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證和尚開示
如證和尚開示
如證和尚開示

利他的根本關鍵在依止法

參加企業營擔任義工,很多同學問:「我們要怎麼樣去幫助學員,並產生最大利益?」事實上,要能利他,最根本的關鍵在於依止法。

《廣論》裡面講到「信為前行如母生,守護增長一切德。」我們對自己的善知識修信念恩,能夠出生一切的功德。《廣論》裡還提到「其善常增長,利一切世間。」依止法能夠做得好,不僅僅自己的善能增長,也能利益世間一切的有情;依止法沒有辦法做的好,相對的,我們的善是不可能增長的。「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自己的善不可能增長的話,我們做的再多,都等於是白做的。

怎麼樣在學習依止法的過程當中,依止法能夠做得好?最關鍵的一個點,就是對自己的善知識修信念恩。有人就問:「怎麼樣在營隊裡對自己的善知識修信念恩呢?」《三十八攝頌》裡第一偈「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這句話,實際上包含了依止法裡最扼要的內涵──「萬善根本從師出」。

「萬善根本從師出」這個善的根本,它是從因上面的善一直到果上面的善,都是從自己的善知識上面得來的。我們一切善的根本,都來自於對善知識的依止,如果對善知識依止的這一顆心沒有了,想要生起善是絕無可能的事情。那怎麼樣對善知識依止的這一顆心能生的起來呢?它的根本,就是從如理的依止善知識生起來的。

在如理依止善知識的前行過程當中,最重要的一個是啟白,另外一個是祈求。

啟白是什麼呢?我們有可能會覺得:「我不在善知識的身邊怎麼啟白?」至少心念的啟白,做什麼事情前想一想:「我做的這件事情,到底師父(福智團體創辦人日常老和尚)會不會歡喜?」、「我在做這件事情過程當中,師父會希望我怎麼做?上師會希望我怎麼做?」如理的做一下啟白,我們的頻道跟想法就會趨近於師父跟上師所希望我們成辦出來的頻道跟想法。

如果我們沒有如理啟白這種習慣,常常出現的頻道就會是「我做的」。實際上,整個依止法與它相對的一樣東西,就是我、我愛執。所以當我認為說「我」、「我行」、「我可以」的時候,相對的,善知識在我們心目中的成分就愈低。換言之,當我們已經有機會親近到善知識時,要學習懂得珍惜。如果不懂得珍惜的話,雖然我們有這個機會親近善知識,可是我們造的業卻不一定能跟善知識相應,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所以為什麼跟大家講啟白的重要性,原因是在這裡。

內心裡啟白一下:「我這樣做到底善知識高不高興?」如理做這樣啟白,想到這件事情善知識會歡喜,而且我也應該這樣去做時,就會好好的去做。然後,做之前如果碰到困難,也可以很殷重的做一個祈求,讓你的心真正能夠靠到善知識的那一邊,一旦靠到善知識那一邊去祈求時,自我的這種心,相對的也會減弱。

上師說:「對我們修行人來說呢,把自己做的事情啟白師長,是一個基本的義務。啟白和不啟白有什麼差別呢?不啟白就是你自己做的。心裡如果說不啟白,你一直做這件事情,它不成為親近善知識的依止法,不能變成道次第的一個修行。啟白之後,有一個東西你可以得到的,就是加持力。大家都知道,成佛這件事得不到善知識的加持力,是不可能成辦的。」

所以,我們在營隊裡不管做什麼事情,自己內心對善知識的一份啟白很重要,哪怕最底限的心念的一個啟白。因為,這可以得到來自於諸佛菩薩無與倫比的加持。

實際上,我們平常要看自己如不如法很簡單。跟別人講話的時候、處理一些事情比較急躁、乃至於比較暴躁的時候,想一想師父,想一想上師:「我這樣做,到底師父跟上師歡不歡喜?」有時候你會發現,你明明知道這樣做善知識不會歡喜,但是我們還是繼續做。這代表什麼?代表我們對惡趣的業實際上不太害怕。所以,在面對境界的時候,平常如果我們能常常憶念到善知識、憶念到善知識希望我怎麼做,然後我怎麼樣做可以讓善知識歡喜的話,那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除了可以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會是入道的事情。

所以,我們在這個營隊裡當義工,跟來參加營隊的大部分學員有點不太一樣的地方,來參加的人可能有很多人是沒有善知識的,可是對我們來講,我們有老師,我們有師長,這是我們真正得天獨厚的地方。但是,雖然我們得天獨厚,乃至於有整個法界的力量來源的善知識,如果我們不懂得珍惜,實際上我們所做的行為有可能最後是跟他們差不多的。為什麼在營隊裡我們有資格、有義務能夠去引導他們?原因來自於那裡?就是來自於上師、三寶的加持力!

因為有上師、三寶加持力的關係,所以我們能夠有機會在這個營隊饒益到他們。所以,「萬善根本從師出」,在種因的時候,我們就能夠記得每樣東西都是以善知識為主,除了所做的事能得到加持外,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成佛的這一條道路上能夠入道的因。

對依止法的學習愈來愈精純的時候,你會發現一樣東西,每次要抱怨的時候,想一想「我這樣抱怨,到底善知識在旁邊歡不歡喜?」這時就會有一把尺在內心做一些衡量。在任何的想法、任何的感覺、任何情緒出現的時候,能夠如理啟白的話,你能夠得到加持;而且你的生命當中,也能夠有一把精準的尺,來面對你生命的一切境界。

實際上,在種因的過程中還有一種東西──「結果」的時候。善業結果的時候,有可能是我們過去生所造的美好的善業,感得的一個殊勝的果報。過去生所造的美好的善業感得殊勝果報的時候,也要記得「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

為什麼要記得呢?我們在感得好的結果出現的時候,多半心理狀況就是歡喜,那歡喜的背後,有時產生的結果就是傲慢。傲慢會生起兩種心相,一種是「憍」,另一種是「慢」。「憍」是什麼?憍在佛法的名相意思是認為自己很厲害,所以有一些人的特色是偏向於憍心比較重,這種人他不一定會對別人有慢心,但是就是覺得自己厲害,這種叫憍心。

那「慢」呢?慢是對別人,不是對自己的。比如你會覺得我比你厲害,「我比你」那是有一個比的對象。所以慢心在法相裡面,它叫「恃己於他,高舉為性」。「恃己於他」就是憑恃著自己的東西去對著別人,內心裡有一種高的態度。這個在佛法裡可以講都是惡法,都是「惡心所」裡面所攝的,都不是善法。所以就等於說,我們容易生起憍跟慢都是貪心所攝的一種惡業。會有這種心現起來的原因在哪裡?有可能過去生造的某一個善業感得一個好的結果時,我們很容易在過程當中,對別人有一種頤指氣使的一種心。

常常有人問我,當這種憍慢心生起時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依止法──「萬善根本從師出」。我們這一生能夠得到美好的結果,包括財富、美名、長相、地位等,總總的這一些東西從哪裡來?一定是過去你修過善業得來的。過去不努力修善業,這一生絕對不可能得到這些東西。

我以前遇過一個學辯論的法師,他是一位已經學完五部大論的法師。我跟他說:「哇!你腦筋這麼好,而且這麼年輕就學得這麼好!」他很有趣地回答說:「哎呀!這要感謝我的前一輩子啊!」這位法師講這句話已經事隔幾年了,可是我一直記得他說的話。真的!你如理的去看待我們這一生所受用的一切財富、美名、運勢、長相、地位這一些種種東西,都是從哪裡來?過去生修來的。

實際上,我們沒有什麼好驕傲的,我們認為「我比別人都厲害」、「我做的比別人都好」,沒有什麼好驕傲的,因為你的運勢走到現在比較順利而已。驕傲只會讓我們的腦袋容易沖昏了頭而已。

我們怎麼樣在過程當中,心智不要迷亂呢?最好的一樣東西,就是依止法。我們這一生能得到這些好運,過去生一定種過因。過去生種因,在學佛的過程當中,有沒有我們的善知識呢?一定有我們的善知識。比如說,這一生努力的為別人付出,下一輩子會不會感得財富、地位、美名這樣的結果呢?一定會的!你們每一個人看起來都是大富長者的樣子,就是在經典上常常提到的兩個字──「長者」, 我看到你們就想到這兩個字。

你們都是企業界很成功的人士,為什麼你們會成功呢?成功的原因在哪裡?就是過去生修的善業。你們這一生又來參加營隊,然後又來為別人付出,然後又這麼樂於布施,下一輩子會不會得到這麼好的結果呢?一定會得到好的結果!但是千萬不要忘了,等到下一輩子再來得到這些好的結果,千萬不要忘了是因為善知識的關係,你才能夠得到這樣好的結果。所以,當你愈覺得行事能夠順利,能得到這一切美好的時候,更應該感恩自己的善知識。

我們很幸運能值遇善知識,而來參加企業營的這些同學還沒有機會值遇善知識,我們更應該有一種慈悲心來面對他們,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進到善知識的行列,能夠跟我們一起來學習大師的教法;有更多人進來,像我這樣布施我們的身語意給更多的有情,然後累積來生殊勝圓滿的資糧。所以,實際上真正講起來,我們沒有什麼好驕傲的。

所以真正在得到這些結果的時候,記住「萬善根本從師出」,我能得到這麼好的結果,根源來自於我的上師。我不僅僅這一生有老師,也因為我的過去生有老師,我這一生才有這樣的結果,所以要感恩過去生的我,感恩過去生的老師。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能夠想因跟果──因為我有老師,我才能夠得到這樣結果時,你會發現你在種因的時候也不會急,也不會瞋恨,也不會用世間的這一些權巧方便去對別人爾虞我詐,你通通都不會。你會有的只有一樣東西,就是如理的依著上師、三寶給我的這一份關懷,去傳遞給別人。

所以在整個營隊裡面,我們生為一個師父跟上師的弟子,我們所做的事情是什麼呢?就是叫「傳遞關懷」。我們把這一份關懷,傳遞給即將來領納大師教法的這一些有情,用一份真誠的心來面對他們,給予他們這一份關懷。

在因地裡,常常記得師父、上師是怎麼關懷我們、法師是怎麼關懷我們,我們把這一份關懷,傳遞給更多的有情。常常去憶念、常常去啟白、常常去祈求的時候,你就常常有一種心,很謙下的心來面對這些來的人。而且,會有一種很感恩的心來面對他們,「很感激你來,讓我能夠有機會代替師父跟上師來關懷你,能夠讓我有機會代替師父跟上師給予你這一份布施跟供養。」

所以我們會有一種供養的心,來面對即將來參與的這一些有情,而這是在「因位」常常去憶念依止法的好處。「果位」的時候,等到我們很順利的時後,也會很清楚知道我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上師、三寶所賜予的,所以我要把上師、三寶給予我的這一份關愛,分享給更多有情,讓他的生命也能因為我的關係得到滋潤,得到這一份的美好。

在因跟果的過程當中,你都能安立在依止法上,從頭到尾都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力,而且從頭到尾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成佛入道的因。成佛入道的因,得到的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在無窮遠的未來,都能夠享受這一份豐碩跟美好的果實。這份豐碩美好的果實是從哪裡開始的呢?從你發心的第一剎那「我要當企業營的輔導員!」、「我要當企業營的公關組義工!」

開始發心的第一剎那,你就可以得到這一切美好的果。

摘錄自2014 年5月8日福智企業聯誼會如證法師開示「如何在營隊裡學習」

本文出處:福智企業聯誼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