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 觀融
二十世紀最後幾天,台北法人十二樓辦公室座位大搬動。原本一百二十坪的辦公室已坐了約五十人,包含淨智、廣福、文教、行政、財務、教理等部門,幾乎飽和。然而在這次搬動中還要「變」出八個位子和一個小會議室,其難度可想而知。
沒想到,經過這次搬動,辦公室竟然煥然一新,不僅動線明確、空間充分利用,令人有寬闊的感覺,且組間互動更方便,多數人都頗為滿意。承辦人王允中師兄在整個過程中不斷和管理部主任陳耀輝學長及其他學長、組長們互動,受益也很大,座位配置圖雖一改再改,卻面不改色。原來,只要用心,一張座位配置圖,也有無窮「法」味!
承接這項搬遷計畫之初,王師兄原本打算哪裏有空位,桌子就塞哪裏,後來觀察在十樓的台北學苑,採用辦公桌面對面的排法,似乎可節省很多空間,於是依樣畫葫蘆紙上作業,結果增加八張桌子後,還綽綽有餘,可再加十多個公文櫃,方便大家存放文件,並闢出一個小會議區。
座位配置圖仔細畫 一個蘿蔔一個坑
王師兄花了不少時間,終於設計了第一張座位配置圖,那天滿意的將配置圖請陳學長過目,這張圖精細的呈現出每張桌子、櫃子的比例,乃至地磚都一格格畫出,學長看著沒有加註名字的配置圖說道:「這只有硬體,沒有軟體(名字),沒有名字就沒有生命。要把辦公室人員的名字打上去,座位夠不夠才可以真正掌握得到。」
王師兄確定各組人員座位後,再把配置圖拿給學長看,學長又問了:「你用什麼想法、理念做這張圖?」聽到此話,王師兄突然愣住了,心想:排座位還能有什麼理念?最多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有位子,一個蘿蔔一個坑,全部把它塞滿,最怕的是座位不夠,現在排一排,位子竟然還有剩,已經很不錯了。
學長看他不解的表情,說道:「理念可大可小,最重要的是我們內心可以很實在的感受得到。像今天有五十多人在這層樓辦公,最主要的是希望承擔師長的志業,建立教法。所以排座位時是否考慮這五十幾個人如何凝聚起來,就很重要了;除了方便組內人員的互動,組與組間位子如何搭配?方便他們的溝通協調也要考慮;使大家能夠在這個環境中更能和合,共同來承擔師長的志業,把教法建立起來。」
這個理念當然好,但是如何把理念和排座位搭配起來?王師兄就得動一番腦筋了!他用心考量:例如:同組的人要排在一起,有些組和總幹事、副總幹事的互動較多,位置該靠近他們一點;有些組間的互動頻繁又要排在鄰座……,這些都得考慮到。結果排出來的設計圖和他最初設計的模式截然不同,先前只是把該放的座位全部塞滿就了事了,而現在所做的事,雖然還是排座位,外表看起來沒什麼不同,但因為依著理念而排,所造之業有方向,王師兄內心感到很踏實。
各方意見大不同 集思集益皆融通
事相滿意,內心踏實,王師兄以為配置圖這樣就定案了,不料學長卻說:「要學習對境依法的話,現在才開始呢!」並請他將圖拿給其他四位學長(法人有五位資深的學長)看一看,王師兄覺得麻煩的事又來了,因為每位學長的看法不同,必有一些批評和指教。果然沒錯!每位學長各有不同的角度,可是因為他先抱著學習的心理準備,要藉此和學長的想法比對、拓寬自己的角度。
結果採納各方意見,座位就這樣排來排去、調來調去,最後雖與原設計大異其趣,但是透過集思廣益,大家的想法都融入其中,的確角度更周到了。事情到此還沒完,設計圖還要再給八個組(股)的組長看,結果各組組內也有小幅調整,王師兄觀察到:學長考慮的是大組與大組的位置對調,組長考慮的是組內組員的調動。各人在不同的層次,所造業的涵蓋面亦有差別。
這次排位子的過程中,王師兄最大的感受是,拿著那張圖去跟學長、組長互動,透過十幾個人意見的往返切磋,突破以往只在自己崗位做事、無法與人互動的侷限性,內心非常的欣喜。他覺得有了這個經驗,增加了善用人我互動來學習及突破習性的信心。
陳學長也藉這個案例告訴大家:要達到大家和合、形成共識的目標,真正的實踐是從王師兄拿著那張配置圖去和學長、組長們討論時開始的。單單根據自己理想畫出的配置圖,只是個人的想法而已,必須跨出腳步與人互動,因為做事情的背後是為了「人」,所以必須去面對人,所面對的也許是陌生的人、不太相應的人,但經過互動溝通,才會體會到人與人之間和合與互動的重要和困難。
真誠互動拓展格局 處處用心皆學問
陳學長說,我們都以為落實理念,只要照著理念去做就行了,其實,實踐理念經常是和自己的習性相對立的。創造增上共業,一定要用心去造相「共」的業,一般人在互動時都希望對方能接受我與他不共的意見,現在我們卻要把別人和自己不共的意見接納進來,若不打開自己的心胸和格局是做不到的。所以排座位這件事,可以當成做一件事來看,也可以當成佛法實踐的一種方便,真正重要的是將我們所學的法從中慢慢的體會、學習、用得上。陳學長表示,其實有一點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因為經過事先的溝通、互動、接納,很多不同的意見得到協調,是不是把彼此抱怨的苦因都拿掉了?以王師兄的例子來說,如果沒有經過互動,只照著自己的意思,以為如此這般設計就對了,然後照著圖把位子排好,這樣做的結果會怎麼樣?排好的第一天,就等著人家抱怨吧!現在卻不是,經過互動,把不同的意見接納進來,結果百分之八、九十的苦因都拿掉了,(至於百分之百的讓大家都滿意不太可能),所以人我互動當中須要很大的心量,因為障礙我們做事的善巧和認知的寬廣,都來自「我執」啊!
學長最後鼓勵大家:「這個過程中有兩點要注意的,首先必須勇悍的去『承擔』,不必以為這件事自己沒做過,或不會,就懦弱、退卻。其次是藉著這件事情來『學習』,靠著緣起的認知,學習與周圍的人互動。許多同學走過來的經驗是:承擔與學習若能搭配好,內心會發現,法人事業真的是師長給我們機會淨罪集資!」
全文收錄於 第 115-116 期 58 ~ 6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