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太上感應篇註訓證選輯(二)一問可分禍福

◆編輯室

《太上感應篇》篇旨

太上曰: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 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一、原文

建德王廷為諸生時,提學歲試後,適有分守某參政行縣,諸生謁見。談及考事,惟問批首、幫補、進學人數而止,餘不問焉。

越數日,分巡某僉事繼至,亦對諸生言考事,惟問黜退、停降、撲責人數而止。廷與諸生私相論曰:「二公發問相反如此,吾屬識之,且觀兩人終身祿位何如?」

後參政公官至戶部侍郎,子孫相繼登第。

僉事公陞陝西副使,路逢盜劫,宦貲盡洗,僅以身免。到任未幾,復遇安化王寘鐇作亂,竟腰斬。

二、譯文

建德地方有位生員①,名叫王廷,在參加提學②歲試③之後,剛巧有某位分守參政④到縣裡視察,並召見所有生員,談到這一次歲試的事,只問批首⑤、幫補⑥進學⑦的人數而已,其餘的都沒有察問。

過了幾天,某位分巡僉事⑧也來到這個縣城,也對考生察問這次歲試經過,只問黜退⑨、停降⑩、撲責⑪的人數而已,其餘的也沒有察問。

王廷與其他生員私下談論這件事情,說道:「兩位大人所察的內容正好相反,我們不妨把他們的話分別記在心中,且看日後兩位大人這一輩子的官運如何?」

後來那位參政官至戶部侍郎,且子子孫孫相繼登科及第。至於另一位僉事也官至陝西副使,卻在到任的途中,遇到盜賊搶劫,所有任官的積蓄盡被洗劫一空,僅保住了性命。但在到任不久後,又遇到安化王寘鐇造反作亂,最後被腰斬而亡。

三、注釋

  • 生員:明清時代經府州縣所取錄者稱為童生。童生複加考試合格者即為生員(俗稱秀才)。
  • 提學:官名。司察各省學校,掌學校生徒考課黜陟之事。
  • 歲試:清制,各省學政每三年考校生員藝業一次,稱歲試。
  • 參政:官名。宋朝即設立,其職事為襄助宰相。
  • 批首:舊稱歲科考試名列第一的人。
  • 幫補:候補備取。
  • 進學:科舉時代,童生考取生員,入府縣肄業,俗稱中秀才。
  • 僉事:官名。協助治理郡政,總管文書。
  • 黜退:斥退,摒退不用。黜,音 ㄔㄨˋ,貶斥。
  • 停降:留級
  • 撲責:鞭撻處罰。

四、我讀我思

  1. 參政、僉事所談同為歲試之事,所問內容卻不同,我是否和別人同樣做一件善事,但意樂、內涵卻不同?
  2. 參政福能及子孫,僉事自命且難保,一問可分禍福乃起於「言者心之聲」也。所以我應自省平日的言談是存心仁厚抑或存心刻薄。
  3. 我說出的話是柔軟語或粗惡語?如果我說柔軟語,我將感得什麼果報,我希求它嗎?如果我說粗惡語,我將感得什麼果報,我畏懼它嗎?

全文收錄於 第 59 期 26 ~ 2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