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保標章範圍擴大,友善耕作更多元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共邀長腳蛛及橙瓢蟲 現身水田 為綠色保育精神掛保證

花蓮富里七位農友以創新規範 獲頒綠色保育標章

林務局棲地經營科長黃群策,頒發綠保證書給農友「綠色保育標章」在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林務局通力合作下,5 年來透過全台百位農友們的努力,保育了台灣數十種珍貴動物,締造出經濟與保育雙贏的佳績。慈心基金會進一步結合行政院農委會花蓮區農改場的水田生態多樣性研究計劃成果,納入綠色保育標章規範,今年有花蓮富里鄉 7 位農友首次以「指標物種及棲地環境營造」申請並獲得證書,揭開綠保標章新的里程碑,朝向更完具健康、生態、公平與謹慎的國際有機農業永續經營的方向邁進。

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指出,基金會亟思能結合現代農業技術與有機農業精神,以有機農業標準為基礎,更正視農業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並強調合理的生產模式,促成農田環境與資源永續利用,突破目前台灣有機驗證高難度困境,因而與林務局攜手推動「綠色保育標章」的推廣與驗證。今年更與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首度以「長腳蛛、橙瓢蟲及棲地環境營造」作為綠色保育驗證標準,同時增設「稀有物種」、「紀念性物種」,讓物種與環境都能擴大成為綠色保育精神所關顧的範疇,更可因物種概況,判斷生產方式是否友善環境的指標。

長腳蛛(照片由花蓮農改場提供) 馬利筋葉子上的橙瓢蟲(照片由慈心基金會提供)

花蓮富里鄉是國內有機水稻栽種歷史最悠久的地區。由花改場副場長范美玲領軍,在此進行了為期三年的水田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發現有機田區生物多樣性遠高於慣行田區,並找到易於觀察且對農藥敏感的物種「長腳蛛與橙瓢蟲」作為指標物種,再搭配水稻田周圍及田埂植被或綠籬的種植,將有益於天敵物種的生存繁衍,讓田間生態系統更趨完整。副場長范美玲表示:「以蜘蛛和瓢蟲作為指標物種,可讓稻農容易辨識並實際運用在田間做為棲地評估與監測之用。」副場長同時強調,農民也可以藉由簡易掃網自行觀察物種狀況,為水稻田的健康把關。

花蓮農改場人員示範以掃網方式,調查田間生態銀川永續農場老板娘梁美智提到,透過這些關心生物多樣性的行動,可以給農民一些學習的題材及省思;有機農法的農耕方式,讓生物相多樣多元,造就出自然的生態平衡,農民也不用那麼費力。富里銀川米產銷班的農友也表示,一開始做有機比較重視產量和價格,對稻田的生態不太瞭解,直到花改場輔導及申請綠保標章,才發現友善的耕作和簡單的棲地營造,可以讓許多昆蟲動物回到田裡,可以保護各種動物,讓生活環境更美好,更看到自己種田另一種開闊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