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太上感應篇註訓證選輯(五)隱人之惡

◆編輯室

《太上感應篇》篇旨

太上曰: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積功累德

濟人利物,宜居實,不宜居名。居其名,則德損。

一、原文

羅循,吉水人,多隱德①。

嘗計偕京師②,失一褐③。

同舍生物色④得之,拉循訪其人。

比至,舉褐⑤示曰:「此非君物耶?」循曰:「物偶相類,非吾褐也。」亟趨出⑥。語生曰:「我失褐,初無損⑦;彼得惡名,尚可為士乎?」

後登進士,官副使。壯年無子。

宦遊見一寺有遺棺⑧七具,捐俸⑨命僧瘞⑩之。

夜夢神人,賜一童子,遂生洪先,號曰念庵,取一念之善也。

嘉靖己丑,廷對⑪第一,為理學名卿。

二、注釋

  • 隱德:把自己的德行隱藏,不為人知。
  • 計偕京師:上京趕考。
  • 褐:粗布衣。
  • 物色:尋找。
  • 比至:及至。等到到了那個地方。比,等到。
  • 亟趨出:快步出來。亟,急。
  • 初無損:原本就沒有太大的損失。
  • 遺棺:因沒錢而未下葬的棺木。
  • 捐俸:把自己的薪水捐出來。
  • 瘞:音ㄧˋ,埋葬。
  • 廷對第一:殿試的狀元。廷對,當廷對試。

三、譯文

羅循,吉水地方人士,為人謙讓有厚德。

曾經與同學共赴京城趕考,未料,在半途中丟掉了一件衣服。

他的同學幫他尋找,發現羅循丟掉的那件衣服,便拉著羅循去找偷衣服的人。

到了以後,朋友拿起這件衣服說:「這是不是你丟掉的那一件?」

羅循說:「只是有點相似而已,並不是我丟掉的衣服。」說完,便拉著朋友急忙離開,然後告訴他說:「我雖丟掉衣服,但不是很大的損失,如果這位先生得到了惡名,日後還有資格讀書求取功名嗎?」

後來,羅循高中進士,官至副使的職位。可惜到了壯年,仍無子嗣。某次,羅循任官旅遊到一所寺廟時,發現因為沒有經費,而停放在寺內等待下葬的七具棺柩。便拿出自己的薪俸,請寺僧把七具棺木入土為安。

到了晚上睡覺時,夢見仙人賜給他一個兒子。後來果真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洪先,號念庵,取其當年於寺庵一念之善的意思。

嘉靖己丑年間,念庵在朝廷殿試中獲得第一,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大師。

四、我讀我思

  1. 羅循多隱德,我呢?若我有隱,我會如何?見他人有德我當如何?
  2. 於他處見我遺失之物,我會如何?
  • 既未我之物,自可據理討回而責難之。
  • 重獲之欣喜若狂,請求歸還。
  • 如羅循恐他得惡名,而不認之。
  1. 羅循見遺棺七具捐捧命僧瘗之,我曾經傾囊救他人之急嗎?

全文收錄於 第 62 期 52 ~ 5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