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區/綠野樂高的構築者

雲林區/綠野樂高的構築者由蕭欽樺帶領的雲林義工團隊:前排左起,凌惠玉、陳玉霜、羅秀淵、吳秀鳳、林滋蘋;後排左起,林翰櫻、蕭欽樺、蘇慕容執行長、林正鎮。

  時空拉回 2008 年,雲林區義工投入慈心大自然莊園當時的建設工作,成員多半是退休人士。儘管在職場打拼多年,卻沒有一個人做過農活、懂得木工。一切從零開始!公務員退休的陳玉霜說,來這裡好像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會,譬如搬石頭、扛資材、種菜種樹,還要學著為一群人煮飯、為一群人導覽,這些真不容易。後來有一位師兄供養唐風木料,義工團隊還要學習怎麼組裝搭建、修補上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回頭看已種下很深的業力,一起來聽雲林區義工的分享:「義工境變心不幻─資深慈心人憶往漫談」系列 3.〈綠野樂高的構築者〉!

文 / 編輯室、高區文宣採訪組 圖 / 慈心基金會、高區多媒體、陳明泉提供

文 / 編輯室、高區文宣採訪組 圖 / 慈心基金會、高區多媒體、陳明泉提供

  一通電話,雲林區義工緊接著彰化區的先進們,迎難而上,許多早期建築,包括簡易遮蔭的「龍門客棧」、回收物料打造的唐風「慈心堂」、「吉祥居」等,都是在此時期一柱一瓦手工拼裝而成......。

  那通電話,是打給蕭欽樺的。自企業董事長退休的他,因金鑽全職身分的太太羅秀淵的關係學習《廣論》,也因此偶爾參與退休人士組成的「金鑽義工」,抄寫皈依證等。當獲邀承擔大自然莊園(編按:此段時期的名稱從「四號地」、「慈心有機農業教育推廣中心」過渡到「雲林古坑慈心農場」)雲區義工召集人時,他想:「退休了終於有時間好好學法、過輕鬆一些的生活,其他的事,能免則免吧!」面對太太接續策發,「不要啦,慢慢來!」他擋了回去。羅秀淵使出撒手鐧:「難不成你學《廣論》是在做學問?」被當頭棒喝的蕭欽樺,改變了心意。

突破自訂的極限

  時空拉回 2008 至 2014 年,這群義工依然是退休人士的組合,但沒有人做過農活、懂得木工,一切從「零」開始。

  公務人員退休的陳玉霜說,來到這裡好像十八般武藝樣樣都要會,譬如學著搬石頭、資材;學習種菜、種樹;學會為一群人煮飯菜;特別是為一群人導覽,要帶入狀況很難。這時想到要把這裡當成「家」,用如數家珍的心態來介紹,於是訓練常在這裡走動的自己,真誠地把感情和觀感帶給他們。

  高中英文老師凌惠玉說,退休之後閒下來有點慌,聽玉霜說來農場當義工很好玩,就跟著來。沒想到原本只要拿粉筆、吩咐學生做事就好,如今甚麼都得自己來,爬高油漆、下水和泥,沒有一樣心裡能接受!但看到大家踩著爛泥下田開開心心的,為何我不可以呢?一旦怡然投入,惠玉開始拍照做紀錄,剪輯黃金記憶。

  雖然永遠都不會知道當天出坡的內容,但人人都有一件最不怕髒的工作服,也是記錄當年勇的最佳「戰衣」。

天方夜譚的挑戰

  職場上「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蕭欽樺,深刻體會到「倚眾靠眾」的重要:「很多事自己做不來,就要說出來,倚靠大家的力量去完成。因為身為『聯絡窗口』,很多事情自己最清楚,責無旁貸,再加上要開車載義工,諸多理由都能督促自己不偷懶。」

  但有些事,還真是始料未及。他記得當時由張文瑲師兄提供、蔡榮德師兄指導拆遷的唐風建築木料——共二層樓的二十八根柱子——要重新組建,然因經過一段時日的擺放,除了一根於拆除時毀壞不用,其餘要派上用場的二十七根統統出現裂痕,好不容易完成修補和第一層柱子與橫梁搭建後,他們又奉命搶在基隆游明忠師兄協同數位木工人士進場施作前的一個月內,完成所有木料的修繕,例如:拔釘、後續修補、覆漆等。

  又由於缺乏相關機械,古風建築的巨大木柱,全靠義工以人力搬運、定位,在大家合作無間下,原以為不可能的任務,你推我拉後,梁柱竟順利就位。除了最長的一根因當天正好有吊車來他處施工、順便幫忙安裝的主梁,整棟建物全是手工拼裝完成。

雲林區/綠野樂高的構築者一群沒有木工背景的義工們,靠著毅力現學現做,惜福組裝還原唐風建築。圖為集眾人之力立柱上梁,不論是師兄還是師姐,都勇悍挺身,毫不退懼。

  彷若巨無霸「樂高積木」組建,但只能成功不容失敗。這一切,蕭欽樺沒有絲毫推託便竭力扛起,他表示,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做監工,工期內他幾乎天天往返農場,「那段時間的練習,至今受用良多。」

心念轉了個大彎

  改變的豈止是體力、耐力?心力的提升,更是難以言喻的喜悅。

  懂文宣、會計的林滋蘋還記得生態池的草臭又長,以及其他辛苦的打理,但只要想到這裡未來是接引眾生的地方,能讓人歡喜,也作師所喜,心裡就很愉快輕鬆。因為這裡很需要人力,林滋蘋時常一來就做一整天,早上與眾人合力,下午落單就做力所能及的除草等事,體力還沒衰退前,至少每週來三至四天。

  林翰櫻從遙遠的台西鄉過來,路程耗費不少時間,「想好好把握能做義工的歲月,假如時間過去了,因緣不具足,也沒有機會承擔。」除了珍惜集資機緣,她做導覽時,也深刻體會到何謂真實造業:「如果這一切沒有身體力行,講說的就只是稿子上的文字,而不是生命的感受。」這也是支持她堅持做義工很重要的原因,即便苦哈哈,但善業已造不失!

  任職營造廠的林正鎮,眼見生態盎然,小鳥悠然自在,就理解為何師父讓大家做有機。「今天來覺得環境很舒服,草皮翠綠、空氣新鮮,也感受到很多快樂因子,相信都是源於之前的付出,如今收穫溫馨的回饋。」他樂觀地認為,團結就有力量,可以從無到有。

物換星移皆是緣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再回「娘家」,看似物換星移,是失意還是詩意?

  蕭欽樺和羅秀淵坦言,看見之前種的阿薩姆紅茶樹、整排的花兒都不見了,以及當初蓋的古風建築,一度作為倉庫,心中著實有些失落。但想想當初來的初衷,是為了集聚資糧、作師所喜;雖然變化無常,但已種下正因,心情調適一下,也就過了。

  蕭欽樺更說:「師父光復大地或許是表相,真正要光復的是我們的佛性。重點是六年來的承擔,令我的心調柔,不再凡事苛求盡善盡美,而是學會在事相上但求盡心盡力。」

  林滋蘋很豁達,「無論是回收資材暫放,或是建好了挪移,都是常事,為的是效學師父惜福愛物的精神;每個變化的點,都是新的概念、新的嘗試。」她堅信,每個抉擇背後都是為了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讓來的人更歡喜,更想要再再地來。

  吳秀鳳就是想來打造「金色城堡」。她說,「凡走過必留下痕跡,回頭看過往,已種下很深的業力,從無限生命的角度看沒有空過,而且在過程中感受到師法友的重要,這一切非常值得。」因此雖然有變化,秀鳳不會感到失落,「因為緣起正是如此,建設當然不一樣,但比以前更好。」

  隨順秀鳳的業果法則論,陳玉霜也結合心續:最近剛學到「小因果」,原來自己的內心早已種下善種子,回憶起來沒有汗水、淚水,只有歡喜,而且這分快樂的續流將會永遠延續下去。

發心成佛是關鍵

  座談尾聲,蘇慕容執行長感性總結:「聽完分享猶如參加了一場法會,深深禮敬。看到大家不僅研討法,更承擔義工去實踐,這條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除了非常感恩和隨喜大家當年所造的共業,他也勉勵持續累積「眷屬圓滿」的因,在成佛路上有人相伴。

  執行長分享了一則早期東勢農場的公案,當時義工反映很辛苦,法師反問:「這麼辛苦,你們要不要退?」義工們都表示,因為是師父的事業,所以不退。法師聽了肯定地說:「就憑你們這樣的信念,下輩子就吃穿不盡了,因為依師。」

  執行長強調,師父在 2003 年推「三界六道有情護生計畫」、推素食等;老師結合師父理念,續推有機、種樹、淨塑,種種都要朝三主要道的方向去發心,這不只是眼前的事業,而是完全取決於背後為利一切有情所發的菩提心——關鍵在勿忘「發心成佛」,唯有成佛能真正利益最多有情!

  「義工們正是透過法人事業和這些走過的路來練習發菩提心,以及透過師長三寶來指引造業方向;希望義工們的承擔能帶給來到莊園的朋友們,往好的生命方向一些不同的改變,這也是成立大自然莊園最重要的目的。」執行長給了回娘家的老義工們燙金般的印記。

 

來源:《福智之聲》244 期 第 62 ~ 66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