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第63卷 43:34
那麼這個下面我們現在看,看第一百八十一頁,卷七。「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那也就是說這個,下面緊跟著從苦、集四諦當中,下面另外一個是就十二緣起當中來思惟。那麼這個地方我們現在先看文:00:45第63卷 44:20
第二由十二緣起門中思惟分四:一支分差別,二支分略攝,三幾世圓滿,四此等攝義。
十二緣起整個的就是講,就是這個真正緣起,我們分內、外兩個,內就是我們現在生死的流轉,就是十二緣起。外是什麼呢?外面的很多東西,譬如我們種那個稻子、長那個樹木,這樣,那它為什麼因緣,它也是個因緣,這裡我們就不細說了,只要諸位稍微隨便一觀察一下那就很清楚。那麼關於這個內因緣這是最主要的,那麼這個分四部分來解釋。第二個,所謂十二緣起,這個有的時候叫「十二有支」,為什麼有支呢?「有」就是三有,在三有當中輪轉。為什麼會輪轉呢?就是因為有這樣的因,這個重重無盡的因感果,可是這個重重無盡因感果的,我們大別可以分、拿這個十二類來說明它,所以它這個十二類或者叫十二支。02:10第63卷 45:45
那麼這個十二支,一支一支的特徵是什麼?所以第一個叫「支分差別」。我們把生死流轉當中這個十二個類型、十二個特徵,那個別的內涵是什麼,個別個別不同的,所以叫差別。然後「支分略攝」,把這個十二支簡單扼要地歸納起來,依照一定的次第,所以第二個叫支分略攝。然後這個所以講十二有支、十二緣起,是講生死當中流轉,那麼這個十二有支是從因到果需要多少時間,所以講幾世才能夠從因到果才圓滿。第四「此等攝義」,說還有一些其他的上面這個三個項目沒有說清楚的,放在最後第四項裡來解釋它、補足它。03:19第63卷 46:55
現在我們一支一支看,第一支看支分差別。諸位如果你們有興趣,我不妨建議你們看看《華嚴》,我們這裡《華嚴經》滿多,是《八十華嚴》啊!《八十華嚴‧十地品》那是卷三十七的第六地,就這樣。他就是真正地對這個般若智慧達到徹底認識的時候,那看見性空緣起的真實的緣起相,那他就是看見:哦!整個的眾生在這個流轉生死當中是怎麼流轉的,如何還滅的,主要的就是講這個。那現在我們就把那個「支分差別」這裡說一下。04:11第63卷 47:47
今初 十二緣起支中,初無明者,如《俱舍》云:「無明如非親實等。」
那麼首先引《俱舍》的文,「無明」是什麼呢?它舉一個比喻,就像非親、非實等等。04:35第63卷 48:09
此亦如說怨敵虛誑,非唯遮無親友諦實,及異親實,是說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
這個《俱舍》的文,「如非親實」,那好像說就像怨敵。那麼因為它這個非親實我們也可以說不是,不是就是遮止,不僅僅是遮止說不是親、不是友、不實在——非親、非實這個,或者跟親、實不相關的。我們現在講親,說這個是我的親人、朋友;那麼還有一種是我的怨家;除了我的朋友、怨家以外,還有沒有別的人哪?還有一類人,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怨家,是不是這個?所以如果我們把我們相關的,自己以外所相關的人分類的話,應該分成功這個三類:第一個,我好的跟我好的,或者叫親、或者叫友;還有一類跟我不好的就怨家對頭;除了這個以外,是不是還有很多人既不是怨家,也不是對頭呀?就這樣。05:58第63卷 49:34
它現在這裡說不是、不是,不是這樣分法,是說什麼?是「親友實語相違所對治品」。它現在這個「非親實」要把它定義下來,因為照我們剛才這三類的分法,非親實的話,就是除了我親友以外、真實以外,怨家是非親實,還有不認識的人是不是也是非親實啊?這樣,那說不是這一種分類方法。那麼它怎麼分類呢?「是說親友實語相違」,跟這個恰恰相違背的「所對治品」,那這個就範圍就狹了,而且確定的,像前面那一種很廣泛的不能確定。06:50第63卷 50:26
這個地方再解釋一下,什麼叫「相違所對治品」呢?說這個要嘛怨家要來傷害我的,要嘛親友來幫忙我的,這兩個是不是相違背的,互相敵對、針鋒相對的?如果這個怨家得勝了,那個親友一定輸掉;如果親友得勝了,怨家一定輸掉,只有這兩類,就這樣。那其他的既不是怨家、也不是親友,那這一類人不算。現在我們講的這個「無明」是什麼,這個也要確定啊!否則你破了這個無明以外,對不起,還有很多無關係、不相關的人,就像我們剛才說親友、相敵對的,還有一些呢?非親非友的這種人都坐在那裡跟我們不相關,我們也照顧不到。所以我們講無明的關係,就是說由於無明產生這些問題,那我們怎麼去解決了這個無明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解決掉了。所以當我們談這個問題的一定要涵蓋面很廣,所有的東西不遺漏,主要的就這個道理。08:05第63卷 51:41
如是無明(現在這裡說的無明,)亦非僅遮能對之明及明所餘,是明相違所對治品。
這裡也是。現在講的這個無明是跟什麼呢?「明」——明是明見、確確實實的、絲毫無差的、明明白白的,跟它相違背的。所以只要這個無明在,那這個確實的、明見的這個狀態就消失掉了。換句話說,反過來說如果是明白、明見的這個狀態現起來了,那無明就可以把它整個拿掉。「對」,是相對的,「治」,恰恰能夠把你的問題解決的。那麼現在針對著這個無明,能夠解決它的、克制它的是什麼呢?09:03第63卷 52:38
此中能治明者,
能夠針對著無明、解決這個無明的是什麼?是明,那麼「明」明些什麼?09:14第63卷 52:49
謂正明了補特伽羅無我之義,
哦,現在我們要了解,這個是什麼?「補特伽羅無我」。補特伽羅就是我們講的那每一個人——人、眾生,所有的這些每個人。我們只要在這個上面以為有一個我、我所,這樣,實際上這個上頭沒有我跟我所,我們對這件事情要有正確的了解,這個叫作明,能夠對治我們這裡所講的十二有支當中的無明。09:49第63卷 53:24
此相違者,
跟它相反的,跟那個補特伽羅無我相反的是什麼?09:54第63卷 53:30
謂補特伽羅我執薩迦耶見。此乃法稱論師所許。
跟這個「補特伽羅無我」上面恰恰相反的,就是我們在補特伽羅——補特伽羅就是我、這個眾生,現在我們講。這個眾生就是五蘊,這個五蘊身上面執著有一個我,然後對這個我起執著的,叫「薩迦耶見」。薩迦耶見所執著的這個什麼啊?這個是一個「我」,這個我、我所是安立在這個補特伽羅上頭的,那這個就是中觀的說法。當然這個各個部派的說法不太一樣,那麼這種講法是法稱論師所講的。那麼現在另外,10:51第63卷 54:26
無著論師兄弟,
無著論師,就是無著、世親菩薩,他們跟法稱論師的說法不太一樣。11:00第63卷 54:35
則許倒執實義,蒙昧實義二中後者,
這樣。那就是因為無明,這個跟前面的曾經講過,看不清楚事情所以就執著、執著。前面是講這個天氣暗了,然後在繩上面看不清楚繩的實相,以為有一條蛇,這個就是無著、世親兩位菩薩所看法。現在也是一樣,說「蒙昧」,因為看不清楚所以在這個上面起這種執著,所以他講的無明屬於看不清楚事實。所以說:11:40第63卷 55:15
總謂邪解,未解二心之中,為未解心,
雖然這兩者的說法是不一樣的,如果不一樣那我們就無從說起了,可是有一個好處:11:53第63卷 55:28
然此相違能治上首,則同許為覺無我慧。
他們兩個解釋這個無明的行相不太一樣,但是要解決這個無明的相違,就是能治這個無明的相違的這個明,或者明見、或者智慧,主要的大家都共同的。所以同許為什麼?能夠覺知無我,說這個補特伽羅上面沒有你所執著這個我在,能夠正確地認識這種智慧那是就是明。然後呢,12:42第63卷 56:17
又此愚蒙,《集論》中說略分二種,謂業果愚及真實義愚,初能招集墮惡趣行,後能招集往樂趣行。
因為前面已經說了,對這個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所以產生了這個愚蒙。那麼這個不了解的狀態,根據「《集論》中說」,這個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又把它分成功兩點:一個叫「業果愚」,一個叫「真實義愚」。平常我們說實際上一切都是緣起性空,實際上這個緣起跟性空可以分開來的,就像我們講手,這個手本身是同一個東西,可是你要仔細去看的話,手臂、手掌不一樣,骨頭、肉又不一樣,這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因為它性空,真實的狀態應該是真實義,就是說沒有自性的;因為沒有自性,就現出這個緣起的行相來,所以緣起的這樣的因、感這樣的果。所以有了這個因一定會感得果,對這個如是因感必然如此果的這個道理不認識叫「業果愚」。這個業果愚,有的地方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異熟愚」,前面講的異熟果就是因果。所以對這個兩個了解。14:13第63卷 57:48
假定我們不了解業果,那麼往往會造什麼呢?不了解正確的因果的話,會造很多惡業。然後了解了以後,雖然了解了一定有業果的,但是不了解真實義愚,那麼做好事還是在輪迴當中,不過在善趣當中。平常我們看的所謂《了凡四訓》這些書,那就是他了解、信得過有業感果的這個必然因果關係,但是並不了解真實義,所以他還在生死輪迴當中。那麼現在我們這裡所講的這個明,或者覺知無我的智慧,同樣地要把這兩點要完全認識。好,那麼我想今天就到這個地方為止,好吧!15:10第64卷 00:03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八十一頁,現在繼續下去。這個在正講之前,昨天那個問題,我再簡單地說一下。說有一個那同學就問,說:「為什麼預流、一來不會引這個生死的業?」那麼我想這個大家看那個十二因緣就很清楚,無明緣行、行緣識,因為有無明的因緣,所以他會造種種的業行。那前面就講過了,無明是由於——或者是直截了當地說執這個邪執,在補特伽羅上面起薩迦耶見叫作無明;或者說因為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才這個上面執著有我、我所。那沒什麼關係,總之不能正確地見到這個無我的真義。因此有「我」那就有貪,有貪就造業,造業的當下它會熏習我們的識種,那個留下這個種子我們叫「引」,能引的引支。可是這個今天講的十二因緣,後面講的主要的是講這個,它沒有後面的愛、取滋潤,它是不會感果的。那麼愛、取滋潤,我們稱它為現在這個十二因緣叫作「能生」,這樣。17:17第64卷 02:09
所以這個識種子我們以前造了無量無邊,等到見了道以後,那個識種子還會不會再現起?就不會了,因為識種的根本都是執無明、行、識,所以預流是見了道的。因此在這我們分類的時候,在見道所斷、修道所斷,貪愛是修道所斷,不是見道所斷的;這個薩迦耶見是見道所斷的,這大家要清楚。那這是一個理論。那麼現在我們修行的時候,對我們有一點要了解,我們真正說修,是前面是見道,見了道以後修道,那時候徹底地整個把問題解決。那怎麼我們前面隨便對境的時候,那也還是也見、修?那「見」並不是透過我們聞思修的修慧的見,透過聞思去思惟、去觀察的「見」。18:34第64卷 03:26
諸位,我們最近看見大家用功,這是很好的好現象。怎麼講呢?大家聽聞、研討,這個時候是不是文字?如果不把那文字變一下,在自己身心上觀照的話,然後認識這個見解,這個什麼見解?這是外道見。它佛法真正見是要見自己的內心,說對境的時候起心動念依佛法還是不依佛法?皈依三寶的弟子,我們如法行這個才是真正的所謂見,這樣的正知見是聞、思相應。那麼請問聞、思相應了以後,要不要去照著它去做呢?要去做,完全一樣的道理。所以聞、思相應的修,你有了這樣的話,才能夠真正一步一步深入到慧,聞、思、修嘛,聞思相應有了這個內容,進一步去修,修了以後能夠見道,見道了以後再根據這個才能夠修道,徹底地斷盡習氣。19:57第64卷 04:50
所以這個裡邊也告訴我們一個事實:怎麼樣我們透過這個聞思,去認識自己的煩惱。不過有一點要注意一下,這個事情急不來的啊!所謂不急,並不是叫大家去玩,不是這個意思。當我們真正去做的時候,恨不得今天聽見了,下午結果不行,明天也應該懂,不是這個意思喔!那的確是要經過鍥而不捨地在這個上面,不斷地在身心上面去歷練,那你如果真正能夠這樣做,這個結果自然出現。20:40第64卷 05:33
那麼,現在下面我們繼續地看那個文喔!昨天已經講了十二緣起「支分差別」當中的第一支,這樣。那整個的緣起是一個總相,所以總之說就是生滅相,那這裡邊——外、內,現在我們是講的內。內第一個就是無明,那麼所以把事實我們看不清楚,而生起那個薩迦耶見我執,那麼由於這個所以也就產生了行。這個在前面苦、集,在苦、集門當中已經說過,所以前面的都是我們後面的必須要的條件。所以因為無明的因緣,所以會引發下面那個行,行就是造作、就是業。現在看文:21:44第64卷 06:35
行即是業,此有非福業能引惡趣及能引善趣業。後復有二,謂能引欲界善趣之福業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動業。
那麼這個業有兩種:有一種是非福業,這個非福業會引到惡趣的;還有一種,這個福業引到善趣的,跟不動業。原因上面講過了,由於無明產生兩種愚,一種是業果愚或者異熟愚,就是對如是因、如是果不太清楚。我們人人都希望快樂,如果清楚了這個必然的結果,會找那個正確的因,這樣。可是世間的人不了解,從常果上面去求:「這個好東西我要。」這樣,然後不知不覺當中為了我傷害別人,所以這個是惡業。所以世間上來說,不管你多能幹、多聰明,如果你為了別人,這個是善業;反之,只是為了自己,這個都是惡業。所以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就要把自己的習氣拿掉,這個是要真功夫啊!平常我們最不容易做的就是這一部分。23:14第64卷 08:06
那麼進一步來說,這個業感果的了解,道理是了解了,但是它為什麼是這個樣呢?所以並不了解這個所謂性空、第一義諦,所謂緣起,那因此他會造善業或者不動業。那麼這個時候就引到——如果善業的福業就感得人天;然後再造不動業,不動業就是定業,就是到色界以上的這個業。23:49第64卷 08:41
所以就這個行的相狀、作用來說,那我們就善、然後惡、不動業,這無記業是不感果的,無記業不感果所以不談。然後這個行的本質來說,有的時候我們這行體,那就是說這會惡業、善業、不動業。那麼由於我們造業,所以造業真正的,業是什麼?思,對吧!是一個心所,思、思已業。然後這是一個心所,所以當我們造業的時候,自然而然它會熏習我們的心,因為我們的心來造嘛!所以馬上會在心當中留下一個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會繼續地增長,所以像世間的種子一樣。所以下面,行下面就是識:25:03第64卷 09:55
識者,經說六識身,然此中主要,如許阿賴耶者,則為阿賴耶,如不許者,則為意識。
識廣泛地來說「六識身」都是,說眼、耳、鼻、舌、身、意。那麼實際上這個地方由無明、行所熏習的識的種子,那不是前五識,是第六。那麼這個第六,大小乘不同。那麼還有各個部派不同,有的人許阿賴耶識,有的人不許,那沒關係,就是這個主要的就是指這個六識。25:45第64卷 10:37
此復若愚從不善業起苦苦果,造作增長諸不善業,此業習氣所熏現法之識者,是因位識。由依此識,未來世中於惡趣處結生之識者,是果位識。
這個下面解釋。那這個原則上面,就是我們「此復若愚」,也可以說這個「愚」是前面有無明,無明之行所以才會愚;假定說我們明見、證了智慧去做的話,那就不是愚。那麼當然這個愚分兩種:業果愚跟那個真實義愚。那麼由於不了解這個業果,所以從不善業造這個果,那這個造作的時候,當我們造作這個業的時候,它會使得我們這個心識當中留下一個識種,這樣,這個識種將來叫作「因位識」。那麼這個因位識後面假定說再有愛、取滋潤的話,它會感得果,這個叫「果位識」。那實際上這個果位識現起的時候,這果位識就併到後面的名色一支當中,這樣。或者我們說這個果位識就是後面的有支,就是第十支的有支,後面我們會詳細講。27:33第64卷 12:25
如是由於無我真實義愚增上力故,未如實知善趣真苦,妄執為樂,即便造集福不動業,爾時之識是因位識。由依於此遂於欲界上界善趣結生之識,是果位識。
那這個同樣的,那當我們無明相應的行去造業的時候,或者是愚業果或者愚真實義,在這種狀態當中,造的就是造這一部分。28:13第64卷 13:06
那麼現在下面再解釋這個十二支,十二支的先把「觸」解釋。實際上將來感果的時候,它那個下面的名色支,實際上就是生支。那等一下又是「生」的時候,像我們人,很清楚這個生是先有名色、六入、觸、受這樣,那個生長的、增長的過程對吧!等到把這個十二支的支分一支一支解釋清楚,那麼我來再講。下面再看:28:57第64卷 13:49
名色中名者,謂受想行識非色四蘊。色者若生無色,唯有色種而無實色,除此餘位羯羅藍等色,如應當知。
那麼就是「名色」支,就是前面那個識的因位識,這個因位識經過了愛、取的滋潤以後就會感果,變成果位識,那就是前面的這結生相續。那結生相續的時候,這個已經不單單是個識了,所以在母胎當中這有兩樣東西,一個是色法,一個是心法。那麼這個「色法」是可以看得見的,有觸有對的;心法看不見,也沒形狀,所以只能用「名字」表達,所以我們稱它為名色,那這裡包含受、想、行、跟識,就是心、心所。那麼在這個裡邊,如果生在色界、欲界是有色的,如果生在無色界,他沒有實在的色,只有色的色種。30:15第64卷 15:08
那麼當繼續地在增長,實際上這個名色也就是說剛剛開始的羯羅藍位,上一次我們曾經講過。那這個這個名色另外一點就是我們本體,在我們六根當中眼、耳、鼻、舌、身、意,一共有六根,那個眼、耳、鼻、舌四根,身根那是什麼?就是這個名色。也就是整體來說我們叫它名色,這個名色上面分別來講叫作六根或是叫六處,這是到後面我們會了解這個特點。還有一種,在我們向後面生的次第當中,先是名色這個羯羅藍位漸漸增長,那麼才會有這個六入。那現在看,這個名色的繼續增長是什麼?六處。所以說「名色緣故六入」或者叫六處,由於這樣繼續增長,那就會六處。31:38第64卷 16:30
六處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識入精血,為羯羅藍,與名俱增,成眼等四處,身與意處,於羯羅藍位而有。若是化生,結生之時,諸根頓起,無此漸次。卵生濕生唯除住胎,餘者悉同。是〈本地分〉所說。由是因緣,成就名色得身自體,成就六處成身差別,是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處者,於無色中無。
我剛才簡單地就是把這個道理說了一說,那麼現在再仔細講一下。這個「六處」假定是從胎生,那怎麼樣的呢?最初我們這個識結生的時候,那就是前面我們在苦集諦當中最後談這個,那剛接觸、剛來的時候這個叫「羯羅藍位」,這個換句話說只有一個色心兩樣東西,這心法跟色法兩樣互緣的,兩樣互緣的。那麼漸漸地慢慢、慢慢增長,實際上增長就是生,就是不斷地增加,那自然而然成「眼」——為什麼叫「四處」呢?因為一共有六處嘛,剛才講身、意,眼、耳、鼻、舌這個慢慢地生長。身處跟意處是在羯羅藍位就有了,後面也就是一生都是有這個東西,這個本體,其他的那是它的差別。不過這個裡邊又說,化生一結生馬上現起,胎生是漸漸生起的。那麼除了這個胎生、化生,還有卵生、濕生呢?除了這個住胎的時候,其他的一樣同。33:39第64卷 18:31
為什麼講這個呢?實際上那個卵生跟胎生,只是不同的是一個在母胎裡邊,卵生呢?這個生出來這個卵對吧?實際上它那個卵的變化過程跟胎生是一樣的,這樣。不過有一樣稍微不同,變化過程是一樣,有一樣什麼不同呢?這個卵的所以生長需要暖的,需要暖氣。至於其他的卵,我們並不大知道,我們看見家禽這個雞、鴨,有的時候看見鳥,那母鳥去孵,母鳥去孵、母雞去孵,乃至於我們曉得烏龜也是卵生,那烏龜會孵那個卵。那有一次我在看見一個學校裡邊那個生物系的,他們孵卵怎麼孵呢?他們現在都用那個現代的儀器,不是用母雞。他現在可以控制嘛,他就整個卵放在一個儀器裡邊,用那個電控制這個熱、溫度,曉得那個母雞孵那個卵的時候需要什麼溫度,他就把那溫度放在這個上頭,所以不用母雞,它那個卵也出來了。35:02第64卷 19:54
然後因為這樣的關係,我還去看。所以我自己學校裡這種也可以說我們作念書學問,但是另一點來是未免殘忍。他們孵了幾天以後,就把那個上面打一個洞,這個雞卵上面打一個洞,這樣。那某某法師你們在學校裡念的時候,有沒有這個實驗哪?看過對吧?那因為我那時候有一個親戚,他就是念這個系的。所以,那個洞要很仔細喔,它那個卵殼不是一打會破掉嗎?他會像方方正正地畫一個塊,剝開來這個裡邊的膜不會破。膜破了,破了它水會流出來,會死掉的喔!所以他揭開了用顯微鏡看,剛開始的時候不動的,孵了幾天以後裡邊開始動起來了,那個心臟你就看得見,所以最早那個心臟「咚、咚!」在收縮,就是這樣,那麼他就記錄。再過了幾天,也就看得見那個慢慢這個頭、身體、腳就生起來。所以這個正是經論上也證明,剛開始的時候這個識入胎在心識裡邊入胎,所以它到了這個暖一來的話,那自然而然那心臟先開始動起來了。心臟它一動,因為它那個心識所攝持的這個色法,然後加上它的業力,自然而然他就慢慢、慢慢其他的就長起來了。36:39第64卷 21:31
所以他下面又說,卵生跟濕生,其他的一樣。那個都是〈本地分〉上面講的。不過這個裡邊,這個五色處在無色當中沒有,這我們了解無色處所以稱為無色界天的話,因為它沒有這個色法。那麼實際上當有了這個六處以後,那自然這個六識就託在這個六處上面,它就會產生作用了、產生作用,所以「觸」。又比如說我們現在你坐在這個地方,不管你有沒有感覺,那個觸一直會在的,有的時候使得你作意,有的時候使你不作意。37:25第64卷 22:17
觸者,謂由根、境、識三種和合,取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說「六處緣」者,亦表境識。
那這個「觸」是什麼樣的?根、境這樣,就是這個六根也就是這個六處,這個六根那緣境,那個六識生起來,或者是六識託著六根會緣那個境。那麼那也就是說,我們譬如說根,就這個身體、就是我們的身根,然後我們一個身識,然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坐在這裡,我們有的時候坐在這裡也不感覺到什麼,有的時候你坐在這裡,說這個凳子很硬,有的時候你覺得這個很舒服,這樣。所以只要這個識依這個根,它一定會對那個境,而且那個時候總有它所緣的境,三個東西它「三事和合」那就生起觸。那麼這個有三種:或者是你歡喜的、不歡喜的、或者是說不上來的。所以由於六處的因緣,那麼然後自然而然就有這個觸。那麼實際上這個「六處緣」是「表境識」,就是對這個境界的認識作用。有了這個觸以後,那自然就「受」。38:56第64卷 23:48
受者,謂觸取三境順生三受,謂苦樂捨。
這容易。當我們真正地一接觸以後,那個內心上頭一領納到,這個領納的第一剎那叫觸,馬上就會有感受——好的、不好的,說苦的、樂的,還有一種介乎中間的叫捨受。然後對我們這個感受如果說執著在上頭,然後如果好的我們會捨不得,壞的是排拒它,當你有了一個感受以後,那一定會這樣;還有一種,如果捨受那無所謂。所以它下面緊跟著立刻就有「愛」。39:52第64卷 24:44
愛者,謂於樂受起不離愛,
你會樂著不捨。39:56第64卷 24:49
於諸苦惱起乖離愛。
對不舒服的你想盡辦法要擺脫它。40:02第64卷 24:54
說「由受緣生愛」者,是從無明和合觸緣,所生之受而能生愛,若無無明,雖有諸受愛終不生。由是因緣,觸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異熟受用,若此二圓滿,即為受用圓滿。其中三界有三種愛。
當我們到了「愛」就了解,這個有了這個受——那受是分樂受、苦受、捨受,對於這個樂受那我們大家都很清楚,會不離而且捨不得這樣,不會知道厭足的,對於我們歡喜的東西,我們永遠不能滿足的。所以對於這個樂受不知滿足的這個狀態,實際上就是「愛」。然後你對痛苦的事情你要去排斥它,這排斥它的心也不會停在那裡,對吧!所以這個排斥的心也是一個繼續,這個不知滿足是相續地繼續下去。所以不管是你歡喜的、不歡喜的,你都會相續下去,一個是繼續地要執著它,一個繼續地要排斥它,那個就是兩種愛;還有捨受。41:34第64卷 26:26
不過這個地方說明一下,「受」那本身是一種感受,它不是生煩惱。那麼現在要無明和合的觸,那這個因緣才會生受,這個跟無明相應的觸受才會生愛。所以說假定沒有無明的話,那麼愛不會生,這個是我們了解,這樣才是流轉生死的主要的原因。所以這個無明一直跟著我們走的。不過前面這個地方是無明支為主,這個地方的話是愛支為主,這裡細的地方有一些不同,那後面一步一步解釋的時候再來說它。42:21第64卷 27:14
所以,從這個上面叫「觸是境界受用」,就是一碰到境界馬上有觸,這叫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那受就是我們領受它,就這樣,或者叫「異熟受用」,這個兩個圓滿就「受用圓滿」。就是說什麼叫異熟受用呢?就是當我們感得了這整個的圓滿果報,我們會受用這個境界。這跟觸是碰到自然而然碰到什麼境界這個觸就生起,這兩個不一樣。那麼由於愛,執愛而執取不捨的話,也就是愛的加深、加強,那就是「取」。43:08第64卷 28:00
取者,於四種境起四欲貪,謂欲著於色聲等欲塵,及除薩迦耶見餘諸惡見,惡見係屬惡戒,惡禁,及薩迦耶見,是為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取」有四種,在不同的這個貪愛當中生起來,叫「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那麼實際上就是「欲取」對於我們所觸的那個境界,當我們內裡邊有這個心以後,緣外面的境,那個覺得這個境界,所謂眼對色、耳對聲這個塵欲,然後這個上面會去愛著不捨繼續增長,這個叫「欲取」。那麼「見取」呢,見就是一種見解,除了這個薩迦耶見,上面說「除薩迦耶見餘諸惡見」,那麼這個都是「見取」。44:32第64卷 29:24
下面是「禁戒取」,特別的,禁戒取是什麼?就是說我因為希望得到什麼樣的一個要的東西,所以要得到這個東西,你一定有說應該怎麼做、應該怎麼做。所以通常這個禁戒取都是叫作「非因計因」,那麼特別這個上面的指什麼呢?指外道執以為由這樣可以得到涅槃果的,這個特點。也就是實際上這個絕對不是真實的,因為他覺得得到這個涅槃的果報的,所以他會非常堅持。45:12第64卷 30:04
那麼這個涅槃是如果說「常見」的話,那是那些印度的外道;如果「斷見」,他什麼叫涅槃呢?他覺得現現成成享樂、快樂,那這個就是禁戒,這個就是什麼?這個就是涅槃了,這外道。如果從這個上面來看,我們不妨說現在凡是執著只有這一生,凡是執著唯物沒有來生的,這都是斷見。因為他沒有來生,所以眼前只求快樂,所以他這樣去找的,可以得到快樂的因,然後對這個快樂的因很執著,以為非此莫屬,只有這個,所以我們也同理可以說之為禁戒取。現在我們可以想,很多科學上面不是也有它的特別的禁忌,那實際上我們在座都是學科學的,那我們一定會覺得:「欸,這個營養、這個什麼。」為什麼?為了這個身體的果報。因為既然沒有來世,那這個身體最現實的,實際上這個都是對我們最有傷害的,我們要了解。46:17第64卷 31:09
「我語取」呢,那實際上就是薩迦耶見,這樣,有「我」那麼生起這個東西。實際上當所有的東西有「我」,跟著緊跟著都來了。當我們有了「愛」、有了「取」這兩樣東西,這兩個東西,實際上這兩個東西還是業,由於這樣的強烈的執著,那麼使得前面無明、行、識這個識種——這是因位識,就慢慢地增長。所以我們前面不是說,造了以後要增長那一定感果,那麼請問怎麼增長呢?實際上那個增長就是愛、取的滋潤。所以《華嚴》裡面,我昨天跟你們講,《華嚴》第六地對這裡說得非常清楚。所以它叫作增長,然後因為增長的話,所以前面那個因位識會感到一定會出生結果,不但是一定生,而且是下一生馬上就來,這個叫作「有」——有支。47:33第64卷 32:26
有者,謂昔行於識,熏業習氣,次由愛取之所潤發,引生後有有大勢力,是於因上,假立果名。
那現在說明了。也就是前面那個無明之行,然後在熏習我們的心識。這一個識支、這個識支是因位識,現在被愛、取來滋潤,因為這個因位識經過了不斷地滋潤,換句話說造了這個業以後不斷地滋潤,那麼它這個力量就越來越大了,大到一定會感果,而且下一生就要感果,所以這個「有」是這樣。實際上,上面說「是於因上,假立果名」,這個有支是假立的果名。因此我們在《俱舍》上面講那個十二有支,九是真實的,三支是假立的,有支就是假立的。48:35第64卷 33:29
到底「有」是什麼東西呀?還是前面無明、行的識,不過這個識一定會感果的,這樣。那為什麼會從因位識而感果呢?因為有這個愛、取的滋潤。了解了這個,為什麼我們修學佛法的,就是四念處當中第一個觀身不淨、觀受是苦,我們最執著的是身,然後拿這個身體要感受各式各樣的東西,這個要好的、好的、好的,我們以為是快樂的,現在告訴你,你所有的感受都是苦的。不過這個苦有兩種,普通世間的人覺得苦的話發瞋心;我們現在了解了佛法去苦的話,不去執著可以去掉貪瞋,這個是很不一樣的。那麼只要這個「有」了以後,當這一生的生命結束的時候,它下面就會感「生」。49:35第64卷 34:27
生者,謂識於四生最初結生。
那這個就是「生支」。實際上那個生支也可以說假立的,也可以說總,總的我們稱它為生,實際上生些什麼?生就是前面的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個生支所生的。不,這個識不是,這個識是經過愛、取滋潤以後的果位識,這是屬於有支攝;那麼生支是攝什麼?攝名色、六入、觸、受這幾支。這因此在這裡邊,「生」我們有的時候也可以說是假立的,也可以對那個整個地來說這個叫生。那麼一旦有了生,對不起,它一定會變,變的過程當中就是衰退,衰退到最後結果壞滅,所以生下面就「老死」。50:50第64卷 35:42
老死中老者,謂諸蘊成熟轉變餘相,死謂棄捨同分諸蘊。
就是「老死」。那為什麼老跟死併在一支呢?因為老支不一定人人有,老支不一定人人有,就是這樣。所以有生那一定有死,有的人說:「他還沒有出生就死掉了。」這個生是講什麼?結生。只要一結生,對不起,他一定有死,所以胎當中死,還是有生有死。何況生了以後增長過程當中這個變化,這個變化往向後的增長叫作生,當增長過程當中是不是剎那剎那地衰變哪?那就是老嘛!所以即大乘來說是剎那生滅,有生一定有滅,那麼這個就是整個的十二支的支分差別。51:49第64卷 36:42
我現在就簡單地再講一下,這個整個的這個十二支的內涵。你們諸位有沒有看過有一張圖?那個十二因緣圖,這裡有沒有?去拿,拿來。都有一張十二因緣圖,現在我們一面講,這個十二因緣圖一共分成功幾個呢?最外面一圈小的,中間是……,實際上分成功五圈,一圈、二圈、三圈、四圈,那外面還有一個。它這個裡面哪,最外面一個閻羅王,換句話說,你只要在生死輪迴當中,你決定永遠在這個閻羅王的口當中,他的力量是非常地強大。這個圖的外面另外有兩個,一個是我們的世尊,那麼這個圖不一樣,另外那個那一邊站的那個什麼?度母,對。因為度母實際上他是救我們的。那另外有的不一樣,那個上面有一邊是一個太陽,一邊是一個月亮。那個佛在外面永遠在告訴我們,這個指出一個道理,度母是行動來救我們,那麼然後實際上這個佛,你看在後面這個六道當中每一個地方,這個佛是無所不在的,只是我們不知道,所以人家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53:36第64卷 38:28
那麼現在我們首先看最外面這個閻羅王那個大牙齒,啊!咬得……。那個向右邊轉的第一個圖,第一個圖是一個瞎子,那個瞎子走路的時候,前面有一個小孩子帶的路,這樣。要人家牽著走的,這個就說看不見,我們無明就像這個樣,對事實的真相看不見,那這是「無明」。那麼再下面這個由於無明的關係,所以看不見些什麼呢?看不見——一般說事實的真相,就看不見世間所有的東西都是因果緣起。那個因果緣起分內、外兩種,這個外面比較簡單,我們看見有水、有土,然後有穀子,譬如說稻穀、或者你要蘋果、或者什麼,種子放下去那慢慢地就長出那個發芽,這個就是外面的因果。所有的東西,現在最主要的是裡邊的因果,這個裡邊的因果那就是十二因緣。55:05第64卷 39:57
那現在無明就看不見所有的一切無非都是因緣。因為看不見,我們就執著說有一個「我」,我是我可以要怎麼樣,要可以作主的。還有,實際上我也是緣起,我是跟所有的外面互相種種因緣成就的,跟人家分不開的。可是我總覺得我是我,然後除了我以外,都叫作:或者叫你、或者叫他,所以這個「我」是跟外面對立的,「我」是永遠是恆常不變的,就算死掉了,我也有個靈魂到下一世去,事實上這個東西根本沒有。那這些東西無非是什麼?無非是這樣的因緣。所以它真正的「無明」所指的真正的內涵,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無明是指什麼,那麼後面還會更詳細地說。55:57第64卷 40:50
那麼然後由於看不見這個事實的真相,執著一個我,所以執著了這個我以後起種種的問題,所以造種種的業。那造業的時候就像第二個圖,第二個圖幹什麼呢?這是一個做陶器的。這個陶器的人哪,做陶器的他需要幾個條件,所以需要土、要人工,做陶器的人還有他會有轉盤。大概現在你們都沒看見過,那以前做陶器他都要把那個土堆在那個上面會轉,那轉了以後,譬如是個圓的東西、一個碗都是這樣,形成功一個陶器。就是你怎麼做,你就成功什麼樣子。所以因為我們無明,所以我們有種種的造作種種的業行。然後造了種種的業行以後,那下面就有識。那個「識」是什麼?識就一隻猴子。無明、行、識,那麼識就是個猴子,那個心識永遠是,薰的那個心識,那個心識永遠是相續不停,像猴子一樣。57:15第64卷 42:08
然後下面這個名色、六入、觸、受、愛、取,先把那個看。那個「名色」是什麼呢?有兩個人在那個船上面。那這個指什麼呢?就是:「名」就是心、心理作用,這個無法看得見的,所以我們稱它名,「色」就是物質方面的。這個兩個是互相互緣分不開的,所以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也就是說由於這個心,執著這個父母的精血的色法,而色法靠這個心所執持,所以兩個互相為緣,然後從這個中陰身或者從前一生,到下一生。現在那個船也是一樣,那個人要靠那個船渡過去,那個船要靠那個人把它指揮,所以這兩樣東西是互依的,這個名色支。58:23第64卷 43:16
然後下面那個有一個房子,有六個這是六處,一個空房子這樣,然後這個叫作「六處」。那這個下面的「觸」,有了這個觸,觸就是個男女在一起。那我們現在這裡大部分都沒有這個感覺,當你直接碰到那個時候這種感觸,那是非常強烈的。「受」那是種感受,那感受是什麼呢?你看一個人眼睛裡中了一支箭,有沒有看見那支箭?那隻箭是中在眼睛裡,眼睛是最敏感的地方,所以那個是感受,內心當中的是感受。59:06第64卷 43:58
那「愛」呢,於對這個領受這是難分難解、永無厭足的,我們通常就叫醇酒美人。換句話那個人在喝酒,誰在陪酒呢?一個女人陪著酒,他永遠不會厭惡的,我們這種狀態。那「取」呢,上面一棵樹上面有桃子,那猴子在上面那個摘那個桃子。牠也是一樣就看見那個好,那個愛的增長。那麼由於這樣的關係——「有」,有下面一個女的,實際上那個女的就是懷了孕了,只要懷了孕她就會生。再下面這個出「生」,那個就是生小孩的時候。最後那個「老死」,老死是一個人背上揹了一個死屍,這樣。那這個兩個永遠相背的,然後永遠在一塊兒的,你只要有了生,對不起這個東西就跟著你,而且永遠跟你相背的,有了生就會死。1:00:08第64卷 45:01
那我現在把這個流轉,他怎麼會流轉在六道當中?流轉的過程怎麼樣呢?由於這樣的流轉,流轉在這最上面的天,然後天的左邊是修羅。這個修羅跟天之間有很有趣的現象,這個天上面在那個歡喜園當中有很大的果樹,喔!這個果樹非常美,果也好,可是那個果樹的根長在修羅那個地方。你有沒有看見一棵樹呀?那個妙咧!他的好東西根長在修羅那個,譬如說根長在鄰居家裡,結果果都掉在我們這個院子裡面,這就是他的業所感。這個修羅他的福報很大,可是嫉妒心很強,一天到晚跟天戰爭,你有沒有看見哪?他們修羅在下面跟天上面戰爭的那個味道。那右邊是人間,人道當中。那再下面左邊的下方是畜生,畜生所處的世界是跟人共同的。然後有山上、有天空當中飛、有地上、有水中,真正的畜生主要的都在水裡邊,都在水裡邊。然後這個下右方是餓鬼;最下面是地獄,非常痛苦。1:01:42第64卷 46:35
那麼再下面一圈就中陰身,那個中陰身右半邊暗暗的那就是向下,左半邊亮亮的就是向上。那上面我們已經看,那個中陰身如果有福,向上的是光明當中,向下的是暗的,所以你看向下的那些人倒行的,就這個樣,還有向上的是不同。那最裡邊的一圈那根本是什麼?三毒。三毒,為什麼有三毒呢?貪、瞋、癡。所以說這個裡邊三樣東西——蛇、雞、豬,這表示三樣東西輾轉相生、不相捨離。1:02:28第64卷 47:21
那麼現在把這個十二因緣,他下面本來是講「支分略攝」,我現在就把那個十二因緣,怎麼從因感果的這個過程簡單地說一下,了解了以後我們再看下面的支分略攝、幾世圓滿,就很清楚了。說由於我們「無明」,不了知實際上一切都是緣起,而沒有我、我所。因此我們由於執著這個錯誤、虛妄、顛倒的我,起種種的妄分別,然後造種種的妄行。為什麼特別要加上這「妄」字呢?當我們了解了,如理去思惟叫正分別,那個正分別起的正行,那個妄分別是輪迴生死的,正分別跟正行是從生死當中還滅的,這個不一樣噢!1:03:38第64卷 48:31
然後造這個妄行的話,這個妄行分三種,如果我們對於業果不了解,那麼造的是非福業。了解了業果,而不了解事實的真實義,所謂「真實義」意思就是性空、緣起、無我,那這個時候他會造善業,我們看見像袁了凡先生、俞淨意公那個都是。不過我們這裡要警惕一下,這些人僅僅了解業果,尚且肯做這種善事,特別是俞淨意公,他起心動念都是為了別人,別人看不見,但是他心裡面會是這樣做,《了凡四訓》也是那樣。那我們現在學了佛了,我們所了解的比他更多了,請問:我們內心當中起心動念到底為了什麼?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那先不談。1:04:35第64卷 49:28
所以由於這個「行」,然後我們就造種種的業,這個業就是無明相應的行,惡業或者叫非福業、福業跟不動業。因為造了這個業以後,自然而然這個由於我們的心去熏我們的內識,所以就感得一種力量。造了任何一個業,就有留下來一個力量,那這個力量留在我們的心田當中,所以這個叫「識種」。這個識種由於由無明薩迦耶見而來的,這個識種會感生死輪迴的,但是單單停在這裡不增長它不會感果,還要增長。怎麼增長法呢?那當我們遇緣的時候,一對境,那個遇緣也就是對境,一對境的話,那自然而然來了,所以我們就會對這個境界上面起不同的感受。通常那個捨受相應的這種愛,既不是不離愛也不是乖離愛,換句話說既不是貪也不是瞋,這種它不會滋長、不會增長,那前面我們共下士的時候講過。現在是很強烈的愛或者是瞋,而這個愛、瞋由一旦發生了以後,它繼續地增長,越來越強,那就是取。這兩樣東西實際上還是一種什麼?跟心相應的行。也就是使得前面因位當中所感得這個因位識,由於這個造了業以後的增長,就會感果。1:06:43第64卷 51:35
所以在下士我們曾經講過,業——定業跟不定業,什麼是定業?作已增長,現在我們了解了,噢!這個增長原來是「愛、取」的滋潤。理論上了解了,現在看看我們是不是能夠把這個理論,對境的時候看看內心當中是不是貪心,然後是不是這個貪心這個老放不下,這個我們不是在文字上面。或者我們這樣說,當我們跟人家辯論的時候,大家覺得很有道理,爭得面紅耳赤心裡老放不下。請問:拿世間來說你很有道理,拿佛法來說有沒有道理?實際上拿佛法來說,看這個東西是什麼?愛、取兩樣東西。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但是注意喔!我們剛在凡夫的時候一定會有的,我們不要因為這兩樣東西就不去談它。可是我們平常的時候要不斷地注意它,因此我們在這裡一方面能夠修學,一方面注意到了,總有種種辦法不令它滋長,這是順便一提。1:07:57第64卷 52:49
這樣地經過了這個愛、取的強烈的滋長以後,這一個識種就非常強大的力量生起來了。於是可能造作以後,不定業變成功定業,而這個定業前面有幾種,就是順現受、順生受、順後受,對吧!那麼然後假定這個業造得非常強,或者是你臨終的時候,譬如說有人提醒使得這個東西又現起的,那這個業一定會馬上感果,我們稱一定感果的這一種狀態這個叫作「有支」。然後這個有支下面的話,到下面前一生到結束了,這個前一生的結束是因為以前的因緣,到某一個程度自然到此為止,它下面下一生來的時候,就會感得生。1:09:08第64卷 54:01
那麼「生」怎麼生法?生,我們曉得結生相續,第一個結生相續是生什麼?「名色」,對吧?所以實際上這個生是一個整個的,而且生也就是在這個,剛才說過在名色、六入、觸、受這幾支當中所假立的。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把那個識結生相續的那一剎那開始,名色下面就是生。所以生支,有了名色以後,下面緊跟著再繼續地增長的話,有「六入」或者叫六處。有六處了以後,等到那個根有了,識現起了,那是不是「觸」就現起了?然後再下面就是「受」就生起了。所以從那個名色開始繼續地下面叫作生,在生的過程當中會不會一直變化?變化是「老」,到最後壞就是「死」。所以生跟老死整個的過程是整個的這個總相,然後名色、六入、觸、受,這是它的別相。現在清楚不清楚?同樣的道理,你也可以說這樣的整個地圓滿。1:10:45第64卷 55:37
那麼下面繼續下去,死了以後怎麼辦呢?下面再生,生了以後又死,死了以後再生,這個整個的依循著同樣的十二支來轉。所以只要把那個所謂因緣的內因緣的十二支把握住了,是不是整個因緣的總相就把握住了?那我們了解了這個特點的話,說只要你還是受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那就是在這個閻羅王的控制之下。1:11:24第64卷 56:16
然後在這個地方的無明,它所感得是生死的總報;愛、取是感得的生死的別報。因為有很多東西這書上面都是講的,很清楚、非常清楚,所以我不細講。無明為什麼叫感得生死的總報?無明所執的是什麼?我執、薩迦耶見,所以它行相很細微,這個東西為主;愛、取是跟著它來的。所以無明本身,所有的東西都永遠存在跟著來,就是這樣,所以它所感得是總報,或者總、別二報,愛、取感別報。總、別二報,它愛、取不是感總報的,這兩個不一樣。那麼在這裡我們也特別地了解一下,這個整個的流轉的狀態,那細的地方以後慢慢地有機會再說。1:12:25第64卷 57:18
所以然後這個總報是由於無明,所以只要這個東西在,那一定由被這個閻羅王所控制。佛就在旁邊告訴我們哪!這明明是這個日月都在這裡。這個裡邊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這是真正的光明遍照大地,不但理論上面告訴我們,行動來還救我們,可是我們執著難捨,所以輪迴六道,於是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那麼這個過程當中要經過那個中有階段,而且中有階段你看,上、上到頂上再下來,而永遠轉,那麼根本的原因,無非是貪、瞋、癡三毒。那實際上,整個的這個十二緣起支的真正的內涵是如此。1:13:36第64卷 58:28
那實際上這個六道輪迴圖當中的後面,說「名色」那個解釋是有問題,實際上有一些是我講的,那時候我自己不太清楚;那現在我今天這裡告訴你們的,這是比較清楚的。所以我第一次去聽,聽我的老師校長講的時候,有一些不甚了了,後來我再去問。那以後不但校長又仔細地告訴我,那麼然後我也參考一些那個其他的足以真正地來說明的,今天主要的講的內涵是比較清楚。好,那我想今天就到這地方。1:14:19第65卷 00:03
翻開《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八十三頁,從「十二緣起門當中思惟」,從這個思惟希望能夠發起這個求解脫。那麼這個十二緣起門分四支,就是十二緣起支每支、每支的各別的行相,上一堂課已經講過。那麼這個十二支整個地來說,昨天講那是流轉生死,雖然它從無明支開始,實際上真正說起來,那從我們現在最主要的這個因這地方開始,它在流轉當中,是這個沒頭沒尾地永遠這樣地循環。1:15:31第65卷 01:16
所以我們今天講所謂「第二支分略攝」,也就是把這個十二支,我們再把它簡單地歸納起來,那平常所謂既然緣起的話,是怎麼從緣而起,或者我們說因果,這個因果之間的輾轉的關係是怎麼樣。那個黑板上有個圖,至於黑板上那個圖也就是我們那個書本上頭講的。那這是因為那個某某法師他很認真地去把那書本上那東西,把它用一個表列出來,這樣他自己看起來更清楚。原則上面,諸位同學如果你自己願意做那樣最好,你很清楚了,那不必做,否則的話你做完了以後,幫助我們去理解,這個是有滿大的效應的。現在我們看文:1:16:36第65卷 02:20
第二支分略攝者。如《集論》云:「云何支分略攝,
那首先說引那個《集論》,它那個十二支怎麼把它概略地又簡化地把它簡化。那麼這個地方分成功「引」跟「生」這兩重因果,那麼每一個有能引跟所引,能引就是因,所引是果;能生是因,所生是果。1:17:12第65卷 02:57
謂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那分成四支。能引支,十二支分成四支了,那麼這個四支每一支包括些什麼呢?1:17:29第65卷 03:12
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三支),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
這是第一個。下面,1:17:44第65卷 03:27
能生支者謂愛取有,所生支者謂生老死。」
這個就是十二支攝為四支的時候,那麼每一支當中,包括十二支的、相當於十二支哪幾支。「能引支」就是無明一支、行一支、識一支。實際上那個識我們稱它為「因位識」,應該說是兩支半。那麼「所引支」是怎麼從因變成果位的時候,那就變成所引支了。所以這個下面是說「名色、六處、觸、受」四,應該說四支半。這個我們從細的地方去看,也了解一下。那這樣一來的話,它下面有一個問題,我們看一下:1:18:37第65卷 04:21
若爾引生兩重因果,為顯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顯兩重耶?
說那前面這樣的話,那豈不是能引到所引是一重因果,然後能生到所生是一重因果,說這個到底是兩重因果——這個引跟生不是兩重因果嗎?但是我們有情就是,這個最主要的,十二有支是我們一切有情輪迴生死當中,輾轉相引的這因果關係。那這個有情我們看得見好像從前生到今生,這不是一世嗎?從前世的因到這一世果,這個怎麼意思呢?所以說「為顯有情一重受生因果」,還是「顯兩重」呢?那麼從那個十二支的輾轉過來說是兩重,平常我們感覺到好像前世的因到這一世的果,然後這一世果現起,我們又造因到下一世。而這個上面說是兩重,那到底是一重、是兩重呢?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說:1:20:03第65卷 05:47
若如初者,則已生起果位之識,乃至於受,後生愛等不應道理。
假定是一重的話,那前面是能引到所引,說那個是一重因果了。那麼這個「能引」是無明、行、行的因位識,這個是能引;能引到所引,「所引」的是從果位識,然後名色、六入、觸、受,這個是一支,「乃至於受」。那麼然後到了受以後,怎麼「後生愛等」,這個愛又變成功另外一重因果,那怎麼講呢?不是十二支了,不是十二支了對吧?那愛、取、有、生、老死這個後面就沒有了,只有七支了。所以說假定是第一重,這就能引、所引這一重因果來看,那麼後面那個七支沒有了。1:21:12第65卷 06:55
若如第二,
那第二就是能生到所生這個因果關係。1:21:18第65卷 07:02
則後重因果中缺無明行及因位識,前因果中缺愛取有。
說後面那個因果、兩重因果的話,那前面那個也就是從果位識開始,名色、六入、觸、受等等;那受下面的話,下面就應該,再下面這一生,再下面所以說再生這個「後重因果缺無明行及因位識」,這個是「能生」到「所生」這一支,所以這裡面又有缺一個。前面是無明、行沒有,那個是因為這個是因哪,感得個生、老死;後面當中缺愛、取、有,這又同樣地一樣不是十二支。這個要回頭仔細去看一下。但是我們把這個文看完了以後,把整個的這個三世兩重因果的基本概念弄清楚了,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那才會了解這個文。所以現在大家先不妨把那個文簡單地看一下。1:22:44第65卷 08:27
不過我有一點要說明的,並不是我講完了以後,諸位馬上就能夠清楚,如果你前面已經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這個地方,那我講完了大概有一點基本的概念。關於這一個部分,我是花了很多年的時候,實際上當然中間停掉了,並沒有全部精神放進去。就是說所以花很多年,就是我最前一次,包括上一次講的時候,還是很迷糊。那麼但是我要想去認識,不斷地去在這地方去找、看,不懂,看得總是有一點迷糊的地方。那後來一直聽見就幾個真正的這個法師、善知識的引導,然後經過了好幾次以後,那麼聽見他們講了以後,欸!腦筋當中又比較清楚一點,我再去看,這樣。所以我自己經過了很長一段時候,才大概把那精要的地方弄清楚。那我現在先把這個我是怎麼弄清楚的概念,給大家說一下。1:24:00第65卷 09:45
第一個就是說,也許你們當中有絕頂的天份很高的人,像佛陀一樣什麼都不要,抬起頭來一看月亮成佛了,我相信你們有這種人。像六祖大師一聽,當然一看書馬上開悟了,有這種人。否則的話,這的確我們一般普通的凡夫,沒有善知識的引導,是絕無可能的。所以佛的自己的智慧叫「無師智」,佛是不要老師的,如果說你們自己是個等覺菩薩,那不要老師;當然還有一種獨覺,他自己有,也是。這一般普通呢,像本論一樣,最好的是善知識。但是這個善知識之所以為善知識,並不是他學問高,而是說我有很多的條件,然後有足夠的信心,這種條件都要具足,然後你願意很恭敬、謙卑地去求,自己這個資糧如果能夠淨除罪障、集聚資糧,那那個時候他跟我們講,我們就比較容易懂。1:25:11第65卷 10:55
再不然的話,就是雖然我們也恭敬,然後也有信心,聽了以後不一定馬上能夠懂,可是我們聽完了以後還不斷地祈求,所謂淨罪集資,這個都是《廣論》上說過的。這個三點你們總記住:於師長、本尊或者佛菩薩多方面地祈禱、祈求;然後把我們所學的這個不斷地去運用、淨罪集資,這樣各方面的話;然後無垢的經論,對正確的那個經論數數地去看。那經過這樣一來的話,自然很多比較深奧的道理,我們就了解了。1:26:03第65卷 11:47
在講這段之前我為什麼要引用,說關於那個十二緣起在《華嚴》第六地說得很清楚?也就是說平常我們在這裡,尤其是目前我們有個誤解,說小乘講四諦,然後緣覺嘛講十二因緣,那我是個大菩薩不講這些的,講六度萬行的,就是這樣。實際上是這樣嗎?假定說菩薩講六度萬行,那一個六地的菩薩他真正見到的見這個東西,那不是不合道理了嗎?何況在我們漢地來說,我們尊這個《華嚴》是王中之王,最究竟圓滿的。而現在一個六地的菩薩,就是這個真正徹悟的、見到的,卻是一位二乘緣覺的講的道理,那到底是你對,還是經對呀?這是我這地方簡單的說明。1:27:12第65卷 12:55
所以實際上,就是說當我們一個下士道的行者,然後去看因果關係或者十二因緣關係,得到的就是下士,中士道的行者得到的中士,上士真正要了解的緣起性空還在這個裡頭,這個是兩個的差別。所以我前面只是說明,我現在把它講一遍,然後諸位不必馬上急著說講過了馬上懂,但是重要的意趣應該把握住。回頭你們下課的時候,關於這部分有時間、有興趣,我建議你們多花一點時間,好好地去觀察、討論、思惟一下,這個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下面看這文,說:1:28:09第65卷 13:53
答:無過。
說:沒什麼問題,實際上這個地方真正要說的是說兩重因果,有情的引識是兩重因果。1:28:21第65卷 14:04
謂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
第一個。實際上這個能引到所引是一重,能生到所生是一重。那麼如果是這樣的話,它能引的因,裡邊他不是前面說能引有了,「能引」是無明、行、識,「所引」是從名色、六入、觸、受這裡開始;然後下面能生到所生——愛、取這個是「能生」,「所生」呢生、老死。昨天我們已經說過了,實際上這個因位識到果位識,這個能引因的這個因位識去感果還必須要愛、取滋潤,要能生去滋潤。滋潤了以後,它一定會將來感生這個力量,這個力量還沒有生起之前,我們稱它為有、有支。實際上這個有支是假立的,怎麼是假立法呢?就把前面由無明而造的這個業、這個行業,然後這個業由於愛、取的滋潤以後,然後就會感果,這個一定會感果的力量叫作「有」,實際上就是前面這個幾支,前面這個幾支。所以當它生起的時候,我們總稱它為「生」,這個是總相。可是實際上生的是怎麼生呢?是名色、六入、觸、受,對吧?所以這個地方是說「能生因之所生起」,1:30:31第65卷 16:15
所引已生,即於此立生老死故。
那也就是能引因所引來的所引的法,能引因所引的法是什麼?是名色開始,對吧?實際上這個能生因,然後能生這個因感得的所生的果,是不是講「生」?就是在生支裡邊開出來的名色、六入、觸、受,這個清楚不清楚?所以他並沒有錯誤,並不欠缺,並不欠缺。1:31:16第65卷 16:59
那麼反過來說,這個能生支當中,能生支當中這個愛、取是能生,生是所生,這個愛、取本身是去滋潤前面能引因。能引因是什麼?無明、行、識,去滋潤這個無明、行、識,這個識經過愛、取滋潤才感果的。所以它整個的在兩重因果當中,還是從無明開始一直到老死為止,而且這個裡邊是兩重的因果關係。現在這個清楚不清楚?所以他下面又問:1:32:08第65卷 17:52
若爾何為說兩重因果耶?
這個問是怕我們不懂而問,並不是他不懂。就是經過這個作者也就是大師,經過他自立問答以後,使得我們對大師要告訴我們的內容更清楚。所以他就回答:1:32:33第65卷 18:17
答:為顯引果苦諦,與生果苦諦相各異故。
那前面從因到果,它必須是經過這兩個次第,前面這個從因到果叫引果的苦諦。這黑板上講的,黑板上現在列出來就是這個,有了這個「引」,然後這個再加上那個生果的一個關係,「與生果苦諦相各異故」,這兩樣東西不一樣的。講到了「相各異」,眼前我們這是在文字上面去講,只是在文字上面講,我們把這段講完了以後,再根據我們每一個人經驗到的事實來說一下,我想那個時候我們會更清楚。那我們先看文:1:33:30第65卷 19:13
前者於所引位唯有種子,自體未成是未來苦,
「前者」就是能引所引,那個是個種子位,這個因已經埋伏在裡頭了,可是它還沒有真正地現出來,所以「自體未成」,所以是未來苦。就像我們一個種子一樣,那個種子放在這裡,你看不出什麼樣子來的,一直要等到後來,這個種子生起現行了,那它的內涵才充分地顯發。1:34:07第65卷 19:51
後者已生苦位現法即苦。
「後者」呢,就是前面那個種子,經過了愛、取的滋潤以後感了果了。就像我們隨便一個種子,那個種子看不出來,你種下去,有水、土、陽光滋潤它,肥料,那麼慢慢、慢慢長出來,從整個的過程當中,就結出果來了。所以這個前面那個苦在因位當中,不會感覺到,一直等到結了果了,那個苦就呈現了,這第一個。1:34:45第65卷 20:29
又為說明果之受生有二種因,
其次,既然是把事實的真相告訴我們,所以凡是任何一個果,這個果的現起,在我們有情生命當中內因果是有兩重因緣。這個生起是有兩重因,哪兩重因呢?1:35:06第65卷 20:50
謂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
就是一個是能引因,一個是這個能生因。那麼這個能引跟能生之間,就是能生生什麼?就生那個能引的因,把這個因再要經過一道因果,是把它生起來。1:35:30第65卷 21:15
故說二重因果。
所以說兩重因果。他下面馬上引〈本地分〉,就是說這個都是根據《瑜伽師地論》上〈本地分〉的內容。1:35:43第65卷 21:26
如〈本地分〉云:「問:識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雜相,何故說為二種相耶?
那就是出它那根本。說「識等至受」,就是前面這個無明、行所感得的識,這個識到至於變成功名色、六入、觸、受,乃至於到後面的老死,是「雜相」。這個雜相是對獨相而來說的,我們現在看下面的文,就了解什麼叫作雜相,這個細的我們不去管它。1:36:24第65卷 22:08
答:為顯苦相異故,及顯引生二差別故。」
「雜」是對那個「獨」來講的,單獨的獨。現在這個裡面有幾重關係,所以我們稱它為雜相,不是很單獨的。所以這個裡面說,這個裡面有「顯苦相異故」,前面告訴我們一個是引果的,一個是生果的,這個引果的是未來苦現在不苦,生果的現在就苦,所以這兩個苦相不太一樣的。還有一個呢,引跟生是兩重因果,這個也不一樣的。所以我們稱這一種內容,這個「相」就是說明這一件事情,那不是這麼單純的。這是就雜相簡單地來說,裡邊還有細緻的,那我們就這裡先不說。1:37:21第65卷 23:04
又云:「問:諸支中幾苦諦攝現法為苦?答:二謂生及老死。問:幾苦諦攝當來為苦?答:識乃至受諸種子性。」
這個問答就是前面說的,那麼哪幾支當中是苦諦攝,那現在就是苦呢?「生及老死」這是苦諦所攝的,而現在就苦,因為這是前面說的果位,已經現起來了。還有,哪幾支「苦諦攝當來為苦」,是苦諦所攝,可是以後才苦,眼前不苦?「答:識乃至受諸種子性。」這個認識作用,跟其他的名色、六入等等,這個是在種子位上面,這是苦諦所攝,現在不苦,將來才苦。1:38:16第65卷 24:01
是故能生之愛與發愛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緣起,發愛之受,乃是餘重緣起果位。
所以在這個裡面我們了解,能生的愛,就是不是兩重因果嗎?一個是引,一個是生,這樣。那麼前面這個「引」出來的這個因,要到什麼情況之下才會生起?必須要愛、取,這個裡面主要的是愛。所以由愛的滋潤,因此這個愛是一個能生的因。所以這個「愛」跟「發愛之受」,但是愛怎麼來的?由於前面受而來的,所以這兩個當中非是一重緣起,這兩個不太一樣的。那麼這個「發愛之受」,說也就是六入、觸、受,這個受是什麼?前面這一重因果關係當中,能引所引支當中的這個因果關係當中的所引支,所以說「乃是餘重緣起的果位」。1:39:48第65卷 25:32
那麼這個文字我們看起來滿彆扭的,那現在我們停下來,重新再溫習一下這個十二緣起。那我們現在主要的,或者看黑板,或者我們把我們書上面自己——如果說你們願意的話,也列一個表,我們再把這個內涵再對照一下。1:40:15第65卷 25:59
那麼然後諸位手上不是昨天有一個《華嚴經.十地品》當中的這個文嗎?你們自己聽完了以後,把那〈十地品〉的文好好地去看一下。不過在正看之前,我跟你們講,那個〈十地品〉你們每個人手上有一份,對吧!這一個版本是用現代標點符號去標點的,我是不大歡喜這個。原因是現代的人,的確真正精通佛法的人很少,他標點符號往往是標錯了不知道。1:40:52第65卷 26:36
我首先這個裡邊,你們看這個第八行,第一張的第八行,裡邊有一個錯字。第八行的最上面兩個字「悲歎」,有沒有看見?「眾苦所集」,下面「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它標錯了哦!「此因緣故,集無集者」,應該是這樣:「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這個標點符號標錯了,這個地方雖然標錯了,意義你了解的話,看還不會出大毛病。有很多人一標錯了,你整個的就不曉得他說些什麼。除了下面有很多啊,這個標點符號也是都不應該這樣標的。後面譬如說「故名」什麼,他下面「故名」兩個字點兩點,這個根本不要。「故名無明」、故名什麼,所以叫作什麼、所以叫作什麼,那是應該一句。他一看見「故名」兩個字,下面點一個,這個兩點叫什麼?冒號,就是我們現在的習慣。所以「我們所以稱它為什麼」,這是一句話嘛對吧?這個現在關於這一個一張,你們回頭仔細去看,或者我們有機會的,作補充教材的時候,我會仔細地講一下。1:42:35第65卷 28:19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再去看黑板上面,那個「支分略攝」就是把十二緣起支,我們怎麼把它,既然是講緣起的因果關係的話,就是十二支一支一支各別講的話,是每一支前面這一支的因會引發後面那一支果的,一重一重的關係,首尾相連是永遠沒停。不過在這個上面既然首尾相連永遠沒停,那上面不是十二支從無明開始到老死不就完了嗎?那個怎麼講呢?1:43:23第65卷 29:07
要曉得現在的老死就變成功什麼?將來的生起,對吧?這個是我們在苦集諦當中曾經講,苦集諦是四諦,從苦集思惟的時候,不是苦、集、滅、道嗎?那個生死輪迴當中,集諦的內涵是什麼?因、集、緣、生。這個因最主要的就是煩惱、惑,它會感得那個生死輪迴的果。但是這個因,單單那個因它不會感果,還要集。那個也就是說,這個惑跟業增長到足以感果的時候,它一定會感得來生的這個果叫「集」。這個前面我們不是談過這問題,對吧?1:44:26第65卷 30:09
那麼然後這個集,如果這個集我們放在十二有支當中,這個集是什麼?那也就是相當於愛、取滋潤以後的「有」。換句話這個有支,它下面下一生一定是這個會去感果的。可是這個有支並不是馬上生起,生起還要一個什麼條件?先要是不是先要前面死了以後才會生起啊?所以等到你這一生死了,下面它這個「有」就會生起。那這個死是怎麼來的?死是前面有個生,有生就有死,所以生死下面緊跟著,它下面又繼續「有」跟來了,就是這樣。1:45:16第65卷 31:00
所以這個十二因緣的再下面的生,是生死、生死。如果我們再簡單地來說的話,這個輪迴就不是這樣的生、死,死了以後又生又死、又生又死、又生又死,這是這樣地轉;再不然我們現在變成功能引所引、能生所生這樣轉;再不然我們把它分成功十二因緣這樣轉,清楚不清楚?所以它是無頭無尾的,假定我們只簡單地把兩個字來表的話,我們總是說「生死」,不說「死生」,為什麼?因為生是我們看得見的,死是我們看得見的,從死到生我們看不見,所以我們習慣性地就從這個上面來說;還有一個,我們真正能夠把握得住的,也從這地方來說。這個是有很多原因,這裡就不細談。1:46:14第65卷 31:57
所以實際上,這個十二緣起支就是這樣的最細的我們把它分,可以分成功從因到果的輾轉,然後輾轉地相因。或者我們說這個因是由惑,惑就是煩惱,造業這個是一個因果;造了業,業感果是一個因果。由果 ——這個果就是我們眼前的——又會造煩惱、引煩惱的因,然後再造業再感果,重重無盡。這個裡邊就是只要把它那個因果整個關係的一段,重要的從因到果的把它取出來,那就是這個十二支。1:47:02第65卷 32:47
那下面我們現在看,這個第一重因果,那麼無明,由於無明,這個無明換句話是惑,而這個是個關鍵問題,我們對事實真相看不清楚。因為事實真相看不清楚,所以我們就起一個執著,起了一個執著內心當中就會造種種的業。這個在我們前面已經講過了,對吧?就是這個煩惱怎麼生起的、生起的次第,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從無明開始。那麼現在這個地方無明所指的內涵指些什麼?我們清楚,就是說看不清楚世間事實的真相,原來世間事實的真相——性空緣起。性空的那一部分我們現在先不談,如果了解了這個緣起,那自然深一步去了解,這個緣起的所以為緣起一定是性空。那所以這個性空的那一部分現在我們不談,除了眼前不容易了解不談以外,還有一個原因:我們為了要談、為了要了解這個性空,所以必定從我們應該趣入這個門當中走進去;所謂趣入的門就是個緣起,因為這本來是一件事情的兩面,我們只要從這個上面正確地一步一步走進去,一定會如理地了解它的。這個是一個重要的觀念。1:48:50第65卷 34:34
那麼我們現在事實的真相看不見,就是性空緣起。所有的世間的一切東西,所以剛才我們唸的「只有集,沒有集者」,也就是說是有這樣的一個緣起輾轉相因,可是並沒有一個主宰的人——「我」在這裡面。而我們現在總感覺得有一個「我」,大家所有的問題是不是都從「我」上面引起的?「我」的細相,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能夠認識。然後由於「我」所引生出來的種種問題,透過了佛法的薰習,我們大概有個正確的了解。所以我們照著佛法所告訴我們的,漸漸把這個影響力量把它減輕。如果這個減輕了,我們才有機會進一步真正地把它的那個根把它拿掉。1:49:57第65卷 35:40
或者我們舉一個比喻吧!譬如說我們要拔草,當然拔草應該把那個根拔掉,對吧!那現在這個草有兩種:有一個草是一個小草,很簡單,你當然跑過去把那根一拔就拔掉了;還有一個草,哦!長得全滿都是。假定說那個草在一個山上面長得滿滿的,你一看,看見那個一片又高又蓬鬆,根在哪裡你知道不知道?你根本不知道。你要去拔,是不是要把前面這些東西,把它長出來很茂盛的枝葉把它拿掉了,然後一步一步進入?如果是前面這東西你根本沒拿掉的話,你可能不可能找到它的根,把它的根拔起來?不可能!這樣。1:50:44第65卷 36:27
所以在我們學的過程當中,這個戒論上面告訴我們,平常的時候我們必須把這個問題先把它拿掉,所以拿戒來把粗猛的煩惱拿掉。因為我們現在要去破的時候,還是要我們自己的力量,可是我們現在是不是都被粗猛的煩惱,既然被粗猛的煩惱的話,換句話說,你看見滿山遍野的這種東西你已經被它迷掉了,完全被它迷掉了。你跑得來本來要去把那個草根拿掉,你看見了跟它兩個人迷掉了,跟它玩成一團的話,你自己豈不是變成功什麼?助長它這種情勢的一個力量。你有沒有能力把它拿掉?拿不掉。所以我們平常的時候,為什麼從粗猛的地方慢慢地去拿掉,這也就是說明我們這個「緣起空」,同樣的道理叫「緣起相」上面,一步一步地漸漸漸地深入。1:51:48第65卷 37:32
像我們現在說再回過頭去看那無明,由於無明不了解,所以它會起「我」,那麼要對「我的」貪,跟我不稱心的是瞋。那這個事情是並不了解「我」這個行相,自己就是我總是高高在上,不知不覺當中嫉妒、輕視人家是慢。然後由於這個樣的薩迦耶見,造種種各式各樣的麻煩,這個叫什麼?造業。由於這樣,它自然而然就是「行」,這個行就是造作。因為它的確有這種力量在,這個力量就這個,這個力量之所以存在是什麼?這個前面的因果的緣起的法則。也就是我們的習性這是一種力量,它自然這種力量會推動我們去做,可是這個裡邊並沒有一個作者。既然沒有一個作者,這個作者我們稱它為「我」,那為什麼它會作呢?那就是這個力量,就是你前面所習慣的力量。1:52:52第65卷 38:36
我們現在習慣的力量是什麼?無我當中執著一個我。因為「我」,所以我要這個、要那個、要那個,這個力量會推著我們繼續向前面走的,這一點清楚不清楚?我們現在不必想我不我,每一個人根本不需要想我不我,你看見好吃的東西,你自己想去吃了。有沒有想到:「欸,為『我』吃一點。」沒有這個「我」,可是自然而然會推動我們,這個什麼?就是我們前面的業的習氣,業的習推動著。1:53:25第65卷 39:09
所以因此眼前有一個根本的問題,現在先不管談我不我,推動這個力量是不是希望我們要得到一些快樂?是。可是現在佛告訴我們:你這樣去做,不但得不到快樂而且跟快樂遠離,而且會受很大的痛苦。那這樣做我們願意不願意?不願意,對吧!所以佛法上面正是告訴我們那個真相以後,你自然能夠轉過來。1:53:56第65卷 39:40
那這些我們現在再回過頭來說「無明故行」。那麼因為做了這個行為以後,於是在我們內心上面就會啊,所以我們稱它為「熏心」,我們做任何事情,要做了以後,我們內心上面就有個影響力量。我們不妨在這個做的過程當中,大家想一想是不是這個?不管你做什麼,你做任何一件事情,做過了你內心當中有個力量,這個叫「識」。可是這個識呢?識的種子,這個識的種子它不一定是馬上感果。1:54:37第65卷 40:20
現在我們這裡講一下,隨便說一下。譬如說我們在這裡有的時候,講稍微簡單的、輕微一點的事情。你看見一個人,然後我們常常有的時候看見給他取個外號,或者隨便輕鬆的給他開玩笑,說一個笑話,會不會?你去說他,你覺得滿輕鬆;反過來說,你被人家說,你心裡面會覺得怎麼樣?不舒服。會不會這樣?可是當時說過了以後,你也覺無所謂。不過有的時候不一定無所謂,有的時候人家說你的話,你會發脾氣,有沒有?有。譬如我現在說兩個,譬如說我有個外號,然後我很討厭這個外號,人家來喊我這個外號的話,我會發脾氣。反過來你們想想看,說你有一個缺陷,不一定是外號哦,你很討厭被人家揭發,當人家說的時候你會不會發脾氣?你會不會?會。1:55:47第65卷 41:31
還有,當我這個外號,我第一次被人家說,我就無所謂,覺得怪怪的,他怎麼給我取這個外號?你會不會發脾氣啊?你們說會不會?通常都不會,對吧?這樣。所以為什麼第一次說不會發脾氣,後面說會發脾氣,為什麼?我們也想不通。現在這裡來告訴我們了,我們就看哦!第一次無明、行、識就是這樣。這無明,我們會對這個沒有的東西會「樂著戲論」,所以執著有,這個是無明的特徵。所以我們跟人家起外號也好,被人家起外號也好,這個是都是無明的戲論當中,這個行為當中的。所以來了,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影響的力量,我們稱這個影響的力量叫作「識」,這是一個叫種子位,種子位它沒有生起現行。1:56:58第65卷 42:42
因此我們舉剛才這個比喻來說,你跟人家起個外號,或者第一次聽人家跟你說一個名字,說過了你也說過了就說過了嘛,所以它是在因位當中,這樣。然後這裡邊它有一種力量,就會滋長的力量。它這個東西要滋長還要經過什麼?昨天我們講,這個識如果下面有愛、取去滋潤的話,那麼它就會感果。現在我們這地方愛、取滋潤叫作什麼?能生支,對吧!現在看那黑板,第一重因果是引,能引支的因已經有了,然後這個因要感果的時候下面應該是什麼?就是果位識的半支、名色、六入、觸、受,現在這個名色、六入、觸、受這些東西,需要經過第二重因果——能生支的因,然後滋潤它以後才會感果。1:58:09第65卷 43:53
我現在來舉一個比喻來說,種子。這個種子結出來了以後,這個種子裡邊是不是有發芽的功能?發了芽以後是不是會增長的功能?再結果的功能有沒有?有。可是它是不是還需要另外一些外面的因緣加上去,它才能夠發芽、增長、開花、結果,對吧!那麼現在這個種子的功能,它會這個發芽,這個發芽我們稱為「名色芽」,你們看那個經文上面就告訴我們叫名色芽。那個芽生起來了以後,現在我們說一個名色就相當於,如果說在我們有情分上的話,這個芽剛剛生起來的芽什麼都沒有,一個白白的東西就樹起來了。當我們一個有情在母胎當中結生當中的時候,就是這個識跟名色一團。然後這個當在增長的這個芽增長的時候,它會葉瓣生起來了,葉子生起來了。所以在我們有情身上的話,那個六處——根,最主要的就是根,然後這個六處,六處生起來的話就觸、受這些。所以這個因當中,這個所引當中實際上已經含有了這些。不過這個時候前面已經說了,在因位當中,這個力量都潛在,但是果位沒有顯發,那麼也就是說所引的各支——識、名色、六入、觸、受。1:59:58第65卷 45:41
那麼我們在這地方會問:欸,那既然是因位當中,照理說不現起。譬如說現在,你現在講我,給我取個外號,或者我取你一個外號,如果說這個隱伏在裡頭的話,不應該有機會去顯發。實際上我們現在這一個身體,我們現在這個身體是什麼?前面一重因果。說因為這個因果一開頭說是無窮的,對吧,無窮無盡的。無窮無盡的,我們自己已經有、這個報體已經有了,這個報體已經就是前面這個因果關係當中顯出來,生支當中顯出來的整個的,先有名色、有六入、有觸、有受,實際上我們一生都在這個受支當中。實際上這個受支只是從它的作用上面來說的,受支之所以依的體是什麼?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這個「我」。所以說,得名色是得它的本體,得六入是它的各個支分。2:01:14第65卷 46:59
那因此這個它本身就具有這個能力,如果我們下面再去滋潤它,再去滋潤它。因此在這個上面,能引這個第一重因果,惑、業所感得到那個苦的果,那麼實際上這個苦的果就是,眼前那個苦的果這個是後面那個生支當中,生支當中的這個別相。那麼當我們再繼續下去的話,就會有其他的,還是同樣的道理,還是同樣的道理。當這個受這個果報現起的時候,我們這個無明的力量永遠在。不過這個無明顯出兩種力量:一種細的執著我而已;還有粗的就會由於這樣「我」的關係,這個我是永遠存在的,然後非常強烈的,比較強烈的這個愛、取的滋潤。經過了這愛、取的滋潤的話,對不起,下面就要生起來了,就有這個力量,就又發作了。2:02:29第65卷 48:12
那麼現在我們不妨這樣說吧,還是講剛才那個比喻,回過頭來講。在這裡我跟你取個外號,實際上這個外號是一種嘲笑作用。我看見了,欸,覺得這個很有趣,所以自然而然,你們有沒有這個經驗?你代別人家取外號,或者你被別人取外號。當別人跟你取外號的時候也許覺得你很可笑而取的,可是你自己第一次聽見的時候,只是覺得傻傻地愣在這個地方,會不會這樣?大家有沒有這個經驗?因為「無明、行、識」剛剛生起。2:03:08第65卷 48:52
到後來呢,後面又不斷地有人再來嘲笑你。當第二次嘲笑你的時候,你心裡面就不會像第一次那樣。「他怎麼又說我?」而且由於再嘲笑的時候,你內心當中這個煩惱會不會增長,會不會?會。單單這個煩惱還不至於發作,所以「愛」是煩惱,愛的增長是什麼?「取」,這樣。所以這個煩惱繼續地跟隨著,這個實際上都是在內在的。所以它第二次又來了,又來了也許啊,所以來了你聽過了也覺得不大對勁。第二次來的時候,這個心就不會像第一次那麼細,會心粗一點。如果你歡喜的你就會執著它,「欸,這個很好,捧捧我。」贊成你,你很高興。如果你說那個不好的東西,你心裡排拒。這個或者是貪或者是瞋,這兩個都是「愛」支。2:04:10第65卷 49:54
下面呢?你繼續不斷地,這個愛的繼續地增長叫「取」。然後你腦筋心裡面當中越想越不對,越想越不對,「這個傢伙怎麼給我取外號,後面再到處給我宣傳,還要使得我如何如何。」你們心裡會不會這樣想?當你這樣想的話,你心裡面就覺得受不了了!「下次他再來的時候,好,這個傢伙我要給他吵一架,要向他報復。」有沒有這種狀態?不知不覺當中是不是有這種力量?這個什麼?「有」。那「有」,它下面只要有因緣,這個因緣一現起的話,那就來了。2:04:54第65卷 50:37
或者我這樣說吧!他第一次給你取了一個外號,或者嘲笑你,第二次又來了。那我舉一個更比較實在的事實,比如說我們上課的時候,我們就講一個道理,說有人做這種好事,有人做這種壞事,那麼大家聽不大懂,那我就說舉壞事,譬如某人,就這樣。我這麼講,我說:「這種壞事,你們倒舉一個例子看。」有沒有這種狀態啊?我想不出來,所以你們在旁邊的人就想,說:「欸!這個人、這個人。」2:05:30第65卷 51:15
我現在講得再簡單一點,譬如說當如果我上課,然後是有一件不好的事情,我說這種事情不好的,然後說:「你們想辦法找一個例子出來。」所以你們在座的同學,甲同學指著乙另外一個同學,說:「那就是他!」他聽了會不大舒服,只是如此而已。下一次又有因緣又來了,常常提!所以那個時候他心裡面會不會火冒?會不會火冒?會。不高興,但是他並沒發作。下課了,一出教室他就會跟你吵架,會不會?我講那個你們懂不懂?你回去想一想:為什麼上課不鬧起來,要下了課才鬧起來?為什麼?上課這個緣,沒有讓你鬧起來的緣,對吧!我們在上面就講集諦當中有四個相——因、集、緣、生,你這個因已經造強到一定感果了,這個叫集,但是這個集所以生起,它還要其他的要有個條件,這個條件如果不具足它不會現起。2:07:04第65卷 52:48
現在我再說一遍,拿這個例子來說,你現在第一次給他取個外號、綽號,或者是說他壞話,或者當面地嘲笑他,他也覺得聽過的時候是印象不太好。可是下面繼續不斷地嘲笑他,「愛、取」的滋潤,那他自己就無法忍受了,那個是「有」。那就是前面是「因」,後面什麼?「集」。這個集的生起,還要一個因,這個因是什麼?就是前面這個過掉了,譬如說現在下課了。我們說生死當中是什麼?造了你感得下一世的因以後,你死掉了才感果。當然有很多因是順現受的哦,通常叫順後受。所以說這個下課的時候是表示這一堂課結束了,對我們人的生命來說,這一生結束了,下一世馬上這個東西又會現起。在我們前面講業的過程當中隨重、隨近等等,有沒有談過這個問題?談過了。如果關於這個大概簡單地了解了以後,舉那個比喻當中,現在那個十二因緣當中能引所引第一重因果,到能生所生第二重因果的簡單的基本概念,有沒有?大概有。2:08:27第65卷 54:10
所以你們真正下了課以後先去試著想一想,必須把這個十二有支,每支每支之間的特徵,以及前一支引發後面一支的因果關係,先把它弄清楚。弄清楚了以後,再進一步再了解這個支分略攝,把這個十二重前後的因果關係,簡單地分成功兩重因果——能引所引、能生所生。然後這個兩重因果當中,再把它簡化成惑、業、苦。所以這個現在那個表上面,看見沒有?惑、業、苦上面第一個,然後惑、業、苦,最後那個苦就是所引的那個,能引支引出來所引的,從因位識到受,這個總共的苦啊,又苦又起惑。下面有沒有看見?這個惑在十二支當中叫愛,實際上這個愛,我們在解釋十二支分說的時候,是不是說無明、觸相應的受,這個才有愛,對吧?實際上這個無明也有的,前面我們說辨兩重因果當中頭上缺什麼,尾巴上缺什麼,現在清楚吧,不缺。2:09:57第65卷 55:41
那麼,所以下面說由苦起惑、由惑造業。由惑造業的話就是說由愛、取這個惑又造,這個惑又造這個有支的業,然後有支的業這個就是能生因,再感得所生的果——生、老死。所以我們就把那個引跟生那個四支再簡單地歸併為惑、業、苦,所以總是它永遠這樣的一個因果關係。然後這個因果關係顯出來的行相,你不妨簡單地來說生死、死生,生死、死生,永遠沒頭沒尾地轉。我想關於現在這次把支分略攝的這個簡單的內容,在這裡簡單地講了一下。2:11:01第65卷 56:46
那麼再下面我們就看文哦,一百八十四頁。這個「支分略攝」當中它有四個行相,「四相當知」,哪四相?就是引生過程當中,就是我們先唸那個文,就是從怎麼第一重因果、從第二重因果當中輾轉的關係,這個就是四相、三相這樣分的。2:11:31第65卷 57:15
四相當知能引所引,
就是前面一重因果當中,它有四個行相,就有四個次第輾轉的。2:11:45第65卷 57:29
一何為所引,謂果位識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那個在能引所引的過程當中,一共有四個行相。第一個什麼是所引的,從能引,引到所引,能引當然是無明、行了,所以說「果位識乃至其受」,這個四支半。2:12:14第65卷 57:57
二以何而引,謂依無明之行。
「以何而引」,那就是能引,「謂依無明之行」。2:12:20第65卷 58:04
三如何而引,
從這個能引的因到能引生的這個果,它怎麼引法呢?2:12:32第65卷 58:16
謂於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
這個「因位識」就是無明、行所感得的四支當中的因位識半支。這個半支是怎麼引呢?要「熏業習氣」。所以當它這個任何一件事情去做的時候,這個「行」的當中,自然而然它會熏習這個心識,把我們所做的這個行為——這個業,這個業有一種影響力量,這個影響力量會影響在我們心識當中,我們稱它為「熏」。就好像你點一盞蠟燭,然後上面放在這裡的,這個煙會把前面這種東西集在上面會熏黃,做任何一件事情,做了這個行為在我們心裡面有影響,就是這個行為熏在我們心裡的影響。2:13:31第65卷 59:15
四所引之義,
那怎麼引法?2:13:35第65卷 59:19
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
它這個因,要遇見還要有個能生,那個能生就是愛,然後它這個所引的這個業習氣——這個因位識,就變成功感果了。這個就是能引當中有這樣四個輾轉的行相,我們要了解。好,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2:14:07第66卷 00:03
一百八十四頁繼續上一堂課的,上一堂課那麼就講到十二緣起當中「第二支分略攝」當中。那麼這個支分略攝的第二部分就分四相、三相,就是因為這個從十二支當中簡單地來說分兩重因果,三世、兩重。第一重,能引所引是一重,那麼這個「能引所引」當中,這個那一重的因果,從因到果一共有四個主要的特徵,就是上一堂已經講的四相。那麼再下面就是「能生所生」這一重因果,這一重因果當中只有三種狀態。我們先看一下這個文,再比較一下這兩者的差別。2:15:25第66卷 01:20
三相當知能生所生,
這是這一重因果當中,一共有三種特徵:2:15:36第66卷 01:31
一以何而生,謂以愛緣取。
那就是能生,也可以說拿什麼東西去生,這是愛、取。2:15:52第66卷 01:46
二何為所生,
上面這個是能生是愛、取,所生呢?2:15:59第66卷 01:55
謂生老死。
第二個。2:16:03第66卷 01:58
三如何而生,
它怎麼生呢?2:16:06第66卷 02:01
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它怎麼從這個能生到所生呢?就是說由於前面這個行,無明之行所感的這個因位識,這個因位識它為什麼會感因位識,說無明的行在熏那個識,所以把這個在識田當中,平常我們說識田當中熏習一個感生下一世的這個種子。這個種子已經有了,然後經過這個愛、取的滋潤,所謂「潤此」,經過這個愛、取(愛、取是個能生)滋潤前面所積下來的這個業習氣,結果這個業習氣它又使它活動了,就會慢慢、慢慢地變成功強而有力,然後到最後力量強到下一世會感果。所以這個是怎麼會從能生到所生的轉變的一個原因,那就是這個能生、所生。2:17:35第66卷 03:30
現在我們看能引、所引這個,跟這個能生、所生的這個關係看一看。前面這個能引當中也是一個能引、所引,然後能生當中一個能生、所生,都是從因到果。大家看一下那個文,我們不妨注意一下。然後這個能引當中叫「如何而引」,這個「如何而引」這一支,跟這個能生這支「如何而生」,這個位置相同的,大家注意,位置是相同的。然後我們不妨看那個能引所引這個,能引所引它是前面那個四相,「第三如何而引,謂於因位識中熏業習氣之理」。下面第四所引,「謂若遇愛等能生,堪能轉成如是諸果。」它下面是不是遇到「愛等能生」哪?可是那個時候,在前面那個能引當中有沒有愛等這些東西,有沒有?還沒有。所以它之所以要感得的,還是要遇到愛等能生,那這個愛在哪裡呢?在下面這個能生、所生當中,就愛、取來生它的。2:19:12第66卷 05:08
現在那個四相、三相的差別,我們首先把這個兩重因果當中這個整個的過程,我們先把它了解。所以先把十二支當中各支所處的位置了解認識了以後,回過頭來我們再仔細地,或者已經了解,如果不太了解,我們再這兩個對比的話,漸漸先把這個文字弄懂。或者的話,我們總有一個方法,或者在我們的日常的生活當中,我們去舉一些例子。當你透過這兩個漸漸多去思惟觀察的話,那我們就會確實地了解,一切所現起的現象無非是如此因感如此果。這個不僅僅是說「哦,如此因感如此果」,為什麼這個因會轉變到這個果過程當中整個的過程,它一定的次第,我們就了解得清清楚楚。那現在我們先把那個文,把這一段看完。繼續下去,「如何而生,謂由行於識,所熏業習潤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剛才已經講過了。現在下面引那個經論上面:2:20:55第66卷 06:49
《緣起經釋》中,以生一支為所生支,老死則為彼等過患。
那經過了這個能、所生以後,「生」起來了,生起來以後就是能生是愛、取,所生就是生。那麼一有了「生」,他一定緊跟著下去就「老死」就跟著來,當然有很多人根本沒有經過老這一關;有很多人在胎裡面就死了,有從剛出來就死了,就這樣。那麼所以「老」不立為專門的一支,但是老的確是我們普通一般人都會感得、看得見的,所以老跟死是連在一塊兒的。那個有了生,那麼它一定就馬上有這個過患。這個理論了解了,然後下面我們看:2:21:58第66卷 07:53
由是由愚業果無明起不善行,於識熏建惡業習氣,令其堪成三惡趣中果時之識乃至於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彼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惡趣之中感生老死。
我們了解了整個的十二因緣怎麼樣從無明一直到老死,可在這個裡邊還是有差別的,雖然同樣的輪轉生死,有的人在惡道,有的人到善道。那麼原因呢?因為這個無明本身它有兩種愚,無明就是對事情看不見真相了,一個不了解由業感果的這個因果緣起的必然道理,我們稱它為叫「業果愚」;進一步,我們對於為什麼一切的事相,都是會業到感果真正的特徵,所謂「真實義愚」。因為所有的萬事萬物它本性都是空的,所謂「空性」,這個一切事情的現起都是緣起。我們眼前的好壞、苦樂,這個都是你以前有了什麼的業的因,到那個時候你就一定會感得這個苦的果,並不是有另外的其他的原因,其他的原因都是錯誤的。因此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要找到這個正確的因,而實際上這件事情本身空、性空。這個叫作真實義愚。2:23:57第66卷 09:52
因為這個兩種,那我們現在看一下,前面所說的由於對業果不了解,所以我們造種種的惡的事情,這樣。那麼造了這個不善的事情,於是這個在我們識田當中,凡有任何一個行為的話,這個行為是由我們心所推動,但是也反過頭來會在我們心理上面留下一個影響,我們稱它為熏成功的,心識當中熏成功的一種習氣,有的時候稱它為種子,那麼這個細的我們不去講。熏惡業的習氣,那麼這個惡業的習氣,它就是使他將來能夠成功三惡趣當中,因為造了惡業嘛,所以感到三惡趣中的識乃至於受,就是識、名色、六入、觸、受。可是這個未來已經有這一種力量,但是它還沒有感果。那在前面我們共下士的時候就講,造業有很多造了這個業以後就如此,而有一些業它將來會感果的,就這樣。比如說,那什麼時候感果,不知道;那麼到什麼時候要感果的,雖然不知道,可是已經決定會感果的,那這個就是它感得什麼果,然後這個果沒有正式現起來的時候在因位當中,但是它一定會有這種果。所以說造了惡業,那麼感得了三惡趣當中的這個東西都有了。2:25:53第66卷 11:49
下面我們再用愛、取來滋潤它,這前面的道理,使得這一個前面造的業習氣,這個業習氣,在平常唯識當中我們稱它為種子。這個主要的是我們怎麼去解釋它,讓我們了解,真正了解了以後,那個最最主要的。所以這地方的「業習」,在唯識當中通常我們稱它為「種子」,使得這個種子有產生一種勢力,那麼前面講過了,這個勢力到最後會下一生一定會感果的,所以於當來世那麼再輪迴到惡道當中。另外一種:2:26:43第66卷 12:37
又由愚無我真實義無明,起欲界攝戒等福行,及上界攝奢摩他等諸不動行,
那他知道有因果的必然關係,可是並不了解實際上所有的東西是它性空,並不真實的。如果不取真實,他就停止去追求;他因為不了解,還是要去追求這種快樂,然後這個時候就他會造善業,就是這個地方的「福行」。那麼欲界攝的福行,或者是上界就是色界、無色界的,那色界、無色界都要定樂。所以「上界攝奢摩他(就是定)等諸不動行」,這個叫作不動業,上面我們講過。2:27:36第66卷 13:30
於識熏習妙業習氣,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識乃至其受。次以愛取數數潤發,令其業習漸有勢力,於當來世諸善趣中,生起生等。
這個跟前面一樣,一個呢,不同的只是一個是向下墮落,以我們人本來看——惡趣;一個向上,那麼昇。至於說怎麼從無明、行、識熏習的輾轉輪迴,一樣。再下面:2:28:19第66卷 14:14
如是十二有支,復於煩惱業苦三道,悉皆攝盡。
它這個地方叫支分略攝,也就是把十二支再簡單扼要地濃縮起來,上面是用「能引、能生,所引、所生」這兩重、四支來把十二支簡略地含攝;下面再另外一個方法,把十二支用三樣東西總括起來,所以哪三樣呢?「煩惱、業、苦」。所以由於煩惱造業,造了業就感苦,當苦現起的時候,這苦就是果報體哦,那麼當然拿我們世間來說也有樂,可是這個樂拿佛法來說都是苦。所以我們有的時候叫「惑、業、苦」,有的時候「惑、業、報」,就是造了業一定會感得那個報體。對於這個報體,境界現起的時候,我們因為不了解,所以又起煩惱、又造業、又感果,輾轉地這樣的,所以這三樣東西可以把它含攝無盡,這樣的方法。那麼這個就是什麼?龍猛菩薩講的:2:29:51第66卷 15:46
如龍猛菩薩云:「初八九煩惱,二及十為業,餘七者是苦。」
「初」是無明,「八九」是愛、取,這個三支都是煩惱。不過這個初這個煩惱是能引當中的,八、九是能生的,不一樣。「二」跟「十」都是業,二就是行,十就是有,這個一樣的能、所的兩重因果當中。「餘七者是苦」,餘七在前面這個能引支當中,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支,然後下面那個所引所生裡邊的生、老死兩支,這個所謂其餘的七支。2:30:48第66卷 16:43
《稻稈經》說十二有支攝為四因,
那麼這是一種說法。另外一種說法根據《稻稈經》,《稻稈經》是專門講十二因緣的,講那個十二有支,總共把它總攝起來說成四個因,前面怎麼因怎麼感果。那我們看一下文:2:31:14第66卷 17:09
謂無明種者,於業田中下識種子,潤以愛水,遂於母胎生名色芽。
這個四因,就是第一個是無明,這是一個「種者」,就是一切都是從這地方開始的。那麼實際上為什麼他講它「無明種者」?假定說沒有無明,所有的問題都沒有了,這是根本問題,就像種田一樣,那如果沒有種的人,那這個東西就不會產生。現在種的人是什麼?叫作無明。實際上也就是說沒有這個東西,只是說我們對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才會產生下面的重重無盡的。所以他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讓我們了解,我們每一個人因為無明,所以都會下那個生死輪迴的種子。對這個無明,他前面都已經說得很清楚了,我們不管從前面的哪一個部分,慢慢地從這地方漸漸去了解、進入。2:32:26第66卷 18:22
那麼「於業田中下識種子」,平常我們講識田,這個地方講業田,我想大家會不會有什麼疑問?注意哦!文字這個東西,就是我們用來表達我們要表達的東西,使得對方認識,或者我們透過文字,去看這個文字,認識它文字要表達的內涵,是它可以轉變的。我另外聽見有一個這個藏系的一個老師,他就講說比如我們常常講的現在這個藏地,格魯一個最有成就的前面就帕繃喀大師,他的講法就跟這個不太一樣,這樣。那我之所以講這段因緣,因為你們諸位的將來遇見也會,他一下把這個作為田、一下把這個作為田,你說到底哪一個是田啊?這個你不要從這個上面去著眼,從這個上面著眼你會弄糊塗的。大家清楚不清楚?2:33:42第66卷 19:36
我說一個簡單的比喻來說,這我們比較容易了解的。比如說我們在這裡,我們在這裡用的制度有好幾種,叫公制、叫台制、叫市制,還有什麼?英制對吧!大家同樣講一尺,你講的同樣的一尺,對不起,你真正談那個一尺的話,很可能有問題。因為你講的一尺是什麼?台尺,我講的一尺是公尺,他講的一尺是英尺,這就麻煩了。同樣的這個尺,內涵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反過來說,說不定同樣的內涵,名詞不一樣呢?這個了解了這一點,我們真正要重要的是認識它的內涵。因此我們現在為什麼在這個地方,他用不同的名詞、不同的表達的方式,一下十二支,一下子兩重因果、能所,一下又三支、一下又四支,總是就把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怎麼樣從前面會輾轉相應地使得我們在輪迴生死當中,真正的行相讓我們了解。2:35:02第66卷 20:56
所以我們現在把經文上面,這個以《稻稈經》所說的這個四因看一下。那麼它叫業田,下識種子。平常我們對這個識,是特別是講它是種子。那麼講到這個識種,這個小乘是在《俱舍》上面,對我們現在來說比較說得最完整,大乘唯識是專門講這個。根據唯識上面講,我們講那個種子有兩種種子,有一種是叫「名言種子」,有一種叫「業種子」。那黑板上寫一下、黑板上寫一下,曉不曉得名言種子兩個字?名是名字的名,言是言說的言,名言種子,對,名言種子;還有一種——業,我們造了業。在我們從因到果的過程當中,而我們稱的親因緣、增上緣,它有很多,還有什麼俱有緣、什麼等無間緣一大堆,這裡我們不細說。2:36:28第66卷 22:22
那麼,所以這個種子,在從無明輾轉向下去的,真正最重要的這個親因緣,我們比如說舉一個實際上的比喻來說。現在我們隨便種一樣東西,種在田裡邊,然後需要很多條件,要有田、要有水,到了春天有陽光暖和了,然後這個種子種下去它就會長出來。比如說種稻吧!所以那個地方的稻種、水、土、陽光以及其他的條件,都是使得這個稻子發芽、增長的主要的因緣,對吧!可是這裡邊有一樣東西最主要的,這個水、土、陽光這是共通的,只有一樣東西是——如果稻,它種下去的種子一定是稻、米。同樣的水、土,如果你種一個別的種子下去的話,種一個麥的種子,然後種一個蘋果的種子,種一個紅蘿蔔的種子,它就長不出稻來了。所以我們稱這個東西叫「親因緣」,那以這個是真正的所謂種子,其他的都是增長的助緣。所以在這裡,然後這個無明的這個種者真正種下去,在我們這個十二因緣種下去的真正的種子是什麼呢?識種是真正的,這樣。那個識種,我們稱這個識種叫作「名言種子」,這個是真正感得叫親因緣,「親」因緣。2:38:30第66卷 24:25
那麼換句話說,我們在前面共下士的時候,曾經談過當業感果的時候,前面說三種果相,哪三種?大家還有沒有印象?異熟、等流、增上。那麼這個等流當中有個叫領受等流,有個叫造作等流。我們稱那個領受等流叫什麼?假的。造作呢?真的。為什麼稱它為真的?因為當初你造的時候就是以這種心理狀態,它現在感果的時候,這個心理狀態跟你前面一模一樣來了!這個才是最最真實的、實在的。所以現在那個名言種子就是這個。所以現在我們平常那個名言種子,也就是說它是像它因地當中這樣,感果的時候一定是這個東西就出生。2:39:37第66卷 25:33
不過,單單這個東西它不一定要感果,雖然有這個種子,可是這個種子真正現起來,它還要另外一個力量。它這個本身它自己沒有力量能夠感得果,還要外面一個助緣,那個助緣我們稱它為業,業種子。所以有一個名言種子,這個名言種子本身,就是說所以這個名言種子通於善、惡、無記;業種只有善、惡,沒有無記的,因為它是一種力量,強有力的力量,會推動你感果的。因此在這個過程當中,這個業本身是助成這個真正的親因緣感果的一個助成的條件,或者我們稱它為「增上緣」,對吧!現在大家清楚不清楚?也就是說我這個稻要放在土裡邊,當然你還加其他東西了。放在土裡邊了以後,還要水不斷不斷地去灌溉滋潤,所以這個土、這個水是不是助成它成長的一個助緣?這個助緣我們稱它為增上緣。那麼真正的、主要的是什麼呢?就是它那個名言的親因緣,這個親因緣。所以這個識本身是種子,而這個業是一個助成的力量,既然助成的力量,那麼現在我們這裡不妨稱它為田嘛!所以稱它為什麼沒有什麼關係。2:41:26第66卷 27:21
單單那個田種下去了,是,它一定會感果的。一定感果是事實,是不是馬上會感果?還需要一個條件,什麼?水。所以用水來滋潤。那個現在滋潤它的水這個比喻當中,這個水實際上在十二因緣當中是什麼?愛、取,所以「潤以愛水」。那麼這個愛,實際上取也包括在裡頭,不斷地滋潤,因為取就是愛了不捨加強,就是這樣。「遂於母胎生名色芽」,前面四個:無明、業、識種、愛水,這四個因,然後下面就感得什麼?「生」這個果報。這把十二有支就這樣的四個因然後感得的果,這個還是個因果關係,那個就是《稻稈經》當中所講的。2:42:35第66卷 28:31
那麼我們從這個地方,前面是把這個「支分略攝」簡單來說一下,那下面我們看「幾世圓滿」。在這個正講幾世圓滿之前,我想現在先不要直接看文,直接看文大家可能一時會越弄越糊塗。這個圓滿的,它前面說有的是兩世圓滿,有的時候三世圓滿。平常我們一般來講的,這個十二有支它叫作緣起,分四種:一種叫「剎那緣起」,另外一種叫「分位緣起」,還有第三個叫「連縛緣起」,連續地繫縛,還有一個叫「遠續」,永遠地、恆久地、長遠地在這個地方連續的。平常我們一般來講的,通常都講的是分位緣起,這個有個原因的,因為根據《俱舍》,《俱舍》主要的是根據當年的一切有部,他們一切有部的說法,他只是說這個緣起就是分位緣起。那麼現在這裡把那個分位緣起簡單地說一下。2:43:56第66卷 29:52
我們黑板上面不是這個十二支都放在這個上頭嗎?就是十二有支。十二有支當中無明、行是前世的,因為無明然後行,然後造了這個以後感得這個果。這個果從這一生開始,從哪裡開始?從識開始的。這個識就是講結生相續的果位識開始,投生結生的一剎那開始。所以識下面名色,這個實際上這個名色,也就是說我們得這個自己有情的自體,名色得有情自體。下面六入呢?就是這個自體上面的各個分位:眼、耳、鼻、舌,頭、眼等等。然後有了這個六入以後就有觸、就有受,這個是前面的一重。從無明、行開始這個因,到識、名色、六入、觸、受,這個大概清楚。2:45:12第66卷 31:07
這個受實際上這是前面的因到果,也就說我們所對的境界。然後對這個境界以後,也就是說從煩惱造業感果,然後這個果現起的時候,我們一樣的這個無明輾轉地相應。所以對這個所現的境,因為無明不了解又起煩惱,那這個煩惱叫愛、取。然後因為不斷地執取以後,就由使得我們以前這個無窮無盡的這一種前面的無明、行的這個識種,又會慢慢地繼續地滋潤它,滋潤它會感生將來的下一世的那個生命。所以我們眼前看得見的,那就是這一生從哪裡開始呢?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這個八支就是這一生。那麼再下面到下一生,生、老死這是下一生。這個就是平常十二緣起的所謂分位緣起,在很多經論上面我們是用這樣的方法。2:46:35第66卷 32:30
那麼因為講分位緣起,所謂分位緣起的說個別、個別你很明顯地看得出來,它有一定的這樣一個位次放在這地方。那麼這個位次怎麼講呢?就把《俱舍》上面那個分位緣起的這一個時間,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第一個也就是無明,無明由於前世那看不見事實真相,實際上這個東西永遠轉的,造了各式各樣的業,這個業當然有福業、有非福業、有不動業,所以感得今生的果報,這個無明跟行。然後由於這個果報當然感果的時候,先造那個因位識,然後當要結胎的時候,那個果位識就剎那出現。所以這個下面的話那個識,就是無明跟行是前世的,識這一世就是我們結生相續的一剎那,然後這個一剎那我們稱這個叫作「生有」。2:47:45第66卷 33:40
下面然後名色就現起。然後那個名色是什麼?就是在我們入胎當中的羯羅藍位,前面曾經講過的,這個什麼都分不出來的,時間大概是五個禮拜之內,這一團。經過了這個五個禮拜以後,漸漸地就是眼什麼、耳、鼻、舌、身慢慢地生起來了,這個時候叫作什麼?六入或者叫六處。那麼這個時候他還沒有整個地生起來,還沒整個生出來。再下面,就是從五個禮拜以後一直到出生、出娘胎那段時候,那麼到兩、三歲這個時候叫觸。那為什麼叫觸呢?這個兩、三歲那個小孩子他眼睛看見,他也知道,耳朵也聽見,是這個識就是根、境、識他也認識,所以這個小孩子你喊他一下,他會看你一下,他不會像我們去辨別很多東西。2:48:57第66卷 34:53
再下面,四、五歲向上去,到十四、五歲以後,他已經觸對這個境界以後,就會感得好、壞這樣,然後還有一種是不好不壞。可是這個小孩在這個年齡,他現在這個愛特別是什麼?男女的貪愛,這個婬愛還沒起。然後到再十六、七歲向上的話,他自然而然就這個生起來,這個生起來了以後,他對很多世間的這個慾望跟著都來了,要這個好的、要那個的。然後因為這樣的愛,所以他對種種境界上面就產生一個非常強有力的執取,這個叫取。然後所以整個下面的這個一生,然後因為這個愛、取,所以就會又把以前這個留下來的識種子,又會感得未來的,這個叫有支,一生當中。然後死了,死了以後,又因為已經有支了,再感得下一世的生、老死。所以這個平常我們看見一般講的十二緣起支這樣解釋法的,那麼這個分位是根據《俱舍》上面來講的。2:50:32第66卷 36:27
其實每一支當中都有其他的,每一支當中都含有其他的,為什麼以這樣的特別來說明?因為這個時候那一支特別地強盛。譬如說我們講「觸」這一支,當然小孩子還是有,可是你們仔細地看那個小孩的話,他對了這個境界,他不大會真正地辨別。我們也不妨這樣講,回過頭來看我們,那我們雖然每個人都經過小孩這個階段,可是現在都忘記掉了。現在這樣,說有一件事情你是從來沒接觸過的,第一次跟你接觸,這樣。然後接觸了以後,你說得上來是好、是壞嗎?你們說得上來嗎?一般說不上來。2:51:26第66卷 37:21
也許你說:「為什麼說不上來?」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譬如說有的人歡喜吃辣椒,有的人歡喜吃苦瓜。辣椒好吃不好吃呀?對一個不歡喜吃辣椒的人,辣得個要命對不對?苦瓜很苦啊!第一次吃的時候他就「嗯!」不一定歡喜。可是他所以不歡喜,因為什麼?他還是以前的習氣。或者我們說另外有很多東西,吃下去裡面根本沒什麼味道。現在我們不管是辣椒也好、苦瓜也好,毫無味道的東西,你慢慢地吃、吃,吃久了以後、習慣了以後,養成功習慣了,養成功一個嗜好了。養成功嗜好以後根本無所謂的,到那時候你就會對這些東西很歡喜,有沒有這個經驗?如果我們仔細去看的,有很多東西都是這樣而來的。2:52:25第66卷 38:20
這個說明什麼?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所以對這個東西有我們的成見,這個成見是不是要經驗的積累、不斷地積累的?如果你仔細去看的話,還是說無明、行,你這個心目當中就有個認識作用,可是這個認識作用只是停在這裡,它不會有強烈的喜好——就是愛,更不會有執取。可是如果你不斷、不斷、不斷去接觸,這個地方叫熏習的話,對不起,苦瓜你也會歡喜、辣椒你也會歡喜。比如說現在很多人歡喜抽菸,不曉得你們抽過菸沒有?我年輕的時候,很多年輕人都是這樣:「啊,來!」那我也抽一支。那個苦得要命,抽了這個直嗆,那這個有什麼好吃呢?可是如果你繼續地吃下去的話,你也會上癮,太多東西都是這樣。2:53:22第66卷 39:17
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或者我們透過了這個剛才一個比喻,剛剛開始這個境界的時候,你會有一種感觸,可是你自己裡邊並沒有覺得好、壞的這種感受,我要說明的是這一點,對吧!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觸」就是這個自己的身體——根身,對這個境界碰到的時候。然後「受」是後面來的,等到你已經有了一個領受,你覺得這個歡喜的、這個不歡喜的,這個就樂受、這個苦受。這種心裡面,或者一剎那當中你可以分得出來,或者你從很多事情上面可以分得出來。然後這個受下面,你習慣的這個東西你就歡喜它,否則的話你會排斥它。2:54:17第66卷 40:12
所以在四、五歲以前那個小孩他境界,我們看起來是懵懵懂懂,所以這個時候最強盛的「觸」是有的。「受」有沒有?受是領受這個境界的好壞的,從這個地方,然後你就看得出來。然後小孩子他本身也是會歡喜玩呀什麼,可是他最強烈的這種貪愛使得我們輪迴生死當中,這個小孩子沒有。現在他說「十五、六歲已去」,這個也是大別,有的人早一點,有的人比較晚一點。所以這個分位緣起是這樣起來的。2:55:00第66卷 40:57
那麼大概上面我們了解了這個,以及我們前天曾經講過的這樣。上次我們講過的,跟這個分位緣起又有一個不同的差別,這個分位緣起,我們是說無明、行是前世的;識、名色、六入一直到愛、取、有是這一世的;生、老死是下一世的。上次我們講由於無明、行、識,然後造了這個識以後的愛、取滋潤,是吧?愛、取滋潤了然後就感果。那個感果那個生支是什麼?生支當中總的叫生,細的來說的話叫作什麼?名色、六入、觸、受,那整個就這樣。所以結果這麼一來,有了生、就老死,好像這個全部從這一生開始講起的。這兩個有沒有什麼差別、有沒有矛盾?沒有。所以這個因感果它會有幾種可能性,所以現在這個地方的幾世圓滿就講怎麼種因,種了因怎麼感果,它有可能是兩世,有可能是三世。所以我們現在先看一下這個文,說:2:56:34第66卷 42:29
第三幾世圓滿者。能引所引支之中間,容有無量劫所間隔,或於二世即能生起無餘世隔。
第一個,這個因果關係當中有兩重:一個是能引、所引這一個一重因果關係,一個是能生、所生這一重關係。前面這個因果,從因到果是從能引到所引,這個因果關係差別很大。有可能種了這個能引的因,要經過無量世以後才感得所引的這個果;還有呢,前一世造了能引的因,第二世就感得所引的果這樣,所以能引、所引這一個時間差別很大。2:57:35第66卷 43:30
其能生支與所生支二無間隔,
然後下面的能生、所生這一重因果當中,兩個中間沒間隔,只要能生起來,第二世一定所生就出現。因為整個的從這個生死輪迴過程當中有這兩個,先把這個間隔說明。下面就一生的圓滿一定要能、所兩個合併,所以說:2:58:07第66卷 44:02
速者二生即能圓滿。
快的話,兩生就可以圓滿。怎麼是兩生圓滿呢?現在看:2:58:17第66卷 44:12
如於現法新造天中順生受業,即於現法滿二支半,
比如說我們從這一生——這個這一生是任何一個,換句話說前世如果造這個,那麼這今生就是;今生造了這個,就是後世就是,這是指兩世圓滿的。如果說這一生當中在現法當中造了「天中順生受業」,那麼這個前面一開始造的一定是無明開始的,所以說滿現法二支半,2:58:57第66卷 44:51
謂無明行及因位識。
這是現生造的。2:59:02第66卷 44:59
臨終以前圓滿愛取及有三支,
造好了以後,然後在沒有死的之前又繼續不斷地以愛、取。造了這個業以後,這個業的種子哦,前面不是說嗎?「無明種者,於業田中下識種子」,這是個種子,還要拿愛、取滋潤。然後我這個時候還沒有死,又把愛、取去滋潤,滋潤了以後,它就對於將來引生有個極大的力量,這個將來一定會生的這個力量我們稱它為「有」支。那麼這一世死了,他下面哪一世?就是這個。所以,2:59:53第66卷 45:48
於當來世圓滿所引四支及半,並圓所生二支分故。
所以下面再來感生的時候,他就生起來的,這個能引跟所引是併在一起。所生的這個「生」,實際上這個就是所引的果位識,乃至於名色、六入、觸、受,生了以後一定會死。這個是最快。第二呢,3:00:30第66卷 46:24
遲久亦定不過三生,
最晚呢,三生。欸,這有個有趣的問題來了,前面講慢一點可以無量劫,他現在說最晚只有三生,最快兩生,然後最慢只有三生,不是有矛盾嗎?你看下去就知道沒有矛盾。3:00:53第66卷 46:47
謂其能生及二所生並三能引各須一生,諸所引支於所生支攝故,能引能生中間,縱為多世間隔,然是其餘緣起之世,非此緣起之世故。
這一段文解釋一下,為什麼說最慢還是三生呢?因為現在我們從一共有什麼——能生、所生及能引各需要一生。所以能生是一生,所生是一生,能引是一生,一共要三生。那現在我們剛剛看,我們講分位緣起的時候,無明、行這個是能引對吧?能引是前世的。然後這個前世的能引經過了愛、取的滋潤以後,這個能引的因就會感生這一生,所以這一生感得什麼呢?這生感得的從果位識、名色、六入、觸、受,然後愛、取、有,這是這一生的。再下面呢?生、老死第三生的。所以任何一個因從因到果,在生死輪迴當中,快,兩生就圓滿;慢,這樣的三世。任何一個因,這個因感果一定是不出兩生跟三生。3:02:45第66卷 48:40
下面說,那我們不是看見,實際上前面會間隔無窮世嗎?他下面有一個說明。這個中間哪,「能引能生中間,縱為多世間隔」,實際上這有很多間隔的,「是其餘緣起之世」,說這個裡邊實際上為什麼間隔呢?你現在這個因感得這個果,它只有三世,中間所以在這兒被別的東西岔開了,其他的因緣在那兒轉,你那個因沒有動。你那個因動,是一定到那一世又策發了以後它會感果,所以一定只有三世。那麼這裡下面又補一句:3:03:35第66卷 49:29
此未別算中有之壽。
如果你要仔細地去看,這個既然是二世、三世,換句話說頭尾相連,永遠相連的,實際上這裡面中有的壽命沒算。為什麼沒有算呢?因為中有現起的時候,已經放在下一世當中去了,對吧!所以前面我們曾講過,這個結生的這個中有現起來,就是下一生這個中有。所以就不必講,還是列在下一生當中,還是可以列在兩生的、三生不管,你下一生當中,就是這個中有身。好,看了這個以後,下面這幾句話對我們就很重要了哦!3:04:21第66卷 50:15
如是已生諸果支時,然而全無實作業者,及受果者,補特伽羅之我。
我們從十二緣起看起來的話,眼前所有的那個果,這個果我們稱它為十二支當中——支,這個、這個、這個,那些都是所現起的果,對吧?這個果怎麼來的?就是前面這個因,就是這樣的因感果、因感果,說「沒有實作業者」,沒有誰去造。然後這個果現起的時候,也沒有誰去受,就是這樣的因變成這樣的果、這樣的因變成這樣的果,如此這樣的因果關係,如此而已!所以沒有我們覺得這個「我」,沒有這個乃至於補特伽羅。就是補特伽羅如果說的話,這個也就是前面那個因感果的過程當中的這樣現起來的相狀,但是我們總執著一個「我」。3:05:25第66卷 51:21
如前所說從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那就是一個法,這個從因果關係當中。但是我們一般凡夫,3:05:39第66卷 51:33
由不了知生死道理,於彼愚蒙妄執有我,求我安樂,故造三門善不善業仍復流轉。
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個特徵,然後求安樂,然後造善業、惡業,於是流轉。3:05:57第66卷 51:53
那下面有人問了:對啊,就算是因支、果支,那個因果是不是我們都有個苦樂的感覺啊?有。你問我有沒有?有,如果說我沒有,那是騙人。我們也許學了佛以後覺得沒有,這個道理上講的。道理在書本上面,你問我的感受,我有啊!那怎麼講呢?對呀,正因為我現在是感覺那個苦樂的感覺,正因為有了這個苦樂的感覺,我要去解決它。我請問你:你要不要解決?要!要解決是不是要造正確的因?那就對了!現在我們平常的時候用「我」來去解決,「我」能不能解決?不能解決!因為「我」這個東西本來是虛假的東西,虛假的東西怎麼解決問題?3:06:51第66卷 52:46
所以我們真正了解了這個,那進一步是真正地才有機會能夠解決這苦樂問題,不但自己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佛法的真正珍貴的地方就是如此。了解了這個,那個時候才知道,世間真正的只有一件事情值得做的——學佛。為了自己自利,小乘也是這個,然後推己及人、幫助別人也是這個。我們現在看見世間一切的要報父母恩,這個才是真正報父母恩,否則的話那都是空話,這是有它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因。各位要討論,這個才是非常認真、要很認真做研討的,要認識文字,文字所指的內涵認識,然後不斷地去思惟觀察,那我們就對了。下面再看:3:07:48第66卷 53:42
故從三惑起二支業及從彼業出生七苦,復從七苦而起煩惱,又從煩惱如前而轉,故三有輪流轉不息。
前面說過了,惑、業、苦,這樣。「三惑」嘛,就是初無明、八九愛取。造「二支業」呢?第二支的行,以及下面第十支的有。然後感得出生七個苦,就是從果位識的識、名色、六入、觸、受,到生、老死。這個苦感現起的時候我們又起煩惱,起了煩惱,造業再轉。所以剛才我們就說的,苦樂是有的,我們應該認識了這個苦樂不要被煩惱轉,煩惱的另外一個名字叫什麼?惑,就是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如果我們對這個看清楚了,然後去做,這個就對了,我們真正要學的就是學這個。3:08:56第66卷 54:51
這是平常我們一再強調,我們在這裡學習什麼?就要學這個。學完了以後,大家還在增長煩惱,那請問你拿什麼東西來解決?你沒有學,至少還有一樣東西幫忙我們解決;我們學了佛以後,居然不拿來解決自己的問題,那你就死症,你沒有東西再可以救治我們了。所以很多佛菩薩就告訴我們,這個情況之下我們不是弘法,我們是毀法,因為唯一把救我、救他人的這個方法我們用錯了。就像藥用錯了以後,唯一救我們的藥用錯了、毀掉了,那被救的就沒有了。這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最重要的,應該把握住的一個根本!下面看:3:09:49第66卷 55:44
龍猛菩薩云:「從三出生二,從二而生七,從七復生三,數轉三有輪。」
就是前面講那個。3:09:58第66卷 55:53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勝厭離方便。
假定我們能夠如理地、正確地思惟前面這個道理——那我們永遠在生死輪迴當中漂流,我們就對眼前這種東西生起極大的厭惡心。所以在我們正式對它叫觀受是苦,我們對眼前的境界起來的時候,覺得:「哦!由於無明所以感得的。」所以我們對這個東西感得的,只是覺得絕大的痛苦,會對它絕大的厭離。可是我們現在因為不了解,由於自己的習氣,所以貪愛難捨,這個才是我們真正要對治的。下面說:3:10:40第66卷 56:35
從無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業,異熟未出,對治未壞,今以愛取而為滋養,由此增上,則當漂流善趣惡趣。
噢,這一段。現在了解了,我們無量劫來不曉得造了多少的善業、不善業,這個都是會能引的。這個只要能引的這個業造了,它一定將來會……,唯一的你就對治。這種因哪,「異熟未出」,還沒感果,沒感果它一定會感的,除非你能夠修習對治之法,我們卻也沒有經過了修習去破壞以前這個業。現在我們不但沒有修習,反而還去愛、取去滋潤,那怎麼辦呢?就「增上」,使得這個前面造的業會繼續不斷地增加,於是會感果,於是漂流生死,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怎麼樣去解決它?看一百八十六頁,3:11:56第66卷 57:51
諸阿羅漢昔異生時,雖造無數能引之業,然無煩惱解脫生死,
來了!阿羅漢不會,為什麼不會輪迴生死呢?他還是造了很多能引的業,但是他把那煩惱已經解決了。前面說過了,這個是感生死的俱有緣就是愛、取,所以他不再生死。3:12:20第66卷 58:14
若於是理獲決定解,則於煩惱執為怨敵,於滅煩惱能發精進。
這就對了。假定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我們現在才懂得真正的怨家是自己的煩惱。我們現在看,隨便看見一點點人,總覺得他如何如何。所以我前天在這地方隨便講,人家貼標籤,人家貼標籤有什麼關係啊?真正麻煩的是我自己。反過來說,我就不貼人家標籤了嗎?這個話懂不懂?有一個同學跑得來跟我說,他說:「我想想,我也一天到晚貼人家標籤。」你們想想,你們哪一個能夠不貼人家標籤?你看人家是不是有你的看法?這就是你以前積累的嘛!所以真正我們的怨家是我們的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這個才是我們要對治的,佛法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真正指出這個東西來。所以進一步對於滅除煩惱發精進,那要發大精進的,這個我們就努力了!所以他下面說:3:13:23第66卷 59:18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那樸窮瓦就是阿底峽尊者的一個最主要的弟子,他怎麼辦呢?專門在這個十二緣起有支當中觀察。十二「緣起」就是「有」,或者叫十二有支或者叫十二緣起,一樣的。來這個地方好好地修。然後怎麼樣不了解就流轉,了解了以後就還滅,現在我們講的整個修道的次第就是根據這個而來。下面,3:14:04第66卷 1:00:00
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也就是告訴我們都在十二有支當中,如果說你下士這個思惟那就是下士的,如果為了自己出生死就中士的,推己及人為幫助一切人那就是上士的,這樣分三士道,真正的根本都是在十二有支當中。好,今天就到這裡。3:15:00第67卷 00:03
《菩提道次第廣論》一百八十六頁,這是共中士道當中正修意樂當中,發中士意樂的方便——第二部分由十二緣起門思惟。那麼這個裡邊十二緣起門分支分差別、支分略攝、幾世圓滿,上一次就講到「幾世圓滿」的最後那一部分。那這個已經唸過,上面那個幾世圓滿的內涵已經說過了,快兩世、慢三世,最慢三世。那所謂這個兩世、三世之說,兩世我們容易了解,說為什麼是最慢三世呢?就是說任何由於無明而造的這個業,這個業在我們心識當中留下一個識種子,這個識種子這是將來會遇到緣它就會感這個果的。那麼這一個感果的時間快則兩世,慢則三世,這樣。3:16:44第67卷 01:46
那麼實際上,我們平常由於生死輪迴當中的凡夫都被無明所使,所以一天到晚造各式各樣的業。造任何一個業,那自然而然在我們的心識的識田當中,就種下一個識種子。那麼凡是這個任何一個種子它將來遇緣,那麼主要的緣是什麼呢?就是愛取的緣,這個分裡邊、外面,裡邊是並不了解這個特點,外面對境界,然後心對境兩個都在錯誤當中。總之由於是這個貪愛,然後執取,它就會感果。實際上因為無量無邊的種子,那麼會引發無量的生死,那麼至於說到底哪一個識種感果呢?那要看下面那愛取的滋潤。當這一個識種沒有受到相應的同一的愛取的滋潤,為別的這個識種感果的,這一個不算。前面說過了,這樣算起來算三世。3:18:13第67卷 03:16
所以換句話說,如果是兩世當中圓滿的,那就是這個無明造了這個業以後,就是貫注在這一個問題上頭,那麼這是二世。三世的話,這個三世的時間可能會留長劫,很長,這個也就是以前我們共下士的時候曾經說,這個「假令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合會時,果報還自受」,那樣。就算百千萬劫,造了這個業以後除非你對治,有了對治以後它不會感果,否則的話,就算是百千萬劫,一旦遇緣它一定會感果的。那因此告訴我們,我們要想真正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是修行。那麼下面我們先把這一段的文看完。3:19:20第67卷 04:22
此中樸窮瓦大善知識,專於十二緣起有支,淨修其心,思惟緣起流轉還滅,著道次第。
特別總結一下。那個樸窮瓦就是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以後,傳下來的一個最主要的噶當的一個大祖師。他也就是敦巴尊者,敦巴尊者有三個最重要的弟子:博朵瓦、慬哦瓦,然後還有一個就是樸窮瓦,這樣。那麼這個樸窮瓦他的專長是專門在哪裡呢?從以十二有支去思惟,這樣。上一次我在這個地方,我弄它不清楚,所謂「十二緣起有支」,「有支」就是整個的十二,有的時候我們叫十二緣起、十二有支,這個是總的,並不單單指十二緣起當中那個「有」一支,這樣。就像我們說色、聲、香、味、觸、法,廣義地來說,那麼這個第一個色包括下面所有的聲、香、味、觸、法;狹義地來說,這個色就是眼根所對的。那麼現在這個十二緣起有支,這個「有支」是廣義的,就是指這個十二,並不是單指十二支當中第十支的有支這樣,那我這地方特別說明一下。3:21:12第67卷 06:15
那麼這個是總說。下面呢,解釋了以後,那這個十二有支,在我們漢地平常習慣上面都有一個想法,以為這是小乘當中利根的,就是緣覺思惟的方法。實際上不是,整個的佛法的中心主要的就是講性空緣起。那麼這個緣起當然指我們有情生命輪迴當中,那既然是性空,那怎麼會產生這個流轉生死呢?由於緣起,這個緣就是無明、行、識......,這樣,那麼整個的佛法都在這個上面講。而佛法現在通常我們如果把它分類,或者分為三乘共法,或者會五乘再廣一點,再不然是大乘不共。所有這個裡邊,沒有哪一部分會少得了這個,也就是說都會講這個。那麼不同的在哪裡呢?下面就解釋。3:22:30第67卷 07:34
此復是說,思惟惡趣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下士類。次進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轉還滅為中士類。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之門漂流生死發生慈悲,為利彼故,願當成佛,學習佛道為大士類。
說我們單單以這個十二有支,就是用這個道理去思惟惡趣的苦,那因為了解了惡趣的苦,所以由這樣的業感果,那我們避免造業,那麼就不會墮落惡趣,這個是下士的。那麼其次,所謂雖然不墮落惡趣,能夠經常得到人天的位次,這個比起惡趣是高明,但實際上他還沒有脫出這個行苦,最終終於還要墮落,算起來不行!更深一層去看,這個「行」本身就是一種痛苦的根本,那麼從這個上面、角度推動去思惟流轉還滅,然後這個能夠解脫生死的,這個是中士。3:23:38第67卷 08:40
那由於了解了一切有情都在生死輪迴當中,推己及人,然後所以說,下面說「比度自心,推想曾經為母」等。就想到我自己解決了,周圍的人那些人都曾經過做我最重要的父母等,我怎麼可以單單自己解決不幫人家呢?所以從這個道理引發大慈悲心要救一切人,這樣,為了救一切人只有成佛,那麼這個策勵他的地方還是從這裡開始的。那麼由於這樣,也經過了十二因緣起觀察生死輪迴當中,沒頭沒尾永遠沈淪的痛苦,而策發自己要想出離,要幫一切眾生解決這個問題而大菩提心,這個就是上士類的。那麼這個是關於「第三幾世圓滿」,再下面就是最後十二有支的第四部分。3:24:54第67卷 09:57
第四此等攝義者。
說那下面作一個總結,還有其他的,要特別地大師要告訴我們的。3:25:06第67卷 10:08
如前所說,由業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蘊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轉三有輪。於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習者,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
這個第一部分,由前面從一路上來到中士道,中士道分兩部分:一個就是由苦集輾轉地這個增上,這個是四諦當中思惟生死流轉當中的痛苦;或者是由十二緣起有支當中,思惟輾轉地流轉生死的痛苦。由於透過這樣的正確的認識,不但認識而且更進一步如理地善巧思惟,能夠這樣的正確地修習的話,那產生了什麼效果呢?就能夠解決一個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我們生死輪迴的痛苦。那為什麼有生死輪迴痛苦呢?因為我們並不了解生死輪迴的真相,因此是在一種愚癡當中,而且非常嚴重的愚癡。透過前面的思惟,我們就把這個根本的錯誤把它破除,所以說「能壞一切衰損根本極重愚闇」,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3:26:56第67卷 11:59
我們現在有很多人腦筋很好,這個腦筋是善巧利用的話,就可以破除我們的極重愚癡。但是平常我們很多人由於並不了解這個真相,不能善巧運用自己的靈俐的腦筋,反而學錯了,以為聰明。實際上拿佛法來說,這個不是智慧,只是一種要想學佛的確需要它的一種方便,這個是沒有錯。腦筋靈不是壞事,但是這個並不是智慧,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如果我們能夠善巧運用這個,再透過佛法去思惟的話,那個才是真正的智慧,能夠破除非常重的愚癡的。所以這一句話,一方面讓腦筋好的同學不要生起憍慢;反過來說,腦筋不好的人也不必為這個而覺得不如人家。真正的智慧,這只是一個策發智慧的一個方便而已,智慧本身並不是它。所以不管我們腦筋好不好,對我們都有很正面的策勵,這個點我們應該認識。下面:3:28:20第67卷 13:25
除遣妄執內外諸行從無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見,增盛佛語寶藏珍財,如實了知生死體相,
那麼由於把我們最嚴重的根本的愚癡能夠破除掉了,於是產生什麼效應呢?那下面這個。平常由於我們並不了解事實的真相——這種愚癡,所以以為是眼前看得見的一切都是什麼,以為這樣來的、那樣來的。說這樣來、那樣來並不是正確的原因,所以說「邪因」,或者有的人根本說「無因」。這個印度當年六師當中有一個叫順世外道,他是出「無因生」。他就說那麼烏鴉是黑的,然後什麼東西是白的,孔雀是長得花的,那為什麼這個樣啊?沒有什麼原因,就是偶然的,來嘛就來了嘛,所以叫無因生,這樣。還有「邪因生」呢?有很多人說:噢!這個是梵天創造的。那麼這個印度的有一派的外道,說這個人是天上的天人創造的。那這個都是並不正確的,這種都是錯誤的見解。那麼這一種錯誤的見解都能夠破除掉。3:30:04第67卷 15:06
因為這樣,所以能夠把佛告訴我們的最珍貴的寶藏,能夠把它好好地弘揚,於是能給我們實實在在地了解,說我們真正生死輪迴的真相是什麼樣。那真正地了解這個以後有什麼好處呢?他下面說:3:30:30第67卷 15:32
便能發起猛利厭離,於解脫道策發其意。
由於這個了解了以後,我們曉得,噢!原來這個痛苦是有它的原因,這個原因是在這裡。那麼平常我們不了解的狀態當中,我們都歡喜這個果,現在了解了以後,應該努力這個正確的因,這樣。所以平常一般人對眼前世間的好事情都很貪愛,實際上這種貪愛是無非是增長生死輪迴。從十二緣起有支當中我們曉得,任何一個業所以感果都是經過愛、取兩支的滋潤。那麼怎麼會愛、取呢?對境界的時候有個感受,由於感受上面那增加這個煩惱。那平常我們來說眼前一切的東西,這個一切東西怎麼存在呢?就是前面造了這個因所感得的果,那現在十二有支當中不說果,說什麼?受支,我們了解了。所以當這一個受支,或者是說前面這些因積累的果現起的時候,我們就說:啊!原來以前我們不了解的事實的真相,所以起貪愛,害得我們永遠沉淪生死苦海,這個東西對我們是多麼地有害啊!3:32:10第67卷 17:12
我們平常常用的一種比喻,說這個「魚餌」,是誘惑我們讓我們吞下去的。而這件事情偏偏又是我們自作自受,所以對我們自己的錯誤的認知起的貪愛,生起非常強烈的厭惡。那世間的人來說,我們看見了一定責備人家,現在不是,責備自己,這個是絕端重要的!那麼於是這樣地生起來,就猛利地厭離。那曉得要想真正地解脫,還是一定要照什麼?正確的解脫的方法,這個就是「解脫道」。由於苦集,然後我們要了解了它的原因,要求說證滅,證滅要修道。證滅也就是說,能夠滅除一切這個生死輪迴當中的痛苦之因,那麼這個拿掉了以後痛苦自然沒有了,那怎麼辦呢,一定要修這個正道。所以對於這個正確的解脫生死這個道,就真正肯努力忙這個,而不是忙追求眼前錯誤的這種。這個,下面的兩句「於解脫道策發其意」。那下面說:3:33:37第67卷 18:40
是能醒覺諸先修者,能得聖位微妙習氣最勝方便。
這個結論就出來了!就像上面講那些道理,是使得我們能夠覺醒的,從生死輪迴當中,在無明大夢當中覺醒過來的最正確的一個方法。前面所有修行的這些祖師們,乃至於反推再向前面——菩薩、佛都是這個樣,沒有一個例外,這個都是一個殊勝的方便、正確的方法。這個正確的方法幹什麼呢?透過這個正確的方法,修習的結果能夠得到佛菩薩、聖人的位次。所謂這個聖人,就不再是凡夫,只有凡夫在生死輪迴當中輾轉相應的。那麼下面再用經上面、論上面的話來證明:3:34:49第67卷 19:51
如是亦如《妙臂請問經》云:「於愚癡者,以緣起道。」《稻稈經》說:「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及緣現在一切惡見。」
引這麼兩個經,一個是《妙臂請問經》,說:「很多人都愚癡不了解這個,那怎麼辦呢?就告訴緣起這個道理。」平常我們初修行的行者,通常叫「五停心觀」。哪五樣東西呢?那因為平常我們凡夫位上面,一般來說最重的毛病在哪裡?貪心重、瞋心重、癡心重這樣,這些東西說貪、瞋、癡、慢、疑等等。那凡是貪心重的人,你怎麼辦呢?教他修不淨觀。貪是貪眼前的,都覺得:啊,美妙!那透過這不淨觀看見這個東西一無是處,貪心就息滅了,息滅了粗猛的貪心,他才可以真正地深入。有很多人瞋心很重,那修慈悲觀,修了這個慈悲觀,他粗猛的瞋心拿掉了才有機會深入。3:36:15第67卷 21:17
那有很多人愚癡,腦筋當中非常地愚癡。這個愚癡剛才一再說,並不是腦筋不靈俐,就是心裡面這麼執著他以為的這個東西。我們常常可以看得見,他以為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就非常執著。不管是在家、出家都會有,往往有的時候這種情況,出家人還會執著得比在家人更厲害。你們如果仔細去看那種愚癡,那就告訴他一切都有它正確的因果,不要在這個無關緊要的上面去碰這件事情。我曾見過、聽說過有這種事情,或者說我們現在出了家了,大家還講這個衛生這樣。那麼居然還說有很多出家人講那個戒,戒律上面有這麼一個條文,所以他死死地執著。實際上那個戒之所以真正要戒的話,戒除我們煩惱,可是他執著這個條文很死。3:37:15第67卷 22:19
我是看見那個倓虛大師的,他那個叫什麼?《影塵回憶錄》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說他們那時候在念書的時候有一個同學,他不曉得說什麼,我現在這個公案記不住,我大概簡單地說一下。譬如說吃飯,那麼他這個,假定我們現在說,他一定要用個缽,今天如果缽或者什麼的他寧願不吃。那個本來是個方便,佛在世的時候是這樣,那我們現在大家都不用缽,你覺得沒有缽就不能吃飯了,那用缽吃了飯,你就得到羅漢啦?他會這個樣奇怪。那人家都不用缽,那不是都沒有用啦?我並不是說缽不好,不是這個意思。就我是特別從那個故事當中,說在家、出家都有一種很奇怪的錯誤的執著,那個這種執著就是「非因計因,非果計果」,特別是這樣,這個是愚癡極重的行相。那告訴他那緣起,這個緣起就是這樣的正確的因感正確的果,而眼前這個果之所以這樣,你一定在因果緣起的法則,了解了這個緣起以後,這種罪障破除掉了。3:38:36第67卷 23:39
那麼下面是《稻稈經》上,「善見緣起,則能遮除緣前後際」,就是說「前」就是如是因感果,現在這樣作法,將來、「後際」就是向後因果的前後的推演,這個緣起當中有它的一定的原因。現在我們不了解的話,以為這個樣,那這個「惡見」,是除了正知見以外廣義地來說,這樣。那麼平常我們就說,譬如說邊執見,然後邪見,然後禁戒取、見取這個都是屬於惡見,因為他不了解緣起,乃至於薩迦耶見。了解了整個的緣起,這個所有的這個五種惡見統統會消除掉。那麼這個是經,下面引菩薩。菩薩造的論上面:3:39:36第67卷 24:38
龍猛菩薩云:「此緣起甚深,是佛語藏寶。」
這個佛講的真正最重要的就是什麼?緣起。這個緣起是很深喏!特別我們要了解。那麼在這裡順便講一下,這個平常我們只是講,好像講空性是佛法的最最重要的地方。那麼很多祖師都告訴我們:性空、緣起是一件事情的兩面,性空不是那麼容易懂,但是如果你從緣起,淺的地方一步一步下手,你才能夠了解、究竟了解緣起的真相,所以緣起跟性空是分不開的。所以真正講緣起是非常深、甚深、最甚深,這個地方告訴我們,我們不要從自己的誤解,或者名相上面誤解,然後躐等,最後什麼都沒有。那下面再引一個戒經上面的告訴我們的故事。3:40:51第67卷 25:53
毘奈耶教中說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
「毘奈耶教」就是戒,就是佛在世的時候很多事實上的故事。「第一雙,即舍利弗與目犍連」,這是佛前面的兩個最重要的大弟子。3:41:10第67卷 26:13
所有現行,謂時時中遊觀五趣,遊觀之後還贍部洲,為諸四眾宣說彼等所有眾苦。
那麼他們兩位一個是智慧第一,一個是神通第一的上首兩個最主要的大弟子。他們平常做些什麼事呢?就是他們的「現行」,那平常的時候在五趣當中,也就是說生死輪迴當中「遊觀」,拿我們來看好像是幹什麼?去玩、去觀光、去遊玩。我們凡夫是去遊玩,看看他們兩位聖者怎麼遊玩法,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應該效學的。那看完了以後回來就告訴四眾弟子,那就是跟佛出家的所有,說這個四眾弟子,那個實際上四眾含攝其他的,最主要的就是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以這個四眾作為佛弟子,佛法流傳在世間那個四眾遊行的地方。那佛法就靠這些人為主的,所以特別把他們在六趣當中看見的告訴大家。3:42:41第67卷 27:43
說些什麼?真正重要的,「宣說彼等所有眾苦」,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啊!我們現在也去遊玩、也去觀光,遊觀完了以後回來幹什麼啊?說樂,啊!那個地方這麼快樂,那個地方怎麼好、怎麼好。然後你本來好那裡、這裡,聽見人講,心裡想癢癢,我也要去看一看。佛法不一樣!他們兩位上首弟子也去,跑完了以後就告訴:「喏,所有世間的一切的生死這樣地苦,你還忙什麼!」所以大家想到這裡,哦,策勵呀!那我趕快我千萬不要再浪費時間,好好地努力。3:43:25第67卷 28:27
所以注意啊!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學起。那麼這樣的如果你聽見了以後了解了,照著佛告訴我們的宣說的道理,再加上他們第一雙,就是兩位尊者所看見的實際上的實例。那因此佛告訴的是宗或者因,加上他們兩位看見的事實上的例,說實際上的這個事實作為喻,那對我們有很強大的策勵心。可是有很多人還是不行,那怎麼辦呢?3:44:04第67卷 29:06
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樂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雙,請為教誨。二人受已教誨彼等,得教授已,愛樂梵行便能證得殊勝上德。
比較好的,經過了這個上首兩位弟子一個教誡,用種種實際上看見的比喻教誡,他們就很認真努力了。可是卻另外還有一些,另外還有一些「共住近住弟子」,那主要的就是那個跟他們在一起的。說「共住」,也就是說那個共住是出家的;「近住」,實際上這個還有一些在家居士也包括在裡頭,這個四眾是包含是七眾,這樣,那麼最主要的當然還是以出家為主。他們還是有人「不樂梵行」,就是要真正去修淨化煩惱、業的這個叫作總義地來說——梵行。聽見了上面的道理還是不行,就把那個就交給那他兩位尊者。那兩位尊者也是專門針對他們的問題去給他教誡,然後給他最正確的教授。他們得到了這個教授以後,那自然能夠「愛樂梵行」,以前是不歡喜的,現在愛樂。那麼因為歡喜了,如法修行就能夠證得殊勝的「上德」,這個不是普通的德,這個是超越生死輪迴的。3:45:53第67卷 30:55
大家還記得前面《廣論》共下士有這麼一段,有這麼一段叫他們觀苦,三惡道苦。結果這個阿難尊者有兩個外甥,出了家了以後這個不想修行,因為家庭是個富貴家庭出生,阿難尊者就是佛陀的這個弟弟,那他們都是王家出生。結果尊者有兩個外甥,他妹妹的這個孩子,那因為受了這個阿難尊者影響出了家了。所以出家是出家了,想想:「唉,這個生活還是在家那個王宮的生活多麼地舒服!」那怎麼辦呢?那就交給第一雙,大家還記得吧!那麼他們第一雙怎麼辦啊?帶他們去看天堂、去看地獄。這一看完了以後,哦!覺得原來這個真正的生死輪迴當中,真相是這個樣的啊!於是他們就拼命努力,最後證果了,就是這一段。那麼這個3:47:09第67卷 32:12
大師見此問阿難陀,啟白其事,
那個「大師」指佛,這個當然佛沒有不知道的。可是所以講這一段,就是佛很多地方示現我們凡夫一樣,或者說明知故問;他明知故問的原因,就是啟發後面很多對我們有益的事情。那麼這個話怎麼講呢?本來有一些人出了家以後馬馬虎虎、懶惰,不好好修行,結果這個事情大家看見了,當然佛陀也看見了。忽然之間,這兩個人很快就修行成就了,為什麼原因啊?原來是由於被這個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引導。那實際上畢竟他們只有兩位、只有兩個人而已,不可能在一切時處都有他們,那怎麼辦呢?經過佛故意跟阿難尊者問答以後,所以這佛就下面一個正確的點示。3:48:24第67卷 33:27
佛曰:一切時處,不能徧有如第一雙,
那就是,說這個的確他們兩個是很了不起,可是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是由他們帶。如果他是大乘的行者,他可以化身千百億,小乘不行,除非神通,否則他們兩個就是兩個。他教了你不能教他,這樣,教了他不能教另外者。那怎麼辦呢?佛就說有一個方法,什麼方法?3:48:56第67卷 33:58
應於門房畫生死輪,分為五分,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其次乃興畫生死輪。
於是就告訴他們,從這個裡邊就引出這個十二緣起這個圖,那個圖我們上次已經看過。那怎麼辦呢?就畫生死輪迴的這個圖。畫了這個圖幹什麼?貼在住的門口,這個門口你天天要過,所以你天天看見,因為看見了這個,那自然而然會策發你。雖然前面說沒有舍利弗尊者跟目犍連尊者引導,可是把這個佛告訴的貼在門房上面,進進出出老是看見,這幫助他去思惟,那這樣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說在門房上面畫這個。3:49:58第67卷 35:00
那怎麼畫呢?「分為五分」,那這個圖我們看過了。現在大家記一下:最外面這個外頭海闊天空,佛陀在上頭,度母在另外。這個圖有的時候不一樣,有的時候兩個都是佛陀,有的時候一個佛、一個是菩薩。他們是指著天空,啊!那個萬里晴空有日、月懸掛在這裡,本來就是個清淨,然後光明遍照。然後這個下面有閻羅王,閻羅王抱著這個生死輪迴,那個兩支大牙,眼睛瞪得大大的,然後兩隻手、兩隻腳正在啃。也就是說除了你了解的依照著佛陀指示照著去做,跳出生死輪迴以外,第二圈那是什麼?第二圈那就是被閻羅王控制的十二緣起。大家記得: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就十二個。那麼這個十二個轉當中,第二圈。那第三圈是什麼呢?六道,對!那轉在哪裡呢?轉在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3:51:14第67卷 36:16
第四圈是什麼呢?中陰。就是說這個裡面沒有算中有的壽命,也把它加進去,如果你在輪迴當中上昇的,那麼向上、白的,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而且這些人向上;再一半向下的、倒行的、黑的,這第四。最後一圈是什麼?真正重要的就是貪、瞋、癡。因為你不了解這個萬事的性空緣起,所以執著一個薩迦耶見,然後就引發貪、瞋、癡,這是根本。五分。把這個東西畫,所以說「分為五分」。那「周圍當畫十二緣起流轉」,那這個是流轉,那反過來就變成還滅。所以「其次乃興畫生死輪」,主要的就是講這個。那下面是一個故事:3:52:07第67卷 37:09
又為仙道大王寄佛像時,於下繪寫十二緣起流轉還滅而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曉時,結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對面念,善觀緣起二種道理而證聖果。
這是有個故事,先把那文解釋一下。「仙道大王」是一個人,給他寄一張佛像,這個佛像裡邊就畫這個「十二緣起流轉、還滅」。那個大王看見了這個圖以後,那就對著它,這樣。然後天亮對著它念,因為他很認真地善巧思惟:哦,這樣做是流轉,永遠沉淪苦海;這樣還滅,能夠跳出生死輪迴,他就證得聖果。什麼聖果?出世的聖果,就是預流果見無我,乃至於證得羅漢果。3:53:07第67卷 38:10
那麼這個故事我在這兒講一下。這個故事是這樣:說佛在世的時候,這個印度當時並不是統一的只一個國家,這個印度這國家像我們這個中國以最古老的時候,春秋戰國的時候分出很多小邦林立。春秋戰國還有一個大的統一的中央政府,實際上印度當年沒有的,沒有這樣;譬如說周朝,周朝是真正一個國家的分封諸侯,印度當年根本沒有,就是很多國家。那麼他們有大、有小,彼此間有的是互相這個戰爭、敵對,有很多友善,那這國家與國家之間常常有禮尚往來。3:54:00第67卷 39:02
那麼他們的習慣,就是總要把最好的送給人家,所以這個兩個國家,就有一個國家的國王,送給對方一個很好的禮物。那麼通常照著他們的習慣一定要回報,回報的時候總希望要更好的。結果發現這個禮物太好了,再回報再好的,再怎麼找也找不到了。那怎麼辦呢?實在覺得如果不能更好地去回報的話,這個沒面子的事情。那麼一般世間人都講究這一套東西,大家也想不出辦法來,最後有一個有智慧的大臣說:「欸,佛陀出世,他是個真正的一切智人,所有的問題沒有不能解決的,何不去問他呢?」大家說:「欸,好、好、好!」所以去問佛陀。結果佛陀就教他畫那個,這個十二緣起的生死輪迴圖,就這樣。3:54:59第67卷 40:01
那麼他們好高興,「哦!這是佛陀說的。」直講再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了!所以那個國王就把佛陀教的畫了生死輪迴的這個圖,派一個大臣還有一個出家的僧人,一齊送到那個還報另外那個國家的國王。那麼然後特別說明說:喔!這個東西的珍貴,好得不能再好啊,如何、如何啊!這樣。所以那個對方的國王聽見了以後,覺得非常地歡喜,也並不積極地打開來,還譬如說我們現在來說迎接聖旨一樣,很慎重地這樣去迎接。迎接了以後,就很高興地把它打開來。包裝得非常好,因為這是佛陀特別的,這樣,佛陀指示的特別的禮物。3:55:53第67卷 40:56
可是有一個問題,我們世間想像的禮物,跟佛陀告訴我們的禮物,一樣不一樣啊?不會一樣。所以對方的國王絕對沒想到這個一個圖,他也不懂得這張圖是什麼意思。所以他想像當中,這是高貴得不得了的東西,結果打開來這麼包裝得這麼好的東西,而且對方一再跟他強調說:「這個珍貴無比、珍貴無比!」打開來一看,一張圖,而且上面怪怪的樣子。那我們如果去看這張圖是不是怪怪的?因為閻羅王的大牙,然後裡邊那些怪七八糟的東西,還有地獄什麼這一類。所以那國王看了莫名其妙,他忽然生了一個惡念:「好傢伙!這個傢伙在捉弄我、嘲笑我!好像我把最好的東西給了他們了......」他自己就往壞的方面去想,這樣。3:56:50第67卷 41:53
我曾經看見過一個捉弄別人的一件小事情,你們不曉得有沒有看見過?就是說,譬如說有獎徵答,或者是特別的情況,就給他了一個獎品,包裝得很好,然後叫他拆開來。結果包裝得很好,一層一層拆了很多,最後下面一句嘲笑的話,或者一個什麼無關緊要的事情——原來他被捉弄了。你們有沒有看見過這種事情?對,這世間的確可能有這種事情。所以這個國王看見了以後,大為這個忿怒,說:「我這麼好的好東西給他,這個居然這個樣。啊,以前跟他的友善都錯了!要去跟他打仗!」這樣,所以決定要跟他對方去打仗。然後大家也覺得這個非常地憤慨,怎麼可以這樣!3:57:45第67卷 42:48
正當那個時候,這個國家畢竟還有有智慧的人,就有一個有智慧的大臣就起來說話:「欸,大家稍微想一想看:平常因為一向來往滿友善的,他們沒有理由來傷害我們,何況我們國力也比他們強,這個很明的事實,何不先去問問呢?」當時國王暴跳如雷,後來仔細想一想:對呀!有可能,所以你也不必去問他們,既然他們送的來的人有,何不去問一下送來的大臣呢?所以他們就商量的結果,就請那個專門護送這一幀十二緣起圖的大臣跟那個出家人來。就問他:「欸,這個圖到底怎麼一回事情啊?」那個大臣就說:「哦!這個非常珍貴,我也不懂,只有佛派來的這位出家人、聖者他才了解,你請他講。」這樣。3:58:46第67卷 43:48
然後這個出家人就非常慎重其事告訴他:「你要懂得不能用世俗的眼光去看,這個對你沒有意思,這個是絕對不是世間的,超越所有世間的這麼珍貴!」他們一聽,本來這個心很高昂,「這樣啊,那我以前這樣的想法錯了!」內心就懷著很懺悔的心情、很虔誠的心情聽他講,他就告訴他那個生死輪迴的真相。那個國王一聽:「哦,原來這個東西真的這麼好!」當然他是有善根,這麼好的東西!所以他就對這張圖很認真地去思惟。因為這個對他非常強有力的前面的一個因緣,所以他很認真去思惟的話,這件事情發生的第二天天沒亮他就證果了!這個圖的公案就是這樣來的。3:59:47第67卷 44:50
我但願這個故事是講完了,那我們一天到晚說講那個故事、一天到晚聽那個故事,但願我們的同修當中,不要說一天嘛,但願我們一個月或者一年,多多少少也能夠透過這樣的思惟,生起一點相應的覺受。實際上這可以做得到,絕對可以做到!而且這個故事裡邊,我講前面這個故事,是我自己的老師告訴我的時候,並沒有向下面講。可是我現在願意說我自己加的下面的註解的幾句話:同樣的一張圖,他同樣的一個人——國王,他前面看見這張圖以後會生起忿怒,後面他轉變過來了以後改一個態度,可以使他超越生死成了聖者。4:00:44第67卷 45:46
平常我們常常講:「境沒有好壞,看你以什麼樣的見解去對那個境。」平常我們是不是常這樣講?也就是說假定說我們隨順著無明習氣,再好的東西放在前面沒有用,說不定還引發你更強盛的貪、瞋、癡。反過來說,一張我們世間以為很普通的這些東西,如果說你如理地拿佛菩薩的概念去觀察、去思惟的話,你能夠跳出生死輪迴,不是嗎?所以真正重要的,在乎我們能不能自己反省抉擇內心,觀察我現在用這一念是正知見,隨順著佛陀的,還是隨順著世間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所以這裡有它這樣的特別的意義。所以最後這個「此等攝義」當中這個圖,我願意把這個概念講一下。4:01:50第67卷 46:53
那昨天我們正好有一次精進佛七,那最後結行的時候,我曾經談一個問題。也就是說同樣地剛才的問題是境無好壞,看我們用什麼概念去對它。最近由於這個法王到了這裡,大家很高興地一窩蜂,那麼因此很多這種藏系的書就翻得來。我前沒多久偶然去看見有這麼一本書,這本書這個作者是個法國人,我想像當中原文可能是法文,我不去細訴它。那麼當然這個都是一個很有名的知名之士,那個作者就問法王:現在這個世界上面充滿著這個種種問題,大的嘛國家有國家之間的事情;小的嘛社會家庭當中的問題;而大的更大的話,整個的國際間的問題。譬如說這個外太空當中的臭氧層的破裂,然後像這種那產生的很奇奇怪怪的效應,那溫室效應。然後你眼看著這樣下去的話,那我們會毀掉我們自己的地球,那個更是比國家還要大!大家在這個情況之下只是很短視,照理說,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就是那個各國的政府那種政治人員,可是那些都是短視的政客,大家就充滿著失望、充滿著灰心。問法王他怎麼看待這件事情?這法王的回答,啊!我是覺得聖者,真是一個聖者!他就說:「我問他的感覺怎麼樣?他說:『充滿著希望,無限希望!』」4:03:57第67卷 49:00
諸位,在我們如果說你看見了這個,你會怎麼想?當然假定你相信這個人,你覺得尊敬他是個法王,他講的沒問題。否則的話你覺得:「啊!那都是講講而已。因為很多這個政府的官吏,不管他是什麼,你稱他為政治家也好、政客也好,大家都是說了一大堆話,啊!說無限的希望,實際上還不都是騙人!那麼,這個人不過也是如此而已。」你可能這樣想。但是因為我得到了三寶的加持,多多少少能夠體會到一點的這個很浮淺的法味,我自己就深深地感覺到:如果你真正地能夠如法去做的話,所謂「希望無窮,無限希望!」這個是千真萬確的事實。4:05:00第67卷 50:03
而且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本關鍵,譬如我們現在希望要求什麼?那世間來說我想我好好念書,然後希望要念了書以後賺大錢、要升高位、要得到美滿的家庭,這個是自己的;乃至於進一步說要福利社會。因此你很認真地去念書,很覺得做什麼事情。這種也可以說對人來說,是一個崇高的理想,然後深遠的目標這樣去做。實際上,這種都不可靠。我們世間來說,「你只要好好地用功,一切都是靠我們自己。」沒錯!你好好地用功,萬一戰爭了怎麼辦?你好好地努力,忽然之間譬如說地震了,像那個很多這個天災,人禍以外還有天災,把你這個整個美夢毀掉了,有沒有?有的是我們眼前看得見太多太多這種情況。你現在看見的世界上面,大家都是這麼做一切的莫名其妙的事情,你一個人努力,而世界上面的幾十億人口大家這樣弄,你有什麼用?不管你怎麼說,你說無限希望豈不是空話?因為太多的因素你完全無法控制,所以所謂的「無限希望」,那只是給自己一個美夢而已。4:06:43第67卷 51:47
但是佛法並不是如此。佛法一個基本上頭的、最重要的一個基本原則,我們了解這一切,前面一路上說過來,所有的這個好、惡的現象是不是都有一定的因果?如此因一定感如此果。小的來說別業——個人的,而實際上這個別是離不開共的,我們大家有共同的因緣。不過不管是總、別,是不是都是主要的自己造的?雖然自己造的,你不了解的話叫作無明;雖然自己造的,造下來的結果自己無法控制,說自己因為無明造了來毀滅自己。那反過來,假定你了解了以後,自己造的,在這個上面你從根本上面去做的話,你願意不願意毀滅自己啊?當然不願意!因為不願意,你照著正確的方法去做,如是因如是果,你只要做一分,一定有這樣的結果出現。4:07:53第67卷 52:55
何況我們剛剛把十二緣起學完,無明之行這個識種,它將來只要愛、取滋潤,它一定會感惡的果。那請問無明的正對治是什麼?「明」,明是明什麼?補特伽羅無我。平常我們一天到晚為「我」,為了我的快樂,為了我的......現在我了解了這個,真正的為,那怎麼辦呢?原來是無我!所以由於明、行,不是無明噢,這個「明」也一個行哪!記得不記得在苦、集諦當中,說雖然我們還在輪迴生死當中,可是因為這個行相跟無明是恰恰相反的,對吧?是正對治,是我們要對治這個然後去努力的話,請問是不是也一定留下來識種當中?這個識種是什麼?是不是善淨的種子?對啊!那麼以前這個惡的、染的種子是要愛、取滋潤,現在善淨的種子我們要拿什麼東西去滋潤它?還是好的嘛——善法欲,我要努力去修行哪!4:09:11第67卷 54:14
所以這個還是一種,也可以說這個算是貪、貪愛,這個內心的那個作用是一樣的,不過方向相反。一個是為我,一個是現在淨除我,還要幫助一切人淨除我,那我們給它一個特別名字叫「善法欲」。而善法欲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在這個上面的話——「勤精進」。善法欲、勤精進的結果是什麼?是不是也同樣地會解決這個問題?前面說你雖然努力,可是有很多外在因素你控制不住,現在那個努力,你有沒有發現這個努力等於完全控制在你自己手上。既然控制在你自己手上,當你去做的時候,你會不會感覺到:「對!我做對了。」不斷地增長,希望完全在你啊!何況我們現在很清楚一個事實,說「大師外支已成」,他哪有不救我們、不加持我們?只是我們不做嘛!這個理論很清楚。4:10:22第67卷 55:24
那更重要的是,因為多少時候來,不是我們現在有一個戒行持犯嗎?如果說你不認真去做的話,弄到後來你會覺得:「唉!天天講那個東西,講到後來的話——老生常談,完全在那兒嘴巴上面掛掛的。」這個老生常談是好聽一點的,不好聽一點這是什麼?不好聽一點我們是講什麼?叫八股?不是叫八股,叫作什麼?常常提一個口號,就是喊那個口號。說了半天,結果喊了口號,實際上的行為呢?反正總拿這個口號來騙人。是不是有太多的事情是這個樣?對,如果你不去實踐,你會覺得這個天天喊一個口號,弄疲掉了誰都討厭它。4:11:13第67卷 56:16
那問題並不是這個口號不口號,而是在這個問題你內心當中是不是能夠如實地把握、如實地了知。這個認識了以後,去實踐也是一個問題哦!實踐的時候,我自己覺得最困難的就是,前面的了解是相當困難,可是更困難的,了解了以後你要對境地去做。碰到一般很多小事情,碰到了理論上曉得的,可是對不起,習慣上面去做的時候,啊!它就會心裡面會隨順著煩惱。這個時候就要不斷地策勵、不斷地提醒。所以說同樣地你了解了,不管你用什麼話,境無好壞或者用什麼,就剛才這個比喻來說,或者我們現在的叫戒行持犯。你真的把握住了,你自己感覺得:對!希望無窮!因為這個希望完全在你內心上面去控制。當你真正去實踐的時候,你會感覺到快樂,因為你又透過你自己的努力,如法對治你的煩惱。而且你會感覺得一次一次對治的效果,漸漸你在增長。4:12:32第67卷 57:35
在這裡我也隨便講一個小的例子,昨天晚上我們回來下大雨,不是下大雨,雨不大,可是因為在高速公路上面車子很多,所以那個車子後面來的時候,常常碰見那個大的那種什麼?大卡車,特別是載那個砂石車。經過那個時候,哦!那個後面那個水非常地強。那開車的那個誰啊?那個某某法師在那兒開車,他是在我們這裡開車算非常精采的一個人。那如果往好的地方來說,是膽大心細,壞的地方是莽撞無比,就是這樣。那我平常情況之下我去看的時候,以前一直是坐在旁邊觀過。我現在舉一個例子來說,因為那個前面,你絕對無法避免說不讓那個砂石車擋在你前面,一定會有這種狀態出現的。結果來了以後,那個水啊,他就衝過去,可是衝過去好危險。我就想:「唉,這個好危險啊!」要以前一定會這樣想:「這個傢伙膽大妄為!」現在漸漸地,這種念頭還是有,可是心情就改過來了。啊!我覺得他真是一個很高明的人。4:13:50第67卷 58:52
那我從哪裡去看呢?就在這個上頭。然後兩個比較了以後,我自己覺得心裡面就會得非常地高興、非常地舒服。他到底開得好不好是一件事情,可是我看好的那一面去看,我覺得我的心隨順著法在改善,我當下很高興,就這樣,那我就閉上眼睛慢慢地休息。後來又是開,一直忍不住,開,我說:「開也沒關係嘛,開就會讓我增長善法。」你們好好去看,因為這個境界是非常強盛,如果說你真正地努力去強盛的,你自己心裡面很清楚地感覺得你是從哪一個方面去走,然後自己在這個地方是拔河比賽。如果你真正地不斷地去努力,任何一個境界上去做的話,你自己會感覺到:希望無窮!4:14:43第67卷 59:45
我們真正眼前第一步去做的是不是持戒?戒些什麼?戒就是讓你心對境的時候,你覺得:「嗯!我隨順著正知見走,不要讓它無明習氣走,戒住它!」這個才是戒,然後外面有很多護著,因為我們凡夫嘛!凡夫我們不可能一旦跑出去說:「哦,我不怕!」凡夫要很多保護。所以,外面的境界的保護對我們次要的,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4:15:15第67卷 1:00:18
所以從這個圖上面,那個大王對著他兩件事情,再進一步,我們這麼去回觀,那我們就懂得怎麼去抉擇,因此不辜負大師告訴「此等攝義」對我們的叮囑。我但願每位同學在這地方以這個自我策勵!好,這堂課到這裡為止。4:15:39第67卷 1:00:40