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B 25:15 00:00
現在我們把這個精進波羅蜜多講完了。再下面呢靜慮波羅蜜多,下面真正是定、慧兩樣東西,這個真正的定慧重要的概念,在最後別學。前面我已經說過了,因為沒有基礎的話,儘管懂了這個道理以後啊,它也不一定有真實很大的幫助。而眼前呢,我們把那個定、慧兩樣東西的基本的、重要的幾個概念先了解就好啦!現在看一看,分成功五項: 136B 25:55 00:39
學習靜慮波羅蜜多分五:一靜慮自性,二修彼方便,三靜慮差別,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五此等攝義。 今初
這個也像前面一樣的,每一個項目的內涵。現在看第一個,它那個靜慮的自性是什麼?說: 136B 26:13 00:57
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
就是這個。當我們的心哪,安住在我們所緣的境界上頭,換句話說,我們現在的心識,它一定有一個所緣的對象;就像我們人,一定站在那裡,坐在那裡,這樣,就是同樣的,我們的心一定有所緣的對象。那所緣的對象啊,心裡邊沒有散亂,沒有散亂,而且安住在這個善緣上面。這個心是始終相應的,或者叫「等持」,或者叫作「等至」。為什麼叫等持呢?平等的,保持著這個,達到這個境界不動的。我們的現在的心理狀態不是,非常散亂,一下嘛揚起來的東西,啊,這樣,一下呢低下去的時候這樣。低下去的時候是昏沈、睡眠,揚起來的時候貪、瞋等相,無時無刻不在這個。這定的特性,是上面所說的。 136B 27:20 02:04
如〈菩薩地〉云:「謂諸菩薩於菩薩藏聞思為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性。」
那麼《瑜伽師地論》上面這麼說,說我們修學菩薩的人,對於「菩薩藏」,菩薩藏就是經,我們該學的,先「聞思」。別小看這兩個字哦!這兩個字是一個大學問,要做起來的話,要很長一段時候哦!現在我們動不動先學學定、學定,這個前面的基礎啊,這個聞思兩樣都沒有的話,那個定是絕無可能!然後呢,以這個作為基礎,然後行——妙的、善的、世間跟出世間的「心一境性」,這個定的確是有世間跟出世間不同的。那麼那個時候「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毘缽舍那品」,奢摩他就是止,毘缽舍那就是觀,或者呢「雙運道」,或者是止觀雙運,這樣。那個時候的心裡邊是寧靜不動的,這一個叫作靜慮的自性。 136B 28:47 03:30
關於這個奢摩他、毘缽舍那及雙運的特質,留到下面就特別地去說明它。不過我這個地方就簡單說一下,所謂那個雙運跟那個止觀的差別,簡單地說一下。現在我們學定的時候,那個心寧靜,定在這裡的話,它就不能觀、不能動;當你心裡面要思惟觀察的話,心裡就不能定,就這樣。實際上呢,這個兩樣東西,單單一樣不能成就。如果單單安住在那裡不動的話,那個是世間道。得到了所謂初禪、二禪、三禪,乃至於無色定,將來這一身報滿了以後,你就生到那個天上去,多少大劫安住在那裡一動都不動。那然後呢,「毘缽舍那品」,是觀,這是觀察,一定要用我們的思惟的這個觀察,這個,或者世間的是非,或者出世的,如理、非理,就是這樣。 137A 00:35 04:35
當你觀的時候,那這個心就不能集中起來,因為不能集中起來,所以你的觀的力量也就不夠。現在雙運道呢是這樣的,欸,你定越強,那個觀力越強;反過來,你觀越強,那個定越強。我們說:這兩個有矛盾的,怎麼可能碰在一塊兒來呢?這個就是要如理的教授。它修學有一個次第,預先一定先得止,可是不必深的定,然後呢在這個止上面去練那個觀。當你有了那定了一觀的話,那個心散亂了,散亂了,然後你再把它,欸,放緩,再去止;止了以後呢然後再去觀。不斷地練習,練習到後來的話,當你這個定心跟止相應的時候,觀力也跟著增長;反過來,當你觀的時候,那個止也越來越深入。就因為這樣啊,所以當他得到了這個雙運以後,他要提起來這個觀察的時候,那個定力非常地寧固,非常地堅固。而且因為定心堅固,所以他那個觀力也敏銳,能夠把世間的一切真相,才能夠真正地看透。這個修學出世的這個,不管三乘是必須要的,必須要的,這個詳細的在後面再說。 137A 02:11 06:11
《入行論》云:「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
前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個是資糧,然後呢這是方便,後面真正重要的——智慧資糧,然後呢就是定慧。換句話說三學當中前面屬於戒,現在這個地方是真正的定、慧。 137A 02:37 06:37
第二修彼方便。
那麼修學的方法是什麼呢? 137A 02:41 06:41
謂當思惟,修習靜慮所有勝利及不修過患,奢摩他時茲當廣說。
就是這個,啊!什麼的修的方法呢?還是跟前面一樣,說修學這個的殊勝的利益,以及不學的它的缺陷,這個在後面的專門講止那個時候詳細說。 137A 03:05 07:05
第三靜慮差別。如前所引就自性分二,謂世出世。
如果就那個定的自己的特質來說,世間定跟出世間定。 137A 03:17 07:17
就品有三,就作業分,謂身心現法樂住靜慮,引發功德靜慮,饒益有情靜慮。
然後呢是另外一種分類,分成功三類,怎麼分法呢?就看它的作用、功效,你為什麼這樣的。那麼這樣的話分成功三個:第一個呢,就是「身心現法樂住」,這個定以後使得你身心,眼前當下安住無邊快樂,這是第一類;第二呢,由於這個境,由於這個止,由於這個定哪,能夠引發種種功德;第三類呢,在這個定當中能夠饒益有情。可以從這樣的分法,當然也可以各式各樣地分,不過呢真正它分總有個它的特質,我們不必就是無義地去分,就不去管它! 137A 04:16 08:16
初謂住定即能引生身心輕安所有靜慮。
那是現法樂住。 137A 04:21 08:22
二謂諸靜慮能引神通解脫遍處及勝處等,
啊!這個,這個都在後面那個奢摩他當中講。 137A 04:32 08:33
共諸聲聞所有功德。
這些。 137A 04:36 08:36
三謂有靜慮能引十一種饒益有情事。
就這個三類。 137A 04:44 08:44
第四正修彼時應如何行。
正修的時候怎麼學呢?說 137A 04:49 08:49
隨修何善三摩地,皆當具足六種殊勝,六波羅蜜多。自住靜慮亦安立他,是靜慮施,餘如前說。
這個第四,跟前面的每一項的第四一樣。 137A 05:04 09:04
第五此等攝義。隨念發心為諸行依而正修習,
那麼這個地方我們學的靜慮波羅蜜多,有一個特質,什麼特質啊?我們一定要了解,實際上呢不單單是了解,就是發了這個菩提心,由於這個心而隨行,跟著這個心而來的這個行為。所以呀,你發了菩提心,這個作為依據,一切諸行之根本,現在學靜慮也是如此。 137A 05:49 09:49
則於無漏靜慮,為欲安立一切有情,策勵修學。
所以我現在自己學的是無漏,換句話出世的;同樣呢不但是為了自己求出世,而且要使一切有情啊,也同樣地得到這個無漏相應之定——無漏相應定那出世間的,換句話說是解脫生死、成佛作祖乃至。 137A 06:16 10:16
此堅固增長已,以地上諸靜慮作所願境。
那麼把這個概念,這個發的心,然後隨分隨力地能夠發起了、堅固了、增長了。然後呢正式學的時候啊,不是普通一般世間的,而是以大地菩薩所行的種種靜慮,作為我們的願望而去努力。所以在這個地方,這《華嚴》哪,我們應該有機會必然要看,看看那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就從德雲比丘第一個,一直到最後開彌勒樓閣,參那些大善知識。每一個善知識告訴他,「欸,我得到什麼的三摩地......」這種三摩地都不是定哦,不是普通定,都是什麼?無漏,而且大乘不共的,而且必定是定慧雙運俱轉的,這個才是真正的特質。這一點我們必定要了解它,這個是我們現在的願境。所以我們常常說:我是凡夫,所以這個我要目的啊,學這個!如果我是成佛的話,那我要救眾生了,我不是去學了,這個要了解啊!那麼以這個作為的願,因為這樣的願,所以 137A 07:45 11:45
雖未能生圓滿靜慮,亦應時時精進不捨,隨力學習心一境性諸三摩地。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是的,我們在因地當中,所以並不是真正能夠做到。所以說,雖然沒有能夠真正圓滿這個靜慮波羅蜜多,但是要想學的時候啊,一定要精進。學定那非精進不可,沒有精進絕無可能,絕無可能!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哎呀,學學定啊!那實在是......。我們普通也只是說,哎,看見他難得啦,有這個心,給他種一個善根,好、好、好、好,教他一下啦!那都是跟小孩子、像幼稚園小孩,來來來、排排坐、吃果果,大家這樣。哎呀,這高高興興,高興完了以後回去了,就是如此而已。這是千真萬確的,真正要學定的話,不要說這種殊勝的大乘的定啊,那沒有精進是絕無可能、絕無可能的! 137A 08:51 12:50
那麼有了這樣的情況,那個時候「時時精進」啊,隨分隨力地學這個「心一境性諸三摩地」。在座上固然是,下了座何嘗不然,這個千真萬確的,千真萬確的。現在我們不妨看看眼前的事實,那禪宗的祖師們那是典型的就是這個樣。上座的時候固然,下座的時候,你問他在幹什麼啊?對不起,還在那裡啊,千真萬確的。所以一切時處都在那個地方,嗯,就看一個。趙州,有人問他:「狗子還有佛性也無?」說個「無!」就這樣。當然,當初趙州老人他沒有說這個,一直等到南宋大慧宗杲禪師以後才學這個,因為那個時候的人根性慢慢地鈍了,說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那麼後來又轉了一個,說參「念佛是誰?」那都沒關係,真正重要的,他什麼時候一切時處就擺在那個地方。 137A 09:55 13:55
啊!古來的人有各式各樣的人,形容這個東西,或者說如喪考妣,像父母死了以後全部的精神啊憂心焚焚。或者是說像欠人萬貫錢財,唉呀,以前的萬貫以現在來說,是欠人家幾億的財產,這樣啊!啊!那個心裡這個債主逼在那個地方。或者像前面那個經上迦旃延那子的因緣,啊!那個劊子手在後頭,你一心一意地是擺在那個地方。吃飯你也不曉得吃些什麼,睡覺也不曉得睡些什麼,拜佛也不曉得拜些什麼。所以這個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很多古代的那個禪宗那個大德們,依現在都是如此,欸,他等一下上廁所,跑到廁所出來了以後啊,出來了褲子忘了穿。絕對不是笑話喲!他全部精神擺在那地方,這樣。乃至於吃飯了,拿著個飯碗拿了個半天,他不曉得幹什麼,忘記掉了。精神一直住在、住在這個地方,這樣的啊!這個才是真正啊,真正學定的這個樣子。 137A 11:07 15:06
你不要看這件事情很難哪,你得到善巧的話,這個事情倒還千真萬確還不難呢!最最主要的還是什麼啊?就是前面這個方便。所以一直說呀,你學這個東西要聞思為先,一定要如理聽聞,了解了這種;而這個開頭一定是勝利、過患,一定說這樣做對你有什麼多大的好處。所以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總覺得:哎喲!要放掉這個要這麼難做。他不啊!修學佛法真善巧,就告訴你,你這樣做對你有多少好處。千真萬確,你把這個念頭認識了,然後呢反過來說,你不做有多大的禍害。這種心情提起來了以後啊,修學佛法的的確確並不難。這個就是什麼啊?我們必然應該了解的次第。那麼現在說,好啦!這個有了以後啊,然後隨力地去學。是 137A 12:07 16:07
若不爾者,
如果不這樣的, 137A 12:10 16:10
恆違學處罪所染著,於餘生中亦極難學菩薩等持所有學處。
你不這樣努力的話,眼前也是在罪染當中,將來呢也很難學這個。 137A 12:29 16:29
若能學者,即於現法亦少散亂心,所修善行勢力強盛,
能夠學的話,現在心就少散亂,而且呢修的勢力越來越利,越來越好、越來越好、越來越好。「當來」,更好的將來,就像經上面說的: 137A 12:49 16:48
當來亦如《妙手問經》說,身心喜樂,靜慮波羅蜜多極易圓滿。
將來很容易!所以有很多人的的確確,我們往往看見,欸,這個人一學就會了——不是這一生學會的啊!宿生就有啦!念佛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現在常常說,我一再說:欸,不要說看見,喔唷,他念佛很容易,他宿生早就有過了。假定你看他這樣容易,你也學他的話,我始終覺得這個太沒出息。如果從現生可以看得見的話,我想我一再說,今天再說一遍。嗯,那些念佛一下就得到了,我覺得學他們好沒出息;而這個人——六祖,我也覺得好沒出息。我只有學一個人,學釋迦世尊!然後呢跑到尼連禪河邊上面,前面那個六年苦行我覺得也毫無意思;我一定學最後那一晚,坐在那個河邊上面,抬起頭來看月亮,一看!成了佛了。這個才是我們該學的啊!我們必定要了解,所以這個因果的關係在這個地方。你認識了這一點的話,你自然會了解了:啊!他是他的,我現在看看我什麼。你要了解這個,還什麼?喏,這樣前面的照這個次第正確,這個佛法的特質在這裡。所以說: 137A 14:00 18:00
於奢摩他時當廣解釋,故此不說。
那麼你能夠這樣的話,很容易圓滿。關於這個詳細的道理呀,在後面別學奢摩他的時候詳細說,這個地方就暫時不提。 137A 14:14 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