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第68卷 00:02
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看一百八十七頁共中士道。這個現在整個的正修共中士心次第當中,第一個「正修意樂」,那麼上一堂講完。下面第二個「生此意樂之量」,這個質也就是內容是這個樣,那麼要到什麼程度才夠。現在看文:00:39第68卷 00:45
第二生此意樂之量者。如是由於苦集二諦及其十二緣起支門,詳細了知生死體相,欲捨生死,欲彼寂滅及欲證得。雖纔生此,亦是出離意樂,然唯爾許猶非止足,
那麼說現在我們照著上面,從或者是「苦集二諦」當中,或者「十二緣起門」當中去思惟,透過這個思惟,真正了解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真實的行相。01:30第68卷 01:36
這裡也要注意一下,那個「苦」跟「苦諦」兩個不太一樣的,大家清楚嗎?我們平常很容易誤解,這個苦跟苦諦有它共同的那一面,有它截然不同的一個地方,很多東西我們必須要從它那個同、異兩方面來看。共同——那苦都是一種實際上的感受,這個感受就是說對身心上面,都感到一種苦迫的這種感覺,這是苦;總括起來,不管身、不管心。可是這個苦,由於它的感受那個深淺的程度的不一樣,平常我們單單一般人說,「苦苦」這會感受到的,「樂苦」就感受不到了,但是樂苦是苦諦。然後呢,更重要的「行苦」更是感受不到了。樂苦你可以感受,透過這個感受稍微轉一個彎你就了解了,行苦你根本感受不到好像,實際上這個是苦諦。這個差別我們一定要了解,佛法裡面告訴我們的是「苦諦」!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所以講它的原因——集諦。那麼現在十二因緣,就是整個的從因到果的,這個圓滿地說明這兩個當中的差別。03:22第68卷 03:28
那麼透過了這兩種,不但是理論而且去思惟。然後因為這樣去認真地如理地思惟,然後於是就感覺到:哦,生死輪迴當中這麼地可怕!就決心要捨棄這個生死,那個是通常我們說厭離。然後單單那個厭離以後,我們就會求解脫,於是要求真正的解決,要求所以說「欲彼寂滅」,要求解脫就要求解脫的正確的方法,「及欲證得」,這個彼此間是有它的一定的因果相連的必然的關係。前面說的,所以分那個苦跟苦諦,是說這個內涵不能弄錯,其次這個次第不能弄錯。現在經過了如理思惟會生起來,「纔生此」,只要剛剛生起這個也是。但是單單這個生起來的夠不夠?不夠。那麼要到什麼程度呢?他下面就說,這個把論上面:04:42第68卷 04:48
如《六十正理論釋》云:「處於無常熾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決欲超出。」又云:「如囚欲脫獄」等。
要產生這樣。透過了前面真正對苦諦認識了以後,那個時候我們所感受到的最糟糕的什麼?無常盛火。這個平常我們一般凡夫不可能感受得到的,現在我們真正害怕的是苦並不是苦諦。因為我們只怕苦,所以專門去求樂,所以是「以苦欲捨苦」,差一點的求物質上頭的快樂,好一點求名聞上的快樂,就是這樣。然後內心當中都受了這個無始以來的錯誤的習性所使,這個才是它的根本問題。如果說我們仔細去檢查,大家會檢查得到。06:03第68卷 06:09
最近經常有些同學來跟我談,說:「透過了這個理論了解這是個問題,可是內心當中就是會保護這個,碰到它就會痛,為什麼?」因為這是這個習性。所以不經過嚴密的思惟,他不會發真正的決心願意去改。單單去改還不夠,然後要很多特別的這個正確的次第,那時候你才願意去治病。那個時候治病的動手術那個痛,因為你感覺到不下那個痛下針砭來治它的話,這個會送命的,那個時候對自己的這種修行的痛苦,才有力量能夠擋得住,否則的話講了道理都沒有用!06:59第68卷 07:05
這是為什麼平常我們真正這最大的缺點,講道理很容易。所以古人有一句話:「吃得酒肉飽,來尋僧說禪。」今天我們坐在沙發椅子上面,茶一喝,然後雖然我們這裡沒有沙發椅子,坐在床上、坐在哪裡大家講,這道理可以虛通,這樣。然後你輕飄飄的這個感覺想那個道理,講空性講得很好。叫你真正要去做的時候,你不要說別的,就說我們門口搭搭那個帳棚是弄得汗流浹背。做任何一件事情上面,那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很大的這個努力,對身心上面是絕重的負擔,很大的痛苦。所以真正要去做的時候,對不起,這個就不靈光了。所以我們想想看,平常我們稱這是叫文人的習氣,這個的致命傷就在這個地方。所以往往就是這樣,講講可以,真正去做的,做做、做做,做到油掉了。為什麼油掉了?並不是這個方法不對,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文人的習氣,稍微去做一下,啊!這覺得不靈光。08:13第68卷 08:19
那我現在自己衡量、衡量,我自己也是一樣。現在我常常說:「老了!老了!」其實我剛才說,假定我開始有一點老的跡象的時候,自己覺得:「欸!老是死因,策勵!」不要給自己一點藉口的話,它漸漸地老化過程當中,我就透過這個訓練不斷地提升,今天雖然老了,這個精神還在。可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己總有一點藉口的,然後積而久了以後你就來不及了,我們平常的死症就在這裡。08:46第68卷 08:52
所以我一直覺得我自己要策勵我自己,我也願意在座的每一位同學,你們至少沒有我這個毛病,千萬不要一點小小的問題碰到了馬上就找藉口,這個就是我們的業習氣。這個業習氣來的時候,你要抵擋這個東西是會有痛苦的,千萬不要給它找藉口,這是絕端重要的一個原因!但是也不是硬來,硬來沒有用喔!無益的苦行那是毫無價值。然後如理的、正確的那個我們該努力的地方的話,不要輕輕易易地找一些藉口來掩飾、來保護它,這個就對。09:31第68卷 09:37
所以那這裡我們現在講到,回過頭來講我們要想辦法擋得住這個苦苦,要認得清楚樂苦,然後再這樣地深入,真正的是無常熾苦。那個時候認識了以後,你內心當中時時刻刻,因為這個無常的盛火永遠存在,這樣,所以你必須達到這種程度。「三地之中」,不管你在哪一個地方,不管你在哪一個——天上、然後地上、地下,三地有不同的解釋,現在這個地方指這個。為什麼在這裡呢?平常我們說地獄裡邊,那有很多地方他根本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去思惟這個,這個是遍指在我們有能力思惟的這種狀態當中。假定我們現在修行習氣很好的話,將來上了天我還有機會能夠修行,否則上了天是絕對沒機會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個機會就是眼前,千萬不要浪費眼前的人身。那就像什麼?像「火宅」一樣,火宅是絕端可怕的地方,一分一秒都無法忍受的這種狀態,這樣才是出離心的量。那麼另外一種就像囚犯關在牢監裡面,他真正想的,這個死囚一天到晚真正想逃出去,其他的都沒有心,要這樣做。11:11第68卷 11:17
如前所引,謂如誤入熾然火宅及墮牢獄,不樂彼處,能生幾許欲脫之心,即當發生如彼心量,次後更須令漸增長。
有了這個以後夠不夠?不夠,還要使得這個心不斷地增長、不斷增長。因為你唯有不斷地增長,你才能夠擋得住無始的習氣。所以古人形容說這個東西這樣像急流當中,或者我們世間來說「為學如逆水行舟」,你這一篙子不用力的話,它退下去了,必須我們每一篙子努力地用功,這樣。那麼下面除了這個論上面,引一個祖師講的話:12:06第68卷 12:12
又此意樂如霞惹瓦說,若僅口面漂浮少許,如酸酒上所擲粉麵,則於集諦生死之因,見不可欲亦僅爾許。
那我們現在講前面這個理論,平常我們嘴巴上面講講,那個沒有用。嘴巴上講講就像什麼?酸酒上面放一點麵粉,通常我們就說這個浮一點油花,浮一點油花是沒有用的!你要去點燈要全部都是油,再不然的話,煮熟那個什麼東西要有油很多,浮一點點油花,這個油有什麼用?所以是這個意思。如果說你只是嘴巴上面講講的話,那我們所說的「集諦生死之因」,這個了解集諦這是生死的根本因,我既然對這個苦諦要想脫離的話,一定要解決這個集諦的生死之因。13:06第68卷 13:12
那這個集諦的生死之因,集諦是什麼呢?主要的是說「我」,以我引生出來的貪瞋癡。那我們現在呢?欸,「我」保護得很好,對所要的東西貪瞋癡。世間來說這正是我要的東西,他不會感覺到這些不是我們該要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如實地去思惟,不能停在嘴巴上面、文字上的認識,到了這個才有希望。否則的話,既然是對集諦這個只是嘴巴上面講講,那麼他沒有這個推動自己出離生死的力量,所以要求解脫,那下面也都是空話。所以下面說:13:57第68卷 14:03
若如是者,則於滅除苦集之滅,求解脫心亦復同爾,
因為我感覺到這是痛苦,所以要求解脫;現在你覺得很快樂,當然沒有求解脫的心。沒有求解脫的心,為了要求解脫而修道當然也不要,何況還要去修道,要做苦的很多事情,那根本談不到。所以,14:23第68卷 14:29
故欲正修解脫道心,亦唯虛言。
這個都是空話。實際上這個道理,不管是要嘛你不學佛法,譬如我們現在來講,眼前時下除了我們講學《廣論》以外,時下最流行的,說利一點——參禪,那麼自己差一點或者自己說老實的——念佛。不管參禪、念佛,真正為佛法而參禪、念佛這個出離心是必須要的。近代的大師印光大師非常強調:假定你沒有求解脫生死的心,所謂念佛,那念幾句沒有什麼用場的!參禪更是如此。所以關於這一點,那是不管是佛門當中哪一個,如果你真正地進入佛門,是希望要解脫生死,那這個是必須要的。15:24第68卷 15:30
同樣的,自己對這個道理都不清楚,然後說要發慈悲、要救人。為什麼要救人哪?因為看見那些人也很痛苦。為什麼痛苦?流落在生死輪迴的無常盛火之中,你那個時候才會推己及人。現在自己對這一件事情都不認識,樂此不疲,你說救人,你救什麼啊?那不是空話嗎?這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所謂救人的大乘不是也是空話嗎?所以下面這個話:16:05第68卷 16:11
見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眾苦不忍之悲,亦無從起,亦不能生有大勢力策發心意無上真菩提心,
就這個!要自己感受到,推己及人看見別人有同樣的問題,於是一心一意要救自他。那個時候要跳出生死輪迴,自己覺得要正確的方法,要救別人要正確的方法,那唯一的方法就要求佛、成佛道,這個才是菩提心的根本的原因。因此如果這個地方關於前面那個出離心沒有的話,所謂的自利、利他——正確的以佛法講的自利、利他,都沒有。因此下面說:16:56第68卷 17:02
故云大乘,亦唯隨言知名而已。
在這種狀態下,所謂「言大乘」是什麼?跟人家講講空話,如此!那我們現在平常的真正犯的死症就在這個地方。最可惜的一點,現在做佛弟子的人犯這個死症了,麻煩來了!人家不一定懂得佛法是什麼,又跟學佛的佛弟子看,結果學佛弟子走上這個路,人家看著你也走上這個路。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學佛的佛弟子,特別是出家人,如果不能好好地走的話,我們不是弘法,我們是毀法!因為他們看見了跟著我們學,說:「喔!佛法就是這個樣!」那佛法還有什麼希望?這一點是我們特別應該自己深深警惕的。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再互相自勵,然後互相彼此間策勉。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再把自己失敗的經驗,隨分隨力地能夠告訴別人,希望大家互相自己勉勵提升,那我們將來是大有希望。18:11第68卷 18:17
故當取此中士法類,以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習。
喔,這個不但要修習,還要「善修習」,前面的話都這樣講。那麼這個是關於共中士道第二大科,修希求解脫心要到這樣的量。18:36第68卷 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