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導
學習《廣論》以來,每聽師長開示都很歡喜,與同行切磋研討也很快樂,心中常常讚歎佛法真好!不好的是,當回到現實生活中,面對家人、親友、同事……各種人事物時,總有好多不順心,苦受不斷。學佛是為了離苦得樂,佛法既是調伏煩惱的妙藥,為什麼我還是與煩惱痛苦為友呢?也許不止我有這樣的困惑吧!上週研討時由兩則同行的實例中,獲得兩帖清涼處方,願以歡喜、感恩心在此分享大家,作為參考:
歡喜心
苦受:某師姐善根深厚、好樂學佛、勤修布施……最近好想參加法人佛堂的早課,每天來共修,可惜因為種種原因所困而作罷,無奈之餘直嘆自己業障太重,加上平日反躬自省,發現煩惱及過失真不少,覺得自己好差好差,心好沉好沉!
認識煩惱:某師姐一心想去早課共修,卻不能如願,所以覺得苦。為什麼會苦呢?實際上,眼前所呈現的各種「不能去」的障礙,已經是「果」,如若急著達到「能去」的果,是不是急求果報呢?急求果報就是煩惱。煩惱心是與法不相應的,與法相應的應該是歡喜心,那麼如何生起歡喜心呢?
皈依:「果」上雖不能實現,但可以當下種正確的因,發為願境──皈依祈求,願有朝一日,眼前的障礙淨除,可以順利參加共修。希願參加早課共修本是善法,真正令我苦的,不是能不能去上早課,而是急求果報的心,所以只要不急於一時,就不會引發煩惱,也不會感覺苦受。此外,還可隨喜自己好樂善法的希求心,令其增長;並可感恩,由於此一逆境而引發自己的皈依心,……從多種角度生起歡喜心,讓心昂起來。
苦功德:人人希望離苦得樂,苦是推動力,正因為有苦受,才會推動我們去皈依,去思惟法義,讓心轉變。在對境時若能生起皈依,修習善法,那麼當下及能得到清涼,能除苦;從深遠去看,由於眼前所種是樂因,將來果位上也一定是快樂的。所以,當我們陷在苦惱當中時,正是策發對師長及同行產生希求心的良機。學佛本身應是越學越快樂的,如果越學越煩惱時,就要找出問題所在了!
憶念善法
苦受:某師姐平日事母甚孝,近因老母病苦纏身而苦惱不已,為什麼?因其母每當身體不適,即急著求急診,遇到假日,明知找不到醫生,也得往醫院跑一趟才安心,後來醫生診斷需開刀治療,母親又拿不定主意,拖在那裡。如此這般折騰了好一段日子,師姐一方面不忍母親身心受苦,再方面又恨自己幫不上忙,結果,不但沒為母除苦,自己也深陷在苦惱中。
認識自己:很想幫媽媽,是一番孝心,但仔細想想,我有能力嗎?在「應皈依」四因相中,真能成為被皈依的對象,第一個條件就是「極調善性,已能證得無畏位故。」換句話說,最起碼要自己沒有煩惱以後,才可能幫得了他人。反觀自己,如今是不是已因媽媽病苦而陷在煩惱中?在這種情況下,是沒有能力幫人除苦的。
懺悔:其次,以「生病」的角度來看:任何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而這些都是過去已然造了苦「因」,眼前感得的是苦「果」。現在母親老病所引發我的苦受既是果,「業未造不會遇」,因地上自己必有一分共業,故除了觀業忍受之外,所能做的是懺悔──至誠懺悔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對於未學佛的親人,是無法要求她去懺悔的。)
懺悔是善法,因為母親的病苦,而策發自己的懺悔、皈依,所以要感恩母親。進一步,我對母親的關懷,不忍她受苦的心,更可擴及一切有情,他們也無不處在生老病死……種種苦中,生生世世如此,不知何時才能脫離……而產生悲心。這分悲心也是由母親之病緣引起的,所以要感恩母親。
助人助己:對於年老的長者,或身罹患重症的病人,除了在事相上要隨順其意,令其歡喜以外,對他們最有利益的事,莫過於幫助他們憶念善法。怎麼做呢?只要留心觀察他平日曾做過的好事,如果一時觀察不到,也要努力去找,即使一點小小的善心善行都可以。然後如實的提醒他,由衷的讚歎、隨喜他,這樣經常的讓他串習善念,(因為我們的心在同一時間只能緣一個念頭,當善念生起時,就會放下惡的。)由於平時習慣緣念善法,一旦臨命終時,自然容易憶念善法,生起歡喜心──善心死就能得生人天善趣(中士道、死心。)這難道不是今生我們能給予他們的最好幫助嗎?
在助人憶念善法的同時,我們是不是也不斷在串習善法、存續著利他的心?所以對自己來說,一旦無常到來之時,也容易生起善念,得到往生善趣的果利,不但異熟果是善的,由於因地上孝順父母、利益眾生,所造的是善業,來世當會感得圓滿眷屬……等流及增上環境都是好的。
※ ※ ※
後記:作者在整理這篇紀錄的過程中,曾塗塗改改謄寫了兩三次,由於思惟、串習,無形中加深了印象。
近來發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順心而起煩惱,或心沉的時候,常會浮現一個念頭,告訴自己要存歡喜心,要憶念善法,雖然不能一下子擋住熱惱,很明顯的苦受時間縮短了,程度也減輕了,心中好歡喜,好感恩師、法、友,佛法的確是讓我們得到清涼的妙藥。
全文收錄於 第 55 期 52 ~ 5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