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論語摸象記(八)

◆日常師父講述

學而第一 第十二章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剛開始背《論語》時,一段一段之間覺得彼此連貫不起來。像這裡,前面孔子談的是孝,忽然他的學生有子插進一句「禮之用,和為貴」等等。其實不然。根本上學問之道,是先從文字認識,然後在不斷的切磋琢磨中,用各種不同方式,於日常生活中觀察、思惟、抉擇,而慢慢體會出古聖賢垂示於吾人的心意。如同前回提到「詩教」,它是做人的一種基本方式,文字中所呈現是一種典型的故事,其中有它千古不移的道理在。小時候只知道念念有詞的背,長大了由此善巧思惟,遇境、違緣,乃能觸處體會,而得解決真正的問題,它有這樣不可思議的效果。譬如,學佛的人,常說「隨緣」,如果經常思惟、觀察,知道它的深厚意義,遇見困難時,可以把天大的事化解於無形。中國祖師有一句名言:「隨緣消舊業,莫再結新殃。」碰到不好的事,會使你透不過氣來,或者暴跳如雷。但當你一想到這是往「業」,而今償還,不就欣然接受了嘛!乃至於反省自己以前居然做這麼惡的事,傷害了別人,如果這業報沒有顯現,我還不知道。這樣不但不再埋怨,反而覺得慚愧,這對我們是無比的利益,所以真正做學問,應該用這種方式去學。

關於前面孔子提示大家應行的是孝道。而我們平常在家裡對於父母的叮嚀,經常會覺得好囉唆,甚至埋怨,希望他們不要管,這種想法,在時尚的風氣下,好像很有道理。做父母的也許不知道子女這種心情,但是他們之所以偏偏要管你,就因為天下只有父母,才會把一生全部的精神,放在兒女身上,而且內心當中,不斷在想關顧子女的一切。「父在觀其志」,如果兒女真正看見父親的志趣,實際上的嘀咕,豈不是一心一意為我們好?這一來心中不但不會埋怨,反而只有感激,乃至進思上報其恩。佛陀所示「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就由此一念孝心引發。想想父母還在生死當中,是不是應當慚愧,策勵自己趕快努力,一直要把父母救出輪迴,乃至於都能成佛,做兒子的「道」才算完成。上章示孝,孝道,這些都是禮。然後,禮如何隨方運用,它的法則呢?所以有子引出本章「禮之用,和為貴。」最重要是「用和」,也就是能夠互相安和。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儒家在行為上最重視禮,禮的根本在仁。仁是看不見的,必須依著禮,今孝又是仁的根本,而禮則是行持的準則。這是前後章之間,相應引申的涵義,真是美不可言。

禮,簡單的說是禮貌、禮儀、規則,但是不能就形式上去看,因為禮會隨時地而變的。比如以前男女的握手,是荒唐的。現在卻是社交中不能少的一種禮節。所以只從外表去看禮儀、規則,會有問題。那麼禮是什麼?八佾篇有「林放問禮之本」,孔子說「大哉問」,表示非常重視、讚歎這個問題,既然如此,應該回答他。可是孔子答的卻是:「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聽起來好像沒有答案,但在別處卻說得很清楚:「人而不仁,如禮何?」仁就是禮的根本。但在本章,不是講禮的根本,也不是說明它的特徵,是在解釋禮的功用,比如,「我」是什麼?腦筋不是「我」,是它的功用,「心」是什麼?不是按會噗咚跳的「心」,「心」看不見也拿不出,卻人人都有。從它表現的作用上,你可以揣摩,去觀察思惟,漸漸認得它的特徵。

禮的功用,以和為貴,而不單單如此,「先王之道,斯為美」,先王之道是我們中國人心目中最崇高的做人標準。儒家所標的先王,是德位雙具的聖人,先王所訂的道理,是做人最完美崇高的法則。「小大由之」,是無大小都需要它,平常生活中一切行持的準則,都要合乎禮節。禮節根據什麼定義呢?這個內在的精神,才是儒家真正重視根本所在。為政篇:「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民免而無恥」,法治國家,百姓可以做到免於刑罰不吃官司,但內心以為去偷、去害人,只要別人不知道,也就莫奈我何,並沒有羞恥心,這不是禮。「有恥且格」,百姓知道恥辱,恥就是慚愧。佛經上說:「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愧是修行過程中,對自己內心上最佳的守護,有了這種心,就會戰戰兢兢認真的做好。可是為何「道之以德」,還要「齊之以禮」?因為「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不是「小大由之」就可以,也會有行不通的地方,你覺得和,就一味的為和而和,不以禮節制,還是不行。禮有一定的規則,它適可而止,基於仁義道德,有它的內涵這樣去做,真正的中心是仁,仁處處地方現出來的是溫、良、恭、儉、讓。就恭而言,「恭近以禮,遠恥辱也。」《禮記》上說:「恭儉莊敬,禮教也。」經過禮教導後,知道恭敬、儉約、莊敬,但是恭敬不是禮,而是近以禮。

舉個反面的例子,有二個人,彼此都很恭敬謙讓,進門時,都要讓對方先行,結果,兩人就僵在門口,後面一大堆人等著。我曾遇見過二個人,為了講求禮貌,上館子彼此搶著付帳,爭得面紅耳赤,結果吵起架來。忘記了最初的禮讓,就因為欠「禮,以節之」之道。這些都是人生的經驗,不要以為很輕鬆,其實笑中有痛,要慢慢的去體會。

學了禮之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怎麼照著仿效,慢慢摸索增上,遇到任何事情,彼此之間都以恭敬對方為原則,所以「恭儉莊敬,禮教也。」但是恭敬當中,有二個原則要把握住,一是莊,要莊重。二是儉,約束內斂,不要過分,前面的例子就太過分了。這是透過內心,產生出來的行為,最重要的是「仁」,也就是處處地方要代人想。子貢曾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孔子說:「賜也,非爾所及也!」可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不容易做到的、但真正能做到這樣設身處地,也就差不多了。恭敬對方是禮,內涵「和為貴」。和的最高標準,可引中庸起首一段:「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將是何等崇高的境界,所以和本身就是如理的節制,這裡只就極淺近處說,大家和和氣氣的,這種和氣,比如說,你讓一下,別人很明顯感覺到你尊重對方,如果他讓你,你又硬讓,他心中會將如何?那時候,要注意「和」字,所以,人與人間來往時,能夠很適當地這樣去做,你就了解為什麼「先王之道,斯為美」,而且「小大由之」的內涵了。普通一般人之間,父子、夫婦,乃至於君臣,事無大小,都有它一定的準則。這部分在往後的八佾篇,有很多重要的詮釋。像這種一生受用的東西,學了《論語》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去體味受用,這對我非常重要。

全文收錄於 第 38 期 12 ~ 1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