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 04:02 00:00
現在看本文,翻到第一頁,第一頁。那個論也主要地分成三部分,分成三部分,第一個叫序分,那麼其次呢正分,最後呢結分;相當於我們平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麼這個最前面那個,現在我們開始的是序分,那序分當中又分三部分:第一個是「論前歸敬」——歸依跟禮敬;第二個呢,說明「造論的宗旨」,他為什麼造這個論的;那麼這末了一部分呢就是「敦勸」,一再地勸我們怎麼樣去聽受,怎麼樣去聽受!現在看那個文。 2A 05:09 01:07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那是藏文,下面第二行就是翻成功我們中文的意思。 2A 05:19 01:17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敬禮」就是我們說皈依啦!一心恭敬地禮拜。實際上呢這個敬禮是通於三業,而真正呢由於意業而形之於身、口的,形之於身、口的,這樣。那麼這個「尊重」呢,這個原來的印度,它這個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姑如」,姑如翻成功我們現在的話叫上師。所以這個上師啊,我們平常說上師的話好像是密教裡專門名詞,實際上不是,印度凡是對一個老師的尊稱,就叫姑如,就叫姑如,那麼這個就是「尊重」,在這地方。那麼「妙音」呢,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普通大乘論所歸敬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論代表智慧。 2A 06:26 02:24
那麼這個論前歸敬,這個也是傳統的一種,一個傳統,一個傳承。它的意思有好幾點,最簡單的呢就是求加被、除障礙,使得造論能夠圓滿。對我們學者來說,使得我們了解我們的歸趣,就是我們的宗致,我們的宗致,我們歸投,我們趣向;也同樣地淨除我們的障礙,達到我們得到究竟圓滿。那麼這個是歸敬的意思。 2A 07:13 03:11
那麼裡面歸敬的內容呢?第一個是說明這個「論」,造論,那麼造論的時候為什麼是歸敬文殊師利菩薩呢?我們曉得,我們的三藏分成功經、律、論,那麼論特別是講智慧的,能夠所謂深辨名相,了解了以後,然後呢能夠啟發智慧。而這個在佛法裡面,是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代表的,這樣。那麼是可以,也可以不一定歸敬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可以看它的特質而來這個歸敬,第一個。那麼下面呢就是三寶順著次序來,第一個: 2A 08:16 04:13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分成功三部分——身、語、意,總括起來就是這個。那麼他實際上,他這樣地分有他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關於這個部分的意義,等到後面講皈依的時候再說。為什麼要擺在後頭講呢?當我們了解這個皈依的意義以後,然後你去皈依的話,我們就可以馬上得到殊勝的好處,這樣。所以在這裡對於這個造者,造論的來說,他為了祈求加被,淨除一切障礙,使得造論圓滿,所以他那個頭上面有這樣的圓滿的皈依。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的話呢,一方面我們了解這個造論者的意義,同時我們也希望啊,我們學的人得到的內容,所以假定說我們能夠了解了這皈依的意義而去皈依的話,你當下就會得到殊勝的好處。所以這一部分真實的內容,留待後頭講。 2A 09:57 05:55
那麼這裡簡單地說一下,我們釋迦世尊的身跟我們的身有一個不一樣,這是所以我們為什麼要皈依他的,否則的話我們每個人都說:「我,我好好的,我為什麼要皈依他?」欸!我這個身體是有漏的,是痛苦之本,那麼佛陀不是。他為什麼他不是,我是呢?我是無始以來造了種種的染污之業,佛陀恰恰相反,無量無邊劫以來,造種種的善淨之業,已經達到圓滿的程度。就是以這一種善法,善法是通於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的,現在他是無漏的,所以說「妙善」。以這樣的業——善淨之業,所感得的圓滿的這個身體,所以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要歸敬的。我們歸敬也可以得到了相應的好處,最後我們也可以達到佛這個程度,這就是我們最後的目標。 2A 11:11 07:09
在一開始的時候,在開頭第一步就提出來:我為什麼要學這個論?不是在這裡了解一點意思,只是使得我們口頭談話的時候覺得:欸,好像有什麼好講。不是!讓我們有這個認識,了解了照著去做,使得我們也能夠從充滿種種痛苦的染污之身,最後得到這樣圓滿的佛陀的這個身體,所以他簡單的意思就是這樣。那麼同樣地,我們開起口來,是啊,大家不是戲論嘛就是諍論,就這樣。高興的時候就是戲論,不高興的時候啊就是諍論,實在沒有太多意思!佛陀呢?欸!他能夠成就圓滿——滿足地成就一切眾生。這「無邊」哪,這個說是包含了一切眾生。眾生什麼?「希願」,希願!他們這個願望,最啊難能可貴、稀罕的,他們的願望之處,這個就是佛陀的話。 2A 12:41 08:39
我們眾生什麼願望啊?簡單極了,就是要得到極樂。這個普通世間的快樂,有漏的,有漏的!一點點快樂,帶來很大痛苦,只有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所願之處,我們絕對不是得到眼前一點的小小的利益,這樣。而我們平常開口的,不是戲論就是諍論;佛陀卻能夠滿足,不但一個人,不但他自己,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這樣。啊,了不起啊!試想他能夠圓滿一切人,他哪有自己不圓滿的!所以這個地方就身體有這樣好的殊勝的功德,開起口來有這樣的真實的內容。 2A 13:40 09:37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因為他徹底、如實地了解了,所以下面說,「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他的意業就是這樣的,他能夠「如實」的——如實在的,簡單極了。平常我們看見的啊,都是看見事情的一部分,而它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看不見的。平常我們眼前的東西,譬如說好像空氣,什麼都看不見,沒有什麼東西啊!欸,現在科學家告訴這裡還有空氣在,我們就看不見了。那空氣又是什麼?我們又看不見,就算科學家也看不見,就像眼前所有的東西,都是這個樣。不要說我們看不見的東西看不見,就是眼前隨便一樣東西,譬如說眼前這個茶杯,你說你看見了沒有?我不能說你看不見,但是我也要告訴你,我不能說你看見。你看見了茶杯的這一面,那這一面看見了沒有?沒有。你可以轉過來,四面看見了,裡面沒有,總是我們是局限的。那麼這個局限的裡邊啊,就有種種的毛病了,種種毛病了!就這樣。 2A 14:58 10:56
所以真正能夠如實地看見的話,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圓滿無餘。譬如說小乘的聖者,他也能夠見到一部分,但是還有很多地方不圓滿的,我們說簡單。我們所應該知道的一切的對象,他沒有一點點餘遺;而所有任何一樣東西當中,他如理如量,如理如量地都能夠完全認識。因為能夠這樣完全認識,所以才能夠圓滿解決。所以才能夠啊,不但自己得到這樣,而且能夠滿足一切眾生,這個是意業。 2A 15:51 11:48
那麼這個三樣東西也可以說他身、口、意三業,也可以說他的法、報、化三身。這個「意」是代表了他的法身,「語」是代表了他的報身,「身」是代表了化身,一般來說,一般來說。因為意業本身的的確確它跟法是徹底圓滿相應,那個就是法。那麼他所現的身呢,那個現的身的話,就是他自己的是佛身,那是我們看不見;現在「妙善所生」,我們看得見的,那的的確確應個人不同的機,所看見不同的,菩薩看見他的是報身;眾生還沒有登地之前,還沒有破無明之前,看見他的是化身,而這個化身有在四生、六道當中的。所以這個也同時可以說法、報、化三身。那麼總結起來,這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這個是我們的尊主,這個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導師。第一個。 2A 17:17 13:15
那麼這個佛的圓滿的教法,留傳下來的時候,分成功兩個大系: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方便;或者我們說一個是大悲,一個是大智。當他徹底圓滿的時候——佛,所以叫二足尊——明足、行足。那麼等到慢慢地向下的話,它一定分成功,這個時候用兩個菩薩來代表,實際上就是這兩個菩薩能夠圓滿傳持那一部分教法的。哪兩位?一個是彌勒菩薩代表方便,一個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所以看第二個偈子: 2A 18:16 14:14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說現在這個是,「無等師」就是佛——無與相等的,是無等等師、那個佛最殊勝的法王子,這個法王子他能夠圓滿地把佛一切的這個事業、這個擔子能擔得起來的。而擔起來了以後他做些什麼呀?眼前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在十方一切世界當中遊化教導眾生。這是誰啊?這是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他是代表方便——大悲;以及文殊菩薩,代表智慧。 2A 19:21 15:18
大悲,菩提心就是發救一切眾生心這個願力,然後呢在這個方面用種種方式,種種方便去幫助別人,所以稱為廣行。但是你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如果說沒有正確的方法的話,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就是智慧。就像我們普通世間來說,每一個家庭當中母親都是無限地慈悲,她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這個母親,愛心是夠了,教導的方式不足,結果呢,溺愛,溺愛!這個「溺」愛,三點水一個弱,強弱的弱。寵愛反而把那個子女弄壞了,所以一定還要正確的指導,這樣。那麼這個正確的指導就是智慧,我們現在佛法也是如此。 2A 20:28 16:26
前面上說「遊戲」,這個地方遊戲不是我們現在的沒有什麼事情啊玩玩,這個不是!所以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他這個菩薩有無邊的智慧的光明,為什麼說像月亮一樣呢?這個太陽曬在身上,唉呀,讓人家熱得有點受不了!這個月亮啊光明,照在身上就給人家有個清涼之感。他不是像聲聞一樣地停止在那裡不動的,而他是有種種方便,種種方便,所以遊化這個世間,所以遊於畢竟空,以智慧扶持。所以儘管他有種種事業,是不受染污,這個遊戲是這個意思,就教化眾生的意思來說。 2A 21:29 17:27
那麼再繼續下去,也是另外兩位菩薩。那個兩位菩薩一個是龍樹菩薩,一個是無著菩薩,也同樣代表了智慧跟方便,一個是深見,一個是廣行;一個是大智,一個大悲。 2A 21:52 17:50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徧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這個說,那麼佛為什麼他的教法好好的,佛不是最圓滿嗎?為什麼還要他的這兩個人來教導呢?這地方我們有一個疑問,可能;或者你們根本提不出問題,實際上這是個問題。我們說教化不是佛最好,為什麼還要菩薩?就算菩薩嘛,十地菩薩最好,為什麼還要更等而下之,而是龍樹、無著?因為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他們都是等覺菩薩,而他們下面龍樹、無著兩位菩薩是初地菩薩。這為什麼一個一個要這樣地下來呢?這裡是一個問題,那麼在這裡我先簡單地說明一下。 2A 23:04 19:02
佛法本身,它除了如理、如量以外,還要一個條件,所謂「次第」。對我們來說,應我們的機,這個很重要的,應我們的機,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的機如果是已經到了佛地了,他就現佛身來救我們;如果說我們大乘,他就以大乘的行者,然後大乘當中又有種種的差別;小乘,以小乘的。這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的次第。那麼最上根利智的人,他以最圓滿的方法來接引他,所以佛出世的時候第一部說的是《華嚴》,那個是最圓滿的。可是這個時候,不要說我們根本完全不在那個地方,就算看看佛世時候的公案,大智如舍利弗坐在這個華嚴會上,聽《華嚴經》是如聾如啞,聽得不曉得他說些什麼東西,我想這個公案,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一點,我們雖然信得過佛,可是不一定體會得到這個心情。我們現在不妨用一個眼前非常簡單的例子一說,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 2A 24:35 20:33
譬如今天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大家研究這部《廣論》。不一定啦!不妨說最起勁、最高興的一部論,我們大家每一個人,啊!聽的也好,講的也好,歡喜得不得了!假定說現在帶一個其他的不相干的人來,他跟佛法不相應,坐在那個地方的啊,他聽得是一點味道都沒有。唉呀,不曉得你說些什麼東西,這是一種例子。那麼更另外一個例子,譬如說今天是有一個很大的宴會場合,這個宴會場合有很多大人物出現,各式各樣的大人物出現,我們有機會去參加。結果我們如果說帶一個小弟弟,或者帶一個小孩子去,那個小孩子去了以後,如果回來的時候你問他:「欸!今天你參加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你看見了什麼啊?」他說不定會說看見巧克力糖。還有沒有啊?看不見,不曉得看見什麼,那些陌生人不曉得什麼!可是另外人就看見,哎喲!當代第一類的這個大政治家、大學者發表了不起的言論。哇,覺得這不得了!這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那為什麼原因?下面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2A 25:55 21:53
《華嚴》上面說得很清楚,就是我們在因地當中啊,是本來沒有對這件事情是認真地修行過。為什麼不修行?因為你一開始的時候你沒有這個好樂心,你也不往這個裡邊去深入,這我們心目當中不相應,所以為了說明這個,所以我剛才說那個公案。反過來說,譬如說我們現在,假定說你出家了久修上座,那我們就今天早上我們討論我們吃的問題,就很有趣!有的人是偏向於這方面,可是反過來另外有一種人,他就覺得,啊,這個東西都是妄分別,是越簡單是越好;有很多人啊,的的確確剛開始的不習慣,總希望多一點,那意見差得十萬八千里。所以說,如果說非常簡單的,你看見了很豐富的內容啊,他看了覺得頭痛,不知道選哪一個:好,好,隨便有一點算了!這個就是說,各人自己喜好習性所使,這樣。 2A 27:13 23:11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顯出不同的次第,拿我們來說我們的根性,就是這樣。所以當越到後來教化那個教法的時候,自然而然演變分化成功這麼多的次第,這我們要了解的。所以譬如像《法華》上面講,不管任何情況你接觸到了一點佛法,最後都成佛,可是的確你進來的有你相應的路子,有很多是智慧入,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入。 2B 00:01 23:49
這個地方的一步一步地歸敬有個原因,說明本論的這個師承,它是這麼樣下來的。那麼這個地方說明本論不偏重於智慧,不偏重於方便,所以它歸敬當中方便、智慧啊,同樣地歸敬。還有呢,要說明我現在這個論,不是針對教那些大菩薩的,而是這麼一步一步下來,你就從這歸敬上面可以看得出來。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曉得,喔,對!論的來源是這樣,而現在他教化的對象他不是大菩薩,而是一步一步下來。我們看最後下到什麼樣的程度。 2B 00:47 24:36
所以第二個說龍樹、無著菩薩,而他們兩個怎麼樣的特徵呢?「如極難量勝者教」。這個佛下來降到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但是不管那些經也好、論也好,還是非常地深、廣;「廣」是無所不包,「深」是徹見本源。這個東西是很無可思議,我們不是普通人,乃至於小乘的聖者所能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勝者教」,這個很難思量、思議地殊勝的教授,是指大乘教法,而特別這個地方指《大般若》。為什麼?《大般若》是圓滿的成佛的次第,從凡夫位到成佛的次第,說得非常清楚。 2B 01:52 25:41
而這個雖然說得很圓滿,但是以我們凡夫、普通人去看的話我們不懂的,我們不懂的!文字會懂,內容不懂,而且往往由於我們的偏見,我們往往會執著自以為懂了,結果害了,結果害了!所以《楞嚴》上面說的像執指為月——欸,有一個善知識指給你看月亮,結果你看不見月亮,拿他那個手指做月亮;就是沒有人深刻地說明的話,內涵我們不知道。所以這個殊勝的教授啊,要經過一些解釋;那個解釋的人,也必須具足他相應的條件。那麼現在這兩位能夠把這殊勝的教授,造種種的解釋,把裡邊的深刻的、秘密的意趣,來教化我們這個眾生。因為得到這個佛法的教化,然後呢這個世間才能夠轉染為淨,這個才是真的莊嚴,真的莊嚴!這個莊嚴本來是嚴飾,這樣。譬如我們房子裡面都是髒的,那麼拿好的東西......現在世間都是染污的,他用正法來莊嚴,因為他這樣,所以他「名稱徧揚於三地」。這個三地是指天上、人間或者地上,跟地下,這樣。 2B 03:29 27:19
那麼這個是誰呢?就是代表彌勒菩薩一系,廣行的無著菩薩,以及文殊大士深觀的龍樹菩薩,這是表示了它的傳承。在這個印度是非常重視,其實到了我們中國也是一樣,那個師承非常重視。不要說佛法,世間學問也是如此,世間學問也是如此!很可惜、很遺憾地,我們現在末法啦,這個,這個師承沒有,自己看看書,啊,覺得懂了,實際上呢差得十萬八千里,差得十萬八千里。 2B 04:10 27:59
所以談到這一點哪,我自己內心上面有一個感受,最早以前我那個時候看書啊,曾經看過幾個公案。這個紫柏大師是明末四大師,這是個很了不起的大德,所以那個時候人家稱他為紫柏尊者,因為他的成就,他大徹大悟了。那麼他大徹大悟了以後,他自己就好辛苦啊,也參了個話頭,他起疑情。這個傳記上面說他,描寫他用功的情況——疑至頭面俱腫。這個頭面、身體都腫起來,這樣。後來就開悟了,開悟了以後他說了一句什麼話:「唉!假定我在大善知識如臨濟、德山會下,一棒便醒,何用如此這般!」那我們單單看那個傳記就這樣,好像輕輕鬆鬆的幾句,現在我這個簡單地跟你們說一下。 2B 05:10 28:59
先看「頭面俱腫」是什麼情況?我們無法想像這頭面俱腫是怎麼一回事情啊,不大曉得。那麼這個地方,我提一個,這也是現代的人,這個人將來你們有機會見到他的,今年還不到四十歲恐怕,我忘記掉了。他有一個時候他自己一個人用功,幹什麼啊?閉「般舟三昧」,閉般舟三昧。那個事情也不知十幾年了,那時候我才剛去美國回來了,回來了以後啊,他一看見我回來,就來找我,就跟我談。說他也在一個佛學院念書,我說你去念佛學院嘛就去念了。他也跟我說:「唉呀!我實在在這個地方念不進去!」我也曉得他是個修行人,那麼現在一般的佛學院裡面都弄課程排了一大堆,還要什麼英文啊,還要什麼日文,他尤其是沒有興趣,這樣。後來我就說你這個既然念了,好好地把它剩下的三年念下去。他說:「法師你回來幹什麼?」我說我回來要閉關,我就跟他簡單地......。他跟我一直住了三天,後來他就回去就開始。 2B 06:10 29:60
然後呢,做那個般舟三昧,沒有人知道它。我說:「這般舟三昧,不這麼容易的,你不要貿貿然啊!」他一定要去做,那好,那既然這樣做,告訴他那個辦法。其實我也是個外行說實在的,不過那因為學過教法,大概的次第了解一點,我就告訴他。那麼所以他回去了以後,他就寫信跟我說,我現在怎麼開始......。當然這個跑,絕對不是說,哦,我訂一個功夫一口氣,到晚上,這樣!是那麼先慢慢的次第,照著哪幾樣重要的東西。第一個,第一個就是外緣哪,這個沒有其他的路好走——一刀兩斷!那麼然後呢自己準備的功課,一方面準備功課把那個的身心調治;然後,後面開始就每天開始走。剛開始的時候試試走二小時,唉,走得覺得很辛苦,走了以後慢慢覺得就好了,開始變成三小時、變四小時,到後來慢慢地可以走到,每天走到二十小時,就這樣。這個不容易呀!你們沒走過,覺得二十個小時輕輕鬆鬆,你們走走看。不要叫你們走二十小時,就叫你們一口氣走兩小時,就受不了。 2B 07:13 31:03
我另外一個經驗也是,那時在,就是在紐約鄉下,有兩個學生,有一個是外國人,我剛去的時候他們就修行。我說你們不要急啊,他們急得要命,我想急得要命也沒辦法啦,反正你上面那個這個大殿很空,你就去試試看。他也是弄個功課表擺在一天,第一天不知道怎麼苦熬過去,我不知道,第二天早晨一大早他說:「啊!師父,不行了。」「為什麼啊?」「在那裡就是上半天還可以,到了下半天哪,是坐立不安,自己又說了不出來,不出來又不行,到最後熬到晚上,實在不行!」所以這是包括我自己的經驗,我周圍的人。 2B 07:55 31:45
那麼我剛才說那個人哪熬下去,就走走走走......他第一次三個月並沒有什麼多大的效果,效果不大。但走到後來啊,他就發生了什麼現象呢?發生水腫,那個腿都腫了。要我們哪,啊,那稍微受一點苦就受不了,他那個開始一點腫,他因為已經聽說過,曉得古人的經驗,你沒有這個意志克服是絕不可能!他那個手按下去的話,按了下去手指拿掉,一個洞,就不回來了,就這樣。然後呢要半天、半天,它那慢慢又這樣,這樣地厲害法!剛開始腳,到後來那個大腿,到後來到那個下半身整個都腫了,他還是咬緊牙關做下去。那麼到了三個月沒什麼消息,好、好,休息一下再來,那第二次又來。那第二次來了情況就不一樣,就這樣。他那個時候又描述啊,到後來到二十小時以上,他說他四邊、中間都不靠的。那個佛堂那個佛像擺在中間,那走過,走過去他有的時候實在累了,累了他跑到牆壁上這麼輕輕一靠,一靠就睡著了,一靠馬上睡著了!睡著了馬上就「咚!」跌下來,再爬起來!有的時候坐在地上想不爬起來,哦!不可以,那撐了個半天又撐了又直在那裡,不能靠到牆,一靠到牆他馬上就睡著了,這麼嚴重法!所以這個意志力,意志力啊! 2B 09:18 33:08
在這種情況之下,但是他慢慢地、慢慢地繼續下去的話,欸,有意思,來了,境界來了!然後產生輕安,這樣,然後呢慢慢地消掉了。後來他那個輕安的、心裡的無比地清涼,實際你心裡上如果沒有的話,絕對沒這個力量支持你的。所以具要兩個條件,一個有堅強的意志力,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是不行的;還有呢,正確的方法。有了正確的方法,照這個堅強的意志力,堅持下去。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指導的話,他得不到真實相應的這種境界。真實相應的境界這個得不到的啊,白吃苦,沒有用,沒有用!所以他兩樣東西總算都得到了,後來身心上慢慢地消了,他感到無比地清涼啊!那個所有的世間的煩惱,這個清涼啊,無法形容的!你們真正用功,你們一定會體會到,那是種無比地歡喜。 2B 10:11 34:01
那麼清涼到什麼情況呢?我普通可以說的就簡單說一下。他這麼辛苦法,平常他的食量也很大,因為我們剛出家的都是啊,大家持午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等到你開始持午沒有多久,剛開始不習慣,等到晚上多久不吃的話,欸,胃口非常好,食量很大。我們平常有那個缽啊滿滿的一缽,有的時候還不夠,還要吃兩餐,到後來他慢慢地飲食減少。他每天啊我們這個小碗,稀飯稀稀的大半碗,不能再多吃,多吃吃下去啊,而一天最難過的時候,就是吃過飯那個半個鐘頭。吃過飯那個清涼的感覺就沒有了,就這樣,然後身心都會沈重,這是第一個。 2B 10:56 34:46
第二個好處,慢慢、慢慢地相應了以後啊,夏天這像蒸籠一樣,他還戴著一個毛線帽子,像那個盔一樣,欸,他也不覺得,不覺得熱。(今天他拿掉了,因為他那兩天才感冒。)然後到了冬天,到了冬天我們曉得這裡天氣還是滿冷的啊,他還是那個帽子,還是那件衣服不覺得冷。所以他這個真正地來的時候,不是我們說硬作的事情,就是這樣。所以我這地方我倒順便的提起來他那個公案,他做的過程當中啊非常辛苦,他一共試了三次。在這種情況之下,離開那個開悟還遠得很,還一大截啊!這樣。所以我們平常聽別人家說很容易,頭面俱腫,好像一個故事,如果你們自己試一試,就曉得這個頭面俱腫辛苦的狀態。 2B 11:45 35:35
還有真正疑情現起的時候,那個參禪那個疑情現起也滿有意思的。到那個時候你的腦筋裡面,沒別的東西就是這個疑。假使你是念阿彌陀佛,說「念佛的是誰」,就是、就是人家形容啊如人欠萬貫,欠了人萬貫錢一樣,那個債主逼在那裡不曉得怎麼解決。或者說你被人家倒了萬貫錢一樣,你不曉得用什麼方式,心裡老放不下要回來的那種味道。他什麼東西說打不散、搓不開,這樣啊!你們,反正這種東西啊,所以就是說你只有正確地體會了。好辛苦、好辛苦!而且往往是經年累月地這樣來。 2B 12:30 36:20
結果啊,他說如果在臨濟、德山會下,有大善知識的話,一棒、醒了!一點都沒錯。這個善知識,這地方特別說明的——這個善知識的攝受的重要。那麼像這種事情,也就是說平平常常啊我們自己單單憑自己的這個,不管用功也好、認識也好,都需要經過這種過來人的指點。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也就是說,喏,他們兩位把佛最殊勝的東西解釋說明了,讓我們深入體會到。結果他影響所及不僅僅是我們人間,是天上、天下,無所不及。佛陀在經典當中也懸記,到將來末法當中能夠振興,把我的教法如理如量地恢復的,就是他們兩位!那麼再下面呢,看下面一個偈子。 2B 13:42 37:32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這個傳承繼續地下來,現在又有一個大善知識,那個大善知識,叫作阿底峽,阿底峽。阿底峽,這個西藏人對於這位尊者的尊稱,他是印度人。對於印度人,相當於我們中國宋朝初年,宋朝初年。他出生在宋太宗,宋朝的第二代皇帝到仁宗年間,相當於公元的九百多年到一千多年。那麼這個大尊者啊,他是東印度的一個王子,從小的時候就一心想出家,一心想出家,絕頂聰明。我給你們那一本書,你們好好地看一看。他只有十幾歲,只有十幾歲啊,就隨便學了一點世間的學問——因明。哦,這個因明對我們來說很難學的東西,十幾歲他也聽人家講了一遍,就運用這個因明的理論跟人家辯論,把當年印度最負盛名的那個那個大學者辯倒了。哇!好不得了。將來如果你們真正地深入,你們都有機會學因明,你曉得因明這個東西非常難學。這個地方說明,這個阿底峽尊者是何等的聰明。 2B 15:20 39:10
他的出身這麼地好,後來出了家,出了家以後他從小乘、大乘、性宗、相宗,無所不精,無所不通,到最後是在印度算起來,印度佛教界的頂尖。他的這個傳記後面有簡單的介紹,我在這裡不說了。他這位大德呀,把上面所說的兩個傳承,兩個師承,一個代表「深見」,一個代表「廣行」的大乘的教法,這個教法、這個傳承善巧無誤的這個傳承,他又把它統攝起來。不但統攝到身上,而且圓滿沒有錯誤,把這個東西歸併起來,這個是佛陀的中心的教授。那麼這位尊者,現在來敬禮他! 2B 16:20 40:09
這個地方,我們有一點要說明的,就是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佛陀——這個是圓滿教法的根源,圓滿教法的根源!那麼他這個圓滿的教法啊,是主要的內容是分成功大悲跟大智,或者悲、智二點。對我們來說,這個悲是圓滿我們的功德,說福德;智是所以那個功德能夠得到圓滿的進步,而不是有漏的話,那就是靠那個智慧。換句話說一個是報身因,一個是法身因,那個化身就包括在報身當中的,就這樣。 2B 17:12 41:01
那麼這個東西啊,它演繹成教法時候這樣地下來,下來呢,然後當機慢慢、慢慢地低下的時候,所以留在世間的教法,它也同樣地慢慢、慢慢地層次或者程度的降低。所以第一個是有兩位等覺菩薩,最高的人;再下面的話,次一層。就是像我們現在學校裡面教書一樣的,現在是大學教授,欸,可是現在我們只有中學、小學程度,所以不行,要用中學教員或小學教員來教我們,這個是。那麼為什麼到後來又傳到一個人,他下面這個人又不分成功兩部分,而是說併到一人身上呢?這有它特殊的道理的,這有它很特殊的道理的!因為當一個教法流傳下來了以後啊,它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偏向,特別講智慧的人啊,偏向到後來,往往把這個方便這一部分會忽視;反過來,講大悲這樣的話呢,他會把智慧忽視。 2B 18:33 42:22
譬如說我們世間看很多事情,有很多人講那個事業的——佛法事業,講佛法事業,事業推展得很廣啊,但是他跟法慢慢地往往有點脫節現象。另外一種呢,他就講如法,講如法但是他那個事業慢慢地就慢慢地縮小,這我們就不大容易產生圓滿的這種答案。那麼假定自己修行來說,那個沒有關係,如果是你想把那教法的圓滿地傳開的話,這個就不足,這樣。所以在任何一個時候,總要把這兩樣東西能夠配合、調和得恰當,那麼這個教法才圓滿。 2B 19:16 43:05
同樣地,我們學的時候也是如此,是,我們每個人有我們的不同的根性,可是假定說你在這個地方,你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的話,你這麼走上去的話,最省事、最圓滿。偏重智慧的人,是不要忽視這個方便;偏重方便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視智慧。要不然我們很容易地了解,你講處處方便,現在的話叫「方便出下流」,完了!到外面來看,出下流的話,看得一團糟,實際上呢對我們來說的話,這結果是墮落。儘管你一番好心,說我要弘揚佛法,我要修持佛法,修了半天到地獄裡去了!那不修還好耶!所以,任何時候要把這兩樣東西圓滿地配合,這是很重要的。 2B 20:10 43:59
那麼現在這個尊者就在這地方示現,喏,他就是這樣!所以他能夠把這個圓滿的這個教授,一點沒有錯地配合起來,這樣。所以他本身示現的位次,我們不知道,根據他的傳記,他剛出家的時候,剛出家哦!就證得那個量是什麼,加行位上的位次。這個加行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大師當中選一位的話,是天台的兩位祖師——天台智者大師,以及他的老師慧思禪師。哇,那高不可攀哪!這個有一個祖師就是憨山大師,就是明末四大師也是啊,一般人把他推崇為明末四大師之首,就是說四個人當中最高的。人家問他說:「大師啊,你這麼了不起啊!那個比之於古人啊......」他要用、找幾個古人跟他比一比,他那就隨便談幾個,天台智者大師。憨山大師怎麼說:「欸!我怎麼可以跟智者大師相比啊,那我只是開悟了得佛性,那個大師的位次是高得不得了!」 2B 21:18 45:07
我為什麼要特別舉這個例子呢?我們哪,因為你沒有真實地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心很容易生。欸,往往人家聽見大徹大悟,好像那個大徹大悟成了佛一樣。不是!大徹大悟有層次不同的,凡夫也是大徹大悟,也可以,就這樣;然後佛也是,天台智者大師也是。那我就特別說明一下,像憨山大師這麼地了不起的人,看那個天台智者大師這麼高。然後呢,天台智者大師,他最後走的時候,人家弟子問他說:「大師啊,你證得什麼品位啊?」「我只登五品,只登五品。」那還是在「觀行位」上當中的人哦,他的老師才是「相似位」當中的人。我們這位阿底峽尊者,他不是最後哦,他剛出家的時候,哦,還沒有出家,他去參訪善知識。他那個善知識啊,最起碼都是加行位上的人,有很多是地上菩薩,就告訴他,他自己的經驗,然後他照著修持,當時就證得他老師相應的位次。這樣高的一個人,出家,然後幾十年。 2B 22:27 46:16
那個時候他參訪善知識十幾歲,到七十幾歲死,你可想而知他多高。但他沒有說明,至少從我們現在有的傳記當中,他沒有說出來「我自己到了什麼位次」,這個沒說。但它至少這個地方說明了,他這個大師,有把佛陀的這個教授圓滿地擺在這裡。這所以為什麼當年在印度啊,他在所有一切的宗派都崇奉他——你念佛的,你跟了他一定成功,你參禪的,跟了他一定成功,不管你禪、淨、律、密、教,因為他得到圓滿。所以這個地方的,它這個表示這個傳承,有它殊勝意義。那麼再下面呢,除了這個正支以外,其他的相關的、旁邊的一些什麼人,下面那個偈。 2B 23:19 47:09
徧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說除了這個正統的這個一脈相傳的我這個師承以外,其他的相關周圍的這些大善知識都在裡頭。而大善知識每一個的條件都是什麼——「徧視」,這個徧是普遍,他沒有執著的。而是什麼——「無央」,一切諸佛的這個經教,一切諸佛的經教。他了解這個道理,而且都是「賢種」,種就是種性住,平常我們叫三賢十聖。真正具足善根,已經一定走上大乘路子的這個行者,所以「最勝階」,表示大乘的,這樣的那個祖師們。由於他這個悲心的關係,所以用種種的善巧來說明這個佛、菩薩殊勝的意義,教導我們的那些諸大善知識。這個是歸敬,也一方面是歸敬求加持、消業障,另外一方面表示這個傳承,也讓我們知所歸趣。 2B 24:48 48:38
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法的話,最重要的,剛才說你要得到善知識,那麼什麼叫善知識呢?後面會詳細說明。可是這個裡邊,真正地要了解這個善知識你沒有智慧,辨別不清楚。有一點容易的,那換句話說,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東西大家不能亂的,這一點我們不必用智慧去辨別。你能夠找到這個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善知識,所以他這個地方也簡單地說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本論真正殊勝之處,這樣。 2B 25:30 49:20
那麼再下面那個呢?第二個叫造論的宗旨,有了這個歸敬以後,那麼他要開始造論。說我造這個論,是為什麼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效果呢?那我們看一下。 2B 25:52 49:42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說這個現在很多修行的人哪!「瑜伽」翻成中文叫作相應。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是嘴巴上面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所以通常瑜伽分成境、行、理、果,就是說什麼境界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那麼你就有什麼的結果,一步一步,不是單單講一個空話。但是現在那些修行的人,他要講修行啊但是不懂道理。請問:你不懂道理,這個道理是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你怎麼修法?我們現在變成閉門造車。實際上閉門造車,多多少少造了一點哪!但是他在門外空轉,轉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僅僅是忙一生,多生多劫這麼空忙,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 2B 27:08 50:57
那麼說:好、好、好!那既然要修行啊要多了解、多聞,結果多聞的話呢,說「廣聞不善於修要」,聽了很多道理以後,他又在文字上面去摸索去了,不善巧這個修行,這是一種。還有一個毛病哪,他聽了很多以後啊,他自己不修還這專門管別人閒事。這個事情的的確確很容易,因為我們的眾生的常態。平常我們哪,這個任何一個人,因為無始以來我的習氣在,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看別人很容易。那麼世間的人來說,他那個標準本來世間的標準,大家都馬馬虎虎。現在你修學佛法了以後,了解那個標準提高了,結果你提得很高那個標準,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那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這一看哪!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沒有一個像樣的,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就是這樣,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3A 00:04 52:00
上面我們講到造論的宗旨。為什麼要造本論呢?他的目的,他希望什麼呢?那麼我們已經簡單地說明了一下,今天繼續下去。說現在啊,這個現在不是單單我們目前,就是宗喀巴大師時代,離開我們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快六百年了,就是那個時候的狀態,究實說起來,這佛法實際上的傳承的情況,要比我們好現在太多、太多,可是那時候的局面如何呢?說已經是這樣——講修行的人不要多聽聞,不要多懂道理,而道理本身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如何去修行。你必須了解了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然後推動你去修行,更進一步告訴你如何修行;以及修行過程當中,對、錯、結果的驗證等等,這個都是要事先理論上了解了,你才能夠去做。現在你都沒有這個條件,你請問怎麼修得好?結果呢就產生了講修的人雖然想修,卻不一定得到正確的結果,通常我們說盲修瞎鍊,弄了半天哪浪費了一生時間,實際上這種惡習養成功,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3A 02:25 54:18
那麼另外一種呢,說,啊!原來修行哪它必須要從聽聞佛法開始,所以他,是的,就依照著次第做聽聞。本來聽聞了以後,應該進一步把所了解的,緊跟著去如何驗證,這個才是真正聽聞的目的。不幸又犯了錯誤,說聽聞的人哪,他又不好好地去修行,所以廣聞的人又不能認真善巧了解這個道理,這樣。結果這麼一來的話呢,廣聞的人就變成功空口說白話,修行的人就變成功盲修瞎鍊,這個非常可惜的事情! 3A 03:26 55:20
那麼是的,有的時候我們看見有這種狀態,譬如像六祖大師,他自己本身可並沒有廣博的認識,他為什麼這樣好呢?這個我們要了解。他是宿生多生多劫已經積累了前面這個基本,基礎已經有了。對於世間來說,我們所看得見的,只是短短的幾十年乃至一百年,而整個佛法來說,那是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那麼修行這個階段來說,就是從最開始一點不認識,接觸佛法以後步步上升,到徹底究竟圓滿,這個裡邊一定是經過:怎麼樣觸發那個動機,然後親近善知識,如理地聽聞圓滿的教法,聽聞了以後呢,如理思惟,然後認真去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 3A 04:43 56:38
所以有一類人,是的,他前面已經有了相當程度了,所以這一生出來,他不要做這個基礎。就正規一般狀態對大部分人來說的話,這個我們應該有的認識。如果你不認識這個,然後呢斷章取義地來說、來看的話,這個不合適,是教法的錯誤。假定這樣的話,那我覺得我們不必仿效六祖大師,仿效六祖大師已經太差了,你何不仿效佛呢?六祖大師是聽了一偈開悟,也只是開悟而已呀!佛啊,乃至於一偈也沒聽見,嗯,他就自己跑出去就出家了,然後呢最後坐在這個尼連禪河邊上面,到了晚上抬頭一看,看見月亮,就大徹大悟成了佛了。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這樣的話,那仿效六祖大師也太沒有出息了!為什麼要仿效六祖大師?要我的話,我仿效佛,我也跑到印度坐在那個上面,抬起頭來一看,成了佛了!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啊! 3A 06:03 57:57
所以因為前面這種情況,不是偏於這個,就是偏於那個,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產生種種的缺陷。所以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對於佛的道理都沒辦法得到完整的認識,都是殘缺不全的。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啊!平常我們像瞎子摸象一樣——是的,我們是摸到了象,那時候我們應該有一個認識是摸到了象,可是我們畢竟是瞎子,摸到一部分哪!千萬要想辦法多體會、多聽聞,了解全貌,不要執著自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3A 06:57 58:51
不單是自己的對認識方面是這樣,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沒有力量,能夠善巧地辨別完整的這個佛法的道理。本來這個理解、辨別,應該是說兩點,就是理智的辨別。這個地方用「言」字,這個有它的道理的,簡單地說一下。通常我們作學問常常有一句話叫「真理越辯越明」。是!你一個人也可以思惟、觀察、辨別,可是的的確確不如在學者彼此之間共同論辯、往復推敲這樣好,往復推敲這樣好。我們不要說作學問吧!譬如我們世間平常自己也感受得到,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也許你覺得沒勁,但是兩個人碰在一塊兒,如果談什麼問題啊,大家辯起來,平常我們常常說「抬槓子」,或者佛門當中叫「沖殼子」。哎呀,這個抬起槓子來,沖起殼子來,是越沖越起勁,越抬越起勁,這勁就提起來了。 3A 08:19 1:00:14
那麼修學佛法的人亦復如是,我們能夠善巧利用這個特長的話,我們可以產生更深遠的功效。不過這個辯論哪也要有它一套很完整的方法,譬如我們現在經過陳那、法稱兩位菩薩進化以後了所謂因明之學,這就是非常善巧的一個辯論的方法,那這個是在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好的工具。那是所以這個地方所以說,我們理智上面的辨別能力也沒有,修學上面的這樣的學辯的力量也缺乏。因為這樣,自己又不能完整地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像瞎子摸象一樣;又不能善巧地去辨別這個完整的教義,所以總歸走偏、走錯。因此,對這個圓滿的道路,這個佛指示我們正確的這個,我們就走錯了,所以下面說,離開了智者歡喜的道路。 3A 09:46 1:01:40
那麼要曉得我們真正修學佛法,它需要很多條件,很多條件。圓滿的佛法,通常我們來說,說悲、智,然後說性宗、相宗;次第下面依著上去的話,說聞、思、修慧,戒、定、慧三學,每一個方面都層層構架因果相循,這樣地上去。這絕對不是片面、局部的,這一個要想得到圓滿的引導的話,一定要有殊勝的教授。 3A 10:34 1:02:29
這個「教授」,這地方要說明一下。教授呢這地方特有所指,就是指經過善知識把這個經論裡邊,換句話說,經論這就是諸佛引導我們凡夫,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圓滿的這一個內涵,這一個裡邊重要的關鍵所在。所以它本末何在,然後大小的次第,以及很多關鍵的地方,這個就是「教授」。譬如說我們常常看一本書,那麼看過了以後啊,並不能夠把握得住這個裡邊的重心,以及它上去的很多關鍵在什麼地方,這不知道。以及性相二宗之間,怎麼樣互相配合,那麼小乘,然後呢上去怎麼樣地層層上去,這裡邊都有它必然相互的關係。你能夠了解了,這個時候它是相輔相成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話,往往會產生種種流弊。 3A 12:01 1:03:56
以我們目前來說,我們常常聽見一句話說:性相角立。性宗跟相宗就像牛的兩隻角一樣,各是各的,實際上呢恰恰相反,性宗跟相宗必須是互相相輔相成。這個就像鋼筋、水泥一樣,兩個鋼筋加上水泥,水泥加上鋼筋,那個房子才造成功很完整的結構。現在你把它拆開來了,骨頭是骨頭,肉是肉,乃至於說這兩個你不能配合的,這豈不是很糟糕嗎?這個差在哪裡呢?就是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現在要殊勝的教授,你能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那才能夠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 3A 12:59 1:04:53
那麼說到這裡,我順便提一下一件事情。譬如我們經常啊,常常這麼說,大家也了解說,以我們目前佛所傳下來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當中,有兩部圓教經典,有兩部。所謂「圓教經典」就是最徹底、圓滿地把佛自己要身證、內證的經驗和盤托出。也就是說從我們凡夫地一直到最究竟圓滿的這個程度,所有的內容都告訴我們的那個經典,叫作圓教的經典——一部是《法華》,一部是《華嚴》。是就它的總相來說,換句話說,就它的最後結果來說,《法華》跟《華嚴》說的都是最後究竟決定成佛。 3A 14:04 1:05:58
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去看的話,這兩個之間就有絕大的差異。《法華》一開頭的時候是授記,乃至於二乘大智舍利弗等等,每一個人都成佛。最後說,不要說證羅漢果了,隨便一個人,他只要有一天接觸到了佛法,留下那個種子的話,他最後也成佛。所以《法華》裡面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個普通的人以散亂心,就像我們普普通通,你跑到那個廟當中看見了佛像,啊!歡喜了,說:「啊!南無佛。」念了一聲佛,他最後這個種子也成佛,說明這個,究竟一定成佛!但是這個成佛的時間上來說,那卻是從種下這個種子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不曉得要經過多長多遠的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那是個天文數字,我們根本無法想像!不要說是個凡夫,就是一個證了果的小乘聖者,像大智舍利弗等等,他們都要還經過很長的天文數字的一個年代才能成佛,所以成佛的時間這麼遠! 3A 15:45 1:07:40
而另外同樣的是圓教的《華嚴》呢?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一生取辦,這個差得天差地遠,這個差得太遠、太遠了!假定說這個兩者時間當中說,啊!反正慢一點成佛沒關係啊,那個時候我們在天堂上面享福,那倒不妨慢一點。要曉得這樣的天文數字,那一段時候的話,極大部分、極大部分都在惡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啊!現在這種痛苦叫我們受一點點都受不了,何況這麼長的時間。所以這個時間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個裡邊兩者同樣成佛,而真正決定的關鍵,如果我們有機會、有能力,以及自己想去抉擇的話,是決定會找那個快速的,絕不可能說慢慢地來的。 3A 16:49 1:08:43
那麼現在這個問題說,那兩者當中,為什麼一個這麼快,是一個這麼慢呢?哪!就是這樣——你有沒有得到圓滿的教授、教誡!你得到了,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對不起,你就是轉這麼大圈子。那麼這個關鍵是沒錯,哪來得到那個圓滿的教呢?要有殊勝教授。哦,所以啊大師看見了這個內涵,又鑑於眼前這個狀態,所以他說:我見已啊,來解釋此大車道。哦!那個告訴我們,這個才是走這一條大乘的圓滿的道路。 3A 17:42 1:09:36
平常我們常常說大乘而不用「大車」,那個地方大車是有個原因的。在《法華經》上面這個羊、鹿、牛車那個譬喻呀,佛就告訴我們,佛出世真正的目的都把最好的東西給一切眾生。所以比喻當中說不同的根性引誘他,但是最後都是同一的大白牛車。所以這個「大車道」就是表示這個才是真正最圓滿、最徹底、最究竟、最正直的。現在到大師就見到了前面的這種不理想的情況來解釋:啊!原來這個才是最殊勝、究竟、圓滿的道路。從這地方我們就了解本論真正的內涵,實在是無比的精采、無比的圓滿! 3A 18:47 1:10:42
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說的話,我當初修學佛法以後,也是遭遇到種種困難。那個大乘、小乘固然是彼此間有種種諍論,乃至互不相容,可是對我們畢竟比較更隔閡一點。南傳是小乘的,我們都是大乘的。但是就以我們目前來說嘛,我們同樣是大乘的,對不起!這個裡邊又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有說性宗、有說相宗,然後呢又是教下、又是宗下,有人講修行的,有人講這個。乃至於同樣的宗下,對不起,它有五家七宗;同樣的念佛嘛,它又有這樣的不同的法門,大家互相彼此間不能相容,我實在是覺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 3A 19:48 1:11:42
一直等到接觸了本論,乃至了解了本論了以後,不但把這個問題整個解決,彼此不但不矛盾哪,而且彼此間都是互相呼應,互相呼應,所以真正的關鍵就是我們沒有了解圓滿的教法。這地方我要隨便一提,譬如說我們現在修行,那麼大家也許誤會了:哦!要我們樣樣學會了以後然後再來。不是這個意思,照樣地你念佛的是念佛,我參禪的是參禪,可是假定你善巧地了解了這個方法以後,你參禪也好、念佛也好,結果是大不一樣。 3A 20:40 1:12:35
我現在隨便說一個例子。我請問,譬如說我們目前來說,這個念佛是最多,實際上呢也的的確確適應我們目前的機,是最善巧的一個法門。在末法的時候,我們要想解脫這個苦惱的最善巧的法門,莫過於念佛是千真萬確,但是祖師告訴我們說這是萬修萬人去,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我們修了半天修不去?這不是一個大問題嗎?當然這個原因很多,那麼,這個地方我簡單地說明一下。說我們所以為凡夫不能去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我們業障很重,而我們的智慧資糧不夠,所以我們要把業障淨除,然後呢資糧積聚了,那麼然後你拿這個功德迴向,如果夠的話,你就能夠往生,這是很明白的一個道理。 3A 21:54 1:13:47
現在我們其他的不談,說現在為了要求念佛,然後我就單單念佛,這個好。可是我們往往產生一個問題,因為剛才說的,眼前事實上面大家沒有圓滿的教授,所以往往啊除了自己走自己的這個一門以外,往往彼此間哪不能互相認識,乃至於排斥。「排斥」,這事情是有非常嚴重的障礙的。 3A 22:30 1:14:24
佛說得清清楚楚,他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所以啊求各式各樣的法門。所有的法門它無非是解決一切眾生的種種方便的這個法,法無大小,本身最主要的應機、應機。而每一個法都經過佛無量劫捨頭目腦髓,這樣積聚起來的,所以它有它的無比的價值在。我們現在隨便輕輕易易地否定它、毀謗它了,不知不覺當中造成功這個謗法的障礙。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了解,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你造五逆十惡,諸佛菩薩有辦法幫忙你啊懺悔解除,你謗了法,對不起!沒有辦法。結果我們現在修行的人自己謗了法了,請問這個是什麼?增加無比的障礙!你說辛辛苦苦地念佛,念佛的功德不一定得到;你隨隨便便排斥別人,產生了絕大的障礙,你這樣的一點點你就能去了嗎?不但不能去啊,而且是積累了很多罪過,所以在這一點我只隨舉一例。 3A 24:01 1:15:55
那就是說,假定我們了解這個大概的,也不要說最徹底圓滿的,有一個稍微深一層的認識,那時候我們曉得:啊,是沒錯啊!修學佛法需要這樣的圓滿的,我眼前哪只是限於目前的狀態,沒辦法真正地深學、廣學,將來我決定要深學廣學的!所以先因地上面種下一個要深學廣學的因,所以懷著這個非常慚愧的心情,現在一心一意只有祈求這個大善知識,念阿彌陀佛,你就只管念你的自己,這是一方面。 3A 24:47 1:16:42
另外一方面呢,旁邊的人哪如果在那地方,他弘他的教也好、他學他的禪也好,如果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我想我們就會這樣想:「對啊!這個佛法在世間真不容易啊!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流傳在世間。我們作為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應該努力去把它弘揚、傳持。而我現在力量不夠,只能念佛,已經感到慚愧,現在看見他卻是能夠弘揚教、他能夠弘揚禪,我讚歎歡喜得不得了!」在這種狀態當中必然結果。說:「是的!將來我也要弘,可是眼前力量不夠,所以我現在念佛。那麼,我眼前單單......如果是每個人像我念佛,那個佛法不是慢慢地、慢慢地只有這個了,別的沒有了嗎?幸好他在這樣努力啊,我就非常讚歎、非常歡喜。我可念我自己的佛!」結果呢,一方面你讚歎別人增長自己的功德;一方面哪我也讚歎你、你也讚歎我,佛教彼此互相讚歎,於是這個教法也旺,我們也增長功德,不影響你的念佛。 3A 26:17 1:18:12
你在這種狀態當中,有什麼樣不同呢?前者儘管你念佛,可是因為你謗法呀,造下來絕大的惡業。念得的一點功德被這個惡業抵銷啊,還透三分,反而欠了很多自己還不知道。所以明明是萬修萬人去的最好法門,念了半天念不去。你現在懂得了道理,不要你改變,卻是產生這麼大的功效,第一個。第二個,因為你因地當中已經這樣想:「對啊!我將來一定要求圓滿的佛法,我現在先走這個路......。」等到你一旦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完了以後,去了,那個時候你心裡想一想:「現在到了,現在我要廣學、深學。」你很快地這個因又啟發,所以這條直道又走上去了。要不然的話,你儘管到了那個地方去,你種下去的因,到那時候發出來的芽,你還是會走你的老路子。至少到那時候,你重新要去懺悔等等,豈不浪費很多時間?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的。不管是你準備走圓滿的路子、不管你走目前哪一門,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認識。所以這個圓滿的教法,對我們實在太好、太好了! 3A 27:42 1:19:37
那麼現在大師就把真正的中心告訴我們,說主要的是能夠把圓滿的教法留在世間,你們能夠圓滿地學固然好;其他的人你只要得到了,不管你得到了以後,自己用的用在哪裡,哪一部分都得到好處。所以他把這個圓滿的教法解釋,他自己本身也看見了這個事實,了解了這個道理,他心裡面是非常歡喜。有這個圓滿的教法,整個的那個弊端可以救,整個的佛法可以興,而這個正是佛菩薩一向的他的志願,一向的作法。所以他說:「故我心意徧勇喜。」啊,真歡喜啊!真歡喜啊!這歡喜的情況是徧而勇,徧而勇!這不是說這樣地淺淺的、小小的,因為諸佛菩薩的心量本身這個狀態就是這樣。那麼,這個是他造論的宗旨。 3B 00:24 1:20:58
他是這樣,對於最後有一點說:敦囑聽受。完了以後啊,又一再地諄諄善誘,告訴我們:「你們好好地要聽啊,要照著這個去做呀!」 3B 00:40 1:21:15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現在上面是有了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了,這個教授對我們來說,是引導我們走上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的,但是並不是人人能學的喲!要什麼條件呢?下面這個就是,凡是具有這種條件的人,哪一個?「偏執暗未覆」,這個偏、執、暗可以總別兩方面來說。總的來說,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愚癡無明的種種障礙。分別的來說的話,「偏」就是不偏於斷,也不偏於常。佛是中道說的,普通除了佛以外,其他的所餘一切,不是偏於斷邊就是偏於常邊,是這個偏。「執」呢?就是執著。這個執著是無量無邊的,歸納總說起來——人我執、法我執。所謂「暗」就是無明暗,這是根本。凡是沒有為這個所覆蓋的那些人,單單夠不夠?不夠!還要什麼?還要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這是什麼能力啊?「妙慧力」,這個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勝妙的智慧的力量,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 3B 02:39 1:23:13
所以不被上面這種偏執暗所覆蓋,又有辨別善惡殊勝智慧力量的人,夠不夠?還不夠。他雖然有這個辨別的力量,但是呢他心裡沒有好樂之心,沒有用!還要有一種好樂、歡喜——啊!說我要求這個。他有什麼呢?「欲令暇身不唐捐」,真正一心想修行的那些人,一心想修行;他又想修行,又有辨別善惡的力量,而又沒有被種種愚癡黑暗所障礙這些人。那為什麼說欲令暇身不唐捐呢?要想修行,究實說來,人人想要,但是能修的條件就不是人人具足。這話怎麼講?我們也許會懷疑,怎麼會人人會想修行啊?對!以我們現在佛法來說,的的確確不是人人想修行。現在不要說修行,叫人家信佛法,都是難之又難,怎麼會說是人人要修行呢?這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 3B 04:05 1:24:40
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我們這地方要來找一找。平常我們說佛法,什麼是佛法?三藏十二部教典。一看哪,一看就頭痛,哇!這麼多的書。然後看起來是一竅不通,講起來是大小、性相、顯密,又教你莫衷一是,這是事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很深入、仔細地去探索它的目的,它的目的就是單純極了,什麼目的啊?兩個字:苦樂——去掉苦,圓滿得到樂,就是這樣。以這兩個標準來說,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所有的人他真正忙碌的目的無非為這個。不管他是理智的,啊,求什麼,你就他的最深入的這個中心,你去問,幹什麼?他還是找這個。或者有很多的感情的糊裡糊塗的,他雖然糊裡糊塗,可是他為什麼呀?如果說你仔細地讓他探索一下的話,還是這個。所以,普通世間所以得不到,因為並不了解苦樂的真正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那個事情真正的真相都弄不清楚,所以呀怎麼弄就怎麼錯,而只是佛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B 05:42 1:26:16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了解,也不想修,是不了解佛法,你究實了解了佛法,可以說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不但是人哪,乃至於三界的一切有情,比如隨便一個小蟲,哦,你跑過去牠馬上躲掉了。為什麼?怕受傷害呀!牠也怕苦的,換句話說,牠也要去掉苦。隨便一個小蟲,有好吃的東西,牠馬上來了,哪怕冒生命的危險,像蚊蟲,明明叮著你啊,一巴掌打死了,牠還要吃你,牠要求快樂嘛!沒有一個例外的。 3B 06:16 1:26:50
但是儘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啊想修行是修,能修行的條件不具足,畜生不可能!只有人。就算得到的人哪,他還是不行,還要種種條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修行的這一個,叫作暇滿的人身。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這是講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我們得到了以後啊,哎呀,趕快呀!要想趁這個機會得到真正快樂,去掉真正痛苦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這個!所以具足上面這種條件的人哪,他那個時候要想修行,而又有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那麼那個時候怎麼辦呢?應該要好好地聽。像上面這種人,這是具足善根的人,這好不容易哦!所以真正具足上面這種善根的人哪,你要想修行吧,你又能夠辨別是非、又沒有障礙,那麼那個時候要好好地,這地方聽聞這個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3B 07:41 1:28:16
聽聞這東西的話,還要一個條件,要怎麼辦?「專、勵」,要專心、要努力。平常的時候我們聽哪,浮浮泛泛的話,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就種善根來說,有用的,用在什麼時候呢?等到無量阿僧祇劫以後,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還是要等到這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成就。所以真正地聽到了,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心!專心聽完了以後,還要什麼?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 3B 08:24 1:28:58
那麼這個地方也說一下。說:那麼最後還是成熟嘛,那我就慢慢地好了。記住!始終記住這個話,慢慢地不是說你等它慢慢地種了個種子,到那時候它自己天上掉下來,一口氣讓你成佛了。沒有這件事情!到那時候還是啊仍舊經過如此這般修行,然後成就。而在你沒有經過這個修行成就之間轉個大圈子,在哪裡?都在三惡道當中。記住哦!既然到最後你還是要這樣地修行了再成就,請問你為什麼要讓它受盡了千辛萬苦才成就?所以呀我們了解了這個,自然而然必定會專心、努力。反過來說,你之所以能夠這樣做的話,這個是善根哪! 3B 09:20 1:29:55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要聽到這個真不容易呀!你們現在有幸聽見了,這是真正具足善根的人,你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千萬要努力啊!現在怎麼樣努力法?專心、努力!這是他最後又特別地諄諄叮囑,告訴我們。 3B 09:49 1: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