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鳳山寺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二十四、解脫正道
廣論頁行
P.190 L3 ~ P.202 完
廣論段落
第四抉擇能趣解脫道性者~已說共中士道次第。卷七終
手抄冊數頁行
第9冊 P.122 L5 ~ P.266 完
手抄段落
那麼現在曉得了~那稍微早一點停止。
音檔卷數起迄
第68卷 45:03 ~ 第72卷 47:53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00:00第68卷 45:03

  那麼現在曉得了,應該怎麼辦呢?這最後一科:00:03第68卷 45:10

第四決擇能趣解脫道性者。

  說那現在我們要解脫生死了,要如理地修道。那麼把修習什麼道,那在這個地方「第四」最後來抉擇一下。00:22第68卷 45:29

如室利勝逝友云:「沉溺三有流,苦海無邊底,喜掉無厭畏,何物在我心。貧難求護壞,離及病老衰,入恆熾然火,覺樂寧非狂。」又云:「噫,世具眼盲,雖現前常見,後仍不略思,汝心豈金剛。」

  那怎麼說呢?他說我們沉溺在三有的這個苦海之中,沒有邊、沒有底,我們居然「喜掉無厭畏」,歡喜它,然後散亂、不專注、不了解。我到底為什麼呀?是「何物在我心」,我心裡面是不是被什麼東西蒙蔽了呢?那這個是策勵我們,我們總要想種種方法,現在我們了解,我們無明的業習氣所蒙蔽了。那實際上的真相呢?「貧、難求、護壞」,這就是前面說的八苦、六苦乃至於三苦,就是這些,所以他一個一個說明,「離及病、老、衰」。然後一直在什麼?無常的大苦,這個因為無常的大苦,所以「恆熾然」的,「恆」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非常厲害的大火當中。在這個裡邊而覺得快樂,我們豈不是瘋狂了呢?這樣,這個特點我們常常要了解。02:09第68卷 47:15

  然後我們又說,「噫」是一個驚嘆詞,說世間的人都是開眼瞎子,我們有眼睛的,但是看不見事實的真相。為什麼講這個呢?所以這件事情明明就在我們眼前這樣,但是我們居然不稍微去想一想,那我們心裡面硬得真像金剛一樣。這一點是策勵我們的,所以反過來說:02:37第68卷 47:44

當自策勵,修習生死所有過患。

  我們要策勵我們自己內心,第一件事情要了解生死輪迴當中的種種的禍患。下面又引:02:50第68卷 47:57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見住世動搖,如水中月影,觀欲如瞋蛇,盤身擧頭影。見此諸眾生,苦火徧燒然,大王我等樂,出離往尸林。」

  見到在這個世間「動搖」,動搖猶如水中泡,現在就「水中月」,這個月在水裡面永遠在那裡搖,無常當中。不但如此,而且那個欲,我們心裡面這個欲望,這個欲望像什麼?「瞋蛇」。我們為什麼不講它貪,而講瞋呢?因為這個東西它隨時,這個欲望像什麼?像毒蛇一樣。這個蛇已經發了怒了,毒蛇發了怒了,牠來攻擊我們是非常厲害的。「盤身舉頭影」,這個蛇要攻擊的時候牠會盤在那裡,如果蛇長長地游,牠不會攻擊你,如果盤起來的話,頭昂起來,牠就是正要攻擊的時候。我們現在平常的時候,三毒就是這種狀態,隨時有東西它就會來攻擊我們,那我們世間的種種渴欲的內心都是這個樣。04:12第68卷 49:20

  那麼一些眾生,都為這個三苦、各式各樣的苦遍燃燒。那了解了這一點,所以「大王我等樂」,那個我們真正希望的並不是希望世間的,希望什麼?「出離」。到哪裡去呢?修行。「尸林」就是尸陀林,我們就說墳場。古人他並不希望住在很舒服的地方,住在哪裡啊?就跑到那個尸陀林裡邊,看見那個死屍又髒又臭,一看,啊!想想:「喏、喏、喏!這就是我的縮影,我無始輪迴以來就在這裡,就這樣。」所以看見了這個情況,他自己自然就不會,不會想引發自己的貪欲。現在我們因為住得開心、吃得高興,大家嫌你是我非。你跑到那個地方去想想:我們忙了個半天,結果也是這個樣。就算是你不好好地努力地修,這境界也使得我們策勵我們努力。那下面說:05:23第68卷 50:30

依正世間,剎那不住滅壞無常,猶如水月為風所動。諸欲塵者利小害大,等同毒蛇身所現影。又見五趣,熾然三苦大火燒惱,由見是故厭捨三有,

  這幾句話就是解釋上面這些,那也是大師給我們的教誡。我們要看清楚,世間對我們現在來說,整個的世間我們可以分成功「依、正」,正報就是我們的身體,依報就是我們身體所住的那個世間。在前面我們說異熟、等流這是正報,然後領受等流跟這個增上果,這是依報,所依的世間。那實際上所有裡邊的身、心,外面的世界,剎那、剎那在變化,都在無常的行苦當中、壞滅當中,就像水裡的月亮,而在風當中吹著,那一直在飄動。06:36第68卷 51:43

  而世間的我們看得見的欲塵,這個有一點小小的利益,但是害處是非常大。實際上這個利益,我們說:「欸,不是多少有一點利益嗎?」什麼利益啊?喏!憑了這個我們可以修行,這個才真正唯一的利益。我們假定說不拿這個東西用來修行的話,那都是害處,這我們應該知道的。那就像什麼?再進一步來說,就算騙我們吃下去一點點,那可是痛苦很大,這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譬如說我們現在吃,忙了個好久,吃,短短的十幾分鐘就吃完了,可是從種出來一直到煮熟,你看要多少時間?單單吃完了,等一下還要拉,還要多少麻煩。真正想,啊!那實在是。這個裡邊大家有人想起笑了,我們是因為沒有真正思惟過,所以感到很好笑,如果你真正思惟想想的話,那的確這個裡邊的問題很多很多,這個才是我們應該注意的一個特點。那所以它下面,我們看見這個就像什麼?「毒蛇身所現影」,那已經這樣頭擧起來盤在那裡,我們隨時會被這個所傷害。08:00第68卷 53:07

  那麼進一步又看見在五趣當中,都被這個三苦,因為見到這個,所以對整個的三有生起很強烈的厭離的心;由於這個推己及人,才稱大乘心。那下面擧個比喻,因為他們是西藏人,所以用西藏的比喻。我們現在先把文唸一下,再解釋一下。08:25第68卷 53:32

生如北方孩童之心,欣樂欲得出離解脫。北方孩童者,傳說北方炒麵稀貴,於日日中唯食蔓菁,孩童飢餓欲食炒麵,向母索之,母無炒麵給以生蔓菁,云我不要此,次給以乾蔓菁亦云不要,次給以新煮者又云不要,更給以熟冷者亦云此亦不要,心不喜曰,此都是蔓菁云。如是我等,見聞憶念世間安樂,一切皆應作是念云,此是世間,此亦世間,此皆是苦,非可治療,發嘔吐心。

  那麼要告訴我們厭患三有,要生起像什麼?這個大師擧西藏說「北方孩童」希望出離的心。那麼下面解釋北方孩童是什麼呢?說這個北方麵、炒麵非常地難得也很貴,他們吃什麼呢?吃菁蔓。那菁蔓像蘿蔔一樣的,青的,那這個,他們那裡只有這個。比如說以前在這裡,他們很窮的時候吃那個番薯簽,這樣。那當然每個地方都有,北方的話他們做什麼?窩窩頭。這個都是最貧、一般的這個通俗的貧民用的這個東西。那麼這個孩子餓了,希望要吃炒麵,向他的媽媽要。媽媽沒有,就給他生的,說:「這個我不要。」然後吃乾的,乾的也不要;然後把它新煮的,也說不要;新煮的煮熟了,冷的我不要。不管你用哪一種,他心裡說:這個都是菁蔓,我都不要!10:18第68卷 55:25

  那這個比喻什麼呢?不管只要在三有輪迴當中,天上也好、人間也好,苦也好、樂也好,然後不苦不樂的行,說苦苦、壞苦、行苦,不管哪一種形式都是苦,我都不要!儘管形式上面一個是新鮮的,一個是乾的,一個是煮熟的,煮熟了以後冷的,可是特徵還是它。所以現在我們對世間的安樂,也應該這樣想:這個世間、那個世間,不管它怎麼變,變來變去都是世間。我們一看見它,說:「心裡面就討厭!」就像是討厭到什麼程度呢?看見就要吐出來一樣,這麼難受。11:04第68卷 56:11

如是思惟,昔從無始漂流生死,厭患出離及思今後仍當漂流,令實發生畏懼之心非唯空言。

  我要經過了思惟,怎麼思惟法呢?說無始以來不了解這個,所以漂流在生死當中,經過了思惟,真正地厭惡。曉得、厭惡什麼?曉得生死輪迴當中的害處,假定我不好好如理思惟,以後還是如此。這我們在座的諸位都是最幸運的,真正非常幸運!這平常看起來他們總覺得:「哎呀!你們這些人,世間這麼多好東西都不要!」實際上呢?那就像前面說的,這個是生的、這是乾的、這是煮熟的、這是冷的,然後加點糖衣,裡邊都是毒藥。我們現在很幸運,雖然還沒有如理思惟,可是我們正在一步一步地遠離,一步一步慢慢地深入。12:10第68卷 57:18

  我倒想起一個小事情來,說前天他們來跟我們看牙齒是吧?一個牙醫師。雖然一般來說,我們這裡牙齒都有毛病,可是據說這個醫生說,比起同年齡的一般的世間上的小孩來比的話,我們這裡最好的,那醫生有沒有這樣講?有沒有這樣講?對,為什麼原因?喏!就這樣。表面上面看不出來,我們好像,世間的人都說:「喔!巧克力糖一大堆東西給你吃。」然後牙齒嘛蛀,然後身體嘛酸性的反應,將來什麼癌症、洗腎一大堆的病下來,結果——下地獄!那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身體是這個樣,心裡面呢?受這種習慣性的毒害,我們生生世世在那地方轉。妙的是,人家還說:「唉,這些人好可憐!」再不然:「這些人瘋子!」如果你仔細去看,就會看見這個特點。所以我有的時候常常想想:到底誰是瘋子,實在很難講。好,我們現在再把那個文看完。「如《親友書》云」,要真正發生這個畏懼之心不是空話,要發生到什麼?13:25第68卷 58:31

如《親友書》云:「生死如是故當知,生於天人及地獄,鬼旁生處皆非妙,生是非一苦害器。」

  那個在生死輪迴當中,不管是哪裡,我們要了解天、人、地獄、餓鬼、畜生,沒有一個地方好的。只要還在這個裡邊,你一旦有生,這個有生就是苦苦之器,注定你永遠生死輪迴。13:56第68卷 59:00

生生死中乃是一切損害根本,故當斷除。

  只要在生死當中,那一切的根本都在這裡。那麼要斷除怎麼辦呢?14:08第68卷 59:03

此復要待滅除二因,謂煩惱,業。

  這個滿清楚。14:13第68卷 59:19

此二之中,若無煩惱,縱有多業亦不受生。若有煩惱,縱無宿業率爾能集。故應摧壞煩惱,壞煩惱者,賴修圓滿無謬之道。

  這兩個當中真正的原因是煩惱,前面已經說過,這裡再說一遍。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應該把煩惱對治,那麼要對治煩惱,一定要修正確的、不錯誤的道。所以他下面關於道的抉擇分兩部分,這個是下一堂課再來講,那今天就到這裡。14:48第68卷 59:54

  《廣論》一百九十一頁,這是那第四科最後「決擇能趣解脫道性」。那麼前面已經簡單地講了那個抉擇能趣道性,他為什麼要這樣地重重說明,然後實際上我們學的時候,也要不斷地去思惟、觀察。也就是說讓我們學的過程當中不是含糊籠統地,喔,講一些。而是從眼前的現象上面,譬如我們直接感受到的苦,那麼從這個地方層層推進,而且很嚴密地、絲毫無差地找到那個根本,然後從這個上面下手才能解決。所以上一次我們已經講到,現在了解了這個苦的根本是業,而業的真正最主要的那是煩惱,那麼要想破壞煩惱、淨除煩惱,需要修正確無誤的道。那現在下面看,修道應該怎麼辦?16:24第69卷 01:39

此中分二:以何等身滅除生死,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今初

  平常我們講修道,做任何事情,實際上真正要做的時候,這一件事情本身必須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能修之身,你拿什麼東西去做,這樣,然後拿這個能修的身修什麼樣的道,這兩個都要簡別得非常清楚。那現在我們就看,第一:17:08第69卷 02:23

如《親友書》云:「執邪倒見,及旁生,餓鬼,地獄,無佛教,及生邊地蔑戾車,性為騃啞,長壽天。隨於一中受生已,名為八無暇過失,離此諸過得閒暇,故當勵力斷生死。」是須於現得暇滿時斷除生死,生無暇中無斷時故,如前已說。

  那麼這個就是修道必須要的憑藉——暇滿身。那前面已經說過了,前面說得非常詳細,真正我們跨進來第一件事情這是必須要的條件,已經說過不再說。那麼下面引幾個祖師,理論、這個暇滿的體性、如何修法,都已經告訴我們了。下面引幾個祖師,把那個祖師的他們自己的修行的經驗以及他們的策勵,在這地方提示,使得我們能夠透過這個,理論也了解,然後祖師的教誡再加強,那我們就可以如理地修。18:33第69卷 03:47

大瑜伽師云:「現是從畜分出之時。」

  大瑜伽師是阿底峽尊者的在藏地的主要的三個弟子,那麼他告訴我這件事情。這個並不是說我們現在這個人身是畜生哦,就是我們現在得到了人身,如果還是迷里糊魯不能如理分辨的話,那個人身是像畜生一樣的!然後就算我們了解了,如果在因地當中不努力的話,這個更糟糕!前面已經說過了,假定我們只是為了眼前貪圖一些的話,那個畜生也可以得到的。我們忙這個?這個絕對不可以!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個地方分出來,然後從這個地方跳出來。這一點,我但願我們每一位同學能夠學那個祖師一樣,看看自己起心動念,乃至於一切的行為到底是作畜生的因,還是真正的人天的因,乃至於我們出世成佛的因。這裡說我們應該從這地方跳出來。那麼另外一個:20:04第69卷 05:18

博朵瓦云:「昔流爾久未能自還,今亦不能自然還滅,故須斷除。斷除時者,亦是現得暇滿之時。」

  博朵瓦是另外一個祖師,那就是敦巴尊者的最主要的三個弟子,他也是一個真正如實修行的很有成就的人。說以前我們在生死當中無量無邊劫地流轉,從來沒有時間能夠依循著前面所說的還滅這條道路走,而現在如果不能如理修道的話,它不會自己說:「喔!那好了,就這樣。」所以一定要修正確的、不錯誤的道,那這樣才能夠斷除。那麼要想斷除必須要靠這個暇滿的人身,這個是祖師策勵。21:15第69卷 06:30

  那麼他下面說,在這裡當然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以後,有各式各樣的身分,那現在要什麼樣的身分呢?告訴我們要出家。下面說:21:29第69卷 06:43

此復居家於修正法,有多留難及有眾多罪惡過失,出家違此,斷生死身出家為勝,是故智者應欣出家。

  這文字很容易。那麼哪些留難、哪些過失呢?這我們下面本論上面簡單地介紹一點,實際上我們還應該在我們實際的生活當中去體驗,這個才是真正的。22:00第69卷 07:16

若數思惟,在家過患出家功德,先已出家令意堅固,未出家者安立醒覺妙善習氣。

  那麼假定我們能夠好好地多去思惟:說在家身種種問題,然後出家恰恰相反;換句話說在家的過患、出家的勝利。那麼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地多多、不斷地思惟的話,那已經出家的,然後使得我們這個對於出家的好樂心的意志更正確、堅固。那麼沒有出家的話,透過這樣的思惟的話,使得我們能夠種下、乃至於增長自己這個好的習氣,這個才是重要的。23:00第69卷 08:15

此中道理當略宣說,

  為了這樣原因,所以大師簡單地提示一下,這個也是,這是個提示,我們根據這個提示、這個原則,用這個原則在我們自己的生活當中去運用。那他下面說:23:19第69卷 08:34

其居家者,富則守護劬勞為苦,貧則追求眾苦艱辛,

  這個一般來說,在家人我們有多種分法,這裡不妨說「貧、富」。那窮人總覺得有錢人好,是不是這樣呢?看,說富則有錢了以後守護,「劬勞為苦」,守護得真苦啊!最近我剛聽見一個消息,是被綁票,乃至於被綁了撕票,那典型的有錢人。哎唷,這有錢人一天到晚就害怕!怕錢嘛放在銀行裡面怕銀行倒,然後放在別的地方被人家搶,乃至於那個身體被人家傷害。唉,所以這個有錢人在某一個角度去看比窮人還要糟糕!那窮人呢,下面看「貧則追求眾苦艱辛」,窮的人為了生活,還要希望改善,一天到晚忙。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是根本問題:24:32第69卷 09:47

於無安樂愚執為樂,應當了知是惡業果。

  不管是貧是富,那總是世間的所有東西都是沒安樂的,可是我們卻以為這個是。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我們愚癡,把事情看不清楚。所以前面曾經講過,當邪見增上,由於因地上面邪見增上,那麼果上面明明不是安樂的,我們以為安樂,現在這個正是這個時代。現在大家就說進步了,是有它慢慢地在物質上改善的地方,可是整體來說實在很難說。所以眼前這些人真正最可憐的莫過於此——第九無暇,儘管得到了人身,了解了佛法了,為生活就是吃、睡、穿,這麼簡單的事情,把整個的身、心全部綁在裡頭,真是,這也是邪見增上的惡業果呀!那我們偏偏現在這個地方還要去忙,還要去羨慕他們,這是最可憐的。所以下面又引:25:55第69卷 11:09

《本生論》云:「於同牢獄家,永莫思為樂,

  這是總的告訴我們這個家真是像監牢一樣。所以經論上面說,我們關在牢獄裡邊,心裡面一心一意地想跳出來,可是就像牢獄一樣的家沒有人想跳出來,還想盡辦法要把那個裹起來,把自己綁在裡頭,我們是真正可憐啊!對於這一個像牢獄一樣的家要思惟,而且要永遠去思惟這個是痛苦的溫床,切切不可以把它看成快樂的。那下面是個別地來說:26:40第69卷 11:55

或富或貧乏,居家為大病。一因守煩惱,二追求艱辛,或富或貧乏,悉皆無安樂,

  這文字很容易懂。26:54第69卷 12:08

於此愚歡喜,即惡果成熟。」

  前面已經講過了。26:59第69卷 12:13

是故執持眾多資具,求無喜足非出家事,若不爾者居家無別。

  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所以我們就了解了,在家人窮的嘛要去追求,本來沒有嘛最好嘛,免得累贅,要去追求;多了嘛,應該說追求了好了,要去守護。所以實際上生活當中越多是越麻煩,假定我們得到了很多,還沒有厭足、還要去求,那個根本不是出家的事情。假定我們出了家還忙這個的話,那沒有意思,形式上面出家,內心上面沒有。那現在我們自己可以自己反省一下,我們內心當中平常到底忙些什麼?好一點的來說,這一種容或放掉了,可是自己心裡邊自己有自己的執著,每個人有他自己的習性,只要跟道不相應的,那這種內心當中所喜好的,都是我們應該棄捨的。下面再看:28:11第69卷 13:26

又居家者與法相違,故居家中難修正法。

  整個的來說,這個在家整個的這個特點,跟我們要修行的這條路是相反的,所以在家當中是很難修法的。就算不做什麼事情,大家嘻嘻哈哈地說那種無關緊要的話,譬如說昨天就有一些人來,大家如果仔細去想一想的話,跟家裡這種人談論的問題,請問:哪一個問題跟法相應的?我們每個人自己想想那就可以很清楚,這樣。情哪!然後張家長、李家短,那這些事情跟法有哪一點點相關?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29:08第69卷 14:23

即前論云:「若作居家業,不能不妄語,於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行法失家業,顧家法豈成。

  這個特點。在家裡邊尤其是現在這個時候,以前已經如此了,現在更是糟糕。這個「妄語」廣義的,我們在家人講的這種話都是毫無意義的,這樣。狹義地來說,是的,然後隱瞞這個事實或者故意說不對;進一步來說,凡是不跟法相應的,那個都是毫無意義的、虛妄的,這個我們都應該斷除。所以這個語四種過失,我們開的時候叫「妄語、惡口、離間語、綺語」,開開來,所以總的總稱為妄語。綺語,就是凡是說的沒有意義的事情,那個都是妄語,這我們要了解。仔細看看,在家人沒有一個離得開這個特點。然後這個是語惡,「於他作罪者,不能不治罰」這個是身惡,然後這個裡邊總的主導是意惡,身口意三業皆惡!30:31第69卷 15:47

  如果要你如法去做,「失家業」。那現在我們先不去管它,我們看得出來有很多同學也學佛法、也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可是學了一點點,說實在的一個禮拜才只有一趟,一趟容或有三個鐘頭,那家裡面就會嘀咕。想到這樣的話,所以一個禮拜有七天,每天有二十四小時,就算三個鐘頭嘛,那二十四小時八分之一,七八五十六分之一,換句話說,才百分之一多一點點的時間用在上面,對不起,那家裡面就會嘀咕。換句話你要想:為什麼要嘀咕呢?因為他覺得你顧不到那個家了。所以你如法去做的話家顧不到了;顧了家呢,對不起,你要學佛法又不行了。31:32第69卷 16:47

法業極寂靜,家事猛暴成,

  這個法的特徵是什麼呢?「極寂靜」。家事是猛暴成,非常粗猛的、暴力的,這個什麼?業、煩惱所組成的。31:44第69卷 16:59

故有違法過,自愛誰住家。」

  所以這個家,反正家業那都是跟法違背的。真正自愛的人想想,誰願意這個家?32:01第69卷 17:16

又云:「憍慢癡蛇窟,壞寂靜喜樂,家多猛苦依,如窟誰能住。」應數思惟,如是等類在家過患,發願出家。

  憍、慢、癡,這是根本。「憍」,實際上憍慢——世間的特徵。拿我們現在來看的話,這一個情況是什麼?這是一種職業病,你看,仔細去看看就這個樣。那自然而然都是大家去忙,這是簡單來看。深一層去看呢?大家為了飲食,好簡單哪!現在這個時候要飲食,你根本不要做什麼,可是總希望要好一點。好一點幹什麼?憍慢,在別人前面站得好像很挺的樣子,毫無意思。這個真正,實際上這是什麼?這是一個蛇窟,這個蛇是毒蛇會傷害我們的,這個家就像這個一個窩一樣,那會破壞我們真正的安寧、寂靜、真正的喜樂,那個家是這樣的啊!像這樣的一個蛇窟裡面都是莫名其妙的,那誰能夠安住在這裡?這個道理我們應該好好地思惟。33:23第69卷 18:38

  不過這裡有人會想:我們現在漢地好像出了家,不管那個家的,那藏人他們現在特別是說,哦!現在這個法是藏地保留得最好,那藏人為什麼他們會對這個家這麼顧呢?並不是一向就如此的,我們就看宗喀巴大師時代,他出了家有沒有回去過?一出家從此就在家裡面了無消息。過了若干年以後,他媽媽思念他寫一封信來,他想了想,回去毫無意思,他也沒回去。那現在呢,你一般看起來家裡面都有很密切的關係,這個話又怎麼講呢?要了解,凡樣東西都是有它的緣起背景,這個藏地它地非常地高、非常地酷寒,所以它那個物資的貧乏,也可以在世界上面再找不到這麼貧乏了。正因為這樣貧乏,所以大家吃飽就算了,他不必為這個而忙太多,剩下來全部的時間在那個心靈上面,這是為什麼他佛法上面能夠保留得最完整。34:40第69卷 19:55

  那麼現在我要講的,就是他們最主要的都是出家,可是出家,寺廟裡的生活一樣地清苦。他們平常也總覺得有子弟送到寺院的最好,那當然既然送去的,這父母,所謂天下父母心嘛,總希望那個子女能好好地學。但是到了廟裡面,生活無著他還去忙呀!所以凡是家裡邊稍微條件夠一點的,他自己都願意去供養。這有兩個原因:一個他們了解了佛法以後,說這樣地去供養對他自己來說,那是最好的種福田;還有一個,親子的關係來說,他當然願意幫忙他的孩子能夠一帆風順地修學,有這兩重。不管你從哪一個方面想,這是個特點。35:34第69卷 20:49

  就像我們現在不談那個親子關係,在家居士信心來供養寺院,那原則上面我們不能拒絕,也不應該拒絕。我們應該做的事情不是談這些,正因為他這樣的信心來供養了,我們想:啊,那我們就要去好好地如法行持!這樣如法行持他也能夠受用,他雖然沒辦法修行,可是因為供養了,他可以種下他福德的因緣。這個福德的因緣使他將來有機會接近佛法,乃至於能夠也趁這個機會深入。彼此間有這樣的互相的利益。36:17第69卷 21:31

  我們不妨這樣說嘛,現在世間上一般人,大家一個大公司他要找人才,是不是要給他錢啊?為什麼給他錢?因為我給了你錢請了個夥計,你可以做很多事情使我這個公司賺錢。那為什麼不同樣的道理,說我現在努力的結果供養你,那供養你的結果,你好好修行的話,我也得到好處,這個道理就是這樣。所以這一點了解了這個以後,那我們就曉得,因為他平常的時候全心全意供養你,現在請問:當一個施主認真真正供養的時候,那麼僧伽是不是也對他應該還報?這個佛法,法爾如是。就是南傳吧,任何人你供養了以後,他一定要代你回向、代你祈願,就是這樣。而且問你:你來供養你什麼希求?「哦,我希望這個。」那我代你回向,告訴你怎麼辦。37:16第69卷 22:31

  所以自然而然他那個原來的這個原意,那本身是立論是很正確的。可是我們做的畢竟是凡夫,這是它的根本原因,可是我們要了解這個特點。你們如果去過藏地的都知道,哪像我們現在這樣,我們現在一出家了,好了你什麼都不要管,這樣吃的、穿的、用的,所謂鉛筆、什麼紙墨等等沒有了,常住馬上給你。他們哪有啊,什麼都沒有耶!這個是它兩個原因。所以我們不了解裡邊的特徵,只是從表相上面去看,我們往往會產生很大的錯誤,這我順便一提。38:05第69卷 23:19

  那麼下面更進一步來說了解了一個,說:「哦,那曉得要出家啊!」那這個是總的。那麼下面出家從一步一步來談,用功的、心裡面用功的法則後面談。那麼現在表相上面粗淺的地方,我們一步一步來說,再繼續看文:38:28第69卷 23:43

復應願以粗劣衣缽乞活知足,於遠離處淨自煩惱,為他供處,

  那我們真正地出了家以後怎麼辦呢?要注意這個。是啊,我們最主要的目標是幹什麼?為了淨化自己的煩惱,那家是一個增長煩惱的溫床,所以我們應該遠離這種煩惱的地方。那麼只要能夠使這個身體能夠勉強維持就可以了,要維持的,粗劣一點就好了。所以最粗糙的、下劣的、吃的、穿的就夠了,衣是穿的、缽是吃的,那而且對這個東西應該知足。那這樣的話,我們能夠好好地修行,而且對別人來供養的,或者我們去向他乞討的,確實也能夠他互相有好處,所以對別人來說這個才是他們能夠供養處,所以我們稱這個「應供」。我們用食的這個缽叫「應供器」,有的時候我們稱它為「法器」。所以這個持缽那個偈上面「執持應器,成就法器」對吧!什麼?(當願眾生,成就法器。)對,那拿了這個缽以後,使得我自己成就法器。40:11第69卷 25:26

  現在請問:怎麼是成就法器法?什麼叫作法器,這個缽是不是叫法器?這個缽是一個形式,當拿到這個缽的時候,心裡面就想:「嗯,我是不是在如法而行?」如果你念念如法而行,你念念積聚這個的話,那你內心上面積聚的,這個叫法器。是我們身心上面積累的這個業習氣是如法行的,這個才是真正的法器,這是它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所以它下面引那個論:40:53第69卷 26:08

如《七童女因緣論》云:「願剃除髮已,守持糞掃衣,樂住阿蘭若,何時能如是。目視軛木許,手執瓦缽器,何時無譏毀,於家家行乞。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淨煩惱刺泥,為村供施處。」

  跟上面一樣,但願我把這個頭髮剃掉了,這個捨得舊莊嚴這樣。然後「守持糞掃衣」,那最起碼最起碼的,人家不要的、丟掉的,我來!所以我們真正出了家了以後,原則上面有就好,千萬不要去選大家要什麼,那個東西根本就錯了。即使我們這個做不到,但至少我們勉強過得去那就可以。那希望能夠「目視軛木許」,也就是說我內心當中真正重要的都在自己內反,所以用不著去東張西望到處攀緣,然後手裡就拿了一個缽,這樣。那吃飯的時候也是一樣,做任何時候一樣,那跟世間完全遠離。42:08第69卷 27:23

  那什麼時候我能夠不但形式上面,而且不管利養、恭敬,幹什麼?「淨煩惱刺泥」,這個煩惱像刺一樣會刺痛我們,刺我們心裡面。所以「煩惱才起,令心雜染」,煩惱一起來了,心裡面就雜染,會刺傷我們自己。然後煩惱是泥,像一個坑一樣,那個大象就陷在污泥裡,動都不能動!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思惟的。能真正這樣做到的,那對,你全部精神去努力,人家周圍的人來供養你,這是他供對了,他也好、你也好。這個是對這一個來說,又下面:42:56第69卷 28:10

又應希願,用草為座,臥無覆處,霜露濕衣,以粗飲食而能知足,及於樹下柔軟草上,以法喜樂存活寢臥。

  乃至於除了這個衣食以外,住的地方就根本不要管了,隨便弄點草坐在那裡。睡的地方,哪怕上面根本沒有覆蓋的地方,你晚上睡了,第二天起來的時候或者霜、或者露,弄得這個衣服上面都是水。吃得這麼粗淺,啊!能知足。再不然的話,有遮蓋的,不是我們造得好好的房子,找一棵樹,樹底下也一樣地這樣去住。這樣做,雖然外表是很粗劣,但是內心當中以法能夠自調,所以他有一種喜樂,法的喜樂,這才對。43:58第69卷 29:12

「何時從草起,著衣霜濕重,以粗惡飲食,於身無貪著。何時我能臥,樹下柔軟草,如諸鸚鵡綠,受現法喜樂。」房上降雪,

  這都是說明這個,都是說明這個,這個論上面。下面再說:44:20第69卷 29:35

博朵瓦云:「昨晚似於《七童女因緣》所說,心很歡喜,除欲如是修學而無所餘。」

  那個論強調這一點,然後祖師那個博朵瓦說了:「啊!我昨天因為看了這個《七童女因緣》,然後照著去做,啊!心裡覺得很歡喜。要曉得,我們真的修行人,除了這個以外,再沒有別的了。」44:46第69卷 30:01

又應希願,住藥草地流水邊岸,思惟水浪起滅無常,與自身命二者相同,以妙觀慧滅除我執,三有根本能生一切惡見之因。

  那這個是希願這些,那個很容易,或者藥草地、或者流水邊。為什麼要那個水邊呢?看見水流就想:「啊,世間諸行無常啊!那實際上生命也是一樣。」這樣地去觀察,這個是才是真正的、正確的、奧妙的智慧來除這個我執。因為這個我執是什麼?在三有當中根本,一切惡見的根本。45:35第69卷 30:49

背棄三有所有歡樂,數數思惟依正世間如幻化等。

  透過了這樣的思惟的話,那我們能夠棄捨這個三有,如這樣地去思惟。45:48第69卷 31:03

「何時住水岸,藥草滿地中,數觀浪起滅,同諸命世間。破薩迦耶見,一切惡見母,

  這個下面就是引那個文,上面是說這個道理。在水邊或者藥草地上面,那時候就看那個什麼水邊是為什麼呢?我們說「諸行無常」。這個佛告訴我們的法印當中,所謂四法印,藏地流行的,我們現在三法印一樣,在這裡第一個「諸行無常」。然後進一步去看,看什麼呢?「諸法無我」。法的真正最主要的薩迦耶見,所以「破薩迦耶見」,這是一切惡見的母,這個破掉了,其他的錯誤都破掉了。46:38第69卷 31:53

何時我不樂,三有諸受用。

  另外四法印當中另外「有漏皆苦」,我們貪著樣樣東西好的、快樂的,對不起,三有當中沒有一樣東西快樂的,所以下面有漏皆苦,我們真正要觀的是觀這個。那怎麼辦呢?47:02第69卷 32:16

何時我通達,動不動世間,等同夢陽燄,幻雲尋香城。」

  世間都是生滅之法,要去掉了這個生滅,那這個寂滅就現起了。這個才是我們要透過了觀察世間這個都是像夢當中虛假的,如幻如化,沒有真實的這個,所謂「無我」。然後了知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那個生滅,我們造那個種不生滅之因,那這種都消失掉了,才能夠真正得到寂滅之樂。47:39第69卷 32:53

此等一切皆是希願,作出家身,作此諸事。

  像上面這個正是我們希望的,要達到這個,一出家,出了家就應該做這個。所以上面這括弧裡面那個,我們不妨說佛法的真正的重要的地方,所以我們不妨以三法印、四法印,這個是佛法的中心,我們能夠整個地含攝了在裡頭。48:03第69卷 33:19

伽喀巴云:「若能以大仙行,住苦行山間,始為文父真養子。」

  那都是祖師告訴我們的,這個伽喀巴也是一個祖師。那「大仙行」,那就是佛菩薩的行為,然後能夠種種的苦行在山間。不過這個苦行要了解,我們所以苦行,並不是為苦行而苦行,是我們為了修行,不要去管生活上這種東西。假定我們把握不住這個特點去苦行的,那佛是不允許的。所謂無益的苦行,像外道一樣,毫無意義,那也是個戲論。能夠這樣做,那才是我們釋迦世尊的真正的養子,這個也要了解的。48:53第69卷 34:07

霞惹瓦亦云:「於諸在家事忙匆時,應披妙衣往赴其所,令彼念云出家安樂,則種未來出家習氣。」

  霞惹瓦說,那在家人忙的時候,你自己披了衣服到那裡讓他去看一看,「哎呀!」說:「我忙得要命,看見他們出家人多好!」那實際上對自己有一個策勵,看見「啊!想想我出了家多好,如果在家的話,那有多麼地嚴重!」於己、於他都好。那麼這樣的話,那麼能夠未來種一個出家的習氣。這個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是眼前很少用這種觀點去看,當然也有,或者說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應該了解用哪一種情況。如果看見他好,去,攀緣不可以;如果看見他忙得不得了,希望他能夠透過這個利益,那我可以!反過來,看見他去忙去了以後,我回想一下自己:「啊,我好幸運哪!假定我沒出家,像他那樣,那弄得焦頭爛額,何等可憐!」那可以。這些事情,都以自己內心如法與否來衡準它。下面看:50:16第69卷 35:30

《勇猛長者請問經》亦云:「我於何時能得出離苦處家庭,如是而行,何時能得,作僧羯摩,長淨羯摩,解制羯摩,住和敬業,彼當如是愛出家心。」此說在家菩薩應如是願。

  那個《勇猛長者請問經》這個經上面這麼說:「啊,我什麼時候呀,」因為他是個在家人,那所以要學在家菩薩應該像這樣的想法:「我什麼時候能夠從這個痛苦根本的家庭當中出來呀,能夠像出家人這樣如法行啊!」做些什麼呢?出家人幹什麼?總的,作僧羯摩,羯摩就是做的種種的事情。那麼為什麼叫「羯摩」呢?出家人、在家人有根本不一樣,在家人隨便怎麼做都可以,反正你高興就睡、高興就躺,看看書、聊聊天都可以。出家人做任何事情要如法,那個才是正式的。那麼這個是總的。然後這個總的裡邊,最主要的兩樣東西:長、淨羯摩。那這個兩個羯摩,如果狹義地來說,「長」是什麼呢?增長善法的,「淨」是幹什麼呢?淨除惡業的。所以這個廣義地來含攝,反正我們的行為一定是透過這個,不管有儀軌、沒有儀軌,有儀軌是外面的儀軌是這樣,內心當中的意樂也是這樣。51:59第69卷 37:13

  「解制羯摩」,我們做任何事情是只有兩個東西:制定這個法、解開這個法。譬如說我們現在要這個結夏了,或者說我們到一個新的地方去了,首先我們應該這個結一個界,就制定。那麼當我們離開了,我們把那個我們制定那個解開。所以一個「解」、一個「制」,就這樣。應該做的,去制定它;然後我們過了以後,解開它。或者是說有很多東西要做的,但是有開緣,那我們怎麼解。透過了這樣,一切有個中心:和、敬。很重要啊!修六和敬。那我們現在內心觀察,細的六和敬:理和,這個理論上面大家同樣的認識、同樣見解。然後這個修六和敬,所謂這個我們就身、口、意、戒,敬,什麼?戒,這樣。那每一個人的目標是共同的,然後他敬重這個法、敬重這個人。53:09第69卷 38:24

  平常我們都拿這個內心來去觀察,我們住在團體當中,是不是拿這樣東西和跟敬?還是我們外面形式是這樣,內心上面不是這樣?這是我們都應該觀察。實際上,你仔細觀察都不會肯定是。那個時候我們也不必失望,那我們看見了,了解是凡夫。正因為我們現在做不到,所以做不到是如法檢查了以後才發現的,那我們趕快拿這個法鏡來照自己,不斷地淨化自己,這是我們該做的。那怎麼才能淨化呢?幸好我們有這麼一個團體——師、友,能夠如法地提持,自然而然我們對這個團體當中的師也好、友也好,就是會由感激而恭敬,然後透過這個法能夠產生和樂現象,是它非常重要的原則。那麼這個是說應該這樣地內心當中對這個出家好樂,生起這樣的心理。下面再看:54:26第69卷 39:40

此之主要為慕近圓,

  那主要的上面這個長者所講的什麼?最羨慕是羨慕近圓。「近圓」就是比丘,只有這個身體能夠最靠近圓寂,就是說能夠最靠近得到寂滅這個結果。下面另外一個論:54:51第69卷 40:05

《莊嚴經論》云:「當知出家品,具無量功德,由是勝勤戒,在家之菩薩。」

  更進一步來說,同樣的學菩薩行的人,那麼請問這個有沒有差別?有。說出家菩薩跟在家菩薩比起來的話,出家菩薩他出家本身就有具無量功德,遠遠地超過那個在家菩薩。在家菩薩很認真地去做,但是功德絕不如出家菩薩,因為出家本身他具有殊勝的功德,這前面說過。55:31第69卷 40:46

如是非但修行解脫,脫離生死歎出家身,即由波羅蜜多及密咒乘修學種智,亦歎出家身最第一。

  那上面說的好像偏重於解脫,因為這是中士道,實際上不但如此。即使大乘顯教的說波羅蜜多,乃至於大乘當中密教的,這個大乘真正的目標都是修佛道,要成就一切種智,那這個裡面一樣的,出家身最殊勝!那麼怎麼出家,怎麼出家呢?56:10第69卷 41:25

出家律儀,即三律儀中別解脫律儀,故當敬重聖教根本別解脫戒。

  這個道理很容易懂。這個戒當中,三律儀當中最重要的別解脫律儀,這就是比丘應守的。所以我們應該對這個非常地恭敬,因為這是根本,這有了這根本,下面這些都長出來了。不管上面的菩薩戒、密宗戒,或者三學當中的定、慧,都從這根本上面出來的。那麼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說能修道的身。有了那個能修道的身以後,下面要修什麼樣的道呢?所以進一步,56:52第69卷 42:07

第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者。如《親友書》云:「或頭或衣忽然火,尚應棄捨滅火行,而當勵求無後有,因無餘事勝於此。應以戒慧靜慮證,寂調無垢涅槃位,不老不死無窮盡,離地水火風日月。」

  他說:頭上著了火了、衣上著了火了,這個平常我們趕快最重要的忙這件事情。現在修行人不是,說這個慢慢的。為什麼?我有一件事情比它更重要的,因為我這個後有,就是說修行滅除後有更重要。為什麼?因為再沒有其餘的任何一件事情比這更重要了。這是我們現在真正的一般人最欠缺的根本認識,所以告訴我們。那麼,要想滅除後有怎麼辦呢?需要用戒、定、慧,修了這個,證得這個寂靜、無垢的涅槃位。這樣的一來生死都消除掉了,所以既不老也不死,而且永遠的。那最後一個所謂「離地水火風日月」,這個就在三界之內,只要我們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定離不開這個。現在我們修了這個,就離開它了。所以我們,58:27第69卷 43:42

應學寶貴三學之道。其中三學,數定有三。

  那麼要修的道,為什麼把它分成功戒、定、慧三樣呢?它分幾個特點,第一個,它的內容一定是有三樣,所以它分幾部分來講。第一個,這個「數」——數量一定是戒、定、慧三樣;其次,為什麼次第;再下來,它各別的內容。現在我們看看那個數,戒、定、慧,那個安立有幾種安立法。59:09第69卷 44:26

初觀待調心次第數決定者,

  那我們現在真正修行修煩惱,煩惱是從內心上面起的,所以我們現在要調伏這個內心,看看要做些什麼?59:24第69卷 44:38

謂散亂心者令不散亂,是須戒學。

  平常我們內心當中散亂,那要想它不散亂是戒學,怎麼不散亂法?後面在戒學詳細講,這裡不細說。那麼散亂透過了戒調伏了,那要定,心未定者得定,得了定以後說:59:50第69卷 45:04

心未定者為令得定,謂三摩地或名心學。

  定了以後,進一步來說,59:56第69卷 45:11

心未解脫為令解脫,是謂慧學。

  說調心的次第一定是這個,後面會很詳細地講,這裡就不細說了。1:00:08第69卷 45:22

由此三學,諸瑜伽師一切所作,皆得究竟。

  透過了這三個,真正修行的人,要想得到的統統究竟圓滿。那麼這個是修的因,那麼請問:得的果是什麼呢?所以下面看:1:00:25第69卷 45:39

觀待得果數決定者,謂不毀戒果,是為欲界二種善趣。毀犯之果是諸惡趣。

  那同樣地我們看,修了以後得到什麼果呢?第一個是戒,如果我們持戒不毀犯的話,能夠得到欲界當中的兩個善趣:人、天,欲界天。如果說不能做、不能持戒,毀犯了以後就惡趣,這個是戒。那麼進一步,心學就是定學。1:00:57第69卷 46:10

心學之果,謂得上界二種善趣。

  「上」是色界跟無色界,因為這個一定要透過定才得到的。再下面:1:01:09第69卷 46:23

慧學之果即是解脫。

  整個地從生死輪迴當中解脫出來。那麼總括起來說這三樣東西,1:01:19第69卷 46:33

總其所生,謂增上生及決定勝,

  第一個從惡趣到善趣,善趣從欲界到色界,向上就增上生。不過還在輪迴當中,透過慧學來決定不再墮落,叫決定勝。所以,1:01:37第69卷 46:51

初有上下二界善趣,故能生法亦有二種,此二即是〈本地分〉說。

  這個文字容易懂。那麼這個就是說一個是修因,一個是得果。1:01:51第69卷 47:06

又諸先覺,待所斷惑亦許三種,

  那除了這個以外,那麼那些祖師們,他們修行,真正要修行最主要的是什麼?斷煩惱。從斷煩惱來說,也必須這三樣東西:1:02:09第69卷 47:24

謂破壞煩惱,伏其現行,盡斷種子,故有三學。

  這第一個,要破煩惱一定要戒。煩惱破了以後,要把心伏下來,那個是定。心伏了以後才能夠透過慧觀,把煩惱的種子徹底地斷除,得到解脫。那麼這個也是一定要戒、定、慧。那麼這個戒、定、慧有沒有一定的程序呢?有。所以下面說,1:02:40第69卷 47:55

次第決定者,〈本地分〉中引《梵問經》顯此義云:「初善住根本,次樂心寂靜,後聖見惡見,相應不相應。」

  第一個,這個三學當中第一個,要住在根本當中,而且很善巧的、不能錯的,這個是戒。這一個做到了,進一步才談定,這樣。有了這個定以後,才能夠如實地去觀照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正確圓滿的是聖見,錯的是惡見。那能跟聖見相應,能夠遠離惡見的話,那我們得到解脫。下面,1:03:30第69卷 48:44

此中尸羅是為根本,餘二學處從此生故。

  就告訴我們這個。其次,1:03:39第69卷 48:52

次依尸羅能得第二心樂靜定。心得定者見如實故,能得第三成就聖見,遠離惡見。

  這就解釋前面這個特點。那再下面,我們現在就是數一定要三樣,次第一定要這樣安排。這個了解了以後,下面進一步說,那麼請問:這個三學的各別的特徵內容是什麼?所以下面說:1:04:11第69卷 49:26

三學自性者,如《梵問經》云:「應圓滿六支,四樂住成就,於四各四行,智慧常清淨。」

  先引那個經上面告訴我們的,分別地說這三樣東西。第一個是講戒,應該圓滿的「六支」。定呢?「四樂住」應該成就。慧呢?「於四各四行」,這樣的「智慧常清淨」。那麼這個所謂「六」、「四」、「四」、「四」是什麼呢?下面再解釋:1:04:45第69卷 50:00

此中戒學,圓滿六支,

  第一個就解釋這個六支。這個六支在下面,如果諸位要詳細了解的話就可以看《瑜伽師地論》,這個在《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上面講得很仔細。這個六支第一個:1:05:06第69卷 50:20

具淨尸羅,守護別解脫律儀,

  這是頭上兩支。1:05:12第69卷 50:26

此二顯示解脫出離尸羅清淨。

  第一個是解脫根本,讓我們能夠跳出。要想從生死輪迴當中解脫、跳出來,那必須要持戒,透過這兩個能夠真正做到。下面:1:05:33第69卷 50:47

軌則,所行,俱圓滿者(三、四兩支),此二顯示無所譏毀尸羅清淨。

  這個兩支,自己做到了,還要避免人家的譏嫌。再下面第五是:1:05:48第69卷 51:03

於諸小罪見大怖畏者,顯無穿缺尸羅清淨。

  哪怕很小的罪,哦!看見,這個不可以。平常我們小的根本看不見,大的也馬馬虎虎。好一點的,大的雖然把握住了,小的總是忽視。他現在真正嚴格地持戒的,小小的罪,生很大的恐怖。這個非常重要啊!我們真正努力的要從小的地方謹慎,所以經上面說,小的地方不謹慎,大的地方把握不準。那麼不過這個有它的一個特點,因為後面等一下要細講戒,所以這裡就不細說。最後一個:1:06:34第69卷 51:48

受學學處者,顯無顛倒尸羅清淨。

  那要想真正做對的話、不錯的話,要好好地學,所以第六「受學學處」。這個是關於戒部分。下面定的:1:06:50第69卷 52:04

四心住者,謂四靜慮,此於現法安樂住故,名樂成就,是為心學。

  這四樣東西。那麼這個四樣東西就是四靜慮,也就是色界的四禪,這是根本禪,所謂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通常這個四地說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捨念清淨地,這就是初、二、三、四根本禪。1:07:24第69卷 52:39

  那最下面的慧,慧指——那個「四」是什麼呢?四,第一個「四」講四諦,就是苦、集、滅、道;那麼這個每一個諦當中,苦諦、集諦當中,每一諦當中還有四個行相。說1:07:44第69卷 52:58

四謂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集中因,集,生,緣,滅 中滅,靜,妙,離,道中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

  「四謂四諦,各四行者,謂苦中無常,苦,空,無我,」四樣。集諦當中呢?「集中」是「因,集,生,緣」,滅諦當中呢?「滅中滅,靜,妙,離」,道諦道中呢?「道中(是)道,如,行,出,達此十六有十六相,是為慧學。」1:08:06第69卷 53:21

若導尋常中士道者,此應廣釋於三學中引導之理,然非如是,故修止觀心慧二學,於上士時茲當廣釋,今不繁述。

  假定說我們這一本論主要的是引導大眾是修中士出離,那麼在這裡有很詳細地把三學好好地說。現在這裡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目標是引導上士,所以上士裡面,關於止觀——心跟慧,遠比中士要說得深廣正確,既然如此,那這裡就不細說了。那麼現在下面要說的是簡單地把戒講一講,所以我們看下面。下面現在看一百九十五頁:1:09:03第69卷 54:17

當略宣說學戒之理。此中最初當數思惟尸羅勝利,令其至心增長歡喜,

  第一個,我們做任何事情先要思惟它的殊勝利益何在,有了這個,我們就有推動我們願意去做。那麼怎麼思惟法呢?就引經論上面告訴我們:1:09:28第69卷 54:42

如《大涅槃經》云:「戒是一切善法之梯。戒是根本,猶如地是樹等根本。

  第一個,總的整個地告訴我們,所有的善法你要向上,就像階梯一樣,這個是根本。就像大地,所有的樹木等等都從這個,少了地,其他的都談不上了。那麼其中一層一層地細說:1:09:59第69卷 55:13

戒是一切善法前導,如大商主是為一切商人前導。

  那個印度平常他們真正常常有這種很大商主,或者到外面去貿易、入海求寶,這個路非常地險惡,雖然有無比的好處,是要一定有引導的,它通常都有一個真正的、了不起的、有經驗的叫大商主來引導。那麼現在我們要得到這個妙淨的善法,那麼這個引導的是什麼呢?戒。1:10:35第69卷 55:50

戒是一切法幢,如帝釋幢。

  一切法的幢,像帝釋幢。帝釋幢,我們現在不必細述它,這個三十三天帝釋。我們不妨說現在我們看得見的國家國旗,這個旗是代表整個的國家。所以真正的、最重要的根本就在這裡!1:10:59第69卷 56:14

戒畢竟斷一切罪惡及惡趣道。

  由於戒,不但得到善法,而且所有的惡能夠畢竟斷掉。這個惡是因,然後這個因斷掉了,惡趣道是果,不管是因、是果都要靠了這個戒才斷得掉。1:11:22第69卷 56:37

戒如藥樹治療一切罪惡病故。

  那這個以前的印度也好、西藏也好,和我們漢地傳統也好,這個藥都是草,藥草、藥樹,像所謂大藥樹王,所有的病都要靠這個。那現在什麼病呢?罪惡病。那都要靠這個藥樹。現在我們的煩惱、惑業、苦,都要靠戒。1:11:57第69卷 57:12

戒是險惡三有道糧。

  我們透過這險惡的三有當中,要想透過去行那個道,必須要的真正的資糧。1:12:10第69卷 57:26

戒是甲劍能摧煩惱諸怨敵故。

  那然後傷害我們的是敵人,這個是怨家,我們現在真正要避免傷害,乃至於進而擊退這個煩惱怨家需要兩樣東西——甲、盔甲,防他來傷;還要劍,還要制止對方。那現在這個對治煩惱的是什麼?戒。1:12:43第69卷 57:58

戒是明咒能除煩惱諸毒蛇故。戒是橋梁度罪河故。」

  那印度平常有一種咒,牠那個毒蛇他一念那個咒,那個毒蛇就調伏了。現在這個毒蛇指我們心裡邊的這個煩惱,那麼透過戒能夠調伏。現在我們在生死的河裡邊,要想渡過需要橋樑,是戒。那個是前面經上面的,那麼進一步來說,菩薩祖師怎麼說呢?1:13:20第69卷 58:34

龍猛菩薩亦云:「戒是一切德依處,如動不動依於地。」

  很容易了解。我們引各式各樣的經:1:13:28第69卷 58:42

《妙臂請問經》云:「一切稼穡依於地,無諸災患而生長,如是依戒勝白法,悲水灌澆而生長。」

  所有的我們要的東西——稼穡,都依在地,那它只有這個才是正確的,沒有害處只有好處。現在我們同樣的,殊勝的白淨之法要戒。不但如此,還要悲水,因為《妙臂請問經》是大乘經典,而這是通顯、密的根本,這個還要悲水來灌溉。換句話說,現在我們真正重要的是求無上菩提,而無上菩提是什麼呢?以戒為根本、以悲來灌溉,那才能夠長出圓滿的果。1:14:18第69卷 59:32

應如思惟。

  需要這樣。啊,這個戒是何等重要!反過來呢?1:14:23第69卷 59:37

若受不護過患極重,

  那我們就說去受了,受了以後要照著去做的,不照著去做有很嚴重的過患。所以下面也警告我們:1:14:33第69卷 59:48

如《苾芻珍愛經》云:「或有戒為樂,或有戒為苦,具戒則安樂,毀戒則成苦。」

  受了戒以後,不一定好哦!怎麼才好呢?照著去做才對,不照著去做反成苦。1:14:49第69卷 1:00:03

此說受學通於勝利過患二品,是故亦應善思過患,敬重學處。

  受了戒以後,有好、有壞的哦!我們應該了解它,那麼如法去做,這是重要的!好,今天就到這裡。1:15:05第69卷 1:00:22

  一百九十五頁,這是中士道最後那部分,「決擇能趣解脫道性」。那麼上次已經講過,這一部分又分兩部分,那我們現在曉得從下面一直上來,一直來出離心,那麼要出離心的話一定要它的正因——修解脫道。可是要以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修解脫道呢?那就是前面所說的「以何等身滅除生死」,就是你如果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沒辦法的,那麼這個條件對我們來說就是暇滿的人身。那麼現在我們要了解需要真正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一定要修正確的因,就是解脫道,要修解脫道必須要一個借重的,那就是暇滿的人身。然後得到了暇滿的人身,那我們下面說應該是要修什麼樣的道——這個真正的修的是戒、定、慧。1:16:39第70卷 01:37

  那麼我們現在這個地方因為引導真正的修學的——趣無上菩提,那麼當然解脫道有兩種:有一個二乘聲聞、緣覺,還有個大乘成佛、行菩薩道。這兩者當中,為什麼我們不選前者而選後者?前面曾經講過一部分,到後面還會講,這部分對我們非常重要!我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1:17:21第70卷 02:19

  所以走不上去的原因:修道是件苦事情。那個就是知道了佛法以後,還是走不上去,那有很多,通常情況之下因為這條路很難走、很辛苦,所以或者不願意走,或者不敢走。假定說是為了辛苦,或者怕什麼而不願意走或者不敢走,那是完全是種無明顛倒。那麼這個基本道理我想在座都知道,是這條路是沒退路的,假定說有路可走,誰願意走這麼辛苦的路?現在既然沒路走,所謂沒路走的話——如果你不走,你會無比地痛苦、絕端地痛苦。現在我們走,小小的痛苦都無法忍受,卻願意忍受無邊的痛苦,所以說為了痛苦而走不上去,那是無知。有的時候我們不說無知,無明、善根不夠,這也是莫可奈何的事情。1:18:42第70卷 03:40

  然後當走上去的時候,為什麼我們不走解脫道,就是二乘容易,而一定要走大乘?這個在沒講大乘之前,前面已經簡單地說過,我們再回憶一下,但願這種認識經常在我們心裡面,不斷地要有正確的體驗,那麼我們只有這樣,不冤枉、不走冤枉路。說來說去就是為了討一個便宜,結果大損失,簡單的一句話就是這個。1:19:25第70卷 04:25

  那麼現在我們下面說,既然真正要走解脫生死輪迴,最唯一的、最好的正確的路子,那只有大乘,而要想得到大乘,前面說過那必須要有出離心做為它的基礎。所以我們在這裡引發了出離心以後,直接趣大乘的,可是在這個上面要想走上去需要修三學,那個戒必須要的,定、慧到大乘裡面再講,這前面說過了。那麼現在今天要講的就是:1:20:08第70卷 05:06

如何修學之理者。

  那既然我們現在曉得戒對我們這麼絕端的重要,那麼怎麼樣才能修學呢?他並沒有正面告訴我們說這個戒應該如何如何持,而是反面說犯戒有什麼幾種條件。因為這是非常廣泛的,當這個犯戒的這種原因整個拿掉了以後,或者說你曉得這樣做要犯戒的,所以你認真地不犯戒,那你剩下來是什麼?那完全是持戒。他這種教誡提示的方法是非常完整,正對治,換句話說這是個正對治,如果把那個犯戒的對治掉了的話,你剩下來只有來持戒。所以這個地方他說這個題目是如何修學,而提出來的內容,是說告訴我們哪幾個會犯戒,那幾個防治了,那你一定會能夠把戒持得很清淨。那麼,1:21:23第70卷 06:20

四犯因中,

  說有四種犯戒的原因,我們下面一一看:1:21:30第70卷 06:30

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這個四種犯戒的原因,第一個是無知,第二放逸,第三個不恭敬,四煩惱盛。那麼第一個說因為無知,因為無知而犯戒。那麼現在我們要持戒,要怎麼樣對治那個無知呢?他下面告訴我們應當聽聞,如理地去聽聞,不但聽聞,而一定要正確地聽到了什麼是我們該行、該學的。這個話非常簡單的兩句,可是這個內容是非常地重要而且非常深廣。我們現在一開頭學《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時候,他就非常強調一點,我們必須要正對著正因去解決它,要解決正因必須要如理地聽聞,要如理地聽聞必須要親近過來人——善知識,這樣一步一步。1:22:45第70卷 07:43

  那這個現在漸漸、漸漸地深入了,那我們把這個要想真正走上去的歸納起來,慢慢、慢慢走到最重要的地方了,這地方又提出來「正聽聞」。那反過來說,我們現在看看,我們時下目前學佛的人很多通病在哪裡?一方面我們就看時下,另外一方面我們也從這個上面反省一下我們自己。並不是說看看時下,然後大家指著鼻子互相指責說:「啊!你們都......。」那是我們根本違犯了學佛的佛弟子的基本原則,這樣。那我們總是從他們身上了解,因為我們既然在這個環境當中被薰陶培養出來,往往不知不覺當中,把現在這個很多學佛的似是而非的這種觀念影響了自己。所以我們必定先把這個地方拿掉,一層一層地深入,那我們才真正地能夠了解怎麼對治這個特點。1:24:03第70卷 09:01

  像我們現在通常一開口就說:「喔,現在末法啦!」末法是事實,不能否認的,那麼既然不能否認的話,人家說末法這句話,那有什麼缺陷呢?問題就在這裡。假定你聽見了這句末法這個話,你自己就策勵自己:「啊!我們很不幸,這個唯一救我們的是佛法,現在我們沒有辦法親自能夠感得佛世正法乃至於像法,身處末法,是為什麼原因?總是我們以前罪障未淨、資糧未集,由於這樣策勵我們加倍地努力。」如果這樣,那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很不幸,我們極大部分人不是這樣,說:「末法啦!末法了你還忙什麼嘛!啊,算啦、算啦!」這樣,所以這個末法是給自己一個退避的一個藉口。我們以前沒有好好地努力已經感得末法,現在你再退避,請問你退到哪裡去啊?沒退路的。這是我們要了解。1:25:25第70卷 10:26

  所以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談這個:「啊,末法啦!」可是我自己所感受到的,犯的最大的錯誤,周圍都是這個樣,說:「末法啦,那念佛啦!」那個念佛的確是佛陀最偉大的一個辦法,哪怕末法,你如果肯努力,還可以步步向上。不幸的是很多人說:「喔,末法啦!那只有念佛啦!」那如果說末法了念佛,就應該照著這種真正的念佛的大師,譬如說印光大師,他就是非常了不起,他感覺:「哇!」你看他的文鈔,他自己很強調一點,說世間一無是處,深生厭惡,然後也沒有正確的方法,所以末法嘛,所以一心一意地念佛。他自己的行為呢?什麼都不管,拼命念佛!那這種是他體會到末法,什麼都不管,念佛!1:26:32第70卷 11:29

  那我們現在呢?很多人都提倡了說:「啊,末法啦,不要管啦!那麼只要念佛就算啦!」結果呢,他樣樣都管,厭離心根本不談,只有一件事情不管——不會像印光大師那樣全部精神放在念佛上面去念。結果,好!末法本來還有一個方法,念佛讓你去,你念佛沒念;然後你又強調末法啦,什麼都不要管。結果人家來學佛的人都是這樣子的,什麼都不要管,佛法,好了!那三藏十二部只是放在這個藏經裡面展覽。除了展覽以外,還有一樣特徵:「噢,你看我們佛法這麼內容喔!」所以增長自己的驕傲,覺得是個佛弟子,我們佛法何等偉大!我自己呢?一點都沒受用,還要教人家都不學。這是無知當中第一個非常嚴重的,我們做佛弟子的人損害佛法!我當年在這環境當中就深受這個影響,自己犯了這毛病,我每遇見這個機會又重複,無非是為了這樣的事情感覺到自己無比地慚愧跟痛心!所以第一個給大家說一下。1:27:57第70卷 12:55

  難道我們真的末法了嗎?不盡然。我們如果真正地肯努力,像現在我們學的這麼完整的佛法、完整的內涵。它當然正法是不但有理路,還有一個證量,這個是的確談不上,眼前這個環境當中。可是照著這個次第去走的,這絕對不是末法的境況,像法是可以肯定的。那我們自己排去,原因——無知。1:28:33第70卷 13:31

  其次,我們來講這個我們現在學佛,不是眼前短短的幾十年,這個民國以後幾百年來都是這樣。那不講念佛怎麼辦呢?好一點的說參禪,參禪也是一樣的,本來這個禪,它形成的前面,這個整個的過程不細說,但是大綱要說一下。當我們正式地了解了以後,然後聞思以後要親自去悟證的;然後證得了以後,一方面自己解決,一方面要幫助旁人。然後我們因為條件慢慢地、慢慢地差了,所以剛剛聽懂一點皮毛,忙著要嘛去幫忙別人,要嘛幫、幫、幫到後來,被幫的人是感覺越幫越忙,幫人的人幫到後來不曉得幫到哪裡去了。所以對佛法有正確了解的人說:「這個都是說空話。」所以祖師們就為了校正這個強調——本來因為是理路了解了以後要去親自驗證的,那自然再去修行——那麼那個時候那些祖師們防止這個像法的流弊,說特別地強調修行的重要。對於那一些在文字上面空轉的人,是對治他們的,就告訴他:「你如果你在文字上面講是沒有用。」並不是文字沒有用,是他學錯了,單在文字上面轉沒有用!1:30:19第70卷 15:16

  於是他們漸漸、漸漸產生了一個錯誤的印象:「哈!這聞思沒有用,所以不要聞思啦!」就算是他有很好的老師,能夠完全照著老師去做,自己也開悟了,可是佛法呢?也就是除了你跟一個最好的老師,真正參禪參個一輩子,有個悟境以後也到此為止。所以真正在佛門當中提倡佛法的人,他是的確有這種大祖師們,的確看見時下的弊病,正對治那種弊病而言。可是很少人能夠死心塌地跟在這樣的祖師、師長身邊,一跟,以前古人都是一跟幾十年,那我們現在稍微碰到一點點,馬上就退心掉了,或者學到一點點皮毛,那就自己覺得很得意了。那個都是形成到所謂現在這種流弊的現象。1:31:35第70卷 16:32

  因為既然大家無知,那佛法的真實的內涵沒有了!所以最近一段時候,好像自從去年以來,最近有沒有改善我不知道,去年以來政府裡面因為像宋七力、妙天禪師這種騙局以後,大家對佛法產生一個惡感。其實根本的原因在哪裡?那些人根本不是佛弟子,根本是一個社會的蛀蟲、大騙子。那為什麼他要用佛法呢?因為佛法有高明之處,偏偏佛弟子又陷在無知、不知道佛法,所以他藉著這個東西來騙人,他騙了很多錢。因此我們可以說,這些人是傷害佛法的最嚴重的地獄種子。但是為什麼形成功他們?那是因為佛弟子沒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不是沒辦法解決,自己不好好地學,造成功學佛的人的無知,後面一代一代下來。如果回想起來的話,這個罪過豈不是在學佛的佛弟子自己身上?1:32:59第70卷 17:56

  那所謂佛弟子,當然我們雖然說七眾弟子,可是最最主要的還是什麼?以大僧為主。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真正的比丘,或者正將來要受比丘大戒的沙彌,我們應該對這件事情上面,應該好好地來反省,怎麼才能夠真正把那個無知解決。1:33:25第70卷 18:24

  那回過頭來再說一下,正對治要什麼?如法地聽聞。不單單是聽到文字,而且要知道內涵,整個的《廣論》前面講的東西都是這個。當這個學好了以後我們還要學戒,不是一個理論,如法行持,那是第一個。其次,了解是了解了,單單這個了解夠不夠?不夠,還要什麼?精進。所以第二個他不講精進,而叫1:34:07第70卷 19:05

放逸對治者,

  他有一個原因:精進是主動的,放逸是消極的,如果我們能夠把這個防治,一定在精進當中,所以它範圍遠來得寬廣。那麼他怎麼對治法呢?1:34:25第70卷 19:23

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

  那因為了正確地照著《廣論》一步步來,依止真正的、如理的善知識,聽聞正法,聽聞完了以後,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這樣。該做的做些什麼、不該做的做些什麼,所以「取捨所緣的行相」,所緣的行相就是該做的那件事情,及不該做的那些事情。那麼對這個了解,要怎麼做呢?正知、正念,下面這個。1:35:19第70卷 20:18

  這一點文字很容易懂,實際上要真正做到不大容易。那我們這裡有一些同學,因為自己用過一段時候功,所以對了這個境以後就不願意出去,不願意對任何境,但願好好地坐在那裡拜佛、皈依。實際上這並不是持戒,真正的持戒,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任何一個境能夠把正念、正知提起來。「現在我專心拜佛的話,我只能死死地對著這個佛像。」你要不要吃飯?你要不要睡覺?你要不要做任何事情?何況就是你現在維持得好了,那你能夠維持多久?這個都是很現實的實在的問題,這樣。所以真正重要的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1:36:18第70卷 21:15

  那麼下面的「率爾率爾」,就是念念相續、念念不忘。做些什麼呀?「觀察三門」。就是透過我們身心,所謂身、口、意,然後對境的時候看:「嗯,對這個境,我該怎麼做?」取、捨都有很正確的認識。以前都是隨著無明轉,無明到底什麼?我們也說不上來,不過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的——習氣。我歡喜的、我認識的,每一個人都是拿了「我」來看。你可以講出很完整的道理,你也不必講道理,事情就這個樣嘛!都是隨順著這個習氣。這個習氣真正催使者——無明,或者我們稱無明之行,或者是什麼?無明相應的愛、取。對不起,這些都是生死輪迴的根本,或者是惑、或者是業。那我們現在呢?因為正聽聞,而把聽聞的能夠正確地提持在心裡上面,一對境曉得對不對,然後這個念力一直維持在這個上頭。所以這個地方叫「不忘憶念及以正知」,有的地方就是很簡單就是正知、正念,那一對境的時候曉得1:38:05第70卷 23:03

若善若惡,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一對境我們有幾種不同的方法,真正重要的,就是內心提持著如法去作,這是最重要的。那麼實際上因為法相我們還是了解了,或者當我們對任何一個境的時候,自己內心上總是:「欸,我是一個學佛的佛弟子喔!我是一個比丘喔!我怎麼樣才能夠如法才是。」這樣地避免不如法,這個是「依自」,自己內心當中一種力量。或者當我對境的時候想:「欸,我這樣的行為什麼,如法不如法?這樣不對的。」或者我這樣去做了以後會感覺到人家,做了以後在同行當中人家覺得我不對。所以這或依自、或依法,還有怕人家的譏毀,這種增上力。所以或者是慚、或者是愧,那這個地方如果我們了解了,可以把慚愧分開,否則的話,總是你做任何事情,如果你面對境界你常常會提持。1:39:31第70卷 24:30

  所以在這裡我順便講一下,在我們真實去行持的時候,並不是我們真的一口氣馬上能夠把戒持得很清淨。如果諸位是佛菩薩再來,當然做得好;或者是久修上座,原則上也可以。一般剛開始初學上去的時候,通常這種情況都做不好,那這個時候不要失望,這正是我們努力向上的一個機,把握住這個機漸漸地一定能夠走得上去。而這個機的最重要的地方,要或者當時就認識,或者事情過去了以後才認識,乃至於你一下不能認識,你能夠稍微反省一下,或者人家規勸一下,你能夠認識。只要我們能夠認識了,願意自己策勵向上,那遲早會解決這個問題,這是對我們眼前最最重要的,我們不要拿很高的高標準。1:40:34第70卷 25:31

  我自己就想起,那剛剛出家的時候,這個現在已經三十多年以前了。這個由於環境的關係,所以剛出家遇到很好的這個師友,對這個戒滿重視。然後自己也是因為聽了這個師友的教誡,說:「好,我一定要做到!一定要做到!」就有這麼一個,那個時候的一個一起的一個所謂亦師亦友之間的,一個也是個出家法師,他就輕輕鬆鬆地跟我說:「法師啊!是,不是那麼容易的喲!」當時我就心裡在想:「這個人好像沒志氣。」現在想想他的話,實際上不無道理。這個話,說「不是那麼容易的」,並不是叫我們放棄自己,而是說不要單單說硬話說「一定要做到!」而是說我們要以慚愧的心情不斷地策勵自己,就像剛才說的。1:41:47第70卷 26:45

  這個對我們真正重要的就是,平常我們常常觀察,我這個內心當中是不是真的能夠「率爾率爾」。就是即使我並不是二十四小時能做到的,那我一天當中是不是有機會能夠不斷地提示我?還是說懂得很多道理、看很多書,實際上做的時候都始終在隨順著習氣走,那這個是毫無意義的事情。這個才是對我們眼前真正重要的。也許我們做了一段時候,對,我們的同學很多有這個經驗:提起來的時候好好地努力了幾天,欸,提起來了!會維持一天,乃至一個禮拜,可是過了一段時候又掉下去了。那是我們在福智精舍時代的狀態,而且經常會如此。那現在大家漸漸了解了,是,這個自然狀態,掉下去的時候,不要被掉下去所那樣。如果你自己稍微覺得畢竟不行,休息一下;在休息了幾天以後,它很快又恢復過來。如果你到那時覺得:「唉呀,就是這樣了!」自暴自棄了,那就完了!這一件事情對我們非常重要。1:42:57第70卷 27:56

  那麼下面又說,除了這個以外,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思惟,或者就感覺到:「啊!如果我不好好地這樣努力,懂得了很多道理,如果放逸而轉的話,造的業還是輪迴生死乃至惡業。特別是已經受了戒的比丘身,那更糟糕。那如果這樣的話,這種行為不相應,將來要墮落的。」所以就想到:「啊,將來這個我不如理的行為,會感得很可怕的。」就因為這樣的可怕策勵自己,這樣。所以這個放逸的對治,是照著這幾種方式。1:43:38第70卷 28:35

  當然,他現在是,大師是把最主要的幾點提出來,我們也可以透過這個,然後再或者依據《廣論》來觀照自己;或者當我們學戒的過程當中,學過去,隨時拿戒上面的那個內涵來觀照自己,我們怎麼去防護策勵自己。我們現在這個有了,理論是了解了,然後我們也能夠防止放逸,能夠精進去實踐了,夠不夠?不夠,還要一樣:1:44:14第70卷 29:12

不敬對治者,

  實際上,我們所以放逸,是因為並不重視我們學的東西。我們往往覺得:「欸,這個道理是滿好,嗯,滿好!」那心當中沒有一點強盛的敬信之心,所以好完了以後我們不會照著去做的。我們不妨這樣想一想:眼前我們一樣喜好的東西,或者是你對玩——有很好的節目、電視來了,你很歡喜的,或者是一份這個有各式各樣的故事、動人的雜誌來了,就算你很累了,你馬上眼睛瞪得大大的,會不會這樣?或者是你歡喜吃的,那時候心裡面不要任何人來提示你,乃至於人家來阻止也阻止不了。因為你對這個東西,自然而然內心當中有很強盛的好樂心去追求它。1:45:21第70卷 30:18

  現在佛法要怎麼樣去,提起怎麼樣的心才可以呢?有兩樣東西非常重要:敬跟信——恭敬跟信心。那我們說,因為我們沒有信心嗎?這不是這樣地講。我們這種信心是虛浮的,沒有什麼太大的力量的。我們自己檢查也就很清楚,講這個理論,對境的時候,我們講的是很多理論:「這個不要做,這個不要做。」就是拿掉我們習氣的很多東西,我們所喜好的。平常習慣當中喜好的東西,說這個不要做、這個不要做,不要遊樂,不要什麼、不要什麼。一對境呢?對不起,這種理論放得乾乾淨淨。為什麼原因?因為我們內心當中並沒有經過如理的實踐,沒有力量的。這個信是有股力量的,「信為欲依,欲為勤依」,你真正地有了信心的話,你有個很強盛的:「哦,一定要它!」現在你了解了佛法,對境的時候你要的不是這個,你說你到底是信還是不信啊?這是我們檢查的真正的內涵哪!1:46:40第70卷 31:41

  所以我們要恭敬,恭敬有很多種方法,剛開始做的時候要勉強。平常我們說,我們了解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不這樣做有什麼害處,也可以說為利而行;然後要策勵自己,會勉強而行;等到久而久之的話,自然而然你會相應了,或安而行。到最後結果是一樣的,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或者是外面的力量勉強我們去做,我們因為被迫,或者是因為自己曉得這樣有利而做,這兩者也不一定有什麼先後,但是我們一定要在這個上面去做。當你真正做得跟法相應了以後,很有趣,這個敬信心就會生起來的。1:47:33第70卷 32:31

  既然現在這一件事情你要經過實踐你才能夠體會得到,所以平常的時候,除了實踐以外很難真正地體會到。我想在座有不少同學會感受到,當你真的去做的時候,你會發現:「喔,佛法有這麼無比的威力呀!」那內心當中生起恩感、景仰之心,所以對三寶的恭敬油然生起。這個偶然生起,也可以這個你也可以體會到「安而行之」的這個好處,這個時候出現了。實際上,或者因為這樣的生起,下面再做的時候,你會感覺到這個有這麼大的好處,你可以用這個東西策勵你自己,總之我們不斷地提升。1:48:20第70卷 33:18

  那麼現在要恭敬,恭敬些什麼呢?我們現在敬的是敬好看的東西、好吃的東西,然後跟我聊天聊得來的朋友,現在我們不是這個,我們要的是什麼?三寶,所以1:48:35第70卷 33:33

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謂於大師」,這個是佛;「師所制立」的法,這一個地方特別講戒;以及「同梵行」,這個是僧——道友,對這些應該恭敬。恭敬這些,眼前我們如法增上,那步步不斷地增上,這個壞的東西就會拿掉,那麼這個是正對治。1:49:01第70卷 33:59

  後面有最後一條,「煩惱熾盛」。當我們很多人非常努力的時候,可是這個煩惱如果非常地強烈的話,的確這是沒辦法可想,那個這東西要個別對治。1:49:14第70卷 34:12

煩惱熾盛對治者,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最後有一條,這是非常強盛的,那這個時候剛開始的應該注意。所以修道這剛開始的我們說「五停心觀」,我們常常說五停心觀是小乘的,實際上,不!大小所共,這樣。不過大乘不會停在這裡,它對粗心的對治。那麼五停心觀對治什麼呢?就是我們有非常強盛的粗猛的煩惱——貪、瞋、癡、慢、疑隨一種,那你在這個上面必定要把粗猛的煩惱對治,你才能夠真正地深入。這個情況在後面講〈奢摩他〉的時候再講,這裡不細講。那麼這個自己可以觀察,因為下面等一下再說,所以不說了。1:50:13第70卷 35:10

  現在總結起來說,我們怎麼修學呢?要了解——要正確地認識,第一個。如果不正確了解怎麼去學應取捨處的話,這是無從做起的。所以了解叫正知,反過來是無知。那麼雖然了解了以後,如果不策勵自己,放逸的話也沒用,所以要對治這個放逸。那麼然後做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對三寶、對我們所學的東西,應該有絕對的敬信,這個要生起,如果這個生不起來,要對治。還有假定自己有非常強盛的煩惱,這個要個別對治。如果這四點能夠拿掉的話,那這個學戒一定沒問題。這個實際上是《瑜伽師地論》上面來講的,《瑜伽師地論.攝事分》裡面講的。那麼另外還有戒上面也有,戒上面有開合有不太相同,可是內容大致都在這上頭,那所以不去細說。那麼下面大師再教誡我們:1:51:24第70卷 36:22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那告訴我們前面要這樣的對治的方法,假定我們不能去如理、如法地對治,那麼以為,為什麼我們不對治呢?以為這個沒什麼關係嘛,這個罪也很輕嘛!然後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會重視佛制定的這個教法,然後放縱。這個時候要了解,唉!你剩下來的是什麼?「當獲純苦」。1:52:09第70卷 37:07

  那麼我們應該想想,那個在家居士當然本來就是漸次地增上,所以在家居士重視的——皈依。現在這個地方特別是講出家的沙彌開始,然後比丘。所以我們出家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人家辛辛苦苦賺了錢不自己享受,來給你供養?特別是現在這個世界。然後你受了人家的錢以後,你不如法去對治。我們平常總是覺得:「啊!披了這件衣服是福田這個衣,人家應該供養的。」人家供養,供養這件衣服啊,那你拿來以後燒了這個飯,應該塗在這件衣服上頭才對呀!不是,你吃下去啊!說那個這話是說不通的。所以人家有很多這種東西應該對著這個,都塗在這件衣服上面,實際上我們並不是啊!所以我們要了解,我們要身體如法行持,如果你不如法行持的話,你違背了以後那非墮落不可啊!所以他說「當獲純苦」。1:53:20第70卷 38:18

如《分別阿笈摩》云:「若於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沒林。現或有於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故應勵力,莫為罪染。

  那麼這個就是這個律上面告訴我們,假定對於這個我們世尊——大師世尊,這個世尊給我們的這個教誡,他為什麼講一個「大悲」呢?這是要救拔我們的大悲心給我們的。講到這個「大悲教」,我想起一個故事:那世尊涅槃走了以後,大家都很悲傷啊!結果有一個老比丘怎麼說?「啊,這個老人家走了,這下就輕鬆了!他以前在的時候一天到晚嘀咕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他走掉了我很輕鬆了。」注意啊!我們常常有這種狀態,我們不妨拿這個例子來示現看,我們不要說:「哼!這個老比丘不行。」我寧願把他看成功——他是不是不管,就算他不是我寧願看成他是菩薩示現。1:54:44第70卷 39:42

  那佛在世尚且如此,說我們越向後越會容易犯這個毛病,好像佛制定很多戒,讓我們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不是的!他因於大悲心的流露,所以不在他的淨土當中享受,跑到我們娑婆這麼惡濁的世界上來訂立這些東西來教我們。諸位啊,如果你們自己曾經帶過小孩的話,那你們就知道,你跟他磨,磨得真辛苦啊!就是你是為他,可是他並不一定了解。反過來說,我們在佛的眼光去看起來的話,你也跟這個三歲的小娃娃是一樣的無知。所以平常我們對大師的這個由於大悲心而隨的這個教誡起違犯心,哪怕輕微的一點點,那時候因而獲得苦的增上。1:55:40第70卷 40:38

  那我們這樣說,豈不很害怕嗎?我們一下都要違犯哪!這個違犯有兩種,就是說我努力去做,戒上面說得很清楚,策勵我們去做,可是我一下做不到,這個可以容許的,剛開始一定是這樣。不過心目當中本來就不重視:「唉,這個東西根本無關緊要啊!」那對不起,就算你不形之於行為的話,將來你一定會受苦。所以從內心的意樂上面應該認識這一件事情,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觀念。1:56:12第70卷 41:11

  那就像什麼呢?「折籬」,這個是比喻。這個籬笆有什麼好處啊?就像我們圍牆一樣,圍起來了以後這裡面東西很安全,不圍起來那個被小偷偷走。現在誰是小偷?煩惱賊。然後我們把這個戒,這個戒有的說戒是紫禁城,有的說籬笆,一樣。那個最好的防範失掉了、壞掉了就是這樣,「折籬失壞菴沒林」,這個整個的內涵,那麼這結果是一定糟糕的。1:56:49第70卷 41:46

  下面,說我們現在在世間來說,任何一個地方,國家制定的法律,你去犯了以後你有機會可能逃得掉;但是對不起,佛法這個東西沒有人看見,但是你自己造了以後,這個業是永不會失去的。所以說世間的法律,你造了罪容或有機會逃得掉,可是違反了佛制決定逃不掉。所以他下面說,如果是你違反了世尊所制定的教律的話,那一定會犯。下面舉一個「醫缽羅龍王」的故事。那個醫缽羅龍王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龍,牠那個龍王非常大,可是牠很不幸頭上生一棵大樹,然後那個大樹一動的時候,哇!牠那個震,上頭那個頭痛得要命,牠怎麼辦都沒辦法。那後來就問那個世尊,世尊告訴牠,迦葉佛時代他是很好的出家比丘,那時候他在,這個平常那個佛世的時候都是住在那個尸陀林裡面,在樹底下。那這個樹底下,那個樹葉下面就碰到他頭上,這樣。1:58:16第70卷 43:14

  那個佛制的戒,我們現在也是一樣,叫「不壞鬼神村」,這個東西不能壞掉的。然後它這個樹老是影響他,他覺得這個根本無關緊要的:「制這個戒啊!」他心裡面就對世尊制的這條戒,起了一個非理的惡意,這樣。那有的地方說他乃至於把那個樹把它弄掉,就這樣。就是這樣一個行為哦!那以後就感得什麼呢?感得這一世墮落龍當中,墮落龍當中就是那個頭上長一棵大樹,然後風一動,喔!痛得個要命。1:58:56第70卷 43:54

  我們還前面記得共下士時候說,如果你正見未失,可是因為你其他的行為不相應的話,將來會感得什麼?龍,這個醫缽羅龍王的故事就這個樣。所以哪怕很小的罪犯,我們都會這樣。那了解了這個會策勵我們努力,哪怕它很小的罪,千萬不要去犯。那麼萬一犯了怎麼辦?因為我們初機,真的不犯不可能的,這地方要了解:「啊,佛制的多麼地嚴密啊!」所以下面緊跟著說:1:59:36第70卷 44:33

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

  假定犯了呢?不要以為說:「啊!沒什麼關係。」或者雖然不是這樣想,自己覺得也莫可奈何,就不去管它啦!應該去懺悔,怎麼懺悔法呢?還是要照佛告訴我們的方法。那個就是我們前面已經說過的,或者是《三十五佛懺》,或者是其他懺。所以我們現在我們制定的那個《八十八佛懺》,實際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大懺悔文,大懺悔文。但願我們不但是每天,現在我們這裡每天有一次,中午的時候,不但是每天哪這樣去拜一下,而且很認真地如理,到晚上也不妨這樣去做。2:00:32第70卷 45:29

  我曾經聽見過法王,法王晚上每天晚上最後睡覺的時候,他就念一遍這個:哦,想想有沒有什麼地方不對。以前我在辯經院的時候住的,他一早起來幹什麼?憶念這個,一面念、一面拜。所以今年各位同學到香港去的時候,你們記得不記得?有一天校長來傳的時候,他也叫我們去拜,他說:「那你們拜中文的好了。」那我們照拜,他也說:「啊!你們好,你們是一佛一拜。」我們那裡就是大家一面念,應該三十五佛加上頭上那個儀軌、尾巴上的,應該拜四、五十拜。他大概拜了一個四、五拜、十幾拜,念完了,不過他是要三輪。那這種情況,當我們眼前看,有比沒有總歸好嘛!他一步步來,希望從這個上面慢慢提升。實質上,這是不夠的。這意思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儀軌是有的,當我們學完了以後,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位同學把這個精神要提升,漸漸、漸漸地深,越學越精。下面又引:2:01:42第70卷 46:40

《梵問經》云:「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奈耶轉。」

  經論上面,經上面佛策勵我們,這個說我們該學的,那麼這地方三學就是三學當中特別是戒學,應該努力地去尋找、去求,求善知識,然後去學。然後學會了,照著它去努力地去做;在做的過程當中會有很多困難的,困難千萬不要退。所以他下面說,困難到乃至於會傷害我們的生命,那我們絕不能棄捨,一直要住在那個正行當中,照著經告訴我們的作法去做。2:02:38第70卷 47:35

《成就真實尸羅經》云:「諸苾芻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尸羅。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生壽量窮盡。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

  那為什麼要這麼嚴重呢?就是說我們捨了生命,為了持戒而捨了生命,眼前受一點苦,可是將來呢?我們就會越來越好。反過來說,我們雖然保護了生命,結果犯了戒,這下麻煩了,就是這樣。所以捨了戒而保護了生命,眼前一點小小的快樂,結果永遠失去掉快樂;反過來說,眼前雖然痛苦,將來是不斷地增上,這是它根本原因。這文字容易懂,這樣。2:03:38第70卷 48:36

  不過後面倒告訴我們,「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俱胝」是什麼?一千萬,那一千萬生。我們就一生要很長喔!換句話說不曉得什麼時候。他下面呢,「常離種姓」,這個才是真正麻煩的喔!你再接觸佛法就很難、很難了,那個時候輪迴生死當中何等地痛苦啊!所以「當受墮落」,你要找的真正的安樂都得不到,一直墮落。那眼前貪一點小小的便宜,這個絕對不可以!2:04:14第70卷 49:12

此具因說,故當捨命而善守護。

  那個就是告訴我們在因地當中。那下面,2:04:24第70卷 49:21

若不能爾,則應審思,我剃鬚髮披壞色衣,空無所義。

  反過來我們是這樣想,說我想想看,我既然出了家了,捨棄了世間的所有這個東西,乃至於披著衣服,可是我不如法地去做,那有什麼意義呢?這個是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真實依照佛來告訴我們的真正的意義,我們現在停下來想一想,世間人所謀的是什麼?當然我們常常說:「欸,快樂,不要痛苦啊!」這個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感受,假定我們實質上去講的話,什麼呢?衣、食、住、行,對吧?這個實質上的東西。還有呢?名位、錢財,這些東西。2:05:25第70卷 50:22

  那現在請問出家了這些東西有沒有用?沒有一樣東西要的。所以佛告訴我們,我們吃的東西怎麼來的?乞,去討來的。現在我們是因為三寶的、佛的無比的恩、功德給我們,所以我們現在乃至於不要討飯,施主願意供養,我們用不完,吃、吃不完。食有了,古人的衣呢?糞掃,他是撿來的,我們現在衣也穿不完。然後古人住是什麼?樹下一宿,我們有這麼好的房子。現在那個台北你看,買一個房子以千萬計,租一個房子要很多錢,我們住得這麼寬敞,好了!行,他們要擠來擠去,我們這裡現成的,這個不要,出去的時候人家還要來接我們、送我們。為什麼原因?我們還忙,到底忙些什麼啊?那麼到底我們要做什麼呢?因為我們捨棄了這些,一心一意要修行。現在我們這些都靠著或者宿生的善根、三寶功德,都得到了,不去修行,這真是對不起我們自己,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所以如果不去努力如戒行的話,「空無所義」啊!所以下面又說:2:06:53第70卷 51:50

如《三摩地王經》云:「於佛聖教出家已,仍極現行諸惡業,於財穀起堅實想,貪諸乘具及象車。諸不殷重持學處,此等何故而薙頭。」若欲逃出有為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眾苦逼惱。

  這段話,他下面馬上引經,然後這個大師再教誡我們一下。說現在我們在佛的聖教當中出了家了,所以出家的原因,就是棄捨了一切,然後我們如法修行。可是現在我們實際上去行,我們的行為是什麼?對不起,然後現行仍舊是在惡業當中。這個要怎麼樣去對治呢?先不去管它。在這種惡行當中「於財穀起堅實想」,這個「財穀」,注意啊!並不是我們真的要去買一些穀子堆在那裡像農夫一樣、商人那樣作生意。不是,說我們腦筋當中到底緣些什麼?腦筋當中緣的還是隨順著以前這個習慣來緣。也許我們不一定是作生意人,也許我們不是農夫,這樣,可是我們平常緣的呢?特別是我們現在很多文人習氣,平常沒什麼事情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嗯,看見這個人,心裡面覺得這個東西很好,然後說:「啊,我們討論佛法。」內心當中都隨順這個東西去轉。這是從「財穀」兩種我們要看見這個特點,就是內心當中除了你如法持戒以外,其他的都不可以。2:08:45第70卷 53:42

  不過在這裡我們這裡同學有很多就很緊張:「喔,那我怎麼辦哪!」那個《廣論》已經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在為了做到這件事情,前面如法地聽聞、如法地思惟、如法研討,完了以後休息一下,在一時沒走上來去之前,照著那正規的路去走,那個不算違犯。那這個《資持記》上面它有很正確的說明。反過來我們了解了這個,內心當中著急得要命,恨不得到了今天晚上就是不能對治的話,煩惱也要認識得清清楚楚,那又錯了!這個我們要了解的。2:09:23第70卷 54:21

  那麼他現在下面說,這些人「貪諸乘具及象車」。那對印度當年來說,這個都是生活當中很光彩的一些莊嚴。拿我們現在來說,嗯,一部很好的車,出去的時候,有很好的房子,就這些東西。那我們現在呢?就是你懂得了很多道理自己覺得很傲慢:「我懂得很多。」這些實際上就是我們的現行都跟法不相應,而應該做的什麼?應該殷重持守我們應學,這個才對。所以說如果做不到,那我們剃頭幹什麼?那所以要剃頭的原因,有一個根本的原則在這裡——我們要跳出三有的生死輪迴。2:10:18第70卷 55:16

  那要想跳出三有的生死輪迴的話,一定要修三學,而三學必定要從戒開始。從戒而定然後慧,才能夠得到解脫的最後結果,所以才能夠「趣解脫城」。現在要「趣解脫城」,要行那個道,第一步要持戒。現在戒不好的話,那個戒的腳,就像我們的足毀掉了,對不起你怎麼走得去呢?所以如果說這個戒足毀掉了,那不但去不了,而且只有流落在生死當中,受種種苦迫。下面說:2:11:00第70卷 55:57

并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經》云:

  《三摩地王經》為了上面這個道理再說一個比喻:2:11:08第70卷 56:05

「若人為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為賊執而摧壞。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為,由戒壞故不能逃,為老病死所摧壞。」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芻,亦無此學處。」

  說現在就像被強盜逼著,然後,喔,曉得這個東西非常麻煩哪!他要來傷我們命、搶我們東西,趕快逃,這個時候腳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我們要逃,在三有生死輪迴當中,要靠著什麼樣的腳?戒、戒足。所以如果這個毀掉了,結果仍舊被這個盜賊所捉,現在盜賊是誰啊?煩惱賊。說粗的來去看,就是貪瞋癡慢疑等等,真正的內容來看什麼?「我」。2:12:12第70卷 57:10

  所以現在我們不一定要很細的馬上把這個抓住,可是我們不妨去想,對境的時候,你平常不一定能看得見是「我」,可是當你「我」受傷的時候,你馬上毛病就來了,會不會?你怎麼樣我不知道,因為我自己很清楚,叫我辛苦一點不在乎,可是當「我」受傷的時候,我就受不了了,你們諸位有沒有?也許旁邊有人告訴你,還可以。平常我們也常常這樣說:「啊,我也自己也在求自己的師友,我有錯告訴我啊!」那同學也常常告訴我:「啊,師父,我有錯你告訴我。」當我真正遇見境界的時候,有的時候是無意的,有的時候有意地點他一下,到現在為止真正能夠認得清楚的人很少。其實沒有別的,就是在他「我」上面刺一下,他儘管是不會是馬上跟我吵架,可是立刻的反應很明白,他完全被這個「我」抓去了,那這個地方我們要真正認識的。我們現在不必把「我」的自己的內涵把握得很準,可是「我」這個行相應該認識。你們自己試試看。2:13:26第70卷 58:24

  最近我遇見一位老同學,我也這樣地當面刺了他、傷了他一下。這個我所以常常講福智精舍,乃至於以前的老同學的可貴之處,那很快地他就轉過來了,我感覺非常讚歎,我自己覺得要我做不到。那是從他最嚴重的關頭上面當下就刺他,這個是真功夫啊!所以我們但願我們不要棄捨,能夠這樣地努力的話,我們一定有成就的一天!所以我在這個地方順便地提一下,這個要注意一下啊!2:14:02第70卷 58:59

  那麼這樣為什麼呢?「愚人毀淨戒」。啊!這個真是愚人,你又要跳出有為這個輪迴,又要毀掉淨戒,那你怎麼可能逃得出來,所以最後結果呢,還是被生老病死所摧。那個今天的解釋,就到這地方為止,好。2:14:26第70卷 59:25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九十六頁,繼續上一堂的。就是上一堂我們已經講,那麼學戒就是講持戒,那我們只要把它錯誤的地方拿掉了就可以。理論上了解,但是我們的無始以來的習性很強;反過來說,它這個戒本身就是要對治我們的習氣,既然稱它為習氣,這是不可能說一當我們了解了就能做到。實際上,有很多的了解我們誤解了,以為文字上的了解那就是。文字上的了解都要透過一些思惟、觀察,腦筋好的人很容易了解。腦筋好的人......文字的了解不容易,那真正的了解,是實踐了以後才曉得問題在哪裡。說我們以前談過,知性的文字,就是知性的知識,如果不經過實踐,這是禁不起時間的考驗,退失的。但是當我們把我們的認知,透過行為去實踐,它變成自己的經驗,它就永遠不會消失。世間是這麼說,佛法告訴我們——業,業才是真正永遠不會消失的東西。這個是內心上頭實實在在的一種正確的驗證,就像我們平常感受的東西,這個不要理智上面,像認識文字一樣,哦、哦!曉得什麼。平常我們的感受要不要文字的解釋啊?不要啊!2:16:37第71卷 02:15

  所以說,了解了前面這個犯戒的四因,並不表示我們做到,所以真正去做的時候,那還是有錯的。那時候我們會害怕說:「啊!那這樣的怎麼辦呢?」不!佛法、佛陀真是偉大!這告訴我們,只要我們認真去做,那個時候就對境的時候,犯的錯誤當中曉得了這個不對。平常我們常常講,我們總怕失敗,實際上錯了!失敗是成功的因。那麼現在上面說的主要是什麼呀?當我們了解了去做了,開始去做的時候,我們並不是成功,是失敗啊!那這個佛經上面這一段,你仔細去看,它就告訴我們這樣的一個特徵。2:17:32第71卷 03:10

  不過,我們平常的人失敗的話,覺得失敗了就灰心了:「唉呀!怎麼、怎麼這樣的!」欸,他不是!失敗了怎麼辦?挺起來再來,去懺悔:「啊!我明曉得這樣,我怎麼做不到呢?」因此對自己的失敗,會更振發自己一個決心想學的一種精進的力量,而對別人的失敗,我們很清楚明白是理所當然,不會拿這個道理說:「這個傢伙,講了很多道理,做不到!」而我把這個來自己反過來看。因此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於自、於他,這是真正對我們實在我們該走的。2:18:20第71卷 03:58

  所以說下面進一步說,哦!那萬一犯了,那麼怎麼辦呢?去懺悔。實際上這一個才是我們真正該做的,這樣。所以真正的持戒的功德在哪裡呢?就是努力要去做,受了不犯、犯了懺悔,這兩樣東西,一樣是持戒當中非常重要的、走上去不可少的。那麼,下面就是引經論來證明,我們繼續地說下去,現在看一百九十六頁倒數第三行。2:19:01第71卷 04:38

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苾芻,亦無此學處。」

  真正去實踐過程當中,那還是有些差別的,因為實踐過程當中,他客觀的環境以及自己所處的環境,那個有絕對的關係。佛在世的時候容易做,向後慢慢、慢慢地會越來越難,這個是特別說。那這一段是特別是講,當這個時代慢慢地退的時候,向下退、墮落的時代,就是減劫,我們來說,那這個狀態怎麼辦呢?本來佛在世的時候,非常嚴密的條件,很多出家人他都能夠做得到的。漸漸、漸漸地這也做不到啦!不要說這個做不到,連他在家居士只要持守的最基本的根本的五戒,唉!那很多比丘都做不到。所以下面是大師把經論上頭的話來敘述一下:2:20:26第71卷 06:04

為近事說五種學處圓滿守護,苾芻亦無。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

  那麼這一點注意哦!是,客觀的環境是每況愈下,可是平常我們一般人的態度,碰到這種情況會是怎麼樣呢?那說:「啊,這個大家就是這樣呀!末法啦,馬馬虎虎算啦!你還忙什麼?」這個,如果說出家滿久,接觸佛法很多老的很多同學們,好像經常會遇見這樣。那麼容或因為畢竟在座的出家人出家久的人不多,可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卻同樣遇得見同樣的例子。這個例子是什麼?並不是說你平常生活當中你遇見出家人,不是。當我們處在一個很惡劣的環境當中,你們會怎麼樣?大家都這麼馬馬虎虎、邋邋遢遢,那時候就想:「唉,大家都是這樣的呀!那、那、那我也何必這樣認真呢?」諸位想想:會不會這個?你仔細去觀察,很容易,我們每個人都犯。「大家都這樣的話,你就閉上眼睛算了!」那麼大家在這兒混混。差一點的,看見別人本來心裡面就不大容易,看見別人那正好混水摸魚。好一點的,覺得:「唉,那大家都這樣,我也何必呢!」這一個是我們一般人都遇得到的。2:22:14第71卷 07:51

  應該怎麼辦呢?挺起來!假定說世間上頭的人,人人都差了,你挺起來,世間上面因為看見還有人挺起來,說不定因為你的挺起來,就跟著你就站起來了!這你這麼一挺,有多麼深遠的影響力量,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2:22:40第71卷 08:18

  我們現在反過來說。大家都滿好,你在那兒先爛了,同樣地別人看見你,當初雖然說:「啊,你這個傢伙怎麼這樣的?」可是要不了多久,這個你這個病傳染給別人了。你仔細去看哪!這個是正、反兩方面地看。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為什麼真正的不管是儒家也好、佛法也好,它很多小地方還是相當注意。那個很小的小地方,你這麼一個疏忽,乃至於這個非常好的環境,被你疏忽,終於種下腐爛掉整個好環境的因。這一點,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不要文字上面去看,實際上面每個人想想:我的生活當中,我有沒有這種狀態?2:23:43第71卷 09:22

  好,現在我們繼續下去。所以現在我們想到,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是會努力的話,啊,那這個好處有特別大!2:23:55第71卷 09:32

即此經云:

  他又說:2:23:56第71卷 09:34

「若經俱胝恆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

  這是何等大的功德呀!2:24:08第71卷 09:45

若於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你有這麼大的供養的福德、福報。我們現在說:「喔唷!供養好了不起呀!」這樣,那這供養而且供養佛哦!這樣。而且供養百億俱胝佛哦!俱胝是一千萬,一千萬個百億是多麼大的功德啊!欸,但是在佛法很衰頹的時候、將滅的時候,你能夠認真去持一個學處,福就大那麼多。平常我們不是常講淨罪集資嗎?現在這個是正是時候!所以我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我也很樂意跟著大家一起去做,不要說:「唉,大家這樣啦,馬馬虎虎啦!」「不,我要挺起來!」這個常常策勵我們自己。2:25:12第71卷 10:51

  那因為這樣,我們說:「啊,那這個犯了以後可以懺悔的啊!」那於是就不會太認真去持戒,又有這種可能,那怎麼辦呢?他下面又更進一步層層推進告訴我們。這是大師這是他一方面無比的智慧,一方面無比的悲心,就是首先說明我們常人可能犯的。2:25:44第71卷 11:21

又若念云,毀犯可悔,

  因為這樣,2:25:52第71卷 11:29

無後不犯防護之心,放逸轉者,說可還出,如食毒藥。

  假定想:「嗯,這個犯了以後可以懺悔嘛,我們常人本來就是不那麼容易做得到嘛!」你心裡已經這樣去想的話,那就麻煩來了。這個前面這個所以這樣子說,是因為我們是想努力,可是由不得我們自己的習性這麼強,所以聖人才說這個。可我們懂得了這個理論以後,反而覺得:「嗯,常人就是這樣的,那我本來就是個常人嘛,那麼何況犯了以後,懺悔嘛就可以了!」我們先這樣想的話,那就完了!平常我們常常說,這個仗還沒打已經先準備先逃走,那那個仗你就不要打啦!這我們必須要了解這個特點。那麼下面就馬上引經:2:26:48第71卷 12:24

如《彌勒獅子吼經》云:「慈氏,末世末劫後五百歲,有諸在家出家菩薩,出現於世。彼作是云,悔除惡業能無餘盡,造作眾罪造已當悔,增上毀犯而不防護,我說彼等是作死業。云何為死?謂如人食毒,此亦同彼,命終之後,顛倒墮落。」

  馬上引經上面,那世尊來教誡那個彌勒菩薩:「慈氏啊!在末法的時候,」通常我們就是這個佛的法是正法五百年、五百年、五百年、五百年這樣的,以這樣的五百年漸漸地遞減。「那在末世的時候,最後的時候也就是說,不管在家、出家,他們都是學佛的,他們就是這樣想:嗯!這個雖然造了惡業,只要去懺悔的話,能夠徹底懺乾淨的,這樣。然後自己毀犯。」其實前面在四力懺悔當中,它說得非常清楚呀!懺悔了以後一定要說:「後面要防護啊!」所以我們四力懺悔拜這個三十五佛懺的時候,那拜完了以後,在每一個世尊前面拜完了以後,下面就要追悔,說:「我在佛前面,我懺悔我以前、以前、以前怎麼做了這麼多罪,而且以後防護不要再犯。」這樣,那麼才懺得乾淨。現在你還沒有做,說:「反正懺過了以後沒什麼關係啦!」不但去犯,而且也沒有防護,擋住以前不做,那這個沒什麼用場的。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佛說這個他做的不是修學佛法持戒的行為,是造什麼呀?自己造死業,什麼是死業呢?就像吃毒,將來一定會墮落。2:29:07第71卷 14:45

又云:「慈氏,於此聖法毘奈耶說為毒者,謂諸違越所制學處,故說汝等莫自食毒。」

  又進一步來解釋。那麼這一個戒叫聖法,就是世尊制定的這個戒律當中,所謂的毒是什麼呢?就是世尊所制的學處,違犯它。因此,這個千千萬萬不要違犯哪!違犯就是吞那個毒藥,那是非死不可的。2:29:48第71卷 15:27

若具別解脫律儀,應以如是道理守護,密咒亦然。

  那假定說學的人是具戒的,或者不管沙彌、比丘,應該如此,然後學密也一樣。那麼這個地方為什麼要這樣特別說學密呢?這個有原因。在藏地很多人自以為這是高明,高明就不要了,說:「欸,這個都是下面的,對下面的人說的啦!」那前面一再說過,沒錯,這是下面的人說,可是這個基礎呀!我造高樓大廈,我只要造那個頂樓就算了,下面這個不要的,那是非常荒唐,可是世間就有這種愚人。下面這個地方又說,特別再引經:2:30:38第71卷 16:16

如《妙臂請問經》云:「佛我所說別解脫,

  那所謂這個別解脫,實際上就是戒。下面說:2:30:47第71卷 16:25

淨戒調伏(這個都是同一樣東西)盡無餘,在家咒師除形相,軌則諸餘盡當學。」

  說這個戒,有的時候我們稱它為別解脫,有的時候叫它戒、叫它調伏。這件事情不僅僅是給出家人,這樣,那在家人,以及學密的在家人,除了形相不一樣,以及由於出家、在家彼此間軌則不一樣,基本的精神、該守的守則是一樣的。下面解釋:2:31:29第71卷 17:06

此說雖諸在家咒師,除出家相,羯摩軌則少分遮罪,尚如調伏所出而行,況出家咒師。

  這是說學密的人,在家人,除了這個形相以及出家人應該做的「羯摩」——就是他們的出家的法則,那這個少部分不同以外,其他的完全就是前面這個經裡面「盡無餘」,完完全全沒有絲毫餘遺地都要做。那麼在家的學密的尚且如此,出家的,那當然百分之百地要照著它去做。不過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是專門為了小乘而立的這一些、這一些,那這個有不共之處,那個大乘就不必。那麼同樣的,學密的,對於別解脫律儀當中專門為只求自利的這些人,這個是開許的,這個要弄得清楚。2:32:40第71卷 18:18

又能成就密咒根本亦是尸羅。

  這個已經說得很清楚。學密的根本在哪裡?跟顯教一樣,在戒。2:32:52第71卷 18:31

《妙臂請問經》云:「咒本初為戒,次精進忍辱,信佛菩提心,密咒無懈怠。如王具七寶,無厭調眾生,如是咒成就,七支能調罪。」

  這本經上面又告訴我們,學密的人,他最初的根本在戒,下面還要精進,還要忍辱,還要有堅定的信心,傾誠敬的信心,還要信什麼呢?信佛,就是信三寶,還要菩提心,還要對學密的這個密咒,而做這件事情要無懈怠,這樣,這個七樣東西。這個七樣東西,就像轉輪聖王的七寶,他具有了這個東西能夠「無厭調眾生」,調伏所有的眾生。同樣,我們在學咒的當中,也必須根據上面的七樣,才能夠調伏我們的一切的罪惡。2:34:01第71卷 19:38

《曼殊室利根本續》云:「念誦若毀戒,此無勝成就,中悉地亦無,又無下成就。能仁未曾說,毀戒咒能成,非趣涅槃城,境域及方所。於此愚惡人,何有咒能成,此毀戒有情,何能生善趣。且不得天趣,又無勝安樂,何況佛所說,諸咒豈能成。」

  那麼這段文字很容易,我簡單地解釋一下。說這個「念誦」,就是持咒的人、學密的人要唸很多,不管是儀軌、咒這些。那如果說他毀犯了那個,咒,那殊勝的成就不可能。殊勝固然不可能,這個地方講殊勝的是指什麼?成佛。說學密,的確它可以即身成佛,因此學密的人總覺得他條件很好,實際上他的根本在戒。「中悉地」,那就是學種種東西,中、下,那麼我們就不去說了,這些都不可能成就。上固然不行,中也不行,下乃至於也不行。2:35:24第71卷 21:02

  這個裡面要曉得,世尊從來沒有說毀犯了戒,說學密能夠成就的,因為這個已經走錯了,非因,這個毀犯根本的戒,那絕對不是真正趣向解脫涅槃這個路,也不是向這個方向。對於不能如法持戒、毀犯的這個愚人、這個惡人,怎麼可能有任何咒的成就呢?而這一個,他不要說以學密當中的上、中、下的成就不可能成就,乃至於不能生善趣,他連他善趣都不能成功,何況佛所說的更殊勝、最殊勝的密法的成就,那是經論上面說的。下面緊跟著是祖師:2:36:26第71卷 22:03

康壠巴亦云:「若年饑荒,一切事情皆至糧麥,如是一切皆繞於戒,當勤學此。又戒清淨,不思業果必不得成,故思業果是真教授。」

  那麼下面引祖師的話。其實這個像什麼啊?像荒年一樣,荒年的時候什麼都不要管,那個時候只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的——先弄飽肚子。所以對我們學佛的人也是一樣,拿對戒來根本,所以這個地方應該努力。2:37:05第71卷 22:43

  這個祖師又告訴我們,當我們平常講到戒的話就會都:「哦!那這樣的話,戒,披衣服怎麼披,你要持缽、你要拿這個......。」都在形相上面轉。這個不是不要,要。平常我們是講的拿這個汽車的比喻來說,有這個引擎沒有車身固然不行;可是我們反過來說,車身弄得很好,對不起,引擎沒有的;雖然引擎有,引擎破掉了,這部車子有沒有用?還是一樣的廢物。或者我們常常說的繡花枕頭,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兩者都要,而這裡邊不同的是,主、副我們要把握住。在剛開始進去的時候,從我們這些外表容易做的做,那把我們的生活的習性改過來,這個好像偏重在形式上面。可是實際上這個不能停,繼續下去的話,那進入到內在。那麼真正內在是什麼呢?要想把戒真正持好,而且要持得清淨。這善跟淨是有不同的程度的,淨是非常難、非常難,但是我們必須要走上這條路。2:38:21第71卷 23:59

  戒的清淨,要清淨戒,一定要什麼?思惟業果,造什麼業感什麼果。所以到後面對「思業果是真教授」,真正這個教授的中心在這裡。在前面的,也就是說下士如果做不好的話,中士這個戒是不可能的。那戒既然是根本,中士的戒不可能,上士有沒有?那當然也沒有,這是我們要了解的。2:38:55第71卷 24:32

  不過反過來說,我們如果這樣的是下士最重要,停在下士,這個也不可以,這是我們要把握住的。我們普通人很容易覺得這樣的好像矛盾,常常很多人一般都是覺得好像這樣做也不好、那樣做也不好,這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常有的現象。那我當初學這個東西的話,就被這個東西困了很久,要我這樣做也不好,要我那樣做也不好,到底要我怎麼做呢?為了這件事情我困了好幾年。終於到後來,遇見了很多困境以後,總是三寶的加持,沒有讓我退轉,雖然吃了很多苦頭,後來想想:啊,這個對我們實在是非常重要的!那下面我們繼續下去,又看另外:2:39:50第71卷 25:28

霞惹瓦亦云:

  這個祖師說:2:39:53第71卷 25:31

「總有禍福皆依於法,其中若依毘奈耶說,無須改易內心清淨,堪忍觀察,心意安泰,邊際善妙。」

  所有的一切好的、壞的。平常我們世間人,總覺得這個好的就是好的、壞的就是壞的,好像是天生如此的,好像這個是人家給我們的,好像是人家傷害我們的。不是!真正的重要的都是法,主要的。拿戒來說,既然了解了法以後,那我們不必在這個事相上面這種很多東西,不必努力去重點放在這個上面,怎麼辦呢?我們只要觀察內心。如果我們自己如法地照著法,能夠依法做得清淨,然後自己觀察,覺得可以,所以說「堪忍觀察」。真正重要的,不要把這個眼睛去看別人,真正要把全部精神來觀察自己。覺得我自己做對了,那人家說我好、壞有什麼關係呀!他主要的意思就是這個。2:41:11第71卷 26:49

  我們碰到一點點小事情,往往就覺得:「欸,這個傢伙這樣說我,這個傢伙貼我標籤,這個傢伙如何、如何!」那不要去管他嘛!所以我們真正重要的把那個心機觀察自己的內心,我自己細細地觀察,覺得:欸,我裡面做對了,人家不管怎麼說,我的內心是「堪忍觀察」的。我們現在不要去看別人境界堪忍不堪忍,看了境界不堪忍,是後面說、前面也說,我們忍非所應忍處。我們內心當中應該做的,我們倒去讓它去,外面我們不要去管它的,我們專管這個。如果我們經過這樣的內心當中覺得做對了,「心意安泰」。眼前心意安泰,「邊際」呢?最後是「妙、善」,對了,這個才是我們要的。2:42:10第71卷 27:49

善知識敦巴云:「有一類人依律毀咒,依咒輕律,除我尊長教授,無餘能使調伏為咒助伴,及令密咒為調伏伴。」

  那個敦巴尊者他同樣地舉,說:有一些人學律就毀壞咒——拿我們現在來說,很多持戒的人,就毀壞不持戒的人,就是這個。除了這個以外——藏地的情況,我們如果到這裡來,因為我們這裡學密的人很少,那我們就是說,念佛的人對學經教的人說:「啊,這些人嘴巴上面講講!」就這樣。然後這個看那些學禪的人,說:「這個人都是心高氣傲。」反正我們學什麼的,自己往往不把學的全部精神來自己調伏自己,而是弄錯了,看別人過失。那麼現在這地方最最重要的話,這個根本——戒律,跟向上去步步地深入,這個地方彼此之間的矛盾的衝突,我們要想辦法解決。2:43:39第71卷 29:17

  所以在敦巴尊者那個時代,藏地就是這樣,大家還記得《阿底峽尊者傳》,那亂成一團。所以後來阿底峽尊者去了以後,真的改善。所以敦巴尊者說:「除我尊長」,除了他的老師阿底峽尊者是自己的身體力行,他給的教授以外,他給的尊長什麼呢?這兩個是互為助伴的。你必須要持戒,持好了,你才能夠步步深入,所以這個步步深入的,乃至於到最後的密,需要根本戒來幫助他。反過來,這個戒的所以持好,要上面這些深入的教授,乃至於起碼的業果,乃至於無我,乃至於這些深入的教授才能夠把戒持好,這兩者是互相輔助的。2:44:42第71卷 30:22

覺窩亦云:

  這些是前面的祖師,反推回去,從下面的一個一個倒推到最後最高的阿底峽尊者。這個「覺窩」,這個地方就指阿底峽尊者。2:44:59第71卷 30:36

「我印度中,凡有大事或忽然事,集諸受持三藏法師,問三藏中不曾遮耶?既決擇已,於此安住。(下面又說:)我毘迦瑪拉希拉諸師,則於其上,更須問云:菩薩行中不曾遮耶?不違彼耶?安欲根本隨持律轉。」

  那麼那時候阿底峽尊者已經到了西藏了,所以他常常教誡弟子說,在印度那個時候凡是有大事,或者因為平常所謂大事,是一般的事情都是已經寺院當中依著這個律,有一個非常嚴密的規定的,碰見特別大的事情,那時候一定要找律上面翻來開看,不因為是大事就疏忽。或者忽然遇見的事情,不是平常的,那個時候一定要集諸受持三藏的法師,最高的那些人請過來,說:「欸,三藏當中不遮耶?」為什麼呢?就是說三藏是經律論,是違背嗎?那經過了這樣的嚴密的抉擇了以後,那再照著這個經過抉擇,不違背的才去做,大眾就安住在這個上面。2:46:25第71卷 32:03

  那麼除了這個,還有所謂「毘迦瑪拉希拉諸師」,這樣,那就是這個阿底峽尊者在這個廟裡蹬了滿長一段時候,在除了上面這個道理以外,更問一步說:「那麼菩薩除了這個根本的別解脫戒以外,還有的菩薩行有沒有違背呢?」無非都希望建立這個最好的根本,照著這個根本而去行持,這是他的特點。好,那一個個強調了,那麼下面我們就再下面一段是特別講,要想把戒持好要怎麼辦。2:47:15第71卷 32:52

如是戒淨,又如內鄔蘇巴云:「現在於內與煩惱鬥,唯此為要,不鬥煩惱戒不能淨。若爾不生伏斷煩惱,定學慧學,當須畢竟漂流生死。」

  現在我們最最重要的幹什麼?喏!鬥煩惱。現在宗大師引內鄔蘇巴的話,也就是說宗大師告訴我們就這個樣,也就是不但我這樣講,祖師都這樣講,凡是真正的歷代的傳承有修有證的都必須如此的。而且「唯此為要」,就是這個囉!只有這個最最重要,再也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了!2:48:00第71卷 33:37

  說「不鬥煩惱」,然後調治煩惱要怎麼樣調治法?看那個「鬥」字。所以我們現在軟趴趴的,「嗯,我知道了,是、是、是,很好。」回去的時候往床上一躺,然後聚幾個人聊聊天,這是什麼境界?是養煩惱,不是鬥煩惱。前面怎麼養法?用文字來把我捧高,後面躺下去,隨順自己習氣。我但願每位同學,特別是我們在座,我們都是文人習氣很強的人,我自己就深深犯這個毛病。學了很多文字,然後慢心又增長、憍心又增長,自己覺得我懂得很多,這個是憍,看見別人瞧不起,這是慢,不是在鬥煩惱,乃至於煩惱都不認識。因為自己覺得很高興、很得意,回去這個腳一蹺,那你就告訴別人、訓誨別人,躺在那裡,這是我們平常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不過現在還有更糟糕的,拿了這個東西做批判,到處去這樣,然後整個教界乃至於外邊,鬧得個烏煙瘴氣,這是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2:49:22第71卷 35:00

  所以假定不鬥煩惱,那麼這個戒一定持不好、持不清淨。如果不能持清淨的話,那麼你要想從戒上面的伏煩惱、斷煩惱的定、慧之學,那絕對不可能生起,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唯一的,流浪生死當中。2:49:44第71卷 35:22

又如前說認識煩惱,思彼過患離彼勝利,以念正知而為防慎。

  前面已經說過這裡再提,因為這個是這麼地重要啊!我們要想對治煩惱,第一個要認識煩惱。所以前面說,那這個煩惱的體相是什麼,總的是什麼,別的,貪是什麼、瞋是什麼,一條一條,然後思惟它的過患。當然前面還是說生起的因、次第,這裡就不細說了。反過來說,煩惱的過患了解了以後,調伏了煩惱以後有什麼好處。然後這種正知正念提起來,以這樣很謹慎地防護。這防護的方法呢?2:50:47第71卷 36:24

煩惱稍出,即應用矛數數擊刺。

  剛剛一起來,去努力地鬥,用矛刺擊,意思就是說真正我們要以鬥煩惱這種,遇見敵人這種勇士這種精神去做。2:51:05第71卷 36:42

此復自心隨何煩惱生已無間,視如怨敵與之鬥戰。

  這是我們真正的怨家,真正的怨家,不管內心當中生起什麼煩惱,才一生起,這個叫「生已無間」,千萬不要恣縱它啊!一恣縱,那後面就沒希望了。就像怨敵一樣,跟他鬥。2:51:29第71卷 37:07

若不爾者,初起忍受非理作意,令其資養成無可敵,唯隨彼行。

  假定我們不能這樣做的話,剛開始起來就忍受它,而特別說非理作意,因為平常我們最容易的,這個串習一起來了以後,緊跟著就非理作意,那這個煩惱就擋不住了,所以對這點特別注意。假定我們非理作意忍受它,那這個忍受是什麼?就滋養它,那後面就沒辦法了,一定跟著它走。2:52:04第71卷 37:44

如是勵力縱未能遮,亦當速斷莫令相續。

  就是經過我們這樣努力,縱使沒辦法把它整個地遮止,那怎麼辦呢?應該想辦法不要讓它繼續下去。所以我們平常的最容易犯的就是這個,我剛出家的時候我常常遇見這種問題,這樣,然後我自己抱怨。那時候我所以覺得我非常受用的,跟著一位老師,那就是仁法師。他常常跟我說:「敵人不在外頭,都在自己的裡邊哪!」我自己裡邊的這種東西,現在了解就是非理作意!腦筋當中就會想很多道理:「嗯,好像跟法師講,那麼法師這怎麼不理我,不聽我的傾訴。」實際上自己的傾訴是什麼?非理作意!這樣,這是我們真正要注意的。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遇見兩個人大家聊聊天,聊得很起勁,他聽你的傾訴,他在幫你滋長煩惱,這是我們最最麻煩的地方。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2:53:22第71卷 38:59

應如畫水莫如畫石,

  應該像畫水一樣,不要畫石頭,不要像畫石頭,這個意思怎麼講呢?看:2:53:32第71卷 39:10

如《親友書》云:「當了知自心,如畫水土石,煩惱初為上,樂法應如後。」

  就是說我們在水上要畫畫的話,你根本不可能畫,就是畫的時候水動一下,等畫過了,這個水還是......。如果拿什麼東西畫在土上、石頭上,畫過了這就留在這地方。土容或留在這裡,過了一下會消失掉,畫在石頭上那永遠、永遠存在的。那現在如果生煩惱,最好像什麼?像畫在水上面一樣,不要讓它畫,就是要畫的話,等到你畫過了,你畫下去的東西不見了。也就是說這個煩惱不要讓它生起,就是生起來了,就像畫在水上一樣,回頭這個煩惱不見了,這個他的意思。那麼但是反過來,「樂法」,說我們對法應該怎麼樣呢?欸!對法的好樂,應該像畫在土上或者石頭上。我們現在怎麼辦哪?對法像畫水上一樣,這個法沒有用的,畫不下去。畫下去了,當時好像,哦,很有意思,過了一下不見了。現在我們對這個法要像畫在土上面一樣,最好是像畫在石頭上面一樣,使得這個法一畫下去永不消失,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該做的。所以說:2:55:02第71卷 40:39

若於法品,與上相違。《入行論》亦云:「我應記恨此,與此共戰爭,如是相煩惱,除能壞煩惱。我寧被燒殺,或被斷我頭,然於煩惱敵,終不應屈敬。」

  那是《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我應該真正記恨的是什麼?煩惱。我們現在記恨的不是煩惱,記恨的我們的周圍的同修,幫助我們這些人,這個是我們最最糟糕的事情!那麼這樣的像這樣行相的這種煩惱,那這個我們應該注意的,我們現在記恨它,要想辦法破壞煩惱。我寧願被燒、被殺,乃至於斷我的頭,但是我對這個煩惱敵人,絕不屈服,何況恭敬。我們現在對這個煩惱恭敬得要命,因為這是「我」嘛!保護得好得很,就是這個,我們用種種方法去保護它。這是我們的顛倒,是我們無知,還自命為聰明,這個是最顛倒、最顛倒的!2:56:14第71卷 41:53

善知識樸窮瓦亦云:「我雖忽被煩惱壓伏,後我從下而為切齒。」

  那個樸窮瓦怎麼講呢?欸!這種真大善知識,他絕對不會人家覺得善知識,自己覺得:「哦,我很行!」他不是。他也告訴說:「我常常忽然之間,莫名其妙地就被煩惱擊倒了。」擊倒是擊倒,他不會說擊倒了就:「啊!擊倒了。」他是下面「切齒」,這個意思:「現在暫時雖然倒了,我咬緊牙關,我絕不服氣、絕對要跟你鬥!」2:56:48第71卷 42:28

博朵瓦聞之曰:「若能如是,當下即退。」

  博朵瓦是聽見了這話:「啊!是。」這也是他的經驗,也就是真的這樣的話,這個煩惱當下就退,所以問題始終在我們沒有真正去鬥煩惱。2:57:08第71卷 42:48

世庸怨敵,一次擯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時仍來報怨,煩惱不同。煩惱於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無往他方亦無報復。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壞煩惱之所致耳。

  說世間一般普通的怨敵,你有一次把他趕走了以後,欸,到了後來他又來了!但煩惱不是。煩惱對我們身心上面,假定我們真的能夠從根本上拔除,拔除掉了以後,它不可能跑到別地方去。那麼為什麼我們拿不掉呢?最後,因為我們沒有精勤地破壞煩惱。破壞煩惱要絕對地精進、精進啊,要絕對地精進。精進到什麼程度呢?率爾率爾,念念努力去,這樣。那下面他引論:2:58:15第71卷 43:53

《入行論》云:「擯庸敵出國,攝受住他方,養力仍返報,煩惱敵不爾。煩惱為惑慧眼斷,遣離我意能何往,豈能住餘返報我,唯我志弱無精進。」

  同樣的話,說我們把世間庸常的敵人趕出去了,趕到別的地方去了,那他到了那個地方慢慢地休養,等到他精力恢復了以後,他又要來報復,又要來找我麻煩,這個煩惱敵人並不是。假定說這個煩惱,為惑來迷惑我們,被我們的慧眼斷掉了以後,那這個產生什麼呢?從我的心意當中把它趕走。它這樣一來的話,它不可能跑到住在別的地方,然後等到它恢復了、滋養了,再來給我找麻煩。問題在哪裡?只是我的「志弱無精進」。2:59:37第71卷 45:15

  不過這地方的「志強精進」不是說硬話,有的人說:「無論如何要做到它!」單單這句話不夠,這句話後面有他一定方便的,一定有他的方便的。我自己想到剛剛我出家的時候也是一樣,老是說硬話,那我周圍的師友就告訴我:「這個不要單嘴巴很強啊!嘴巴強完了以後,後面還要心裡也要強!心強還要有方便哪!」這個是他非常重要的一個教誡,我到現在是深深記得這幾句話,這幾句話所以讓我這麼深刻的印象,因為吃了多少苦頭。反過來我現在對以前吃的苦頭並不覺得這是苦頭,對自己成就的最好的因緣。但願在座的很多同學少吃一點苦頭,反過來說,真正你吃苦頭的時候,也千萬不要抱怨這個苦頭,這是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下面又說:3:00:46第71卷 46:24

女絨巴云:「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

  那麼那個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呢?這個煩惱起來的時候千萬不要懈怠哦!這第一點。也就是前面煩惱稍出馬上認得它,這樣,這是我們關鍵所在。平常我們煩惱起來的時候縱養它,還要找理由去保護它。這個為什麼平常我們非常注重這個善友、惡友,如果你生起了這個問題,跑得去跟人家講你的心裡,人家就寬慰你說:「對呀,你說得沒錯啊!是呀!應該如何、如何......。」這個是惡友。應該找那些人,凡是碰到這種情況去找那朋友的話,那善友的,對,「注意喔、注意喔!這個是你的煩惱喔!」或者去勸他翻開經論,或者跟他一起共同地讀一篇這個經律,仔細地檢查,這就對,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3:01:51第71卷 47:29

  所以呀,一起來,那不要懈怠,這懈怠是就是不去努力地對治,暫時放在那裡,這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當下對治,要有正確的方法,這是滿重要,所謂對治並不是我硬來。現在有的人覺得會有煩惱,跑到佛堂裡去拜佛,這個實際上是一個方便,正對治不是。假定你煩惱非常地強盛,在這種強盛之下,你根本沒辦法提起正念,那個時候一心皈投祈求三寶,這是對的,這樣。因為這三寶是你景仰處,所以換句話說,用一樣東西你平常所愛好的、所景仰的取代,把熾盛的煩惱降伏,進一步再用正確的對治的方法。我們常常有一個習慣,有了這個習慣以後,不知不覺就陷在這個習慣當中了,這是我們要稍微注意一點的。3:02:54第71卷 48:33

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

  能遮最好,不能遮怎麼辦呢?馬上站起來,站起來幹什麼?設曼陀羅,就是照前面的這個。或者我們說皈依了以後,除了思惟佛的功德、數數皈依、念恩供養、念悲,也幫忙人家。再下面,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有什麼需要,怎麼辦哪?「供養啟白三寶」,清楚嗎?喏!這祖師的典型的榜樣。他們現在學密的人,供養並不僅僅是......我們現在普通供養的,馬上我們自己把好東西供養,他們這裡是用什麼?用曼陀羅,就是觀想,啊,把所有的東西供養出去。3:03:56第71卷 49:34

  然後供養了以後,「祈禱尊長本尊」,至心地祈禱。為什麼要祈禱?祈求上師本尊加持我,使我能夠有力量對治煩惱,譬如說求你來幫忙我,譬如說這個。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是,當我們煩惱盛的時候,是我們先去拜佛,可是拜佛並不是拜了覺得滿好,好像就停在這裡,享受這種輕安境界。而是說拜完了以後祈求三寶加持我,使我有力量如法把佛告訴我們的方法去對治煩惱。喏,經論上面很明確地說,大家看看對不對?所以這個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地方的第一步,希望要去想把那皈依的這個正念提起來,這主要的原因。你仔細去看,凡是修學佛法,都是同一個原則在這地方。3:04:58第71卷 50:37

  那然後「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那正對著煩惱來念誦,念誦就是它的一種儀軌。要曉得所有佛經當中的法,這個法就照著修的時候有它儀軌,這念誦無非是對治煩惱,如果你這樣去做就能折伏,就把煩惱調伏。3:05:21第71卷 50:59

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動住處,勁舉項頸,亦能折伏,可見彼與煩惱鬥爭。」

  那麼這個朗日塘巴也說,他說:「他不但如此,本來坐在這裡,馬上換一個地方,勁舉項頸。」你們看,他覺得不行,就是說挺起來。那個挺起來的形式不是馬馬虎虎的,很有力的,就是好像決心跟人家......。凡是一個人,我們「言為心聲,行為心行」,就是他那個行為表達他內心當中怎麼想。他非常意志強大,「我要這樣做!」就是這種。平常我們不一定舉那個頸,我們會很有力地就是這樣去做。那可以看得出來,就是這種祖師們,那個心裡面全部地就跟這個鬥!3:06:15第71卷 51:52

  我們聽說這個佛門當中,有一個敦巴尊者的這一個很有名的一個弟子,就奔公甲。他是西藏的一個大強盜,非常厲害!乃至於小孩子、老婆婆,人家一說:「奔公甲來了!」哦!嚇得馬上不敢出聲。曾經有人一聽見奔公甲來了,人家嚇他,嚇死掉的,可想這個人,這個強盜這種行為是何麼地嚴重、何麼地厲害。到後來去鬥煩惱的時候,怎麼鬥呢?就是這樣,起了一念善念,他就假定這個右手是善事,他馬上舉起來,哈!在跳,高興!起了一件惡念,那個左手代表,拼命地打它:「你怎麼又做壞事了!」換句話說,他的全部精神在那地方,內心當中這樣去鬥煩惱,然後自然而然這行為就跟著它去做。那麼現在這個祖師也是一樣,所以他舉起來表示非常強盛的心力。3:07:21第71卷 52:58

  這個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前面那一段都是軟趴趴的那個味道。可是不管我們用什麼形式表達都沒關係,譬如古人說「吃得酒肉飽,來尋僧說禪。」我們不一定如此,我們念完了以後,馬上回去泡一壺茶,然後往沙發上或者床上一躺,然後在這地方,這個同一個類型。反過來說的話,我認識了以後,我要坐在這地方咬緊牙關,我一定要像這樣去做,內心當中有一種是這一種狀態,去鬥這個煩惱。那從這地方說「可見彼與煩惱鬥」,那朗日塘巴說這個女絨巴是這樣做的。3:08:08第71卷 53:45

此復應如阿蘭若師云:「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

  那都是古代的大祖師他們藏地的,像阿蘭若師說:「不管是晝夜,只有一件事情,幹什麼?觀察自心。那我們真正出家學佛,豈有餘事,沒別的了。」拿我們現在來說,怎麼樣?就是把我們無上菩提做為目標,所有的一切繞著這個來轉。淨罪也好、集資也好,總是它;裡面也好、外面也好,都是它;讀誦也好、拜佛也好,都是它;研討也好、出坡也好,也是它,都是繞著這個中心轉。3:08:52第71卷 54:29

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你照著這樣去做的話,欸!對不起,一定能夠生得起來。反過來說,你必須照著這樣做才生得起來。3:09:03第71卷 54:42

又傳說大覺窩一日隨見幾次,爾時定問「生善心否?」

  那就是阿底峽尊者,不管你見到他,他不會跟你說閒話,見到了一定問你:「你有沒有如法去做啊?有沒有生起善心啊?」這個。所以那個時候,不管是老師、弟子、弟子的弟子,所有那個傳承當中的每一位祖師,他們的行為各式各樣的,但是繞著一個中心轉——鬥煩惱、淨戒,然後業果得決定。下面我們再看:3:09:43第71卷 55:20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

  那麼既然要淨戒,要真正淨戒,必定要知道業果,要斷煩惱。那麼怎麼斷法呢?因為我們平常這個煩惱,先從粗的地方斷起,然後再細的。那粗的不外乎這幾種,那下面一樣一樣來說,也就是說我們貪、瞋、癡、慢、疑這個五大種。3:10:10第71卷 55:48

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

  這個癡是根本,癡相重的話,喔!那這個很難以拿得開,所有一切的其他的煩惱都跟著這個來的。那它怎麼對治法?修緣起。所以我們前面講的十二緣起是非常重要的,為什麼這麼來的,有這樣的原因。平常我們往往忙那個果。悟那個境,說所有一切境界,這些事情都是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以你在這個因地上面一個一個反推回去,這就行。這個是一切煩惱的根本,那所以首先在這地方。3:11:11第71卷 56:48

若能修此,則五見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

  這個拿掉了以後,所有的「五見」,就是從無明薩迦耶見開始,無明薩迦耶見、邊見、禁戒取、見取,然後邪見。如果這個解決了,那這些東西統統不生,煩惱不是有十個行相嗎?然後第二呢,3:11:40第71卷 57:18

瞋與現後二世大苦,斷諸善根是大怨敵。

  第二個講瞋,因為這個煩惱是非常可怕。現在對我們有馬上受苦,後世更是非常可怕,而且這種苦是大苦,會斷善根,是最大的怨敵,所以第二個講。3:12:06第71卷 57:43

如《入行論》云:「無罪能如瞋。」

  沒有一樣罪犯像瞋這麼大的,這個要特別注意!3:12:14第71卷 57:51

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若不生瞋,則於現法,亦極安樂。如《入行》云:「若能勵摧瞋,此現後安樂。」

  這個文字比較容易,這個下面就引《入行論》上面說,沒有一樣罪過會像瞋這麼嚴重,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絕對不要讓它生起,應該用各式各樣的方法努力去修忍辱。假定我們能夠不瞋的話,現在也快樂。瞋本身就是一個痛苦的事情,我們是為了別人,結果自己先痛苦,天下再沒有比這個荒唐的事情。所以《入行論》又說:如果我們真正精勤地去摧壞那個瞋心的話,現在也安樂、後世也安樂。那麼第三個貪,3:13:10第71卷 58:48

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

  這是主要的根本,這個貪這個東西最麻煩,能夠眼前一切的善業、不善業,都由於貪愛慢慢、慢慢地增長勢力,於是因為增長了勢力,這於是輪轉生死。所以十二緣起當中,受下面就愛,這個受就是眼前所有對的境界,一對境界貪愛了。一貪愛以來,愛取,所以一這麼愛取,把以前不管善業、不善業這個無明所造的那個行業,那不斷地增長,不斷地增長就使它一定能夠感果後有,於是輪轉生死,這是根本重要的。那下面就是在我們修行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在欲界當中,3:14:15第71卷 59:52

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在我們現在欲界,我們是欲界眾生,這是我們修行,實際上欲界反過來說是修行最好的地方。當然也是增長貪,這個是同樣的,你用對了,最好;用錯了,最壞。真正的升沉的樞紐是我們人類,在天上面它沒有因緣讓你們再升。在天上面也就是色界天,就在定當中,等到你把以前享的樂享完了以後,好,他本身沒有什麼造罪、造惡的,到最後的結果,一定以前的這個第二個緊跟著來的,向那個方向去走,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真正最最好的修行的地方是人界。前面我們曾經說過,天上面都羨慕我們哪,因為這個升沉的樞紐在你手上。3:15:21第71卷 1:01:01

  那麼而我們欲界呢,說因為對受用的境界「觸緣生受」,受味著生愛,那十二支當中。不過這個地方重新再提醒我們一下,我們這個貪怎麼生起的?一對境界,觸;一觸那一定生受,就感受;因為對這個感受生起來,對它味著難捨生愛;愛就取,就有,然後流轉生死。關於這一點應該多修習若「內」若「外」,內是身體,我們常常「嗯,這個營養!」這個如何、這個什麼,這樣。這是為什麼我們有的說科學,科學本質上面來說,它那個求實事求是的,好,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3:16:16第71卷 1:01:57

  今天我們繼續請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兩百頁,就是共中士道最後「決擇能趣解脫道性」的最後一部分。昨天已經講到這些煩惱怎麼斷,那就分別地把這個貪、瞋、癡、慢、疑,順著這個癡、瞋昨天已經講過,那麼講貪。那麼貪的總相已經說過了,現在對我們來說,是最重要的就是欲界的這個特徵。先看文:3:17:10第72卷 00:56

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這個就是我們現在眼前最重要的一點,正規修行得暇滿人身的時候,而這個一定是在欲界當中,這樣,因此在這個欲界當中,如果我們不能修行,一定被這個欲界的煩惱所轉。那麼現在我們看,當這個眼前的境界受用的時候,第一個叫「觸緣生受」。平常說我們在斷的時候,從「受」斷起,可是受的前面是「觸」,如果我們真正地能夠很認真地把握住修行的話,這是從觸開始斷起的。這話怎麼講呢?因為觸馬上就受。然後受,平常我們叫受,「觀受是苦」,一般的這個受不會是苦的,貪著難捨,這樣。那為什麼說是從觸開始呢?記得前面「道前基礎」的時候談「四種資糧」,四種資糧當中說如果我們認真地能夠這樣去防護的話,那後面就行了。這實際上這四種資糧就是根律儀戒,最重要的守戒就從這裡守起的。3:19:02第72卷 02:48

  大家還記得吧?第一個拿什麼防護,拿什麼防護?「於正念起常委行」,就是「正念」就是心,把那個心提策起正念。那麼防什麼呢?防六根。怎麼防法呢?就是根不要去對境。平常我們心裡面是隨便地心一對境,下面就跟著去了,乃至於有的時候自己沒什麼事情,那找一個人去談一談,心裡不知不覺當中有這種念頭。想想看是不是?這是我們平常的時候,這個習性的真正的重要的就在這裡,不知不覺當中就會出現。所以他就告訴我們說,我們或者是把那個根擋住了,不要去觸那個境,平常我們說眼不見為淨。3:19:58第72卷 03:44

  如果我們正規地去看的話,出家真正最殊勝的意義有很多種,當然我們「仙幢覆身」,這是十方三世諸佛的無量的功德,賜給我們這件衣服,是我們——這件衣服是一個最佳的保護作用,這些功德先不談。它最好的,我們能有遠離,就是使得我們根本碰不到這種境界去。然後我們把我們自己已經好好地保護在這個裡邊,可是自己還是自己的內心當中放縱自己的話,那最可惜的就是對不起自己的。努力了半天得到了暇滿的人身,那個時候因為自己的隨順著習氣放縱是最可惜。所以這個四種資糧當中,第一個真正重要的就告訴我們,就是「觸緣生受」。3:21:04第72卷 04:51

  然後下面是「味著生愛」,一有感受的話,欸,這個東西很好,那生愛。這個是說從這個地方應該多修習。那怎麼辦呢?說「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這平常我們與其平常做無關緊要的事情,就常常多去思惟:這個東西對我們有多麼大的損害,如理的修行對我們有多麼大的好處。那下面提出來,就告訴我們那種種的害處,那是世親大阿闍黎說的。3:21:52第72卷 05:38

世親大阿闍黎云:「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恆常,近五何不害。」

  這個五樣東西指什麼呢?就是欲界當中我們最糟糕的幾樣東西,那就是「色、聲、香、味、觸」。那麼為什麼用這五樣東西呢?這個鹿對聲音很敏感,因為牠在森林當中,一聽見聲音,喔!馬上就避開,所以鹿是耳朵最靈。象呢,嗅覺最靈。蛾呢,這個所謂色,對光線最敏感。我們平常看得見的飛蛾撲火,你一點點光線,牠就跑得來,最後把命送掉。實際上所有的這個幾樣東西都是這樣的。「魚」是觸,為什麼?魚在水裡頭,一天到晚就在這裡離不開這個東西。3:22:54第72卷 06:41

  那麼象為什麼是嗅覺最靈呢?那個是特別指那個公象當聞到這個母象,發春期的時候聞到那母象的話,牠會不計一切,就是這樣會發狂。這個佛世曾經有一公案,那個調象師調得非常純的那個象,要怎麼弄都可以。那個調象師把一個燒熱的鐵,叫那個已經調純的那個象叫牠吞下去,牠可以吞下去,要我們怎麼可能做得到?所以這個調象調得這麼純,可是一旦那個象聞到那個母象的味道發春期,牠什麼都不管了,就是這樣,說有這麼一個故事。所以指就是這個對我們的害處。蠅,那蒼蠅那就是吃的東西。所以這個五樣東西,也就是說不管我們隨著眼根、耳根哪一個地方去,那對我們都是傷害我們的慧命,這個慧命是無量劫流轉生死的,一樣東西已經就非常嚴重了,何況五樣東西。3:24:09第72卷 07:56

  這個地方也就是世親阿闍黎特別提示,我們要了解這個,不管是裡邊,裡邊是指我們對身體跟自我的這種執著,外面是所對的境界,那個樣樣東西都是非可愛,那這個如果我們用佛法裡邊的一句話來說,叫「觀受是苦」。那麼然後對境的時候,如果你哪一個習性最強的話,從這個上面去觀它的過患。當你真正把過患觀起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一對這個境,覺得:「啊!這個事情非常糟糕的。」所以你這樣的貪欲之心就能夠遮止,就能夠拿掉。那麼下面特別說,平常我們一般來的:3:24:58第72卷 08:44

又易生難離,謂愛四事,利譽稱樂及於此等四相違品,意不歡喜。當修對治。

  我們平常最容易犯的就是下面這四樣東西,平常我們稱它為「八風」,順的嘛就是被它牽去,逆的嘛又把它反方向的,不是貪、就是瞋。所以說這個八風的話,所謂這個一共八樣東西,一個是利衰、一個譽毀、稱譏、苦樂。那麼前面是說「利譽稱樂」,那麼與此相違的話,就是「衰譏毀苦」四樣東西。那平常的時候,我們一切時處都無非在這個上面。說個人自己特別地注意自己的毛病在哪裡,就努力在這個上面多去用功,這就是我們眼前真正重要的。我們像這東西應該對治的不去對治,不應該對治的卻我們偏偏忙這個,所以人家隨便說一點點,他馬上心裡就不高興,為什麼?為這八風所動,可是煩惱,一天到晚做煩惱的奴隸,我們卻歡歡喜喜,還覺得很得意,這就是我們一般普通人最顛倒的地方。那麼再我們下面看,「當修對治」,對這些我們要正對治。3:26:56第72卷 10:42

此復總修生死過患,特修念死,即能退除。

  假定說我們真正地了解生死當中的過患,然後由於這樣,然後再念:「啊,這個無常很快來呀!」那我們就很容易,曉得無常那趕快去修行,就不會被這種事情所擋住。那麼是這第三,講貪。那麼下面「慢」:3:27:27第72卷 11:13

慢於現法最能障礙當生之道,及是當來奴賤等因,故應斷除。

  這慢心這我們大家了解,自己總是高高、高舉的那種心裡面,不知不覺當中這樣。現在我們並不是急著把「我」把它除掉,但是這個由於「我」所引生的這種煩惱,這個粗猛的煩惱要拿掉,拿掉了以後我們才能夠真正修行。前面已經說過慢像高山一樣,一有慢心那其他東西進不來了,既然善法進不來的話,那就是我們應該修行能夠如理修道的這個東西,就生不起來,這樣,所以這個「慢」是這麼糟糕。3:28:21第72卷 12:06

  我們應該生起謙恭、慚愧,那個時候自然自覺得:「自己不行哪,那自己要努力呀!」那這樣一來的話,這個慢自然而然它就不現行。現在我們只要把它調伏就是,不是根本拔除的時候,因為如果我們現行不能調伏,我們真正要進入佛法是不可能的事情。那麼現在呢,不能如「道」這樣照著這個道諦所告訴我們的一步一步深入,將來下賤就從這個地方開始。我們現在笑人家下賤,那何必笑人家下賤呢?因地上面如果我們能夠努力改善,那將來成佛都是我們應該得的,何況這一點世間的事情,「故應斷除」。斷除的道理呢?3:29:12第72卷 12:58

斷除道理,如《親友書》云:「當數思惟老病死,親愛別離及諸業,終不能越自受果,由對治門莫憍慢。」

  不管你怎麼弄,對不起,老了、病了、死了,那這些就是都思惟著苦,這樣。不管你怎麼弄,如果你不能對治這個煩惱的話,你眼前自己覺得高高在上,這個憍慢之心這樣的話,那始終陷在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由於思惟前面這個,那我們正對治,那麼把那個憍慢心拿掉了以後,才能夠一步一步地深入。最後,3:29:55第72卷 13:42

若於四諦三寶業果獲得定解,則不復生疑惑隨眠。

  最後這個「疑」,對治這個疑要對四諦——就是苦集滅道、三寶這個知道,業果得決定,那得到了這個定解以後那就不會生疑。原則上面我們在這裡的一般同學,都覺得:我不會疑。這個是非常表相的,真正一對境的時候,我們隨著我們的習氣走,這個並不是真正的淨信。真正的淨信心,一個境界來的時候,他自然而然生起的是願意如理去做,即使一時還是被煩惱所使,可是他一下就能夠轉得過來;不會像我們這樣生牛皮一樣的,生了煩惱還要去保護煩惱。這個一點我們自己如果經常能夠觀察內心的話,就不難發現,如果再以這種發現了以後,再鍥而不捨精神去做的話,它一定能夠對治。除了這些貪、瞋、癡、慢、疑重要的大煩惱以外,下面就是其他的還有:3:31:15第72卷 15:01

又睡眠,昏沉,掉舉,懈怠,放逸,無慚,無愧,忘念,不正知等,

  這指我們通常如果列在法相當中的話,這就是所謂最主要的大煩惱、大隨,然後中、小這些。3:31:34第72卷 15:21

諸隨煩惱最易生起,障修善品,

  那除了上面這個以外,還有這些也很容易生起,在我們修行善法的時候,這是種障礙。3:31:50第72卷 15:35

當知過患修習對治,率爾率爾令漸微劣。

  這我們都應該了解他們的個別的害處,然後努力地去修對治法。修的時候念念「率爾率爾」,就是念念不放鬆地去修,這樣自然而然漸漸、漸漸地這種煩惱就減輕。下面就個別地告訴我們煩惱是怎麼樣的:3:32:21第72卷 16:07

其過患者,如《親友書》云:「掉悔瞋恚及昏沉,睡眠貪欲並疑惑,應知如是五種蓋,劫善法財諸盜賊。」

  通常我們說這個五蓋,修定的時候,這五樣東西是最大的障礙,就是貪、瞋、睡眠、疑悔、掉舉這五樣東西。3:32:55第72卷 16:40

《勸發增上意樂經》云:「若樂睡眠與昏沉,痰癊風病及膽疾,其人身中多增長,令彼諸界極擾亂。若樂睡眠與昏沉,集飲食垢腹不清,身重容顏不和美,所發言語不清晰。」

  這是下面是另外一種過患,這個容易懂。如果好歡喜睡眠,不過世間人來說,這是正常的,世間忙了半天幹什麼嘛?無非是這些事情。那我們修學佛法的人恰恰相反,這個是所以我們在這裡策勵各位同學,儘量地想辦法能夠好好地對治自己。當然我們如果說在外面有一些忙,那不是正對治煩惱,那我們希望那個身體還是能夠有它一定的功效,那該休息就休息。如果真正精進用功的時候,儘量想辦法不要放縱,這一點原則上我們都應該了解的。3:34:03第72卷 17:50

又云:「若樂睡眠與昏沉,其人愚癡失法欲,凡稚退失一切德,退失白法趣黑闇。」

  那下面緊跟著來了,假定我們對上面這些,不但是睡眠與昏沉,總之這些東西,那麼特別主要的這個兩樣東西非常糟糕。因為這兩樣東西並沒有很明顯的,比如說瞋、貪好像很明顯,這東西我這麼是說累了嘛睡一下,腦筋糊裡糊塗我又沒有做壞事,這樣。實際上這樣一來,他這個慢慢、慢慢地這個癡心增長,然後還有這個善法欲生不起來。我們真正要想用功,精進是最重要的,而精進的前面的最重要的是善法欲,他心裡面有非常強盛的意志力——我一定要克服這個!他現在碰見一點點不是克服,卻保護這個,如果這樣一來的話,這個仗還沒打,那注定他非輸不可,因為他的心裡面一直在保護這個敵人。這是每個同學,但願我們自己策勵我們自己,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那麼如果這樣的,這是什麼?這是凡夫的行為,這是非常幼稚的行為,他真正的功德都退失。所以這個最後的結果呢?「趣黑闇」,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除了這些菩薩的教誡等等,下面是經上面:3:35:38第72卷 19:24

《念住經》云:「諸煩惱所依,獨一謂懈怠,誰有一懈怠,彼便無諸法。」

  那麼這個整個的過程當中有一個「懈怠」,懈怠是什麼?「煩惱」兩個的正對治。當你精進的時候,懈怠就沒有了;反過來,你沒精進的時候在懈怠當中,你一定要拿出全部精神來。然後這個懈怠的反方向是精進,精進並不是說你做事情做得很努力,然後我們跑得去,玩的人有很多人去玩的時候玩得很努力,通宵不睡的有的是。這個煩惱跟精進是,在努力於善法對治諸種煩惱的時候起的勇悍心,這個才叫精進;然後長養惡法這個不叫精進。有很多人看閒書,可以晚上睡不著覺,「你先睡覺,我在這兒看。」看電視也是一樣,你說他這個叫精進嗎?這個不是哦!然後呢閒聊,然後莫名其妙做這種事情,這個都是懈怠。只要這個東西一有,好啦,那所有的真的要好的方法都沒有了,這是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3:36:53第72卷 20:39

《集法句》云:「若行於放逸,即壞凡夫心,如商護財貨,智當不放逸。」

  這個如果我們的行為放逸,也就是說,雖然懂得了很多道理,可是不努力去做的話,那對不起,我們現在已經是凡夫,這個要想從凡夫跳出來必須要精進地修行,結果了知了道理以後不努力去做的話,我們能夠修行的這個心就消失掉了,就這樣。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好好地保護。下面舉個比喻,就像那個商人戰戰兢兢獲得了財寶以後,他保護得好好的絕不放逸;那麼現在有智之人應該怎麼辦呢?保護我們的法財,保護法財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放逸。3:37:47第72卷 21:35

《本生論》云:「捨慚為天王,意違於正法,寧瓦缽蔽衣,觀敵家盛事。」

  它那個上面就告訴我們,說現在「捨慚」,說沒有慚愧心了。真正修善法的時候,這個慚愧心一直在,就算很努力地修,這個慚愧心還在,原因是我還沒成佛,我的目標是要成佛,在沒成佛之前豈不是總覺得不如、不行嗎?它這個目標是這樣的。所以,假定是說你身為天王,那也就是說在我們想像的當中最高貴的一個位置,可是內心當中沒有慚愧心,這樣。所以這種狀態它是違背正法的,這我不要,絕對不要!我寧願,這一種做個天王而不如正法行,那我不要!我寧願幹什麼?拿了一個缽,穿了一個破衣服,就是換句話,表相上面世間來看最下賤的。不但如此,還要看「敵家盛事」,很多跟我敵對的人他們都很好,我窮得要命。如果在這種狀態當中,我們世間人大家是無法忍受的,我寧願忍受這個,我不要做最高貴的天王。3:39:24第72卷 23:10

  並不是說我忍受這個就是這樣喔!我做了這件事情,「瓦缽蔽衣」是幹什麼?修行。也就是說我修行,然後我心緣著正法,然後看看人家都比我好,沒關係!我絕對不要,啊,很光榮,樣樣東西站在人家前面,可是我不能行正法。那眼前當然我們不會說一下天王、一下這個破爛得這樣,但是心裡面如果說我們被這個「我賊」所使,墮在這個煩惱當中,那這個自己應該好好地注意考慮一下。那麼原則上,這時候我們怎麼能夠擋住它呢?最重要的是正知正念。所以下面說:3:40:12第72卷 23:58

《親友書》云:「大王應知念身住,善逝說為唯一過,故當勵力勤守念,失念則壞一切法。」

  最最重要的在這個地方,要有正念來護持。我們前面曾經說過,持戒最重要的就是正念,如果這個正念護持的話,那它一面一定有,實際上那個正念正知都在,這個東西如果護持的話,那有。所以我們真正修行應該什麼?「念身住」,然後正念一直維持著。唯一的過失是什麼?唯一的過失就是失念的時候,那什麼都來了,放逸、懈怠。所以我們應該努力的去精勤地守護這個正念正知。如果這個東西失掉了,那說這個「一切法」是什麼?一切的善法。下面,引各式各樣的:3:41:12第72卷 24:59

《入行論》云:「雖諸具多聞,正信樂精進,由無正知過,而令有犯染。」

  雖然我們懂得很多,講的道理是頭頭是道,也相信、也願意這樣去做,但是因為沒有正知的過失,結果呢,對不起,對境的時候我們還是會違犯。所以,這個《入行論》上面另外一個地方也告訴我們,有這樣一件事情,說當我們身體有了毛病了以後,我們要世間的事業就不成功了;然後我們心裡邊如果說被煩惱所使的話,這樣善法、善業也就不成功了。那麼怎麼樣使得心裡面能夠提持呢?那就是正念正知。所以這是為什麼我們對境的時候,隨時要注意這個心,那個心是不是隨煩惱跑掉了?將來我們真正地談戒,這個才真正重要的,以這個為主,再戒相為副,那就對。那在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靠這個戒相來護持自己內心,使得內心全部精神在這個地方提持,如果這樣做這也是一個辦法。如果我們單單在行相上面執著這個,心裡面根本沒有的話,那個戒是完全錯掉了,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3:42:44第72卷 26:31

不能如是斷諸煩惱及隨煩惱,然當不順煩惱,不執彼品,視如怨敵,是為現在必不容少,故應勵力攝對治品,破除煩惱,清淨自內所受尸羅。

  最後那個總結,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像前面這些要努力,就是即使一時不能把它斷掉,那但是絕不隨順它。隨順,平常我們是把這些東西以為好的,絕對不是!我們現在反過來,把這些東西看成怨敵,這個是眼前我們修行人必不可少的第一重要。要持戒持得好,這一定要鬥煩惱——前面說,那麼在這地方說到這裡。那麼應該怎麼辦呢?所以我們應該真正努力,最重要的努力的話,把那個對治品對治這些煩惱,這個正確的方法拿來了解了以後,用來破除煩惱。使自己所受的戒,尸羅就是戒,能夠好好地守好,那麼這樣內心就清淨,這是我們眼前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那下面呢,引一個實際上的例子:3:44:10第72卷 27:55

大覺窩弟子吉祥阿蘭若師謂內鄔蘇巴云:「智然,後有人問,汝弟子眾以何而為教授中心,則定答為已發神通或見本尊。然實應說於業因果漸漸決定,於所受戒清淨護持。」

  這個阿蘭若師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所謂這個地方「大覺窩」通常就是他們尊敬稱那個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阿蘭若師,給他的弟子內鄔蘇巴說,說:「以後問你呀,如果你的下面的你的弟子眾說你們的教授,教授的重要的中心是什麼?平常大家都會說:『啊!得了定了,也發了神通了,見到了本尊了。』」就這樣。當然,對我們來說,這是何等重要啊!你看得了定了,能夠見到本尊了。實際上看看哦,看看!然後阿蘭若師的回答:「實應——真正應該是說什麼?於業因果漸漸決定,再沒有比這個更重要了。對如是這個業果的決定,這個道理要內心上面生起定解。然後要什麼呢?於所受的戒清淨護持。」這一點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的!前面從一路上面過來,無非都在說這件事情。3:45:58第72卷 29:46

  所以,阿底峽尊者的弟子當中有很多這種公案,實際上他們很多弟子都有神通,可是向來都是禁止的,絕對不允許。要我們現在的,啊!何等了不起,見神見鬼一大堆,實際上真正重要的話就是這個。那為什麼這樣重視這個呢?因為其他的像神通,奇奇怪怪的事情,非常容易出岔。現在我們豈不見很多外道都有神通,你這麼一點點小小的一點靈感,我們覺得很好,你怎麼曉得這個不是鬼東西來的?我們絕對沒有能力去判別是非的。所以最最重要的,還是內心對境的時候是這個業果決定,一對境認識煩惱,因為這個才是我們眼前真正重要的正對治。我但願在這一點上面,如果平常不管我們討論也好、反觀也好,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3:46:59第72卷 30:48

  所以他說業,「實應說於業因果漸漸決定」,如是業感如是果。那麼請問這個業怎麼樣呢?那就是我們內心當中對境的起心動念,我是不是隨順著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在走,我是不是皈依三寶?而我皈依三寶是為什麼原因皈依的?為下士、為中士、為上士?然後做這件事情是為我使呢?還是真正地依法去利益別人呢?這個都是它非常重要的,業果決定是這個樣。你能夠這樣去做的話,那我們對我們所受的戒,那真正地能夠清淨,所以我們最主要的,要護持我們受的戒。這是前面引祖師的話,那麼下面看宗大師特別教誡:3:48:06第72卷 31:52

故修之成就,當知亦是無明等惑,漸趣輕微。

  我但願把這句話,再跟各位在座的所有的同學大家共同來勉勵。是啊!所以我們真正進去第一步,修行的成就與否,這個才真正重要的。我們要對於「無明等惑」,這個下面,之所以煩惱,就是換句話說我們現在對於我們的煩惱,是不是真正地能夠漸漸、漸漸輕微了,這個最最重要的。那前面一路上面說過來都是這些東西。因此在這地方重新再說一遍:對我們來說,我們希望減輕煩惱,需要什麼條件?要鬥煩惱。要鬥煩惱,就必須認識煩惱,不但認識煩惱,而且要知道煩惱過患。假定我們不知道煩惱過患,雖然認識了煩惱,還是會隨它去的,這個軟暖的習氣是非常難改、非常難改的。那下面我們看:3:49:18第72卷 33:04

能感現後二世純大罪苦,謂與他鬥爭。然於爾時一切眾苦,捨命強忍,其傷疤等返自顯示,謂此即彼時所傷。若斷煩惱發精進時,忍耐苦行,極為應理。

  下面舉個比喻,說要告訴我們,我們真正修行要斷煩惱要發很大的精進。要發很大的精進的話,要耐得住種種的艱苦,這個外面的身上的、裡邊的心上頭的,這個要絕大的能耐,要耐住這個,做這件事情是非常合理的。那我們反過來說,舉一個比喻,說平常我們為世間的一點小事情,自覺得這個利益的,然後自己發起脾氣來了。而這一件事情本身,這個瞋心跟人家吵架,眼前也苦、後世也苦,純粹是苦,可是我們世間都忙這個。然後為了吵架跟人家的話,跟人家鬥,乃至於命不在乎地去鬥,鬥過了以後說不定你身上面弄得傷疤累累,到以後你還顯示告訴人家:「你看、你看,我這麼勇敢!」那世間毫無意義的事情我們都是這樣。現在我們要鬥煩惱,然後要忍住,那豈不是更值得我們去做呢?那我們現在這真正地最麻煩的地方就是這個,我們總是想盡辦法。這個並不是我們有意的,最可憐的地方,所以說無知是最糟糕,不知不覺當中它隨順這個煩惱來的。3:51:16第72卷 35:02

  因此真正鬥煩惱的時候,那前面已經說的,煩惱隨起,一起來,你馬上用矛頭要刺它的,你軟趴趴地一來的話是一定沒有用的。這是為什麼在這裡,我自己一生自己覺得最大的痛苦的事情,最見不得人的事情,出家出了幾十年到現在還是在這裡。所以有的時候我覺得要求你們也覺得說不過去,我攪了幾十年。可是反過來說,我覺得你們現在年輕的時候好好地來這裡,不注意的話,那後面真是我對不起你們!所以我也未嘗不知道有的時候要求過甚,我但願你自己努力起來的話,我不是要求你,我向你磕頭,願意跟在你後面做。因為我沒做到,你做到了。諸位,你們到這兒來幹什麼的?大家莫名其妙地還是像以前這樣,高高興興在家裡面吃飽了睡,你到這兒幹什麼?你在家裡你可以賺很多錢,跑這兒來一切都棄捨掉了,還做這個?這個事情所以我想但願我們每一位同學,自己心裡面想一想,所以一定要記得這件事情。還是剛才這個偈子,重念一下。3:52:35第72卷 36:21

  那個《入行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身體你生了病以後,你要辦世間的事情都辦不成功了,現在心裡面被煩惱都綑住了,你要真正辦善業是絕對不成功的!那個時候,煩惱一起來,就要把它擋,那一個人擋,已經擋得很辛苦,兩個人、大家一過來的話,對不起,那麻煩來了。尤其是習性上面的,兩個人碰在一起大家還很高興地,覺得好像我們在這兒商量、商量。剛開始你說不定滿好地拿著一本《廣論》在商量,三句話以後下面東西全部出來了,這個是我們平常的最容易犯的毛病。所以我但願在座的各位同學,當我們今年——對了,今天正式結夏,這一個夏如果是真正地精進的話,那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關鍵問題。至少我們努力過一程,那多多少少曉得些要做什麼,至少有一點點,這個才是對得起我們自己。那下面,我們再看下去:3:53:46第72卷 37:32

《入行論》云:「無義被敵所毀傷,若尚愛為身莊嚴,為大義故正精進,小苦於我豈為損。」

  那同樣解釋這樣的一件事情,世間毫無意義的事情,然後傷害了以後,以後還覺得:「嗯!」這樣。實際上這個西藏人就有這種習慣,據說在這個世界上面,歐洲的這個德國人也有這種情況,受了傷以後他將來出來覺得:「那我跟人家決鬥,受傷了!」他覺得很勇敢,那拿佛法來說是最沒有意義的事情。那我們現在要想對治這個煩惱,而真正地精進受一點苦,這算什麼?所以這是絕對應該的!因此我們想到這地方的,忍大苦都可以,何況是一點的睡眠、何況是小小的一點利益、何況是這一些,那總是看看我們用什麼方式來對治我們自己。3:54:45第72卷 38:33

  我們並沒有像這個《入行論》上面講的話,跟人家打完了架,面孔上戳了一個疤疤,到後來跟人家說這個:「啊,你看,我跟人家決鬥的時候有這樣!」這個一般我們這個社會當中沒有,可是我們比較容易的是什麼呢?就把以前學過那些東西然後大家抬出來,「啊……」我自己想想我常常有這個毛病,不知不覺當中,就把以前的好像自己覺得光榮這種歷史搬出來了。我覺得很遺憾的時候,我並沒有對治,可是當我聽見周圍的人,我往往又無法忍受,這個傢伙怎麼這個樣呢?然後眼前我漸漸體會到,回過頭來一看自己,啊!所以我心裡面往往都為這件事情,覺得非常地痛恨自己。同樣地不知不覺當中,看見周圍的人犯這種毛病,心裡面總是,唉!很難受的一種想法。3:55:42第72卷 39:29

  這個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的,我們同學當中是不是有很多人有這種狀態:哦唷!世間的事情是樣樣都知道,張三長、李四短,然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國家、政治無一不知,這樣,而且覺得這個人好像了解得多。修行人,不是!修行人我們應該什麼呢?對治煩惱的本事大,然後所知障破離它,那個時候才是真正的本事!眼前被人家笑,那、那算什麼!這是我們真正應該努力了解的,然後認真去對治的。下面:3:56:21第72卷 40:07

若能如是戰勝煩惱,乃名勇士。

  這個才真正的勇士。所以佛法裡面說的真正的勇士——跟自己鬥,鬥煩惱才是勇士。3:56:33第72卷 40:21

戰餘怨敵如割死屍,雖不殺害自亦當死。

  戰勝其他的外面,這個根本毫無意思,拿佛法來說,跟別人那個鬥,鬥這個世間的怨家對頭乃至於你把他弄死,那一點意思都沒有,等於斬死屍一樣。為什麼叫斬死屍啊?你不弄死他,他也要死的,那你何必呢!這樣。這個所謂真正的佛法裡邊的這說來說去的一件事情:真正要鬥的,鬥自己煩惱。那麼鬥煩惱的時候,3:57:10第72卷 40:56

《入行論》云:「輕蔑一切苦,摧伏瞋等敵,勝此名勇士,餘者如斬尸。」

  這樣,這段話就是前面剛才宗大師引用的。3:57:23第72卷 41:09

故又如論云:「住煩惱聚中,千般能安住,如野干圍獅,煩惱不能侵。」

  假定我們真正地能夠這樣去做到的話,那真正做到什麼呢?就是把那個正念正知提持。如果真正地能夠正念正知提持,那現在我們是凡夫,凡夫地就是煩惱聚當中,除了我們自己以外,周圍的人都是這個。但是我們千般不管它怎麼樣境界,我們坐在這裡不怕,就像什麼?野干——外面說是這種野干就是狐狸一類的、狼一類,不管你圍多少圍在那裡,那個獅子非常勇悍、不怕的,我們應該拿出這種精神來。所以我們說「獅子兒」,學佛的佛弟子應該拿出這種精神來。通常我們很容易就隨著這個煩惱轉,我們一天到晚忙得要命,可是真正要對治煩惱的這個事情,大家還覺得忙不過來,還說:「啊!我很忙。」這是根本顛倒,那很多地方我們都顛倒。3:58:32第72卷 42:18

  如果真正地能夠把正念、這個正知提起來了,那煩惱是不能侵害我們的。這就像什麼呢?就像那個獅子王,外面不管有多少的狐、狼、狗羣這種繞在這裡,不怕牠!這一個特點。所以真正說來說去都告訴我們這個特點。當我們真正要想去努力地去在這一方面去做的話,我們可以把《入行論》上面,《入行論》上面非常精采一些東西,這個像前面有很多東西都在哪裡呢?《護正知品》上面特別說明這一點。那下面我們再繼續地看,翻過來看:3:59:21第72卷 43:07

道所治品,莫令侵害而當勝彼。

  那上面這些都是我們抉擇解脫道性,那麼真正修道的時候,所要遵循到戒、定、慧這個次第;那麼要護戒,要護戒一定要護心,護心所對治的——煩惱,那就是我們第一步所對治的。千千萬萬不要讓我們現在的正知正念為煩惱所侵,千萬要努力提起來,要勝過它。這個是眼前到這個地方為止,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的,所謂持戒。把戒持好了以後,然後我們在這個上面不斷地去修我們該修的,所謂淨除以前的障礙,然後不斷地積聚的資糧,我們一口氣就能夠直趣無上菩提大道。4:00:27第72卷 44:13

已說共中士道次第。

  到這個地方為止,那把中士道那地方簡單說完。4:00:33第72卷 44:20

  本來我想下面緊跟著就是接到上士,在這個正說上士之前,我們把這一段重新再提一下,有幾個比較重要的關鍵。這個一路上面那我們過來比較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我們從一開頭走上來,常常提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淨罪集資、淨罪集資。如果我們真正能這樣去做的話,那漸漸我們自己有力了。為什麼要淨罪集資?因為我們眼前都被無始以來,無明習氣所使的種種的這個罪業擋在這地方,如果這些東西拿不掉的話,我們路也看不清楚,就是看清楚了,走也走不上去。這真正重要的話,這個路根本看不清楚;然後資糧不夠那是走不上去,這是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的。我們往往希望得到那個很好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就算你有一點成就,可是這個成就往往到後來是會後悔的,往往會後悔的。4:01:58第72卷 45:44

  所以這是為什麼平常這常常建議大家有機會多看看《法華經》,《法華經》跟本論上面互相印證,會更明確地告訴我們最好的方法,說我們一口氣直趣大乘。這個直趣大乘並不是棄捨中士、下士,直趣大乘還必須要經過共下、共中部分,可是我們不會停滯在那個地方,或者停在下或者停滯在中,就是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要真正地能夠走得上去的最主要的原因,最前面說從親近善知識開始,實際上你真正要做到這一點的話,同樣重要的——淨罪集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個拿不掉的話,明明是一個知識,你看不是,反過來是明明是個惡友,你就看是。4:03:02第72卷 46:49

  那麼一路上面到這個地方現在為止,我們已經漸漸看見了,淨罪集資的根本在哪裡?戒。戒的中心在哪裡?煩惱。要想對治煩惱的最正確的方法是什麼?正知、正念。現在大概清楚不清楚?所以,它一定用正知、正念提持在這個上面,然後一對境,或者我曉得這個境是有利的,那我就去;對我們是有害的,根本就不去。再不然就是對境的時候我馬上就弄清楚:「嗯,現在以正念提持的話,那對也不怕!」就像剛才說那個《入行論》上面的,這個獅子在這個野干當中,不管你怎麼圍繞,牠不在乎;這個一失掉了,你就麻煩了。這是眼前我們第一步大概應該了解的這個真正的中心。那我想,好,那麼這堂課就到這地方為止,那稍微早一點停止。4:04:06第72卷 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