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講記(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

◆日常師父開示  
(1994年11月28日)

  「孝經講記」乃師父於民國八十三年至八十四年間在鳳山寺為僧團宣說,不僅將《孝經》作深入淺出的闡示,同時更結合生活中許多修心的內涵。從師父的殷殷教誡中,讓人感受到師父對弟子深遠無盡的期許與饒益。本期開始,「法雨甘露」單元將逐期連載「孝經講記」,願吾等弟子恭敬受持,令師歡喜!

  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是堯、舜、文、武之道,到了孔老夫子,說集其大成,也就是說達到最究竟圓滿的程度,所以我們通常對孔老夫子稱為「至聖」。那麼,真正孔老夫子自己著的,可以說就是這個《孝經》;平常我們說《詩》、《書》、《易》、《禮》、《春秋》,那這是就前人──孔老夫子以前的──刪訂而已,這樣,把它訂正、刪改;《孝經》,那完完全全是孔老夫子教誡弟子的。那麼受教的人呢──曾子。像孔老夫子的門下,真正地能夠最得孔夫子心傳的是顏淵,很不幸,顏淵死得很早,所以後來真正能夠傳孔門心法的,流諸於後世的是曾子。所以這個也可以說,孔老夫子最精要地告訴我們的內涵。

  那麼,現在我們來學呢,以我個人來說,我可以跟各位同學來說──摸象。這個聖人的真正的意義,我們很難真正地摸索得到,不要說我們現在過了很長一段時候,即使我們能夠親承──親自承受──孔聖人,也不一定懂。我們只要看一看那個《論語》就知道了。孔子的弟子,跟他學過的有三千人,所謂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就是以現在這個時候,一個老師要教出三千個學生來,這個可能很小、很小,何況古代!現在交通好方便,要到哪裡就到哪裡,各式各樣的設備非常方便,人又多,有學校,聚起來啊,這樣。那時候不是啊,人很少,交通工具只有馬、馬拉的車,就是這樣。所以有這麼多人跟他學,這談何容易!可想而知,孔老夫子的偉大,教出來這麼多學生,但真正被孔子所承認、讚許的,換句話說,真正懂得孔子的只有一個人─顏淵。從這個地方看起來,說我們現在幾十個人,如果跟著孔子學,就能懂了嗎?這顏淵是聞一知十,這樣,問孔老夫子一個問題,孔子一講,哇!他四方八面關於這個問題的很深很廣的東西都懂了。那我們現在講了個半天,還是腦筋一片模糊,所以說,到了現在再傳了這麼久,我們真正要了解孔聖人的心法,那非常難。但是我們如果很有心地、依稀彷彿地願意去摸索,即使摸不中,只要肯走下去,那一定會有所體驗。

  對我來說,我今天能夠對這個《孝經》感到真正地景仰,如果勉強說一點很淺薄的體驗,乃至於學了佛,那也可以說三寶的加持,這種義理什麼很多都是透過佛家,回過頭來再看。以佛法來說,佛陀像太陽,那孔老夫子的這個像星星。昨天格西拉也解釋,那當然這個有各種不同的⋯⋯這樣,所謂佛法的博大高深;那麼在經過了這樣的佛法的光明,再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孔聖人的著作,那就多多少少比較容易一點,這第一個。

  那第二呢,為什麼我們現在這裡不講佛法,而講那個《孝經》──孔聖人的道理?這個要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

  我們現在都很幸運,宿生的善根,才能夠在這個時代─這個時代是末法,末法呢,簡單地說一下:末,就是到了尾巴上面,最後了;再有一個,在這種情況之下,那幾乎沒有了。就是說佛的最精深博大的高明的道理,沒有了,留下來的就是表面上的東西,就是幾本經,然後呢佛的聖像放在這裡。我們剛才說孔孟的心法、儒家的思想,那比起佛法來要來得狹小,這樣狹小的東西,親自跟到聖人身邊都不懂,現在這麼博大高明、無限深廣的東西,我們要跟的,就是跟在佛身邊,一樣地完全不懂,何況再傳了幾千年,何況傳到每況愈下!那個時候說正法、像法,多少還有很多祖師懂得理論,然後照著理論去實踐,有親身的驗證。現在這些都沒有了,那個書放在這裡,你看見認得字,不認得字,查一下字典,喔,這個字怎麼念、怎麼講;到底指的什麼,我們不懂。所以這個真正的佛法的深廣,因為這樣的原因消失掉了,所以我們稱為末法。

  但是我們很幸運哪,又能夠感得這個《菩提道次第廣論》,那就是宗大師,那真是⋯⋯這宗大師的內涵,那因為今天講到他,隨便提一下。各位看過他的傳記就曉得,他是文殊師利菩薩,是諸佛的老師,所以教的很多弟子都成了佛了,由於那個時代的眾生的共同的業力。所以同樣地,假定我們現在非常想學,很努力照著去做,那我們就會感得佛菩薩親自來,這樣。感得最好的,那就是文殊師利菩薩他親自跑到這地方來,以及感得觀世音菩薩親自跑得來─觀世音菩薩作護持者,文殊師利菩薩作老師。那個是為什麼在藏系有宗大師這樣的一個人出現,那由於弟子。

  說到這裡,我隨便打個閒岔,假定我們很認真地一心想學,我們繼續地努力,造這個因,集夠的時候,那我們也會感得這種情況,那一定學得成功。那我所以打這個閒岔,是策勵我們自己。我現在看見你們這麼用功,很認真地學,我感覺得實在是非常讚歎、非常歡喜,所以順便提一下。

  在藏系由於這樣的因緣,所以把佛的正法又能夠扶植起來。宗大師發願要把正法維持五百年,到這個世紀初,五百年剛剛滿,所以再留下來就是像法,這個理論還有,現在你持續地學下去,主要地就是學這些。這個我們先不談。那麼這個理論呢,我們現在學到的理論就是宗大師,宗大師一生最好的兩部書,這本書就是其中一本,兩個是銜接的啊!前面那個就是這本,叫《菩提道次第廣論》,總共做了兩本道次第,那個是佛法整個的精華。換句話說,這個你照著次第,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上去。那麼這個次第裡面分成功三部分:下士、中士、上士,就像我們念書的時候,哦,小學、中學、大學。

  那麼這個下士部分,主要的講什麼呢?講做人的道理。不過,《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講的做人的道理,跟我們儒家還有一個差別。儒家只是為了做人而做人,你把那個人做好了就好了!那佛家不是,你為什麼要做人,你要成佛所以你要做人。那為什麼成佛要做人?成佛要不要修行?要。要修行,拿什麼東西要修?要「人」,這樣。所以在這個基礎上面,你要修行,所以他第一步還是要講人開始,怎麼樣把那個人基礎建立了,要成佛。所以在這個基礎上面,他一口氣目標──成佛。所以,同樣地雖然從做人的標準做起,一個從做人的標準把人做好,一個要成佛,這兩個目標完全不一樣。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的下士,一點點,就這樣。他只是告訴我們,你最重要的要依靠師長,你要什麼樣的情況依靠師長,然後要皈依三寶、皈依佛。這個最究竟圓滿的師就是佛,然後你皈依了佛了以後,完全聽他,他告訴你什麼,這樣。然後呢,他下面再告訴我們的,是世間的事情完全不管了,你要努力地準備下一世的,就完全是準備將來的因,而這個將來的因也是成佛的因,所以他那個世間的很多東西都不講了!

  因此雖然我們現在學佛的佛弟子,假定說現在這個是正法弘傳的時候,那我們在這裡有的是很多的好老師,我們也不必在這個上面去努力;跟著那個好老師走,到那時候自然有好的環境。實際上不但是老師,環境非常重要,這點你們懂不懂?在座的不管是小的,然後老的同學,大家都知道:如果我們在學校裡,這個學校的環境很壞,你跟跟跟跟,也就跟壞了;這個學校的環境很好,雖然你壞,你也壞不到哪裡去,這樣。大家都這麼說,我們也莫名其妙跟著人家,也不懂啊,就跟著大家也就這麼說了。所以這個環境是對我們來說絕端的重要。那因此,同樣地在這種情況之下,現在呢,在我們目前的這個客觀環境當中,沒有正法存在的那種象徵,所以我們雖然也要學下士,真難。

  除了我們在座的以外,還有很多在家同學,那將來還有很多,我總是很願意把我們這裡研討的這個內涵,將來讓他們去聽,這樣。那麼這對他們就更有意義了!因為畢竟只有極少數人真正能夠像我們這裡的這些人──大概老同學都知道,你們曉得現在多多少少也能體會得到,這多少人⋯⋯你們昨天跑到台北去,你看,多少人的羨慕。啊!一直到現在為止,他們,每一個人──有很多父母,那兒子還很小,來求我:「師父啊!我這兒子能不能早一點送得來啊?」一算,還不行。啊!他一再地求。這不是求不求的問題啊!那這個是說明了,他不懂,還以為這個是不行;真正懂了以後,誰都覺得這是最重要的。但是他們沒機會啊!所以我們就把這個道理告訴他,他如果這個學好了,那將來學佛就⋯⋯換句話說,小學念完了,你要學,去中學,一定要念小學啊。啊,那對他們來說更用得上、更重要。

  不過,我們也可以說對我們更重要啊!因為對他們來說,他們做了一個人,完了以後,忙了半天以後,好了,只是忙了一輩子,兩腳一伸,不曉得哪裡去了。這樣,浪費了,做了一個人像畜生一樣,那就不一定用得上,可是對我們得到人身,一定要把它學好。既然要學好的,你沒這個基礎,你學得好嗎?所以我們從這個角度去看的話,那它對我們最重要!舉一個比喻來說,喔,你現在要吃蘋果、要吃橘子,如果說你要想做的話,要想吃,是不是先要種開始?那從種開始的話,你種了一棵蘋果樹,如果根沒有的話,長得出來嗎?那個做人──下士就是這個根,說得很清楚。

福智之聲第1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