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四年十二月六日 見慈法師開示於屏東大仁藥專
眾生的苦,就是因為我們無量劫以來都當煩惱的奴隸,很難讓自己當真正的主人,而佛法就是探討如何掌握我們這顆心,真正離苦得樂的方法。
內心無比溫馨
回到學校感覺非常溫馨,因為我在大仁藥專十三、四年,這裡曾經是我成長的環境,直到四年前我退休;可能眼前的孩子們都不太認識我了。退休之後,由於對佛法、人生真諦的一些認識,改變了我對生活的理念,並得到親眷的護持,讓我得以在人生的後半部做一些佛陀的事業,這是我在這一段人生所感到無比隨喜的,甚至我在俗家學佛的十幾年,曾經經歷點點滴滴,都是讓我走到後面這一段人生的助緣。
我在進入大仁藥專之前,曾經任職於自強中學,那時還沒有學佛,直到快離開的那一段時間才稍微接觸,然而當時我學佛很熱心,內心感到非常熱絡的時候,幾乎都在大仁藥專,在這裡的十幾年啊!我非常幸運地,得到一群非常好的兄弟,因為這裡的老師,常常讓我感到我們是一個很大且非常和諧的家庭,尤其是在辦公廳,同事們的相處不亞於兄弟姊妹,所以每一次回到學校,我的內心是無比溫馨的,總希望在我能力範圍,每年都能回來看看你們,讓我對你們有所回饋。
我們認為現在的教育生活,好像只有在學校,實際上人生的教育是無所不在的,無論從家庭、學校,乃至長大後的每個階段,都離不開教育,即使在接受專業訓練之後,投入社會的洪流,那更是多門教育的開始,也可以說人從出生的那一剎那開始,直到此生的結束,都離不開教育。然而這些教育究竟帶給我們什麼作用?當我們必須從小學、中學、大學乃至研究所,這一大段的路,這樣龐大的投資,所要給予我們的到底是什麼?四個字「離苦得樂」,無論哪一段人生、哪一個團體,都只為了這一個目標。
人生追逐什麼
我們今天談到人生的抉擇,用我曾經的這一段生命經驗,不管是對人生也好、佛法也好,或是我曾經歷的教育,無論是社會的、人與人之間的、或者專業上的教育,我把曾經體會到的真切的感受,藉此跟各位切磋與交換。人是走到哪裡就學到哪裡,對我而言,哪怕我現在脫下俗家的衣服,穿上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披起佛菩薩的袈裟,我也還在學習,人總是學不完的。出家以後,我更感受到人不可以沒有正確的理念來作為人生的引導,因為每一個人在每一個角度,或者是每一個團體、每一個時刻,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自己的目標、抱負跟期許,所以我們會追逐,會付出許多的時間、精力,以達到我的目標、我的理想!可是各位是不是也有這種感受,當我們孤注一擲的付出這麼多時,得到的快樂又有多少?我們學到很多專業知識,也許不單單是換一碗飯吃,也許可以換來一官半職,乃至於銀行存款增加、保險箱多一點金子……,這些都是人生的追逐,到頭來,我們的努力,哪怕是黃金屋,哪怕是滿倉庫的鑽石,哪怕您擁有很多棟房子、地契,這些都只是借我們的,都是借的。因為我們帶不走!我帶不走任何一樣東西,我們能帶走的只有業力隨身。這些理念是不同於世間共同思想的,這是跟世間不共的人生觀,同樣地這些都是離苦得樂,所以當我們談人生的抉擇,不妨換這樣的角度來看世間所謂經過訓練、教育的知識份子 ,必須具備些什麼理念,才能達到儒家思想所說的知書達禮。
孔子曾經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從這裡開始今天跟各位切磋的一段話,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無論對佛法了解程度的深淺,我想這些理念都能幫助我們面對生活的問題。在中國固有的龐大資產──倫理思想上,我們如何貫徹孝悌的理念?而孝悌究竟是什麼?我們要學的又是什麼?孔子在《論語》第一篇中提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從這裡來談知書達禮的基本──君子,為什麼我們談君子?因為這跟離苦得樂有關係。世間很多的是非、紛爭、打架事件,甚至一句重話、一個臉色,都能讓我們記得一年半個月,都能留在我們心中非常久,而這些苦,往往歸咎於對方的不夠尊重;然而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被尊重,在要求對方的同時,我們是否考慮過自己的態度?所以孔子說:「巧言令色鮮矣仁!」然而如何避免巧言令色?在人生中如何實踐?曾子也提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個「傳不習乎」跟前面的「學而時習之」是一樣的道理,同樣教導我們如何從生活中反省自己,或者說從我的角度應該具備哪些理念以面對生活?不外乎聖人之道的仁義禮智。但是它的基礎在哪裡?就是我剛剛所提到的「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孝悌是基礎
以眼前我們的父母都還健在,其為人子女的角度應該學些什麼?必須了解什麼?應透過什麼理念來反觀自己的行為?因為我們的僧團有安排《論語》、《孝經》的背誦、研討,所以我們感受到的中國倫理思想,無論是對修行或生活,都有非常落實的下手處;當我們研討這一年多來,接觸四書、《論語》、孔孟思想的熏習,讓我得以佛法修行的角度來看怎麼做人;佛法有一句話:「人成佛道成。」實際上要做好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做人如果沒有「仁」,哪裡可以談到「禮」?哪裡可以談到「樂」?所以中國人強調的仁,是從君子開始的;要談君子,從孝悌開始,現在多數的年輕孩子不懂這個,所以我今天想借用這個機會,讓你們能夠稍微反觀自己:我在家庭該用怎樣的心情、態度去對待我的父母親、家人及兄弟姊妹?父母親的心啊!是無怨無悔的,可是孩子的心呢!只要有一件事情不合我們的意,我們內心就不歡喜,甚至長大後看到同學的父母親這麼有氣質,家裡環境這麼好,心中便開始對父母親產生排斥,甚至懊惱怎麼會是自己父母親的孩子等等。你們不要覺得師父這句話好像很誇張,去年有一位居士來找我,他的孩子今年高一,他跟我說不曉得如何照顧他,這個孩子運動非常好,是學校的自行車國手,由於必須長時間的訓練,所以教練非常關心他,怕他去外面遊蕩會影響體力,於是在比賽期間要這孩子住到他家去,以便就近照顧他;因為這樣的一次經驗,孩子開始比較教練與父母間的差異,他的父母親是做工、做小生意的,談不上氣質,也談不上有錢,加上他練習自行車所需的運動器材非常昂貴,每年往往要花上個廿、卅萬,家庭環境非常清苦,當經過這番比較之後,他回來跟他母親說:「我不要當你的兒子,我要去當教練的兒子,我要搬出去住。」他的母親很難過的對他說:「孩子啊!如果你覺得會快樂,你就去吧!」結果他跑去找他教練說:「教練!我要當你的兒子,我的母親已經答應了。」教練對他說:「你回家,你不能住在我這邊了,連集訓都不能住在我這邊。」因為這個孩子「悖理」,不親自己的親人反而去親外人,這是「悖德」。我總希望有機會跟年輕的孩子們在一起談談佛法,也許對你們來講會非常深奧,實際上呢!哪怕是浩瀚的佛法,都是平鋪直述地可在生活中使用,都是非平實的、淺顯的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
有顆利益眾生的心
我們總覺得佛法所說的業非常難懂,然而整個人生其實就涵蓋了整個業,這一段人生可以說是我們對於業果最好耕耘的一塊良田,可是因為我們的無知,不曾透過佛法的薰習,沒有透過儒家思想知書達禮的教育理念,使得這一大片人生,變成我們造作許多惡業的沃土,為什麼?因為每一個人都有他眼前想要的目標,想要達到滿足他情緒的目標,可是這種滿足眼前的淺短目標,又不曾透過一番智慧的思惟抉擇,將使我們整個的生活,只會追求眼前的快樂;當人與人之間因概念不同、想法迥異而相互牴觸時,就會引起很多的紛爭。佛法在這個地方就產生其最大的效果,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講,我一直覺得佛法是教育;記得我在學校的時候,總是希望學校的老師也能夠有佛陀的教育理念,那我們的孩子就非常有福報,那時我可以說是很努力、很居心地要在學校辦成一班教授、老師們的佛學研討班;雖然有一些老師也很有善根的相續起來,可是還是沒辦法讓大多數的老師得到這些教育理念,這也不是我們的能力有限,而是每一個人其不同的業感所致,但我當時的用意還是為了無窮無盡──也就是將來一屆又一屆的學生著想,也可說是為了眾生著想,一旦老師有了這些佛法的理念,那麼當他應用在學校上時,將不只是敬業,他會以能夠利益眾生、利益孩子為重,讓學生們得到快樂將變成他心中的宗旨,變成他心中最大的推動力。如果沒有透過這些理念,眾多的業務及學生的問題,將很容易令人煩躁,如果能透過利益眾生的理念,就會從精神上著手,而不僅是強調學術或成績,也不再只是單方面要求學生的服從,孩子也不會產生「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忿怒。所以佛法除了宗教色彩以外,更是一種教育。
我剛剛一再強調:儒家精神仁義禮智。「聖人之道孝為根本,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還是那個根本。如果我們懂得孝,其實孝所涵蓋非常廣,在《孝經》裡有君子的孝,諸侯的孝,士大夫的孝,甚至尋常百姓的孝,這都是談我們如何在自己的角度作應該作的事,這就是聖人之道。可是看看我們做學生的時候,我們總覺得老師給我的分數不公平,甚至感受這一門功課不好,是因為這個老師我不喜歡;實際上,以老師的心,他對每一個同學都是一樣的愛,他用一樣的精神、體力,竭盡所知的來指導,班上許多的同學都受益了,唯獨你沒有。這也是孝的一種,如果我今天來跟各位切磋人生的抉擇,那麼這個就是很實際的一門功課。
真正的友誼
你在家庭對父母要盡什麼孝,在學校對師長盡什麼孝,而悌呢!對同學,對你的朋友。曾經在我們的學校,有兩個都是從中部來的女孩子,因為感情很好,進進出出總是結伴而行,三年級時也一起搬出學校宿舍到外面去住;到了四年級,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兩個都很優秀,同時被提名藥學科學會的會長候選人,兩人為了競選拉票而反目成仇。從這裡我們看「悌」的正確作法是什麼?真正的友誼是什麼?當遇到這樣的情況,彼此先商議、溝通一下:你出來,我協助你……是不是?結果她們卻反成了死對頭,你說友誼在哪裡?這友誼是建構在名聞利養之上,這不是真正的友誼,如果有「悌」的內涵不會這樣。所以我們總是有很多的雜染,即使是想作一些好事,因為雜染也會使我們的好意變質,於是一旦對立了就彼此攻擊、破壞,推翻原有的那一段友誼。所以我們在學校也好,在社團也好,我們應努力學習如何以這個根本:「孝」來對待師長、父母,如果我們能夠的話,即是符合「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句話。
從自己做起
接著我們來談談當你身為班長或社長時,你要如何運作?孔子所謂:「為政之道」是什麼?「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我們如何像北辰?如何令眾星拱之?「以德為政」。如果以名聞利養來建構你的基礎,那麼你權勢愈高,你所樹立的敵人會愈多,不僅讓你將來的作為產生種種障礙,也會帶來很多痛苦、煩惱,所以我們要談人生的抉擇,這一點是我們所要認清的。但願我今天所提到的,都能讓同學們知道:如何用正確的起心動念,面對這一段人生。以佛法來說就是意樂,這意樂安住非常重要,否則只是白忙一場,乃至於將來想要的「果」都錯了,而非理作意的當下也會引來很多不必要的苦惱和是非,因為你在意的地位動搖了,擁有的東西失去了,日子變得戰戰兢兢,什麼都動不得。這些都是人的苦惱之一,如果沒有透由儒家所說的「知書達禮、仁義禮智」作為生活重心,或者佛教所說:用一顆慈悲的心以利益眾生,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啊!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將只是長養我們所要的地位、名利、財富,都是損惱我們的,所以我們如何以德來感化週遭的人事物?一如古人所說:「聖人之教,不樹而成,其正不圓而至。」這都是身教,只要你有心,即使是班上也好,社團也好,你希望同學對你有所尊重,那麼從我們自己做起,這是最快的;無論你用種種方法、費了很多精神、時間,都沒辦法達到這個效果,因為求人不如求己;當大家只是希望別人尊重我,可是我卻不去尊重別人,實在很顛倒,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我」受到尊重,難道他不也這樣的心嗎?真正要得到尊重最好的方法就是我們的身教。
如果說要談中國儒家的思想,實在談不完,任何一章都可以讓我們談很多,感受很多這些都是世間的期許及人格昇華,若以佛法的立場、生活的角度與各位切磋。所謂世間追逐的人生抉擇,其畢生付出的精力、時間,所賺得的名聞利養──即使是貴為總統,死的時候他的千軍萬馬既不能幫他抵擋死神,也無法讓他不墮三惡趣,真是白忙了一輩子。
大自然的定律
今天,我最主要是希望談你們所孰悉的,所以在佛法方面只是約略提到,但是我們應該了解佛法所闡述「離苦得樂」的教育理念,之所以能作為我們人生推動方向的原因:我用一個簡單的「意」為主宰,「意」:心中的意,我常講「心」是宇宙最大的能源,我們必需去開啟自己的能源,去打開那顆心,成為自己的主宰。眾生的苦就是因為我們無量劫以來都當煩惱的奴隸,很難讓自己當真正的主人,而佛法就是探討如何掌握我們這顆心,真正離苦得樂的方法。佛陀告訴我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這句話即涵蓋了所有佛陀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的內涵,但是當我們看佛經,如果各位曾接觸佛法的話,你會覺得一本佛經,打開來看,裡面也沒講到如何下手處,也沒解釋這是什麼善?這是什麼惡?那我如何著手呢!這就是為什麼需有僧的出現,「僧」──出家人,可以透過佛經裡的意思來引導眾生,透過這些文字的義理、內涵來引導所有有心修行的人,讓他們得以將佛經裡的文字呈現在生活中,而這些都離不開「心」,離不開「業」,所以佛教講因果,這也是大自然的定律:種什麼因將來便得什麼果。如果現在種的是稻子,將來收成的時候,你根本不用擔心它會長成草,如果播的是麥,你也不需擔心將來會便成一堆高粱,那都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凡夫畏果」,當凡夫在丟種子的時候,他就是粗心大意,或者根本缺乏因果的教育、理念,沒有這些生活的規劃,隨便抓一把種子就撒下去,等到收割的時候,這個也不喜歡,那個也不要……。你們了解嗎?所有生活的不如意,都是我們自己曾經播下的種子──業因,當因緣聚合的時候,不管你要不要,它就是會呈現這些果──業果。這些概念以植物看來,很容易了解,可是對於生活,我們卻很少去注意,只有深陷苦果中掙扎、痛苦,還是於事無補,所以我們要學習佛經裡談論的:如何從因地下手。因為業決定一切。想想人類的一生,活著就如同一盞持續燃燒的油燈,油盡燈滅,生命也就結束;或者說燈油就像我們的資糧、存款,用完就沒有了。如果我們對三寶有一些了解,對佛法僧有一些概念,就會知道「佛」意指覺者,大覺者;「法」是佛陀告訴眾生他證悟、了脫生死的方法;「僧」就是踏著佛陀腳步的人,穿起佛陀的衣服,吃佛陀的飯,走佛陀要走的路,踏著佛陀的腳步也跟佛一樣的理念想要利益眾生,想要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人。無論僧也好,無論僧所帶領眾生的方法也好,都離不開佛陀的法,以法來講,即是三種皈依裡面的正歸依,我們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真正來講是皈依法,也就是我們整段人生生活的方法,這正皈依法,是以業為中心,如果說各位以後有因緣的話,我希望你們或多或少能夠契入,看看有沒有這個業緣,如果沒有的話,那最起碼我們要在我生活中去落實我們所受過的這些教育。
全文收錄於 第 55 期 23 ~ 3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