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五年五月八日 日常師父開示於台北弘法中心
編輯室整理
我讀了《生命不死》這本書,覺得很歡喜,因而向很多人推薦。既然推薦了,就簡單的說明推薦的原因,以及希望大家從中學習到什麼。接觸任何事情都可能產生正、反兩面的效果,研讀一本書,自然也不例外。今天的說明就是希望把正面的效果提升;反面的效果減輕、乃至徹底免除。
首先,談談正面的效果,它的中心是業,在學佛的過程中,業果的道理是很重要的特點,世間一切的真相無非是業感緣起空;一定有它必然的因果法則,稱之為業感緣起。為什麼是業感緣起呢?因為它是性空。如果我們對業果有正確的認識,一定會漸漸深入空性。如果對性空有正確的認識,然後去驗證時,那就是真正不辜負人生,真正解決問題的時候。在座的同學,理論上都能接受這個概念;實際上,它是不是實踐過程當中的指導者呢?這就有很大的差距。回想我自己,從小乃至出了家都接受這種概念,可是一遇到事情,指導我的不是業感的正見,而是自己的習性。當初並未察覺這個事實,後來有機會改善時才醒覺到,這時候看看周圍的人,大部分都是這種狀態,因此特別注意這個問題,最後都在《廣論》上得到了最佳的答案。
介紹大家學《廣論》以後,就自己曾經體驗到的去觀察,發現不少同學對業感、前世今生,內心不一定真實的接受它。因此,不妨用時下共同能接受的角度──西方科學去印證它,這對學習《廣論》、認識業感緣起是莫大的幫助。這是本書正面的效應,能證成《廣論》上所說的道理,它是宗、因、喻當中最好的「喻」。
暇滿難得 最佳證據
正面的效果產生以後,反面的效果同樣產生。《廣論》上特別強調,一開始學佛必須有的認識是人身難得。暇滿人身珍貴的程度是無可言喻的!但看了《前世今生》、《生命不死》以後,會覺得獲得暇滿人身並不那麼難啊!輪迴來輪迴去的都是人啊!所以本書上的「喻」,一方面會幫助我們認識佛法、加強信心;一方面會讓我們對《廣論》產生懷疑,乃至於推翻長期建立的淨信心。諸位,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呢?佛經上告訴我們暇滿人身好難得、好難得,但是,書上的喻,好像不會難得呀。大家要知道,這樣想是因為沒有真正認識暇滿人身的特點!暇滿人身為什麼難得、為什麼重要呢?那是要從條件去看的。具足了條件才真的重要、真的難得!以前我沒證據,只是理論上信得過,現在這二本書使我得到了最佳證據,的確,暇滿人身就是這麼難得!
這點,我簡單的向各位說明。《廣論》告訴我們:業決定一切。理論上我們信得過;但實際上,生活中引導我們的是什麼呢?還是隨著自己的習氣,這說明我們並沒有真正得到暇滿人身;我們是隨順著業的習氣在走!學《廣論》的老同學都很清楚這一點。而兩本書中的敘述也證成了這一點。因此我今天特別把《前世今生》這本書中大師所說的話,念幾段給大家聽。希望大家從中去體會、去證成《廣論》上的道理。
《前世今生》書中的第一百五十頁的第二段:「在我們回來(肉身)前,需要經過七個層面。其中之一,是過渡的層面。我們在其間等待。在這個層面裡,決定你帶著什麼回到下一世。」(附註)我們回到肉體之前需要經過七個層面,這是西方人的說法,這七個層面到底指的是什麼,我們不知道,暫時也不需要知道。倒是說到一個過渡的平面,我們在這裡邊等待,並決定你這一生去那裡,值得我們仔細去思惟研究。實際上,這個層面在我們死之前就已經決定了,臨終的時候,隨著業我們到底去那裡?各位記得《廣論》上怎麼說的嗎?「諸業於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第一個隨重業,其次隨近業、隨串習、隨先作,照著這個次第而來。且當我們臨終的時候,一生善惡俱現起,諸位讀了《前世今生》,是不是證明了這一件事,如果細細研讀、細細體會都會看得見。臨終時一生的善惡不但全部現起,而且沒有時間性,很妙的就是這個。當這一生的過程全部現起時,有一樣事情會把我們牢牢的、實實的抓住,我們的下一生就到那個地方去。所以《前世今生》書中所介紹的事情,在佛法上早已說得非常清楚,這更證成了佛法的價值無可比擬,而佛陀就是親自做最徹底的驗證。
我們現在不妨回憶一下,自己一生經歷過的事情。很多事情,過去了就會忘得乾乾淨淨;很多事情在還沒過去到過去之間,都不致引發我們的感覺。譬如吃飯,即使當時吃得很起勁,可是不會引發出什麼,他如走路、睡覺也是一樣。但是有很多事情,一看見後就產生強有力的貪、瞋,這我想人人經驗得到。這種能引發我們的,都是一生中經歷較特殊的事情。這就說明了我們的諸業;經過那個層面的就是這個事情。在這個層面裏,決定你會帶什麼到下一世。
等流習氣 前世帶來
繼續看下面:「我們都會有一個……主要的特性。可能是貪婪、可能是色欲,不過一旦決定,你就需要對那些人償債,而且要在那生中,克服這個特性。你必須學會克服貪婪,如果沒有做到,將來還要帶著這個特性、外加另一個,到下一世中,負擔就更重了。」看完這段話,各位有沒有體會到《廣論》上那些概念和這個有關?大家不妨想想看:「決定那一事會帶到下一生」、「一個主要的特性」這《廣論》上是怎麼說的?業感果的時候,有幾種形式?第一個異熟,投生到六道當中,假設是豬,那是畜生道的異熟,我們現在是人,那是人道的異熟。其次等流,等流有真、假兩種。殺生會短命、多病,這是假等流。前世歡喜殺生,這一生就歡喜殺生,這是真等流。《生命不死》這本書敘述一個有趣的故事,就在說明等流。談到有一個年輕人,各方面條件都滿好,卻有一個非常惡劣的習氣──歡喜順手牽羊,怎麼改都改不掉。最後經過催眠,催出來前世的因緣而改掉惡習。
他在催眠裏看到有一世自己大腹便便,是一個很有錢的人,從事珠寶的生意,賺了很多錢。他不但一天到晚數著錢,而且擔心為人偷竊,於是就把錢裝到地窖裏,並雇用四個幫手專門照顧。他想應該萬無一失了,沒想到,有一天早晨,一覺醒來,發現那四個人都走光了,店裏的東西也不見了,趕緊跑到地窖裏一看,這下慘了,當場幾乎昏倒,地窖裏空空如也,所有的錢財、寶物都被搬空了。他的一生就窮極無聊過著如乞丐般的生活。
怎麼會發生這個事情呢?原來,在另一個前世,他看到了一夥強盜,自己帶其他四個人,一共有五個人到處打家劫舍,搶到了很多金銀財寶。有一次搶劫時,不小心闖進官兵所設的搜捕他們的陷阱,除了他以外,其餘四個人都被捕。他脫困後一個人帶著搶劫來的寶藏遠走高飛,在下半生他做善事、做好事。雖然過了大半輩子的善士生活,可是,因這一生做過強盜頭子,會帶來這個偷的等流習氣。在催眠中發現這些情況以後,他說他當強盜頭子的強盜同伴,正是上面所敘述的前世他當珠寶商時所雇用的四名幫手,就在今世這四個人當中,他已經見到三個人了,有兩位是他的朋友,另一位是他的弟弟,另外一個還沒有見到,反正這幫人就這麼可怕的永遠纏在一起。
經過催眠以後,醫生問他的超意識:「催眠當中,從這兩個前世,你學到了什麼?」這個年輕人只有十幾歲,居然回答:「喻!原來該是你的就是你的,別人的就是別人的,非分之財一點都不可能得到。」認識這點後,從此他拿掉順手牽羊的惡習。他的媽媽真不敢相信,過了半年,醫生打個電話去追蹤,他媽媽說:「奇怪!這半年當中,未察覺到這孩子有任何偷竊行為,他不再順手牽羊了。」
剛剛我們提到我們都會有個主要的特性,這個特性是前世帶來的,這個業就是這個年輕人以前的等流習氣。在催眠當中發現了問題的所在,發現他曾經有一世是個珠寶商。通常情況,經商的人的腦筋總是想辦法去賺錢,一直增長的結果,變成強盜,不賺就搶,不搶就盜,只要看見他想的、他要的,總歸要佔為己有,所以這一世這個習氣還在。這就是他主要的特性,或者貪、或者瞋,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習氣,都帶到這一生。《廣論》上面都已告訴我們這個特點了。
事例證明 廣論道理
他怎麼拿掉這個特性呢?被催眠以後就會拿掉了,實際上呢?不妨去想《廣論》上告訴我們的道理。業感果的時候,它有一個俱有緣。現在我們一對境,一方面是感果;一方面是感果的當下,也造了未來的業,這是同時的。以小偷為例,如果能夠偷得到,那是業所感,如果沒有造獲得此錢的業的話,偷也偷不到。將來你們會對這句話有更深刻的印象。偷,還要曾經造了因才偷得到的話,那何必去偷呢?人就是這樣的顛倒!
什麼叫俱有緣?當境界現起的時候,如有一樣東西擺放在前面,看見這東西後,可以對它完全不動心,也可以對它或生一個貪心,或生一個瞋心,或生一個捨心。沒有學習佛法的人,通常看見這種東西會有兩種情況,不是三毒當中強烈的貪瞋痴,就是有覆無記──看一看,看過就算。為什麼會這樣生起呢?理論上我們了解,這就是等流習氣。但這個等流習氣要生起還有一個現象,假如對這東西沒有造過這個業的話,不會現起,所以《廣論》上說煩惱現起的時候要什麼條件?煩惱的生因是生煩惱的隨眠,以及生煩惱的境界,這兩個是必須要的條件,生煩惱的境界會現起,就是當年造了這個業,而使這個業現起了。順生煩惱的隨眠,就是那個俱有緣,就是內心當中的貪、瞋、痴。
現在我們看《生命不死》當中這些事例,就是給我們最好的喻,證明這件事情。如果能從這地方深入,有很大的價值,令外值得我們深思的一點是學了《廣論》夠不夠呢?不夠!學了《廣論》以後我們要皈依,正皈依是業,業就是告訴我們一切都是如此這般的從因感果,這是所有學佛的正見,是所有學佛者必不可少的。現在問一問自己:我有沒有這個正見?對境的時候具不具足這個正見?假定一個東西現起,正見也同時現起,那時對這東西產生的反應,和以前的反應絕對不一樣。
就像那個順手牽羊的年輕人一樣,本來看到東西他樣樣都要,這一世如果學了《廣論》,看見了會有兩種狀況:一種狀態就是學得不夠好,所以一看見,據為己有的心又起來了;一種狀態是學得比較好,在第二念就發現錯了,告訴自己:我怎麼又跟著它轉了?或是偷回去以後就懊悔了,目前我們遇見事情,不外乎這二種狀態,後者那種心情叫做正見!正見是要見到這樣,不是《廣論》上怎麼講,我就怎麼講;我會講,就講給別人聽,而是對境的時候我就很清楚的看見,前面為什麼這樣來?現在、將來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如此,一次又一次,反應會越來越快,一對境馬上感覺,三毒煩惱又來了,慢慢的這種貪變成無貪;從無貪而變成捨,那時候是真的正見。
前債不清 如滾雪球
《前世今生》書中剛才念的那一段,說到在這一生當中,我們有一個主要的特性,可能是貪婪,可能是色慾,須對那些人的債還清,而且克服了這個特性。還清是什麼?是不是要把這個業了了?克服這個特性是什麼?是不是同樣等流習氣要把他解決?如果你們能這樣去看的話,《生命不死》和《前世今生》同樣成為輔助我們學《廣論》的教科書。
大師在這一段的下面又說:「如果沒做到,將來還要帶著這個特性,外加另一個,到下一世中。」到了下一世,不但這個特性還在,而且還要再加,這下麻煩來了,負擔更重了,怎麼會還要再加?惡也會增上的。你們想想看,前面的還沒了,看見了又加上,是不是就增加了?習性來的時候,如果擋不住,是不是跟著它轉?是不是像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現在,不要說是佛法,就是科學也告訴我們,加上另外一個到下世去,負擔就更重了。很不幸平常我們都是這個樣子,反過來說,也很幸運,學了《廣論》、了解了道理。但請問了解了道理以後,我們是增加了負擔還是減輕了負擔?回想我自己,做個出家人,居然還在增加!而且剛開始時還不知道。我想你們大概好不了多少吧!在這種情況之下,請問我們到底得到暇滿人身了嗎?暇滿人身真正的好處在哪裡?大家要認真思惟啊!看清楚了才有可能在這地方改善。
我們一生都在學習
我們繼續念大師的話:「你過完的每一生若沒有償清這些債,下一生就變得更難;要是完成了,就會有容易的來世,所以等於是你自己還擇會過什麼樣的人生。」這個話說得真有意思,大師不說實際就是你自己,而說等於是你自己。為什麼呢?馬馬虎虎去看的話,這句話很平淡,甚至於沒看到這句話。我提出來是因為這個地方有非常重要的關鍵,「等於是你」劃一個等號,既然A等於B,直接拿A來講就可以了,為什麼還說等於是B?因為我們是B,就要經過一個A。我們都說業決定一切,業是自己造的,但是我們知不知道是自己造的?既然是自己造的,就應該有主控權,但是我們能不能主控?妙了!這個問題就在這裡!明明是我自己造的,可是我是被動的。我們在生死輪迴當中,大家都很不滿意,現在告訴你們:是你們自己造的啊!所以說等於是你造的。是我自己造的,我怎會做出如此令自己不滿意的事呢?因為是等於你造的。這個話蘊含這樣的內涵。大家清楚了嗎?
如果還不清楚回去再看《前世今生》一百五十頁第二段,好好的看、仔細的想,千萬不要當小說看,當閒書讀,大師在這一段的最後說:「在下一個階段,自己過的生活是自己選的、要自己負責。」其實我們一生都在學習。我們沒有學會,明明是自己造的、自己選的,可是我們不會,所以要學。但實際上我們學了嗎?我們好像在學。然而放眼看,有多少人學了呢?
在第一百八十二頁第五行這一句話非常重要,大師說:「智慧是很慢才能得到的。」這個智慧跟佛法的智慧是通的,程度深淺不同罷了。智慧是慢慢才能得到的,慢到什麼程度呢?大師沒有說明。我依稀彷彿的可以提供大家參考,學會這個智慧要很多生;佛經上說學圓滿要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在一生中,沒有走對的根本不談,即使走對而且很努力,也只是增長很少的一點點。你們別小看這「一點點」喔,這一點點啊,是異常珍貴、異常珍貴,需要很多條件的。否則根本無法聚起來。在座同學都已經有這個機會,如果做得好可以增長。
實踐轉化 漸得智慧
為什麼智慧很慢才能得到呢?「因為容易吸收的知性知識,必須轉化為感性的,或潛意識的知識。」我們平常吸收的都叫知性知識。如學《廣論》、或者聽老師講,或者自己看書或者經過討論,這些都叫知性知識!世間學的都是知性知識!學了知性知識後去實踐。實踐到什麼程度呢?如開車、煮飯一樣,不必動腦筋,自然的反應到時就會開得很好,煮得很好,別人問起怎麼做的,自己也不知道,到時候自然做得很好,這就是智慧。
所以經論上提到有一種智慧叫做「俱生慧」,什麼叫俱生慧?俱生跟分別兩個是相對的。俱生慧是一見到境,不但能自然而然的反應,而且能恰如其分、圓滿無礙的解決問題。那麼,如何才能有這種俱生慧呢?書中的大師告訴我們要怎麼辦呢?他說:知性知識必須轉化,變成感性的、潛意識的知識。「情緒」這東西是不必想的;「潛意識」裏很多東西是自然的,所以「一旦轉化好了,這種印象就是永久的。」下面有一句話就說明了如何轉化,大師說:「這種反應的必要催化劑就是行為實踐。」也就是說,對於知性知識,了解道理以後要實際去做,做了以後它就轉化過來了;轉化過來以後它就變成永久的,或者變成感性的,或者變成潛意識的。所以大師接著說:「沒有行動,觀念就會萎縮、褪色,理論性的知識沒有實際應用還是不夠的。」我告訴你們這個大師是佛菩薩,只是菩薩的位階有高有低,如果你們仔細玩味大師的話會看得見這個事實。
認識大師、佛菩薩告訴我們的道理後,回過頭來看看現在學《廣論》,如果僅止於文字上,能言善道,是不是智慧呢?很顯然,那只是知性知識!在座很多人參加過八關齋戒、精進佛七,當皈依真正生起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呢?這只有自己知道,那時候很清楚,這個感受是有皈依的內涵、有皈依的量。否則平日高談皈依,真正對境時派不上用場,惟有皈依生起才談得到生起正見。
再繼續看《前世今生》大師所講的話。大師說:「平衡與和諧如今都被忽略。」這本書一再強調「世間是需要平衡與和諧的」。然而,現在的世間,所呈現出來的都在破壞,都在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因此,忽略了應有的平衡與和諧,但它卻是智慧的根本。如果我們任何事情都做得太過了會怎麼樣呢?大師以二大段話說明,他說:「自然界是平衡的。野獸只會破壞一小點地方,生態系統不會被一次摧毀殆盡。植物被吃掉,又長出來。食物來源被消耗,又獲得補充。有花可供欣賞,有水果可以吃,但根還留在土裏。」又說:「人類還沒有學會平衡,更別說實行了。然而卻先被貪婪和野心所驅使,為恐懼所役使。照這種方式下去終有一天會毀了自己。但自然界會生存下來;至少植物會。」讀來真令我們悚然,大家想想看如果人類沒有學會、沒有實行平衡,輪迴在三界之內永遠是這種狀態──成、住、壞,最後壞掉了。
相信不朽 問題好辦
那麼,在這三界內主要做些什麼呢?大師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怎樣才能有這種改變、這種不同流俗的價值觀?一旦達到了,又怎麼維持它?答案似乎很簡單。它是所有宗教的共同點,人類是不朽的。」我們看見的是人只有一生,活得再久也不過一百年,但實際上生命是永遠不朽的。在這不朽的生命中,應該做什麼呢?大師說:「我們現在所做的,就是學我們的課程。我們都在學校裏,要是你相信不朽,一切就很簡單了。」聽完大師的話大家不妨自問:我相信不朽嗎?如果相信,問題就簡單,為什麼這樣呢?我們想想,剛剛提到的老歡喜扒別人東西的年輕人,他這個問題是前世帶來的,這一世既然發現了,他說:「應得的都得到了。」這樣一想,怎麼會再去做那種事情呢?現在我們所以會被貪婪、被色欲這些東西所扭曲,就是因為我們並不了解這樣的關係存在。
如果我們相信不朽,怎會再做壞事、謀私利呢?但實際上我們常因此而當掉我們的修業,關鍵在哪裏呢?大師說:「想想這些教訓。理智上,答案都已經在那裏,不過它們還需要透過實踐來得到經驗,經由感受和實踐這道理,而變為潛意識中永遠的印象,才是關鍵所在。」大師接下去說的一句話很有意思。他說:「光在主日學校背誦它是不夠的,只有空談沒有行動並無價值。讀到或談到愛、施與、信仰是容易的,但是去做它、去感覺它,幾乎需要意識的改變狀態。不是酒精、藥物或一時情緒的短暫改變,恆久的改變是靠知識和體會達到的、靠行動和實踐來維持的,必須把這個幾近於神秘的東西透過練習,把它轉化成日常生活般熟悉,把它變成習慣。」所以,變成習慣那就對了。
你們看《前世今生》這本書時,是否注意到這個特點?書上說「光靠主日學校的背誦是不夠的。」我們很慚愧喔!學基督教的人還有個背誦;我們學《廣論》的人,背都還背不出來啊!就是背出來也沒用啊!反過來,不去背而去實踐的話,即使背不出來,但是實踐的行為具有正知見的話,那就可以了,剛開始學的時候,真正要做、要重視的是指這個,並不是去背它。所以,我並不是忽視懂道理、能說善道,因為它多多少少可以幫助別人,但是如果以它來衡量學對了與否,那是個很大的錯誤。所以《廣論》一開始就告訴我們一個特點:你講很多而做不到的,不如講一點點而做到的好,這個特點從這兩本書得到了證明,真是最有利的「喻」。
深入體會 暇滿難得
認識了這幾個特點以後,再來談談暇滿人身,就能矯正認為暇滿人身好像並不難得的負面作用,而且更會發現暇滿人身無比的珍貴。剛剛我們談到在整個過程當中主要的是學習,但是,偏偏我們一生當中帶來的特徵不是學習,而是繼續的破壞。我們應該要對自己負責,應該去改善它,但是,我們不但沒改善,而且增加它,使下一世變得更困難,如此一來,請問,我們得到這個人身是暇滿還是不暇滿?當然不是暇滿!如果是這樣的人身並不難得。請問暇滿的價值在哪裡?「滿」一定具足「暇」;「八無暇」一定不會在「圓滿」當中。所以,就看看圓滿的條件。
先談自圓滿,包括人、生中、根具、業未倒、信處五個。「中」是指有佛法中道之國;四眾遊行之地,不是指中國。所以「生中」是指一個人生在有佛法的地方。「根具」是指五官、六根具足。「業未倒」比較容易具足,通常業倒的人不太多,除非造了五無間罪。所以這五樣當中最難的是「信處」,非常難喔!為什麼?我們現在懂了這麼多道理,對境的時候,我們信什麼?信我們的等流,被它牽走,有沒有正見呢?當然沒有!所以不是信處!信處在的時候,這是我信的地方,這才是信處。這絕不是個理論,必須每一個人對境的時候,回過頭去自省。會講理論的人,台灣可以以萬計,可是具足信處的人,就不知道了。仔細想想,是不是「信處」好難好難?如果拿這標準去衡量的話,就會發現具信處太難了,世界上有五十億人口,信佛的人有多少?具信處的人有多少?恐怕找不到幾個。
再看他圓滿,包括「佛降」、「說正法」、「教住」、「隨教轉」、及「有他具悲愍」五個。實際上,這都是指出家人而言,在家人雖然也有,但非常少。這裡邊有一個根本的原因,「法住隨教轉」的意思,《廣論》上說:「法住隨轉者,謂即如是證正法者,了知有力能證,如是正法眾生,即如所證隨轉隨順教授教誡。」意思是說,假如我證正法,而且了解有力能證正法的眾生,換句話說,我做老師,我教了一個弟子,曉得這個弟子具這條件。「即如所證」將我所證得的,「隨轉隨順教授教誡」就照著佛法及弟子的根性,把這個教授教誡告訴弟子,如果弟子也能跟上來產生什麼效果?弟子也能證正法,這點做到了會產生什麼效果?法住,這個弟子身上就法住。這個弟子,這點做到會產生什麼效果呢?跳出輪迴!
現在看看,有沒有做到這點的人?在座的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不是。鳳山寺的法師,大家一談,也都做不到。菩薩本來就已經跳出來了,是為了幫助我們當然不算,如果照這標準條件來看的話。找得到一個隨教轉的嗎?如此,你們覺得暇滿人身容易得嗎?不容易!絕頂的不容易!「信處」還有一些人,「法住隨轉」找不到了!
為什麼這麼重視暇滿?因為難得義大,難得,從果上看,我們這麼多人找不到一個,是不是難得?義大,的確有了這個條件才能跳出生死輪迴。我們看了這本書以後,是不是發現:啊!永遠纏在這裏、永遠糾纏不清!唯一的機會是義大難得的暇滿人身。現在,大家是不是覺得暇滿人身好像很容易得到?啊!人身是容易,但是暇滿人身是很難很難!認識了這一點,讀《前世今生》、《生命不死》,一方面能更肯定佛講的業的概念,使正面的效果產生,一方面,反面的抵消力量也消除了。
信心與希望
暇滿人身這麼難得我們怎麼辦呢?這本《前世今生》所談到的很多都是宗教共同的特點,不過這是最下限的,向上就有很多不共的地方,《前世今生》很強調要用愛。因作者是西方人,所以用基督教的精神,信、望、愛來說明。信是共同的;愛就是慈悲、愛心;望是希望。希望很重要。剛才談暇滿人身,怎麼又談信、望、愛呢?我們現在雖然做不到,可是我們有希望!我不但是充滿了希望而且信心十足!你們呢?大家想想看。現在,我看見了某樣東西,我的老毛病還在,可是學了《廣論》以後,會覺得心裡不安、會懺悔,這就說明我雖然做不到但是有希望,這點非常重要。而且因為「信」,我會照著去做,「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有了信,希望就產生;有了希望努力去實踐,知性知識就變成智慧;有了智慧就能解決問題!
這二本書上面所敘述的喻,把《廣論》上面學不太清楚的地方,更清楚明白的呈現出來。這是今天我在這裏介紹二本書最重要的原因。這二本書所敘述的是所有宗教共同的特點,說明人類是不朽的。不過,很不幸基督教在康士坦丁堡的第二次會議中決定改《聖經》。《聖經》上面說人有前世後世,可見以前基督教也說人是有輪迴的。這個特點的重心是業,如是因如是果,該得的就會得到;不該得的得不到。所以我們要安穩的做一個人,這是所有宗教的共同點。如果進一步想到要跳出輪迴,這就是佛法不共的地方。所以,我們要了解暇滿人身就是指不共的那一部分。自圓滿中,人、根具是共的,生中、信處是不共的;他圓滿中,有他具悲愍是共的,前面四樣是不共的。如果拿這標準去想的話,我們會發現,不僅獲得人身不是那麼容易,而且很多層面會顯出非常深遠的意義。
讀完了要介紹的概念,接下來,哪一位願意講一則書裡敘述的故事,我可以穿針引線讓大家看見佛法,把它做為佛法的「喻」,然後把佛法的「宗」、「因」在此好好的消化、運用。
好心沒好報
問:師父,《生命不死》裏面有一則故事,說到一位叫南茜的人,過去世是個旅館老闆,有一旅店的住客與人打架而死,死前留下三十五元,扣除了旅館費,剩下的錢,南茜就拿走了。這一世,為了買賣房子的問題和莎莉鬧得很不愉快,南茜想不通為什麼好心沒好報,後來莫名其妙的因緣變賣一些骨董,南茜從中獲得的錢,正是原來自己該得的。請師父開示其中佛法的內涵。
答:這一則故事在六十一頁,題目是「前有一得,必有一失」,我先說明故事的內容。莎莉託南茜幫他買房子,正巧法院拍賣房子,南茜就用莎莉的名義登記,並代付保證金三萬美元,好歹可省下十萬美元。不料莎莉不但不感激,還到處說南茜的不是,三萬元更是壓根兒不想還。
南茜灰心至極找醫生催眠,原來她的前世曾是旅館老闆,有一住店的年輕牛仔與人打架,被人一槍打死,死前託南茜保管三十五美元,南茜扣除一、二元旅館費,剩下的就沒法還給他了。這是大約一百七十年前的事,那個討不回錢的小伙子就是現在的莎莉。醫生要南茜再看看還有哪一世和莎莉碰過面,回答說沒有。南茜想大概前世欠了三十三元,今生要還他三萬,因此而釋懷。
後來莎莉又託南茜把這房子賣掉,說明家裏留下的雜物家具都留給他,並讓他抽取一萬五千元佣金,最後南茜一算,等於討回了兩萬六千八百元,還差三千二,一百七十年前欠莎莉的三十三元換算成現在的幣值大約就是三千兩百元,所以是現世扯平。
這故事作者下的結語是「這種因果循環的精確性,不是很可怕嗎?」諸位看了,對「一切都是業決定的,絲毫無差」,會不會有所幫助?即使餘習很強,但是看了這故事以後會增強信心。
現在我們的問題就像在主日學校裏面背誦,我們在研討《廣論》,如何才能轉化就必須到南海寺或鳳山寺,受八關齋戒也好、精進佛七也好,才會產生功效,去參加的時候,《廣論》上面學的道理暫時放下,先學皈依,等到皈依內涵生起來,再看《廣論》。這是一般的法則。什麼都不要管,就是皈依。這是第一階段。
學會了這個,第二步是個難關!很多人念了半天沒味道,就起了懷疑,這時候心就非常重要了。如果心裏面有一點懷疑,去拜的話是白費力氣!有一分懷疑,雖然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信心,還是沒有用!一點點懷疑就絕對沒有用!向上跨一步,不允許一點懷疑存在!所以我常建議大家,做傻瓜照這死方法去做,有幾個同學就因此產生了覺受,我聽了非常歡喜。同樣的,千萬不要找那個覺受,找覺受就白白浪費。雖有信心,但去找覺受方向就錯了。如要切一樣東西,雖花很大的力氣,但弄反了方向會切到自己的手。這點要特別注意。
如果「皈依」對了,會確實的曉得:啊!這個叫「信處」。那時雖不是淨信心,但已經走到淨信心的門口;方向不會錯了,只是量的問題。這是相當重要的特點。所以看完了這個故事後,不要囫圇吞棗,要細細咀嚼,把這些特點抉擇出來。
為何學了《廣論》沒有生定解?
問:剛剛師父提到那個年輕人在催眠的過程,透過超意識發現,他這輩子要學習的就是:「不是自己的東西拿了也沒有用。」為什麼透過催眠的方式他能體會到這道理,而我們學了《廣論》,學了半天都沒有產生什麼定解?
答:這超意識的確非常高明,為什麼我們沒有?大家是否有這共同的疑問?
《前世今生》中的概念,很多是大師給凱瑟琳的,但這超意識並不是大師給的。這超意識遠遠超越平常狀態時的能力,他在催眠中有這超意識,我們不在催眠當中有沒有這超意識呢?答案是肯定的。既然有,我們的超意識用上了沒有?這不是猜出來的。所以肯定是用上的,而且平常都用得上。控制得了自己嗎?誰都控制不了。事過境遷時,控制得了嗎?不但控制得了,而且曉得怎麼辦。這是不是超意識?我們是不是都有這個能力?這說明當我們在現行時,沒有一點辦法可想,因為業決定了一切。
《廣論》告訴我們業有很多種分類法,很現實的一類是引業和滿業,引業是引這一生到那裏去的。一生中只一個引業,一生的引業當中,滿業有無窮無盡的。當這業現起的時候,我們完全被它困死。這一生進入引業時,超意識就陷在它的範圍之內而用不上。比如在跟人家吵架的時候,超意識完全用不上,吵過了以後就用得上了。不在催眠當中被這個引業所控制住,而在催眠當中超越了這一生。在滿業當中時,被它控制,一點都不能動,離開了這個滿業,就能動了,這豈不是超意識?所以,平常我們能用,但我們不懂。
現在學了這個道理,只要我們去實踐這個知性的知識就對了!已經有一條路指給我們看了,所以假如我們好好的抓住這一生,完整的暇滿是沒有的,可是不完整的暇滿我們有;一百分是沒有,可是我們具足了二十幾分、三十幾分、五十幾分。大家是否能體會這個特點?所以大家要珍惜這個暇滿人身。愈珍惜,走上去就會愈來愈圓滿。
俱生慧哪裏來?
問:請問師父,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就跳開那個境,對著三寶懺悔、皈依,有時也會有類似催眠中的超意識,法理現前。這樣做好像有層次的深淺,也就是皈依的程度較深時,較深的知見會現前,這是不是就叫俱生慧?俱生慧是從哪裏來的呢?是不是真的有深淺的差別?
答:聽聞之前要先思惟聞法勝利,應以五想聽聞正法。佛出世很難,其法也然,因為其稀貴故做珍寶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做眼目想。如果我們不了解這些的話,就好像都要去找催眠才有用似的。實際上催眠永遠是被動的,對我們沒有太多的幫助。
今天,有催眠去催眠,沒催眠怎麼辦呢?那不就註定了非找世間的催眠醫生不可?實際上,如果能夠照著真正大醫王的話去做,不用催眠就能解決得更透徹。
在業的過程當中這俱生慧不現起,但是我們有這俱生慧,當境過了以後它會現起。為什麼在熱惱中看不清楚?業決定一切。業就是外面境現起的同時,裡邊相應的煩惱──俱有緣也現起,我們就完完全全被這個業控制得死死的,一點都動不了。
現在唯一的方法就是皈依三寶,才能轉那個業。所以一定要皈依的覺受生起。為什麼呢?我們講相續、等流習氣是相續的,永遠在那地方。不管我們講多少道理,真正控制我們的是這個相續的意識,但用過功的人就知道,皈依現前的時候,這相續之流就擋住了。催眠必須要借重外力,現在如果皈依生起,擋住它,俱生慧就現起。
正皈依的時候不但自己的本能現起,而且使我們知道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給我們眼目、給我們光明……。
因此只有透過懇切的皈依,當皈依生起的時候,跟業相應的現行擋住了,那時不但俱生慧可以提起,進一步能運用佛法的正見,於是,這個業就停在那裡,可把它扭轉過來。那時的人身叫做暇滿人身。如此我們就開始轉變了,否則永遠隨順業習氣走,轉的力量就看自己用功的程度、深淺,絕不會白費的。
問:師父剛才講的「信處」,是不是皈依生起以後才算是「信處」?
答:對。
問:師父,我們皈依,或者事過境遷以後,俱生慧會生起,但下一次遇到境界的時候仍然如此。那為什麼「生命不死」中的年輕人,一次超意識生起以後,遇到境界就不再去偷,關鍵在什麼地方?
答:像這種情況要憑自己的經驗去想,不必解釋很多理由,即使我解釋很多,你也不一定懂。現在舉房地產經紀人南茜的例子,如果你碰見她那種情況你會不會抱怨?會。等到發現原來是你前世欠他,這個抱怨的心會不會減輕?不但減輕,甚至消失,覺得自己真是顛倒。所以,經過催眠發現牽連了一大堆,那個心是不是應該平靜了?
前面說智慧是要經過實踐的,很不幸的,我們這種智慧被「業」障住了,所以當這個業過去的時候,俱生慧會現起了。固然可以透過催眠、或者事過境遷,可是當時能擋得住,只有一個辦法──皈依三寶。
如何化解怨仇?
問:《生命不死》裡提到一位婦人,受婆婆虐待而致罹患氣喘病,催眠的結果看到她前一世是個遊學公子,她的婆婆是個強盜,殺死了他。她想,為什麼婆婆在上一生殺了他,這一生又來虐待她呢?醫生叫她再看看前一世,原來在那一世他是個神射手,趾高氣揚、目中無人,有一次在野外看到一頭牛,就一箭把牠射死,那頭牛就是她現世的婆婆。
催眠以後,她很後悔沒有趁婆婆在世的時候解決這段冤仇,雖然醫生希望她下一世不要再遇到她婆婆,但是她沒有把握,因為她婆婆是含恨而終的。
師父,所造業不失,她除了學佛、祈求、懺悔、皈依以外,她能不能轉業,要是沒有學佛,要如何來化解這個怨仇?
答:實際上真正解決的唯一方法是佛法。萬一遇不到佛法,催眠的方法還是有用。經過催眠,把心結解開了,佛經上說:從地倒著還得從地起,對這個境造了業,還得在這個境現起時去解決它。其實,佛並沒有特別的能力去改變我們,佛只是指出真相,我們要自己去做。
現在用佛法上面的理論來說明這件事,業感果的時候必定要俱有緣,俱有緣就是造業時心裡的煩惱,假定經過懺悔,拿掉煩惱,這個業就不會感果,雖然業還會現起,境還會現起,可是當初的煩惱不現起了。所以,她與婆婆之間的問題會解決的。
所以懺悔的時候要懺別相、總相,把做錯的那些事情記起來,這叫別相。萬一記不起來,下決心,只要三毒在,我一定不放過他!這叫總相。總相的懺悔做對了,境界再現起的時候,就會有所警惕,而不隨煩惱轉。
催眠可能找到原始的因嗎?
問:一百三十五頁提到「前世鼻傷,今生鼻炎」的事例,主角小津在催眠的時候,他看見自己前生,騎著馬載著妹妹在大草原上奔跑,妹妹從馬背上摔下來,不治身亡。父親怪罪於他,決定將他活埋,只剩下一個頭露在外面,不知名的惡少用石頭猛砸他鼻子,痛徹心扉的感覺一直感應到今世。以《廣論》的說明,疾病是因殺生而來,為什麼他的鼻病是這樣而來的?是不是催眠也有它的缺失?它沒有辦法催到最原始的因嗎?《廣論》說一業可以引多生,這個例子是不是就是這樣?
答:這個問題,分兩點回答。的確,催眠不可能把真正的因找出來,把真正的因找出來的只有佛法,這一點我們要肯定。不是我說了你們就去肯定,而是不斷努力,真正學習的時候,會很清楚的發現,能夠徹底解決的只有覺者,那就是佛,佛是這個實際上的驗證者。
第二,他前生被人用石頭砸鼻子,這一生來的時候為什麼得鼻炎呢?這好像和多病的原因不一樣。《前世今生》書中談到這一生帶來一個特性,如果不想辦法解決會帶到下一世,而且會更增長。他的根本因在哪裡不知道,醫生替他催眠,對他是有一些幫助,但是根本還存在,假如能夠找到根本的因,把俱生相應的部分拿悼,將會有所改善。
如何幫助孩子走上正道?
問:師父,我有一個孩子原來很乖巧,高中開始學壞,惹是生非,打柏青哥、打電動玩具,結婚後鬧離婚……等,最後我都得用錢去解決。
讀了《生命不死》後知道自己與孩子一定牽扯很多生,內心雖可以面對,但總覺得孩子這樣過一生不是辦法,用錢解決問題也不是很妥當,請問師父,有沒有方法,可以把錢用在得當之處,而且又能幫助孩子走上正道?
答:可以,我講一個故事來證明。我小時候住的鄉間,有一戶人家,父親掙了很多錢,錢的來源雖非殺人放火,可都是魚肉人民而來的,後來這戶人家出了一個敗家子,這位父親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有一天早晨,忽然,有一頭牛飛奔而來,跑到這位父親前面跪下來,而且眼淚直流,他正在奇怪時,就有人追過來,一看是鎮上屠牛的人,原來當他準備殺這一頭牛時,不知怎地一個不注意,牛掙脫飛奔而去。
他知道事情的原委後,看到牛跪在那裡流眼淚,在心中就動了一個善念,於是就詢問屠夫這頭牛怎麼來的,屠夫告訴他,花一萬塊買來的,他說:「這頭牛看起來好可憐,我願意買下來,我給你一萬兩千塊錢,好歹你可以賺點錢。」屠夫一算,比宰殺這頭牛賺得還多,當然樂得做人情就滿口答應。商議妥當後,他向著牛說:「老牛啊,雖然我救了你一命,可是你留在這裡我也用不上,你還是再回主人那兒工作吧!」這頭牛居然聽懂他的話,眼淚不流了,立即站起來繞著他舔來舔去。於是他就把那頭牛送回原來的主人。
這位父親平白花了很多錢,但說也奇怪,經過這件事後,他的兒子改邪歸正了。也許有人會說:那我好好的供養一筆錢不就得了?告訴你們:不一定。因為,現在來干擾的不僅是錢,而且供時的心情是否一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在佛前懺悔要懺悔到皈依的心生起來,現行才能夠擋住,也才有機會幫孩子扭轉。這一點雖難以做到,但如果以這樣的心情去皈依、去發願的話,力量就很強。祖師大德們常說:「我發願時,如果願實在,就會兌現。」為什麼祖師大德能兌現,而我們不能?關鍵就在我們是在煩惱的業流習氣中,發的願是沒有用的;祖師大德是在和正見相應的業流中,發的願一定能夠兌現,加上在前面已經積累的功德,兩個條件一具足就能夠改善!
如何改善師生衝突?
問:《生命不死》這本書,看時心中真的很害怕,可是回到學校教書,面對那群學生,什麼輪迴啊!業啊!都忘光了。在一次參加法會後的晚上,睡夢中看到我教的一群孩子拿著一堆石頭打我,在這一群人中我只認識一個人,那就是跟我現在處得最糟糕的孩子。
這個孩子跟我產生非常大的衝突,想來上課就來,不想上課就出去玩,無聊時拿著刀子割桌子、割門。我若不處理,其他的小孩就跟著躁動;若處理,我就變成有如地獄中的獄卒。我一直想不出該怎麼努力,請師父教我。
答:皈依!祈求!發願!這是死方法,但確實是唯一的、最好的方法,你要試著去做!這真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很多人都有過這個共同的經驗,至誠懇切的在佛前發願,當真正皈依的覺受生起,努力的心真正相應時,彼此間不用做任何溝通,就有所轉折。如此,以前一想到這個小孩是又害怕、又討厭,現在害怕、討厭不見了,甚至於生起歡喜心,最好的狀態是歡喜生起。再見這個小孩就能以笑臉相迎,而小孩也奇怪的不再跟他搗蛋。
業就是這樣實在。佛法教我們要觀業、忍受、求加持。忍受不是死死的忍,而是有它的方法。消極的方法是去忍住他,積極的方法是努力的提起皈依,擋住以後,進一步要做的是皈依法,如此,對境的時候就可以轉過來。當你的心轉過來的時候,妙的是對方也轉過來了,容或對方不能,至少自己對這個境界不會那麼害怕,繼續下去,對方一定會改善,三寶的威力的確是不可思議的。
未來可以預見嗎?它會變動嗎?
問:在《生命不死》的書裡,經過催眠看到了未來,他所看到的未來,真正時間到了以後是可變動還是不可變動?如果是可變動,是什麼因素讓它變動?現在看到的影像──未來的交通工具、城市……等是從哪裏來的?到時候如果變動了,不是這個結果(按照佛法的業來講,是有可能變動)為什麼他會看到影像?
答:屬於前世的那一部分,我們都能夠理解,對來世的這一部份分,我們可抱兩種態度,一種是接受,一種是觀望,原則上不去否定它。未來,是一定有,而且也是看得見的。
業果是一定的法則,業因造了以後,果一定等在那地方。將來和現在是脫離不了關係的。一定循著業的軌跡而呈現。這就是無始以來生死輪迴的模式。物理學上談到,若沒有外力的影響,靜者恆靜,動者恆動,做等速率直線運動,反過來,若受外力的影響,它一定根據所加上的力量改變速率和方向,改變多少就是所加的,這是科學上的經驗,佛法上的經驗是業力的推動。
既然是經驗的東西,現世是可以觸摸得到,未來也是具有可看見的能力。即使還沒造業,也可預知將來的果報,尤其是佛能夠看見億劫以後的事情。因為這個過程都是一直循著同一的方式,現在種下去的任何一個因,將來感不感果要看自己的能力,所以未來肯定是可以看見的。
至於會不會變動,如果變動的話,為什麼看得見?就牽涉到業果緣起空的道理,造了業就會有這個業的影響,造的當下它就已經存在。假定有能力的話,對所造的業可以知道它將來呈現的樣子。萬一我們改變了,業雖會改變,可是原來不會改變的部份還是留在這裡。這種狀態有兩種,一種是譬如先後造了兩個業,本來應該是這個先感果那個後感果,現在先感果的移後感果,只是時間先後改變而已,他本身沒改變。還有一種是造了業,原來感果的相貌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改變了,大小稍微改變而已。所以,眼前看見的這個影像和將來可能的變動並不衝突。
討論這些事情,對我們的意義只有一樣:更加強一個理念——努力如法造業!
催眠指令可以用來灌輸佛法嗎?
問:我們看到醫生對病人說:「你醒了——就是催眠結束以後——就不要再記起剛才經歷過的一些事情。」病人也能如此做到,在電視上也常看到催眠師教被催眠者一個指令,他醒來以後聽到這個指令就做出指定的動作。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講一些佛法的道理,灌輸到被催眠者的腦海裡,醒來不就了解佛法了?
答:在催眠中給被催眠者一個指令,所產生的效果很強。那麼,我們平常可不可以採取這種方式去灌輸佛法呢?大家不妨先想想看然後回答我,為什麼在催眠中會這麼強?為什麼在平常的時候不這麼強?(以下*部分是聽者的回答)
*:會不會就像中陰身一樣,不受肉體限制的時候,所有感官都超出很多倍。中陰身的狀態完全不受限制,乃至於有他心通、神足通、天耳、天眼。
答:這樣解釋是可以的,但是對我們的幫助不大。
*:催眼後,被催眠者心沒有緣到其他事情,也就是專注而完全的接受指令。
答:對,很專心、完全接受,大家要了解,平時我們正常的狀態是在業流當中。譬如一條河,波動的水面和靜止的水面,水流的力量一定不一樣,當水勢兇猛、波浪澎湃時,一條船完全順著它走,想逆著走根本不可能;即使船槳猛利的划動,也完全影響不了河面,等到河面平靜時,船槳稍微划動,河面馬上激起浪花,產生強有力的反應。修行為什麼一定要從皈依開始,就是這個水流的道理。一定得把先業之流擋死!
中陰身的時候為什麼有不受限制的力量?因為中陰身已經感得下一生這個果了,如果還在前世的業流當中時就有很多限制。簡單的說,心識有八種狀態,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五識,是依於人色身中的五根而生起的,還有第六識、第七識和第八識。當中陰身的時候,五根的根識沒有了,所以第六識的五俱意識也沒有了,那時真正現出來的是哪幾個識?第八識是永遠存在的,八識的作用是積聚,就是把現行保留在這裏。因此真正作用的是第六識的獨頭意識。
我們想想看,一個心分散在八個方向,以及專注在一個方向,其做事的效果會一樣嗎?同樣的,做事的時候,全副精神貫注下去,或雖不貫注,可是完全不干擾,這跟受干擾會一樣嗎?當然不一樣。一個前面有六樣東西在干擾你,一個是前面六樣東西不干擾你,中陰就是這個狀態。
這種道理了解的愈多,愈會照著佛法告訴我們的去做,理論在實踐時對我們有很大的價值,因為實踐必須要依據理論,可是,懂得理論不去實踐的話,是最大的浪費。學佛最可怕的就是得少為足,何況空談理論根本連得都沒得。我們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未得謂得,但願每一個學佛的同學都注意這個特點。
遇障時求困難消除,可乎?
問:師父,平常遇到困難就去皈依、懺悔、祈求。總是祈求希望困難會消失,但有時候會想,在成佛道路上,目前的這點困難對我到底是利還是弊?說不定忍受它是有利的,逃避它也許反而有害,這樣想的時候就不敢祈求困難消失,剩下的只是一心皈投依靠。為此,心中常感到矛盾,不知道困難消失是對還是錯,又覺得似乎須依自己目前的知見去抉擇,目前的知見是覺得困難消失比較好。因為對自己的這種看法不敢肯定,弄到後來,皈依是有的,祈求是假的,不曉得要怎麼做才好?
答:這個問題好極了。祈求的時候把「消失」兩個字改為「解決」,解決了是不是消失了?兩者不一樣,消失是不見了;解決是問題徹底的根除了。學佛就是解決,每解決一個問題就往上跨一步。這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只增加智慧,福德不一定增加;一種是不但智慧增長,福德也增長。到那時候祈求會很實在,對於困難,內心不但不怕,而且會很歡喜,《利器之輪》一開始就說菩薩不願意在安樂窩裡邊,而要去毒草叢中茁壯成就,真正的問題在解決困難,菩薩是這樣祈求的。
問:一心去祈求去皈依以後,俱生慧會生起來,那以後面對事情是否就有這樣的智慧去解決問題?
答:對,其實在《廣論》上也給了我們答案,總結有三個,第一個,多祈求;第二個,要多淨罪集資,可是淨罪集資靠什麼呢?憑第三個——多研閱無垢經論,祈求一定可以產生效應,但並不是徹底的解決。祈求後,內心相應現起的有兩種狀況,有一種是問題不見了,至少,內心當中害怕、煩惱的部分淨化了。但這樣問題並未解決。所以一定要無垢經論,然後不斷的去懺悔、去積資。積資是什麼?還是一定針對著這個問題,原本我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想、去做,但透過了懺悔去想去做的時候,用的是同樣自己的方法,可是會覺得柳暗花明,出現了轉機,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慢慢試幾次以後,對這三句話會產生不一樣的感受,否則始終停留在文字上不會應用。
為什我變得不怕鬼了?
問:弟子以前對鬼道眾生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恐懼感,可是最近幾天,這種恐懼感消失了,身心狀況也比以前提升了很多,不曉得是怎麼一種狀況改變的?
答:資糧漸漸增加、罪障漸漸的消除,就會有這種效力。我們總把修學佛法看成很空洞,其實是很實在的,所以佛法是內明,別人看不見,但自己最清楚,就這麼實在。
會改變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很用功;另一種是很有信心,在我想像當中,你並不是皈依很切——如果這樣,那就是你平日對法人有很深的信心,不管什麼傻事你都願意去做,而且從不抱怨——不斷做的結果,就會莫名其妙地轉過來了。
當你福德增長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改變,其實這是可以理解的,例如與下流的人結交,開始擺脫他們的時候,那些人不會放過你,但你力爭上游,不為所動,毅然決然跑到另一個好的環境去,並且結交一群條件高的朋友,久而久之,那群流氓不但不敢找你,也沒興趣找你,三界之內完全是同一狀態。
這是就積聚福德來講的,其實做得好的話,福德、智慧兩種資糧同時增長,正因有這麼好的功德,所以我們願意做這種傻事,人家笑我們做傻事,我們還做得很起勁呢。
有不少同學常常會想,為什麼我沒機會進入僧團修行呢?其實大可不必這樣想,只要把所學的東西在自己的周遭,想辦法推展開去,想辦法去影響旁人,那真是大大的增長福智資糧啊!
成就一件事,單打獨鬥是不可能的,若能凝聚一股群體的力量,彼此呼應,漸漸的會產生無可抗拒的好效應,這種情況在家人能做的超過出家人,因為出家人畢竟處在特定範圍內,要想推展所學,影響面的廣度就受到了限制,而這正是在家人特長的地方。
自有的長處不加利用,實在很可惜,所以,希望各位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譬如看了《生命不死》、《前世今生》兩本書,並且經過今天這樣認真的研讀以後,就想辦法介紹給別人,同時把《廣論》也含攝進去,那正法的團體就會越來越大。
做任何事千萬不要單單從自己的利益上著手,而要利益他人、功德回向他人,我們始終有兩個基本原則:興隆正法、饒益眾有情。尊長瑜伽中有個頌「盡我所有積集諸善根,興隆正法饒益遍有情,尤願法王第二宗喀巴,聖教心流恆常普光映。」不要單單口念它,而是要實際的行為,那時就是在家人積聚資糧的時候,然後記得把這善根資糧回向,回向下一世有因緣來的時候,我願意去做小和尚。這樣做就對了。
附註:本文所引《前世今生》中大師的話,是經鳳山寺僧團法師依據英文原著潤校重譯的自譯文。全文請參考本期刊載之《前世今生》大師開示。
全文收錄於 第 57 期 8 ~ 2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