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整理
一、原文
譚元春楚①人,父嘗客襄陽。
舟曉發,忽聞岸上悲啼聲,急停舟問之。
則里役遺失多金,無以償官,欲赴水死耳。
譚慰之曰:「若②金故不失。」隨取一大函畀之③。其人曰:「此非吾金,安敢妄取?」譚曰:「第④將去,無多言。」
天啟丁卯,元春夢神謂曰:「宜自策勵,爾父襄陽,事發矣。」
驚寤⑤,以告母曰:「大人得無有不善事於襄陽乎?」
母為具述⑥前事。是歲,以解元舉於鄉。
二、注釋
①楚:古國名,今湖南、湖北的代稱,或單指湖北一帶。
②「若」金:「若」指汝、你的代名詞。
③取一大「函」「畀」之:函,封套、信件,或作匣子解;「畀」,音ㄅㄧˋ,給的意思。
④「第」「將」去:「第」,只管。「將」,拿取之意。
⑤驚「寤」:「寤」,音「ㄨˋ」,清醒的意思。
⑥具述:完整、詳細地說出。
三、譯文
明朝譚元春,湖北地方人氏,他的父親曾經客居襄陽。
某日清晨舟船正準備離開襄陽時,忽然聽到岸邊有人發出悲傷的哭泣聲,急忙停船前去詢問他。
原來是當地的里長,因為遺失一大筆公款,又沒有能力賠償官府,在走投無路下,想投水自盡,因而哀傷地哭泣著。
譚父安慰他說:「你的錢本來就沒有丟掉啊!」說完,便隨手拿了一個大的匣子給他。里長說:「這並不是我遺失的錢,我怎敢隨便拿來用呢?」譚父說:「你只管拿去應急,不必多說些什麼。」
到了天啟丁卯年間,元春夢見一仙人對他說:「當好好自我策勵一番了,你父親在襄陽的作為,現在已經應驗了。」
元春驚醒之後,將夢中之事告訴母親並問說:「父親前次在襄陽時,是否曾做了什麼不合法的事情呢?」
母親便把譚父前次在襄陽所作的善行,一五一十地告訴元春。那一年,元春在鄉試中,高中解元。
四、我讀我思
- 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當我聽聞悲苦聲時,能否放下一切去濟人之急?
- 譚父悲憫里役遺失多金,不但傾囊相助,更善巧地安慰他說「若金故不失」。反觀自己助人是如何?
①自覺眉飛色舞,等待讚譽。
②善巧安慰受助者。
全文收錄於 第 66 期 48 ~ 4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