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鳳山寺版手抄稿

廣論章節
二十三、除邪分別
廣論頁行
P.188 L2 ~ P.190 L2
廣論段落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亦當修苦想。」
手抄冊數頁行
第9冊 P.108 L6 ~ P.122 L6
手抄段落
那麼再下面第三個~這最後一科
音檔卷數起迄
第68卷 18:38 ~ 45:10

字體縮放 最小100%最大

00:00第68卷 18:41

  那麼再下面第三個:00:00第68卷 18:44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別者。

  有很多有一種錯誤的執著、錯誤的概念,這個錯誤的概念要拿掉。那現在實際上的錯誤的概念有滿多種,一般人根本錯誤的假借之藉口,實際上這是世間的騙局,這個我們根本不談。那現在有一些人他是真的想學,可是因為對理路不清楚,乃至於把經上的很多經文解釋錯誤了,這個才是我們這裡要分別的。至於世間的那種大騙子,那根本不在此列。不過我們修學佛法的佛弟子,對這個概念認識清楚了以後,那這個世間的這一些騙子,就沒有辦法來施行他那種詭譎伎倆。那我們先看文:01:00第68卷 19:41

若作是云,若於生死修習厭患,令心出離,則如聲聞墮寂滅邊,於生死中不樂安住,故修厭患,於小乘中可名為妙,然諸菩薩不應修此。

  有人這樣說:說在我們生死輪迴當中修那個厭離心,因為經過了修習以後,他產生很強盛的求脫,當然覺得苦嘛,希望從這個地方解脫了。那麼這種狀態像什麼呢?就像「聲聞」,這是聲聞行者,對於這個生死當中因為感覺到不可安樂,所以努力地去修,對於生死妙事產生厭離,於是一心一意求解脫。這個對修小乘的人來說是對的、是好的、是妙的,但是真正菩薩不應該。他下面有根據,他是說實際上根據這個經論;實際上下面那個經論是誤解經論。他下面說:02:15第68卷 20:56

《不可思議秘密經》云:「諸菩薩者,為欲成熟攝受有情,於生死中見大勝利,非於涅槃見如是利。」

  欸,這個經上面有這麼說,說這個大乘行的菩薩,為了要幫忙一切有情、成熟有情,那個有情對佛法很遠離、很不了解,所以要幫忙他們、成就他們,所以在生死輪迴當中救度眾生,這個事情一定要跟那些被救的眾生一起的。所以他就發現在那裡——在生死輪迴當中有很大的利益。而如果他自己離開了生死輪迴,自己進入涅槃的話,就沒辦法攝受有情了,所以說不是在涅槃當中能夠得到這樣的利益的。他看見這一點,這個是菩薩。03:21第68卷 22:03

又云:「若諸菩薩,於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墮非行境。」

  那經上面又說:如果菩薩對於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生起怖畏的話,那個不是他應有的。那這個上面,表面上看好像菩薩不應該厭患生死。03:43第68卷 22:24

又云:「薄伽梵,聲聞怖畏生死行境,菩薩返應周徧攝受無量生死。」

  那經論上面再說,《不可思議祕密經》上面特別地說:聲聞——「薄伽梵」是佛——說聲聞才對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產生大怖畏;菩薩不是,應該反過來,在生死輪迴當中幹什麼?「周徧攝受無量」眾生,普遍的,絕對不是為了哪一些、為了哪一個,是無有餘遺地去攝受眾生。那麼他前面這種人的這個想法,說明他是有根據的,就根據上面這個經典這樣說。下面有一句話:04:39第68卷 23:20

此是倒執經義成大錯謬。

  那現在下面這句話就是宗大師告師我們:上面這個問題是把經裡面的意義弄錯了,所以才產生這樣的誤解。那下面的解釋:04:56第68卷 23:37

經說不應厭離生死,此義非顯由於惑業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諸苦不應厭離。

  說經上面講的不厭生死,是並不是指說......。這個在漂流生死當中有兩種:有一種,由於他無明、不認識事實的真相,然後我們稱它為起惑,然後由煩惱、造業,由於煩惱跟業的輾轉增上的力量,所以感得漂流生死,這個是一種苦。還有一種,菩薩為利益眾生,他明明知道,也能夠修行、如實修行,感受到這個惑、業的絕端痛苦,可是他不忍其他的眾生——如母有情還流落在生死當中,所以他要到生死當中去救。同樣地在生死當中,可是在生死當中的原因根本不一樣。那麼現在說:經上面講的這個不厭生死,不是第一類,不是因為他自己無明然後造業的輪迴生死。是說什麼呢?下面:06:35第68卷 25:17

是顯菩薩為利眾生,乃至生死最後邊際,擐披誓甲學菩薩行,

  這個菩薩所以不厭生死是這樣的,為了利益眾生,他剛從開始一直努力、一直努力到最後邊際。什麼是「最後邊際」?這菩薩從資糧、加行、見道、修道,修道有十地,乃至到最後十地,乃至等覺菩薩——最後身菩薩,他一直是為了這個事情,這樣乃至最後邊際。所以在沒有成佛之前他有誓願,這個誓願像他的盔甲一樣,他一直不脫下來,在生死輪迴當中去救眾生。所以他下面說:07:26第68卷 26:06

雖總眾生一切大苦,一一剎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厭離怖畏,於廣大行勤發精進,於生死中不應厭離。

  這樣的!他是為了救眾生,他明曉得在生死輪迴當中有痛苦的,而這個痛苦到什麼程度呢?所有的一切眾生的一切大苦,這個痛苦是無量無邊的,而且每一剎那這麼多的苦壓逼到自己身上來,他也不怕苦。不因為怕苦而厭離,反而更要發廣大的精進,要去在生死輪迴當中救他們,這樣才是不離生死的原因,這個經論上面的真正意趣。他下面馬上就說一個祖師的解釋:08:26第68卷 27:07

如是月稱論師亦云:「眾生眾苦無餘盡至,盡生死邊,剎那剎那種種異相損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眾生眾苦一時頓至,盡生死際發大勇進,剎那剎那悉能生起,一切眾生一切種智無量無邊珍寶資糧,知此因已,應當更受百千諸有。」為證此故,引彼諸經。

  那個月稱論師他也這麼說。所以說經也是這麼說,菩薩、祖師也這麼說。這個裡邊文字很容易懂,就不細細解釋了。說關於這一點在這地方的特別說明,那下面的一段就解釋一下:09:19第68卷 28:00

又於三有見為勝利之理者,即彼經說菩薩精勤義利有情,如於此事所發精進,如是其心而獲安樂。

  那個菩薩的不厭生死是什麼呢?因為看見到在三有,就是輪迴當中,有這樣的殊勝的利益。這個殊勝的利益就是他要救眾生這個利益,因為要救眾生而眾生在生死輪迴當中,所以必須跟他們一起去救他。這個是真正見到了這個利益而不厭生死,並不是因為不了解生死的體相,像我們一樣顛倒、執著、放不下,造種種惡業,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那麼在這一點情況之下,他為了救眾生而發勤精進。現在我們連它救我們自己都不能勤精進,還要救眾生嗎?所以必定要在自己為了自己精進,習慣了以後推己及人,再這樣去做。現在我們做一點小事情,站在旁邊看看可以,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就是不願意去做,縮在後邊。10:39第68卷 29:21

  所以當我們了解了這一點,眼前這一點小小的事情正是訓練自己最好的機會,就會自己非常願意地站在前頭:我去做!當你慢慢地這樣從小地方慢慢做慣了以後,大的地方自然就行。否則一點點小小的一點點苦難,大家縮在後頭偷偷地在那兒就溜掉了,那你要救眾生,坐在那兒說空話,那就毫無意思。坐在那兒說空話很容易呀!哦,跟人家辯論起來,辯得個第一,誰都辯不過你,因為坐在那兒說空話嘛!這個就變成沒有什麼意思了。那這個是我們要真實地去自己反觀自己內心,才能夠了解的。所以下面說:11:26第68卷 30:07

故不厭患三有之義,是於生死,義利有情不應厭患,當於此事而發歡喜。

  所以「不厭患三有」是什麼?看見在三有當中能夠自己承擔他們的痛苦,救他們出來,有這樣的大的利益,這樣才是真正不厭患三有的根本原因,菩薩這樣做的。反過來說:11:54第68卷 30:35

若由煩惱及業增上漂流生死,眾苦逼迫尚不能辦自己義利況云利他,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較小乘人極應厭患極應滅除。

  假定是由於煩惱,然後由煩惱而造業,於這個兩樣都輾轉增上而漂流生死,在這種狀態當中眾苦交煎地受這個很大的逼迫,那自己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是一切衰損的根本在這個地方。小乘都對這點看得很清楚,何況是大乘!小乘只為救自己是拼命,現在要救一切人,看見一切人都為這個迷惑,是不是我們更對這件事情產生絕大的厭患啊?很簡單嘛,你要淨除的只是你一個人,現在你要淨除的是所有的眾生,看見所有的眾生被這個迷惑,你看見了這一點,你豈不是更應該對這個生起無量無邊的厭患?13:06第68卷 31:48

  所以說這個大乘人跟小乘人比較,對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厭患是遠遠強、遠遠大!哪有說:小乘人才厭患,我學大乘的不要。可是我們現在很多這種自命大乘的行者,却是說:「欸,這個是小乘的我不要。」實際上的內情,他或者根本不了解佛法,或者對世間的這種東西貪著得非常厲害又放不下;那麼再加上誤解經文拿這個做藉口,我又可以滿我的願,名、利樣樣放不下,又自己覺得是大乘人。那都是地獄種子啊!這一點真正有心學佛的佛弟子——四眾弟子、七眾弟子,我們都應該在這地方好好地反省,自己策勵自己!13:59第68卷 32:41

  不過另外一點我們要注意,現在我們很多人懂得了一點道理,不去自己反省淨化自己。我們懂得了道理趕快淨化,我們很容易犯這個毛病,又去看別人、又去罵人,那又錯了!這個佛法絕對不是可以罵人的,經典上面告訴我們,佛征服魔王不是去罵他、不是用他的法力,是用他的悲心。魔王是專門來給他找對頭害他的,他還用悲心,那我們現在救一切眾生,豈不是要用悲心?這些人總不至於像魔王一樣吧?我們自己解決了問題,然後再推己及人幫忙他,這個才是我們應做的事情。如果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去罵的話,這是鬥諍堅固。到最後懂得一點道理,拿這個道理互相對罵,那人家看起來,說:「啊!修學佛法的就是那些人!」這個是我們更應該更重視的一個重要的原因。15:06第68卷 33:47

若由大悲願等增上,於三有中攝取生者,則應歡喜。此二不同。

  現在了解了,喔!真正的生死輪迴的因是這樣,不但要自己解決,還要幫忙解決一切人,這個叫大悲。由於這樣的一個大悲願力的強盛的力量,所以自己不厭生死輪迴,而自己進入這個裡邊去幫忙他們解決,對這個歡喜。這兩個不一樣。前者的歡喜是為貪、瞋所使,捨不得;這裡是已經完全清楚了以後,明明曉得這個有痛苦的,為了要救那些另外的這些眾生迷惑而進去,這個才不厭生死,這兩種是完全不一樣的,這我們要分得清楚。所以他下面說:16:02第68卷 34:43

若未如是分別,如前宣說,則此說者,若有菩薩律儀,〈菩薩地〉說犯一惡作,是染違犯,恐繁不錄。

  假定說前兩者沒有分得很清楚,那犯了前面的毛病,假定這個人是有受了菩薩戒的話,那根據〈菩薩地〉說他是犯了一個惡作罪,這是一個「染違犯」,那這地方就不詳細說了,在戒裡邊講。那這個我們繼續下去:16:38第68卷 35:20

故見三有一切過失,雖極厭離,然由大悲牽引意故,不斷三有者,是為希有。

  好,現在下面說了!所以他很清楚明白生死輪迴三有當中的所有的錯誤。那麼那個時候因為正看見了三有的真相,所以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厭離心,但是他不離開,為什麼?因為推己及人,看見所有的眾生都在這裡,由於要救旁邊所有其他的眾生引發的那個悲心。悲心到什麼程度呢?沒有一個人例外都要去救,這個叫大悲。由於這樣的悲心引動他,所以他不忍離開,不但不忍離開,而且要去救他,發現這樣救有大利益,這個是非常難能可貴!反過來,17:40第68卷 36:22

若見三有盛事,如妙天宮,愛未減少,借利他名而云我等不捨生死,智者豈能將以為喜。

  說另外一種,看見三有當中的事相他看不清楚、迷惑的,因此對於三有當中的這一種假相,看得:「對,啊!好得不得了。」像最妙的天宮一樣。那個時候貪愛之心是一點沒有減少,講了很多佛法沒有用,反而把「我」越弄越大,那個時候還要借利他的名字這個來把自己膨脹。而那個時候他是說:「唉!我不厭生死,為了救眾生!」如果這樣去講的話,真正有智慧的人怎麼會這樣做呢?也就是說這種人是真正很愚癡的可憐的人。這兩個分得開。那麼下面就引那個論:18:42第68卷 37:23

《中觀心論》亦云:「見過故非有,悲不住涅槃,利他具禁行,而安住三有。」

  那這個論上面怎麼講呢?「見過」,看見三有輪迴之中有種種的過患,所以雖然他在這個裡邊,他卻不是「有」。這個「有」是什麼?由愛、取所感得的有,這樣。所以他在這裡是了解了善法,跟善法相應的善法欲、勤精進如法去做的,而並不是無明、行相應的愛、取,這個我們要分得清楚。所以他絕對不會在三有當中增長他生死輪迴之有。那麼他為什麼不離開呢?「悲」,因為他的悲心,他要救眾生所以並不離開,不住在「涅槃」,涅槃就是離開這個。「利他具禁行」,那怎麼辦呢?他為了要利益所有一切有情,所以能夠如法具禁行,他的行為都是根據佛告訴我們的禁戒,如法而去做的,他不是如他的欲假借去做的。那這種狀態當中他才安住在三有當中,這個是真正的菩薩行者。那麼下面:20:11第68卷 38:52

又〈菩薩地〉說百一十苦,是於一切有情,發大悲之因。

  那另外是〈菩薩地〉。這要了解苦,真正了解這苦以後,這個苦是無量無邊,總括起來它分成功一百一十種苦。了解了這個苦,那曉得這個眾生是受這麼大的苦,所以從這個眾生受苦上面引發他的大悲,由於大悲策發菩提心。所以上面的《中觀心論》是性宗的、深見派的;然後〈菩薩地〉是相宗的、廣行派的,是不管深見、廣行的祖師的論著,都是同樣地說明這個特點。20:56第68卷 39:37

由見如是無邊眾苦,心生恆常猛利不忍,而云於生死不稍厭患,極為相違。

  最後出來了。由於這樣的上面的道理,看見了無量無邊的眾生,由於不了事實的真相,顛倒迷惑造種種業,輪迴這個生死當中。這個時候心裡面生起一種猛利的不忍心,而且恆常無間的這樣,這個我們要了解。這一種狀態因為恆常無間,所以他不離開生死;跟另外一種對生死不認識而不厭患,這兩個完全相違,不一樣的哦!所以他很清楚生死輪迴,產生最強盛的厭離心的,這我們要分得清楚。21:50第68卷 40:31

若於生死心善出離,次見有情皆自親屬,為利他故入三有海,此道次第亦是《菩薩觀行四百論》之意趣。

  他下面又說,那同樣上面這個道理,然後所以要在生死輪迴當中而建立那個道的次第,這個也是《四百論》的,這個就是從不同的論典上面,不同的祖師來說。22:22第68卷 41:03

月稱論師於彼釋中亦詳明之,如云:「由其宣說生死過患,令意怖畏求解脫者,為令決定趣大乘故,世尊告曰:諸苾芻有情類中,不易可得少數有情,經於長夜流轉生死,不為汝等若父若母兒女親族,隨一處所。」

  這個月稱論師解釋那個《四百論》,也就是說我們無始生死輪迴以來,所有的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親屬,或者是父母、或者子女。那現在我了解了、看清楚了跳出了,是不是我們應該救他們?對。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自己見到了,進一步去見到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都是親人,所以那個時候要去救他們,那時候說「不厭生死」,這個意思。23:20第68卷 42:02

了知世尊如斯言教,菩薩為以大乘道筏,度脫無始流轉生死,為父母等諸親眷屬,無依無怙諸眾生故,安忍躍入。

  那當我們經過了前面的解釋,那就知道:啊!我們的世尊,上面說不厭生死是這個樣。那是菩薩了解了整個的這條道路,那要救一切眾生,這樣。所以安然忍受痛苦,能夠「躍入」,就是跳到生死大海當中去救。這個是大乘的說法,也就是顯教的。進一步,看哦!24:08第68卷 42:50

無上密咒亦須此理,

  那麼,請問密乘怎麼樣呢?一樣,完全一樣。所以下面說:24:17第68卷 42:59

如聖天《攝行炬論》云:「以此次第,應當趣入極無戲論行。其次第者,謂修行者最初當念,無始生死所有大苦求涅槃樂,徧捨一切猥雜,下至王位自在,亦當修苦想。」

  這個次第,這個次第一定有次第,在你真的進入密乘也好、大乘顯教也好,前面的第一步要這個。所以下面馬上引那個聖天菩薩——聖天菩薩就是龍樹菩薩的這個心子,他這一本論上面。「極無戲論行」,就是前面我們講的照著次第,這個不要說空話,這個就是懂得了道理不去行都是戲論,何況現在不懂道理、誤解道理呢?所以「最初」,最最修行的剛剛開始,應該了解生死輪迴當中無始以來的痛苦。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徧捨一切猥雜」,就是世間所有的,除了修行以外其他都是毫無意思的!我們現在還要去求,他有了都不要,乃至於得到了皇帝也不要。古時的皇帝地位最高、錢財最富,現在我們世間請問豈不是求富、求名啊?有沒有比皇帝更高的?不管你貴也好、不管你富也好,他已經得到了最高要捨棄,我們還要去忙這個,不可以!那修,幹什麼呢?修苦。26:03第68卷 44:45

  好,那麼這一部分就是邪執,那個邪執是我們一定應該棄捨的。那麼經過了這個前面以後,那曉得現在,喔!中士的正修意樂是修些什麼?然後要修到什麼程度才可以?然後修的過程當中,有那錯誤的漸漸拿掉了。那麼現在曉得了,應該怎麼辦呢?這最後一科:26:29第68卷 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