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射藝中之禪(九)

◆八十三年十月卅一日 日常師父開示於鳳山寺
編輯室整理

做一件事,不管遇見多大的困難,絕對不要退,要嘛不做,做了以後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必須要以這個能耐、這個意志去克服一切困難,才可望做到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練習……直到純熟成功。

《射藝中之禪》這本書的特點,不是以簡單的幾句話去說明,大家就能體會出來的。它深刻的內涵,如果我們好好的體會、好好的學習,將會無窮的受用,因為它的價值亙古不變。通常,一般性的東西,產生不了這種作用,例如一個好吃的食物,吃了幾口,吃完了沒有了;一樣好玩的東西,玩一下,玩厭了沒有了,但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努力學習,會了以後,會幫助我們生生世世,不但幫助我們自己,而且幫助所有的人,這是我看重這本書的最根本原因。

什麼是無機心

這一次討論不按照本書的頁數段落,一段一段的和大家討論,而是先指出幾個重要的大綱。再說明它所要顯示的內涵,大家就能了解我介紹你們看這本書的原因。

從三十八頁一直到三十九頁,書中告訴我們,學射藝是進入大道的一個方法。但是射藝要學到什麼狀態呢?它所要達到的那個狀態叫做「無機心」,佛法當中最高明、最究竟的就是這個內涵,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將來都必須學習。「無機心」不是癡癡呆呆的狀態;有的時候我們坐在這裡,糊里糊塗的像睡覺一樣,這個不是「無機心」。那麼,「無機心」到底是什麼呢?它是我們內心當中的執著,徹底淨化的狀態,那個時候宇宙間的所有東西,我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它有這種不可思議的力量,本書所提出的還僅是局限於射藝的這一部分。

作者的故事你們仔細看完了以後才會了解,只有在「無機心」的狀態當中,才能夠做到別人絕對做不到的事情。「無機心」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證入空性」,而且究竟圓滿。當達到究竟圓滿空性的時候,所有的宇宙真相徹底的看清楚,人家做不到的事情,他完全可以做到,這才是真的「所有的問題都可以解決」。換句話說要是想把一件事情做好,一定得在「無機心」的狀態當中做好。不過,有一個現象是我們要特別小心的,那就是證入「無機心」的狀態時,思惟和練習的能力都會消失,怎麼辦呢?惟一的辦法是事前做好準備,所以三十八頁上面告訴我們,在還沒有進入「無機心」之前,可以學到的技術部分,必須練習到十分純熟的地步。

事前做好準備

禪宗所說的「開悟」,不但是真正的大澈大悟,而且安住在這上頭,就是這本書所說的「無機心」,性質雖然相同,不過禪宗的「開悟」遠超過本書所說的「無機心」,雖然程度深淺有別,但都有個共同的情形,那就是假如先進入「無機心」的狀態,學這件東西不但學不好,而且也不會、不想去學。所以本書才會提醒我們,在還沒有進入「無機心」之前,關於這個學問的技巧部分要先練得非常純熟。這個技巧指的是什麼呢?就是指「射箭」時作者必定要先把「射箭」的技巧射得非常純熟,就如寫字要寫得非常熟練一樣。做任何一件事情無一例外,愈練愈熟,愈熟愈巧,所以有一句話說「熟能生巧」。譬如騎腳踏車,剛開始練的時候,坐上去、跌下來;坐上去、跌下來……練到最後,技巧純熟了以後,一跨上去,兩腳一踩輪子,車子就自然往前滑動,不用刻意去想要轉彎、想要煞車,到時候自然就轉彎了、就煞車了,大家是不是有這個經驗?練熟了以後要不要去想呢?不用動腦筋去想,只要坐上去,自然就不會跌下來,這個狀態也可以說是一種「無機心」。因此必須先把那技巧學會了以後,就會自然而然用「心」來駕馭。不過這個「心」還存在著執著,所以這本書就告訴我們,必須把屬於技巧的那部分練得非常純熟,練到什麼狀況呢?好像自動自發的樣子,實際上還是由「心」來控制,進一步再把那個「心」進入到「無機心」的狀態,到了那種狀態,所要學的那樣東西──現在作者所要學的是射箭,就可以達到別人絕對做不到的地步。

學習任何一個「大道」都一樣,得先把它的技術部分學得十分純熟,例如日本人學「武士道」,第一步得先把劍的技術部分練熟;學「花道」,第一步得把插花的技術學好;學「書道」,第一步得先把練字的技術練好……既然無一例外,那麼,請問:我們現在所學的「佛道」,在正式進入「無機心」之前,應該學些什麼呢?是不是也應該有所準備呢?準備些什麼呢?言簡意賅的說就是六度萬行!一定不能等到證了空性以後,再去行六度萬行。《法華經》上面就告訴我們,一旦證了空性以後,處在空性當中,不但活動的能力大大的減低,而且也不想去動了。所以佛經上面告訴我們「沉空滯寂」,那種非常美妙的境界,誰還願意去動、去忙其他的事情呢?這個深遠的道理,在經論上面說得很透徹,等到諸位再學幾年,條件夠了,我再指給你們看。因此證空性之前,一定要先去幫助人家,學習各式各樣的東西,這就是相當於本書作者所說的,應該練的技巧部分,要把它整個的學會。

上面所說的道理,在《廣論》上說得非常清楚,《廣論》上說為什麼一定要先學「悲心」?因為一旦證得空性,在「空」當中什麼都緣不到,也不會去緣。可是,假定為了救一切眾生,那個強大的悲心引發出來以後,即使證得了「空性」,那個「悲」的力量餘勢還在。你們還記不記得《廣論》這段話?這個道理只可意會,必須把這個道理在日常生活當中,自己處處去體驗,才能真實的了解,否則,我講給你們聽,你們會說:這個道理,是師父講的,我相信它。可是等到你們要用的時候,根本用不上,因為,那個受用是我自己去體會出來的,那是我的。非得你們自己聽到了以後,實際去應用,從做中慢慢去體會,最後才會真正變成你們自己的。那時候,箇中甘味就能意會了,這就是這一段話最重要的內涵,對我們來說這是最難學,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你們一定要把它記在心裡,努力的去實踐。

努力學到後來會怎麼樣呢?我們看三十八頁的最後一行:「它對外的表現必須自動的發生,而毋須靠智能的控制和思惟。」就像我剛才所說的騎腳踏車的狀況,做很多事情都一樣,剛開始做時很困難,例如最近預科班同學練習毛筆字,開始時是不是要很用心,一個字一個字地練呢?這一筆是怎麼寫的?那一畫是怎麼運的?等到純熟了以後,一拿出筆來,就能得心應手地揮毫。騎腳踏車、寫毛筆字沒有一件事情例外,先把技巧部分練熟以後,再進一步練習「無機心」,佛法真正最高明的地方就是這個「練」,練了以後就叫「雙運道」,這都是專有名詞,這個專門名詞要去修行的話,要修很長的時間,這都是它比較重要的地方。當我們這一點了解了,譬如佛法當中,大家談禪、談淨、談教,它們的理路我們都會很清楚,禪,怎麼學法?淨,如何念法?次第都非常清楚,教下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所以,一旦佛法的理路真正通達了以後,回過頭來看所有的這些東西,都一清二楚,同樣的,世間的科學也是一樣,整體的內涵了解了以後,它錯在哪裡?哪裡鑽了牛角尖?哪裡死路轉不過來?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它的一個特點。

堅定不斷練習

正因為這個技巧部分必須非常熟練,而那個技巧又是沒有什麼道理好講的,所以,只得重複練習以達純熟。我們要學一樣技術,老師一天到晚告訴我們要這樣、要那樣,有沒有用呢?沒有用的!說個笑話做比喻,就像要學游泳,老師在課堂裡面教導我們技巧,教完了,發一張考卷給我們,我們一一做答,結果考了一百分,等到真正跳到水裡面要游泳時,這「一百分」有沒有用呢?「一分」都沒有用!你考的分數是一百分,跳到游泳池裡就像石頭沉下去了,嚴重的話遭到滅頂的不幸,會不會產生這樣的現象呢?一定會的!所以倒是不能只在教室裡面教我們怎麼游泳,而是帶我們到游泳池裡,不停地游,不停地練,把老師教我們的方法熟練,如此也許卷面上「一分」都考不出來,但是真正游泳的時候,有能力浮在水面上,一跳下水能得心應手地游來游去。因為這樣的理由,所以,書上三十九頁第二行這樣寫著:「日本式的訓練和教導,正是採取此一形式,並以熟練為要旨。」為了要達到熟練,沒有道理可講,也沒有其他的辦法,唯一的方法──「練習,又練習,再練習,重複又重複,愈練愈加緊,是它最突出的特色。」現在,自己想想看,我們做很多事情,是不是都要這樣做呢?一定要這樣做才能熟能生巧,水到渠成啊!既然任何事都要這樣,那最究竟、最圓滿的佛道,怎麼能不這樣地練習,這樣地重複呢?

談到這裡,舉個你們平常所做的事來說明,常住要各位出坡,以前你們也許覺得出坡很好玩,現在懂得剛剛所講的道理後,將來不是以這種好玩的心情去出坡,而是要努力去做,去練習自己的能耐,這一點非常重要。做一件事,不管遇見多大的困難,絕對不要退,要嘛不做,做了以後一定要咬緊牙關堅持到底!必須要以這個能耐,這個意志去克服一切困難,才可望做到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練習……直到純熟成功,否則會做了一點點或遇到困難,就覺得好麻煩,而退卻下來,甚至於會癡望奇蹟出現,最好樣樣東西從天上自然掉下來,最好今天晚上睡了一覺,明天早晨醒來就成了佛,天下怎會有這種事情?本書這一段的敘述主要就是告訴我們這一個特點。

兼顧傳統及新知

成功不會憑空掉下來,技術純熟一定要重複練習,所以第三行繼續寫著:「這佔了整個訓練中長長的一段。一切傳統的藝術,莫不皆然。示範,示例;本能,模仿──這就是師生之間的基本關係。」這是日本人一向採取的方式,有沒有受到西方的影響呢?我們都知道,中國有非常深厚的道德文化,但這一套固有的傳統寶貝,自從西方人的科學文明進來了以後,幾乎被毀得無影無蹤,真是可惜。反過來,看看日本,日本很多東西其實都是從中國傳入的,包括佛法。當西方人的概念傳到日本的時候,日本人儘管也接受西方現代的科技知識,但是並沒有把自己的傳統遺忘或摧毀。看三十九頁第四行所寫的:「雖然在最近的數十年中,日本引進了新的教育題材,歐洲式的教育方法,也已獲得了立足之地,無可否認的為日本人所了解與施行。」這幾句話就是說明日本人接受了西方的教育,但是有沒有放棄自己的東西呢?我們看下面這句話:「但日本人對新事物的初期熱誠,卻並未使此教育改革觸及日本的藝術風格。」這幾句話更清楚地指出,日本人不但吸收了西方人的教育方法,而且對西方人傳進來的新事物很熱衷,甚至於把日本很多傳統的方法改革了,儘管如此,日本基本上的藝術風格卻一動也不動,換句話說,日本的藝術風格保留的完完整整,絲毫未損。

作者在這一段的最後提出一個疑問說:「這是怎麼回事呢?」 也就是說,日本人的藝術風格怎麼會不受西方的影響呢?下面那一段很有趣,作者說:「這個問題不很容易答覆,但是仍須一試。即使是一個很概略的答案,也可以使讀者多少明瞭,他們教導的法式 和模仿的意義。」雖然很難回答,他仍舊願意試一試,的確,這也是我們應該努力去思惟觀察的地方。為什麼在這裡要停下來思惟呢?假如我們真正能了解這個特點的話,可以不斷吸收外面又多又新的知識,吸收以後不但可以利用它,而且自己好的東西也不會動搖。否則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頑冥不靈,固守自己的東西,不肯去吸收外來的東西,結果呢,因為時代在變,別人的確有好東西,我們因為不能吸收,而為潮流所淘汰。另外一種是一味求新求變,吸收了外面的好東西,卻把自己原有最精彩的東西毀掉了。後一種更可惜。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這就是我們最大的不幸。我們古代有最精彩的東西,但都因吸收了外來的東西而毀掉了,實際上,拿外國人最精彩的和中國人最精彩的相比的話,完全沒得比。西方人最精彩的假定值一百塊的話,那麼中國人最精彩的至少值一千萬,將來諸位會體會得到這個特點,一千萬和一百塊錢,怎麼能比呢?現在我們居然把西方人的「一百塊錢」拿進來,把自己的「一千萬」毀掉了,豈不是顛倒?

你們現在看到日本的禪道、射藝很有名,但是仔細想想看,日本人所講的禪,是不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當然,禪的發源地是印度,因為佛教的中心在印度,但是禪的真正發揚光大是在中國。還有日本人的箭術,真正最早講射箭的是中國,儒家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可惜,後來沒有傳下來,而傳到日本後,他們把它保留並發揚光大。

射道與師生之道

中國古代講「射」是有師承的,不妨告訴你們幾則中國古代有關射的故事。四書上面提出兩個故事,一個是夏朝的后羿,還有一個是周朝的尹公之他。我現在告訴你們尹公之他的故事,他是一個武士,是帶領國家軍隊的將軍,有一次,正在與敵國打仗的時候,突然生了病,不能休息也不能請假,他很擔心,敵人正好趁他生病的機會攻打他,他就只有死路一條了。於是他就問屬下:「今天對方來的人是誰?」屬下就告訴他:「來的人是敵方射箭技術最好的一個人。」他一聽高興的說:「這下我得救了;我不會死了。」大家感到很奇怪,就問他:「來的人既是對方箭術最好的人,你怎麼反而說不會死呢?」他回答:「這個人的箭術,是跟他的老師學的,而他的老師的箭術正是我教出來的。我這個弟子是個很有道德的人,他教出來的弟子一定也會尊重一個原則,絕對不會把自己學的藝術來害他的尊長,所以我不會死了。」

果然,兩個人碰面以後,對方看他一動也不動,完全不想射箭的樣子,就問他:「你為什麼不拿出弓箭呢?」他說:「我今天生病,沒有力氣,所以不能動。」 對方一聽,就拿出一根箭,一根箭包括箭羽、箭鏃、和箭桿,中間是箭桿,頭上面裝有鐵製的金屬物,很尖銳也很牢固。對方就拿出那根箭來,在輪子上敲,把箭鏃上鐵的部分敲斷了,然後才射出箭。如果箭頭上沒有鐵的金屬物,即使射在身上,也不會射傷。對方為什麼要這樣做呢?他說:「因為我的老師是跟你學射箭的,所以我不能用刀來傷害你,這是講『義』。不過,今天我們相爭是為了國家,所以也不能不射,只好把箭鏃頭上的金屬物敲斷,以免射傷你。」最後,連射三箭,就離開了。這個故事說明了古代「師」、「弟」之間的關係非常嚴密,射箭可不能隨便射的啊!可惜,後來的人把射箭這一道消失掉了。

一箭穿石的故事

我再講幾個故事,你們仔細聽,這些故事,平常的人不了解,一定當個故事聽,我們瞭解知道這是個事實,你們有沒有聽過李廣這個人,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人們都尊稱他為飛將軍,有一次他到野外打獵,到了山上,有一塊石頭很像一隻老虎,他遠遠的看,看不清楚,誤以為是一隻老虎,就拿出一根箭來,對準那個石頭射出一箭,李廣是個神射手,一射當然射中了,因為他以為是老虎,看到老虎一動也不動,覺得很奇怪,這隻老虎就是被箭射中,死了之前也要跳一跳、動一動呀!怎麼毫無動靜呢?他好奇的跑過去一看,赫然發現原來是一塊石頭,更讓李廣驚奇的是那根箭整個的射進石頭裡面去了,他覺得自己的力量怎麼這麼強啊!於是他回到原地再射,但是怎麼射都穿不透石頭,只是射在石頭上面,一射到石頭表面,「砰」一聲跳掉了。「砰」一聲跳掉了,再也無法射穿石頭。

李廣是漢朝初年的人,更早的春秋戰國時代,楚國也有一個叫熊渠子的人,他是有名的神射手,有一天晚上,他看見一隻老虎,實際上這隻老虎也是一塊石頭,他就拿出箭來,一射就射中了,當晚他並未理會這隻老虎。第二天跑去一看,和李廣的情形一模一樣,是個石頭而且他射出的箭也穿透了石頭,後來他又再去射,怎麼射也射不透石頭。另外一個更早期的人,也是個神射手,他更妙,他獵鳥不用箭,只用弓。通常真正打中獵物的是箭,把那張弓彎過來,然後把箭射出去。但是他不是這樣射傷獵物,他拿了那張弓,對準一隻鳥,「噓」「噓」的那麼一發,鳥就跌下來了。你們如果聽見這個故事,一定會想,這個人真是異想天開,做這種事情真是笑話。在以前我們一定會以為這是神話,但事實就是這樣,等到你們把《射藝中之禪》這本書了解以後就會相信其真實性。

科學範圍有限

我但願有機會把這個道理告訴你們,等到你們真正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就會確信不疑,事情就是這樣。但是最可惜的是我們現在都向西方人學習,西方人他們所見到的,不能說他們見不到,但見到的實在非常有限,然後,自以為見到了一切,否定所有的一切,這是最最可怕的一個事實。我試著以你們所能瞭解的道理來講解一下,我所講的道理是科學上的,來告訴你們科學的所知非常有限。你們學過「座標」嗎?X、Y;橫座標、縱座標現在是幾年級才開始學的?喔!有人回答是國二,那麼以座標來解釋,就會有很多人不太了解,所以我以更簡單的例子說明,譬如我們去量一間房子,量出這間房子有多少長,現在我問你們,假如單單說這間房子有多長,這句話有沒有多大的意義呢?要表達這間房子的大小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因為也許這間房子是三尺長,但是它的寬可能只有兩尺寬,也可能是三、四尺寬,或五、六尺,同樣的長,可是不同的寬,卻會影響房子的大小。

進一步,如果這間房子要當倉庫堆置東西的話,還要一樣很重要的條件

它的高度,如果這間房子高度很低,堆置的東西就很少;高度很高堆置的東西就很多。實際上,還有其他很多關鍵性的問題存在,即使我們把這座房子造得很大,但是要堆置東西的時候,說不定地基下面的土很鬆軟,堆東西就堆不多了,隨便堆放一點東西也許可以,如果要堆放很重的東西,房子就會壓下去,這也是一個問題。所以與一間房子有關的東西很廣很多,假如只固執很淺的一部分,其他的部分我們就完全不能瞭解。現在的科學就是犯這個毛病,只認識最小的一部分,然後在所認知的範圍裡鑽牛角尖,總覺得自己的這個最科學;其他的都不科學,執守自己的而否定其他的。

學習的三個要件

當你們看了這本書以後,有沒有注意到作者,這個德國人為什麼學不好呢?因為他受了西方人的影響,日本人為什麼學得好呢?因為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傳統,所以三十九頁倒數第四行說:「日本學生來時帶有三件東西:良好的教育,對所選藝術的熱愛,和對老師絕不批評的尊敬。」這三件東西對我們的學習很重要,為什麼呢,下面我們就來深入討論。

第一:良好的教育。我們對日本的整個風格,並不是很瞭解,以中國來說,我們的傳統都是以儒家精神為主的,所以自古以來非常重視「孝悌」的教育,凡是一個講孝悌的人,不論走到哪兒,一定會考慮到別人,對父母不但不會忤逆,而且聽話孝順;對兄弟不但不會爭論,而且友愛照顧。以孝悌為基礎,進一步尊敬尊長,在這種情況之下,尊長、老師給他的教導,他一定很恭敬、很認真的接受。可惜,目前的教育受西方的影響,產生了很大的缺點。最嚴重的是把教育交給「電視機」,孩子們從小看慣了電視;玩慣了電動玩具,將來長大了無一技之長,更無刻苦耐勞之能力;只想坐享其成。想盡辦法賺錢享受,賺不到時就當流氓、去搶、去偷、不如意時就飆車吸毒麻醉自己。這樣的一生,最後一定下墮。這真是現代教育帶給我們的致命傷。

第二:對所選藝術的熱愛。日本人一旦選定了一項藝術,就對它有非常強大的愛好,而把全部精神貫注進去,這樣才能夠學得好。以我們現在來說,學了佛以後,要有非常強大的善法欲,我們不但要學一生,而且要生生世世永遠學下去,再大的困難絕不退卻;不到成佛絕不停止。因此,對於自己所選擇的路一定要熱愛它,才會推動著我們不停地走下去。

第三:對老師絕不批評的尊敬。《廣論》告訴我們,我們學佛學得好不好,依止師長極端重要。當然,這個師長要是個好老師。如果找到具足條件的師長,對他要有信心,因為像本書所說的,如果對老師沒有絕對的信心,射藝是學不會的。我們學佛更是重視依止師長,更強調淨信心的重要。

師生相待之道

學生對老師要有絕對的信心,老師對學生又是怎樣呢?書上說:「日本人的師生關係一向是一項人生的基本義務。因此,在老師方面必須負起遠超過他的職務的重大責任。」那麼,老師是怎麼去教學生的呢?他不會講很多道理,只是告訴學生怎麼做,所以四十頁第一行說:「老師常避免長篇大論的說教和解釋,只循例發些命令,並不打算學生會問問題。」老師只向學生發些命令,然後學生就在那兒慢慢摸索。學生做錯了怎麼辦?很妙喔!大家看下面那一句話:「他對學生所做錯誤之努力,淡然旁觀。」學生錯了,老師不急著糾正他,就讓學生在錯誤當中不斷的摸索,因為老師對學生的態度是──「毫不希望他們有獨立性和自發性,只是耐心地等待著他們生長、成熟。兩者都有的是時間:老師不催逼;學生也不過分耗費精力。」

為什麼老師這樣對待學生呢?我們看下一段第一句話:「老師完全無意要學生的藝術稟賦提早成熟。」這一句話很重要、很富意義。做任何事一點都急不來的,不管是老師教還是學生學,都須一步一步的努力做才可望做成。那麼老師第一件要做的是什麼呢?請看下一句話:「他認為他的第一件工作便是使學生成為一個精嫻技巧的匠人。」學生怎麼辦呢?書上說:「學生則以不倦的精進為報答,以實現老師的這一番心意,就像他再沒有更高的志趣一樣。」學生怎樣把自己應該學的技巧,學得非常的熟練,雖然,他真正的目標不在技巧,而在「大道」,也就是「無機心」。可是第一步怎麼辦呢?老師根本不教「大道」只是讓學生在技巧上面熟練。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如果像一般人一樣,說我是求大道的人,老師怎麼一天到晚教我這個呢?就會因此抱怨而退失信心。所幸日本人先天上面教育就非常優良,學生不會抱怨。老師教他怎麼做,他就死心塌地的做,而且以精進不倦做為報答;老師教他繼續磨這個,他就去磨這個,而且很努力的去做。這兩句話,對我們學佛的弟子是極端重要,如果這一點學不好,學佛是絕對學不好的。

我們學佛,常常有一個概念──我來就是要大澈大悟的;我來是要成佛的;我來是要往生的;我來是……,一大堆的要這樣、要那樣;心裡面老是想要很快達到目標,學佛就希望三天能成佛,三天不成,三個月總成吧;三個月不行,三年總成吧!念佛就希望老師趕快教我怎麼念,才可以念得一心不亂,好往生極樂世界;參禪就希望老師趕快教我開悟的方法。事實上,佛說得很清楚,佛最讚歎隨喜的是「六度萬行」。他前面不教我們怎麼大澈大悟,教我們要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自利以後要利他,行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世間的藝術要想達到登峰造極都不可以急,何況是世出世最圓滿的佛法?學佛居然匆匆忙忙的急求解決,有這個道理嗎?

眼前如何增上

談到這裡,有人會反問:如果我們不著急,那在生死當中流轉,不是很危險嗎?那怎麼辦呢?例如大家常說的「隔陰之迷」,到時候怎麼辦呢?本書前面說的技術部分要練得很純熟,我們做護持就是做那個技術部分。現在我們修行佛法的人,要行六度資糧才可以積聚,那麼,萬一積聚不足就死了,怎麼辦?同樣的道理,現在我們既然是護持別人學,自己學都還沒學,那麼,萬一還沒學到就死了,怎麼辦?這個問題,佛法裡都給了我們最完整的答案。要知道,我們之所以會是護持,是因為資糧不夠,所以,這一生我們努力護持,下一世來我們就像小沙彌一樣,十二歲就被送到佛寺了,身不由己地來學,我們的希望不就是如此嗎?這個道理了解了以後,對我們該做些什麼事就很清楚了,而且知道做事的時候要全副精神去做。否則,又要學又要做事,結果兩頭都想顧,兩頭都顧不好。常住佛學院裡的規則就含這個道理,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以後有空再詳細說明。

同樣的,對於正學的同學不是說:如何立即大澈大悟、怎樣立即成佛,不是這樣啊!你們還要學藏文、學書法,還有很多東西要學,如何在學的過程當中,一步步的增上?這個對正學的人來說,也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總之,每個人都要認清自己走的路,然後,一步一步穩穩當當的走;這一生、下一生、再下一生、生生世世的走下去。

戰兢惕厲不停止

我們再回到要討論的課程,書上四十頁以後,作者舉一些實際的例子說明,譬如插花、畫畫、藝術等等。這一部分你們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不必再細說。現在跳到第四十三頁,由於老師不斷的教導他,慢慢的,他才有了這樣的成就,成就了以後呢?看這一頁的第二段:「即令他的才具足夠勝任這愈益加重的壓力,在他成功之途上,仍有一個極難避免的危險。這危險不在他因自滿而浪費了生命──因為東方人並沒有妄自尊大的素性──而是在有了成就以後,聲名大譟,遂致故步自封。換言之,其危險性乃在於從此他的行為便處處表現,惟有藝術性的生命,才是正當的生命。」這整段話的意思是什麼呢?眼前我們雖然還沒有到書中所說的程度,但是它的確是我們修學過程當中,將來會遇見這個實際問題。自是,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都是最危險的東西,更確切地說,一個人一自是,會以為就是這個才是對的,別的都不對、別的都不行,換句話說,慢心一起,就會「慢如高山,法水不入」,現在的科學家也犯了這個毛病,如果說科學家毫無成就,那也不夠客觀,的確有他們的觀察面。但是,科學家最麻煩的就是「自是」,總以為除了科學以外,別的東西都沒有了,實際上他們所看見的僅是宇宙當中最細微的那一點,比起宇宙的浩瀚幾乎等於零。

「自是」的危險是什麼呢?書上說,他一旦成就了以後,他的行為就處處表現惟有藝術性的生命,才是正當的生命。照理說,藝術性的生命的確是一個正當的生命,處處表現有什麼不對呢?這之中有很高深的內容。現在從理論上來簡單說明,想要把藝術學到登峰造極的話,以本書的話來說,要在什麼情況下完成呢?「無機心」。以佛法來說,真正的成就要達到什麼程度呢?「空相應」。既然是「空相應」,請問,「空」當中有沒有什麼藝術呢?沒有啊!那麼,他成就了以後所做的行為便處處表現,惟有藝術性的生命才是正當的生命,如此他空不空呢?所以問題就出在這裡,自是的禍害也在這裡。麻煩就在這裡了,所以,二乘屬於故步自封的話,他證得了空性,但是「沉空滯寂」,他認為他所證得的這個就是最高的,停在原地不動了。這裡面有很深厚的意義,將來你們好好的學《法華》、學《華嚴》,透過《廣論》去看這些大經大論會更明瞭。為什麼《法華》裡說到很多聲聞後悔,他們會停滯在這裡有很多原因,我們從本書的這段敘述去旁徵博引,可以得到很多證據。因此不時提醒自己,走這一條菩提大道要戰競惕厲;一步一步;慢慢的、穩健的走上去,永不停止!

基於老師早已預見這個危險,因此老師很謹慎而敏捷地繼續引導學生,及時撥轉學生的方向,以免學生走入歧途,但是老師只是引導,這一條路還是學生個人自己去走的,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所以四十三頁的最後一行說:「老師就像這樣的讓他的學生走他自己的心路歷程。」日子久了,學生會產生什麼情形呢?繼續看,四十三頁最後一行:「接受力日益增加的學生,也讓老師將若干他只曾耳聞的事物景象,引入他的視域。由於他自身的經驗,這些景象的真實性,到此已漸漸成為可以捉摸了。」這幾句話,都是很抽象的,很不容易懂的。但是我試著去說明它,前面不是說老師讓學生走自己的心路歷程嗎?因為學生不斷地走,慢慢的,接受力自然一天一天的增長,也就是說他自己經驗到了。很多事物的景象,必須自己經驗到了,才能夠了解它的真實性。在沒經驗到之前,聽老師講,經驗到了以後,自己看見了,由於他親自體驗到,所以以前只是耳聞的事物景象,現在引入他的視域;以前這些景象模模糊糊的,現在都變成真實而且可以捉摸了。

實踐才能體會內涵

這些描述都是說明佛法最重心的道啊!所以下面說:「老師叫這些景象做什麼名稱,完全無關宏旨,他也許根本不提它們的名字,而學生卻能了解他的意思,即使老師保持緘默也一樣。」最後一句話很有意思喔!即使老師不提,不只是不說明!連開口都不開口,學生也能體會得到。說到這裡,佛門裡面有一個公案──「不二法門」,這是《維摩詰經》上的一段公案。很多大菩薩談論佛真實的境界是什麼?大家紛紛描述,最後,文殊師利菩薩請最高位的一個大菩薩──維摩詰大士,請他說說看佛的實相是什麼內涵。照道理,維摩詰大士應該很認真的站起來回答,結果他好像沒聽見一樣,好似癡癡呆呆的坐在那裡,我們看起來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沒道理呢?但是文殊菩薩可不這麼想,文殊菩薩怎麼想呢?他說:善哉!善哉!大士是真正的在這兒說「不二法門」啊!本來當場很多人還不知道其中的道理,經文殊菩薩一講,大家才猛然發現了。所以前面的人講了那麼多的話,都比不上維摩詰大士的一句不講。文殊菩薩請他,他就是不理,結果「不理」的這個表示卻是最好的表示,我們完全無法想像這之中到底在說些什麼。這個道理,說明很多事物在我們未經歷之前,我們聽只是依稀彷彿的,如果自己實際去做,慢慢走進去的時候,經驗到了就能夠完全體會到其中真正的內涵。

繼續看下一段,書上說重要的是什麼呢?──「重要的是,他從此開始了一項內心的變動。」對!佛法講的是內明,不是外面。但是現在我們所看見的都是外面,看到鈔票越賺越多,財富越積越多……,所有我們現在玩的、看的、在意的東西,都是外面的。但是佛法不是,射藝也不是,完全是「內心的變動」,所以,老師只是密切的注意他的動向,以他所知最秘密最深奧的方法來幫助他的學生,這個方法在佛法上叫做「傳心法」。佛法真正告訴我們的就是這個方法,講了很多道理,無非是要拿這個道理運用在內心淨化自己,且漸漸的加深加廣,最後一步一步的透脫。

對老師有絕對信心

第四十五頁有一段話很有意義,談到要走一條路,但這條路非常難走,怎麼辦呢?書上說想要走這條路的人必須具備一個條件,而且只有這個條件,別無其他條件。我們一起看四十五頁第五行:「登峰造極之途是峻峭的。學生除了對他老師的信心之外,更無別物使他勇往直前。到此時,他對他老師的造詣已漸能體會。老師是深邃內涵的活生生的典範,祇要他一出現,學生便自然翕服。」登峰造極的路是非常峻峭的,要想爬到頂點是很困難的,難如登天,險崖峭壁怎麼爬上去呢?書上告訴我們的方法是:學生除了對他老師的信心以外,更無別物使他勇往直前。為什麼對老師的信心這麼重要?你們好好地想一想,為什麼叫你們想呢?不是單單的考試,想不出來沒有關係,本來這個問題是很深的問題,主要不是讓你們回答得滿分。而是要你們把這一句話永遠記在心頭。

你們要清楚,只要是「學」祇有一個方法──對老師絕對的信心。換句話說,老師說,你就信。除了這個外再沒有第二個方法好走了,這叫絕對的信心。譬如老師問這本簿子是什麼顏色?你們回答是藍色的,但老師告訴你們是白色的,這時候就要相信這是白色的。相信有兩種,以簡單例子證明,例如預科班同學覺得被爸爸媽媽送到佛寺來,沒有第二條路好走,所以老師說是白色的,我只好說是白色的口中敷衍,心裡卻想明明是藍色的。如果這樣一點用場都沒有,因為,沒有信心或假裝的信心永遠學不會、學不好。那麼要怎樣的信心才可以學好、學會呢?老師說這是白的,你就想:老師告訴我是白色的,應該是白色的,我怎麼看成是藍色的呢?這裡面一定有問題,我要想辦法去把問題解決,把它看成白色的。我這樣解釋你們會不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呢?告訴你們,這才是學佛時真正要有的信心!既然老師告訴我們這是白色的,就要一天到晚想:這是我的罪障啊!明明是白色的,我怎麼看起來是藍色呢?這時候就去懺悔祈求,一心相信老師、依止老師繼續學下去才可能成功。

這本書就是不停的告訴我們淨信心的重要,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樣?老師教作者拉弓,教他不要用力、肌肉不要動。作者想怎麼可能?這時候假如他對老師沒有信心,他願不願意跟老師學呢?他一定不願意啊!所幸他對老師有信心,信得過老師所講的,於是一心去「拉」,拉到最後,肌肉真的完全鬆開了。後來老師又教他放箭,教他不要「放」,他又想明明我是在放,怎麼叫我不要放呢?最後教他射箭要射中靶子,但是要閉上眼睛,不能看靶子,不要看外邊,要看裡邊,裡面怎麼看呢?最後都是因為對老師的信心,聽老師的話而成功了,假如對老師沒有絕對的信心,完全聽從老師,作者可能學會嗎?所以說除了對老師絕對的信心以外,再也沒有其他能讓他繼續學下去的東西。

剛才告訴你們幾個古時的例子,如以箭射穿石頭,以弓彈殺鳥,在我們想那是很荒唐的事情,其實都是事實,真正的心路歷程就是這樣。所以,除了對老師絕對的信心以外,沒有其他的方法能使學的人勇往直前。將來我們真正學佛的這條路,最重要的就是在這一點。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做的話,世間做不到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做到,那時候再回過頭去看科學,會發現科學真是幼稚,現在很遺憾的是大家以科學否定了一切,所幸有像《射藝中之禪》、《前世今生》這一類的書問世,否則大家中了科學的毒還不自知,誤以為科學是萬能,而把真正最好的東西毀壞,那真是一件最可惜、最嚴重的事情。

最後告訴你們一個比喻,這是一位科學家講的。現在有不少科學家,能夠漸漸放開心胸去看待事物,真是一件可喜的事情。眼界寬廣以後說了一個比喻,形容現代科學家固守己見、否定一切的可笑作風。就像一個人,駕著一條船到大海裡面去撈魚,到了海裡,他撒下一個小小的網,結果網裡沒撈到一條魚,撈魚的人就下一個斷語:大海裡沒有魚。再問他魚在哪裡呢?他說從樹上長出來的,他還辯稱他親自去撈魚撈不到,但是他不了解,大海是那麼大,魚網是那麼小啊!今天研讀這本書,我希望你們要突破的概念,就在這個的地方,不要把自己的概念,限死在狹隘的範圍裡,好好張開眼睛去看一切,那時會發現,啊!世間這麼無限!這麼廣博!而真正能洞悉一切,看見一切真相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佛!因此,我們要學佛,那麼,世間的學問,都要有絕對的信心,學佛,難道不要絕對的信心嗎?

全文收錄於 第 55 期 7 ~ 2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