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琅琅書聲不絕於耳——教師精進共修教學經驗分享(二)

◆鍾松完

上學期在弘法中心聽完王財貴教授的演講後,心中萬分雀躍,巴不得立刻實施讀經教學。原先已背過《弟子規》,現在又還可以得到那麼多樣化的教材和教法,我真有點迫不及待了,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要解決教材問題,《論語》、《老子》、《唐詩》這三本兒童用的注音大字本,如果要家長花錢買書,往往就會有部分家長對老師產生偏差的看法,再經渲染的話,美意豈不是成了醜聞嗎?這個「錢」字,的確不可不加顧慮。

考慮再三之後決定自己把握這個布施的好機會――買書「借」學生讀,不管換多少批學生,讀的仍是同樣的書,只要管理得宜,用個十年應該沒問題。主意拿定就去劃撥購書,幾天後書來了,每個學生三本厚厚大大的書,拿起來挺重的,如果放在一年級孩子的書包裡確實過重了,而且家長看到書的內容,必定以他們自己概念來批判反彈,又會變成推行讀經的大障礙,所以規定書都放在教室不帶回家,也不當成回家功課來要求家長配合,以避免增加父母的負擔。為了怕孩子打翻水或弄污書本,又準備資料袋,讓每個學生把三大本書連《弟子規》的小本書都裝進袋子扣好,在袋子上貼座號籤,並且跟學生說明使用規則和賠償方式,一切就緒就開始了讀經的課程。

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如同一張白紙,做每件事都很起勁,讀經才一個多月,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能夠琅琅上口,比大人背得還要快。慢慢有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滿口文言文,也來探詢如何買書如何學習,但我認為目前還不是讓家長插手的適當時機,所以都暫且賣關子,希望實施一年後有些成果才向家長說明。

記得半年前還在背《弟子規》的時候,因為經驗不足,很快讓家長參與,結果發現有好多家長求好心切,一方面也愛面子,就逼迫孩子,甚至有的體罰,弄得孩子很排斥《弟子規》,這次讀經未讓家長插手,發現孩子都能快樂學習。只要孩子喜歡讀經,背得不完美又何妨呢?師父引導我們學佛,不就是如此一再降低標準來拉拔的嗎?

全文收錄於 第 59 期 35 ~ 3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