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期福聲

關鍵字搜尋

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整理 / 謝玉玲

整理 / 謝玉玲

「我們已經找到能對治內心煩惱的法,它悲憫和清涼的力量,能讓生命的痛苦慢慢變弱。接下來,就要透過聞思把理路學習清楚,然後上陣實練。」

——真如《希望.新生》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如得法師/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福智僧團副住持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如得法師/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福智僧團副住持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 本文索引:

一、苦(善知病狀)

1、憂鬱症病狀的檢查

2、憂鬱症所造成的影響

二、集(善知病因)

1、四大不調

2、思路不正

3、宿業成熟

4、鬼魅蠱毒

三、滅(善知病癒)

四、道(善知良藥),針對病因對症下藥

1、四大不調

2、思路不正

3、宿業成熟

4、鬼魅蠱毒

● 本文索引:

一、苦(善知病狀)

1、憂鬱症病狀的檢查

2、憂鬱症所造成的影響

二、集(善知病因)

1、四大不調

2、思路不正

3、宿業成熟

4、鬼魅蠱毒

三、滅(善知病癒)

四、道(善知良藥),針對病因對症下藥

1、四大不調

2、思路不正

3、宿業成熟

4、鬼魅蠱毒

● 本文索引:

一、苦(善知病狀)

1、憂鬱症病狀的檢查

2、憂鬱症所造成的影響

二、集(善知病因)

1、四大不調

2、思路不正

3、宿業成熟

4、鬼魅蠱毒

三、滅(善知病癒)

四、道(善知良藥),針對病因對症下藥

1、四大不調

2、思路不正

3、宿業成熟

4、鬼魅蠱毒


如得法師/福智僧團副住持如得法師/福智僧團副住持

憂鬱症的治癒力高,若配合正確的方法,治癒力會更高。與其得了憂鬱症再來治療,不如預防憂鬱症會更好。福智真如老師在很多場合都提到,希望能找出一些預防或對抗憂鬱症的方法。我們從各種角度談憂鬱症, 希望大家認識二十一世紀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

以下是從佛法角度談憂鬱症,分別以「苦、集、滅、道」來說明。

一、苦(善知病狀)

1、憂鬱症病狀的檢查:當心情憂鬱會失去活動的興趣,愉悅感降低,體重及食慾明顯增加或減少,有些人會失眠或嗜睡。憂鬱症的症狀: 不吃、不喝、不動、地上有黃金不想撿、對事情無精打采失去興趣、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專注力降低、做事猶豫不決,甚至反覆想要自殺。 

2、憂鬱症所造成的影響:根據國健署的調查,台灣有二百萬人得憂鬱症,其中一百二十五萬人是重度憂鬱症。台灣每二點五小時就有人自殺,其中百分之八十七是憂鬱症患者,可見憂鬱症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影響甚巨。世界衛生組織提到,全球超過三億人口受憂鬱症的困擾,全球經濟損失每年超過一萬億美元,每四十秒有人死於自殺,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殺手之一。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二、集(善知病因)

1、四大不調:人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四大平衡則感覺舒適,四大不平衡就會生病。《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云:「有五因緣名為狂,謂失親、失財、四大不調、為非人所惱、宿業報,是名五種狂也。」其中的四大不調,就西醫的角度,指的就是神經傳導物質功能不良。

2、思路不正:

(1) 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是產生煩惱的主因,若能改善則煩惱不生,憂鬱症也不生,憂鬱屬於煩惱的範圍。日常老和尚說:「所有的痛苦來自非理作意,所有的快樂來自如理作意。」生起煩惱需具足三個條件,一是境界,二是煩惱種子,三是非理作意。人內心的種子繁多,要勾出善或惡的種子關鍵是作意,如理作意則勾出善種子,產生善心所,反之非理作意勾出煩惱種子產生煩惱,也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2) 我愛執:《修心七義》云:「眾過歸於一」,一就是我愛執。《入行論》云:「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苦,悉由我執生,留彼何所為?」我們居住的地球環境被破壞,因為人類放縱自己的慾望,予取 予求,造成土石流、溫室效應等。這些行為往下推究一定源自於自我為中心,或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衍生種種貪、瞋、慢等。仔細觀察,我們為什麼會痛苦?以至於痛苦所衍生種種外在的影響,一定不離我愛執(或我執),所有的過失都歸於我愛執。

3、宿業成熟:過去的業感果了。《廣論》云:「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所有的苦全是我過去造業所感,不會無因生,或不相順的因所生,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是必然決定的關係。

4、鬼魅蠱毒:鬼魅就是一般所謂的非人干擾;蠱毒是一種病菌,一種有害的蟲在我們身體裡引起相關疾病。《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云:「鬼魅蠱毒正是病因,因鬼魅等而生病故。」

三、滅(善知病癒)

憂鬱症妥善治療的話,依據臨床經驗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痊癒。舉凡做一件事一定先思考這件事是否有價值,若此病可以治,且治癒力高,配合正確的方法,治癒力會更高,病會好,所以值得我們去做。

四、道(善知良藥),針對病因對症下藥

1、四大不調:

(1) 藥物治療:依照醫師處方服用藥物。例如,抗憂鬱劑、精神安定劑、情緒穩定劑、抗焦慮或鎮定安眠藥等。中藥部分,例如,漢代方劑「四逆散」裡面的柴胡、枳實可以把內鬱的氣爆開,疏通到四肢。如果鬱積太嚴重,造成心痛、胸痛,可以服用宋代方劑「逍遙散」,或者解決氣、血、痰、火、濕、食之六鬱的元代方劑「越鞠丸」。當代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長年研究憂鬱症,則提出用柴胡桂枝湯、溫膽湯、定志小丸調養。

(2) 飲食抗鬱:平日稍微注意飲食,對憂鬱症有絕大的幫助,可多食用含酪胺酸或色胺酸的食物,例如,花生、青豆、杏仁、蛋黃、香蕉、燕麥、水果等。簡單來說就是多吃蔬食,少吃葷食的地中海型飲食習慣,這些是經過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憂鬱症。

(3) 運動:從分組研究報告中得知,一開始服藥的人效果很好,但長期來說,以運動對抗憂鬱症比服藥有效。運動可提升腦部的血清素濃度、減少壓力賀爾蒙、分泌腦內啡,增加海馬迴的腦細胞數。例如,健走、游泳等都很好。推薦一舉數得的「拜懺」,可以對治宿業,又順帶能夠運動,身口意三門一起禮拜效果更好。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4) 接近大自然、曬太陽:室外如農耕活動、日光、新鮮空氣、明亮色彩、接觸大自然等;室內也盡量有陽光,可以擺設鮮花植物等。

(5) 合理的起居:身與心交互作用,例如,心情不好會覺得身體沉重,或感冒時心情不太好。所以三餐定時、避免熬夜、適量睡眠,對身心都有幫助。

(6) 調氣療法:《圓覺經道場修證儀》云:「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有所治。」若將注意力導入丹田,四大變得柔順。四大不調的因素,例如,壓力、忙碌等,氣往上走會影響睡眠,所以練習氣往下沉,特別是以意導氣的方式導入丹田。

方式有二,一是自然呼吸,注意力在丹田即可。二是四大調勻的方式,吸氣時吞口水,氣往下沉,在丹田形成上半球;提肛,觀想腳底的氣往上提, 在丹田形成下半球,然後變成一個氣球,憋氣到極限時,氣慢慢放。每天練習十分鐘,可感覺身體的差別,也可對治失眠。

2、思路不正:修道方式有二,一是專注式觀修,二是分析式觀修。除奢摩他是專注式觀修為主,其他法類都是分析式觀修為主,專注修為輔。此處特別重視分析式觀修:

(1) 對自:

① 養成積極樂觀的思路:

(A) 情緒覺察與辨識。首先是自我的覺察。

故事:佛經有一公案,有一人在屋內,聽到屋外的人說:「某某人脾氣很糟。」屋內的人聽了很氣憤,衝出去說:「你亂講,我哪有脾氣很糟!」自己在現行中還不知道。首先要察覺,再來會不能接納,最後發覺我可以接納:「其實我已經生氣了」,更進一步要找到生氣理由背後的認知與觀點,這將決定我的感受是樂受或苦受。對一個修忍辱的人來說,有人罵他會很高興,因為得到一個可以消業障修忍辱的機會,一般人來說則產生苦受。其實,樂受苦受不在境界本身。

境界本身是中性,如果對這事情產生苦受、憂鬱、悲痛等,背後的認知一定有問題,所以要探討感受行為背後的認知出了什麼問題。一般人對境時察覺力不強,如何改善?可記錄今日發生的事情,當時的反應如何?探討為何有此反應?再想想師長會怎麼做?《廣論》怎麼說?我們就會用正確方法來取代,每一次的結行,就是下一次的前行,練習寫日記來分析自己的覺察。

(B) 祈禱發願:對自己信仰的對象祈求,有信仰的人有依靠,不易得憂鬱症。

如何祈禱發願?先舒服地坐定、調息,然後問自己:「我渴望什麼?」不外乎離苦得樂;再想:「我喜歡的人在追求什麼?」他們跟我一樣都為離苦得樂而努力;再將自己與他人拉進來祈求:「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祈求上師三寶加持,願能如是。願一切有情都能離苦及苦因,祈求上師三寶加持,願能如是。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祈求上師三寶加持,願能如是。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願能如是。」

如此,內心將調到一個高度成為一天的指引,對境時容易生起正向的心力,所以「晨起發願」會影響一天。對於有些人可以設立目標,特別是心力低、憂鬱傾向的人,給予比較小的目標去完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自信心。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C) 觀點昇華:我們生起負面的情緒,一定是從片段、扭曲的角度,所以透過學習佛法,可用多個角度來看待事情。

a. 發現美的角度:人都有優缺點,都希望別人看我的優點,而我為什麼要批評別人的缺點? 發現美的角度,不是是非不分,而是一件事側重何種面向的問題。

故事:有一居士抱怨婚姻:「如果重來,我才不要結婚,當初先生很有才華,會修電燈、電視、馬桶等,現在還會修理人。」當注意力在修理人時就後悔了,但先生修理東西的才華依舊,只是現在的側重點不一樣了。所以側重哪邊,會產生不同的感受,為何不看好的那一面?這是眼光角度的差別性。

b. 從別人的角度:即代人著想,從別人的角度考慮事情。

故事:有一次,我參與某大型法會,需要穿「紅祖衣」,因太貴買不下去,就練習站在別人的角度想:「這衣服平日難得賣出,銷售量肯定很少,偶爾才能賣出一套,公司也是要生活,這樣的價格也是合理。」於是甘願地買下。

c. 拉長時間的角度: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眼前這一刻,就像綠豆塞在眼睛,什麼都看不清楚。我們這輩子經過很多壓力、苦難,也都撐過來了,「今年的大事,明年也是小事,今生的大事,來生就是故事而已。」例如流言事件,其實不用生氣,真如老師說:「世上沒有真正的壞人,只有無知的人。」眼前被他罵,知道他造的業以後會墮落,時間拉長來看會悲憫他,任何事情都會過去。

d. 學習成長的角度:觀察自己這輩子進步最多的時刻,通常是壓力大或是苦的時候。苦會讓你皈依三寶,與佛菩薩連線,有壓力才會進步,而且事後必定可以學到東西。

故事:我當日常老和尚侍者時,老和尚為了教導我,有次故意誤會我一下。我想:「師父為何誤會我,這不是我做的,好冤枉啊!」但老和尚說:「你不要從對錯的角度,要從學習的角度。」原來,從學習的角度,可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e. 從佛菩薩、上帝的角度:

故事:在一次宗教護生活動,我和一位天主教促進會的主席談話,他提到,他們許多機構會照顧社會上需要關懷的人士,認為這些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他們的兄弟姊妹。

當你面對討厭的人,而佛菩薩視他為獨一愛子,既然我要學佛,為何不用佛的角度看他?心念可以轉變,他不是故意傷你,是無知而已,要進一步看到他清淨光明的本性。所有眾生都是要救度的如母有情,由此漸漸脫離自己狹隘的眼光。

(D) 心存感恩:加州大學有一研究,會感恩的人身體比較健康,幸福感比較高。念恩的內容分三種,一是顯而易見的恩德,例如父母養育的恩,人家給予財物的恩等。二是觀察可見的恩德,例如,食衣住行育樂等,哪一項不是來自他人的協助?若人家不做,有錢也買不到。三是逆境方見之恩,如果沒有人扯後腿,怎能練腿勁?對方給予逆境,正可以幫助個人生命成長。認真思惟,會發現能夠快樂地活著都來自別人的恩德,只是沒有觀察。

故事:清早,在僧團許多人有喝溫開水的習慣,這天保溫桶沒水,有一人正想抱怨,發現自己怎麼觀過了,連忙想:「不對,不對,以往有溫開水喝,因為有人煮、有人裝、有人抬,自己只是拿杯子裝水而已......」立即從抱怨轉成念恩的心。我們能活到現在,甚至遠在印度的人都有一份功勞,才成辦今日的所需。所以每天記錄對別人的感恩,會過得幸福快樂。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E) 培養慈悲:自己想要離苦得樂,周圍的人也有離苦得樂的權利,差別是你是單數,周圍的人是無量無邊,應該利用眾人的生命去達到個人的快樂,或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呢?想像一下,一個是冷靜理性的自己在中間,右邊是驕傲自我為中心的你,左邊是受苦的無量有情,哪一邊重要?答案顯而易見,因而下決心把力氣關注在更多人身上。我愛執的對治方法是愛他執,或慈悲心,都可以對治憂鬱症。

(F) 日行一善:當我仍為別人「付出」時,大腦酬償中樞活絡程度,與「獲得」時一樣強烈,甚至超過。趁現在健康時去幫助別人,漸漸別人在自己心上愈來愈重要,或看到自己價值時就不會生病。博朵瓦祖師說:「福報大小之差別,不在財富之多少,其差別在於自心,『顛倒識』生與不生。」意即福報大小不以財富多寡來衡量,在於顛倒識;即負面、錯誤的心識容易生起,就表示他福報小,能夠生起正向的心識則福報大。透過做善行可以累積福報,福報大時多正向思考,如同《廣大遊戲經》所說:「具福之人滿眾願」。

(G) 定期總結:總結就像加油一樣,總結自己進步多少,成長多少,若不總結的話,會發現這麼久都沒對治煩惱。總結不僅僅是從煩惱調伏的角度,也應該從是否覺察煩惱的速度愈來愈快的角度。以前自己發脾氣不會察覺,還責怪別人,現在知道錯了,縮短覺察時間,即使少一分鐘就是進步,值得隨喜,就會有信心。所以定期總結可看到自己的成長,可為自己加油打氣,更堅持地走下去。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② 轉化消極負面的思路

(A) 接受:第一,舒服坐好調息,認真祈求上師三寶。第二,回想一個自己很難接受的情況,例如,別人對我的毀謗、汙衊,或過不去的事情。第三,提醒自己這是現實的本質,只要在輪迴中,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等是必然的事。第四,承認自己不可能知道完整的原因。第五,接受事情已經發生,《入行論》云:「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第六,再提醒自己,為了對現況做出最大的幫助,一定要接受事實,並致力當下能做的改善方法。

故事:有一居士的太太罹癌,夫妻倆認真評估後,選擇某醫師治療,結果太太還是往生了。之後,先生非常自責,覺得不應該看這位醫師。我說:「你已經做最好的評估規劃,為什麼是你害的?若選另外一位醫生,太太還是往生了,也會覺得是你害的,是不是?」懊悔也於事無補。我勸說:「人死不能復生,但中陰身的去向可以改變,尤其你們是夫妻關係,你的回向她容易收到,可以轉更好。」先接受事實,我們不可能知道全部的原因,已經評估過了,就要放下。

(B) 壓力:用專注式的修持,在安靜的地方獨處,兩腳著地坐著或盤坐,重點是腰打直,身才會正,行走於脈的氣才會正。眼睛保持三分眼(七分閉三分開),呈現放鬆的姿勢,注意力在呼吸,鼻尖可以感覺氣的出入。吸氣與呼氣算一遍,可以數到二十一,念頭跑掉時就拉回來,不用刻意控制呼吸,漸漸會愈來愈綿長,有助於調心與調身。心與風是一起走,心若急躁呼吸則急促,心若寧靜氣則寧靜平緩。

(C) 憂慮:憂慮猶如一團東西剪不斷理還亂,此時應靜下來,首先,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第二,分析問題是什麼?造成的原因是什麼?第三,能解決嗎?若不能解決,憂惱有何益?若能解決,就想可如何解決。第四,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做力所能及的事,有些事很複雜,若能理出頭緒,會發現事情也不是這麼困難。

(D) 悲傷:可以坐下來祈求,首先細數自己擁有那些幸福?實際上不是失去什麼,而是還擁有很多,活著可以做很多事情。第二,再悲傷難過的事都會過去,如同過去悲傷的經驗。第三,接受事實,任何人都會經歷這些過程,不只我會發生這些事,自己不是世上最苦的人。第四,對親人的悲傷,轉化成更大的動力去實踐他們的願望。第五,培養新嗜好或參加宗教、社交活動,結交新朋友。

故事:在台北學苑有一攝影展,有位同學非常歡喜地跟我說:「法師,這照片是我照的喔!」「不錯喔!」後來得知她先生往生時,她得了重度憂鬱症,朋友介紹她學《廣論》、做攝影組的義工。現在她每天學攝影,忙得不亦樂乎,培養新的嗜好,找到可以緣的東西,憂鬱症都好了。

(E) 孤獨:先靜下來祈求,不會覺得自己孤單,上師三寶都在你身邊。首先想自己喜歡的人,觀察自己內心愉悅的感覺。第二,想他們平常在追求什麼?無非為離苦得樂做種種的努力。第三,再想一位不熟悉的人,對他是什麼感覺?可能漠不關心或排斥,可是他跟你所喜歡的人都想要離苦得樂,對喜歡的人感覺很溫暖,希望他離苦得樂,對不熟悉的人覺得這是他的事情,要認識這兩者的差別。第四,想想你就是那位不熟悉的人,你也是做一樣的追求,但別人不太理你。想想他的生活、所受的苦,你跟他是一模一樣的。若你不理他,別人不理他,他是很孤單的,若你就是那個人,孤單時是否也希望別人來關心?

故事:我大一時,有一陣子躲在房間不想上學,不是排斥別人,是內心渴望別人的關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我們希望別人的關心,現在就開始跨出去關心別人。從簡單的微笑、點頭打招呼、溫暖的眼神......敞開心胸去面對周圍的人。因有將心比心想過這件事情,做起來就很容易,孤單感就沒了。關心別人,接納別人,自然而然別人就會接納你。

(F) 苦難:首先,想自己所遭受的苦難。第二,是否還有別人跟你一樣在受苦,甚至有些更慘吧! 第三,他們跟你一樣都想離苦得樂。

故事:有一次我生病住院,鄰床的老伯有專業看護照顧,家人偶爾也會來關心,但他卻沒好口氣。而寺院派來照顧我的沙彌,沒照顧病人的經驗,很難揣摩患者的心思......但我運用觀功念恩的公式:「雖然他笨手笨腳,但他還是發心來照顧我。」這樣心情就比較愉悅,而且我是可以出院的人,醫院裡還有很多比我更苦的人......

第四,自他相換,因為生病,我嘗試種種減輕疼痛的方法,但都無效。轉念想到很多人比我還苦,不如趁著對痛最有感覺之際,觀想他們的苦全部給我,把所有眾生的苦化做黑煙,從左鼻孔進來,再把我的身受用善根化成白煙,從右鼻孔出去,給所有眾生,他們可以獲得人身及種種受用,可以學法。這樣觀想約莫十分鐘,我漸漸就不痛了。原來自他換可以這樣修,我極力推薦病人,甚至臨終的人可以用自他相換法。其實,愈執著愈痛,當你不執著,反而不痛。

故事:有一居士,請我去大林慈濟醫院為罹癌的父親皈依。皈依之後,我特別說明自他相換法,他的父親每天練習,十一天後往生了。醫護人員表示從未看過得這種病的病人可以走得這麼安詳。我覺得可能是醫療好,也可能是修自他換,所有眾生的苦都給自己,所有好東西都給眾生,福報漸漸增長,執著慢慢降低,心不放在病苦,反而安詳。

(G) 傾訴、求救:心力低時,正向理路現不起來,此時可找專業醫師、心理諮商師,或是朋友傾訴。當你陷在痛苦時,其實不想憂鬱,但也沒辦法,此時若有力量進來的話,就可跳出痛苦。

故事:有一居士甲,前一陣子心裡很糾結,後來向居士乙傾訴。乙聽了之後,給予一些建議,結果甲心開意解:「好感恩喔!」乙說:「你不用謝啦今天跟你講的這些話,就是以前我煩惱時,你跟我講的啦!」有時明知理論,但煩惱現起時,理論現不起來,此時若有善友幫忙,可以找到正確的思路。

(2) 對他:主動關懷與支持陪伴。不要忽視情感的表達,但要指出實際情況並給予希望。特別是生病的人亟需別人的關懷、傾聽,最好能聽出他言語背後的感受或觀點。

故事:有一學生不想上課、經常搗蛋,老師盡量關心他。有一天學生說:「老師,我不是討厭你,我很喜歡你,很希望你關心我,但你只關心兩種人,一種是功課特別好的,另一種是功課特別差的,我不太可能變成功課特別好的,但可以變成特別差的,所以我特別差。」從表象來看,孩子搗蛋或講反話, 其實是需要關心,所以要探討行為背後的感受與認知。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3、宿業成熟

(1) 懺悔生病的惡業

① 誦經(抄經、背經):若認真誦經,《法華經演義》云:「一切眾生, 唯有身心二病。起諸分別貪愛,即有心病。若聞此經而能受持讀誦,自不起分別貪愛,而心病為之消滅。」抄經、背經時,心會專注,對治憂鬱症一定有幫助。

② 持咒:持誦度母咒、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百字明咒,都可以幫助對治憂鬱症。

③ 拜懺:拜三十五佛懺、三昧水懺,可運動又可拜懺。主要是修四力對治, 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依止力四力具足,惡業可懺悔清淨。

(2) 造作不生病的善業:《大般涅槃經》云:「有二因緣,則無病苦。何等為二?一者憐愍一切眾生,二者給施病者醫藥。」憐憫一切眾生,未來可以獲得健康,可將我愛執,變成愛他執。施病者醫藥,例如,到醫院當志工, 捐骨髓、照顧病人等是未來不生病的因。與其等到生病再來對治,不如現在憐憫一切有情,施病者醫藥。

4、鬼魅蠱毒

(1) 念佛皈依:《華嚴經》云:「或遭鬼魅諸毒害,身心狂亂無所知,若能至心稱我名(觀自在菩薩),彼皆銷滅無諸患。」這是念佛皈依的內涵。

(2) 持咒皈依:一般來說度母咒、密集嘛對非人干擾有直接的效用,最顯著有效的是馬頭明王咒,它是觀世音菩薩的憤怒尊。

(3) 轉台皈依:事實上,非人是一直存在的,他為什麼要干擾你,一定是業緣。其實周圍有很多非人,也有很多佛菩薩,可將頻道調到佛菩薩那一台。平日可觀想佛菩薩在頭上,若睡覺多做惡夢,可將佛菩薩觀想在枕頭上,自己右側臥時,好比睡在佛菩薩的腿上,有依靠的感覺,非人就無法干擾,因為能量磁場不一樣。若再嚴重的話,進一步將右手無名指抵在右鼻孔處,因為身體右邊的氣脈較不好,要壓著則不被非人干擾;右側臥時可將枕頭墊高一點,不致壓迫肩膀而不舒服。最主要是晝夜恆常憶念佛菩薩,觀想佛菩薩, 發菩提心究竟成佛。

故事:康隆巴大師到一處閉關,有人勸阻他:「彼山洞內有非人,去者不死便是重傷。」大師說:「沒關係,我只是找山洞修行。」大師專修菩提心, 修到扼要處眼淚直流。兩個非人觀其心,知道他在修自他相換法:「所有眾生比我還重要,我所有的好都給眾生,眾生的苦我來承擔。」於是非人不忍傷害他。一旦發菩提心,不會有非人干擾。

憂鬱症的治癒力高,若配合正確的方法,治癒力會更高。與其得了憂鬱症再來治療,不如預防憂鬱症會更好。福智真如老師在很多場合都提到,希望能找出一些預防或對抗憂鬱症的方法。我們從各種角度談憂鬱症, 希望大家認識二十一世紀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

以下是從佛法角度談憂鬱症,分別以「苦、集、滅、道」來說明。

一、苦(善知病狀)

1、憂鬱症病狀的檢查:當心情憂鬱會失去活動的興趣,愉悅感降低,體重及食慾明顯增加或減少,有些人會失眠或嗜睡。憂鬱症的症狀: 不吃、不喝、不動、地上有黃金不想撿、對事情無精打采失去興趣、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專注力降低、做事猶豫不決,甚至反覆想要自殺。 

2、憂鬱症所造成的影響:根據國健署的調查,台灣有二百萬人得憂鬱症,其中一百二十五萬人是重度憂鬱症。台灣每二點五小時就有人自殺,其中百分之八十七是憂鬱症患者,可見憂鬱症對社會造成的傷害影響甚巨。世界衛生組織提到,全球超過三億人口受憂鬱症的困擾,全球經濟損失每年超過一萬億美元,每四十秒有人死於自殺,被稱為二十一世紀的三大殺手之一。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二、集(善知病因)

1、四大不調:人是由地水火風四大所組成,四大平衡則感覺舒適,四大不平衡就會生病。《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云:「有五因緣名為狂,謂失親、失財、四大不調、為非人所惱、宿業報,是名五種狂也。」其中的四大不調,就西醫的角度,指的就是神經傳導物質功能不良。

2、思路不正:

(1) 非理作意:非理作意是產生煩惱的主因,若能改善則煩惱不生,憂鬱症也不生,憂鬱屬於煩惱的範圍。日常老和尚說:「所有的痛苦來自非理作意,所有的快樂來自如理作意。」生起煩惱需具足三個條件,一是境界,二是煩惱種子,三是非理作意。人內心的種子繁多,要勾出善或惡的種子關鍵是作意,如理作意則勾出善種子,產生善心所,反之非理作意勾出煩惱種子產生煩惱,也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2) 我愛執:《修心七義》云:「眾過歸於一」,一就是我愛執。《入行論》云:「世間諸災害,怖畏及眾苦,悉由我執生,留彼何所為?」我們居住的地球環境被破壞,因為人類放縱自己的慾望,予取 予求,造成土石流、溫室效應等。這些行為往下推究一定源自於自我為中心,或認為有一個真實的我,衍生種種貪、瞋、慢等。仔細觀察,我們為什麼會痛苦?以至於痛苦所衍生種種外在的影響,一定不離我愛執(或我執),所有的過失都歸於我愛執。

3、宿業成熟:過去的業感果了。《廣論》云:「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羅漢相續之苦,一切皆是從先造集不善而起。」所有的苦全是我過去造業所感,不會無因生,或不相順的因所生,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是必然決定的關係。

4、鬼魅蠱毒:鬼魅就是一般所謂的非人干擾;蠱毒是一種病菌,一種有害的蟲在我們身體裡引起相關疾病。《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云:「鬼魅蠱毒正是病因,因鬼魅等而生病故。」

三、滅(善知病癒)

憂鬱症妥善治療的話,依據臨床經驗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痊癒。舉凡做一件事一定先思考這件事是否有價值,若此病可以治,且治癒力高,配合正確的方法,治癒力會更高,病會好,所以值得我們去做。

四、道(善知良藥),針對病因對症下藥

1、四大不調:

(1) 藥物治療:依照醫師處方服用藥物。例如,抗憂鬱劑、精神安定劑、情緒穩定劑、抗焦慮或鎮定安眠藥等。中藥部分,例如,漢代方劑「四逆散」裡面的柴胡、枳實可以把內鬱的氣爆開,疏通到四肢。如果鬱積太嚴重,造成心痛、胸痛,可以服用宋代方劑「逍遙散」,或者解決氣、血、痰、火、濕、食之六鬱的元代方劑「越鞠丸」。當代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長年研究憂鬱症,則提出用柴胡桂枝湯、溫膽湯、定志小丸調養。

(2) 飲食抗鬱:平日稍微注意飲食,對憂鬱症有絕大的幫助,可多食用含酪胺酸或色胺酸的食物,例如,花生、青豆、杏仁、蛋黃、香蕉、燕麥、水果等。簡單來說就是多吃蔬食,少吃葷食的地中海型飲食習慣,這些是經過研究證實可以降低憂鬱症。

(3) 運動:從分組研究報告中得知,一開始服藥的人效果很好,但長期來說,以運動對抗憂鬱症比服藥有效。運動可提升腦部的血清素濃度、減少壓力賀爾蒙、分泌腦內啡,增加海馬迴的腦細胞數。例如,健走、游泳等都很好。推薦一舉數得的「拜懺」,可以對治宿業,又順帶能夠運動,身口意三門一起禮拜效果更好。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4) 接近大自然、曬太陽:室外如農耕活動、日光、新鮮空氣、明亮色彩、接觸大自然等;室內也盡量有陽光,可以擺設鮮花植物等。

(5) 合理的起居:身與心交互作用,例如,心情不好會覺得身體沉重,或感冒時心情不太好。所以三餐定時、避免熬夜、適量睡眠,對身心都有幫助。

(6) 調氣療法:《圓覺經道場修證儀》云:「臍下一寸名憂陀那,此云丹田。若能止心守此不散,經久,即多有所治。」若將注意力導入丹田,四大變得柔順。四大不調的因素,例如,壓力、忙碌等,氣往上走會影響睡眠,所以練習氣往下沉,特別是以意導氣的方式導入丹田。

方式有二,一是自然呼吸,注意力在丹田即可。二是四大調勻的方式,吸氣時吞口水,氣往下沉,在丹田形成上半球;提肛,觀想腳底的氣往上提, 在丹田形成下半球,然後變成一個氣球,憋氣到極限時,氣慢慢放。每天練習十分鐘,可感覺身體的差別,也可對治失眠。

2、思路不正:修道方式有二,一是專注式觀修,二是分析式觀修。除奢摩他是專注式觀修為主,其他法類都是分析式觀修為主,專注修為輔。此處特別重視分析式觀修:

(1) 對自:

① 養成積極樂觀的思路:

(A) 情緒覺察與辨識。首先是自我的覺察。

故事:佛經有一公案,有一人在屋內,聽到屋外的人說:「某某人脾氣很糟。」屋內的人聽了很氣憤,衝出去說:「你亂講,我哪有脾氣很糟!」自己在現行中還不知道。首先要察覺,再來會不能接納,最後發覺我可以接納:「其實我已經生氣了」,更進一步要找到生氣理由背後的認知與觀點,這將決定我的感受是樂受或苦受。對一個修忍辱的人來說,有人罵他會很高興,因為得到一個可以消業障修忍辱的機會,一般人來說則產生苦受。其實,樂受苦受不在境界本身。

境界本身是中性,如果對這事情產生苦受、憂鬱、悲痛等,背後的認知一定有問題,所以要探討感受行為背後的認知出了什麼問題。一般人對境時察覺力不強,如何改善?可記錄今日發生的事情,當時的反應如何?探討為何有此反應?再想想師長會怎麼做?《廣論》怎麼說?我們就會用正確方法來取代,每一次的結行,就是下一次的前行,練習寫日記來分析自己的覺察。

(B) 祈禱發願:對自己信仰的對象祈求,有信仰的人有依靠,不易得憂鬱症。

如何祈禱發願?先舒服地坐定、調息,然後問自己:「我渴望什麼?」不外乎離苦得樂;再想:「我喜歡的人在追求什麼?」他們跟我一樣都為離苦得樂而努力;再將自己與他人拉進來祈求:「願一切有情具樂及樂因,祈求上師三寶加持,願能如是。願一切有情都能離苦及苦因,祈求上師三寶加持,願能如是。願一切有情不離無苦之樂,祈求上師三寶加持,願能如是。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捨,願能如是。」

如此,內心將調到一個高度成為一天的指引,對境時容易生起正向的心力,所以「晨起發願」會影響一天。對於有些人可以設立目標,特別是心力低、憂鬱傾向的人,給予比較小的目標去完成,做力所能及的事,培養自信心。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C) 觀點昇華:我們生起負面的情緒,一定是從片段、扭曲的角度,所以透過學習佛法,可用多個角度來看待事情。

a. 發現美的角度:人都有優缺點,都希望別人看我的優點,而我為什麼要批評別人的缺點? 發現美的角度,不是是非不分,而是一件事側重何種面向的問題。

故事:有一居士抱怨婚姻:「如果重來,我才不要結婚,當初先生很有才華,會修電燈、電視、馬桶等,現在還會修理人。」當注意力在修理人時就後悔了,但先生修理東西的才華依舊,只是現在的側重點不一樣了。所以側重哪邊,會產生不同的感受,為何不看好的那一面?這是眼光角度的差別性。

b. 從別人的角度:即代人著想,從別人的角度考慮事情。

故事:有一次,我參與某大型法會,需要穿「紅祖衣」,因太貴買不下去,就練習站在別人的角度想:「這衣服平日難得賣出,銷售量肯定很少,偶爾才能賣出一套,公司也是要生活,這樣的價格也是合理。」於是甘願地買下。

c. 拉長時間的角度: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眼前這一刻,就像綠豆塞在眼睛,什麼都看不清楚。我們這輩子經過很多壓力、苦難,也都撐過來了,「今年的大事,明年也是小事,今生的大事,來生就是故事而已。」例如流言事件,其實不用生氣,真如老師說:「世上沒有真正的壞人,只有無知的人。」眼前被他罵,知道他造的業以後會墮落,時間拉長來看會悲憫他,任何事情都會過去。

d. 學習成長的角度:觀察自己這輩子進步最多的時刻,通常是壓力大或是苦的時候。苦會讓你皈依三寶,與佛菩薩連線,有壓力才會進步,而且事後必定可以學到東西。

故事:我當日常老和尚侍者時,老和尚為了教導我,有次故意誤會我一下。我想:「師父為何誤會我,這不是我做的,好冤枉啊!」但老和尚說:「你不要從對錯的角度,要從學習的角度。」原來,從學習的角度,可以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e. 從佛菩薩、上帝的角度:

故事:在一次宗教護生活動,我和一位天主教促進會的主席談話,他提到,他們許多機構會照顧社會上需要關懷的人士,認為這些人都是上帝的子民,都是他們的兄弟姊妹。

當你面對討厭的人,而佛菩薩視他為獨一愛子,既然我要學佛,為何不用佛的角度看他?心念可以轉變,他不是故意傷你,是無知而已,要進一步看到他清淨光明的本性。所有眾生都是要救度的如母有情,由此漸漸脫離自己狹隘的眼光。

(D) 心存感恩:加州大學有一研究,會感恩的人身體比較健康,幸福感比較高。念恩的內容分三種,一是顯而易見的恩德,例如父母養育的恩,人家給予財物的恩等。二是觀察可見的恩德,例如,食衣住行育樂等,哪一項不是來自他人的協助?若人家不做,有錢也買不到。三是逆境方見之恩,如果沒有人扯後腿,怎能練腿勁?對方給予逆境,正可以幫助個人生命成長。認真思惟,會發現能夠快樂地活著都來自別人的恩德,只是沒有觀察。

故事:清早,在僧團許多人有喝溫開水的習慣,這天保溫桶沒水,有一人正想抱怨,發現自己怎麼觀過了,連忙想:「不對,不對,以往有溫開水喝,因為有人煮、有人裝、有人抬,自己只是拿杯子裝水而已......」立即從抱怨轉成念恩的心。我們能活到現在,甚至遠在印度的人都有一份功勞,才成辦今日的所需。所以每天記錄對別人的感恩,會過得幸福快樂。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E) 培養慈悲:自己想要離苦得樂,周圍的人也有離苦得樂的權利,差別是你是單數,周圍的人是無量無邊,應該利用眾人的生命去達到個人的快樂,或是幫助他人得到快樂呢?想像一下,一個是冷靜理性的自己在中間,右邊是驕傲自我為中心的你,左邊是受苦的無量有情,哪一邊重要?答案顯而易見,因而下決心把力氣關注在更多人身上。我愛執的對治方法是愛他執,或慈悲心,都可以對治憂鬱症。

(F) 日行一善:當我仍為別人「付出」時,大腦酬償中樞活絡程度,與「獲得」時一樣強烈,甚至超過。趁現在健康時去幫助別人,漸漸別人在自己心上愈來愈重要,或看到自己價值時就不會生病。博朵瓦祖師說:「福報大小之差別,不在財富之多少,其差別在於自心,『顛倒識』生與不生。」意即福報大小不以財富多寡來衡量,在於顛倒識;即負面、錯誤的心識容易生起,就表示他福報小,能夠生起正向的心識則福報大。透過做善行可以累積福報,福報大時多正向思考,如同《廣大遊戲經》所說:「具福之人滿眾願」。

(G) 定期總結:總結就像加油一樣,總結自己進步多少,成長多少,若不總結的話,會發現這麼久都沒對治煩惱。總結不僅僅是從煩惱調伏的角度,也應該從是否覺察煩惱的速度愈來愈快的角度。以前自己發脾氣不會察覺,還責怪別人,現在知道錯了,縮短覺察時間,即使少一分鐘就是進步,值得隨喜,就會有信心。所以定期總結可看到自己的成長,可為自己加油打氣,更堅持地走下去。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② 轉化消極負面的思路

(A) 接受:第一,舒服坐好調息,認真祈求上師三寶。第二,回想一個自己很難接受的情況,例如,別人對我的毀謗、汙衊,或過不去的事情。第三,提醒自己這是現實的本質,只要在輪迴中,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等是必然的事。第四,承認自己不可能知道完整的原因。第五,接受事情已經發生,《入行論》云:「若事尚可為,云何不歡喜?若已不濟事,憂惱有何益?」第六,再提醒自己,為了對現況做出最大的幫助,一定要接受事實,並致力當下能做的改善方法。

故事:有一居士的太太罹癌,夫妻倆認真評估後,選擇某醫師治療,結果太太還是往生了。之後,先生非常自責,覺得不應該看這位醫師。我說:「你已經做最好的評估規劃,為什麼是你害的?若選另外一位醫生,太太還是往生了,也會覺得是你害的,是不是?」懊悔也於事無補。我勸說:「人死不能復生,但中陰身的去向可以改變,尤其你們是夫妻關係,你的回向她容易收到,可以轉更好。」先接受事實,我們不可能知道全部的原因,已經評估過了,就要放下。

(B) 壓力:用專注式的修持,在安靜的地方獨處,兩腳著地坐著或盤坐,重點是腰打直,身才會正,行走於脈的氣才會正。眼睛保持三分眼(七分閉三分開),呈現放鬆的姿勢,注意力在呼吸,鼻尖可以感覺氣的出入。吸氣與呼氣算一遍,可以數到二十一,念頭跑掉時就拉回來,不用刻意控制呼吸,漸漸會愈來愈綿長,有助於調心與調身。心與風是一起走,心若急躁呼吸則急促,心若寧靜氣則寧靜平緩。

(C) 憂慮:憂慮猶如一團東西剪不斷理還亂,此時應靜下來,首先,了解到底發生什麼事情?第二,分析問題是什麼?造成的原因是什麼?第三,能解決嗎?若不能解決,憂惱有何益?若能解決,就想可如何解決。第四,解決的方法是什麼?做力所能及的事,有些事很複雜,若能理出頭緒,會發現事情也不是這麼困難。

(D) 悲傷:可以坐下來祈求,首先細數自己擁有那些幸福?實際上不是失去什麼,而是還擁有很多,活著可以做很多事情。第二,再悲傷難過的事都會過去,如同過去悲傷的經驗。第三,接受事實,任何人都會經歷這些過程,不只我會發生這些事,自己不是世上最苦的人。第四,對親人的悲傷,轉化成更大的動力去實踐他們的願望。第五,培養新嗜好或參加宗教、社交活動,結交新朋友。

故事:在台北學苑有一攝影展,有位同學非常歡喜地跟我說:「法師,這照片是我照的喔!」「不錯喔!」後來得知她先生往生時,她得了重度憂鬱症,朋友介紹她學《廣論》、做攝影組的義工。現在她每天學攝影,忙得不亦樂乎,培養新的嗜好,找到可以緣的東西,憂鬱症都好了。

(E) 孤獨:先靜下來祈求,不會覺得自己孤單,上師三寶都在你身邊。首先想自己喜歡的人,觀察自己內心愉悅的感覺。第二,想他們平常在追求什麼?無非為離苦得樂做種種的努力。第三,再想一位不熟悉的人,對他是什麼感覺?可能漠不關心或排斥,可是他跟你所喜歡的人都想要離苦得樂,對喜歡的人感覺很溫暖,希望他離苦得樂,對不熟悉的人覺得這是他的事情,要認識這兩者的差別。第四,想想你就是那位不熟悉的人,你也是做一樣的追求,但別人不太理你。想想他的生活、所受的苦,你跟他是一模一樣的。若你不理他,別人不理他,他是很孤單的,若你就是那個人,孤單時是否也希望別人來關心?

故事:我大一時,有一陣子躲在房間不想上學,不是排斥別人,是內心渴望別人的關心。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我們希望別人的關心,現在就開始跨出去關心別人。從簡單的微笑、點頭打招呼、溫暖的眼神......敞開心胸去面對周圍的人。因有將心比心想過這件事情,做起來就很容易,孤單感就沒了。關心別人,接納別人,自然而然別人就會接納你。

(F) 苦難:首先,想自己所遭受的苦難。第二,是否還有別人跟你一樣在受苦,甚至有些更慘吧! 第三,他們跟你一樣都想離苦得樂。

故事:有一次我生病住院,鄰床的老伯有專業看護照顧,家人偶爾也會來關心,但他卻沒好口氣。而寺院派來照顧我的沙彌,沒照顧病人的經驗,很難揣摩患者的心思......但我運用觀功念恩的公式:「雖然他笨手笨腳,但他還是發心來照顧我。」這樣心情就比較愉悅,而且我是可以出院的人,醫院裡還有很多比我更苦的人......

第四,自他相換,因為生病,我嘗試種種減輕疼痛的方法,但都無效。轉念想到很多人比我還苦,不如趁著對痛最有感覺之際,觀想他們的苦全部給我,把所有眾生的苦化做黑煙,從左鼻孔進來,再把我的身受用善根化成白煙,從右鼻孔出去,給所有眾生,他們可以獲得人身及種種受用,可以學法。這樣觀想約莫十分鐘,我漸漸就不痛了。原來自他換可以這樣修,我極力推薦病人,甚至臨終的人可以用自他相換法。其實,愈執著愈痛,當你不執著,反而不痛。

故事:有一居士,請我去大林慈濟醫院為罹癌的父親皈依。皈依之後,我特別說明自他相換法,他的父親每天練習,十一天後往生了。醫護人員表示從未看過得這種病的病人可以走得這麼安詳。我覺得可能是醫療好,也可能是修自他換,所有眾生的苦都給自己,所有好東西都給眾生,福報漸漸增長,執著慢慢降低,心不放在病苦,反而安詳。

(G) 傾訴、求救:心力低時,正向理路現不起來,此時可找專業醫師、心理諮商師,或是朋友傾訴。當你陷在痛苦時,其實不想憂鬱,但也沒辦法,此時若有力量進來的話,就可跳出痛苦。

故事:有一居士甲,前一陣子心裡很糾結,後來向居士乙傾訴。乙聽了之後,給予一些建議,結果甲心開意解:「好感恩喔!」乙說:「你不用謝啦今天跟你講的這些話,就是以前我煩惱時,你跟我講的啦!」有時明知理論,但煩惱現起時,理論現不起來,此時若有善友幫忙,可以找到正確的思路。

(2) 對他:主動關懷與支持陪伴。不要忽視情感的表達,但要指出實際情況並給予希望。特別是生病的人亟需別人的關懷、傾聽,最好能聽出他言語背後的感受或觀點。

故事:有一學生不想上課、經常搗蛋,老師盡量關心他。有一天學生說:「老師,我不是討厭你,我很喜歡你,很希望你關心我,但你只關心兩種人,一種是功課特別好的,另一種是功課特別差的,我不太可能變成功課特別好的,但可以變成特別差的,所以我特別差。」從表象來看,孩子搗蛋或講反話, 其實是需要關心,所以要探討行為背後的感受與認知。

本期專題:思惟,解憂關鍵碼——宗教師的針砭

3、宿業成熟

(1) 懺悔生病的惡業

① 誦經(抄經、背經):若認真誦經,《法華經演義》云:「一切眾生, 唯有身心二病。起諸分別貪愛,即有心病。若聞此經而能受持讀誦,自不起分別貪愛,而心病為之消滅。」抄經、背經時,心會專注,對治憂鬱症一定有幫助。

② 持咒:持誦度母咒、大悲咒、六字大明咒、百字明咒,都可以幫助對治憂鬱症。

③ 拜懺:拜三十五佛懺、三昧水懺,可運動又可拜懺。主要是修四力對治, 破壞現行、對治現行、遮止罪惡、依止力四力具足,惡業可懺悔清淨。

(2) 造作不生病的善業:《大般涅槃經》云:「有二因緣,則無病苦。何等為二?一者憐愍一切眾生,二者給施病者醫藥。」憐憫一切眾生,未來可以獲得健康,可將我愛執,變成愛他執。施病者醫藥,例如,到醫院當志工, 捐骨髓、照顧病人等是未來不生病的因。與其等到生病再來對治,不如現在憐憫一切有情,施病者醫藥。

4、鬼魅蠱毒

(1) 念佛皈依:《華嚴經》云:「或遭鬼魅諸毒害,身心狂亂無所知,若能至心稱我名(觀自在菩薩),彼皆銷滅無諸患。」這是念佛皈依的內涵。

(2) 持咒皈依:一般來說度母咒、密集嘛對非人干擾有直接的效用,最顯著有效的是馬頭明王咒,它是觀世音菩薩的憤怒尊。

(3) 轉台皈依:事實上,非人是一直存在的,他為什麼要干擾你,一定是業緣。其實周圍有很多非人,也有很多佛菩薩,可將頻道調到佛菩薩那一台。平日可觀想佛菩薩在頭上,若睡覺多做惡夢,可將佛菩薩觀想在枕頭上,自己右側臥時,好比睡在佛菩薩的腿上,有依靠的感覺,非人就無法干擾,因為能量磁場不一樣。若再嚴重的話,進一步將右手無名指抵在右鼻孔處,因為身體右邊的氣脈較不好,要壓著則不被非人干擾;右側臥時可將枕頭墊高一點,不致壓迫肩膀而不舒服。最主要是晝夜恆常憶念佛菩薩,觀想佛菩薩, 發菩提心究竟成佛。

故事:康隆巴大師到一處閉關,有人勸阻他:「彼山洞內有非人,去者不死便是重傷。」大師說:「沒關係,我只是找山洞修行。」大師專修菩提心, 修到扼要處眼淚直流。兩個非人觀其心,知道他在修自他相換法:「所有眾生比我還重要,我所有的好都給眾生,眾生的苦我來承擔。」於是非人不忍傷害他。一旦發菩提心,不會有非人干擾。

 

● 「從佛法角度談憂鬱症」講座—上集
● 「從佛法角度談憂鬱症」講座—下集

來源:《福智之聲》237 期 第 70 ~ 8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