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工臉譜】大乘善友願長依

  大乘善友臨時成軍,莫不秉持美好發心聚首於此,然而山雨欲來風滿樓,人事物的磨合才要開始......他們如何歷事練心,洗鍊身語意,最後激盪出相知相惜的革命情感?

► 專題文章:讓每個護持成為依師之旅 總護持王錫瑤/捍衛義工精神的實踐者

► 專題文章:不放棄,框限中伸展創意 策展人林明美/架起南轅北轍的彩虹橋

► 專題文章:無數試煉後的一見傾心 藝術鑑賞許書端/回首驚喜處處佛陀美意

► 專題文章:看到岩縫中透進的光 行程服務中心葉采靈/勉力掌握最好時機

► 專題文章:獨行俠暢享眾樂樂 對外推廣副大趙嘉茵/一場全新體驗

► 專題文章:有底氣 不怕翻來覆去 導覽組謝守真/把彼此的手拉緊緊

► 專題文章:祂們到底等了我多少劫? 收藏出版組/林俊維、朱以彤重學皈依

► 專題文章:讓打雜成為高大上 總監呂金花、李易祝/看見憤怒尊在微笑

 

讓每個護持成為依師之旅 總護持王錫瑤/捍衛義工精神的實踐者

  從殺伐果斷的證券業轉進法人全職,長年承擔大小營隊法會總護持,機靈決斷又身經百戰,王錫瑤原以為可駕輕就熟,結果卻有了出乎意料的學習......。

在熟悉中找出連結

  《天尊百現》唐卡特展護持團隊由淨智總部挑大梁,幹部幾乎傾城而出,身為學制處處長的王錫瑤,自是總護持的當然人選。

  由於唐卡展的特殊性,該團隊的組成與歷程也非常特別。從沒有組織到擬出組織,耗時約一個月才拉齊成員,乃至中途發現有適合者即邀約加入,「奇特的是,過程中完全沒人拒絕,雖然大家都沒承擔過。」王錫瑤回首來時,感受這一切是老師在給弟子們學習的機會。

  在上有多位法師對展覽方向嚴格把關,旁有專業人士、外部公司投入,加上一群零經驗值且天天變換的「新鮮」義工,王錫瑤清楚知道必須跳脫「開會了~把事項訂出來~提醒該做的事項~夥伴們就能做到」的慣性操作模式,轉而「不單單要在事項上很熟悉,還要在不斷熟悉的過程中連結」。為把法師與幹部連結在一起,王錫瑤坦言這回任務「溝通協調」佔逾八成。

情緒爆掉前的阻截

  首先遭遇的是,貫穿展期、一改團體歷來營隊法會報名方式的作業平台。此乃順應外部趨勢的新嘗試,外加一個給年輕人試驗機會的美意,卻成為始料未及的夢魘。原來在選擇報名系統的廠商時,沒臆測到學員的反應竟超乎尋常的熱烈,以致湧進的報名人潮癱瘓了不具規模的平台,且每每網頁才維修開放,下一刻又發生故障......。

  第一線的報名組常要面對排山倒海的投訴,甚至不理性的謾罵,「這時候義工們尤其辛苦,如果再接到這種電話,情緒真的會爆掉。」但越是此時此刻,王錫瑤覺得越要謹慎自心,避免想法走偏演變擦槍走火。

  他一方面同理義工的心情,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懷;一方面以師父開示的義工精神(服務為核心),提醒「一旦失去服務精神,所做的這一切就都不是師父要的」,善巧地導正思路。「只有同理而沒有正向引導的話,隔天再碰到同樣情況,心裡只會苦上加苦。」王錫瑤並堅持以誠待人——向報名者坦承系統設計有誤,並迅即調整後續服務。

  對境似乎就能信手拈來地引用師父的教言,王錫瑤說:「我會堅持,除了這些教理基礎,還覺得,如果我放掉的話,好像就沒有以前師父教我的種種、好像就不是師父弟子的那種感覺。」

好服務需要高情商

  「服務如果是站在對方的需求上、對方的心上,能洞悉他對於服務的期待,那麼這個服務應該會做得不錯。」——總護持王錫瑤

  當得知策展人林明美長住淡水河岸,每天從家中就可一覽整片海灘與夕陽,王錫瑤揣想這個人一定是內心很有畫面的人,所以接待林明美時,都是很有畫面的規格——端來兩杯咖啡,草坪擺上兩把白椅,曬著一點點陽光,聊公事也聊心事,聊到欲罷不能、歸人都快趕不上高鐵......,但就在那天順利訂下許多開展事項。

  「服務的本質,其實就是從自身做起,不用特別講什麼,只要自己朝那個方向做到。該整齊就整齊,謙遜待人讓人開心,一個服務的標準就會出來。」——總護持王錫瑤

  為了給來賓莊嚴又不失親切的感受,王錫瑤穿上深藍制服,搭配卡其色褲子,別上總護持名牌,往眾人面前一站,沒想到大獲好評,意外成為各區遵循的樣板。透過自己以身作則,他發現義工們在衣著上格外注重,以前頭髮蓬亂不大整理,或是只整理一次的人,現在都會整理好幾次呢!

學會揮別心頭幽暗

  「一定要從你生命中總結出你可以找到的光明,或是你學到的東西,這時候你的心就不會像以前那麼幽暗。」——總護持王錫瑤

  唐卡展因有法師親切坐鎮指導,歡喜親近法師的義工們便情不自禁地「越級」請示,幹部反應會因此不了解狀況或不好領軍。雖然同理義工們無先例可循,希求法師最正確的指示,但也理解幹部的種種為難點,總護持該怎麼拿捏?

  王錫瑤調心速度飛快,他跟法師表達狀況,也尋思自己沒經歷過的真的不會,憑經驗處理可能更糟,同時思考可從中學到什麼,「因為一旦發現有學習到的時候,心就不會陷在低潮裡面。」

  轉念後,王錫瑤開始納受法師的傳遞。譬如,天氣酷熱,法師堅持帶著他探望每一位義工,為對方送上冰涼的運動飲料。他觀察到,總護持親自去說聲「你辛苦了」,相較派小組長分發,義工的反應真是大大不同。

  法師一路陪同,既和他討論現況與未來發展,也陪義工打卡拍照,王錫瑤接收到法師親力親為的示範。在此之前,王錫瑤常對大組長、小組長會比較嚴格,視他們為共同推動者,要一同好好照顧義工、服務學員,而法師的概念是包含義工,他們都是要被照顧的人,跟正行的學員其實是一樣的。

  王錫瑤也感受到法師將這次唐卡展視為培養年輕人的胚胎,好似母親般包容、鼓勵,並給予肯定,讓他們有舞台發揮過去的學習專長。他更學習到法師們一心就是要把最好的呈給老師看,那一種對於師長恭敬虔誠的信心。於上於下,他得到了法師的啟發。

開幕日,王錫瑤引領法師們進入會場

老師是最大的依靠

  回想這空前的殊勝展覽,王錫瑤感恩老師給予此次的學習機會——為學制中即將登場、依道次第思惟的實修(禪修)課程做了最好的鋪陳——老師讓他提早看到,未來修行成果終將謁見的那些本尊。透過唐卡展親見本尊的果相,推之多生多劫前,老師在因地上幫自己埋下的種子,王錫瑤對老師的信心益加增長。

  「在唐卡展過程中有很多要學習的層面,有的可能我不會,但是老師並沒有放棄我,沒有說:『你不會,就先站旁邊。』而是讓我知道:你就去練,練多少算多少!」王錫瑤這種道交感應的信心,有段心路:

  以前每每承擔老師開示場次的主持,王錫瑤前一天都會非常非常緊張,甚至晚上都睡不好,焦慮著不知隔天拿什麼面對老師。有一次,法師鼓勵他說:「老師知道你,只要在老師知道你的前提下,你把自己跟老師互動的方式真誠地呈現出來就好。」這個提點給了王錫瑤很大的加持力,且從那次之後,只要遇到令他焦灼的事情,他就跟老師祈求,心便會穩定下來,因為老師知道我、會憶念我。

  四十六天的朝聖之旅也是一條依師之旅,王錫瑤樸實地表示,老師見過他許多面向,因此不用再介懷自己的不完美,而是一想到老師就有種安定感,就像這一次承擔總護持,王錫瑤覺得不管發生什麼事,就是老師希望他學習的,老師就是他最大的依靠,他只要好好學就好,倘若學得不好也坦然接受。

王錫瑤(左一)開幕日與各區執行長們合影

 

 

不放棄,框限中伸展創意 策展人林明美/架起南轅北轍的彩虹橋

  《天尊百現:寶生百法唐卡特展》開幕典禮上,「策展人」林明美博士受邀上台致詞。她身著一襲典雅系靛色禮服,肩披一條及膝的蕾絲滾邊白色長巾,簡潔優雅隱透知性文藝,第一次出現大眾前,就展現十足的博物館長氣質,談吐中卻有幾許俏皮,謙稱面對法師是個「會頂嘴」的弟子。

  因為過往豐富的博物館策展經驗,林明美受託於大慈恩譯經基金會,策劃福智團體首次的唐卡特展。願意誠惶誠恐地接下重任,主要考量理當是自己的「專業」信心,但受訪時她卻透露這個更深層的理由:「因為我是廣論學員,我心中有《廣論》、有真如老師,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才是我的專業。」

溝通,恰似一抹芬芳

  「第一次與法師們正式開會,是在 2022 年底,......」然而,早在正式開展前一年,林明美就知道這個計畫,這回是她與宗教界合作的第三次。「與宗教團體協作,我一直扮演著在設計公司與法師之間溝通的角色。」她話中清晰勾勒出「溝通」這個角色的難點,相較博物館策展人通常位居主導地位,與宗教界合作有另一重挑戰。

  這就談到世間與出世間的跨界理解。僧團不論策展或創立博物館,都有其宣弘佛法時詮釋上的深廣與想望,但是對於要付諸實現的設計公司——不管國內或國際,卻有其理解上的困難與現實。雙方之間存在鴻溝,該如何架接?此時,像橋梁一樣的中間人變得舉足輕重,轉譯,成為林明美重要的課題。

  長期以來,她都做到了,因此被內地媒體喻為「一抹芬芳」。起到作用的關鍵是什麼?有獨門訣竅嗎?她說不二法門就是「問清楚」,了知發起人的想法、目標,再告訴設計公司應重視什麼,如何彼此解讀這句話。看似簡單實則不然,透過她不厭其煩地溝通,本具慧力的設計公司常被策發出無窮潛力,把佛法展覽做得言有盡而意無窮。

  然而這次唐卡展,林明美的學習再次提升了。因係團體的第一次,從諸多不確定到概念成型,經常是提案不斷「重來」。面臨相同困境也許有人會定義失敗,或堅持己見僵持不下,但她好像被師父常敗將軍的甘露水加持過一樣,樂觀看待:「這就是一個過程,找錯,一直都是錯,那,我們要什麼?經過半年多討論,慢慢出現了。」勇於接受挑戰,不怕錯、不怕難,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專業,倚賴另一專業

  從博物館入手,又學都市計劃,學思與經歷讓林明美懂得以整體角度看策展,她先開出架構:幾區、一故事線主角貫穿、搭配體驗行為、每區總說及分說、列出重點唐卡等;而主題研究與詮釋則完全交給法師,由法師豐潤其內涵,最後做出宗大師求法之路與七支供養的完美結合。

  籌備一場展覽,策展人要守住專業,但專業是什麼?林明美說,手法、空間設計、燈光布置、哪些體驗行為適不適合等,必須在在評估,因為「每一個展覽都是獨一無二」,時間、地點、空間、對象都不一樣。

  然而不懂法義,就不知怎麼設計空間。林明美認為詮釋佛法不能憑一己之見,「就像學《廣論》,一定要師長講了才會對,我們講的連作參考都有問題。」她隨舉第六區「圓滿」為例,當初不了解十六阿羅漢、四大天王為什麼要與佛陀放在同一區,經法師提點「佛陀要弟子們守護世間」的概念,她豁然開朗,立刻畫出草圖傳給御匠公司,設計出最後觀者看到的模樣。

取捨,為成辦非障礙

  不過,守住與放捨之間,還有應時善巧的另類學習,如展間文物擺放的距離與件數。就策展人與設計方的專業,一個展間擺多少件,通常有最佳「距離美感」的計算,但第五區「事業」是二十一度母像,遠遠超過該區最佳化數量。林明美請益法師,了知其不可分割的關係,她說,此時就要「調心」了,放下專業考量,轉而向設計公司重新表達展覽定位:「這是唐卡宗教展,而非唐卡藝術展。」如同她打趣地說:「人家請我,是來幫助,不是來障礙的。」

  一個小展間,如何安放二十一幅唐卡?「沒有事辦不成,也沒有一定要辦成怎樣。」正是在看似沒有路的時候,林明美的創造力發揮作用了,她因勢利導,學習國外展覽,向高空延伸。所以後來我們看到了從空而降,令人震撼的二十一度母像。從平鋪直敘,到賦予張力,讓觀者不只是看到,而是有所收穫,烙印在心。

  雖然沒有一定要辦成怎樣,但林明美接變化球的同時,一樣專注品質的提升,不僅盡力呈現僧團的要求,也不放鬆專業標準。她說,「展覽就是這樣,譬如我做到今天,發現今天的錯,因為只有做上去才發現,少了馬上追加,連夜趕工。努力幾次不行,就放棄;如果還有更好的機會,就再努力一下。」一旦了解她可上可下時一定爭取的個性,就知道林明美為何在開幕式上自嘲會「頂嘴」了。

評分,就成果給滿分

  從「事業」區令人驚豔的結果,看得出林明美喜愛創意的特質,不管展內、展外,她都算得上是位「千變女郎」,拒絕一陳不變,總要「每個角落都給驚喜」!像這次唐卡展就有個特別的花絮——大廳等候區擺放了幾張弧形座椅,意外引起許多話題,那設計既優雅又聰明的摺紙椅,就是她所推薦的。

  回顧這次策展,請林明美打分數?「我打很高分,甚至說是一百分也可以。雖然很多創意沒有用到,可是不影響,為什麼?雖然某些方面以博物館專業的標準來看是一般,但福智團體融合七支供養的作法確實是做得很好。」她用一種寬容的角度去觀待,並總結福智團體在此次展覽達到的幾個重要里程碑:

  第一、各事業體橫向溝通的合作模式;第二、以展覽細緻的表現,達到法會目的;第三、對《寶生百法》的認知;第四、更了解宗喀巴大師的行誼;第五、認識唐卡、佛菩薩及祖師像,是對宗教藝術及展覽全體向上的一次提升。

挑戰,每個獨一無二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知道展覽之前,大部分的我們都不認識林明美;展覽才剛要開幕,她已經將大部分的事交給義工們了,所以開幕式當天,她可以輕舟已過萬重山,謙謙地說:「開幕前講的是專業,開幕後就只有服務了。」

  回顧策展過程點滴,林明美忽談起自己喜歡寫作、投稿媒體;早年開過舞蹈教室,連編舞都自己來;訪談結束,輕鬆時刻她拿出手機打開圖片集,開心獻「寶」說:「這是我在沙灘上散步時拍的,隨便拍都美,像畫一樣。」其實每張都是一逕的灰——沙與海的戲紋,卻召喚她連連驚喜。不難理解,策展經歷豐富的她,何以能將每一次都視為獨一無二了。

  儘管展起展又落,但每個獨一無二都是學習,讓策展人生更豐沛,對於勇敢接受挑戰,永遠創意十足的她,未來仍充滿無限想像。

「圓滿」區以釋尊為中心,四大天王、十六阿羅漢環繞在側。此空間配置是林明美在領會法師詮釋後構思出來

 

個人檔案

  林明美,台灣桃園人,台大人類學系畢業,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碩士暨傑出校友,文化大學都市計劃博士,一生熱愛文學寫作,長期視博物館發展、文化資產、考古遺址保存為己任。她是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創館館長,並曾擔任國立故宮博物院及歷史博物館展覽組組長等職。

 

何謂策展人?

  策展人(Curator)是為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或其它商業單位安排藝術家與場地方媒合展覽事宜,或是決定文物呈現方式的獨立工作者。傳統策展人會和有形的藝術品有關,可能是藝品、收藏品、歷史項目或科學收藏。

(資料取自維基百科網站)

 

 

無數試煉後的一見傾心 藝術鑑賞許書端/回首驚喜處處佛陀美意

  撰寫鑑賞文章、《導覽手冊》文字整理、紀錄片隨團助理、展場裝潢監工、貴賓團導覽員,要說唐卡展內「跨距最大」的承擔者之一,許書端當之無愧。接下團體內沒有經驗值可供參考的特別任務,她在全新學習中找到過往的答案,展現修行奠基在曾經的軌跡上前行,無須切割......。

遇見唐卡 跨越半個地球

  帶著極富理論性的哲學背景,許書端邁向北京學習愛慕的藝術;踏出校園後順利踏入職場的相關領域——藝術鑑賞。但「自己所學的藝術鑑賞在北京,主要是為了買賣而服務」,悖離一開始選擇藝術走到鑑賞的初衷,她那份單純的熱愛,就在被期待的操作面以及要滿足資本的金錢遊戲中,慢慢消弭殆盡。

  飛離北京返台,她慕名「法人」大招牌投入全職,因未細思彼此的所求,在雙方滿大落差下使不上力,奮鬥了一段時間,她艱困地放棄,並決定浪跡——到師長事業開花結果的各個地方走訪,「很想知道到底還有哪裡,可以把自己的所學與所知運用上。」美東、美西、加拿大、PEI 都有她探尋的足跡。

  勵力想將工作、興趣與生命宗旨結合的她,2022 年十一月間來到了北加,適逢北加憶師恩。法會一環安排瞻禮迎請來的五方佛唐卡,「是少見的齊吾崗畫風,當下很震撼,原來藝術表達的方式,可以這麼純粹地只為信仰、修行服務。」為理想苦苦乞覓終見曙光,此刻她默默發願,希望能夠找到路徑為唐卡相關事業服務。

許書端於 P 島傳燈寺外棟參拜、出坡及簽瓦

聯結性 無可取代的震撼

  其實,翻開《廣論》課本書名頁後就有釋迦牟尼佛的聖像呀!「那也是一張唐卡,但初學時只覺得是一張平面的佛像。」書端說,也許是不同配色的展現,也可能是主持人做了特別介紹——說明唐卡用途、在哪間寺院(夏魯寺)臨摩、寺院的殊勝背景......,所以當五方佛唐卡現身時,深覺「清晰且震撼」!

  她赫然發現世出世間藝術品的不共處就在於聯結性:「我可以為藝術品分析審美方向,但唐卡的美不單是自理性的分析;而是源於個人追求與它契近,對它帶有情感與仰望,所以它一出現就氣勢磅礡、無可取代;也因為它承載的意義如此非凡,所以自然就匯聚了眾人的心力。」現下,正是佛陀與自身生命聯結的時刻。

  各種產生震撼的可能中,她最肯定的是師長加持的業力,「就像夏魯寺的壁畫,師長深沉的願力實現在精美的筆觸上,又透過臨摹或再製的版本而持續,不論是否為佛教徒,面對如此莊嚴的唐卡,都一定能感受到有一種力量在這些線條中延續了數百年。」

所有歷練 皆是得度因緣

  雖然篤定「這是我要做的事」、「這就是一個答案」,卻非一蹴可就。兜兜轉轉,最後自協助撰寫鑑賞文章、整理唐卡文章(當時還不知道要辦展)入手;也因為在北京做過展覽、行銷過藝術品等背景,她以助理的角色來到策展團隊,跟著策展人林明美學習。

  由於承擔唐卡特展《導覽手冊》文字整理,她跟佛菩薩產生了「親近感」,持咒、觀想逐漸跨越文字的距離;回頭看《廣論》,文字也有了寬廣的景象。特別是體會到佛菩薩「久遠劫來」亟思救度眾生的故事,而毫無障礙地與自身相連:「自己也是眾生之一啊,佛菩薩必定一直關顧著我。會不會不論我前面怎麼走,祂們總是會幫我安排到一個點,讓我再次跟唐卡接上線?也就是過去的總總,都是為了當下這個事件發生,很像每一個有情跟佛菩薩接觸的那個剎那。」

  「雖然有這麼多佛菩薩我不認識,但祂們早就認識我這麼長的時間,在很久很久的過往就想盡辦法、用各自不同的功德來試著讓我離開痛苦——或者增長一些智慧、或者破除一些無明。」面對佛菩薩深遠的發願,對比自身發生的點點滴滴,書端似乎懂了:「祂們一直都在等待最合適的時機出現這個因緣,成熟的時候即讓這個有情,能夠從當下的狀態跨越到更好的狀態。」

承擔紀錄片隨團助理,更見唐卡的力量努力讓每場導覽都是對觀者的量身訂做

承擔紀錄片隨團助理,更見唐卡的力量努力讓每場導覽都是對觀者的量身訂做

好夥伴逆增上 都是禮物

  特展團隊裡的「自發感覺」,也是她的欣喜之一:「很像是研討班把我留下來的其中一個原因,班上的氣氛就是大家不分你的我的,有事情發生便會一起幫忙補漏洞。」她相信團隊能自發串聯是師長的功德,「其實全然沒經驗的幹部們彼此並不熟悉,卻很湊巧地串來串去——導覽組、行程中心、公關(貴賓參展)、文創區、園區展——齊聚討論第二天可能的情況、如何應對,開始有了沙推;甚至誰偶有空檔,便去文創區做手工,大家都會自動補位。」她感恩地提到自己前期監工時就有天使現身,並如數家珍般地把夥伴的名字都念到了。

  貼心夥伴讓人暖心,但碰上做事方式跟自己個性不同時,是否還有繼續合作的勇氣?「雖然心裡會害怕,還是要克服害怕來合作。」書端想到性行法師分享他承擔一心寺時的艱辛過程,有感而發:「法師說,如果讓他依照本性選擇,他會選擇不承接一心寺,但當下因緣迫使法師接下寺院,而有了意想不到的禪修營,利益許多學員。」

  因為合作,在展覽中交了許多好朋友、如實看到許多師長功德,「如果我要承許在展覽中所發生的種種好事是佛菩薩的加持,為什麼不承許種種不悅之事就不是佛菩薩加持?這無異用自己的喜好去挑選要做的事,而不是按照佛菩薩的安排做事!對比性行法師的分享,如果他當初按照自己的喜好做決定,一心寺可能不會有現在的成績。所以,下次若再辦展,我希望能夠憶念這樣的心情去做每一件事。」她借鏡為自己打氣。

心持善念 面對因緣聚合

  展覽期間人多事繁時,書端會覺得有點煩躁,但更煩躁的是,「在佛菩薩注視的場合,自己為何還常常煩躁、調不了心?」

  「公事公辦」則是另一種懊惱,「長時間待在展場,每天的心態變得只在事項打轉,只想著今天要導覽幾場、導覽後可以抓什麼時間休息......。看到許多觀眾參訪,也只會想到該如何預防突發狀況,該在什麼地點機動待命。」能殊勝作意的場合,成了細數瑣碎事項的凡庸日常。

  又是一次觀眾爆滿的參訪日,「在人群包圍的展區中,一位藏系師長與其隨侍用異於一般的方式禮拜唐卡(註 1),藏系師長一行人的舉措讓我知道,原來朝禮三寶,並沒有限定哪一種方式。」這個小插曲讓書端重新調整了在唐卡展該安立的心態。

  書端似乎領悟到所有的事情的出現及運作,都是因緣聚合而呈現當時的樣貌,如何解讀只緣於自己安立的角度,只要轉變觀點,眼前的瑣事就是殊勝之事。「原來內心放不下的境界,都源於自己理解的方式。」她心中的煩躁與懊惱開始鬆動。

  她也試著用這樣的角度貼近師長的心,「面對困難時,我們都期待有一個直接的答案,但在因緣相合而成的條件下,師長一定是以超越眼前時空的寬廣度,用最能傳遞善意的方式而行動,這與個人所執要明分對、錯的做法很不相同。」她一邊說著,一邊希望能持守這條永不過時的調心法則。

再見唐卡 已成修行對境

  純以唐卡為核心的承擔,書端還扮演了〈心如工畫師,妙筆繪金宮〉紀錄片的隨團助理。2023 年,影製團隊進駐甘南地區的夏河,著名的拉卜楞寺正位於該區,寺旁有一條為觀光客設計的步行街,街上有許多唐卡畫室,店內可見畫師繪製的過程。

  「我們主要的拍攝對象是畫師貢巴札西。他畫室中的唐卡,遠眺跟街上的很相似,近看精緻度立判。雖然佛菩薩聖像沒有優劣之分,但欣賞畫工時還是要考量配色的和諧度,線條的流暢感。看他繪製,會驚訝地發現『練習』這件事在一個人身上所刻下來的印記有多深!」書端繼續說明:「他跟我們聊天就是聊天的姿態,吃飯就是吃飯的姿態,可是當他坐在唐卡前(註 2),除了流露累積下來的技能與功底,還有讓人敬畏的極致專注——彷彿自成一種很寧靜的領域,裡面只有他跟他面前的畫布——一旁拍攝的人也會變得小心翼翼,不想打擾到他。」

  是什麼力量讓人如此極度專注?「一如立於懸崖上、宏偉的阿旃陀石窟,其內的壁畫及雕塑沒有任何人知道是誰創作出來的;唐卡就藝術品的角度來講,它的另一特殊之處,就是很少留下名諱,但你光是看這些線條和色彩,就會知道作畫的人內心裡有很深很深的虔誠的信仰!」書端表示,當看到這些壁畫、唐卡的時候,就好像找到一開始自己追求這個興趣的起源——見證人類最深的情感是如此傳遞予後人,這也是對唐卡一見傾心的原因之一。

  「此時,什麼是唐卡?」從驚鴻一瞥的震撼,到全程參與的歷練,唐卡早已不是維基百科裡的名詞解釋,也不是澎湃情感的投射,書端回應:「它是我們修行的對境,是我們最初的嚮往,也是我們最後的目標。」

許書端(前排右一)透過一次次導覽,與佛菩薩更加親近

藝術鑑賞

  藝術鑑賞是指透過文化背景和技術分析,深入探討藝術品的形式、內容與意義。簡單來說,藝術鑑賞就是在與藝術作品對話,藉著回答「這個藝術品在表達什麼?」以找出藝術品背後的故事,幫助觀眾更深入地了解它的價值。

 

註 1 藏系師長跟隨侍來到經書牆,他們即用呼麥(喉音唱法)念了一段偈頌,霎時整個空間好像靜了下來,氛圍穩重而安定,似乎就剩下這群人跟整牆經書在那個當下。

註 2 為了影片需要,貢巴札西為唐卡主尊宗喀巴大師繪製五官,這個開臉過程,在底稿都打完的情況下,單單幫大師的一對眼珠子上色就上了二十分鐘,他用四種粗細不同的筆,做了四次顏色的暈染。如果不是親眼看到暈染的過程,很難想像自己注視的這雙眼,竟以如此繁複的方式堆疊顏色。再仔細看會發現主尊瞳孔內,黑色眼珠旁有深藍色到淺藍色的過渡,亦即這一雙眼不是只有白色跟黑色,而是花了很多心思使更加柔和、更加立體。

 

 

看到岩縫中透進的光 行程服務中心葉采靈/勉力掌握最好時機

文/葉采靈

文/葉采靈

  行程服務中心,在法師的期待中是一家旅行社。顧名思義,我們的任務是「班級唐卡展行程規劃」,除了必去的唐卡展,沿途還要安排法人/善法事業的景點,比如農場、護生園、心靈生態村,吃飯呢,就安排蔬食餐廳,讓整趟體驗既知性、結合實踐、又好玩,提供一個班級經營的好機會。(註 1

  此外,本組也是地陪,在遊覽車一抵達唐卡展,就有義工在下車處迎接(後期義工們甚至一一上到遊覽車進行招呼與說明),接著帶領同學前往展區報到、寄物,再指引至下一站:唐卡展、善法電影院、園區展,或是協助解決民生需求:「廁所往後走」、「在報到區領便當」......。

  而本組最重要的任務,同時也最為艱難——報名報到。唐卡展採網頁報名,想聽導覽的人都需上網訂票,福智學員素來好學,人人都想聽導覽,場次供不應求,造成網站數度癱瘓,罵聲不斷,每天都要處理上百條客服問題(與情緒)。我們也為不孰悉網路、填錯人數的師兄姐們進行候補,打上百通電話、發簡訊,想方設法為每一個想來唐卡展的人,找出最理想的解決方案。

  報到是另一場戰鬥。因導覽憑票入場,每場人數又有上限,超出就沒有導覽耳機,因此發票作業至為關鍵,多一張、少一張都不行,聽起來好像不難,但當你每天都要發一千張票時,那就刺激了。加上經常有人多帶人來、或整團遲到,我們就得在緊湊又滿檔的場次間想辦法塞進多出來的人。我們總戲稱,「發票員」是唐卡展所有工作中,最需要金頭腦的位置。

吃不下的蛋糕

  第一次加入淨智團隊,與一群全新夥伴合作,要熟悉、要磨合,加上自己是義工,不好一直叫全職做事,免不了有很多事要自己來,也因為組織橫跨僧、俗、淨智、大慈恩,沒人知道「唐卡展」應該長什麼樣子,導致很多工作落勾,也得經常補位。

  全新的專案和團隊,早能預見這些狀況,我也不是怕事的人、外加有點雞婆,所以也沒造成太多心理負擔,然而自詡在慈心十年、辦過大小活動,雖非身經百戰、至少經驗豐富的我,最終還是被打敗了。

  當開幕越來越近,團隊壓力直線上升,新的營運團隊在匆促中成軍,許多未盡事宜也如春筍般冒出。

  誰算貴賓?誰可以保留名額?要不要開放自由參觀?要在哪裡寄物?有人受傷怎麼辦?遺失物怎麼處理?......問題有如排山倒海而來,在忙亂中前進的結果,眾人的業力就只想(只能)趕快解決,顧不了溝通、沒有協調,於是事情就像飛來的蛋糕,一塊接著一塊,砸在臉上。

  而當你試圖吃下這些蛋糕(試圖:因為白天要顧現場,晚上要處理各種瑣碎的線上作業,每天忙到半夜、飯也沒時間吃)的時候,有人卻在你面前義正詞嚴把屬於他的蛋糕撇得一乾二淨,敢問,這口蛋糕你還吃得下嗎?

有條件的格局

  有一陣子,我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每當又有新工作、又有人要來關說插團,內心的火立刻點燃,出口都是指責和抱怨。

  某天晚上開完會,我被叫到小房間,三位指導法師坐在面前,他們決定出手「處理」。當我劈哩啪啦抱怨完,法師先鼓勵了一下,接著說:「這時就是最好的時機——當沒有人做而你來做,未來這些事就跟你有關,你可以關心很多事情。」

  當下我呆愣兩秒,就像困在洞穴裡的野獸,忽然看到岩縫中透進來的光。對啊,我自以為有心量、不計較,但經歷了一連串不合理的事,我竟也成為凡事秤斤論兩的人。原來,我的格局「有條件」。

  在那之後,我的心神奇地漸漸鬆綁,遇到同樣狀況,反抗的程度變弱了,說好的意願變高了。我開始主動跟不熟悉的幹部溝通、找相關的夥伴開會,我才發現,很多事情不是大家不想做,而是不知該怎麼做。而當彼此漸漸熟悉,想不到這群烏合之眾,竟也在最後成為法師口中的「默契球隊」,一起打完了這場前無古人的賽事。

天降快活動

  有了默契一切好辦,當每個隊員很清楚何時接球、拋球、拋給誰,輕鬆愉快!而我的好日子也在展覽最後幾天到來,本組幹部全員到齊,我終於可以好整以暇坐在基地,正午十二點一到就打開熱熱的便當,邊吃邊滑手機,苦盡終於甘來。

  想不到老天給的考驗還沒完,展覽倒數第三天,當我一早起來刷牙,我聽到最不想聽的聲音,嘩啦嘩啦,窗外竟然下、大、雨!

  前一晚我還信誓旦旦:佛菩薩不會下雨的。但雨聲毫不留情,沒有變小、只有更大。我衝到報到區,只見幹部和義工全站在帳篷裡,楞楞望著雨勢,因為我們這組沒有雨備方案。

  沒有雨備也要硬著頭皮做,大家在雨中迅速調整動線後就各自上崗,因為學員已經一車車抵達了。但儘管如此,還是很多人淋雨,於是我又立刻呼叫總務組,向學校借愛心傘,越多越好。

  約莫二十分鐘,愛心傘抵達,心涼了,兩桶破舊的傘,大大小小就三十把。沒辦法了,請人送一桶去遊覽車下車地點後,我就抓了五把衝去園區展,因為再過十分鐘就有一群貴賓要離開,但他們都沒有傘。

  接著我發現走道溼滑,又立刻跑去環保站,請總務組拿紙箱鋪地,避免同學滑倒。就這樣來來回回,顧不得撐傘,我已半溼狀態。

  溼答答的我,站在階梯上,眼見我的義工也沒撐傘,頭髮、衣服全溼,在雨中引導學員;寄物區相當擁擠,人們躲雨、放東西,地上的籃子也都溼了;移到走廊避雨的自由行隊伍,擋住動線,經常塞車;迴廊到處泥濘,參觀完的學員拿著鞋套,不知要丟哪,一陣混亂。

原來是個禮物

  我不知自己還能做什麼,默默走回基地,坐下、打開眼前的便當,這是我在唐卡展第一次很想哭,巨大的無力感向我襲來。

  沒過多久,我聽到園區的小朋友在唱讚頌,奇怪,下雨他們沒取消快閃表演嗎?我感到納悶。不一會兒,又聽到有人說:「出太陽了!」我趕緊蓋上便當,跑去廣場,雨竟悄悄停了,廣場好不熱鬧,好像雨從沒下過。

  看著幹部和義工們輕鬆閒談、學員參觀完臉上的笑容,好像只有我為大雨苦惱,剛剛的我是進入時空裂縫了嗎?

  傍晚法師為本組結行,聽完大家的雨中壯烈,法師說,他這幾年都負責傳燈寺參訪,但從來沒有一次下雨,因為佛菩薩知道他們人少、應付不來;這次佛菩薩知道我們可以,讓我們又開啟了一項新技能——雨天計畫。

  我訝異,原來,今天再怎麼狼狽,但「我們可以」。我又再次想起義工和學員們的笑臉,忽然覺得自己的焦慮、想哭有點好笑,因為我眼中的混亂根本沒造成損傷,唐卡展還是照參觀、義工還是照開心。深刻體會,其實不用事事都想掌控,因為掌控不來、沒掌控也不一定會更糟,只要觀待緣起,在每個當下做好該做、能做的事,足矣。

  下過雨後吹起涼涼的風,謝謝佛菩薩,在倒數第三天送給我這份意外的禮物。

隱藏版神隊友

  在為期四十六天的展期中,特別感謝行程服務中心的幹部和義工們,是我堅穩的後盾。

  我的幹部有兩位全職、兩位義工,她們在開幕前都各自忙著不同的承擔,還有一位是臨時被徵召來做線上客服。我原本擔心開幕後這小貓兩三隻是否靠譜,沒想到她們不是貓,是黑馬,把現場及後端工作做得妥妥當當。更感恩是,她們每一位都非常樂意承擔,從不喊累、從不抱怨、從不吵架,總想著如何做得更好,是隱藏版的神隊友。

  而本組近二百位的義工更是可愛,他們來自四面八方,近半數是園區退居會的長輩,也有園區家長。老實說我原本對這群「八國聯軍+長輩」並不期待,殊不知他們個個認真負責、大力具足,不只將原本分派的工作完成,還自行優化、調整,再傳承給要接手的新義工,幫幹部們大大分憂解勞。

  沒有這群夥伴,行程服務中心無法運作,也正是因為他們,讓我在一次次波瀾起伏中,撐著也要繼續走下去。

  謝謝法師、謝謝同行、謝謝佛菩薩,最後謝謝師長,給我機會參與了這場意外不斷、驚喜也不斷的盛宴,也願所有來過、聽過唐卡展的眾生,都能在學習的道路上順利前行。

突破格局、觀待緣起,葉采靈(右排四)在困境中看到光,也走出自己的修行大道

 

註 1 雖立意良好,但因時間不足、人力有限,最終轉化成一個資訊平台,我們將各景點的資訊放在唐卡展網站,讓班級自己安排行程。

 

 

獨行俠暢享眾樂樂 對外推廣副大趙嘉茵/一場全新體驗

  她身兼多職——教育大組轄下內部事務協調組助理、對外推廣大組的副大組長,及該大組下的行銷組組長。她身經百戰的歷練似乎沒太派上用場,曾經有過的履歷卻幫上夥伴的大忙。整個展期,有哭有笑,偶爾也會對自己憤怒,但這場洗禮,她內心的小女孩強壯了!

無例可循,經驗也不足道

  肩負多項任務的趙嘉茵(上圖左),有八年文教營隊經驗,面對《天尊百現》唐卡特展,做為福智史上頭一遭,所有組織架構、預算用度皆無前例可循的狀態下,不是全然毫無頭緒。

  內部事務協調,趙嘉茵耐心陪著各組反覆開會討論,先試圖開出所有需要開銷的項目,再一一確認其必須性或替代方案,最終戰戰兢兢地陪伴每一組定下預算清單。「然而,這一切都只是義工們的估量,沒有實例可依憑,心底的擔憂與不踏實,騙不了人。」她對最後數字抱持彈性。

  但當數字呈至法師面前,換來的卻是每個項目的「疑惑」,趙嘉茵瞬間潰敗如山倒,「因為每一份預算表都是集眾人業力、思量再三的啊!」她茫然地不知還能從何下手,倍感壓力卻無從突破。長期的訓練讓她靜下心來,仔細地向法師說明估算標準,了解法師疑惑後,更去體會法師希望精準控制預算的良苦用心。

  安立在學習上,趙嘉茵明白了法師提醒的重點,她克服原本無處著力的焦躁心態,多方尋求廠商報價,甚至從廠商處學習經驗,最終順利提報預算表;待展期結束後結算,實際開銷與預算表的誤差控制在一成以下。業力騙不了人,她和義工們交出最漂亮的成績單。

接住參訪行程變化球,協調好每個環節,並貼心接待貴賓,是趙嘉茵(前方背小包者)每天的重要任務

意外補位,專業多了寬容

  內部事務協調的挫折感,在展場裝潢「權宜」監工時有了翻轉。學建築出身的趙嘉茵深諳施工過程中大大小小該關顧的地方,義不容辭地支援負責與設計工程公司協調溝通的許書端,期許以自身的專業協助工期進程、施工場域安全、展場維護措施,注意設計設備補強等工作。

  她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是許書端發現展板無法固定,想用發泡劑充分填充展板下方與地板間的空隙,以增加固著力。卻因沒有經驗讓發泡面積氾濫,導致地板一片狼藉,怎麼補救都掩蓋不了痕跡。這對專修藝術鑑賞、講究美感的許書端來說,簡直就是致命打擊。

  時近大半夜,許書端疲累崩潰地躺倒在展板旁無力吶喊,專業的趙嘉茵在旁加油打氣,協助利用廢材遮擋、限制發泡範圍,並在現場找來多餘的地毯材料,重新裁剪鋪設,最終順利將展板固定,並且完美復原。

  重溫本行之餘,趙嘉茵也觀察到自己學法後的改變。「以往做為發包工程的甲方,對於施工的乙方總是嚴格要求,不給予緩衝空間。」然而,現在協助團體(甲方)與設計公司(乙方)溝通時,她更看重對方的施工安全、更包容對方的困難,「乙方沒能注意的細節,我們來補全;乙方做不了的工程,我們來想辦法另闢建構。」雖然仍要釐清責任歸屬,但她開始「易位思考」,以專業體會對方的難處,並肩負起關懷之責。

趙嘉茵(右)協助許書端美觀又安全地固定展板

小螺絲釘,也要勇悍前行

  身為對外推廣副大組長,趙嘉茵須協助接待參訪的個人或團體外賓,每每以為塵埃落定,卻又在事到臨頭有了變化,緊張繁瑣排山倒海,讓她忙碌之餘,時常心力低落到苦著臉,無法維持一副好表情。

  有時該被照顧的義工還會安慰她是否心情不好,這讓趙嘉茵懊惱不已,因為她知道這不是師長希望看到的模樣,反倒更氣自己「無法令師歡喜」而轉不了臉色,雖然理智上深深感謝大組長劉建興與同行義工們的包容與關懷。

  可喜的是,因應貴賓人數、行程頻繁異動的事項中,趙嘉茵並沒停滯在跟自己生氣的層面,而是有個特別的突破。那次是某教派首領級的師長來訪,她深深遲疑,面對團體的交託不敢輕易承應,因為她心想:自己就是一個小螺絲釘,何德何能代表團體恭迎?更何況有諸多資深、專業前輩在場!尤其擔心拿捏不慎引來批判的眼光......。

  矛盾、推拒在心中悶燒,但趙嘉茵突然想起:「自己不總是祈求能同老師一般勇悍嗎?如果只是處處顧慮旁人的眼光,還如何承事師長?」於是她告訴自己,儘管努力去做,關鍵是意樂安立正確,不是因為驕傲、不是因為爭功,而是團體需要。突破心防後,她迅速與公關擬定接待方案,通力合作、勇悍承擔。

邊哭邊笑,一群人一起走

  回首監工時期,偌大的工地,纖弱的體態,畫面看似衝突,但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趙嘉茵隨時可化身為「特種部隊」,缺什麼就立刻補足什麼——少了濕度計,就馬上和姊姊開車外出採購;現場窗簾遮光效果不足,就即時想方改善;殘障坡道從缺,竟也火速在園區老師聯繫下,找到相關業務的家長幫忙施工。

  自成這般迅捷俐落的效率,趙嘉茵總是習慣一肩扛起,「因為一個人就可搞定,還可省去溝通時間、磨合痛楚。」但聰明的她也坦承,長此以往,心上的疲累恐將只添不減,而且遠離了師父為弟子們打造法人事業、一群人一起走上去的心意。

  然而,這一切在天尊百現的加持下有了轉圜。與幹部、義工們數十天駐場的日夜相伴——大家在義工休息室一起挑燈夜戰、一起吃便當、一起加班討論解決方案;在支援製作文創商品時,來一場苦中作樂的南北義工大比拚......,彼此收穫了一群同心同願的戰友!

  趙嘉茵驀然發現:原來一群人的快樂,就是一群擁有同樣心路歷程的人懂你,一起陪伴跨越情緒低谷、跳出原有境地,透過開開玩笑、經驗分享排解一時打不開的糾結,一切就變得雲淡風輕釋放了,壓力也因有你我分攤撐住了,「大家一起邊哭邊笑,一起走上去。」她感受到依眾靠眾之美!

 

 

有底氣 不怕翻來覆去 導覽組謝守真/把彼此的手拉緊緊

  「請將水杯、大包包放到寄物區喔!」深藍色制服的接待員拿著紙板微笑提醒觀眾,戴上由專人服務引導使用的子母機,經過按壓計數器的入口管理員確認,最後由導覽員引導踏入肅穆莊嚴的展場。垂掛的布幔緩緩飄動著,藏不住百二十尊佛菩薩匯聚的宏偉,與眾人湧動的喜悅......。

  同時,展場內還有一群人,要計算、管控人數與場次流程,要引導行進路線,要在每個適當的定點關顧臨時狀況,要在任何人有需要時提供「協助」——包括移動年長或行動不便者、陪同出場如廁休息、幫忙找不見的親友,甚至是清理嘔吐物——從引導寄物到離開展場,拿著對講機時刻不敢鬆懈,全心維護殊勝難得的學習環境,護持每雙專注虔誠的凝視,他們就是導覽組。

經驗值竟成了絆腳石

  除要應對場內突發事件,還要承接各種變化球。組長謝守真表示(上圖左),他們經常要因應貴賓行程改變而調整包場或導覽流程,為此每晚都要和行程服務中心或對外推廣大組沙推,有時還忙到深夜;面對行程頻繁變動,守真很同理前端人員的困難,總乾脆地說:「變通方法很多,只要時間還能調整就沒關係!」

  首次成軍的導覽組,在摸索組織運作的中途也經歷多次翻案調整。就著十數年在淨智總部護持營隊、法會的老練經驗,守真和全台八區、海外一區窗口們共同調配七百八十位義工的工作和時間,如此龐大的人力規劃,卻在一次會議中被全盤否定。守真紅了眼眶,意識到「我的能力就到這裡」的同時,也反省自己只想交差了事的心態。深怕搞砸的她沒有傷心太久,轉而去思考法師的擔憂和期待,重新制定能「深入學習」、「符合條件」的義工計劃——其中,「導覽員是否要考核」就翻案了兩次。

  計劃翻來覆去,怎能不叫人擔憂?守真坦承,剛開始確實很受影響,每次接到變化,她總是要找九區窗口開會討論因應方案、取得共識才能心安;但漸漸地,她變得能承接任何變化,而這份底氣,來自同心同願的強力後援。

互助合作不分哪一區

  說到身後的團隊,守真笑著說:「我都拉著他們一起,灌輸『我們就是一起的,不分彼此,我們統統是導覽組!』」大家必須一起面對問題,而大家的問題她也會同理、陪伴並解決。(這部分守真沒多說,但看到團隊精神即可推知。)

  從護持團隊成立,她和窗口們就時常開會共識,一起被翻案,也一起想方法走下去,去年十二月居士佛學營結束後,更是沒日沒夜地召開線上會議。因此窗口們不僅熟識彼此,對導覽組的整體工作也都有認識和責任感,從第一天開幕便展現出驚人的互助精神,窗口們自發留下幫忙主要承擔的北區同學,還說:「以後不管哪一區有問題,都要互相幫忙!」

  然後,一幕幕感人畫面就不停出現:

  面對不熟悉的承擔,交接時難免會緊張。為了放鬆,園區的祺庭和北區的美英特地開車載竹區窗口外出,配著暖心咖啡完成交接;交接完,美英沒有了事走人,而是陪著竹區窗口工作,悄悄窩在宗仰大樓的寢室旁、浴室外的小小課桌邊。(當然,守真發現後有邀請他們進辦公室。)

  嘉區窗口前期每天都會來幫忙,春節期間也特地買來食物和大家分享,讓年假上工暖洋洋;還有那一大袋不知是哪區提供的深藍制服,讓義工們換洗、值勤不需掛礙、互通有無;要是遇到困難、缺人手,窗口間都會互相聯絡、支援。

  困擾的事情、遺漏的細節,這支最佳團隊總能一起圓滿。不知如何考核導覽員?義工群裡正好有專業考核經驗的人才;沒有服務外賓經驗?也有善於美姿美儀、步態良好的人可以借鏡調整;參觀者不清楚背(提)包大小規定?一轉頭,就有人做出一塊能顯示尺寸的紙板;子母機臨時錯頻?大家共同祈求,不只處理問題,還商討出 SOP。

無論如何至少要發心

  最感動守真的,是義工們對學法的熱忱。回想第一次導覽員考核,那天很熱、環境很亂,好幾百人在宗仰大樓四樓的走廊抱著資料閱讀、互相複習,看著那些年紀很大的人們,居然像考場裡小孩子一樣安住,她第一次感受到師長功德——因為有師父、老師多年孕育的底蘊,才有這一群認真的義工。

  為期四十六天、逾一千場的導覽,還有周邊事務的瑣碎繁雜,豐厚的經驗也可能成為掣肘......。採訪時守真描述得輕描淡寫,實際面臨這麼多事情和變化,心中壓力如何排解?前行勇氣又從哪裡來?

  守真最後總結道,就是那隻滅火的小鸚鵡打動了自己。境界這麼大,肯定會手足無措,但至少發心要做,甭管能做多少——就像本生故事裡的帝釋終究被感動得降下雨水,師長必然也會加持,各種助緣就會從地湧出。

 

 

祂們到底等了我多少劫? 收藏出版組/林俊維、朱以彤重學皈依

如何穩妥吊掛巍巍的「釋迦世尊十二事業黑金唐」,林俊維、朱以彤夫妻檔絞盡腦汁

  唐卡特展上,一尊尊佛菩薩「持諸妙華住立空中,讚歎恭敬行持法者」。然而,祂們是怎麼來到紅塵,現身展場,令虔信者得見呢?

  時間回到 2019 年,《寶生百法》第一批唐卡在青海省繪製完成後,迢迢千里越過大山大海來到台北位於八德路上、福智文化公司的辦公室。收到通知要安放保存並協助拍攝影像檔,當時為福智文化義工的林俊維、朱以彤伉儷,自此承擔起唐卡業務數年,卻未知它將為自己種下與佛同行的珍貴奇緣......

還好有宗大師加持

  2023 年僧團籌組唐卡特展義工團隊,後來正式成為福智文化全職的朱以彤,偕同寵妻的林俊維,自然地代表福智文化承擔起「收藏出版組」(註 1)工作,負責將運至台灣的唐卡,做編碼等數位建檔,彙整成一個清單,以掌握這些唐卡在台灣的存放位置、尺寸規格、樣式(裱布或裱框)等。

  對於此行任務,兩人一直以為只要將清單整理好,並將唐卡送至展覽地點,就算大功告成。然而,朱以彤幽幽道出:「佛菩薩要送我們禮物,但我們不知道會是什麼樣的禮物、會用什麼方法呈現。禮物來到面前時,可能覺得是個困境,有很多曲曲折折、煩煩惱惱,但一直到後面,才會發現那是禮物,而且是非常非常美的禮物。」

  一步一個轉角,境界倏忽發生變化——就在過完耶誕節隔天的上午,夫妻倆在籌備會議中「意外」獲知,收藏展覽組要負責「吊掛」唐卡,而且只剩近兩週的時間。面對從天而降的重任,兩人不敢、也沒退怯,勇悍肩負。

  早上開完會,下午馬上投入掛具的設計及備料作業,「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他們跑遍了整個台北後火車站找夾具、買鋼索及各種小零件。備齊了料,回家繼續趕工,幾天內打了一百多條鋼索。

  快馬加鞭製作好配件,隨即遇上「運送」難題。由於尚有部分唐卡仍在福智文化辦公室、桃園福運物流,因此夫妻倆得開車至兩地載唐卡。其中一幅是尺寸非常大的宗大師唐卡,看似無法放進車內,然而林俊維不放棄地上下左右「卡位」,「皇天不負苦心人,就恰恰出現某個角度,唐卡安放進去了。」他回想到這個「唯一」的方位,欣喜之情仍在:「還好有宗大師的加持!」

  終於開上高速公路,但路面難免「蹦蹦跳」,由於此幅唐卡框裱是壓克力材質,顛簸中容易破損,為了保護唐卡,林俊維放了許多紙箱、氣泡袋讓它沒有撞擊的空間,「但長途跋涉、結果難料」,夫妻兩人全程不斷祈求,小心翼翼開車,所幸完好無損抵達展場。

雲林區義工將貨車清洗得乾乾淨淨,協助將唐卡運送至園區。

還有佛菩薩可以靠

  然而,最令夫妻忐忑的事才要來臨——唐卡吊掛作業。

  首先是夾具合用問題。由於多數唐卡在湖山,限於種種因緣無法測量到每一幅唐卡的唐杆(註 2)形狀、尺寸,因此夾具大小只能利用當時放在辦公室的唐杆規格訂做,到了展場一一開箱,才發現形狀、厚度不一。迫於時限,兩人臨機應變,當下思考各種解決方案,並引導義工們調整夾法。

  接著是挑戰最大幅的「釋迦世尊十二事業黑金唐」吊掛。為了兼顧不破壞展板、美觀與穩固安全,他們帶著義工群前後吊掛了三次。從夾具大小不合,到壓克力材質易斷,甚至唐杆太軟須找替代鋼條等等,在在考驗著兩人的抗壓性與解決問題的善巧能力。其實,第二次已順利掛上展板,但朱以彤仍細心觀察了二十四小時,還是覺得不放心,決定撤下來再找更堅穩的辦法,這股堅毅的力量,就為著要令釋尊唐卡在一整個展期間,以最安全的狀態安住在展板上。

  除了唐卡展吊掛作業「始料未及」,朱以彤回顧從頭,一開始接觸唐卡便有許多這類考驗,譬如巨幅唐卡進不了電梯,快遞人員無暇協助扛上九樓的辦公室,只好動員同事一層樓、一層樓地轉進。幾番馬蹄錚錚、煙塵滾滾,最後一尊終於安放,她若有所思地再巡一圈,當回首仰望展場,夕陽正好照落在至尊彌勒與至尊文殊對坐圖上,這才突然曉悟:「還有佛菩薩可以靠啊,我到底在慌什麼?」

  一瞬間,安心充滿,她突然生起強烈的皈依心,彷彿那不是剛掛上去的唐卡,而是佛菩薩早已安住了很久很久。

  匆忙地只想著憑自己的力量、世間的了解,怎麼把事情做到最好、最圓滿,但是就——忘記了皈依。這一刻,她體會到:「祂們就是我最好的依靠,我不應該只靠自己的力量,應該相信佛菩薩,靠佛菩薩的力量。」

來自各地的義工伸出援手,同心協力完成艱鉅的唐卡吊掛作業

來自各地的義工伸出援手,
同心協力完成艱鉅的唐卡吊掛作業

  • 祂們到底等了我多少劫?收藏出版組/林俊維、朱以彤重學皈依
  • 祂們到底等了我多少劫?收藏出版組/林俊維、朱以彤重學皈依
  • 祂們到底等了我多少劫?收藏出版組/林俊維、朱以彤重學皈依
  • 祂們到底等了我多少劫?收藏出版組/林俊維、朱以彤重學皈依

重新學會怎麼皈依

  相對於太太將恭敬刻入骨子裡,林俊維在協助拍攝唐卡、參與數位修補時,只覺得唐卡是一幅一幅的「畫」,會小心翼翼保護僅因為它是僧團之物;即便到了唐卡吊掛,仍是如此。直到所有作業完成,只剩自己一人,他環視展場,竟生起深刻的感動:「我怎麼會覺得祂們只是物件呢?祂們到底等了我幾劫?等著我善根成熟,到祂們面前去好好承事。那麼師父、老師等了我幾劫?」他說,從那一刻開始,才老老實實地對每一尊佛菩薩頂禮、承事。

  經過四十五天的洗禮,林俊維更大的感動來自於觀展的人們,他說:「發現他們比我更虔誠、恭敬,懷著更殷重的心進場瞻禮本尊佛菩薩,我怎麼可以不提起自己的心力,怎麼可以不恭敬一點?是他們策勵我要珍惜每一天可以巡展的機會。」

  提到最後的撤展,一路陪著朱以彤荷擔如來家業、分明是鐵錚錚好漢的林俊維竟紅了眼眶,對佛菩薩眷眷不捨:「本尊啊,我還沒有把您熟記到當眼睛閉起來您就呈現在我面前的時候,唐卡展就要結束了......。」

  而原本對於人力不夠的憂慮也放下了,因為義工們熱情相助——「我幫你找義工好不好?」、「有什麼我們可以幫忙處理的?」、「我們那三天就全力支援你們!」包括御匠公司也盛情協助撤下高空吊掛的唐卡——對上師三寶的加持雨,獻上心手相連的和合供養。

  看似一切始料未及,一路慌忙與佛同行,然而,「謝謝唐卡展,這個過程讓我們重新學會了怎麼去皈依。」師長澤被重習珍貴大法,林俊維、朱以彤伉儷娓娓道感恩。

·———唐卡各部位名稱圖示———·

資料來源:

1. 葛婉章,〈筆繪唐卡的保存傳統與發展〉,《故宮學術季刊》,14 卷 4 期(1997 夏)。

2. 蔡旭清〈院藏不丹唐卡裝襯織品材料分析與修復〉,故宮文物月刊 440 期。

 

註 1 收藏出版組:分收藏、出版兩部分業務。「收藏」主要負責唐卡的清點、運送、吊掛;「出版」為《導覽手冊》印製及高仿唐卡製作。

註 2 唐杆:楣杆在藏文譯為唐木或唐杆。(參考自蔡旭清〈院藏不丹唐卡裝襯織品材料分析與修復〉,故宮文物月刊 440 期。)

 

 

讓打雜成為高大上 總監呂金花、李易祝/看見憤怒尊在微笑

呂金花(左四)、李易祝(左六)與合作夥伴

  原以為只是答應了一個普通的義工善行,卻被安排越級挑戰,硬著頭皮上陣才發現,範圍包山包海,只要是展場中發生的大小事,都在責任之內。任務的名字叫「總監」......

橫空飛來的天作之合

  《天尊百現》唐卡特展一切即將就緒,無法長期駐場坐鎮的策展人林明美,亟需能代理她關顧展場營運的「展場經理」。然而這樣一個瞻前顧後、維繫溝通,還得擁有個性開朗親切、處事積極靈活等特質的人物,假如沒有一些相關經驗值將難以勝任,扣除已經肩負重要任務的幹部們,人選難尋。

  直到一個溫度宜人的午後,總護持王錫瑤在草坪放上兩把椅子,帶來兩個名字,和林明美細談一個下午,終於,人選拍板。她們是曾在里仁門市工作多年、注重教育訓練的呂金花,以及長年護持青廣業務與卓青營的李易祝。

  開幕前一週臨時被徵召轉任「展場經理」,為服膺業務內容正名為「總監」。由於開展在即,各部門忙得如火如荼,直到開幕前一天,兩人才終於有機會跟策展人林明美面對面,一項項確認工作包含的面向與細節。

  舉凡和展場運作流暢度相關聯、無論軟硬體方面的協助,都要及時發現處理,瞬間從單點走向整體看顧;隨時待命支援貴賓接待,或是陪同,或是親身上陣;最重要的是為展場留下工作日誌。就這樣,兩人在連張辦公桌都還沒張羅到的情形下,克難地迎向挑戰。無法全程參與的她們,採輪流排班駐場,既分工也合作,默契火速重焙。

李易祝(左)、呂金花(上)視自己為佛菩薩壇城的園丁,大小事親力親為,更見法喜

往日訓練為成就此刻

  曾任里仁店長、具門市管理經驗的呂金花,發揮「臉要笑、嘴要甜、腰要彎、動作要快」的服務精神;並根據參觀人數的變化,歸納出「三六九巡場法」,因應工作人員數量、導覽速度、子母機借用及回收等細部調整;面對各單位義工回饋意見時,圓融地間接協調;每天任務開始前,帶領義工發心,思考法師提策,讓自己成為展場的一部分,也感謝所有被服務的來賓......。

  四十六天展期,呂金花遇見許多以往在門市任職時認識的好朋友,有的同是此次義工夥伴,每每在她遇上困難時伸出援手,也有許多是來朝聖的同修,一張張熟悉的面孔讓她直呼像是開了一場老同學會。

  她深深感悟到,以往所有的門市訓練與經驗,似乎都為了這一刻的殊勝承擔,而這一切皆是師長為了幫助弟子們累積增上資糧而舖設的修行道路。同行善友的出現與幫助,就像是自己修行路上的天尊化現,例如:先生總是幫忙訂好來回車票;所護持的班員也做好自身學習,讓她護持之餘沒有後顧之憂。

  「再累都很開心,走過唐卡展,我已不再害怕困難——其他的承擔與學習,期許在一次次挑戰中更認識本尊,直至有一天能成為本尊。」呂金花學會用堅持擊敗退心。

難道這也要總監做嗎

  相較於呂金花因長年累積人脈而左右逢源,李易祝初期偏向孤軍奮戰。沒來得及參與前期籌備,一上場就出任總監面對整體,在完全不熟悉各單位運作的狀態下,她依靠的是祈求與深刻觀察。

  一次在開展前的會議上,李易祝提出發現到的問題(展場缺指示牌),直接被法師責成處理,她即時反饋:「是我做嗎?」想想自己非展場或美術專業,又沒其他人可協助,如何完成?但法師態度堅定,愣住的她隨即轉念:「這是法師的加持。好,我來!」

  於是,她親自跑遍展場裡外,找出所有需要指示牌的地點,進行丈量、開出清單,和美編一起設計各個大小、用字、字體、顏色等,最終在兩天內完成輸出設置。

  指示牌的承擔,讓李易祝對境有了重大突破。原本,面對義工大大小小的詢問與要求,心中現起的第一個想法:「難道這也要總監做嗎?」但那次會議法師的靈魂拷問:「難道這也要法師做嗎?」緊接著直擊而來,此後承擔不再遲疑,即使徒手彎身撿拾觀者不慎留下的穢汙垃圾,而披頭散髮也甘之如飴!

  「希望這一群人的相續不是一時的。」法師的提醒,讓習慣單打獨鬥的李易祝開始融入前期就參與籌備的幹部,相互請教討論,讓彼此的承擔能融合全場業力,團結著每一批、每個單位的義工。

總監管家皆壇城園丁

  總監的工作除了每個展區、路口的定點回報,協助判斷場內人數以做出緊急處理,看展觀眾的音量管控,冷氣溫度和滴水問題,還要統合每批義工的做事方法、流程——這部分既重要又繁瑣,因為義工每日來來去去,小組長也會有排班變化,往往才努力讓義工們有共識,就又換了一批新的義工。

  像是吸塵等打掃之事,隨執行者的習慣不同,常不到位,每當此時,李易祝都得親身示範;如果是突發狀況,她必須歸納出之後依循的法則。一路下來,能事無大小親力親為,源於她揪出了自己「看客」的心態,而發心成為主力承擔者,勵力把握每個集資機會。

  其實,總監的工作無異「管家」,與當初的想像迥異,如此落差下的承事,善於祈求的她們對哪個展區最有感觸?呂金花、李易祝竟不約而同都回答「大力」——佛菩薩為救度蒼生,千手千眼乃至醜陋化現,無一不是因應有情的需要。因為感念佛菩薩的悲心,就算看見憤怒尊相,也覺得祂們的嘴角在微笑;想到佛菩薩的功德,不禁眼眶都泛紅,「能回報佛菩薩的唯一方式,就是盡心維護唐卡展,因為展場就是壇城,就是佛菩薩的住所。」而她們就是佛菩薩壇城永遠的園丁。

李易祝喜迎和媽媽一同南下、獲得「第三萬位參展者」的幸運小朋友

 

來源:《福智之聲》245 期第 29 ~ 6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