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老和尚開示
現在在這個過程當中,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前面正談學佛需要的這個心理的狀態當中,有個概念,一開頭有個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說,我們走這一條路,跟不走這一條路,有什麼差別?也就是說,學佛跟不學佛,差別何在?這個差別很多很多,各式各樣,但是這個裡邊最主要的一點,這一點是最重要的——特別的好處,通常我們把這個叫作「殊勝的利益」,這個是非常特別的好處。
也許有人說:「你動不動談好處」,好像我們傳統的中國人往往講,要沒有什麼目的而做好事,這個才是真正最高。這種話,都是一個道理啦,就是相當於上一次講的那個「無分別智」。無分別智就是說,你達到了這樣的境界以後,他自己本身那個心裡邊我們說亂的那個、動的那個拿掉了,這個才是。而並不是說:「哎呀,你現在不要去分別啦,那個學佛的人講無分別智,你去分別它幹什麼?」那我腦筋一片糊塗,這個叫無分別?如果這樣的話,那這個佛還值得學嗎?所以我們有太多這種地方要把它拿掉。
所以同樣地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我們第一件事情重要的,先要想:「做這個有什麼特別的好處?」我們不要用我們世間認定的這種標準,如果以世間認定的標準,即便你提出來非常美麗的口號,學的是我,不是學佛。佛很清楚告訴我們,這樣做有什麼殊勝的利益,那樣做你不但得不到,而且有大的害處。因為你看清楚了這個殊勝的利益以後,它有一個力量,推動你去做。
諸位!現在我們這樣忙碌地生活,要想騰出時間來是不大容易,何況騰出來學佛。我們周圍一定有很多人以很奇怪的眼光去看你:「你現在忙些什麼啊?」如果說你去遊山玩水等等,他會羨慕你。你告訴他:「學佛。」「啊!你學這個啊?」欸!我相信很可能會遇見這種情況,如果你們試試看。這很有意思。所以前面《新世紀飲食》當中舉一個例子:現在的父母,如果他子女吸毒,他即使不大歡喜,有的時候還可以忍受;可是現在吃素對他有絕對好處,他反而無法忍受。假定我們對這件事情,並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並沒有這種意志,這種難關就無法克服。人家都在笑你,何況你自己還要這樣地轉變過來。
我今天講這個,並不是說講完了我明天就做決定喔!如果這樣決定,這佛法太容易了。所以第一步,我們不妨多去找一些參考,認真去觀察,然後就是像前面,這個都是非常重要,等到你對這個,透過了我們對現在獲得的學佛的那一方面的正確的資料,再透過了我們自己的思辨了以後,你覺得對,沒錯,這個才是真正有殊勝的利益的。那個時候,他自然有一股力量。除了這個力量,還有其他的後面的,後面會談起。那麼然後呢,你會下決心走。既然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去走這個路,而前面又了解這有這樣殊勝的好處,那個時候你要想避開「學我」,跟真正走上「學佛」的這種心態,就遠來得容易。這都是互相關聯的,並不是單單坐在這裡講講道理而已。
所以我們了解了這樣,然後正式開始去學的時候,又分兩方面來說。那麼前面就是說,在我們要去學這樣東西的話,有一些困難,或者我們說障礙,要把它拿掉。就像修房子一樣,並不是說馬上把磚頭、木頭、水泥搬進來,要先把那個場地清清乾淨,對吧?所以學任何東西,把這個困難、障礙拿掉,這個障礙拿掉了以後,然後再把這個基礎漸漸地建立上去,乃至於最後完成。
所以關於學佛的心態當中,我們分兩部分:第一個,就是淨除障礙部分;然後這個拿掉了以後,再正面的我們需要的。這兩件事情並不是絕對的喔!並不是說絕對地完全把它拿掉了以後......在你學的過程當中,偏重於前面——除掉那個障礙,以這個為主,實際上後面的東西都用得上。那麼後面呢,就是說漸漸開始已建立那個,從基礎提升,當你發現有過失的時候,隨時隨地再把它淨除。那麼要拿掉的障礙,我們稱它為「斷三過」;這個最主要的,從斷除過失方面去看,有三樣東西。下面呢,另外叫「具六想」,要正面的、要具足的這六個狀態。這個三過、六想下面再來說一下。
那麼,他有這樣簡單的說明。他那個說明當中,三過叫作覆器、污器、漏器。這個器就是個器具,它是個比喻。現在我們學佛的人,我們佛門當中叫作「法器」,或者我們不妨世間來說,喔!這是個人才,天分很高,對吧?或者是一個渾金璞玉,好好地加以栽培,將來他是一個大材,這樣。所以現在這個器具本身,前面要做的,把錯誤拿掉。
那麼這個比喻當中,相當於說,現在我們這裡要容這個法的法器。譬如說,有這樣的一個容器,準備裝甘露。這個器具必須要的條件,這個口,盛,準備盛,向上的。所謂「覆器」——那個器倒過來就是覆器。天降甘露,假定你盛甘露的這個東西倒過來的話,他儘管降多少甘露,對你是一點受用都沒有。所以這個要拿掉。第二個呢,是,是,是不錯,你把器向上了,甘露也下進去了,可是裡邊有髒的東西,結果你裝進來的話,不行。所以第二個呢,「污器」。這裡邊的東西先要把它洗洗乾淨,這樣,那麼他裝進來的東西,又能裝,又不會被染污。下面還要第三樣東西,不要漏掉,不要破掉。你覺得裝好了,等一下來要真的應用看看,不見了,發現有個洞,所以他下面說「漏器」。這是個比喻。
那麼,他真實要說的是說些什麼呢?也就是說,在我們真正聽法的時候,要全神貫注,注意去聽。這個跟我們前面有關,如果說我們今天真正有心來的話,那當然曉得要學這東西,絕對必須要聽聞,所以自然而然容易專注屬耳,這個都有關係的喔!反過來說,你如果是學的心態馬馬虎虎,被人家拉得來,心裡面......,就算你要裝得個樣子,你心裡面胡思亂想,那也沒用。所以第一個叫專注屬耳。心是看不見的,但是它的功效,就像那個有形的容器一樣,所以第一個,要專心去聽。
聽完了以後,聽見了這個道理以後,那麼內心當中,我們常常聽見了這個道理以後,現在就是前面說學我、學佛兩個,有一個差別了喔!就是如果是我們學佛的話,我們就想「我要學」,前面說,我要學,那最好的方法是聽聞。所以他今天告訴我的方法,我就會全心全意,然後了解了文義,照著它實踐。這個器具不但向上,而且裡邊非常純正的。或者我們說,這個就是內心的動機,你以什麼內心的動機去聽的。如果今天跑得去:「欸!倒看看,這個傢伙到底說些什麼東西,然後如果有不對的時候,我就找他麻煩。」如果像這一類心情的話,就是那個器具雖然聽進來了,可是裡邊有髒垢,就是這樣。
所以以佛法來說,真正的內心沒有髒垢的,只有兩類。第一類,我要求解脫。我要曉得生死輪迴當中,這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而真正能解決的,只有佛法當中,所以我至誠懇切地跑得來學這個,今天告訴我,我為了這個目標。這是一種。這一種是對的,但是並不完全,並不圓滿。
還有一個,不僅僅是我要解決,我要學佛一樣,要幫助我所有一切周圍的人,就這樣。因為所有周圍的人,都是我最重要的父母、親人等等,如果了解了無限的生命的話,這個關係是這麼密切,這樣,而且要達到究竟圓滿狀態,這一種純正的心理,那才對。也就是說,這樣的動機才對,除了這個以外的話,那麼這個有問題的。這是第二個。
來源:《福智之聲》239 期 第 4 ~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