於能具咒說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就是這句話。 159B 24:40 49:02
說這個善知識沒有錯,但是你必定要怎麼樣呢?要說具足這個善知識的德相的才可以。萬一因為條件不具足,大家還記得吧?說不能十全十美、百分之百,那麼至少要在起碼的——在《廣論》上面告訴我們起碼是「八分之一為下邊際」。而這個前面說的這個八分之一的下邊際,是指前面的顯密共道哦!現在這個地方是說什麼?乃至於你進了密教還要最下的這個,這個條件的話,那個條件就很高、很高囉!那個很高、很高囉!他這個真正的條件哪,都是要所謂的相當的證量相應的內涵。你有了這樣證量相應的善知識,你才去依靠他,那就對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先要了解的,這要了解的。所以我這個地方呢,只簡單地說一下,簡單地說一下。那麼關於這段文當中啊,我把它唸一遍,唸一遍,重要的地方我再說一下。說: 159B 25:57 50:20
然是對於能具咒說最下之德相者,乃如是行。其次先以清淨續部能熟灌頂,成熟身心。次當聽聞了知守護,爾時所受三昧耶律。
就是剛才我們唸這個三十八個頌子當中的,說「所受真言諸密戒,若善守護易成就,不守決當墮地獄,捨命珍護求加持。」那麼我們繼續下去,看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五百五十七頁這個文: 159B 26:37 51:00
若為根本罪犯染著,雖可重受,然於相續,生道功德最為稽留,故常勇猛莫令染著。又當勵力莫犯粗罪,設有誤犯,亦當勤修還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礎,若無彼者,則如牆傾,諸危屋故。
他就告訴我們:這個是基礎,沒有這個基礎的話什麼都談不到哦,你在這個上面建房子的話,造牆牆塌,造屋屋坍。他下面就引證: 159B 27:17 51:40
《曼殊室利根本教》云:「佛未說犯戒,能成就諸咒。」此說全無上中下品三等成就。
那不管是什麼樣的成就,最起碼的都不成功。 159B 27:34 51:56
無上瑜伽續說,
這無上瑜伽續就是無上密續,密教的經典說: 159B 27:42 52:05
若不守護諸三昧耶,下劣灌頂,不知真實,此三雖修終無成就,
我們修學密教需要三個條件:第一個呢,要能夠善巧守護這個三昧耶戒。所以這個密教的戒是非常嚴持、非常嚴密。在我們一開頭的時候,談到這個所謂善知識的行相,講阿底峽尊者的時候,那個時候曾經提過,大家回憶一下。不要以為說,哦,你隨便灌了一個頂就可以囉,你如果說不能善巧持的話不行。而要想持那個三昧耶戒的話,它基礎一定是在別解脫戒,在菩薩戒。如果我們馬馬虎虎隨便受的話,有很多人覺得灌了頂不知天高地厚,總覺得我是學密教的。如果你了解了《廣論》去一衡量的話,我們怎麼夠資格啊?連它得不得三昧耶戒都不知道!因為你前面的沒基礎,你就得了三昧耶戒了嗎?菩薩戒都談不到,別解脫戒就得不到。所以有很多人哪,這個地方我們值得我們小小地要停一下,觀察一下。緊跟著要還要灌頂啊,說要圓滿的灌頂,下劣的灌頂也不行。灌了頂以後,修法的內涵你不知道還不行。所以它具足三個條件哦!要第一個要守護三昧耶戒,第二個灌頂要圓滿,第三個它的內容要一點無誤地把握得住。有了這個三個才可以談修習,這樣。你沒有這三個,再怎麼修沒有用。所以有的人以為學密教了,根本談不到! 159B 29:33 53:55
故若不護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極漂轉咒理之外。
下面告訴我們說,假定不能善巧地守護三昧耶,說是修道的話,對不起,他根本「是極漂轉咒理之外」。他就說啊,對不起,你根本就是連它這個真正的道理你都不知道,你完全是個外行,外行你談什麼修行呢,那不是開玩笑嗎? 160A 00:03 54:18
剛才我們就把這個關於學密教的這個特質,我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它這個原因,因為近代啊,這個密教在這裡漸漸盛行起來了。最開始的時候人家不了解嘛排斥它,現在呢又有很多人又不懂得,也莫名其妙地跟著它,就隨便結了個緣,以為:啊!我就是個密教的根性,就在那兒學密啦!動不動,這個都是一個根本的錯誤,根本的錯誤。都不可能像我們所說的,不要說快速不成就,連它慢都慢不起來,都是結了個緣哪,在外面空轉。所以我們學了《廣論》以後,才能夠真正圓滿地了解,哪!你應該用什麼方式,這樣地如理如量、次第無誤一步一步上去,從這個基礎上面,這樣地一步一步地深入。 160A 01:08 55:24
那麼有了這個整個的概念以後,我們再重新把這三十八個頌子,扼要地來說明一下。這個每一個頌子都有它的這個特點,那麼我們根據我們個人相應的,這樣去照它去修持,照它修持。而且每天,後面告訴我們把它唸一遍,因為我們這是最後的終極目標,眼前正要走的就從這地方步步上去。你始終這個圓滿的輪廓擺在腦筋裡不忘記了,所以你做任何情況的時候,欸,那個大目標擺在上頭,你不會弄錯,這是一個最重要的,不管你從哪裡走。平常我們很容易地犯的,就是跑到哪裡執到哪裡,因為這是無始的習氣。你不執,要什麼條件呢?圓滿成佛。可能嗎?而對我們眾生分上,由這唯一的方法,就是把這個諸佛的圓滿教授擺在這裡,讓你一直作為一個目標的話,你隨時隨地警惕自己的話,你就可以把這個圓滿的教法來策勵自己,淨化自己的執著。結果呢,一步一步地淨化,一步步地上升,達到最快速成就。 160A 02:36 56:51
那麼現在我們看一下這個頌,前面我們不管從《廣論》上面學也好,前頭、後頭乃至於到最後,用《法華》、《華嚴》來印證也好,都了解,說這個善知識是最最重要,是最最重要!所以這個三十八個頌子當中,單單善知識一部分,占了三個頌子,從「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第一、第二、第三頌都說這個善知識,那麼這個地方我也特別加以說明一下。 160A 03:25 57:41
在這個本論告訴我們說,我們依靠善知識先應該什麼?要了解依靠善知識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依止善知識的種種的過患;那麼依止的方法,那麼依止的時候修信,應該用什麼樣的,所謂九心,那麼這個分四個項目。關於這一點哪,我們現在再把它重新哪,重新來溫習一下,溫習一下。這個對我們有非常重要的一個,一個什麼?也可以說不管是在哪一個地位,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最重要的一點。你說開頭,開頭要善知識;中間,中間要善知識;後來,後來要善知識。善財童子之所以能夠這麼快地成就的根本原因,他就是一直照著這個道理,沒有離開過善知識,乃至於最後證齊諸佛以後,他還要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幹什麼?還要依止這個善知識呀!這樣。所以我們現在下腳第一步,居然這個不要了,那是所以我們怎麼弄也不行的原因。 160A 04:56 59:12
那麼現在我們既然溫習,我們仍舊照著這個《廣論》上面,請翻開來看。《廣論》上面說這個親近善知識的時候這個條件,它分幾部分,它分幾部分。我們先看第二十四頁,二十四頁上面它那個綱要,說「由是親近知識之理分六:所依善知識之相,能依學者之相,應該如何依師,依止勝利,未依過患,以及攝彼等義」。前面的我們不去說它了,我們先看一看能依學者之相,在二十八頁上頭。 160A 05:46 1:00:01
他告訴我們說什麼?能依的需要幾個條件哪?正住、具慧、希求,加上恭敬。剛開始我們學的時候,因為不了解這個真實的內涵,雖然解釋、了解了,但是內心上面哪,很難生起相應的這個量來。現在我們重新再溫習的時候,我想對我們就有進一步的這個功效、這個價值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不說,可是讓我們自己呀,說我們「正住」了沒有啊?所謂正住,什麼樣的條件呢?我們是不是拿我們的心情去衡量他呀?你一旦有了這個心,對不起!那個根本前面那個過都沒斷,還談得到正住嗎?這樣。那麼單單正住,還要呢「具慧」,具慧我們要能夠辨別得出來說正道善說,以及似道惡說,我們有這個本事嗎?具足了這個兩個條件,我們是不是一心「希求」佛法,是嗎?如果不對、不夠,原因在哪裡?我們這個地方一定要把它找出來,一定要找出來。 160A 07:12 1:01:27
乃至於加上「恭敬」,為什麼我們不能恭敬?原因何在?原因何在?這個地方我也隨便說它一下。因為我們慣常遇見一個問題,尤其是我們經過了這個一個學期的修學,有很多人的確,哎!現在聽見了這個《廣論》囉,很歡喜,然後我們認真比如就懺悔,說這個懺悔的時候一定要至誠恭敬。欸,說這個理論上面說也懂了,曉得要恭敬,但是那個恭敬心就是生不起來,什麼原因呢?對呀!這個要問你自己啊!那麼這個地方呢,我也不妨告訴大家:總之說來說去,如果你真的能夠聽得懂,照著去做,那個時候必然產生我們常常說跟法相應,跟法相應;所謂相應的話,至少你要聽懂,聽懂了照著去做。那個時候,「懂」懂是什麼?懂是懂些什麼,做是做些什麼? 160A 08:14 1:02:29
這地方簡單地再說一下,所謂懂的話,不是懂得文字,是懂得文字所指的義理。這個義理實際上就是指出來,我們凡夫是什麼?都在無明當中,所以儘管我們起心動念好像認識了,還在無明當中,這個算懂嗎?你要認識這個是無明,那個才是真正懂。這無明很深細的喲,但是顯出來的行相呢,我們說這個是我們的貪、這個是瞋,你能夠認識這個,然後你拿佛法來對治它,那個時候才叫什麼?慧啊!那個是你對治了這個以後,才內心產生那個法相應的喜樂啊!我們所謂喜樂,有嗎?以前一再說過的,假定你真正能夠如理如量生起了這樣的內涵的話,你會自己覺得:哎呀!我對治了這個煩惱,並沒有再被煩惱轉,像以前一樣。是啊!因為你調伏了這個煩惱,所以你內心得到清涼。因為你內心清涼,調伏了煩惱,所以解脫了煩惱的繫縛,不是嗎?這個戒的功效。所以說,一定要得到正知見,這樣去做,那個時候你歡喜了以後,你會心裡想:哎呀,真高興啊!這個是法喜。誰給你的法喜啊?哪!佛陀。啊!那個時候你想到佛陀給你的恩惠的話,你自己不知不覺當中這種恩感的心情就起來了;恩感起來的時候,恭敬心情就隨著而來。 160A 09:57 1:04:12
所以我們在座的同修們,凡是能夠真正地如理如量,生起這樣的這種相應的法的內心的狀態的話,欸,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有這種經驗。欸,說以前怎麼說恭敬,說來說去啊,說是會的,做就是做不到;可是到那個時候叫你不恭敬哪,也做不到!所以這個的的確確不是一個空話呀!這是一個實在的。那麼在這地方點醒一下,如果還沒有如理做到的話,就應該回過頭來,從《廣論》的那一部分仔細追求缺點何在,這樣。那麼這個是說自己呀,能依學者之相。 160A 10:47 1:05:03
那麼下面呢?我們看二十九頁,二十九頁。他是告訴我們「如是應知」,看前面那個這個科判,倒數第三行,「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那麼這個依止的方法分兩部分:一個是意樂,一個是加行,這樣。那麼意樂當中又分三部分:所謂總示親近意樂、特申修信以為根本,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就看那個第一個,「《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善知識」,這個,我們翻過來,他把那個九個心總攝為四。剛才我們前面曾經在引證這個《華嚴》的時候,提到過善財童子參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這兩位大善知識——那個都是這個十地菩薩哦,都是十地菩薩——的時候告訴他的,說應該有具幾種心。他說九種,實際上呢這個《華嚴》上面舉了二十一種,這是最主要這個九種能夠涵攝了了這個意義,而又把它九種再歸納成功四個大類。 160A 12:19 1:06:35
第一個叫「棄自自在,捨於尊重令自在者,如孝子心。」在這個《華嚴》上面只是說如孝子心、如金剛心,他並沒有說明理由;因為沒有說明理由,我們不知道這個原因何在,如何修行。現在呢本論上面雖然簡單扼要,把這個內容說出來,你照著去做的話,你可以了解,真正找到我們下手之處。所以說,這個論跟這個經一配合的話,啊!那真如虎添翼,像畫龍點睛一樣,現在我們看文。 160A 12:54 1:07:10
說「如孝子心者,謂如孝子自於所作,不自在轉,觀父容顏,隨父自在,依教而行。」這個文我們前面說過,今天我們同樣地學完了以後,重新來回味、溫習一下。為什麼要把自己要自由自在的,要棄捨掉,而要跟隨著所尊重的善知識像孝子一樣,一天到晚看,欸,他父親要什麼,想盡辦法討父親的好,依他父親的教誡去做?平常我們儘管道理懂,真正自己去做的時候,不容易。乃至有人說:「嗯!他又不是佛,我跟他幹什麼?如果真地跟著佛,我一定能夠做得到!」這種話都是不懂道理的,不懂道理的。真的等到佛來呀,對不起,我們的煩惱重得不得了啊!一點用場都沒有啊!你連它幼稚園都沒有,你說一開口說:哦,要學學個大學,要學學個博士。有這個可能嗎?這是荒唐到絕頂的事情啊!那麼現在這地方我把那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 160A 14:11 1:08:27
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的特質是什麼?說他已經能夠圓滿具足,解決掉了他的煩惱,他的惑跟業,而他一切一切無非都是要解救一切眾生,像他一樣地究竟圓滿無上菩提,這是他內心所期望的。究實說來,這不是我們正要所期望的嗎?對呀!一模一樣啊!那麼為什麼要捨掉我們自己,要跟他學呢?你呀,換句話說我們自己雖然也同樣地願望,要求同樣的目的,可不幸的是:願望是沒有錯,可是這個願望要自己如理行持,要如理行持要有正確的認識。我們現在整個地在無明大愚癡當中,照著我們自己的行持的話,只有造惡業流轉生死,哪有可能?不要說成佛,乃至於得報人天都不可能,行嗎?所以同樣地前面說,為什麼要知己身於病,為什麼要捨自自在,這個同一個理由啊!就這樣。 160A 15:36 1:09:52
那麼以前我們沒有辦法衡量,現在我們學了這個,就衡量出來:哦,現在我們比如說要暇滿人身,我們真的懂嗎?我們要念死,要知苦,像這個行相了解嗎?發菩提心夠嗎?不夠!沒有一樣有。而我們起心動念整個地在貪瞋癡的煩惱當中。所以在這地方我們就了解,哦!立刻策發我們的警覺。是!你不想修則已,如果想修的話,第一件事情,千千萬萬不能再讓我們的煩惱繼續現行。如果繼續現行的話,嘿!不要說救人哪,自己呀都自身難保啊!所以你真的認識了這個以後,你不捨自己做得到嗎?正因為要使我們自己得到好處,你發現唯一得到好處的辦法,必須把我們自己內心上頭,這一種壘壘塊塊的這種髒垢、這種煩惱徹底地拿掉。而要想拿掉的唯一辦法呢,只有依靠善知識!所以你有了這個認識,回過頭來去再看這一點的話,啊!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 160A 16:55 1:11:11
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總是心裡想想:哎呀!這個好像嗯......道理是這樣,做起來很難。實際上呢我們根本沒真的懂這個道理,沒真正懂這個道理。可是我們懂得啦,去做的時候,對不起,這個時候說的時候容易呀,做的時候由於自己無始以來的習氣,哎呀,稍微碰見這個又不行,碰見那個又不行,再加上平常所說的話又不行。你呀很容易隨順著自己的情見——見還是知見,情就是平常的貪愛等等——而去。所以依靠善知識單單這樣的不夠,一定還要什麼?要確定不能動,所以他第二個就說「如金剛心」。 160A 17:36 1:11:52
這個金剛心是什麼?這個金剛能破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這個親近善知識也是如此,你呀靠著善知識的力量,能夠摧伏一切煩惱,絕不為一切煩惱摧伏你,讓你離開這個善知識。所以他說「誰亦不能離其親愛」,你那個時候唯一的最親近依靠的就是善知識,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定哪想盡辦法捨掉你自己,就像孝子一樣地親近供養諸大善知識。不管起任何的難的事情,乃至於人家說什麼,欸!他不能破壞你親近善知識的心,絕不離開這個善知識。絕不可以說,哎呀,一下好,一下不好,這些東西絕不可以! 160A 18:35 1:12:50
那麼親近了善知識,善知識的目的不僅僅是告訴你個道理,還要你如法行持,如法行持才行啊!所以下面緊跟著,說善知識所告訴我們的一切的行為沒有別的,只有兩件事情: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這個卻是要花很大的努力去做的。而善知識整個他自己做的,要人做的,也是如此,就這樣。所以這個下面說,「荷擔尊重一切事業擔」,因為善知識的事業是什麼?無非是這個,是教化眾生啊!你能夠擔起來,這不等於就是你在教化一切眾生嗎?這就是最好的集聚福德資糧啦!你自己力量不夠,你自己做的時候認識又不夠,做出來都是有錯的,雖然可能有一點功德,可是因為你自己的知見不對呀,所以往往得到了三分功德,卻造了十分的過錯。現在如果你能夠完完全全依靠著善知識,做一分功德就是一分,絕對沒有一點點過錯。 160A 19:47 1:14:03
所以在這個地方要以孝子心去親近,要以金剛心堅固,然後呢要負擔起他所有的真正的事業。這個負擔的力量要什麼樣呀?像「大地心」,這大地是無所不載,要以這種心情。大地絕對不會說:「哎喲,我累了休息一下!」沒有這件事情。所以他說要像這樣的心情,要沒有一點點懈怠。那麼那個時候呢,他下面告訴我們有個概念,我們必定有個認識,說我們真正地有幸遇見這個大善知識的話,這是我們最大、最大的福氣啊!這絕對不是我們的負擔,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啊!所以就像善財童子那樣,善財童子之所以能夠一生取辦,圓曠劫之因的根本意趣在哪裡?就在這個地方,就在這地方!所以我們到了這裡再回過頭來想:啊,原來在這個地方啊!那麼荷擔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那下面就說如輪圍山啦、如僕使啦、如除穢心啦、如乘心啦、如犬心啦這些東西,那個我們就很清楚、很明白了! 160A 21:02 1:15:18
同時,那時候我們再看那個頌子,說「萬善根本從師出」,為什麼原因從師出?那因為一切的善法,一定從正知見開始,而這個正知見非要從老師那地方指出來不可。他告訴你這個道理,再給你機會讓你這樣去行持,這個就像什麼?像良田一樣。這個一切的好處,所以古代,現在我們說當然工業呀,或者什麼等等,究實說來,最基礎的這個,最原始的都從地上來的呀!所以他「能生利樂」像良田一樣,最好的田,所有的一切的好處,一切的快樂都從這個上頭來的。既然都從這個上頭來的話,你對這件事情是不能一點錯呀!所以依止善知識,它一定有它的正確的方法,如果說你弄錯了話,「善根斷」,對不對?對不起,這個是你的根本哦,你的根本就斷掉了,你就絕不可能。所以我們第一件事情哪,修學佛法之前要什麼?「如理事師」,連它事善知識這件事情,還要祈求善知識來加持我們哪!因為我們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自然而然就得到了這個好處,得到了這個好處!這個是它絕端重要的第一個概念,第一個概念。 160A 22:32 1:16:47
那麼所以我們重新把這個了解一下,了解一下。唸一下:「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這個「如理」跟「違法」兩個字很重要、很重要哦!這個佛經當中,有一本特別的經典,叫《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有一天阿難尊者就想:嗯?佛說一切都靠善知識,但是有很多人依靠了善知識,卻沒有得到。當然是大部分有很多人,是因為依靠了善知識、依靠佛了得到種種好處,那為什麼有一些人得不到呢?他就奇怪,他就懷疑,他就去問那個佛陀。佛陀就告訴他:沒錯呀!佛陀就像這個良田一樣呀,但是你要懂得怎麼去侍候、去親近他呀!如果你去親近是違反的話,這不但得不到好處,而且得到的是壞處呀! 160A 23:51 1:18:06
那麼這個我們前面一再說過,今天呢就特別指出來。我們在根本上面要認識一樣事情——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所以做對,是因為我們了解了無明,不再信賴自己,一切照著佛陀指示我們去做,那必定得到好處!反過來,我們以我們的想法,在《廣論》一開頭的時候,我常常提醒大家,我們以為在學佛,實際上在學我耶!我們常見的這種狀態就是這樣。在門外固然不談,進來了以後,啊!直覺得學佛了,實際上呢?在學我。然後你看了經典,真的學嗎?它不是,「依文解義」,這產生的效果是「三世佛冤」,這樣。儘管嘴巴上面講的是好像佛法的道理,也看在拜佛,可是對不起,你沒有弄對呀,你沒有如法地依止呀!那善根根本斷掉了,你還談什麼呢?所以這是第一件事情哦! 160A 24:53 1:19:09
那麼這個裡邊特別地又告訴我們,依止善知識的時候什麼啊?「一切時處普攝護,諸善知識真佛身,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這個要特別說一下。尤其是說「但觀功德毋尋過」,這個對我們初行人往往很難做到,往往很難做到。往往說:「他明明有過錯。」欸!要曉得啊,真正的事情的好壞,尤其是我們學過了《廣論》以後已經了解,往往不在事情上面可以判斷出來好壞來,就是你對這件事情的認識,那個你所站的角度。所以我們所判斷的,往往只是我們自心內心認識,透過這件事情上反應出來的。換句話說,我們的內心投射在這件事情上頭的這種狀態,所以不是真的這件事情哪!我們往往是自己的過錯不曉得,然後呢看成功人家的過錯,這是它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所在。 160A 26:03 1:20:18
關於這一點我在這裡不特別談它,現在我再引用另外一樣東西。我們在前面說過,那個十二因緣當中,說這個是佛法的整個的中心,容或大家有不太了解的地方,那麼那個時候一定要好好地把它善巧地辨別得清楚,這地方呢我引用到這裡。這個十二因緣當中說,任何一個法,從它的因開始到感果,最快是兩生,最慢三生。那麼我們以前不懂得,說:這怎麼可能呢?好像無量無邊生。欸,為什麼無量無邊生哪?就是說當這個因,這個因之感果,中間所以經過無量無邊生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你這個因並沒有正式地去有緣來助成它,觸發它成長感果,而是其他的因在感果當中,這個因停在那裡。真正的這個因的感果還是什麼?等到你有緣去成就它的時候。欸!只要有緣成就它,一定感果。所以就這個因來說,感果最慢是三生。 160A 27:20 1:21:35
那麼這個在我們這裡怎麼個用法呢?那我就說一下。這個不管是你怎麼樣,你看他過失的時候,我們現在了解了,對不起,我們看他過失,對你來說有什麼好處啊?我想我們都了解,就算你百分之百地看對了,你百分之百地錯了!我們不細講,以前我們已經了解過、回憶過,我們說善知識有三種:一個是尊長善知識,一個是同行善知識,一個是外護善知識。尊長善知識把那個道理告訴你;同行善知識,在這個互相錯誤切磋琢磨當中增上;外護善知識是護持你。如果你能夠把它了解了以後,那時候發現什麼?很多這種十惡不赦之徒,也是我們的善知識,為什麼呀?因為只有經過這些人,然後才成就你的布施,成就你的持戒,成就你的忍辱,成就你的精進,他是成就你的成佛的,怎麼不是善知識呢? 160A 28:35 1:22:50
所以佛陀在因地當中說得非常清楚,提婆達多專門害他,欸,可是他看起來什麼?他覺得這是善知識。欸!今天有這麼個大善知識送上門來,成就他的布施,要他頭,他覺得:欸,成就他的布施波羅蜜啊!然後呢種種的非理橫加的時候,他覺得:哦!這個善知識。成就他的忍辱波羅蜜呀!看,這個地方,以這樣的橫逆加上來都是善知識,而是真實的善知識,你居然看成過,你成嗎? 160A 29:08 1:23:24
所以這個上面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哪,你真正地了解這個內涵以後的話,你必定是什麼?嘿!所以看他的功德的一面——就是你照著去做,做對了,這個叫功德呀!那麼這些尚且如此,何況是你的尊長善知識呢?這些人之所以看成功功德的,因為什麼?因為你如理如量地認識。假定你不認識,你就看成過失。所以同樣地,不管是哪一類的善知識,你如果不如理、不如量去認識,照著去做的話,你看見他,他就是過錯。所以從這個上面我們了解:哦,原來是這樣哦!這個時候你才會感覺到:啊!一點都沒錯啊,他對我們是有無量無邊的大恩啊!那麼你才了解這個偈子的特別意義。 160B 00:04 1:24:15
那麼再下面呢,這個第二個頌子說完了以後,我們曉得怎麼樣這個對於這個善知識,是說「但觀功德毋尋過,並念大恩求加持」。我們了解了這一點以後,下面這個容易做啦! 160B 00:24 1:24:35
下面怎麼說呢?第三個頌子說:「殷重敬信為意樂,身命財物如教修,殊勝供養作加行,唯令師喜求加持。」像前面這個,我是只非常簡單地,你如果真實了解了以後,你才發現:啊!原來一切都是靠著善知識。那個時候自然而然你會至誠恭敬,高高興興地、滿心歡喜地去做,做得非常認真。所以呀,說殷重的敬信,那個意樂就是這樣。那個時候外而一切的財產,內而生命哪,無不照著他去做,一切都是供養。那麼這供養當中呢,叫「殊勝供養」,這個殊勝供養特別地說明什麼?如法如理地行持。這個如法如理地行持,不是說我閉上眼睛在那地方叫,不是,做任何一件事情。平常的時候,也許你給他伺候,跑得去端一個飯或者什麼等等,就把那一放,心裡面不相應。現在不是,你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是這個意樂內心當中,以法相應的無比的淨信、恩感,這樣地去做! 160B 01:43 1:25:55
說到這裡,我們同樣地要提起一件事情來。在這個學六度當中,他告訴我們,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要記住:我們的目的何在?所以做任何事情啊,說以六種殊勝,他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一定不忘那個菩提心,那個總意樂。所以這種情況叫什麼?就是殊勝的,最殊勝的。在這個《廣論》哪,比如說我們前面說歸依了以後供養,供養的時候又這麼事行上面怎麼供養、意樂怎麼供養。這個意樂並不是離開那個事行,就是說當我們供養的時候以什麼心情,這個心情如果說跟法相應的話,那麼這個就比較殊勝。這個法又有高低不同,最徹底圓滿的這種心情,所以他前面是殷重的淨信為意樂,這個不僅僅殷重的淨信,而且要跟徹底圓滿的教法相應的這種心情,去行持的話,這個就是如理完整的這個供養,這叫殊勝供養。那麼那個時候你去做,這就對了! 160B 03:02 1:27:13
所以關於這個三個頌子,我在這個地方特別解釋一下,通常啊,假定我們能夠下手的時候,把這一件事情做對的話,下面的事情就好辦了,下面的事情就好辦了!那麼這個其次的話,我也一般來說的話,把每一個頌子都大概說一下,大概說一下。 160B 03:28 1:27:38
關於這個第四個頌子,說「八難既離十圓滿,小大顯密總能修」,那個是在道前基礎,所謂暇滿人身。我們這本書有個特別好處,這本書上面,它那個旁邊,它有個小小的標明,你看那個暇滿人身在什麼地方呢?在第五十九頁,第五十九頁。說依止了善知識以後怎麼修行呢?他在正式修之前又告訴我們,說第一個先勸哪,對我們有暇身,自己勸自己呀!怎麼個勸法呢?這個文字已經詳細告訴我們,他把這個文字也總攝成功。 160B 04:18 1:28:29
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修的時候,要怎麼辦的呢?你必定先把這個內涵,照著這個《廣論》的次第,每一個部分、每一個部分,有一個圓滿的認識。這個認識經過這樣的兩個步驟:第一個呢就是聽善知識的講說,聞相應,了解善知識所說的內容是什麼;聽懂了以後呢,要經過自己思惟、稱量、觀察,有疑問的地方再去諮詢、抉擇。然後沒有疑問的地方呢,一步一步地深入地思惟,對內心當中產生不但如理而且如量的這種覺受。那個時候你隨便一提,啊!這種心情就起來了。然後呢有了這個,再一步一步地深入,它每一個部分都是如此的。那麼等到你找到了善知識,又提醒了自己,然後正式進入這個修行次第的時候——所以說對這個「有暇身勸取心要」以後,然後呢正說「攝取心要」的時候,那這個文我們就不必一步一步地說下去,這就是說攝取心要了。 160B 05:49 1:29:59
那麼下面緊跟著,這個頌子上面馬上就說是,「死仇決定終須到」,下面念死。可是在《廣論》上面,它在這個念死之前哪,不!還有一樣東西,這個今天也重新再提一下,請翻到《廣論》卷三,第六十六頁。六十六頁怎麼說呀?看這個科判,說「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第一個,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二、正於彼道取心要之理。」又分兩部分。那麼這裡呢,先把那個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又說「初中分二:一、三士道中總攝一切至言之理,二、顯示由三士門如次引導之因相。」關於這部分以前講過了,今天這地方特別還要重提一下。 160B 06:49 1:31:00
我不按照這個文字來說,我們只是根據剛才我們前面引這個《華嚴》、《法華》兩部經,以及《廣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道理,重新再想一想看。那時候我們就得到一個正確的認識,說他所以走得快,以及為什麼走得慢的兩個真正的原因,在什麼上面呢?固然善知識是最重要,那麼為什麼得不到善知識呢?因為他不了解善知識的重要!這樣。那麼善知識重要在什麼地方呢?剛才我們已經不同的角度大概說明了一些,這樣。這地方我們現在再從這個角度來說一說,來說一說。說假定啊,我們一開頭能夠對整個的圓滿的次第,有一個正確地圓滿了以後,那個時候我們這麼樣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時候,那就有千穩百當之感。 160B 08:10 1:32:21
所以我們平常往往說:哎呀!碰到了,莽莽撞撞地趕快撞進去,往往不一定好。就算你做對了,因為你並不了解整個的那個次第,那個構架,所以你忙著那一部分。像我們剛才那個比喻當中,這個比喻以前一再說過的,說你今天進到一個大公司去做,自然而然地無始以來的習氣——說以我們今生來說,眼前的習性,誰願意說跑到那公司裡去,啊!做了剛剛做熟了,馬上叫你換一個。你重新去換的話,又是辛苦得不得了,等到你摸熟,又不曉得花多少時間。等到你摸熟了,又換一個,誰願意?誰也不願意。但是呢,你另外一個角度,你了解了整個的情況,噢!原來你不是在這地方作一個伙計,而是要將來接任那個董事長,你必定要這樣的話,欸!那時候你心情就完全不一樣了。那麼這個策發我們這個認識,能夠啟發這個原因在哪裡呀?就是一定先把這個真實的內涵了解,整個的它目標何在;達到這個目標,整個的次第何在。 160B 09:28 1:33:39
所以說,在我現在的了解,這個《廣論》的次第的構架,是絕端、絕端地重要!絕端地重要!同時我剛開始講的時候,也曾經一再地說,那個阿底峽尊者一生,有許多了不起的大上師——他的善知識,這些善知識當中都有絕高成就的。但是在這個善知識當中,他卻把那個金洲大師,看為所有善知識當中最重要的理由何在?這個金洲大師給了他兩樣東西:第一個呢,說把道的總共的那個次第、綱要告訴他;第二個呢,把這個總共次第當中這個中心——菩提心告訴他,這樣!他就把那個金洲大師看成功啊,所有善知識當中無上、無比的原因。我想到這裡大家都了解了吧!如果不了解,那個時候,你就自己好好地再去回過頭去反覆地溫習一下。這個是決定我們成就這個快速的,至少說不停滯的真正的原因何在。所以這是我在這地方要特別提醒大家的。 160B 10:51 1:35:02
當我們唸那個頌子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這......」唸過去了,而不能把握住這個三十八個頌子所構成功的,這個圓滿的構架,這樣。所以在這地方,把這一點提出來。提出來了以後,當我們看到那三十八個頌子的時候,也把那三十八個頌子的構架看清楚了。反過來說,你從那個圓滿的構架上面,再看說構成功這樣的一個圓滿的整體的,需要這樣。那麼這個時候,這個三十八個頌子,一部、一部分就變成功它絕端重要的,絕端重要的! 160B 11:30 1:35:41
比如說我們現在說一個房子吧!如果說這是一棟完整的大樓,那一定由這個地方,那個下面的基礎,然後呢下面這麼一步一步上來,說這個大廳,這個是會議室,這個什麼、這個什麼,一步一步,一部、一部分。你能夠在這個上面有了認識了以後,它每一部分正好湊成功你這樣的一個大廈,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認識的話,那這個東西就有支離破碎之感,這樣。所以把這個地方,我也特別重新地提一下。 160B 12:05 1:36:16
那麼,然後呢你有了這個認識的話,下面這個就比較好辦啦!說怎麼念死,由於念死了以後的話,不是說停在這個念死,覺得:喔唷,念了死就很害怕喲!那麼念死了以後,把這個念死作為推動我們修持的一個最大的動力,使得我們不陷於懈怠、墮落這條路上去。然後呢正規地進去的話,我們就要什麼?念死了以後怎麼辦?說念苦,還要加深。由於這樣地知道世間的真相以後的啊,就找到自己可歸投之處,於是下面就求皈依,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上去。所以呀,就從念死,而到念苦,念苦而找皈依,由皈依而進入再下面這個業。那麼這個業,這個是佛法的第一個中心。所以到這個地方為止啊,我們要停一下。 160B 13:09 1:37:20
在修學過程當中,所以從第一個頌子到第八個頌子,換句話說,這個所包含的內容,我們一定要很認真地,從頭至尾把它把握得住,從頭至尾把它把握住。這個也是什麼呢?說列為共下士道,從道前基礎開始,作為列為共下士道的原因。那麼在這個基礎上面,有一個根本建立起來了,或者說這個基礎穩固了,由此再深入,絕對不可以停在這裡,一停在這裡你就只有走慢路了,那麼再繼續地深入。而我們現在不是叫我們真正地修行,就教我們有正確的認識。 160B 13:56 1:38:07
再下面的話呢,就開始進入第九個頌子的話,就說,哦!雖然我懂得了前面這個道理,不再作壞事,而且努力地懺悔。但是啊,雖然你修了善淨之法呀,你還在三界輪迴當中,不行啊!所以緊跟著就進入中士。那是下面這五個頌子,就是說明這個中士的內涵,中士的內涵。這個下面我就不一步一步解釋了,因為這個《廣論》上面也說得很清楚。從中士而進入上士,那麼上士呢是菩提心,菩提心這是整個的佛法的綱要,佛法的綱要。在這點上面,我們絕對不可以輕易地馬虎,說啊!簡簡單單地隨便說。在知見上面第一個要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然後呢由願心而進入行心,集聚資糧,然後集聚資糧了以後,這個叫世俗菩提心。怎麼樣真正地能夠滿菩提心的願心的話,這個要後面與空正見相應,那個時候才能夠從世俗菩提心哪,提升到所謂勝義菩提心,這樣。有了這個基礎的認識以後,你如果真正要走快速的道路的話,那麼進入密乘當中。 160B 15:21 1:39:32
這個就是它這個三十八個頌子,整個含攝《菩提道次第廣論》,而《菩提道次第廣論》又整個把三藏十二部教典,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心要,究竟圓滿地攝持在這個地方。從這地方來說的話,我們就想到:哎呀!我們這是何等地不容易,何等地慶幸啊!雖然生在末法之時,卻能遇見這樣究竟圓滿的無上大法,這是何等了不起啊!這一個地方才是我們真正應該策勵自己,應該感覺自慶自幸的。 160B 16:06 1:40:17
你有了這個圓滿的認識,然後呢自行、化他。如果說自己的力量夠,那麼多做一點,力量不夠,那麼少做一點。至少有一件事情很重要的——不管做得多、做得少,我們在因地當中,就認識得正正確確、圓圓滿滿!所以因地當中一定要說:我一定要究竟圓滿,一定要做到這個地方!這個很重要哦!當我們心理上面不斷地有這種想法,如果策勵繼續下去的話,就算你做不到,等到下一世再來的時候,這個心裡面的種子策發出來,很快走上這條直路了。否則的話,你沒有這個認識的話,前面還沒做,先已經打了退堂鼓了,在心理上面已經畏縮的種子不斷地種下去,將來成熟的什麼?自然而然這個感果。所以注定我們一定不可能走快速的路子,乃至於在輪迴當中,不曉得轉到什麼地方去。而整個的這個概念,整個的這個關鍵,現在在這個上面已經指出來了。 160B 17:14 1:41:25
所以最後再特別地說一下:說我們學這個,不是說一口氣要我們做到,而最重要的,我們要怎麼辦?要把正知見能夠建立起來,建立了個正知見以後,然後呢照著這個,盡我們現在有的能力,這樣地去一步一步地這樣地走上去。那麼關於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部分呢,說到這地方告一個暫時的段落。 160B 17:47 1:41:58
那麼,然後呢這個地方要重新提一下,關於這個三十八個頌子啊,應該跟那個《廣論》,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五百五十五頁第四行起,說「道之總義」,那個下面的一段配合著研習,配合著研習。還有呢各頌的相關部分,都要跟它相應的,就是從那個本論的前面每一個地方,鉤玄提要地想辦法作一個綱要,列在這個每一個頌的頌文之下。那麼你這樣的話呢,當你唸那個頌子的時候,那麼你就可以體會到本論的全部的綱要。一面唸,一面思惟、觀察、修習,以後在正式修習的時候,你就會從這個三十八個頌子當中,把握住整個的這個《廣論》的精要。那麼作為我們每天,或者是早晨一趟,或者是早晚兩趟,你唸的時候,那個概念就很清楚。自己在哪一部分修,那麼前面相關的,後面怎麼次第地上去,整個的這個道的總體,就把握住這樣的一個脈絡,這樣的一個脈絡。 160B 19:21 1: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