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若其子有病等苦,較其子死寧肯自死,較其子病寧肯自病,較其子苦寧肯自苦,出於自心實願易代,用盡加行除苦方便,總盡自己所知所能,但有利樂無不興辦,凡有損苦無不遣除,於此道理應專思惟。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不管是你最嚴重的,如果說有病苦了,寧願她自己死,寧願她自己病,寧願她自己苦,她總是甘心情願地用種種的方式來幫你忙,所有的利樂,沒有一樣東西不辦的。
容或現在大家有感覺說:「咦,我這個父母好像不這樣嘛?」這個倒是事實,眼前的,千真萬確地,這個兩代之間的代溝非常大。其實,像剛才一樣,原因為什麼?因為時代不同,所以對同樣的一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樣。看法不一樣的話,當然所產生的效果不一樣;然後見解不一樣,這個問題就來了。所以,懂得了佛法,佛法的中心思想叫什麼?緣起空,任何東西都因緣而起。他這個概念所以這樣,因為他有產生他這個概念的因緣。我這個概念所以這樣,因為我現在所面對的接觸的客觀環境如此。既然接觸的環境、因緣、條件不一樣,我的見解感受,自然跟父親的、跟母親的見解感受,自然不一樣。這個很明白,所以不能用我的感受去衡量她。
更進一步,當然你也可以說,欸,那麼她也不應該用她的標準來衡量你呀!這個是對。問題現在是:她學佛?你學佛?你學佛啊,不是她學佛啊!你學佛的話,很簡單嘛,就是你應該了解。否則的話,輪到她學佛,她成了佛來救你。我們現在學佛的話很明白,這懂得佛法以後的必然現象,世間人都不知道。所以這個只有能夠自己說:「啊,現在我了解了!」你了解了,你就不會在這個行相上面轉。而在這個原則上面,只了解到她真正的動機,你了解得清清楚楚,不會被眼前她不同的見解上面,那個代溝啊,對你來說是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那個時候,行了!那個時候,行了!
所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我們之所以不能體會到這一點,就是不懂得這個道理。就是不懂得道理,於是覺得:「唉,這個老朽,這個人的腦筋這麼糊塗,想這種事情莫名其妙!」你把她當初對你的這些恩,你忘得乾乾淨淨,等同畜生。既然造了這個業,對不起,一旦這一生一失去的話,連它人天都保持不住啊!所以現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做子女的,應該這樣想。反過來,我們做父母的不必要求子女,他子女沒學佛嘛,既然沒學佛,他現在這個概念是自然這樣的。不要希望他這個子女來孝順你,不要希望;但願我能夠孝順我父母,將來成了佛,把父母救起來,把子女也救起來,那個才是對的,那個才是對的。
那麼關於這一點,要幹什麼?了解。了解了呢,專一、精純地思惟!喏,眼前我們真正修的就是這個。所以眼前真正修的,都要如理思惟,如理思惟,這是最重要的。
如是修已,若念恩心非唯虛言真實生者,次於父等諸餘親友,亦當知母如上修習。
當這樣的念恩的心裡邊哪,真實地生起來了——這個不是空話喔,這個不是空話喔!不是講一個道理喔!這一點哪,在這個地方是特別強調喔!所以大家不要忙著懂得很多道理,我們往往看見:「哎呀,他懂得很多道理了。」然後呢,自己覺得很懂,看別人覺得:「啊,這個還差得很遠,這個不懂!」實際上呢,對不起,這個文字上面哪!這個文字上面,這做世間學問是有用的,做佛法深入,沒有用啊!世間的學問跟佛法的深入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你儘管是佛法,你辨別得很清楚,講得頭頭是道,如果說內心當中不能如實生起的量,你轉了一世,變成很會動腦筋的人,然後呢,啊!這個做起學問來,念起書來念得很好,但是對佛法深入沒有你的份,這個是它最大的差別,就是這樣。
所以,你如理思惟了以後,也許你文字都忘記掉了,但是你起心動念的話,就會有這種念頭——啊,一個念起來了,你這個母親,你只會感激她的恩,你不會感覺其他的不是。當然其他的也是如此啊,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也是如此。
摘錄自《廣論》舊版音檔 第 95 卷 A 面
【編輯推薦】您可能會喜歡——師父教我學念恩系列開示:
● 從念母恩,更知佛恩
● 念母恩:觀察母親生養育,全心全意去報恩
● 念師恩、念父母恩:他不是聖人,我也可以念恩
● 念師恩、念父母恩:留學生返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