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十八年,「婆婆」在我的心目中,一直占有重要的角色。她對媳婦的愛如同對自己親生子女一樣,誠摯無私,深刻雋永。尤其是對物質的珍惜,更是無人能比。
我的婆婆出身名門閨秀,天生仁愛的胸懷,于歸林家後,曾歷經輝煌騰達的歲月,待人處事一向是溫良恭儉,後來因為家道中落,她和公公一起奮鬥圖強,帶著兩對兒女過著寄人籬下或租屋的生活。民國三十、四十年代,討生活實在是件不容易的事,她撙節開支、縮衣節食,工廠下班後,還拿「代工」回家做,貼補家用。
婆婆平時就有環保的概念,並身體力行,她常說:「人在做,天在看。」我和外子婚後和她住在一起,相處十年中,她常告誡我們要珍惜上蒼賜予的食物,吃剩的飯菜,一定要用塑膠袋包好,送至社區餿水桶中,或是送給鄰居餵養的雞、鴨,不可丟在垃圾桶中。所以我們家人總是儘量把食物吃完,不浪費。
婆婆幫我照顧兩個兒子,她堅持不用紙尿褲,因為紙尿褲會製造更多垃圾,非常浪費。所以哺育階段她都是用傳統的布條尿褲,為家庭節省開支,同時也減少垃圾量,環保的信念一直深植在她的心中。
空暇之餘,我和外子一起整理家中的物品,響應婆婆「物盡其用」的好習慣,整理可再利用的塑膠瓶、寶特瓶,壓扁再回收,可以減少垃圾量;過期的雜誌、報紙捆綁好,連同舊衣物一起贈送給慈善團體回收,或送給孤苦無依的拾荒老人。
救急濟困,慷慨解囊,貼補孤兒......,凡此種種,婆婆頗能感同身受,發揮悲憫胸懷,救濟需要幫助的人,只因自己曾經過苦難的日子。
每逢年節,左鄰右舍都會邀請她傳授蒸蘿蔔糕、包粽子的手藝,她總是不吝嗇的傾囊相授。她包的粽子恰巧適合一個人的分量,不大也不小。節日期間,我們住的「萬代福巷」就可以嗅到濃濃的粽香、蒸粿香。傍晚時分,鄰居在廣場上寒暄,談笑風生,小孩子高興的吃粽子,一片和諧融洽的景象。婆婆常把自己做的粽子與鄰居分享,鄰居也常把家中種的菜、絲瓜回饋給我們,所以萬代福巷是個人情味很濃的地方。
在我的生命中,婆婆是我的第二個媽媽,她和戲劇中的刻薄婆婆大不相同。婆婆時常體恤他人,處處關心周遭的人,行有餘力則伸出援手,幫助他人。她常告訴我們:「做人要能捨,手心常向下,別人好,我們的生活品質就會更好。」珍惜物資、惜福愛物是她留給我們最好的資產,「環保老天使」的美名在萬代福巷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