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實宇 圖 / 簡坤霖(攝於埔里藝文中心巫彥霖茶器展)
文 / 實宇 圖 / 簡坤霖(攝於埔里藝文中心巫彥霖茶器展)
把幾個不識茶滋味的人兜在一塊兒品茶,能擦出什麼火花?殊不知「心靈茶湯班」的立意本就不僅只於習茶藝、品茶趣,而是透過認識外在的茶,修養內在身心。是故但凡有心之人,皆可在班裡得到獨一無二、千金難買的收穫。
心靈茶湯班課程安排很活潑,講師群高達 15 人,除了有「茶中醫」、「茶室插花」、「有機茶與心靈樂章」等多元專題講座,還大方提供「白牡丹」、「老曼娥」、「雪烏龍」、「布朗山紫芽」等各種茶湯供學員品嘗,更親自走訪茶園,腳踏實地認識有機農業的核心價值——一念慈心,萬物歸仁。
佛法藝術化 藝術生活化
茶湯色、香、味的差別很細微,臺灣茶家解致璋說:「要察覺到這些細微的變化,我們的心要很安靜。學習靜,學習不要雜念紛飛,再靜一點、再靜一點、再靜一點。」每堂課正式開始前先聆聽讚頌、觀賞澈見電視臺的《與善知識心靈對話》,透過聽覺藝術、視覺藝術讓煩惱的塵埃少息,就是茶湯班最佳的前行準備。
學員劉麗卿,是埔里國小老師,同時是位藝術家。退休之後,習藝不輟,遠到新北市鶯歌學做青花瓷。當然,茶道這門藝術她也沒錯過。參加心靈茶湯班後,從此打破對美的概念。什麼是美?走進有機茶園,茶與雜草共存的景象、不施化肥的鬆軟土壤觸感,都是充滿生命力的美!佛法的智慧與慈悲,美化了環境,也美化了我們的人生。
真相大白 驚心動魄
護持茶湯班的許淑鈴師姐表示,她本來對茶的印象並不好,認為茶就是會讓人胃部不適、夜晚失眠,經過學習後,終於還茶一個公道,原來慣行農法的茶,對身體有諸多不良影響!喝茶之於她,從出於解渴本能的動作,昇華成陶冶心靈的文化。每一次品茶,都告訴自己,茶農真的非常辛苦,要懷著感恩心喝茶!
在國稅局服務的陳景美,同樣並不熱中茶道,愛茶的,是她的先生。課堂上老師說的一段話——如果喝的茶葉栽種過程用了很多農藥,那喝茶就跟喝農藥沒太大差別——讓她聽得心驚肉跳。因為想到先生一天到晚跟朋友喝茶,他們常討論而且講究的是「茶湯香氣」、「回甘與否」、「是不是高山茶」,卻從未聽他們討論過茶葉的栽種方式!她回
家後趕緊跟先生分享所學,先生聽了之後也很認同,從此不但茶葉,連蔬果都盡量改買有機認證的農產品,保障家人健康。
陳景美家裡有塊三分多的農地,原本跟朋友合夥種樹,當她在茶湯班聽到使用除草劑對土地有很大的傷害時,回家又勸先生不要再使用除草劑。夫妻倆很快達成共識,可惜合夥友人擔心少了除草劑,樹木會種不好,先移走了分內的樹苗。唯景美夫妻風雨不改,堅持請工人除草,毫不在乎花了更多時間和金錢,她說:「對的事就要去做,何況土地是祖先留下的,還要再傳給後代子孫,既然知道農藥對大地對眾生有害,怎能放著不管?」
埔里國小退休校長張月玲也有類似的經驗。以前辦公室經常有賓客來訪,客人一般都會帶茶葉禮盒當伴手禮,她也禮尚往來,以茶迎賓。然而如果你問她:「茶好喝嗎?喝的是什麼茶?對身體健康好嗎?用什麼方法栽種的?」肯定是一問三不知。她沒閒情逸致慢慢品茶,也從不過問茶葉的出身。退休後加入心靈茶湯班,跟農友面對面,她覺得自己何其幸福,能喝到這樣一杯慈心不殺、友善大地的茶。如今除了自己改喝有機茶,也買有機茶送人,並常到里仁買一把「成佛的菜」,用行動支持農友,實踐慈心理念。
從喝茶湯到學廣論
課堂上看不到《廣論》課本,傳遞的內涵卻離不開根據《廣論》開展的淨智、文教、廣福、藝文理念。好幾位福友學著學著,因此與廣論班接上線。曾在南投縣婦女會擔任主委的王孟嬅就是其中一例。
她在上第一期茶湯班時開始學《廣論》,其間因為過於忙碌而中輟,所幸有茶湯班維繫,不久後,重回廣論班學習。茶湯班定期舉辦關於無限生命、善知識、暇滿人身的專題講座、生命故事分享,班長也會透過身教無形中傳遞信仰。她漸漸感受到廣論是一本大寶典,鼓勵好友跟她一起來學習;她自己從中得到面對挫折的力量,好友更因此挽回瀕臨破碎的婚姻與家庭。
廣論班是孕育蓮花的蓮花池,廣闊班亦然,都能使我們輾轉學到佛陀的教法、師父的言教,得到一種很深刻的陪伴。
來源:《福智之聲》231 期 第 86 ~ 8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