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 李淑芳
師父對文教老師的策勵:「如果當老師的,能從教育下一代身上,回過頭來看見自己,把看清自己的多少能夠提升了,再把提升回饋給周圍的人。這個效果就不一樣了!」身為妙慧老師,我一直秉持著師父的策勵,努力將師父想培育「成佛作祖、安邦定國、安定社會」三種人才的理念成熟於自心,再傳遞給家長和學生。直到促成妙慧幼兒畢業後進入園區這件事,讓我對師父的這段話,有了更深入的體會。
就讀園區夢難圓
師父所創辦的福智教育園區,就是以培育這三種人才為依歸,因此,妙慧幼兒園的老師、學生家長,以及園裡的小朋友,自然都期望孩子自幼兒園畢業後,能直接進入這所金色城堡就讀小學,順利成為這三種人才。
只是僧多粥少,名單公布時總有人向隅,向隅者有的失望,有的傷心難過,有的憤憤不平,甚至有人不敢面對熟悉的人,害怕別人問起!我也曾因為很優秀、很聰明的孩子沒被錄取,內心糾結成一團,心中不免懷疑──是園區老師看錯了嗎?
所幸妙慧老師每週都會研討師父的教育理念,包括:儒家文化、王霸蠻夷、孝經……剛開始學習時,總覺得師父講的內涵很深,不容易懂,透過大家不斷研討,才慢慢理解師父不同於世間的理念,而對師父的高瞻遠矚生起崇高的敬意。
有一次,我們研討師父所開示《生命的康莊大道》,師父說,世間人看事情的成敗,通常只看它的果相;佛法之所以可貴,是從「因」上頭來談的。佛法並不是不講果,正因為它講果,所以一定要找到正因,在正確的因上面下功夫,好的結果一定出現。
退一步海闊天空
經過老師們不斷的共學,我們逐漸看到自己的盲點──當自己的學生被錄取時,一則為學生高興,再則難免生起優越感,覺得是自己是成功的老師;反之,會有很大的挫敗感。但師父說:「成功只有一種,就是成佛。」原來,必須用無限生命的角度觀待人生每個階段,以及生生世世的學習;原來,畢業生進小學這件事,園區並不是唯一的選項,重要的是在過程中,如何扮演相互幫助、相互策勵的角色。
想清楚之後,對眼前推測較難進入園區的孩子就不會再心煩氣躁,而是積極的跟家長溝通,就孩子的特質做最好的選擇;也鼓勵孩子進入一般小學後,最好繼續留在讀經班、青少年班學習,長保善根。
有的家長對進園區的期待很高,沒能如願自然沮喪,在心續平穩之前,老師們就義無反顧的陪他們掉眼淚、聽他們訴苦,接納、理解他們之餘,也藉機引用師父、上師的教誨,鼓勵家長不要沉溺在痛苦中,更重要的是,不要放棄自己的學習。因為只有法,才能覺照到自己的問題,從而看見問題背後的概念,加以修正。
老師也引領家長思考:希望小孩到園區就讀的原因是什麼?有沒有雜染的名利心?或只因為別人有,我也要有?孩子沒被錄取,一定有親師生三方面都要學習的功課!看清楚是哪個部分,努力去做,才能突破眼前的困境。這一點沒學會,即使孩子進了園區,一樣會產生很多問題和困難,到時候家長往往得花更大的心力去面對、處理。
因正果圓齊努力
至於尚在幼兒園就學的孩子,老師也鼓勵家長幫助孩子種正因,從努力培福,幫助他加強不足的部份,真正在因地上努力。家長調整好自己的動機後,也開展出不同的善巧方便:有人陪孩子一起讀經,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天下;有人教孩子關心周邊的人,跟社區的人問好,假日回爺爺奶奶家孝敬長上;有人帶孩子做善行,掃地、擦桌子、洗碗、掃廁所;有人全家一起到園區當義工……
除了帶孩子培福之外,也透由宣講高僧大德的故事,幫孩子建立崇高目標,引領孩子效學祖師大德遠大的志向。家長和老師們後來都發現,起初是為了幫助孩子淨罪集資,但實際上自己也再再被祖師行誼所策發,生起建立崇高目標的心志。
老師們也每周和家長共學廣論,一起研討師父的教誡、唱上師的讚頌,讓師長的法堅定方向,消融內心中的種種迷思。家長有管教上或家庭中的問題,也會跟老師討論,及早建立引導孩子的共識。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愈來愈確認必須依靠師長的法,才能得到快樂、得到支撐,因此不再斤斤計較孩子成就三種人才的時間長短,大家會耐心的手牽手,帶著孩子一步步走向師父期許的目標。
把目標把準、眼光放遠後,家長心寬了,孩子也能在自己的緣起點上快快樂樂的學習,而我的心也更調柔了,真實體會到「因正果就圓」,從「成功真實的因」上面努力,一步步踏實的去做,這正是師父要我們走的「康莊大道」!
福智之聲第2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